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雏鹰工程”的回顾与启示

2024-04-21

丰县“雏鹰工程”的回顾与启示(精选3篇)

篇1:丰县“雏鹰工程”的回顾与启示

丰县“雏鹰工程”的回顾与启示

徐州市丰县是选聘大学毕业生入村任职的发源地。1995年,一个被称为“雏鹰工程”的人才培育计划在丰县实施。13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被选聘入村任职,成为江苏省第一批“大学生村官”。“雏鹰工程”连续开展4年,先后从400多名报考者中选拔出共计63名优秀大学毕业生下村任职。时至今日,这批大学生村官中的大多数人已走上了县镇领导岗位,成为当地基层领导班子的核心成员。丰县的实践证明,对于广大欠发达地区而言,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一条短时期内选拔培养优秀干部、发展农村经济的成功道路。

“雏鹰工程”的实施背景和主要特点

——实施背景

丰县实施“雏鹰工程”的主要目的有两层:一是培养锻炼年轻干部;二是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进一步优化村级领导班子结构。当时,之所以每年从应届大学生中选派德才兼备者到农村任职,主要是出于四方面原因考虑:一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农村战略性人才储备工程的需要;三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需要;四是新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有益尝试,同时也是对新时期转变人才选拔培养、干部晋升、就业选择导向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主要特点

第一,招考条件明确。1995~1998年,县委连续四年印发了关于选派大学毕业生到村工作的意见,均对专业、学历、素质、数量等招考条件提出了明确要求。第二,角色定位清楚。县委组织部要求每名选派大学生当好三种角色,其中,当好干部是本职,当好学生是基础,当好先生是向导。第三,选派流程规范。由县委组织部门查阅报考大学毕业生的有关档案,了解其在校表现情况;当面考察其口头表达、应变、思维反应等能力;根据考察面试结果择优录取。第四,管理制度严格。县委组织部对每名选派大学生建档立卡,全面记录他们工作和生活的真实情况;明确县委组织部、乡镇党委、村级党支部等各级党组织的具体职责。第五,培养激励到位。对下村大学生实行帮扶措施;坚持试用期制度;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考察制度;实行干部工作成绩百分考核制度;下村大学生任职期满后,县委都根据他们实际情况安排了工作岗位,并且敢于提拔他们到领导岗位。第六,配套措施完善。工资待遇方面,县委按照现职干部标准对待下村大学生,尽可能解除后顾之忧;期满出路方面,明确:“两年后,据其现实表现和工作需要,可在乡镇明确相应职务或另行安排其他工作”。

“雏鹰工程”的成效及影响

——探索出了一条短时期内选拔培养年轻干部的途径

20世纪90年代,丰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因而在群众中的号召力不够、凝聚力不强,领导核心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下村大学生年纪轻、学历层次高、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在村里,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问题,给村级领导班子提供公共管理服务带来活力,给村民谋福利、奔小康指明方向。正如一位村民在1996年感慨的那样:“一个大学生,比给俺们20万块钱都有利,就像诸葛亮给俺出谋划策,这个利益有多大。”但是,大学生也有自己的不足,毕竟刚刚步入社会,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为了使这些年轻干部早些成长为基层领导队伍的脊梁,上一级组织部门需要及早把他们放到艰苦环境中去磨练其身心和意志,丰富其基层工作经历,加深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全面认识。“雏鹰工程”正是起到了这样的效果:经过各级党组织的精心培养和基层锻炼,一大批下村大学生得到锻炼和成长,并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据统计,1995年共选聘13名下村大学生,已经走上副科级岗位的5人,正科级岗位的6人;1996年共选聘13名下村大学生,已经走上副科级岗位的6人,正科级岗位的1人;1997年共选聘19名下村大学生,已经走上副科级岗位的14人,正科级岗位的1人;1998年共选聘18名下村大学生,已经走上副科级岗位的有11人。四年合计,占到了全县在职科级干部总数的5.1%,以及全县40周岁以下在职科级干部总数的18.7%.——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务的发展

