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与文博资源

2024-05-08

红色文化与文博资源(精选6篇)

篇1:红色文化与文博资源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字号:大 中 小] 2010-07-09

临沂素称沂蒙,生态优美,风光秀丽。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华东“小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老区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山东解放区的首府和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留有大量的革命遗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的故事代代流传。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有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三个单位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批示表扬,其中以1957年10月9日作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批示最为著名。革命前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情怀,不畏强敌、钢铁意志、不怕牺牲的革命气节,藐视困难、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构成了临沂红色文化最本质的要素,这是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沂蒙人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形成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但是目前大多数红色文化资源尚处在初步开发与利用阶段。开发利用好沂蒙红色文化资源,把现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既是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策应中央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政策的需要,更是发展临沂区域经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一、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目前现状

临沂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红色旅游资源多样,分布广泛,内涵丰富,被旅游专家誉为“两战圣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中国现代史上,沂蒙老区与井冈山、延安、太行山、大别山齐名,是全国五大著名的革命老区。

建党初期,党的创始人、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就在临沂播下过革命的种子。1927年春,沂蒙山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沂水支部建立。30年代初,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发动了沂水、苍山、龙须崮等几次较大的武装暴动,进行了革命武装斗争的尝试。

1938年,党中央根据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革命斗争的新形势,先后派遣徐向前、罗荣桓率八路军115师深入山东,开辟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从此时到全国解放的12年间,沂蒙山区作为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山东省人民政府等党政军机关的所在地,成为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和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被誉为“华东延安”。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留下了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肖华、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人战斗、工作的大量革命遗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包括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6处)。

临沂的红色文化资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以八路军115师、新四军、华东野战军转战路线为主线的革命历史遗迹。包括党政军机关旧址、战场遗址、伟人足迹和红色纪念建筑。主要有:

1、以夏蔚镇王庄为中心的沂水红色文化区域。这里地处沂蒙山腹地,徐向前、罗荣桓、陈毅三位老帅都曾在这里战斗过,是三四十年代山东军民抗战的指挥中心和山东省建党建军开创时期的革命圣地,在革命斗争史上被称为“王庄时代”。有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野战医院旧址,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遗址,山东分局、分局党校旧址,《大众日报》创刊地、印刷厂旧址,孟良崮战役陈毅指挥所旧址,山东第一个党支部——沂水支部诞生地,王庄烈士陵园等。

2、以马牧池乡为中心的沂南红色文化区域。这里有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纵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战工会、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抗大一分校旧址,青驼镇山东战工会纪念馆,徐向前旧居,鲁中革命烈士陵园等。

3、以大店镇为中心的莒南红色文化区域。这里有八路军115师师部旧址、山东省政府旧址,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军区驻地,刘少奇、罗荣桓等办公地,山东新华书店诞生地,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诞生地,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甲子山战斗遗址,鲁东南革命烈士陵园等。

4、以河东区九曲镇新四军军部旧址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为主体的临沂市内红色文化区域。1945年10月28日,新四军军部在军长陈毅的率领下北移山东,设在临沂市九曲镇前河湾,是新四军历史上最后一个军部所在地(之后新四军与山东八路军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现遗存有陈毅住所、张云逸住所及军部办公室共15间。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建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949年4月,占地15万平方米,有大型纪念建筑物18处,是全国最大的综合型烈士陵园之一。

5、蒙山红色旅游区。位于沂蒙山腹地,是我党较早的革命根据地,主要包括115师东进支队司令部遗址、山东省委驻蒙山办公遗址等,陈毅、徐向前、罗荣桓、粟裕、肖华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蒙山旅游区山水风光秀丽,现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

6、孟良崮战役遗址。位于蒙阴县和沂南县境内,包括孟良崮战役纪念碑、纪念馆、战场遗址和孟良崮革命烈士陵园。

7、以大青山战斗遗址为主体的费县红色旅游区。包括大青山战斗遗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馆和革命烈士陵园等。

(二)以沂蒙精神为主线的红色文化遗产。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纪念地(馆、园)以及红色歌曲、红色文学、红色影视等文艺作品及其题材等诸多方面。英雄人物纪念地有:以明德英、祖秀莲、李桂芳为代表的“沂蒙红嫂”纪念地,以王换于为代表的“沂蒙母亲”纪念地,以“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姬贞兰、公方莲)、“英雄七姐妹”为代表的拥军支前、爱党爱军典型的纪念地;红色经典歌曲的诞生地有:费县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沂南东高庄《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此外,还有《南征北战》、《红日》、《红嫂》、《英雄孟良崮》、《车轮滚滚》、《沂蒙山的故事》等一批红色经典文学、影视作品的取材地、拍摄地。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一批红色典型。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沂蒙人民继续发扬沂蒙精神,艰苦奋斗,创造了新的奇迹,先后有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三个单位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批示表扬,其中以1957年10月7日作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批示最为著名。

二、临沂市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成绩及做法

近年来,借助国家和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有利时机,确立了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红色旅游名市”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沂蒙红色之旅亮点、形成沂蒙红色旅游热点,红绿结合、整体推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5年3月,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13部委联合发文,将临沂、孟良崮战役遗址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分别纳入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7年5月,临沂又被列为全国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之一。山东省把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作为全省红色旅游发展的核心,把八路军115师在山东的转战路线作为山东红色旅游的一条主线,沂蒙红色文化旅游线被列入7条精品线路之一。2009年,全市红色旅游接待国内游客1086万人次,同比增长24.62%,接待入境游客3.7万人次,同比增长49.1 %,实现红色旅游综合收65.83亿元,同比增长32.9%。主要做法:

(一)高起点编制规划。近几年,先后编制完成了《沂蒙山区红色旅游项目建议书》、《沂蒙山红色旅游区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临沂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红色专项系列规划,确立了临沂红色旅游“一个中心、八个组团”的发展格局。目前正集中力量对沂蒙红色旅游园区进行整合提升,以充分发挥沂蒙山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潜力,带动餐饮业、宾馆业、交通业、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相关红色旅游产业要素的发展。同时,该市还策划编制了沂蒙红色风情游、齐鲁红色文化经典游、鲁南苏北红色之旅等多条以红色旅游为主轴的复合型旅游线路和专项线路,吸引了大批游客。下一步将结合全市红色旅游规划,充分发挥市区对全市红色旅游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打造临沂“137”(一心三线七区)红色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以临沂市区为中心,以战争线、支前线、政权线三条线为轴,组织开发产品,联合区内、区外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打造华东小延安旅游区、红色首府旅游区、滨海传奇旅游区、英雄孟良崮旅游区、战地歌声旅游区、英雄新四军旅游区、红嫂家乡旅游区等七大经典旅游区,争取所有景区达到国家A级旅游区和国家、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标准,使更多的景区进入国家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行列。

(二)高标准建设重点旅游项目。根据2007年《临沂市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将开发红色旅游项目24个,规划总投资8.91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一是整合包装“大孟良崮”。以孟良崮特有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传说和自然生态为基础,实行跨县统一开发模式,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地观光、特色文化参与、生态旅游度假三大特色品牌,推出并优化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地观光和山林生态休闲旅游产品。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7000万元对孟良崮纪念馆以及陈列布展进行了改造建设。二是打造沂蒙红色乡村旅游项目。以“沂蒙”和“红嫂”为品牌,将建成融影视拍摄、红色旅游、休闲观光、文学创作、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影视拍摄旅游项目,总投资1.1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360万元。三是建设华东革命历史主题公园。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以3A级景区标准进行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由纪念地向旅游地提升。目前,已投入700余万元新建了沂蒙精神展馆。四是修复山东省政府诞生地暨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纪念地。以红色文化和庄氏文化为核心,重点发展红色文化观光、特色民俗休闲、庄氏文化体验和生态古镇度假四大系列产品。2005年以来,由省、市、县、镇四级政府共同出资1.24亿元对旧址进行了全面修复。

