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摄像与剪辑》课程教学大纲

2024-05-07

《影视摄像与剪辑》课程教学大纲(精选6篇)

篇1:《影视摄像与剪辑》课程教学大纲

《影视摄像与剪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影视摄像与剪辑 课程编号:05010159 教学对象:二年级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英文名称:

一 教学目的和任务:

1、掌握视听语言原理、提高摄影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2、掌握动态摄影技巧和摄像技能,通过影像记录光线运动特征。熟练使用摄像技术进行摄影创作。

3、了解剪辑基础,通过剪辑是所拍摄的能容以蒙太奇形式展现。

二 教学原则和要求:

结合摄影专业特点设置影像表达课程,通过对摄像与后期编辑学习,熟练掌握摄像的基本方法,提高动手能力,拍摄出出符合自己创意要求的高质量的摄影作品,为摄影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教学方法:

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讲述原理配合观看获奖短片,了解影视拍摄与剪辑的关系。实践方面是巩固所学掌握操作,在教学过程中以示范分析辅导掌握摄影技巧与剪辑技巧。

四 授课年限和学时安排:

授课学期:二年级下学期 周 学 时:16学时 总 学 时:64学时(4周)学 分:3

五 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

第一周:采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讲授基本摄影原理和掌握摄影器材。第二周:观看和分析摄影作品,详细介绍摄像实际操作方法。第三周:做好分镜头剧本,设计好分镜头画稿。第四周:选景,进行实地的拍摄、镜头角度的运用。检查拍摄完的素材,补拍镜头。

六 课堂作业:

第一周:阅读影像资料及有关书籍;

第二周:观看和分析摄影作品,写出有关影片分析的短文。第三周:做好分镜头剧本,设计好分镜头画稿。

第四周:选景,进行实地的拍摄、镜头角度的运用、完成一部10分钟DV短片。课外阅读与本课程有关的书籍等资料

七 教学质量标准:

掌握导演,摄影,录音,剪接等基础知识,学会运用各种电影元素与画面去叙事。掌握DV摄像机的使用方法与拍摄技巧,掌握各种摄影造型的手段,灵活运用光线、色彩、构图、镜头、角度、景别、空间构成等手段进行创作。

八 考核和评分方法:

从分镜头剧本、分镜头画稿、拍摄表现手法、整体风格方面评分,做得好者85分以上,做得较好者75分以上,做得一般者65分以上。平时课堂作业占10%。由任课老师初评,教研组全体老师评阅、审定。

九 教材与教学参考: 自编教材

《影视剪辑》 傅正义 中国广播出版社 《图像、声音、运动》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周传基讲电影》

《广播电影电视中的声音》 周传基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篇2:《影视摄像与剪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课程名称:《影视实践》

2、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因此,课程内容不但涉及影视导演和剪辑有关的基础理论,还有具体的视听元素的特性以及作用;影视作为时空综合艺术在时空结构方面的特性。在理论讲授的同时结合影视示例讲解理论的实际应用。

二、课程说明

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对影视剪辑所涉及的视听元素有明确的认识和感受能力,初步掌握影视在叙事表意方面的独特性,能进行视听元素非叙事性的剪辑。对导演工作有初步的认识,具备导演的整体思维能力。

2、与相关课程衔接:《艺术概论》、《影视画面剪辑》、《电视制作技术》

3、教学方式:课堂理论教学与影视作品观摩、分析及讨论相结合

4、考试方式:书面考试(期末考试)50%,期中考试30%,平时作业、讨论20%

5、实验、实习、作业::课后思考题、作品观摩、分析、讨论

6、教材:《电视剪辑艺术》姚争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7、参考书:《电影语言》法 马赛尔.马尔丹,中国电影出版社、《影视导演基础知识》王心语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视听语言》宋杰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影视剪辑概述

一、教学要求:理解第一、二节内容,掌握第三节内容

二、教学重点:如何理解剪辑

教学难点:剪辑观念的发展

三、授课时数: 2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影视剪辑的诞生与发展

剪辑作为一种不再年轻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艺术形态有着自身独特的生长发展历程:

一、“原生态”时期:不存在剪辑的电影电视

二、“蒙太奇语言”时期:奠定了剪辑艺术的基础

三、“动作剪辑”时期:具体的剪辑技术法则的形成

四、“数字合成”时期:对传统剪辑全面颠覆与重构 第二节 如何理解剪辑

影视剪辑应该分成三个层面来认识:一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即上下两个镜头之间的关系;二是将若干场面构成段的剪辑,即蒙太奇段落;三是作为影片整体结构的剪辑,即影片的总体构思。

第三节 剪辑:一种有意味的艺术形式 一、一般认为单个镜头是不具备独立叙事和表意功能的,意义的产生是通过几个镜头组接成的镜头段落来实现的

二、镜头组接顺序对镜头语言的意义表达会产生重要意义

三、镜头语言在表意中可以自由地处理时空,镜头画面的分切与组合打破了现实时空的制约,创造出新的银幕时空

四、剪辑是确立节目风格和创造者艺术个性的必要手段

第二章、影视剪辑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一、教学要求:理解第一、二节内容,掌握第三节内容

二、教学重点:幻觉

教学难点:剪辑的心理依据

三、授课时数:2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幻觉:剪辑的视觉生理基础

一、静→动的幻觉

1、视觉暂留

2、似动现象

二、平面→立体的幻觉 第二节、剪辑中的完形法则

完形法则之一:合拢性;完形法则之二:连续性;完形法则之三:相似性;完形法则之四:共同归结;完形法则之五:接近性 第三节 剪辑的心理依据

一、人们总是习惯将事物进行对列、比较从而产生定向的联想和概括

二、人们有忽略次要情节的倾向

三、在日常生活中,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时,我们的注意力总是被好奇的内心要求和客观事物本身所吸引,而不断改变着方向和距离的

四、人们观察事物在一定时间内总是带有一致的眼光

第四节 视听语言的形态特征 一)视听语言的特点

1、纪实性:照相和影视作为科学技术的产物,它们都采用半自动化机械来复制现实,以光波、声波形式来纪录生活的真实图景。

2、幻觉性:幻觉性首先来源于我们先前提到的似动现象、视觉暂留原理和心理补偿机制,因此电影银幕上运动着的影像不完全是在银幕上完成的,而是在观众主动的心理参与下在观众的脑海中完成的。二)影视表意的特点

1、游离性:一部影片完全不同于一套符号和象征体系。它们不仅仅像词汇那样的符号,而首先是物象,是具体的现实。

2、创造性:视听语言是对无穷大千世界和纷繁万象的具体再现,所以视听语言的数量是无穷的。

三、视听思维特性

1、形象化的表现

2、形象化暗示

第五节、视听语言的构成

一、视觉元素的构成

1、构图

2、角度

3、景别

4、景深(焦距)

5、运动

6、光线

7、色彩

二、听觉元素的构成

1、人声

2、音乐

3、音响

第三章、影视表意与剪辑 第一节、景别的剪辑规则

一、教学要求:理解第景别定义和不同景别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景别的组接规则

教学难点:景别在影视剪辑中的意义

三、授课时数:2学时

四、教学内容:

一、景别的定义

二、景别的划分

没有统一的标准。以人为标准划分的景别较为通行。

三、各类景别的特点

四、景别在影视剪辑中的意义

1、不同的景别表意重点不同

2、不同的景别情绪感染力不同

3、不同的景别节奏不同

五、景别的组接规则

1、依据:叙述清晰、视觉流畅、情绪气氛

2、景别变化的意义

A、一个叙述段落中不同景别镜头的安排

B、整部片中各种景别的关系以及形成的节奏

3、规则

A、用不同景别的镜头完整的、有层次的表现一个事件

B、合理安排景别以获得视觉上的流畅,同主体、同机位的情况下,景别要有明显的变化 C、同类景别组接获得积累的效果,主体不同,主题一致 D、两极景别组接:对比,震惊,时空的转换 E、代替不宜或不用出现的内容 F、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六、如何补救同主体、同机位、同景别镜头的组接

1、闪白

2、插入反应镜头

3、插入和上下镜头有关的空镜头

第二节、角度与视点

一、教学要求:理解第角度和视点的定义和不同作用

二、教学重点:角度

教学难点:视点

三、授课时数: 2学时

四、教学内容:

1、最基本的作用,是叙事的作用。、特定的拍摄角度,用以抒发某种情感、表达特定的视角与内涵。3、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导演,往往倾向于选择某一类型的角度。

摄影机的角度还是构成影片视点的重要元素。摄影机首先是作为观众眼睛的替代者——客观视点,然后才是剧中人物的视点——主观视点。第三节、光线的剪辑规则

一、教学要求:理解第光线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和一般剪辑规则

二、教学重点:光线的作用

教学难点:剪辑中光线的运用

三、授课时数: 2学时

四、教学内容:

一、光线的作用

1、表现不同的时空感觉。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光线是不一样的。

2、引起观众不同的心理反映。

3、突出画面的重点。利用明暗反常,以暗衬明,或以明衬暗。

4、表意象征。

5、光与影。有光就有影,有时,影子需要消除,但更多的时刻,影子可以成为有利的造型因素。在表现气氛、表现画外空间,构图等方面都具有作用。

二、剪辑中光线的运用

1、前后镜头光线的匹配,影调的和谐。光线的强弱、方向,影调的大小,形状。

2、用光线表现时空的变化

三、光线衔接的两种方法

1、传统观念:强调演员的表演,对镜头的光线进行认为处理,使人物皮肤固有色正确再现,2、自然光效法,保留真实的、自然的光线效果

第四节、色彩

一、教学要求:理解第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和一般剪辑规则

二、教学重点:色彩的作用

教学难点:剪辑中色彩的运用

三、授课时数: 2学时

四、教学内容:

一、色彩基本知识

色彩由明度、色调(色相)、色饱和度(又称为彩度或色纯度、色度)三要素构成。三基色原理

二、色彩的审美心理

色彩在影视中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色彩的存在使得影视对现实的再现更为真实、准确,而且,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心理反映,可以起到不同的审美效果。

三、色彩剪辑的一般规则

1、根据内容和主题,确立整个节目画面的基本色调。

2、整体色彩一般因尽量简洁,单纯又要注意形成色彩的重音,以助于主题内容的突出。

3、色彩运用的风格和作品的风格要一致。

4、镜头之间色彩的搭配要根据所传递视觉信息的要求来确定。

5、剪辑时要考虑色彩的位置和面积的匹配。第五节、运动镜头的剪辑规则

一、教学要求:理解第运动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和一般剪辑规则

二、教学重点:运动的类型

教学难点:运动镜头的剪辑处理

三、授课时数: 2学时

四、教学内容:

基本规则:动接动、静接静

一、消失剪接:

二、封挡切换

三、出画、入画

四、动作的分解 镜头运动

一、固定镜头

1、镜头内主体不动:只考虑镜头的长度

2、镜头内主体运动:同上

二、运动镜头

1、前后镜头的运动相同、运动方向相同或相似

2、前后镜头的运动相同、运动方向相反

3、运动方式不同的一组运动镜头

三、如果固定镜头内主体连接

1、如果固定镜头内主体静止,运动镜头保留落幅和起幅

2、如果如果固定镜头内主体有内在逻辑联系,可以不考虑动静问题

四、镜头内外都有运动

1、镜头内外都有运动的镜头,连接镜头的主体运动,不管任何情况都用“动接动”

2、镜头内外都有运动的镜头,连接镜头的主体静止,不管任何情况都用“静接静”

第四章 影视剪辑中的时间与空间 第一节 画框与构图

一、教学要求:理解影视剪辑中的时间与空间观念以及时空结构

二、教学重点:画框

教学难点:构图

三、授课时数: 2学时

四、教学内容:

一 影像的基本单位——镜头

二、画框与构图 一 画框

1、画框的概念

2、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 二 构图

1、构图的概念

2、构图的重要原则

第二节 蒙太奇的时空观念

一、教学要求:理解影视剪辑中的时间与空间观念以及时空结构

二、教学重点:蒙太奇观念

教学难点:蒙太奇的功能和分类

三、授课时数: 2学时

四、教学内容:

一、蒙太奇的概念内涵和发展历史

二、产生依据

1、符合人们视觉感受的规律。

2、符合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人们思想活动中联想的习惯。

3、符合艺术对生活反映的要求。

三、理论核心 用剪辑创造时空 A、用不同的空间片段营造一个统一的空间 B、一段对话,配上几个不同的空间,会使观众产生空间之间是有联系的幻觉 C、局部空间的组合表现完整的空间

四、蒙太奇的功能和分类 蒙太奇的艺术功能

1、选择、概括和集中

2、引导注意力,激发联想

3、创造独特的影视空间和时间

4、形成不同的节奏

5、组合、综合各种元素

6、表达寓意、创造意境 蒙太奇的类型

1、叙事:顺序、倒叙、插叙、平行

2、表意:象征、对比、并列、交叉 第三节 长镜头与场面调度

一、教学要求:理解长镜头的时间与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长镜头观念

教学难点:场面调度

三、授课时数: 2学时

四、教学内容:

一、长镜头理论出现的时代背景

二、巴赞和长镜头理论 A现实主义美学体系

B长镜头的优势和时空特征 三.场面调度 一 场面调度

(一)场面调度的概念

(二)场面调度与空间 二 演员与摄影机的调度

(一)演员的调度

(二)摄影机的调度

(三)三种主要的调度手法 第四节、影视时间

一、教学要求:理解影视时间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影视时间的类型

教学难点:影视时间的处理

三、授课时数: 2学时

四、教学内容:

一、影视的时间

二、时间类型:物理时间:实际播出时间。情节时间:内容显示的时间。心理时间:感知意义的时间和观众的时间感觉

三、对影视时间不同的处理导致三者的关系不同 压缩:物理时间小于情节时间 延长:物理时间大于情节时间

停滞:情节时间停止,物理时间延续 第五节、影视空间

一、教学要求:理解影视空间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影视空间的特点

教学难点:形成画外空间的手段

三、授课时数: 2学时

四、教学内容:

一、影视空间

二、影视空间的特点

幻觉的空间。视听的空间。时间化的空间。

画外空间。影视空间=画内空间+画外空间 形成画外空间的手段

三、空间设置与空间关系

观众对单个镜头空间的感知是通过:

1、各种方向上的物件、人物的空间设置与安排

2、物体所占据的体积和质感

3、摄影机和拍摄对象的运动

4、各种视听元素在纵深、横向、上下空间的调度来实现的 第五章 影视剪辑中的声音处理

一、教学要求:理解影视声音的构成

二、教学重点:影视声音

教学难点:影视声画关系的处理

三、授课时数: 2学时

四、教学内容:

一、声音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声音的分类

影视中的声音由以下组成:有声语言,包括对话、旁白(解说)、独白;音乐、音响。

三、声画关系的处理

第六章 影视导演基础(本章为选上内容)

一、教学要求:了解影视导演的基本工作和要求

二、教学重点:导演的任务和素养、导演和电影风格、分镜头稿本的写作

教学难点:分镜头稿本的写作

三、授课时数: 2学时

四、教学内容:

一、导演的任务和素养

二、导演构思

三、导演对细节的处理

四、导演和电影风格

篇3:《影视摄像与剪辑》课程教学大纲

关键词:微课,影视剪辑艺术,教学方法

伴随新媒介的迅速发展, 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的出现, 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微”时代, 在这样一个数字化、信息化日渐浓郁的氛围中, 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样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尤其是微课的兴起, 引发了一场从思维模式到教学方法、方式的革新。

一、微课的概念及教学优势

(一) 微课的概念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微课以主题突出、内容简短、视听元素结合等特点已在高校教学过程中逐渐被认可, 并有意推广。 然而, 在这一过程中, 对于微课这一概念的理解大家各不相同。 有人将其简单理解为“微课件”或“微视频”, 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这仅仅是概括出了微课的“微”特性。 其实微课从设计角度说, “是一种基于学科课程的核心内容 (知识难点或重点) 设计而成的、注重即时反馈的微型化在线视频课件”[1]。

换言之, 微课的组成部分不仅包括教学视频, 而且包括与此主题相关的一系列教学辅助材料, 以影视剪辑艺术这一门课程中“水墨画”效果的制作一节为例, 包括:教学课件、教学素材 (风景图片、题词、工程文件、制作完成的效果视频) 、课后练习 (结合卷轴画知识点制作动态的水墨画效果) 、课后反思、学生反馈 (疑问、出错点) 等内容。 因此, 其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资源更丰富, 优势更多。

(二) 微课的教学优势

1.内容精简

从教学时间长度上说, 与传统教学的每节课45~50分钟相比, 微课的时间基本保持在5~10分钟, 一般以重点、难点或疑点知识的讲解为主, 每次集中其中一个知识点来讲。 而这一特点也恰巧与影视剪辑艺术这门课程的结构框架相贴合, 能将小的案例以微课形式讲授, 课堂上将疑难点以讨论形式进行解答, 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又额外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 增进对当堂课程知识点的识记和巩固。

2.形式新颖、趣味

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 大学生接收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重大改变, 逐渐趋向于“碎片化”的信息读取方式。 换言之, 在这种背景下, 学生的注意力或眼球较难被吸引, 而微课的兴起, 一方面从形式上吸引了学生注意力, 即将传统课堂搬到在线网络平台, 这样也大大丰富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自主学习意识。

3.教学空间的可移动性

微课这一教学模式的出现, 极大拓展了教学空间, 不再单单局限于课堂教学, 从信息接受者角度看, 实现了信息的随时接收与学习, 只要在网络空间中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随时看到授课视频, 进行自主、自由学习, 学习方式更为灵活, 实现在线随时更新学习。 比如, “中国大学MOOC”除了网络公共平台之外, 还可以通过手机App客户端实现在线链接听课学习。 这一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课程, 其中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经管法学、工程技术等多种类别。 学生通过登录, 可以浏览学习知名高校的优质课程, 无论视频还是文档文件均可查看或直接下载保存。 之后通过技术更新, 还可以使学生直接进入讨论区进行在线讨论。

二、普通本科院校影视剪辑艺术课程简介及教学现状

影视剪辑艺术作为普通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用性, 也是最为基础的一门专业实践类课程。 其与After Effects课程构成了“姊妹篇”, 满足了学生对于后期制作工作的基本要求。 该课程的设立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最终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 自主掌握并独立完成电影预告片、MV、微电影、纪录片等影视作品的剪辑制作。

就近两年的教学实际情况看, 很多专业学生在入校前并没有真正接触过相关影视剪辑软件, 基本算是零基础。 所以在一开始接触该门课程时, 对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包括软件工作界面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 存在一定的教学难度。 同时影视剪辑艺术课程的知识点较多且琐碎, 相似知识点很容易让学生混淆, 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据此可见, 课前的引入及课后的巩固对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接受该门课程尤为重要。 而普通教科书及相关参考书对于此类知识的讲解一般较为冗长, 不易理解, 长此以往, 影响学生创新意识, 不利于其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影视剪辑艺术课程中对微课教学模式的引入 (以水墨画效果的制作为例)

(一) 知识要点的引入———课前预习环节

在水墨画效果的制作这一案例中, 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由普通照片———水墨画的处理;题词的处理;背景的处理。 其中第一个层次的完成主要应用Premiere中的黑白、色阶、高斯模糊、裁剪内置特效将彩色照片做成水墨画的效果;第二个层次的完成主要是应用亮度键这一内置特效处理题词; 第三个层次的完成主要是运用彩色蒙版制作水墨画的背景。 那么为了便于学生对本案例有一个清晰认识, 可以借助于微视频将案例进行课前分解, 并将每一环节的实际效果图融入其中。 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知识点。 同时对于课前视频讲解中有意识地设定几个问题作为课题导入。

(二) 知识难点的引入———课程讲解环节

在水墨画效果的制作中, 知识难点是对亮度键的使用。 这里需要制作一个小视频, 通过一个小案例对亮度键的使用单独讲解, 以便学生对该特效有深入理解。 在传统课堂中可以将微视频引入其中, 通过观看, 更形象、深入地理解这一特效, 同时这样能尽量保证在传统课堂中对主体案例 (水墨画效果) 讲解的完整性。

(三) 知识点的巩固———课后复习环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在课堂学过的, 甚至学生亲自制作完成的案例在下一节课进行测试时, 依然会有部分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制作。 究其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必要的课后巩固和复习。 虽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每节课结束时会以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 但真正课下按照要求复习制作的人少之又少, 加之大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彩, 环境自由, 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自身主动性, 所以, 作业成了形式, 质量好的呈现断层, 而这些对于学生有效地识记知识产生了一定阻碍。 鉴于此, 如何有效地利用微课这种形式提高课后知识巩固的趣味性和效率成为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影视剪辑艺术这门课程更偏重于实践, 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所以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将作业以视频展示的方式布置给学生, 同时视频的制作最好由教师和各班学生联合拍摄制作完成, 制作周期可以以章为单位, 提前组织好学生来做。 而且作业的内容最好结合当下的文娱热点或学生生活来做, 对学生会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实现更高的参与度。

四、结语

微课是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事物, 相较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 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同样在运用和制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比如制作微课的方法并非为每一个教师所熟练掌握, 理论知识如何更好地通过视听语言来呈现等。 所以, 当前高校影视剪辑艺术课程教学方法、方式的创新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要经过长期的 “磨合”, 摒弃传统教学课堂的不足, 汲取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方式的优势, 将二者更好地融合为一体, 才能更好地运用其实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国栋, 主编.微课与慕课设计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11.

