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的近义词

2024-04-13

本身的近义词(精选10篇)

篇1:本身的近义词

他人

本身造句

1、智慧只是天才的配料,勤奋才是天才的本身。

2、生命力的意义在于拼搏,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竞技场。

3、损人利己,分文不值,容不得他人本身就是自私,忍受不了他人的自私并加以谴责的其实也是一种自私。桑塔亚那

4、一个人失败的原因,在于本身性格的缺点,与环境无关。

5、我深信,再也没有比人的外表(与其说是外表本身,不如说是对外表动人不动人的信念)对于人的发展会有这样惊人的影响。托尔斯泰

6、智慧本身就隐藏在我们的脑海中,消除惰性,敢于超越自己的人,会使自己的智慧充分显现,使自己获得最后的成功。

7、点燃了的火炬不是为了火炬本身,就像我们的美德应该超过自己照亮别人。莎士比亚

8、历史本身经常重演,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就成为闹剧了。

9、当形式是内容的本身,它和内容是。泰戈尔

10、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地球仪也永远是倾斜的转着。

11、生命本身是一个过程,成功与失败只是人生过程中一些小小的片段,若果把生命与成功或失败联系在一起,生命将失去本身该有的意义。

12、批评行为本身,但不要批评行为者。

13、令狐冲说“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14、虚荣是想把自己表现得比本身更有价值,这也是一种人的激情。三木清

15、欢娱本身并不是罪孽;但是,能带来一定乐趣的东西,同时也会留下比乐趣本身大出许多倍的烦恼。伊壁鸠鲁

16、太太需要丈夫的一切,除了丈夫本身。

17、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18、教师本身就是课程。其实,无论是新课程还是旧课程,只要教师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人,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的课堂就一定精彩。最好的教育理念不一定是最新的,往往是永恒的。

19、科学的探讨与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报酬;所以我在我的工作里面寻得了快乐。居里夫人

20、科学规律的本身是客观真理,是不会陈旧的。人们运用这些规律的方式和作出的相应设计方案,却是日新月异的。王竹溪

21、攀登顶峰,这种奋斗的本身就足以充实人的心。人们必须相信,垒山不止就是幸福。阿尔贝·加缪

22、真理只可能对于目光短浅的个别的人才显得狰狞恐怖的,本身却是永恒的美和永恒的幸福。别林斯基

23、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真正的哲学是写在那本经常在我们眼前打开着的最伟大的书里面的,这本书就是宇宙,就是自然界本身,人们必须去读它。伽利略

24、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它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25、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

26、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相当多的中学生能够把中外名着的书名、作者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作品本身的内容却一无所知!

27、幽默是多么艳丽的服饰,又是何等忠诚的卫士!它永远胜过诗人和作家的智慧;它本身就是才华,它能杜绝愚昧。司各特

28、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么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什么呢!车尔尼雪夫斯基

29、清晰是真理的一个特征,它如此显著,以至于常常被认作真理本身。儒贝尔

30、国际联合只能存在于国家之间,因而这些国家的存在,它们内部事务上的自主和独立也就包括在国际主义这一概念本身之中。恩格斯

篇2:本身的近义词

【词语】 本身

【全拼】: 【běnshēn】

【释义】: 自身(多指集团、单位或事物)。

篇3: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

近些年来,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受到人们极大关注。这种关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都清楚,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科学技术神奇般的发展, 在给社会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不少负面影响。而突出的问题就是物质文明进步与精神文明提升之间的不平衡。膨胀的物欲及其文化挤压着人们的心灵。许多人的精神生活越来越粗鄙了, 他们除了金钱与时尚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针对这种社会现象, 有学者深切指出:“人们但知追求物欲而忽视了精神上的修养, 于是没有理想, 没有目标, 茫茫而无所措、无所从。人心如此, 国际如此, 人类再不回头, 终将走入没顶的深渊。”[1]而如何化解人类的这一冲突, 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当然, “化解”不单是学校教育方面的事情, 但是, 学校作为培养新一代综合素养的基地, 它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责任。语文课含有丰厚的人文教育资源, 在当今的中国, 人们呼唤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其人文教育的功能, 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改实践, 探究人文教育的途径, 是要大加肯定的。在这样的背景下, 人文教育的大旗无论举多么高也不为过分。问题在于, 语文课如何实施人文教育?它与其它学科又有什么不同?这确实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其实, 中学各门学科教学都含有人文教育的内容, 也都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在这个问题上, 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比较, 又有其不同的特点。我们都知道,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 不仅学到了读写的本领, 而且还会受到思想情感、理想情操方面的教益。这是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融合一体、不可分开的。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 要求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必须依据自身的规律, 采取有别于其它学科不同的做法。就以思想性强的政治课来说, 它是通过文本直接向学生进行思想观点、政治理论的教育, 任课教师只要把有关知识内容、原理、规律点拨清楚, 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 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至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采取何种写作方法来表述的, 就不是政治课要管的事了。其它学科, 如历史、地理、生物以及物理各科, 亦是如此。而语文学科却不能到此止步。教师必须依据课文的特点, 从语言文字入手, 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揣摩语言, 从中感悟其人文思想的内涵, 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要回过头来, 领着学生去品味、学习表达那些人文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的特色与奥妙之所在。在这一过程中, 还可加深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一教学环节应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对此, 已故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 不抓语言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教学”。叶圣陶先生也说:“训练思想, 就学校课程方面说, 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可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贯训练, 却是国文的专责。”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建国50多年来, 无论是政治运动还是社会思潮, 对语文教学的冲击可谓多矣。而围绕语文工具性的问题, 也由此产生过多次的躁动。但不管这种躁动的时间有多长, 对语言教学的影响有多大, 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工具性上来。就说1958年的大跃进, 当时的语文课几乎成了政治课, 语文课脱离了语文而宣讲“三面红旗”, 基础知识教学、语言训练都不要了, 因而使语文教学遭到极大破坏。还有,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 语文教学以阶级斗争为纲, 用语录、社论当教材, 以写批判稿代替写作, 致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创下了历史“极低”, 荒废了整整一代人的学业。为纠正1958年的偏颇, 教育部在《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草案) 》指出:“不应该脱离文章的词句篇章, 架空地分析思想内容, 也不应该不管文章的思想内容, 单纯地讲解词句篇章。把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的做法, 是不能把文章讲清楚的, 是收不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的。”1992年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 》更加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语文训练中进行。”当然, 现在所讲的人文性要比过去的思想教育宽泛得多。但在思想方法上, “泛人文教育”同过去的空洞说教并无两样, 都是“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在作怪;在远离文本、脱离语言上, 其外在表现上并无两样;对语文教学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也无两样。这也是当前年纪大一些的语文教师忧心之所在。

