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

2024-05-10

《找骆驼》(精选8篇)

篇1:《找骆驼》

《找骆驼》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能区别多音字“哄”、“吗”的读音,理解11个新词的意思,能区别“走失”和“丢失”的不同意思。

2.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补充完整。

3.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样子的,懂得遇事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理解老人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推理的过程;能用因果倒装句式正确地把老人的推理过程说出来。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预习课文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平时多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幻灯机、幻灯片。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幻灯出示骆驼图后问:这是什么动物?谁能说说骆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2)“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问:“走失”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丢失”吗?

(3)商人走失了骆驼,于是就发生了一个“找骆驼”的故事,出示:6.找骆驼(齐读课题)

(4)看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2.引导质疑

听老师读课文,想想刚才提的问题,哪些听了就解决了。

3.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2)这段主要讲什么?从哪里看出商人的心里很着急?用着急的语气读读商人的话。

4.学习2-9自然段。

(1)布置自学。要求:①轻声朗读2-9自然段。②同桌讨论:老人知道商人丢失的那只骆驼有哪些特征?老人说得对吗?你从哪儿看出来?

(2)反馈。

①让学生用”老人知道商人丢失的那只骆驼--”的句式说出骆驼的三个特征,先分三句说,后综合起来说。

②商人三次回答老人话是怎么说的?

③比较“是的”、“不错”、“对极了”的异同,说说商人的感情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从意思、用词、标点、语气、心情等方面去考虑。)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④“忿忿”是什么意思?商人的心情为什么会转喜为怒?该怎样读出“忿忿”的.语气来?

(3)分角色朗读2-9自然段。

5.学习第10自然段。

(1)默读第10自然段,思考:老人并没见过商人的骆驼,可却能那么准确地说出骆驼的特征,这是为什么?请把老人得出结论的依据找出来。

(2)“不紧不慢”什么意思?

(3)请用“不紧不慢”的语气说说老人的话。

(4)练习用因果句式说写句子。

①请用“因为……所以……”说说老人为什么知道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

②我们也可以把“结果”调到前面,“原因”放在后面来说,出示例句,齐读。

③请照样子说说,老人为什么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为什么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出示留有牙齿印的树叶帮助理解)

④优等生可要求把三句并成一句说。

6.学习第11自然段。

(1)齐读第1l自然段,看看商人找到骆驼了没有。

(2)“果然”是什么意思?“果然”说明了什么?

7.总结。

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到骆驼,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8.让学生用“我看见( ),就知道( )。”的句子练习说话。

板书设计:

6.找骆驼

看见 分析

右脚深 左脚浅 左脚跛

右边米 左边蜜 驮的东西

牙齿印 缺颗牙齿

资料提供者:

 

篇2:《找骆驼》

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丢失的骆驼,他心里充满了对老人的感激。回想起之前对老人那么无礼,又懊悔又羞愧,想找到老人当面表示歉意和感激。可不知老人名字找到他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商人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

过了一些日子,商人做完生意,牵着骆驼不知不觉又来到老地方。走着,走着,他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哦!这不是上回的那位老人吗?他激动不已的大声喊:“老人家!老人家!”老人见到他,感到很惊讶,说:“是你啊!找到骆驼了吗?”“找到了,找到了!多亏有您的指点呀!”“是吗?那真是太好了!”“真对不起呀,我……当时太着急了,还误会您把我的骆驼偷走了呢!”他懊悔得敲了敲自己的脑袋。

老人语重心长地说:“以后遇到事情,要学会冷静观察和分析,这样你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老人说完,转身准备离开。

商人连忙取下挂在骆驼身上的米袋递了过去,诚恳地说:“老人家,您说得对极了。这些米送给您,表示我的谢意。”老人连连摆手推辞说:“不用,不用。”“那我送您一些货物吧。”老人再一次微笑着拒绝了商人的好意。

“那就让我送你一程吧?”商人急了,恳求道,“好不容易找到您,给我一个表达谢意的机会吧!”老人笑着回答:“这主意倒不错,我可以省点力气了。”于是,商人扶他坐到骆驼的背上,有说有笑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篇3:《找骆驼》

