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及教学案例

2022-08-17

第一篇:教学反思及教学案例

《长城》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师:要知道,那可是两三千斤重的条石!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收)他们是怎样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边说边把“两三千斤重”、“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和“陡峭的山岭”点成红色。)师:看,这是当年修筑长城的工地。(出示陡峭的山岭,学生一片惊讶,老师也惊讶地仰头观看)别说让你抬着石头上山,就是让你空手爬上去也很……(难啊)!更何况他们态度是……(两三千斤重的条石)谁再读这句?(一生读,读得一般|)

师:两三千斤重的条石,他们靠得可不是现代化的机械,而是……(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他们走的也不是平坦大路,而是这……(陡峭的山岭);他们更不可能大步流星地走,而是……(一步一步地走)。谁再读这句?(一生读,读得好)

师:我仿佛看到了那血迹斑斑的肩膀,仿佛看到了那豆大的汗水一滴……地滚落。谁再读?(一生读,读得更好)

师:我们似乎听到那沉重的脚步声,听到那痛哭的呻吟。全班一起读。(齐读)

反思:这时最重点的,也是最精彩的频度片段——“陡峭的山岭”。由一个质疑开始……(“他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的?”)导出陡峭东山岭图。可以说都乔丹山岭图成为了这一片教学点情感基点,成为学生理解和朗读的重大转折点。

在这里,视觉的冲击(看图)、角色的体验(“就是让你空手爬上去……”)以及残酷的现实对比,一起构成了孩子情感的火山,勃然喷发。特别震撼人心的是,四个排比式的强烈对比的使用(可不是……而是;也不是……而是;更不可能……而是……),如排山倒海,一波接一波,撼动学生的心弦,于情感至高处引出朗读,恰到好处。特别扣人心弦的是,两个孩子在情感高潮处的朗读点评(我仿佛看到……仿佛看到……;我们似乎听到……听到……)化点评雨情境中,既是对孩子朗读的最高评价,也是对文本的深度窥透,更是对学生情感的强力激引。我想,评价的理想境界就是于文、于境、于情中了无痕迹,既激励了学生,又推动了感悟的深化。

第二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找次品》

执教老师: 鸿尾埕头小学 魏智样 指导老师: 鸿尾奎石小学 张 华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4-135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式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五盒口香糖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自主探索。

A出示口香糖:老师这儿有三盒口香糖,其中有一盒是吃了两粒的,你说有什么办法帮忙将它找出来吗?

学生可能会说数一数,或者说用天平称, 让生说说用天平是怎么称的? B学生汇报。

天平两边各放一瓶,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是吃过的,不平衡说明轻的那瓶是吃过的。

数一数与天平称有什么不同(更快、干净)我们周围的一些物品,看似相同,其实有时会混进一些或轻或重的物品,我们需要用天平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解决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解决简单的找次品的问题,先从三个物品中找次品降低了找次品的难度,学生不容易产生挫败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信心。

2、老师又拿来了两盒口香糖,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平将那盒吃了两粒的口香糖找出来吗?

1 让学生拿出五个正方形,把它当作口香糖,想象一下用天平怎样把它找出来,同桌或小组合作,把自己的方法与 别人说说

师据生回答板书:5(2,2,1) 2次 5(1,1,1,1,1) 2次

根据学生说的归纳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2)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设计意图: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二、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几盒口香糖里找出轻的那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较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

1、课件出示例2,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2、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去解决,自己根据刚才的讨论题,说说方法,如果想到有几种方法的,都将方法说出来。

然后让生说说方法,师据生回答板:

零件个数 分成的份数 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9 3(4,4,1) 平

不平4(2,2) 不平2(1,1) 3次 9 3(3,3,3) 平 3(1,1,1)

不平3(1,1,1) 2次

9 5(2,2,2,2,1)平(2,2)平 不平2(1,1)

不平2(1,1) 3次

9 9(1,1,1,1,1,1,1,1,1) 4次

3、观察分析,寻找规律。

“同学们观察,那种方法最简便、最快的?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那这种方法我们分成几份?是怎么分的?”(分成三份,并且平均分)

2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实践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并从中发现9个物品中找次品的平均分成三份是找到次品的最佳方案,并为下面猜想、验证打下基础。

“是否所有“找次品”的问题中,都可以将物品平均分成三份呢?”(不是) “对,有的数能平均分成3份,如:

6、

9、

12、

15、

18、27等。有的数不能均分成3份,如

5、

10、

11、13等”

我们找能平均分成3份的数如

12、

15、

18、21看一下平均分成3份,是不是能最快找到次品,

同学用画图的方法分组实验

12、

15、

18、21 生说师板书12(4,4,4),4 , 3次 我们看看其他分法,有比这更少的分法吗? 生12(6,6) 3次 生12(3,3,3,3), 3次 生12(5,5,2), 3次 生12(2,2,2,2,2,2), 4次 有比平均分3份更快找到次品的分法吗? 15(5,5,5), 3次

18、(6,6,6)3次 21(7,7,7)3次,有比平均分成3份更快的分法吗?

