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县政府产业集聚区建设汇报

2024-04-10

向县政府产业集聚区建设汇报(精选6篇)

篇1:向县政府产业集聚区建设汇报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汇报

(2012年5月21日)

一、基本情况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是18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规划批准面积16.33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区。北区规划面积9.65平方公里,以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南区规划面积6.68平方公里,以轻纺、旅游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止目前,已完成规划编制、环评和9000亩土地储备任务;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09亿元,区内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讯等设施初具规模;完成工业项目投资51.2亿元,入驻企业28家。

二、今年以来开展的主要工作介绍

(一)搞好规划调整,拓宽发展空间。按照“三规合一”和培育主导产业的要求,超前做好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调整工作,规划打造“新型建材、轻纺、旅游产品加工”三座产业新城,把产业集聚区建成商务新区、宜居新地、生态新城。目前,省政府已同意在原有规划面积8.6平方公里基础上,再增加7.7平方公里,使鲁山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达到16.3平方公里,省联席办已原则同意这一方案,我们正在积极跟进。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1围绕完成总投资8.8亿元以上,修建道路10条全长约21.5公里;完成企业服务中心、污水处理厂、变电站、标准化厂房等建设任务这一全年目标。通过完善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与我县老城区、城南新区无缝对接,逐步完成与宝丰、市新城区等周边区域的衔接。目前鲁兴路、保障路等4条道路和北区标准化厂房一期已开工建设;同盟路、企业服务中心、污水处理厂、北区110千伏变电站和南区标准化厂房等项目前期工作正抓紧进行。

(三)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切实抓好项目的跟踪服务和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圣光保健器材科技园二期、方圆碳素、鲁吉兰美体内衣、尧盛针织、河南靖焜丝绸等项目正抓紧建设,石材建材城、海亮兴发工业园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围绕一主(新型建材)二辅(轻纺、旅游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依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招大引强,实行针对性招商。目前,已与深圳荣格集团和海威香港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投资协议。

(四)加快新型社区建设步伐,提升产城互动发展水平。把区内村庄改造作为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按照“分步实施,和谐改造,妥善安置”的原则,计划首批完成大王庄等7个村搬迁任务,建设可容纳1.5-2万人居住的露峰和汇源两个社区,加快人口向社区转移。目前,已成立新型社区建设指挥部,抽调专人开展此项工作。第一批两个社区建设规划已确定,搬迁方案已制订,征求群众意见工作已完成,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办理土地征用、招商等工作。

(五)加大土地储备,提高利用效率。今年,计划采用土地入股、分期补偿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完成已征5000亩土地的报批和新增10000亩土地的征收任务。同时,加大对闲置企业用地和违法占地的清理整顿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目前,成立了土地综合利用指挥部,扎实推进土地征收工作,已征收土地3700亩。

(六)构建融资平台,突破资金瓶颈。积极探索投融资建设新机制,引导大企业、民间资金和外来资金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将各级财政奖补资金、税收返还资金及区内土地、标准化厂房等公共基础设施注入投融资平台,提高产业集聚区投融资能力和水平。实施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化建设百亿筹资计划,加大基础设施融资担保服务力度,规范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平台,变单纯由政府投入为多渠道、多元化投入,不断破解资金瓶颈制约,变建设集聚区为经营集聚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目前,已利用BT、BOT等形式实现融资1亿元,并拟对隆源公司进行扩股改制。

(七)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围绕全省 “项目

落地年”活动的开展,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提速工程,积极为入驻项目提供联审、联批等“一站式”服务,为重点企业开通优质服务“直通车”,变企业找部门办事为部门主动下企业服务。实行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和县级领导分包制度。加大对服务单位的评议和对建设单位任务完成情况的奖惩力度。今年以来,对全县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检查项目进行了集中梳理规范,县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企业现场办公,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畅通项目建设绿色通道,确保环境零干扰。

(八)完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效能。一是成立产业集聚区各项工作推进领导机构,以县委书记为政委、县长为指挥长的招商选资、土地综合利用、规划建设管理、新型社区建设4个指挥部已成立,正在积极开展工作;管委会 “四局二办”内设机构正在配备。二是坚持行之有效的好做法,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坚持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召集人的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不动摇;坚持对工作中的困难问题由集聚区管委会、联席会议、县政府常务会、县委常委会研究解决的四级保障机制不动摇;坚持大员上前线、5+

2、白加黑、倒排工期、定期约谈等措施办法不动摇。三是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依据《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奖惩实施办法》,实行 “周督查、月评比、季奖惩”监督推进机制。在第一季度产业集聚区奖惩大会上,对建设任务完成好的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对

3个未按照时间节点完成任务的建设单位、行风评议后2名的服务单位和建设速度慢的3个项目给予通报和问责,有力促进了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

止4月底,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同比增长61.3%,占全年目标的25%;实现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30 %,占全年目标的 28.3%;实现税收6000万元;从业人员达4350人;全区在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个。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利用报批速度慢。手续繁杂不能满足项目入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壮大。

2、融资平台利用不灵活。融资渠道单一,直接影响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3、大项目好项目入驻少。特别是对围绕主导产业的国际、国内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引进难度大。

四、下步工作打算

按照全市产业集聚区提升行动要求,围绕打造品牌产业集聚区目标,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推动产业集聚区实现大跨越、大发展。

一是把抓发展的重点放在规划调整上。按照“三规合一”的要求和“三化”协调发展的思路,尽快完成使产业集聚区

规划由16.3平方公里的批复工作及做好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等相关跟进工作,加快产城融合步伐。

二是把增后劲的重点放在搞好招商选资上。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招商选资工作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发展前景好,产业链条长的龙头企业。三是把出形象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扩大基

础设施覆盖范围,提高建设标准,增强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大运用BT、BOT模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为项目入驻提供有效空间。

四是把提效益的重点放在项目入驻上。进一步加强发展

软环境建设,创新服务理念,力争通过几个大项目、好项目的带动,使集聚区的整体效益得到一个新的提升。

五是把促进度的重点放在问题解决上。对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设立解决问题的台账,明确具体负责人,限定问题解决期限,发挥产业集聚区效能监察办公室职能,对照问题,督促解决进程,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篇2:向县政府产业集聚区建设汇报

