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2024-05-01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精选10篇)

篇1: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 案

[教学目标]

贵州省仁怀市城南中学

余昌林(2007年9月13日)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几个实验的操作,使学生感受化学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求学的品质。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几个实验的操作和现象的观察及文字表达式的书写。

[教学程序] [提问]:

1、你已经知道氧气有那些重要的性质?举例说明

2、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学生思考并回答] [引入新课]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究“性质活泼的氧气”。

[观察探究]

每小组取四瓶氧气,盖上玻璃窗片,正放在实验台上,先取一瓶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然后学生阅看P33页内容及P34页的上边两张图片,探究氧气有那些物理性质。

【探究提纲】

1.说出氧气的颜色、状态。2.氧气有气味吗? 3.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4.在1升水中仅能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呢?(易溶?难溶?不易溶?)

5、如果改变条件,氧气的状态会不会改变呢? [学生活动] 小结氧气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稍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氧气液态的时候是淡蓝色的;固态是淡蓝色的雪花状。

[教师提问]

1、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2、水中鱼儿能生存,说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是不溶还是不易溶?

[学生活动]

回答以上两个问题目。

[实验探究]:

木炭、铁丝、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同学们通过观察,归纳实验的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教师校正] 铁丝燃烧的生成物是四氧铁化三铁。

[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 总结: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许多物质会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在某些条件下,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比较剧烈;而在一些条件下,物质只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在氧化反应中,氧气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学生思考]

1、怎样检验集气瓶中的气体是氧气?

2、做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时为什么集气瓶底部要加少量的水(或细沙)?为什么将铁丝绕成螺旋状?

[学生讨论并回答]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集气瓶底部要加少量的水或细沙为了防止生成的灼热的熔融物溅落把瓶底炸裂。将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学生观察图片] 总结氧气的用途:

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以及宇宙航行等都要用到氧气

[课后练习]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 色,味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2、氧气也有三态变化,在压强为1.01*105Pa,-183℃时,氧气转化为的液体,在-218.4℃时转化为 状的固体。

3、关于氧气化学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A.具有可燃性 B.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C.具有氧化性 D.具有助燃性,可以支持燃烧

4、铁、碳、石蜡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共同现象是 A.都有气体产生 B.都有淡蓝色火焰 C.都能发光放热 D.都有水珠生成

5、下列各项应用和氧气的用途直接有关的是

①气焊 ②医疗 ③炼钢 ④除锈 ⑤潜水 A.①③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6、下列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时要预先在瓶里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纱的是

A.铁丝 B.石蜡 C.磷 D.木炭

7、田径比赛的发令枪打响时,产生的白烟主要是 A.二氧化硫 B.五氧化二磷 C.水 D.四氧化三铁

作业布置: 课本P38第1、2、3、4题

篇2: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教师讲解实验细节:

(1) 铁丝系上一根火柴的作用?

(2) 铁丝绕成螺旋状的原因?

(3) 若某同学做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失败,原因是什么?

提示学生从铁丝的情况和燃烧条件两个方面去思考

【归纳】氧化反应

1.剧烈氧化――如燃烧、火药爆炸等

2.缓慢氧化――如动植物的新陈代谢、金属器皿的锈蚀、食物的腐烂、有机肥的腐熟

【小结】

1.共同点:都属于氧化反应,需要消耗氧气,都放热

2.不同点:

(1)剧烈氧化: 剧烈、速度快、放热多,伴随着发光、发热

(2)缓慢氧化: 不易被察觉,速度慢,放热少。

【活动】性质决定用途

许多物质能够在氧气中燃烧――广泛应用。

【阅读】课本P53―54归纳用途

【用途一】支持燃烧――助燃剂

【用途二】供给呼吸

【课堂小结】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氧气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不是可燃性,不能作燃料)

【课堂检测】

1.下列有关氧气的“自述”,错误的是

A.我不易溶于水 B.我具有可燃性

C.我能供给呼吸 D.我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 下列描述属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A.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通过低温加压,可以使氧气液化成淡蓝色 的液体

C.液态氧可用作发射火箭的助燃剂

D.氧气是一种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氧化许多物质

课后作业

学习与评价P15-16 1-9.12

【教学反思】

能够依据课程标准教给学生学习具体物质的方法,能够借助演示实验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关注学生实验现象的语言描述训练,能够从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视角组织教学,框架意识比较强。