物品可以平均3份的数还有很多很多课后大家可以找来多试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

通过以上这么多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看来找次品时物品的数量可以平均分成3份,我们就把它平均分成3份是找到次品的最快的分法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猜想、分析、观察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并发生猜想,进而验证,最终发现了规律。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对于物品的数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数如

10、11怎样选择最好的分法最快的找到次品我们下次再来研究,下面请看练习

三、练习:(1)书本第136页的第2题 ,5题、

(2)27个物品中找出一个次品,81个次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次品偏重,至少称多少次保证一定找出来?

3 (3)书本第三136页第6题。

六、小结

师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了如何找次品,那找次品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同学们这节课上得不错,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从而发现更多知识。” 板书设计

找次品

5(2,2,1) 2次 5(1,1,1,1,1) 2次

9 3(4,4,1) 平

不平4(2,2) 不平2(1,1) 3次

9 3(3,3,3) 平 3(1,1,1)

不平3(1,1,1) 2次

9 5(2,2,2,2,1)平(2,2)平 不平2

不平2(1,1) 3次

9 9(1,1,1,1,1,1,1,1,1) 4次 12(4,4,4),4 3次

12(6,6) 3次 12(3,3,3,3), 3次 12(5,5,2), 3次 12(2,2,2,2,2,2), 4次

15(5,5,5)3次 18(6,6,6)3次 21(7,7,7)3次

教学反思:今天之前,我曾经试讲过一次,在我们进行集体备课时,老师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然后集思广益,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可以说今天为大家呈现的这堂课是我们集体备课的成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些环节作的不尽人意,待会大家可以继续提出来,不断完善。下面我简单说说本节课的备课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以前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难点转化 降低教学起点,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药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

4 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知识拓展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这部分在集体备课后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本节重点砸实,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习。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学生充分练习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通过今天教学实际来看,效果更好一些。

第三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如何写好写景类习作

教学目标:

简单掌握景物的特点,写好景物的方法。 学生学以致用,写一篇习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习作中经常要描写景物,有的片段也要练习写景物,那如何写好景物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一下。

二、方法学习

观察方法———抓特点,要联想

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点。所谓特点,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 回顾课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练习

云台山的山真—— 云台山的山真—— 云台山的山真——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云台山的水真—— 云台山的水真—— 云台山的水真——

再看,《七月的天山》作者就是这样观察野花的:

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锻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抓住野花开得多,颜色多的特点,真是 五彩缤纷。

布置作业: 要求:

• • • 字数350个字左右。 要层次分明。 突出红石峡的特点。

教后反思

1、因学生的所见所闻实在贫乏,在布置作文时给学生明确的标题。

2、读写结合阅读经典片段,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如何写作。

3、让学生多读多看一些写景文章并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想象。 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是说一个单元就可以完成一类作文的训练。一类作文,训练的点也有好多,一个训练不到,学生的习作就可能不能完成得让我们老师满意,所以,不能期望一个好教案就能做到完美无缺,把所有的训练都完成,要求的作文写完整,写完美,这是不可能的。平时的训练,点点滴滴的训练,有系统的训练必不可少。

第四篇:教学案例及反思

《数、认、读、写11~20各数》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武宣县东乡镇河马小学

罗国林

教学内容

教材60~62页 经历数11~20各数、认数与读写的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数11~20各数、认数与读写的过程。 过程 与方法:能数20以内的数,能认、读、写11~20各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估计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地点数11~20各数,学会11~20各数的读、写。 难点:激发学生估计、数数的兴趣,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主题图、课件、投影仪。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小把花生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都喜欢吃什么水果? (给学生充分时间,交流各自喜欢吃的水果)

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水果店看一看,在水果店里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板书:数、认、读、写11~20各数)。看一看,这么多水果,你们都认识它们吗?

(给学生充足交流各自认识水果名称的时间,对于学生不知道的水果由教师介绍)

设计意图:孩子们都喜欢吃水果,从他们熟悉的物品入手,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自主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探求新知。

(一)数一数。

师:你能估一估每种水果的数量吗?

