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

2024-05-03

舒伯特(精选9篇)

篇1:舒伯特

第十六节 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

教学目的:

1、聆听《魔王》、《鳟鱼》及《菩提树》,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感受、体验并初步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

2、掌握有关“艺术歌曲”、“声乐套曲”的基础知识,初步认识、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艺术歌曲。难点、重点:

欣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鳟鱼》并学唱《鳟鱼》主题,教学方法:讲授法、聆听法、讨论法、实践法。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1、上课礼仪

二、导入:

(播放舒伯特的《揺篮曲》)

三、新课教学:

1、介绍舒伯特:(放映舒伯特的头像)

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

2、舒伯特辞去教师职位决心当一名艺术家:

舒伯特所生活的年代,正处在欧洲封建复辟时期。他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里。他曾自叹道:“如果有钱买纸,我就可以天天作曲了!”,父亲的许多朋友都喜爱音乐,家中常有一些乐器的合奏,舒伯特从小便受到熏陶。16岁时在父亲所在学校任教以填补家用。

但是,到了十八、九世纪舒伯特是第一个以优秀的歌曲创作闻名于世的音乐家。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共创作了六百多首歌曲。作品大多侧重个人感情的表现,所以“歌曲之王”之称。

过渡:现在我们对舒伯特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那么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舒伯特的音乐作品。

3、欣赏舒伯特的《魔王》:

作品根据歌德的诗作《魔王》来写的,歌德当时亲眼目睹了一个乡村小孩得不到很好的治疗,被父亲带回家死去,诗词描写了父亲怀抱着生病的孩子,策马奔驰在黑暗的森林里,一路上孩子见到的树和烟等景物都变成了想象中的魔王,父亲不停的安慰和保护孩子,但孩子依然惊恐而死。舒伯特(18岁)被诗的内容所感动,谱写了这首歌曲。

4、下面欣赏另一首舒伯特的作品《鳟鱼》:

《鳟鱼》是德国的舒巴尔特的一首抒情诗。不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的人常误解为是在告诫人们警惕那些不情好意、骗取爱情的人。

其实舒巴尔特写的这首诗是有政治原因的。那么,大家来欣赏一下这一首诗歌,想想以下几个问题:

(1)阅读歌词,分析歌曲的结构:

(1)开头引子:表现了潺潺流水的形象及鳟鱼在河中自由的遨游。(2)第一段:活泼天真的小鱼在河中嬉戏。(3)第二段:渔夫要向小鳟鱼下毒手。

(4)第三段:情绪暗淡,渔夫搅浑水钓到了小鳟鱼。(此环节可以使学生欣赏时,有明确条理,更好的感受歌曲)(2)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问题:

1、写了什么样的内容?

5、欣赏《鳟鱼五重奏》:(拓展知识)

这首《鳟鱼》除了有这么一首歌曲之外,在1819年,也就是两年之后,舒伯特用这首歌的旋律作素材,谱写了《A大调钢琴五重奏》的第四乐章。因此,这首名曲也被人们称为《鳟鱼五重奏》,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作品。(播放视频)

6、欣赏《菩提树》:

声乐套曲《冬之旅》,描写了一个流浪者的形象,《菩提树》就是其中的一首作品。(声乐套曲:内容相关的若干首声乐曲,同一诗人所作的词,每首歌曲各自独立。)(1)欣赏音乐并回答下列问题: a、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b、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通过欣赏和分析这三首作品,我们对艺术歌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总结一下“艺术歌曲”的特点。

7、“艺术歌曲”的特点:

舒伯特将钢琴演奏、歌曲和诗词融为一体,成就了音乐史上的“艺术歌曲”。

8、知识拓展:

给大家介绍浪漫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

四、总结:

通过对舒伯特音乐的学习,对于他的一些生平事迹以及作品都有一定的了解,初步了解有关“艺术歌曲”、“声乐套曲”的基础知识,在认识歌曲思想内容的同时掌握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并感受和体会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五、下课: 下课礼仪。

篇2:舒伯特

今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舒伯特,(展示舒伯特头像和简介),在对舒伯特的简介中提到了他被人们成为“歌曲大王”,他创作的艺术歌曲至今仍然在高雅音乐的殿堂中呈现出耀眼的光芒,那么,什么是艺术歌曲呢,(艺术歌曲原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一种抒情歌曲。发展至今人们普遍认为: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的诗作而创作的歌曲,这类歌曲多具备一下特点:歌词多采用名家诗作;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旋律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创作技巧比较复杂;对演唱技巧要求较高;伴奏占有重要地位,是歌曲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接下来,就请大家看着手里的资料我们就一起欣赏他的著名作品《鳟鱼》。(展示鳟鱼幻灯片)欣赏完以后,我们一起回答以下问题。(展示问题)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外文版的男声独唱,现在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中文童声版的《鳟鱼》,听完两个版本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写作此作品的一些背景,(《鳟鱼》这首诗是舒巴尔特的一首抒情诗。不明写作背景的人常将其误解为是在告诫人们警惕那些不怀好意骗取感情的人。一些善良的人也从中获取一种深刻的寓意: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伪与邪恶所害。但实质上,舒巴尔特写作这首诗是有政治原因的,因为,由于政治原因,舒巴尔特被关进监狱。为了表达他向往自由的心情,他写作了许多抒情诗。《鳟鱼》这首诗,把当时的统治者比作搅浑河水的渔夫,把群众比作上当受骗的小鳟鱼。所以,这首诗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愤慨和不满。舒伯特写这首歌是在1817年的夏天。那时,他的生活比较贫困,过着一种豪放不羁的艺术家生活。得到一些教学报酬或稿费时,就和朋友到饭馆、咖啡馆吃喝一顿;没钱时,就靠朋友们周济度日。因此,他也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不满,也很向往自由,但是又摆脱不了贫困潦倒的生活境遇。所以,当时见到舒巴尔特的这首诗时深有感触,很快就写成了这首歌)。

鳟鱼的第一段词,叙述天真活泼的小鳟鱼在清亮的水中嬉戏;第二段词叙述渔夫要向小鳟鱼下毒手,作者期望河水清澈以免小鳟鱼遭殃;第三段转到小调性上,情绪有些暗淡,叙述渔夫把水搅浑,并且钓起了小鳟鱼;最后,歌曲又回到大调,表现作者对鳟鱼的同情以及激动的心情。

1819年,也就是两年之后,舒伯特用这首歌的旋律作素材,谱写了《A大调钢琴五重奏》的第四乐章。因此,这首名曲又被人们称为《鳟鱼 》五重奏了。

下面,我们大家再一起欣赏一下《A大调钢琴五重奏》

还有一个和我们自己最接近的版本,是我的学生在去年一次演出中,演唱的女声小合唱《鳟鱼 》。

听完了四个版本的作品,我们大家回顾一下,来思考几个问题,(再次展示问题)

现在我们大家对这首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我们自己来演绎一下这首作品怎么样?