应该指出, 我国的优秀语文教育专家, 多年前就对“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做过精辟的阐述, 并对教学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叶圣陶先生从学生的角度就曾说过, 对课文“了解跟分析的基础在语言文字方面, 因为我们跟作者接触凭借语言文字……打通了语言文字, 这才可以触及作者的心”。[2]张志公先生说:“教一篇文章, 必须让学生透彻理解全篇思想内容, 并且从中得到思想上的教益, 知识上的启迪, 感情上的陶冶, 不这样是不对的, 可是办法必须是带领学生好好的读这篇文章, 一字、一词、一句、一段的都读懂, 把文章的安排都搞清楚, 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3]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我国广大语文教师坚守“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引领学生研读文本, 揣摩语言, 在读写过程中, 感悟人文的灵光。他们在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做法:

一是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学生读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读架构起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通过有目的、有层次、适时适量、多种形式的读, 感悟文章的情感、品出语言的韵味、习得阅读的方法。一位小学教师在进行《泉水》课文第二段教学时, 她是这样做的:

教师:“同学们轻声读第二自然段, 想想自己读出了什么?注意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教师出示以下两个句子, 请学生回答:“读一读, 你发现了什么?”

来吧, 我的水很多。

来吧, 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教师范读这两句时, 特别强调“来吧”和“很多”, 再问学生:“你听出了什么?”

教师:现在老师是山里的娃娃, 你们是泉水, 咱们来打个招呼吧!

教师:泉水, 泉水, 我要打些水烧饭吃。

学生: (热情地) 来吧, 来吧!我的水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的水塔。

教师:泉水, 泉水, 我要打些水沏茶喝。

学生: (充满激情地) 来吧, 来吧!我的水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的水塔。

教师:泉水, 泉水, 我要打很多很多的水洗衣服。

学生: (加上动作, 更富有感情地) 来吧, 来吧!我的泉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以读悟文, 以读促思, 以读激情, 以读导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这位教师在“读”上做足了功夫。首先, 向学生提出读书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其次, 通过句式的比较、范读, 帮助学生读懂句子, 引导学生体悟句子所蕴含的情感, 品味课文用词的精妙;最后, 教师和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创设情境, 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味, 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

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位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敕勒歌》前, 先让学生听配读音乐, 披文入境, 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所营造的氛围, 并在眼前浮现了这样一幅鲜明美妙的图景:在阴山脚下, 是一马平川的大草原。环视四周, 天野相连;仰视长空, 满眼苍绿;俯瞰旷野, 茫茫无际;风吹草浪起, 牛羊时隐时现;北方牧民雄浑, 嘹亮的歌声仿佛就在耳畔回荡。敕勒人民热爱草原、热爱生活的真挚、炽热的情感会很自然地感染学生, 而北方民歌语浅情深、铿锵流畅的特点也就极易把握了。前人曾有这样的说法:“放声疾读又缓读, 及久之自悟。”[5]可见, 大声朗读确实可以读出文章的气势和韵味, 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

有的教师还说:“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语文中语言就基本属于他的了, 人文也就在其中。”“丢掉一个‘读’字, 几乎什么也不会有了, 包括人文性。”

二是揣摩语言。一篇课文, 只读一遍未必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 就需要多读多揣摩。揣摩就是反复想。北京师大王宁教授认为, 从“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分解看, 会想是会听读与会说写的前提。语文课如果只顾追求表面的读写, 甚至把听说的技巧看得过于重要, 而不深入到‘想’这个层面, 是无法从根本上达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的。”在接触课文后, 教师如能引领学生自己提出些问题来, 再由自己经过反复思考而求得解答, 应是有效的办法。她以毛泽东《沁园春》为例, 说明只有揣摩透文本的语句, 方能领会作者蕴含当中的思想情感。

