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论文

2022-04-22

摘要:农业供应链金融能够借助供应链的业务关系对涉农企业开展融资活动,对于缓解涉农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已经成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举措。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自身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信用风险问题成为阻碍农业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论文 篇1:

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摘要:传统金融业务里,银行对单一企业授信贷款往往需要综合考量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抵押质押资产等,以此确定其还款来源是否充足并评价其整体风险。由于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中小企业通常都是单独运营的经济主体,抗风险能力弱、信誉值不高、资质不足,银行因而向中小企业放款的意愿较低。同时,为了防范风险,银行设置了过程繁琐的审批流程,金融服务效率较低,与中小企业的经济贡献不相匹配。更加糟糕的是,中小企业的筹资渠道相对于大型集团公司来讲要少很多,在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约束较高的情况下只能转向资金成本较高的民间借贷,结果导致银行丧失了为数众多的客户、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的双输局面。供应链金融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使上述问题有所好转,它以产业链上信用水平较高的核心企业为节点,通过信用传递开展融资业务,实现了多方共赢。不同于传统银企间简单的一次性的债权债务关系,借贷双方构建了长期合作关系。供应链融资业务过程注重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质量,效率高、成本低,提升了供应链效益。

关键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引言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存在各类潜在风险,而金融风险一旦触发将对整个经济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其破坏力强、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经济法的作用就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有效控制,确保经济领域各项法律法规的有效性,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实现对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强化金融市场的风险防范能力。

1供应链金融

中小企业一般向供应链下游提供工业品的粗加工服务,由于规模小、产品服务可替代性强等特点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向下游核心企业供货的款项很难及时收回,而新产品研发、材料采购、员工薪酬等资金支出又无可避免,现金流入流出存在较长的时间差,而银行信贷资金又难以获得,上述种种原因导致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着较大的财务压力。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所谓的供应链金融就是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手段,获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交易、结算、征信、纳税等多维度信息,分析企业的经营特点、经营风险和融资需求,为企业自动匹配合适的金融产品的新型融资方式。

2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与成因分析

2.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剧烈变动而导致的衍生工具价值变动的风险,诸如汇率、股票和利率等行情的变动。商业银行以为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提供存贷款为主要业务,是国家开展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执行单位,其业务体系往往受汇率、利率等行情变动的影响更大。与此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商业银行逐步实行浮动汇率管理制,利率风险对于其业务的威胁不断扩大,最终导致商业银行面临大的金融危机。

2.2上下游中小企业自身状况风险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治理现状不容乐观,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是从家庭式作坊发展起来的。家族式管理制度环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经理人管理能力的发挥,整个企业上下实际还是所有者的附庸,“健全”的管理体制也是名存实亡。另外,中小企业本身资产规模就小,抗风险能力差,再加上内部中高层管理人员经常流动,缺乏高素质人才和企业文化建设,所以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管理不够规范、治理结构不健全、财务制度不完善。经营数据透明度差、财务报表缺乏可信度、信用信息缺失造成的融资约束等现状仍然比较严重,为了快速获取资金,有可能铤而走险与同样需要业务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流合污”,串谋套取银行信贷资金。例如物流企业做为第三方监管抵押物不公开,未尽到核实数字的责任和义务,就会影响银行对融资企业的信用分析、评价以及发放贷款数的预估。

3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对策

3.1强化对金融市场内部监管

建设金融市场内部结构也是强化金融风险监管和有效应用经济法的重要举措。我国金融行业的起步发展时间较早,整体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其面临的问题依旧较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还相对落后,存在诸多的欠缺,主体体现在金融企业内部监管工作难以确保金融企业的安全。所以,政府部门要强化对金融市场内部的监管,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机制并完善实施办法,强化金融企业的监管工作,促进经济法在金融领域内的顺利应用,使各类型金融企业能在安全及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顺利开展各项金融活动。

3.2建立健全上下游企业信用体系

要加快中小企業信用体系的大规模建成至健全,打破企业信用体系来源于财务报表数据的僵硬局面;推进中小企业征信制度的发展,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有效降低银企双方的交易成本;督促政府应充分发挥应有职能,提升社会信用;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方式,与当前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相结合,通过数据足迹,整合分散在不同主体的企业信息,做好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信用积累工作。