找学生朗诵《鳟鱼》的歌词,学唱《鳟鱼》部分旋律,重点感受音乐的表现,旋律的走向,音乐的处理等,以此拓展合唱知识及简单的合唱指挥手势。演绎一首作品,除了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技巧外,如何处理音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在坐的同学中,有许多学习音乐技能的同学,在这里我也告诉大家,无论你学习的是什么音乐技术技巧,最后所表现的都是音乐,没有音乐表现的技术,只能算是“匠”,我们要成为“家”而不要做“匠”,所有著名的大家,无不是倾尽自己所有的情感,来创作或演绎作品。

还有一点时间,我们用这点时间再来听一下舒伯特的其它两首作品。(魔王、菩提树)。艺术歌曲有着非常大的魅力,在我国,也有很大一批艺术歌曲广为传唱,如:赵元任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黄自曲〈思乡〉、青主曲的〈我住长江头〉贺渌汀曲的〈嘉陵江上〉等,艺术歌曲除了其优美、流畅的旋律以外,他通过歌词能更加完美的或者更准确的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直指人心的音乐再加上具有深刻含义的歌词,艺术歌曲走过了几百年的路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一定会在未来的发展中走的更远,我还相信,有我们这些热爱艺术歌曲的学子的将来的努力,它必将更加辉煌!

篇3:舒伯特

舒伯特这位西方音乐史上的第一位“自由音乐家”直到1812年才第一次出版了自己的歌曲《魔王》。之后虽然继续出版作品, 但始终受到出版商的盘剥而导致大量的作品在其死后才被搜集整理后得以出版。其中《未完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三重奏等著名的作品, 是在舒曼、门德尔松等人的挖掘之下才得以重见天日的。1838年三月间, 在朋友的帮助下, 舒伯特举行了首次当然也是最后一次个人作品音乐会, 其中包括他的三重奏、四重奏、以及好友福格尔演唱, 舒伯特亲身伴奏的艺术歌曲作品等等。但由于多年的疾病和生活的不安定, 同年11月年仅31岁的舒伯特与世长辞。

舒伯特短暂的创作生涯缺位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 其600多首委婉动听的艺术歌曲作品, 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 在音乐史上, 被称为“歌曲之王”。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等;另有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9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及许多其他作品。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接时期, 是早期浪漫主义潮流的代表。其作品深受欧洲文学艺术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尤其体现在他的艺术歌曲作品中。这些作品多为从诗词作者的内心情感中直接产生出来以他横溢的采花和清新的乐感是钢琴伴奏衍生出特殊的效果, 给人以画面感。说到艺术歌曲时, 舒曼对其《C大调交响曲》的评论很具有代表性“这种音乐, 把我们引入到一种境地, 使我们忘却了从前曾拥有过的东西”。

舒伯特特有的艺术歌曲“养料”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 来自于优秀的民间歌曲;第二, 吸取了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优秀古典音乐传统和自身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第三, 特殊的时代背景, 为舒伯特提供了宝贵的创作源泉。

一、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

重视富于变化的多样曲式。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 多变的曲式是重要的特征之一。常用曲式多为以下四种:1.多节形式, 即几段歌词都采用同一种曲调反复演唱。2.发展了的多节形式。即大体上和多节形式相同, 唯有中间一段或者几段有变化;或者在结尾处有增删。3.三段体形式。即首尾、段落的旋律相同, 乐曲中段作对比性变化。

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学习

舒伯特艺术歌曲不仅有着诗歌的文化修养在演唱的技巧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特殊的生活背景让他充满了细腻的感情和真实的生活体验, 这些都体现在他的歌曲作品中, 歌者在演绎舒伯特作品时更容易对细节进行把握和投入真情实感。他的歌曲曲调流畅优美, 既有浪漫主义色彩而且贴近生活, 自由而不松散, 整体结构亦非常鲜明。这些歌曲的歌词多来自于著名诗人的诗歌, 语言生动而形象, 节奏感强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综合音乐素养学习可以为学习声乐奠定下良好的基础。所谓音乐综合素养主要包括文学底蕴和技能技巧, 在歌唱中, 两者缺一不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包含着诗人的诗词、优美流畅的旋律, 词曲交融的完美已经和丰富的钢琴伴奏, 具备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学习过程就是增加自身音乐文化素养的过程。舒伯特是一位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伟大音乐巨匠。纯粹的浪漫气息是从舒伯特开始的。对梦境的渴求, 对现实的逃避, 让他常常在幻想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

最后, 舒伯特是一位19世纪浪漫主义乐派的杰出代表, 在人类音乐文化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尤其是他的艺术歌曲部分更是世界音乐文化领域的财富。他将自己短暂的一生悲苦都融化到对艺术、人生和爱的渴望中, 毫不掩饰的把他真实的情感流露在他的艺术歌曲作品中, 有热爱大自然的《致春天》、《听, 云雀》, 有赞美艺术和爱情的《致音乐》、《爱的使者》, 还有表达内心苦闷的《幻影》、《海滨》等等, 也许正是由于他真实情感加上卓越的音乐才华才能让他的艺术歌曲在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中独领风骚, 成为永世不朽的宝藏。

摘要:在21世纪这个声乐多元化的时代里, 艺术歌曲就像一颗永远闪耀的恒星一样, 在音乐的浩瀚星空里熠熠生辉。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中, 如果将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和沃尔夫等等音乐大家成为音乐巨匠的话, 那么舒伯特就可以称为“艺术歌曲的领军人物”了。即使在这位音乐天才谢世180多年以后的今天, 他的作品仍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在音乐发展的长河之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显露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5163-171

[2]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8202-211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3224-229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100-104

[5]朱敬修《西方音乐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5100-104

篇4:舒伯特的“琴之歌”

欧洲古典音乐中,德语艺术歌曲(Deutsche Kunstlied)是一首或几首精致的小诗或组诗,经作曲家谱写出音乐,成为歌曲或声乐套曲。它们不可或缺的部分是钢琴伴奏,琴音与声乐声部合成了完美的音乐形象,因此,艺术歌曲也称作Klavierlied(钢琴歌)。

Klavierlied,代表人物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第一次听到Klavierlied这个词,是在维也纳巴杜拉-斯柯达(Badura Skoda)大师的钢琴课上:用手指在琴键上吟唱,舒伯特奏鸣曲中美妙的旋律如歌声一样从琴键中流淌而出,深深沁入心扉,成为我对维也纳钢琴演奏风格和奥地利古典乐派钢琴音乐的最初印象。此时,我才惊觉好似与生俱来却又从未意识到的对舒伯特和他的音乐语汇的亲近。从那之后,舒伯特的墓地,还有维也纳城市公园中舒伯特的雕像,成为清苦的学生生涯中慰藉身心的栖息之地。以至于后来每每在舞台上演奏舒伯特的音乐时,脑海里浮现的就是和二三友人在舒伯特像前流连或点燃一支纪念蜡烛的情景。Klavierlied,舒伯特,当然还有那些踏着圆舞曲节拍、拉着游人走在环城大道上的马儿们,一起构成了我一生挥之不去的维也纳情结。