课堂上, 从导入到检查预习, 一切都在我的引导下顺利进行, 孩子们积极配合, 踊跃答疑。当我们按照阅读提示解决前两个问题 (即: (1) 老人通过观察, 发现了什么?请用“———”画出来。 (2) 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用“~~”画出来) 时, 问题出现了。我看了几个孩子勾画的情况, 全然不符合要求。我指导了几个孩子, 他们开始明白了, 然后到组内去讨论, 明白的孩子多了起来。课堂时间有限, 我没等他们小组合作结束, 就接着讲课了。集体交流时, 我适时引导, 这两个问题一一解决了。在这一环节浪费了不少时间, 分角色朗读的时间不够了, 只读了一遍, 指导的也不是很到位。另外, 安排的拓展题, 有写一写和说一说, 由于时间关系, 写一写只能一语带过, 留作家庭作业了。做足了准备, 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 学生基本上也达到了学习目标, 但却打了一场近乎于狼狈的仗。

课下, 我静坐反思, 发现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 课前预设缺乏深度。明明在我们成年人看起来极其简单的问题, 小孩子却觉得很难。当我加以引导, 他们便恍然大悟。内容不难, 而是问的方法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如果我能按课文顺序提问, 先问骆驼有哪些特点?再问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身上有这些特点的?相信孩子们会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同样的结果, 因为不同的提问方式, 让过程变得崎岖, 原因就在于我是站着想问题, 没有蹲下来在孩子的高度去思考。 (2) 重点段落的朗读时间不足.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堂很难说是精彩的。读中思, 读中品, 读中悟,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刻透彻。有一些已经准备好了的教学内容, 因为时间的限制, 可以作为选学内容。我的课堂教学还不够灵活, 收放还做不到自如。

精心备课, 为上好课做准备, 为的就是有备无患。上了这节课后, 我对有备无患一词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备, 不但要备应该准备的, 还应备防患于未然的。教师备课要思路开阔, 不能拘泥于一纸教案, 要有实案, 还要有心案。这样才能让课堂灵活、生动、有实效, 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篇4:《找骆驼》

“骆驼情结”成了他生命中的温暖记忆

玛孜巴尔汉从小生活在新疆托里县大草原,他特别喜欢动物。

在玛孜巴尔汉6岁的时候,有一次远行放牧,小玛孜巴尔汉和家人走散了,孤身一人跑到了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

天山脚下广袤的大草原地广人稀,失散了的小玛孜巴尔汉流浪在戈壁荒漠上。连续几个夜晚,他仅靠着野果子和雨水度日。因为缺少营养,他的脸色开始发青,走起路来也是摇摇晃晃的。可怜的玛孜巴尔汉一次次爬起,一次又一次跌倒。不知过了多久,在没有任何依靠的情况下,他实在是支撑不住了,倒在了地上。

这时,天空刮起了大风,不一会儿下起了大雨,随着温度的骤然下降,天气很快变成了雨夹雪。狂风怒号的夜晚,当彻骨的寒风再一次把他冻醒的时候,一个庞然大物出现在了他的眼前:高大的身体,长颈鹿一样的脖子,两个山峰一样的脊背深深印在玛孜巴尔汉的脑海里。幼小的玛孜巴尔汉心里一阵紧张,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庞然大物,他惊恐地睁着两只眼睛,生怕自己受到它的伤害。

就在这时,他看见庞然大物向他走来,一步,一步……玛孜巴尔汉一惊,身体一下子紧张起来,并慢慢地向后移动。但是,他太疲劳了,身体却怎么也动不了。他的两只眼睛使劲儿盯着庞然大物,从它的眼神里,他并没有感觉到它有伤害他的意思,但他不知道它到底要干什么。僵持了几分钟,庞然大物并没有停下来,它生怕碰伤玛孜巴尔汉似的,慢慢地向他靠近。这时,饥饿、寒冷、恐惧一齐向玛孜巴尔汉袭来,他只觉得眼前一黑,昏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狂风暴雨过后,小玛孜巴尔汉只觉得浑身上下一阵冰冷,肌肉痉挛得一阵紧似一阵,他慢慢地睁开眼睛,忽然,他感觉自己好像躺在妈妈的怀抱,全身上下是那样温暖。等暴雨、阴霾都过去了,他勉强睁开眼睛,发现自己竟躺在了刚才那个庞然大物的身旁。

