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2024-05-05

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共8篇)

篇1: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

刘洁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院手术室,陕西安康 725000)手术室是医院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和抢救的主要场所和各种病原体最集中的场所,细菌病毒污染、化学消毒剂和挥发性麻醉剂对空气的污染以及锐器刺伤、噪音等危害工作人员健康的因素大量存在,因此,如何运用一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保证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充分做好护士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保证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

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者,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专业的群体。由于工作的需要,每日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集中;长时间的颈椎前屈位站立;巡回护士经常需快步行走;处理重物;进食时间的不规律;并且不可避免的接触各种化学药物、浓度较高的有毒气体的污染以及频繁的直接接触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各种体液,使得从事本专业的护士成为高危群体。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

1. 刀片、针刺伤打针、输液、配药、传递器械是手术室护士的基本操作,手术室护士经常与手术创口接触,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的过程中,难免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刀片、安瓿等锐器刺伤。术中锐器伤、骨科手术操作如敲打、器械的意外松脱或脱落都可能造成手术人员的眼睛、皮肤、黏膜的污染。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等,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机率最高。

2.噪音 无影灯、麻醉机、电动吸引器、电刀电钻、空调及病人的呻吟等是手术室噪音的主要来源。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在紧张和高噪音的环

境中工作,易影响其心血管、内分泌和听力系统的生理变化,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烦躁、听力下降等,严重影响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化学消毒灭菌剂 各种消毒灭菌剂在手术室工作应用较多。每台手术

结束后特别是感染手术,污染手术后器械,一次性物品的初步处理都要

使用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戊二醛和含氯消毒剂喷洒、熏蒸、擦拭室

内污染的器具,长时间吸入混有高浓度的戊二醛和含氯的空气或直接接

触戊二醛、84消毒液,可引起皮肤灼伤、头痛、头晕、胸闷、气促、咽喉干痒、色素沉着等症状。甲醛对人体的毒性最大,当浓度>20mg/L

时,接触者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持续头痛、心悸及失眠等。医院

中戊二醛的使用会引 起皮炎、过敏、结膜炎及鼻窦炎、是引起职业性

哮喘的主要原因。2%碱性戊二醛含氯消毒液对皮肤也有轻度损害。4废气 主要是氨氟醚、异氟醚等,它可从麻醉机的面罩活瓣、螺纹管

等衔接处漏出,污染手术室的空气。微量的麻醉废气可对手术室护士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读数能力及操作能力等产生影响,甚至可引起

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形和生育能力下降。激光手术的不良影响目前,在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矫形外科需采

用激光手术的方法,对皮肤、眼球有光化效应损害.光化效应的作用光谱

光化反应可引起酶、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活性发生变化,分子的高级结构也

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产生如杀菌作用、红斑效应、色素沉着、维生素D

合成等生物效应护士的工作姿势、站立时间与处理重物、心理疲劳

专家们已证实:[3]护士的工作姿势与能量消耗有一定关系,工作姿势与疲劳也有一定关系。我院手术室洗手护士配合手术时保持颈椎前屈15~20℃。连续站立均6.5h/日或更长、巡回护士均用240步/min的急速行走工作,累计时间4h/日或以上。处理重物,如按20例/日手术计算,需搬动约5kg重的器械包20余次,约为6kg重的敷料包20余次,2kg重的手术衣包50余次,以上合计约为350kg重的物品由护士完成。疲劳、从职业因素比例高的项目看,有心情焦虑、精神紧张等因素。身体局部症状,如腰疼受工作姿势、处理重物的影响、全身症状中胃症状与心情焦躁、责任感、处理重物、饮食不规律、超负荷工作有关系。[8]

手术室护士每日高度精神紧张。遇有重、急症及复杂手术、抢救等更为明显。责任上的压力来自多方面,医护人员的心理性危害,主要是精神压力和轮班。1.1针刺、刀伤的预防

1.1.1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正确认识职业暴露医疗单位的工作人员,由于职业关系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致感染的称职业暴露。医生手术前常规为病人做好血液的HBV、HCV、HIV检查,急诊手术病人按阳性处理。术中医护人员只关注病人的手术进展和生命安全问题,而自身的个人防护无暇顾及。手术室护士要重视把保护病人及“自身无伤害”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尽可能排除各种因素造成的污染和伤害,确保病人和自身的健康。

1.1.2安全处理针头、刀片用过的针头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应及时放入利器盒内。传递刀、缝针时放慢速度,或将手术刀放在弯盘中传递,避免直接手-手接触。不可直接用手装卸刀片,弯曲或折断针头。要用持针器夹取缝针,勿用手中的纱布垫直接擦拭手术刀刃上的血液,用毕及时撤除所有不必要的锐器,将电刀、钻头等锐器放入固定保护位置或锁定,以免意外触动开关造成损伤。手术间内物品及用物只限一人使用,手术结束后将刀片、缝针置入利器盒内按医疗垃圾焚烧处理。清洗、消毒器械时,锐利器械单独放置,打包时器械尖锐端使用保护套,避免刺伤。

1.1.3针刺刀伤的应急处理 立即将伤口用清水冲洗,离心端挤出残血,用5%碘酊消毒,若病人HBV阳性则应在受伤24h内注射高效价乙肝病毒抗体(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如果病人HIV阳性设法在暴露后24h内尽快服药预防,直至IDV感染预防有效果。发生职业暴露后做好详细记录并上报院感科,尽快采暴露者血液做HIV抗体检测,如为阴性,则分别于暴露后6周、8周、3个月、6个月定期查HIV抗体。

2.1 噪音防护 电动吸引器、麻醉机、推车等需定期维修,活动部件上润滑剂。要求工作人员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吸引器不用时及时关闭。

3.1化学消毒灭菌剂的防护 将戊二醛熏箱安放在有排风能换气的房间,从里面取物时尽量集中操作,戴好防护镜和口罩帽子;用甲醛液固定标本时必须戴上防护手套,注意勿翻拨。接触戊二醛溶液时戴好橡胶手套和防护镜,防止溅入眼中或吸入。用84消毒液喷洒地面时,30min后通风。

4.1 麻醉废气的管理 选择质量好的麻醉机,添加麻醉剂时要防漏,全麻过程中废气排放管道应通向室外或使用二氧化碳吸附剂吸附废气,管道连接要紧密防止漏气,室内有良好通风设备(送新风换气)。

