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风险体系

2024-05-03

供应链金融风险体系(精选6篇)

篇1:供应链金融风险体系

摘 要:金融供应链强调供应链的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整合与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提高供应链中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性为目标,拟构建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以期为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金融供应链 风险管理

Abstract: As the new research area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inancial supply chain focuses that cash flow should correspond with information and logistic.Due to the goal,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guarding risk mechanism in financial supply chain.It is hoped that what the author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ill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Financial Supply Chain;Risk Management

为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带来规模效益,供应链这一企业经营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终端用户连成一个功能性网络,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与整合,供应链上企业联结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产品库存和商业交易时间的最小化。实践证明,加强供应链管理是其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对供应链的构成、运作与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供应链管理侧重于对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机制的设计和优化,通过整合物流与信息流以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效率,而较少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伴随物流、信息流的资金流之中。

强调资金流在物流、信息流中整合和协调的供应链即金融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运营过程中,资金流的循环与增值是由现金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最终又转化为现金的过程。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整合,可以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顺畅以及资金的增值。与单个企业资金流的管理相比,金融供应链管理的范围更宽,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影响也更加深刻。因此,要实施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应将金融风险与供应链风险结合考虑。

一、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界定

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是指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并且更强调引起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供应链风险则是指在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而带来的影响,使得资金流与物流的协调性下降,供应链金融成本上升,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供应链延滞或者中断的风险。

按照金融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可将其分为两类: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

外生风险主要是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影响供应链资金流与物流协调顺畅的可能性。主要来源于市场利率、汇率变动而导致的供应链上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或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法律修订等因素导致产品需求中断、供应链增值难于实现,由此引起资金循环迟缓甚至中断的风险。

内生风险主要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不完全协作或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信用风险、贸易信用风险以及信息风险,如由于企业的违约而导致银行终止贷款,顾客信用等级评价失实而导致应收账款难以回笼,以及有关资金信息传递扭曲等问题。

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认识有助于全面防范和控制风险。强化对不可抗性较小的内生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对外生风险感应的灵敏度,是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任务所在。为此,必须增强资金流与信息流、物流的协调性、提升供应链的协作效应。

二、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1、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思路

如上所述,金融供应链突出了资金流在供应链中的“血液”功能,强调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如何实现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供应链在持续变化、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增强灵活性,防止资金循环的迟缓或中断,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是构建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目标。

所以,增强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能力,必将以提高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由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供应商、掌握核心制造技术的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构成的供应链网络中,仓储、运输及配送等物流服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此外,它还将在供应链网络中起到信息中枢等重要作用,而其他企业则集中精力做好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在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制造与销售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在提供仓储、运输和配送服务的同时及时获取原材料、产品的供需信息。即以联结消费者的零售商为起点,将有关产品需求的信息以及库存信息及时反馈于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以便制造企业适时调整生产以及对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需求。实时、可靠的产品需求及库存信息,能够有效较低贸易信用风险,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且这种物流与信息流的集成交互状态,实现了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在此基础上,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其他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通仓服务,将金融业务与物流业务实施整合。例如,物流企业可以为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提供贸易代理,代办销售、采购合同的签订和收付款项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对有关资金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实施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在分析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识别风险,并分析风险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及时反馈于其他链上企业;此外,根据对供应链上企业金融信用等级评价的状况,建立供应链综合金融信用体系,为其他企业提供委托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这样既可避免链上企业单独建立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必要重复和较高的金融物流成本,又能够克服单个企业在与银行的金融服务谈判中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全局意识的弊端。这种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的集成式管理,以为供应、制造、销售架设的物流、信息流桥梁为纽带,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对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和金融信用风险、信息风险,并提高供应链对外生风险的敏感度大有裨益。

2、实现风险防范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能力的提高。在上述风险防范机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扮演着“物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信息提供者”等多重重要角色,这对于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些业务的实施状况也将直接决定供应链运营的成败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奏效。

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性。信息流的传输覆盖了供应链运营的各个环节,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个信息中心汇集,经过分析、加工与整理,再反馈给各链上企业。若包含了资金状况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而带来“牛鞭效应”,不仅不能防范风险,还会形成更多损失。由此,信息传

输的及时准确是风险防范机制实施的前提。

收益的公平分配。供应链是企业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但并不排斥个体利益的实现,否则就会出现因缺乏激励而带来个别企业的“败德行为”,甚至供应链的解体。链上企业公平分配收益,是实现共赢的最直观表现,也是确保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通过谈判确定收益分配原则并在运营中合理调整收益分配方案是实现收益公平分配的有效途径。

三、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

防范金融供应链风险、形成供应链上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赢格局,链上企业应当保持高度信任的状态,这可以通过订立契约,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等措施加以保障。

1、通过订立各项契约保证信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维系平等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契约,它将为供应链运营提供强制性的实施规则,保证各方提供完全信息。因此在供应链组建之初,就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合作性谈判等形式订立各项契约。而在运营过程中,供应链上企业应严格遵照契约,保证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协调性。为此,在核心企业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应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拟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将企业间原有的关联交易外化为契约交易,尽量避免摩擦,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2、建立信息技术平台促进信任