原来,就在他奄奄一息的时候,那个慢慢靠近他的“庞然大物”,突然跪下,用腹部把玛孜巴尔汉紧紧地盖住。小玛孜巴尔汉就这样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依靠骆驼的体温,度过了那个寒冷的夜晚。

第二天,寻找小玛孜巴尔汉的救援队赶到了,他被及时送到了当地的卫生所。从救援队的口中,小玛孜巴尔汉得知,那晚救自己的庞然大物其实是草原上的野骆驼。如果没有骆驼,或许他的生命就在那个夜晚终止,难忘的温暖记忆永远留在了玛孜巴尔汉的脑海里。

1959 年,玛孜巴尔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新疆最高学府──新疆大学,并不顾家人的反对,选择了生物系作为自己所学的专业。

心的哺育:“骆驼子孙”在爱潮中亲如一家

按照常人来说,留在城里工作,是多么让人高兴的事情,尤其像玛孜巴尔汉这个从一个偏远县城出来的孩子。但玛孜巴尔汉大学毕业后却放弃了首府乌鲁木齐的工作,回到了家乡托里县大草原。报到不久,因为他有着高学历,在当时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很快就被分配到了民政局。

托里在新疆是个广阔的大牧场,看到那么多的牛羊自由自在地在草原上奔腾,玛孜巴尔汉的心里涌现出的是自己对动物那种热爱和敬重,特别是对“草原之舟”骆驼的喜爱尤甚。

1967年6月的一天,玛孜巴尔汉到附近的阿克巴套斯下乡,坐车行驶在一望无垠的沙漠公路上,玛孜巴尔汉发现一只小骆驼在一瘸一拐地奔跑,它不停地嘶叫着,在急驰的汽车旁边和公路上跳来跳去。玛孜巴尔汉一下子就想到:一定是小骆驼脱离了驼群,迷路了。这样在公路上来回乱窜,一不小心,就会被过往的车辆撞死。玛孜巴尔汉看得心惊肉跳,他一下子想起了小的时候自己迷路被骆驼救起的经历,立即停下车,和司机追赶上小骆驼。原来,小骆驼的腿被山上的落石砸伤了,没跟上队。看到小骆驼的血顺着腿流了下来,他的心一阵一阵地疼。他把小骆驼抱上车,紧紧地把小骆驼抱在了怀里。

当天,下乡返回,他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小骆驼赶到兽医站。很快,就把小骆驼的腿伤包扎好了。

小骆驼又重新回到了草原的怀抱,同时他也感觉到野外骆驼生命的脆弱和生存环境的险恶。玛孜巴尔汉曾亲眼看到,一只掉队的骆驼,离开驼群后,悲惨离世的境况。这些孤苦的骆驼离开驼群后,不要说觅食,有时连自己的安全都无法保障。长时间在外流浪即使重新回到了驼群,也无法融入到这个群体。

这样一个无时无刻不在伤亡的群体,在强大的对手甚至有时无法抗拒的大自然灾难面前,如果没人来保护它们,在它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给它们提供一个栖身之地,一次小小的危险就可能使它们的生命像流星一样,消失在茫茫草原戈壁。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的那次遇险经历,一个强烈的愿望在玛孜巴尔汉脑里不断闪现:给骆驼建一个“救助家园”,让那些失散、无家可归、受伤的骆驼有个疗养地和心灵憩息地多好啊!

