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运作风险

2024-05-21

供应链运作风险(精选十篇)

供应链运作风险 篇1

供应链是由原材料获取、加工成半成品直至产品,并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的一些企业或部门组成的网络。对供应链构成、运作、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1,2]。随着供应链管理不断深入和发展,许多新问题呈现在学者和企业管理者面前,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供应链风险问题。Christopher等认为,在过去数十年来,许多发展的倾向使得供应链这个链条更容易受到打击[3];Paulsson则指出供应链风险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RM)已成为供应链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4]。供应链风险及其管理受到了高度关注。

已有的文献对有关供应链风险实证研究还较少。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脉络与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方法来研究供应链运作风险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的关系,以期为企业降低供应链运作风险,提升竞争力提供理论借鉴。

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1 供应链运作风险

Simons首先对运作风险及其构成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运作风险就是致使企业中断生产或降低过程能力的不确定性因素[5]。Meulbrook认为运作风险就是影响企业制造及提供产品或服务能力的不确定性因素[6]。Simons和Meulbrook的研究对运作风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但他们都是从企业的范畴来定义运作风险的,未考虑从供应链角度来说明运作风险。Paullson首先提出了供应链运作风险的概念,他认为供应链运作风险就是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并且他指出运作风险主要是由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与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等重大风险有着很大的不同。Tang则指出研究供应链风险首先应该区分供应链风险,他将供应链风险分成了运作风险和中断风险两个维度,并指出供应链运作风险维度的风险主要是指供应风险、需求风险、信息风险等,而它们主要是由相应的不确定性因素的造成的[7]。我国的朱怀意在系统梳理已有供应链风险及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供应链风险的分类框架,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链伙伴风险、供应链信息风险、供应链信用风险和供应链外部风险四类,并且他指出供应链风险是由供应不确定性、需求不确定和制造不确定性造成的[8]。

我们认同以上学者的观点,认为供应链运作风险主要是由供应风险、需求风险、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四类风险组成;并参考从概率可能角度定义风险的方法,定义四类供应链运作风险。供应风险,是由供应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需求风险,是由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制造风险,是制造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信息风险,是供应链上信息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

1.2 企业竞争能力

关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概念,学术界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Roth认为企业竞争能力就是企业在市场中表现出的实际的竞争强度,也就是企业通过提供一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而从竞争对手中赢回订单的能力。他认为,企业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价格、产品质量、配送、柔性和顾客服务五个方面。许多学者在后续研究中均采纳了这一观点,如Flynn[9],Rosenzweig[10],Ketokivi[11],等等。

相关实证研究大部分均是在研究企业范畴内的因素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关于供应链上的因素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研究还很少,而国内外对于供应链风险与企业竞争能力关系的研究就更少。本文认为,企业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价格、产品质量、产品创新、柔性、顾客服务质量等五个方面,以此进一步探析供应链运作风险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的关系。

1.3 研究假设

本文在已有文献研究的提出上,提出如下研究假设来研究供应链运作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

H1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2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需求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3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4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信息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5a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与需求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b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与制造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c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与信息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d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需求风险与制造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e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需求风险与信息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f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与信息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模型

整合上述假设,提出供应链运作风险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关系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揭示了四种供应链运作风险与企业竞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影响途径和相互关系。该模型将在本文后续研究中进行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ldel)分析与检验。

2.2 变量测量

①供应风险。选择从供应网络、供应商道德、供应伙伴关系、供应商产能、供应商交货、供应商技术等6个维度来测评供应风险。

②需求风险。选择从市场需求波动和顾客流失等2个维度来测评需求风险。

③制造风险。选择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流程设计、设备管理、质量控制和库存控制等6个维度来测评制造风险。

④信息风险。选择从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等2个维度来测评信息风险。

⑤企业竞争能力。选择从价格、产品质量、产品创新、柔性、顾客服务等5个维度来测评制造风险。

3 研究结果

本文从供应链运作风险、企业竞争能力两个构面出发,设计调查问卷,对我国制造业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截面(cross-sectional)信息与数据。

3.1 问卷设计与样本描述

针对供应链运作风险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概念分析和模型假设,在参考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与咨询业业内学者、资深工业工程专家一起讨论,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共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受访者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供应链运作风险因素量表;第三部分是企业竞争能力量表。问卷除第一部分受访者基本信息外,全部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量度。供应链运作风险的题项,问卷提供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5个不同级别的答案;企业竞争能力的量表提供从“很低”到“很高”5个不同级别的答案。

样本的选择是根据《中国企业目录统计版》(2004版)的企业名录随机抽样的。正式发放问卷是2007年10月开始的,问卷部分采用电子邮件形式发放,共发放问卷600份。经过6个月的收集与整理,共回收问卷191份,剔除不完整的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15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26.50%。

从问卷回收的情况来看,调研主要涉及到机械、电子、化工、医药、汽车等行业的制造企业,问卷填写人绝大部分是企业的CEO或其他高管人员,如副总经理、部门经理、总经理助理等,在企业的平均工作年限为7.3年,其中本科及以上被访问者占样本的76.9%,表明大部分被访者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能够正确理解问卷中的问题。

3.2 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是在SPSS15.0平台上通过计算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值)完成的。经检验,各个计量尺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54~0.906之间,表明信度满足要求。效度检验运用LISREL8.70软件对模型的五个概念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分析。结果表明,供应风险中2个观测指标、制造风险中3个观测指标、信息风险中的2个观测指标的因子载荷略小于0.5,剔除这7个观测指标,其它所有指标在各自计量的概念上的因子负荷高度均高于0.5且较为显著(值在7.19~11.25之间,值都小于0.05),表明数据具有较好的会聚效度;各个因素的平均萃取方差AVE的平方根大于各因素结构间的相关系数,表明数据具有较高的判别效度。因此,效度检验的结果满足要求。

3.3 模型拟合检验

满足测量要求之后,我们利用LISREL8.70结构方程模型软件对图1所示模型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用该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3.4 假设验证结果

利用LISREL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10项研究假设中有7项获得了统计支持,如表1所列。

注:*表示t>1.96,p<0.05;**表示t>2.58,p<0.01;***表示t>3.29,p<0.001;无*表示不显著。

4 结论与启示

由上可知: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与信息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供应风险与需求风险则通过与制造风险、信息风险相关关系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上述结论对我国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实践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消极的直接影响。这一结论验证了多位学者观点,他们认为由制造过程不确定性和供应链信息不确定性引起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是供应链主要风险因素,影响企业及供应链运作。本研究说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直接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降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提升竞争能力。这一结论提供了企业降低供应链运作风险、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直接路径。

其次,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但它们通过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强相关关系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这一结论验证并拓展了Zsidisin(2003)、Paullson(2004)、Tang(2006)等学者的观点,他们在研究文献中均指出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对企业及供应链的影响,但大都停留于观点层面,没有进行实证检验。本研究说明,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通过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的相关关系。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降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间接提升竞争能力。这一结论提供了企业降低供应链运作风险、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间接路径。

摘要:以供应链运作风险为切入点,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供应风险、需求风险、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四个维度反映供应链运作风险,通过提出相关研究假设构建了供应链运作风险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的关系模型。基于对国内制造企业的调研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运作风险对企业的竞争能力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智慧,让供应链运作更可靠 篇2

1995年的日本神户大地震,几乎全部破坏神户市及其周边各处的所有交通运输系统。作为世界第六大港口的神户港完全陷入瘫痪状态,导致全日本将近一半的进出口业务停顿。实行精益生产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其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因为地震而中断供应,不得不停止特定型号汽车的生产,当年的实际汽车产量比预计少生产三万辆,直接收入损失约在四亿美元以上。日本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与其都有着密切关联,神户大地震的影响迅速地波及到全世界。微软、宝洁、思科等跨国公司紧急关闭了其在日本的公司总部,并且迅速地将相关机构从震区撤离。

2000年,飞利浦公司座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家芯片制造工厂由于雷击而发生火灾。当时,这个工厂是当时全球最大手机制造商爱立信的唯一手机芯片供应商。火灾使飞利浦损失了四千万美元的生产订单,仅占其当年销售额的0.6%,但是对其客户的影响却是难以估量的。由于手机芯片发生供应中断,爱立信被迫停止生产高档手机,直接利润损失高达23亿美元,公司股票价格下跌13.5%。更为可怕的后果是这场火灾直接导致爱立信在第二年退出手机终端市场,而不得不与索尼成立合资公司进行手机生产。

“智慧供应链”是结合物联网技术和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企业中和企业间构建的,实现供应链的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技术与管理综合集成系统。未来的智慧供应链不仅能够实现供应链运作更高效,而且可以保证供应链运作更可靠。

(1)基于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供应链可靠性设计

不断扩大的客户需求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第三大难题。虽然迫切需要与客户进行沟通,但是企业还是倾向于将工作重心放在供应商沟通上,而不是客户身上。大多数的企业是与供应商合作完成产品设计,而只有少数企业是与客户合作来完成的。

智慧供应链管理将与客户关系管理紧密融合,在智慧供应链中,客户将成为供应链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供应链管理人员需要站在客户角度来思考问题,将客户需求融入供应链管理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鼓励和促进客户参与供应链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是智慧供应链的另一重要特征。

普通供应链通过与客户互动,进而提供及时、准确的交付物。而智慧供应链则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从产品研发、日常使用到产品寿命结束)都与客户紧密联系。通过大量的信息交互,智慧供应链可以进行详细的客户分类,并为他们量身定做产品。

