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的潜,学的有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2024-05-03

做的潜,学的有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共7篇)

篇1:做的潜,学的有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认为“教学做合一”,实质就是要根据生活的需要,通过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儿童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知识、创造力,成为“真人”。本文试图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角度,解析陶行知先生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观。即:以做激趣、以做探索感悟、以做拓展提升,从而激活课堂氛围,打造高效课堂,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等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做数学体验实践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主动参与特定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和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标所提出的这种“活动化、实践化”的理念,其实正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不谋而合。都突出了学习知识中实践的过程,即“做”的过程。那如何将“做”的方法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发挥“做”的价值呢?下面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做”中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指出:“唤起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各学科教学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等因素,利用图示、教具、学具等材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实践操作的意义,学会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新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我是这样导入的: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每人分到几个,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桃的个数。(学生很快伸出一个手指)

再问:现只有一个桃,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分到桃的个数。

(这时学生一下给蒙住了),有的学生会用半截手指表示,问他表示什么意思,他说表示“半个”桃。

师接着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一下子被难住了,这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伴随学生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己学习的需要。

因此,在新课导入时,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产生疑惑,他们发现现有的知识不足时,必然会激起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通过“做”达到唤起“兴味”并用全付的精神去做事体的目的。

二、“做”中探索、感悟、发现

实践出真知,因此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被动接受,因为做了才能真正体会和理解。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做,竟而从中理解发现。

[案例]:“乘法的初步认识”。

为了让学生体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计算规律,在课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的游戏活动。

环节一:宣布比赛要求--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

2个3相加,3个4相加,5个2相加,8个7相加,40个9相加。

比赛结果自然是老师获胜,学生感到十分惊讶和佩服老师计算的速度,这时老师故设悬念,先请学生回答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板书如下:

2个3相加3+3=6

3个4相加4+4+4=12

5个2相加2+2+2+2+2=10

8个7相加7+7+7+7+7+7+7+7=56

40个9相加9+9+9+9……

环节二:呈现新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当学生产生了迫切的学习愿望后,教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吗?是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来计算的。接着,在原来的板书旁边写出乘法算式:

2个3相加3+3=63×2=6

3个4相加4+4+4=124×2=12

5个2相加2+2+2+2+2=102×5=10

8个7相加7+7+7+7+7+7+7+7=567×8=56

40个9相加9+9+9+9……9×40=360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做口算”比赛活动,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尤其是“40个9相加是多少”,学生在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后,接着看到了老师用乘法计算的简便和快捷,体会到了乘法运算的优越性,感悟了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然,让学生做数学,就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问题。教师不应过多干涉,放手让学生去“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适当地指导,提出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

【案例】: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1、教师出示:用白铁皮做一个圆柱形的粮囤,存放粮食,这张白铁皮长6.28米,宽1.57米,叔叔要小英帮忙算算,怎样围法放的粮食多?小英不假思索地说:“这还要算吗,既然是同一条席子围成的圆柱形粮囤,那么放的粮食应该一样多。”你同意小英的说法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可以用哪些方法来验证呢?(实验、计算)

3、让学生尝试用这两种方法来验证一下:

①实验法:(拿出老师事先准备的透明的长方形)

a比较长方形的大小;b卷成圆柱形(两种不同的卷法);c在底面积小的圆柱里放入大米;d把底面积大的圆柱套在外面;e慢慢把里面的圆柱拎起来把米留在里面;f告诉我你看到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②计算法:

底面周长(米) 高(米) 底面半径(米) 底面积(平方米) 容积(立方米)

圆柱1 6.28

圆柱2 1.57

4、讨论: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一个规律?

学生顿时开窍,并总结出一条规律: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围成的圆柱体积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做”数学,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思维过程,并最终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人人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学生清晰认识了圆柱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数学情感都得到了和谐发展。体验到学习数学已不再是枯燥乏味、而变得十分有意义和愉快的事了,学生自然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数学问题的活动中去。

三、“做”中巩固深化,提能力

陶行知主张教与学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学与用的一致。所以他提倡“行动的教育”,“手脑并用”。”数学知识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小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加以选择,巩固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案例]:在学生学了“人民币的认识”后,我创设了“小鬼当家”的购物问题:妈妈请你用完10元钱买早点,你准备选择哪些物品?有什么理由?

