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性

2024-05-07

后现代性(精选6篇)

篇1:后现代性

神话与后现代性

一、神话的历史演变 神话在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中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各个社会形态中的`演变构成了它自身的历史.第一个在西方具有决定意义的神话是希腊神话,紧随其后则是漫长的基督教信仰神话,最近的神话是现代社会的理性神话.

作 者:罗涛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刊 名:理论与创作英文刊名:CRITICISM AND CREATION年,卷(期):“”(6)分类号:B9关键词:

篇2:后现代性

而中国的当代文学亦在此范围,体现了其荒诞、反传统、不确定等特点。

在将当代文学带入愈来愈世俗化的同时,又体现了自我文学生命的价值。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开始谈起,阐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性。

关键词:后现代;世俗;荒诞;反传统;自我文学

在过去的二十世纪中,人们对于文学的演进与发展,做了许多的新的试验与尝试,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诞生与发展壮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空虚是这种变化最典型的特性,因此一部分人的审美观念和趣味也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条件下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并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总体上来说,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包括以法国为中心的存在主义和新小说派,法、英、美的荒诞戏剧,美国的“跨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以及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

它们普遍的思想倾向,是要推翻公认的思想方式及基础生活的经验,虚无主义的观念被引入文学领域,从而显示出人存在本身的“毫无意义”。

这种在过去被视为极度挑战传统观念的“反人类、反社会”思维模式,在当时特定的时代特征下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产生不断壮大发展的趋势。

后现代文学的产生与发展,除了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来源于相应的文化转变的因素。

后现代主义的直接产生来源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使人们丧失了对政治和对改良世界的热情,变得冷漠,被动,人与人之间不再频繁的互相联系。

传统的社会关系的纽带都已松驰,人们没有了信仰,精神萎靡,失去了精神家园,处于一种没有根基,没有依靠的世界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度展开,这种生活态度也逐渐走入中国人的视野,国人从刚开始的好奇到现在的认为是以种理所当然,经历了几十年的转变,这种观念深入各行各业,成为一种自然现象。

而在中国的当代文学中,这种社会现象也成了现代主义作家热中于表现的对象。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后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

1. 文学世俗化的不断发展

每个人都能从事文化美学,她应该为绝大多数人所认识、理解、接受,她应该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模式而不是总被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是后现代主义的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商业化的趋势。

文学不再是被少数人掌握的、束之高阁、远不可及的事物,她揭去了蒙在脸上的面纱,并以逐渐加快的脚步来到大众面前,人们开始沉浸在她带来的各种享受里。

在音乐方面,流行音乐以崭新的姿态走入大众的视野,在城市里,从小孩到老人,几乎每个人都能哼出一两句当时的流行歌曲。

摇滚乐以不同于传统音乐理念的激进姿态,或者以感官刺激和情绪发泄的商业化效果,使无数青少年为之沉迷。

商业歌手开始走红,传统意义上单纯的歌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同时,影视广播等多媒体创作也呈娱乐化、商业化方向发展。

电影创作者倾向于在其作品中表现传统文化的衰落,这种行为与西方后现代文化反历史主义或游戏历史的态度不谋而合。

而这种局面的形成需要大量平民的支持,因此,中国的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形态呈现一种平民化、世俗化倾向。

与以往传统作家的态度不同,后现代作家们放下了以前那种说教者的高姿态,不再以小说中英雄的身份出现,而是有着无异于常人的.喜怒哀乐,说着百姓熟悉的油盐柴米酱醋茶,无聊的消磨着人生的时光,即使他怀有多么伟大多么异世出奇的梦想。

新写实小说就是一反过去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的作法,着力描写在艰难困苦中生生不息的平民百姓,表现他们的人生际遇和心路历程。

在王朔看来,所谓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都是无稽之谈。

他把自己看成是“写字的”,他关注的是商业社会中正在崛起的小市民阶层,这个阶层不再是循规蹈矩、逆来顺受的平民百姓的传统形象,他们大多是一些极端自我的反叛的角色。

这些角色嘲笑信仰,嘲笑道德说教,愤世嫉俗,及时行乐。

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畅销作家排行榜成为衡量一个作家身家价值的最直接工具,为此,许多非畅销作家纷纷投笔从商。

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非非主义”等新生代诗歌,一反以前朦胧诗的贵族化倾向的晦涩诗风,而以极端的姿态追求意识的平民化、语言的口语化和诗风的直白化。

新生代诗人普遍摒弃了北岛等诗人标树的那种社会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理想,他们玩笑般的自称要卸下前辈诗人的灵魂重荷,并褪尽改革初期的神圣使命、诗情的焦灼和朦胧的忧郁。

因此,他们摒弃传统诗歌的意象,转而追求表达的口语化、散文化和粗鄙化,在他们的创作中,诗的崇高、神圣、豪华与典雅已荡然无存。

2. 自我文学生命个体的不断体现

在传统观逐渐分崩离析、中心茫茫无处可寻的情况下,后现代主义推崇的注重个体的生命体验异军突起,无数以个人的形式所展现的文学作品,将人们的喜怒哀乐无限放大,在人们倍感新鲜的同时,更感觉到这种新文学带来的亲切感。