3.3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得到把控的重要保障。鉴于此,银行因针对风险管理设立独立岗位,明确岗位权责分配,以确保风险预警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银行应逐步加强对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设立指标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实现对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全方位、多层次评价,以此来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调动各部门的参与热情。银行应为风险防控工作人员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为其提供公平公正的晋升平台,并加强对工作人员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训练,使风险预警系统真正的发挥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金融风险管理的措施的探讨,意义重大。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供应链金融的主要风险以及当前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优化措施,加快建立政府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强化金融企业的相关安全技术,树立投资者金融风险识别意识。

参考文献:

[1]周雷,邓雨,张语嫣.区块链赋能小微企业融资研究综述与展望[J].金融经济,2021(4):75-83.

[2]薛洋.区块链技术驱动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创新路径[J].西南金融,2021(2):38-48.

[3]李佳佳,王正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模式、风险挑战与政策建议[J].新金融,2021(1):48-55.

作者:任红

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论文 篇2:

基于区块链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摘   要:农业供应链金融能够借助供应链的业务关系对涉农企业开展融资活动,对于缓解涉农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已经成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举措。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自身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信用风险问题成为阻碍农业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信用风险的成因及影响,探讨利用区块链的技术优势来完善农业供应链的信用机制,最后给出了优化区块链与农业供应链金融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区块链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0.05.010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以产业链上核心龙头企业的信用为基础,通过对主体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统一管理,从而为整个农业供应链上的涉农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一种金融模式。农业供应链金融不仅能够解决涉农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能在业务开展过程中进行金融创新,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农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为破解农村金融困境提供新的渠道。

然而,伴随着供应链金融在农业领域的普及应用,其诸多优点背后隐藏的金融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也逐渐暴露,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WANG Liang等(2012)对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利用组合特征值筛选出了具体指标来建立农业供应链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指导。汪小华(2015)从市场风险和违约风险等多角度对信用风险进行研究,揭示了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特征,创新了信用评价体系并建立了风险预警系统。张东博(2017)以信用风险和信息不对称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诱因以及风险源特征。邹建国等(2019)采用“主体+债项”的评价方法,结合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考究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农户信用增进机制,提出利用农业供应链金融来缓解农户的信贷约束等建议。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研究较多,但以区块链为切入点来研究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比较少。本文以区块链解决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问题为主线索,探究了区块链在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优势,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区块链技术的概述

(一)区块链的特征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最早由中本聪于2008年提出。在技术上,区块链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检验与储存数据,通过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并借助密码学原理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

区块链主要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去中心化:区块链是由众多节点共同组成的点对点网状结构,并不依赖于单一的信任中心。各节点之间通过分布式记录和存储的形式实现数据信息的自我验证、传递和管理,每个节点的数据均互为备份,能够避免因某一节点损坏而破坏整个区块链的运行,保证了区块上数据的安全可靠。二是共识机制:共识机制是解决达成共识问题的依据,它使得去中心化的体系能够共同维护同一个账本,在不依靠中心机构的条件下,依然能够保证完成大规模的高效协作。三是不可篡改性:作为区块链最为显著的特征,当信息通过验证之后,就会被添加到区块中,并且永久的存储且无法篡改,基于密码学的散列算法,任何形式的修改都是无效的,因此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极高。四是可追溯性:区块链中的所有数据全部存储在区块结构里,除了私有数据被加密之外,整个系统高度透明,任何人都可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到区块链中的数据信息,区块链上的数据具有极强的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

(二)区块链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优越性

区块链技术的多方共识、可追溯等特点,能够解决信用风险中的问题。一是区块链提供了一种新的达成共识的方式,这种共识机制使得链上的交易不依靠中心化的权威,也能够完成大规模的高效协作,所有的原始电子合同都是在各方的共同见证下完成上传,确保了交易的真实性。二是区块链上的监管机构作为共识机制的参与方,可以实现穿透式的监管,能够阻止不良交易上链,进而及时阻止违规交易,有效预防金融风险。三是链上的数据体现的是具有时序关系的证据链,每一笔交易都是严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产生的,确保了交易数据的不可篡改性。此外,区块链的可追溯性方便了对电子数据的提取和认定,增加了说谎成本,保障了信用数据的真实性。