4.2高频电刀使用产生的烟雾、关节置换使用的骨水泥异味,对人体呼吸系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使用电刀时要及时吸去烟雾,并持续送新风净化室内空气,减少医务人员有害气体的吸入。

5.1 激光手术的防护

我们规定凡手术配合人员必须戴上防护镜。操作时关闭房门,在房门上并注明“激光”字样。在术间内有明显标牌示:用氧浓度要低于

40%,必须使用水溶性润滑剂,防止引起火灾。并将激光手术固定在一个手术间,保证安全。

6.1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在工作安排中,我们注意合理安排和适当调整洗手和巡回工作的次数,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注意缓解护士因工作姿势带来的身心疲劳,教育和传授年青护士学会恰当的选择工作速度,缓解紧张程度。尽量减轻行为负荷,借助有效客观条件,注意节约体力和能量,不断地改善工作条件,简化人工运作的行程和程序,减少无效劳动,合理设计工作流程。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2007年以来,我们在护士工作的班次,时间安排方面打破了几十年的常规。根据次日手术情况,合理调整,灵活安排人员。使以往上午护士多,下午人员紧张的状况有了明显改观,既保证手术的安全配合,也为安排工作提供更宽松,更有利的条件。讨论 手术室护士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严格执行感染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防护用具和屏障,减少各种危险行为,加强医务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定期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加强医疗废物危害性的认识,抓好每个环节的管理,切实作好职业防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使职业损伤的危害性降低到最低,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文献:

刘俐、孙建平传染性手术中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0(1)1420

陈云芳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护(J)当代护士2005(1):86-87

程月娥、叶志霞手术室麻醉废气污染与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

(8):626-627

篇2: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 手术室是医院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和抢

救的主要场所,也是各种病原体最集中的场所,细菌病毒污染、化学消毒剂和挥发性麻醉剂对空气的污染以及锐器刺伤、噪音等危害工作人员健康的因素大量存在。

手术室护士在这种环境中,由于工作的需要,每日精神高度紧张,精力高度集中,洗手护士长时间颈椎前屈位站立;

巡回护士经常需快步行走;处理重物;进食时间不规律;并且不可避免的接触各种化学药物、浓度较高的有毒气体以及频繁的直接接触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各种体液,使得从事本专业的护士成为高危群体。因此,如何运用一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保证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充分做好护士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保证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危险因素

1. 锐器刺伤

打针、输液、配药、传递器械是手术室护士的基本操作,洗手护士传递缝针、手术刀、电刀等锐器动作不规范易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缝针、刀片刺伤。

 骨科手术操作如敲打、电锯、电钻的使用致血滴骨沫飞溅

极易造成手术人员的眼睛、皮肤、黏膜的污染。 巡回护士配药、打针极易被安瓿玻璃划伤、留置针针芯刺

伤,极易感染上如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疾病 。某手术医生做肝叶切除术,术中被缝针刺伤,三个月后

感厌食无力,检查后感染上乙肝。

 我科护士工龄5年以上的被锐器损伤的比例100%。

2.噪音 无影灯、麻醉机、电动吸引器、电刀电钻、空调及病人的呻吟等是手术室噪音的主要来源。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在紧张和高噪音的环境中工作,易影响其心血管、内分泌和听力系统的生理变化,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烦躁、听力下降等,严重影响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化学消毒灭菌剂、药物

 感染手术,污染手术后器械,一次性物品的初步处理都要使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室内污染的器具,浸泡器械,长时间吸入混有高浓度含氯的空气,可引起皮肤灼伤、头痛、头晕、胸闷、气促、咽喉干痒、色素沉着等症状。

 一些不耐高温高压的器械导管需用甲醛熏蒸消毒,甲醛有致敏、诱变、致癌作用,对眼睛、呼吸道、皮肤刺激性很大,当浓度>20mg/L时,接触者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持续头痛、心悸及失眠等。医院中戊二醛的使用会引 起皮炎、过敏、结膜炎及鼻窦炎、是引起

职业性哮喘的主要原因。2%碱性戊二醛含氯消毒液对皮肤也有轻度损害。

 紫外线消毒过程中产生的臭氧有强氧化作用,能破坏肺表面活性物质,引起肺水肿哮喘。紫外线侵害可使皮肤过敏、电光性眼炎。

 术中台上台下需注射细胞毒类药物,如5-FU、顺铂、丝裂霉素,药物溢出药滴挥发可引起局部刺激症状,吸入会引起头晕恶心,长期暴露会引起有害气体的相加现象,这种慢性的远期效应往往不易被人们注意。

4废气 主要是氨氟醚、异氟醚等,它可从麻醉机的面罩活瓣、螺纹管等衔接处漏出,污染手术室的空气。微量的麻醉废气可对手术室护士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注意力及操作能力等产生影响,甚至可引起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形和生育能力下降。电离辐射与X线损害 目前高科技在手术室广泛应用,各种仪器不断涌现手术室,如超声刀、激光治疗仪、C形臂等,这些高科技产品对人体都有一定的辐射,长期电离辐射与X线的蓄积,可引起作业人员的疲劳、困倦、白细胞下降、甚至致癌。

6感染手术的污染 随着现代疾病谱的改变,手术室接待的患者中经常会有一些传染病患者,最常见的是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近年来也越来越多,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要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工作过度紧张时极易发生锐器伤而造成感染。

7电灼伤、化学药品烧伤

手术室使用大量的仪器设备,因空气潮湿、连接或操作不当及设备老化等原因,常有漏电、短路现象发生,患者、医护人员也因此被电灼伤。

 乙醇消毒尚未干透或用量过多浸湿无菌单、床单,使用电刀术中产生火花,遇易燃液体发生起火造成患者和医护人员烧伤,这样的事故国内屡有报道。护士的工作姿势、站立时间与处理重物

 专家们已证实:护士的工作姿势与能量消耗有一定关系,工作姿势与疲劳也有一定关系。我院手术室洗手护士配合手术时保持颈椎前屈15~20℃。连续站立均8-10h/日或更长、巡回护士均用240步/min的急速行走工作,累计时间8-10h/日或以上。处理重物,如按20例/日手术计算,需搬动约5kg重的器械包20余次,约为6kg重的敷料包20余次,2kg重的手术衣包50余次,以上合计约为350kg重的物品由护士完成。此外摆手术体位、手术开始结束时抬病人,都需要很大的体力,易引起腰肌劳损。