(三)大手笔进行宣传推介。积极探索新的营销手段,采取联合营销、人文营销、产品组合营销等方式,精心策划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展示沂蒙红色风情。一是通过建设沂蒙红色文化雕塑园,举办中国临沂“蒙山沂水”红色旅游推介展示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孟良崮战役胜利和山东省政府诞生60周年、沂蒙精神晋京展、中国(临沂)红色旅游发展论坛、全国红色旅游导游讲解骨干(师资)人员培训班、全国红色旅游市场拓展及融合发展研讨会等,不断提升沂蒙红色之旅的影响力。二是走出去推介,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旅游资源推介会、洽谈会等形式全方位开展宣传促销,叫响沂蒙红色旅游品牌。为进一步加大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开拓力度,激活地接旅游市场,该市今年又出台了《旅游奖励办法》,并组织赴省内、京津冀、苏豫皖、长三角四大目标客源地的42个城市进行了大规模宣传推介,在北京、济南等城市召开了《蒙山沂水》大型水上风情歌舞专场旅游推介会,进一步扩大了临沂红色旅游的影响力。三是通过请进来宣传,组织各级各类媒体来临沂考察、采风、踏线,扩大临沂红色旅游在全国的影响。四是创新沂蒙红色文化。该市加快实施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相继推出了《沂蒙颂歌》、《谁不说俺家乡好》、室内版歌舞《蒙山沂水》、大型水上实景红色风情歌舞《蒙山沂水》,形成了“白天看景点,晚上看表演”的良好格局;联合策划摄制了《沂蒙》、《沂蒙六姐妹》、《一个农民的1978-2008》、《娘》等影片、电视剧,使沂蒙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弘扬,沂蒙红色文化得到了最好的传承和创新。

(四)打造区域旅游联盟。积极发展与省内其他城市的联合,组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强势红色旅游产品,由临沂市发起,泰安、济宁、枣庄、日照等市参与组成五市旅游联盟,实现了区域合作、线路对接、客源互送、优势互补,形成了山东无障碍旅游“新三角”;积极发展与全国其他红色旅游区的联合,陆续完成了江苏省连云港、徐州、淮阴等淮海协作区红色旅游重点城市的联合,建立了互访和联谊机制,共同研究开发“老滨海地区访红游”、“南征北战旧地游”、“淮海战役前后方游”等跨区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拓展了临沂红色旅游发展的空间和前景。下一步将继续加强本地旅游资源、本地与周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和本地与远距离红色旅游资源之间的联合与呼应,巩固和发展“老滨海地区访红游”、“南征北战旧地游”、“淮海战役前后方游”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提高红色旅游的品味,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红色旅游的持续发展,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拉动农民致富效果明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助推器。蒙阴、沂水、平邑、莒南等县依托其较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农家乐”等,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农家乐致富靠旅游,旅游旺,农家忙,农家才乐。孟良崮旅游区、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暨省政府成立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九间棚、沂蒙山根据地等红色旅游景区周边大大小小近百家农家乐、旅游购物点、采摘园都在红色旅游中收入颇丰,“红嫂”、“沂蒙六姐妹”、“拥军鞋”、“拥军煎饼”等一批特色红色旅游产品得到畅销,特别是蒙阴河头泉村、百泉峪村、百花峪村,沂南县竹泉村、费县大田庄村、平邑九间棚等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在黄金周期间游客如织,热闹非凡,利润比平时增加了三四成,与去年同期相比,收入有较大提高。依靠拥军鞋发展起来的沂水“布鞋城”有企业近300家,年产布鞋1.8亿双,实现产值7亿多元、利税6000余万。目前,临沂“红色”品牌的产品已达数百个,涉及上百个门类,带动起数十万人走上致富路,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三、沂蒙红色文化资源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对沂蒙文化资源开发通过确定经济活动自身所具备的竞争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所处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经济活动的资源、外部环境等有机结合,为制定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提供清晰而全面的思路。

(一)沂蒙红色文化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现辖3区9县,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人口和面积各占全省的九分之一,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区。临沂市位于亚欧大陆桥东端,距岚山、日照、连云港三大港口均在100公里左右,距青岛港200公里,海运便捷;京沪、日东高速公路,兖石、胶新铁路分别在境内呈十字交叉,4条国道和18条省道纵横交错,覆盖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万公里,位居全省前列;临沂飞机场为国家二级机场,开通了多条国内航线,立体交通大格局已经形成。交通大环境的大力改善,为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生态优势:临沂风光秀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自然景点较多。蒙山是山东第二高峰,绵延数百里,有“天然氧吧”和“养生长寿山”之称。纵贯南北的沂河和横穿东西的祊河在中心城区交汇,世界最长橡胶拦河坝及其它拦河闸坝,将使临沂城区出现34平方公里的水面,形成15平方公里的滨河绿化带,加上30万亩环城森林绿化带、100公里的滨河大道,将使临沂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水城。

3、政策优势:沂蒙是革命老区,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享有十分有利的国家财政、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扶持,特别要抓住全国红色旅游工程启动的大好机遇,大力弘扬伟大的沂蒙精神,不断加快红色旅游开发步伐,积极主动争取财政和政策支持。

4、资源优势: 临沂市不但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而且拥有一批高品位的自然风光(如蒙山、莒南县的天佛山、沂水的地下画廊和地下大峡谷、费县的石林等)及历史文化(如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的故里)资源,更拥有滨河百里水城、江北商贸新都等现代文化资源,是各种文化资源富集并配置良好的地区,不但有利于搞好红色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整合,也有条件建设山东省旅游经济大市。可以说,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临沂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无比广阔。

5、红色优势:第一,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持续时间长,而且是全国著名的从未变色的红色根据地,红色遗址留存于全市。第二,沂蒙山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整个华东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领导机关多,发生的著名事件多,红色旅游资源密集度高。第三,沂蒙山区是人民群众支援革命战争的典型表现区域,是闻名全国的“沂蒙精神”的承载地。

(二)沂蒙红色文化发展劣势

1、精品与形象缺乏 红色旅游品牌的开发深度不够,影响不大;景点形式单调、呆板,景点辅助性资源开发不够;尚未开发出吸引力较大的红色旅游产品,缺乏旅游精品,游客数量较少。

2、设施与环境较差 现有基础设施与景区旅游需求不相适应,旅游设施不足,景区缺乏维护,陈列展示形式落后;景区绿化和景观化水平低,没有形成适合旅游的大环境。

3、空间与规模较小 除个别县的红色资源数量多而集中外,其他红色资源分散且规模较小。资源缺乏保护,周边环境差;各景点分属于不同县区,不同单位,缺乏统一开发、统一管理。

(三)沂蒙红色文化发展机遇

1、政府大力提倡 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红色旅游和农村生态建设。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2008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关于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同时还成立了全国红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国家旅游局确定的“红色旅游年”,将全国红色旅游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之后其影响会一直持续。沂蒙红色资源可以与自然资源联动开发,为加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活动强力支撑 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2007年是秋收起义爆发80周年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也正在深入开展,很多红色旅游景点已经成为党员教育活动的课堂。这些都是红色旅游在今后几年保持持续吸引力的重要支撑,红色旅游是今后几年旅游行业的发展的重点产品。

3、投资全力拉动 为保障红色文化发展,中央计划安排一定计划资金,对红色旅游、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文物保护及修缮、产品规划与宣传等方面予以支持。此外,2005年3月11日,国家旅游局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开发性金融协议》,将运用开发性金融融资支持“红色旅游”、“乡村观光旅游”的区域整体开发。临沂已完全消除了旅游投资歧视,积极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业。