为保证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实现信息共享,促进成员间的信任,供应链上企业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ERp系统平台,利用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物料与资金数据高度共享的信息网络,以此保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性,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与物流、信息流活动的无缝隙整合。这要求供应链企业加大对信息管理硬件的投入和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加速交易处理过程、降低信息风险和成本,实现信息传递及沟通方式质的飞跃。

篇2:供应链金融风险体系

1、目的

供应链融资业务是一项高风险的业务,此业务涉及多方当事人,法律关系复杂,运营环节多,本着安全第一、效益第二,防范风险是第一要务的原则,在规范中发展。为了控制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风险进行分类、分析并且确定具体项目的风险等级和风险点,以提出控制措施,确保该业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防控管理。

3、职责

事业部各中心依据本制度履行相关职能

4、供应链金融的制度及业务流程

4.1、营销中心负责对符合公司供应链金融业务标准的客户进行收集。客户须满足以下条件

4.2、核心企业上游的供应商:须满足已经支付货款(与本次融资资金使用计划)的30% 4.3、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选择的行业标准:国家鼓励的新兴战略产业,如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以及其他在传统行业具有优势地位的企业。

5、融资申请表初审

5.1、营销中心部对融资方提交的融资申请表及相关资料(加盖公司公章)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完备性进行初步审核,并签署明确的审查意见。

5.2、风控中心根据营销中心提交的融资申请表、审查意见及客户各项资料进行审查,严格审查融资客户的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融资项目的合法合规性,明确提出审查意见以及防范风险的措施。5.3、事业部负总裁对风控中心审核通过的客户相关资料及审核意见或意见进行审批是否同意进行进行尽职调查。同时,由事业部秘书向董事长报备经过事业部总裁审批的客户融资申请事项(无论审批是否通过均报备)。

5.4、工作时间: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

6、尽职调查

6.1、尽职调查以营销中心为主导,营销中心对事业部总裁审批同意通过尽职调查的客户进行尽职调查,尽职调查的范围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资格、资产状况、经营状况、还款能力等内容,尽职调查内容详见附件1—尽职调查报告模板。

6.2、风控中心根据事业部总裁指示是否进行独立进行尽职调查或第二次尽职调查。

6.3、融资方与其上下游交易的真实性,并取得相关凭证和资料。6.4、品权属证明和抵押行为的合法性,取得有效的法律文件,查验抵押品价值。

6.5、尽职调查报告由营销中心进行撰写,意见明确,调查人员双人签字,不同意见分别注明。

6.6、工作时间:尽职调查原则上在1天内完成。

7、尽职调查报告的提交及汇报

7.1、营销中心向风控中心提交尽职调查报告,同时向事业部总裁进行尽职调查情况汇报;

7.2、事业部总裁依据报告及汇报情况决定是否开评审会; 7.3、评审委员会会议召开之前由事业部秘书向评审委员会成员发送有关会议资料;

8、评审委员会会议

8.1、评审委员会成员由公司董事长、公司财务总监、事业部总裁、事业部律师、事业部风控经理、事业部秘书组成,评审会由事业部召集,会议由事业部总裁主持召开,各参会成员陈述意见,事业部秘书做会议纪要,并在会后将会议纪要发送至参会成员。

8.2、评审委员会通过会议决议形式对项目是否通过进行审批。董事长拥有一票否决权或终审权。

9、拟定交易合同

9.1营销中心负责拟定交易合同,并提交至风控中心审核。

10、合同审核

10.1、事业部风控经理对合同进行审核,提处意见或建议。10.2、律师审核。

10.3、工作时间: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

11、合同审批

11.1、事业部总裁对是否同意签署合同进行审批,审批通过之后上报至公司董事长处(董事长秘书处),11.2、公司董事长对是否同意签署合同进行最终审批。

12、签署合同协议

12.1合同审批通过后由营销管理中心发起合同用印申请流程。合同文本一式保存三份,一份交由融资客户,一份交由供应链金融营销中心,一份交由供应链金融风控中心存档。

13、资金划转

13.1、合同协议正式生效后,由营销中心负责发起资金划转申请流程,将资金划转到合同协议约定的指定账户。

14、贷后监管

14.1、对供应商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与本次融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了解。

14.2、对融资方的质押物资进行库存管理(委托供应链事业部进行管理),对融资方进行质押物的提取情况进行跟踪。

14.3、对与本次融资有关的合同(订单)的生产及销售情况、资金回笼情况进行监管。

14.4、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及行业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关注行业发展动态。

14.5、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实地调查走访,并向事业部总裁汇报相关情况。

15、项目退出

15.1、营销中心主导风险空中心配合完成项目退出

15.2、项目资料交接(与本项目有关的文档治疗移交至于风控中心)15.3、风控中心对项目资料进行归档保存。

16、本制度由供应链金融事业部风控中心负责制定和解释,风控中心部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检视修订。

篇3: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防范探析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 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 对其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

