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

2024-05-18

骆驼祥子(精选6篇)

篇1: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读后感——骆驼祥子的悲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成功地塑造了祥子、虎妞两个形象,是老舍的代表作。从反映市民生活的深度和艺术魅力两方面审视,《骆驼祥子》都代表老舍创作的最高水平。作者怀着炽烈的爱和深深的同情,描写了从农村流落到北京城里的祥子三起三落的悲惨遭遇,讲述了在黑暗的社会环境腐蚀下,祥子从一个善良、本分、富有正义感的人力车夫,开始在生活上、人格上、政治上一步步走向堕落,最后变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悲剧历程,真实地揭示了旧社会对劳苦大众的残酷剥削。军阀、特务、车厂老板乃至虎妞,都如同毒蛇一样,死死地缠着祥子,害得他成了一个可悲的牺牲品。祥子的命运,是旧中国广大城市贫民悲惨命运的缩影。祥子的堕落是令人心痛的,但这是对吃人的旧社会的有力控诉。

老舍用他那犀利的文笔,准确地描画出祥子身上农民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征。这个如同骆驼一样吃苦耐劳的汉子,是那么淳朴、善良、宽厚;而他的堕落,又是那么令人深思。虎妞外貌老又丑,个性泼辣、厉害、粗鲁,从里到外,都被作者描画得活灵活现。另外,通过虎妞畸形的、变态的心理和行为,也巧妙地反衬出刘四这一类半殖民地社会里地痞恶棍的生活。这3个形象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多彩的光辉。

我认为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好好学习,为未来而加油!时时刻刻想到以前艰辛的生活,为今天甜蜜的生活而鼓舞.

篇2:骆驼祥子

今天,我看了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后,深有感触。

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勤劳、憨厚,有着执着于理想追求的车夫--祥子,但是因为经历过了三起三落的生活打击,由此就变成了一个消沉、放荡而无赖的人。这本书最终就是以这样的一个悲剧划上了一个句号。

我慢慢的合上了书本,叹了口气,也许是因为祥子开始的执着与坚韧和最后没能坚守自己的信念而感叹。我用手托着下巴,向着窗外思索着......

我想:祥子当时所在的`社会可真是黑暗。如今,黑暗的社会已经不在了,没有战乱,没有倾向性,也没有压迫感......但是像祥子开始那样追逐于梦想的人,似乎也随同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消失了。现在,常常听人说到“我以后要......”“我长大后要去干......”等等。我觉得一个人拥有梦想是件好事,关键是在于要去为此而去付出与行动。古人有一句话说的好“没有付出,何来的收获”我们要去学习祥子那开始时那执着的态度与坚韧的精神,认准好目标,去奋斗下去!想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点了点头。

我又想到: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许多的事情。有的是幸运,有的是厄运。我们不应该去抱怨那些厄运,而是要鼓起勇气去挑战它,战胜它。自已的路,要自己去走,才会知道是不是对的。人生虽然有诸多的坎坷,但是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去轻易地言弃,不气馁。我相信,一定会有成功的那天。爱因斯坦做实验,失败过许多次,但他没有气馁,坚持了下去,从而造就了最后的成功。俗话“失败乃成功之母”嘛。然而吃不了苦,不去坚持,轻易言弃的人,注定是与祥子一样,一步一步沦为社会的底层、败类,从而造成了无法挽救的局面。所以那就勇往直前的冲下去吧!至少这样,每次当我们回忆的时候,不会因为当时所做出的决定而去后悔,相反,会因此改变了人生而会心的一笑,感叹这世间的无常啊。

篇3:骆驼祥子

一、世界的“游民”

《骆驼祥子》写于1936年, 那时中国内有战乱, 外有侵略, 社会长期动荡不安。而国民党政府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 小说的写作背景是这中社会背景下的北京城。长期的内忧外患, 外地入侵, 中国已脱离了国际社会秩序。在世界的大格局背景下, 中国就好比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游民, 找不到国家的身份认同, 被西方列强们轮流控制着, 没有自主的权利。

二、同行群体的“游民”