“后现代主义写作观成功地扭转了写作长期硬化成结的群体话语,使群体话语转向个体话语,使神代集团立言转向代自我立言,从而杜绝了那种借群体和历史的名义,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他人思想之上的做法。”后现代主义主张生活本身即艺术,因而它无限量地释放马尔库塞所谓爱欲潜能及感官享乐情绪,重体验、重感性,反解释、反智性。

正如桑塔格所说:“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艺术的生活欲望,而不是艺术的阐释学。”在她看来,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逃避解释”,这与现代艺术总指涉一种隐于字词背后的意义因而必须得到解释与理解不同,后现代主义不指涉什么,它仅仅是生命的直接体验本身。

因而,重生命、重体验、反理性、反形而上学、反文化就必然成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标识。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虽然经济生活还相对贫弱,但却渐次生长出这种后现代的文化观念。

后现代主义作家不再写具有艺术真理和历史深度的作品,而是退到小我的身体写作和所谓的“纯客观”的“零度写作”上。

比如韩东的《有关大雁塔》:“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诗人显然是要拒绝文化、拒绝解释,并从根本上消解大雁塔背后所指涉的文化语义,而将此还原为一个有高度的物体,我们登上去,只不过亲身体验一下观览四周风景的心境而已。

这无疑表现了一种重感受、重体验、反解释、反文化的叛逆姿态,是诗人生命意识和诗歌本体意识的觉醒。

又如后新诗潮诗人不再从抽象的概念出发硬从生活中抽出“诗意”,而是直接从各自的感觉出发抒写凡人的喜怒哀乐,他们认为诗是生命的一种形式,诗人的本领在于把常人难以言说的内在冲动转化为一定的语言形态。

而诗中冷静客观的观察和漫不经心的反讽深深地影响了这一代诗人的写作风格。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由于过分地强调主体的生命体验,物及必反,这就势必造成作家主体的消失,使文学成了一种纯粹的毫无作家主观意识的“零度写作”的产物,成为所谓的原生态的东西。

中国当代的一些小说家们反对现实主义“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写作方法,主张文学应该走向生活。

他们认为,现实主义中的“典型”的方式是依照一种思想观念去塑造人物、剪取生活的。

他们认为这种典型理论要求作出一种对社会关系和它的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

也就是说,它要求作家根据某种思想观念去塑造人物,其结果便是人物成了观念的化身,失去了人物的生活中的真实。

他们要求文学作品应真正返回生活中的真实,纯粹客观地对生活本态进行叙述。

他们要求作家要逃避自己的意识判断、理性侵犯,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要论述分析,而是被动地接受生活给予的种种现象,作家叙述时是一片真空,一片透明,不带丝毫偏见,不掺入半点属于自己的杂质,只原原本本把生活的具象原始地还原出来,以达到一种完整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现象的而不是理念的真实。

比如第三代诗就是如此,它通过生命瞬间感觉或行为过程的显现与描述,将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以及常人难以发现的隐秘揭示、显现给人们。

第三代诗人毅然告别了“在某个时代(往昔的或末来的)、某个不为人所知的地点存在着的某种‘美好的日子’”,而回到今生今世“只有一次的人生”,回到现实的生命过程之中。

因为你只有抓住眼下每一个可供感觉栖息的时刻,才能真正去体验“此时此地”的生命过程和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之旅。

当然,这些只是现实中的冰山一角,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方面,它有助于加速整个文学事业向民主化、平民化方向迅速发展,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更加拉近,加强文学的实际价值。

它以充满时代性和娱乐性的文化产品,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需要,它使中国的当代文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同构性的特点。

另一方面,由于后现代主义消解一切,它在带来活力的同时,也消解了凝聚力。

它使文学丧失了历史深度和审美距离,这种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信仰的丧失、理想的泯灭、欲望的横流,最终使文学自身变成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对于这点,我们应该进行清理和批判。

参考文献:

[1]杨哲.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3]朱巧云.后现代主义在中国误读之反思[J].宁夏社会科学.第4期.

[4]佛克马•伯顿斯.走向后现代主义[C].王宁,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于坚语.当代青年[J].1988年第6期.

[6]温宗军.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新时期文学[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

[7]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译[M].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

篇3:论网络语言的后现代性

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运用的工具,通常以屏幕文字、音频及视频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网络语言之所以令人不可思议地存在并且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曹世淳认为,把文化与文明、文艺、文物、娱乐的概念区别开来,文化是特定人群当下普遍自学的观念和方式系统,它符合了现代人的某种需求———自由至上的审美标准,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表达权利,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都是受众,它是一种基于后现代文化的审美范式。

“后现代性”(post modernity)是一个和“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联系紧密的概念,它的复杂程度决不亚于“后现代主义”。利奥塔早在1979年《后现代状况》一书中就提出了“后现代”概念。该书还在很多地方用“后现代主义”指涉“后现代性”。他认为后现代性是终结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思想趋向,它通过解合法化,走向后现代的话语游戏的合法化,瓦解了自由解放和追求真理的“堂皇叙事”。在哈贝马斯的著作中出现了更多的“后现代性”概念,他在清晰地勾勒出现代性遭受进攻的历程中,指出后现代性是对主体性、总体性、同一性、本源性、语言深层结构性所进行的全面颠覆,而代之以非中心、非主体、非整体、非本质、非本源。后现代性暗指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源自西方技术应用、消费主义和文化产业的短暂的、无中心化的世界的转变,“它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根据”。很多“后现代”理论家强调后现代性是作为现代性的反面物而存在的,是对现代性的中心性、整体性、本源性的全面颠覆。甚至认为现代性已经完结,现代主义寿终正寝,多元性的、不确定性的后现代主义占据了历史舞台。桑塔格认为后现代主义“逃避解释”,后现代艺术展现自己的外观,需要一种体验,需要“新感觉”,而现代艺术则要把握处于外观之下的深层含义,依赖于一种理解和解释。