 洗手护士长时间颈椎前屈位站立,下肢静脉回流不畅,易引起颈椎病及大隐静脉曲张。我科护士工作5-10年的,大隐静脉曲张率30%

9心理因素

 手术室护士每日高度精神紧张,遇有重、急症及复杂手术、抢救等更为明显。责任上的压力来自多方面,医护人员的心理性危害,主要是长期处在快节奏、高效率不间断的工作中,导致身心疲劳,思维发散,精力不集中。在日常工作中常出现对自己的行为不自信,偶有强迫行为。

 护患关系、医护关系不协调 业务不熟练,沟通不佳,护患关系、医护关系紧张,导致手术是护士心情压抑,挫折感,影响心情及工作。我科护士工作5-10年的,心电图S-T改变的占50%。

10长期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易引起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胆囊炎。

防范措施

1锐器伤的预防

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正确认识职业暴露

医疗单位的工作人员,由于职业关系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致感染的称职业暴露。医生手术前常规为病人做好血液的HBV、HCV、HIV检查,急诊手术病人按阳性处理。手术室护士要重视把保护病人及“自身无伤害”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尽可能排除各种因素造成的污染和伤害,确保病人和自身的健康。

安全处理针头、刀片

用过的针头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应及时放入利器盒内。正确传递手术刀、缝针,不可直接用手装卸刀片,弯曲或折断针头。要用持针器夹取缝针,勿用手中的纱布直接擦拭手术刀刃上的血液,用毕及时撤除所有不必要的锐器,缝针、刀片用持针器放入治疗碗内,电刀、钻头等锐器放入固定保护位置或锁定,以免意外触动开关造成损伤。手术间内物品及用物只限一人使用,手术结束后将刀片、缝针置入利器盒内按医疗垃圾焚烧处理。清洗、消毒器械时,锐利器械单独放置,打包时器械尖锐端使用保护套,避免刺伤。针刺刀伤的应急处理 立即将伤口用清水冲洗,离心端挤出残血,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若病人HBV阳性则应在受伤24h内注射高效价乙肝病毒抗体(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如果病人HIV阳性设法在暴露后24h内尽快服药预防,发生职业暴露后做好详细记录并上报院感科,尽快采暴露者血液做HIV抗体检测,如为阴性,则分

别于暴露后6周、8周、3个月、6个月定期查HIV抗体。

2噪音防护 电动吸引器、麻醉机、推车等需定期维修,活动部件上润滑剂。要求工作人员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吸引器不用时及时关闭。

3.1化学药物、消毒灭菌剂的防护

 将甲醛熏箱安放在有排风能换气的房间,从里面取物时尽量集中操作,戴好防护镜和口罩帽子;用甲醛液固定标本时必须戴上防护手套,注意勿翻拨。接触甲醛溶液时戴好橡胶手套和防护镜,防止溅入眼中或吸入。

 用84消毒液喷洒地面时,30min后通风。浸泡器械时严格按说明书比例配置,先放水后放药,严禁用热水配制,以放大量氯气逸出。

 紫外线开关设在室外,消毒应在无人条件下,避免双眼直视,消毒完毕通风半小时后再进人。

 配制化疗药物时戴乳胶手套,太好口罩、帽子、防护镜,注意规范操作。

4.麻醉废气的管理

 选择质量好的麻醉机,添加麻醉剂时要防漏,全麻过程中废气排放管道应通向室外或使用二氧化碳吸附剂吸附废气,管道连接要紧密防止漏气,室内有良好通风设备(送新风换气)。

高频电刀使用产生的烟雾、关节置换使用的骨水泥异味,对人体呼吸系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使用电刀时要及时吸去烟雾,并持续送新风净化室内空气,减少医务人员有害气体的吸入。电离辐射与X线损害

在使用这些特殊仪器时,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以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如骨科手术要做术中透视时,应减少人员,参加手术人员穿铅防护衣,手术房间、门进行防辐射处理。

激光手术的防护 凡手术配合人员必须戴上防护镜。操作时关闭房门,在房门上并注明“激光”字样。在术间内有明显标牌示:用氧浓度要低于40%,必须使用水溶性润滑剂,防止引起火灾。并将激光手术固定在一个手术间,保证安全。

6感染手术的防护 关键在于预防为主,做好标准预防,加强卫生防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7电灼伤、化学药品烧伤 手术室电路定期检修,仪器设备定期保养,术前检查仪器性能,确认完好方可使用。用乙醇等易燃性消毒剂消毒时消毒液量要适中,勿浸湿无菌巾,等消毒液干后再手术。

6.1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在工作安排中,我们注意合理安排和适当调整洗手和巡回工作的次数,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注意缓解护士因工作姿势带来的身心疲劳,教育和传授年青护士学会恰当的选择工作速度,缓解紧张程度。尽量减轻行为负荷,借助有效客观条件,注意节约体力和能量,不断地改善工作条件,简化人工运作的行程和程序,减少无效劳动,合理设计工作流程。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2007年以来,我们在护士工作的班

次,时间安排方面打破了几十年的常规。根据次日手术情况,合理调整,灵活安排人员。使以往上午护士多,下午人员紧张的状况有了明显改观,既保证手术的安全配合,也为安排工作提供更宽松,更有利的条件。

讨论 手术室护士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严格执行感染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防护用具和屏障,减少各种危险行为,加强医务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定期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加强医疗废物危害性的认识,抓好每个环节的管理,切实作好职业防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使职业损伤的危害性降低到最低,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文献:

刘俐、孙建平传染性手术中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0(1)1420

陈云芳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护(J)当代护士2005(1):86-87

篇3: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1 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

手术室护士的工作需要频繁与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接触, 病原体很容易通过皮肤破损处、眼结膜感染护理人员, 其中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1]。传递器械过程中最容易受到针刺伤, 针刺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人受伤感染HBV[2]。手术室护士还要面对休克患者的抢救, 大部份急诊患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等检查报告未知, 护士为抢救患者的生命时常常忽视自身的防护。

1.2 物理性因素

(1) 电离辐射:骨科手术C臂广泛运用工作人员接触X线机会越来越多, 长期小剂量辐射, 可因蓄积作用而致癌, 而且会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 导致不孕、流产[3]。 (2) 噪音:主要来源于电刀、吸引器、电钻、麻醉机、监护仪、推车车轮等, 长期处于高分贝噪音环境中会产生耳鸣、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4]。