祥子是一个游民。他“生长在乡间, 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 十八岁便跑到城里来。”父母是血缘的象征, 薄田是土地的代称, 丧失了血亲和土地, 流落他乡的人是一个标准的游民。他一心想买车, 想实现自己的梦想, 想赚到自己的生活。因为在他看来, 有了“象自己的手脚的那么一辆车”, “可以使他自由, 独立”, “有了自己的车, 他可以不再受拴车的人们的气, 也无须敷衍别人;有自己的力气与洋车, 睁开眼就可以有饭吃。”车是“他的志愿, 希望, 甚至是宗教”。车对于车夫, 就像土地对于农民一样, 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有了车, 车夫就有了生活的底气, 就可以自立于社会。这一点, 是一个游民重寻身份、重构精神家园的积极努力。

有了买车的信念, 他不吃烟、不喝酒、不赌钱, 没有任何嗜好, 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 甚至不合其他车夫聊天说话, “他的事他知道”, “他有自己的打算, 有些想法, 但不好向别人讲论”。刚入城的祥子已经有利于洋车夫这个群体。在他想重寻身份的开始, 他已经在另一个层面上失去了自己应该也可能得到的另一种身份——洋车夫, 他已经脱离了洋车夫的生活秩序。

及至他的车被病匪抢了去, 他为了重新再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他开始焦虑, 他“一想起来, 他心中就觉得发堵, 不由的想到, 要强又怎样呢, 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自己要强而公道一些, 凭着什么把他的车白白抢去呢?”但是焦虑之后, 祥子仍能重构梦想, 继续为买属于自己的车而努力。他认为, “即使今天买上, 明天就丢了, 他也得买。”“车”对于祥子来说, 是获得身份认同的法宝。所以即使辛苦, 即使经历了一连串的困难, 祥子仍然矢志不渝地坚持买车的愿望。他洁身自好, 不像一般车夫一样抽烟、喝酒、逛窑子。

及至最后, 祥子靠打零工、给人做红白喜事的执事, 进而靠出卖获得自己的衣食, 他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活“死人”, 直至肉体的死亡。祥子始终没有缺乏稳定的谋生手段, 没有固定的生活居所, 始终游离于社会秩序之外, 始终是一个社会“游民”。

三、家庭生活的“游民”

实际上, 文本中的祥子始终没有融入真正的家庭生活, 更不要说享受家庭生活。他仅有短短的一段可以称之为有“家”的生活是与虎妞结婚后的短暂时光。但在那一段时间里, 祥子所想所作的确是最大限度、最远距离地逃离家庭生活。

应该说, 从一开始祥子的婚姻生活就买下了不幸的隐患。祥子因为虎妞的诱骗与之发生关系, 从此虎妞成了祥子无法摆脱的噩梦。从引诱、骗孕、父女吵翻、逼婚、真实怀孕、难产死亡, 自始至终, 祥子都在精神上投入到与虎妞的生活中。虎妞不是真正的爱祥子, 她的爱自私而霸道, 祥子则从始至终就没有去尝试爱上这个长得虎头虎脑, “吓住了男人”的虎姑娘。他理想的媳妇应该是一个乡下的能吃能做的清白姑娘, 决不是虎妞这样“既新又旧的一个什么奇怪的东西, 是姑娘, 也是娘们, 象女的, 又象男的, 象人, 又象什么凶恶的走兽。”祥子走进新房, “他觉得是一种嘲弄, 一种白的, 渺茫的, 闷气”。出了门, 祥子“简直没有回家的勇气”, “家里的不是个老婆, 而是个吸人血的妖精”。

在内忧外患, 中华民族处于世界“游民”的大背景下塑造的祥子形象, 也是一个中国社会的“游民”, 是一个生活的“游民”。尽管祥子曾经那么努力的试图重寻自己的身份, 重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但是当时的社会以及祥子自身性格的弱点, 注定了他不可能成功, 他只能是一次次地失败, 一次次背离他的魂灵, 而愈来愈远的滑离他希望融入的社会秩序, 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游民”。

参考文献

[1]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学苑出版社, 1999年版。

篇4:浅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

关键词:祥子;黑暗社会;不幸婚姻;悲剧人生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06-01

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个悲剧作品,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以他的悲剧性激励和启发着读者。小说主人公被公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人力车夫和其他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被普遍的当作这类苦力的代名词。作品的悲剧效果由穿透心灵的震撼通向现实思考。所激起的悲剧效果格外沉重,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一、祥子的悲剧人生