篇3: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一、学情不同, 选择的教学切入点不同

1. 氧气

氧气是学生开始学习化学以来, 最先接触并且需要系统学习的一种物质。学习之前, 学生只有小学科学中学到的一些与氧气有关的知识, 了解的并不深入, 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学生对氧气的感性认识缺乏, 学习氧气的性质, 特别是物理性质学习之前, 就显得较为抽象, 更不用说对化学性质的感性认识。这样, 学生学习起来困难比较大, 入门较困难, 因此教师应从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顺序切入。

2. 二氧化碳

对于二氧化碳来说, 学生的感性知识比学习氧气要多, 不但小学科学已经有所接触和学习, 而且生物课也学习过它的某些知识, 日常接触也多一些。在化学课上, 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氧气的有关知识, 包括氧气在自然界的存在、性质、制法和用途等知识, 对系统地学习另外一种常见的物质的性质, 困难应该小得多, 因此教师应从类比探究物理性质的知识切入。

二、课标要求不同, 确立的教学目标不同

1. 氧气性质的教学

氧气性质的教学, 侧重于学习方法的传授, 即学习一种物质性质方法的传授。例如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时, 教师侧重于教学生怎样学习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方法, 并教会学生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密度等方面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学习化学性质时, 教师先教学生怎样观察实验, 再演示实验, 然后学生分组实验, 最后归纳总结化学性质。所以, 氧气性质的教学, 除知识与技能外, 更侧重于方法的学习。

2. 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

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 除知识与技能外, 则更侧重于方法的应用和掌握。例如在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中, 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物理和化学性质, 学生自己分析概括总结。

三、目标不同, 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同

1. 氧气的教学

导入上教师尽可能地采用设问、实验或影视资料引入课题, 造成悬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讲课上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法, 帮助学生学习氧气的性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 可结合生动的先演示和再分组实验的方法, 帮助学生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归纳上在教师的指导下, 经过归纳、分析、总结, 得出氧气的性质。

2. 二氧化碳的教学

在学生认识了氧气的基础上, 除保持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外, 教学上尽可能让学生运用学习氧气性质的方法自己探究、自己观察、自己分析、自己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例如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 学习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与水作用;分析概括二氧化碳的性质, 并联系已学习的反应实例归纳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特点。

四、方法不同, 设计的师生互动不同

1. 氧气

教学基本思路: (1) 创设情境:人类的呼吸离不开氧气, 你对它了解多少呢? (2) 观看影像资料或图片:了解自然界中的氧气和氧气的三态变化。 (3) 探究活动:木炭、铁丝、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能否燃烧?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4) 归纳总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分析总结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二氧化碳

教学基本思路: (1) 创设情境:同学们, 在生物课里我们了解到了自然界里的二氧化碳总在不断地消耗、生成, 你知道二氧化碳消耗、生成的某些变化吗? (2) 学生阅读归纳小结: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自然界和人的影响。 (3) 交流讨论:日常生活中见到或听到的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 (4)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与水的作用。 (5) 指导学生分析概括:概括二氧化碳的性质, 并联系已学的反应实例归纳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特点。

在氧气性质的系统学习中, 主要是帮助学生将氧气的性质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深化和拓展, 让学生理解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物质。而对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学生了解得就比较少了。学生对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认识可能停留于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但学生对于原理却不明白。因此, 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教学, 需要我们从生产、生活以及实验中的一些现象入手, 从理论上作出解释, 并完善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性质。由于两种气体的性质差异较大, 教师可以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做一些联系和对比, 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巩固。

五、内容不同, 教学侧重点不同

1. 氧气教学注重学法指导

氧气性质的教学是学生认识身边化学物质的第一种物质, 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起始阶段, 教师在教学时应通过大量的实验、图片、生活已有的经验、生活实例等感性、直观的素材,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培养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知识的科学方法, 架构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框架。同时在实验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分析实验现象、正确得出实验结论等实验基本技能, 为后来学习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二氧化碳教学关注实验探究

二氧化碳教学是建立在氧气的教学基础上, 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再认识的过程。氧气化学性质探究教学上侧重于根据氧气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事实, 推断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而在二氧化碳化学性质探究教学上, 则侧重让学生立足于科学严谨的探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对现象变化和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 推断出二氧化碳的相应的化学性质, 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究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总之, 通过二氧化碳和氧气两种气体的教学活动和有关性质的比较, 能让学生了解制备二氧化碳和氧气时, 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 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同时,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和探究欲,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篇4:认识氧气的性质教学思路设计