一是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动产质押是金融机构以借款人的自有货物作为质押物, 向借款人提供支持的一种融资业务。该模式主要是以动产质押的方式, 将中小企业的存货、仓单、商品合格证动产质押给银行而取得贷款。随着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的发展, 动产质押业务也出现了发展, 有了动态动产质押业务, 跟静态动产质押业务相比, 借款企业可以随意提取或更换其已质押给商业银行的货物, 只要存货的价值不低于核定的一个最低价值控制线。动产质押加速了动产的流动, 缓解了中小企业现金流短缺的压力。

二是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 向商业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 由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在该融资模式下, 债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都要参与其中, 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 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 债务企业也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

三是保兑仓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是指以银行信用为载体, 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 由银行控制货权, 卖方 (或仓储方) 受托保管货物并对承兑汇票保证金以外金额部分由卖方以货物回购作为担保措施, 由银行向生产商 (卖方) 及其经销商 (买方) 提供的银行承兑汇票的一种金融服务。实际就是企业向合作银行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后开出承兑汇票, 且由合作银行承兑, 收款人为企业的上游生产商, 生产商在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前开始向物流公司或仓储公司的仓库发货, 货到仓库后转为仓单质押, 若融资企业无法到期偿还银行敞口, 则上游生产商负责回购质押货物。保兑仓融资模式将金融机构有机地融入产业供应链体系之中, 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金融服务提供者。

四是融通仓融资模式。融通仓模式是以物流公司为中心建立一个集融资质押商品仓储与监管、价值评估、融资担保、物流配送、商品处置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平台。其运作原理是企业先以采购的原材料或产成品 (存货) 作为质押物存入融通仓, 并据此获得银行贷款, 然后在其后续生产经营过程中或质押产品销售过程中分阶段还款, 银行重点考察的是企业是否有稳定的存货、是否有长期合作的交易对象以及整个供应链的综合运作情况, 并以此作为授信决策依据。该模式使中小企业可以将以前不愿意接受的动产转化为愿意接受的动产质押品, 实质上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种金融与物流集成式的创新服务。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一) 核心企业道德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中, 如果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 利用其谈判中的优势地位, 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上对上下游中小企业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以实现短期效益最大化, 则会导致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资金紧张, 迫使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以维持其基本运作。一旦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 供应链资金紧张状况得以缓解, 核心企业可能进一步挤占中小企业资金, 使得供应链出现不稳定, 带来相应风险。

(二) 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仓单甚至物流过程纳入质押对象, 这势必牵涉到对仓单和物流过程的定价评估问题。一方面, 由于价格的变动, 会导致质押对象的价值发生升值或者贬值, 从而引起一定的抵押风险;另一方面, 对银行内部来说, 要严防内部人员作弊和操作失误。在对抵押品的估值和评价中, 要客观公正, 以科学的方法来保证估值和评价的准确性, 确保银行的利益不受损失。

(三) 来自物流企业的风险

一是客户资信风险。客户的业务能力、业务量及商品来源的合法性, 对仓库来说都是潜在的风险。在滚动提货时提好补坏, 还有以次充好的质量风险。二是仓单风险。仓单是质押贷款和提货的凭证, 目前仓库所开的仓单还不够规范, 如有的仓库甚至以入库单作质押凭证, 以提货单作提货凭证。三是质押商品选择风险。因为商品在某段时间的价格和质量会随时发生变化,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合作仓单质押。四是商品监管风险。在质押商品的监管方面, 由于仓库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会造成质押商品的监管风险。

(四) 信息传递风险

供应链实质上是一种未签订协议的、松散的企业联盟, 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时, 供应链上发生错误信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迟将导致上下游企业之间沟通不充分, 对产品的生产以及客户的需求在理解上出现分歧, 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求。这种情况将可能给商业银行传递一种不准确或一种偏差的信息, 影响商业银行的判断, 从而带来风险。

(五) 供应链金融聚集风险

供应链金融在整个服务过程中, 银行更关注整个供应链的交易风险, 即便某个企业达不到银行某些标准, 只要这个企业依托信誉好的大企业, 银行就会比较容易淡化对这个企业本身的信用评价, 并对这笔交易授信, 尽量促成整个交易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 一旦供应链中的某个成员出现融资问题, 影响会很快蔓延到整个链条上, 引起更大的金融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 法律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供应链金融是一项业务创新, 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业务模式多样, 相对于传统业务其标准化程度较低。在信用捆绑、货物监管、资产处置等诸多方面面临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此外, 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不完整, 需要建设良好的法律环境和信用体系以推动我国银行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

(二) 供应链牢固性不强

首先, 由于我国企业对于供应链的归属感普遍不强, 供应链上成员企业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 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与处于核心地位的大型企业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 这使得供应链在外界冲击或内部变异下, 很容易发生断裂。其次, 我国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往往出于自身的成本收益状况组建上游采购渠道和下游销售网络, 对上下游企业的甄选并不严格, 对于供应链成员缺乏制度化的手段和激励机制。一旦供应链中某个环节的成员企业出现问题, 可能给供应链整体竞争力造成冲击。

