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024-05-22

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共13篇)

篇1: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衡水市育才小学 李玉影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热点和焦点, 虽然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能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认为教师应当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阅读教学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一、当好组织者

1、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而兴趣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前提,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兴趣。如运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借助灵活的教法,及时的激励性评价等,都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控制课堂节奏和学生情绪,提高阅读实效

适当调控课堂节奏,合理控制学生的学习情绪,做到课堂教学有张有弛,动静结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当好引导者

1、鼓励学生讨论交流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课堂上,应尽可能地激活学生思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坚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学生对“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地上一动不动”有不同的理解,我便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同学们思维之活跃,争论之热烈,我紧抓有利时机予以点拨、引导,整个课堂气氛乱而有序,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尽情的张扬。

2、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如在教学《荔枝》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到故事的角色中进行朗读实践。学生朗读到“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时,多少孩子眼睛湿润了,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那个母亲的孩子,可见他们已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

3、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教学《凡卡》一课,可以假设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让学生想象爷爷读着凡卡的来信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4、引导学生掌握方法

如学习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教师就可以将自己读过的书呈现给学生,由于在行间字旁标画了不同的符号,学生很容易接受。如在行下画横线表示值得注意,画曲线表示重要;在旁边画“×”表示错误,画“?”表示疑问,画“!”表示赞同;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悟、理解等等。教师给学生作出科学学习方法的示范引导,学生易于掌握勾、画、圈、点、注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当好参与者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和谐地融入学生课堂学习的各种活动之中,这是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师生互补、平等对话的前提。在阅读教学中,常有以下几种参与方式。

1、参与诵读

诵读活动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与语言文字的直接碰撞,既可以使学生获得语感,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师通过范读、引读、与学生分角色朗读等形式相机参与诵读,不仅可以发挥一定的示范作用,而且能够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2、参与发现

这里的发现是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法。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质疑问难基本上成了学生单方面的活动。教师适时地提出一些带有关键性的问题,挑起思维的矛盾,引发学生的争论,从而使教学的重点目标得以落实。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同学们对“在月球上建造基地,又有多少人能去居住呢?”产生了争论,我及时质疑:“要解决这个矛盾,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启发学生用求异思维来思考问题,思维被激活后,众说纷纭、方法各异。接着引导学生从众多的方法中寻找最佳答案,得出没有多少人能去居住的结论。

3、参与探究 当学生展开讨论时,教师不仅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而且要真诚地与他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在这种交流互动中使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认识不断加深,思维不断发展。如在《两小儿辩日》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我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角色演练孔子、两个孩子的对话。有几个小组邀请我表演孔子,我很乐意地加入其中,真正形成了师生互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正是在这样既要乐于接纳对方,又要倾诉自我的师生互动、互补的探究学习中,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了提高。

新课改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强化语文实践活动,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得到提高。

篇2: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我们不难发现,如今十分重视课堂上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因为只有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才可以称之为一堂比较成功的课。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不可小视的,因为它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就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下面我谈谈对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

一、语文课上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 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 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 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学习语言文字重在实践,贵在自悟.所以,阅读课必须多读书,多思考.课文绝大部分是白话文, 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学生只要用心阅读,就能大概理解.因此很多课文可以采用“欣赏式”教学,即在初读之后,着重指导学生熟读精彩句子,读后谈出自己的体 会,促使学生热爱读书,积累语言.也就是说教学时不要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 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 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在阅读上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的钥匙。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的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

怎样才能做好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

一、培养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可以读。+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了兴趣之后,学生的阅读才会主动、自觉有效。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 用“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等成语和诗句来启发学生,让他们懂得多读书对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作用。用“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就是力量”、“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的”等名言警句来激励学生,同时还以马克思、列宁等到伟大人物终生刻苦学以,鲁迅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彻夜阅读与写作的精神来教育学 生,使学生懂得读书的面越广,其水愈活。写起文章来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笔记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叶圣陶先生说过:“能力即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而要养成好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历练,这一 点非常重要。因而,从初一入学时,我就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坚持不懈。定期严格检察,做到雷打不动。如每 周一次的阅读心得体会演讲,不管是谁,无一例外。

三、要具体指导,明确要求。在学生有阅读习惯的基础上,要具体指导学生读什么,怎样读,做到不动笔墨不读 书。即读书时要点点、圈圈、批批等,对好的词语、句子、段落做一些摘录。阅读时务必了解文章的结构,抓住要点,领会中心,体会文章的写法,同时联系课文内 容,指导阅读。阅读时,还要进行系统的指导,把体裁相同、题材相近的文章进行阅读比较。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要求学生读许地山的《落花生》。在游记 中,结合写景抒发作者的感受,表现深刻主题,这是作者常用的手法。但文章的具体写法却各有千秋,没有一篇相同,这样的游记多读几遍,就有比较,学生的思维 就会活跃。如《岳阳楼记》,看题目是一篇写景之作,但实际上景物写得很简略,而观物之情却写的极为用心,由此引出作者的见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徐霞客的《游黄山记》在边游边写景中,夹入几笔观感,通篇表达了一种思想“: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攀登,才能得奇伟瑰丽之观,领略无限风光”。王 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在写了游历之后,用一大段议论阐述自已的感受,写法与前两篇又不同。阅读时,指导学生比较这几篇游记,使学生在写游记的体裁时有所 借鉴,开拓思路,由景触情,表达深刻的主题。搞好阅读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广泛阅读,扩大知识层面,才能正确指导学生阅读。不然泛泛而 读,只停留在一般号召上,是无法引起学生兴致的。那样课外阅读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语文教师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在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上教师要做艺术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