1.3 化学性因素

手术室物品的消毒灭菌, 标本的浸泡需用甲醛、戊二醛、含氯等挥发性化学消毒剂, 这些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有影响;麻醉废气在使用过程不可避免泄露到空气中, 对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 操作能力都有一定影响[5]。由于高频电刀的常规使用, 手术室长期弥漫异味, 使人精神疲乏, 注意力下降;肿瘤患者化疗药物的使用, 化疗药具有致突变, 致癌致畸。

1.4 与手术室工作性质有关因素

长期在密闭的环境中工作, 空气不流通, 与办公室、走廊温差及湿差较大, 导致抵抗力下降呼吸道疾病频发;工作中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姿势, 传递器械时转动颈部和倾斜上身等因素导致颈椎病的发生;长期站立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由于少饮水或憋尿出现泌尿系系统疾病;长期饥饿、生活不规律造成胃溃疡等疾病。

1.5 心理因素

主要表现为疲劳, 手术室护士长时间连续工作, 精神高度集中, 易造成护士疲劳。张圣洁等[6]对95名手术室护士疲劳状况的调查反映手术室护士的疲劳状况既普遍又严重。长期的疲劳有可能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 产生焦虑、抑郁等紧张情绪。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教育, 提高防护意识

对手术室护士进行防护知识的宣教为护士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具、药品和设备。手术室护士应加强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 提高手术配合的准确性, 遵守操作规程, 安全操作。

2.2 生物性因素防护

(1) 护理人员加强有关血液传播疾病知识的学习, 新护士上岗时严格带教规范操作,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时应戴手套, 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有资料显示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7]。因此手卫生是防止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 也是护理人员加强自身防护的重要方面。 (2) 术中正确传递器械, 传递刀尖的锐利面面向自己, 防止误伤他人, 必要时用弯盘传递;规范缝针摆放位置;正确处理针头, 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用后锐器及时按规定放入锐器盒中;进行静脉穿刺时采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3) 规范手术患者术前生化检查, 术前访视患者了解其肝炎及艾滋病携带情况, 做好此类手术围术期防护。加强对急诊手术危险性的认识, 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AIDS等检查报告未知的患者严格标准预防措施进行操作。 (4) 术后器械清洁时戴防护目镜, 尽量使用自动清洗器械机, 术后在倾倒引流物时做到轻、稳、准, 防止溅入眼睛, 当溅入眼内时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 (5) 当发生针刺时应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部分血液后用流动水彻底清洗伤口, 边挤边冲, 擦干并用碘酊、乙醇消毒包扎伤口。

2.3 物理性因素防护

术中用X线摄片时手术室前后门均要挂上“放射性危害”牌, 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有条件者配备铅衣保护工作人员。参加手术的护士要定期轮换, 避免短期内大剂量接受X线照射, 孕期、哺乳期护士避免接触X线;手术室的各种仪器设专人管理定期检修, 定期添加润滑剂使噪音降低到最低;严格手术室管理制度, 术中要求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参加手术人员禁止大声喧哗, 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情。

2.4 化学性因素防护

化学消毒剂专室存放专人管理, 严密封闭容器防泄露, 消毒灭菌后的器械反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操作时戴手套防护目镜;选择密闭性能好的麻醉机, 防止气源管道漏气, 加强麻醉废气排污设备管理改善手术室通风条件;使用高频电刀时保持负压吸引的通畅及时吸走烟雾;术中需配制化疗药物时,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戴口罩、帽子、手套, 被药液污染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 废安瓿和注射器放入固定容器, 及时焚烧[8]。

2.5 与工作性质有关因素的防护

手术间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护士合理休息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抵抗力;手术时间长的手术尽量坐下操作, 穿软底鞋、弹力袜保护下肢, 防止下肢静脉曲张;器械护士在手术台上拿取和传递器械时尽量做到身体和颈部同时转动以减少颈部转动的幅度和次数, 防止颈椎病的发生;术前进食高蛋白高热量清淡饮食, 术毕及时补充能量和水分。

2.6 心理因素防护

建立良好人际工作关系, 正确对待工作压力, 加强自身修养, 学会自我调节, 使自己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杨柳, 文明, 护理人员的感染管理与自我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7) :724.

[3]蔡春琴, 应武, 王月红.手术室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12) :1130.

[4]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5]易求如.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职业危害和防范措施[J].当代护士, 2007, 12 (8) :9.

[6]张圣洁, 李杨, 周力, 等.手术室护士疲劳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35 (3) :27.

[7]包苏娟.手术室护士自身防护与环境污染的控制[J].临床护理杂志, 2003, 6 (5) :36-37.

篇4: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关键词】传染科护士;职业暴露;职业损伤;职业防护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血源性传染病

因传染科工作的特殊性,传染科护士会接触各种污染源如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呕吐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其中HBV的傳染性更强,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就可以感染医务人员[1],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后,HIV的感染概率为0.3%,HBV的感染概率为6%-30%,HCV的感染概率为1.8%[2],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液性疾病多数有针刺伤引起。

1.2 化学危害因素

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如甲醛、84消毒液、乙醇、臭氧和各种含氯消毒剂。甲醛主要经呼吸道吸入对皮肤、眼睛、肝脏、胃肠道刺激非常大,经常接触紫外线也可引起头晕、恶心、电光性眼炎、皮肤过敏等症状,重者中毒或引起细胞变异。

1.3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接触传播,也是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人类禽流感、肺结核等。

1.4 心里危害因素

传染科护士心理压力大多来自于工作环境的压力,职业危害暴露严重危害着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暴露,尤其暴露于HBV、HCV、HIV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时,暴露者多数会产生恐惧紧张消极情绪,给受伤者产生严重的心理伤害。

2 防护措施

2.1 做好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防护

接触传染性强的疾病时医务人员必须穿隔离衣,戴手套、戴口罩,重视洗手,洗手是一种既方便又有效地自我保护措施,应按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及时认真洗手,还有研究指出,戴手套是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血液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戴手套能减少接触血液次数,戴口罩也可减少病人的血液、体液等传染性物质溅到医护人员的口腔及鼻腔粘膜,扣好衣领和袖口,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漏的利器盒,禁止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一旦针头刺伤应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伤口旁端离心方向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伤口冲洗后涂以75%酒精或0.5%的碘伏,并扎伤口。立即报告相关的管理部门,相关部门根据暴露源及受伤者的情况对暴露者进行相关相应处理,对于暴露源不明者按阳性处理。

