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就业能力商务英语论文

2022-04-23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与学生就业能力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文章对重庆市旅游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期望及旅游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了调研,就如何提高旅游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效。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学生就业能力商务英语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学生就业能力商务英语论文 篇1:

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

【摘 要】针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遇到的问题,即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没有掌握相关专业技能,思想道德素质不过关,老化的就业观念,本文提出从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大赛和就业教育五个角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 职业资格证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进一步深化,市场需要大批既懂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经济管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人才。自2000年以來,一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都争相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培养了大批商务英语人才。然而,根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对口率并不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大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未能在相应岗位就业和社会所需人才又短缺之间的矛盾呢?高校培养的很多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并不合格,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导致了人才表面过剩而实质短缺的现象。如何提高高职商务英语学生的就业能力,就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高职商务英语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目前对于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已开展不少研究。王素芬(2011)曾针对用人单位需求总结:一是毕业生掌握良好的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这些学生具有较好的商务交际与沟通能力;三是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也就是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蔡学梅(2011)曾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一文中总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尤其动手能力亟待加强和提高;同时,要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从业资格证书和相关证书不可忽视。笔者一直从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总结出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一)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没有掌握相关专业技能

高职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本身就强调重视理论,强化实践。但是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缺乏刻苦专研知识和技能的精神,在学习方面有很强的畏难情绪。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多数数学底子较差,而在进出口业务操作中,涉及不少计算。这一部分,教学进行特别困难。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不少都出现基础理论不扎实,也没有掌握相关专业技能。

(二)缺乏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无法上岗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3年3月颁布了《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职业目录》,规定了90个必须有职业资格证才能进入的行业。目前,外贸行业学生可以拿的职业资格证书也不少,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等。这些职业资格证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努力获得。毕业时,这些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就业的敲门砖之一。

(三)缺乏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

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谢辉在《浅谈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总结三个表现:一是缺乏奉献精神;二是缺乏诚信;三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我院在组织大一学生参加为期三周的暑期专业见习时,不少同学因为天气热,路程比较远等借口,不愿意完成专业见习任务。

(四)缺乏正确的就业观

大多数大学生都没有职业规划的概念,也不知道在校期间积累工作经验,有意识朝着自己梦想的工作岗位努力。目前主要呈现以下两种情况:家庭环境好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习惯于家庭或者学校安排,就业意识不强;而家庭环境不好的学生,就业观念相对保守,有很强的求稳意识。对于就职单位的选择仍然停留在进国企、事业单位。不愿意深入基层就业(谢辉,2011)。

二、如何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能力

(一)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

根据高职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的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紧跟当地经济发展的步伐,瞄准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找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定位,制订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具有较高的商务英语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商务英语专业技能,能够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商务英语、商务文秘等领域熟练运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适应“1+2N”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结合学院“1+2N”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调整相应课程开设和课程分配。学院“1+2N”人才培养模式,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双证”教育。“1+2N”人才培养模式即要求学生取得一个专业毕业证书、多个职业资格证书和多个基本素质培训合格证书(英语、计算机等),挖掘并拓展学、研、产、训的合作空间,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后劲潜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置中,课证结合,把职业技能课程融入考证中,通过考职业资格证来促进教学。例如,学生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参加全国外贸业务员考试。通过分析,全国外贸业务员考核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理论,进出口业务操作,国际贸易法、商务英语等。这些内容都融入所开设的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业务操作、国际贸易法、商务英语课程。同时,通过考证,学生把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掌握更扎实。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比较多,外贸行业主要有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而英语培训行业有英语教师资格证等。有侧重性选择基础和重要岗位作为教学内容纳入课程。同时尊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并不强制取得哪一种职业资格证书,但是要求毕业时,至少有两个职业资格证书。

实施毕业证加多个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刘太刚,2004)。

(三) 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它对实践性教学有很高的特殊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有着重大作用(马巧娥,2005)。因此实践教学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我院历届商务英语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占整个教学的比例不断上升。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组成。