关键词:化学;“三环六步”教学法;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氧气,我觉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除了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以外,更要培养学生懂得认识一种化学物质必须要通过一些实验探究的方法,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这一点尤为重要!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氧气并不陌生,知道它用来呼吸,一切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都离不开氧气,也知道燃烧也离不开氧气,但它有哪些具体的性质,还有哪些用途,这些是学生不知道的,要求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同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堂课的主体课堂模式采用“三环六步”教学法。

所谓的三环即课前、课堂、课后三环。课前就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做好预习任务,包括浏览课文内容,了解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从而在上课过程中有的放矢,还包括搜集一些上课的资料和实验所需的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东西,节约资源。如教师要求学生在家中收集一些木炭,并带到课堂上进行实验。课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老师实施教学、学生提高素质最直接的体现。课后就是知识的巩固过程。老师在课后应布置一定量的针对性练习,要求学生在复习完本节内容后完成,使学生真正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并且老师在一定阶段要进行回顾复习,避免学生遗忘,进一步达到巩固的目的。

所谓的“六步”即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验探究、活动小结、课堂反思六步。

第一步:设置情境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始环节。教师以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故事或实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着眼于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使其在教学活动的一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而教学用具可采用化学实验用品、电视、电脑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尽快投入课堂活

动中。

第二步:提出问题

在设疑激趣的基础上,对本堂课或一部分内容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是很关键的,这关系到教学能否进一步妥善地实施。老师必须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如何提出问题、提出怎样的问题,切不可把一些过大的、复杂的问题呈现出来,这样学生无法探究,反而一头雾水,达不到教学效果。总之,提出的问题必须恰如

其分!

第三步:分析问题

确定研究的问题后,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可采用小组讨论,也可集体讨论,也可以老师学生互相讨论。教师要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或实验方案等相关资料,在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一套适宜的探究方案。

第四步:实验探究

这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一步,也是最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步骤。老师一定要放开手让学生大胆地用确定的方案探究,切不可包办一切!

第五步:活动小结

这是对探究内容进行梳理、扩展和深化的环节,是一项很好的学生自我检验,从自己的收获中得到鼓励,使错误或不准确的认识得以纠正,从而比较完整和系统地掌握当堂知识。在探究完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教师应组织学生归纳小结,学生一定有许多丰富的感受,而且还能使知识得到升华。

第六步:课堂反思

这是每堂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步骤。课堂反思可以采取老师引导学生回答的形式,也可以让学生用书面的形式体现出来,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反思,在反思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好的反思就是一次很好的复习!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能力还比较薄弱,观察能力也比较差,今后应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手段和观察能力。

篇5: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教案-氧气。

能力培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 、难点: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引入]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提问]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

[讲解]氧气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质。

倾听

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

激发兴趣。

[提问]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

[引言]化学上要系统的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化学教案《化学教案-氧气》。

思考、猜想

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提问]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

回答:1 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展示]一瓶氧气

[讨论提纲]

1. 说出氧气的色态

2 .氧气有气味吗?

3.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

[讲解]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

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

3氧气比空气重

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领悟

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板书]一、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篇6: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2课时)一.教学知识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用途。3.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蜡烛在氧气里的燃烧)。

4.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二.重、难、疑点

1.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2.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3.疑点:氧化反应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包括氧气的“气”’为什么不提剧烈反应的“剧烈”两字。

4.解决办法

(1)教师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2)通过对比五个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归纳典型的氧化反应,并解释氧化反应定义中不写“气”字的原因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点。(3)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来突破难点。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2.了解氧气的用途。3.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4.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的含义,会分辨并准确地区分它们。(二)整体感知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本节既为学习氧气的收集准备了条件,又为学习燃烧与灭火储备了感性材料。为分解难点,本节可以介绍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如O2(氧气)、C(碳)、P(磷)、S(硫)、Fe(铁)、CO2(二氧化碳)、H2O(水)等。(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空气含有哪些组分?各占多少?