原词是:“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她分析说:“这首诗的前三句点出了季节、地点、环境。之后摆出了六种景物:山红、林染、江碧, 船行、鹰飞、鱼游。仅仅这六件事本身, 是得不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结论的。六种景物的描述, 关键在‘遍’‘尽’‘透’‘争’‘空’‘底’这几个字上。一千一万座山要红就红个遍, 一层层的树林要染就一丝不剩的尽染, 漫长的江水要碧蓝就蓝个透底。成百的船在江里行驶, 谁也不碍谁地并行。鹰飞在高高的空中, 鱼游在水的底下, 一个那么高, 一个那么底, 谁又能干扰谁呢?几句话描述出的各种形象, 集中起来就是说:整个的大自然中, 谁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彼此都有自己的自由。要理解这些形象, 另一个关键在对‘竞’和‘争’词义的理解。‘竞’与‘争’在现代汉语里常用义是‘竞争’‘斗争’‘争夺’, 但在古代汉语里首先具有的意义却是‘并行’‘一起’。《淮南子·淑珍训》:‘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注:‘竞, 并也。’这里的‘竞’是‘并相’的意思, 这正是毛泽东所取的意境。‘竞自由’就是共有自由, 并享自由。同样, ‘百舸争流’的‘争’与‘竞’同义, 郭璞《江赋》‘缛组争映’, 《文选》刘良注:‘争, 交也。’就是相并相共地在江流中交相追逐。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理解为‘争夺’‘争斗’, 意思就全拧了:‘争斗’反映的是空间的狭小、不足;而交并, 反映的恰恰是空间的开阔。世界的空间这样茫远、空畅, 可以容纳万物, 谁想干什么, 都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干, 由此才发出‘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感叹。”她接着说:“分析这首词的前半阕, 如果不把上述几个重点词语落实到诗意上, 怎么能从客观的语言中接受作者的思想呢?”[6]

这个例子有力的说明:学生只有逐字逐句读懂了课文, 反复揣摩, 才谈得上接受思想上的教育、感情上的熏陶。

应该说, “文道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从理念上, 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 是不存疑义的。但是, 从理念到实践,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建国50年来, 在语文教学中, 就曾有过多次“重道轻文”的反复。而在每次解决这一“重道轻文”的问题时, 又都是以教育部制定的相关教学大纲往下传达、组织教师学习, 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回顾以往的经验、教训,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 稳妥地把握好“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的关系, 除了思想认识上明确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外, 关键在于教师能透彻地理解课文, 把握课文, 这一点不能有丝毫含糊。

需知, 选入课本的文章, 大都是文质兼美、文道统一的典范之作。但是要使学生真能文道兼得, 首先是老师准确理解课文。叶圣陶先生指出:“文道统一之切实做到, 我以为首要在教师透彻理解课文。教师透彻理解一篇之主旨, 不脱离文篇之思路发展与语言运用, 不放过文篇另说一番道理, 另说一番篇章结构之类, 学生即当于思想品德方面有所感受, 于读法写法方面有所长进。”我们从王宁教授这篇教学案例中, 可以看到要真正理解课文, 必须具备这样两点:一是要扩大视野, 开拓知识面。二是要提高鉴赏力, 增进悟性。教师缺乏鉴赏力, 眼光差, 不辨好坏, 就说不上透彻理解。而这一点只有靠平时丰厚的阅读积累才能得以解决。教师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通过阅读铸就自己的教学品位;通过阅读激发创造性思维。反之, 教师的业务功底差, 就难以按照“文道统一”的要求, 灵活准确地教会学生。这也是当前“泛人文教育”之所以能够兴起来的根本原因。比如, 学习《祝福》, 教师提出了“祥林嫂之死由谁负责”的问题, 让学生展开研讨。有个学生说:“四婶也有很大责任。”教师问这位学生:“何以见之?”学生回答:“她跟鲁四老爷是站在一头的。课文是这样写的。”于是教师又问:“怎么写的, 能具体说说吗?”学生由于还没有读懂课文, 接下来就没话可说了。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特别是四婶前后三次劝阻祥林嫂参加祭祖的语句:第一次说:“祥林嫂, 你放着吧!我来摆。”而第二次说:“祥林嫂, 你放着罢!我来拿。”第三次却说:“你放着吧, 祥林嫂!”学生发现, 从内容上看, 这些话并无什么不同, 但在形式上却有很大区别。于是, 教师进一步追问学生:四婶开头是“先呼后阻”, 后来是“先阻后呼”, 当中反映了四婶心理活动上的什么变化?这时师生再次揣摩课文的语言, 从中发现“先呼后阻”的语气比较委婉, 四婶只是从心里不希望祥林嫂参加祭祖;而“先阻后呼”则表示出四婶说话语气比较强硬, 其话外之音——一个不洁的女人, 怎么可以参加祭祖呢?这里的细微差别, 显现了她对祥林嫂前后不同的态度。而祥林嫂由此明白了捐了门槛后, 自己依然不干净时, 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可以说是四婶的这句话最后将她推上了生命的绝路, 封建文化的祭台。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 细心品味课文语言的细微差别, 而从中看到了祥林嫂这一如尘芥的生命结局, 怎能不对她产生同情呢?通过上述两个案例, 我们可以看出, 改变语文课堂上的“泛人文教育”, 做到“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 说千道万, 教师专业修养的提高是个关键。教师在这方面有了切实的进步, 才能铸就起语文教学的高品位, 激发出应对教学突发事件的灵动思维。