选派大学生要有干事业的热情,积极性高,愿意为村内的发展出谋划策。他们利用自身思维上、眼界上以及知识上的优势,结合农村工作形势,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他们的到来,将当时农村大力提倡的搞好两个文明建设推向了新高潮。例如,梁寨镇的李庆军,结合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十星级”文明家庭户评选活动的办法,有效地调动起本村农民参与村内文明建设工作的热情;刘王楼乡的洪雷,和村干部一起带领民工开挖东水西调工程,仅用11天时间全面完成乡里下达的任务。由于他的到来,在他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有名的落后村各项工作都走在全乡前列,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套楼乡大王庄村的曹卫,用自己的工资买了许多科技书籍和科技信息材料送到农民手中。一位老农拉着他的手说:“小伙子,送钱、送物不如送书。”

——对周边县市的示范带动效果明显

1995年8月,丰县实施“雏鹰工程”的消息让大学毕业生兴奋不已,当年就有200多人报考。1997、1998年两年,报考的学生陡增(这里有一个情况,根据前两年的经验,农村工作不一定必须强调高学历,所以对学历的要求基本放宽到大、中专;但报考人数陡增的重要原因,仍主要在于前两届“雏鹰工程”的成效)。丰县“雏鹰工程”的实施对周边地区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也为临近县市提供了政策和实际操作上的参考依据。

例如,与丰县接壤并同属徐州市管辖的沛县参考丰县的做法,于1997年9月向全县公布了“关于在应届大中专生中选拔下村干部的公告”(沛县从1994年就开始酝酿,但因无政策依据,所以一直没有实施;其中,1997年上半年选拔了129名往届大学毕业生直接进入乡镇机关),吸引了553名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报名参加考试,最终选拔了23名作为下村挂职干部,到行政村(20名)和乡镇企业(3名)挂职锻炼,担任村主任助理或乡镇企业厂长助理(目前,已有3人走上正科级岗位,9人走上副科级岗位;而1997年上半年选拔的129名往届大学毕业生中,目前科级干部60多人,正科级的5人)。沛县于1999年又选派了第二批大中专毕业生下村(由于2000年沛县合并乡镇,干部职数显著缩减,所以就没再继续选派。直至2007年江苏省全省推开时,才继续招录大学生村官)。

——对当前的大学生村官政策仍具有深远影响

时至今日,当年“雏鹰工程”的很多做法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在很多方面都为后来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提供了依据和借鉴。无论是从政策出发点,还是从招考条件、管理办法还是大学生村官任满后的出路安排来看,当前的大学生村官政策都能在“雏鹰工程”中找到影子(甚至有些方面还尚未达到“雏鹰工程”时期的要求,例如,每周汇报工作,下月工作计划需要村书记、乡镇书记签字)。2007年5月13日《人民日报》第七版曾以“乡村,有我最美的十年青春”为题,对“雏鹰工程”1995年招考的13名下村大学生进行了专门报道,文中提到:“丰县雏鹰工程先后培养了百余名优秀的基层干部,实践证明,这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选拔优秀干部、发展农村经济的一条成功路子。”毫无疑问,这是对当年丰县下村大学生和“雏鹰工程”的充分肯定。

“雏鹰工程”的几点启示

——领导高度重视

丰县“雏鹰工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丰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每一批大学生下村工作之前,时任县委书记的晁家宽同志都会亲自给大学生上课。此外,他还多次下村考察看望下村大学生的工作情况,询问他们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并尽力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他曾经讲到:“下村大学生就要像当年千千万万名学生满怀热情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一样,思想经受洗礼,意志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升,对国情和农村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将来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工作,这段基层工作经历就是基础。”晁家宽书记将下村的大学生比作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他的话是对下村大学生最大的鼓励和肯定,鼓舞和激励着这些下村大学生扎根农村,闯出一片天地的决心。这番话即使在今天听来,也能让人热血沸腾、充满力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丰县领导的重视是推进“雏鹰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雏鹰工程”实施期间,丰县上下的干部都十分关注和关心这些下村大学生的成长。当时,县电视台还花费半年的时间,专门拍摄了反映下村大学生工作生活的专题纪录片《小村来了大学生》,相关报道在中央电视台编辑播出之后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