从供应链可靠性角度来看,客户需求是另一种需要关注与管理的资源,它将有助于平衡供求关系,确保供应链系统的供应可靠性;从客户角度来看,购买消费产品是一种经济性选择,通过参与供应链的运行和管理,修正自身订购和购买产品的方式,从而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考虑到并非所有的客户,都需要相同等级的供应可靠性。因此,可以从“标准”到“优质”对供应可靠性进行分级。智慧供应链将以不同的价格水平提供不同等级的供应可靠性,以满足客户对不同供应可靠性水平的需求,同时要将优质优价写入供应服务的合同中。

(2)智慧供应链是自愈供应链

“自愈”指的是把有问题的成员企业从供应链系统中隔离出来;并且在很少或不需要人为干预的情况下,使供应链系统迅速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从而几乎不中断对最终客户的产品供应服务。从本质上讲,自愈就是智慧供应链的“免疫系统”,这是智慧供应链的最重要特征。

自愈供应链通过进行连续不断的在线运行状态自我评估,以预测供应链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发现已经存在的或正在发展的问题,并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或纠正。为尽量减少生产供应与服务中断,需要充分应用数据获取技术,执行决策支持算法,从而降低产品供应的中断频率及持续时间,在中断发生后迅速恢复生产供应服务。

自愈供应链可以采用多个可以相互替代的供应链网络设计方式,当出现供应链运行故障或发生其他问题时,通过信息系统确定故障企业,同时和备用成员企业进行通信,以切除故障成员企业或将生产任务迅速地切换到备用的同类生产企业上。从而确保供应链运行可靠性、产品质量以及交付效率。

(3)标尺竞争可以实现供应链可靠性提升

标尺竞争理论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引入相同类型的企业,并以此作为参照对象,需要监管企业成本和资金投入分别由类型相同企业的成本和资金投入决定。在标尺竞争监管情况下,由于价格取决于同类企业的成本,监管企业要获得较多利润,就必须努力做到使自身成本低于同类企业的平均水平,这样就达到激励待监管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的目的。最终,待监管企业选择同类企业的平均效率水平,从而达到纳什均衡状态。

智慧供应链通过正确地运用标尺竞争理论,供应链管理者可以不需要全面了解各成员企业的成本与投入等相关信息。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了监管机构对被监管成员企业的信息依赖问题,而且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监管问题。对价格采用价格上限监管方式,服务可靠性监管从供应可靠度与产品合格率两方面进行控制,采用相应的数学分析方法建立了相应的监管数学模型。促使成员企业提高各自的服务可靠性,从而达到提升供应链整体可靠性的目的。

综上所述,未来的智慧供应链可以以上这三个途径出发,达到提升供应链应链可靠性的目的。

供应链运作风险 篇3

建筑业的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辐射影响力之广, 使其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在日益讲究效率和成本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

随着价值链、供应链管理等理论的实践与发展, 不少学者提出了建筑供应链管理 (CSCM) 的概念, 并把这一思想应用到建筑业中来。现阶段建筑供应链一般有三种模式:一是设计—招标—建造下的CSCM模式;二是基于D—B&Turnkey (设计—建造—交钥匙) 下的CSCM模式, 这种模式也是通常所说的EPC总承包模式;三是基于BOT (建设—经营—转让) 下的CSCM模式。

EPC总承包模式

采用EPC (设计—采购—建造) 总承包模式, 承包商不但要承担项目施工工作, 而且还要承担设计、采购, 甚至试运营工作, 因而也被称为“工程建设一体化模式”。

与传统的DBB模式相比, EPC模式中, 业主与承包商一方签订合同, 将工作全权交与总承包商, 在利润增加的同时, 使得总承包商的风险变大。除去承接了设计工作所带来的内部风险外, 许多原本由业主承担的外部风险被转移到承包商身上, 如物价上涨、汇率波动等现都由承包商承担。这种模式工程复杂工作繁多, 故对管理的要求也就高了很多。对EPC模式而言, 找到更加全面有效的管理方式非常必要。

SCOR模型的流程体系

SCOR模型以客户为中心, 在客户要求基础上进行配置, 其水平结构和垂直体系可以帮助管理者从端到端的角度洞察供应链[2]。供应链的配置分为三类:按库存生产、按订单生产和按工程定制生产。本文选取第三类按工程定制生产来配置供应链。

SCOR模型按照流程定义可分为三个层次, 每一层都可以用来分析企业供应链的运作。其中, 第一层是过程定义层, 定义了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范围和内容, 包括5个基本流程, 即计划、采购、生产、配送和退货;第二层是过程配置层, 由可能构成供应链的30个核心流程范畴组成, 企业可选择该层中定义的标准流程单元来配置供应链;第三层是过程分解层, 它给出第二层每个流程元素的流程细节。SCOR的每一个基本流程都有4个层次, 下面的层次是对其上面一层的细化。此外, SCOR模型的支持系统分为:计划流程管理支持EP、采购流程管理ES、施工流程管理EM、交付流程管理ED、退回流程管理ESR、EDR, 分别是支持5个基本流程的。

EPC中的E (设计) , 不仅包括具体的设计工作, 而且还包括整个建筑工程内容的总策划, 以及实施组织管理策划和具体的工作;EPC中的P (采购) , 而更多的是指专业设备的选型租赁和材料采购, 是广义的采购;EPC中的C (建造) , 包括施工建造建筑物主体部分安装等。可以将SCOR基本流程中的生产流程定义为这部分内容。本文在SCOR9.0[3]的基础上, 提供一个独有的框架, 构建EPC下的建筑企业供应链运作模型, 链接建筑企业供应链各个流程。

EPC下的建筑供应链运作模型的构建

1.第一层运作模型的构建

在EPC中, 供应商、分包商参与到供应链中的业务流程, 都是交付和退回/MRO (维护、维修、运行) [4]。从这一层面看, 分包商也是供应商中的一员。参考SCOR流程类型, 建筑行业供应链运作模型, 包括以下五种基本流程:计划 (用P表示) 、采购 (用S表示) 、施工 (用C表示) 、交付 (用D表示) 和退回/MRO (用R表示) 。此处以EPC总承包企业为核心建立模型, 只描述核心企业的流程内容。如图1所示。

2.第二层运作模型的构建

建筑供应链计划类核心流程包括:P1计划供应链、P2计划采购、P3计划施工、P4计划交付、P5计划退回。当供应链成熟度水平没有达到整合阶段时, 供应链中的实体将处于分割的模式, 总承包企业不会与供应商分享其采购计划。这将会导致高库存成本和大量配送延迟, 建立运作模型后可采用协同管理的方式互通信息来解决这类问题。建筑供应链中执行类核心流程包括:S1采购库存产品、S3按需求设计采购、M3按需求设计施工、D3按需求设计交付、SR1采购缺陷产品退货、SR2采购MRO产品退货、DR2交付

MRO产品退货、SR3采购过剩产品退货。EPC下建筑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举例:

假设A公司以EPC总承包的模式承建一个大型项目。项目地点周边物资丰富, 交通便利, 其供应链上节点企业地理位置如图2所示。总承包企业总部和项目部组成核心企业A, 其中的流程均指的是核心企业的流程, 其他供应链节点企业所包含的流程指的是各节点的流程。用实线和虚线代表物料流和信息流, 将各节点的关系在地理位置图上标识出来。据此构建出A企业第二层的运作线形图。如图3:

按需求设计采购S3和按需求设计交付D3, 均由A企业总部统一管理, 施工现场项目部只负责施工部分和少量的库存采购。在交付给业主/投资商之前, A企业内部先进行项目部向总部的交付。

3.第三层运作模型的构建

在第三层流程中, SCOR通过在第二层流程代码的后面加小数点的方式进行编码。例如:P1计划供应链的第三层流程被分解为P1.1确定、排序和汇总供应链需求;P1.2确定、排序和汇总供应链资源;P1.3平衡供应链需求与资源;P1.4建立和传达供应链计划。而S3按需求设计采购流程则被分解为:S3.1明确供应源;S3.2选择供应商、分包商进行洽谈;S3.3安排产品配送;S3.4核实产品;S3.5转运产品;S3.6授权付款。三层以下, SCOR模型还可以分解为第四层、第五层甚至第六层, 均为实施流程, 在实践中可以继续构建。

基于SCOR的建筑业供应链的风险管理

1.风险控制体系

风险控制, 是EPC总承包模式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也是较有难度的问题。EPC总承包工程风险较大, 但利润较高。建立SCOR模型后, 可观察整个供应链全局, 帮助管理人员找到风险易发生的环节, 从而建立风险控制体系, 设定额度, 控制风险。SCOR模型的供应链管理实践中, 可采用专家打分等方法得出指标数据, 对EPC总承包企业的风险进行多方位考量。

2.流程再造

流程再造, 是面向顾客满意度的业务流程, 核心思想是要打破企业按职能设置部门的管理方式, 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 重新设计企业管理过程, 从整体上确认企业的作业流程, 追求全局最优[6]。

EPC总承包模式下的建筑企业流程再造, 首先需要构建设想流程的管理愿景。本文将管理愿景设计为:使企业在不增加成本等关键绩效的水平上, 提高企业对风险的控制能力。选取这些方面关键的流程后启动项目, 描述现有的关键流程的状况, 分析诊断, 以侧重风险控制为中心设计流程再造步骤, 对关键流程进行设计重建, 最后监测评估重建的效果。

例如工期风险问题, 在建筑项目运作中, 工期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设计与施工的配合不当, 施工部门等拿到的设计图纸需反复修改才能达到施工可行的要求。在EPC总承包模式中, 虽然设计和施工工作已经有总承包企业一力承担, 但如何将设计和施工恰当咬合, 使从设计图到形成实体建筑这个过程不再反复修改, 依然是非常重要的课题。采用流程再造的方法, 对内部的设计和施工过程的流程进行整合, 将原本的设计部门和施工部门的直线型层级性的组织机构重组为流程性的部门, 如图4:

经过流程再造后, 设计和施工的配合, 不再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 而是流程导向的团队合作, 将增进设计与施工的配合和时间方面的交叠, 缩短各单个项目工期。

结论和建议

经过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建立, 梳理了EPC总承包模式下的建筑行业供应链流程, SCOR模型的建立使建筑项目管理变得更加清晰, 并且可以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考察供应链。基于SCOR模型可以建立供应链风险评估体系, 找出决定风险控制的关键性流程, 对比最佳实践, 分析这些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流程再造, 再造完成后, 应对流程再造的预期效果进行评估等, 这些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仝新顺, 吴宜.基于SCOR的制造企业供应链建模研究[J].物流科技, 2009 (8) .

