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语言艺术

2024-04-13

体育教学语言艺术(精选6篇)

篇1:体育教学语言艺术

关于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的最重要手段。即使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功能仍然不可替代,是教师在教学中时刻都不能离开的基本技能。讲解技能是人们解释或解说知识和专门技术的行为方式,是教学中采用最普遍最经常的教学方式,讲解技能是教学诸项技能中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其优点在于:它能在短时间内简洁地传授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是不可替代的、高效的教学手段。

然而,在影响讲解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语言应达到最基本的要求:清楚、准确,在此基础上力求精炼、生动。清楚、准确、精炼、生动的课堂教学语言可以高效率的传递正确的知识信息,可以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收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的语言还应使学生感到亲切热情,礼貌文雅,富有哲理,使他们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得到美育和德育的熏陶。

什么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人们用语言来彼此交流思想。同时语言也是人用来进行思维的工具,人类是借助内部语言来进行思考的。

什么是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主要工具。教师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课堂口语,即口头表达;书面语言,即书面文字表达,如板书、批改作业的批语等;体态语言,即用示范性或示意性动作来表达内容和思想。在这三者中,课堂口语是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

教学语言是教师最基础的教学技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学语言具有教育性、学科性、简明性、启发性和可接受性等基本特征。

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传递信息,提供指导的语言行为方式,它不独立存在于教学之中,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教学行为。人是感情动物。课堂教学语言是有感情的,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激励人。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教学语言是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方面。教学语言具有准确性、简洁性、逻辑性、启发性、丰富性、生动性、通俗性和循环性等多样性。

运用教学语言的意义作用

通过教学语言行为实施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反馈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对学生个性的熏陶感化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的、创造性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讲授、叙述、提间、回答、辅导、解释,还是板书、实验、演示等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

只有通过教学语言,引起学生的意识活动,特别是视觉和听觉的活动,引起他们对事物的感知,才能起到意识交流的作用,获得感性认识,继而实现理性的飞跃。尽管现代教学形式日趋多样化、现代教学手段日益先进化,诸如社会实践、实地考查、实验、操作、电视、屯影、录像、卫星传播等纷纷涌涟教学过程,但是,它们都无法替代教学语言艺术在教学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效果。而且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严密性和艺术性还要求得更高。因此,教学语言的优劣、教师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的条理性的逻辑性以及驾驭语言的技能等,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并制约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教学语言的特征

教学语言是语言这一人类交际工具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又是教师以选择最完善的语言为手段,培养人才的技能。教师所从事的是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崇高事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这一特点出发,就要求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还是在思想工作中,即在一切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应该用最完善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最完善的语言去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是对教师语言的总要求。另一方面,学生每时每刻都在密切地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加里宁对此曾作过形象的比喻:“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年轻的心灵加以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比其它任何职业的人都要严肃认真,使自己的语言尽美尽善,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由于教师职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语言的基本特征。

(1)教育性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对学生施加着影响和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注意语言的教育作用。教师语言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教师个人的威信有直接的联系,也同社会、家长对教师的态度有密切的关系。对教师来讲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①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人师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提出教师必须有崇高的品质,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首先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无私无畏、诚实勇敢。无数事实证明,教师能以身作则,威信就高,教育效果就好。反之,就没有威信,效果就差。

②语言表达要辩证,防止绝对化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理科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世界上的事物种类繁多、千变万化,在讲解它们的共性和规律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许多特殊和例外,不能一概而论。

(2)学科性

教学语言所传递的是某个学科的教学信息,必须运用本学科的专门用语——术语来进行。因为专业术语是一定学科范围内的共同语,运用它们进行教学,一说就懂有利于交流。否则,不但语言不严密,甚至可能出现错误。每一学科都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素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自己的理论、范畴系列,并通过它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来揭示客观规律。各学科的特有概念、范畴,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就是专业术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学科专业知识,必须使用该学科的专业术语,一般不能用生活用语来代替。因此,要注意:

①正确地使用名词术语各学科的名词术语都有其确切的内涵和外延,运用不当就会引起科学性错误。

②处理好通俗语言与学科术语的关系有时为了使讲解生动有趣,需要采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但是这种语言仍然应该是优美的,不失学科性的语言。

(3)科学性

科学的语言是使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的重要保证。在教学中应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用语准确,语句合乎逻辑 用词不准确,词语搭配不恰当,语言就会失去准确性。例如,有的教师说:“只要同学们稍微深思一下,就会明白它的含义。”这句话就是状语和中心词搭配得不当,因为“稍微”和“深思”是矛盾的,如果把“深思”改成“想”就准确了。逻辑性要求是指教师的语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思维规律,并起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作用。这就是说任何学科都得运用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研究对象,运用着一般的或特定的逻辑方法。因此,教师就必须把本学科的内在逻辑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②比喻恰当,观点正确教学与科普讲座是不同的。在科普讲座中除了语言要通俗易懂外,还运用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把植物、动物及一些非生命予以人格比。例如,在讲血液中白细胞的作用时,把白细胞比作保卫祖国的卫士,当敌人入侵时,白细胞纷纷渗过毛细血管壁而进到组织液中去消灭入侵的细菌,真好比是当年“父送子、妻送郎、人人参军上战场„„”

教学是要使学生学到科学的基础知识,对于比喻的使用必须恰当,不应有拟人观、目的论等错误观点,对自然界某些看来似乎神秘的现象要作出科学的解释。目的论是指对某些动植物的行为作唯心的解释。

(4)简明性

教学语言的简明性是由教育、教学的特殊任务所决定的。教师的语言不简明,势必给学生吸收教学信息带来极大的困难。教学语言的简明性也是由其特定的环境和表达方式所决定的。一节课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把较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语言的表达必须要简明扼要。另外,教学语言是诉诸学生的听觉,转瞬即逝,冗长的语言会使学生抓不住重点,影响学习的情绪。比如英国BBC 广播电台发表过这样的评论:语言冗长使人难以理解和回忆,在无线电广播上作一次谈话包括讲解应以十分钟为限,而关键的部分不要超过一分钟。当然这不是说把一切讲课应压缩在十分钟以内,因为课堂还包括其它许多活动,只意味着讲解时要注意简明性。

在注意简明性时,要处理好化繁为简与科学性的关系。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基础,对科学性的要求不能十分严格,有些内容可以简化,但是不允许有错误。

(5)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能起到调动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作用。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看他的语言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是否对学生产生了激励作用,达到了培养人材的目的。启发性有三重意义,启发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分析、对比、归纳、演绎;启发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很多,如理论联系实际、生动的语言描述、正确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等。创设情境“制造矛盾”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6)可接受性

教学语言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要使之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用的语言必须能为学生所接受。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外部形式,声音过低、吐字不清、节奏不适,都要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声音过高、语气太重,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学语言应当声调的高低要适度,节奏快慢要合理;既不要用平淡的语言无表情地去讲授重大而有趣的问题,也不要用激昂慷慨的言词去讲授那些本来平淡无奇的事实。其次,是要了解学生的语言,会运用学生的语言。在这里,仅仅能模仿学生的语言是不够的,教师不仅要说学生能听得懂的话,而且在语言运用上要比学生高一筹。只有这样,学生的语言在教师的影响下才会迅速发展。另外,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要跟学生当时的思维联系起来,跟学生的接受水平相一致。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不是一字不差地背诵讲义,而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一边按计划讲解,一边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从学生的表情上“洞察一切”。发现学生有难于理解的问题,应能随时选配学生易懂的词句,或更改叙述的结构进行再一次说明,直到学生理解为止。

教学语言的分类

教学语言大致有导语,提问语,阐释语,应变语、结语。

导语:常常用于一切课的起始和一个问题的开头。一节课开场白的重要性是 不言而喻的。有人说上课在五秒钟之内,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很有道理的。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致,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等。使用导语要巧设引人入胜的开头,防止平淡无奇。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一节课的导入语,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所以老师在上课开始的时候,应该用形式多样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导语有故事式,激发式,悬念式。

一、导入语言应该精炼。教师的语言要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精 炼简洁,不要“犹抱琵琶半遮面”,绕了一个大弯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精炼的导入语言使学生一下子明了本节课的主题和中心内容,能引导学生目的明确地进入教材去寻幽探胜。一位老师在上朱自清名篇《春》第二课时的时候,就安排了如下的导入语:“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粗略地知道了《春》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盼春——春景——迎春——赞春这条线索,写出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的。这一节课,我们主要领会作者是怎样用细腻的笔触来写出春草的多软、春花的香艳、春风的柔和及春雨的细密的。”这段话通过简短的复习,然后直接切入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与案例二的语言精炼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可以为提高课堂效益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导入语应具有启发性和吸引力。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要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教师语言的吸引力就是教师若能通过耐人寻味的语言循循善诱,提供一些思考问题的线索,所讲的话就能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学习的殿堂。古人云:“学贵有疑”。根据教材内容的性质,提出问题,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揭示矛盾,造成悬念,可以使学生更加投入地,更加积极主动地,更加有效进入课堂的教学中。