2.第一节习题第3题。

3.描述燃烧现象的程序。[讲解]:说明研究物质的方法:存在、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其中性质是主要的。[板书]:一.氧气的存在[提问]: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教师活动]:展示一瓶氧气供学生观察其物理性质。[结论]: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讲解]:除了刚才我们观察到的性质外,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得到氧气的其他性质。[板书]:二.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度 三态变化无色 无味 气体 1.429g/L 不易溶于水 -183℃淡蓝色液体-218℃雪花状淡蓝色固体[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物质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镁)反应现象是什么?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面这几种物质和氧气反应有何现象?[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演示[实验1—2]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板书]: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碳 + 氧气 → 二氧化碳

C + O2

CO2[实验]:演示[实验1—3] 硫在氧气中燃烧[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板书]:2.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结论:硫 + 氧气 → 二氧化硫

S + O2

SO2[实验]: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板书]:3.磷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浓厚白烟。结论:磷 + 氧气 → 五氧化二磷

P + O2

P2O5[实验]:演示[实验1—4] 铁在氧气中燃烧[提问]: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为什么?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板书]:4.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的黑色固体。结论:铁 + 氧气 → 四氧化三铁

Fe + O2

Fe3O4[小结]: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生成的灼热的四氧化三铁跌落炸裂瓶底。[实验]:演示[实验1—5] 石蜡在氧气中燃烧[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板书]:5.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火焰十分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结论:石蜡 + 氧气 → 二氧化碳 + 水[教师活动]:演示和观察按以下四步进行:(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质在空气中(或氧气)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2)点燃后,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在空气中是否能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3)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注意光与火焰的区别);(4)对生成物的色、味、态的描述或检验。以上实验按“演示(观察)——描述——记录——写出文字表达式”的顺序进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按照描述燃烧现象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讨论]:前四个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特征?(通过对比,总结出化合反应的概念)[板书]:*化合反应:(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2)特点:“多变一” A+B→AB[讨论]:以上五个文字表达式的共同特点。(总结出氧化反应的概念)[板书]:*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可以看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它的化学性质可概括为氧化性,因此它常作为氧化剂。[板书]:*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讨论]: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什么区别?什么情况下一个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小结]:判别某化学反应是不是化合反应,要着眼于生成物是否只有一种,判别某化学反应是不是氧化反应.要着眼于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有没有跟氧发生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化学反应类型的方法。有氧气参加反应.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的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板书]:四.氧气的用途[讨论]:课本图1-9氧气的用途,各种用逮分别体现出氧气的什么性质?[板书]:(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 A 炼钢 g,宇航 C.气焊

篇7:实验室制取氧气及其性质实验教案

实验员

周灯学

一.实验目的

练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练习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气体。2.通过实验,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

KMnO4==K2MnO4+MnO2+O2↑

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O2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O2的密度(1.429g/L)比空气的平均密度(1.293g/L)大。不易溶于水(每升水溶解O2约30mL)。所以通常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2.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它不仅可以助燃,而且在点燃或高温条件下可以和大多数金属、非金属发生反应,放出大量热。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物体在纯氧中燃烧非常剧烈,可以产生很高的温度。三.实验用品

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皮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125毫升)、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镊子)。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细沙。

四.实验步骤

1.制取氧气 用高锰酸钾制取:

(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图)

(1)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并检查装置是否漏气,不漏气的装置才能进行实验。拔开橡皮塞,在试管里放进约15克高锰酸钾。用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

管口的地方,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然后把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口。

(2)将6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盖瓶口时,先盖住一小部分,随后推切动玻璃片把瓶口全部盖住(注意不要让瓶口水面处留有气泡)。然后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盛水的水槽内。

(3)给试管加热。先使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高锰酸钾所在的部位加热。

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地并比较均匀地放出后,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等瓶子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把瓶子移出水槽,正放在桌子上。用同样的方法再收集两瓶氧气(其中一瓶留有少量水)。

注意:停止加热时,先要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仔细观察收集到的氧气的颜色。

用此方法制取氧气的缺点是高锰酸钾的效率太低。2.试验氧气的化学性质(1)木炭在氧气里燃烧

①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到发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观察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

②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往集气瓶里加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有什么现象发生?