一九九七年,时值纪念舒伯特诞生二百周年,我在北京举行了舒伯特钢琴音乐作品的专场音乐会,这个相当“学院派”的动作在上世纪末的中国,颇有些“曲高和寡”的尴尬,而我仍然固执地坚持以我的方式向这位生前并不起眼的天才大师,以及他生长于斯的那座神奇的城市—维也纳致敬。值得欣慰的是,这场音乐会得到了文化界、音乐界前辈和同行以及朋友们热情的鼓励,舒伯特的音乐当然也赢得了北京听众的倾心。

在那以后,我演奏舒伯特的音乐,教授学生们学习舒伯特的音乐,舒伯特艺术歌曲和声乐套曲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节不知不觉中融化进他那些并没有文学标题的钢琴作品,他的音乐在我和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进而枝叶繁茂。这个过程长吗?十几年,其实“弹指一挥间”。

舒伯特头戴“歌曲之王”的桂冠,他的歌曲大多精致隽雅,然而,舒伯特的器乐作品却更加体现了他的博大与宽厚,其中的深沉与宏伟,需要人们运用领悟诗歌意境的感受力去体验,同时又断然拒绝感官的震撼。这对为寻求娱乐而走进音乐厅的芸芸众生未免苛刻,也许这就是他的大部分无词音乐被敬而远之的原因。

不论如何,以钢琴吟唱舒伯特的音乐,在琴键上演奏出如歌般动人的旋律,以真挚的情感触动听众的心灵,是钢琴家们的理想和追求,这也是这张专辑最初的动因,也是专辑名—“琴之歌”的由来。

舒伯特一生作有约千余部作品,其中六百余首是歌曲,其余四百多部作品涉及歌剧、交响乐、室内乐、器乐独奏,而钢琴作品占了很大的数量,更有多部钢琴作品堪称人类文化史上的顶级艺术瑰宝。一部专辑实在无法展现这位大师的音乐全貌,我仅选录了三首(组)作品,祈愿从三个不同的角度一窥大师风格。

首先是《格拉茨幻想曲》,一九六九年,这部奇妙的作品在奥地利工业重镇格拉茨被发现,同年即由骑熊者出版社首次出版,并冠以“格拉茨幻想曲”之名。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文革”的狂热之中,无暇顾及艺术殿堂上如此惊人的发现。这部幻想曲背后的故事颇为曲折:在舒伯特最亲密的朋友圈子里,可称为挚友的几位中有一双姓胡腾布伦纳的兄弟,兄长名为安塞姆,是一位作曲家,长舒伯特三岁,与舒伯特相识于一八一五年,当时他们同为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宫廷乐长安东尼奥·萨列里(Antonio Salieri,就是那位在奥斯卡大奖电影《上帝的宠儿》中被描写成因妒忌而毒杀莫扎特的当红宫廷乐长)的学生。两位作曲家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一件事可资证明:一八一七年,在安塞姆的《E大调弦乐四重奏》付梓出版之前,舒伯特就以这部四重奏的第三乐章主题创作了一首变奏曲《Anselm Huttenbrenner主题的十三个变奏》(作品编号D.576),值得重视的是,这是舒伯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使用他人的音乐主题创作。此后,舒伯特又结识了安塞姆后来成为律师的弟弟约瑟夫。胡腾布伦纳兄弟资助着舒伯特的生活和艺术活动,也很自然地拥有并保存了部分舒伯特作品的抄本甚或手稿。

舒伯特的一些作品手稿,由于某些原因没能得到很好的保存,比如两首诙谐曲,而《格拉茨幻想曲》的手稿原稿当时也被遗失,这首作品因而也就不为人知。直到一九六九年,一份手抄本在格拉茨的一位作曲家、教堂合唱队指挥鲁道夫·冯·魏斯-欧斯特博尔恩(Rudolf von WeisOstborn)的旧居老屋中被发现。手抄本的主人并非魏斯,而是他的亲戚约瑟夫·胡腾布伦纳。这个手抄本上没有作品的创作时间,标题页的字迹是约瑟夫的笔迹:“幻想曲/为钢琴而作/作曲/弗朗茨·舒伯特。”乐谱抄写的笔迹则是另外一个人的。在标题页上,还有一位借阅人爱德华·皮尔科特的签名,这人是胡腾布伦纳家社交圈中人。同页上还有另一铅笔笔迹写道:“原稿我借给皮尔科特教授了。”

看一下这个人物链:舒伯特→朋友约瑟夫·胡腾布伦纳→亲戚魏斯。是否还可以假设,约瑟夫(或其他人)曾把幻想曲的原稿借予皮尔科特教授,皮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还回的却是手抄本;约瑟夫为手抄本题写了标题,最后手抄本来到了魏斯家中。这个假设仍然有漏洞,如果皮教授还回的是手抄本,为何皮教授的借阅签名会在标题页上?而且也无法证实此中所说的“原稿”即是舒伯特的亲笔原稿。

说起来,这部作品属于舒伯特的直接证据仅仅是约瑟夫笔迹题写的标题。所以,它的真实性并非毫无争议。这部幻想曲近乎推理小说的考古过程固然吸引我,但是作品音乐本身更让我惊讶:乐曲的引子是一段恬静优美的旋律,左手采用了典型的“夜曲式”伴奏织体,这之后的舞蹈主题更直接标明alla Polacca(波兰舞曲),我曾为一位极聪明渊博的专业朋友演奏此曲的引子部分,并开玩笑地请他猜猜作者,他紧锁眉头体味再三才犹疑地回答:“非常像肖邦,可是怎么带着舒伯特的味道?”完整地聆听过这部幻想曲后,我们确实会惊讶于它和肖邦《安静的行板与大波兰舞曲》作品2号有一种同胞兄弟般的相像。这是两位大师“英雄所见”的巧合,还是肖邦在冥冥中受到这遗失音乐的启发?一九九七年,我在中国首演了这部《格拉茨幻想曲》,距它在格拉茨被发现已过去二十八年。

nlc202309022148

第二个角度是一组兰德勒舞曲,共十七首。我钟爱舒伯特的音乐,还因为他的音乐中体现出浓郁的奥地利民族风情:在乐声里我能看到奥国山民独特的民族服装,看到马车在街道上穿行—著名的圆舞曲在城市公园里奏响、空气中飘浮着咖啡的香气—维也纳森林路边的小酒肆售卖着甘甜的当年酿葡萄酒,也许还有闻名世界的炸猪排和巧克力蛋糕—当然在乐声里更能听到奥地利民间歌手唱出的约德尔山歌。毕竟舒伯特是地道的维也纳人,维也纳的一点一滴都融化在他的血液中,然后随着他的音乐流淌而来。兰德勒应该算是最地道的奥地利民间舞蹈形式,选择这一组舞曲,为的是略微展示舒伯特音乐创作的民族根源。