如今,后现代思潮在西方已横扫整个文化领域,并且声势波及全球。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它所禀有的反抗性和颠覆性能量,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的各种缺陷和矛盾,揭露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和虚假性;它打破一切意义和价值,以无价值的毁灭显示世界的荒诞和无价值;它消解崇高和神圣,使文艺走向平民,走向生活,满足大众的精神生活需要。然而,后现代性抱着认识论上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价值论上的多元主义、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大行“反体系”、“反中心”、“反整体”之道,以一种非理性的本能宣泄,消解了人类对真理、正义、理性的追求,使得生命的价值和世界的意义趋于混乱和虚无;在“语言游戏”中,颠覆深度模式和终极意义,导致话语混乱和精神危机;以高雅文化同通俗文化的合流,艺术和生活距离的取消,迎合消费文化,使文学艺术完全丧失了审美功能。网络语言总的倾向表现为后现代性,新词新语也表现出这种特性。这一根本属性又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符号化

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它源于图画。它的本质是一种符号,网络语言的符号化表面上似乎顺应了语言的发展规律,但实质上,这种符号化是在传统语言符号的基础上的再符号化,变成一种代码。语言符号不等于代码,性质和交通信号、电报号都是不一样的,它势必导致沟通的阻隔与理解的混乱。比如“MM”,在网络中是“妹妹”的意思,但也可能是“妈妈”的谐音。同时必须指出的是,符号化也是网络语言西化(英文化)的一种表征。所有这些,都是在一种大背境下产生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科技的进步,电脑已经成为普通人的一种普通工具,再加上中国目前对英语的稍显不正常的推广,虽然普通大众都懂得了一些英语,但是又只是学得了一些皮毛,并不能完全熟练运用,于是就出现了一些符号化“网络洋泾浜”式的新词新语。这些运用只局限在一些年轻人身上,他们讲求时尚、时髦,追赶潮流,受社会环境和网络的影响,以说几个英语单词为荣,以懂得网络用语为骄傲,于是就发明一些中英符号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但是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词语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TMD”,虽然是一句脏话,可却显得委婉,含蓄,还是比“他妈的”要好很多的。

2. 数字化

罗素·纽曼在解释电视为何会变成如此盛行的传播模式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假说,电视盛行乃是懒惰观众的本能所造成的结果。可以说,网络语言的数字化正是这个不费力气症候群在网络时代的新体现。同时,这体现了中国网络方面的一些背景,刚开始的时候,网络在中国还没有普及,上网一般在网吧进行,上网的人主要是一些无产阶级,没有固定的收入,知识水平也不能说是很高,而当时在网吧上网的费用是相当高的,如果把时间花在正确的打字正音,对他们来说那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用数字就来得更简单些。同时,数字化还具有行业用语的特性,又相当于一些隐语,想一想,当你说的话别人不理解,而只有你的朋友才和你相视一笑的时候,那种感觉是不是很棒呢?

3. 随意化

网络语言还显得随意泼洒,数字、英文、符号的杂糅的现象也大量存在,如:U2(你也是)、ME2(我也是)、3KU(谢谢你)、CBA(酷毙啦)等。有学者指出:网络空间事实上是一个符码空间,人在其中的生存和一切活动都是以符号形式进行在这一空间里,不同语言符号的意义由差异来决定。这就使得人在网上的生存本身就具有一种失学的性质。符号是有限的,也是相互重复的,这种扮演性体现出来的随意化是后现代主义为我性的一种表现,网络语言的使用者根本不考虑另一方的实际情况,任意简写缩略情同网络黑话,情绪化的骂詈语随处可见,首要的要求就是节省我的时间。随意地使用网络语言是会节约使用者的时间,但另一方面却导致接受信息的另一方增加了理解信息的时间。

4. 口语化

电脑中沟通媒介的非正式性、自发性与匿名性,刺激了

非语言因素与有效阅读

张晓青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浙江义乌

摘要:在英语阅读中,由于非语言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学生往往达不到有效阅读。影响有效阅读的三个主要非语言因素是跨文化知识的缺乏、跨学科信息量的不足,以及心理素质欠佳。忽视非语言因素的作用,会很大程度影响和制约有效阅读。只有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化非语言因素的负面影响为积极作用,有效阅读才能真正实现。

关键词:有效阅读非语言因素跨文化跨学科心理素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对阅读理论进行研究,其目的都是相同的,即促进有效阅读。传统的阅读模式“字母—单词—句子—意义”之所以受到语言学家的批判,原因在于在该模式之下,读者只是对语言形式作出消极的反应。事实上,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不少心理语言学家认为,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对阅读材料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理解只是第一层次的理解;了解作者的意图,即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则属于第二层次的理解。很显然,第二个层次的理解所涉及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要比第一个层次复杂得多,因为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篇章信息,而不仅仅是掌握语言形式,只有达到第二层次的阅读才是有效阅读。