一、规划调整进展情况

我县原有市级产业聚集区三个分别是:长垣县起重产业聚集区、卫材产业聚集区、新城产业聚集区。其中长垣起重产业聚集区已纳入省级规划,后经衔接,省有关部门同意对我县的产业聚集区进行整合,申报长垣县产业聚集区(含长垣起重工业园区)。调整草案如下:

1、布局设置、以城区远期规划为依托(起重园区已纳入城区总体规划),长垣县产业聚集区由南北两部分构成,南部为起重,含起重园区、参木及木岗,北部为新城工贸,含蒲东、蒲西。

2、规划面积:在土地规划修编时,将可调一般农田充分向聚集区周边集中。但为了保证本次申报成功,应遵循省政府产业聚集区的政策,整合后的长垣产业聚集区总面积暂定为40.8平方公里(含建成区,其中起重园区21.8平方公里,蒲西8平方公里,南蒲木岗4平方公里,参木4平方公里,蒲东3平方公里),聚集区所用一般农田外的剩余指标在本次规划区周边预留。

3、建设用地指标使用:省分配我县建设用地指标为7.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指标要侧重用于城区建设和聚集区建设,暂提以下分配方案:起重园区1.5平方公里,蒲西0.7平方公里,蒲东0.6平方公里,参木0.7平方公里,木岗0.5平方公里,电厂0.8平方公里,合计为4.8平方公里,剩余指标及新争取到的用地指标放在城区建设使用。

4、规划修编工作:已选定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对我县产业聚集区规划进行修编,资料采集和经费协商已结束。计划4月27日将规划布局图报领导审定。

二、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

2009年计划修建、续建道路18条,计划完成总投资17672.35万.目前已完成道路建设2条,正在建设16条,累计完成投资2600万元;完成总投资3600万元、面积20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开工建设投资4000万元的园区第一初级中学,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2500万元;完成投资500万元的园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完成投资450万元的参木安全饮水工程;开工建设投资8200万元的西客站项目和投资5000万元的汽车检测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投资500万元的新城工业区域绿化项目和投资600万元的联通信息开发建设项目。

三、招商引资情况

目前招商引资情况整体效果不明显。没有显著的进展。

四、项目建设情况

起重工业园区新入驻、开工建设企业8家,2009年计划完成总投资 万元,参木工业集聚区新入驻企业3家,2009 年计划完成投资 万元;新城工贸集聚区新入驻企业4家,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 万元。木岗产业集聚区新入驻企业 家,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 万元。

五、下一步的推进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由所辖地的乡(镇、办事处)负责,乡(镇)长、办事处主任为第一责任人,鉴于我县产业聚集区布点多,且多头管理,要组建强有力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协调推进机构和办事机构,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并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确保建设目标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二)加快产业集聚区的规划编制和报批。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科学规划集聚区。对集聚区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及其市场趋势等要进行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务必于5月底前完成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以及区域环评的编制。产业聚集区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本规划相衔接,做到“三规”协调。

(三)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要加大道路、电力、信息、供水、排水、供气、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八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实现资源共享;按照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开发深度,大力建设标准化厂房,降低中小企业发展成本。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首先要根据我县的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项目库建设,如我县的起重机械装备、卫材、汽车配件等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力争多引进投资总量大、产业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项目。其次要紧紧盯住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好更多产业入驻产业集聚区,同时对引来的客商提供优质服务,使他们成为县(区)产业聚集园区的活广告和“金”字招牌,争取通过老客商引进新客商。第三,要大力实施“总部经济”和“回归经济”,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在外长垣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引导和鼓励他们到产业集聚区发展二、三产业。第四,对于世界500强或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和中国500强企业投资的生产性项目,紧盯不懈,具体政策特事特议特办。

(五)大力提升服务功能水平。按照产业类别和产业的关联性分区布局,实现工业逐步向集聚区集中,集聚区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一是要承诺服务首问责任制,牢记“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一切”的理念,树立起尊重客商、尊重创业者的良好风尚,实现企业与服务机构的扁平化无缝对接。二是要健全落实好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及时解决集聚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三是严格执行“二十五天宁静日”和“五禁止、十不准”的规定,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生产,促进集聚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六)加大督查力度。继续坚持和完善产业集聚区建设进展情况季督查、通报制度。不定期召开各产业集聚区负责 人会议,听取汇报,总结经验和不足,研究解决问题。建立目标考核机制,考核结果全县通报。每月2日、17日各产业集聚区要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新入驻企业及新上项目情况上报县发改委。

篇3:向县政府产业集聚区建设汇报

一、完善政府配套服务是产业集聚区提质发展的关键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2009年规划启动, 经过6年的发展, 已经由量的“集聚”而生质之“转变”。《2014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报告》显示, 全省已经建成180个产业集聚区;收入超百亿的特色产业集群达100个;截至2014年9月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 763家, 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8%, 产业集聚区成为河南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和战略支撑。

面临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挑战, 河南产业集聚区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初期靠土地优惠政策招商的发展阶段已经不可持续, 要吸引资本, 政府就要练好内功, 以高品质服务吸引并留住资本, 产业集聚区到了提质发展的新阶段, “三上一提高” (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 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 成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新目标。实现新目标, 最缺少的既不是项目, 也不是人才、资金, 而是有利于产业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 即“土壤”与“气候”。初始时美国128公路地区和加州硅谷同属于产业集聚地带, 尽管有很多相似之处, 不但技术接近, 而且在同一市场活动, 但现在的美国128公路地区和硅谷早已不在一个发展层次上。硅谷良好的制度安排和社会文化环境及完善的政府配套发展服务体系是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只有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得以形成和完善,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 (集群、裂变、迭加) 才会发挥出来, 产业集聚区才会有内生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一书中谈到,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快慢, 不是决定于政府给了多少钱, 调了多少人, 研制出多少技术, 而是决定于是否有一套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和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政府配套作用分析

