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儿歌活泼教学

2022-07-12

第一篇:巧用儿歌活泼教学

儿歌巧用

儿歌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的巧用

苏州市相城区太平实验小学 王梅珍

学生在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学习,而一进小学,他们的学习活动急剧地转变为以纯学习方式进行。尤其是语文学习,入学第一课碰到的就是抽象、枯燥、难懂的汉语拼音,对于六七岁的学生来说难以识记。而这枯燥的拼音教学要持续一个多月,学生学习缺少兴趣,常常处于被动接受。让刚入学儿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儿歌是文学中一种比较独特的艺术形式。儿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内容,琅琅上口的韵律,在教育教学中深受儿童及老师的喜爱。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作了些许探讨,通过儿歌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阅读、写话的兴趣,使语文学习乐趣无穷。

一、传唱儿歌指导言行。

一个能自觉遵守纪律的学生,一般能集中注意,专心学习,而组织纪律性差的学生学习经常分心,学习效果差。低年级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儿童喜欢诵唱儿歌,教学时可自编儿歌激发学生兴趣,组织教学。

开学第一天,我指导学生背诵《早上》 太阳照,背书包,见到老师同学要问好。拿出作业赶快交,准备书本看谁快?一二三我最快。学生在读读背背中明白了一个小学生早上要做哪些事。同是教一年级的其他老师都反映,学生的作业老师要到他们书本里去找,而我们班在背诵儿歌的基础上情况截然不同,每天早上只要一背儿歌,孩子们就会交作业、准备课本了。

再如课始背诵《爱学习》:“铃声响,进教室,不回头,不说话,安安静静等老师。抬头挺胸坐得正,看黑板,脚放平。要发言先举手,起立站直再开口。老师讲课认真听,作业整齐又干净。”简短的儿歌提醒孩子们,上课铃一响赶快进教室安安静静等候老师来上课,上课要坐得正和发言要先举手站直再发言。孩子写字前背诵儿歌《写字》 “学写字,重姿势:眼离书约一尺,胸与桌子,离一拳,手离笔尖约一寸,臀肩脚要放平,用左手轻按纸。”以提醒学生注意写字的姿势。出操时,背诵《出操 》 “集合队伍快静齐,前后左右成直线,动作一致听口令,做操跑步勤锻炼。” 提出出操的要求。指导读书姿势时背诵儿歌《读书 》 “身正肩平脚并拢,书本稳稳拿手中;两眼有神看书本,还要稍稍往外斜。”吃饭前背诵儿歌《吃饭》 “吃饭以前先洗手,细嚼慢咽不开口,不剩饭菜不挑食,饭后休息不奔跑。”下课时背诵儿歌《下课》 “下课了,要休息,别忘书本准备好。捡纸屑,擦黑板,摆桌椅,保整洁,人人争当关心集体的小主人。”做值日时背诵儿歌《做值日》 “ 做值日,要尽职,同心协力搞卫生。扫扫地,擦擦桌,整洁教室靠大家。”

以上儿歌侧重在指导孩子的言行,我巧妙地渗透了课堂纪律教育、行为习惯教育。通过课堂渗透,课后加强,在征得家长支持的基础上达成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目的。不久,我的课堂在有序、热烈的氛围中进行,孩子们兴趣盎然,讨论交流踊跃。总之,低年级的课堂组织教学非常重要,我们教师只有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及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注重兴趣的激发与引导,运用生动多变的组织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课堂学习的效率,促进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传唱童谣感受美。

儿歌语言生动,易于诵读,是儿童最熟悉的歌谣,为孩子们所喜爱,它具有语言美、韵律美、简洁美。可以说,儿歌与审美教育密不可分,它符合低年级生理、心理的特点,能在学习拼音的同时,唤起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向往,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结合新课程标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尝试把儿歌引入课堂,编一些有趣的儿歌,使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1、读儿歌,感受景物美。