(三) 抵质押资产选择难度大

抵质押资产如果出现问题, 将会威胁银行融资的安全。这就对抵质押资产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如要求存货数量真实、质量过关、适销对路;要求付款人有较好的经营状况与资信。但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质量不稳定、信息不透明、金融机构人才不足等原因, 抵质押资产的甄选是目前金融机构面临的一大难题。

(四) 风险管理政策问题

一家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初期, 往往凭借既有风险管理政策来指导业务发展, 银行无法完成对供应链所有企业相关数据的调查和分析, 从而不能准确了解供应链的整体状况。这使得银行无法根据供应链成员的决策和经营来调整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 降低资金使用风险。另外, 由于信用体系不完整, 供应链成员之间以及与银行之间并没有相对可靠的信用保证, 从而使业务进展缓慢。

(五) 营销组织与流程问题

很多商业银行未形成全行上下一体化、分工与合作相结合的专业化营销体系, 无法形成系统合力, 没有建立专门的产品经理团队和客户经理团队, 产品设计能力、货物管控能力严重不足, 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的职责不清。此外, 很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业务实践不多, 具备供应链金融业务营销能力的客户经理人员严重不足。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审查、审批团队, 业务效率低, 市场标准差距较远。没有针对性、规范化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处理流程, 决策链条长、环节多。

四、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与发展对策

(一) 核心企业的选择管理

为了防范核心企业道德风险, 银行应设定核心企业的选择标准。一是考虑核心企业的经营实力。如股权结构、主营业务、投资收益、税收政策、已有授信、或有负债、信用记录、行业地位、市场份额、发展前景等因素, 按照往年采购成本或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 对核心企业设定供应链金融授信限额。二是考察核心企业对上下游客户的管理能力。如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准入和退出管理;是否提供排他性优惠政策;是否有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考察核心企业对银行的协助能力。即核心企业能否借助其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协助银行加大供应链金融的违约成本。

(二) 完善操作环节管理, 防范运营操作风险

不管是银行还是物流企业, 都要根据服务方式的不同, 有针对性地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监管程序。如物流企业要不断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和仓管信息化水平, 制定完善的办理质物入库、发货的风险控制方案。银行要加强对客户的资料收集制度、资信调查核实制度、信用分级制度等, 从根本上杜绝因内部管理漏洞和不规范而产生的风险。

(三) 慎重选择抵质押物权

抵质押资产作为银行授信的物质保证, 其变现能力是授信安全的重要指标。为此, 银行必须与专业资产评估机构及物流企业合作, 对用于抵质押的资产进行客观评估, 针对不同资产的特点进行慎重选择。在选择用于抵质押存货的过程中, 应当要求存货量足质优、易于贮存、流动性强、货权清晰;在选择应收账款时, 需关注应收账款所依附的基础合同应当真实有效, 应收账款应当处于债权的有效期内且便于背书转让等;在选择预付款时, 应当注意上游企业货源的充足性、违约赔偿能力及在违约情况下企业的回购意愿与回购能力等。

(四) 建立信息技术平台, 加强信息交流

为了保证供应链金融中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 保证各种信息流活动的无缝隙融合, 应加大信息管理硬件投入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 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软件, 如ERP系统平台, EDI等信息处理技术, 建立物资与资金数据高度共享。并借助信息技术平台, 将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组织起来, 加强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 降低信息传递风险。

(五) 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链群

对供应链成员企业要不断优选, 重点在钢铁、汽车、石化、电力、电信等产业链比较完备、行业秩序良好、与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行业进行优选。要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电话调查等多种手段, 帮助核心企业制度性地评估供应链成员企业。要引导核心企业在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 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 对各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 对潜在的不良成员要及时予以淘汰, 保证企业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和谐发展。

(六)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多方主体、融资过程相对复杂, 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诸如担保物权的界定与转移、银行与中小企业及物流企业之间权利义务的界定等问题。尽管我国目前已先后出台了《合同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规范, 但还必须根据实际需要, 一方面针对法律空白进行新的法律法规的制定, 另一方面对原有法律法规出现的问题进行修订更新, 从而为供应链金融过程的纠纷提供有效的法律解决机制。

参考文献

[1]于宏新.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及防范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0) .

[2]毕家新.供应链金融:出现动因、运作模式及风险防范[J].华北金融, 2010 (3) .

[3]陈琳, 黄孝军等.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及主要风险控制点[J].中国经贸, 2010 (18) .

[4]陈祥锋.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5]郭清马.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10 (2) .