所谓兰德勒舞(L?ndler),是一种3/4拍子的民间舞蹈,十八世纪末流行于奥地利、南部德国以及瑞士德语区的乡间。这种舞蹈特点鲜明,一对对男女舞伴舞蹈中不时间以跺脚的动作。舞蹈音乐以乐器伴奏,有时也加入人声,山区的约德尔山歌调往往会和兰德勒音乐融为一体(人们最熟悉的约德尔山歌当属电影《音乐之声》中的著名唱段“孤独的牧羊人”)。十九世纪,人们去舞厅如同现在年轻人泡吧一样时尚,兰德勒舞也开始变得优雅,男人们脱去过去跳舞时穿的带有鞋钉的爬山皮靴,舞步也更加轻快。今天的音乐学者们通常认同这个观点,即兰德勒混合了德国及波希米亚地区的一干种类的舞蹈,成为圆舞曲的起源。我在维也纳学习的女儿更是断言:“在村里乡间那叫兰德勒,进了城,起个宫廷官名就叫圆舞曲。”

十七首兰德勒舞曲并非舒伯特此种舞曲的全部,只是选自编号D.145(或作品18号),去掉了这组作品中的十二首圆舞曲及九首埃科塞兹舞曲(Ecossaise)。乐谱如同早期的巴赫版本,未标出任何速度和表情记号,这与舒伯特其他作品通常的做法并不相同,但音乐本身却神奇地引导我自然地选择了不同的速度和情绪来演奏。这十七首短小的舞曲每首都只有分为两段的十六小节音乐,可以无限反复演奏。当年巴杜拉-斯柯达大师甚至为我选择了两首组合在一起作为音乐会的加演曲目,并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云雀圆舞曲”。

专辑最大的篇幅是《降B大调奏鸣曲D.960》, 全曲共四个乐章,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巨作。一八二八年,舒伯特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他的身体日渐羸弱,而创作力却格外旺盛,《f小调幻想曲D.940》、《三首钢琴曲D.946》、《弥撒D.950,弦乐五重奏D.956》相继问世,同时结集出版了最后的艺术歌曲集《天鹅之歌》。最不寻常的是他的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c小调D.958》、《 A大调D.959》和《降B大调D.960》,这三部作品的非比寻常之处除了作品非凡的艺术价值,还有那一胎三胞式的创作方式。通过保存下来的手稿,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三首奏鸣曲是怎样诞生的,舒伯特的写作草稿清晰地显示了这个过程。乐章草稿写作于一八二八年春夏之际(它们的构思显然开始得更早),奏鸣曲乐章在草稿上只写到展开部的开始部分以及结尾。一些分属不同乐章甚至不同奏鸣曲的乐段有时会出现在同一张草稿纸上,这可以证明这几部奏鸣曲的写作是(或者至少部分是)同时平行展开的。还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草稿显示,《降B大调奏鸣曲》的终曲乐章先于第一乐章完成,这不是作曲家通常按顺序写作的习惯做法。一八二八年九月,奏鸣曲完稿,每一部奏鸣曲都具有了完整的套曲形象,它们被分别标示成奏鸣曲I、II、III, 在第三首奏鸣曲末页底部舒伯特写下了日期九月二十六日。誊清的完稿与草稿相比较除了整齐清晰得多之外,还有了更准确的表情标记,草稿中空缺的部分也都补充完整了。

一八二八年舒伯特的创作中含有太多的宿命色彩和箴言式的含义,他的艺术歌曲集以寓意绝唱的“天鹅之歌”命名,被巴杜拉-斯柯达大师称为“具有舒伯特钢琴音乐的皇冠声誉的”D.960第二乐章中缓慢的行板,更使人心碎地体味着挽歌的悲伤。《降B大调奏鸣曲D.960》给世界留下了如此美丽的慢乐章,音响中弥漫着虚幻的画面,似乎是步履滞涩的葬礼队伍,小调的悲哀就像愈合不了的伤口隐隐作痛,乐章中段的A大调非但没有带来明亮的欢乐,哀伤反而更加渗入灵魂深处,使人联想起他那首著名的《菩提树》的诗句,“树叶轻轻地颤动,好像在呼唤:小伙子,到我这里来,这里有你渴望的宁静”。也许舒伯特真应该像他仰慕的前辈贝多芬在最后的《钢琴奏鸣曲作品111》所做的那样,也在第二乐章作完美的结束,可是不!舒伯特还要和他的桑梓故人作最后的告别,他就像一位偶然进入我们世界的外星过客,短暂的逗留之后,要留下最后的纪念,在终曲乐章里,他在说:

别了,欢乐幸福的城。

别了!马蹄已经愉快地踏响,

我最后一次向你道别。

我的悲伤你从未见过,

告别时我们也不要让悲伤发生。

别了,欢乐幸福的城。

“告别”—天鹅之歌(雷尔施塔原诗)

钢琴独奏专辑《琴之歌》吴迎演奏,将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
正义伦理与价值秩序:古典实践哲学的思路
邓安庆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版
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关涉到其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理想和目的,因而必须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落实成为共同遵循的实践原则,所以它不应该单纯作为意识形态的导向,而应该成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动规范。核心价值的这种约束力不能单靠国家法律的强制性和意识形态的宣传来取得,而是源自于国家、社会和公民之间真正的内心认同。从何处获得这种价值认同呢?本书作者从古典实践哲学的典范分析中,认为只能从对国家政体的认同出发才是可行的。因为国家政体是一切实际有效规范的来源。如果我们能认同我们的共和国体,其创始的原则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寻求的价值共识的基础。

篇5:觉醒的舒伯特名人故事

弗朗茨·舒伯特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一天,年轻的舒伯特受邀到维也纳一位富翁的家里,为其拉奏小提琴,以庆祝他65岁的生日。

舒伯特为富翁所拉奏的曲子都是自己谱写出来的得意之作,其中有一首令富翁心旷神怡、愉快无比。于是富翁便对舒伯特说:“从明天起,如果你能不辞辛苦、昼夜不停地连续几天为我拉奏这首曲子,我便会送给你一座大庄园!”