——政策目标明确

“雏鹰工程”的政策目标非常明确,具体可以细化为两方面:一是培养符合当地农村发展需要的村干部,解决当时村干部这一群体整体素质低的问题;二是提出对于表现较好的下村大学生,期满后选拔到乡镇机关工作,而表现不好的,则进行二次分配的政策安排。可以看出,第二个政策的根本目标是为乡镇培养兼具先进文化水平和农村工作经验的优秀后备干部。这两个明确的政策目标,既符合当时丰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考虑到具体的可操作性,在人力、财力、物力及技术上都能够实现。而且,“雏鹰工程”少量选聘大学生到农村锻炼两年的做法,也是对直接招聘应届大学生到乡镇机关工作的一种有益补充,与当时现行的政策并没有冲突和矛盾。

——干部培养链完整

丰县将下村大学生作为后备干部培养的链条非常完善。在招考上,关于学历、专业等方面提出了严格明确的要求;在培养上,敢于压担子,敢于放手放权;在管理上,建立了一系列的考核制度;为每个下村大学生都建立一个档案盒,包括工作计划、总结表、乡镇、村民代表的看法,如实记录了选派大学生工作和生活;在选派大学生成长后,还对他们进行了跟踪,档案保存全面完整。可以说,无论是提供机遇、创造环境、激发内在动力,还是强化制度、加强管理、施加外在压力,丰县在下村大学生培养上始终坚持的原则就是“助长但不拔苗”、“使用就是最好的培养”,敢于给下村大学生压担子、提要求,敢于放手让他们独当一面。通过复杂、艰苦的农村工作和环境磨练,造就他们坚强的意志和性格,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真正成为有用于社会、有用于人民的人才。当年“雏鹰工程”的下村大学生也确实不辱使命,没有在田间地头荒废青春,而是将他们的满腔热血和全部所学都奉献给了农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村里切实发挥了他们应有的作用。

——以出色实绩回应舆论质疑

在17年前,大学生对于当时的农业大县的丰县来说还是非常稀少的。农村孩子“十年寒窗苦读”上大学,目的就是盼着走出农村,过上安逸富足的生活。当得知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重新选择回到农村,一时间丰县上下议论纷纷。一些人认为农村孩子经历“十年寒窗”,大学毕业后再回到村里,是大材小用;还有一些人认为农村工作艰苦纷繁,大学生直接担任村级领导工作,不能够胜任。当时的舆论环境、传统观念对下村大学生本人、丰县各级干部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然而,随着下村大学生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以及全心全意为村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在丰县广阔农村闯出一片天地,做出巨大贡献,随着丰县上下全体干部凭借巨大勇气和坚定性全面贯彻实施“雏鹰工程”的各项安排,确保“雏鹰工程”逐步实现为农村基层提供合格领导干部这一使命,“雏鹰工程”在全体丰县村民心中写下了最有说服力的注解。

篇2:母语负迁移研究的回顾与启示

一、英语语言学中的迁移理论、发展阶段

“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 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影响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的一种过程。迁移可主要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母语的习惯、模式、规则对第二语言起促进作用, 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反之, 当母语对第二语言起干扰和阻碍作用就称为负迁移。迁移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语言迁移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50和60年代, 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联系在一起;第二阶段, 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 由于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影响, 许多语言学家对对比分析假说和语言迁移理论纷纷提出异议。迁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被贬低;第三阶段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 迁移再次成为语言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它被视为语言学习中一个复杂且受诸多因素影响的重要学习策略。