老舍在小说开头写到:祥子初到北平是一个极富奋斗力,有自己的梦想、报负的人,为了能得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排除一切杂念一心一意的努力拉车攒钱。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着希望的青年,他在经历了买车(自己好不容易攒下钱买了一辆车)、车被扣(车在一次载客中被军队扣了去)、被抓去当兵(后来偷偷逃回)、钱被侦探抢走、被迫与虎妞结婚、再买车(虎妞出的买车钱)、后卖车(虎妞难产去世,为了给她下葬)、小福子去世等一系列挫折后,原来的那个他已是伤痕累累,以致小说最后写到“体面的,好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道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是对他前后变化再好不过的阐释了。

“祥子”作为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为着自己的梦想默默地工作,但是在经历了被抓、钱被抢、虎妞的诱逼与畸恋后,在一次次的失望后,他在绝望的边缘为了自己所爱的人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他奔走着,为了他和心爱的人编织着美好的未来,在那一刻他是在被命运、生活击败无数次后重新站起来的英雄,但那样的希望却是那么的短暂,当他得知自己心爱的人已经离开了人世,他的人生大厦在那一刻轰然倒塌,心灵的天平扯起倾斜。他完全崩溃了,这是社会又一次给了他致命的一击。他不是没有希望,而是希望每次都被这个万恶的社会无情的撕碎。小说中老舍在开篇对祥子美好的内心以及外表进行细致的描写,最后却安排了这样的悲剧,这样一前一后更突出了祥子的悲剧命运,而与此同时这样的悲剧结局也正有力地批判了那个黑暗的社会。这也就提醒我们:在那样非人的社会里,身为底层人民中的一员,所谓的奋斗,挣扎,所谓的真诚,热忱都是无用和徒劳的,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连续不断的希望——失望——再希望——绝望的过程,因而正如夏志清所说的:“老舍是把社会批判当做小说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老舍也正是以这样的写法给人一种异样的审美感受。

二三十年代,那是一个“病态”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底层人民无疑是受着这样的社会压迫的。小说中各人物的遭遇:小马儿的死、二强子的癫疯、小福子的卖身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生活在都市最底层的贫苦人民的遭遇的代表。贫穷造成了他们的悲剧,而又是这个社会造成了他们的贫穷。老舍充满同情地描写下层人民的不幸,揭示了他们苟活下去无生路的道理,深刻地剖析了社会对人的残害。老舍在创作时早已将个人的感情和小说融为一体,流露出对这个“病态”的社会深深的不满。

二、祥子的性格

祥子的悲剧命运除了外部环境外,还有他自身的弱点额和缺陷。他身上的小农意识和小市民缺点使得他视野狭窄,他那样抛弃一切杂念,努力拉车的奋斗目标也不过是想要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这辈子也就是想着拉车,在他看来能拉上一辆车就不会担心吃饭的问题,而能够拉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那便是最幸福的事了。就是这样的小市民思想也造成了他个人奋斗史的悲剧。他奴性十足,不懂得怎样去反抗。在一次次不幸的遭遇后,他失去了往日的纯洁与活力,变得“只看见钱”,他原来持有的道德观也日渐蚀落,面对夏太太他竟在心里萌生着“很愿试试的大胆和迷惑”,可以说祥子的内心正在一步步走向污浊,这也必然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剧。

他在每次遭受挫折后,总会将自己与狗进行对比,他觉得自己就是一条狗。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都将自己否定了,那么别人又怎样去肯定他呢?在茶馆中他看到小马儿和他爷爷的悲惨生活,他觉得“在小马儿的身上,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其实从这里已经能够看出祥子已显现出对命运的妥协对自己的否定了。他目光短浅,思想愚昧,不知道寻找新的出路。小福子死后,他自暴自弃,他吃,他喝,他嫖,他出卖自己的朋友,他从奋斗走向了堕落,他的人性也就这样走向了扭曲。

祥子的悲剧因其心理的缺陷,其自身的弱性而更加悲惨。他由困惑、无奈、痛彻、崩溃直抵“哀莫大于心死”的人生尽头,犹如失去灵魂的空壳漂浮于人间,这样的人性扭曲不可避免的将他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三、悲剧根源

祥子的悲剧命运正是在内外两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逐渐走向深渊的。可以说那个时代,穷人的命运大多都是悲的,但那个时代的以祥子为代表的底层贫苦人民却又是愚昧的,他们走在个人主义的极端上不知道联合大众,因此这样的两重因素必将导致他们最后无路可走。老舍在创作中充满着对二三十年代都市中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老舍对祥子或者说是对以祥子为代表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剧命运的本质思考,对造成祥子这一悲剧命运的理性挖掘。老舍作为一个十足的爱国主义者,老舍写祥子的悲剧命运正是写出了那个社会的悲剧,写出了国家的悲剧。