篇4: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防范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风险

传统的信贷业务主要考核企业资质、业绩、财务特征和担保方式等,从单一主体经营、财务、市场等角度对企业综合实力、还款能力进行的信用评价。但在供应链背景下,链上企业的风险已发生根本变化,其不仅受自身风险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供应链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供应链上核心企业较高的信用水平和增级效用以及真实贸易项下产生的自偿性还款现金来源降低了上下游交易方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供应链上各环节主体之间环环相扣,相互传递的风险因素又使各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加的复杂多变,不仅包括主体自身的信用风险,同时还涉及到企业所处供应链的整体运营风险、交易对手风险、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交易资产风险、操作环节风险以及来自于物流监管合作方的风险等。

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掌握了供应链的核心价值,担当了整合供应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关键角色,商业银行正是基于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信用增级及其对供应链的整体管理程度,而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授信业务,因此,核心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决定了上下游企业的生存状况和交易质量。一旦核心企业信用出现问题,必然会随着供应链条扩散到上下游企业,影响到供应链金融的整体安全。一方面,核心企业能否承担起对整个供应链金融的担保作用是一个问题,核心企业可能因信用捆绑累积的或有负债超过其承受极限使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出现整体兑付危机;另一方面,当核心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时,核心企业可能变相隐瞒交易各方的经营信息,甚至出现有计划的串谋融资,利用其强势地位要求并组织上下游合作方向商业银行取得融资授信,再用于体外循环,致使银行面临巨大的恶意信贷风险。

上下游企业信用风险。虽然供应链金融通过引用多重信用支持技术降低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风险,通过设计机理弱化了上下游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但作为直接承贷主体的中小企业,其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资产规模小、人员更替频繁、生产经营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经营透明度差、财务报表缺乏可信度、守信约束力不强等现实问题仍然难以解决。与此同时,在供应链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已发生根本改变,其不仅受自身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上下游企业合作状况、业务交易情况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出现信用风险。

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自偿性是供应链金融最显著的特点,而自偿的根本依据就是贸易背后真实的交易。在供应链融资中,商业银行是以实体经济中供应链上交易方的真实交易关系为基础,利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为质押/抵押,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融资过程中,真实交易背后的存货、应收账款、核心企业补足担保等是授信融资实现自偿的根本保证,一旦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不存在,出现伪造贸易合同、或融资对应的应收账款的存在性/合法性出现问题、或质押物权属/质量有瑕疵、或买卖双方虚构交易恶意套取银行资金等情况出现,银行在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盲目给予借款人授信,就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业务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当前业界普遍认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最需要防范的风险之一。供应链金融通过自偿性的交易结构设计以及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通过专业化的操作环节流程安排以及独立的第三方监管引入等方式,构筑了独立于企业信用风险的第一还款来源。但这无疑对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规范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位移,因为操作制度的完善性、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操作要求的执行力度将直接关系到第一还款来源的效力,进而决定信用风险能否被有效屏蔽。

物流监管方风险。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为发挥监管方在物流方面的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降低质押贷款成本,银行将质物监管外包给物流企业,由其代为实施对货权的监督。但此项业务外包后,银行可能会减少对质押物所有权信息、质量信息、交易信息动态了解的激励,并由此引入了物流监管方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物流监管方会出于自身利益追逐而做出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或者由于自身经营不当、不尽责等致使银行质物损失。如个别企业串通物流仓储公司有关人员出具无实物的仓单或入库凭证向银行骗贷,或者伪造出入库登记单,在未经银行同意情况下,擅自提取处置质物,或者无法严格按照操作规则要求尽职履行监管职责导致货物质量不符或货值缺失。

抵质押资产风险。抵质押资产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对应贷款的第一还款源,其资产状况直接影响到银行信贷回收的成本和企业的偿还意愿。一方面,抵质押资产是受信人如出现违约时银行弥补损失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抵质押资产的价值也影响着受信人的还款意愿,当抵质押资产的价值低于其信贷敞口时,受信人的違约动机将增大。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抵质押资产主要分为两类:应收账款类和存货融资类。应收账款类的风险主要在于应收账款交易对手信用状况、应收账款的账龄、应收账款退款的可能性等。存货类融资的主要风险在于质物是否缺失、质物价格是否波动较大、质物质量是否容易变异以及质物是否易于变现等。

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提升对全产业链上相关授信主体的综合准入管理

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对链上各个交易方开展的综合授信业务,因此,需要结合供应链总体运营状况对授信企业的主体准入和交易质量进行整体性的评审,需要从供应链关联的角度对链上各主体业务能力、履约情况,以及与对手的合作情况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规范授信前尽职调查工作,提高对授信主体真实信息的掌控能力。授信前调查是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商业银行应加强对经营机构的贷前调查指导工作,制订授信前调查实施细则,并根据不同业务的具体特点明确详细的调查步骤和要点。要严格遵循实地调查原则,实地了解授信主体的从业经验、与上下游合作关系、交易记录、购销情况等,认真核实其存货、预付款、应付账款、应收账款等科目的变动情况,严格评估周转速度及相关财务指标的合理性,坚决杜绝贷前调查流于形式;要立足供应链金融业务特征,注重对授信主体和交易信息的并重调查,在加强对主体承贷能力、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及还款能力调查的同时,还应深入了解客户经营动态和交易情况,认真调查贸易交易的基础背景、核实购销合同的真实性、分析交易的连续性,全面、客观地反映客户真实的经营情况。

强化对核心主体的授信准入管理。供应链金融各种业务模式直接或者间接都涉及到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核心企业在对上下游企业融资起着担保作用的同时,其经营风险也对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具有直接的传递性,直接决定着供应链业务整体的荣损,对其准入管理尤为重要。