[2]Samuel H.Huan Sunil K.Sheoran and Ge Wang, Areview and analysis of supply chain operat ions reference (SCOR) model[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 ernat ional Journal, 2004 (9) .

[3][法]John Paul.供应链管理实践[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11.

[4]李婉琼.建筑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构建与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5]刘志强, 李继勇, 郭彩云.EPC模式下的建筑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9 (4) .

供应链运作风险 篇4

[关键词]虚拟信息中心;云计算;信息流;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0)05-0056-04

Research on Operational Model of Information Flow in the

Supply Chain Based on Virtual Information CenterGu Chuan Bai Jianming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chool,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supply chain is the future form of competition,and the management of supply chain is increasingly depended on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flows.There are some different operational models of information flow in supply chain,and the model of information center is a more efficient and integrated model of them,but it also has some limitations and problems.Using“cloud”to build a virtual information center,it can better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adapt to future supply chain development.Virtual Information Center has many advantages,the key point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it should be grasped.

[Keywords]virtual information center;cloud computing;information flow;supply chain

1 供应链信息流相关定义及特点

马士华等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客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1]。森尼尔•乔普瑞认为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系统,包括不同环节之间持续不断的信息流、产品流和资金流,包括满足顾客需求所直接或间接设计的所有环节、所有职能部门[2]。简而言之,供应链是包括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物流网络等所有环节到达最终客户而形成的一条逻辑上的链式结构,其中信息流、物资流和资金流大量流动。

申农(Shannon) 创立了面向通信系统的信息论,他认为“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基于申农的信息论,张莉莉提出信息流是信息从信源经过信道到达信宿的传递过程[3]。由此可以将供应链信息流定义为:为达到减少或者消除供应链节点彼此之间甚至对整个供应链的了解的不确定性,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销售商、客户等节点将各自信息向供应链中其他节点传递的过程。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型结构,其中的信息流动也是复杂的,有横向的、纵向的、交错的信息流动方式。

供应链信息流在新时期具有如下的特点:(1)动态性。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对客户需求的管理,而客户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因此供应链中的信息流也随之变化;(2)共享性。供应链要实现整体最优,各方的信息需要充分交流共享;(3)系统性。虽然供应链中信息流变化大,但他仍然是一种有序的系统信息,并不是紊乱随意的流动;(4)流量大、流速快。各个节点都有信息的流入流出,信息流量增加,同时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下流速也加快。

2 生产供应链中信息流运作模式比较

传统的供应链面对的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市场,这个市场中顾客的需求变动少、产品生命周期较长、技术进步慢,主要是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标准的产品,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信息流动也较为稳定,基本上是以链式的形式在供应链中的企业之间传递。如图1所示。在这种信息流模式下存在以下问题:信息传递失真、信息传递时间长、信息利用不充分、信息难以共享。信息传递失真是指原始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传播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导致最后信息出现偏离,出现如“啤酒游戏”中的产生的“牛鞭效应”;信息逐级传递时间延长,消费者等待的时间也就长,满意度降低;信息由于被一层一层过滤,原始信息中消费者许多需求都被遗漏,企业不能很好把握市场变化;信息难以共享,只能在相邻的上下游企业间传递,远端的节点很难得到更多的信息。

图1 链式信息流模式

随着研究深入,不少学者提出了对链式传递的改进模型。McCullen和Towill通过研究得到供应链上强化需求信息对减弱牛鞭效应一定程度上有明显的效果,并提出一种信息强化的供应链信息流模型[4]。如图2所示。

图2 强化客户需求的信息流模式

但是图2中企业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仍然非常有限,只有客户的需求信息还不足以很好决策,只有顾客需求信息实现了共享,其他供应链节点的信息难以共享。于是唐小我提出了网络模型[5],如图3所示。虽然网络模型更好地解决了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问题,但是这只是更有利于单个节点做出更有利于自身的决策,只是能做到节点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仍然不能达到全局的最优,整个供应链的利润没有达到最大化。

图3 网络信息流模式

之后,Hau LLee和Seungjin Whang提出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6],它将所有的信息都集中在一个信息中心进行集中处理,很好地解决了信息共享的问题,如图4所示。信息中心模式优点在于:(1)信息准确。企业能获取各节点获得信息,更准确掌握供应链信息;(2)信息传递快。信息传递层级减少,信息流动加快;(3)信息充分共享。信息在信息中心充分交流,企业之间共同应对整个供应链的问题;(4)更具柔性。能面对市场的变化对供应链及时做出调整,新的企业只要连接入信息中心就能迅速进入生产。

图4 信息中心模式2010年5月第30卷第5期基于虚拟信息中心的供应链信息流运作模式研究May,2010Vol30 No53 信息中心运作模式的局限

31 信息中心的管理问题

对于信息中心的管理,有3种管理模式:核心企业管理、第三方管理、各方集资共同管理。核心企业管理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1)信息中心的建设成本和维持成本都很高,核心企业是否能够且愿意负担这部分费用;(2)核心企业对信息形成垄断,核心企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损害供应链整体利益。第三方管理能更好使供应链利益最大化,但是这部分管理费用应该如何支付,以及如何监管第三方不向外泄漏信息也是问题。各方集资管理中面临各方的费用如何分配的问题,以及目前供应链日趋虚拟化,企业的退出和进入日益频繁,变动给管理带来很大困难。总之,信息中心的模式是很好的,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问题重重。

32 信息冗余的问题

信息中心处理供应链所有环节的信息,运算压力必然很大。同时,信息中心可能并不需要处理这么多信息,有的信息除了上下游企业之间需要以外对其他节点没有使用价值,并不需要信息中心集中处理。

33 信息保密问题

企业的信息都向信息中心提交以处理可以提高效率,但是有些核心信息企业并不愿意共享,如涉及到专利、机密等信息,这类信息不适合外部处理。

34 安全问题

所有信息都依赖于信息中心,如果信息中心出现故障,整个供应链当进入停摆的状态。如果信息中心被黑客攻破,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将全部泄漏,供应链信息安全问题面临挑战。

35 不适应供应链未来发展

供应链未来将成为动态的网链结构,是一种基于敏捷制造的虚拟企业的形态,当客户需求出现的时候,许多企业聚集到一起以满足需求,客户需求一旦消失,其也消失。信息中心显然缺少柔性,不能快速地生成,也不能快速地消逝,与未来的发展需要不相符合。

4 虚拟信息中心运作模式

面对以上种种问题,必须有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当今,云计算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本文建议运用一种云计算技术下的虚拟信息中心的信息流管理模式,如图5所示。供应链中所有的节点都在云中,他们都经过云传送和接受信息,节点之间通过云构建一个虚拟的信息中心,各个节点根据不同的需求接受服务,最终以实现最大化供应链整体利益为目标整合处理信息流,面向整个供应链管理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服务。

图5 虚拟信息中心模式

41 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通过利用网格分布式计算处理的能力,将IT资源构筑成一个资源池,再加上成熟的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技术,以便用户可以实时地监控和调配资源。

云计算主要由3个层级构成: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PaaS(Platform-as-a-Service)、SaaS(Software-as-a-Service),即把基础设施当做服务、把平台当做服务和把软件当做服务[9-11]:

IaaS是最低层级的服务,服务器、存储系统、交换机、路由器等基础设施将通过虚拟化技术一起用来处理工作,将计算资源和存储等基础设施作为网上的标准化服务。

PaaS是中间层的服务,是对开发环境抽象的封装和对有效服务负载的封装,其包括操作系统和围绕特定应用的必需的服务,可描述为一个完整的虚拟平台,它包括1个或多个服务器、操作系统以及特定的应用程序,可以执行软件开发和测试等工作。

SaaS是最高层,是一个集中的系统部署软件,使之在1台本地计算机上或从云中远程地运行的一个模型,包含1个通过多重租用(Multitenancy)根据需要作为一项服务提供的完整应用程序。所谓“多重租用”是指单个软件实例运行于提供商的基础设施,并为多个客户机构提供服务。简单可以理解为,用户运用浏览器远程使用应用程序,同时按照流量收费。

42 虚拟信息中心构建

云技术下的供应链信息中心,将是一个虚拟的信息中心,信息交流的基础设施、平台和应用程序都是以服务的形式存在,不属于任何一个企业,但又属于任何一个企业,每个节点都为信息的交流做着贡献,企业之间的信息在“云”中充分、高效得传播。构建虚拟信息中心主要有3项任务,即顺畅的网络连接、信息的分级和保密以及信息的有效获取。