二、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我国很多学者都曾做过这一方面的实证研究, 其中, 刘座熊 (2007) 对大学生英语词汇层面的母语迁移作出了研究;莫海文 (2005) 重点研究了母语负迁移带来的连接词误用;吴汉平 (2005) 对母语句法负迁移现象进行了专门分析;赵宏健 (2008) 对母语思维模式负迁移进行了单独研究。迁移在语言学习的表层和深层都会发生, “表层多为负迁移, 而深层多为正迁移。”束定芳实证研究发现, 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所犯的错误51%来自母语的干扰, 即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负迁移影响主要表现在从词汇到语法, 从句子到篇章, 从思维到文化。

熊金芳 (2007) 把与母语负迁移相关的理论依据归纳为三种, 即对比分析理论、错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裘姬新 (2003) 则认为对母语负迁移界定的依据是对比分析假说、语言标识性现象和语言僵化理论。

对比分析通过比较母语和目的语进行, 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设 (CAH) ”。其基本观点是:两种语言相似的学习内容引起正迁移;两种语言相异的内容引起负迁移, 即干扰;第三种可能性是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特征在母语中根本不存在引起二语学习者的困难。对比分析的目标是要通过比较母语和目的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异同并分析其根源, 一方面找出其相同的一面, 为学习者更顺利地实现正迁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 找出其相异的一面, 教师进行预防性讲解, 以避免或减少学习者犯错。

错误分析理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对比分析理论存在许多局限性, 于是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对学习者在语言实践中常犯错误的研究上。错误分析创始人Corder说道:“出错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反映了他们对外语规则习得的程度, 能显示学习的过程和应用语言规则的策略, 它能给研究者提供大量学习者的语言应用的信息。研究者们详细描述和分析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实践中出现的各类错误, 目的是揭示学习者对语言的真正了解情况。错误分析的一般步骤是: (1) 选择语料; (2) 确认错误; (3) 对错误加以分类; (4) 解释其产生的原因; (5) 评价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中介语理论是学习者自己创造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系统。它的产生是由于目的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 形成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于固定下来的状态。中介语并不是一成不变, 而是一个动态的向前发展的连续体。随着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越高, 中介语就越接近目的语。当然, 中介语并不会与目的语完全重合, 因为在目的语的学习中, 会出现语言石化 (fossilization) 现象, 即中介语固化下来, 停止向目的语靠近。

洪丹 (2010) 认为, 中国学生在使用英语时极易出错, 对英汉两门语言做个对比, 就会发现母语负迁移作用是造成此类错误的主要原因。Schacter的研究发现, 中日两国学生在英语作文中使用的关系从句的数量要比阿拉伯学生少得多, 原因是汉语和日语是左分支语言, 而英语为右分支语言, 和阿拉伯语一样。他认为由于语言的分支方向不同会带来学习困难。所以中日学生在英语作文中使用了回避 (avoidance) 策略。由此可见, 语言的分支方向和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有着密切关系。

三、对教学的启示和影响

对于学生来说, 完全脱离母语这个中介媒体而用英语思考, 似乎过于苛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宽容对待。让学生减少挫败感, 增强信心, 激发兴趣, 从而减少对母语的依赖性。

1.加强优化语言输入。正如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所描述的, 只有在足够输入的情况下, 才能较好的输出。阅读和写作是外语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输入和输出途径。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加强语言的积累, 培养英语敏感度, 也可以获得关于各种语法在文章中正确运用的范例, 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法敏感性。除了阅读这种增强理解输入的方法外, 背诵也是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输出信息, 并通过模仿和活用, 使背诵材料内化, 从而形成自然、流利的语言表达。这一切均有助于学生克服母语对英语写作的负迁移。

2.加大语篇结构分析教学。以往我国英语教学多注重语法、词汇等语言基础的教学, 后来又导向注重口语表达等交际教学。Michael Honey (1985) 认为英语语篇大致可分为三种:problem-solution pattern, 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和matching pattern;而中文语篇没有约定俗成的语篇模式。英语重“形合”, 重视句与句之间和段与段之间的连接手段, 所以结构严谨;汉语重“意合”, 重视句与句之间和段与段之间的功能意义, 所以结构松散。学生不了解这种差异, 不注意使用适当的语法或词汇手段, 尤其不善于使用语篇衔接手段, 而使文章结构松散, 文章语义晦涩难懂。