2.2 化学危害因素的防护

减少室内有害气体的积累,定时检测空气质量,针对化学消毒剂的损害,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消毒剂现配现用,并且做到消毒剂浓度准确,容器加盖,不滥用,操作时戴手套口罩。

2.3 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

接触病人时戴口罩,戴12层纱布口罩,戴8小时应更换,湿了立即更换,一次性口罩4小时应更换,口罩应遮住口鼻,不能挂在胸前反复使用。

2.4 心理性危害的防护

传染科护士心理压力大多来自于工作环境的压力,因此应合理配置人力以减少工作忙乱而引起的职业损伤,从而保证工作的安全性。要明确护理岗位职责,合理实用护理人员,减少护士的非护理工作。减少和避免心理性疲劳,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时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患关系减少避免工作中的压力。

3 小结

传染科是接触血液和发生锐器伤的高发科室,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艾滋病也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因此,应重视职业暴露的现状,关注职业暴露的危害,加强职业防护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积极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场所,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防护制度,提供必要的防护条件,保证个人的健康,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护理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段梅欣,李薛红. 传染科护士职业防护方法探讨.现代医药卫生,2011,27(9)

篇5: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摘要:手术室护士是一群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工作的人群。手术室的特殊环境使得手术室护士经常暴露在一些危险的因素当中,从而威胁手术室护士的自身健康。因此,作为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手术室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强化自身的防护工作,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1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性危害因

1.1.1射线的危害:有资料证实:射线可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可致癌或致畸。

1.1.2紫外线及臭氧的危害:紫外线是手术室空气消毒的常用消毒方法。紫外线能将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臭氧,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皮肤黏膜和肺组织都有强烈的刺激性,长期接触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等。

1.1.3噪声危害:噪音对人体的听觉有明显损害:听力下降;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增加。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对内分泌系统也有影响:烦躁、判断能力和持续记忆力减退,降低灵活性,导致精力分散,工作易出错。噪声超过50分贝可影响人的休息和睡眠,声级达到7090分贝,会使人感到厌烦,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噪音长期刺激可引起耳聋,机体植物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手术室平均噪声应是60-65分贝,这是机体8h内允许的最高水平,但常达到90分贝。所以,手术室属于噪声严重污染的科室。手术室的噪音主要来自于监护仪、高频电刀、超声清洗机等的噪音等。

1.2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各类化学消毒剂的危害:如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等。长期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等,急性大量接触可致肺水肿、同时能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等。

1.2.2麻醉气体的危害:微量的麻醉废弃可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

射线的照射。对于怀孕的手术室护士应避免接触射线;在手术室进行紫外线消毒时,手术室护士应回避;在手术间内限制不必要的交谈,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对于手术室的医疗电器,要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淘汰陈旧的设备,引进性能好,声音小的设备。(2)预防化学性危害:对于化学制剂应妥善保管,放在阴凉通风处,易挥发毒剂要密封保管。消毒剂现配现有,剂量应准确,避免大剂量使用,使用时做好防护措施;手术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使麻醉废气等有害气体及时排出;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做好防护措施,使用后的物品及时焚烧处理。(3)预防生物学危害及意外损伤:对于手术病人,术前做好乙肝三系检查和HIV测定等相关检查,查明为阳性患者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让手术室工作人员能够早知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手术室护士应定期自我检查,及时发现破损的皮肤及粘膜,及时处理,及时采取措施;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套管针;做静脉穿刺时或与患者的血液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时,工作人员应尽可能地戴手套操作,如果没戴手套,在操作后要及时洗手,简单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部90%以上的微生物,重要环节可用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等消毒液浸泡。参加手术者一律戴手套最好戴双层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减少50%。根据国外报导,双层手套穿孔率为4.7%,其中外层8.9%,内层<0.5%,而单层手套的穿孔率达11.5%-50.0%;洗手护士在安装、准备手术刀片时,应使用工具,不要徒手安装,防止误伤自己;手术刀、穿刺针、缝针、刀片,注射针头等锐利物品放在手术台上的小碗里,不可随意丢弃;手术中,缝针、手术刀、注射器针头应放入弯盘内传递,防止误伤他人和自己;不要重新给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戴保护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针头、穿刺针、刀片、缝针等用后应放人锐器盒内,并加盖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使用锐器盒后,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在尖锐物被丢弃前,应检查锐器盒以确定未装满或针头未突出,以防止运送时造成锐器伤等。

篇6: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每天不得不暴露于各种各样的职业危险因素之中,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又只注重病人的安全,而忽略了护理人员自身的职业安全,护理人员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护理工作主体的护理人员应该怎样做好职业安全防护及职业暴露后的处理,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下.护理人员工作的医院内,由于病人高度聚集,加上各种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医院特有的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环境;同时由于护理工作高强度性,使护理人员经常处于心理学和工效学的高度应激状态。如何有效避免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加强护理人员的主动防护意识,已迫在眉睫。有记载的医源性感染:

1924年,第一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白喉 1949年,第一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肝炎 1984年,美国首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HIV 1987年,意大利首例ICU护士感染HIV 1992年,美国医生被留置针扎伤感染HIV 2003年,美国报道实验室感染HIV+HCV 2009年,我国广东某医院某护工感染HIV……

这么多医护人员遭受职业暴露, 那什么是职业暴露呢

职业暴露的定义 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

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护理人员位居高危之首; 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SARS &2002.11-2003.6,内地诊断病例5326例,其中医务人员1002例;死亡病例中约30%是医务人员;另据报道: 某医院在一次意外伤急诊抢救中,6名医务人员均因无保护措施参加抢救,在抢救中均直接接触血液,频率最多的那位重伤员,后经检测证实是艾滋病人,致使6名医务人员全部遭受艾滋病毒职业暴露。半年后有2名血液检出艾滋病毒抗体阳性,造成一起医务人员艾滋病毒职业暴露的悲剧;

为什么护理人员易发生职业暴露呢?(图)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缘于:工作环境特殊:病原微生物集中;工作对象:易感人群;遭受职业伤害的机会和频率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制度;

护理人员职业安全危害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1.生物性因素

主要包括由呼吸道传播的疾病; HI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禽流感病毒、结核杆菌、流感病毒;护理人员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经常接触各种感染患者,易受到职业伤害;大量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率,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和带菌率。据WHO统计,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在诸多生物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重要。由于针刺引起的损伤就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的医护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化学性因素