对学生科学的认识模式的培养.是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有相当的知识量外,还要建构起一种结构性的素养,即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时代性以及发现问题,捕捉信息的 敏锐性.另外,综合的,千姿百态的动态社会与自然现象,导致很多问题无单一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的思维方式要有所变化.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克服自身能力 的局限性,自觉地学习和提高.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到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们才能把自己的人文 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要在这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 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 能够将课文中文字所寄予的思想感情,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表达出来,传达给学生。反之,教师如果以冷漠的态度对待课文,也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所以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锤炼教学艺术,学会用生动的语言与表情再现课文思想感情的本领。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可能在课堂上再造课文的情境,渲染浓 烈的气氛,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也是改变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缺失状况的核心。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 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作为的表帅。苏霍姆林斯基说:“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 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也就是说,教育的艺术与艺术 的教育要完美结合,是”严令“还是”身教“,应相机采用.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 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四、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 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 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高效的教学的本质是良好师生交往互动.学生不是提着一只碗来等着老师倒水的,学生要参与到教学中,才有可能实现课 程的意义.因此,新课程倡导教学是在同为主体的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的差别.师生交往互动要求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努 力实现在课程生态环境下的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 智慧来.其一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为培养学生批判精神,我曾经给学生抄过这样一首童谣:现代教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 “飞镖”,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班里纪律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学生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他父母找。这首童谣表现了学生对一些老师的讽刺和批 判。一般老师是不会抄给学生看的。我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从我做起,做好自我批评,为学生做好示范。另外,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 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 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其三要相信学生。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个性的差异。所以不能用一个标准 要求所有的学生。也不能用同一个方法对待遇所有的学生。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能力,最终都能成为当今社会的要用之才。因此要尊重他们的爱好,挖掘 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教师应有新型的学生观,培养学生的个情报。这样定能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篇3: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关键词:新课程,阅读教学,初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朱熹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和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多读书的好处。可见,阅读是让学生变聪明的“终南捷径”。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或途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通过阅读,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读者的观点认识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感情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跃;读者的方法技术迁移了,这是自我在能力上的练达。“这才是阅读应有的价值和功能,这才是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要实现的目标,那就是学生自己学会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创新。

二、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会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一堂阅读课真正出彩的地方就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得有情味、有美感,从而领悟到读的乐趣,而不是个性的埋没。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有着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因此才会有丰富多彩的人生,才会有独特的智慧的思想闪闪发光,才会有许多的科学家、艺术家的诞生。如在教学《乌塔》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孩子说乌塔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好,有的孩子说自己的长辈对自己时时处处宠爱有加,在生活中这也不准做,那也不能做,其实这对自己的成长非常不利;有的孩子说自己和乌塔相比,自立能力太差了,独立能力较差,以后要注意改正;有的孩子甚至表示,今后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自立自强的能力……这些体验使学生对乌塔的自主精神有了充分的了解,也使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教师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审美情感体验,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三、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把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任务来抓。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必须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使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有所收获,有收获就有成功的乐趣。教师要为学生拓展自由阅读的空间,倡导学生自由读。在内容健康的前提下,想读什么,想怎样读,都凭自己的好恶,教师不过多干涉。教师还可利用读一读、演一演、背一背、唱一唱、比一比、写一写等各种手段,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欣赏、感受,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个性特点,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必将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无穷魅力,一定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同时也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得一点也没错,一切从兴趣入手,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不仅要有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同样尤为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有利于其它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喜欢阅读,经常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的习惯。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喜欢图书、爱护图书”,“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做出自己的判断”,在阅读中重视主体情感的投入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与书中的人物休戚相关。

四、要重视引导学生在不断深入的读书实践中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切实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使学生不仅在课内学得主动,而且在离开教师、离开教材、离开课堂的情况下,也能主动探究学习,从而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这也正是遵循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把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贯穿到阅读教学的全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多读博思,培养创新的能力。教材只是个载体,课堂训练只是个途径,培养学生能自主,主动创新才是最终的目的。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大量的课外读物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养成自觉创新的习惯。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读书成果,畅谈读书感受,交流读书经验。介绍优秀课外读物,使学生在积累中不断创新,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篇4: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教学情境;生命的涌动