参考文献

[1]南怀瑾:《中国文化泛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中学生》1948年第9期

[3]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说工具》, 人民教育出版社,

[4]徐惠君:《语文课堂呼唤“原生态”的教学》, 《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8期

[5]刘国梁:《此情不足道唯闻读书声》, 《现代语文》2008年第11期

篇4:等待本身是美好的

有很多人问我,说什么样的人看上去就知道是一个心灵健康的人。我告诉他们,看上去愈是有耐心的人心灵愈健康。事实确实如此,凡是获得全人健康的人无一不是那些看上去很安静、很平和、很有自制力的人。

有一则深富哲理的比喻——"一个童女的比喻"。比喻中说,有十个童女去陪伴新娘等待新郎来娶新娘(希伯来人的婚俗),其中有五个童女是聪颖的,她们带着灯,也预备着油;而另外的五个童女是愚钝的,她们只带着灯,却没有预备油。当新郎迟迟不能到来的时候,她们都困倦不堪,睡着了。半夜时分,有人告诉她们,让她们出门迎接。十个童女都起来收拾她们的灯。五个愚钝的童女起来后发现她们灯里的油不足了,就向五个聪明的童女借油。五个聪明的童女没有借给她们,建议她们去卖油的地方买油。五个愚钝的童女就去卖油的地方了。然而,就在她们出走的时候,新郎到了。那五个预备油的童女就同新郎新娘一同坐席。等五个愚钝的童女回来之后,门已经关上了。她们在叫门的时候,有人对她们说,你们要明白"那日那时辰你们并不知道。"这则比喻是我看过的最具有哲理的比喻。事实上,现实世界永远都是由有预备的和没有预备的人组成的。比喻中的油是什么呢?是预备。而预备又是什么呢?是一颗会忍耐会等待的心。我们为什么要有一颗会忍耐会等待的心呢?原因是谁也不知道"那年那月那日那时辰"。试问世界上哪一样美好的事物是随着你的主观愿望在确定的时间到来的、实现了的?几乎没有。当我们难以选择美好事物的到来日期时,我们只有一个最好的选择,那就是选择等待,耐心的等候。

有人可能将等待看成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心理和行为。这种人大多是一些人格发展不全的人。我们来看看我们在婴幼儿时期最不懂得等待,最不能等待,我们会为一口奶而啼哭,会为得到一块巧克力而大喊大叫,撕碎漂亮的卡通画。再看看我们在青少年时期的表现吧,我们很难有"等一下再说""条件成熟了再来"的观念,我们的心理和行为基本上受我们主观需要和盲目热情的支配,我们爱一个人恨不得明天就和人家结婚。心理大师斯考特爪克博士将不能等待的心理称为"逞一时之快"心理,认为这是心灵残缺的一大特征,甚至是诸多心理疾病的致病因子之一。

心灵成熟有其客观的表现特征和标准,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形成了自我调节能力。不能面对痛苦,不能等待,没有忍耐的精神,都是心灵调节能力低下的表现。忍耐和等待需要和自己的冲动较劲,需要克制痛苦,需要压制诱惑,需要有信心,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要记住,等待本身是美好的,它是我们在时间之流中洗练心灵的过程。

学习等待是人生的重要的必修课,很多人都没有认真学习这门课。我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逞一时之快而毫无等待能力的人,他们做什么事都不假思考,仅凭兴趣和冲动做事,结果留下一连串的遗憾。这种人往往还不汲取教训,喜欢不断冲动,不断制造错误。我们学习等待的关键,是要培养我们的自律能力,自律是等待的前提。那什么是自律呢?所谓自律就是"自己给自己的纪律"。纪律是约束和规范人的,没有纪律的结果是混乱、无序。一个人没有自我约束能力,不能给自己制订严格的纪律,这个人一定是一个失败者。现在有人研究发现,自律能力与人的大脑前额叶皮质生理功能有关。也就是说,越能等待的人,他的大脑最高级的区域功能越发达。圣弗朗西斯科加莉博士说过,越是懂得等待的心灵越是强大的心灵。

篇5:本身的解释及造句

2、它们本身就是存在的。

3、不但地球的位置在变化,而且地球本身也在经历着变化。

4、从数据本身获得吗?

5、这需要您提供字符串的长度和到字符串本身的指针。

6、不是电网相关理念,而是线缆本身。

7、我相信这种音乐流派本身的故事。

8、它们本身并不是模型,而是一些方法,模型是由这些方法编辑的。

9、你将不得不利用它来工作,以及忍耐不仅是来自也它的本身。

10、并且每次引入提供了其内部及本身的价值。

11、在这个例子中,组件本身提供了度量。

12、接下来是实际语句本身,其中包含一些信息,说明了您将收集哪些信息以及将如何处理这些信息。

13、在重构后,所有对这个类中的数字或字符串文字的使用都将指向该字段,而不是指向数字或字符串文字本身。

14、他们把婚礼本身看作一个终点,而实际上它只是一个开始。

15、但是我宁愿这个在我身体上活动着、渴望着的生命本身能够实现些许美好,哪怕只是昙花一现的表现。

16、在确定读者希望看到哪些文章时,谁能比读者本身做得更好呢?