对护理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的化学性因素主要是一些药物及消毒剂的接触,如抗肿瘤药、麻醉剂、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这些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入空气中,或由于接触暴露,多有致畸和致癌作用。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解决消毒与环境污染致残余消毒剂吸入的矛盾也是医护人员职业防护亟待改进的重要课题,有报道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烧灼、胸闷、气喘、皮肤过敏等症状。对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影响最大的化学因素是抗肿瘤药物的接触,现阶段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为细胞毒剂,具有致突性、致癌性、致畸性。

物理性因素

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问题,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护理人员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站立时间长,低头工作多且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力学原理等有关。比如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肌肉、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护士在搬运病人、弯腰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时引起运动功能性损伤,如腰背痛等。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精子生成障碍,甚至诱发肿瘤。

噪声严重污染的科室有ICU、手术室、急诊室、供应室等主要噪声来源为机器声、工作人员对话、电话铃声、病人的呻吟声、物品移动的声音等;在消毒灭菌工作中,消毒物质(紫外线、臭氧等)均对人体造成损害.4 心理社会性因素

护理人员长期面对疾病、意外伤害、死亡、忧伤情绪会影响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共突发事件以及 酗酒、吸毒、医闹等社会问题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风险性和紧张感;由于工作紧张、长期的轮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生物钟紊乱,造成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加重;国内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护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较高,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达到12.3%。护理工作压力源主要有:①不良的工作环境;②紧急的工作性质;③沉重的工作负荷。面对这么多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安全防护呢?

防护措施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接触特殊感染源,控制预防的原则,避免受到针头和其他锐利物的损伤,规定护士绝对不要将针罩罩回针头;操作后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进耐刺的锐器收集箱中。建立损伤后的监护与健康跟踪制度,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消毒,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教育,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露防护的自律性;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及标准,贯彻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医院加强职业暴露预防资金的投入,提供有力的职业安全保障,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2.加强药物管理

加强化疗药物的管理,建立化疗操作流程、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士应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配置化疗药物环境空气要流通,使用生物安全柜,操作中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除做好与接触抗肿瘤药物同样的个人防护及良好的通风环境外,要科学地使用化学消毒剂浓度,集中存放,容器密闭,并有显著标记。

加强自我防护 长时间站立的护士应学会合理用力,运用正确的姿势,培训护士正确搬抬病人和帮助翻身。监护室、手术室等部门如频繁应用射线和电磁波,也应达到一定的防护要求,如铅板隔层,或提供铅屏风等防护用品,在摄床旁拍片时让所有人员尽可能远离摄片机器10m以上。重视洗手与戴手套

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因此要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接触病人前后、上下班前、脱隔离衣后要洗手。曾有检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因此,一定要重视洗手并掌握洗手的规范方法。实践证明,这些预防措施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提高认识,减少精神及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因工作对象、环境、社会地位、护患关系等造成心理紧张,工作压力比一般职业突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要积极应对各种压力,调节心态。通过继续教育等途径拓宽知识,完善知识结构。通过沟通技巧的学习,正确处理护患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防范差错事故发生。

面对压力如何进行自我调控? 做人不要太认真; 做事一定要认真;

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学会给自己减压 个人防护---3R原则

认识(Reconnition)——认清你该做什么,有备无患; 重复(Repetition)——正确、熟练、反复地操练; 强化(Reinforcement)——在例行操作中反复强化,使

习惯成自然;

篇7: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内容摘要:职业环境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手术室的环境对手术室护士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相对于其他临床科室而言,环境封闭存在有害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的危害因素,且由于长时间、连续的工作,使手术室护士成高危群体。另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先进仪器设备、高科技产品、各种抗肿瘤药物及消毒剂等被手术室广泛使用。

关键词:职业危害 物理危害 化学危害 生理危害 对策

职业环境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手术室的环境对手术室护士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相对于其他临床科室而言,环境封闭存在有害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的危害因素,且由于长时间、连续的工作,使手术室护士成高危群体。另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先进仪器设备、高科技产品、各种抗肿瘤药物及消毒剂等被手术室广泛使用。因此,针对危害手术室护士的身体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的现象,如何增强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减轻有害因素对自身的危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手术室存在的职业性危害

1、生物性危害手术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被病毒、细菌、支原体、霉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感染的机率为增加。据资料显示11.7%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意外血接触,诸如器械护士传递锐利器械时意外遭受针刺伤,刀割伤以及污血溅到破损的皮肤或眼睛里。而血接触造成感染的概率为:乙肝2%~40%,丙肝3%~10%,爱滋病(AIDS)0.2%~0.5%。乙肝病的致病性强,般0.004u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2化学性危害手术室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空气流动性较差,工作期间接触化学消毒剂的时间长、种类多、使用频率高。

1.2.1 甲醛是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易挥发气体,对人体有一定的刺激、致敏、致突变及致癌作用。据报道,甲醛浓度超过0.6mg/m 3,即可引起流泪,咽部不适及疼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气喘,如果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月经紊乱,染色体异常及肝脏损害。

1.2.2 2%戍二醛一般用于器械的消毒、灭菌,溅到皮肤上有强烈的刺激性,特别是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引起胸闷、头痛、皮肤过敏等症状。

1.2.3 环氧乙烷本品因用于不耐高温的医疗用品灭菌效果好而广泛使用,但残留在医疗物品上的环氧乙烷对人体有害。如不彻底排放,可以刺激眼和呼吸道,可致癌,引起流产;吸入过量的环氧乙烷气体可引起呕吐,意识障碍等急性中毒症状,皮肤若直接接触其液体可致烧伤和冻伤。1.2.4 臭氧用于手术间空气消毒,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之一。易引起头晕、恶心等症状,长期接触可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

1.2.5 抗肿瘤药随着肿瘤外科的发展,越来越多抗癌药用于手术中,往往在局部或全身用药。苯类药物在使用时可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损害人体正常白细胞,易出现白细胞下降、月经不正常、脱发等症状。还可通过胎盘运转,孕期职业接触抗癌药可造成胚胎或胎儿宫内接触,此外,对生殖功能亦有不良影响。

1.3 物理环境性危害

1.3.1 由于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在手术室内使用电子仪器越来越多,有触电、灼伤等危险因素的存在。骨科手术内固定器械的使用广泛,为病人安全常在术中定位照片,手术室护士受到X线照射机会增多,长期接触X线可致癌或胎儿畸形等放射性损害。