四个面包三个鸡蛋两根火腿肠

2元1元3元

一瓶牛奶一斤水果一碗水饺

7元6元1元

三碗面条两块蛋糕一块巧克力

8元4元5元

二根油条三个饼子一斤牛肉

1元1元9元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经过观察、思考、讨论,学生说出了许多不同的安排。最后要求学生用算式来表示10的组成:

(1)两个数组成109+1=10……

(2)三个数组成103+6+l=10……

(3)四个数组成103+2+4+1=10……

(4)五个数组成102+1+2+4+1=10……

……

本案例通过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分析、概括和归纳等“做”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巩固了以前学的10的认识和加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再如在学生学习完小数的加减法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

请同学们调查你所感兴趣的几样物品的价格,再根据调查内容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有同学在万家超市对几样物品进行了调查,如下表:

物品 金锣火腿肠 方便面 空气清新剂

非会员价 4.50元 2.95元 8.80元

会员价 4.35元 2.80元 8.50元

计算一下三种物品:非会员价为4.50+2.95+8.80=16.25元,

会员价为4.35+2.80+8.50=15.65元,

比较一下会员价比非会员价便宜16.25-15.65=0.60元,

看来如果经常到万家超市买东西,办一张会员卡是比较省钱。做完这个实践活动,有的同学建议爸爸妈妈去办一张会员卡。

可以看出:在这样的“做”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去,利用已学的知识加以计算,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既是他对丰富人类创造教育理论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也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形势下,应将其化作我们实施创造性教育的实际行动。在数学教学中,要继承和发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有效引导学生学数学,“做数学”,自主探究实践,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学得轻松扎实,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

2、《陶行知全集》陶行知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篇2:做的潜,学的有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一、“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内涵

1.学习的主体性。实践出真知, 教与学从“做”中来, “做”能体现出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突破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桎棝, 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与新课程“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相得益彰。

2.全面发展的整体性。陶行知倡导要注意全面教育以克服片面教育, 倡导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这一切都在阐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3.教学的过程性。教、学、做都是一种过程, 其中“做”是实践, 是核心, 是教和学的基础。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把教学与生活、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实际生活中探索人生的奥妙和真理。

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教学做合一”的意义

英语是与世界接轨的语言工具, 小学英语教育处在英语学习的基础和启蒙阶段, 打好扎实的基础尤为重要。而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 满堂灌、填鸭式、枯燥无味的英语课堂会让他们逐渐失去对英语的新鲜感和学习兴趣, 导致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的出现, 学生听不懂, 说不出, 无法用英语进行正常交流, 势必会丧失学习的兴趣, 失去了英语教育的本质性目的。

三、“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教学内容生活化。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教学内容要源自于生活, 从生活中发现知识, 并用之于生活。

(1) 在生活中发现英语。牛津版小学英语教材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 涉及的知识面较广, 但都是在实际生活中可寻、可觅、经常运用的。在学校中, 可以营造一个让学生时时刻刻都可以接触到英语的学习环境。如可以开设一个英语角, 让学生勇敢地动口交流;可以把校园内指示性的标语配上中英双语;可以在教室内制作英文板报, 定期开展英语自由交流活动, 在互相交流学习中拓展知识面, 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英语就在身边, 跟生活密切相连。

(2) 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除了利用具体的实物和形象的图片外, 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把单调的语言字母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图像、声音, 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英语的世界, 在感官的刺激下更乐于接受, 自然而然地运用英语进行对话和交流。还可以创设真实的可亲身体验的生活情境, 贴进学生实际生活, 让学生走入情境,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模拟表演出来,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记忆深刻,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多元化。当前, 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生活教学、情境教学、合作互动教学、任务型教学等, 究其根本, 都是为了能打造真实化、生活化、实践化的课堂。我充分强调在做中学, 教学做合一,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技能的掌握和对知识的建构, 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获取和使用信息。如情境教学通过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各种生活化、情感化、体验式等情境, 来形象生动地把教材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老师乐教、学生乐学”, 课堂活跃积极。

3.教学过程主体化。“以学生为主体”已成为当今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做合一”的主体性也决定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1) 课堂上精讲精练,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要保证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精讲精练, 杜绝满堂灌。对课堂40分钟做好有效分配。我在教学中, 听说课和阅读课, 一般采用10+30, 即教师指导10分钟, 学生自主探究30分钟的模式;综合课型和写作课让学生多些时间去联系就采取15+25的模式;针对语法课, 教师的讲解比较重要, 可采用20+20的时间模式。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2) 因材施教, 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 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 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这叫因材施教。”同一个班级, 学生因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接收新知识的能力等方面不同, 而导致其水平也有高低。因此, 教师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利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分别提高各层次学生的能力, 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的“做”的机会。