三、导入语要妙趣横生,生动优美。教师的课堂导入语,美在亲切、生动,美在清晰悦耳、圆润动听,更美在如诗如画、充满感情和哲理。例如在欣赏余光中的《乡愁》时,一位老师是这样配合着音画导入的: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这样优美的语言,每一言每一语都应渗透着美,学生喜欢倾听并模仿它进行创造,还能够从中体会到生动的情理美,从而接受美的教育。

四、导入语要抑扬顿挫,把握好语言的节奏。教学语言的美感不仅体现在 声音吐字清楚、坚实、完整上,也不仅体现在声音的力度均匀,持久坚韧,言简意赅,铿锵有力上,更体现在叙述时的语言有层次、有轻重缓急,有抑扬顿挫。所以在导入时,教师的语言应该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把无声的教材描摹成充满美感的有声的画面。

开课伊始的课堂语言是导入语。精彩的开头往往是成功的一半。怎么样运用 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良好的导入语能帮助教师准确地把握学习目标,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能使教师更好地开展一堂课。

提问语:这是教师以发问的形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唤起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而是用的语言。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提问是深入的阶梯,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提问语应该注意:

首先问题要清楚,目的要明确。提问要使学生一下子能听懂,知道应该怎样回答。不能设一些不疑之问或莫名之问。教师要确定好问的范围,深度和广度,并组织好语言,然后才能发问。

要讲究问的顺序。提问时,自己要胸有全局,先问什么后问什么,应有条理的进行。提问一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学生才可顺着老师的思路做层层深入的回答。

提问要做到宽题和窄题相结合。使学生常处在和谐的信息交流中。提问要有启发性,要能促使学生思考。不要问简单的对,不对;好,不好。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反应,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从思维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和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学生可从老师的提问中,得到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了解上课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可见,教师如何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有兴趣的问题,变老师的独自讲解为师生共同讨论,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思而后得,尤为重要。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能在“问”字上下功夫,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对非语义、抽象性的音乐而言,课堂中的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主要过程;同时也是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然而,当前课堂提问也存在许多问题。如:

(1)表面性提问。即提问简单化、形式化,往往只问“对与不对”等类似问题,而学生也只简单地回答“是”“不是”等。表面追求热闹场面,轰轰烈烈,实则却空空洞洞。

(2)习惯性提问。即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太少,收效甚微。

(3)惩罚性提问。当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便突然发问,借机整治。

(4)提问不看对象,不讲求变通。“铁定”的问题,“铁定”的答案。一个问题毫无变化地问遍全班。

(5)对答不出或答错的学生,冷面相对甚至斥责嘲讽等。那么,到底该如何合理有效地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呢?下面谈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设置课堂提问的启发性:

如何把问题向学生提出,对课堂提问的成败有重要关系。问之得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智能。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自问自答。如何巧妙地启发提问呢?

(一)抓住兴趣,循循善诱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保持注意、参与及认识的一个重要的内在要素,是推动人们去探索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2000多年前,我国教育前辈孔子曾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理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兴趣对人所从事的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会磁石般地吸引人们去参与、从事和认识某种活动。而对于学习来讲,学习兴趣就首先成为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自主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培养学习兴趣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来讲,都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二)由浅入深,注意适度

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过多、过少、过简、过都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应做到因文而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必要时也可增加难度,但必须以适合学生的心理认识能力为检验标准。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直接抛出一个大问题往往让许多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将其分解为一系列密切相连、层层相扣的小问题,理解运用起来自然容易了许多。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然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提问中,我们采用的较多的方式是追问。即教师把所要讲解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而这些问题之间一环扣一环,当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时,学生也就学到要学的知识。只有适当地掌握分寸,循序渐进,才能逐步达到问题的“本质”。

同时,教育虽然承认差距,但应拒绝“选择”与“淘汰”。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尤其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差生回答,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作为教师除应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外,还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二、设置课堂提问的明确性

提问要有目的性。问在困难处,问得其所,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

(一)目的明确,突出重点

提问要有它的目的性、针对性,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重点是什么。例如:一开始导入部分的提问一般是为引出课题作铺垫,有的问题可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有的问题可与学生的日常习惯相联系。对新授部分的提问,应与所学的重点内容有关。这就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新课的重点上去,不致于使整节课重点不突出。同时,问题不能提得过泛,过泛的话题,会让学生不知从何答起。

(二)语言简明,正确引导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学语言应注意准确性,不然就会指鹿为马,把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样,提问时也应注意语言明确、精炼、表达清楚,不可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使学生不知所措。在文字地运用上应仔细推敲、斟酌。尤其是某个概念或专用术语一定注意准确。可往往有些教师在提问时却忽视了这个环节。如:“夜曲与小夜曲”、“奏鸣曲与奏鸣曲式”等音乐术语,虽然都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在提问中运用不当,会造成错误的信息。此外,提问时教师还应注意态度要温和,语气委婉且带有引导、鼓励性。切不可冷嘲热讽。同时幽默、生动的语言也能深深地吸引我们的学生。

三、设置课堂提问的新颖性

问题的设计要新颖,要有启发性,让学生乐于去思考。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摒弃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这样的提问,久而久之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的求知欲望。只有“新”才能唤起学生的“心”,问题“新”有兴趣,学生才会跟着老师的引导去想问题,继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达到解决问题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一)选准角度,讲究新奇

提问应讲求角度,讲求灵活性。选好角度、巧于设疑、善于引导。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多角度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环节,造成一开始教学气氛非常活跃,可到后来,学生们渐渐出去了兴趣,导致教学涣散,效果不佳。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在提问之前,从这一角度出发,尽量使每个问题都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二)创设情境,激发创新

所谓创设情景就是提出的问题,讲究感情色彩,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

1、创设形象化的提问情境

如何使抽象的教学变成形象、具体、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是我们每个教师所关注的话题。作为教师,我们的提问不仅在考学生,而且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对话中找到师生心灵共振点。除此之外,从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创造一种与教学相和谐的环境气氛,也是非常有效的。

2、创设疑问性的提问情境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有了疑问,才会去学习,去思考。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则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释疑,诱导学生分析、思考、探求问题的解答,这便构成了疑问情境。如:诱发学生兴趣后设问,激发学生悬念后提问,进行一系列追问等等。其共性是通过一系列疑问情境的设置,让学生通过感知思考后,寻求问题的答案。

3、创设民主和谐化的提问环境

传统教学中认为,提问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学生听着教师问题自己思考,然后再得出答案。而文学作为一种最富于情感表达和最具有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蕴涵着巨大的美感能量。它同其它学科的显著区别是:淡化教育活动的知识传播过程,代以师生方主动投入,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研究表明,情感在人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中,显示出极其重要和深刻的作用。

阐释语: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进行叙述并解释的语言。它是使用 频率最高,运用最广泛的教学语言,尝尝在一节课中药很多次的使用它,要将一个全新的知识和学生不明白的问题传授给教学对象,讲好阐释的话是重要的。既要把概念原理等知识性的东西解释清楚,又要把怎样做的方法,要领传授好。解释语要求规范,明了,准确,流畅,还要求针对学生特点,讲得通俗,生动,活泼,带有趣味性,启发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

应变语:应变是一种教育机制的表现。它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灵活调整的语 言。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活动,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敏锐的发现问题,适应千变万化的形势,灵活地,及时地用应变语来驾驭课堂教学。应变语要求教师有敏捷的思路,善于顺着学生考虑问题的轨迹,找出症结所在。要尊重学生,因势利导,用画龙点睛的话语使学生幡然醒悟。于此同时,教师还应有宽容精神,言语要和蔼,切不可因困窘而一味指责学生。

机智巧妙的语言则可以弥合新的教学矛盾、偶发事件、自身失误等,并达到 天衣无缝的妙境。甚至在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可急中生智的顺水推舟化险为夷。

机智巧妙的语言体现教师的机敏睿智。作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都会尽可能 的把教材吃透,把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尽力的做到尽善尽美,也把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想到了,大部分的语言可以预设,但是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是活的学生,所以在课堂上尽管你做了充足的准备,设想了一百种情况,但还是会出现你意想不到的,更多的时候是学生的“语出惊人”。使教学语言不能按照预设的顺序进行,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处理不好,不但会影响教师教学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学生对这个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有机智巧妙的语言来化解,也叫应变语。应变语要求老师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反应力,调控的驾驭力。

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是幽默评价语的传播者,他的课堂上总是笑声不断,让 人感到轻松愉快。一次上《镇定的女主人》时,贾老师请学生找“镇定”的反义词,一学生讲“慌张”,贾老师又问:“那把‘慌张’放入课题,这课题应怎么读?”该生说:“是‘慌张的女主人’。”大家笑了。贾老师幽默地插了一句:“你才是一个‘慌张’的小姑娘呢!”大家笑得更欢了。这学生害羞地吐了一下舌头,连忙改口说:“应该是‘不慌张的女主人’。”后来,这学生举手举得特别卖力。到了最后抽读课文时,贾老师还特意指名,“请那位慌张的小姑娘来读!”(贾老师开的公开课都是借班上课,学生与老师之间互不认识)那小女孩兴奋极了,有声有色地读了起来。可以说,幽默是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知识才能长期积累的结果。诙谐幽默的评价语恰到好处地推动了教学过程,使教学信息的传导风趣而高雅。