真实反映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银行通过交易结构的设计一定程度上将企业的授信风险与主体信用分隔开了,但债项授信与主体授信的分割并不意味着银行就能忽视授信主体自身的信用风险,银行也不能单纯凭借债项自偿性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增级,而盲目地降低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准入要求,而应该将主体信用与债项评级相结合,通过综合考察授信申请人的综合实力、财务报表、经营效益、交易活动、自偿程度,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重点选择与核心企业合作紧密度高,已建立稳定的商品购销关系,并得到核心企业的推荐或认可,生产经营正常,主业突出,主营产品销售顺畅,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和存货周转率以及销售额和现金流量稳定,历史交易记录和履约记录良好的合作主体。

优化业务操作流程,规范各操作环节职责要点

供应链金融操作流程环节众多、操作风险复杂多变,商业银行应根据供应链融资业务特点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合理划分岗位职责,通过设置专业的业务部门、制 订专门的业务操作指引、建立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健全相应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各流程环节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

要细化各流程操作指引,建立起明确而又细致的操作规范要求。在贷前调查阶段,考虑到信息要求比一般企业授信更复杂,银行应建立专业的调查、审查模板和相关指引,调查人员应按照模板要求的框架进行信息搜集,有效降低调查人员主观能力对调查结果有效性的影响;在授信业务落地环节,应细化与授信主体及其上下游企业之间合同协议签订,印章核实,票据、文书等的传递以及应收类业务项下通知程序的履行等事项的操作职责、操作要点和规范要求;在出账和贷后管理环节,应明确资金支付、质物监控、货款回笼等事项的操作流程、关注的风险点和操作的步骤要求,使得操作人员有章可循,严格控制自由裁量权。

要针对业务管理需要,明确权责。建立起专业的管理部门、设置专业的管理岗位、明确流程环节中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并细化到岗、到人,实现由专人专岗负责业务推动、业务管理、价格管理、核库、巡库、合同签署、核保、资金支付和回笼监管等相关工作,使得各岗位之间能够做到既相互衔接配合又相互监督检查,真正实现通过流程化管理落实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封闭操作和全程监控,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专业化运作和集约化运营。

要加快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加快建立电子化信息平台,实现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总量、业务结构、融资商品、监管企业合作情况等相关要素的电子化统计,实现日常融资货物质押及解押操作、报表统计、风险提示信息、库存和赎货情况分析等工作的电子化,使业务操作流程化、透明化,降低业务操作对人员的依赖,减少人为的随意性。

加强对物流监管方的准入管理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物流监管方起到“监管者”、“中间者”和“信息中枢”的作用。物流监管方不仅受银行委托对客户提供的抵、质押物实现专业化的监管,确保质押物安全、有效,而且掌握了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货物出库、运输和入库等信息的动态变化。银行正是通过物流监管方对质押物的监管来实现物流和资金流的无缝对接。但当前物流监管方中存在的缺乏专业技能和诚信、企业资质参差不齐、运输和仓储监管的规范不标准以及借款人和物流企业联合欺诈银行等现象,使得对物流监管方的准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防止物流监管方操作不规范、管理制度缺陷给银行带来损失,应重点选择经营规模大、知名度高、资信情况好、仓储设备专业、管理技术先进、操作规范完善、监管程序严谨以及员工素质高的监管方进行合作。要建立起对物流监管方不定期的检查制度,加大巡查频度,重点检查监管方是否严格按照流程进行质物保管及出入库操作,出入库台账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质押货物是否足值、货物储存方式和库容库貌是否符合要求、日常管理是否到位等,对于不符合管理要求的监管方,要即使督促改进,必要时要坚决退出。

提升对抵质押资产的动态管理

抵质押资产作为银行授信的物质保证,其变现能力是授信安全的重要指标。为确保抵质押资产的足值性和有效性,银行要落实好以下两方面管理要求:

注重对抵质押资产的选择。在选择抵质押物时,应选择市场需求广阔、价值相对稳定、流通性强、易处置变现、易保存的产品。为明确抵质押物的权属关系,要让质权人提供相关的交易合同、付款凭证、增值税发票、权属证书以及运输单据等凭证,通过严格审查相关凭证,有效核实质物权属,避免质押物所有权在不同主体间流动引发权属纠纷;在选择应收账款时,应选择交易对手实力强、资信高,双方合作关系稳定、履约记录好、交易内容和债权债务关系清晰的应收款,应确保应收账款所依附的基础合同真实有效,应收账款处于债权的有效期内且便于背书转让等。

加强对抵质押资产的价值管理。要建立质物价格实时追踪制度,完善逐日盯市操作和跌价补偿操作要求,依据各商品的信贷条件设置价格波动警戒线,一旦價格跌至警戒线以下,及时通知经销商存入保证金或补货。与此同时,要建立起对授信主体销售情况、经营变化趋势的监控机制,定期跟踪其销售情况、财务变化、货款回笼等影响银行债权的信号,严格要求其根据销售周期均匀回款,有效控制抵质押资产的价值变化风险。

篇5: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

是什么让这些制造巨人为自己的产品所困扰,是整个供应体系的哪个环节出了差错?