想到这里,玛孜巴尔汉在心里暗暗地给自己打气:一定要尽自己所能,把那些失散在外、无家可归的掉队骆驼收养起来。托里牧区虽然地处沙漠边缘,却处在天山北部绿洲脚下,地肥水美,得天独厚,利用这样的环境,正是救治掉队骆驼的好地方。

经过认真细致的思考后,玛孜巴尔汉在城郊买了一大块空地和草场,并且还联络了一些当地爱好动物的朋友,组建成立了“托里骆驼保护救治协会”。

不图回报:“骆驼妈妈”

用真爱成就“骆驼王国”

早在收养骆驼之前,家里就对玛孜巴尔汉颇有微词, 但家庭的压力动摇不了玛孜巴尔汉对骆驼的热爱。随着时间推移,家人也慢慢理解了玛孜巴尔汉。但毕竟这是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的投资。

有一次,玛孜巴尔汉下乡检查工作,正走到半路上,救助站就打来电话,告诉他有一只怀孕的母骆驼走失的消息。接到电话后,玛孜巴尔汉心里万分着急,他连夜返回家里,不顾家人劝阻进山去寻找。天空中阴云密布,此时进山凶多吉少。为了心爱的骆驼,玛孜巴尔汉顾不了那么多了,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山区,半个晚上过去了,仍然没有见到骆驼的踪影。

没有办法,筋疲力尽的玛孜巴尔汉只好失望回返。就在这时,忽然,几声凄厉的惨叫由远而近,像是在召唤自己。就是它!就是它!一听到母骆驼的叫声,玛孜巴尔汉心里一惊,禁不住担忧起来。通过自己的经验判断,他马上作出反应:一定是母骆驼遇到了自己无法处理的事:是难产还是跌入山谷卡在岩石里,还是遭到了群狼围攻……玛孜巴尔汉的心一阵紧张,他顾不上脚下磕磕绊绊的石子,循着驼声向前奔去。

原来,母骆驼离开后,孤独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恐惧寒冷紧逼着它。走着走着,山涧一块石头突然松动,直冲母骆驼头上掉了下来。它心里一惊,连忙躲闪,狭窄的驼道上,哪容得母骆驼转身?落石嗖的一下从头顶滚下了山谷。由于刚才它躲闪慌乱,后脚卡在了岩石中。进不得,退不得。这时,正是山区牧场昼伏夜出的狼群出来觅食的时候,如果被狼群围攻,那它只有死路一条,绝望而凄惨的叫声由近向远传去……因为玛孜巴尔汉及早地赶到,母骆驼得救了,但凹凸崎岖的山路却在他的腿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疤痕,至今留下跛脚的毛病。

这一次的教训,让玛孜巴尔汉更加注重对骆駝的保护。为了给骆驼营造一个快乐的家园,玛孜巴尔汉又投入了近万元,在园子里建了“妇幼保健所”、“老年公寓”,以便分门别类地对它们进行救助和保护。

没有专门的兽医,玛孜巴尔汉赶鸭子上架,亲自给母驼接生;每次去外地出差,玛孜巴尔汉就留意有关骆驼的书籍。一看到有,他就买回来潜心研究一番。

2004年夏天,有几只骆驼莫名其妙地病倒了。凭着多年对骆驼的感觉,玛孜巴尔汉知道,这次骆驼生病,凶多吉少。他马上打了一个电话让小儿子赶紧赶过来接他回家取药。牧区的路坑坑洼洼,心急如焚的玛孜巴尔汉一再催促骑着摩托车的小儿子加快速度,就在玛孜巴尔汉的催促声中,快速转动的车轮下不知被什么滑了一下:不好!玛孜巴尔汉大叫一声,一把抱住骑着摩托的儿子,两人连人带车摔倒在地,玛孜巴尔汉被车甩出去几米远,很快失去了知觉。

不知过了多久,两人慢慢苏醒,吃力地爬了起来,两人再次骑上已经摔得到处乱响的摩托车,往牧场赶去。玛孜巴尔汉赶回牧场后,其中一只骆驼已经不会叫了。玛孜巴尔汉用手轻轻抚摸着骆驼,脸紧紧贴在它的脸上。看着玛孜巴尔汉的衣服刮得破破烂烂,骆驼似乎明白了什么,它一边努力地发出呜呜的声响,似哭似泣,像是要和玛孜巴尔汉说些什么;一边用自己的长脸在玛孜巴尔汉的脸上摩挲着……爱的情感就这样在它和玛孜巴尔汉之间传递着。就在玛孜巴尔汉给骆驼喂药的那一瞬间,忽然,玛孜巴尔汉感到脸上有水滴落下来,抬头一看,只看骆驼两眼满含着深情的目光盯着他,泪水顺着睫毛流下来。玛孜巴尔汉鼻子一酸,看着奄奄一息的骆驼,一股无法抑制的情感从心中涌出,玛孜巴尔汉控制不住,用手一摸自己的脸,不知道流下来的是血还是泪……