4、概念倾力打造 沂蒙是中国“红色旅游”的故乡。在国内,沂蒙是最早建立的红色旅游区之一,2002年临沂就开始打“红色旅游”牌,叫响了红色旅游口号;最先举办“蒙山沂水”红色文化节目,开展特色宣传促销活动,展示沂蒙红色旅游美好形象。红色,正成为沂蒙旅游的主色调;红色旅游,正在被打造成临沂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热点产品。

(四)沂蒙红色文化发展威胁

1、地处“灯下黑”片区 中办、国办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所提培育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涉及安徽、江苏、山东三省的只有一处,即“以皖南、苏北、鲁西南为主的‘鲁苏皖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东进序曲,决战淮海’”。沂蒙山区地处鲁中南而不是鲁西南,恰恰被摒于这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外。

2、存在“宣传难”误区 沂蒙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长期以来,临沂自身宣传往往侧重商贸经济,而对于其辉煌历史的宣传过于简单,至于临沂丰富的红色文化与美丽自然风光更是宣传不足。同时,临沂因革命老区、山区信息观念落后产生“宣传难”的障碍。其实,今天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经济的发展来解决。在沂蒙这块红色沃土产生的“沂蒙精神”应该成为团结奋斗、投身改革、自力更生、发奋创业的动力。

3、红色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灵活。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在管理体制上,还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主管部门缺乏发展动力和压力;在景区开发建设上,大多数以政府投入为主,投资主体单一,投资规模较小,与蓬勃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投入相比,尚未形成良性市场运作机制,开发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资源整合的力度不够。我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相关县区也都开发建设了一些旅游景区点,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整合串联,各县区发展很不平衡,景区建设规模小,比较散乱,没有发挥应有的品牌效应。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的结合上,产品组合类型还不够丰富,综合吸引力还不够强。

四、开发和利用沂蒙红色文化资源建议

(一)开发原则:项目开发应遵循五大原则:政府主导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红绿相映原则、红古相衬原则、动静相协原则、游憩相伴原则。

(二)建设目标:以打造 “中国红色旅游强市”为目标,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主导,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为辅助,促成红色爱国教育、绿色田园观光、古色文化体验、蓝色湖库休闲的完美结合,建成全国一流、世界有名的集红色文化教育、自然风貌观光、湖库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区。

(三)功能定位:红色文化观光,沂蒙风情体验;

(四)主题形象:齐鲁之行,红色胜境

灵秀山水,亲情沂蒙

(五)建设重点:由于临沂红色旅游区区内交通总体状况良好,基础设施完善,仅少量景区(点)可进入性不强,少量现存的革命遗址、遗迹破败堪忧,今后的建设重点应围绕“小交通”建设、遗址遗迹的保护和修缮、陈列展示的更新完善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来进行。重点建设工程主要有:

1、蒙山红色旅游区。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总面积32平方公里,近期规划建设12.6平方公里,包括115师东进支队司令部遗址、山东省委驻蒙山办公遗址、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三部分建设项目。该景区因山水风光秀丽、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设施齐全,已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

2、孟良崮战役遗址旅游区。现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在建设山下纪念馆区、山上战役遗址区、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等项目。

3、大青山红色旅游区。已建成大青山突围战役纪念碑(亭),《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亭),辛锐烈士牺牲地纪念碑(亭)等红色旅游景点。近期将建设大青山突围战纪念馆、纪念广场和标志物以及相应的游路、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配套工程。

4、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旅游区。位于临沂市内,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国前动工兴建,1950年主体建筑基本落成,现有纪念建筑物18座,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5、新四军军部遗址旅游区。位于临沂市河东区,现幸存有陈毅住所、张云逸住所及军部办公室15间。200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开辟为红色旅游点。

6、八路军115师司令部遗址暨山东省政府成立纪念地旅游区。位于莒南县大店镇,占地32000平方米,现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修复改造。主要内容包括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的115师司令部大院和山东省政府大院,以及罗荣桓纪念馆、黎玉纪念馆、沂蒙红色文化博物馆、“红色民俗参与街”等。

7、中共山东分局、《大众日报》创刊地旅游区。位于沂水县夏蔚镇,正在重点开发夏蔚景片、王庄景片、云头峪景片和双山景片,现已部分完工,展示内容尚待充实。规划在夏蔚镇驻地建设以游客集散和旅游接待为主要功能的中心服务区,正在进行建设。

(六)工作措施:

1、继续推动红色旅游深入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做好调研工作,积极争取我市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暨省政府成立纪念地及新四军军部旧址系列景点列入第二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行列,进入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2、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发挥沂蒙红色旅游的整体优势。主要是做好《沂蒙山红色旅游园区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搞好区域联合。在省内要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泰安、济宁、枣庄、日照的联合;在省外要积极发展与连云港、徐州、淮阴等地的联合,共同研究开发“老滨海地区访红游”、“南征北战旧地游”、“淮海战役前后方游”等跨省市的红色旅游线路。要努力实现由红色旅游观光型产品向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主流的红色体验产品的转变,形成精品线路,用红色感召市场,用绿色、古色拓展市场,使红色旅游和其它旅游产品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3、加快红色旅游项目建设,打造沂蒙红色旅游精品。重点做好沂蒙山红色旅游园区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发改委将其项目列入国家、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打造沂蒙红色乡村旅游项目。

4、加大宣传造势,营造红色旅游氛围。一是在临沂旅游政务网开设沂蒙红色旅游专栏,建设网上红色旅游宣传推广平台。二是结合重大宣传促销活动,对红色旅游实行捆绑式营销。三是结合重要纪念日、黄金周及其他重要节假日,组织好红色旅游系列主题活动。要以宣传展示这里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115师师部、中共山东分局、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山东省人民政府等党政军机关所在地为主线,突出沂蒙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地位,宣传体现伟大沂蒙精神的各种英雄人物及其事迹。与这条主线相联系的旧址修复工作要尽快抓好,史迹陈列及展示工作要高标准搞好,帮助周边乡村致富奔小康的辐射工程要精心做好。

5、加快红色旅游商品研发工作。做好红色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工作。近期我们将借助《沂蒙》、《沂蒙六姐妹》热播之际,重点做好《沂蒙》、《沂蒙六姐妹》、《英雄孟良崮》等沂蒙影视和《沂蒙山小调》、《沂蒙颂》、《跟着共产党走》、《谁不说俺家乡好》、《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等革命歌曲的宣传工作,传播沂蒙精神,进一步扩大沂蒙红色旅游影响。

沂蒙红色旅游,已经展示出了蓬勃生机、旺盛活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后,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与有力领导下,我们沂蒙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深入开发沂蒙红色文化资源,沂蒙的红色旅游业,一定会乘势发展,为全省全国红色旅游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创造出国内一流的业绩,谱写出光辉灿烂的华章!