17、可以肯定的`是,黄金ETF和黄金股票总的来说还没有像金价本身那样回复。

18、人类的合作程度,而非合作本身,是独一无二的。

19、对于基督教而言,它不知道爱情:它知道的唯有忍耐或同情,暗示爱情的存在,而不是爱情本身。

20、已经证明这些方法同人们的表达方式非常吻合,但是他们本身不适宜于完成计算机化这一过程。

21、我们身后是斯德哥尔摩号,她本身也是一座海岛,船身到船尾几乎完全插入到冰块中。

22、由于节点完全不了解它们之前的节点,所以每个节点本身都是一个列表的开始。

23、这个回应本身是创造力的一部分。

篇6: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本身的缺陷

金融分业监管模式虽然可以发挥监管专业化分工优势,但在1999年实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后,标志着美国金融业实现了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这对现行的美国金融分业监管体制提出了挑战。特别是次贷危机的爆发,更加彰显了美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

一是监管机构过于复杂,易导致监管重叠和监管冲突,降低了监管效率,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证券机构和全国性证券市场拥有排他性的监管权,而期货交易委员会对商品期货的交易机构和产品拥有排他性监管权,但是两者在金融衍生产品、特别是金融期货和金融期权的监管上存在交叉和冲突。此外,监管机构过多也容易造成监管缺位,如对投资银行的活动基本没有监管,而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过程中,恰恰是投资银行起了重要作用。二是“多头”监管易造成监管标准不一致,加大了合作协调的难度,提高了监管成本,同时还容易导致监管信息交流不畅,从而错失处置危机的有利时机。如次贷危机从2007年年初显露迹象到7月份最终爆发,期间相隔了近半年时间。而在此期间,美联储、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并没有共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最终导致危机愈演愈烈。

三是以机构性监管为重点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已难以适应混业经营的新形势。尽管美国的分业监管既是“机构性监管”,又有“功能性监管”,但两者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其重点仍然是机构性监管。功能性监管主要体现在金融控股公司上,所有类型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均由相应的行业监管机构监管。例如,银行控股公司的证券子公司由证监会监管。另外,行业内的控股公司由各自的行业监管机构监管。因此,银行控股公司(BHC)、储贷会控股公司(THC)与证券控股公司(SIBHC)分别由联储、储贷会监管局和证监会监管。

篇7: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最美的童话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最美的童话。”安徒生的这句名言常常会在我的脑海的回音谷里久久回荡,它告诉了我生活的真谛:有风有雨,有平静,你就是童话的主人公!

生活的童话充满挫折。你可记得,在安徒生用文字为我们编织的世界中,那些贫困而坚强的主人公们?他们在挫折面前,不低头,不言弃,依旧善良坚忍,最终得到幸福,收获快乐。

最近在报纸上常看到一些轻生者的故事,他们经不起风浪,在挫折面前不堪一击,选择为自己的童话写下最伤痛的结尾。我多没想对他们说:“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最美的童话,为什么不把挫折当成童话中的一个需要付出努力的情节,微笑着,坦然的面对?风雨冲刷过蓝天,阳光依旧耀眼明媚!”

生活的童话充满幸福。留心你生活中的每一点光亮吧,小心的呵护它,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甜美、幸福。童话之所以美丽,是因为主人公把握住了幸福。请用爱的眼睛去发现幸福,不要将它遗漏,因为幸福无处不在。不是生活缺乏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睛,拥有一双慧眼,幸福将永不离你而去!机会不等人,不要在失去着童话中的转机了,“该出手时就出手”,抓住机会的魔法扫把,让你的童话更为美妙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最美的童话。”谢谢安徒生的这名言,它让我直视生活。

你准别好了吗!别再犹豫,握住生命之笔,书写你最美丽的童话!不要忘记了:“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最美的童话。”它充满挫折、幸福和机会,上演着美丽着美轮美奂的童话剧!

篇8:爱的传达和爱本身同样重要

一、爱的初冲突

晚自习, 班上有个学生正聚精会神玩手机, 我发现后就把手机拿走进了办公室。下课后, 该生过来了, 当时我想, 她能主动过来认错, 态度应该挺好的, 刚好也可以借这个机会好好跟她谈谈, 因为在此之前, 已经缴过她两次手机了。然而, 她一进来就态度生硬地抛出一堆话:“老师, 你是不是打电话告诉我爸妈了?你都跟他们说了什么?我的手机你什么时候还我?”一听这话, 我忍着一肚子的火, 心想你玩手机倒成了老师的不是了。于是我有些生气地回应说:“某某同学, 请你注意你的态度, 上次你不是保证不再玩手机了吗?要你把手机放在我这, 要和家里联系时再到我这拿, 你说父母在外经常联系, 不方便, 说能管好自己。现在呢, 你倒冲老师发火。另外, 前段时间好几位任课老师说你作业敷衍, 你也承认, 说以后认真就是了;现在呢, 又把时间花在玩手机上, 你说你还要不要学习了?”