肯德基与麦当劳一样,其物流系统有GMP标准,可实现产品标识与可追溯性。无论是订单、发货,都必须有详细的记录,配送的过程中送给谁了,谁接手的,生产质量部门是谁,都有基于批号的文件记录。一旦产品出现异常,理论上可通过记录对每一起货源进行跟踪。也就是说,肯德基有能力在文件记录下,将所有来自基快富食品有限公司的那批含苏丹红的原料进行回收。

肯德基之前对供应商采取的是星级评估系统,根据每年对供应商的综合评估来决定供应商在下一年度中业务量的份额。苏丹红事件后,肯得基方面也表示将强化苏丹红的检测措施,从以前供应商提供没有苏丹红的书面确认,改为要求供应商对每个批次的调料都要提供专业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

从上面的例子看出,任何一家企业的供应链构成都是复杂且脆弱的,涉及到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一直到回收的各个环节,如果平常不注重对供应链等的管理,一旦其中的任何一环出现了信息的缺失或管理上的问题,供应链的其他环节都会将问题进行几何级别的放大,从而导致整条供应链的失控。

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组织,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世界正从工业经济社会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社会迈进。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朗,竞争的形式已经由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于集团公司来讲,有了大的优势,怎样以核心子公司为主体,充分发挥供应链的整合优势,是集团公司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

竞争的加强导致了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供求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市场的全球化,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大量增加制造、分销和物流合作伙伴以致国际供应网络关系复杂性的增加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供应链风险的剧增,

一条供应链中复杂和不确定的力量还能引起供应链“混乱”风险。这些混乱的结果通过供应链的以下反应造成,包括反应过度、不必要的干涉、事后诸葛亮、不信任和信息扭曲等。牛鞭效应就是供应链混乱的一个例子,它描述了订单量从供应链下游厂商到上游厂商被逐渐放大的现象。这种不断增加的神经过敏理所当然会通过过量订货和过量存货,导致更高的成本和低效率。

通过分析研究表明,供应链面临的常见风险因素有以下几种:

1、协调风险

供应链属于一种战略性合作体,链上企业作为合作博弈主体,其策略选择受到各自利益驱动的影响。同时因为信息不对称、信息扭曲、市场不确定性以及其它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变化,而导致各种风险的存在。

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繁杂时,信息传递延迟以及信息传递不准确的可能性都会增加,并使整个供应链陷入困境。供应链管理中产生的协调风险是理性成员所运用的优化行为的结果。每一个成员都是理性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们会隐藏一些敏感信息,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不外泄;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会夸大一些公用信息(例如消费者的订货量等),使信息失真,造成信息风险。从整条供应链看,每一个成员的利益最大化,并不一定带来整条供应链的效益最大化,往往这种“内耗”会大大影响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水平及竞争力。

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能从合作中获得满意结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规避供应链运行中的风险,如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共享性、优化合同模式、建立监督控制机制等,尤其是必须在企业合作的各个阶段通过激励机制的运行,采用各种手段实施激励,以使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有效。

通常供应链的整体协调需要有一个核心企业,或是权威企业。虽然不像企业那样靠权威进行资源配置,但也必须有一个类似权威中心的企业,进行协调、倡议之类的活动。这个核心企业也是理性的市场主体,其针对供应链的决策行为不可避免地会维护既得利益。

篇6:供应链金融风险体系

文献综述

高睿

10金融学一班

j10041136

前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很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可是由于其规模小,可抵押资产少,自有资本不多,抗风险能力不足以及信用等级偏低等等原因,大多数投资者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所以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主要问题。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解决资金融通难的方法迅速进入大部分研究者的眼脸。因此本文将简洁的综述现今对供应链金融体系的相关研究。主题: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能很好的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生产的分工形式已经由过去的产品分工和产业分工,发展到了产品内分工,“供应链”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供应链金融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的特点:从金融服务提供方面看,可以促使商业银行跳出只为单个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局限,创新性的让银行从新视角及整个供应链来考察融资企业的状况,改进了银行业传统的观察视野、思维脉络和发展战略;从金融服务接受方面看,它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为链条中的中小企业提供整体融资方案,盘活了企业的沉淀资金,提高了资金利用的效率,实现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从金融服务的中介方看,它可使物流企业的业务领域向金融领域延伸,带来了金融业与物流业互补发展的良机。[1]因而供应链金融成为了国内外不少研究者的关注点。