三、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分析

农业供应链金融平台的运转遵循规模经济原理和范围经济原理,在本地区甚至跨地区会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但由于农业固有的天然弱质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在平台开展业务的期间,当某一节点的信用风险爆发时,会破坏农业供应链各成员、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造成信用链的断裂。监管主体若不加以制约,则会导致信用风险累积,严重时甚至会引发供应链金融的整体性风险。总体而言,导致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大类。

(一)由核心企业信用问题引起的风险

农业供应链上信用风险的出现与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有密切的关系。核心企业掌握着交易的主要數据,是每一条供应链的枢纽,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为涉农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担保,对于供应链平台的运转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当核心企业遭遇经营损失时,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会对不良信息进行隐瞒,从而可能出现有计划的串谋融资现象或利用其主导地位要求并安排上下游企业向投资方取得融资授信,导致链上的投资者直接面临信用风险。

另外,核心企业也可能因自身负债超其承受极限等原因,给供应链合作者带来整体的兑付危机。当链上的资产不能正常运转时,核心企业内部会出现严重的资金缺口,进而造成较大的流动性压力,甚至会引起资金链的断裂。一旦农业供应链金融平台上的核心企业出现信用问题,风险会迅速随着全链条扩散到上下游企业,以至影响到供应链金融平台的整体安全。

(二)由涉农中小企业信用问题引起的风险

中小企业的参与促进了链上多种交易的实现,但涉农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也制约着供应链的发展。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固有的缺陷,缺乏规范的财务报表和信用数据,当申请资金流入时,难以提供符合要求的信息给商业银行进行风险评估,增加了农业供应链金融平台潜在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当中小企业提供抵质押品作为担保时,金融机构难以开展实地尽调,仅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代为监管货物,由于抵质押品本身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若物流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伙隐瞒抵质押物的真实状况,金融机构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导致信用风险随之增加,从而难以保证供应链上企业的正常运营。

此外,供应链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提高了信用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由于各参与方对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同,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金融机构若按照规定来审批相关的农业金融业务,严格的审核标准将会拒绝那些不能提供有效资产抵押的低信用农户,这就会刺激部分低道德农户采取虚假信息的方式来误导金融机构做出错误判断,由此形成的逆向选择型信用风险导致有限的资金流入到高风险的信贷对象手中。

逆向选择的存在也为道德风险的出现埋下了隐患,逆向选择问题实际上相当于鼓励资金流向低信用者,而低信用者很可能出现不能按时归还本息的情况,导致金融机构不能如期收回资金而产生流动性问题。道德风险进一步减少了资金流入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机会,影响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循环开展。

四、区块链在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区块链+农业供应链金融”系统设计架构及分析

区块链架构下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核心企业与上下游涉农企业基本交易流程不变的情况下,交易模式有所改变。首先,参与双方通过平台可以实时关注交易进展,减少了人工干预,保障了回款安全,有效的管控了违约风险。如图1所示,与传统农业金融供应链上的业务模式相比,区块链技术对数据存储具有高度安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加之基于智能合约的自动清算功能,交易方只需根据电子合同内容将各自的交易信息记录到共享的区块中,各个区块就能将信息进行相互传递,实现互通。

其次,该模式实现了农业供应链金融中的流程可视、风险可控。每一条链上的供应商、金融机构和各个企业所产生的交易记录和信用状况都被完整的记录到区块链中,交易数据实时更新。区块链下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将涉农企业订单、账务凭证转化为数字资产,区块链上的不同主体采用来源相同的数据,促进了农业供应链上企业间的信息流通,缓解了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信用风险问题。

再次,区块链架构下的农业供应链共享平台,能够将监管机构作为一个节点,参与平台的运行,进而实现对全链条穿透式的监管。链上的监管机构作为超级节点,可以充分地掌握供应链上所有的交易信息与资金往来,共享链上的实时数据,达到业务各方单点记账、全网广播的共识功效,简化收集和汇总数据的繁琐程序,提高了监管审核流程的效率和质量。