儿歌短小,精炼有趣,内容浅显,语言活泼,不用老师教,只要大声朗读,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书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发现着美,感受着美。如:教学《水乡歌》,我先请学生根据自己根据拼音读通儿歌,再边读边看画面想想意思,然后再认真读读儿歌,学生脑中就会出现一条条清澈的沟渠,一个个清清的池塘,一群群快乐的鱼儿,一艘艘大大的船。从他们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我发现他们已经感受到水乡是多么美,就像一幅动人的画,不需要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已经沉浸在优美的语言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2、读儿歌,感受画面美。《秋天到》

儿歌把色彩、画面美、人物美、意境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在教学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来再现.儿歌描写的、表现的、蕴含的美。激发学生进入儿歌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用笔画一画,配乐诵一诵,创设情境演一演,学生学习兴趣会更加浓烈。如教学《秋天到》这一课,披上白纱的的冬瓜,穿紫袍的茄子,白生生的棉花,黄澄澄的稻子,红通通的枣,黄澄澄的柿子,紫盈盈的葡萄,构成了多么美丽、丰收的图画!朗读后,教师问学生:“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雪地上出现了什么?能把它画下来吗?学生纷纷用自己的画笔描绘起来,一会儿,一幅幅画展现在眼前,有的画了棉花,有的画了茄子,有的画了稻子……画完后再把自己的图画像介绍给同组的小朋友,这样学生们对句子的意思理解更深了。再次朗读时,让人感觉他们是一群小小朗诵家呢。从中,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享受到了儿歌带来的乐趣。

三、读儿歌丰富知识。

有的儿歌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讲述了万千世界的无穷变化。通过一首首鲜明生动的儿歌,儿童可以学到丰富的社会、自然、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儿童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在课外,我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背诵儿歌,使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课外生字和丰富知识,使阅读儿歌变得越来越轻松,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如儿歌《哪个大》 山林里大象可算大,解放牌汽车装不下,要是和高山比起来,唉,就像点点蚂蚁房上爬。头顶上高山可算大,白云朵朵腰上挂。要是和地球比起来,哟,就像烧饼上的小芝麻。脚下地球真是大,江河湖海是它的小花褂。要是和宇宙比起来,嘿,就像是沙漠里的一粒沙。朗朗上口的儿歌《哪个大》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高山很大但没有地球大,地球很大但没有宇宙大。

再如:《我是一只小青蛙》,我有一张大嘴巴,两只眼睛长得大,看见害虫我就一口吃掉它。我是一只小青蛙,前腿短来后腿长,田里住来水上爬,看见害虫我就一口吃掉它。《我是一只小青蛙》让孩子明白了青蛙的外形特点和为人类所作的贡献。还有《小松鼠》、《大骆驼》、《螳螂》《大蜻蜓》等儿歌都可以让孩子明白那些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再如《乡下孩子》这首儿歌,简单浅显中又不失童真与情趣,能带给学生一种天然的快乐,教学中我没有过度的剖析讲解,深挖微言大义,而是让孩子通过自由读、比赛读、同桌读、想象读的方式。用自己天真的嗓音去唤醒它,这就是最好的解读方法,儿歌中最妙的句子,让学生自己在诵读中直接感受,像这首儿歌中的“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简直令人叫绝,学生读到这儿都会心一笑。这就是智慧的灵光碰撞的结果。

为了弥补语文教材的不足,拓展学生的语言范围,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用了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等多种形式,这些儿歌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且图文并茂,可活跃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知识,训练学生语言,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清新气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四、学编儿歌,轻松写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童谣的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培养孩子的艺术创作从童谣开始最理想,也是最符合孩子的天性。创作童谣不像写小说、编故事那样难以适从。