篇2:红色文化与文博资源

新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也迫切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廉政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实现廉政文化 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 为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桐柏 是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廉政文化资源是开展廉政教育的鲜活教材, 充分发挥红色廉政文化的资源育人功能, 营造和发展风清气正的执政 环境, 对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桐柏红色廉政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

桐柏红色廉政文化资源丰富, 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进行党风廉 政教育的物质财富。桐柏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 时期的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从 1925年建立南阳地 区第一个党组织开始,在长达 20多年的革命斗争历程中,曾是 3个 中央级、6个省级、9个地级、12个县级党政军领导机构所在地,刘 少奇、李先念、贺龙、王震等 300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和 国将帅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 牺牲了包括省委书记在内一万余名党员 干部和革命群众, 留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豫鄂边省委、七七工作团、中共桐柏区委机关等革命遗址 120余处, 积累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家廉洁奉公、不屈不挠、浩气长存的许多宝贵史料。

桐柏红色廉政文化内涵深厚, 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进行党风廉 政教育的精神财富。桐柏红色廉政文化资源展现了桐柏革命、建设和

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核心价值, 这是革命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 产物,既有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内涵,又有与时俱进、价值永恒的 普遍意义。

二、红色廉政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探索

一是把红色廉政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教育阵地。一方面, 大力挖掘、有效整合各类红色资源, 打造勤政廉政教育基地。采取多 元化投入渠道, 大手笔修缮兴建了桐柏革命纪念馆、英雄广场、榨楼 鄂豫边省委旧址等一批重点红色文化遗

址。另一方面, 注重发挥红色 廉政文化的外在影响力, 实现寓廉于学。通过举办高规格的廉政展馆 布展大纲论证会、桐柏革命纪念馆开馆仪式、淮河源文化节等一系列 活动,提高包括红色廉政文化在内的桐柏文化的影响力。

二是把红色廉政文化内涵提升为桐柏时代精神。坚持与时代精神 相结合, 组织开展桐柏精神大讨论活动, 既突出艰苦创业、清正廉洁、奉公为民等革命传统精神, 又提炼符合桐柏当前实际、凝聚桐柏人心 的时代精神, 形成了以 “热爱桐柏、干事创业、明礼诚信、和谐包容” 为核心内容的新时期桐柏精神。

三是把红色廉政文化成果转化为广大干群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 享受。一方面大力开展红色廉政文化作品与文艺创作, 使廉政文化建 设成果以生动的艺术形式贴近群众。同时全面实施红色廉政文化进机 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工程,组织专业演出队轮回演出,使文 艺精品走近群众。在全县开展红色廉政文化大讨论、红色廉政文化书 画展、演讲比赛等多形式活动, 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 寓教于乐,营造廉政文化氛围。

四是把红色 廉政文化建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打造健康向上成长 环境。以培养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社会主义文明新人为 目标,让红色廉政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加 强对教职工、青少年的廉洁教育。在学校领导班子和教职工中开展 “廉 洁从政、廉洁从教”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贯彻《廉洁自律若干规定》 和县 《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细则》;在学生中开展以 “敬 廉崇洁、诚实守信、严于律己” 为主题的廉洁修身教育活动;在校园 显著位置制作廉政文化宣传标语, 制作图文并茂的 “廉政宣传橱窗” , 在学校网站上开辟廉政文化专栏, 定期创办以廉政文化为主题的黑板 报,建立廉政文化阅览室;通过召开廉洁教育主题班会,师生互动, 畅谈崇廉憎贪的心声;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思想, 向学生印发廉洁格言 警句,举行廉政警句背诵比赛,从而在全校营造出尊廉、崇廉、尚廉 的浓厚氛围,让学生在文明、圣洁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五是把 红色 廉政文化建设 与创建文明家庭和开展家庭助廉活动 相结合,推动红色廉政文化进家庭。开展“廉内助”评比。家庭应 是监督的第一道防线。党员干

部在社交圈、生活圈中发生的一些细微 变化,家属特别是配偶最易察觉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内部这一 关, 是党员干部能否把握住自己的关键。采取多种形式教育党员干部 家属多关心、多过问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生活情况, 常吹廉政风。社区 党组织向社区内党员干部的家属们提出人人争当“廉内助”的口号, 并推出评比活动。如,向干部家庭发放争做“廉内助”的倡议书;发

放评比条件、标准及细则,由家属们自我评价,请丈夫或妻子签署意 见;召开民主会请居民代表、小组长复评。最后对“廉内助”进行表 彰。通过评比活动,营造人人“争先进争一流”的良好氛围,遏制社 会丑陋现象在社区的侵蚀蔓延。

六是 把 红色 廉政文化建设 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树文明、健康、勤廉新民风。选择一批文明新村为试点,以“讲廉洁、树新风”为主 题,着力建设,以点带面,全面铺开。一是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组织 豫剧《包青天》 ,电教片《为民书记郑培民》及其它廉政歌曲、相声、小品专题演出等送戏下乡;二是建廉政文化景观。张贴文化标语、建 廉政文化知识宣传栏,宣传文明、科学、高尚、勤俭持家知识,抨击 封建迷信、抹牌赌博、大操大办等不良习气。三是以“勤廉双优”活 动为载体推行“两述、三评、四公开” ,通过基层干部述职述廉,民 主评议班子、干部、基层站所和基层党务、政务、村务、办事程序公 开,树立和谐公正廉洁新风尚;并把廉政教育向村级领导干部延伸。每年举办纪检监察业务培训班时,将培训对象延伸到村党支部书记, 根据当前农村干部在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 决问题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刻的阐述, 并重申党纪政纪, 列举身边的 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教育村干部廉洁从政,依法行政。

三、进一步加强红色廉政文化资源转化的几点思考

1、各级党委必须要发挥主导作用。桐柏县从成立组织机构、制订 《红色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等入手, 紧紧围绕全县发展和工作大 局, 把红色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全县大宣教总体部署, 形成了党委主抓、纪委牵头、部门协作、党政主要领导层层负责的工作格局,从而为红 色廉政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2、必须要找准党风廉政建设与地方特色文化建设的结合点。桐柏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特有价值和优势, 主动与党风廉政建设相融合, 在 内容上不断丰富, 以老区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思 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操守境界;在形式上创新载体, 以文化之,以小见 大, 增强红色廉政文化的艺术感染力和教育渗透力;在方法上拓展领 域,扩大红色廉政文化的辐射面,引领党风廉政建设从“文件” 走向 “文化”、从 “会场” 走向 “广场”、从 “报告讲座” 走向了广阔天地。

3、必须要把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作为教育重点。桐柏通过开 展红色廉政文化进机关、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到红色廉政文化展馆接受 教育等活动, 强化党员干部的廉政理念, 尤其是增强领导干部的廉政 责任, 使他们秉承廉政信仰, 自觉地将模范带头作用体现到工作全过 程。

4、必须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大环境。桐柏致力于打造淮河源头 执政环境的碧水蓝天, 将廉政文化元素渗透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 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群众、舆论等的监督作用, 营造 学廉、爱廉、倡廉的浓厚氛围, 净化滋生腐败的土壤,形成廉政大环 境,对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必然带来人的思想 观念深刻变化, 也不可避免会对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冲击。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素养的党员干部群众, 是各级党委的

篇3:红色文化与文博资源

一四川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丰富的价值资源

四川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与丰富的价值资源, 四川是红军长征的文化圣地, 共和国将帅之乡, 它集中体现了四川人民不怕牺牲、敢于担当的革命精神, 蕴涵着强劲的精神动力和丰富的价值资源。

1长征丰碑:红军长征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圣地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 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2]二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 在四川就有一万五千里。在长征中, 红一、二、四方面军在四川多个县市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四川境内60%以上的地方都播下了红色文化的种子, 给四川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其中包括1935年6月, 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1936年, 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西康甘孜会合, 两次大会师的成功实现为红军长征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征中, 还有数百次战役在四川境内激烈上演, 如四渡赤水、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许多经典战役和伟大战迹。在长征期间的四川, 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会理会议、毛儿盖会议、巴西会议等重要会议, 先后通过了《关于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议》《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定》等文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都在四川写下了许多光辉的篇章。如今, 屹立在川西北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向世人展示了四川及四川人民在长征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 四川是红军长征记忆的历史宝库, 是长征文化的圣地, 在四川的大部分地方存有长征时期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传奇的革命故事。