(一) 主要做法及发展成效。

近年来, 河南省各产业集聚区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 集聚创新资源, 积极搭建管理服务平台, 初步打造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软环境, 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创新管理体制。

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是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立科学高效管理新模式的开始。省里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 省直有关部门参加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负责研究、协调、解决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 组织有关考核工作。各市、县、区也分别建立了专业型、服务型的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 具体负责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规划实施、政策落实、要素保障和统筹协调等工作。

2. 创新管理政策。

为增强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河南省提出建立健全“政策引导、要素保障、配合联动”的三大机制, 形成了三大核心政策体系:一是解决合法合规建设问题的“三规合一”政策 (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严密套合) ;二是解决发展的基本内涵问题的“四集一转”政策 (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 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 ;三是解决发展模式问题的“产城互动, 融合发展”政策。

3. 创新管理制度。

其一, 强化考核制度。每年年初, 省委主要领导分成小组, 率队对全省18个省辖市的180个产业集聚区情况观摩交流, 然后进行点评、考核、排序, 评出“十强、十快、十先进”产业集聚区授牌嘉奖, 鼓励先进, 惩戒落后。其二, 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全返、一定三年”的财政激励政策, 激发产业集聚区的活力。其三, 采取“增、调、降、退”的动态调整机制, 启动集聚区发展的动力。通过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考评机制、激励机制, 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健康成长有了动力和坚实保障。

(二) 河南省民权县产业集聚区发展中政府作用的实证分析。

民权县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20个示范产业集聚区之一, “河南省十强产业集聚区”、“河南省最具产业竞争力集聚区”。在政府配套服务方面的特点:其一, 政府大力支持。着力用“硬措施”打造“软环境”, 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在产业集聚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置一个综合的服务中心, 把各职能部门集中在一起, 实现一站式服务, 为企业开启绿色通道。从浙江搬迁到民权的香雪海生产基地, 总投资12亿元, 从厂房开始建设到第一台冷柜下线, 经过了短短3个月时间, 是国内制冷行业建厂投产速度最快的厂家, 被称为“民权速度”。其二, 政策保障有力。民权县把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实现“争先晋位、跨越发展”的主攻方向。其后, 民权县政府通过土地政策、电价政策、财政政策、环保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落户和支持企业发展, 实现发展目标。综合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做法及成效, 可以得出结论, 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发展, 已经从“拼政策”阶段过渡到“拼服务”阶段, 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 正在成为各地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赶超发展的“重要法宝”。

三、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政府配套服务存在的问题

随着产业集聚区步入提质发展的新阶段, 产业集聚区政府配套服务在提升集群发展水平, 加深企业的根植性等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 较强行政推动的负效应逐步显现。

产业集聚区在成立之初, 大多是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着力依靠类似于土地价格、税收之类的优惠政策吸引投资, 偏离了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 导致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方向模糊, 一些偏离集聚区主导产业的项目进入经济区。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小, 缺乏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的产业配套结构, 产业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协作, 企业的根植性差。一旦低成本的优势丧失, 经济区内的企业就会转移, 给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带来损失。

(二) 体制性障碍亟待破解。

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的建立与职权, 目前大都是以管委会的形式实施管理的, 发展空间受到法律界定的限制, 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其他体制存在着不少摩擦。在现行普遍的管理模式下, 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 管委会还没有形成分级管理、独立运营的运作模式, 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 其管理职能与我国现行的某些专项法规如土地法、规划法等还存在一定的矛盾。依法行政、高效服务、开拓创新的新型管理机构还难以建立, 不能适应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

(三) 多头领导与精简统一的原则不一致。

协同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总体上讲是产业集聚区发展初始阶段一种普遍的模式, 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增加了行政成本, 降低了行政效率。县区政府部门, 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乡镇政府在具体工作的协同中,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同时, 各乡镇政府大多在自身政治和经济利益优先的情况下被动为集聚区做配合工作, 加之各乡镇与集聚区没有隶属关系, 实现协调配合需要第三方行政干预, 会给产业集聚区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强化地方政府配套服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 客观上要求政府积极推进自身职能转变, 创新管理机制, 搭建高效率的行政运作服务平台。

(一) 管理理念的进一步提升。

1. 提升服务政府的理念。

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阶段, 政府行为的强势介入有其现实合理性, 但随着产业集聚区进入发展阶段, 政府要及时转变角色, 准确定位, 从传统的行政命令向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强集群内产业联系、打造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以及加强企业、研究机构、大学和培训机构的互联互通、良性互动等各环节之间的组织协调上, 实施一口受理的“一站式服务”、“智能化服务”、“自助式服务”等行之有效的首位负责管理措施。唯一连续四年进入全省“十强”的长葛市产业集聚区通过健全三项制度, 为企业发展提供“量身订做”的服务。一是定期走访制度。严格实行县级领导分包项目制度, 要求分包的领导经常性深入企业,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快速反应制度。设立举报电话, 建立工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服务性项目等入驻工作流程, 制定了应急预案。三是督促检查机制。真正体现出以服务为主, 以管理为辅的政府职能上的转变, 产业集聚区量变聚变效应不断增强, 品牌效应已经开始突显。

2. 秉承阳光政府的理念。

集聚区要完善监督制度, 加强监督机制建设, 对管委会的职责权限、办事依据、办事时限、收费标准、办事结果、监督办法、责任追究等进行公布, 对涉及企业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先公示, 后决策, 主动接受社会和企业的监督。

3.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产业集聚区要注意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持续、健康、高效发展, 争取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 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1. 通过制度创新建立新型政府管理体制。

各地要参照复合行政和协同政府的理念, 在规范、有效的原则下, 协调处理好高新区与所在行政区之间的关系。推进区划调整, 使产业集聚区套合到一个行政区划单位, 实行一套班子两套人马, 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 解决经济发展功能区和行政区划套合的问题, 建立开放式、发展式、整合式的行政管理体系, 形成从规划、土地、工商、税务、财政、金融到海关进出口等系列环节的“一体化”体系, 加强对区内各项事务的统一运筹和管理, 确保产业集聚区管理机制顺畅、高效运转。