(2)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取几根纱窗细铁丝,擦去表面铁锈或油漆,拧成一束呈螺旋形绕在一根火柴上。点燃火柴,待火柴临近烧完时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集气瓶里装有少量水)。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五、实验应注意的事项

1、KClO3、MnO2和KMnO4若含有可燃物,在高温加热时会出现事故。因此在使用前要进行检查。其方法是:取少量药品放入洁净试管中加热,如果发现有火星出现,这种药品是不纯净的,不可使用。若要使用,必须先做处理。KClO3可通过重结晶办法提纯,MnO2可灼烧。

2、学生实验若使用KClO3,一定要注意避免学生误将红磷当MnO2,否则会酿成强烈的爆炸事故,故本次实验取消了使用KClO3制取氧气。3、30%的H2O2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操作时应戴上防护手套。H2O2在pH=4时最稳定。炭粉及尘埃都能使H2O2分解,在碱性溶液中分解最快。为防止H2O2分解,保存时可加入少量磷酸作为稳定剂,并贮存在不透明的塑料瓶中。使用时可加入少量碱。

4、收集氧气时,待气泡均匀冒出时,才开始收集,因刚开始冒出的是试管中原有的空气,待那些气泡排完然后开始收集,方可得到较纯的氧气。

5、做O2性质实验时,燃烧物一定要放置于集气瓶中央,切勿靠近瓶壁,以防集气瓶炸裂。

篇8: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一、“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想与学习目标

1.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等理论为指导, 对“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研究”进行学习。由于学生是第一次做这样的实验, 仪器的连接、组装、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排水法收集气体都没有操作过, 所以教师在学生实验之前要进行示范, 并强调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课前设计实验步骤, 课上进行分组实验, 课后利用“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虚拟学习平台进行模拟实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虚拟学习社区的物理形态是一个小型学习平台, 其主要功能在于向学生提供资源, 为教师提供一个教学平台, 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思想真正得以体现。

2.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制法、了解氧气的用途。

(2) 技能目标:初步形成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表达观点、展示成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增强对知识的探究创新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实践意识;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培养团队精神。

(二) 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初中三年级学生。

(1) 知识基础:掌握了元素守恒的思想和化学实验的方法。

(2) 认知能力:学生特别喜欢以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的方法来学习化学。

(3) 学习动机分析:初中学生有着自己学习的方法并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并巩固前两节课所学的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与氧气的制法。通过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 可以使学生巩固实验基本操作, 同时掌握一种制取气体的方法, 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4) 信息素养: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但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欠缺, 协作意识差, 需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已布置的任务。

(三) 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环境选择:连接Internet的多媒体实验室。

教学媒体设计:应用多媒体实验室, 媒体的设计分两个层次:

(1) 投影演示学习目标、问题设计及有关背景图片、文字等要集中把握的内容, 目的是明确目标。在情景导入时, 播放相关影视资料, 目的是吸引学生注意, 激发学习兴趣。

(2) 网络学习平台:“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虚拟学习社区。

关于“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虚拟学习社区的功能说明:

(1) 教学公告:通知一些与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相关的教学信息和教学活动等。如:在教授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这节课之前, 教师上传了新的教学资料、布置了新的作业和启动了小组活动, 利用教学公告版块, 教师就可以提醒学习者尽快参加活动。

(2) 化学乐园:这一版块的内容都是与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相关的学习资源, 学生通过阅读“在月球上制氧气”和浏览与氧气相关的学习网站, 对“氧气的制取和性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达到“乐中学、做中学”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3) 辅导学生:这一项中包含教师资料、教师答疑、作业、测验、实验专栏、小组园地等。教师可以将课堂上使用的资料上传到这里, 供学生课后参考, 包括课件、电子教案和学习资料等;也可以进行作业信息统计、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教师在本次实验结束后, 要将“氧气的制取”实验制作实录上传到实验专栏, 供学生反复在线观看或下载;小组园地为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实验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4) 交流:这一版块包括讨论区、虚拟聊天室、群发邮件等功能。讨论区:通过在线论坛, 激发学生以提问、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助学习, 通过讨论区可进行同步、异步的交流;虚拟聊天室:进行实时辅导、答疑、教学交流, 具有实时文本交互功能;发送电子邮件:可以给本课程学习小组、全体学生、教师等人群发邮件。

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虚拟学习社区教学实施过程

(一) 学前布置

教师在教学公告中给学生布置任务:在实验园地版块中下载附件“学生实验的要求”并仔细阅读;复习“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中的试管、试管夹、集气瓶、铁架台、水槽、酒精灯、坩埚钳等的用途和注意事项;阅读化学乐园版块中的文章“在月球上制氧气”并回答其下面的问题;查看小组园地中的分组情况 (为三个小组提供的主要药品分别是:氯酸钾、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 , 并按提示和要求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案;在化学与生活版块中阅读“臭氧层空洞”一文, 体会氧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臭氧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该如何利用所学知识保护臭氧层等。

(二) 课堂讲解

(1) 激发兴趣:欣赏教师资料版块中的影片资料:中日登山运动员征服喜马拉雅山;抢救“非典”病人时为什么要输氧?