在那个病态的社会中,外界的环境因素足以击败一切底层人民的努力,而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要想走个人主义的道路,那么他的结局只有走向悲剧,走向死亡。老舍通过对作品中祥子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其人性的变化,也引导启发我们要理性的去看待人性。

参考文献:

[1] 舒雨.《老舍代表作集》[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

[2]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老舍.《骆驼祥子》[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 佟家桓.《老舍小说研究》[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篇5: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

这本书的作者是老舍先生,该书主要讲述了一个社会底层的劳动青年——祥子,怀揣着美好梦想,希望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可经过了人生的三起三落之后,他开始游戏生活,到处骗钱。人生理想彻底破灭,加上心爱的女人自杀,祥子成为了“城市垃圾”。曾经那个善良老实的、朝气蓬勃的帅小伙,以拉车为荣、热爱生活的祥子,变得堕落、自私,厌恶拉车,憎恨拉车。这样的结局令人不禁扼腕叹息。作者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经历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社会的丑陋面目,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压迫和权力的剥夺,言语中流露着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骆驼,祥子,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语,却在冥冥之中撞到一起。骆驼像祥子,祥子也像骆驼,老实诚恳、兢兢业业、不辞劳苦。“骆驼的价值全在四条腿上,腿一完,全完!”将祥子比作骆驼,折射了祥子的命运。原本,初进城的祥子干净得几乎挑不出一点儿毛病来,勤奋刻苦、勤劳乐观,但他不安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状,决定向美好生活奋斗努力。于是他每天多拉一些时辰,跑得更加卖力,阳光下那黑黝黝的皮肤焕发出勃勃生气尽管生活上拮据,但人穿得干净利落,车也总是干干净净的。就这么苦干了三年,当祥子好不容易凑足钱,买到车时,心里不知有多高兴,把买车的日子和自己的生日放在一起,可见他对其有多重视。然而好景不长,祥子连人带车被抓去宪兵队当壮丁,好在逃跑成功,而且还得到了三匹骆驼,也算是因祸得福。他拉着骆驼走着,“骆驼祥子”这个称号也就由此而来。后来他卖骆驼得了钱,生活又充满了曙光,也开始更加拼命拉车。等到终于攒足了钱,准备又买一辆新车时,钱却又被孙侦探搜捕去,那时祥子抱着钱罐,不愿松手,几乎要哭了。经历两次起落后,祥子开始了与虎妞的爱情,以虎妞的积蓄又买到了车,可后来为了办虎妞的丧事,又把车卖了。至此祥子的愿望、理想全部如泡沫般化为了飞影,他所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灭了祥子心中最后一丝火光。

以后他靠着给人做红白喜事为生,到以前的主子家去骗钱,甚至为了钱还不惜牺牲曾经帮助自己的人。就像书中所说的:“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品德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原来那个沉默憨厚、吃苦耐劳的祥子死了,只有一个心灵被腐蚀的、道德堕落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

令我难忘的还有虎妞,她是车厂的“一把手”,帮助父亲管家。从另一个角度看,虎妞与祥子的畸形爱情虽然是不幸的,但她能干,好像现在的职场女强人一般,有着男人的外表,但她也想过浪漫生活。头脑精明,懂得靠理持家,虎妞也有勇敢、可爱、精明干练的一面。

书中还介绍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例如车主刘四爷,濒临死亡的小马和老马,敲诈祥子的孙侦探,祥子眼里的“救世主”曹先生等,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有老北京风味的世态图。

篇6:《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婚恋悲剧

关键词:精神悲剧;祥子;虎妞;小福子

爱情、婚姻不仅是复杂的精神现象更是社会现象,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社会内容。小说《骆驼祥子》一书,祥子与虎妞以及小福子三者之间的婚、恋悲剧,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祥子与虎妞婚姻的悲剧

作品主人公祥子与虎妞都是值得同情的可怜人。但是,作品所蕴含的更沉痛的悲剧意义恰恰是通过他们不幸的婚姻揭示出来的。“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祥子式的个人奋斗是无法成功的,同样,由这样的个体所组成的家庭也无法摆脱悲惨的下场[1]。”