贾老师能将有声语和体态语有机结合,将预设语和随机语有机结合,根据学 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应对,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课上,贾老师一会儿翘起大拇指,一会儿鼓掌,一会儿与学生握手,祝贺学生的精彩回答。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读有关竹子的句子,读得不错,而此时贴在黑板上的一段竹子正巧掉了下来,于是贾老师借题发挥:“你读得多好,看,连竹子也来祝贺你了,那老师就把它送给你吧!”说着,便把竹子递给了那个学生。那个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引得所有的学生羡慕不已。大家又纷纷发言,力争得到老师别具匠心的奖赏,不知不觉中又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潮。

(选自《教育的机智教学的艺术——特级教师贾志敏的课堂评价语言》)结语: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适当的课堂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利用课堂总结,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教学环节更完整。音乐教学的课堂总结要注意语言的精炼和生动,确保总结的实效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并且在课堂小结处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去质疑、解疑。学生常有问题,才能常会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结语包括总结语和小结语。它可以是一堂课的,也可以是一个问题的结语。结语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当堂消化,理解,巩固强化新学的知识,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更好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结语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清晰,起到提纲掣领的作用。切忌虎头蛇尾,草率收场,最好能创设耐人寻味的结语,给人以悠远绵长的感觉。要防止只做简单重复,语言乏味而无新意。

结语常用的有总结式,讲评式,歌谣式,布置任务式。关于教学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教学语言艺术与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所谓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

一、从教学目的、任务看,教学语言艺术应具有高效教育性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把知识正确而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在选用教学语言时就必须根据备课时设计的教学目标,精心考虑,注意信息的高效传递。

二、从教学内容看,教学语言艺术应具有专业知识性

不同的学科,需要用不同的专业语言,文科教师要注意感情的抒发,理科教师则应注重理性的阐述。即使同一科也应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语言。比如同是语文学科,讲议论文与讲说明文就不能用同一种语言。语言的丰富多彩是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从教学对象看,教学语言艺术应具有针对性

对低年级学生,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不同的语言,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诱导作用。脱离学生实际,千篇一律,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语言不仅与教学规律相悖,更与教学语言艺术无缘。

四、从教学方法看,教学语言艺术应具有多样性巴班斯基认为,没有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就没有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实际,交错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或讲述,或点拨,或质疑,或解难,或分析,或综合,为此,就要求运用相应的多种教学语言,一方面这是为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为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除此以外,教学语言艺术还应简明准确,具有科学性;通俗形象,具有直观性;生动含蓄,具有启发性;层次清楚,具有逻辑性;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性;机敏风趣,具有灵活性。

教学最优化的语言艺术

要研究教学最优化语言的表达艺术,必须首先看它的生成。心理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从最初的表述动机,经过表述的语义初迹(即表述意图)和内容言语,到扩展的外部言语。教学语言的生成也离不开这样一个过程。

首先,要正确的表述动机,即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生成语言。第二,要有明晰的表述意图,通过哪些方面,用哪些方法来阐明教学目标,要心中有数。但这时还是一种压缩的、潜在的“语义初迹”。为把这种“语义初迹”进一步转变为有一定时序的线性的内部语言,即通过精选、提炼简缩化、口语化的词、字,来体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方方面面。这正是我们第三步要做的工作。第四,要把内部语言扩展为教学语言的表述。它要求用一连串完整的句子结构,把设想的教学方案写成书面方案,并转化为施教过程中的口头语言。

至于口头语言的表述,则是教学语言艺术的具体体现。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语言艺术,在运用口头语言时,要注意运用好以下艺术技巧。1.修辞术

修辞术是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具体的艺术技巧。不仅书面语言要注意修辞,口头语言也应如此。有人说,不用修辞的说教是一位道貌岸然的哲人,用修辞的说教就是一个绘声绘色的演员。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借代、夸张、双关、反语、对偶、排比、反复、仿拟等。讲课时,如果能适当运用以上修辞手法,可使语言顿生光彩,提高语言感染力。如有位化学教师在讲课时,把剧烈的燃烧称为“轰轰烈烈的氧化”;把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称为“静悄悄的氧化”,比喻贴切,形象逼真,容易记忆。再如孙敬修老人给孩子们讲故事时,经常用拟声,使故事非常生动。他讲《胆小的兔子》时这样说:老山羊“嘭嘭”敲门,门“吱呀”一声开了,狐狸让山羊“扑通”一下栽了个跟头,兔子一哆嗦,草“唰唰”直响„„拟声词的连续运用,为故事增添了很多光彩。

2.变调术

声调是语言的组成要素之一。课堂教学中语调富于变化,能使口头语言有声有色,增强感染力。有位意大利演员登台表演数数技艺,按照数目的顺序从一数到一百,这么平淡的数字一般数起来肯定枯燥无味,但那位意大利演员却通过非同寻常的多变的语调,把数数得有声有色,台下的观众听得津津有味。这不能不说变调术是提高语言艺术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不断地改换语调,运用变调术来增强教学语言的表现力、吸引力。特别是语文课朗读课文,更应如此。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时候,声音就低一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快乐的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感情色彩截然不同。因而我们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畅、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3.停顿术 停顿,是指教师在讲课时,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应留有适当的停顿。恰到好处的停顿,能起到叙述清晰、引起思考的作用,有时还能像《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样,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有位教师讲《周总理,你在哪里?》时,他不像有些教师那样条分缕析、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一讲到底,满堂填塞,而是先在黑板前挂上一幅镶着黑纱的周总理的照片,然后用注满真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庄严肃穆、荡人魂魄的氛围之中。师生的感情酝酿着、积蓄着,当大家的悲恸感情达到最高峰时,教师呼唤了一声“周——总——理”,突然戛然而止。尽管此时整个课堂一点声音没有,但学生的心早已随那一声悲恸的呼唤飞出了课堂,飞越了高山、大海、森林,去追寻周总理的踪迹。大家声泪俱下,对周总理的缅怀、崇仰之情全都凝聚、升华在这个特定的艺术停顿、空白之中。停顿的艺术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4.节奏术

教学语言要有节奏,要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这样,学生的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相反,如果教学语言平板单调,在一个平面上滑动,大脑皮层就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语言节奏的安排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强板式:以声调高亢铿锵,内容相对凝练,语速稳而有味,风格浓烈刚正为主要特征,中年教师,或讲感情充沛的诗歌、散文课时常用这种板式;

(2)弱板式:以声调轻细平和,语速持中略缓,内容相对悠散,风格柔和雅致为主要特征,女教师,或讲说理性课文、知识性短文时常用这种板式;

(3)急板式:以语速快、停顿短、层次结构较紧凑为主要特征,性格急躁的青年教师,或容量大的课常用这种板式:

(4)缓板式:以语速慢、停顿长、层次结构相对松散为主要特征,老年教师,或容量小的课常用这种板式;

(5)平板式,发音不高不低,声调不抑不扬,语速不快不慢,停顿不长不短,内容相对平淡、无明显起伏变化的课常用这种形式,但不可多用;(6)综合式,指多种板式的交织组合,这是我们讲课应该提倡的。以上只是我们对教学语言节奏安排的一般建议,选用时应依据自己的特长及教学内容本身固有的特点,不一定拘泥于某一种。不过,一般性的规律还是应该掌握的。

5.重音术

口头语言表达,应有轻有重,凡关键字词,皆应用重音表示,这不仅可以使语言生色,而且还可起到引起注意、促其思考和重点记忆的作用。如在小学数学课中,让学生站起来数数:“×××,你数数数,看这是多少个?”句中的三个“数”,如果不分轻重,就不能引起学生注意;如果突出了重音,学生就能很快地体会到教师的意图,进而积极思考。

6.语气术

语气的使用对课堂教学意思的表达、感情色彩的表现,以及讲课的生动性、感染力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在讲课时要注意语气的变化,注意区分和使用各种不同的语气。首先,语气要运用准确,该肯定的肯定,该赞成的赞成,该反对的反对,该否定的否定。不能含糊其辞,也不能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其次,要交叉运用好叙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几种语气,不能一味地平铺直叙,否则课堂教学就会死气沉沉,缺少生机,缺少变化。第三,要端正对人对事的态度,说话要和气,要尽量运用文明礼貌用语,不能把个人的情绪带进课堂,更不能动辄训斥、讽刺挖苦,否则学生就不能“亲其师、信其道”。另外,还要掌握好听课人的心理,根据学生的需要,把话讲在学生的心坎里。