孩子学习儿歌,对儿歌有了美的认识,伴随着审美的愉悦,孩子的思维在美的情境中自由驰骋,处于积极的最佳状态。我就抓这个时机,充分地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尝试编儿歌,做学习的主人。有的儿歌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的儿歌还是训练发散性思维的切入点,最后言已尽而意犹存,向我们展示一个广袤的空间,让学生思绪驰骋,这些地方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续编练习,这时,我们要及时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结合儿歌诵读进行续编儿歌。如儿歌《家》中写道:“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我们是祖国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教学时,我让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还有谁是谁的家,学着书中的句式自己编着儿歌念念。学生纷纷回答:大海是石油的家,泥土是蚯蚓的家,树林是蘑菇的家等等。一首首看似稚嫩,但都显示孩子们智慧火花,让他们初尝到了当小作家的喜悦,激发了孩子写作的兴趣。

另外,还可以观察生活编儿歌。生活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事物,美好的情感。许多有识之士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广阔的生活空间相等。”写作常识也告诉我们,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就越充实。因此,要重视开拓学生的生活视野,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与生活为伴,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走进社会,与社会对话,拓展编写题材,通过课内向课外开放,培养儿童善于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尝试用语文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有趣的人、事、物编成儿歌。如教学《剪枝的学问》,徐蕾编写了儿歌《桃 树》 冬来剪树枝,春来桃花开。夏到桃子来,令人口水流。讲述了《三国演义》的故事后,王天宇写了《春秋战争大乱》春秋战国乱,百姓各家迁。国家纷纷战,天下非不乱。学了《水乡歌》王天宇还写了《家乡真美》家乡美如仙,小鸟枝头叫。绿草各处有,树林大生机。还挺不错呢!用儿歌的形式来表达学生感到简单又快乐,为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兴趣。生活中编儿歌,激发写话兴趣。充满生机的春天,在地上爬行的蚂蚁,飞进教室的蝴蝶,一次精彩的比赛等。点点滴滴,都在学生心里装着。教师要善于发现,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把有趣的人、事、物编成儿歌。儿歌虽然简单但用词精炼,概括性强,读起来更有味道,学生很乐于接受。不仅能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还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它能滋润孩子的心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通过传唱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一些知识,它引领着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轻松、愉快地遨游着,优秀儿歌净化着学生心灵,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对激发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对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深得儿童喜爱,有利于提高儿童的文学修养。它还能成为儿童表达的工具,认识生活的武器,使儿童的个性、情趣、思维、语言、文学素养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使儿童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儿歌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发布时间:2010-5-31 14:43:57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224 【大 中 小】

儿歌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海口市龙华小学

吴美兰

儿歌是孩子成长中常见的、最适合儿童心理特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内容浅显、篇幅简洁、语言活泼、韵律优美、充满情趣、琅琅上口。深受儿童喜爱,是打开孩子探索知识大门的钥匙。

刚入学的孩子,由于年龄心理因素的影响,抽象思维尚未形成,注意力难于集中。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编了一些短小精悍、便于记忆的儿歌作为辅助教材,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一、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开学第一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新入学的孩子来讲,特别重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是当前语文教学突出的薄弱环节。因此,要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对学生的读写姿式给予规范要求,严格训练。做到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并贯穿于今后的每一节课中。我教学生读儿歌,如《上学歌》“叮铃铃,上课了……我爱学校,我爱家。”让孩子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上课歌》告诉学生上课应该怎样去做,《读书歌》、《写字歌》强调正确的读写姿势,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老师示范,学生操作,老师进行指导纠正。《书包歌》“小小书包四方方……用完后压压角,收拾好,放整齐……”提醒学生爱惜学习用具。在课堂上,边做动作,再配上有节奏的儿歌。学生轻松愉快地渡过了开学的第一天。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开始。在后面的教学中,儿歌不断,时时提醒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汉语拼音是拼写和注音工具。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要想提高学习拼音的效率,就必须千方百计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只有6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孩子擅长于形象思维,又比较好动。提高他们学习汉语拼音兴趣的最好方法是寓学习于游戏和活动中。在教学中,我把学习拼音寓于故事之中。在教韵母ai ei ui时,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我用讲故事的形式开个头,引导学生接着说出图意,引出语境歌“扎篱笆,围树苗,一棵矮来一棵高。哎,哎,哎,小羊羔,不能让你啃树苗。”让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有节奏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读音找出ai ei ui三个复韵母。老师强调发音方法,学生看老师口形跟着念,很快掌握了发音方法。标四声时,读儿歌:“有a在,把帽戴,a要不在o e戴,要是iu一起来,谁在后边给谁戴。”边标调边强调a是老大,o是老二,e是老三,u和i是双胞胎,谁在后边呀,就给谁戴。琅琅上口的儿歌,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完拼音复习时,如一味地让他们读了又读,背了又背,肯定乏味。我编了几段儿歌:“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跳拼音舞。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 b p m……;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韵母表,a o e……;站要直,坐要正,我们来背整体认读音节表,zhi chi shi……”学生不但动口、动脑,还动全身。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就把拼音表轻松记忆下来。