(1)本专业校内实践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室展开。商务英语课程主要有综合素质板块课程、语言类板块课程和国际商务板块课程组成。其中,针对语言类课程, 设置了以强化语言能力为目的的实训课, 如: 英语语音强化训练、英语口语强化训练、英语综合能力强化训练;针对国际商务类课程模块, 设置了基于网络软件的单证缮制、进出口业务操作实训、报关流程实训,商务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2)商务英语专业校外实习依托校外实训基地来展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大一阶段,我们主要组织学生参加西博会和糖酒会实习,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商务沟通能力;五一实践主要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大一结束,暑期开展为期三周的专业见习,推荐到英语培训结构,国际货运与物流等校企合作企业,开展与企业和岗位零距离接触;大二阶段,组织学生到酒店,参与酒店服务,提高服务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五一实践周,展开专业、行业的社会调查,对行业有一个整体认识;大三中后期开展的毕业定岗实习,就为学生的就业铺好坚固的基石。校外实践不仅检验了学生理论学习成果,提高学生思想素质,而且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及早了解社会、进入社会。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也增加了学生的职业认识程度。

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都在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并且循序渐进,相互映照,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之更具有竞争力。

(四)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检验教学成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当前,通过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推动,我国职业院校已建立由校级、省级到国家级竞赛的比赛机制。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共设置18个专业类别的96个竞赛项目,范围和规模都突破历史记录。一方面,开展职业技能大赛,重视技能训练,落实任务引领、做学结合等理念,全方位检验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职业技能大赛促使专业和行业、企业更加紧密结合。2012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报关赛项,由海关、报关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共同参与举办。根据比赛规则和精神,各大院校参赛队伍在备赛过程中,邀请海关、国际货代和物流公司参与进来,把学生送到公司去,真正实现专业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在比赛现场,不少报关类、国际物流类企业开展招聘活动。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真正实现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以赛促就业。

(五)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素质

(1)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为契机, 灌输职业使命感。我院新生入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其中专业职业认知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专业的特点,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岗位群结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帮助新生尽快了解、熟悉专业和行业的情况,明确学习目标,树立学习信心,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职业认知基础。

(2)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为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学生未来更好的就业打下基础。学生參与的五一实践、专业见习和毕业定岗实习,专业教师根据实习方案,指导学生参与实践,中期检查,实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考评。

(3)开设就业指导课,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我院该课程开展四学期,课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大一开设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题;大二开设社会调查、择业观和择业心理等专题; 大三开设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分析、求职技巧等课程,增强了指导的实效性。

为了使毕业生能顺利踏进职场, 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过渡, 开办相关讲座,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在市场的需求还会增加,并且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就业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大赛和就业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商务英语人才,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从而实现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高就业率和高对口率。

【参考文献】

[1]蔡雪梅,邵吉丽.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僧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当代职业教育,2011(3).

[2]马巧娥,阎红军. 对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报,2005(3).

[3]刘太刚.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创新实践[M].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4]王素芬. 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7).

[5]谢辉,赵伦芬. 浅谈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J]. 当代职业教育,2011(3).

作者:易福蓉

学生就业能力商务英语论文 篇2:

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与学生就业能力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文章对重庆市旅游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期望及旅游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了调研,就如何提高旅游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效。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旅游专业 英语教学 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杨国兰(1972- ),女,重庆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教学与翻译。(重庆 408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与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渝工贸[2012]110号)

一、研究背景

(一)用人单位的期望

当今社会需要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创新才能的人才,用人单位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竞争意识、适应能力、思想品德、实干精神、意志项目、责任心与承受力的评价分别占31.4%、23.5%、14.6%、11.1%、10.5%和8.9%,其中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占了相当分量,英语能力是增强旅游专业导游职业人才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毕业学生现状

对旅游专业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对旅游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如下表所示:

从调查和评价数据可知:毕业生英语水平整体较低。高职院校旅游專业的英语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三)在校学生现状

一是英语基础的参差不齐。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地学生英语基础起点不一,英语应用差异较大。二是学习态度的畏惧心理。由于旅游专业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学习心理压力大,对英语学习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和厌学情绪。三是学习方法的急功近利。在谋求就业的舆论下,旅游专业多数学生存在急功近利思想,看重英语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忽视了英语应用能力和长效发展的培养。