也许是最后一句话我说得过分, 她不仅没有软下来, 好好反思, 反而理直气壮跟我说:“对, 老师, 我真是不想学了。”说完就走人了。过会我去教室看她在不在, 发现没有她的人影了。

二、爱的烦牢骚

冷静下来, 剩下的是担心和或多或少的抱怨。学生不见了, 就担心学生, 在寻找的过程中, 我就想难道不应该没收她的手机, 明明手机是影响她学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和她说这么多, 难道她不明白这样做很不应该吗?难道学生犯了错, 我还不能“有理有据”说了?向我信誓旦旦保证这么多次, 怎么能言而无信呢?在千般抱怨中, 我的观念就是:我是为你好, 我是爱你的, 你怎么就不明白?随着寻找的时间慢慢流逝, 我心里明白当务之急是处理好这件事情, 少些抱怨, 更多的是反思和寻求解决办法。同时, 我打电话给她父母告知这件事情的经过, 并从她父母那了解到这个孩子在父母面前很听话, 是她父母的骄傲, 也是邻里唯一一个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 正因为如此, 该生是带着荣誉的光环来到这里, 在成绩上有很高的期待。父母在外, 平时和她交流少, 但只要是她提出什么物质要求, 父母都会满足。我在电话里特意交代, 不要告诉她我打了电话给你们, 我会尽快处理好, 请他们不要担心。

三、爱的冷思考

莎士比亚有言:“真知灼见, 首先来自多析善疑。”回到原点想一想, 重新认识我在处理这件事上的不足。

从学生的角度看, 有两个问题值得我思考。第一, 学生为什么一上来就问是否告知父母, 而不是担心自己是否会受处分。一是学生知道自己的父母在外打工很辛苦, 却从不吝啬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 包括1000 多元的手机。她怕辜负了父母对她的爱。二是她怕破坏了父母, 甚至邻里对她的美好认识。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 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 如果达不到认知的一致性, 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其实, 对她自己来讲, 以前优秀的成绩和现在不好的成绩已经失衡, 心里很难受, 如果再让她的父母知道她学习没有以前那么好, 她会产生更大的痛苦。所以从这点上讲, 该生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 同时应该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第二, 学生为什么对我最后一句话“你说你还要不要学习了”这么敏感?基于第一点分析, 可以判断该生自我效能感在这段时间急剧下降,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个人之所以努力学习, 其原因在于一是了解学习与成绩之间的关系;二是清楚自己的能力。即一个学生不仅需要知道好好学习会取得好成绩, 还应该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做这件事。该生因为这段时间以来, 成绩在班上并不突出, 加上几门学科作业都做得不好, 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渐渐心猿意马, 甚至干脆不做了。因此, 我需要帮学生找回学习的信心, 而不只是告诉她好好学习有多重要。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讲, 值得自己深思的是我虽然是关爱学生的, 可忽略了对学生冷静的分析和爱传达的方式选择。我在爱的支持下, 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 是典型的“爱你没商量”。我宽容学生玩过几次手机;相信学生对我的承诺;鼓励学生要好好学习。其实这些并没有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自然这份爱也就没有引起学生的长久共鸣, 学习状态也未得到根本的改变。

四、爱的暖传达

当我最终在生物园找到该生的时候, 我已经理性很多。我笑着对她说:“你还是很听老师的话嘛!” (因为我曾多次跟学生说, 当我们觉得压力大或是情绪差的时候到生物园喊出来就好了) 她情绪好像也缓和了许多。接下来, 我根据自己刚才的分析跟学生聊了起来, 并帮助她制订了个性化辅导方案, 在辅导的科目、时间、地点上做了详细的安排。她似乎也看到自己重新崛起的希望, 脸上也轻松了许多, 手机也坦然放在了我这。

篇9:欣赏艺术本身的价值

来到赵能智位于草场地崔各庄的工作室,我们熟知的《表情》系列作品只在工作室中陈列了一张。他的新作一改往日作品中厚重敦实的质感,用稀薄的颜料描绘了一系列儿童的脸庞,同时又有两张大人抱着孩子的画作,这就是他和他儿子。他说:“我只是换了一个儿童的图像,想要用作品表达的还是那些内容。”“那些内容”牵扯到艺术创作、展览形式和艺术收藏。我们将从谈话中逐渐明确赵能智“那些”的轮廓。

赵能智的创作关注个人对生活的感受。“我觉得艺术家都是自私的。我的作品中一直保持着一种个人的独立性,我不去追求当下流行的样式,不是说现在什么好卖,我就随后画一批什么样的东西。我们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孤独的时代,被这些流行的趣味所牵引。从我自己来说,艺术家的作品只对自己负责。”

2010年之前,赵能智的作品专注于对油画笔触书写性的探索。黑暗的底色衬托出画面中心的人物,扭曲怪异的表情成了他作品的符号。这些人物或紧张、或狰狞、抑或歇斯底里,形式感的表现配合着其书写性笔触的游走和变化,释放了当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压抑与不安。而随后的《蓝色》系列作品,冷静的色调和相对温和的表情,可以被看做是他作品的一个过渡。直到2012年左右《婴儿》系列的出现,他用稀薄的颜料描绘在制作精良的画布上,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热血青年向一个慈祥父亲的转变。