3.重视学生评价监督。虽然提倡学生用英文思维, 实行起来尚有难度, 亦有些不切实际。但有一点老师是可以做到的。多收集一些有关母语思维模式负迁移的范例与资料, 在教学中适当地作些汉英对比分析使学生明白造成负迁移的原因。“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为了提高学生自我纠错能力, 我认为, 教师可以设计一套学生互评监督方案, 公之于众, 这样既可以提高兴趣, 又可以让学生承担一些责任, 便于他们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取得进步。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互改、互评, 典型的错误可以在课堂上集体讨论, 并同时纠正。这样在词汇、句法、篇章上出现的母语干扰错误在短时间内比较容易消除。

当然, 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是需要监督的, 监督是为了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监督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是协作伙伴之间的相互监督, 组员之间相互出题本身也是合作更是监督。另一方面是老师的评价监督。只有更好的发挥评价监督作用, 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摘要:通过分析语言迁移不同时期的特征, 概括理论成果, 并回顾了母语负迁移研究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作者总结出母语负迁移对外语教学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语言迁移,母语负迁移,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David Nunan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2]周启加.母语负迁移实例解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08 (5) .

篇3:学生技能竞赛回顾与启示

1 竞赛筹备

根据教务科计划, 于第8周安排竞赛, 要求各专业教研室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 以专业技术标准为基础, 制订技能竞赛方案, 包括竞赛内容、时间、地点、评分标准等, 最后由教务科汇总修订, 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 并以文件形式下发。

2 竞赛方案及实施过程

2.1 竞赛对象

全校各专业一、二年级所有在校生。

2.2 竞赛项目及内容

(1) 护理、涉外护理、助产专业竞赛分3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护理理论知识测试 (权重系数0.3) , 该测试采用“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科目和题型, 要求这3个专业的一、二年级全体在校生分别参加专业实践能力、专业能力测试, 各年级理论知识测试成绩前40名者参加操作技能竞赛。第二部分为护理操作技能测试 (权重系数0.4) 。第三部分为护士礼仪大赛 (权重系数0.3) 。具体竞赛内容见表1。

(2) 药剂专业竞赛分2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理论知识测试 (权重系数0.4) , 该部分借采用“全国卫生专业药剂士资格考试”题型, 要求药剂专业一、二年级全体在校生分别参加基础知识、综合知识理论测试, 各年级学生理论知识测试成绩前36名者参加操作技能竞赛。第二部分为操作技能测试 (权重系数0.6) 。具体竞赛内容见表2。

(3) 医学检验专业竞赛分2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理论知识测试 (权重系数0.4) , 题型参照“全国卫生专业临床检验技术 (士) 资格考试”, 要求医学检验专业一、二年级全体在校生分别参加专业基础、专业知识理论测试, 各年级学生理论测试成绩前36名者参加操作技能竞赛。第二部分为操作技能测试 (权重系数0.6) 。具体竞赛内容见表3。

(4) 康复技术、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竞赛分2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理论知识测试 (权重系数0.4) , 该测试题型参照“康复治疗 (士) 资格考试”或“口腔工艺中级工”考试题型, 要求这2个专业的一、二年级全体在校生参加, 其中各年级学生理论知识测试成绩前15名者参加操作技能竞赛。第二部分均操作技能测试 (权重系数0.6) 。具体竞赛内容分别见表4、5。

2.3 理论知识测试命题、制卷及制定操作评分标准

理论知识测试由各学科组织相应专业课教师根据竞赛方案统一命题, 统一制卷。操作技能测试评分标准由各学科根据竞赛项目制定, 教务科审核后随竞赛方案下发各专业教研室及班级。

2.4 评委

各专业技能竞赛由各学科相应专业课教师担任评委。护士礼仪大赛评委除学校专业教师外, 特邀请定西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第40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王亚丽等4位护理专家担任评委。为了体现竞赛的公平公正, 各专业对评委进行培训, 统一评分标准。