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即便掌握大量词汇及语法知识,在阅读过程中仍感到困难重重,无法理解作者的意图,导致理解错误,考试失利。而有些文章并没有很多生词,句子结构也不复杂,可学生望文生义,一知半解,不能理解内涵。究其原因,是对非语言信息掌握不足。针对上述情况,笔者结合近年来从事英语专业泛读教学的经验,认为有必要研究非语言因素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采取相应对策,以促进有效阅读。

一、影响有效阅读的非语言因素

(一)跨文化知识缺乏

随着中国走向世界及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无论是教材还是考试,所选用的素材题材更广,内容更丰富。除了欧美发达国家,对中东地区、非洲及东南亚等非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知识的介绍的文章逐渐增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都较之以往更广,涉及的领域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宗教、体育、医药、环保、风土人情、科普知识等等。跨文化知识的缺乏,由此产生的文化障碍影响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正确理解,也就达不到有效阅读的目的。

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泛读教程(下同)第一册第

11单元Advertising的Text A International Advertising as a Communication Process为例,文章的第七段提到[1]:

that advertisers have to deal with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Low levels of literacy in some countries may result in the need to use visual symbols.Here again,pitfalls can arise due to cultural differences.When Gerber started selling baby food in Africa,for ex-

一种由电子文本表达的所谓口语性的新形式。网络中的对话兼具书写和口语的特质,也同时存在对话和独白的形式,由于网络沟通是缺乏声音与图像的实时交流,为了表达直观的意象,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网络语言的各种形象的符号应运而生,促成谐音数字的发展,这些符号和数字必须通过语音的协助,念出来并通过谐音联想才能明白其所要传达的内容。

ample,they used the same packaging as in the US,with the beautiful while baby on the label.Later they learned that in Africa,companies routinely put pictures on the Label of what is inside

babies

据笔者统计,在其所教授的四个英语专业班级(175名学生)中,答对上述题目的仅为32人,正确率不足20%。大部分学生声称看到该题目时,直接用排除法,排除选项B(而B恰恰就是该题的正确答案)。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上述的材料并不存在词汇、语法的问题,而是以自身的认知水平代替问题中出现的African people,而没有将材料中出现的low levels of literacy与African people画上等号,原因在于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水平等相关知识知之甚少,不少学生承认选项B滑稽可笑,无法想象当地的人会犯这样的错误。但假如学生能对非洲的社会情况、人民的受教育水平有比较好的了解,那么这道简单题目便不会有如此低的得分率。

在阅读时,不少学生都发现,由于缺乏相关的常识和各科的基本知识,使得作为载体的语言文字被曲解或者不知所云。这就是影响阅读能力的第二个非语言因素。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个问题更为突出。由于各类人员从事的职业不同,以及文理科学生专业的偏差和局限等原因,在阅读信息量大、专业性强、文理渗透性强的书面材料时,学生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难以透彻地理解原意。例如第13单元Psychology中提到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文章从生理需要(Physical Need)、安全需要(The Safe and Security Need)、归属和爱的需要(Social Need)、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realization Need)等五个方面,通过一些例子,一一进行阐述。大部分学生在经过十分钟的阅读后,表示能“理解”内容,但在课后的是非判断题中,对于其中的一个陈述句Upon

cial needs,由于答案无法从原文中直接找出,不少学生无从判断对错。而隐含该题答案的句子其实在第一段就已经出现,

generally satisfied before the person attempts to fill those needs on

the next level.而学生并没有将这个句子与后面的是非题联系在一起。这个句子很显然说明的就是,学生毕业找工作,首先面临是解决第一层次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其次才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又如第15单元computer,如果对信息网络知识不了解或是知之甚少,势必会影响第二部分快速阅读的理解。如router(路由器),dial-up access(拨号上网),modem(调制解码器),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线)等术语,如果不清楚,就会妨碍有效阅读的实现。

5. 方言化

有人指出,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其实更具体一点,应是一种网络社会真实虚拟的方言。人们所指称的网络语言其实只应用于网络社区的沟通上,而其他更广大的网络空间人们运用的仍是常用语言。

语言的使用是一定文化、风俗、习惯的行为,网络语言的上述倾向体现了后现代社会的文化心理。

摘要: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进一步平民化,中国网民人数的增加,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对我们的生活和传统媒体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运用的工具,是一种基于后现代文化的审美范式,网络语言总的倾向表现为后现代性,新词新语也表现出这种特征。这一根本属性又集中体现在符号化、数字化、随意化、口语化、方言化等方面。

篇4:“后现代性”与“新理性”

“现代性”是怎样成为问题的、“后现代性”又是何以被提出的?