(给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估每种水果数量的时间,只要数量基本适合(与实际数量差距不大),教师均给予表扬)

师:想不想知道每种水果实际有多少个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可以吗? (师生共同数一数每种水果有多少个,在学生交流各有多少时,教师多多关注学生是怎样数的,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数数,防止漏数和多数) 师:下面我们一起把水果的个数由少到多整理到黑板上(学生边说水果及其个数,教师边板书)。

生1:芒果11个,鸭梨12个,西瓜13个,火龙果14个,桃子15个。 生2:橘子16个,菠萝17个,石榴18个,苹果19个,香蕉20个。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数出各种水果个数,为认数打好基础。

(二)数花生。

师:刚刚同学们数得很好,水果的个数都数对了。为了奖励你们,下面我们做一个数花生米的游戏好吗?玩游戏,必须要遵循游戏规则,我们这个游戏规则:(1)抓一小把花生米。(2)先估计大约有多少个。(3)放在桌子上数一数。

(教师指名学生做示范:一名学生抓一把花生米;全班猜出这把花生米可能有几个(师把学生猜的数字分别写在黑板上);这名学生把实物投影到大屏幕上,实际数一数个数。对于估计与数的结果一致的给予鼓励性评价) (同桌或小组合作数。每人抓一把花生米,先让同桌或组内其他成员估计有多少粒,再一起数一数。) 设计意图:

1.学生到实物投影前数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起到了示范作用。 2.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动起来,亲自经历猜数到数数的过程。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三)数一数、认一认。

(课件依次出示教材61页鸡蛋托盘示意图)

师:观察一盘鸡蛋示意图,看一看鸡蛋托盘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鸡蛋托盘,如果放满鸡蛋是10个。

师:(认识11)观察示意图,你又发现了什么?现在情景图中共有多少个鸡蛋呢?

生1:在一盘放:10个鸡蛋的托盘基础上,又出现了一盘装1个鸡蛋的托盘。 生2:现在情景图中共有11个鸡蛋。

师:观察11这个数字,说一说在田字格中怎样写?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请学生先书空,再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并引导学生读出十一并板书)

设计意图:在原来一满盘鸡蛋是10个的基础上,再出示一盘装1个鸡蛋的托盘,使学生了解一盘满10个,另一盘有1个,就是11个。感知10和1合起来是11个,然后写出1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教学层次要体现讲、扶、放的原则。

(按照上面的方法在组内学习其余数字:学生先数出有多少个鸡蛋,然后指名说用什么数字表示,再说一说这个数字怎么书写。在田字格里和老师一起写12~20几个数字并分别板书读出各个数字)

设计意图:利用装鸡蛋的托盘认识11~20各数,让学生形象地了解10个再加上1个是11个,11个再加上1个是12个,进而认识10个和2个合起来是12个。让学生直观感知11~20各数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最后先让学生按顺序齐读11~20几个数字,再在组内读数或指名提出数数的要求,同桌互相数数)

设计意图:采取灵活多样的练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巩固所学知识。

三、巩固知新。 1.练一练第1题。

(1)让学生先拿出自己的尺子,从0开始按顺序读一读。 (2)出示示意图。学生看插图,从10开始读。

(3)同学之间交流彼此互相依次数11~20,再倒着数。并指名读出自己的数法。 2.身边的数学。

(1)出示示意图。仔细观察示意图,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如,玩足球的同学上衣的号码是11号......) (2)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生活中的数。 设计意图:

教互练的方式,一方面提高练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四、达标反馈。

1、遮住的都是什么数?你知道吗?

2、按顺序连一连,看看像什么?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认、读、写11~20各数。谁能说说在生活中如果数出并读、写出20以内数的个数呢?

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确定要数物体。

2.先数出10个圈起来,再依次数出多余的数量,10个物体再加上几个就是十几个。特别注意的是:两个10就是20。 3.先明确11~20各数的特点,再书写。

设计意图: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点,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六、布置作业。

1.先圈出10个,再写一写,读一读。

写作:( ) 读作:( ) 写作:( ) 读作:( ) 2.按顺序填空。 3.有12个棋子,如果1个1个地数,要数( )次;2个2个地数,要数( )次;3个3个地数,要数( )次;4个4个地数;6个6个地数,只需要数( )次就可以了 。 板书设计

数、认、读、写11~20各数

芒果:11,读作:十一; 鸭梨:12,读作:十二;

西瓜:13,读作:十三; 火龙果:14,读作:十四;

桃子:15,读作:十五; 橘子:16,读作:十六;

菠萝:17,读作:十七; 石榴:18,读作:十八;

苹果:19,读作:十九; 香蕉:20,读作:二十。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认识各种水果入手。再结合依次数出各种水果的数量以及鸡蛋托盘并书写11到20各数。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第五篇:必修二教学反思及案例教学