陶行知曾经说过:“中国乡村教育走错路了,它教人离开乡下

往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的确,当上大学或跳出农门成为学生唯一的理想时,教学的急功近利,课堂的粗糙机械就成为了必然,成为了师生、家长甚至教育主管领导都默认的潜规则。除了分数、考试、排名、荣誉,教师似乎从来没有去设想过另一种“新的希冀”及其应有的“突围”。这种理论上的狭隘和短视,使本就脆弱的农村教育更加“雪上加霜”。

在新的课程改革和新的理念视角下,农村教师不能继续苦心

孤诣执著于以分数来打通学生的大学之门了。我们必须重新确立一个更接近“新农村建设”理念的教学视阈,以期能够滋养出更加“生机勃勃”的生命个体。特别是高中语文老师,更要先行一步,在重建课堂人文生态,创造和谐发展课堂,培养多样化创新人才等方面,“突围”出一条让大多数人窃喜的课改之路。

高中语文课堂本来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万花园,正所谓:

“春色满园关不住”。但现实情况如何呢?一边是热热闹闹地学习新课改,高喊素质教育;一边是扎扎实实地搞题海战术,众人皆拥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奋勇向前,怎一个“拼”字了得。当学生满怀着梦想走向校园这方“净土”时,他们的“憧憬”就开始被撕碎。他们从丧失个性开始,以接受标准化“驯养”而告终。以致我们看到他们时,很少处在自由鲜活真实的状态之中。

从教师的层面说,因为生存遭遇不太理想,导致其职业倦怠情绪严重,专业发展意识缺乏;自然对学生的关爱也就显得力不从

心,显得“粗糙和冷寂”。从学生的层面说,由于高校不断扩招而引起的毕业生就业压力骤增,“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再度蔓延,蒙蔽了学生的心灵和眼睛。一旦学生的“美丽”被生命的经验一再证伪时,当现实的痛苦一再反衬出诺言的苍白时,语文的田野变得像荒原那般粗糙,上面覆盖的杂草荒凉到“满目狰狞”。

作为高中生,其实很想步入到语文的广袤田野中“闻闻花香、听听鸟语”,享受真正的文学盛宴。但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课文被肢解为词语、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作者背景、文章出处等“惨不忍睹”的碎片,谈不到和文本的深层解读,谈不到和作者的深情“握手”,更遑论情感和人文层面的滋养和熏陶。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的理念需要改变,其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一、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

加拿大教育家安迪·哈格里夫斯认为:“教师本人应成为熟练的改革推动者,能够对身边的社会及教育变革迅速且有效地作出反应。”如何做出这样的反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

现教学相长”。所谓“平等”,这就需要师生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展开多层次的对话与交流、商谈与沟通。关于作者背景,关于关键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解读,关于文章思想内涵的总体把握和阐释,关于对文学作品鉴赏的视角,都可以在相互商谈中讨论并取得共识。所谓“教学相长”,应该是说师生与作品多种视角的对话与融合后,各自的认识都得以丰满,正所谓:大脑睿智了,师生俱进了。

高中语文教师作为促进者,必须要明确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使教学不断深入,内容不断增值的课堂气氛。

(3)师生彼此用生命温暖生命,用灵魂洗礼灵魂,共同分享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二、语文教师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研究者

中国“三农问题”的研究专家温铁军曾经指出:“必须改变全国的制式教育,要编写农村适用教材,进行乡土教育。这是因为,将来会有至少5亿人留在农村,成为农村的建设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打破以往课程內容的固定性,积极挖掘乡土教材和构建校

本课程,让高中语文课程呈现出多种“面孔”。

就高中语文选修课而言,应该充分估计学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

包括师资条件和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质条件,利用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和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建设选修课程,以此创建特色课的生长点。比如,作为五类选修课之一的“小说与戏剧”,可结合观摩根据小说改编的戏剧影视作品,帮助对小说的感悟和理解;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通过观摩戏剧演出,尝试戏剧表演,加深对戏剧作品的体验。

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

际和社会现象考察文化问题,进行有创意的真切表达,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文字、图表等多种形式展示其所感、所想,师生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三、语文教师应成为人才观的调试者、培育者和鼓励者

陶行知说:“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产生‘建设家乡,科学致富’的理想,促进农村人才的回流,这将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是啊,不论学生怀揣怎样的理想,教师首先都要坚守最基本的底线。当我们冷静下来去进行现实的追问时就会发现:正是教师鼠目

寸光的人才观和功利思想——多考几个大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人文和民主精神沦落的最直接也是最快的因素。漫画家魏克说:“一个人不必行走在高原大漠,但内心一定要海阔天空。”借他的话引申一下:一个农村学生不必非要跳出农门,但身心的多重滋养不可或缺。