舒伯特听后,暗暗得意,他也知道自己的这首曲子是上乘之作,但却从未想到居然能和一座大庄园的价值画上等号。“您确定真的这么喜欢它吗?”舒伯特有些不放心地问道。

“是的,这是世间最美的一首小提琴曲,让我百听不厌!”富翁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于是,第二天一早,舒伯特便开始在富翁的家里反复拉奏这首曲子,富翁也随即尽情地享受着它所带来的美妙。

可到了中午,富翁的.妻子开始受不了了,称其难听极了,要求舒伯特立即停下来,或者换一首曲子,但富翁不同意。到了下午,用人也觉得受不了了,纷纷偷偷地捂紧自己的耳朵。富翁也开始有些不自在,觉得曲子的确有些不再那么好听了。

等到了晚上睡觉时,富翁终于也受不了了,他觉得舒伯特拉奏的曲子不再优美无比,反而成了令他烦躁不安、无法入睡的噪音。

“请停止吧,我听够了!”富翁对舒伯特说道,然后便将其迅速打发走,连庄园里的一根草都没给舒伯特,就连送他到门外的用人也像“躲瘟神”一般快速关上大门,生怕他再返回来。

回到家中的舒伯特一开始非常气愤和不解,自己如此杰出、动听的作品,居然让富翁及其妻子和用人如此生厌!但等冷静下来转念一想,舒伯特突然醒悟了:“这不能全怪他们呀,再动听的曲子也不能天天听、时时听,因为喜新厌旧是人们的本性!”

醒悟后的舒伯特开始不再满足已有的成就和作品。此后,每创作完一首曲子,他便会马不停蹄地创作下一首。他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包括600多首歌曲,以及其他众多如交响曲、歌剧音乐曲等作品,他因此被后人公认为“歌曲之王”!

篇6:音乐家舒伯特课堂实录1134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听故事的活动中,了解音乐家舒伯特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能认真听赏钢琴独奏曲《军队进行曲》,感受乐曲雄壮有力的情绪;能在听赏音乐的活动中与他人合作,选择喜欢的方式积极参与表现。

3、能用柔美的声音深情地学会演唱《摇篮曲》,表现歌曲安静、温馨、甜美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舒伯特的故乡 播放《军队进行曲》的音乐

师:在欧洲,有一个美丽的音乐城市,你们知道是什么地方?维也纳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视频,教师随画面介绍。)

二、观看连环画-----《少年舒伯特》

1、导入

师:在维也纳,诞生了很多著名的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等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众多音乐家中的一个,他就是著名的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

2、学生观看连环画 A、看一看 B、说一说

师:看了这段连环画后,你了解了舒伯特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

三、听赏乐曲-----《军队进行曲》

1、导入 师:刚才我们了解到,舒伯特一生创作了998部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都来源于生活。一次,他看到家乡凯旋归来的军队后,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作品。下面,请大家来听一听其中的一段。

2、听赏第一乐段

(课件播放《军队进行曲》第一乐段。)师:听了这段音乐后,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解放军、士兵等。)

师:大家觉得这段音乐的节奏感和情绪是怎样的?(课件展示:节奏鲜明

情绪是雄壮有力的)师:让我们用“嘣”唱唱主题音乐。

3、听赏第二乐段

师:让我们接着往下听,听一听这段音乐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课件展示乐曲第二乐段。)

师:你觉得这段音乐与前面那段音乐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课件展示B===音乐情绪===热情的)师:请大家一边唱一边随着音乐挥挥手。(课件展示B段主题乐谱。)

4、听赏再现乐段

(学生选择适当的方式参与表现。)

5、听赏全曲,参与表现

师:下面请大家完整地将整首乐曲听一遍,请你随着音乐的变化选择适当的动作进行表现。师:这首乐曲一共有三个乐段,其中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重复,这样的乐曲结构我们称它为带再现的三段体。

6、总结

师:这首乐曲就是舒伯特创作的《军队进行曲》。乐曲描写的是士兵在行进中的雄姿和人们在街头欢迎凯旋而归的士兵的热闹场面。

第二课时

一、学唱歌曲----《摇篮曲》

1、讲述故事

师:舒伯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但他的一生在贫穷中度过,他整天吃不饱,穿不暖。有一天,又冷又饿的舒伯特已身无分文,他不得已走进了一家饭馆,静静地坐在饭桌前,拿起了一份报纸看了起来„„他看到了报纸上的一首诗,感动得热泪盈眶。(老师深情地朗读第一段歌词。)

2、学唱歌曲 A、体会歌词 B、朗读歌词

(课件播放《摇篮曲》伴奏做背景音乐,师生共同有感情地朗读。)C、教师弹奏范唱歌曲,学生感受歌曲意境。D、学生哼唱旋律

请大家划拍哼唱旋律。

E、比较演唱,解决难点依音 F、演唱歌曲,体验角色

师:让我们一起学着妈妈的样子,一边摇着摇篮,一边用温柔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二、歌曲之王----舒伯特

1、其他歌曲介绍

师:大家知道吗?舒伯特短短的一生中,共创作了600多首歌曲。他创作的歌曲既继承了前人的艺术成果,又把歌曲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所以,人们把舒伯特称为“歌曲之王”。让我们来听一听他最具代表性的几首歌曲。(课件展示其他歌曲画面及音乐主题。)

2、音乐家小卡片

师:虽然舒伯特1828年就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六下的音乐却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人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音乐家小卡片”,让我们用小卡片的方式记住舒伯特,记住他的作品。请同学们课后认真地填写,好好地保存。

教学反思

篇7:舒伯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魔 王》、《鳟鱼》、会唱《鳟鱼》,了解歌曲内容,创作背景,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并初步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2.掌握有关“艺术歌曲”、的基础知识,初步认识、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重要的代表作品。

3.通过对舒伯特作品的初步理解,了解我国的一些艺术歌曲。

二、教学重点:

1、《魔 王》的欣赏。包括角色的划分、人物的形象;音乐所表现出的气氛与情感;歌曲的整体效果。

2.会唱《鳟鱼》。

三、教学难点:归纳《鳟鱼》的各段内容、体现的人物情感所运用的音乐语言及树立的音乐形象。

四、教学准备:音乐作品 《鳟鱼》简谱、歌曲视频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 师:同学们好!有这样一首歌,同学们应该非常熟悉,(唱)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 师:什么歌曲?(《摇篮曲》)

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梦幻、甜美。师:是谁的作品呢?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舒伯特的歌曲。揭题: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

2、介绍舒伯特(出示舒伯特肖像)(多媒体课件、板书)2 师: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是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维也纳郊外的教师家庭。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既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特殊才能。舒伯特的一生是在贫困中度过的,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然而,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

3、作品《鳟鱼》。

1)出示歌词,播放《鳟鱼》(中文版)(多媒体出示)3 师:A.音乐的主题是围绕着哪些人和物呢?歌曲分为几段?3 B.交流体会:如情绪、感受、歌词内容等。(三段音乐各描述了什么内容?)

生:鳟鱼与渔夫的事。开始音乐轻松活泼,天真的鳟鱼自由自在的欢快的游着,后来音乐紧张表现鳟鱼遇到了危险。最后绝望了。师:在第三段时旋律发生变化了吗?