西方近代的“现代化”过程肇始于十七、十八世纪。从社会经济方面讲,英国和法国的工业革命是其动力;从政治变革方面讲,法国大革命和北美的独立战争是其先导;从哲学思潮方面讲,笛卡尔、康德等人是其理论家和确立者。以上三个方面象涓涓细水一样汇聚成一条巨流:现代性——启蒙、理性、正义、主体性、人本学……这样,在过去一、二百年里,由“形而上”的理论指导和“社会制度的”物质支撑,“现代性”便象一艘钢铸铁浇的巨轮一样驶入汪洋大海,与千帆竞争,终乘风破浪,将西方世界带入了所谓现代文明之巅。然而,本世纪上半叶,令人困惑和震惊的事不可理喻地在“理性”“正义”之邦发生了,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毁灭性最大的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之后,西方人开始重审他们的“现代化过程”。例如,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阿多尔诺与霍尔海默就开始拿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西方哲人确立起来的“启蒙”和“理性”开罪示问,合著《理性辩证法》,认为近现代西方确立起来加以顶礼膜拜的所谓至上的理性,只不过是“工具性的理性”,即具有强制性的、被技术化了的理性,因此它是不纯的,应当加以鞭鞑。还有一个与纳粹主义不无暧昧关系的哲人海德格尔也从其“存在主义”的立场出发批判近现代西方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对人的“生活世界”(Lebenswelt)和人类文化的浸蚀和摧残。这两股反理性反启蒙潮流在二十世纪学术界影响很大,至今未衰。当然在海德格尔之前还应当加上一个尼采——一个近现代西方文化的仇视者、回归和高扬“狄欧尼索斯”酒神型悲剧文化的倡导者。

在哈伯马斯看来,使“现代性”发生动摇的第一个人是黑格尔这个老家伙。其实,在黑格尔所处的时代西方的“理性”才匆匆登基加冕完毕,宝座还未坐热乎。但黑格尔这个狡诈的哲人比常人有更多的先见之明、善发先人所未发者,在弘扬理性(“绝对理性”)的同时亦看到了这同一个“理性”将被罢黜的蛛丝马迹。老黑格尔通过“时间”(过去、现在、将来)的辩证法看到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现在性”必将被“后现代性”(或“后历史性”,从哲学上说是“后形而上学思维”)的替代。当黑格尔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是极度伤感的。所以他极力地把他的注意力放在调和理性与杂乱的社会之上,企图由此解决“理性”的异化性辩证法。黑格尔没有成功,他的“有启发意义的失败”为他的后学留下了一桩桩斩不断,理还乱的公案。

哈伯马斯运用系谱学的方法找到了黑氏后学的三个分支:左派青年黑格尔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他们尝试把对理性的批判转变为革命的实践;新保守主义的黑格尔派,他们坚持宗师的教条“凡现实的都是合理的”;最后是尼采这个“狂人”,他把西方的理性主义批判得体无完肤、打倒之后还踩上三脚。尼采用悲剧性神话来与由主体支撑的万能理性相对抗,用“他者”抵消“同一性”。从此,以彻底的反传统、反理性为标志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便脱缰而出,找到它自己的根据地。尼采之后,其后学又有两条流向相分别:尼采对“强力意志”的怀疑性分析启发了法国哲学家巴达依(G.Bataille)、德勒兹和富科,形成一种“新尼采主义”;尼采用某种特殊的知识(即“快乐的知识”——不一定是科学的知识,常常是神话的知识)来批判西方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传统的作法在海德格尔继而又在德里达等人那里得到了延伸与发挥,即是所谓的“解构主义”理论。哈伯马斯梳理出的这个系谱,简单明了、严谨缜密、启人深思。

哈氏对如上的线条都有详尽的描绘与论证,限于篇幅,恕不深入。仅举富科一例。哈氏指出,心明眼亮的富科通过对近代“疯病史”的研究而指出了古典的理性概念之疑难和不足之处,但他彻底地反理性、反主体则失之偏颇。而且事实上,富科本人最终也摆不脱理性的纠缠,也不得不对“主体性”等概念即恨又爱。虽然富科理解的“主体”已不是古典意义上的那种“超历史”、“超时空”、“超经验”的“孤独的主体”,而是处于具体的“话语实践”和“权力机制”中的“普通主体”,这种主体不对历史运动预设一种意义,不再对他们的行动、身体、思维作全盘理性的规划,这好象已经摆脱了传统理性与主体性的窠臼,但其实不然,他的“话语”概念仍被理性粘着,他的“权力”概念仍与柏格森、狄尔泰等人的“生命”(生活)概念暖昧难分。从而哈伯马斯断言:“后现代性”是不可能的,因为“现代性”是一项“尚未完成的计划”(这是他一篇讲演的题目),它是开放着的,远未终结。一切研究都应沿着“现代性”的道路前进,超越它就目前来说为时尚早。

既然传统意义上的“理性”已显拙陋且已被毁坏,但彻底否定理性又不可能,那该怎么办呢?