有一句话:“教师能走多远,学生才能走多远。”当教师已经站到了一个制高点,学生走向更为绚丽的远处,就只是个时间问题;当教师从里到外换上“新装”时,学生自然跟着“容颜大变”——在气质里,在谈吐里,在胸襟的无涯里。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但愿农村高中语文教师能够做一个先行者,能够以个人的形象魅力、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打造一个个具有无限可能、动态发展并在农村大有作为的人才。

篇5: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作文

他机智灵敏、反应能力强,尤其在对付地主老财时非常强。有一次,一个叫阿财的老板故意让他闻到做饭时菜的香味,然后让他付钱,他什么也没说就拿出钞票,开始点了起来,故意让阿财听到。点完之后,把钞票收了起来。阿财问:“为什么不给我?”他说:“我闻到了菜香,你听到了我数钱声,咱俩现在是1比1。”

阿财一直想报复他,有一天就拿起十几根冰糕大喊:“吃冰糕不要钱了!”他要了一根,吃完之后,把包冰糕纸扔到了垃圾桶里。阿财说:“我说吃冰糕不要钱,但纸要钱,3万!”于是,他给了阿财3万。过了两天,他牵着马到街上大喊:“骑马不要钱!”阿财闻风而到,看见马就骑了上去,骑完了,阿财想下来,这时他说:“下来是要钱的,30万!”阿财只能拿出30万给他。

篇6:优秀作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然而,在日常生活之中,却有着太多急功近利的人,他们为了尽快取得成功,往往会模仿甚至照搬那些先前成功者的经验,极为牵强地改变自己的个性,弄得疲惫而又痛苦,但最后却往往发现,这样的角色根本不适合自己——人与人之间都是不同的个体,光靠照猫画虎,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例如,那位个性叛逆的校园作家韩寒,年纪轻轻就凭借三篇小说一举成名,而那篇仅用半小时挥毫写就的《杯中窥人》,更是无人能及。在他宣布不走平常人的道路,选择休学写作之后,一篇篇名震一时的锦绣文章,更是如清泉喷涌一般,源源不断,从而很快名利双收,让全国那些埋首于文山题海的中学生们羡慕不已。

于是,从好几年之前开始,不少地方的校园内就掀起了一场模仿韩寒的热潮。不少自认为笔下有几分功夫的文学少女、文学少年,被韩寒的成功刺激得愈发心潮澎湃,甚至想入非非,对于休学写作更加跃跃欲试……

然而,这种随意照搬他人个性,变幻自身角色的做法,通常却只会让个性与角色与现实产生矛盾,最终落得个邯郸学步的下场——韩寒的成功,固然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但其他人想要完全复制他的成功,却是基本上不可能的。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角色,强行模仿别人的角色,其实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例如清朝的著名书法家郑板桥,他的书法在历史上独树一帜,颇有创新与造旨。但在成名之前,他也曾陷入俗套,花了足足几十年的时间,去揣摩、模仿前代书法名家的字帖,日夜勤练描摹不止,用了不知多少功夫,却无法取得什么突破……直到晚年时光,郑板桥方才恍然大悟,毅然抛开了前代名家的碑帖,独创出一套自己的风格:板桥体。

事实上,若非郑板桥明智地放弃了模仿先人的错误做法,转而一心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按照自己的个性去挥毫泼墨,他恐怕到死也不可能成为一代书法名家。

现在的社会上,个人崇拜主义非常浓厚,以至于到了盲目崇拜和模仿的地步。那些不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恍恍迷离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他们的心态大多好高骛远,一心模仿他人,具体选择的模仿对象,又随着时尚潮流而变幻莫测……如此随波逐流的做法,最终只会让成功化作泡影,使梦想沦为空中楼阁。

篇7:优秀作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领导与被领导,是一种上下级关系,从属关系。而且级别相差越小,关系处理相对越难。当领导的,事事做在前面,难免被看成“高级保姆”,从而滋生下属一些懒派和轻视的念头,心里不平衡。处处以领导的派头出现,指手画脚,不落实事,又遭人话柄,久而久之,失去亲和力,干群关系紧张;被领导者呢,说话做事靠前了,领导没面子。靠后了,人家说不配合,工作不主动积极。如此种种,小的方面说失去了“人脉”,进而失去了“心脉”和“身脉”。大的方面说与工作、事业背道而驰,缺少了“动脉”,实在得不偿失。那么怎么才能处理好这种关系呢?