2.5 评分办法

2.5.1 护理、涉外护理、助产专业

班级总分=理论知识测试平均分×0.3+操作技能测试平均分×0.4+护士礼仪竞赛平均分×0.3。其中理论知识测试平均分指全班理论测试成绩的平均分, 操作技能测试平均分指每班参加操作技能竞赛学生成绩总分除以班级总人数。个人总分=理论知识测试分×0.3+操作技能测试分×0.4+护士礼仪竞赛个人成绩×0.3。

2.5.2 其他专业

班级总分=理论知识测试平均分×0.4+操作技能测试平均分×0.6。其中理论知识测试平均分指全班理论测试成绩平均分, 操作技能测试平均分指每班参加操作技能竞赛学生成绩总分除以班级总人数。个人总分=理论知识测试分×0.4+操作技能测试分×0.6。

2.6 竞赛实施

理论知识测试由教务科统一组织考试和评分;操作技能测试在教务科安排下, 各专业组织比赛;护士礼仪大赛由学校统一组织, 除礼仪表演外, 还为一年级护生代表举行授帽仪式。

3 竞赛特点

本次技能竞赛覆盖所有专业、所有学生、所有专业教师, 形成了“各个专业有比赛, 人人能参与”的竞赛格局。

3.1 增加理论知识测试

本次竞赛增加了理论知识测试, 测试方式和内容均以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为主, 使学生掌握了较扎实的理论知识, 为其毕业后通过国家执业资格考试奠定了基础。

3.2 突出操作技能测试

本次竞赛各专业均突出了操作技能测试, 这与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 同时也让所有专业教师认识到实验教学是最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 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基本手段, 也为学校进一步加强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3.3 重视护生礼仪培养

本次竞赛中, 护理、涉外护理、助产专业除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测试外, 还将护士礼仪大赛纳入技能竞赛范围, 这不仅使护生重视理论与实践技能学习, 也使其重视护士礼仪学习, 提升了综合素质。

3.4 成绩评定客观公正

本次技能竞赛理论知识测试平均分是全班理论知识测试成绩平均分, 操作技能测试平均分是将实际参加操作技能竞赛学生成绩相加再除以全班总人数, 而非参加操作技能竞赛学生的平均成绩。此举可使师生认识到理论知识学习和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4 启示与思考

职业技能竞赛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盛事, “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可。近几年, 各种级别的职业技能竞赛越来越多, 职业教育中的技能训练也受到高度重视。技能竞赛不仅能促进教学改革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还能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工学结合。本次技能竞赛既考查了学生的理论水平, 又考查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职业心理素质等,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挖掘了学生潜能, 培养了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调动了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1], 在校园里营造了热爱技能、学习技能的良好风气, 促进了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风采、表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舞台。

4.1 技能竞赛促进学校教学改革

竞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 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与技术创新。本次竞赛以技能为主, 这只是一个发力点, 它的作用还应包括对未来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职业能力的培养, 以及如何实现与岗位适用人才的对接等, 以便为我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4.2 技能竞赛设计应注重职业技能新要求

技能竞赛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本次技能竞赛虽然形式新颖, 但某些专业, 如护理、涉外护理、助产专业操作竞赛内容偏少, 项目单一, 同时缺乏新技术, 如静脉留置针、PICC置管术等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今后的技能竞赛项目和内容设置一定要遵循“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相应增加临床新技术、新业务。

4.3 建立和完善学校技能竞赛基本制度

建立和完善学校技能竞赛的基本制度, 把技能竞赛有关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课程改革范畴, 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本次技能竞赛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各专业理论知识测试成绩普遍偏低, 这主要与学生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及不适应综合性、应用性试题有关, 这就要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将执业资格考试和教学内容、方法联系起来, 使教学与执业资格考试接轨。二是本次技能竞赛前未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导致部分学生操作不熟练。因此, 教师应加大实验、实训教学力度。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家禽生产学全下一篇:减法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