崇拜他, 从他的名字“知行合一”而起;敬仰他, 从他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而起;尊敬他, 从他致力于乡村教育、平民教育而起;走近他, 从我走上三尺讲台、心中有他的教育理念做支撑, 乐于奉献而起;读懂他, 从一条条关于教学理念的至理名言而起。陶先生曾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 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 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由此可见, “教学做合一”理论不仅是陶行知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更是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

摘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主张为思想体系。其中,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非常适用于小学英语教学。

篇3:做的潜,学的有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生活化;创造;实践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反对旧教育、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的教育命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在劳力上劳心的人”。只有贯彻在劳力上的劳心教育,才能培养出手脑并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陶先生认为:“是怎样做就要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教的法子。”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就是统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的才是真教,在“做”上学的才是真学。这一思想对于地理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地理知识本身就是来源于社会和生活,学习后又要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因此,地理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现在和今后生活中有用的知识,教会他们如何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地理知识与地理思维在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闪光,甚至创造财富,这就是“教学做合一”。现就结合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体会。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是“教学做合一”的必要前提

陶先生曾说:“唤起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面先生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因此,教师教学中一定要心生愉悦,面带微笑,满怀激情。这样学生才会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伊始就兴趣盎然,促使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教师在导入时,一方面要善于结合热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创设问题情境;另一方面要善于设疑,设计一些能强烈刺激学生眼球和大脑思维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让学生满怀兴趣地参与学习。

二、坚持“教学做合一”,课堂教学要在“做”字上下功夫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实践性恰恰是“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实施“教學做合一”,努力在“做”字上下功夫,这对于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1.教学内容生活化

现在地理教材内容过多,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太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科学地处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把真实的生活情景搬进课堂,使学生乐于或急切地想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技能,享受成功的乐趣。这样的课堂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2.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外延化

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说:“‘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如果我们承认小孩子也是活人,便须让他们做。小孩子的做是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小破坏,小奋斗,探寻小出路。”“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因此,我们的地理教学内容就要外延化,延伸到自然界、社会生活中去;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可以课堂活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这就是行动,就是“做”。但仅仅是“做”还不够,还必须思考、分析,才能够产生新价值,得出科学的结论。所以,在地理教学中一定要坚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边动手、边观察、边思考,通过“劳力上劳心”,获得真知。

三、教师要做乐于学习、不断创新的“学生”

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要与当前形势相联系。科技在飞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地理知识更是日新月异。对于广大地理教师而言,如何将知识转变成生产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要将自己所学学科的科研优势力量发挥出来,把教学变成科研式教学。教师不仅要做,而且要能开发出新产品,这样的教才更有说服力,也才更为学生所接受。另外,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制造业缺少的不是人,而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多做、多创新就能让学生在就业前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技术,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勇于思考的精神,敢于创造的胆识。学生成功的关键是看有没有这样的目光和勇气。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教学做合一”对于执教者和学习者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因为有时在其他领域教师甚至不如学生,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创造力,“做”是唯一统一的途径。只有将教师和学生都统一在“做”上,“教学做合一”的指导作用才会突显出来。

篇4:做的潜,学的有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毋庸置疑, 这样的想法与做法是正确的。但这里面的“做”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教学做合一”中的“做”有何联系, 或者说,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当下“做”数学有何实践指导意义呢?围绕这样的想法, 笔者想谈一谈几点实践体会。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的追溯

1.“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形成。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最早形成的一个基本原理。它的形成有一个过程:

1919年他质疑“教员”、“教授法”;他认为重教太过, 提出教学合一, 改“教授法”为“教学法”, 并给出三个理由。其一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什么内容) , 而在教学, 而在教学生学;其二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其三, 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 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即“先生的教”应该既和“学生的学”联络又和“先生的学”联络。

1922年, 新学制颁布后, 他提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就怎样做, 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的思想。

1926年撰《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时, 陶先生又对“教学做合一”的原理作了系统叙述。1927年他正式发表了《教学做合一》一文, 突出阐明了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的中心思想及教学做之间的关系。既然“做”是中心, 那理解“教学做合一”就可以从“做”入手。

2.“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精髓。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 “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精髓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那么也就是说, 教师的教是“做上的教”, 学生的学是“做上的学”, 师生之间的教学就是围绕“做的有效达成”。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下“做”数学的价值体现