7.含蓄术

含蓄,是教学语言成熟的一种表现。一般地说,教学语言准确、清楚较容易做到,形象、生动就稍难一点,含蓄就更难了。含蓄之所以难,就是因为含蓄语言的要求高,教学时,教师既不能一语道破“天机”,又得让学生明白,还不能含糊其辞。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清代沈祥龙也认为,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这虽然是就写作而讲的,讲课也不例外。人常说,教师说话要注意留有余味,就是这个道理。笔者曾听过两位教师的讲课,同样是讲“休”字的含义,一位教师直言不讳地说:这是“休息”的“休”。而另一位教师从孩子们爱看的动画片《聪明的一休》说起:《聪明的一休》每一集中间都有这样一个场面,小一休躺在地上,一只手撑着脑袋,他的师兄在远处喊他:“一休!一休!”一休怎么回答的呢?谁还记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休息!休息!休息一会儿”。“那么这个‘休’字是什么意思?”“‘休息’,‘休息’的‘休’。”通过巧妙含蓄的引导暗示,让学生自己说出“休”字的意思,肯定要比教师直接说出要好得多。

除了暗示之外,委婉也是含蓄常用的手法。特别是当学生答错问题,或者课堂上违犯了纪律的时候,教师用含蓄的语言,委婉地提出批评,效果要比直接批评好得多。有一位学生作文时抄袭别人的文章,教师看出来之后没有直接训斥那位学生,而是含蓄地说:“这篇文章我好像在哪儿看过?”用“模糊”语言表达肯定的意思,那位学生自然听得出老师话中有话,由于是善意批评,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以后作文再没犯过抄袭的错误。

8.幽默术

幽默是趣味语言的一种,也是一种教育艺术。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使学生在看似说笑打趣中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从中受到启迪,受到教育。因而有人说,幽默,是语言的调料,有了它,什么话都可以让人觉得醇香扑鼻、隽永甜美。幽默,是智慧的火花。可以说,智者多幽默,幽默与智慧原本是天然的一对。而智慧又以知识为基础,没有知识便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便没有幽默。幽默,是引力强大的磁石。有了它,便会把一颗颗散乱的心吸入它的磁场,让张张脸上绽开欢乐的花儿,现出会意的笑。幽默,具有神奇的魅力,可以使愁眉紧锁的人笑逐颜开,使泪水盈眶的人破涕为笑。

正因为如此,西方有人把幽默作为衡量一位好教师的12 项指标中的第一组成要素。米·斯维特洛夫说:“我一直认为,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一位班主任教育学生不要吸烟,没有用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幽默风趣的谈话:提起吸烟,我认为至少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防小偷,因为吸烟能引起深度剧咳,小偷怎敢上门?二是节省衣料。长期吸烟,会成为驼背,衣服可以做短一些;三是可以演包公,从小就开始吸烟,长大后脸色黄中带黑,演包公用不着化妆;四是永远不老。据医学记载,吸烟的历史越长,寿命越短,当然活不到老了。话虽不多,但使学生懂得了吸烟的危害,体味到教师的用心良苦,感受到了教师的体贴、关怀。这样的教育效果能不好吗?这正如德国著名演说家海因·雷曼麦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知识教学也是如此。有位数学教师讲授π的值。他先用艺术笔法把π画成一个小脚女人,接着写出3.13、3.14、3.15 等几个数,然后对学生说:谁来为这个小脚姑娘找一个最合适的“丈夫”?当学生找出3.14 后,那位教师又说:谁能说出它的职业?数还有职业吗?学生们一下子都楞住了。这时教师不慌不忙地说:大家看,这是它住的地方:山巅一寺,寺就是庙,在寺庙里工作当然是“老和尚”了。学生大笑。笑声中,“山巅一寺”(3.14)在学生头脑中留了下深深的印象。

这里应该提出的是,幽默固然离不开笑料,但“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幽默具有高雅性,它是人们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的外显”(老舍语)。我们运用幽默一定要出于爱心,不能讽刺挖苦。再就是要注意分寸。真理越过一步就会成为谬误,幽默过了头也会产生副作用。

9.引用术

讲课,主要靠语言来传递知识,因此,教学词汇应比较丰富。课堂上,适当引用一些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群众口语、电影、故事、文学艺术语言等等,可使讲授生动有趣,便于理解。有位教师讲遗传和变异,就引用了两名民间谚语:“老百姓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是遗传”;“一娘养九子,个个不相同,这是变异”。两句话把一个深奥的道理说了出来,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引用,可以引用现成的观点,也可以引用既成的事实。古今中外、山川湖泊、花鸟虫鱼,凡是用得着的,尽管顺手拈来,为我所用。有一位教师在谈到对教育的认识时,一连引用了几个人的话,说得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一个受了不良教育的孩童,等于丧失了方向。知识才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所以,教育是廉价的国防。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它的果是甜的。让我们为教育的甜果施肥、浇水,尽一点微薄的力量吧!这一段话虽不多,但一连引用了5 个人的话,其中第一句是列宁说的,第二句话是肯尼迪说的,第三句话是李大钊说的,第四句话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说的,第五句话是J·R·逊说的。只有最后一句话是他个人的。一连串恰到好处的引用,不仅有力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还增强了语势,显示了名言、警句的巨大作用。不过我们在引用时一定要注意准确、恰当、灵活、生动,不可滥用。要做到不用则已,用则让它熠熠生辉,为课堂教学增色扬威。

10.翻新术

引用是照搬别人的话来说明问题,翻新则是在前人名言、警句的基础上,根据当时情况的需要改变其中个别词语,赋于新的含义。它是引用基础上的创造。恰到好处的翻新,能使语言风趣生动,明快犀利,起到一般语言所起不到的作用。一位教师在讲授《春》时,发现个别同学精力不集中,老往窗外看,于是仿拟孟浩然的《春晓》诗,说了句:“春眠不觉晓,上课闻啼鸟。精力不集中,学习知多少。”学生听完会心地一笑,便很快集中精力听讲了。

还有位教师在讲解刘禹锡的《陋室铭》之后,为了教育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仿拟原文翻新了一篇《教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翻得快,杂志看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电影。上课打瞌睡,下课如发疯。无学习之意趣,有混世之闲情。虽非俱乐部,堪比游戏厅。心里云:混张文凭。这位教师最后说,我们切不可做这样的学生。翻得自然成趣,劝喻妥贴有力,很有教育意义。

篇2:体育教学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艺术浅说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优胜劣汰,急剧变化的世纪,在这个新世纪中,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艺术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中,教学语言艺术是联结教学和艺术的最直观的纽带,是教学中最生动、最艺术的旁白,本文就教学语言艺术的性质和特点展开初步探讨.

作 者:付玲玲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年,卷(期):“”(9)分类号:H1关键词:

篇3:体育教学语言艺术

一、言之有理,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1. 历史与社会的学科特点要求科学性, 教学首先是一门科学, 所以就必须讲究严谨。

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括以往的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 法学等等很多方面的内容。每个不同的领域都有各自不同的专业术语, 这就更加要求老师上课时语言力求准确科学。例如, 八年级下册, 讲南宋的都城时, 由于我自己的误会说成了是杭州, 而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临安在今杭州。细心的学生发现后, 我马上改正。再比如, 七年级上册《地图的语言》一课讲方向。这是整册书的重点和基础。而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升上来却习惯于说上下左右。我在上课时就宁愿先有意放慢速度, 让学生适应, 然后逐步自己转化为东南西北。后来在学习中, 即使个别同学仍未改过来, 旁边的同学也会及时帮忙纠正。

2. 如何做到科学性, 要做到这些, 不是一朝一夕的。

需要我们教师有认真兢业的态度, 热爱自己所从教学科;还要善于随时学习、与时俱进, 提高自身各方面素养。最后, 还需要持之以恒。但教给学生科学的知识是老师起码的责任。于是我把科学性摆到了课堂教学语言的首要地位。

二、言之有味,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1. 趣味性的作用, 作为教师, 其课堂语言仅具有科学性还是远远不够的。

这好比一些专业难懂的空洞理论说教, 总不如鲜活有趣的例子让人容易接受。特别是我们现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语言要生活化, 要拉近学科内容与学生的关系。如在教九年级第五单元“生活在国际化社会”时涉及到一道开放性题目:有人说, 19世纪是英镑一统天下, 20世纪美元独领风骚, 21世纪美元和欧元将平分秋色。你认为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谈谈你的看法。很多学生在回答时, 思维受到题中所说的三种货币的限制, 在英镑, 美元和欧元上纠缠, 不能很好地发散。于是我灵机一动, 把电视里球鞋的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拿来说了一下。学生立即哄堂大笑, 随即思路就打开了。可见趣味性的作用不言而明了。

2. 值得注意的地方, 恰当好处的幽默有助于对知识的掌握;

相反, 粗俗、哗众取宠的幽默或挖苦性的“趣语”, 只会弄巧成拙;同样, “喧宾夺主”式的过多打趣也会引起学生反感。而且, 当我们在讲一些与课堂没有很大关系的课外知识时, 有些学生反而听得更认真。这时我们也应适可而止, 不能只顾卖弄学问, 而离题万里, 冲淡教学主题。所以, 其实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还要注意一个“度”。

三、言之有情,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语言的激励性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一点在教学评价时用得更多。存在的几种误区, 评价语言过于单一, 总是:非常好, 对, 很棒。这么几个词翻来覆去, 缺少针对性。学生也不能从中感受到被欣赏和被激励。又如, 有时学生只是回答了很简单的问题, 老师却给予过于“隆重”的夸奖。这种表扬又有过滥和夸大之嫌。根本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