(四)师资队伍现状

高职院校旅游英语师资队伍主要由英语专业毕业、旅游专业毕业和企业聘任的兼职教师等三部分组成,其结构分别占62%、27%和11%。

二、现状分析

(一)教师缺乏英语与专业的兼容

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其优势是语音纯正、词汇量丰富、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强,但缺乏旅游专业知识和导游实践。在教学中侧重于英语语言词汇的学习、语言结构的分析和学生口语的训练,结合旅游专业性应用训练不足。旅游专业背景的教师,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的外语训练,存在语音发音差,对语句的理解和教学重心时有偏颇。其优势是专业知识丰富,教学中旅游专业方面的知识讲得很多,往往把旅游专业英语课变成了旅游专业课。这两类教师的共同特点是缺乏英语与专业的兼容。企业聘任的兼职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虽然略显不足,但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用性较强的英语知识,学生很喜欢这类教师,然而这类教师偏少。

(二)教材缺乏与岗位能力的对接

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内容陈旧,与现实导游岗位能力培养相悖。主要是教材起点太高,难点过分集中,基础知识容量较大,几乎每所学校都无法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材中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知所措。用听说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但又不得不在语法讲解和语言难点分析上花大量时间,制约了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造成大部分同学“听不懂,说不了,读不准,写不出”,其结果是导致培养对象的“聋哑症”,不能较好地适应岗位需要。

(三)教学缺乏与导游市场的衔接

英语教学围绕考级考证的教学模式,以考级为中心,应对考试为手段,不可避免地冲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扩大了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的距离,背离了学校和旅游市场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更大的差距。学生毕业后很难迅速地适应市场需要,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英语考级方式对学生也形成了误导,不少学生认为考级考证就是就业能力的一种表现,轻视对专业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的修炼。这也是高职学生毕业后进入单位难以迅速胜任相应工作的重要原因。

(四)学生缺乏英语交流演练环境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学生平时接触和运用英语的时间、环境和场所都非常有限。在一定程度上还局限于课堂。一门语言如果得不到充足的演练,没有环境和场所去不断运用,就不可能被很好地掌握。学无所用就会失去兴趣,失去热情,失去动力。目前,许多职业院校虽然配有语音室,但数量不足,主要用于公共英语教学,不能满足专业英语教学需要。

三、研究成效

(一)三项途径建设“双师”队伍

建设“双师”素质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一是组织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下企业,提高教师对旅游行业运作和导游岗位能力需求的了解, 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更新知识内容和结构,积累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二是组织旅游专业背景的教师到相关高校培训,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教学技能,以增强英语教学的应用能力。三是加大兼职教师的引进。从旅游行业和企业聘任兼职教师,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工作阅历和实践经验,而且深知导游岗位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对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得心应手,这是一条快速而便捷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学校“双师型”队伍的有效渠道。

(二)三结合编写适用教材

行业专家、岗位能力、教学人员三结合编写适用教材。旅游专业学生除了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外,还要掌握综合英语以及对外旅游政策法规、旅游景区讲解等相关旅游业务知识,内容非常广泛而丰富,对导游人才和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教材,或单独依靠英语教师编写教材,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和实现培养实用人才的目的。我们邀请国内外行业、企业具有深厚工作实践阅历的专家,共同编写的《旅游电子商务英语》《外国旅游文化》《旅游常用会话》等教材,将那些精典的案例、规范的程式、成功的模式融入教材,集理论与实际于一体,不仅充分体现理论结合实际,也是实践经验的现实展示,更能体现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更适合高职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岗位角色定位教学模式