(二)“区块链+农业供应链金融”优势

农业供应链金融将金融机构、涉农企业和农户等通过业务关系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引入的区块链技术,能够在整个链条上实现信息共享和信用传递,确保信息的真实可信、不可篡改和可追溯。因此,區块链赋予了农业供应链金融新的优势,可以更加有效的推动现代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1.信息公开披露,核心企业信用增级。区块链技术在农业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引入,能够改善链上信息孤岛和数据不透明的状况,实现了整个供应链平台的信息共享,解决了核心企业资金端和贸易端数据信息不可信的问题,让核心企业取信于金融机构。区块链在信息披露方面具有先天优越性,有助于金融机构准确掌握核心企业和涉农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收支和运营能力,避免了因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对提高金融机构的授信意愿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区块链上的数据都带有时间戳,某个节点数据的篡改很容易被发现,监测系统可以通过读取市场交易行为内生的分布式账本,及时掌握核心企业的运行动态。基于区块链数据共享和不可篡改的优势,链上涉农企业的真实信息随时被监控,一旦有异常的信号出现,监管部门会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提前避免信用风险的出现。

2.助力链上涉农中小企业合规发展。一方面,在传统单一的农业供应链业务的基础上,区块链分布式账本的业务功能使得交易数据和货币资产在参与节点均有存储备份,在保证交易安全性和准确性的同时,也缓解了涉农中小企业因自身数据缺乏而难以融资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区块链还能够帮助核心企业在额度拆分后进行信用传递,打通各层级之间的信任壁垒,使得上链的多级供应商都能共享核心企业的商业信用,有助于涉农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优质核心企业闲置的信用额度,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融资效率。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基于区块链的可追溯性,能够追踪查询涉农企业资金的流入流出情况,督促了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规范使用,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了全链条资金流的可视化。此外,监管机构对链上相关风险进行自动跟踪监控,减轻金融机构的合规负担,提高了监管机构对农业供应链监管的效率与准确度,大大降低了监管成本。

五、建议与对策

(一)优化农业供应链金融平台的环境

若要引导区块链在农业供应链金融中的健康循环发展,就需要制定相应合理的政策和法律来为供应链金融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环境。在政策层面,一方面,要明确区块链的重要地位,推广区块链进入实体经济中解决相关问题,在规范应用的基础上吸收先进经验,不断对其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政策上也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引进区块链服务农业供应链发展的同时,落实好相关配套设施,大力扶持区块链更快地迈入正确轨道,推动区块链在农业中发挥更大的效能。在法律层面,国家应根据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态势,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主体的责任,严厉打击各种违规失信行为,从而使链上各项业务的开展做到有法可依,实现农业供应链金融稳定有序的发展。

(二)推进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型研究

区块链技术的引入虽然促进了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稳健发展,但由于区块链本身涉及到密码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等跨学科、跨领域等多方面技术,而这些不同领域的技术环环相扣,研发难度极高,导致区块链在具体实践中开展较为缓慢。因此,国家需要推进区块链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平台建设,以此来强化区块链技术信用风险的规避功能,扩大区块链的使用范围。此外,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是推动新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关键因素,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合作,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一支专门从事区块链应用和研究的人才团队,为区块链的应用不断注入新思想、开辟新方向。

(责任编辑:李兴发)

参考文献:

[1]WANG Liang,HUANG Chong-zhen,ZHANG Yan-ting.Establishment of Credit Ris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Finance in China[C].ISCRAM ASIA 2012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Crisis Response and Management,2012:113-119.

[2]储雪俭,高博.区块链驱动下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8(8):68-71.

[3]刘兢轶,王彧婧,王静思.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J].金融发展研究,2019(11):63-67.

[4]马丽.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来源与防控[J].农家参谋,2018(9):27.

[5]木梦娜.浅析区块链技术对金融发展的影响[J].科技传播,2019,11(17):122-123.

[6]苏玉峰.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風险管理研究——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视阈[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30(1):40-45.

[7]王宏坤.区块链技术驱动航空金融创新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8(1):117-123.

[8]汪小华.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评价及控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5(12):110-111.

[9]张东博.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源与风险控制研析[J].农业经济,2017(6):95-96.

[10]邹建国,李明贤.农业供应链金融视角的农户信用增进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9,40(6):32-38.