我们看出,在祥子的婚姻悲剧里他的亡妻虎妞是一个重要因素。她与祥子的婚姻悲剧是促使祥子走向悲剧命运的催化剂。虽然,大兵抢去了他的新车,孙侦探敲诈了他的积蓄,这些不幸都让祥子感到苦恼,但是虎妞对祥子精神层面上的折磨,比抓走他的大兵以及敲诈他积蓄的孙侦探更加令他感到痛苦、无奈。小说在描述祥子结婚当天的心理活动中这样写道:“这个走兽,穿着红袄,已经捉到他,还预备着细细的收拾他。谁都能收拾他,这个走兽特别的厉害,要一刻不离地守着他,向他瞪眼,向他发笑,而且能紧紧地抱住他,把他所有的力量吸尽,他没法逃脱。[2]”透过这段文字,作者形象生动的揭示了虎妞对祥子的心理伤害,祥子对虎妞的深恶痛绝,准确充分的刻画出虎妞这个人物形象对祥子悲剧命运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也许虎妞才是令祥子深感不幸与绝望的根源。他们的婚姻不仅是属于他们个人的人生悲剧,更是导致其他一系列悲剧的重要因素,正是这场充满悲剧色彩的婚姻,铸成了祥子悲惨的人生。

二、祥子与小福子爱情的悲剧

贫民女子小福子在祥子婚恋悲剧中同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果说虎妞难产而死的现实尚未完全泯灭祥子对理想生活的憧憬,那么小福子的死讯则彻底摧毁了祥子的精神支柱。祥子与小福子有着真正的爱情,但却不能在一起。老舍用“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沙漠里培养不出牡丹来[2]。”这一经典语句揭示了他们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苦涩境遇,并以此来排遣对黑暗世道不公的愤恨。

在虎妞难产而亡之后,小福子曾以“一个女子脸红胜过一大片话”的神情暗示想与祥子在一起的意愿,祥子内心十分喜欢小福子,在他看来:“天下的女人多了,没有一个像小福子这么好,这么合适的[2]”,“不错,她不是他心目中所有的那个一清二白的姑娘,可是正因为这个,她才更可怜,更能帮助他。那傻子似的乡下姑娘也许非常的清白,可是绝不会有小福子的本事与心路[2]。”祥子与小福子的父亲争执后,内心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他(祥子)还喜欢她,可是负不起养着她两个弟弟和一个醉爸爸的责任!他不敢想虎妞一死,他便有了自由;虎妞也有虎妞的好处,至少是在经济上帮了他许多。他不敢想小福子是要死吃他一口,可是她这一家人都不会挣饭吃也千真万确。[2]”祥子可能是因为被贫穷打败了,甚至连曾经令他深恶痛绝的前妻此时也能让他感念其在经济上的帮助。在经历一番痛苦的抉择后,祥子毅然放弃了对小福子的幻想。

祥子离开了,留下了一句话:“等着吧!等我混好了,我来!一定来”,这句话给了小福子这个弱女子一线希望,但随着祥子的一去不返,杳无音讯,这一希望终于化作绝望。因为“经受过一次次挫折的祥子知道“混好了”的希望是多么的渺茫,对小福子又欲爱不能,他心中的平静实际已接近于死[3]。”在曹先生的鼓励下,祥子想依靠曹先生的力量去解救沦陷“白房子”的`小福子,当他满怀希望地去找小福子时,现实又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心地善良的小福子上吊自杀了。从此,祥子的精神世界彻底崩溃了!来自生活的绝望和痛苦使他彻底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才二十几岁的他变得偷奸耍赖,卑鄙无耻,肮脏不堪、出卖人命……尽管祥子并没有死去,但是却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

虎妞和小福子这两个女性形象在祥子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表现出不同的社会意义。和虎妞的婚姻,破坏了祥子对理想婚姻的追求,但却是祥子现实处境的真实写照。虽然祥子对虎妞深恶痛绝,但是他却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状况;对小福子的爱慕,反映了祥子的向往尽管十分卑微,却也不能得以实现。这两个女性从不同的侧面,从祥子婚姻爱情这一角度为塑造祥子这个人物形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品通过祥子与虎妞、祥子与小福子三者之间的婚恋关系,细致形象的揭示出生活在城市底层的贫民在经济上的贫困境遇是如何导致其婚姻爱情上的悲剧的。

参考文献:

[1]彭勃.论骆驼祥子中虎妞和祥子婚姻的悲剧性[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6):70-73.

上一篇:土木工程专业金工实习报告下一篇:关于大象的故事-大象请狒狒吃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