2将帅故里: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与崇高精神

四川是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 如邓小平、朱德、陈毅、罗瑞卿、张爱萍等, 同时也是黄继光、赵一曼、张思德等革命英雄和革命先烈的故乡。在1955年9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 授予了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等10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其中, 四川籍元帅就有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四位, 占十大元帅的40%。而在1955~1956年间, 四川籍人物中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的共有99位。因此, 四川又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帅之乡。同时, 在革命战争时期, 四川还涌现了无数个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烈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他们的成长经历、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 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的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四川人民为建设幸福生活而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3川陕苏区: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实践与经验总结

四川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开始建设苏维埃政权, 先后有4个省委、3个省苏维埃政权、近20个县委和近40个县的苏维埃革命政权在四川建立, 使四川成为了当时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从1932年12月18日到1935年3月28日, 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进入通江两河口, 再到红军强渡嘉陵江西征, 最后于4月8日撤离南江的两年多时间里, 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坚持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的豪迈气概和革命精神, 形成了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品格。川陕苏区红色文化从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川陕苏区时期各类战场遗址、英雄和革命烈士等的故居及遗物、各种会议举行的地点、军队的行军路线等, 以及在这些纪念物上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川陕苏区的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 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川陕苏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国家政权建设经验, 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毛泽东曾对川陕苏区的实践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 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3]今天, 川陕苏区红色文化仍然是四川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对纲要课程教学的意义

1充实课程内容, 增强课程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兴趣一旦被激发, 学生就会更加关注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质量也就会随之提高。教育心理学显示, “学生对身边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更深厚的兴趣, 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 对之略有所知却又不完全了解的东西”[4]。四川在革命战争年代所留下的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资源, 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 是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 因此能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纲要课的课程吸引力。如:讲红军长征的胜利, 把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放在屏幕上, 再依次结合金沙江、大渡河、岷江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进行讲解, 让学生充分了解红军长征中经历的艰难险阻。四川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历史人物精神崇高, 革命故事生动感人,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 能够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帮助学生更生动、直观地理解教材相关内容,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心

纲要课的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实际, 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 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 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 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 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这也是高校纲要课与历史专业课程教学目的的区别之一, 纲要课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仰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充分发挥纲要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就必须使该门课程真正地贴近学生生活, 贴近学生个性, 贴近学生情感。而充分利用当地具有特色的地方性红色历史文化资源, 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讲到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时, 可以结合“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上陵园”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建于1934年7月, 原名“红四方面军王坪烈士墓”, 分12个墓区, 共安葬红军烈士12000余人。此外, 在四川通江县境内还有50人以上的烈士墓区40余处, 共安葬红军烈士20000余人。这些都表明了在革命战争年代, 中国人民为了新中国敢于奉献、不怕牺牲、为崇高理想顽强拼搏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通过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讲解, 激发出根植在每个大学生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引导学生把这种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学习、生活的动力, 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利用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增强纲要课程吸引力的路径探索

1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 正确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在纲要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 主次分明, 详略得当, 突出重点, 避免盲目使用地方红色历史资源。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地组织教学,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在运用四川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时, 要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 并把它放到国家、国际的大背景下, 使教学环节有充实的活动内容, 环环相扣。同时,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 把握教学重点, 恰当引入地方红色文化, 提出启发性问题,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运用历史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结历史经验, 体悟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全员参与课堂教学, 让学生动脑想、开口讲, 由于四川高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四川, 这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大都源自学生的家乡, 有些村庄或乡镇就是当时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在课程教学环节, 教师可以安排、引导学生来讲述它, 通过他们自身的参与, 感染其他同学,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纲要课的学习中。

2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目前, 由于在高校纲要课的教学中, 很多高校实行大班教学, 人数众多, 在实际执行中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同时, 在进行纲要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由于外出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涉及到学生的安全问题, 很多教师及学校领导都不愿意开展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样不仅浪费了地方教育资源, 而且也使纲要课的教学效果显得苍白无力。因此, 高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对增强纲要课程吸引力的重要性, 为开展纲要课社会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资金支持和队伍建设。纲要课程组教师要广泛开展各方面的调研,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活动计划, 各方面通力配合, 增强纲要课的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 各高校还可以把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暑期各社团的“三下乡”活动相结合, 并且利用学生资源, 到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学生所在的地方, 让他们充当向导, 作好力所能及的前期工作。

3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打造富有感染力的交流平台

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 聘请对当地地方红色历史文化有研究的专家、学者, 或者在革命战争年代亲身经历过某事件的亲历者、仍健在的老红军等来学校做报告、专题讲座或交流。通过与这些人面对面地交流, 使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增长了他们的见闻, 而且也能把历史与现实更好地统一起来, 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感受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

4深入基层广泛调研, 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结合纲要课的课程教学, 引导学生写出实践报告、心得或是研究论文。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多是教师直接告诉问题和结论, 而学生的自我社会实践可以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 然后通过调查研究, 查阅资料, 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从而获得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未来人生成长的经验。目前, 大部分高校已开展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应充分挖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 充分利用各地丰富的地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对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 提高纲要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 各地历史文化资源对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只是一种辅助方式, 我们还应该探索更多的教学模式, 真正做好纲要课的教学工作, 让纲要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苏维埃中国[M].北京:北京市印刷二厂, 1957.

篇4:红色文化与文博资源

关键词:文博资源;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7-0091-02

文化具有非常明显的产业属性,特别是在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更多的传统的现代的文化精品通过市场实现其价值,使更多的文化消费者通过市场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是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发展。文博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虽然不是产业,但文博的深刻内涵和广泛外延完全可以产业化。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吉林市博物馆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市级博物馆,应全面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发和挖掘文化资源,发展和拓宽文化旅游产业,夯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1开发利用文博资源,创新开发文化产业的总体设想

博物馆要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在抓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充分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抓住陨石特色品牌,合作开发利用各种文博资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1注重展示品牌,将吉林市博物馆构建成吉林地区的文博展览中心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基本的职能之一,也是文化资源得以产业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重要手段。我们要着力发展展览业,打造陨石文化,建成精品展览,带动常规展览和各式各类临时展览。如今展览业发展势头迅猛,要抓住契机,研究市场,整合资源,精心策化,科学运作。

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始终把吉林陨石作为吉林市的城市名片、旅游亮点,着力宣传推介,积极参加各种旅游宣传推介活动。目前北京、哈尔滨、大连、长春、上海等地都进行了宣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另外,利用一切宣传媒体,进行滚动式宣传,分别在《吉林市旅游指南》、《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等刊物、报纸进行图片和文字宣传报道,并在相关网站上建立网页,全面推出吉林陨石。今后我们要在改进和完善展览的形式上多下功夫,使游客对吉林陨石有一种全新的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搞好综合性和各种主题性展览,引进和承揽国内外各种临时性展览和博览会,必要时将吉林陨石推出,搞好巡回出展,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1.2注重基础建设,将吉林市博物馆构建成吉林地区的收藏鉴定中心

一是加大藏品征集力度,建立完整的藏品体系,为吉林地区历史陈列,全面征集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新中国建立的各个历史时期文物,为展览做好基础上的准备。

二是扩大鉴定功能。近年来,随着人们投资意识的觉醒,一些企业和个人频频在收藏市场大显身手。例如中央电视台近几年热播的《鉴宝》节目,更使人们对鉴定收藏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因此,我们要介入收藏市场进行鉴定管理、评定文物价值、划分文物等级,既直接服务于社会发展,又通过鉴定收取合理的鉴定费用,使之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3注重文博理论,著书立说,将吉林市博物馆构建成吉林地区的学术研究咨询中心

利用博物馆特有的文博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其地上、地下、馆藏等最全面、最准确的文物资源资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进行深度发掘,全面推出反映悠久的中华文明,灿烂的历史遗存,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永存的思想精髓等专著、研究成果和信息,通过优质、便捷的社会化服务和市场化运作,供人们查询和游览,收取一定的咨询费用,凸现品位价值,形成格局,产生规模效应,从而提升经济效益。