虚拟信息中心构建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保证网络连接的通畅,云计算的一切都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展开的,所以各个供应链中的企业首先就是要保证自身内部的网络连接合理高效,以及企业与外部网络交流的顺畅。

虚拟信息中心构建的第二个任务,同时也是关键任务是对信息的分级和保密。企业的信息都在云中,企业不知道数据具体在哪,这对有些核心信息的管理是不利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对信息分级加密封装,尽管企业不知道信息在哪,但是知道信息是谁的,谁能看谁不能看。例如,企业运用ABC分类法,将信息分为3个层次:A类是最高级别的,只对企业自身及核心合作企业开放,而且只允许保存在企业自身的数据库中,企业对该类数据标记为A类进行加密封装;B类是次一级的,只对供应链内的企业可用,对该类信息进行B类加密封装,只有供应链中的企业有查看和运用的权限;C类是最低级别,企业将该类信息向全网络开放权限。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既增加信息的安全性,又不失云计算的便利性。Sun公司提出的公用云、混合云和专有云的方法就是对此的具体实践。

构建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有效地获取信息。虚拟信息中心需要企业向其提供信息才能运作,但是如何能快速准确的向其提交信息是一个瓶颈。顾客的需求、产品的设计、供应物资的配送以及生产计划的安排等信息,可以通过浏览器向虚拟信息中心的应用软件如CRM、CAD、SRM、ERP提交,但是对一些流动的产品和物料等需要实时监控的动态信息就不能通过浏览器提交,这时企业就需要建立一套及时获取动态信息的系统,如对物料采用EPC技术编码,运用FRID技术进行产品和物料的识别,运用GPS对产品进行定位等等技术向信息中心提交相关信息。

43 虚拟信息中心优势

431 经济性

虚拟信息中心不需要承担高昂的硬件成本和后期大量的维护成本,只需要像使用网络一样,享受云计算的服务,企业如使用水电费一样向云计算付费。因此信息中心模式中所要考虑的建设费用和支付比例问题迎刃而解,为各个企业低成本地运营提供可能。

432 敏捷性

虚拟信息中心使供应链对变革的适应能力更强,企业来去更加灵活,不用担心信息的丢失,不用担心信息中心的资金负担,企业在云中动态组合,形成动态的网链结构,适应未来市场的发展。

433 集约性

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集约使用,效率提高。用廉价的普通计算机组成云,进行超级运算,但每个环节只需按需付费,各个企业只为需要信息付费,解决了信息冗余问题,提高了信息的有效性。

434 可扩展性

资源通过虚拟化和动态配置,根据用户需要进行扩展。出现新的需求,可以及时添加新的应用程序服务,满足新的需求。

435 可靠性

云计算系统由大量的计算机组成,用户的数据和计算应用分布在不同的物理空间,即使供应链中单个服务器崩溃,仍然可以通过动态扩展以添加新的计算机保证运转。

5 结束语

虚拟信息中心中信息的流动形式上仍像信息中心一样,各种信息都向流向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处理后再将信息向各个节点传送,但实质上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在向云中传递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存在于多个虚拟信息中心之中,信息不仅在一条供应链中被共享,甚至被由整个社会构成的云中共享,进而实现的不只是供应链的最优而是整个产业甚至于整个社会生产资源的最优利用。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1.

[2]森尼尔•乔普瑞,彼得•梅因德尔.供应链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10-15.

[3]张莉莉.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流模式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5.

[4]McCullen P,Towill D.Diagnosis and reduction of bullwhip in supply chains[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2,7(3):164-179.

[5]傅羽中,唐小我.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流网络[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4(2):18-20.

[6]Lee H,Whang SE-business and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EB/OL].http:∥www.stanford.edu/group/scforum/Welcome/index.html,2002-10-05.

[7]赵新新.信息流优化重组对企业的影响[J].现代情报,2008,(8):167-169.

[8]李枫林,杨小平.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流及其控制研究[J].情报科学,2002,(11):1215-1219.

[9]钱文静,邓仲华.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J].图书与情报,2009,(4):47-52.

[10]黎春兰,邓仲华.论云计算的价值[J].图书与情报,2009,(4):42-46.

[11]SUN云计算入门指南[EB/OL].https:∥dct.sun.com/dct/forms,2010-02-22.

[12]杨志和,梁云.物流联盟企业的云计算公共技术平台的体系结构[J].上海机电学院院报,2009,(3):212-215.

[13]董凤娜.供应链信息流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05,(5):49-53.

[14]梁静,等.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及其共享模式[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4):83-88.

动态供应链及其运作指标分析 篇5

关键词:动态供应链,敏捷供应链,Agent模型,灵活性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优秀的企业必然具有其各自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一个有效的供应链是保证它们实现竞争优势的必然手段。

1 供应链与动态供应链

1.1 供应链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对信息流、知识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 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马世华, 2000) 。

供应链强调了成员间相互作用的行为, 它具有复杂性、动态性、交叉性、集成性、组成成员间有必要进行协同合作以及面向客户需求。其中的动态性即指因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以及其中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更新, 使得供应链具有显著特征。知识经济时代下供应链的知识作用加强、协同性、动态性特征更加显著 (施国洪, 王宇艳, 2008) 。

1.2 动态供应链

供应链系统本质上是动态的, 企业运营要求高质量、低成本和快速响应生产和服务。因此, 对于企业供应、制造、批发、零售过程提出实时操作的要求, 就是对于供应链运作提出动态管理的要求。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 (SCM) 在不断动态变化的商业环境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动态的供应链管理要求在供应链伙伴间有同步的有效的决策信息。通过利用灵活的供应链结构, 来实现更好的表现。同样, 通过在自治供应链结之中明智的使用决定灵活性和伴生的动态控制, 许多改善是可能的 (S.WADHWA, A.SAXENA, and F T.S.CHAN, 2005) 。

2 动态供应链的指标

2.1 牛鞭效应 (Bullwhip Effect)

牛鞭效应最先由宝洁公司发现, 牛鞭效应是指, 当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或供应决策时, 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 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 达到最源头的供应商时, 其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发生了很大的偏差, 需求变异系数比分销商和零售商的需求变异系数大得多。

2.2 顾客满意度

客户满意度是供应链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指标, 它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经营效益。动态供应链采用订货误差的均值描述客户满意度。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顾客满意是企业赢得市场, 求得生存的决定因素 (Slater S F1997) 。

2.3 运作成本

运作成本是企业金融财务方面的重要指标, 它包括供应、制造、销售过程中库存、服务、运输、等待等一系列资金状况。运作成本是随时间、位置变化的, 用来刻画动态供应链, 并反映供应链动态资金状况。

2.4 快速响应

快速响应是企业跟踪市场与敏捷制造的重要指标。。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供应链管理决策信息来源已远远超过了传统生产计划情况下的单源信息, 来自供应、制造、销售的多元信息增强了快速响应的能力。供应链管理的决策群体性和分布式也为快速响应提供了基础, 信息反馈机制和市场快速响应能力也明显地增强。

2.5 库存波动

库存波动是供应链运作的重要指标。对于标称库存和安全库存, 库存波动直接影响供应链运作的时间、成本和效益 (Perea, 2000) 。另外, 在动态供应链运作过程中, 运作提前期和运作质量等也是重要指标 (George, 2003) 。

3 供应链运作指标的优化

3.1 敏捷供应链

在市场高度的动态环境下, 企业面临的需求不确定性和供应不确定性都属于较大的范围, 由图1可以看到, 市场环境要求企业采用敏捷供应链的思想来实现对供应链动态的控制, 以更好的使用变化的需求和环境。

敏捷性和动态性是敏捷供应链的核心特征, 敏捷性是指适应变化的能力, 它包含响应性 (快速识别变化并做出响应) 、竞争性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柔性 (能根据不同需要及时调整策略) 和快速性 (能在最短时间内执行任务) 四种特性。供应链中的敏捷性是指适应易变的市场环境、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动态供应链和敏捷供应链的理念有其交叉和叠合的成分, 两者都强调了对动态的重视, 因此, 在动态供应链的控制中引入敏捷供应链的理念, 并加以调整和变化, 可以对动态供应链的运作指标控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3.2 灵活性

在动态供应链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灵活性选择的作用 (没有灵活性, 部分灵活性和充分的灵活性) 。供应链的灵活性有巨大的潜力, 需要有一个更大的研究注意力。在动态供应链的内容上推动有效的灵活性应用的动态控制的知识至关重要。

目前的经营环境正变得越来越不确定, 不可预测, 因此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竞争意味着公司面临的双重挑战, 同时降低成本同时对客户更易响应 (Akkermans, 2001) 。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认识到, 虽然可能有不同和具体的办法来解决这些挑战所构成的问题, 灵活性是处理这些变化必不可少的工具。 (Sushil, 2000) 在系统的灵活性的概念上的权衡审议, 基本上强调对不同的情境的反应灵活性内涵的多重性, 在一个不断发展的竞争环境中, 灵活性是解决不同领域的各种问题的重要概念。由于竞争和复杂性增加了, 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供应链管理面临的挑战是确定并实施各种战略, 尽量减少成本, 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灵活性, 在一个竞争日益激烈和复杂的市场, 灵活性突出成为在制造业和供应链中讨论最多的和应用最多的领域。

3.3 知识共享———多Agent框架模型改进

由于供应链成员是独立的利益和决策主体, 供应链运行往往具有自治性、分布性、并行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都向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挑战。

供应链间建立知识库是为了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信息互通, 知识共享, 因此在整条供应链的各个节点处都应该设置相应的知识库。通过对以往信息的收集分类, 构建稳定的数据库, 将每期新的需求信息与以往信息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并提取相应的信息供下一个节点企业参考使用, 同时对多次使用的知识进行统计, 用于各节点企业进一步的学习与掌握。通过一系列的循环, 可以提高动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如下图所示) , 在供应商和客户之间也同样可以构建这样的框架。

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已成为企业未来竞争的主流趋势,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位, 就要对其供应、制造、批发、零售过程提出实时操作的要求, 就是对于供应链运作提出动态管理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动态供应链的概念、研究现状、运作环境以及运作指标分别进行分析,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供应链运作指标的优化方案, 并对已有的模型进行了修改, 加入了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以期对动态供应链有更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美]大卫.辛奇-利维等.供应链设计与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2]Swam inathan JM, Smith S F, Sadeh NM.Modeling supply chain dynamics:a multi-agent approach[J].Decision Sciences, 1998:29 (3) :607-632.