三、加课学生学习方法的记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意教给学习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汉语拼音是识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重难点需要学生牢牢记住。我利用一些顺口溜,如两拼歌:“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三拼歌:“声母轻,介音快,韵母响,三音相连很顺当。”贯穿在拼读过程中,按正确的拼读方法去读。学生掌握得很快。在教j q x与u相拼这个难点时,我通过讲故事入手,引出顺口溜:“小u见了j q x,摘下墨镜笑嘻嘻。”再让学生观察发现变化,归纳小结,强化记忆:“j q x真有趣,看见鱼眼就抹去。”在教yi wu yu整体认读音节时,编出儿歌,轻松演释:“声母y,韵母i,俩人站一起,就是整体认读音节yi。声母w,韵母u俩人坐一起,就是音节wu。y和u相遇,两眼要抹去,变成音节yu。”不要过多讲解,反复诵读,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学生牢牢地记在脑海里。这些顺口溜脱口而出,节奏感强,学生结合熟悉的生活语言,把复杂枯燥的汉语拼音掺杂在游戏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轻轻松松地记。

四、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课堂充满情趣。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个拼音都可以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

课文上的插图,色彩鲜艳,形象有趣,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突破教学重点,在教声母b p m f时,我首先出示四幅图让学生观察: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完整的一句话,如:运动员在海上冲浪或叔叔驾驶帆板勇敢冲浪,引出顺口溜:帆板冲浪b b b,小猴爬坡p p p,3个蘑菇m m m,像根拐杖f f f。接着问:你们还有自己喜欢的儿歌吗?编一编好吗?先小组讨论,再个人汇报。学生纷纷说出各种儿歌:b b b,驾着帆板去拼搏,我听广播b b b,像个6字 b b b,右下半圆b b b等。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他们很快把p m f各式儿歌也说了出来。不仅让学生联系了生活,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了韵母,不但要求会认会读会写,还要会应用。教韵母an en in后,课文出现一句拼音句子:wo de ji mu zhen hao wan, da jia fei ji fei lan tian。我让学生练读后,相机引导他们想象:你的积木还可以搭什么呢?学生有的说:“搭辆汽车马路跑”;有的说:“搭座房子送爸爸”等等。虽然学生还没有学会汉字,但可以训练他们的说话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儿歌是润滑剂,能恰到好处地连接各种知识;儿歌是兴奋剂,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儿歌是智慧树,能开启学生的情感思维;儿歌是梦幻岛,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儿歌是知识船,能帮助学生驶向知识的海洋。有了儿歌,孩子们能丰富知识、开启智能,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放飞梦想。儿歌阵阵,课堂上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活力;儿歌琅琅,同学们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儿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读起来朗朗上口,情趣盎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更是他们的挚爱。儿歌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汉语拼音,辨别字的读音、形状和字义,还可以模仿教材,自编儿歌,进行再创造。在学生感受儿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的同时,启迪智慧,发展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儿歌,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好助手