看出“后现代主义”者们的漏洞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在批评的基础上进行构筑则是哈伯马斯的高明之处。

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哈伯马斯便致力于精心地构画他的新理性图式——交流理性。“交流活动理论”是在大量地吸收了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科学的成果的基础上确立的:有语言哲学(维特根斯坦、奥斯丁、斯特劳森、席尔等)、社会科学一般方法论(帕森斯、米德、波普等)、社会理论(韦伯、杜尔凯姆等)、美国实用主义(皮尔士),当然还有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和作为哈伯马斯直接论敌的法国“后结构主义”,如此等等。

“交流活动理论”吸收了“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反传统理性观点,认为:①超验意义上的全能理性已不复存在,理性只是我们活动方式之一种,其“可误性”是必须承认的。这样,理性被从“天国”拉到“尘世”,被安置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社会与理性再也不是服从与指导关系,而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这样做好象让堂而皇之的理性黯然失色了,但实际上是剥掉了它的“皇帝外衣”,使它立足于更坚实的根基之上;②与此相联系,真理也失去了其万古不变的本质,所谓主观与客观相符的绝对真理只是古典哲学的一个美丽的梦,是一个可爱的神话。在交流理论中,真理是所有语言游戏的联结,通过语言的中介我们作用于(认识)世界。

处于社会中的人的本质,你可以说是劳动、是理性、是感性……;但二十世纪西方哲学似乎达到了如下共识:语言活动是人之为人和人之可以互相交流沟通的根本所在。“交流理论”吸取了英美语言哲学的成果,从语言活动本身出发重新定义“理性”:理性是一个“过程”,是人们在社会交流活动中达到的一个有限度的“普遍共识”。“交流理论”特别分析了“论说性”(论证性)这一语言活动概念。一切语言水平上的对话和交流都是论说性的,对话的双方是平等的,这里不应有外在的制约、不应有强辞夺理。这样,双方便有“契约的关系”,只有以理服人,持之以故者胜。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所达到的共识就是一种理性化过程,就是交流理性。人说话的目的就是要求被理解;除此之外,一个陈述(一个论证)要站得住脚、要具有普遍意义而被人们所共识,必须至少满足三个“有效性要求”。第一、在与外界经验现实的关系上,一个陈述应当是真的;第二、一个陈述应当满足陈述者的诚实性的要求,即应与陈述者的真实的主观现实相符合;第三、一个陈述应当是公正的(right),即与处于相互作用关系中的诸主体的“主体间际性规则”相符。在这样的语言交流活动中,理性不是先验的、事先被预定好了的;而是通过讨论、交流、沟通、力量对比、论证说服等一切程序而事后被决定的。这样,理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强制人们的工具,而是一种交流的结果,它也永远不会达到完满无加的程度,它只是一个过程。但在人们的言语活动中,没有理性的介入也是不可想象的,那将引起极度混乱和人类的灾难。由此观之,“反精神病学”的思想家们扬言在治疗活动中病人与医生一样有发言权,这在哈伯马斯看来是荒诞的。

接着,哈伯马斯毫不迟疑地将他的语言活动交流理论推广运用到社会理论方面去,这又迂回地达到他的批判理论的初衷。面对现代社会的争端(国际的和国内各阶层的)、民主制度的危机和它受到的威胁,哈伯马斯提出交流活动理论来作救世良方:在社会事务中,通过交流活动达到的理性就是一系列的规则和标准(语言的、伦理的、政治的等),它指导各社会集团通过讨论、对话而达到尽可能广泛的共识。社会的目标是其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处;而理性也正是这个通过时间而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本身。哈伯马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了不知多少笔墨官司而获得了如上结论,它看似平凡实为深刻,所以受到西方学界和社会上的重视,加上哈氏本人也自称是一位“介入型的思想家”,所以可望他的思想将有实际效果。但“交流活动理论”的弊端也是显然的:它所讨论的言语活动、陈述的有效性、最大的共识程度等概念勿宁说是在理想的条件下讲的,实际上是不可能这样纯之又纯的,讨论中也不可能没有外在力量的介入。倒是富科等人提出的“知识——权利——性关系”三维结构网络更实际一些。但哈伯马斯的交流理论至少代表了一种“人人讨论交流、以求沟通共识”的理想。所以有人称他是“理想主义”(idealisme)的社会理论家。

西方这个庞然大物现在出了毛病,它的具有自觉意识的先进分子们都在四方寻找良方与对策。有的谩骂、有的哀怨、有的另谋出路。哈伯马斯属于后一种,并且作出了引人瞩目的贡献。究竟西方后现代文化将经历怎样的转机与涅,我们东方人拭目以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西方后现代文化无论是自取寂灭还是超度彼岸,他们都不可能接受中华海外学者为之奉献的“新儒学”理论。关于西方“后现代文化”与“新儒学”的关系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谈。

篇5:后现代性

后现代思维方式是一种尊重生成、尊重差异和主观价值选择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主导下,教育更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知识的不断生成、创造;教师的生活打破了狭隘的单纯追求学科知识的樊篱,追求生活的完整性;从生活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才能赋予教师完整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作 者:杨瑞芬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2 关键词:生活认识论   教师生活   完整性  

篇6:后现代性

【摘要】后现代主义产生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中,被应用到建筑、文学以及宗教中。对于后现代主义电影来说,由于电影艺术本身就是现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因此很难将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区分开来。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中标志性的特点就是:电影语言由蒙太奇向拼贴的转化,以消费主义姿态拼贴的丰富的艺术技巧和手段,从反文化的角度来推翻对传统艺术电影的深度思考。本文将以影片《楚门的世界》为例来解读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关键词】《楚门的世界》;后现代主义;电影 0.引言