小骆驼慢慢长大后,也要离开玛孜巴尔汉,回到属于自己的草原,它们恋恋不舍。两年左右无微不至的照顾,它们已经认同了这个“妈妈”,它们同“妈妈”的感情甚至超过了生它们的妈妈。如今离开这个家,它们怎么忍心走啊!放归的那一天,小骆驼两眼深情地看着玛孜巴尔汉,一步三回头,不肯离开牧区。它们不情愿地挪动着脚步,仿佛有千斤重的步子,刚走出了几十米,忽然,它们又跑了回来,腮帮上挂着泪水,围在玛孜巴尔汉身边,嘴里嗷嗷地叫着只有玛孜巴尔汉才能听得懂的“妈妈”……

玛孜巴尔汉的眼睛湿润了,双手轻柔地拍打着小骆驼,眼泪从脸上滑落下来。此后不久,每到晚上,人们总会远远地听见从草原上传来小骆驼呜咽呜咽的叫声,牧民们知道,那是小骆驼在喊它们的“妈妈”。

玛孜巴尔汉的真情深深打动了那些曾被他救助过的骆驼。有感情的骆驼虽然不会像人类一样对话,但对玛孜巴尔汉付出的爱,却怀着深深的眷恋和依赖。慢慢地人们发现,只要是受了伤或遇到了什么困难,脱离了驼群的骆驼就像知道路似的纷纷来到“骆驼家园”。一看到玛孜巴尔汉,它们就叫着围上来,像久别的亲人,亲热地围在玛孜巴尔汉身边,久久不愿离开。在玛孜巴尔汉的帮助下,托里牧區的草原山坡上,骆驼数量成倍增加,到处可见成群的骆驼悠然地生活着,玛孜巴尔汉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骆驼妈妈”。

2005年元月,玛孜巴尔汉从民政局长退下来。此时,儿女们也都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他更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心爱的骆驼了。

采访结束时,玛孜巴尔汉动情地对笔者说:“我爱骆驼,不仅是骆驼救了我的命,而是骆驼让我感觉到,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同样有感情,感情有时比我们人还深;我正是想用自己的努力来影响社会,让骆驼和人类真正成为好朋友。我会一直努力下去!”

篇5:6《找骆驼》 之五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篇6:找骆驼教学反思

《找骆驼》是一篇传统经典的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 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看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使商人找回骆驼。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首先对学习者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学生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的学习能力。基于对学生这样的分析,我从三个维度拟定了学习目标,确定了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学习本课。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能力。由于本班学生大部分不爱动脑筋,教学时就需要教师多方面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前端部分的学习者分析存在以下不足:1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能力,2、没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课标的要求。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没有兼顾“优、差生”。这些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首先必须立足教学以学生为主,要全面分析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对于这篇课文的设计,我结合课文巧设悬念,引人入胜的特点,抓住课文对话背后的情感主线,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通过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点。理解老人看到的现象和他所做的判断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深入学生的心灵,实现师生情感的共振。

在学生整体情感把握的基础上,在次将现场引入文本,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采用多种方式 朗读课文-------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活动的设计亮点体现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

当然在我的教学活动中也有不少缺陷,如在攻克本课难点,“为什么老人明明没看见过骆驼,却能够准确的说出骆驼的特点时,我引导学生质疑,提出从老人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他是怎么想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丰富的想象去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学生讨论得很热烈,思维也很活跃,但是在交流反馈时,我光顾着听他们精彩的回答,而忽略了他们在语言表达上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学生用的语言都比较口语化,很难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想如果在第一个学生表达不清的时候,我能够给与适当的总结和引导,会给接下来的学生做出示范,那么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会有意识的模仿,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篇7:找骆驼教学反思