四、言之有度, 历史与社会课堂语言的凝炼性

科学性、趣味性还是激励性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的表达, 若太冗长, 必将造成语无重点、索然无味。学生摸不着头脑, 觉得老师很啰唆。这就要求教师还要注意语言的凝炼性, 以便学生能轻易地把握重点, 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也可以说是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在一次培训时, 授课老师告诉我:上课一定要少重复, 即使是重点。尤其是学生已经很好的给出了答案时, 千万不要为了使别的同学听得更清楚而将答案重复一遍, 这样会适得其反。学生通过努力能回答的问题千万不要代劳。后来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注意这些, 效果不错。

此外, 普通话的标准程度, 肢体语言的恰当使用, 眼神的适当配合, 甚至网络语言的及时引入等都属于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范畴, 也很重要, 在此不再赘述。总之,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实施新课、新理念的重要手段, 它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这一领域, 愿合理的课堂语言能帮助我们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 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感受过很多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也学习过一些名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结合这几年自己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体会, 对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稍有感悟。

篇4:教学语言艺术

由不同老师执教《线条的魅力》的几节课,形式多样,教学设计中各自有各自的亮点。他们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了风格迥异的导入方式,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有着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其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由“要他学”变成了“他要学”,都能从不同角度实施小学美术课堂的高效性。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大家看老师手里拿着一根什么呢?(线),是的,一根线。(黑板上画一根斜线)如果像这样的线有很多,可以做成什么呢?”(画成一个网状)。学生回答:网。

教师出示渔网

师:“渔网是由线组成的,好的,我们再来看一幅图片。”

出示鸟巢图片

师:这是什么?(鸟巢),是的,我们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大家想一想,这个鸟巢和我这个渔网有什么共同点?(都是由线条构成)。

[简析] 课堂交谈对学习非常必要的,教者对课堂对话进行了积极的引导,教者用简单的“一根线”有计划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讨论的主题上来,然后在黑板上随意地由“一根线”画成的网状图变成一个“渔网”,又将“渔网”与“鸟巢”图片结合的方式又回到一条线,从而完成此次学习的“目标”,通过轻松、自然的提问、对话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顺利地导入所学内容。

二、游戏导入,吸引学生兴趣

为了稳定学生情绪,课前邓老师从口袋里拉出一条线,与学生互动“搬线”游戏。开始的时候只有一个学生上去与老师搬线,其他的学生都很胆怯,邓老师立马转换语气:“会的同学,你们可以自由上来挑战邓老师,看谁能够打倒我!”话音刚落学生热情高涨,都想打败邓老师,成为胜者,个个都争先恐后地跑上台来接龙搬线。这时,老师说:“这根线还会说话呢!”接着分别将线拉直、旋转、对折,请学生想象:这根线对你要说什么呢?学生说:“它很紧张”、“他很高兴”、“ 他说自己力气很大”等等一些可爱的回答,然后,引出课题《线条的魅力》。

[简析] 游戏的设计很新颖,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这位老师通过儿时经常玩的“搬线”游戏激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游戏导入这种方法充分利用儿童好胜、荣誉感强的特点,邓老师是一位男教师,他的导入的精心设计,语言的巧妙运用改变了对男教师上小学美术课生硬、古板的看法,课前与学生边玩游戏边学习,达到“玩与学”相结合的目的。“搬线”游戏给这根线赋予了生命和情感,让线像朋友一样来到学生身边,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线条的魅力。

三、故事导入,唤起课堂共鸣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最喜欢。 故事导入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兴趣的一种导课方式。

导入——“线条先生的旅行”

师:线条先生将从大洋彼岸来到我们的教师里,让我们跟随他一起做一次旅行吧,仔细看看,你在他所到之处都看到了哪些种类的线条。

师(口述简单地故事情节利用课件):“线条先生站在屋檐下、走到了老树桩、穿越了小树林、遇见了斑马、飞到了我们美丽的常州来到了小朋友的身边……”

接着在黑板的白纸上手绘线条(线条以一条不断地线为主)

师:线条先生最终回到了我们的教室,我们的行程结束了!看它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简析] 常州的郑老师上的是下午的第二节。也许是一位今天听课的老师比上课的学生还多,学生此时感到很紧张,也在大家预料中。可是,郑老师在还没有打上课铃前提前就通过视频《线条先生》让学生忘却紧张的气氛,都不约而同地伸长脖子听得格外专心,把他们带到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和听课的每一位老师成为故事中的人物,充当故事中的演员,在故事中跟随线条先生来到教室。毫无疑问,这节课的导入是成功的。首先,导入内容极其新颖。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吸引;其次,图片和故事内容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导入紧紧围绕“线条先生的旅行”展开。学生在看图、听故事的时候,没有任何思想负担,在座的每一位听课老师不知不觉地被她玩于手掌之间。真正体现了美术高效课堂的魅力。

四、设问导入,引发学生好奇

师出示一件白色的T恤,一不小心被淘气的儿子弄了一点墨,并留下了一条长长的墨迹,该怎么办呢?(师陷入困境,学生帮忙出主意)

生:可以将它添几笔变成一只小狗的图案。

生:可以在它的周围添加几片花瓣和叶子让它变成一朵美丽的花。

生:在线上面添几个圈圈让它变成一串糖葫芦。

生:如果在这点墨旁边再拨点墨,勾出荷叶,添上一朵含苞预防的荷花,夏天穿上这件自制的水墨荷花T恤走在大街上,别人还会投来羡慕的目光呢!

……

[简析]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者要善于提出问题,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进而引导学生不断地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朱老师通过以被“儿子弄脏的T恤,该怎么办?”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想去解决的欲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产生问题”,“关注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篇5: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研究

第一篇: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分析

【摘要】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进行语言示范的重要场所,教师的教学语言承载的知识信息、思维方式及文化内蕴对课堂教学的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知识观念、思想认识和行为品格的形成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学语言按照语言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三方面。本文主要讨论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仅指课堂内教师用于传达教材信息和组织学习的有声语言,即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口头语言,主要涉及教师课堂教学中导入、讲解、提问、应变和评价五个环节。

【关键词】语言艺术;教学

一、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类型

(一)导入语

导入语是教师在一堂课引入时讲的话,起到引领、启发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

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钱梦龙老师有一次上课时,并没有宣布要学哪一课,而是给了学生一个“谜面”:“这是一篇说明文,人们一看它的标题就会产生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这个导入,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兴趣,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也就自然引出。赵谦翔老师在一节作文训练课上,借用株洲市某语文老师的“惊人之语”———“读书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作导入,这个话题激活了学生的思想积淀,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于是,学生们踊跃投入探讨,“百家争鸣”,色彩纷呈,营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些堂课的成功之处首先体现在能用活泼的导入语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解说语

解说指教师用叙述性语言把教材内容、有关资料和背景介绍给学生,贯穿课堂教学的各个部分。教师要表达某种意义,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语言的准确性,这里说的准确性包括精确的用词和简洁的语言表达。过多的口头语诸如“这个”“那个”等是教师教学中不需要的。虽然这些词语在教师说话的过程中会起到缓冲教师思路的作用,但是用得过多,则会让学生感觉教师说话拖沓,表述不清,教师讲话的连贯性和条理性也会大打折扣。成功的语文教师大都具有鲜明的课堂语言风格,于漪老师的诗化言词、情真意切,钱梦龙老师的理性缜密、环环相扣,魏书生老师的朴实无华、亲切自然,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提问语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强调让学生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形成对事物的感知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中一切的互动与对话都是为了实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语言行为必须紧扣教学内容的关键和重点,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思考价值。魏书生老师为初一学生上高三课文《人生的境界》,首先提出三个关键问题:第一,作者是谁?什么身份?第二,词语“觉解、入世、出世”分别作何理解?第三,三种境界怎样达到?对于初一学生而言,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识记到理解,层次分明,恰到好处,使学生迅速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问题设计十分高明。钱梦龙老师在执教《愚公移山》

一课时,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和“遗”字,钱老师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这样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这样“孀”、“遗”二字就迎刃而解了。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的最好的刺激信息,具有激发学生学习、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使教与学得到及时反馈的作用。钱老师这种从思维侧翼寻找思维切入口的“曲问”不仅使学生迂回地找到了答案,而且有效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应变语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的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中经常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想天开的提问,一个错误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只要我们善于利用,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有位教师上课时,一只蝴蝶飞入教室,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蝴蝶转来转去。于是这位教师暂停讲课,问学生“蝴蝶为什么在教室里飞来飞去?”同学们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位教师接着说“这就是‘蝶恋花’啊,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嘛!”,然后示意学生把蝴蝶放了出去。这位教师语言中体现的机智和风趣不仅没让突发事件打乱教学计划,反而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艺术效果。钱老师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有位学生读完课文发现“父亲违反交通规则”,面对学生这样的“独特体验”,钱老师却并没有选择讨论“交通问题”,而是要求学生继续读课文。钱老师认为,《背影》看似浅显,却在“我”对父爱的回味中,深深交织着愧疚、悔恨、自责等复杂的情感,而所有种种复杂的情感又都凝聚在“我”晶莹的泪光中重现父亲背影时的瞬间感受上。这样,被注入了那样复杂感情的“背影”才会在“我”的心中成为永远抹不去的鲜明的记忆。而那位除了看到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之外一无所得的学生,是因为读得不认真,才得了这种极其肤浅的结论,老师如果对这种肤浅的体验也一味的鼓励,就不是尊重学生,而是误人子弟了。