篇4:《影视摄像与剪辑》课程教学大纲

关键词:影视摄像;现状;改革创新

从19世纪末第一部电影的产生到今天,影视行业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电视机的普及更加带来了影视行业的飞快发展。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以及市场对电视人才的大量需求,近几年我国很多高校都陆续开设了摄影摄像技术、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等影视相关专业。在此类专业中,影视摄像课程是一门极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现分析《影视摄像基础》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与问题,结合笔者多年授课经验进行深入的教学探索,以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程特点

(一)实践性。影视摄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摄像技术是制作电视节目和影视节目的基本条件。影视摄像课程既要教授摄像机操作技术,也要教授摄像拍摄技能。摄像技能的真正获得不可能是简单通过教室内抽象的理论学习,而是需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真实的环境或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学习。摄像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抽象的,而各种拍摄实践是具体的,让学生在熟悉摄像机的使用和操作的同时,体会不同的拍摄经历,积累拍摄经验,才能真正提高拍摄水平。

(二)艺术性。影视摄像既是一门技术课,又是一门艺术课,除了有实践性的要求之外,它还具有艺术性。《中外影视大辞典》曾把电视摄像定义为“具有时间、空间特性的运动着的光色造型艺术”。也就是说,电视摄像是一门造型艺术。①如何用不同拍摄技巧展现不同的画面艺术效果,如何用电视画面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意图。这就需要在学生对基本的按键、内部菜单、持机姿势以及推、拉、摇、移等基本技术练习娴熟之后,对学生进行摄像艺术的强化。

(三)直观性。影视作品具有直观性,而影视摄像是影视作品的基础,因而影视摄像也是一门直观性的课程。摄像技术运用的是否到位,画面能否如实反映创作者的意图,都可以直观的通过电视画面观看得到。

(四)创造性。影视摄像是一门创造性的课程,摄像技术不是盲目的拍摄、不是简单追求画面的美感,而是利用摄像技术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创作。同样的一个情节,不同的人能够拍出完全不同的画面效果,创造出完全不一样的画面节奏和画面内涵。摄像技术的学习,需要学生在基本技术娴熟之后,不断的模仿创新,以形成自己独有的画面风格。摄像既是体力活,也是脑力活,它不是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创造性的艺术创作。

二、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软硬件跟不上。影视摄像课程具有实践性,这也要求了摄像机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硬件。很多学校只有一台教师机器进行演示,没有足够的学生机让学生操练,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摄像课程的开始章节一般都是讲解摄像机各功能键的操作和作用,因为掌握摄像机基本操作是熟练使用摄像机的前提条件。学生只看教师在教师机上演示,无法充分掌握各功能键的具体作用,甚至有些学生到课程结束都不知道某些按键在哪里,这都是由于硬件不够的原因造成的。

很多大学影视类的专业都是新办专业,师资力量都是来源于新闻类或文史类教师,原先擅长的也只是相关或是相近课程,没有专业影视摄像的教授级教师,这就使得教学软件跟不上课程需要。

(二)学生影视基础薄弱。在多数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影视摄像处于一个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成为比较靠前教授的专业课。而学生大都没有影视方面的认识和积累,对画面、镜头缺乏感性和理性认识,增加了相关理论的理解难度。特别是提及某些画面效果时,脑中没有对应画面,无法直观的对应相关摄像技术和摄像理论。大量的观看优秀的影片、电视等影视作品,是学好摄像的基础。因此,影视艺术鉴赏、视听语言等课程有必要提前成为影视摄像的先修课程,为影视基础课程的开展打好基础。

(三)理论脱离实际。影视摄像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学好这门课程需多看、多练,多编写文字稿本与分镜头稿本,多拍摄影视作品。摄像仅靠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多实践、多练习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而目前的大学课堂上,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还不够合理,理论学时过多,实践学时过少的现象比比皆是,使得学生的理论学习脱离实际,无法从实际运用中去总结和分析,来提高技术和艺术的表现力。

三、改革创新

(一)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利用各类多媒体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实践环节的学习积极性。《影视摄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程,它不仅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还包括很多理论知识(用光、构图、美学、景别、角度等)的综合运用。刚开始接触技术的时候,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用好摄像技术,也无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因此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触动学生对摄像技术产生兴趣,直观的感受画面语言,将理论和技术、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充分糅合,提升艺术感受。例如,在第一次讲授课程时,除了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大致介绍之外,还可用多媒体展示本专业往届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完成的实践作品或者获奖作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动手实践兴趣。

在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时,插播影视资料片段或做大量实物演示,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例如在讲到摄像角度时提到摄像的景别,包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就分别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找到相对应的景别,让学生充分理解什么是景别,结合影视作品去理解不同的景别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在讲授特别抽象的知识时,可以选择经典影片的经典片段段等让学生欣赏,直观的讲解相关内容,让学生将模糊的概念理解具化为直接的视听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二)以影视艺术作品为引导,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融合。影视摄像技术的最好体现对象就是影视艺术作品,大量的优秀影视作品都可以成为影视摄像课程的重要素材。对于摄像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操作过程去理解,如果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接触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细化为直观的镜头视觉形象,变抽象为直观,则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摄像知识和提高摄像技术,让他们在影视作品的分析过程中感悟某些技术带来的视觉感受,对学生创作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

同时,结合影视艺术作品,学生经历了“欣赏分析—理论学习—实践拍摄—再分析—模仿拍摄—验证作品”的过程,通过对比分析找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再经过老师精心的指导和自我的长期实践锻炼,才能真正掌握摄像技艺,为日后创造性地应用摄像技术打好基础。

(三)改革原有考核方式,建立具有导向作用的考核评价体系。传统的考试方式重理论而轻实践,重考试形式而轻实践过程,很难真正学到摄像技能。改革传统考试方式,突出实践技能的考核,是促进学生学习实践技能水平的关键所在。具体做法是把考试科目的期末笔试成绩所占比例调整到40%,提高平时成绩到40%,其中包括实验报告、分镜头剧本的创作、平时提问、mv的拍摄等,考勤20%。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中,理论和实践的比例达到1:1,能够充分体现实践技能的重要性。此外,还可将技能成绩作为学生奖助学金评定、毕业就业推荐、社会实践、赛事参与等的根据之一,学生会有意识的提高自身动手能力,从而使实践技能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收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刘良洪.对电视摄像教学的思考.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9(108)

篇5:影视剪辑 复习总结

一、视觉和听觉形象 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1.视觉形象艺术

视觉形象:电影电视通过活动的画面塑造的艺术形象。电影和电视的表现对象必须是可见的人物和景物。

视觉形象是可以直接感知的、立刻理解的,是真实的、生动的。视觉形象可以分为人物造型、环境造型、画面造型

二、时间和空间艺术 传统艺术(分类)

1.空间艺术 绘画、建筑、舞蹈。2.时间艺术 音乐、戏剧、文学。

时空艺术:影视艺术即是空间艺术,同时又是时间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体。

三、逼真性和运动性

(一)逼真性

影视是以活动摄影为其基本的表现手段,它能够逼真地纪录现实生活中人和物的活动状态,能够复现现实或逼近现实。

1、反映的人物和景物的外貌的真实性

2、逼真的反映事物的运动与发展

(二)运动性

1、通过连续运动、不断变换的镜头画面来表现现实生活艺术。

2、通过画面内部的运动来表现现实世界人和物的情状形态,已取得艺术效果。

3、摄像(影)机的运动,产生多变的景别、角度、场面和空间层次,以达到多变的影像和审美效果。

四、综合性和技术性

(一)综合性

1、影视广泛吸纳多种艺术元素,经过改进形成新的艺术品种。

2、影视是一种集体创作的艺术

(二)技术性

运用光学、声学、电学、化学、机械学、物理学、电子学等知识和技术,使电影和电视都跨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电影和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的优点:

1、数字电影给艺术家以更广阔、更灵便的创作空间

2、数字电影的特技具有更加逼真的艺术效果

3、数字电影保质性强 第二章

第一节 影视艺术的三大要素

一、第一艺术要素:形象

影视艺术通过银(屏)幕再现和反映生活。关键在于:能否创造出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

1、相关概念

银(屏)幕形象: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视听合一的影视形象。视觉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听觉形象:音乐形象、音响形象

人物形象:演员通过表演塑造的形象。

景物形象:在内外景地拍摄,或通过布景、化妆、服装、道具的艺术加工创造的形象。

音乐形象:运用旋律、节奏、和声、配器等音乐基本手段与影视结合的形象。音响形象:录音、拟音通过对音响进行选择、加工并于画面结合形成的形象。

2、银(屏)幕形象的特征特性

(1)特性:是影视创作者以对客观世界、现实生活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为基础,以对影视片的思想内容、主体动作和总体结构为依据,画面与声音相结合的艺术统一体。

(2)特征:真实、可感、运动、生动、时空自由、声画综合。(由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决定的)

二、第二艺术要素:动作

1、动作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包括演员表演的戏剧动作、主体的生活方式,用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刻画人物性格。(动作也就是情节、细节和故事线索)(2)分类:外部动作、内部动作和语言动作

A、内部动作:心理动作 B、外部动作:形体动作C、语言动作

2、影视动作

包括画面主体动作和摄影(像)镜头动作。

戏剧动作:人物的心理活动、形体动作、语言动作。

景物动作:自然或人工制造的景物的活动姿态与运动方式 镜头动作:摄影(像)机位置的变化带来镜头的运动。动作的作用:展示主体、揭示情感、展现关系、渲染气氛。

三、第三艺术要素:结构

1、概念:生活认识

内部结构:各种艺术元素之间的联系和组织形态(人的意识活动为依据)外部结构:外在组织方法(事件或情节的发展)

2、影视艺术结构的分类

(1)题材结构:对题材进行选择、剪裁、组织和构成。(2)剧情结构:戏剧式、小说式、散文式等

戏剧结构(传统式结构):运用戏剧的冲突律和结构法则形成的影视结构。

特点:矛盾冲突集中、层次分明、顺序式叙述、主、副线交织等。

(3)时空结构的概念:对影视的时间和空间元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机的设计、处理、组合和构造。分类:时空顺序式、时空交错式

时空顺序式:以自然的时间进程次序为顺序;着眼于外部动作,动作和事件按照线性发展;逻辑和因果关系严格。

时空交错式:不同的时空场面交叉衔接,形成跳跃和颠倒;用倒叙和插叙扩大时空概念,表现多层次时空。

第二节 影视创作中的三个剪辑因素

一、动作因素

动作因素:指人物动作、景物动作、镜头动作 人物动作: 表现人物行为和情绪意志 形体动作:人物肢体活动所构成的动作

心理动作:由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引发的外在活动。表现人物情态、表达内心变化

景物动作:展现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 镜头动作:教材P55

二、造型因素

概念:在塑造影视视觉形象时运用的诸种造型元素,包括光线、色彩、影调、构图、调度等。

分类:人物造型、环境造型、画面造型

1、人物造型:美术、化妆、服装、道具等根据片中人物的年龄、外貌、性别、民族、职业等特征,进行的造型构思、设计和实施、定型。要求:符合剧情和人物性格特征,与环境相协调。

2、环境造型:根据影视片内容,美术、置景、道具、光线、色调等造型因素,形成环境的形象、氛围和特点。

要求:鲜明真切,与影片风格吻合。

3、画面造型:摄影、摄像、美术等造型部门根据影视文学剧本,对剧本中各形象的视觉再现。包括画面的构图、方位、景别、角度、光影、色彩等。(景别的区分)P59

三、时空因素

时空因素:剧作时空、银(屏)幕时空和镜头组接时空

1、剧作时空:剧本所规定的时间空间;不能随意更改和变动。

2、银(屏)幕时空:影视片展现或关联在银(屏)幕上的时空。

3、镜头组接时空:在镜头组接过程中形成的时空形态和时空因素。

A、直接时空B间接时空C、人物语言时空D、人物动作时空E、景物造型时空 第三章

1、蒙太奇的含义:狭义的蒙太奇,指的是对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诸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广义的蒙太奇,不仅指镜头画面的组接,也指从影视剧作开始直到作品完成整个过程中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

2、蒙太奇的表现方式 叙述蒙太奇:(1)平行蒙太奇(2)交叉蒙太奇(3)重复蒙太奇(4)连续蒙太奇

叙述蒙太奇表现了事件的连贯性,推动情节的发展,引导观众理解内容,是电影中最基本、常用的叙述方法。

叙述性蒙太奇的优点是脉胳清晰、逻辑连贯。表现蒙太奇:表现性蒙太奇是指把个别的镜头排列在一奇,通过两个形象之间的冲突,产生新的含义和概念。着重于内在的联系,它通过人物形象和景物造型的对列造成一种概念或某种寓意。

蒙太奇的功用:

1、保证叙事的连续性:(1)构成叙事的完整(2)创造运动(3)创造时空

2、创造含义

3、创造节奏 长镜头:是指对一个运动画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的画面的整体性。实际上就是长时间拍摄的、不切割空间、保持时空完整性的一个镜头。其特点是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和纪录功能,强调生活的真实性,贬低情节结构和蒙太奇之类形式元素的作用

长镜头一般划分为固定长镜头、变焦长镜头、景深长镜头、运动长镜头四种。其中运动长镜头包括摄影机的推拉摇移升降等运动。

长镜头能够表现环境、突出人物;能够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充分的自由;有助于人物情绪的连贯,使重要的戏剧动作能完整而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长镜头的美学特征:(1)本质上符合现实

(2)可以逼真地处理某些事件(3)对现实的重新体察 第四章

第一节 有画面附加技巧的剪辑——“特技” 什么是画面附加技巧? 也称为光学技巧,用化学印片方法在已有的画面上印出(做出)某种技巧的处理,如淡出、淡入、化出、化入、划出、划入、帘出、帘入、叠印、定格、和多画面等,能够推动情节发展,展现时空转换,处理人物关系。有画面附加起脚的画面处理,直接关系着影片中内容、情节的变化,时空的省略和延伸,场景的转换,几节的交替,人物的成长,历史的变迁,科研的流程等一系列蒙太奇的准确性,是影视结构和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动作的连续和时空的连续,是有画面附加技巧的结构形式和剪辑手法最主要的特征。

转场——是运用这一技巧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电影“特技”与电视画面技巧的区别:

电影特技:用模型人或物,或有特技演员的表演,用特技方法(包括高科技成像造型手段)拍摄的特技镜头统称为特技,它能表现一般真实镜头所不能或难以展现的情节、细节和场景。

电视特技:电视画面技巧(场景的转换)第二节 无画面附加技巧的剪辑——“跳切” 所谓无画面附加技巧,就是全片不采用任何画面附加技巧来结构整部影视片,而是利用镜头画面直接切出、切入的方法衔接镜头,连接场景,转换时空,使整部影视片以无画面附加技巧的剪辑方法来进行结构处理。

“切”,是“切换的意思”,指不用任何光学技巧,直接由一个镜头转换成另一个镜头或由一场戏转换成另一场戏。“跳切”是“切”的一种。它可以不顾及一般切换时所要遵循的时空和动作的连续性,而是以动作的跳跃式组接来突显、强调某些内容,从而省略时空过程。内在的联系性——跳切的基本原则