[3]Chen Y, PengY, FininT, eta.l A negotiation-based multi agent system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C]∥Third Conference on Autonomous Agents, Workshop on Agent Based Decision-Support for Managing the Internet Enabled Supply Chain.Seattle:ACM Press, 1999:78-84.

[4]施国洪, 王宇艳.动态协同供应链采购模式探析--基于知识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 2008 (4)

[5]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产品服务化供应链运作模式探究 篇6

关键词:供应链,服务,模型

随着科学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标准化产品越来越难以吸引大众的眼球。大部分企业的生产工艺基本达到成熟阶段,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 人们生活方式, 消费方式, 交易方式都发生了转变, 越来越多的问题凸显出来, 比如人们提高的服务要求, 服务的多元化, 以及网络带来服务变化, 对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变得更加难以应对。最近几年, 一些学者提议将服务融合到传统供应链中, 并提出以服务水平来衡量整个供应链服务能力的大小。

郭彦丽, 严建援, 通过和传统供应链score模型的结合研究, 得出关于Saa S服务供应链结构。[1]姚树俊, 陈菊红, 张晓瑞[2], 针对产品服务化供应链系统中, 提出产品服务化供应链的协调措施。陈兆波, 滕春贤, 姚锋敏, 建立了一个由多个供应商和多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网络动态模型并证明其稳定性。

1 服务供应链的特点

以产品为主的供应链常常存在与制造业中, 他们的利益主要通过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来实现, 产品生产是企业的核心, 用以满足大众的消费标准化产品, 而服务供应链更多的依靠与领导者的能力, 是一种长期的, 随着服务的产生, 出售直至服务的寿命结束的一种延长的供应链, 它是传统供应链的涉及服务的每个环节。服务供应链链具有以下特点:

(1) 可变性:顾客的知识、经验、动机乃至诚实都会直接影响服务系统的效率。

(2) 不可分离性: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 它不独立存在, 伴随产品的流动, 在供应与的每个节点, 通过和顾客的接触而完成。

(3) 易逝性:服务是易逝性商品。但是服务是不能储存的, 相应的服务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

(4) 无形性:服务是一种抽象出来的理念, 它需要创新, 却没有独创性, 可以被模仿, 衡量服务水平变得很困难, 需要测量从服务投入到服务产出状态, 每位顾客的变化都是难以估计的。

2 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的联系和定义

产品供应链具有专业化趋势, 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同时伴随外包需求, 主要的管理内容是在于供应, 生产计划, 物流和客户需求, 以业务集成, 关系集成, 信息集成, 激励机制集成, 强调的是一体化运作。

产品服务化供应链的定义是包含产品和服务供应链的供应链, 产品服务化供应链具有可变性, 不可分离性, 易逝性和无形性, 是服务伴随产品在供应链中的流动, 在供应链中不断地延伸, 最后通过和顾客的接触而完成的。在产品服务化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 需要拥有优秀的管理技术人员, 严格的执行标准和规章制度, 对员工不断地交叉培训, 提升服务能力。

3 产品服务化供应链模式分析

多数产品来看, 都是处于中间的, 不是纯产品也不是纯服务, 在产品服务化的供应链中, 虽然有时得到的是实物, 但是服务确定我们支付的关键。对产品服务化整个过程进行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管理, 也就是说在随着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企业需要改变自己的生产运作模式, 从最初的原料供应商到最后的顾客手中, 产品服务化的要求更加明显, 结合SCOR模型, 分析产品服务化供应链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流, 资金流, 技术流管理。将信息流, 资金流, 技术流管理看做一种管理的流程。因为它设计产品在供应链流动过程中的所有活动, 从而抓住并分析这些管理活动, 可以促进整个供应链的发展, 这些管理流程促使产品服务化的更加容易获取、分配和交易。

(2) 回收品和失效品的管理。SCOR模型中所说的回收品主要包含回收废旧品和退货, 而失效品的考虑尚且欠缺, 应该加入失效品的管理, 包括失效品的回收再利用, 和废弃处理。

(3) 风险管理和产品开发。SCOR模型没有包含风险管理。而没有交易的产品或则服务所带来的危险, 是企业必须时刻关注的, 企业对风险的管理, 主要是想办法控制和减缓这些风险的存在。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 同时要注意, 产品开发管理指关注顾客对产品的偏好, 设计符合顾客口味的产品。

(4) 资源容量管理和生产管理。资源和容量管理的目标是优化库存结构和支持供应链运作的能力, 以提供一个划算的、持续的能使业务达到最优的环节。容量管理过程将维持一个容量规划并要求随着市场变动更改, 使供应链有效的, 节省成本地持续运转。生产管理是来自SCOR模型中对于生产管理的水平高低主要依靠于人员的技术和能力。Goldsby等人, 将物质生产资料在供应链的协调流通定义为生产管理。但是在生产的同时需要设备、设施来为生产服务。

(5) 供应商管理和客户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是在供应链中所制定的供应商选择标准, 处理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 建立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合同协作关系的一系列活动。客户管理是在供应链的产品流动过程中, 吸引顾客, 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市场, 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以为企业赢得利润为目标。

(6) 订单支付管理和需求管理。服务交付管理为向顾客提供保障, 确保服务保证企业向顾客提供的服务。包括订单处理以及建立客户管理机制。在产品供应链中, 为了降低供应链中的变化, 以及消除不确定性, 企业需要分析顾客的期望, 设定恰当的资源和库存水平, 以寻求供应链能力和顾客期望之间的一种平衡关系。

(7) 服务质量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是关注企业提供的服务, 首先, 指企业能够提供的服务水平是否和顾客的要求相适应, 其次, 是指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是顾客所期望的, 在提供服务之后, 顾客的反应如何。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服务供应链的分析, 找出服务供应链的特点, 运用服务营销的理论知识, 将产品供应链同服务供应链的各个特点融合, 找出产品服务化供应链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 力求深入全面, 探索考虑产品服务化供应链构建的思路, 分析产品服务化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建立良好的服务制度, 抓住自己的差异性产品, 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来保证产品服务化过程在掌握之中, 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加入更多的管理资源, 更多监督, 更多的控制。

目前国内尚缺乏考虑产品服务化供应链服务水平对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和渠道决策的影响研究。随着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 工艺的完善, 人们的生活水准的提高, 服务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以服务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势必会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 可以预测, 服务水平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 将是未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郭彦丽, 严建援.SaaS服务供应链的创新结构研究[J].商业经济, 2012 (11) .

基于虚拟供应链视角的物流运作初探 篇7

关键词:虚拟供应链,物流联盟,物流运作,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物流运作模式主要包括产供销一体化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等运作模式。虚拟供应链下,要求物流运作模式必须具备较强的敏捷性和应变性,能够针对市场的需求变化快速作出响应。所以,针对虚拟供应链网状结构、动态性等特点,应当构建新型的物流运作模式,即动态的物流联盟。在虚拟供应链环境下,物流联盟运作具备信息共享、合作互利、过程同步、响应敏捷、交货准时、服务满意等优势,能够实现对物流网络的重组和优化,全面提升物流运作效率。

1 虚拟供应链概念及其特点

1.1 虚拟供应链的概念

所谓的虚拟供应链实质上就是一个电子获取系统,其最主要的作用是为了最末端的客户可以直接从由中小企业组成的供应链虚拟联盟中订购到自己需要的货物,这是对虚拟供应链的一种简单解释。近年来,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专家学者对虚拟供应链给出了新的解释,他们认为虚拟供应链具体是指合作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并由中立的技术机构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而构建起来的一个动态的供应链。虚拟供应链并不需要任何一个企业建立支持系统,而处于中立的技术机构完全有能力支持多个供应链的运作。这样一来,供应链的组建以及运作成本便可大幅度降低,同时运作效率和敏捷性也随之进一步提高。作为中立的技术机构不仅能够为供应链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且还可以使整个供应链当中的所有合作伙伴都感到安全和平等,这为供应链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

1.2 虚拟供应链的特点

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虚拟供应链具有以下优势:其一,虚拟供应链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动态性,而传统的供应链则是相对固定的,这种供应链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远远不如虚拟供应链;其二,传统的供应链基本都是围绕核心企业构建的,属于一种扇形的结构形式,而虚拟供应链则是网状结构,这种结构形式更有利于供应链的优化;其三,由于传统的供应链是由其中的核心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它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方面作为核心企业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各个合作伙伴还担心受制于该企业。而虚拟供应链则是由中立的技术机构提供技术服务,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供应链中的问题。