作者:夏月美 赵华伟

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论文 篇3:

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与风险研究

摘要:近年来,一些商业银行逐步展开了对金融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应用,已达成金融产品创新,提升自身市场竞争优势。文章通过阐述金融供应链的形成及其含义,分析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面临的风险,对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发展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有序运行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风险

一、引言

金融供应链是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其把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供应链的资金供给及支付结算的主体,并将金融活动的主体与外部环境相融合,近年来获取了长足的发展[1]。不过,金融供应链的发展同样存在一系列问题,且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如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不仅是一个机遇同样是一个挑战,要求商业银行利用各项资源逐步实现发展创新,并对风险展开有效防范控制,齐头并进,积极促进供应链的有序健康发展。

二、金融供应链概述

(一)金融供应链的形成

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显现,一大批企业建立起自身朝国际化方向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些企业为了达成自身战略目标,对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进行强化控制,改善经济效益,形成了企业全球性外包,构筑出集“产—供—销”于一体的供应链模式。伴随供应链的形成,企业管理层不断把工作重心转至如何实现供应链有序运行方面。供应链逐步发展创新,同样为长期以来相较物流、信息流管理难度更大的资金管理问题提供了有利处理途径。

(二)金融供应链的含义

金融供应链可算得上是一个新型的概念及运作模式,其牵涉多个不同行业领域,包括金供应链的管理、金融以及物流等。金融供应链常规运作模式是基于对处在全面供应链中商品贸易状况系统了解后而得以构建的,再经由利用外部作用力对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开展管理,并逐步开展优化创新。二十一世纪初,深圳发展银行首次向广大中小型企业推出了金融供应链相关业务。紧接着,该行相关管理人员将金融供应链界定成:其为关乎银行机构依据产品的内部交易结构,评定供应链中企业信用水平,可为企业发展所需的现金流提供信贷还款来源,并且,银行还应当把物流监管企业、引导工具及节点企业作为重点工作开展风险控制。不同学者对金融供应链存在不同的认识,然而伴随我国经济的进步,该项业务势必得到广泛推广。由此定能够有效促进银行与企业的共同有序发展,同时在发展实践中,金融供应链同样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实现该理论不断科学创新。

三、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面临的风险

(一)法律风险

金融供应链是一项创新业务,不仅有着各式各样的业务模式,还时不时有新的产品推出。然而有别于传统金融业务,金融供应链标准化水平相对较低,同时在多个环节牵涉到各式各样的法律问题,就好比资产处置、货物监管以及信用捆绑等,现阶段与金融供应链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尚不十分健全,无法对此方面进行全面覆盖,如此便极易为金融供应链业务带来法律风险,再加上法律环境瞬息万变,受法律环境转变影响同样极易使金融供应链产生经营风险,从而为商业银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信用风险

金融供应链有着参与主体多样性的特点,由此意味着金融供应链风险来源同样会由单一化变换成多元复杂化。近年来,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成效显著,然而相较于发达国家,企业依旧存在财务管理不健全、资信评级不高以及信息透明度不足等问题。这一洗礼不良融资因素均会带来信用风险。此外,中小型企业有着资产规模较小及技术力量不足等特点,倘若企业管理不规范,自身信用管理力度欠缺,长期以往,势必会对商业银行中小型企业信贷业务发展造成不利影响[2]。

(三)操作风险

就金融供应链业务而言,商业银行经由对物流、资金流进行封闭控制,实现对借款人信用程度与信贷资金安全的有效隔离,该种手段一方面增加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链,一方面带来了其他一系列风险,而此类风险控制的操作流程,势必会使得操作复杂程度极大水平超过传统信贷业务。金融供应链的迅速发展及全面推广,使供应链上下游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结构变化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再加上参与主体不断增多,产生了大量的虚假信息,信息传递错误难以避免,由此也加大了操作风险引发的几率。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亦可称作偿还风险,多是由于市场瞬息万变,使得企业难以依据自身原先制定的方案来开展产品销售,而该类现象的产生主要是企业估测的不科学,同样可能是产生了新型替代品,使企业产品被淘汰,进一步造成企业销售方案失利,形成资金缺口,难以对银行贷款进行按时偿还,进一步使商业银行面临还款风险。

四、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发展策略

近年来,一些商业银行逐步展开了对金融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应用,已达成金融产品创新,提升自身市场竞争优势。全面商业银行在时代发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理论不断优化金融供应链创新发展。如何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有序运行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一)制定配套法律法规,营造有序信用、法制环境

1、积极创建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强化金融供应链立法、执法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责任追求手段。金融供应链发展牵涉金融监管系统、社会信用体系及各方主导的信息平台建设等多个不同环节,要求建立起一个和谐融洽的法律生态圈,增强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缩减商业银行对依法维权进行的行政干预,减少商业银行经营损失、风险。国内法律法规应当强化汲取国际成功经验,依据国际标准对参与主体权利义务予以明确确立,达成合同协议的标准化、规范化。