我认为,第一是心态的问题,亦即态度问题。第二是尺度问题。

心态是指一个人对时下环境和事物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认可。心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影响结果。同一个单位,相同的岗位,有的人是领导,有的人就是职员。当领导的不要失去自信,更不要失去“人性”。不要和人生分了,别把自己定位的太高,其实有时自己真的不一定就比别人高明多少,只是较别人担当了许多。拿这样平和的心态去工作,你就会态度端正,听得进话,亲和力强,人缘好,“贵人”多,遇事不慌。那么被领导者呢,心里不要不平衡。即使对那个领导的升职和能力有疑惑,那也得承认这是他的长项,那也得承认现实,总不能不与之相处。既然从属关系已定,就得心态平稳,去适应这种“环境”。就要准备为自己当好下属,而不能拆台,使绊子,拉帮结派,当搅屎棍,耍不光明的手段,把自己置于肮脏的境地。再说,有此种宵小行为的人也从侧面证明自己确实不是个“大人”,干不了大事。今天的属下关系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别怨天尤人。再说,当不好下属的人,怎么会有能力当好领导呢?当上领导了也未必就是个好领导,也未必当的舒心。所以,无论是当领导还是当下属,都要心平气和,进而态度端正,唯有这样,才能荣辱不惊而“闲庭信步”。

最后,就是尺度问题。

篇8: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本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函数奇偶性是研究函数的一个重要方法, 因此成为函数的重要性质之一, 新教材把它放在函数的性质一节和函数单调性一起讲解是有它深远的意义的, 为今后幂函数、三角函数的性质等后续内容的深入起着铺垫的作用。函数奇偶性的教学无论是在知识还是在能力方面对学生的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节课充满着数学方法论的渗透教育, 同时又是数学美的集中体现。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单调性, 对于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尽管他们尚不知函数奇偶性, 但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图形的轴对称与中心对称, 对图像的特殊对称性早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 但观察的深刻性及稳定性也都还有待于提高, 所以本节有些知识点的得到还需要老师从中扮演好启发、引导者的角色。

二、情景描述

老师:请同学填写下表格, 并画出和的图像。有问题可以相互讨论。

全班同学都能独立完成表格, 并且画出的图像, 而的图像可能有的同学要相互协助才能完成, 之前我已经对含绝对值的函数有所介绍, 所以大部分同学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老师:大家也完成得差不多了, 那么请大家看幻灯片。 (老师把标准答案公布给同学们。)

老师:现在请大家观察表格的数据, 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请同学起来回答。

同学1:-1和1对的函数值相等, -2和2对的函数值相等, -3和3也也一样。

老师:非常好, 那么你能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同学1:f (-1) =f (1) , f (-2) =f (2) , f (-3) =f (3) 。

老师:相当不错。请坐!那么哪位同学能否由这些等式得出这两个函数一般的共同性质。

同学2:f (-x) =f (x) 。

老师:很好, 我们可以看到, 这两个函数对于定义域内的任何一个自变量x, 都有f (-x) =f (x) 。

此时, 老师立即用幻灯片给出偶函数的定义:如果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 都有f (-x) =f (x) , 那么函数就叫做偶函数。

老师:同学们, 现在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函数的图像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同学们:关于轴对称。

老师:不错, 这就是偶函数的图像的特点。

我的启示:

我以问题串的形式进行启发、引导, 学生自己填写表格, 找出两个函数代数上的共同点, 得到偶函数的定义, 主要是想培养学生对数的观察能力, 以及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而画图的时候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对前面绝对值函数的图像掌握得不太熟悉, 所以我提出可以相互讨论, 希望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给予指导, 培养学生一种互帮互助的精神。图像画出来以后, 同学们都可以通过图像观察出偶函数的图像的特征, 培养了他们对图像的观察能力。这里我根据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对学生的能力的适当的评估,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 动脑得出偶函数的定义和图像特征, 这个过程我并没有刻意去追求“还课堂给学生”, 但整个过程自然, 流畅, 营造了人人参与的气氛, 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激发了学生的灵气。

三、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 表面上好像解放了老师, 其实不然, 要让一堂课的知识点完全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 目前是不大现实的, 所以老师应该在整个课堂中起好启发、引导作用, 而这个引导者的角色并不好当, 如果问题太简单, 启发过了头, 学生起不到思考的作用, 此时老师就应该把问题的难度, 跨度加大;如果问题太难, 引导不到位, 就像片段三中, 最后问题还是由老师自己解决, 学生也起不到锻炼的效果, 此时老师就应该对问题多设几个桥梁, 从而减小问题的难度。对这个度的把握, 就需要老师站得更高, 对知识点和学生的情况有很高的熟悉程度, 备课设置问题和相关环节时多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上课随时调整。

篇9:班主任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技校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情绪性意向活动。班主任要深入学生当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处处关心他们,为他们解答疑惑,让他们明白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对于就业的重要性。学生只有有了坚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才能为之而努力奋斗。“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学生才能“乐其道”,班主任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才会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这样学生的生活才会充满激情,才会不断取得进步。

二、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理

作为班主任,要善于掌握、洞察学生的心理,摸清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要求。刚接手一个新班时,如果能在很短时间内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对学生来说,就是很高兴的事。这样既能证明他们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又能说明老师在工作上、对学生的态度上是认真负责的。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努力学习的信心。班主任要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全班主要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找到亟待纠正的弱点;还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爱好等),了解个人的生活环境,掌握哪些是积极分子,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等。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使学生有自己适应的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班主任在学生和各科教师中间就要起到桥梁作用。班主任要多和任课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该课程应该注意的问题,让他们用适应当代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去教育学生。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提醒他们应该注意掌握学习方法:摒弃死记硬背的旧方法,尝试学以致用的新方式。同时班主任要多与有经验的老教师交流,向他们请教自己工作中的问题、难题,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加以解决。