2)分析歌曲情绪4 A.第三段音调变化后,表现什么情绪?音响色彩有何不同?探究作曲家在这里变化的用意。

师:前面音乐表现明朗,鳟鱼活泼自在;后面表现暗淡低沉,鳟鱼紧张绝望。前面是大调后面是小调,作者运用调式的转换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来预示鳟鱼的遭遇。

本首歌曲的内容仿佛一个寓言故事一般,在歌词的表象后面隐含着一定的象征意义。

师:我们能否说说作品本身包涵的寓意呢?生:…… 师补充: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诈与邪恶所害。

师简介作品背景:歌词选自舒巴尔特的诗。因为政治的原因,舒巴尔特被关进监狱。为了表达他向往自由的心情,他写了许多抒情诗。《鳟鱼》,把当时的统治者比作搅浑水的渔夫,把群众比作上当受骗的小鳟鱼。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愤慨和不满。舒伯特看到了深有感触很快就写成了这首歌。

3)播放《鳟鱼》外语版2 A.对比聆听外文版,边听边打拍子,听到第三段时举手。B.交流两种语言版本的不同之处,说明语言的变化对歌曲风格有影响。

4)学生学唱歌曲第一段歌谱。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唱《鳟鱼》第一段。感受、体会这一段音乐的情绪。(二至三遍)

A.教唱歌谱两遍。2多媒体出示有鳟鱼图片的《鳟鱼》曲子简谱。

B.师弹奏生用“啦”哼唱曲调。2 师:(指着图片)这就是鳟鱼。下面我们一起来,我来弹奏,你们用“啦”唱出来。

C.师生齐唱2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唱歌词。

思考:我们怎样唱才能表现鳟鱼活泼欢快的音乐形象。生:速度稍快、跳跃性。

D.再一遍 1 5)歌曲特点小结:1 作曲家以诗歌的内容为中心,将钢琴演奏、歌曲和诗词融为一体,成就了音乐史上所谓的“艺术歌曲”。

6)了解教材艺术歌曲的定义。1

4、作品《魔王》。(1)创作背景音乐。1 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创作一首背景音乐。首先我们来创设一个画面:寒风飒飒、黑夜沉沉,一位父亲骑马奔驰,他怀抱生病的儿子,一个老妖怪不断地诱惑、扰乱父亲,想夺走儿子。

(2)用二分钟时间进行设计。2 引导:比如如何表现马蹄声音;老妖怪的形象怎样表现? 请同学们拓展思维,展开想像,用一分钟时间来设计你的背景音乐,用语言描述出来。(3)展示。2 学生分别展示自己的设计。(老师及时给予鼓励赞扬)老师利用钢琴为学生表达出设计意图。2(4)欣赏《魔王》(播放录音)3 A.提出问题: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1

演唱技巧高吗?为什么?(演唱出紧张的气氛,并一人诠释四种角色)

B.回放(演唱录像)3 引导学生观看演唱者运用肢体语言表现情绪;引导学生思考,加深理解并分析。聆听开头、结尾的伴奏,分析音型、强弱体会怎样表现音乐的意境、情绪。

对比听音乐片段体会歌曲高潮的安排:孩子音调越来越急,越来越高,魔王也由轻快诱惑的音调到最后凶恶坚定的语气,推向高潮。(5)分饰角色学生配乐朗读歌词。2

5、总结艺术歌曲3 概括艺术歌曲的特点?

师小结:艺术歌曲的特点:歌词多采用名家诗作;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旋律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创作技巧比较复杂;对演唱技巧要求高;伴奏占有重要地位。是歌曲最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6、拓展教学1 了解我国的艺术歌曲

师: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在欧洲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艺术歌曲的不断发展影响,我国也出现了许多艺术歌曲的作品。如:赵元润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贺绿汀的《嘉凌江上》、黄自的《思乡》等。师:诸如这样的有影响又优秀的作品还有很多很多,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再一一的听了。

篇8:歌曲之王舒伯特

舒伯特的一生是短暂而又凄惨的, 他的一生穷困潦倒, 没有固定收入, 生活十分困难, 但他并没有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一生创作的佳作流传至今的总共有600多首, 其中有3部声乐套曲、9部交响曲以及大量的钢琴曲和室内乐作品等。《野玫瑰》、《魔王》、《小夜曲》、《摇篮曲》等都能显示出他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的个性和艺术特点。他的作品不仅精致而且都具有鲜明的个性 和质朴的民风, 也许跟他本人的性格、遭遇有关吧,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闪烁着他的功力和智慧。

有人说过, 如果把贝多芬称为西欧古典乐派的登峰造极者, 那么舒伯特就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舒伯特在生的时候, 最崇拜的就是贝多芬, 无论他自己的生活怎样困苦, 他四处借钱凑路费也只为见贝多芬一面, 因此贝多芬也给予他很多创作上的灵感。在舒伯特死后, 他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崇拜却也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墓旁。

舒伯特的音乐是快乐、优雅、感伤的维也纳风格, 看的出来, 他实际上还算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不仅仅是这样, 他的心灵十分细腻, 所以他创作出来的歌曲富有诗的气质。比如他的一首艺术歌曲《魔王》, 这首歌曲是他在1815年十八岁时, 根据歌德的同名诗歌谱曲而成, 该曲以叙事曲的方式通过不同的旋律音调, 是一首艺术性很强的叙事歌曲, 它分别表现了叙述者、父亲、孩子以及魔王四个不同角色的形象, 作品中每个音乐形象都有鲜明的个性, 展示出充满戏剧性的情节。作品阐述的是一个父亲怀抱发烧的孩子骑马穿过黑夜的森林, 孩子因看见森林中的树精——魔王, 魔王在反复引诱他, 而他不断的发出惊呼。音乐始终贯穿着由钢琴伴奏的马蹄疾奔的节奏, 叙述者以画外音的身份叙述着黑夜沉沉咄咄逼人的阴暗情境。这是一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歌曲, 具有它独特的风韵, 旋律是歌词内涵的自然流露, 伴奏承载了演唱旋律难以表达的内容, 通过调性、音区、和声的色彩变化, 赋予了艺术歌曲新的生命, 使之具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和传记性。

另外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 也称《“未完成”交响曲》, 也是他作品中的重要代表作。这首作品作于1822年, 是舒伯特当时赠予奥地利格拉茨城爱乐协会的, 但直到1865年, 为了筹办维也纳古典音乐作品演奏会时被重新发现并举行首演。这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未完成”是因为它不同于此前的传统的古典交响曲的形式, 只有两个乐章, 这就意味着舒伯特没有把它写完。《第八交响曲》虽然在结构和形式上是不完整的, 但是内容上却是完整的。它展现了舒伯特的内心世界,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交响性和歌唱性的完美结合。在发现它的时候, 有几位作曲家都试图想把它写完, 但是最后都不得而终, 因为舒伯特的作品都已经带有了属于他自己的印记。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 奏鸣曲式, 引子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低音区神秘而庄重的奏出, 带些许悲伤, 把听者引入了舒伯特歌曲的氛围之中。第二乐章则是在圆号牧歌式的短小引子后, 在E大调上由弦乐温暖而抒情的表达出来, 好像夏日静静的午夜, 美不胜收。把听者带入平静而明朗的幻想境界。这首作品完完全全打破了传统交响曲的乐章结构, 将交响曲的戏剧性个歌曲的抒情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成为后人的典范。

我特别喜欢舒伯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 他说他自己的音乐就是“天才与苦难的产物”。是的, 他短暂的一生是充满着矛盾与痛苦的, 但他从没想过放弃, 透过他的创作, 我们可以看出他有追求光明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虽然他到逝世都没有看到长期盼望着的光明, 但他留给后人们的这些艺术瑰宝永远绽放着最耀眼的光芒。舒伯特唤醒了古老的德国艺术歌曲, 使它焕发出新的活力, 使得艺术歌曲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达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舒伯特是名副其实的艺术歌曲之王!