(五)评价语

语言可以表达使用者的主观态度,并对听话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他们的感情、思想或行为。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被赏识的渴望。学生像久旱的秧苗期盼甘露一样渴望知道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哪怕是只言片语,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表扬都是切实有效的,随便的、表面化的表扬不仅不能给受表扬者以真正的激励,甚至还会减损旁观者对表扬的认同和期待。如果教师的表扬总是简单空洞的“很好”、“不错”,学生就很难感受到诚意,他会怀疑教师只是礼貌性的敷衍。教师如果在表扬学生时能有所发现,特别是发现那些连学生自己都鲜有察觉的优点,表扬就不会仅仅停留在低层次的简单重复上。有人总结了《教师激励性语言120条》,供教师们参考借鉴。教师要善于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表达对学生的赏识,督促学生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使师生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进行对话,共建和谐融洽的语文课堂。

二、如何优化教师的教学语言

学生往往更喜欢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和睿智亲切的仪表风度的教师,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尤其如此。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的知识、智慧、情感的综合载体,语言应富有生命力,唯有生命才能点燃生命。因而语文教师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广泛研究语用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资料,并设身处地从学生接受的角度出发,磨练自觉的语言意识,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与学生求知、求强的心理产生共鸣,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本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人脑最隐蔽的角落。”教师的表达应清晰、流畅,抑扬顿挫,音量适当。要保证语言的流畅性和思路的清晰性,就必须要熟悉课文内容、深入地理解课文。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只有经过良好的预设,才能在课堂中更好的生成。几年来备同样的课、讲同样的话,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我们不能认为每一年的学生都是新面孔,就可以重复同样的内容,陈旧的东西是不会受学生欢迎的。所以,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对语文教师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厚积才能薄发,当教师有了较为丰富的语言积累的时候,才能熟练驾驭课堂,面对课堂上新的生成才能从容应对。同时,教师也要善于运用语调的变化,包括语音的高低、强弱、速度和停顿等来组织学生的注意。例如有时突然的停顿或降低声音,有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都能集中学生的注意。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控制讲课语言的轻重缓急,使语言有抑扬、有顿挫,授课节奏有起伏。此外,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学校也有必要邀请语言专家、优秀教师或文学、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学者,为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和一线语文教师进行讲座和培训,或举行演讲、辩论、公开课比赛以帮助扩大知识面,提升文化素养,提高专业语言水平。教师集中备课时,除了探讨教材教法、准备教案之外,还应该进行教学语言经验的交流,共同探讨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设计,互相借鉴、共同提高。从心理学角度看,人在愉快的时候接受信息的效率最高,尤其对学生而言,在一个平等、合作、和谐的良好教学氛围中,容易形成愉悦的学习心态。课堂对话中师生只有互信,才能形成和谐愉悦的语言环境,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要相信学生表达见解、自我充实和发展的潜力,也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引导和帮助自己实现理想和追求。教师应该以一种民主的心态,努力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找寻点滴的闪光和创意。交谈时可以采用这样的说话方式:“我同意……,但是我想补充的是……”。任何学生,面对教师情真意切的规劝,都会有所感动。当学生在课堂中的言行与教师的预设行为相抵触时,为了维护课堂纪律而采用严厉的、挖苦讽刺的语言来打压学生,只会激起学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面对这种情况,不如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机智。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研究

小学数学语言是一门特定的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高低。数学教学中加强语言的教学,是现代数学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数学教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准确无误的语言。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概念性的错误,例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位数不够用0补足”就不能说成“数位不够用0补足”。另外,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启发性强

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啦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象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教师很自然地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总之,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几点所包罗。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若如此,我们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第三篇: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提升策略

[摘要]教学语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语文教师需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掌握教学语言特征,优化课堂教学语言。

[关键词]语言艺术;语言修养;语言特征;教学语言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光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必须熟练掌握教学语言艺术。因为教学语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语文教师语言表达的好坏,对学生个性的成长、思想品质的提高及教学质量影响很大。语言表达能力好的语文教师,往往会使学生听起课来倍感精神,心旷神怡,受到熏陶,反之,如果表达能力差,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昏昏欲睡,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言辞表达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

1.加强思想修养

一位语文教师要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事业的思想,这样他才会全心全意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才能在教学语言中充满真挚的情感。教师的教学语言充满热忱和期待,往往使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因此,崇高的、献身教育事业的思想,是语文教师提高语言修养的前提。一位语文教师如果不接受教育,对教育工作漠不关心,对学生没有一点爱心、责任感,那他又怎样去美化学生的心灵,怎样去开拓学生的视野,怎样讲出热情洋溢的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话来?言为心声,语文教师要提高语言艺术,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要锤炼语言先锤炼思想,要使语言闪光,引人入胜,先使自己的思想迸发火花,光彩照人。

2.加强知识修养

教师语言是各种知识信息的载体,许多语言功底深厚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自己的知识修养,他们深厚的语言功底正是来自广博的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的知识结构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了,教师的知识要在“专”的前提下向“博”的方向发展。例如,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之,语言的艺术性决不是能通顺达意就行了,要显示出超出一般的艺术魅力。教师要刻苦学习和锤炼,平时多读、多写、多练,多向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学习取经。

3.加强心理素质修养

一位语文教师如果心理素质不好,要提高语言艺术,也是很难的,由于心理素质不好,上课时常常神情恍惚,眼睛左躲右闪,不敢看学生,说话的时候吞吞吐吐,思绪紊乱,在重要场合发言时,也常常紧张冒汗,欲言语噎等。这样的教师怎样教好学生,怎样能说出精彩的话来呢?所以,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沉着冷静,处变不惊。

4.加强语言技能修养

语言技能修养是提高教学语言技能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在平时讲话或上课时,要注意自己的发音用声技能和修辞技能。发音用声技能主要指气息控制、语音辨识、音量把握、语调变化、节奏处理和态势配合等。语文教师在讲话时,要注意科学的呼吸、换气和发声,使声音响亮持久,必须掌握普通话语音的基本理论知识,音量的把握要适当,还要有意识地训练态势语言,使态势自然得体。语言技能还包括在说话时多掌握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双关、夸张、对比等,要运用娴熟,恰到好处。

二、掌握教学语言特征

教师上课说话并不像平常生活聊天一样,随便想怎样讲就怎样讲,而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教学语言第一个特征是规范性。规范性是指上课时,一定要用普通话这一标准用语,发音要准,吐字要清晰。所运用的教学语言要简洁、准确、清楚,让学生觉得教师说的不多,但句句有用,条条是理。教学语言切忌啰嗦,吐字不清,概念含糊。学高为师,身正为

范,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让学生在美好的语言环境里,养成讲好母语的良好习惯。教学语言第二个特征是针对性。一般教师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环境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这些教育因素,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不能闭着眼睛说瞎话。教学语言是受学科、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学生听讲情绪制约的。语文教师上课要注意语调的变化,善于使用优美丰富的词汇,使语言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抑扬顿挫,节奏感强。教学语言第三个特征是鼓励性。教师语言的主导对象是学生,他们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更期盼教师把他们看成大人,他们的自尊心很强,也很敏感。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爱护他们,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时时鼓励他们积极向上。教学语言第四个特征是教育性。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的全部活动都贯穿着明确的教育目的,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当具有教育性,做到语言文明、纯洁,具有分寸和教育感,切不能强词夺理、恶语伤人。教学语言第五个特征是审美性。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审美性,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种表现。只有美的语言才能启迪人的智慧,塑造人的心灵,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教师语言的审美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美,一是形式美。内容美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充实而又含蓄。形式美主要

指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和修辞手法的丰富性。教学语言第六个特征是启发性。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思考,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还要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教学语言第七个特征是可接受性。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具有简洁、通俗、直观性的特点,切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可满口深奥,说一些学生无法理解的古文式言语。

三、优化课堂教学语言

课堂教学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讲授的优劣,而讲授的优劣又取决于教师语言技能的高低,因而讲授的语言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在讲授时应从思考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及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系统开始,把学生的已知内容纳入教材的未知体系中去,使已知和未知有机地联系起来。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从教材本身的逻辑来看,可采用归纳法、演绎法;从学生掌握知识来看,可采用问题探索法、讨论法;从教师指导的角度看,可采用指导法、讨论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应该体现出逻辑性、精辟性和启发性。逻辑性就是语言要简短明快,所说的概念要准确无误,判断要精确,推理要严密。精辟性指教师对每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先要清楚各个脉络,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安排等,以便向学生阐述时透彻、尖锐,引导也玲珑剔透、清晰明了。启发性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容诱因,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思维能力。教师还得重视导入技能。导入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无疑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导入课题,力求在每进入一堂课之始,就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所以,巧妙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导入的方法很多,有衔接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不管哪种导入,教师在运用时都要注意导入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简洁性等特点。从上面这几个方面去提高教学语言艺术,还是远远不够的,还有许多语言知识需要教师去研究学习,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学会用好教学语言。