培育学生的目的在于适应岗位能力需求,围绕岗位能力需求制定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互动式教学。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多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回答。例如,在《饭店情景英语》“Room Reservation”,结合课文内容可设置这样的问题:“How to book a room? How to ask about the room rate/price?”和“As a reservationist, how to accept /refuse a booking.”通过问题的回答,可以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英语听说水平,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2.情景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是把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情景里,让学生听、看、说和表演,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并能让学生在情景或模拟情景中锻炼、强化、提高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情景式教学是旅游英语教学中非常有效的途径,旅游英语的口语训练很多都是在特定场合下发生的,如餐馆、饭店进餐、景点讲解等。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置身其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由表层的应付考试转变为深层次的提高自身能力,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3.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技术为旅游英语教学提供了先进的学习方法。声像教室具有再现真实世界、直观生动性、学习语言与学习文化同步等特点。学生在声光配套、音形结合的环境中学习,达到良好的果。多媒体材料可以是多方面的,如情景教学效果较好的《Family Album》和其他的一些影音资料等。CCTV9播出的“Around China”“Travelogue”“Chinese Civilization”等 ,这些节目涉及中国有名的景点介绍、地方文化、旅游设施等内容,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四)校企合作拓展演练环境

学生实训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演练两个部分(如下图所示)。校企合作、岗位结合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演练平台。根据岗位业务能力要求,组织学生到相关的旅游企业,特别是一些星级酒店、旅行社等机构进行实践教学。通过在前台、餐饮、旅行社、景点等部门的实训,提高旅游英语应用能力水平。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旅游局举办的“十佳导游大奖赛”“飯店技能操作大赛”等竞赛活动,实现综合性训练,总结经验教训,提升实际操作的能力。

校企合作、岗位结合的实战演练,为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奉献精神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践证明,根据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岗位需要的能力培养,是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用人单位对旅游系2010届毕业生称职状况的评价[EB/OL].http://www.fjcc.edu.cn/szlyx/jyxx/117162035140.shtml,2010-

10-15.

[2]李金海.高职学院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EB/OL].http://www.zget.org/html/2009-09/2201.html,2010-11-25.

[3]李英挺.旅游等行业对人才需求量大 外语人才俏鹿城[EB/OL].http://www.hainan.gov.cn/data/news/2008/04/49058/,2008-04-07.

[4]倪华.时代呼唤旅游专业实用外语教学新教材[EB/OL].http://www.sinobook.com.cn/comment/newsdetail.cfm?iCntno=4247,2007-03-30.

作者:杨国兰

学生就业能力商务英语论文 篇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外贸行业规模的扩大,其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企业对于综合性应用人才的需求日趋强烈,培养国贸专业应用人才正是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贸行业就业的要求。然而目前高等院校在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方法单一、实践基地不足等问题,阻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从完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基地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着手,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

一、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1.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经济数据据显示,中国全年进出口总额38 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中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在迅速扩大的同时,岗位结构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社会行业需求的角度出发,中国涉外经济活动可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合作三个领域,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要能够在进出口贸易,外资引进、转移,国际经济合作等多个领域不同行业就业,而且要能适应这些行业的实际需求。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正是迎合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第三产业和技术持续迅猛发展、产业内部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迅速变化而引起的岗位结构变化的需要。

2.提高国贸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几年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就业也是关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当前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目前,国内外经济贸易行业已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低水平运行状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全面提升,不仅要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物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就业资格证书,这是最重要的岗位敲门砖,还要懂得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操作惯例。因此,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

1.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受传统精英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制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都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人才”,但是高校往往把“高级”等同于“理论型”,因而大部分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经济学等理论知识的讲解,理论课时所占比例偏大,而一些必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尤其是实习实践课时所占比例偏小,学生实际需要的各种操作技能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从实验教学看,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各种国际贸易的实验,但是缺乏有实际外贸经验的教师,结果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实验效果不佳。尽管各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安排了毕业实习等时间环节,但是很多高校缺乏稳定的实习场所以及其他原因导致实习流于形式。结果导致培养的学生操作技能不强、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不强。这与当前的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目标有很大差距。因此,课程实践体系有待完善,综合性实践环节需要加强。

2.教学方法单一。从教学方式看,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教学方法仍旧较为传统,仍保持着“填鸭式”、“说教式”的上课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良好互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養。另外,国贸学生对于外语水平要求较高,广泛地开展双语教学是提高学生外语和综合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但受地域和师资力量限制,双语教学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得并不是很广泛,也缺乏专业的外教进行指导。从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看,理论考试仍然是高等院校主要的评价方式,卷面分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理论水平,但是无法完全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当前社会需求更注重学生是否能在企业独立地开展外贸业务,这些素质是无法通过简单的理论考试体现出来的。

