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影视剪辑行业评判标准发展

2022-09-12

1 引言

人类的审美标准是随着时代变化有所发展的, 相应的文化审美需求也逐步深化。剪辑是影视成片的最后一环, 意义非凡。剪辑人员将前期拍摄各类原始素材按照项目前期构思进行再创造, 最终达到实现影视作品能够有严谨的结构、更加行云流水、立意明确展现其艺术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所以, 验证和考量影视作品制作的水平高低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 把握剪辑节奏

从分类来说, 内部节奏是依附于剧本本身, 包括处理故事情节的呼吸感、理清人物感情的变化缘由, 以及情绪在一部作品中的几个关键时间短有一个明显的起伏规律等等。外部节奏其实是要求剪辑用主体动作、镜头运动等剪辑手段来辅助实现。

作为影视剪辑人员, 原始素材的组接和选取, 是要遵循视听规律, 依照影视语言基本规律的。深刻理解创作的本意, 通过形式、风格的微调来完成整体剪辑构思。确定基础框架, 把握镜头节奏、音乐风格对不同的情绪和气氛的影响, 是在创造一种叙事节奏。如打乱时空表述顺序, 结合视距角度不同的层次组合, 调整镜头的先后次序和数量, 将声画有机结合。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循序渐进的剪接景别变化, 避免突变而产生的出戏感, 破坏观影时浸入式体验。一般来说针对不同景别的镜头, 全景持续8秒才可以有效传递视觉信息, 中景至少保持5秒, 2~3秒的近景就能交代信息, 特写或大特写1~2秒就足以传递画面信息。

3 画面处理和再组接

影视作品是通过视觉语言表达思想和内容, 所以要考虑受众的思维方式和接受程度。后期制作讲究的是自然、流畅, 没有断裂、跳跃感, 这实际上是要求剪辑工作者不断的筛选、取舍大量的原始素材, 最终决定那些符合影视作品想要表达内容的素材。所以, 这项剪辑工作不能简单粗暴的掐头去尾完成镜头组接对, 剪辑师本人应熟知叙事规律, 以符合逻辑的方式精心组接, 时间空间要保持连贯性, 主体的运动方向有一个匹配和方向上的空间一致, 过度之间才能平滑自然。

4 光线影调调整细则

场景、照明、拍摄时长、使用设备等一系列外界因素, 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光线的偏差和色调的细微区别。影视作品想要表达的情绪、意境, 色调的差别唤起观众内心的情感共鸣。这其实是需要借助现代软件技术和某些特效包装来达成的。明暗映衬、以画面诉说主题内容, 协调不同的情境。有时候可能要在相邻的镜头间插入特写来减少视觉冲突感,

5 声画相结合

为了让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能够完美结合, 比例和平衡至关重要, 人声、乐声、音效三者需要有层次的过渡、把声音和内容相互对应, 保证音质的最大功率才能更好地结合画面传递给观众。有时候原始声音或说是现场声音不足以表达气氛, 为了所塑造的艺术对象生动的展示出来, 把现实生活的细节翔实的加以体现。对自然界的种种声效再加工, 采取现阶段的技术手段来达到最终想要呈现的画面效果。

6 特技动画再包装

特技之于影视后期制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的景象运用特技实现, 可以更好地强化视觉体验, 调动观看者的意趣, 再选择何种特技时, 也有一些注意事项。首先选择特技图样要注重符合画面内容的表达。尤其随着技术进步发展, 可绘制的特技种类繁多, 需结合画面内容和特点来确定最为合适的特效形式;其次要注重特技图形呼应前后镜头。这就要求剪辑在组接镜头时, 参照相互间镜头逻辑。依次来考虑组接时的运动方向、镜头速率, 以特效的动势来强化镜头间的联系, 以期达到和谐、自然;最后也要注重整体概念, 尽量成组的运用。有时候可以选择相同形式连续的特效多用几次, 让一整个段落不至于有跳跃割裂感。为了增加观赏乐趣适当在统一基调下略做变化。

由此可见把握剪辑规律对影视素材进行再创作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和审美追求的重要制作手段, 同时也在工业化、专业化发展的细分道路上走得更为长远, 这同时也明确了剪辑从业人员的发展路径和晋升通道, 为中国影视企业培养后续梯队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 影视传媒艺术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 得到了空前长足的发展, 并衍生成一类重要的文化现象。作为现代艺术的一个门类, 巧妙地融合了艺术与技术, 与最新科研成果共长共生。结合国外影视制作工业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 在影片制造和营销方式的选择上更加精细, 同时也更加公式化, 这让影视制作正在逐步完成工业化转型。

关键词:影视制作,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 孙娜.影视行业业务部门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 , 2010.

[2] 蔡志斌.构建适应农发行管理特点的员工考核评价体系[J].农业发展与金融, 2004 (1) .

[3] 李亚静.以人为本的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J].企业研究, 2011 (12) .

[4] 姜丽.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 2013 (1) .

上一篇:浅论高校新生入馆教育有何重要性及其形式下一篇:论构建我国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