2. 建立健全专业型、服务型的管委会。

管理就是服务, 按照防止机关化、行政化的要求, 建设专业型、服务型的管委会, 处理好集聚区管委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优化职能配置, 建立条块结合、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体系。

调研中发现, 平舆县产业集聚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快速推进, 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力就是通过理顺管理体制, 为产业集聚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服务平台。一是高规格成立管理机构,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党委书记或政委, 县长任主任的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 相关县直部门及集聚区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一把手作为成员单位, 根据各自职能统筹推动集聚区建设。二是完善内设机构, 配齐配强工作人员。三是增设派驻机构, 提高管理效率。将职能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 抽调统计、发改、规划、国土、财政等部门精干人员设立了派出机构, 逐步形成了“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体制格局, 减少横向协调难度, 提高了政府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三) 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创新。

1. 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对产业集聚区进行科学评估和发展。

注重对现行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进行调整, 改革产业集聚区评价考核模式。在年度产业集聚区发展综合考评的指标体系设置上, 应强化对集聚区增加值、税收收入、企业数量、投资规模、外资引用等指标的比重, 将考核重点转向集聚区创新能力、投资环境、品牌建设、运营效益等方面, 更加突出主导产业项目和区内产业关联交易额、相关配套机构设置等集群发展情况, 切实以科学考评体系引导产业集聚区注重集群发展。

2. 对产业集聚区集群采取差别化政策。

产业集聚区的类别不同, 起点不同, 分别制定考证标准, 并根据发展实际对标准动态调整、逐步完善, 实行动态管理。2014年, 河南省发改委对180个产业集聚区, 按照总量、效益、质量、进度和科技创新等指标进行了考核晋级。其中有16个产业集聚区未达到门槛标准。根据《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试行办法》 (豫办[2014]2号文) 规定, 按照优胜劣汰“优晋劣退”的筛选机制, 淘汰一些不适应形势没有希望的产业集聚区。对全省节约重点产业集聚区, 符合用地突出、生态环境良好、发展质量高、速度快等条件, 经考核后给予奖励, 在增量土地指标、环境容量配置和政府资金安排上优先支持。

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 这要求集聚区政府在准确定位角色的基础上, 转变政府职能, 规范政府行为;制定集群政策, 推动产业发展;改变发展环境, 提升承载能力;找准产业定位, 科学统筹规划, 为产业集聚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41~43

[2]寇作鹏.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际化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初探[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1999, 26 (2) :17~18

篇4:向县政府产业集聚区建设汇报

宋庄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脉络

以2005年宋庄镇《文化造镇战略实施纲要(2005-2020)》的制订为节点,宋庄的发展可分为1993至2005年宋庄艺术家聚集区的自发形成时期和2005年之后由政府引导建设宋庄文化产业聚集区的自觉发展时期。

宋庄艺术家聚集区的前身是圆明园画家村,由于文化体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自1993年开始,从圆明园画家村撤离出来的艺术家陆续迁入宋庄镇小堡村。1993年,著名艺术家黄永玉工作室进驻宋庄, 1994年,方力钧、栗宪庭等第一批画家、批评家在宋庄开始创作生活,1995年10月圆明园画家村完全解散后,一部分艺术家集体搬迁到宋庄小堡村,宋庄艺术区便逐渐自发形成。到2005年,拥有316名艺术家的宋庄艺术群落形成。

2005年,宋庄镇开始引导艺术资源向产业资源演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成立宋庄艺术促进会、举办宋庄文化艺术节、创立北京宋庄文化创意发展公司、开办“中国宋庄网”等一系列工作平台,高效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和管理。2006年底,宋庄获得北京市首批文化产业集聚区的资格认定。

2008年1月,区委、区政府设立了宋庄文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具体负责集聚区范围内14.6平方公里土地一级开发,以及产业发展、开发建设等各项相关管理工作,积极引进文化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及项目。

目前,在宋庄生活的艺术家已由2005年底的400多人增加到近5000多人;集聚区内现有大型美术馆14家、画廊113家,艺术家工作室4500多家,文化相关制造企业50家、文化相关服务企业25家,集中展览、经营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艺术工作区从原来的零散发展到现在近20个,餐饮、休憩、时尚空间150个;自2005年至2011年组织了7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集聚区内年均举办各类活动过千场次,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已达到年均50万人次。

政府三阶段宏观调控

政府部门对宋庄管理建设的介入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5—2008年,以宋庄镇政府为管理主体,主要以管理为主;第二阶段是2008—2011年,宋庄文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成立后对宋庄的发展建设进行规划,并将其纳入通州区乃至北京市的整体城市规划当中;第三阶段为2011年之后,按照文化产业集聚区战略规划进行建设的阶段。

第一阶段宋庄镇政府的主要管理措施可概括为三个平台的搭建。一是成立宋庄艺术促进会,此为社会化管理服务平台。艺促会是政府发起的民间组织,是非营利的、非官办的新型社会组织;是在通州区民政局注册登记的民间社会团体、独立法人机构。会长由通州区政府任命或聘请,副会长及理事由知名艺术家担任,工作人员外聘,按照社会组织的模式运营,艺术家注册成为会员,艺促会为艺术家提供资讯、宣传、协调、沟通等公益服务。宋庄艺术促进会是宋庄艺术家与其它艺术团体之间的桥梁,也是艺术家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亦是艺术家和宋庄镇域内村民之间的桥梁。宋庄艺术促进会现有注册登记艺术家人数为4700多人。

二是成立宋庄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此为市场化运作平台。经营范围包括艺术家作品的授权、文化项目的引进、基础设施前期招商等,营业利润部分用于艺术促进会的运营。现在宋庄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下属8个子公司,包括网络文化公司、建筑设计公司、餐饮公司、旅行社、物业经营管理公司,宋庄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一个平台,由子公司来运营。

三是举办“宋庄艺术节”,此为展示交流平台。从2005年到2011年,宋庄举办了7届宋庄艺术节,分别以“宋庄路”“打开宋庄”“艺术链接”“宋庄进行时”“群落!群落!”“跨界”和“生态宋庄”为主题。旨在通过艺术展览、学术论坛、文化交流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宋庄当代原创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成果,为宋庄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集聚人气和影响力,也带来更多国内外交流机会和商机。