无画面附加技巧结构和剪辑得基本特点:动作的大跳跃和时空的大跳跃。内部情节、事件、人物关系等合理的联系性是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的核心 几种跳切的转场方法:

利用语言转场、利用动作转场、利用景物镜头转场、利用特写专场、利用情绪转场、利用音乐转场、利用音响转场

“闪回”:是跳切的一种较为特别的方式。

闪回是无画面技巧剪辑的一种表现形式,属于意识流范畴,是人们思维瞬间的闪现。它的表现手法是不用附加技巧,镜头直接切换,在某一场景中突然插入另一场景镜头或片段,产生一种瞬间显现又消失的感觉。

它能生动地表现人物主观的瞬间的感受、追忆和想象,但它有不同于回忆镜头。在影视片中,闪回的运用,一是要强调其必要性、合理性;二是要找准契机即插入时机;三是要选择造型鲜明准确的镜头,切不可贸然行事。第三节 有画面技巧与无画面技巧双技巧剪辑——“混剪” 影视片三类剪辑方法:

1、运用蒙太奇方法剪辑影片,是有画面附加技巧传统的剪辑创作模式,俗称“特技”结构影片。

2、运用戈达尔“跳切”放大,是无画面附加技巧现代的剪辑创作模式,俗称“跳接”结构影片。

3、运用蒙太奇和戈达尔“跳切”想结合的方法,是当代双技巧剪辑创作模式。第五章 剪辑与镜头语言的运用 第一节 剪接点的准确性

剪接点:把不同内容的镜头画面相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或概念。简言之就是两个镜头画面相连接的点就是剪接点。

剪接点的准确性:从画面的实际出发,选取到最适合、最恰当的剪接点,使镜头之间完美相连接,产生艺术合力,呈现出生动、流畅、通顺、自然的状态。剪接点分为:画面剪接点和声音剪接点

它们都以镜头画面内的主体动作为依据。即人物的形体动作。

(一)人物的面部情态

(二)人物的声音情态

(三)人物的动作情态

一、画面剪接点

(一)动作剪接点

以“形体动作”为基础,以剧情内容和人物在特定情景的行为为依据的,结合实际生活中人体活动的规律来处理。举例:人物的“坐”和“起”

(二)情绪剪接点

以“心理动作”为基础,以人物不同情境中的情态为依据,结合镜头造型的特征来处理。

(三)节奏剪接点

指没有对白的镜头画面,主要以故事情节的性质和剧情的总节奏为基础,以人物关系和规定情境中的中心任务为依据,用比较的方式处理镜头的剪接长度。特别在过场戏、群众场面和战斗场面中运用。

特点:在完成画面剪接的同时,在有旁白、内心独白和解说词的情况下,结合其内容的需要和声画的匹配而选择剪接点

二、声音剪接点

(一)对白剪接点:以人物的“语言动作”为基础,以对话内容为依据,结合规定情景中的人物性格、言语速度等来选择。

1、人物对话的平行剪辑,即平剪(同位法)

2、人物对话的交错剪辑,即串剪(串位法)第二节 镜头组接时空观的合理性

一、影视的时空结构与时空观

影视时空结构就是影视片镜头组接的结构。

时空结构贯穿影视片的始终,段落、场景,镜头之间都存在时空。传统式、顺序式时空叙述;交叉式时空叙述;倒叙式时空叙述

二、有限时空和无限时空

一部影视片有无限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又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活动。这是影视时空观的核心。

无限:时间和空间的扩大延伸 有限:镜头和播放时间的限制

影视的时空艺术,是指在充分认识、协调、运用时空的无限与有限的关系上而实施额处理手段和技巧。

三、时空的延长与缩短、扩大与压缩 通过对镜头的分切和组合,产生全新的时空概念,同时使用全新的处理时空的技巧和手段,延长和扩大时空,也可缩短时间和压缩空间,可以进行时空的大跳跃,也可以让时空凝滞和倒退,使各种叙述和思维的展现变成可能。

四、何种时空的镜头组接

(一)同一时空内主体动作的剪接

(二)不同时空内主体动作的剪接

(三)相异时空内主体动作的剪接 第三节 镜头组接画面的方向性

一、画面的方向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影视片中每一个画面里的人物、事物的方向;二是指镜头画面本身运动的方向,比如拍摄时推、拉、摇、移、跟等镜头运动方向变化。画面的方向性一般包括:视线的方向、事物运动的方向、地理(地形方向)视线方向

(一)有对象时视线的方向

(二)没有对象时视觉的方向

四、地理(地形)的方向

(1)拍摄位置(2)对象运动方向(3)对象视线方向(4)画面组接关系

五、轴线和离轴处理

轴线:影视片中表现人物(或运动物体)的行动方向、人物的视向和人物之间交流产生的一条无形的线。轴线影响着镜头调度。

规则:摄像机在选择不同角度拍摄时,不能越过轴线,只能在轴线的一侧180°角内进行拍摄。轴线分为三类:

1、动作轴线,如人物跑步时,人物与所跑向的目标形成一条动作轴线。

2、方向轴线,人物不动时,他所观看的背景中的某支点与人物视向构成方向轴线。

3、关系轴线,人物与人物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时,两者或三者之间所连成的直线,是关系轴线。离轴:由于镜头随意越过轴线,违反了空间处理规则而产生的前后镜头空间不一致和不连贯的现象。

越轴:在观众明确了空间关系后,有意识的将镜头离开原来的总角度,跳到轴线的另外一侧拍摄时,成为越轴,或“反打”。“越轴”的具体处理办法:

1、通过移动摄影机越轴

2、利用场面调度越轴

3、通过间隔、人物细部、道具、景物的特写镜头越轴

4、间隔一个正面或背面正拍的镜头越轴。

5、通过大动作剪接点越轴。

6、拍摄对象为两个人或一组人向同一方向边走边谈时越轴。离轴镜头的处理:

1、要掌握与利用人物动作(回头、转身、视线、走路、起坐等)衔接转换镜头。

2、要掌握与利用光影变化、色彩过渡的有机性转换镜头。

3、要掌握与利用主体动作与机器运动的有机关系衔接转换镜头。

4、要掌握与利用插接镜头。调整镜头顺序和通过剪接点的选择等方法来衔接转换镜头。

5、要掌握和利用声音因素(对白、旁白、音乐、音响等)来衔接转换镜头。第四节 镜头组接的逻辑性

镜头组接的逻辑性就是镜头组接的连续性和联系性。连续性:外部画面造型因素和主体动作的连续。联系性:戏剧动作内容上的有机联系。第五节 主体动作的连贯性

一、人物形体动作的剪接

主体动作的连贯性主要是人物形体动作的连贯。分解法、增减法、错觉法

(一)分解法

分解法/常规剪辑:一个完整的动作通过两个不同角度、两个不同景别将它表现出来。简单说就是一半一半的剪辑。

增减法/变格剪辑:一个完整的动作要通过两个角度、两个景别把它表现出来,但是上下镜头的分配不是一半一半。由于景别、角度的变化,出现动作快慢不一致,人物的情绪不连贯等情况,要根据具体的要求进行增减法的处理。

错觉法:利用人们视觉上对物体的暂留及残存的影像,恰当地运用影视艺术的特殊手段,采取上下镜头主体动作快慢的相似,镜头景别的相似,角度变化与空间大小的相似,以及主体动作形态的相似等等相似之处切换镜头,造成观众的错觉,误认为动作是连贯的。