四、鼓励学生开拓视野,阅读课外书籍

当代青少年一般有较强的求知欲,喜欢思考,富于想象。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及时捕捉富于时代气息的新材料,并与课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及提升。因此,班主任要及时了解时代的发展方向,掌握学生学习专业的发展进程,及时全面地为他们提供详尽的资料、意见,鼓励学生要有自主学习探索的精神,能够独立地进行学习,提高质量。

五、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班主任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诠释。育人者必先育己,不正者则不能教人。因此要求班主任必须有自己的特点,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做好班主任工作,以达到培养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的目的。学生只要喜欢你这个老师,就会接受你说的话,愿意听你讲的课。

六、用公平、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技校的班主任要具备民主思想。班主任不能单独找个别差生谈话,更不能只给个别学习好的学生补课,同时也不能只拿着学生的卷子或者成绩单去作指导。因为这样做有失公平。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有意无意流露出来的,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要有意识地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情感,达到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比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严肃的手势等都可以表达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心,使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和受关怀感。还有,找学生谈话、与家长联系等,也是心灵交流的重要方式。班主任的情感投入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对学生有所偏爱,因为任何偏爱都会失去教育的力量。那些外表美的、成绩优异的学生很容易获得老师的爱,而那些相貌丑陋的、衣着简朴的、成绩一般的、智力平庸的、顽皮的学生,一般引不起老师的注意,这就需要班主任去发现、挖掘这些同学的优点,用老师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去关注这些同学。所以情感教育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对学生真正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班主任只有把爱心奉献给全体学生,以人为本,无私奉献,教育才会展示出惊人的魅力。

班主任的工作是具有挑战性的,它要求班主任在现实条件下掌握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与现代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的班主任,并在技校的不断发展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作者单位:安阳鑫龙煤业(集团)技工学校]

篇10: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角色

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角色

目前,在众多语文教改呼声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例如:在教《核舟记》时,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老师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重点在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苏东坡、黄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的情态。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老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请其他学生表演,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又如,《皇帝的新装》一课的学习,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老师把课文编成小剧本,让学生表演小话剧。老师适当指导学生的表演细节和道具运用,导演的角色在这里就充分地体现出来。再如《陈毅市长》、《白毛女》等课,就是现成的剧本,更加适合于发挥师生之间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学生兴趣高涨,积极踊跃,教师稍加指导,就能共同学好、演好这场戏。这样一来,语文课就活跃起来了。这里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当好演员必须认真地研读好课文。

篇11:如何扮演好记者的角色

1 记者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在大众传播学理论中,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被称为守门人。“守门人”实际就是记者扮演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记者可以决定某一信息的处理方式,是褒是贬,是扬是抑。由此可以看出,记者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信息传播主要是靠记者这一角色来完成。一方面要为上层建筑服务,当好当地政府的喉舌,服务工作大局,服务中心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要通过记者的记录来让大众了解事实真相,满足人民大众获取信息的知情权,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在信息传播中记者的角色不可或缺。

2 记者角色“错位、越位”现象

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只扮演着某一种社会角色。记者同样如此。新闻记者常常处于这种痛苦的角色冲突之中。一方面要做好本职工作,扮演好自己的基本角色,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传递信息,丰富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还要把握好自己基本角色以外需要扮演的角色,处理不好,就可能出现位置偏差,超越自己的职责、身份,表现出角色的“越位”和“错位”。

2.1 记者的“错位”现象

“错位”是指新闻记者的态度、言行及行为方式不是以采访者身份出现,而是在不自觉地与采访对象混为一谈,站到一起,混淆了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这种记者的“错位”现象在新闻报道中时不时的存在。这种角色“错位”现象在“企业报道”中尤为突出。涉及企业正面的新闻报道能为企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应。因此,很多企业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会千方百计拉拢新闻记者及其身后的新闻媒介,力求“用版面换效应”。个别新闻记者为谋取经济利益,违背职业道德和新闻报道原则,不自觉的站到企业一边说话,有的甚至弄虚作假,欺骗受众,一定程度上让媒体失去公信度。这种现象在其它行业也有出现。

2.2 记者“越位”现象

“越位”指的是采访报道中记者的态度、言语、行为方式等超越了自己身份和职责的传播现象。记者是社会中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着巨大的权利,这种权利有时是无形的。正是这种特殊身份和权利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一些涉世未深的记者滋生出我是“无冕之王”的念头,由此导致记者充当裁判员的角色或在报道中加入进自己的感情色彩;最终出现报道失实的现象。