教学反思和案例教学

孟德尔杂交实验: 本课牵涉到很多新名词,在讲授的过程中,就将这些词一一写在黑板上,并在讲授遗传图谱的书写时,带领学生写一半,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半,.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适当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内容的安排上偏多,在没有减数分裂的基础上讲授配子,学生难以理解。

减数分裂:把老师的知识讲解大幅度地减下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不要一开始就大讲特讲一些概念和名词。再要精心设计,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内容。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 受精作用:本节包括两部分内容: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受精作用。

第一部分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同源染色体对数共四项,用表格,组合挂图边分析边和学生一起完成表格;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一的后期),利用板画以二对同源染色体为例边画边分析讲解,归纳出N对同源染色体则产生2的N次方种配子。

第一部分受精作用:定义(即过程)、实质、意义(多样性、稳定性)。在讲解意义时结合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和卵细胞,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用图解来讲解)。

基因在染色体上:讲的很失败。主要原因是备课不足,对教材内容不熟悉,没有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没有运用从简单到复杂,从旧知识过度新知识。

伴性遗传: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情景设计、教学流程以及问题的提问时机等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要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独立的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和遗憾。

DNA分子的结构:互动的教学模式比较生动形象,学生也很感兴趣,但要注意:课堂调控引导能力对教师是一大考验。课堂最后对学生知识的梳理和课后知识巩固是相当重要的,否则很容易造成课堂气氛虽活跃,但课后知识没掌握牢固的情况。

DNA的复制:本节课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手段运用的不错。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和遗憾。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本节内容较多,为了在1课时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重点处理难点——翻译。由于内容抽象,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动手操作模拟翻译过程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更要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备好学生,备好教法,才能够真正地利用好课堂每一分钟。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在学习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后,对因“自由组合”和“连锁交换”引起的性状的变异进行概括和总结。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基因重组的概念、意义等,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染色体变异:从整体上讲这节课前复习和后新授衔接,整体思路明确,教学设计合理;重难点突出,时间分配合理。讲解过程中,采用设疑和谈话式教学,课堂气氛有所改观。但板书稍多,语言不够精练和准确。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兴趣的利用和对于教材进一步利用可以说是较为成功,但在教学过程还有待改进,应引导为主。

①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

②案例叙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或例子,事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情节及过程交待得一般比较清楚;

③案例的叙述非常具体,不是事件的笼统描述,更不是事件总体特征的抽象化、概括化说明;

④案例具有时代性,它描述的都是较新近的实践活动;

⑤案例具有有效性,每个案例都有其自身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如它可提供正面的经验或反面的教训;

⑥案例具有典型性。案例无一不蕴涵问题,具有困惑性,也正是由此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2、教学案例: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指教材内容中关键性问题的实例,即那些在日常生活素材中“隐含着本质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案例应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教材中规定的能力培养的延伸和拓展: (1)从形式上看,案例是陈述性的,主要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有头有尾、富有情节的具体描述,较少包含分析与解释;

(2)从内容上看,案例典型、完整,比较丰富,既可以反映某些原理与规律,又可为多层面、全方位分析提供可能,并能容纳多种解释;

(3)从来源上看,案例是经验性的,是对真实人物、事件的描述,是在广泛吸收原始素材的基础上选编的:

(4)从构成上看,案例设置于特定的情境中,包含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学科内容等,虽可表达一定的理论观点,但并不必然地具备概括性,主要为解释概念、原理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

3、地理教学案例:从“地理课程标准”和新地理教材的角度看,作为地理教学的案例既是教学的素材,亦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应具备最一般的地理知识,包含最基本的地理原理,能较好地体现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和地理特征。从案例的内容范围看,应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即自然的、人文的、世界的、中国的、区域的、综合的、一般的、特殊的地理情景都可作为案例内容。从案例的呈现方式看,特别是针对于地理学科,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图形的(地图的)、数据的、景观的等多种形式。

原理与案例相结合,也是地理新课程的创新之处之一。采用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以高中地理课程为例,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以系统地理原理为主要内容。但教学中为了真正掌握原理,必须有区域案例做依托,这些案例可以不求区域的大小一致,但求特征的典型,以能充分反映原理为准绳。因此,地理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大可大到世界、大洲、国家,小可小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街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学反思及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08-17

音乐教学案例及反思09-05

优秀教学案例及反思09-05

观潮教学及反思范文06-10

教学设计及反思06-21

识字教学片断及反思08-27

上一篇:巾帼文明岗汇报材料下一篇:军校大学生素质教育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