2 基于虚拟供应链视角的物流运作管理模式

虚拟供应链的物流管理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在市场要求的时间范围内,抵达市场要求的地点,并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出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最后将这些产品送至客户手中。现阶段,基于虚拟供应链的物流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自主运行模式,另一种是外包运行模式。

2.1 虚拟供应链物流自主运行模式

在该运行模式中,虚拟供应链中的一个企业是一个节点,每一个企业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企业作为虚拟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虚拟供应链的有效成功运行。在供应链中的一些企业有属于自己的物流运行管理部门,通过这一部门该企业可以确保自己的产品能够及时传输和送达。然而,这样的物流管理部门却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拥有物流管理部门的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来维持物流的有效运作,从而增大了企业的成本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该企业的生产能力,从而使其无法专注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同时该物流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也是微乎其微,并且还有可能因为企业内部管理上的问题导致资源浪费。

2.2 虚拟供应链物流外包运行模式

在这种运行模式中,由于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的物流公司,从而使得虚拟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无需将精力耗费在物流管理运作上,这样便可以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自身的核心业务当中。该运行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 能够使虚拟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集中精力开展主营业务。由于将物流运作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虚拟供应链便可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将原本有限的资源、能力以及技术等全部集中放在产品设计和提高供应链核心竞争力这两大方面上。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分析,对技术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流通效率,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 有利于节省物流运作成本。由于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基本采用的都是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进行物流运作,从而使物流运作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进一步节省物流费用,使虚拟供应链在对物流业务进行分离的过程中获得了利益。

(3) 可以有效地减少库存量。第三方物流的提供者通过对运输管理的精心策划以及运输手段的优化,使产品的流通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有效地减少了虚拟供应链物流运作过程中的库存量,特别是一些价值较高的中间产品也都能及时送达,这不仅使虚拟供应链的资金链更加完善,而且成本优势也得以充分体现。

(4) 虚拟供应链的整体形象得以显著提升。从某种角度上讲,第三方物流属于专业的物流机构,他们不仅具备先进的物流设备和专业的物流人员,而且还有完善的管理措施,使物流的复杂性大幅度降低,加之运送网遍布全球,使交货期进一步缩短,整体响应速度显著提高,这对于树立虚拟供应链的整体服务形象极为有利。此外,由于第三方物流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对虚拟供应链的整体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并针对实际物流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服务策略,这为虚拟供应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3 基于虚拟供应链视角的物流运作过程和策略

3.1 基于虚拟供应链视角的物流运作过程

针对虚拟供应链网状结构、动态性等特点,应当构建新型的物流运作模式,即动态的物流联盟。虚拟供应链物流联盟是指由第三方物流提供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顾问、物流增值服务商以及呼叫中心等运行主体构成,通过Internet以及专业化的信息支持中心提供支持和服务的物流运作联合体,其运作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3.1.1 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

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是物流联盟运作的第一阶段。该阶段有专家组负责对虚拟供应链的组建信息和市场需求信息进行科学、合理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物流运行计划 (物流运行计划可以根据物流联盟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设计物流服务运输和配送网络。物流服务运输和配送网络要重点确定联盟成员连接虚拟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明确联盟成员之间的业务交接关系。

3.1.2 组建和优化物流联盟

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组建新的物流联盟。根据提出的联盟成员要求实施网上招标,在考核应征者业务能力、信誉状况、本次合作需要的情况下进行优胜劣汰比选,进而快速组建物流联盟;其二,优化已有物流联盟。根据物流运作需要,按照指定的物流运作计划和设计的配送网络,在物流中心的支持下对组建的多条物流服务链进行优化。

3.1.3 物流中心代理联盟参与虚拟供应链组建阶段

该阶段属于物流联盟的外部活动,由物流中心代理完成。物流中心代理联盟要在参与竞标的过程中,拿出最佳的物流一体化方案,对组建虚拟供应链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重点体现整个联盟的核心竞争力。若物流中心代理联盟的竞标成功,则正是投入到下一阶段的虚拟供应链运作中;若竞标失败,则返回到第一阶段,进行重新分析和设计。

3.1.4 业务实施阶段

该阶段由作业层完成。作业层根据预先制定好的物流计划,不仅能够实施一体化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能对物流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突发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利用GPS卫星导航以及其他一些技术手段,可以对虚拟供应链物流联盟所实施的服务进行全程跟踪监控,并且还可以随时查询任务的执行情况以及货物的具体状态和流向。当任务结束以后,按照联盟中各盟员的表现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价,并以此作为后续联盟的参考依据。同时按组建联盟时的利益分配原则和评估业绩进行利润分配,当以上环节全部完成后,联盟自行解散。虚拟供应链物流联盟是市场需求的一种产物,其具有短期性和动态性的特征,联盟的关系并不是一直存在的,当任务结束后,联盟便会解散,盟员也会为了新联盟的组建去寻求新的信息。

3.2 基于虚拟供应链视角的物流运作策略

为了确保虚拟供应链下的物流联盟成功运作,应当采取以下运营策略:

(1) 制定协议、建立合同。应通过协议来明确物流联盟中各合作伙伴的性质以及承担的合作任务,确立合作的总目标和各自目标,将虚拟供应链下的物流运作纳入到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中,避免因误解造成合作失败。此外,购买和出售物流资源的双方应当签订经济合同,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合同内容要包括:购买和销售物流服务的公司名称、物流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收费、服务要求、服务方法、付费方法以及违约经济责任等事项。

(2) 构建平等融洽的伙伴关系。虚拟供应链物流联盟中的各个成员应当明确双赢的运营目标,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供应链的各个成员要认真履行合同约定,在满足客户直接需求的同时,必须兼顾虚拟供应链的整体长远利益,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避免因短期行为而影响供应链的持久竞争力。加强物流联盟中各企业成员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减少摩擦,力求构建平等融洽的伙伴关系,步入互利互惠的合作路径。

(3) 建立系统集成机制。通常情况下,参与虚拟供应链的各企业之间协作关系和密切程度基本上都不相同,而系统也为他们提供了多种不同的集成方式,如电子邮件、借助ORB集成以及接口代理等。在虚拟供应链中一般供需关系的企业,利用电子邮件这种集成方式便可以实现信息交换。然而,由于这一过程中涉及到一定的人为因素,加之系统本身的柔性和适应性,使得安全性的问题很容易受到控制,但是在响应速度这一方面却略显不足。为此,可通过建立健全系统集成机制来弥补这一不足。该机制在具体建立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其中的一些细节内容,这样有利于确保机制的有效落实。

(4)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立有利于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通过将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方法相结合,分类建立老客户、新客户、潜在客户的资料档案,实现对客户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CRM) 可以与企业ERP系统实现无缝结合,有利于提高虚拟供应链物流的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馨予, 王洋.展望新物流时代——探究虚拟供应链的构建与应用[J].网络财富, 2009 (24) .

[2]陈铭.虚拟物流中心与虚拟供应链的构建[J].软件学, 2005 (1) .

[3]佟姗姗.浅析虚拟供应链物流联盟运营原则与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7) .

[4]刘海燕.基于第四方物流的供应链式虚拟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9.

[5]尹姚通.第四方物流下供应链式虚拟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11.

供应链中信息流的运作模式分析 篇8

供应链管理中, 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涉及对“五流”的合理调控, “五流”包括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通过五流的最佳组合, 使供应链达到最高效率。“五流”中, 以物流和信息流为关键[1]。物流始于原材料供应商, 以产品的形式终于消费者, 是推式的;信息流则恰好相反, 始于消费者, 终于生产商和原材料供应商, 是拉式的。而实际上, 在当今的买方市场中, 顾客就是一切信息的源头, 没有拉式的信息, 也就不可能有推式的物流。所以从根本上说, 物流又是从属于信息流的。在供应链管理中, 信息流是整个供应链动作的核心和纽带, 只有对信息流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组织, 物流和资金流才能正常运行。

可见, 如何传递和共享这些信息, 建立合理的信息流运作模式, 将上下游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能行为协调起来, 就是供应链管理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现有的相关文献中有一些关于供应链信息流运作模式的研究成果。Rachel Mason-Jones在Towill提出的信息强化的供应链信息流模型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信息流分离点的概念, 将其定义为计划驱动信息流和市场驱动信息流的交汇处;并指出信息强化模型是将信息流分离点提前到供应链的供应商位置;而传统模型信息是在相邻节点间链式传递交互, 最终用户真实需求信息只传递到末端节点企业, 两种信息流的交汇处靠近供应链下游[2]。随着对“牛鞭效应”的深入研究, 唐小我在分析传统链式信息流模式在竞争环境下暴露出的种种弊端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信息流网络的思想, 分析研究了信息流网络优于传统链式信息流之处, 并进行了信息流网络构建理论方面的研究[3]。范林根和刘仲英借助运筹学最短路径模型探讨了信息流网络的构建, 并对信息流网络的特征和优势进行了相关分析[4]。谢斌等人在此基础上对传统链式信息流模式、直链式跨级信息流模式随着竞争环境变化而逐渐暴露的缺陷进行了分析研究[5]。Hau L.Lee和Seungjin Whang在分析这些模式缺陷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建立一个独立于供应链之外的新的功能节点 (信息集成中心) [6];但他们并没给出具体的实现方案。

本文主要分析了供应链中信息流的运作模式, 指出供应链中传统信息流运作模式存在的局限, 最后介绍了一种新的信息流运作模式———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 并指出其构建的物理方法, 然后简单地介绍了其在企业中的应用状况。