3 防范记者“错位、越位”现象的对策

其一,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搞清楚自己的职责,深知权利是党和人民给的,在行使权利过程中要以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重,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要明白自己只是一个真实事件的记录者,真实事件信息的传播者,不是裁判员,更不是断案的法官;要搞清楚,在利益面前,如何站稳脚跟,把握好导向关不被利益所诱惑,坚持做到客观真实,坚持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其二,要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树立新闻敏感意识。发现新闻线索要及时跟进,同时要做到“抢”新闻要合乎时宜,有的放失。新闻报道讲究时效,并不等于对所有事实的报道都无条件地一味追求时效。我们主张“抢新闻”,但又反对“唯快主义”。什么情况下要“抢”,什么情况下“不抢”,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全局利益出发,选准报道时机,当快则快,该慢则慢。时机选择得当,就会引起受众的兴趣和重视;反之,会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恐慌。同时,还要强化法治意识,采访报道行为只能在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而不能把注重时效同匆忙混淆起来。

其三,报道突发事件中把握好“度”。应对突发事件是当今媒体或新闻记者面对的一大课题。突发事件发生后,一方面需要记者做到“兵贵神速”,抢在第一时间做报道;另一方面又不能违背政治原则和宣传纪律。报道的着墨和份量上还要处理好“度”的关系。哪些内容可以进行深度报道,哪些内容可以浅一些,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比如:自然灾害,为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救援救助中,就应进行深度采访报道;报道车祸、雷电现象,只要把事情说清楚就行,不需要作过多深究。

其四,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正义感。记者遵循事实的本来面目是毋庸置疑的行为准则。当面临威胁与诱惑时,心中的那杆秤一定要保持平衡。一位记者在矿难报道中曾这样说:“不管怎样,绝不用那沾满弱者眼泪的新闻素材和报道做交易。”这充分体现了记者的正义感。

4 结语

综上所述,记者的言行和举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媒体的形象和公信力,只有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做到不错位、不越位,避免导向错误造成的“祸”,真正做到导向正确带来“福”。

摘要:作为担任传播社会舆论信息的媒体记者,在更好的履行工作职责的同时,更多的是要担当为大众服务,为大众负责的责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搞清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为什么人说话,说出的话能不能得到社会和大众的认可。“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媒体记者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此,凡从事新闻宣传的媒体记者都应首先找准自己的定位角色。

篇12: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巧妙导学,发现问题——找准合作探究的引爆点

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可以创设吸引学生的情境,利用幽默风趣的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可以设计新颖别致的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语)。例如教师应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二、构建小组,合理分工,分析问题,指导讨论——营造合作探究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数学教师就应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满足他们心理需求,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首先,我们要为他们营造一种合作探究的氛围,构建学习小组,合理分工,让每位成员都成为合作探究的主人,使他们都有探究的欲望。其次,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指导他们科学合理地探究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步骤。

例如利用分类讨论思想和方法解决的问题有两大类:其一是涉及代数式或函数或方程中,根据字母不同的取值情况,分别在不同的取值范围内讨论解决问题;其二是根据几何图形的点和线出现在不同位置的情况,逐一讨论解决问题。例:已知函数y=(m-1)x2+(m-2)x-1(m是实数),如果函数的图像和x轴只有一个交点,求m的值。分析:这里从函数分类的角度讨论,分m-1=0和m-1≠0 两种情况来研究解决问题。解:当m=l 时函数就是一次函数y=-x-1,它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1,0)。当m≠1时,函数就是二次函数y=(m-1)x2+(m-2)x-1。当△=(m-2)2+4(m-1)=0,得m=0。抛物线y=-x2-2x-1的顶点(-1,0)在x轴上。通过指导组内的讨论,使学生学会了讨论的方法和技巧,为下一步的课堂展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整合问题,全班讨论,展示自我,享受成功——点燃学生思维飞扬的兴趣点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展示的过程。正如斯宾塞所说的:“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要予以大力表彰,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如在“相似三角形”一章中有这样的例题:“已知:在Rt△ABC中,CD是AB上的高线。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课堂气氛立刻变得活跃起来,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提出了许多结论,如:(1)∠1=∠B,∠2=∠A,(2)△ACD∽△CBD,△CBD∽△ABC,△ACD∽△ABC(例题要求的结论);(3)CD2=AD·BD,AC2=AD·AB,BC2=BD·AB(射影定理)。还可以继续深入:如果把条件和结论互换,命题是否成立?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又得出了许多命题。如:(1)已知∠1=∠B,∠2=∠A,求证:CA⊥BC,CD⊥AB(成立);(2)已知CA⊥BC,AC2=AD·AB,求证:CD⊥AB,CD2=AD·BD(成立);(3)已知BC2=BD·AB,AC2=AD·AB,求证:CD⊥AB,CA⊥BC(成立);(4)已知∠1=∠B,AC2=AD·AB,求证:CA⊥BC,CD⊥AB(不成立);(5)已知∠2=∠A,AC2=AD·AB, 求证:CA⊥BC,CD⊥AB(成立)。通过这样的演变和探索,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从而达到了学生自主探究与做一题而通一类的目的。