第二阶段从2008年1月,通州区委、区政府设立宋庄文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开始,管委会的主要措施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体建设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针对集聚区所处地域整体的既有基础配套条件较差的实际情况,管委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采取了园区市政配套整体规划和重点项目协同推进的方法,对集聚区新城范围内10.3公里的水、电、气、暖等急性整体规划。同时,以重点道路为载体,同步进行配套市政管线建设。集聚区2010-2012年安排自建道路7条,包括城市主干路1条、城市次干路4条、城市支路2条,总长度约10公里,估算总投资约5.8亿元。并全力推进宋郎路、潞苑北大街等区属重点道路宋庄段的拆迁工作,加快集聚区路网铺设和基础设施完善。

整体建设规划方面,宋庄管委会于2008年委托美国龙安公司编制《集聚区城市概念设计》方案,为集聚区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2010年,管委会提出将宋庄升级为北京市中央艺术区(CAD)的科学规划,包括创意设计产业区、演艺传媒产业区、国际动画产业区、国际金融商务区、文化产业会展交易区、影视艺术创作合成产业区、艺术展馆区、商住开发区八大功能区域。2012年在原规划基础上再次进行调整,目前还没有完成,但管委会工作人员透露将会保留一个区域作为原创艺术群落的保留区。目前,整个宋庄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为14.6平方公里,位于通州国际新城范围内的10.3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是目前的首期开发面积。已签约的主要项目包括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国家时尚创意中心、北京世贸艺术中心、宋庄文化产业园(三辰动漫游戏企业集群)、北京电影学院新校址等。

宋庄发展的第三阶段刚刚开始,除了上述已经签约的项目之外,宋庄管委会还规划建设中国宋庄艺术品交易网、北京宋庄艺术发展基金会等网络交易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但目前均未正式运营。已经落实的项目是今年举办的首届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今年的博览会与原有的“宋庄艺术节”合并,其宗旨是打造国际级的艺术品产业交易交流平台,通过作品展览、拍卖以及签约、投融资洽谈会、论坛、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艺术作品流通交易、产业信息交流以及资本和创意有效对接,全面促进产业各环节循环和产业发展。

2005年以来宋庄的发展及变化

政府部门的管理、引导和直接参与建设,让2005年以后的自觉发展时期成为宋庄发生迅速深刻变化的时期。

一方面,宋庄镇的文化造镇战略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一是艺术家集聚规模迅速扩大。宋庄已成为全球县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原创艺术家聚集地,聚居于宋庄的艺术家已由2005年的316名迅速增加到现在的约4600人。二是艺术作品数量和产值稳步增长。宋庄艺术家每年作品总数量约为10万件,总市值约15亿人民币,每年艺术品交易量约3万件,交易额约7亿元,已有5位艺术家个人作品交易总额超过1亿元。三是艺术家类型日趋多样。宋庄内居住的80多名国外艺术家来自18个国家,艺术家种类由以画家为主向书画家、雕塑家、音乐人、摄影家、诗人、批评家等多元化构成转变。四是产业链条逐渐形成。区内现有大型美术馆14家,画廊113家,艺术家工作室4500多家,文化相关制造和服务企业75家,初步形成了集艺术创作、展示、交易、拍卖及相关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五是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每年在宋庄进行的艺术展演、文化交流活动超过1000场次,国际展览、论坛等活动约50场次,吸引的参观访客超过50万人次,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逐渐树立起“中国·宋庄”这一知名文化品牌。

另一方面,2005年之后的宋庄也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判。这些质疑和批判不仅来自媒体和艺术评论家,也包括生活在宋庄的艺术家。一是商业化对原创艺术氛围的侵蚀与破坏。艺术家集聚带来的经济效益被当地村民充分利用,装裱、物流、餐饮、住宿等个体服务业迅速发展,政府引进的产业项目也在不断开工。二是艺术家贫富分化严重。宋庄有11位个人交易总额超过1000万元的指标艺术家,但大部分艺术家生活并不宽裕,有37%的艺术家的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三是不断上涨的房租让艺术家的处境更加艰难。针对以每年20%的速度上涨的房租,宋庄小堡村村委会对村民租房价格采取过最高限价等干预措施,但房租从2007年到2012年还是增长了一倍。四是在众多产业项目的包围下,原始艺术家群落尤其是中小艺术家被逐渐边缘化。宋庄的原始艺术家大多是体制外的当代艺术家,他们在如今的文化体制中本身就属于边缘地带,同时由于政府对经济效益的重视,他们越发受到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挤压。

政府角色定位的利与弊

根据上述三个阶段的政府管理措施,大致可以看出2008年宋庄管委会成立前后政府在宋庄发展问题上思路是不同的。第一阶段宋庄镇政府基本以管理为主,政策措施主要围绕艺术家的创作生产和艺术品的交易展示。同时,由于艺术家主要租借村民住宅或村民集体修建、改造的工作室用于创作和生活,平衡村民和艺术家之家的利益问题成为镇、村一级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而从第二阶段开始,宋庄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宏观背景中日益凸显。宋庄管委会的成立意味着宋庄的发展建设被纳入更宏观的政策视野,同时宋庄也开始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和期望。宋庄文化产业集聚区作为通州新城三大城市经济功能区之一,担负着建设通州新城,打造“北京市中央艺术区”的重任。区政府设立的管委会向下无法直接介入镇、村政府部门对艺术家的直接管理,从而只能将更多政策资源投入到重大的产业项目之中,完成更高层级政府对宋庄的发展期望。