2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运作模式分析

在供应链管理中, 信息被看成是与商品、资金一样可以传输和流动的企业要素;信息流是信息在供应链上各节点流动的过程, 以及为达到最优效率而对信息进行的控制过程。一个成功的供应链信息系统应该使企业内形成优化的作业流程, 企业间形成一种无缝的链接。一般说来, 企业管理的基本结构可分为3个层次, 从上至下分别为决策层、管理层与操作层, 其中操作层是各类信息形成的主要环境。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的过程, 就是信息流的形成过程[7]。

在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中, 主要有3种信息流运作模式来组织实现供应链管理中信息的流动:直链式信息传递模式、直链式跨级信息传递模式和网状信息传递模式。

2.1 直链式信息传递模式分析

由于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组成, 这种链状物理结构使得信息交换主要发生在相邻的节点上, 即信息呈直链式传递, 如图1所示。

信息由顾客、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供应商逐级双向传递, 这种模式也是供应链信息流的原始运作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供应链的管理手段、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这种情况下, 链式的信息流显现出本身巨大的局限性:

(1) 信息延滞。各节点反应不同步, 信息传递效率低。除了起始和终止环节外, 其他环节要得到需求信息都必须经过至少一个环节的传递, 信息流会发生延滞, 从而导致整个供应链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

(2) 信息失真。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受影响, 出现“牛鞭效应” (Bullwhip Effect) 。

(3) 非相邻节点间的信息沟通难以进行, 整体协调性差;不能适应供应链的大型化、复杂化及动态化的要求。另外, 链式的信息流架构降低了系统的灵活性, 不符合现代供应链很高的动态性要求。

2.2 直链式跨级信息传递模式分析

为了克服直链式信息传递模式可能导致“牛鞭效应”这一缺陷, 下游的零售企业将原来不公开的POS系统 (零售商销售时点系统) 单品管理数据提供给厂商和批发商, 实现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上共享。供应链的信息运行模式也因此演变为跨级传递的模式 (如图2所示) 。这种模式是供应链信息流演变的第一种模式。

这种跨越式的信息传递虽然从某种程度上减小了“牛鞭效应”的影响, 但是它只改善了需求信息的传递, 仍无法摆脱直链信息流模式下的主要缺陷。

2.3 网状信息传递模式分析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供应链上每一节点具有灵活的反应性, 为此, 供应链上的节点不仅希望能够及时了解前后相邻节点的生产情况, 还希望能够了解链中非相邻节点的生产情况。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Internet网络的普及和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技术的运用, 使节点间可以方便地建立起信息通道。这时, 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模式演变成一种网络状模式[4], 如图3所示。

这种模式是供应链信息流演变的第二种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供应链上各环节对信息的流向及内容有决定权, 能灵活掌握信息需求及信息传播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基本上克服了直链模式的缺点, 加强了供应链中各级企业之间的联系。但它也引发了新的问题:企业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信息的流向及内容, 每个节点要面对如此多的信息通道, 信息处理成本明显增加。同时信息交流还是以两个节点为基本单位, 整体协调性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另外, 由于缺乏宏观调控能力并导致信息流的混乱及无序, 管理效率下降, 甚至导致管理失控。

综上所述, 现有的各种信息流运作模式各有其不足之处, 为更好地实现供应链中信息流的运作, 必须采用一种新的模式。以下本文将详细说明一种集成模式的内涵和实现方式。

3 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

由Hau L.Lee和Seungjin Whang提出的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是一种与传统信息流模式完全不同的新模式[6] (如图4所示) , 该模式提出建立一个独立于供应链之外的信息集成中心, 其主要功能有: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收集与发送。供应链中各节点的主要信息, 包括需求信息、库存信息、生产计划、促销计划、需求预测和运输计划等被收集于此, 形成信息共享源;同时信息中心还负责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 并把加工后的信息发送到需要这些信息的节点企业。此外, 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与信息中心建立高速的信息通道, 这个信息通道保证各节点与信息集成中心的信息实时互通, 实现所有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上实时共享[8]。可以说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是一种“瘦客户端”的信息处理模式 (这里的客户指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 , 它把节点的大部分信息处理功能独立出来, 由信息集成中心集中处理。

集成式信息流动作模式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该模式实现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

(2) 当供应链局部节点出现意外或外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 信息的实时共享保证这种信息可被瞬间传送到整个供应链, 使各节点能够及时调整生产和库存, 并同步做出反应, 提高了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

(3) 信息集成中心为所有企业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场所。该中心的建立可以使这些在物理上处于分散的节点企业, 共同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决策。这样就使供应链由原先的分散决策的分散系统转变为一个集中决策的集中系统, 从而大大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协调能力。

(4) 信息集成中心是独立于供应链外的一个节点, 它不受供应链中某一具体节点企业的控制, 也不受节点企业间利益冲突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能保证信息的透明度和信息流运行的稳定性。

(5) 新模式增强了供应链的开放性和伸缩性。因为面对外部市场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 供应链要不断进行调整, 这种调整主要是新企业的加入和原有企业的退出[9]。而在新模式下, 只要节点企业与信息集成中心建立信息通道即可实现与供应链的物理连接。

(6) 新模式可方便地实现信息外包。在新模式下, 信息集成中心把原本由各节点承担的信息处理功能独立出来并将信息进行集中处理。这样只需将信息集成中心外包即可方便地实现供应链信息外包[5]。

4 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的构建

信息流的实现需要一个技术平台, 将供、产、销各个环节中的信号、数据、消息、情况等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 进行系统的信息处理, 并配合决策支持技术, 对供应链中涉及的各部门发出协调指令, 从而实现供应链管理和决策的高效率、高质量以及低成本的目标。

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的物理结构是一种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网络结构。利用Internet作为信息共享平台, 把供应链的节点企业通过高速数据专用线接到Internet骨干网中, 通过路由器与自己的Intranet相连, 再由Intranet内主机或服务器为内部各部门提供存取服务[10]。信息集成中心作为Internet中的一个节点通过高速数据专用线直接连到Internet骨干网中 (如图5所示) 。

信息集成中心的高配置服务器保证其具有高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庞大的数据存储能力。在TCP/IP协议和WWW规范下, 节点企业与信息集成中心进行信息交换。这样就实现了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下的供应链信息流网络的物理构建。供应链实施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 其节点企业可利用Internet/Intranet建立以下3个层次的系统, 对信息进行管理。

(1) 外部信息交换。企业首先应建立一个Web服务器, 通过Internet完成企业与其分支机构和合作伙伴的信息沟通与控制, 同时实现企业在网上进行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和金融交易。

(2) 内部信息交换。企业在建立了硬件框架后, 关键就是要决定在Internet上共享信息的组织形式, 以期完成数据处理、状态统计、趋势分析等工作, 这主要涉及企业内部所有部门的业务流程。

(3) 信息系统的集成。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 要实现企业内部的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 就需要拥有完善的系统之间信息交换的数据接口。通过Internet标准化技术, Internet将以更方便、更低成本的方式来集成各类信息系统, 更容易达到数据库的无缝连接, 使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软件将内外部信息环境集成为一个统一的平台整体。

5 应用实例分析

上汽集团拖拉机内燃机公司是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和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供应商, 为上述两厂家提供汽车零配件, 该公司属订货型生产企业。在供应链的链条上, 以该公司为核心企业, 上有本公司的供应商, 大众和通用汽车公司就是它的下一级用户, 采用ERP软件系统——SGM/SVW配套工程现代管理网络信息系统, 实施了供应链的管理, 该公司通过Internet完成与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和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信息沟通与控制, 实现对它们的即时访问与信息收集;公司内部的信息交换建立在Intranet之上, 公司生产从计划制订、订单的安排、生产现场的操作到板材仓库的管理, 公司内部所有部门涉及的事务处理、信息传递等任务都是由计算机来完成, 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系统具有良好的数据接口, 充分利用Internet的优势。实施供应链管理后, 公司内部各部门的权责分明, 目的明确, 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11]。

实践证明, 这种模式可降低整体物流成本和费用水平, 加快资金周转率和信息传递, 使企业内部的各项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合理利用;与外部的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和用户等合作伙伴的联系也更加有效和协调。

6 结论

本文回顾了供应链的传统运作模式演变过程, 并分析其局限性, 探讨了一种新的供应链信息流运作模式, 即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这种新模式实现了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 提高了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 增强了供应链的开放性和伸缩性,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可方便地实现信息外包。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有利于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供应链中的信息流在供应链运作中起到协调和控制作用, 其运行的好坏对供应链的运作产生直接影响。本文在简要介绍供应链信息流运作模式的基础上, 分析了各种模式的局限;最后着重探讨了一种新的信息流运作模式——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 并分析了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的运行机制和优势, 提出了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的物理构建方法。

关键词:供应链,信息流,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弈.目前供应链信息流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1 (6) :22-24.

[2]董凤娜.供应链信息流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 2005 (5) :49-53.

[3]唐小我, 傅翀.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流网络[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 .

[4]范林根, 刘仲英.供应链信息流结构研究——从链式信息流到信息流网络[J].商业经济文荟, 2003 (5) :54-56.

[5]谢斌, 等.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运作模式[J].东北大学学报, 2003 (7) :260-262.

[6]Lee H, Whang S.E-business and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EB/OL].http://www.stanford.edu/group/scforum/Welcome/index.html, 2002-10-05.

[7]蒋理.供应链管理:以信息化焕发企业活力[N].中国商报, 2004-11-05.

[8]路永和, 常会友, 肖志娇, 等.供应链上共享信息的分析与设计[J].情报杂志, 2004 (3) :33-35.

[9]胡灵, 等.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管理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3 (2) :119-121.