1.“做”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做”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比较抽象, 学生不易理解, 因此缺乏兴趣。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提供观察和“做”的机会, 引导学生通过“做”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做”中, 把抽象的知识变为活生生的知识, 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识。

2.“做”要能反映数学知识的核心本质。

教学实践证明, 内容的选择并非越全面、越真实、越复杂, 效果就越好。选取内容应注意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内容的简洁程度要与学生的心理简化水平相适应, 要做到典型恰当, 有时可指导学生根据需要自行制作。从“做”的难度上讲, 要注意选择适合不同年级学生、能被学生接受的活动;从“做”的内容上讲, 要注意与教材的教学要求相吻合, 即能恰当地反映教学内容的本质及特点。

如在教学六年级“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节课时, 我让学生对一张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进行任意放大, 并通过计算对应长和宽的比, 思考有什么发现?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做”数学的活动, 但气氛很好,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美的感受, 选择不同的比例进行放大。但在交流的时候, 大家会不约而同地发现, 无论是选择什么样的比例, 对应长和宽的比是一定的, 也就是3:2。这也是这个图形放大后为什么不变形的本质所在。这样的“做”数学的过程简约而不简单, 很好地体现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数学本质。

3.“做”要能呈现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同时强调,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构主义理论同样认为, 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由此看来在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

如在教学四年级“搭配的规律”时, 我精心创设了一个搭配主持人的数学活动。首先, 我让学生探索在2男3女中, 选配一男一女主持人。这个过程, 我是给学生提供了这5位同学的照片, 让他们2人一组, 互相选一选、配一配。紧接着, 我是让学生探索在3男4女中, 选配一男一女主持人。这个过程, 没有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素材, 而是启发学生, 现在没有照片了, 想一想我们可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讨论出可以写名子, 还可以用符号表示, 等等。学生会很快优化出更简洁的方法, 那就是用符号代替学生, 进行连一连。怎样连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呢?我是让学生在连的时候进行比较, 而且在连的时候, 学生也逐渐抽象出用算式来进行计算。这样“做”数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数学规律的呈现过程, 也是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

5.“做”要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做”是学生由抽象逻辑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 并能以最佳方式使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通过动手“做”引导学生从动作中发现、探索、领悟、抽象、概括, 获得直观的知识, 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同时, 通过动手“做”等活动, 学生对于将要形成的抽象的概念已经积累了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 头脑中已形成了一定的表象;“做”之后, 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把“做”的过程整理、复述, 通过口头语言训练进行表象加工, 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篇5:做的潜,学的有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九年级化学

中国分类号:G633.8

九年级学生对于化学这一科目来说是刚刚接触,是崭新的开始,化学对初三学生来说还是一张白纸,教师的教育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直接影响这张白纸的价值。因此,这就需要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我进入九年级化学教学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学习很累,学习生活很辛苦。通过观察和调查研究,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不当之处。我国“生活教育”理论的阐述者陶行知就在他这一理论中阐述了有效学习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法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其中一部分。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就如毛主席所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就是“做”是学会和领悟知识的唯一方法。

一、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

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同样需要教师在教中做,让学生在学了之后能及时的通过做题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就像教婴儿学走路一样,你若一直不给他机会去练习走路,他永远也不可能会自己走路。所以,教师若能在讲完一个或两个知识点之后能先进行习题练习,并在学生做完后给予评讲,让学生知道自己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继续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对该部分知识掌握的程度。另外,通过教师的评讲,学生能及时理解所学知识。例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課时,学习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四个概念。学生需要在理解和记住这四个概念的基础上辨别题目所给的一句话体现的是性质还是变化。若是性质,又该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若是变化,那该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二、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对于学习方法,在学完一堂新课后,我常要求学生及时做完课后相应练习。我跟他们做了这样一个比喻:“趁热打铁,铁冷了如何能练出好剑”。意思是学完新的知识一定要及时通过做习题去巩固检测所学知识,这就像趁热打铁,起到及时复习巩固的作用。反之,若中间间隔时间太长,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的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因此,时间稍长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已经遗忘的差不多了,也就是“铁冷了”,这样再去做题练习,脑中对该部分知识已无太多印象,学习效果不会很好,自然就无法“练出好剑”。这就如陶行知所说的应该“教学做合一”。

2.1 “做”要及时----打铁要趁热

我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甲、乙、丙三名学力等同的学生参与实验,以增加实验的可信度。

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学完新课课后做题时间离新课结束时间越长,做题的正确率越低。这说明,学做要合一,学完之后要做习题,而且要及时做题,否则铁冷了如何炼出好剑!