摘要:弗朗茨·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奥地利作曲家, 是早期的浪漫主义的音乐的代表人物, 是世界上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音乐巨匠。它的一生是短暂而又凄惨的, 但他一生中创作的佳作却不胜枚举, 给人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 被人们冠以“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本文对舒伯特的生平以及他的一些优秀作品做简单介绍。

篇9:当舒伯特遇到贝多芬

从布兰德尔的这句话,我们能够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其实舒伯特和贝多芬是有点相似的,确切地说是非常相似。然而,一般人却常常忽视了这样有趣的共同点,只看到了两位大师的差异性,只重视了乐曲的表面性。

我们喜欢从创作风格的角度来讨论两者的时代鸿沟。我们还喜欢说贝多芬是英雄性的,舒伯特是忧郁性的;贝多芬是男性特质的,舒伯特是女性特质的……当然这些观点我也十分赞成,贝多芬之所以是贝多芬,舒伯特之所以是舒伯特,在作品的风格上一定是会体现出不同的。而这些差异的体现也正是两个生活背景、性格特点,甚至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体现。

这些带有“英雄”“忧郁”“男性”“女性”字眼的结论似乎只能大致地满足一下业余音乐爱好者的基本欣赏要求,为的是能从音乐的差异中尽可能方便快捷地分清哪些作品是哪位作曲家的。但我觉得这远远不够。对于更多的爱好者们以及广大从事专业音乐工作的演奏者、理论者来说,关于贝多芬和舒伯特这两位大师的结论似乎过于表面,一些文章即便在探讨两位大师的不同之处时,也没有深入其精神实质,只通过了对乐曲的分析来说明风格上的不同特点。这样的结果无法使演奏者真正地体会到两位作曲大师乐曲中的真正思想,从而无法采用正确的演奏方法。

在我看来,舒伯特和贝多芬两人是有很多交集点的,这些交集点在他们的作品中有大量而充分的体现,在他们的生活、性格以及创作方式等各方面则存在着更具普遍性的交集点。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这是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开头的一段话,我觉得能很好地把贝多芬和舒伯特音乐中的共性体现出来——那就是“时代”;那就是“年头”;那就是“时期”。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整个欧洲被笼罩在一片伤感怀旧的情绪之中。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1793年,在法国大革命中称帝的拿破仑兵败俄国,这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失败,而法国大革命的核心思想——启蒙思想也开始遭到了怀疑甚至抵制,理性主义的乐观思潮开始动摇,整个欧洲陷入了“我们该怎么办?”的困境中。第二个方面,这样的悲观气氛也蔓延到了艺术领域,特别是音乐艺术特别发达的德国,因此,注重个性、抛弃理性的浪漫主义风格开始崭露头角,把古典主义音乐发展到巅峰的贝多芬也因此意识到在音乐创作上必须有一个突破,摆脱古典主义的枷锁。其实,这个时候舒伯特有可能也在想这个问题,因为在他眼中,贝多芬是无法超越的古典乐派的大师,他必须寻找他自己的出路。

这些历史重大事件对当时的整个欧洲社会都有很大影响,影响着当时年仅十五岁的舒伯特,同样也影响着成熟的贝多芬。尽管贝多芬后期的风格不再像早期和中期的风格那样感情激烈、充满矛盾,但那是1818年以后的事。传统的音乐历史研究更多强调了这些历史大事件对舒伯特的影响,而极少强调对贝多芬的影响,力图始终把贝多芬塑造成一个艺术伟人的形象,也始终要把贝多芬说成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高代表。这是徒劳而且没有必要的,因为不管萌芽中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否触及了贝多芬性格精神的本质,客观来讲却从根本上促使贝多芬产生了突破古典主义风格的想法。此时的浪漫主义思潮虽然只处于萌芽状态,但我们却绝对不能忽视这些思想对贝多芬的影响,就像我们不能忽视古典主义思想以及音乐风格对舒伯特的影响一样。

舒伯特虽然出生和生活在浪漫主义萌芽的时代,但那时的古典主义余温尚存,特别是他对贝多芬的崇拜也直接导致了他对古典主义的崇拜。尽管舒伯特自己也非常清楚古典主义已进入后期,要想赢得听众必须突破贝多芬所创建的古典主义音乐王国,但事实上,对贝多芬的崇拜使得舒伯特在抱有突破贝多芬及古典主义音乐的意愿的同时,仍然愿意把古典主义融合进浪漫主义的浪潮之中。

在贝多芬和舒伯特同时在世的三十年时间里,两人都受着两种思潮,即古典主义思潮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两种思潮对两人都有着相互作用,并不应该认为仅仅是两种思潮之一的单一作用。

如果承认了两者之间的互相作用的话,那么把贝多芬和舒伯特完全分成古典和浪漫两类独立存在的音乐风格就不那么合理了。更确切地说,我们不应该把他们的音乐创作风格隔离开,也无需用一个专用名词去给他们此时的音乐风格定性,例如贝多芬是浪漫的古典主义者,舒伯特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者,等等,这些称呼无疑会对他们音乐作品的理解产生很多误解,因为他们都处在同一个特殊的年代:古典主义正走向衰落,而浪漫主义尚未形成。他们的音乐风格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出一种胶着的状态。这些都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所造成的,也是造成两位大师创作风格相似性的一个外界因素。

这一因素客观上还使得贝多芬和舒伯特在音乐创作风格上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贝多芬在这一时期已经代表了古典风格的最高标准,如果继续发展下去,自己的音乐之路该怎么走;而舒伯特在1818年至1823年也陷入了创作低谷,主要的原因是不知道如何突破贝多芬这个在音乐界处于绝对权威地位的偶像。虽然最后两人的后期作品都对后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和结果,但是它们是源自同一个原因和目的。

同样的历史背景,受到同样的思潮的影响,抱着同样的目的,使得两人虽然当时可能未曾谋面,但却从根本上产生了共鸣。这一点似乎更符合逻辑,我把它归为形成创作风格相似性的原因之一。

我们一直认为,贝多芬是一个在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人物,可谓“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我对前半句话深信不疑,但对后半句话却不怎么同意。

nlc202309051610

贝多芬的确把古典主义音乐推上了巅峰,就像巴赫把巴洛克音乐推上顶峰一样。但对于开创浪漫主义的先河这一点来说,贝多芬并没有做到。他没有做到,并不是他没有能力或者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条件。