1.3.2 麻醉机排出的废气,主要是安氟醚,异氟醚等的代谢产物。另外还有术中使用电刀、双极电凝时产生的烟雾,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泄漏,关节臵换术中骨水泥释放的气体等。长时间呼吸诸多有毒气体,可引起人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应变能力差、心情烦躁等。

1.3.3 噪声污染手术室内噪音来自于使用各种监护仪、麻醉机、电刀、电锯、吸引器和器械车轮的摩擦发生的噪音。手术室平均噪音应是60~65分贝,但常达90分贝[4],是8h内允许的最高水平。噪音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包括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二者同时发生,且互为因果。常可导致反应迟钝、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和焦虑、恐惧、愤怒或抑郁等情绪变化。

1.4 生理性危害

1.4.1 因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长期超时站立,可致下肢静脉血流回流不畅,易生下肢淤血,甚至可造成下肢静脉曲张。长期不规律就餐,易引起胃部病变。

1.4.2 协助医生给病人摆放和/或维护各种体位是手术室护士一项经常性体力劳动,加上长期奔走造成肌肉关节损伤;另外,搬动较重器械易引起肌肉拉伤和腰肌劳损。

1.4.3 在整手术过程中,器械护士术中全神贯注于手术的配合,上身倾,颈部偏转,相对固定在20°~80°,术野离器械护士越远,颈部偏角越大,长时间的固定姿势极易使肌肉、肌腱疲劳,受累的有斜方肌、颈类肌等,这些肌群长时间张弛失调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形成组织水肿,渗出或增生,严重的可压迫椎动脉和脊神经根导致颈椎病的发生[5]。

1.5 心理社会性危害

1.5.1 护理工作与法律的关系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难免存在或潜在差错或纠纷问题和隐患的袭扰。如:接错病人,手术部位搞错,器械或敷料遗留于病人体腔等[6]。一旦发生医疗纠纷,不但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而且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1.5.2 手术室护士每天所面临的工作性质具有高危、高风险、高强度、无规律性,加之家庭对护理工作的不理解以及经济、子女问题等,造成工作和生活不协调,长期处于此环境中易造成严重心理压力。

二、自我防护对策 1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1.1 术前认真查阅病人病历,对有特异性感染者应作特别记录。

1.2 做好自检,如工作人员有皮肤破损暂不参加特异性感染手术,尽量避免与病人皮肤、粘膜等损伤部位或体液直接接触。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和双层手套。

1.3 防止针头、刀片或锐利器械损伤。在手术全程操作中,传递手术刀、穿刺针头等锐利器械应臵于弯盘内,不可直接传递,避免误伤任何一方。如在工作中不慎被刺伤,应立即挤出少量血液,用0.5%碘伏处理伤口,尽早检测抗体,并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接种疫苗等。

1.4 术中尽量使用一次性用物。手术完毕分类处理有关防止交叉感染物品,针头、刀片放入回收盒内。一次性用物用0.5%365液浸泡、毁形。丢弃物品装入黑袋送焚化炉焚烧,手术间进行终末消毒。

2.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2.1 用甲醛消毒、灭菌时熏箱门一定要关好,以防泄漏。取放物品时先看准放臵位臵再操作,动作迅速、准确。为减少开启熏箱次,可由夜班护士根据当日上午手术次数集中开启夹取,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来降低空气中甲醛浓度。

2.2 接触2%戍二醛应戴口罩、手套,防止溅入眼内和腐蚀双手及减少吸入。消毒灭菌时,容器要加盖,尽量减少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缩小化学消毒剂的使用范围。加强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及储藏的管理,以安全、有效为原则。

2.3 环氧乙烷灭菌效果好,尤其还用于一次性用品灭菌,应设有专用的房间和排放有毒物质装臵系统,为了安全性,灭菌后须将物品按规定放臵一段时间再用。

2.4 臭氧发生器换为定时自动开关的新一代空气消毒机—三氧消毒杀菌机,可以弥补紫外线、化学药物及熏蒸法的缺陷,特别是灭活速度快,消毒率高。开机过程中工作人员应避免进入被消毒区域,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臵层流手术室。

2.5 配臵抗肿瘤药,应戴好口罩、帽子、手套,开启安瓿时应防止划伤手;配制溶液时应防止药物溢出。操作完毕后及时洗手,治疗台用湿布擦拭。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3.1 C型臂由专人操作,使用时注意距离防护和时间防护。无法回避的医护人员应穿好铅衣,其他人员尽量避开射线范围,在病人病情许可情况下可暂避室外。参加人员进行登记,次数均摊,避免身体短期大剂量集中接受X线照射。

3.2 重视麻醉废气的排放管理,建立良好的排放系统,使用密闭性良好的麻醉机减少泄漏。根据麻醉种类及手术的分类安排手术间。合理安排孕期护士工作。吸引管道应跟着电刀走,避免烟雾在局部过高。关节臵换手术更换为非骨水泥材料;腹腔镜手术,严格检查气腹机与二氧化碳容器及衔接处,防止二氧化碳泄漏。

3.3 为防止或减轻噪声污染,尽量做到操作准确、轻柔。对于陈旧性、噪音大的仪器设备尽量淘汰,使用噪音小、功能好的新仪器、新设备。定期检查器械车,使用润滑剂加强保养。吸引器应做到即用即开,各种监护仪器音量大小适宜。保持室内安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对话,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生理性危害防护

4.1 工作中应重视姿式自我调节,尽量避免被动操作,可两腿交替支撑身体,以促进血液循环,适度放松减轻静脉淤血。平时加强锻炼,减少静脉曲张发生。传递器械用物时,颈部与身体同时转动。平时加强腰背肌及颈部运动,预防颈椎病及腰背积累性损伤。合理、安排巡回手术和上台次数;手术时间过长时,可由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调换位臵,以缓解疲劳与紧张心理,亦便于有规律进餐,但应做好台上物品交班。

4.2 熟悉手术类别及程序,充分准备用物,减少奔跑次数。协助病人摆放体位时应请医生配合,减少体力消耗。心理社会性危害的防护

5.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严格执行各项查对制度,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保证抢救器械的完好率,这样既保护病人的利益又保护自身的利益。