《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电视制作公司制作的以收养的一名婴儿——楚门为主人公的纪实性电影,所有人都知道楚门生活的世界是导演精心安排的,他从小到大的生活和工作一直被全世界的人监视着。楚门也因为这部他毫不知情的纪实影片成为一个非常有名的明星。当他逐渐的意识到自己一直生活在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中,最后逃离这个影棚世界的故事。1.后现代主义电影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危机和动荡,社会青年为了表达对资本主义的愤恨和反抗,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反文化以及性解放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就是在这种文化思潮中产生的。后现代主义不仅在西方欧美国家,在全球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思潮在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传统的现代艺术,同时还反对了艺术本身,竭尽全力的去打破人们习惯的思方式、生活经验以及审美习惯等,这也是后现代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后现代主义具有:不确定性、非原则性、零散性、无我性、无深度性、卑琐性、不可表现性、反讽性、混杂性、内在性、狂欢、构成主义等特点。由于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的社会背景非常具有影响力,对应产生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那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其影响力也扩展到其他领域中。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作品,无可厚非的也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后现代主义电影产生以后,学者根据英国理论家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概念的解析,对后现代主义电影作出了这样的解释:后现代主义电影是指带有反应后现代主义社会时代特点的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这种艺术风格是无中心的、无根据的、拼贴的、戏仿的、模拟的、多元主义的。作为反映后现代社会时代特征的后现代主义电影,通过这一类型的影片来表[2][1]达对后现代社会时代的反思,突出的展现了青年知识分子对社会产生的怀疑和不信任,他们既不相信人类社会最终会得到解放,也不相信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所创造的伟大的神话,疏远和拆解了人们对社会的使命感、崇高感和悲剧感。2.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表现 2.1拼贴、戏仿与解构

拼贴这个名词是在后现代主义中产生的,在电影中应用拼贴的表现手法通常会展现出非常混杂的感觉,这类影片的题材不够新颖,可能还会有剽窃其他作品的现象,既能感受到影片中高雅文化的气息,也能感受到低俗文化的气息,电影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现在和非现在这些都相互交织在一起,是后现代主义电影中非常典型的拼贴手法。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更加侧重的是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反对崇高和正统文化的追求,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的削平深刻模式、淡漠历史意识,通过拉大距离感造成的表征混乱的美学特征。

在《楚门的世界》这部影片中,楚门一直是被电视制作公司利用的对象。楚门从婴幼儿时期就已经被迫加入到这个影棚计划中。楚门的成长经历都是导演精心策划的,楚门作为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他的一切都被所有的人关注,在后来楚门认为这种关注就是赤裸裸的监视。楚门从小一直生活的桃源岛其实是制作公司打造的一个豪华的摄影片场,最初楚门认为自己的生活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他不知道的是除了他以外,周围所有的人都是跟着他的生活节奏在演绎着生活,他不知道有很多摄像机正对着他将他所有的都拍摄下来。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些场景:楚门和妻子讲话时,突然间一段广告被插播进来;当楚门为了走出这个岛去找寻自己的梦想时,导演却采用一切办法去制止所有交通工具的通行,费尽心思的阻碍楚门,楚门从此以后对海水产生了很大的阴影,以后再也没有勇气逃离出这个看似真实其实却很虚虚拟的岛屿。除此意外,影片中还有很多戏剧和荒诞的镜头,这些镜头的拼贴非常明显的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以做游戏的姿态来欣赏一个荒诞的戏剧的思想世界。在观众眼中,楚门生活在一个极度虚拟的世界中,然而楚门一直以为真实的世界对于现实生活来说何尝不是真实的,电影中对现实的生活戏剧性的模仿和讽刺,也是后现代主义电影中后现代主义的深刻表现。2.2游戏世界和实验世界

《楚门的世界》在观众和导演乃至群众演员来说,不过就是一个游戏和实验。在这部电影中也隐含着这三层内涵:第一,楚门作为主人公给观众上演了长达30年的真人秀,观众是社会中的形形色色的个人和群体。第二,电影本身,以及所有看过电影的人。第三,看过[3]电影的人们的自我反思:我们是否一直和楚门一样生活在这样一个游戏世界和实验世界中。观众在笑过之后,是否也会担心自己的命运早已经被他人所主宰,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和工作的经历是否像电脑游戏一样是由各种代码和程序组成的。而毫不知情的我们却以为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实际上自己早就成为一个小丑在戏剧中随意的被人观看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观众也在猜想,楚门到底会不会从这个游戏或者实验中走出去。在影片中,导演精心安排的拍摄形式以及故事、人物的表达技巧以及剧本本身就像提前设置好的实验,为的就是将这个实验打造成一个游戏。2.3后现代主义的深度消解和反讽