2、建立起一个各方加入的,提供集法律咨询、信息查询、政策向导等于一体的全方位系统网络交流服务平台,强化金融供应链信息公开透明度。该金融平台可由政府作为主导,消除信息失调问题,强化参与主体风险防范意识,改善风险调控水平,促进产业集群,提升金融供应链竞争力。商业银行同样应当于这一平台之中发挥自身业务优势,使供应链上每一企业资本逐步优化,促进供应链长期牢固合作关系得以不断加强,缩减企业经营风险,强化供应链管理水平、风险抵御能力,构筑体系一同应对市场竞争、经济危机[3]。

(二)优化业务操作流程,改善业务处理效率

1、彰显特色,提升功能适用性。商业银行应当始终自市场角度出发,结合每一名客户特有的融资需求及金融供应链有别于其他业务的特殊风险,强化金融创新。

2、制定科学管理程序,健全融资服务流程。金融供应链有助于全面参与主体达成支付自动化,达成对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整合,切实实现“三流合一”,改善供应链上资金利用有效率及物流监管作用强化整体价值。结合科学管理操作程序,加大供应链管理力度,强化重点企业为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创造系统完整金融服务的能力,实现对非系统性风险的有效防范[4]。

3、依托流程、手段创新实现业务操作流程简化,强化物流企业对电子信息的处理能力,达成物流信息系统对物流的迅速反馈,及时转化成信息流向供应链提供服务;健全物流配送网络,构建覆盖广泛、零时差的金融服务体系,开展好资金划转、交易结算等工作,改善业务处理效率,达成业务运作中心化、处理规范化、服务专业化。

(三)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确保资金安全性、收益性

就商业银行来说,应当打造信息技术支持平台,达成信贷全面环节审批、监控、管理的一元化操作,健全融资管理平台,加大对客户信息管理力度,制定与供应链属性相匹配的评级标准并开展实时动态监管;就中小型企业来说,应当营造有利环境促进金融供应链发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取针对的服务业务、种类,强化同链上各个企业的信息交流、共享,推进信息传播,增进同银行之间的往来,构建中小型企业信用机制,尽可能降低受信息不协调影响,所造成的信息传递风险、资源损耗;此外,还应当提升企业金融素养,对金融供应链每一融资模式形成明确认识,找到为自身所适用的模式,协同银行对操作程序进行简化,减少交易成本,改善资本利用率[5]。

(四)构建规范动态监管机制,规避金融供应链风险

1、构建物流监管方合作、评估体系,完善动态监管机制。构建现场监控与远程监控协同运行的监管机制,深入了解仓储品市场转变趋势,获取科学价格指导策略及趋势评估。

2、构建突发状况处理机制。金融供应链结构有着多层次、多节点的特征,无论是何种差错均极易引发不可小觑的紧急状况,构建针对预警机制、突发状况处理系统十分关键;此外还应当强化紧急状况应激反应训练、演习,确保经济状况引发后可实施针对策略开展处理、调节。

3、商业银行应对规范内部控制。商业银行开展内部控制应当贯彻全面性、独立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则,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内部组织机构,始终将自律与他律进行有机融合,缩降低违规、不当操作引发的可能。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商业银行与对方竞争的以创新为主要优势,在实现创新产品、服务的同时,同样面临着一系列风险,面对创新所引发的各式各样风险,就必须实行有效的控制和即使的防范。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金融供应链内涵,全面分析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面临的风险,“制定配套法律法规,营造有序信用、法制环境”、“优化业务操作流程,改善业务处理效率”、“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确保资金安全性、收益性”、“构建规范动态监管机制,规避金融供应链风险”等,积极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有序运行。(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中山学校)

参考文献:

[1]伊志宏,宋华,于亢亢.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与风险控制研究——以中信银行的金融创新服务为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07):54-60.

[2]张朱达.探讨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及其风险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4,(16):126-127.

[3]何娟,沈迎红.基于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云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07):05-13.

[4]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演进与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01):13-22.

[5]段丽,葛经纬.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09):88-90.

作者:吴金峰

上一篇:MOOC视域下继续教育论文下一篇:高职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