昆山市玉山镇西塘街小学 黄 静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低年级段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爱学习。儿歌中的遣词用句往往比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由于通俗易懂老师不必作过多的解释,学生就能了解其中的意思,领略其中的情趣。儿歌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读得开心,学得有趣,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从而也会产生创编的欲望。因此在低年级段开展儿歌教学,必定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无穷的快乐和情趣。

关键词: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儿歌进行教学 加强朗读,感受美 整合学科,品味美 启发想象,创造美

充分借助教材外儿歌的进行教学 诵读儿歌,帮助积累 诵读儿歌,规范言行 观察生活,创编儿歌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我们教学就要尽可能做到趣味性,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如何使低年级孩子觉得教学有趣呢?我想:在幼儿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儿歌,很多学生喜欢诵读儿歌。因为儿歌语言生动、结构简单、形象性强,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在小学低年级,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儿歌教学来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接轨,让学生通过读读、背背、画画、演演、编编儿歌,来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高高兴兴地主动学习。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儿歌进行教学

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儿歌。如《人有两个宝》、《升国旗》、《家》、《雨点》、《伞花》等。这些儿歌,每一首读起来都优美动听,韵味十足,充满美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无限快乐。

1.加强朗读,感受美。

儿歌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语言活泼,精炼有趣,不用老师讲,只要大声朗读,在一次又一次的诵读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发现着美,感受着美。如教学《伞花》。教师先请学生自己根据拼音读通儿歌,再边读边看画面想想意思,然后再认真读儿歌,学生脑中就会出现一群小学生撑着不同颜色,不同式样的雨伞,不怕困难坚持上学。从他们有滋有味的朗读中,能够发现他们已经感觉到伞的美丽,小学生的勇敢。不必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已经沉浸在优美的语言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2.整合学科,品味美。

儿歌把色彩美、画面美、人物美、意境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图画、音乐、表演这些艺术的直观来再现儿歌描写的、表现的、蕴涵的美。激发学生进入儿歌所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用笔画一画,配乐诵一诵,创设情境演一演,学生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如教学《家》这一课,第一句是“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蓝天白云,树林小鸟,小河鱼儿,泥土种子,构成了多么美丽、快乐的图画!朗读后,教师问学生:“小朋友,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能把它画下来吗?”学生们纷纷用自己的画笔描绘起来,一会儿,一幅幅画展现在眼前。有的画了一望无际的蓝天,有的画了飞翔的小鸟,有的画了灵动的鱼儿„„画完后再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同组的小朋友,这样学生们对句子的意思理解更深了。有了情感的铺垫,再次朗读,听起来很有味道。从中,学生的情感受到了熏陶,享受到了美带来的乐趣。 3.启发想象,创造美。

学生学习了儿歌,对儿歌有了美的认识。伴随着审美的愉悦,学生的思维在美的情境中自由驰骋,处于积极的最佳状态。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就能让学生产生创作的欲望,不仅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学完了《雨点》,师说:“小朋友,你们想想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呢?”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老师利用媒体的作用帮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小朋友的诗文出炉了——“雨点落在屋顶上,在屋顶上弹钢琴。”“雨点落在蜘蛛网上,在蜘蛛网上串珍珠。”“雨点落在树叶上,在树叶上滑滑梯。”„„整理后的儿歌是:“雨点落在屋顶上,在屋顶上唱歌。雨点落在树叶上,在树叶上跳水。雨点落在蜘蛛网上,在蜘蛛网上串珍珠。雨点落在荷叶上,在荷叶上打滚。雨点越下越开心,小朋友越写越高兴。”小朋友读了以后个个喜笑颜开,这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体验到了成功带来的快乐,对创作儿歌充满了热情。