3.实践基地和实践指导教师匮乏。目前,高校国贸专业学生实践主要是通过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两个途径,但实验设施投入少,条件简陋,人均实验设施严重不足是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很多学校只有一或两套外贸实训软件支撑校内专业实训,加上软件实训功能不全,实验室资源紧张,使学生的实验课时难以保证。校外实践基地同样存在问题,很多实践基地空有一个名称,并没有真正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致使学生很难把所学知识用到实践当中去。与此同时,随着外贸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精简机构、组织扁平化、业务人员一专多能是当今外贸企业的主要特点,对员工从业经验、综合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校大学生到校外企业的实习实训将更加困难。

另外,中国高校的专业教师大都直接从高教毕业就上讲台,真正具备有外贸实际经历的教师数量较少,本身就缺少实践经历,更难谈得上有足够的实践知识教于学生;加之在以科研为主的高校评价机制背景下,教师们不得不集中精力注重经济理论研究,进行实践培训和操作的时间有限。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

1.加快调整国贸专业课程体系。高校在教学计划设置上,应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计划设置时应坚持以构建知识结构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原则,全面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另外,教学计划中要明确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及方法,构建专业认识实习、 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模拟实习和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体系。

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一方面要处理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另一方面处理好专业必修与选修的关系。首先,应将微、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学、经济法学等基本课程列为必修课程,使学生牢固掌握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其次,要从专业能力培养入手形成三方面的课程模块:(1)进出口贸易活动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等必修课程和国际运输与保险、国际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国际结算、国际单证实务等选修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从事外贸业务活动的综合能力。(2)外贸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外贸英语、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等课程来提高学生应用英语从事涉外经济活动的能力。(3)防范贸易风险能力的培养。可开设经济法、国际商法、WTO 规则等方面的课程,及时与国际接轨,增强外贸风险的辨别和防范能力。

2.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组织实施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活动。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工作是保证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应改变那种以单纯地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学观念,进行创造性的交互教学,老师应精讲理论,多留给学生练习、思考、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时间,要让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培养的专业人才在将来的工作中才能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第二,应大力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使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关注外贸行业的发展变化和对人才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应不断加以更新,要把最新的成果传授给学生。同时对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提倡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等,可以设置虚拟的场景,引导学生现场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把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大力推广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动态资讯,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另外,也可实施联合教学,聘请校外的业内人士授课,这类课程主要是实践性较强的业务课程,如《外贸单证》、《报关实务》等,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国际贸易的动态发展和实际操作,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借此提高教师实践类课程业务水平,为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强化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强化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实践操作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应用型的经济学科,注重的是实践,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贸人才培养方面,做好校内实验课堂和校外企业实践基地、实践参访、现场教学等活动。为此,在校内应积极开展实践课程,针对地方本科院校普遍经贸实训软件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应通过争取财政支持、增加资金投入的方式来逐步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必备的教学设备与设施,以满足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再次,要建立校企合作实踐模式,强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双赢,真正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同时学校也要制定确实可行的方案,切实好落实实践基地的经费与任务,如学生不定期到外贸企业,实体企业和海关部门等进行参观或实习等工作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基础。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是在数量上,还应注重质量。师资队伍中应从企业界引进一些具有实战经验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校兼职,承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或者定期到高校进行实践讲学等形式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另外,对一些没有专业工作经验、只有高学历的教师应加强他们到企业的调研和实习工作,要求每年到企业进行调研或实习,多给他们提供出外进修或挂职锻炼的机会,提高教师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提高现有师资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宏付.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对策[J].科学大众,2006,(7).

[2] 谢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

[3] 茜桂杰.一般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贾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08,(10).

[4] 窦建华.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1).

[5] 盛志君.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教育经济,2011,(1).[责任编辑 陈丹丹]

作者:杜小伟

上一篇: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论文下一篇:电子人才培养应用电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