以宋庄管委会为代表的当地政府部门在管理建设中,取得了一些可取经验和启示: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宋庄把握住区域内画家自然聚集这一文化资源优势,将艺术品产业打造为城镇名片,探索出一条乡镇和农村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道路。二是搭建各类平台,提供公共服务。宋庄艺术促进会、宋庄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宋庄艺术节等平台的搭建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格局。三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艺术家水、电、燃气、交通等方面生活条件,帮助艺术家解决生活困难,不断吸引艺术创意人才集聚宋庄。四是重视品牌推广。宋庄设计了包括宋庄的镇徽、标准字、标准色、广告用语在内的CI识别系统,并委托专门机构,通过策划、设计、制作与媒体组合,借助专业咨询、广告、公关公司,对宋庄品牌的商品进行包装和推广,同时打造节庆活动提升宋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在管理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集聚区规划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宋庄首期开发面积10.3平方公里中包括了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及道路等,实际能够用于产业发展和项目开发的用地面积非常有限,用地指标的限制、土地开发手续办理周期过长、地方政府资金的短缺都导致了各大产业项目落地困难。二是综合发展的建设导向让艺术家群体趋于边缘化。宋庄规划的八大功能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是商住开发区,管委会规划中的若干重大项目并没有为艺术家的创作生活提供更优越的条件。三是没有建立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艺术品展示交易平台。由于画廊、美术馆、艺术家居住群落大多由村民投资或村委会集资建设,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之外,管委会几乎不能为艺术家提供直接的公共服务体系,因此也无法很好地抑制房租上涨。同时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较之前的宋庄艺术节而言,更关注产业项目和知名画家,普通艺术家感觉更加被边缘化。首届中国艺术品博览会项目签约额为647亿元,艺术品拍卖总额仅为3.7亿元。

文化产业繁荣下的建议

在对宋庄的发展和当地政府部门的政策措施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宋庄的核心资源是艺术家的自然集聚,这是具有独特性的稀缺文化资源,当地政府部门无论是想将其转化经济效益还是文化软实力,其首要前提都是保护好这一文化资源。因此,无论宋庄采取怎样的发展模式,当地政府部门在管理建设过程应该高度重视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应该建立针对低收入艺术家的扶持政策,包括物质和资源两方面。文化产业尤其是原创艺术一直都是高风险的行业,艺术作为一种职业需要多年的训练和积累,艺术家往往需要付出较高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如果政府部门能在原创艺术的培育和推广阶段加大投入,将大大提高宋庄对潜在艺术人才的吸引力,并为艺术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也许宋庄目前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思路能够很好地为艺术家们解决发展问题,但在大多数艺术家生存生活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前提下,这样的产业发展最终会变成无源之水。

其次是产业项目开发应当围绕核心资源进行规划。文化产业目前可以说是炙手可热,但以文化产业园区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的园区项目全国不在少数。我并不反对文化地产项目,相反的确有曲江新区、深圳华侨城这样文化资源与地产项目结合得非常好的案例,但如果宋庄也采取这样的发展模式则会十分可惜,因为宋庄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具有独特性并且不可复制的。目前宋庄的规划和全国大多数文化产业园区并无二致,同时宋庄目前也并不具备按其现有规划全面开发的实力和条件。

最重要的是政府需要找准定位,避免“失位”和“越位”。政府管理建设中的很多问题往往在于政府部门太想有所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应当是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而不是取代市场机制。在宋庄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尽量让市场力量参与宋庄的建设,让社会组织和艺术家参与宋庄的管理。当地政府部门应当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边界的守护者,为艺术家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和安全感,协调艺术家和当地村民之间的关系,平衡艺术创作和政治体制之间的冲突。

篇5:向县政府产业集聚区建设汇报

(2012年3月20日)

尊敬的各位市领导:

今年以来,鲁山县按照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行动计划要求,积极实施产业集聚区建设跨越行动,强力推进各项建设工作。下面,就我县产业集聚区1-3月工作推进情况和全年工作打算向在座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1-3月份工作进展情况

1-3月底,我县产业集聚区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工业项目投资9.2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亿元;“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完成11.4亿元,同期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和“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全年总目标的17%和19%;从业人员达4350人;在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8个。其中,投资300亿元的鲁山县石材建材工业城、投资50亿元的海亮工业园、投资13亿元的中德纺织科技园、投资3亿元的海威特种布等5个项目,预计下月开工。

二、明确全年目标,狠抓任务落实

我县产业集聚区的奋斗目标是:新增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 1 亿元,区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利税1.5亿元;区内就业人员达到2万人,所在地城镇人口达到12万人;产业集聚区年终综合考核力争进入全省前50名行列。根据奋斗目标,确定2011年全省排位第45名的南阳市桐柏县产业集聚区为我县赶超目标,并力争超越。

今年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搞好规划调整,拓宽发展空间。以现有产业集聚区为依托,按照“三规合一”和培育主导产业的要求,超前做好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调整工作,完成“十二五”期间50平方公里拓展区的规划调整任务,规划打造“新型建材、轻纺、旅游产品加工”三座产业新城,把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成商务新区、宜居新地、生态新城。目前,省政府已同意在原有规划面积8.6平方公里基础上,再增加7.7平方公里,使鲁山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达到16.3平方公里,我们正在积极组织报批。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今年,我县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计划总投资8.8亿元以上,修建道路13条,全长约21.5公里,完成企业服务中心、污水处理厂、变电站、标准化厂房建设任务。目前已完成了鲁兴路、同盟路、保障路和企业服务中心、污水处理厂、变电站、标准化厂房等项目建设的规划设计、图纸会审和评审。招商、招投标、土地征用、附属物清理等工作正按时间节点稳步推进。通过完善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与我县老城、城南新区无缝对接,逐步完成与宝丰、市新城区等周边区域的衔接。

(三)突出主导产业,招大引强。围绕一主(新型建材)二辅(轻纺、旅游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依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实施针对性招商选资。全年计划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签约金额在180亿元以上。目前,已设立9个招商分局,外派5个招商小分队,由县级领导带队,瞄准世界500强、央企及国内行业龙头企业,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招商。2月中旬,郭县长亲赴东莞拜访东莞市台商商会、海威纺织有限公司、台威运动用品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目前,已与荣格集团签订了投资框架协议;与海威纺织等国内知名企业已达成3亿元的投资意向。