1.4开发相关的具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要改变产业单一的格局,拓宽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发展具有文博特色和地方特点的个性化产品。比如,研制开发适合公众接受和需要的具有便利性、广泛性、实用性,并能利用新型材料,不断创新形式和样式,使更多公众群体买得起的馈赠礼品、文物复仿制品、旅游纪念品等文化产品。实践证明,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一定科技含量且携带方便并有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文化产品深受欢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5拓展旅游通道,搞好接待服务

人文旅游是文博产业的延伸,是相互关联的枢纽。既要利用行业优势,又要抓好接待服务,通过接待服务层次水平的提升和加大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从而提高文化品牌的层次,吸引游客来馆旅游参观,相应提高了旅游景点的门票收入,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1.6开发商贸业务,增加经营项目

利用现有的文物店得天独厚的条件,向游客提供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的保障服务,扩大经营品种,增加经营项目。利用开发经济实体,广开财路。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技能优势,为社会服务,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2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虽然文博系统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但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2.1思想观念落伍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文化事业单位管理的束缚,文博系统的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对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缺乏清醒和足够的认识,存在着误区,一些观念不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2.2政策措施滞后

我国目前尚缺乏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有些政策也是原则性意见多,可操作的办法少。所以现阶段特别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制定全面具体的措施和办法,提供优惠政策和宽松条件,比如工商管理、税收等方面。

2.3经营人才匮乏

经营人才匮乏表现极为突出,年龄偏大,思想老化,而对市场经济显得思想不开阔,点子缺乏创意,因此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2.4资金投入紧缺

由于财政资金紧张,对有限的文物抢救性征集征费都难以满足,对文化产业开发的资金投入更是无从谈起。2004年博物馆拟开办“文博旅行社”,因为没有能力交纳10万元质保金而放弃。

3开发文博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

文博系统要摆脱文化产业基础差、底子薄、规模小、效益低、速度慢等困境,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就必须有创新的工作方法,科学的战略决策,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加强开发文化资源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3.1解放思想,加强领导

要大胆更新思想观念,树立全新的文化意识,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博工作的全局,构筑新平台,建设大文化,反对片面强调文博的公益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忽视文博的经济性和产业属性。要加强思想领导和政策引导以协调和宏观指导。

3.2创新机制,深化改革

要对文博事业单位中具有面向市场能力,可以产业化运作的部分,从事业单位中剥离出去,人员身份不变,退休待遇不变,在管理中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

3.3完善政策,优化环境

各政府机关和行业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按“公平、公开、公正、有序竞争”的原则,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为文化产业提供有力支持,建立健康的文化产业市场秩序。

3.4加大投入,强化基础

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允许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进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设施落后的局面。

3.5增强活力,培养人才

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尽快培养一批既精通文博专业,又懂得经营管理的人才,让一批这样的人才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品和现代文明的精髓推向市场,产生丰厚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CIF

Wang Dan

Abstract:Museolog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although not of its own industry, but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Museology and extensive outreach can industrialization. Museums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spirit of the party’s 17 major reports, thoroughly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positive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developing and expanding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enhance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reinforce the foundation.

篇5:红色文化与文博资源

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州史志办课题组(2013年12月)

【摘 要】 恩施州的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既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革命根据地——湘鄂西、湘鄂川黔,又有红色政权旧址,既有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二、六军团的诞生地,又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文化。对于开发和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用红色精神鼓舞恩施各族干部群众积极致力于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早日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开发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把现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既是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也是策应中央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政策的需要,更是发展恩施经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其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

【关键词】 红色文化资源

开发与利用

研究

恩施州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解放、自由及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革命遗址、旧址、遗物等物质文化和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文艺作品等非物质文化。革命前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情怀,不畏强敌、钢铁意志、不怕牺牲的革命气节,藐视困难、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构成了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最本质的要素。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保护好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既是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也是策应中央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政策的需要,更是发展恩施经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一、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现状

恩施州是湖北省重点革命老区之一,具有光辉的斗争历史和革命传统。

早在辛亥革命时期,恩施地区的不少热血青年、仁人志士,走出大山,从政从戎,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作出了贡献。特别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大批恩施籍共产党员,受董必武、陈潭秋和湖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本地,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斗争,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恩施党组织发动了著名的“咸丰龙潭司武装暴动”、“巴东武装起义”,在巴东建立了恩施地区第一个人民政权——巴东县人民委员会,创建了以巴东为中心的“巴(东)归(秭归)兴(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11月至1935年9月,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周逸群、段德昌、王震、萧克、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来到鄂西,组建红军,收编神兵,开展武装斗争,开辟了以鹤峰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以咸丰为中心的“鄂川边革命根据地”,前后斗争达7年之久,使恩施成为全国著名的“湘鄂西”、“湘鄂川黔”两大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转战恩施一年多,先后在恩施州召开7次重要会议,其中咸丰“大村会议”作出了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的决议,被正式载入中国共产党历史。贺龙领导的红军,在鄂西地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解放后授衔的将帅中,有149位曾在恩施战斗过。恩施8县有5个县建立了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有40个区、243个乡建立了党组织、苏维埃政府和群团组织,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后方和四次反“围剿”的主战场。全州当时有20多万人投身革命斗争,有近2万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和游击队,在保卫苏区的残酷战斗中,全州有12000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列为“重大战役战斗”的“忠堡大捷”、“板栗园伏击战”就发生在这里,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恩施地区是拱卫国民政府陪都重庆和西南大后方的重要屏障以及运送军需物资的重要通道。由于国民党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大批军政机关、学校、难民向恩施转移,恩施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成为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顽固派针锋相对、激烈斗争的重要阵地,成为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鄂西各族人民抗日救亡、团结奋战的历史大舞台。其中恩施集中营是全国四大集中营(重庆渣滓洞、贵州息峰、江西上饶)之一,北伐英雄、抗日名将叶挺将军分别于1942年和1944年两次被囚恩施。这些重要的革命史迹,使恩施成为重点革命老区之一,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长达30年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恩施各地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址、遗迹。据统计,全州这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革命领导人故居、烈士墓、纪念设施等共667处,其中有不少属于国家级和省、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是革命先辈留存下来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是我们世代相传的活生生的“党史教材”。

全州革命遗址共计667处。其中:①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276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41.4%。②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281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42.1%。③革命领导人故居36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4%。④烈士墓36个,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4%。⑤纪念设施38个,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7%。从保存状况来看,全州667处革命遗址中,已完全损毁的有287处,占全州革命遗址总数的43%;不同程度损毁的有159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24%。恩施州革命遗址主要是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这两类占革命遗址总数的83.5%;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的纪念设施仅38个,只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7%。全州革命遗址损毁情况严重,已完全损毁和不同程度损毁的占全州革命遗址总数的67%。

全州革命遗址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只有99处121个(其中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鹤峰县五里坪革命旧址群1处登记为23个革命遗址),只占革命遗址总处数的15.3%(占总个数的18.1%)。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0.29%;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个,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2.4%;州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1%;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4个,也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11.1%。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遗址,其保护状况不容乐观,损毁情况严重,大部分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或完全损毁。

全州革命遗址667个中,被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仅1个,被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2个,被作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22个。部分位于城镇、人口居住集中地和学校附近的革命烈士墓、烈士陵园或革命遗址,每逢重大节日,当地党团组织、机关、学校都以不同方式,来到这些地方,瞻仰革命遗址,参观革命文物,聆听革命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各族人民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弘扬先烈革命精神。但全州的绝大多数革命遗址未得到有效利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红色文化资源建筑损毁情况严重。因自然和人为因素,全州已完全损毁和不同程度损毁的革命遗址共有446处,占全州革命遗址总数的67%,保护形势严峻。损毁的主要原因:一是城市建设用地需要,原遗址被改建作他用;二是农村生产生活活动需要,原有房屋被翻修、改建和迁建;三是缺乏革命遗址保护资金,遗址无人看管,也得不到必要的维修,被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保存较好的部分遗址建筑也面临着受损或难以保存的局面,有的居住人年龄偏大,有的地处偏远,随时都有拆迁或损坏的可能。