谈地域性

谈及作品的地域性,赵能智对四川艺术家在艺术本体和艺术生态上有独到的见解。

“都说四川艺术家扎堆,其实不是这样,只是因为四川出来的艺术家多,不像北京的艺术家全国各地的都有,四川出来的艺术家大多出自四川美院。大家不是扎堆,学校就那么大,互相都认识,上学就在一个画室画画,到外面来,自然交往也就多了。这就给外界造成了一个错觉,觉得四川艺术家总聚在一起。大家在创作上还是比较独立的。地域性一定是对艺术家的创作有影响的,地方文化、生活习惯、饮食、气候、自然景观,都是影响艺术家创作的原因。相对于其他地方,四川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更关注对生命本体的关照,他们很少关注政治,也不像东北艺术家那样带有幽默感。这种地域性可能与四川的地理环境和整个的人文背景都有关系。”

谈艺术创作

“我觉得材料本身并没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可以用绘画的方式,也可以用新媒体、行为的方式,形式本身并不是问题。行为也有很多行(缺乏创造力的)的行为,摄影也有很多行的摄影。为什么你觉得它是艺术?是因为作品与人的内心能发生关系,触动了人,就是好的艺术。

衡量一个艺术家还是有标准的。艺术家有独特的气质。就像写作,朱自清的气质、鲁迅的气质、沈从文的气质都不一样,他遣词造句的方式,他的语法、语感是不一样的。这种个性化的语言方式,才有个人特点。大家都描述一个杯子,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描述,这是一种个人视觉语言的语法、方式和角度,不然的话,就不能算作好的艺术。用别人的方法去描述,这种艺术是不成立的。”

谈观众

当代艺术往往不那么容易被业界外的观众所接受,而赵能智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对于展览,业外的观众不是问题。展览允许观众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不以艺术圈的角度,他也是在解读这个展览。哪怕是在调侃,这也是与观众发生了关系,最怕的是观众不去美术馆。只要他去了,用什么样的方式都是合理的。这是他用他的方式在看这个展览,这就已经达到展览的效果了。不是看所有的展览都是要去接受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展览的目的一是扩大艺术家的影响,再就是要跟观众发生交流。看展览的方式有很多种,看有的展览是为了接受教育,有的展览是看了没感觉的,也有的是看了之后会拿来调侃,没必要用一个标准去约束这个问题。

艺术长沙每年做的宣传,做得像娱乐明星一样,走红地毯,搞得特别娱乐化。但是,主办方对这个事的解释特别有道理:在长沙这样一个当代艺术影响不是很大的城市,做一个展览,不是要给艺术圈的人看,做展览的目的是将这个展览发布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事情,并引发好奇心。你怎么让一个路人走进展厅?观众的心态都是娱乐的,你要用娱乐的方式将他吸引进来,让他发现展示的作品不是娱乐的就行。这作为一个方法,也有一定道理。它吸引人进美术馆来看,艺术家能保证的是我们自己作品的专业性。做公关和宣传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只要观众走进展厅,就是我们的目的。对艺术家和专业的内容,一下让大众接受也不可能,只要它让观众产生了评论,也就达到了展览的目的。

面对美术馆中的作品,人是平等的。我在美术馆也可以发表我的看法,一个扫大街的也可以对大艺术家的作品指指点点。

艺术首先要承认这种人格上的平等。但是这是一个西方的概念,而中国画的传统是一个贵族阶层的雅集。我们现在知道的古代画家都是当官的,基本上都是文人、高官,只有这个阶层是接受教育的,他们会互相交流,雅集把玩,普通老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现在我们谈论的观众应该与中国的传统有所区别。美术馆的观看方式是一个西方的概念。”

谈收藏

面对如火如荼的当代艺术市场,赵能智更倾向于藏家对作品本身的收藏,而非仅仅是当做投资的手段。

“我觉得藏家更多的兴趣应该是去关心他看到作品的感受。在看到作品后,能不能触动他的感受,如果能被打动的话,就是好的。比如说现在说到张小刚,所有的人都说‘我喜欢’,其实没有几个人去理解作品本身的价值。香港苏富比春拍张小刚卖的8300万港元的一张画,在90年代展览的时候,一万美金没人要。

可能今天买这个作品的人当时也看到了这件作品,可能他当时也能付这个钱。但是没有人真的在关注作品,而现在因为卖很贵了,大家才出来说‘我喜欢’。一个收藏家,在面对作品的时候,他首先应该剥离掉作品世俗的、金钱的价值,退开了去感受它精神的价值,然后再考虑市场上的价值。

如果只考虑值多少钱,那是一个对艺术收藏的误解,哪怕你花了10块钱去买一件东西,你也应该像花了一个亿一样去感受艺术作品。有很多人喜欢一件作品,是因为它很贵,而不是因为真正喜欢这件作品本身。真正收藏艺术不一定要花很多钱,花很少的钱,也能买到自己很喜欢的作品。现在一件作品卖一个亿,大家觉得真好,当这件作品卖10万的时候,怎么没人觉得好呢?