(2) 导入新课:在实验专栏中向学生演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Flash动画。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在实验室亲手制取一瓶氧气, 并来检验氧气的性质呢?本节课, 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氧气的性质。

(3) 小组探究:根据教学公告中布置的第五个任务, 三个小组的小组成员之间在学习论坛或社区交流版块进行探讨协商后分别将实验设计方案以Word文档的形式上传到小组园地中。教师分别针对他们设计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指导与修改, 并且将三个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附件的形式上传到了教师资料版块中。当然学生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 可以到教师答疑版块中提问。

课上, 三个小组分别按照已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氧气的制取、收集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的实验结论, 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传到小组园地中。出于课时及安全性的考虑, 氧气化学性质的验证由教师亲自在课上进行实验。学生需要记录实验现象、写出文字表达式、总结实验结论等。教师将这一实验的课堂实录在下课后上传到虚拟学习社区中, 并将本节课的所有实验都将制作成Flash动画上传到实验专栏中。

(三) 课后自学

(1) 虚拟实验:学生可以在“实验专栏”中下载或在线观看本实验的实验目的 (以文本的形式) 和实验用品 (以图片配“音频+文本”的形式) , 其中图片都是在本实验中能够用到的实验仪器;音频是对各个实验仪器的解说及它们的使用方法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文本提供的是所有的实验用品, 包括实验仪器、药品等。

学生需要结合在实验专栏中的Flash动画, 该Flash是基于任务驱动式的模拟实验, 学生不但可以看到仿真的实验现象, 动画中的语音和文字讲解更能让学习者掌握清晰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可以利用这一过程来检验课堂上所做的实验记录和实验结论, 最终形成实验报告。

(2) 测验: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测验属于对学生考核的一种方法, 提供填空题、连线题、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排序题、简答题/问答题以及判断题其中题型。本次课中的测验是只针对这一节内容的, 因此都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的, 平台对这一类型的题进行自动评分。评分结束后, 将在测验题的下方显示答案详解。学生也可以对此次测验进行时间限制。

(3) 作业:学生课后学要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来巩固本次课学过的知识。先进入作业系统, 会看到已布置的本次作业内容。学生在做作业时, 只需在相应的作业表单中输入答案, 做完后提交作业, 等待教师的批阅即可。当学生提交作业后, 可以随时查与自己的作业批阅情况, 如果教师已批阅过, 该作业便可出现在查询清单中。单击本次作业名称, 就可以调出本次作业的成绩, 系统也将详细显示学生做过的答案、标准答案、教师评分、教师评语等详细信息。

课后, 教师在交流版块中布置讨论题:空气中也有氧气, 为什么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纯氧中剧烈?引发学生们的进一步讨论, 然后针对学生们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评价。最后教师要对本次课进行小结和教学反思。

(四) 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种新物质, 所以对于制取氧气的基本步骤非常陌生,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是这堂课的关键。这堂课通过分组探究与观看———讲解———实践———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研究。在实际教学中, 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从课前布置的小组设计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案开始, 他们就已经开始探究实验室制氧气的理想原料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知识点的呈现不是新授课的简单重复, 而是提供相关的图片、材料, 通过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 逐步得出结论, 最终完成实验制得氧气, 学生能充分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

本堂课容量很大, 要想使学生完全当堂掌握是不可能的, 因此课后要布置作业, 让学生们利用“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虚拟学习社区反复进行模拟实验, 并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反馈, 经过适时有效的反馈, 学生对于实验室制取新物质肯定能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此外, 我还深深体会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融入化学教学无疑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王陆.虚拟学习社区原理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裴新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篇9:氧气制法与性质的实验改进

一、氧气制法的改进

教材中制取氧气使用的药品是高锰酸钾,其反应速度适中,比较适合初学化学者。但它也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缺点:

1.使用的药品高锰酸钾如果混有还原性物质,如木炭、纸屑等易发生爆炸,比较危险;