(二)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保护机制不健全。全州少数革命遗址,分别由文物、民政、教育等部门管理,多数革命遗址归居民或村民自主管理。一是由于管理单位不统一,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保护到什么程度,缺乏相应的文件及制度规定,更缺乏有力的督导检查。州、县、乡、村各级都缺少对革命遗址专门管理保护的机构和人员,难以落实管理和保护责任。二是缺乏维护资金,上级没有拨付专门的资金,州、县、乡级财政比较困难,对革命遗址保护缺少有力的资金支持。三是缺乏日常管护。

(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宣传力度不够。全州大多数革命遗址,没有挂牌或立碑,也没有书写或粘贴文字简介,年轻一代对发生在自己家乡的革命活动事迹和革命战争情况知之甚少。如不加强宣传,设立保护标志,利用文字简介,向人们介绍遗址情况和革命事迹,遗址将会进一步加快损毁,许多革命事迹和历史文化将会被民众淡忘,许多青少年甚至会毫无所知。

(四)红色文化精神挖掘不够。革命先辈和先烈遗留下来的红色精神底蕴深厚、内容丰富,但在改革开放时期挖掘、提炼不够,没有凝练成具有时代气息的恩施精神,红色精神的价值利用还远远不够。恩施州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地方党委和政府应该大力传承红色文化,积极打造时代精神,武装恩施广大干部群众,引领他们克难攻坚、脱贫致富,努力把恩施建设成为全国最先进的自治州,努力把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成为扶贫攻坚示范区、民族团结模范区。

(五)红色文化精品不多。一些继承与发扬恩施红色文化传统的文艺作品极为罕见,仅仅有上世纪六十年代的2部长篇小说即马识途的《清江壮歌》、王英先的《枫香树》以及改编的电视剧《天池山血泪》和《血誓》,另外还有州史志办编写的《红二、六军团战鄂西》以及胡飞扬编写的《神兵》等。这个因素除开没有优秀的文艺创作队伍和文化产业策划人才外,还有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文化事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

(六)红色文化阵地功能不全。由于只对少数重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必要保护,大部分资源没有落实好保护措施,许多重大事件的遗址和旧址至今没有发挥应有的宣传教育功能,一些不可再现的革命历史文物遭到破坏。同时,长期以来,受财政困难、投入不足、交通瓶颈制约等因素影响,恩施红色旅游产业起步较晚,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滞后,没有真正形成红色文化产业。有点名气的红色旅游景点“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配套设施量小质差,红色旅游业发展缓慢,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低。

(七)红色文化研究人才不足。目前,恩施州红色文化研究人员年龄偏大,多数是一些文史委员、党史办工作人员和老促会的老同志,人才匮乏,使得恩施红色文化的研究、建设、继承与发扬等工作较为困难。

(八)红色文化品牌知名度不高。恩施州红色资源对外宣传工作力度与宣传该地区的绿色生态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相比,明显不足,与其他地区如井冈山、瑞金、大别山等相比差距甚大。红色文化对外宣传缺乏宣传意识和整体规划,缺乏有效宣传手段和宣传渠道,这里丰富和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外界的影响不大,认同度不高,这与有着中国第三大红色根据地、诞生第三大红军主力对中国革命贡献巨大的革命老区地位极不匹配。

三、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完善保护机制,强化政府管理的主导地位。各级政府要明确革命遗址的管理保护主体,建立专门机构,成立由史志、文化(文物)、民政、教育、旅游、国土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的管理小组,科学指导革命遗址的管理和保护。要制定出台专门文件,强化管理手段,落实管理措施,保障管理资金,及时有效地开展革命遗址维修和保护工作。

(二)运用多种方式,大力开展红色历史文化传播教育。党领导恩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留下的这些珍贵革命遗址,铭刻着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蕴含着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革命遗址,既是尊重历史的客观需要,又是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开展革命遗址历史文化传播教育,意义重大,是加强全州历史文化遗产和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重要途径。这项工作涉及宣传、史志、文化、广播电视、教育、旅游、民宗等部门,需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如将革命遗址汇编成书,编印革命传统教育读本,开展党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的学习教育活动;将革命遗址图片、革命事迹在网上或报纸上开辟专栏进行宣传,或举办展览;将重要领导人故居、旧居、革命活动地、重要战场等拍摄成专题片,在电视上播放;将重要的革命遗址进行综合规划,整合红色教育资源,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修建通行道路,开辟活动场地或场所,设立简介专栏和必要的安全设施,适时开放参观,重点组织青少年在“清明”、“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期间,开展缅怀先烈、扫墓、宣誓、上革命传统教育课等各种活动,教育青少年了解当地革命历史和党的历史。同时,注重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运用各种宣传媒体深入宣传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深化红色文化理论研究,促进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向纵深和品牌发展;组织专家编撰一批有影响力的、以湘鄂西“红色文化遗产”为题材的文艺作品,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多形式传承、多渠道传播革命遗址历史文化,来彰显革命遗址的历史价值,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革命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加大红色旅游开发力度,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革命遗址是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要把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到全州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当前,州及各县市应全方位地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研究、挖掘、整理、提炼、整合,科学制定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研究确定一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项目,通过向上争取项目或对外招商引资,在全州兴建一批红色旅游景点,以展现我州独特的革命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魅力,进一步增强我州旅游业发展特色,从而大力提升我州旅游文化品位,使我州革命遗址在维护和保护中得到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得到更好的保护。一是“红红结合”打好“湘鄂西牌”,对接其他红色景点,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如鹤峰县可形成“满山红烈士陵园—屏山—五里坪”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也可主动与周边省市的红色景区相联接,共同构建红色旅游专线,实现友情连接,互动发展。二是“红绿结合”打好“生态旅游牌”。恩施州山色秀丽,风景独特,自然、人文、历史景观多达百余处,都可以与红色旅游捆绑经营,打造“红色教育,绿色休闲”的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经典线路。如巴东“金果坪红三军驻地及红军标语墙”可作为“清江画廊”的旅游景点之一;咸丰“忠堡大捷纪念园”、“大村会议旧址”“黑洞神兵”可作为坪坝营、黄金洞旅游线路的景点之一。三是“红古结合”打好“历史文化名城牌”。把历史古迹与红色景点串连起来,共同推介。恩施州有历史文化名城恩施市,辖区内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可将“叶挺纪念馆、鄂西特委旧址、方家坝烈士陵园”作为红色旅游景点,让游客参观完红色景区后再探古访旧,置身在历史的足迹中感受历史。为了便于旅游资源的整合,可以推行联票制,设立旅游专线,开通旅游专车,进行旅游整体宣传推介等。

(四)全面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全面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一是根据《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文物保护法》和《湖北省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办法》要求,各级政府应把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在城乡规划中,注重对成片红色文化资源的规划保护,避免在红色文化区域内再建新建筑。二是对已消亡的革命文物史迹或建筑,原则上不宜再进行复建,即使复建也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三是各级文物保护部门,在对红色文化资源分门别类做好登记工作的基础上,抓紧制定维修保护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维修。四是通过新建陈列馆,全面反映红色景点的历史与精神内涵。为此,当务之急是认真做好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积极申报维修或新建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立项,以加大投资力度,逐步完善红色文化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五是采取有效措施,对现存红色文化资源抓紧进行保护。组织相关部门对革命遗址保护价值进一步论证确认。对全州具有保护价值的重点革命遗址,及时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逐步申报州、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抓紧修葺、挂牌或立碑加以保护,条件较好的或将几个革命遗址整合后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党史教育基地。对一般性的革命遗址,采取简易挂牌或立碑纪念。