第四篇:小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思考

【摘要】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教学语言则是这一工具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本文主要介绍了教师的语言艺术,特别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着重介绍了教师的语言要说什么、怎么说,要具备语言艺术,还应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要注意语言表达的亲切和善,还应控制好教学语言的节奏变化。

【关键字】语言;艺术;语文教师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看来教师的教学语言确实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

一、说什么

有人认为语言,就是说话,对于具备说话能力的人来讲是很容易的;但是要把话说好,达到说话的目的,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对教师而言就更难了。经常能听到很多教师埋怨说,往往一个问题、一道题反反复复讲了很多次,口水都说干了,但是学生们还是不理解,有的甚至“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完全不明白。这就留给我们一个反思,到底教师该说些什么?是该多说还是少说呢?以语文老师为例,每个年级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低年级孩子由于年龄特点,特别天真,特别活泼,喜欢追逐打闹。语文老师特别指出:“下课文明活动,文明游戏,切记不可追逐打闹!”孩子们异口同声都说“好”!但是往往等你走后,就会有孩子把你刚才说的话抛之脑后,此时有些老师在气愤之余,会不由地发出感叹:“为什么讲了都没有用呢?”低年级的孩子需要我们用耐心去开导,用真心去引导,所以适当地多说几遍,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感染他们,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一般有经验的老师还会配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故事,使孩子更能领会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那么什么时候该少说呢?中高年级的孩子,我们通常发现,说多了,他们

反而听不进去,而且慢慢地越来越叛逆,越来越想跟你对着干,此时教师说再多效果也不明显。少说并不代表不说,说什么,怎么说就要注意方法,说到点上,说到他的心坎上,让他心服口服才是努力的方向。

二、怎么说

到底怎么说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讲话时要注意语言艺术。何为语言艺术呢?所谓语言艺术,即语言通过形象地反映事物,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程度。说简单点,就是教师用最恰当生动、最合适的语言让学生乐于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理解你的意思,理解、掌握传递的知识。

1.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

经常能够在草坪中发现这样的标语“爱护绿化,请勿践踏”,短短的标语警示人们不要践踏草坪,可是往往有些人看见了却当没看见一样,视若无睹。而后不少草坪中出现了这样的标语“小草微微笑,给我把手招,请你绕道行,让我快长高”,活泼亲切的语言,连小朋友一看都能牢牢记住。可见,语言表达时生动形象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体现在课堂中就不能不提到朗读了。就

好比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小鹰学飞》这一课,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它进行了三次学飞,每一次小鹰与老鹰之间都有一些对话,第三次的对话是本章的一个重点,读好它对于文本的揭示,对于学生的理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学生毛遂自荐,首当其冲,读了起来“这次,我……总算……会……飞了吧?”其他学生评价,有点平实,有些学生甚至皱起了眉头,展开了思考。“同学们注意省略号了吗?”学生茅塞顿开,“同学们有爬楼梯的经历吗?当你爬完很多很多的楼梯后,开口讲话,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师生一起再次尝试,加上喘气,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成,开心地笑了。原来朗读时不同的语气能够起到如此不同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如何表达,引导,使学生明白如何才能把文章读得更准确,更生动。

2.语言表达的亲切、和善

走进孩子的内心,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轻松愉悦地接受知识。如果您的学生对您望而生畏、望而生厌,我相信作为教师他是伤心的,是失败的。课堂上,一句鼓励,一句赞成,一句肯定,亲切地说一声“你真棒”,温柔地摸一摸学生的头,都能让学生高兴好一阵,都能使教师和学生变得更加亲近。以文本对话,用心去交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升华、拓展。“这道题你回答错误,坐下!”学生满面愁容地坐下了,等到下一题,他会的,可是他本想举起的手却退缩了。“这道题你回答错误,坐下!”这句话一直在他耳边围绕,最终他都没有举起他的手。一个孩子的积极性就这样被打击了。究其原因,老师的那句严厉的话语恐怕难以推卸责任。如果当时老师能亲切地跟他说:“没关系,坐下再好好想一想,你很棒,离答案已经非常接近了,对于这么积极举手的学生老师非常喜欢!”相信听到如此亲切和善的评价,学生下次举手肯定不会有诸多犹豫。亲切地对待您的学生,他是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都有可能改变他。

3.语言表达的节奏变化

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应控制好教学语言的节奏变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起伏,要做到抑扬顿挫。如何才能控制教学语言节奏的变化呢?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会昏昏欲睡而缺乏兴趣。中小学生每节课的最佳状态,仅有二十几分钟,其余时间稍不留意,学生就会“走神”。而抑扬顿挫,教师的语言具有节奏感能够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使学生的注意力变得集中。一堂好课将使学生受益匪浅,而上好一堂好课语言的艺术也是至关重要的。语言的艺术又何止我上述说的几点呢,还有更多更好的意见,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不断地摸索实践中,我们必将发现更多更好的方法。教师的语言好似一把能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好似一个能照亮学生未来的火炬。相信学生在美的语言熏陶下会更加茁壮地成长,语言艺术,看来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势必会成为我们每个教师的攻克目标。

第五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分析

摘要: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直接影响活动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孩子的个性和能力发展。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纲要》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对教师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语言艺术不容忽视。

关键词: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幼儿教育

一、用平等性语言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

在《纲要》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对师生关系有了重新认识,并给自己重新定位,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学习行列,成为幼儿忠实的、有能力的伙伴。语言之所以能够打动人的心,完全在于它是一种心声,是一种真实情感的流露。教师只有把对幼儿、对教师职业的爱,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充分溢于自己的言表,才能注情于声、以声引人、以情动人。只有通过包含慈爱、信任、朴实、动人的语言,才能感染孩子,拨动孩子的心弦,在孩子内心引起共鸣,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明确《纲要》有关幼儿语言发展的目标要求,掌握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要求,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经验、认识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及时根据幼儿的反馈情况,调整计划、教案及自己的教育行为,以赢得幼儿积极的配合和回应。在日常生活中,要为幼儿提供支持和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特别注意保护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宽松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获得有效的语言经验。如教师应经常说:“我和你一起来,好吗?”“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没事,你来试试,如果需要帮助就和老师说。”“你想玩什么?”等等,不能常用“你应该这样做。”“你这样做不对。”“那不行!”“你不可以。”等,这样会在有意无意中扼杀幼儿的自我创造力。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应多使用平等、民主的语言,如告诉他们“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在与幼儿交流时,我们还要面带微笑,并伴有弯腰、下蹲、抚摸、拉手等动作,让幼儿感觉到教师和自己是亲切平等的,师生交往如同伙伴的交流,使幼儿敞开心怀,自然不拘谨。

二、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幼儿的学习自信心

《纲要》把培养幼儿“想说”、“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作为语言培养的目标;把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作为艺术教育的目标等,体现了把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予以充分尊重。但是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幼儿在思维方法和动手能力上的限制,他们在学习中必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我们要注意体察幼儿心中的疑惑,理解幼儿的失败,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予支持,让幼儿有安全感,并产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如幼儿感到灰心与失望时,我们可以说:“你再去试试,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再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啦?”“发生了什么事呀?”等等。当幼儿有新的发现和想法时,教师应及时用语言给予鼓励,诸如“嗯,真不错!”“你真行!”“你比上次有进步!”“你这个方法老师倒没有想到。”等语言,再加上对幼儿

翘大拇指、微笑、点头、拍手等动作,对幼儿有极大的鼓励作用,并让孩子产生成功感,提高自信心。在此,教师语言艺术的一大功能———鼓励幼儿表达自我、宣泄情感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另外,我们应鼓励双向提问,比如问幼儿:“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的呢?”这样可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孩子把疑惑的问题提出来,改变以往单向提问的方式:老师问幼儿答。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提升自我价值感,利于孩子自信心的提高,又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三、用针对性语言满足幼儿的不同心理需求

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幼儿老师的语言应当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要避免枯燥无力的语言,避免使幼儿昏昏欲睡的现象发生。教师应力争语言表达得形象、直观、明快、生动,使孩子们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再次要风趣幽默,诙谐机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幼儿,加上积极的情绪(面部表情)和夸张的动作,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感受程度,让孩子得到心灵上的感应,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使师幼达到双向投入的境界。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由于受知识经验局限,受教师权威威慑,幼儿很少主动借助语言向教师传递真实想法,不利于自身个性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它体现了对幼儿的人文关怀、权利尊重和对所有幼儿的关注,充分体现了“给每个幼儿均等的机会,通过教育让每个幼儿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的当代儿童观。幼儿在接受教育、获取知识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必须考虑幼儿现有的语言接受能力,力求“因人用语”。例如问小班幼儿的两种问法,第一是:谁愿意表演故事的请举手;第二是:愿意扮演小狗、小猫、小鸡的请举手。显然,第二种问法效果会更好。再如不同性格的幼儿,语言的使用也不同。比较内向、性格较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应更多地运用亲切的语调、关怀的语气跟他们对话,消除幼儿的紧张心理;对反应不快的幼儿,教师要有耐心,在语速上适当放慢一些;对脾气急躁的孩子,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更加沉稳、语速适中,使幼儿的情绪得以缓和。总之,对不同的幼儿,教师该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做到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四、用启发性语言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