因此,教师不但要注重教法,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的学法;要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研究教法,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规律之后的教学,才是真教[3]。

2.2 做要真做

实践,就是行动,也就是做。做要真做,手脑并用的分析和思考,不仅掌握了该部分知识,而且能在做题中熟练运用,使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能力。

总结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通过生活实践去教与学,从而使学生真正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和学生要做到:一、在做中教,通过做给学生学习和领悟的时间。二、在做中学,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和归纳所学知识。三、教学做合一,教学做相结合,将知识更好的传递下去,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尽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第3卷第594页

[2] 王祖浩.化学教学指导用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3-15页

篇6:做的潜,学的有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学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体育课程标准》的任务明确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能力。在体育教学上,通过体育学习使学生热爱运动、热爱生活。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起了变化,才算是教育起了变化”。然而,目前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常有部分学生上体育课不够主动,对教师布置的练习内容缺乏积极性,多采用应付的态度。而造成这种情况主要的原因,就是“教与学”没有统一起来,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在教学中及时给与学生帮助和鼓励,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育的直接对象是学生,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活,因此,“教学做”是统一的。

1.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最简单最有效的手段是选择学生接触少,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改革强调目标的引领,现在的教学,在能够达成预设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往往选择的内容较多,面较

篇7:做的潜,学的有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政治;新课程改革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陶行知在积极进行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过程中,从中国国情和教育现实出发,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 ,扬弃并借鉴了西方现代进步主义教育的合理因素,创造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他的这一理论以“做”为核心,具有主体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三大特征,对于解决现今政治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要求教师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分析解决问题之前要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并结合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育方法,达到一种教学相长的理想状态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带有自己个性标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对相同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可能有所不同。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正确价值观取向的引导。中学政治教学当中关于消费观的问题,理论的东西比较系统和呆板,如果教师引入现在流行的名词“网上购物”、“宅女”等来探讨电子商务发展带来消费观念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不仅一改以往政治教师一本书,一本答案的僵化局面,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活跃了课堂氛围,达到一种教学相长的理想状态。

教师要因材施教,教学互动,教学相长,摒弃以往忽视学生个性传统教育理论。教师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加强师生互动,重视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用眼去看、用手去做、用脑去想、用嘴去说,教师在学生的观点总结后加以评说,最后引导教育,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意识强化影响他们的行为,真正的做到教学做的统一。

只有这样,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为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培养出更多素质全面、才华横溢并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要求教育者能灵活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校配硬件软件设施的作用,采用正确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过程中,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当中,如思考解释生活现象、指导生活行为,使之在生活中领悟,在生活中学习,从而加强对心理、哲学、伦理、政治各科知识的中和认识。

教师要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灵活性和广泛性等优点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提出现代化社会进程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他们积极投身到社会变革当中来。高中政治课堂中谈到经济的杠杆作用,理论比较枯燥,如果教育者通过多媒体播放数据资料,并联系近年来国家为了控制房价,遏制经济过热等采取的措施,尤其是银行连续三次加息的现象来讨论国家的政策调整的作用和意义,学生能够更加真切的结合自身的感受来主动积极探讨,既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关注生活点滴的主动性。使他们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实现教学做合一的目标。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德育的建立,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它关系到受教者的心理与伦理道德,又关系到受教者的政治观,可以说是一个与心理、哲学、伦理、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边缘学科,而其中之联系的关键,就是实践,而基础就是德育。

德育从公德和私德两大方面入手,对加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调控有重大意義。而且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调控是从属于自我的,因此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了自我完善。结合思想教育的现实,受教育者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必须要提升到私德巩固公德的程度,也就是提升到超我的境界。一切要从德育开始,使受教者在完善“自我”中,建立一个健康的人格,这样受教育者就能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尊重下从新建构私德,从而巩固公德,最后建构坚定的政治观。

只有这样,将思想建构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才能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的传道性;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惑性与思想指导实践性,课堂教育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性;在教育者适当指导下,使受教育者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为达到这一目标对客观事物进行自主思考,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所蕴含的思想与中学政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他指出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习,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中学阶段的政治课堂应努力实践陶行知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真正做到:①在做中学,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和学习知识;②在做中教,教育方法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③教学做合一,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构建高效课堂。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高学历、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上一篇:中国梦演讲比赛PPT下一篇:弘扬五四精神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