2.所用试管要干燥,否则加热过程中试管易炸裂;

3.试管口要放少量疏松的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的粉末进入导管,从而导致收集的氧气呈红色;

4.操作不当也容易导致试管炸裂;

5.实验废渣不容易处理等。

若改用过氧化氢溶液,传统的做法是往盛二氧化锰的容器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这样反应非常剧烈,速度也很快,不易控制。后来改用分液漏斗向盛二氧化锰的容器中慢慢滴入过氧化氢溶液,这样反应速度也较快,易把瓶塞冲漏气。若将大量二氧化锰加到即使是3%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反应也很剧烈,也不容易控制。曾经有专家做了这样的改进:将很少量的二氧化锰加到30%的过氧化氢溶液中,由于产生的氧气往上冒出,从而导致二氧化锰浮于过氧化氢溶液液面上,反应速度得以控制(反应速度由二氧化锰的量来控制)。这样做虽然可以控制反应的速度,但仍然存在不足:由于二氧化锰是粉末状,一旦加入到过氧化氢中,一直要到反应完全才能停止,浪费了药品,且回收二氧化锰时浪费了很多时间。若在此基础上将实验装置作一下改进、催化剂作一定的处理,就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与停止,且催化剂可以循环使用,从而节约药品。用作学生实验方便易行,笔者认为十分理想。具体做法如下:

1.装置的改进

用两个大注射器筒(可用双通管、塑料瓶等代替),将两个容器的下端口部用橡皮管连接构成连通器。在其中一个容器上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如下图1:

图1图2

2.催化剂的处理改进

催化剂处理:将水泥用水搅拌均匀,制成约0.5cm厚的水泥板,然后在水泥板表面撒上适量的二氧化锰,等到五成干后,按需要切成一定大小的块状,完全干燥后备用。这样处理后,将粉末状的二氧化锰制成了块状,有利于与液体药品隔离开和循环使用。

催化剂改进:将生的马铃薯按需要切成一定大小的块状或片状代替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备用。用生的马铃薯代替二氧化锰,反应速度虽然比不上二氧化锰,但马铃薯本身可以切成所需的形状、大小,从而节省了将二氧化锰制成块状的这一道工序。

3.方法步骤

将上面改进的装置检查气密性,取下带导管的橡皮塞,将适量上面处理过备用的催化剂放入容器中,塞紧橡皮塞。从另一容器口倒入适量的过氧化氢,过氧化氢通过橡皮管进入装处理或改进过的催化剂的容器与催化剂接触,立即反应产生氧气。如图2,将A端降低至液体与催化剂分开,反应停止;升高A端,过氧化氢与催化剂接触,反应又进行。也可以在导气管的橡皮管处放一个止气夹,关闭止气夹,反应停止,打开止气夹,反应发生。

通过以上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发生装置容易自制,催化剂也容易找而且可以循环使用,节约药品;反应后的废液对环境无任何污染。所以笔者认为比较适合学生分组实验。

二、铁丝燃烧实验的改进

篇10: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首先我把这节课的整体思路作一简要说明:

1、氧气,学生熟而能详,但对它了解得并不深入。因此我就在教学中用“零零狗”电影视频引入课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就显得较为抽象,因此我在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时注意了直观性和对比性。例如,在讲解闻气体的正确操作方法时,由两位学生上讲台同时演示不同的闻氧气方法,由学生判断正确,可加深学生的印象。

3、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结合了生动有趣的小组合作实验。分组合作完成氧气的检验和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把学生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种可燃物在空气、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由于硫的燃烧生成物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且有毒,而且在电教室上课没有通风设备所以这实验就改为演示实验了。

考虑了以上几点,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备课。我的脑海中始终贯穿一个思想,那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只要学生知道的知识就让他们说。如:你知道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吗?集气瓶为什么要预先在瓶内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砂?学生积极发言,我不断鼓励,使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学生喜欢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做实验,因此我就想借此再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学生动手实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前,木条、铁丝、硫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都是教师演示,而我把大部分实验安排了学生实验。对此,我也很担心学生能否成功,心里没底,但没想到他们的操作能力很好,学生高兴,我也高兴。这也使我感到今后要充分的相信学生,不要再束缚他们的手脚,他们其实很了不起。

上一篇:人教版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下一篇:做真实的自己记叙文700字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