错觉法主要用于武术片、动作片、枪战片、惊险片、及正剧、喜剧、悲剧、历史剧等武斗场面。错觉法(注意)

1.看两个画面的动作,人物、镜头、景物,是否相似,相同主体、相异主体、速度快慢。

2.看两个画面的造型是否相似,构图、景别、方向、角度、光影、色彩。3.看两个画面的时空,背景是否相似,时空变化、环境气氛。

4.看两个画面的打斗速度快慢是否相似,动作、造型、时空、速度等四个方面的错觉。

错觉法的基本要领:两个画面的动作、造型是否相似。错觉法主要有助于解决(内容)

1.加强节奏感2.制造紧张气氛3.解决失真问题4.增强可视性

二、景物动作与景物镜头连接

景物镜头的表现形式:1.描写性与象征性的运用2.说明性与交待性的运用 这两种表现形式都都包括静止不动的景物镜头及运动的镜头。第六节 造型衔接的有机性

画面的造型因素:构图、方向、角度、景别、光影、色彩、镜头运动、主体活动。画面造型的衔接主要是指画面的造型因素和主体动作的有机结合

一、光影变化和色彩过渡

二、形象对列和构图对位 影视艺术/光的艺术

光影和色彩是抒发情感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表现形式。

(一)以光影明暗的因素衔接镜头 在一场戏或一段戏中,用光影的明亮和暗淡来组接镜头,能使画面出现强烈的反差效果,产生一定的戏剧性。

光影反映情绪,暗光低沉,明光开朗。

(二)以光影、色彩相结合的因素衔接镜头

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展示主题,渲染情绪,衬托人物形象。

(三)以冷色和暖色的有机过渡的因素衔接镜头

颜色的分类:暖色和冷色

二、形象对列和构图对位 属于常见的蒙太奇形式 形象对列:一个独立的镜头画面与另一个独立的镜头画面相连接,产生一个新的概念。

构图对位:一种形象与另一种形象相连接,产生的一种比喻,一种寓意。

(一)以人物形象对列的因素衔接镜头 人物形象对列:一个画面内人物主体与另一个画面内的人物主体相连接,产生一种呼应和交流。

(二)以构图相似的因素衔接镜头

两个镜头的构图及内部主体动作在造型上有相似之处,称之为构图相似。多以象征性手法来表现,借以抒发人们的情怀。

(三)以构图对位的因素衔接镜头

构图对位与形象对列的区别:形象对列从戏剧动作着眼,使人物之间有呼应、有交流,产生戏剧效果;构图对位多以外部形象之间的对位衔接,产生一定的比喻和寓意。

用构图对位的方法来组接镜头,能够更为形象地刻画人物。而这种刻画不用语言,也不用声音,而是用形象,这是最直观、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一种表现方法。第七节 镜头画面的分剪、挖剪和拼剪

一、分剪插接(叙述法)

二、挖剪跳接(省略法)

三、拼剪连接(延长法)

一、分剪插接

分剪:把一个镜头分成两个镜头或两个以上的镜头使用。镜头效果是多个镜头,不是一个镜头。

目的和作用:加强戏剧性、调整不合理的时空关系、创造紧张气氛和悬念、增强节奏感。注意时空的合理性。

分剪插接主要着重与动作的内容和戏剧性,首先是人物内心的活动,渲染人物和情节进展所造成的情态、悬念和紧张气氛,突出细节,调整时空关系。

二、挖剪跳接(省略法)定义:将一个完整镜头中的动作、人和物或运动镜头在运动中的某一部位上的多余部分挖去。

目的:保证动作的连续性和鲜明的节奏感

(一)固定性镜头的挖剪

(二)运动性镜头的挖剪 挖剪的决定因素:

(1)画面在构图、光影、色彩、方向、角度等造型因素上相匹配。(2)镜头运动的速度快慢、韵律一致(3)准确的选择运动性镜头的剪接点

三、拼剪连接(延长法)

拼剪:将一个镜头重复拼接,它是只有在镜头不够长,补拍又不可能的情况下而运用的一种剪辑手段。主体动作不够长,而为了使其增加长度以符合剧情的要求和观众的欣赏习惯而采用的一种剪辑技巧。因此,拼接时一定要注意镜头画面内主体动作衔接得是否准确、连续、流畅、自然。

第八节 资料、景物和借用镜头的运用

资料镜头、景物镜头和借用镜头是镜头语言的特殊运用方式,可以深化主题、补充情节、烘托气氛、渲染情绪、刻画人物、转换场景等。

(一)资料镜头的运用

资料镜头:历史资料镜头和现实资料镜头,它是通过各种方法将历史、现实中的事物、事件真实地记录下来,为影视片的创作提供和查找历史资料素材和现实资料素材。

资料镜头包括历史的、现实的、人物的、生物的、地里的等,可以是文字、图片、报纸、书刊和纪实性的历史影视镜头。

可以再现、还原历史,宣传、教育民众,提高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播历史知识和科学知识。

资料镜头一般运用于电影故事片(历史的、现实的)、纪录片、科教片和电视专题片、电视剧等。(关键性镜头)第六节 电影预告片

预告片:电影宣传品中最富有吸引力的一种宣传工具。

预告片(任务)把即将上映的影片的大致轮廓介绍给观众,使观众对影片获得一个初步的印象,引起观众观看这部影片的兴趣和欲望。

预告片的内容不能脱离原片的范围,但它既不应当仅仅是影片的缩写,也不应当是影片的扼要的提纲,正如同电影宣传画一样,它是在影片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宣传品。

预告片(艺术构思和结构设计)

剪辑预告片的第一步工作是选择画面素材,来源有三个:(1)影片拍摄前已经设计好预告片,在拍摄过程中附带拍摄(2)影片拍完后,再设计预告片,这就需要在完成片中备用镜头中来选择素材(3)拍摄前没有设计好而影片尚未完成就要编辑预告片,从备用镜头中选材。结构方法:

1、准确地反映出原片的题材特征,并与原片的样式、风格相吻合。

2、预告片在结构上一定要采取虚实结合的方式。

一、科教片的定义、分类和结构特点

(一)科教片的定义

科学教育片:形象化的科学知识通俗讲演。

既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科教片与故事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所表现的对象,大都是物,而不是人。科教片(结构形式)1.以情节构成的科教片

以叙述情节事件的构成方法来表现的,编、导、摄、录、剪都与故事片的构成方法相同。

2.问答式结构的科教片 叙述内容采取问答形式。这种表现方法也有利于后期的剪辑,只要按照顺序就可达到预期设想的效果。3.无发展主题结构的科教片 科教片的表现方法:

1.动画与实景的运用 2.实景与动画的运用

3.实景与显微镜的运用4.实景与特技模型、透镜、停格的运用

二、节奏的分类

1、最基本的节奏划分为:内部(在)节奏、外部(在)节奏 内部(在)节奏——主要是指由影视片叙述中情节发展的内部冲突发展为人物内心情绪起伏等产生的,由于它表现为一种内在的叙述的观念形态,只有通过审美的直觉去感知才能获得,我们称之为影视作品的内部节奏。

外部(在)节奏——是指画面上一切主体物的运动,摄像机的运动、画面组接,内部节奏以戏剧动作、场面调度、人物内心活动来显示。内部节奏通过外部节奏转化为各种表现形式传达给观众,激起观众内心相应的节奏反应而获得艺术的享受。这是影视节奏形成的全过程。内部节奏通过影视剧本或拍摄大纲体现出来,形成影视片的总节奏。