(四)加快新型社区建设步伐,提升产城互动发展水平。今年,我们把产业集聚区村庄改造作为加快发展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环节,成立了新型社区建设指挥部,抽调15人,成立专门办公室,具体负责25个村庄的搬迁事宜。按照“分步实施,和谐改造,妥善安置”的原则,首批计划完成7个村(大 王庄村、军王村、詹营村、王瓜营村、申庄村、后营村、新华村)的搬迁任务,建设可容纳1.5-2万人居住的露峰和汇源两个社区,使产业集聚区吸纳承载更多的居住人口,加快人口城镇化转移速度。目前,第一批两个社区建设规划已确定,搬迁方案已制订,征求群众意见工作已完成,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办理土地征用、招商等工作。

(五)加大土地储备,提高利用效率。产业集聚区土地综合利用指挥部认真研究国家有关土地政策,不断创新土地储备方式,缓解供求矛盾。对产业集聚区规划区及拓展区域内土地采用土地入股、分期补偿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土地储备力度。今年计划完成对已征土地5000亩的报批和新增10000亩土地的征收任务。同时加大对闲置企业用地和违法占地的清理整顿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六)构建融资平台,突破资金瓶颈。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破解资金瓶颈制约,我们不断探索投融资建设新机制,引导大企业、民间资金和外来资金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区投融资能力和水平,变单纯由政府投入为多渠道、多元化投入,变建设集聚区为经营集聚区。今年以来,产业集聚区利用BT、BOT等形式共实现融资1亿元。

(七)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县领导深入企业 现场办公,畅通项目建设绿色通道,保障环境零干扰。扎实开展项目落地年活动,县联席办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落实好联审、联批,积极为入驻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对全县行政事业性收费部门和单位进行集中梳理,为重点企业开通优质服务“直通车”,变企业到部门办事为部门到企业服务,全力提速行政效能。认真落实县级领导分包企业制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用电、融资担保、人才引进和招工培训等问题。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县级领导分包、一套人马服务”的“三个一”工程。实行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加大对服务单位的评议和对建设单位任务完成情况的奖惩力度。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着力打造我县产业集聚区品牌,全面提升产业集聚的水平和能力。目前,所有在建项目正稳步推进。

(八)完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效能。一是健全机制。根据省委、省政府对产业聚集区建设“松绑放权”的精神,配齐配强我县产业集聚区“四局二办”内设机构,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政委、县长为指挥长的招商选资、土地综合利用、规划建设管理和新型社区建设4个指挥部,强力推进各项工作的实施。二是落实三个坚持:坚持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召集人的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不动摇;坚持对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别由集聚区管委会、联席会议、县政府常务会、5 县委常委会研究解决的四级保障机制不动摇;坚持大员上前线、5+

2、白加黑、倒排工期、定期约谈等措施办法不动摇。三是简化审批程序。落实决策咨询、联审联批和直通车制度,采取“人员派驻制、流程内部化”模式,建立项目建设服务机制。四是落实奖惩措施。依据鲁发[2012]2号《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奖惩实施办法》,认真落实对服务单位月评议、对企业建设进度“月评比通报,季综合奖惩”、对贡献大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对产业集聚区整体建设进度实行“周督查、月评比、季奖惩”的监督推进机制。对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行动迟缓、措施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问责,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总之,我县产业集聚区建设前一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要求和兄弟县、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恳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各位领导提出的指导意见,加强工作研究,狠抓整改落实,力争使我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早日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先进行列。

篇6:向县政府产业集聚区建设汇报

一、基本情况

****经济开发区地处****的核心区域,是承载三地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规划范围包括****8个镇(乡),总面积943.5平方公里,总人口27.5万,其中城镇人口10.8万。区内能源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越,经济基础厚实,产业互补性强,主要矿藏有无烟煤、硫铁矿、石灰石、硅石、镁矿等20多种,杭瑞高速、遵赤高速、326国道纵贯全境,有库容5510万立方米的水泊渡水库、1300万立方米的浒洋水库和偏岩河,有装机125万千瓦的鸭溪电厂和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500千伏变电站1座,电信、移动、联通、铁通、有线电视、邮政等通讯设施实现全覆盖,现有各类企业288户,其中规模企业36户,已初步形成以文化旅游、矿产资源、能源、白酒、建材、装备制造、商贸物流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核心区****(卫星城)面积121.4平方公里,人口约6.5万,现有大小企业62家,是全国重点小城镇、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市列经济强镇。2012年,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6亿元,工业总产值58.3亿元,工业增加值21.3亿元,财政总收入5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23元。

二、工作推进情况

市委四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把****镇作为****卫星城规划建设后,县委立即组织县“四家班子”现场办公并召开座谈会,1 全面启动了****经济开发区暨卫星城的规划建设工作。去年12月以来,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搭建了工作班子。成立了****经济开发区暨卫星城建设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县委明确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同志脱产牵头抓此项工作,我们先后抽调了23名政治素质高、工作作风实、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到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从2013年1月起开始正常办公,现****大道建设项目已启动,正在着手组建国有投资开发公司,相关工作有条不紊推进。

二是确定了发展目标。按照“规划引领、路网先行、城镇带动、产业支撑”原则,初步确定了开发区的发展定位、功能分区和规划目标。发展定位:按照县级行政区域规划、特色城市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要求,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产业集群,规划建设 “十园五市场”(“十园”:煤电一体化产业园、市场物流园、文化旅游产业园、白酒工业园、特种汽车产业园、新型建材工业园、石材加工园、仡佬文化博览园、花卉苗圃园、生态蔬菜园;“五市场”:煤炭交易市场、建材市场、名酒市场、蔬菜市场、大牲畜市场),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将****经济开发区打造成省级经济开发区、****卫星城、文化旅游创新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带。功能分区:按照****卫星城城镇区、****马蹄泮水工业区、****平正洪关文化旅游区、****石板现代农业示范区“四大功能分区”,规划建设开发区80平方公里,其中起步期15平方公里。规划目标:开发区远期目标产值500亿元,卫星城中期目标集聚人口50万,其中****核心区20万人。

三是启动了相关规划编制。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要求,已委托中经(汇成)产业研究院、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部、重庆大学等单位,对开发区内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园区布局等进行规划论证。目前,****卫星城总规即将完成,已进入评审论证;正在编制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已签订意向合同;****文化旅游产业园规划已通过评审;****工业园和****新型建材工业园规划已进入测绘阶段,即将启动规划编制;正在与重庆大学、深圳规划设计院联系编制****卫星城1000亩开发用地的修建性详规。