5.2 加强心理训练,完善工作制度,改善客观工作环境及工作待遇,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同事间真情相处,缓解心理压力。手术结束后,尽快地从紧张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合理安排休息,娱乐身心,使工作和生活节奏有张有弛。

三、小结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性危害与自身防护,是一个引以为关注的课题。笔者就相关问题作了以上阐述,针对手术室存在的环境危害,特别是化学性、机械性及法律纠纷带来的压力等提出讨论,并提出相应措施。通过加强规范操作,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法律意识,保护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目前,部分医院对手术室客观存在的职业性危害认识不足,在如何防护上未引起足够重视,这种现状亟待改变。

篇8: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1 职业危险因素的危害

1.1 体液、血液污染及锐器伤的危害

职业暴露指的是从业者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与有害因素或传染性疾病感染者或被其血液、体液或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媒介物的接触。医务人员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的主要途径是受血液污染的锐器伤, 或破损皮肤、黏膜接触了病人的血液和体液而被感染。锐器刺伤可以传播血源性疾病, 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报道, 医务人员锐器刺伤被感染HBV的几率是2%~4%, 被感染HCV的几率是3%~10%, 被感染HIV的几率是0.2%~0.5%, 而易感人群被刺伤后感染的几率会更高[1]。手术室工作环境与病人的血液、体液接触频繁, 操作过程中不慎发生锐器伤的几率也较大。

1.2 化学物质的危害

器械消毒液戊二醛、器械酶洗液 (3M安必洁快速多酶清洗液) 、标本固定液 (10%甲醛) 对人体皮肤、眼睛及上呼吸道黏膜均有危害, 可引起过敏、头痛。长期接触甲醛可致畸、致癌;孕妇吸入吸入性麻醉剂 (异氟醚、氨氟醚) 易引起流产或畸形[2];长期吸入电刀产生的异味和烟雾可致癌;骨科使用骨水泥、对手术室也造成空气污染。

1.3 电离辐射、噪声污染的危害

C型臂机器产生的X射线伤害参加手术人员的身体。手术室由麻醉监护仪、吸引器、消毒机、空调机、电刀、电锯、超声刀、电钻、手术推车及工作人员说话等构成噪声污染, 人体长期生活在85 dB~90 dB的环境中会出现听力下降、烦躁、易怒、失眠等症状。

1.4 工作压力的危害

传统状态下的手术室护士不固定于某一专科领域, 这对护士的记忆和工作能力是一个挑战。加之手术室工作量大, 工作时间长, 工作紧张, 要求精力高度集中, 容易导致身心疲惫, 常表现为易激动、冲动等。

2 对策

2.1 体液、血液污染及锐器伤的防护对策

标准预防概念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感染性, 需要进行隔离, 无论其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因此, 在工作中对择期手术已确定有传染病的病人和急诊手术病人, 均应按标准预防, 进行隔离手术, 降低感染率。手术器械进行双消毒, 手术敷料、吸引瓶中的液体进行隔离终末处理, 手术间进行空气消毒。手术过程中, 上或取刀片用持针器夹持。在传递器械时, 要准确到位, 严格阻止手术人员从器械台上拿器械, 操作时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防止术者与传递者在传递器械过程中发生误伤。有些医院报道用弯盘传递锐器, 在整体规范了操作状态条件下可以借鉴。手术后将刀片、针放入锐器盒内, 防止损伤他人。手术中手套有破损时立即更换, 手皮肤如果有破损, 尽量避免担任器械护士, 特殊状态下需要戴双层手套参与手术。

2.2 发生锐器伤后处理原则

不慎发生锐器伤后, 禁止伤口的局部挤压, 应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流动水进行冲洗, 然后用碘伏进行消毒, 并包扎伤口[3]。被暴露的黏膜应用生理盐水多次冲洗。被HBV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 应在24 h内注射乙型肝炎高价免疫球蛋白, 同时进行血液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查, 阴性者皮下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发生锐器刺伤后, 确定是否感染HBV、HCV、HIV, 如3项内有1项阳性者, 被感染者必须在6个月或8个月进行定期检测, 确定是否发生感染, 应根据检测结果, 采取相应的措施[4]。发生职业暴露时, 应有登记、报告、追踪制度及处理流程与措施等。

2.3 化学物质的防护对策

手术室定时通风换气, 麻醉人员定期检查, 保证麻醉机及管道的密闭性, 麻醉机废气排放要安全合理。采用高压灭菌持物钳容器代替浸泡液持物钳容器, 减少液体挥发污染空气。在配制器械浸泡液, 酶洗液及标本固定液3种溶液时, 要戴手套和防护面具。操作认真、准确, 防止过量。在操作中如不慎接触皮肤黏膜引起损伤, 要按相关说明书用水冲洗及找专科医生就治。用电刀同时备用吸引器可减少烧灼烟雾对人体带来的危害。

2.4 电离辐射、噪声污染的防护对策

参加手术人员穿铅衣、穿铅围脖、戴铅帽进行防护, 有条件医院应设置隔离射线手术间, 无防射线穿透条件的手术间, 可用铅板作隔离射线屏障。工作人员在手术室禁止大声喧哗, 动作要轻稳, 手机不能带入手术间, 减少噪声污染。室内机器要建卡、登记, 定期维修, 确保安全使用。

2.5 减轻工作压力的措施

2.5.1 合理选择护士

手术室应选用年轻、身体健康、性格外向、承受力强的护士。

2.5.2 科学化管理

实行分组专科管理制, 1名护士要在短时间内与多科手术医生配合默契、娴熟, 难度较大, 而尽快掌握1个科或2个科的手术比较容易。实行分组专科管理制, 能避免通科配合全而不精的弊病。各组有高年资固定人员, 年轻护士则定期轮换组别, 护士经过专科培训, 可熟练手术步骤, 能熟练配合手术, 减少医护关系冲突, 减轻心理压力, 有利于身心健康。

2.5.3 实行弹性工作制

手术室管理人员应实行人性化管理, 根据手术室工作特点, 实行弹性工作制, 保证工作人员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保证工作人员能在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各尽其职。

参考文献

[1]王海涛.手术室的血液感染与安全措施[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1, 20 (9) :440.

[2]淡莉, 邵继红.增强手术室护士防护意识[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14 (7) :2156.

[3]傅耀华, 陈芳, 钟美芳.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调查分析及防护[J].护理研究, 2005, 19 (10A) :2006-2007.

上一篇: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下一篇:商务英语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