外部节奏以主体动作、镜头运动、蒙太奇形式来体现。第二节 决定影视片节奏的主要因素

1、内容特点

2、主体情态

3、结构形式

4、动作特点

5、时空变化

6、造型特征

7、镜头的连接方法

8、摄影机的运动方式

9、镜头长度

篇6:《影视摄像与剪辑》课程教学大纲

传统教学模式中,该类课程的教学一般为小班(10人左右)教学,可以进行近距离讲解,并能现场指导学生操作情况。但目前,50人的教学班级难以在课堂中进行个别指导,学生有问题时难以得到及时帮助,对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此外,学生间专业能力差异明显,分层教学需求明显。但由于课堂时间紧凑,教师分组指导时间不足,作品展示时间不足,往往不能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需求,分层教学难以实施。

1课程改革主要思路

在《影视摄像基础》课程中运用混合学习的方法,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核心,综合面授学习和在线学习,发挥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的优势,设计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和在线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通过各种交流和互动方式完成学习任务,逐渐形成积极参与,协作互动,资源共享,知识建构的氛围,提高教学绩效,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2课程改革基础

《影视摄像基础》课程一直秉承“学以致用”的理念,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小组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将课程开设以来一直将课程分为“准备拍摄”“拍摄固定镜头”“拍摄运动镜头”“数字影音技术”等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项目开展教学。

传媒类不同专业间对影视摄像知识技能的要求有较大区别,本课程主要面向摄像师工作岗位要求,通过“摄像助理工作”“拍摄固定镜头”“拍摄运动镜头”“录音及拍摄景深光影变化镜头”等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项目,使学生能够说明数字摄像机的基本构成和功能,理解数字摄像机的技术指标及具体应用,了解摄像机成像的基本原理;通过理论与实训,使学生掌握数字摄像机的常见操作技巧,可以拍摄符合技术标准的固定镜头,运动镜头,可以控制景深光影拍摄,具备准备充分、守时敬业的职业素质。

同时,课程也考虑分层培养面向文案与后期等岗位工作要求,在理实一体化的项目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字摄像机基本构成和功能,掌握数字摄像机的常见操作技巧,理解固定镜头,运动镜头,能控制景深光影拍摄的方法;同时,具备准备充分、守时敬业的职业素质。

3实施策略

3.1建立教学改革团队

专业带头人和相关课程的专业教师组成教学改革团队,带领学生一起按项目建设方法,逐步推进实施。

3.2遵循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创建在线教学资源

《影视摄像基础》课程制作了4个模块,30个实验实训型现场实录微课视频。

3.3采用“分组实训、独立考核、任务驱动、自然分类”的教学模式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文案、摄像、后期组成的视频产品生产团队,因此课程就不能只针对摄像能力强的学生。学生各具特点,也不可能每个都培养成摄像师。所以,课程采用“分组实训、独立考核、任务驱动、自然分类”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总体要求:平时实训课,每个小组要在掌握该任务摄像机操作要点的基础上,编写小脚本,全组共同拍摄,并剪辑成片;期末大作业,要求每2人完成一个MV拍摄制作。

具体实施如下。首先,平时小组同学会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形成分工合作与分层教学。全组同学经历了拍摄环节,对摄像机的使用和现场拍摄步骤都十分了解。实训中,摄像能力强的同学自然会带头拍摄,其他同学辅助并再次学习了拍摄过程;然后其他同学模仿拍摄,并能得到能力强的同学的帮助和指导。由于期末有2人完成MV作品的要求和压力,所以能够促进能力弱的同学不断努力,在小组帮助下努力学习拍摄。

其次,由于每个任务都需要撰写脚本和剪辑,文案和剪辑能力强的同学自然会担当起相关的工作。同时,文案、拍摄、剪辑前后衔接,作品效果相互印证,非常有利于每个岗位的同学形成整体的制作意识。

最后,教学符合行业工作模式,有助于形成团队合作,集体竞争的意识。团队分岗位合作工作是行业工作的模式,教学中教师给团队平时实训作品整体打分评价,有力促进了小组的团结合作;对期末作业2人小组打分也促进了个人特长的展示和发挥。

4实施方案

课程中大量内容是实践环节,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如果实训设备比较贵重,则必须在充分掌握要领的情况下才能实训。课程采用在线视频课程的形式,将30次课程的视频全部上传网络。

采用视频教学的模式即使面对50人左右的班级规模,每位同学可以通过视频清晰、完整地看到演示操作步骤;同时,视频课程可以对主要的理论进行精炼、严谨、规范地进行讲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目前,一般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介绍本次课程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介绍项目的背景知识;全班一起在教师带领下观看教学微课;教师根据学生最近在实践中表现出的问题及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暂停微课,进行面对面的教学;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时要采用板书、提问、讨论等教学手段进行强化;微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采用模拟实训或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回顾和操作教学主要内容,教师和学生观摩评价,当学生掌握不到位时,教师重新播放微课的对应部分,或采用面对面教学方式进行补充,直到绝大部分同学都掌握。

第二阶段,主要以学生分组实训为主。要求学生根据实训任务要求完成相应任务,这时如果学生仍然对没有掌握某些知识,可以重复观看视频;教师在各组巡视,针对学生遇到的个性化问题进行讲解和演示。

第三阶段,学生在课后完成剪辑,在下一次上课时,教师点评和讲解拍摄的作品,进一步提高大家对技能和知识点的理解。

此外,课程还收集了大量相关的教学资源,这些主要是实际的拍摄案例和更高级的拍摄技巧。这些教学资源与本课程的网络视频课程组成了具有不同难度的教学资源。

采用在线视频教学和面对面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后的教学,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进度学习,尝试按学习进度分配学习小组。事实上,同一门课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定位是不同的,有的希望成为摄像师,有的希望成为导演,有的希望懂得摄像的各环节以便能更好地撰写文案与策划或更好地与摄像团队沟通做好执行管理工作。所以,利用混合教学模式后,不同的小组可以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对学习能力强的小组可以布置更具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对能力一般的小组可以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对有困难的小组可以降低教学难度,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

5实施效果

5.1授课班级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采用分层分类教学的思路,利用混合教学模式后,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高,学生在视频中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教师讲解、拍摄方法、拍摄效果,参数调整等教学内容。讲解过程由原来的80%减少到40%~50%,学生的掌握程度却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对摄像机的掌握程度较前两届学生更为熟练,对摄像机的主要调节参数和功能都掌握得更为精确和细致。以前课程结束的作业一般都是8人一组拍摄,这次课程结束时,做到了每2位学生拍摄一部MV,体现出班级整体对摄像技术的掌握水平提高明显。同时,班级出现了大量优秀作品,整体成绩较前一届提高12%左右。

5.2教学视频被其他从业人员观看

课程结束后,课程视频上传到优酷网站,随机统计1个月的课程视频播放量为500余次,播放地区达18个省市。

总之,混合式教学避免了统一讲授、统一练习和统一评价带来的弊端,可以适应当前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开展有效教学的需要[1]。有利于学生进行扩展化、个性化、分层次的学习活动,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自调学习步调,控制学习进度;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和课后保持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降低了实践教学课时有限、对学生指导不全面等问题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上一篇:社区城乡环境治理常态化督查月考评办法下一篇: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主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