[10]王伟, 等.供应链信息共享及其实现途径[J].现代管理科学, 2005 (6) :84-85.

浅谈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运作体会 篇9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运作的管理模式方法和意义。方法:结合我院自2006年以来尝试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运作管理模式分析。结果:有利于控制医院感染,达到控制成本节约成本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提高手术室供应室的护理人员自身业务与技术水平。结论:有利于控制再生医疗器械技术操作流程的全过程,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及保养,提高手术室供应室护士的专业素质。

【关键词】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运作

高质量、专业化的清洗消毒灭菌过程,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1]。消毒供应中心与手术室一体化运作,能集中管理,统一技术操作流程,人员专业,符合《医院消毒供应量中心管理规范》要求,真正体现了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提高了连台手术、急诊手术的应急能力,使手术室、供应室的管理更加完善。现总结如下。

1 方法

1.1 环境布置:我院将手术室、供应室设置在同一幢楼里一体化考虑,供应室设在一楼,手术室设在二楼三楼,内部有两部电梯通道。手术完毕器械送到外走廊,然后由清洁工通过污梯送到供应室,接收、清点、登记。灭菌的手术器械通过与灭菌间相连的洁净电梯通往三楼手术室无菌物品存放室。手术室与供应室设有对讲系统,便于两科及时交流。

1.2 人员安排:手术室配备一名资深护士,负责手术室器械的接收、清点、打包及特殊器械的准备、包装、消毒[2]。供应室护士协助手术室护士进行器械的整理包装。

2 运作方法

2.1 初步清洗:术毕器械由洗手护士与巡回护士详细清点、登记、签名,并进行初步清洗,去除器械表面的血迹、污垢、以及肉眼能看到的污物颗粒,特殊感染的手术器械、急诊手术器械经1∶2000的84消毒液浸泡后,放入专用密封运送箱内,由工人通过污梯送至供应室,与供应室护士再次核对、清点,并根据器械清洗的难易程度选择手工或超声波仪器清洗等。布类由工人清点登记经污梯送洗涤中心。

2.2 包装:布类污物如手术衣、床单、洗手衣、剖腹单等,经洗涤中心清洗折叠后直接送供应室物品准备间,由供应室护士根据手术要求准备各种手术敷料包消毒备用。

器械经清洗后在清洁区进行整理检查包装,由手术室和供应室的护士根据器械盘内的卡片负责器械的核查、更换,严把质量关。不常用的物品用纸塑料袋包装,并注明名称、灭菌日期、有效期、打包者,便于使用和管理。

2.3 灭菌、运输、储存:物品包装后耐高温物品经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后。或直接下送至病房,或存放在灭菌储存室。手术室的物品装入清洁专用车经清洁电梯直接送至三楼手术室灭菌物存放间备用。

3 讨论

3.1 有利于控制医院感染减少和降底手术室空气的污染: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运作后根据专业流程的要求[3],对环境进行合理设计、布局、建立完善的清洗消毒灭菌设施,避免了原来布类敷料在手术室整理包装带来的污染,对净化手术室空气,确保手术的安全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专业知识培训,加强科室沟通,建立协作精神: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保证工作质量的要素之一。

手术室的护士不但要了解和熟悉器械的使用方法,还要熟悉清洗、消毒、灭菌的专业知识、仪器设备的原理、使用方法。供应室的护士也要熟悉了解器械的名称、分类以及使用。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都是院内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更好地理解配合完善专业系统知识。

3.3 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一体化运作的优势在于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包括设备资源、人力资源、质量管理资源等,设备资源是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物质基础,如超声清洗机、蒸馏水制作设备、水外理设备、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配置等。统一回45收、集中清洗既节约了人力、物力、各种清洗剂的应用,也加强专业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手术室护士节约了大量时间,使之全身心的配合手术,提高了手术医师和患者的满意度。

4 小结

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运作,既分工又合作,确保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真正体现了节约成本、控制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满足了专科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沈新花.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管理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3):-127

[2] 钱黎明.消毒供应中心与手术室一体化运作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护理管理杂志[J],2006,6,(10):55

[3] 曹永革.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缺陷的多发环节及防范措施中国感染控制杂志[J],2007,6(7):273

浅谈宜家家居的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式 篇10

所谓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本文试图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构建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模型,对宜家家居的供应链运作模型展开了一个分析和介绍。

一、绿色供应链的运作参考模型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upply chain operation reference model,SCOR)是目前影响最大、应用最广的参考模型。它能测评和改善企业内、外部业务流程,使战略性地进行企业管理成为可能。该模型将供应链分解为五个环节:计划、物料获取、制造、交付和反向物流(又称逆向物流)。

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型在原有SCOR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绿色制造思想。它要求供应链的设计人员从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处理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用户需求、资源的优化利用、废弃物的产生以及回收等,将供应链设计中的绿色性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贯穿到各个方面。

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型从总体上把整个供应链分为制定绿色供应链的计划环节、采购环节、制造环节、交付环节和逆向物流环节,要求把整个供应链作为一个绿色系统进行管理。其具体环节可参加图一: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模型。

二、宜家家居的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型分析

宜家(IKEA)是瑞典家具卖场。大部分的门市位于欧洲,其他的则位于美国、加拿大、亚洲和澳大利亚。每年印刷量高达一亿本的I K E A商品目录中,收录有大约12000件的商品,号称是除了《圣经》之外最被广为散布的书籍。

宜家除了在产品多样性,门市分布广之外,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宜家制定了绿色战略理念:绿色经营意识和价值体系,包括环保战略、低成本战略和绿色产品战略,打造绿色家居理念,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兼顾对环境的关注和利益的追求。下文将运用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型对宜家家居的供应链体系进行分析。

1、公司绿色供应链的计划和目标

宜家家居很早就已经意识到家具制造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在加工过程中尽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宜家家居通过了ISO14000环境标准体系认证。在此基础上,公司设定的绿色供应链的基本内涵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管理理念,以清洁生产为主要手段,通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使企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环境改善协调同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2、公司的绿色采购计划

简单的说,从源头出发,首先对供应商有所约束,要求其采用绿色原料、绿色工艺,实现材料、能源的节约,从而满足公众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就是绿色的采购计划。宜家在全球拥有近2000家供货商(其中包括宜家自有的工厂),在对这些供应商的筛选,“绿色”成为首要标准。在宜家内部,其对各项指标有一个统一的评估格式,类似与沃尔玛的“模范工厂”项目,宜家的全球采购办公室“买手”深入工厂,考察供应商的产品质量、社会道德和环保体系,依据此情况得出的评估将决定供应商是否入选。

同时,宜家的供应链也对其供应商进行环保宣讲和教育,发起促进绿色运营的各种攻势。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他们联合供应商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了诸如节能灯推广,消费者节能教育、等一系列活动,从中取得显著收效。

3、公司的绿色制造环节

研究表明,产品性能的70%~80%是由设计阶段决定的,宜家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产品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使设计结果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资源利用、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最小。绿色设计主要从零件设计的标准化、模块化、可拆卸和可回收设计上进行研究。比如适合货盘大量运输的杯子,或者抽掉空气的枕头,这些都是给予设计者对绿色运输上的考虑。

同时,根据非政府国际自然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的信息称,宜家正在按照“四阶梯”模式,逐步提高对木质原材料的经营要求,以实现长远的认证目标。另外,宜家还提出了用非实木替代实木原料的要求。世界自然基金会总部与宜家家居集团,共同执行一个为期三年的森林项目,通过制定和完善全球林业管理指南,并在优先地区示范经营良好的林业等活动来实现宜家的林业行动计划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森林保护目标。这一点恰恰能够体现宜家的绿色制造。

4、公司的绿色供应链交付环节

首先,宜家对销售环节注重生态管理,它包含分销渠道、中间商的选择、网上交易和促销方式的评价等。宜家根据自身产品特点,尽量缩短分销渠道,减少分销过程中的污染和社会资源的损失。选用中间商时注意考察其绿色形象。开展网上销售,作为新的商务方式,电子商务是很符合环保原则的,发展前景广阔。在促销方式上,选择最有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方式,还要大力宣传企业和产品的绿色特征。

同时,宜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大量的物流活动,由于宜家运输全部由外包负责,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因为由这些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更广泛地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避免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繁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

5、公司的绿色供应链回收环节

工业技术的进步使得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全面,但是同时其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废弃物消费品。这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能源浪费,而且成为固体废弃物和污染环境的主要来源。宜家在产品废弃阶段的绿色性主要体现在回收利用、循环再用和报废处理。

在宜家的废物分类回收中心,不仅各类垃圾细分成十七类,对可危险物品和可回收物品分类处理。、在循环利用方面,宜家也走在了行业的前列。在其企业内部设置“有益于生态”的生产线,定期对生产情况进行检查;还开发了循环式产品系统,拆卸和循环使用旧的家居部件,以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

三、结论

宜家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其经济效益,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并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对宜家在绿色供应链运作方面的分析展示了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型的具体运作流程和工作方法,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建设到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中国同行业的企业提供一定的展示和借鉴。

摘要: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式是一种在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本文以宜家家居为例对其的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式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式,宜家家居

参考文献

[1]、但斌.绿色供应链及体系结构研[M].中国机械工程出版社.2000.

[2]、王能民.绿色供应链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李责华.浅议绿色供应链管理[U].物流科技,2004(8).

[4]、廖嫒红、宋维强.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模型研究[J].物流技术,2004(9):56~59

[5]、刘兴旺.现代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实施策略研究[u]山西科技,2006(5).

上一篇:进展与述评下一篇:ISO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