从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和声、结构,还是通过他在书信中的一些信息来看,他在古典到浪漫的过渡阶段,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凌驾于当时任何一种派系的音乐风格。这种音乐风格从和声特点上来说,似乎与现代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点在以《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Op.106)为代表的晚期作品中多有体现。如在《弦乐四重奏“大赋格”》中,我们可以听见许多在当时以及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在理论上不被允许的和声,小二度、减七度等极不和谐音程和弦都被广泛使用,这一和声禁令一直到勋伯格以后才被打破。

从节奏上来说,反复使用相同的节奏型在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中显得更为突出,和中期所坚持的同一节奏型的反复相比,他晚期的这一爱好似乎更为顽固,特别是对附点和超长颤音的反复使用。《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最后一个乐章中长达三十八小节的颤音已显得有些怪异,对演奏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是贝多芬晚期音乐美学的体现。在他的最后一首奏鸣曲《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Op.111)的最后一个乐章中这一长度又被打破,对人的固有审美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而之前那段连续不断的附点和由连续附点所构成的切分,让人看到了爵士乐的前身。

还有很多证据表现了贝多芬晚期作品的这些特点,例如《第九交响曲》末乐章中的合唱等。不仅如此,贝多芬在塑造自己独特风格的过程中,也创造了一些独特的全新的音乐表达方式,例如《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中出现的“星空印象”,《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Op.130)末乐章中的“哭泣表达”等,都是这些全新音乐表达方式的代表。这些特点除了在思想境界上体现了人类以及音乐的最高层次之外,还在世纪音乐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他的创举对未来音乐“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音乐理念。

保罗·亨利·朗曾说过:“贝多芬作品最深刻的内容是语言所不能形容的,因为内容就是乐思本身。”这句话可能比较难于理解,但却很好地阐释了贝多芬的全新音乐理念。

对于贝多芬的这一理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有音乐开始,它便被赋予了“载体”的职能,也就是说音乐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工具,它本身不具有意义,而是通过人为的因素,使其具有表达一定意义的功能。一方面,在过去的歌曲中,歌词的文学性占主导地位,旋律等音乐因素要为文字服务,因此,只有被填上了歌词的旋律才有音乐的意义;另一方面,宗教仪式上的音乐虽然很多没有歌词,但其本身已经被赋予了音乐特定的意义。但是,这一传统的主次关系在贝多芬的创作晚期被彻底打破了,音乐不再是文学的衍生品,它摆脱了文学的“殖民”,被提升到了一个和语言文字地位相同的具有独立表达能力的艺术地位。

也就是说,音乐已无需借助于任何其他表达方式,而可以独立表达思想。根据贝多芬的这一理念,作曲家尽可能地避免音乐被其他艺术赋予含义,特别是语言对音乐产生的形象性的提示和解释,为的是能够给予听众更多想象的空间和人类情感抽象的体验。虽然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末乐章“合唱”中选用了席勒的《欢乐颂》作为歌词——当然我们不排除贝多芬为迎合大众口味而选择了这首诗,因为席勒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诗人——但实际上,《欢乐颂》的歌词内容除了部分地表达了贝多芬的民主思想外,对整部作品没有起决定作用,人声和歌词对于贝多芬来说和管弦乐队中的任何一件乐器都是一样的,并不会因为歌词而影响到作品的整体性和完整性。音乐除了它本身以外,没有其他任何形式的艺术可以对其进行解释或者提示。从这一点上说,我们任何一个学习音乐的朋友都应该感谢贝多芬,是他大大地提高了音乐的地位,从而使音乐成为主流艺术之一。

在贝多芬创立了独立的音乐风格和全新的音乐理念的同时,我们提出一个疑问,那么古典音乐的常规风格由谁来继承和延续呢?在贝多芬的葬礼上,当弗朗茨·格里尔帕策在演说中说到“谁能与贝多芬比肩?”时,绝大部分人还不会想到,其实“他”便是那个不起眼的弗朗茨·舒伯特。后来的事实证明,的确是舒伯特继承了贝多芬留下的音乐遗产,并且继承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从而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时代。

种种迹象都表明了舒伯特是真正的浪漫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在浪漫主义鼎盛时期的一些作曲家的作品中都能找到舒伯特所留下的影响,肖邦、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人均在受影响的行列中。

要说明这一点,我们必须先理解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各自的特点。广义上的古典乐派专指音乐史上特别强调清晰、均衡和自然的风格,或强调客观性与传统的时期,而我所讲的则是一种比较狭义的古典乐派,指的是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理性、思想性和作品的社会意义与世俗因素,音乐作品结构严谨匀称,情绪明朗乐观(但由于理性精神的影响,往往比较克制、沉着,而不是狂热的倾诉),曲式多采用奏鸣曲和奏鸣套曲曲式。以上种种特点在贝多芬一生的作品中均有体现,尽管他的晚期作品是一种凌驾于任何一种音乐形式的独特风格,但是他的时代是注定不会让他和这些古典风格相去甚远的。

浪漫主义的特点是在艺术风格上用隐喻、象征和暗示取代明确的陈述,有意造成朦胧和暧昧,造成特有的艺术意境,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成为艺术创作的中心,而正是舒伯特把整个欧洲的音乐文化引导到了浪漫主义时代。最典型的浪漫主义杰出的代表肖邦完全体现了这些特点,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比较短小的作品,比如圆舞曲、夜曲等等,这些作品都源自作曲家的内心感受,并用个性的方式表达了创作者本人的思想。虽然每一个作曲家都会创作一些大型的器乐作品,但很显然,肖邦的小型作品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他的任何一部大型作品,成为他作品中的精髓。而当我们感叹肖邦的伟大时,请不要忘记了舒伯特,因为是舒伯特开创了这一伟大的时代。

虽然舒伯特的作品中也有着古典主义的痕迹,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人们的思想影响让他有了一种比较新颖的表达自己的方式,那就是浪漫主义。比如,舒伯特虽然创作了很多交响乐作品和大型器乐作品,但他更多地是创作了很多小型的作品,除了多达六百首的艺术歌曲之外,还有“音乐瞬间”、即兴曲等等。这些作品都很大程度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是开创了浪漫主义的音乐时代。

以上文字是我为我们能尽可能全面地理解这两位大师的作品所提供的一些角度。在我看来,我们不要把他们的作品想象得过于艰深难懂,而是应该剪断束缚我们的一些过于极端的绳索,深入探究这两位大师的真实内心,客观地理解他们在音乐风格中的异同。

我想用这样一段话来结束全文:历史已经让我们远离了伟大的艺术家,请不要再给他们带上永远不能抹去的光环,在我们的心灵之间筑起一道无法逾越的墙。

上一篇:信为题目的作文下一篇:供应链金融风险体系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