国外关于中小企业如何利用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融资的研究比国内要早些,如Allen·N·Benger(2004)等人在分析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时提出了一些新设想并在理论层面上首次提出供应链金融进行融资的思想和可行性;[2]而后霍夫曼(Hofmann)(2005)首先梳理了供应链金融的要素、参与者以及功能;[3]Gonzalo Guillen(2007)等人有探讨出了中小企业的6个基本要素;[4] Comelli(2008)等人探讨了融资与生产过程的结合;[5]福尔等人(Pfohl et al)(2009)运用数学模型解释了如何通过降低资本融资率来降低资本成本;[6]塞弗特等人(Seifert et al)(2011)提出了反向保理的方案;[7]甚至在新的巴塞尔协议中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一块也做出了模式设计和风险的评估。当然也还有很多研究者,他们有的通过深入研究一些中小企业利用自身存货成功进行融资的机理和模式,得出了以存货为基础的融资可以有效减轻企业资金短缺的压力并有利于降低供应链整体的财务成本的结论;有的经过研究认为中小企业的生成具有6个基本要素:政策、订单、质量、市场、人工、现金,现金占最主要地位;不少研究进一步指出若能将融资与生产运作过程有效地结合起来,当企业遭遇财务现金流压力的时候,能够充分利用存货进行融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现金流压力等。

国内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稍晚些,大部分倾向于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协调发展以及对资金流的控制方面。如杨绍辉(2005)指出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个好的机遇;[8]郑绍庆(2006)通过分析指出融通仓对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性;门俊宏(2007)提出了三种基本融资模式;Xiang Min(2011)对分散供应链的信息化建设融资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融资模式。[9]当然国内研究的也不少,有的甚至通过建模对上市的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研究以得出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当然得出的结论基本大致相同,即供应链金融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完善融资环境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国外将供应链金融整理得出了三种典型的组织模式:

1、物流企业主导模式;即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信息优势和客户关系优势,通过抵押货物的精确信息,为面临赊账压力的客户提供了短期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并收取相应回报。

2、企业集团合作模式;即卖方企业为买方企业提供融资租赁、设备租赁等服务,在替买方垫付货款的同时,也收取融资利息。这样以减少买方一次性付款压力,缩短买方运营准备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卖方的销售额。

3、商业银行服务模式;由于中小企业抵押物的缺乏和信息的不透明往往使得银行望而却步,故商业银行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巧妙解决。[10] 国内对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

1、从中小企业融资的角度探讨供应链金融。

2、从业务的角度归纳分析供应链金融的各种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和融通仓融资模式。[11]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供应链金融优于银行传统授信且有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优化信贷结构。由于供应链金融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商业银行对企业一对一的单独授信,而是针对整个供应链成员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和信贷管理的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的业务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主要存在着组织模式单

一、资本运作能力低下、信息平台落后、风险控制机制薄弱等问题。因而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也要结合我国自身的国情。

1、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模式多元化;

2、提高企业和银行的资本运作能力;

3、加强对信息平台的建设投入;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总结: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与研究已经有了不少,国内外对于其业务的展开、实例的运用也有相关的研究。不过,结合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看,发展中小企业是当前巩固并发展经济的一大重点,而将供应链金融引入中小企业融资是稳定其发展的新型模式。对此新型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信息来源的建设以及整条链的一体化体系建设将是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的重点。而目前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恰恰不多,因此我觉得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体系设计这个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夏泰凤,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6月

[2] Allen N.Berger,Ifekhar Hasan, Leora F.Klapper.Further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finance and growth: 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community banking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004,25:169-202 [3] E.Hofmann.Supply Chain Finance: Some Conceptual Insights [J].Logistics Management, 2005,(1)[4] Gonzalo Guillen,Mariana Badell, Luis PuiPuigianer.A holistie framework for Short-ter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grating production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lanning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eonomics,2007,106:288-306 [5] Mickael Comelli,Pierre Fenies,Nikolay Tchernev.A combined financial and physical flows valuation for logistic process and tactical production planning: application in a company supply chai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es,2008,112:77-95 [6] Hans-Christian Pfohl, Moritz Gomm.Supply Chain Finance: 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 [J].Logis-tics Research,2009,(1).[7] R.Seifert, D.Seifert.Financing the Chain [J].International Commerce Review, 2011,(1)[8] 杨绍辉,从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看供应链融资服务[J],物流技术,2005,(10)[9] Xiang Min, Yu Liting.Financing for Information-based Construction of Decentralized Supply Chain Based on Stackelberg Game Theory [J].Business Management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2011,(1):821-824 [10] 谢世清、何彬,国际供应链金融三种典型模式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第4期

[11] 李树冰、马雪、杨立刚、邓颖婷、李鸣烨、朱莎莉,浅析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优势[J],商业经济,2013年第7期(总第426期)

[12] 白马鹏,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设计与优化[D],天津大学,2008年1月 [13] 刘林艳、宋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框架及其发展[J],金融教育研究,2011年3月第24卷第2期

[14] 曾小燕,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12年1月(上)[15] 章雁,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金融风险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11年7月第7期(总第213期)

[16] 蒋婧梅、战阴华,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研究综述[J],经营与管理,2012年第11期

[17] 夏泰凤、金雪军,供应链金融解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优势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6月总第410期

[18] 张涛、张亚南,基于巴塞尔协议Ⅲ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2年第12期下旬刊 [19] 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年第8期

[20] 刘可、缪宏伟,供应链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基于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13年第1期(总第205期)

上一篇:舒伯特下一篇:老爸老妈作文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