语言可以启迪幼儿智慧,发展幼儿思维,培养幼儿创造能力。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教师不可能替代但能施加强有力影响的过程。当一个问题出现后,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而是应以一种中立的态度为幼儿创造宽松的谈话环境,不断鼓励幼儿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回答问题,同时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所以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我们应多向孩子发问,并做到少一点再现性的提问,多一点探索性的提问,少一点直截了当的提问,多一点启发性的提问,如“为什么会这样?”“哪一种方法更好?”“你还发现什么?”等比较性、分析性的问题,更利于发挥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从多方面更多地、更好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并产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欲望。总之,在《纲要》的引领下,要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努力探索和提炼教学语言,在实践中多观察、常思考;细领略、勤摸索,使教学语言艺术不断升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第六篇:分层教学背景下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研究

【摘要】2013年淮南联合大学(以下称我校)根据考生高考英语成绩,遵循“学生自愿、学生遴选”的原则实行公共英语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的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分层教学;学习兴趣;语言艺术

我校自2013全面实行英语公共英语分层教学后,原先的小班制教学变为现在的大班制教学,以前以一个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模式变成现在混合班级授课模式。对于承担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分层教学意味着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是语言艺术的要求也随之增加。如何在人数将近100人的大班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英语教学中去,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1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注重师生首次交流的语言艺术

新生入学时,作为教师第一堂能否上好显得尤为重要。我校的分层教学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分成A、B、C三个等级。成绩优秀者进入A班、成绩中等者进入B班、成绩较差的学生进入C班。我校学生的英语入学成绩表现为城乡差别;地域差别;性别差别。一般来说,城市学生的英语成绩好于农村学生;江浙皖一带的学生英语成绩要好于海南和东北的学生;女生的英语成绩普遍好于男生。因此,C级班中男生多,A级班女生多。对于级别较低的C级班学生来说,上第一堂课时教师就应明确指出英语是零基础教学,从而打消他们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语言表达多是赏识为主。对于级别中等的B级班学生来说,教师应对他们的英语水平予以肯定,语言表达多是以鼓励为主。对于级别最高的A

级班学生来说,教师首先对他们表示祝贺,并且对于他们的学习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语言表达多是以期许为主。

2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课外交流的语言艺术

作为B级和C级班英语教学的任课教师尤其要注重在课外与学生交流的语言艺术。对于B级和C级班学生而言,虽然选择的不是程度高的A级班,但仍然有不少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并想在在校期间通过四级考试。因此平时教师在课外与学生交谈时,学生们会经常会询问有关四级考试的问题。例如:四级考试难不难啊?我要买哪些复习资料啊?我的听力不好,应该如何提高啊?诸如此类的问题。作为教师,这个时候不能因为他们的英语水平较低,对他们冷嘲热讽,更不能对他们的问题嗤之以鼻,认为他们不可能通过四级考试。相反地,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给他们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指导。言语中要多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而不是打击他们自信心和自尊心。应该说考入我校的学生,心理上多少都存在着一些自卑感。比起那些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缺少的恰恰是没有自信,所以教师的鼓励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作为教师就是要让学生们学会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潜能是无穷的,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在课后多与学生交流,也有助于增进彼此的情感。随着师生情感的加深也有助于课堂和谐气氛的构建,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艺术效果。

3深度把握教材,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我校的分层教学,层次不同选用的教材也不同。以B级班为例,课本选用的是《新编实用英语》。这本教材内容涵盖说,听,读,写,译五方面,内容编排极具实用性。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际教学中去,要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艺术。首先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每节课上课前,要做好课堂导入,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到感恩节和圣诞节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讲讲中国的节日有哪些。这些问题,作为中国的学生自然是信手拈来。接着教师可以让他们说说他们了解的西方节日。等到有学生说出感恩节和圣诞节时。教师可以将讨论的话题引到西方人在感恩节和圣诞节所吃的食物上。通过放映PPT图片,让学生们选择哪些食物是西方人在感恩节上所吃的食物,哪些是在圣诞节上所吃的食物。对于B

级班的学生来说,设计一些符合他们实际水平的问题,通过教师的语言慢慢地引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答案,能让他们感受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喜悦。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慢慢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其次,要充分利用混合班级人多的特点。我校的学生来自祖国不同的地区,大家有着不同的方言。在教学中要能利用这一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们感受到不同地区方言的魅力。比如教材中有几则英文版的天气预报需译成汉语。作为教师可以带头用自己的家乡话将其中的一则天气预报进行播报。学生们则会被这种幽默诙谐的教学方式所带动,纷纷秀出自己的家乡话,这样一堂枯燥的翻译课变成了天气预报方言秀。最后,在实际授课中适当地穿插课外的小故事。课堂课文教学与课本外的小故事相辅相成,使得乏味的课堂变得有趣生动。教师可以选择与课本内容有一定关联性的课外小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能发人深思且饶有意义。比如在谈到不同国家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时,教师可以加入圣经故事中关于世界语言形成的故事;再讲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这一课时,可以添加关于英语谚语“

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的小故事。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会增加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即使有些开小差的同学也会被精彩的故事所吸引,不自觉地跟着教师的节奏走。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适时地对学生给予语言上的赞赏,行为上的肯定,以情动人,以情育人。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深入课堂的目的。弗洛伊德说过:“言辞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能带来最大的幸福,也能带来最深的失望”。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小看语言对教学作用的影响,重视语言艺术,即使是在分层教学的背景下,我们依然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七篇: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分析

[摘要]教师的语言艺术包含两大板块,一是口头部分,二是书面部分。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灵活运用语言艺术,为学生呈现出一堂精彩、丰富的课堂,应该注重以自身的教学方法引导、促进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从而推动自身全面发展。从语言艺术方面分析初中语文教学,共同探讨拓展、深化语文教师语言艺术的方法。

[关键词]语言艺术;初中语文;渠道

一名优秀、尽职的初中语文教师要致力于将课堂教好,提高语言艺术将是必经之路。初中生尤其有特点和个性,语文教师要从学生身心具体情况出发,走近他们,了解他们,适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不断运用恰当有效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奇妙浩瀚的语文世界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从思想、行动上训练和提升语言艺术。掌握语言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和实践,在课后不断思考和总结,一步步慢慢摸索出来的。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

语文教师在初中生面前是一个榜样、前辈,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以不断促进自己的教育事业在正确轨道上顺利前行。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与学生观,尊重学生个性体现,从“教书匠”转变为学生的陪伴者、引导者、缔造者,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语文学习是一个纷繁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首先就应该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价值观,让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初中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比较突出,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教师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来审视学生,不能总搞老一套,走老一步;要善于化解学生厌学的情绪,逐步引导他们将心思放在学习上,以一名长者的身份去接近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二、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以幽默、精辟的语言对学生循循善诱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协调,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学生在下面认真倾听,师生之间教学相长,这才得以形成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初中生容易对某一单一的事物厌烦甚至厌恶,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但凡教师只顾教学内容的灌输,在课堂上喋喋不休,更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不要总是依教材上有什么就念什么,要更新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改变学生在课堂上一味被动接受的模式,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提高了课堂效率。课堂一开始,正是学生精力最集中、情绪最高涨的时候,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个有效教学的时机,逐步将学生带进课堂活动中。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从身边的生活切入,举例说明自己买橘子、搭火车的经历,以生活中的事例来导入,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学生在这时兴趣随之而来,精力就会放在语文学习上。

三、运用书面语言做好板书工作,呈现精华内容

篇6: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

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

一、历史教学语言的含义

1.教学语言教师讲课的语言以及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语言,通常称为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9页)。教学语言如同影视语言、法律语言、音乐语言一样,是一种专业语言。教学工作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教学语言是专业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条件下,即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因此,它属于专业语言,它受到教学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特点的制约。它有别于哲学、政治、法律、自然科学的用语,也不同于电影、相声、话剧、音乐等文学艺术语言。它既不是纯粹的书面语言,也不是普通的日常用语。它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金”,是独白形式与对话形式的紧密配合。教学语言是多种语言风格的融汇,是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的统一。这种独特风格的教学语言,是数千年来广大教师不断实践、探索、创新的结果。

(2)教学语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教学语言具有一般语言的共性,如传递性、节奏性、情感性等,但也有自身的专业特色:一是深浅适度,富有针对性。二是清晰准确,富有逻辑性。三是循循诱导,富有启发性。四是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性。

上一篇:驻足欣赏又何妨作文下一篇:观《海贼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