四是实施了一批基础类产业类重点项目。开发区内现已启动****卫星城、****白酒工业园、****航天凯山特种汽车产业园、****红色旅游创新区、****集镇改造、****万亩花卉苗圃示范区、****文化博览园等7个重点项目,预计总投资73.7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3.64亿元。(1)****卫星城:共规划项目59个,现已完成21个,在建30个,拟建8个,预计总投资9.2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07亿元。市政基础设施方面,已建成迎宾大道,****大道已完成项目设计和征地拆迁,正在实施市政广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房地产开发方面,投资7000万元的北部新城A1区,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已完成投资3700万元;投资8600万元的“溪城名苑”,占地面积48000平方米,已完成投资5300万元;投资13500万元的****酒业、北部新区和迎宾大道安置还房,占地面积91820平方米,已完成投资7500万元。(2)****白酒工业园:主要依托****酒业5万吨扩能技 3 改项目建设,预计总投资21亿元,2013年计划投资8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1、2、3号酿酒车间、包装中心、勾兑中心、粮食粉碎车间、陶坛库、酒罐区、污水处理站、厂区道路等工程。目前,3号酿酒车间已完成孔桩50%,2号酿酒车间正在实施垫层,1号酿酒车间平场已完成50%,餐厅、机修车间已完成一层,累计完成投资4.5亿元。(3)****航天凯山特种汽车产业园:主要依托****凯山特种车改装有限公司建设,分两期实施,预计总投资5.3亿元。其中一期投资4.5亿元,在原厂区占地约406亩的基础上新征地530亩,建设特种汽车产业园。建成后可达到年产各种车辆上装及挂车底盘5000辆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目前,一期工程530亩平场已基本结束,正在进行地勘施工,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2013年预计完成一期工程所有厂房(4万平方米)和航天大道建设,改造老厂房生产及配套设施。(4)****红色旅游创新区:规划面积473.74平方公里,建筑规模60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30亿元。创新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近期将进行初评。各景点修建性详规正在编制完善中,已启动部分子项目开发,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与****东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20亿元的“中国西部养老城”(枫香温泉)综合开发项目,目前正在进行修建性详规编制、景区进出公路征地测量和第三方资产收购等工作;与贵州堃泰贸易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5000万元的石板水泊渡漂流项目,目前正在修改完善规划设计方案;与深圳市当代骏盛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1.2亿元的平正天宝山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方案初评。(5)****镇改造:2013 4 年2月初全面启动,预计总投资8000万元,其中集镇街道立面改造3000万元,集镇道路改造1000万元(含街景、灯饰、水体),集镇林口广场、集镇入场大门及相应配套设施1000万元,旧城房开项目3000万元。目前,集镇立面改造已完成15%,林口广场平场已完成,累计完成投资1200万元。(6)乐山万亩花卉苗圃示范区:规划总面积2万亩,其中核心区5000亩,预计总投资3亿元,其中2013年计划投资5000万元。目前,已委托资质单位编制园区总体规划,累计完成投资1500万元,完成核心基地建设1000亩。(7)****文化博览园:占地面积约1000亩,预计总投资4.4亿元,已完成道路、歌舞表演广场等项目建设,仡佬石头城景区初具规模并开业运营,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

五是谋划了一批即将启动的重点项目。近期,开发区内将逐步启动****工业大道、****市政大道、****名优小吃一条街、****建材工业园等4个重点项目,预计总投资11.4亿元。(1)****工业大道(****工业园大道):全长6.2公里,总宽42米,双向6车道,预计总投资4亿元,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2):全长4.4公里,总宽36米,双向6车道,预计总投资3亿元,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3)****名优小吃一条街:全长200米,总宽60米,预计总投资1.4亿元,年内建成投入使用。(4)****占地面积1000亩,预计总投资3亿元,正在进行规划设计,近期将启动道路平场施工。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组织机构不健全。县里按照市委四届二次全会精神,及 5 时明确了一名副县级领导脱产牵头抓此项工作,并抽调了专门人员到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但由于开发区机构级别、定编定责、管理体制等事项没有明确,致使工作开展不畅。

二是受土地制约明显。经初步统计,开发区暨卫星城建设共需用地23500亩,其中工业用地14500亩、城镇建设用地9000亩,当前急需解决工业和旅游用地3000亩、城镇建设用地2500亩。由于土地指标有限,又没有存量土地,开发区建设用地特别紧张,融资无地可用,影响实质性工作推进。

三是资金筹集难度大。开发区内基础设施滞后,急需大力改善,提高承载力,但由于没有资金来源,一些项目无法启动。资金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县里正在研究组建投融资公司,但也急需解决土地指标、注册资本金等方面的问题。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县将按照“产业布局合理、设施功能配套、集聚效应明显”的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尽快完成开发区暨卫星城总体规划、功能分区规划、产业发展规划、路网建设规划等各项规划的编制。

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开发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已开工的7个基础类产业类重点项目,尽快启动已规划的4个重点项目。借鉴****经验,启动开发区电力局域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大项目落地。

三是突出抓好****示范小城镇建设,整体推进开发区内的****等特色集镇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力争两年内基本完成,打 6 造名符其实的****卫星城。

五、恳请市里帮助解决的问题

一是我县关于将****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捆绑整合为****经济开发区,将原****经济开发区更名为****经济开发区的请示已由市政府呈报省政府,恳请帮助争取早日批复。同时,尽快明确****经济开发区的机构级别、定编定责、管理体制等事项,促进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二是将****经济开发区建设提到市级议事日程,统筹纳入全市产业布局规划,给予****经济开发区与****)经济开发区同等的优惠政策条件,在土地、资金、税收、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特别是在土地指标上予以单列安排,帮助解决急需的工业和旅游用地3000亩、城镇建设用地2500亩;在资金上市级每年考虑给予1—2亿元的帮助扶持。

上一篇:四 说话技能训练修改版下一篇:戒赌经典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