(五)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区的支持力度。红色文化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但有许多革命遗址所在地存在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经济落后等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从政策、项目、资金上向革命遗址所在地倾斜,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改变单纯依靠财政投入的现状,采取各种办法,出台有关政策,吸收社会资金,加快旧址、旧居或纪念地的建设速度,使之成为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在开发建设中,可以借鉴其他建设项目和其他旅游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的原则。特别是一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项目,如旧址、旧居附近的宾馆、饭店、商铺、旅游产品的开发、土特产品的经营,以及对总体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和亮化等,完全可以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争取集体资金和个人资金投入。这样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又可以让经营主体自主经营、盈亏自负,减少国有资产的风险。要将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纳入各级地方的“五年”发展规划,纳入扶贫开发的产业战略,不断推进革命老区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红色旅游发展条件和投资环境,实现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与当地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当务之急是各级政府要安排落实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抢救维护濒临倒塌的革命遗址,以防止这些极其珍贵的红色资源的损毁与消失。

篇6: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念

一、准确界定“红色资源”概念的重要性 对“红色资源”概念如何界定,将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红色资源”的认识。界定不一样,对“红色资源”的理解也就会不一样。对“红色资源”的理解不一样,人们对“红色资源”的认识也就会不一样。进而,影响红色资源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准确界定“红色资源”的概念是构建红色资 源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构建红色资源学科体系的目的是为了认真研究红色资源的产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深入了解红色资源对于社会文明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 质的作用与意义,准确把握红色资源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与功能。而要构建红色资源学科体系,对“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就成了最基础的任务。概念是指对一个事物本质属性的一般性概括,对概念的准确界定是开展学科理论研究坚实的基础。如果我们把对“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比作红色资源学科体系的“根”的话,“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关系到红色资源本质、功能等“枝叶”的成长,最终决定着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这个“果”。如果这个“根”没有培育好,它的“枝叶”也就不可能枝繁叶茂,它的“果”也就不可能硕果累累。由此可见,准确界定“红色资源”的概念是开展红色资源研究的逻辑出发点,是构建红色资源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

2.准确界定“红色资源”的概念是促进红色资 源开发利用的客观需要。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开展红色资源研究的最终归宿。而对“红色资源”概念的准确界定则是做好开发利用的前提,只有准确地界定红色资源,才能在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上科学的把握,防止在 “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 朱小理,胡 松,杨宇光(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摘要:准确界定“红色资源”的概念,是构建红色资源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红色资源开发 利用的客观需要。纵观学术界现有对“红色资源”概念界定的理论成果,主要存在对“红色资源”的内涵主体认识不统一,对“红色资源”的时间外延有争议,对“红色资源”的核心词把握不科学以及没有突出“转化”在“红色资源”概念界定中应有的地位等问题。通过分析,可以对“红色资源”的概念作这样的界定:“红色资源”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前创造和形成的,可以为我们今天开发利用,且必须经过转化才能够彰显出其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

目前学术界对“红色资源”概念界定综述近年来,学术界就什么是“红色资源”,以及“红色资源”的定位与科学内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学者们各抒己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但对“红色资源”的定位与科学内涵则表述不一。归纳起来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

1.认为“红色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比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有:较早提出“红色资源”概念的谭冬发、吴小斌就认为:“红色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资源是指那些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动中凝结的人文景观和精神。狭义的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广大人民进行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所形成的历史痕迹和精神魂宝。[1] 徐艳萍也认为红色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资源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文化资源和人物资源四方面内容。狭义的红色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革命遗址、纪念场所、标志物、遗存物品和文献,以及承载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载体等。”[2]

2.认为“红色资源”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的只是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也比较多,但这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表述不同而已。代表观点有:耿琪认为,“‘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在她看来,红色资源没有什么广义和狭义之分,有的只是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她认为“物质的红色资源指的是革命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公墓、旅游路线、文学作品等;精神的红色资源是指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民族精神。”[3]李实也认为,从外在表现上看,“红色资源”在精神价值层面突出表现为长征精神、雷锋精神以及“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在物质载体层面上,集中反映在蕴含这些精神的英雄人物事迹、历史文献、文学艺术作品和纪念地、纪念物等。[4]

3.认为“红色资源”既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也不存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而是以中国革命道路、革命文化、革命精神为内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比较少,这种观点与第一、二两种观点的区别就在于:它进一步扩展了“红色资源”的内涵,将其内涵扩延至革命道路、革命文化、革命精神等。代表人物有李康平,他认为“红色资源以中国革命道路、革命文化、革命精神为内涵。”[5]

三、对“红色资源”概念现有界定存在的问题剖析学术界目前对“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达成了小范围的一致,这就是“红色资源”的创造主体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但现有的概念界定依然存在着进一步深化探讨的空间,具体而言,现有的概念界定仍存在着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对“红色资源”的内涵主体认识不统一。关于“红色资源”的内涵主体是什么?目前学术界认识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红色资源”的内涵主体是“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郭晓平认为,“红色资源”的主体在于 朱小理,胡松,杨宇光:“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 17第31卷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精神”,特指以物质载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6] 第二种观点认为,一切有着共产主义色彩的 革命遗址与精神等都可以算做是红色资源的主体。例如:徐艳萍认为,“红色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革命遗址、纪念场所、标志物、遗存物品和文献,以及承载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载体等。”[2]李实认为,“红色资源”是由精神内核和物质载体构成的“红色文化”统一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4] 第三种观点 认为,那些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动中凝结的人文景观和精神也都是红色资源的主体。例如:谭冬发、吴小斌认为,“红色资源即指那些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动中凝结的人文景观和精神。”[1]王姣艳、李振东等人也认为,“红色资源可以概括为教育主体利用古今中外一切反映历史进步和民族发展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纪念物及其承载的精神,对教育客体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7]

2.对“红色资源”的时间外延有争议。关于“红色资源”的时间外延,主要存在的争议是:“红色资源”是否包括建国以后直到现在的这段时间所形成的精神及其载体?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红色资源”概念的时间仅仅是指革命战争时期,红色资源是革命战争时期的产物,并不包括建国以后直到现在的这段时间。例如:李康平认为,“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中创造的”。[5]谷玉芬也认为:红色资源是指革命战争时期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8]第二种观点认为,“红色资源”的时间概念应该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例如:耿琪认为,“红色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3]肖发生认为,红色资源最本质的概念应为“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9]

3.对“红色资源”的核心词把握不科学。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分析,“红色资源”

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修饰或限制后一部分,后一部分才是整个短语的核心。从这个角度看,界定红色资源的概念,牢牢把握“资源”这个核心才是合乎逻辑的。“资源”的概念源于经济学学科,它是作为生产实践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提出来的,指的是原材料。经济学所述物质生产中的资源是有形的物质,而“红色资源”既有有形的物质,更多的则是无形的、精神形态的东西。但是,不管哪种形态,有两点不容置疑:即资源的利用主体与资源的效用性,缺少了这两个方面的任何物质或者非物质都不能称其为资源,其中尤以效用性最为重要。从目前的诸多红色资源的概念来看,恰恰相反,对于红色资源的“红色”着力相当之大,比如耿琪对红色资源的界定: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崇高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称”[3]。从中我们很难发现“资源”这一核心词的重要性。这种界定固然有其政治上的合理性,但是对“资源”这一核心词的漠视,往往会导致对红色资源效用性的低估,导致对其转化与开发环节的轻视,甚至可能导致红色资源这一概念的泛化。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教案案例 探索沙的特性下一篇:悄悄走过生命的风华一程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