四、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评价功过,测评反思——加速合作探究的推进器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境(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表现……),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教师点拨,师生互动,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放开学生思路,欣赏学生的智慧火花。激励学生应细化在课堂行为中,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例如:教师在教学完“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首先,教师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 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因为评价的实施不在于满足学生一时的虚荣、引发他们短暂的愉悦,而在于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引导、思维品质的提升。

篇13:幽默教学中数学教师扮演的角色

一、教师的角色不是“守材奴”, 而是幽默创生者

这里所说的“守材奴”, 是指死守教材之奴, 即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我们知道, 烹饪大师可将相同的原材料通过变通烹饪出色、香、味俱全的大餐.数学教学类似于烹饪, 教师在考虑学生对教材的可接受性的基础上, 选择学生易接受的方法, 对枯燥的教学内容稍加挖掘和引申, 即可产生神奇的幽默效果, 极大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 在教学“已知a, b, 求a+b (要求利用三角形法则) ”时, 如按教材中介绍的“首尾相连, 首尾连”口诀来教学, 学生对该三角形法则的作图步骤也能较快地接受, 但易忘;如果教师对此教学内容稍作加工, 先把a记作OOOA, b记作AOOB, 然后将O点、A点、B点分别看作是家、超市、学校, 教学中可这样幽默地描述:“某同学特爱吃鸡爪, 哪天不吃几个鸡爪, 学习效率就会骤降, 每天早上上学他必定会先从家到超市 (即OOOA) 买数个鸡爪, 再从超市来到学校 (即AOB) , 和向量就是从家到学校 (即OOOB) .”这样的引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的大脑马上会处于兴奋状态, 大大提高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速度, 无须作出特别的努力, 新知识就会在他们的大脑皮质上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效果之佳是可以预见的.因此,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创造幽默, 绝不能死守教材.

二、教师不仅要是一个幽默的创生者, 也应是一个幽默使者

教学内容确实已经从根本上接受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但这还仅仅是教学活动开展前的准备工作.关键是如何将活化成的幽默教学内容幽默于教学过程中,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语言充分发挥自身的幽默教化作用.而声音是语言的载体, 教师音质的刺耳与悦耳、音调的低沉与高亢、音频的舒缓与急促、音速的快与慢, 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感受和传递的信息.教学中讲到重点之处时, 可以骤然放慢语速, 用低调值的高音量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 意思是说:“这里是重点, 听过、看过, 千万别错过.”也可以用其他的变换音量, 变换语速、语调的方式吸引学生.我在教学时突然变换声音时, 会发现学生猛然眼睛一亮, 也有学生立刻坐正姿势, 这些都表明学生产生有意注意了, 说明有节奏的教学声音产生作用了.平淡无奇、平铺直叙的教学语言会导致学生的听觉“休眠”, 但切记千万别为了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整堂课使用高音教学, 否则只会让学生产生“噪音”之感, 学生听课可能比教师上课还累.教师声音中的音质、音频、音量、音速、音调有节奏地变化与组合, 会让学生产生愉悦的体验.当然音质、音频、音量、音速、音调都是声音的形, 说话的感情则是声音的神, 教师若能在变换声音形的基础上, 再以情投入, 就能做到神形兼备, 会使教学幽默达到最美的境界.这样的课堂不仅有人更有人气, 这样的教师才是一个真正富有智慧的幽默使者.

三、教师更要是一个幽默的传宗接代者

风趣幽默、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充满了磁性和魅力, 教师也一展幽默风采, 给予了学生无限的知识享受和学习兴趣.在学生眼里, 教师就是一个才华横溢、富有内涵的幽默使者.但教师幽默教学的最终任务是让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汲取幽默的养分, 学会应用幽默于学习生活中,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常说:“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 教会学生会从书本知识和生活体验中获取智慧, 积聚幽默素材, 并能融入到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中, 通过各种形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幽默潜能, 展示幽默天赋.数学教学中, 学生幽默能力的培养方面举足轻重.注重培养学生幽默能力的我时而发现课堂上的学生也会主动“幽一下默”, 如在解不等式ax≤b时, 常有粗心的学生忘记讨论, 讲评中就有学生提出:“老师, ‘0’是炸弹, 不能埋在地 (分数线) 下害人的, 所以必须先检查a的身份 (就是讨论a的取值范围) .”学生能对枯燥乏味的数学题目趣味化, 也会将抽象、深奥、无趣的知识内容幽默化, 学习知识就不觉乏味了, 就会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感兴趣, 从而也能改善学生的偏科现象.幽默艺术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现在, 对其今后的人生路上面对任何挫折都有不可磨灭的功效.不久的将来, 就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能拥有一个健康、乐观、积极进取的心态, 这与时下提倡的素质教育完全吻合.可见, 教师对幽默传宗接代的角色何等重要.

上一篇:扶贫办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通过无线网卡使两台笔记本共享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