现在大家都知道张小刚画得好,作品还是那件作品,他的画卖不出去的时候就这么好。

我们谈收藏,藏家到底收藏的是什么?我看我以前的作品,我会从作品中感受到当时那段时间的状态,包括当时的环境、气味、那种空气的湿度。收藏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是收藏了一个艺术家生命的转世。人的生命总是会消失的,但是艺术家的作品留下来,这是一个艺术家生命的转世。这个作品是花了一年画的,你收藏的就是一个艺术家的这段时间的痕迹。

不要仅仅认为是买了一张画,这真的不是一块画布,这是一个艺术家生存的方式。一个艺术家做文学、拍电影,都是他生存的痕迹。艺术让这种必然会消失掉的时间和生命,用另一种方式存活下来。”

篇10:有些疾病本身就是身体的自我保护

很多人得病而亡,其实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现在医学把各种癌症以及慢性病,例如肝癌、肺癌、肿瘤、肾炎、糖尿病、痛风等等,统称为基因表达异常。但用更高的智慧来看,这些疾病的根源,其实是我们错误地使用身体的必然结果。从现象上治病会把人摧毁的

比方说,有些人爱吃油腻的食物,时间长了,血管里面就会堆积很多的垃圾,这些垃圾脂肪就会影响到人体血液的正常流动。为了保持血液的正常供给,人体就本能地升高血压来促进血液流动。这就好像是给水加大压力,让水跑得更快一样,这样就产生了高血压。

但现代医学治疗高血压,思路完全错了,它是从现象上去治疗,往往忽略了致病的根源。对于高血压患者,西医给出的处方就是降压药。可患者一旦吃上了降压药,后果却是不得不终身服药。虽然降压药将血压降下来了,但同时也把人体正常的生理调节功能破坏掉了!与此同时,得病的根源--血管里面的垃圾脂肪却任然没有排掉。

西方医学也承认降压药用久了,会导致一个人的肾脏和心脏衰竭。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血管里充满垃圾,导致血流不畅,身体本有的智慧(与大脑思维无关),就发出一条指令,命令提高血压,让血跑得快一点,以维持人体血液的正常循环。而降压药的作用是把血压降了下来,血又流慢了,流慢以后血管里的垃圾冲不走,就会在肾脏里面形成尿毒症,最终形成肾脏的衰竭。这与河流流速慢就会导致泥砂沉淀道理是一样的。

服了降压药后血又流慢了,还会导致一个很坏的副作用。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与组织,是依靠血液循环提供的养分才能正常运转,供血不足的话,这些器官就会损伤、坏死。这时身体的智慧被逼无奈,只得又发出一条指令,命令心脏跳得快一点,心脏跳得快了,泵出心房的血液就会多一些,以保证正常水平的血液供给。可这样时间久了,心脏也就衰竭了。这与打气的道理是一样的,气管子漏气,你就不得不加快打气的频率,才能将气打进轮胎,结果呢?很快胳膊肌肉就充血并酸痛起来。

这就是从现象上去治病的谬误之处啊!其实高血压只是一个结果,不去找它的原因--错误的饮食习惯,吃了太多的油腻食物把血管给堵住了--通过降压药降低血压,这是自己在害自己啊。

其实,只要改变饮食习惯,让肠胃清洁,血液干净,把血里面多余的脂肪排出去,血液就能够正常流动,血压就会自动降下来。现在看来,吃降压药是一个很笨的方法。

我们以前举过一个例子:一辆汽车发生了故障,发动机在响、底盘在响、踏离合器响,各方面都显得不正常,看似毛病很多很严重,其实有可能只是某颗螺丝钉松了而已。没有找到这个原因,一会拆了发动机,一会去修离合器,汽车拆了一大半,修了一大堆,结果越修毛病越多,越修也越修不好。现代医学很多的治疗方案,不正是与这个例子类似吗?也是越治毛病越多,越治身体越差!疾病是在提醒我们活人有问题

根据医学统计,大约有数百种疾病都可以导致头痛,如果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结果是:头暂时不痛了,但真正的疾病被忽略了,更糟糕的结果会等在那里!

反过来说,很多疾病,其实它的病因只有一个,但它显出来的现象有很多个,如果只从现象上去治疗,是永远也治疗不好的。

还有一些疾病是长期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人压力大的时候,肾上腺就会分泌肾上腺素,这种肾上腺素会把人体的各种器官都调动起来,就好像国家要打仗了,发出备战令,全国都动员起来一样。相同地,人体的各个器官也会进行总动员,肠胃会加快食物原料的消化和吸收,肝脏会抓紧排毒,心脏会加快跳动……这些都是人在紧张的情况下,身体智慧所产生的自然反应。

在原始社会时期,这种反应能够让人逃生,能够保护自己。但是现在,为了生活,我们把压力往肚子里咽,一直顽强地抵抗着各种压力。压力的持续积压,就会让我们的心、肝、脾、肺、肾一直处在超负荷运转状态,机器用久了都会发热,人的五脏发热以后,就会变成我们所说的胃炎、肝炎、脾虚、肺热……

拿胃来说,胃如果过度工作,就会产生胃溃疡。胃一旦有了溃疡,胃酸就会减少分泌。胃酸分泌减少以后,就会导致肠胃消化不良,或者胀气。这个时候,连带肠子也开始发生问题,就会得肠炎。肝脏也被波及了,于是就会得肝炎……于是种种的毛病都产生了。

上一篇: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阅读答案参考下一篇:教师——慵懒散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