《找骆驼》教学反思

《找骆驼》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又是一篇传统经典的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使商人找回骆驼。因此,《找骆驼》一文既具有故事性也富有哲理性,让学生们饶有兴趣,似乎也比较容易学懂。这篇课文,我首先以猜谜语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猜出谜底是骆驼后,紧接着让学生汇报了课前查找的有关骆驼的资料,让学生对不经常看到的骆驼有个大致的了解。随后,引出今天的课题——-“找骆驼”。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是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是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和熟悉。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简单地讲述课文主要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紧接着结合阅读提示让学生明确自学要完成的两个问题。在汇报交流时体现出 商人的着急,老人的稳重,不紧不慢等等情感的表现。随后,我以一个问题引出老人的发现———“老人没有见过骆驼怎么会知道骆驼的去向呢?”学生思考交流。黑板出示相关句子“老人看见什么了”“老人知道什么了”。在熟悉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后,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两种句式进行转换,如:因为老人看见了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之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是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再进行句式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熟悉了骆驼的特点,也感受到了,老人“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经过老人的分析,商人果然找到了丢失的骆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老人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分析的人。结合板书,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做细心的人。

篇8:《找骆驼》

第一课时

(师指名分角色读老人与商人的对话)

师:根据老人的问话, 我们可以看出这只骆驼有三个特点, 你能说说吗?

生1:这只骆驼左脚有点跛。 (师板书:左脚跛)

生2:这只骆驼左边驮着蜜, 右边驮着米。

师:你能再简化一点吗?这只骆驼驮着———

生2:蜜和米。 (师板书:驮着蜜和米)

生3:这只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师板书:缺一颗牙)

师:小朋友将骆驼的特点都找出来了, 真不错。 (出示三句话)

左脚有点跛。

左边驮着蜜, 右边驮着米。

缺了一颗牙齿。

师:现在, 你能试着将这三句话合成一句话吗?

生4:这只骆驼左脚有点跛, 这只骆驼驮着蜜和米, 缺了一颗牙齿。

师:可以把重复的词语去掉, 你能再试试吗?

生4:这只骆驼左脚有点跛, 驮着蜜和米, 缺了一颗牙齿。

师:好的。老师提醒你, 如果在第三个特点前能加上一个“还”字, 那么句子就更通顺了。 (板书:还) 谁来试试?

生5:这只骆驼左脚有点跛, 驮着蜜和米, 还缺了一颗牙齿。

师:瞧, 合并句子的时候, 我们可以加上适当的连词使句子更通顺, 同时, 也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改变。让我们读好这句话。

(生齐读)

师:今天的作业——— (出示)

抄写句子:这只骆驼左脚有点跛, 驮着蜜和米, 还缺了一颗牙齿。

第二课时

听写句子:这只骆驼左脚有点跛, 驮着蜜和米, 还缺了一颗牙齿。

(师讲评)

【深层点评】

《找骆驼》是沪教版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从内容上看, 二年级学生读懂这篇课文并不难, 因此, 如何借助教材这个例子, 找准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 设计语言实践活动是关键。进入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 识字量增多, 虽有一定的词汇量, 但年龄小, 阅历浅, 语言积累仍不多, 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练习语言表达, 扎扎实实地打好语言表达的基础。低年级学生口头语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语言不完整不连贯, 常凭自己的想法和直观感觉来说话;二是用词不当, 且夹带口头语, 如“嗯”“啊”等;三是啰嗦, 重复。本片段从学情出发, 引导学生说清骆驼的三个特点, 当学生暴露出表达上的问题时, 教师及时搭建语言脚手架, 并适时总结学习策略, 使教学有效推进。

词语唯有在生活中广泛运用才能最终内化为个体的言语能力。由交流读懂的内容创生出的这三个说话练习, 是对“和”“还”等连词的运用性练习。设计中合并句子的训练要求明确, 层次清晰, 训练扎实。从用“和”合并两个句子, 到提取显性信息, 再到去掉重复的主语, 最后用上“还”连接句子, 整个过程遵循了学生语言学习规律, 在不知不觉中, 学生习得了用“和”“还”等适当的连词合并句子的言语能力, 增强了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上一篇:农村医疗保险下一篇:艺术班第二套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