后现代主义中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反讽,这一点在《楚门的世界》中也有突出的表现。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多影片的布景非常的鲜亮,看上去就是一个很美好的世界,画面也很清新和阳光,这正是每一个观众每天幻想的生活,但过度的美好会让我们感觉不到它真实的存在。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些场景:楚门本打算走出岛屿去寻找自己的梦想,这是导演无法预料的,但是作为主人公的楚门导演是坚决不会允许他消失的,所以导演要竭尽全力找到楚门,这时候太阳刚刚升起,天空也很明亮,但其实导演是非常着急的,进而就表现出了电影中的消解和自我反讽,导演似乎在用这样一个很阳光的景象来消解心中的急躁和不安。主人公楚门一直被导演控制着,当观众质疑导演的这部真人秀时,导演给观众解释到:他给楚门创造的本来就是真实的世界,这就是现实社会,而楚门既然生活在这样一个现实的世界中,就应该适应和接受这种生活。最后,楚门逃离了桃源岛,但是楚门进入的世界无非又是另外一种虚拟的世界,楚门同样会受到别人的控制,因此楚门将会一直生活在一个被控制的世界中,在控制着和被控制着之间循环,永远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以上就是这部影片所要讽刺的,体现了后现代主义中的反讽。2.3后现代主义中的真实观

在《楚门的世界》这部影片中,楚门在桃源岛上生活的30年,是由导演精心打造的,而在楚门的眼里是真实的,当楚门知道真相以后,在楚门的思想里那就是一个超真实的世界,比真实世界还要现实。

第一个真实是:楚门和海岛上所有居民共同感受到的真实。在海岛上,楚门从出生到长大后的生活、工作,甚至包括花草树木这些都是提前策划好的,他见到的朋友和亲人实际上都是演员。因而楚门从来没有看到过岛外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因此楚门一直未能发现自己其实生活在一个超真实的世界中。楚门每天都会和同一群人打招呼,和不变的同事一起工作,这种生活在楚门看来是非常正常的。虽然楚门曾经也对现有的生活有过怀疑,但最终在导演的精心安排和自我安慰下放弃了这种怀疑,所以即使他发现自己其实一直生活在摄影棚下后,他也没有对自己生后的世界产生更多的怀疑,反而认为岛上的生活比外界的生活更加的真实,他离开桃源岛只不过是不想被人监视而已。楚门也无法再接受只有自己是真实的海岛生活,除了自己以外,其他所有的人都是可以复制的,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社中人们最真实的感受。

第二真人秀中的导演是真实的。由于导演非常的厌倦传统电影中的矫情的表演,因此他打算制作一部没有剧本的电视剧,作为主人公的楚门是真实的,剧中的情节也是在楚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结合导演的安排而打造的一部真人秀作品。通过这种方式打造的世界已经分不出那些是虚拟的、哪些又是真实的。这部剧的成功也说明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可以被制造和复制的,到那时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将会更加的模糊,那个世界将会成为一个模型。当观众问导演:楚门为什么一直没有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设计好的世界中时。导演回答道:我们每个人都会接受现实,就是这么简单。当他的回答和行为遭到质疑时,导演回答到:我为楚门提供的海岛生活就是一个正常的人生,而你所居住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病态的世界。观众们接受了自己生活的世界,所以他们对这个世界是沉默的,没有怀疑的,正如楚门也接受了桃源岛上的生活一样。此外,导演也认为,虽然楚门最终离开了桃源岛,但是海岛上的故事不会停止,会有其他人来重复岛上的生活。3.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发展

20世纪80、90年代出现了很多后现代主义的电影作品,电影的主题大多是被边缘化的基层草民的生活环境,表现的也是草民生活中的次文化,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是比较黑暗的。后现代的电影的拍摄中有很多映像派的镜头,这些种类复杂的画面相互交织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超现实的梦幻世界,使得后现代主义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在不知不觉中,后现代主义电影被认为是通过荒诞的故事情节、以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来阐释社会中的善和恶。在当代,美国以及其他欧美国家都制作了很多经典的后现代主义电影,有些电影在表现后现代主义特征是用造型来展现的,有些影片是在叙事方式来展现后现代主义的。电影作品作为代表性的感官美学作品,使得观众直接感受到影片中的视听语言,而观众的直接感受可以说是强制性,只要观众看电影就必须接受电影的这种表达方式,而后现代主义电影通过电影的表达方式将掩饰在历史中的谎言进行了消解,并将伟大人物的真实面目展现在观众眼前,打破了人们对伟大人物的崇拜和信任,用高科技手段创造的新的谎言也以一种寓言故事的形式被揭示出来。后现代主义电影常常借助科学幻想片的模式寄托对人类现存困境和未来世界的深深忧虑,但他们提供的影响世界作为我们当下生活的一部分构成又加重着后现代主义生活现实与虚拟、历史与假说的混淆[5]。

目前,后现代主义电影在世界电影届中得到了关注和认可,并成为一种主流电影类型发展着。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的电影创作流派还会出现,电影将其他的艺术领域的表现手段融合到电影作品中吗,使得电影不再作为一种单一的艺术作品而存在。而这正好与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元化的思想不谋而合,后现代主义电影也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西方电影和东方电影将会逐渐的融合,成为世界性的电影。随着观众的对电影理解和认识的发展,其他类型的电影也将会出现,与后现代主义电影一样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4.结束语

《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作为后现代主义电影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向我们展现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独特的表达方式,其看似荒诞的故事实实际上更能够引发观众的自我反思,同时也很好的阐释了后现代主义中的真实观。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人们观看电影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人们对电影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电影的创作也会发生改变,会有其他类型的电影,使得电影逐渐的向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参考文献】

上一篇:银行员工经商办企业承诺书下一篇:余华活着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