二、充分借助教材外儿歌的进行教学 1.诵读儿歌,帮助积累。

学生喜欢儿歌,教材中的儿歌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了让学生对儿歌有更深的了解,我给学生提供大量儿歌,这些儿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我每周排出两次晨会课时间让孩子们在班里背诵。每次背诵,学生们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儿歌的种类很多,动物类的如《大熊猫》、《小黄狗》、《大白鹅》、《小蜘蛛》„„植物类的如《腊梅花》、《水仙花》、《迎春花》、《豌豆花》„„自然界类的如《小露珠》、《太阳和月亮》、《月亮婆婆生日到》、《春姑要出嫁》„„童趣亲情类的如《想奶奶》、《找妈妈》、《吹泡泡》、《过生日》„„随着接触儿歌的增加,儿歌的音韵美和特点不知不觉地为学生了解,学生平时的言谈举止也充满了韵味。

2.诵读儿歌,规范言行。

儿歌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连,这对规范学生的言行有很大帮助。不用刻意强调,只要经常诵读,学生们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就会学会很多做人、生活的知识。例如:儿歌《鸳鸯》“鸳鸯鸳鸯真美丽,双双对对来游戏,和和睦睦不打架,亲亲热热不分离。”就是这首简单的儿歌,教会学生在平时的活动中,与大家和睦相处,当发生矛盾时,很多孩子会用儿歌中的句子告诉小朋友“和和睦睦不打架,亲亲热热不分离。”通过对儿歌诵读,学生还可判断自身行为的对与错,例如儿歌《走路歌》“鱼儿走路水中跃,白鹅走路摇摇摇,兔子走路蹦蹦跳,猫咪走路静悄悄。小朋友要学小花猫,走路轻轻不扰人。”这首儿歌对学生怎样走路,养成轻手轻脚的走路、做事、不打扰别人的习惯有着很好的帮助。

3.观察生活,创编儿歌。

生活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满生机的春天,在地上爬行的西瓜虫,飞进教室的麻雀,一次精彩的比赛,借东西给同学„„点点滴滴,都在学生的心里装着。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把有趣的人、事、物编成儿歌。儿歌和日记相比,虽然简单,但用词精炼,概括性强,读起来更有味道,学生很乐于接受。如有一次,我们正在上课,一只小麻雀忽然误闯了进来。面对此景,学生们的眼睛紧盯着麻雀看,此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观察麻雀编儿歌,学生们听了兴趣很高。有位学生说:“淘气麻雀灰羽毛,乱飞乱闯进课堂,看到我们盯着看,瞎得乱飞乱闯无路逃。”还真不错呢!可是光这样,我们就不能上课了,于是,我让学生背诵《护林军》。学生们背诵完了,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大家轻手轻脚的把窗户打开,屏住呼吸,让麻雀有时间寻找出去的地方,过了一会儿,小麻雀终于飞出教室。这时有个孩子看到了,又编出了一首儿歌:“小麻雀要出去,大家一起来帮助,你开窗我开门,不看麻雀看老师。教室里静悄悄,麻雀定神找出口,找到了,找到了,麻雀飞出教室里。”一个小小的插曲既没有妨碍上课,也让孩子们创编了喜欢的儿歌。

儿歌的魅力就在于潜移默化,就在于润物无声。它不是对孩子进行生硬的说教,而是让孩子在听、赏、念的愉悦中接受知识,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在兴奋中获得美感。

儿歌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巴南区二圣镇中心学校

文光明

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本身转化为音乐智慧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对于爱说爱唱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喜欢。正因如此,它才被人们广泛地利用。许多教育家用它来教育儿童;许多作家也写儿歌来熏陶儿童的情操;在一年级语文新课程中,也编排入了许多儿歌,作为孩子们学习的材料。很多教师也常把儿歌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伊始,我就接受了学校的任务,担任一年级语文课改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大胆的改革创新,把儿歌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儿歌运用于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

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平淡无奇的说教是不行的。在新生入学教育是,笔者就在课堂中让孩子们学唱了《上课了》这首儿歌:“上课铃,叮当响,我们快快进课堂。学习用品放整齐,等待老师来上课。老师说话认真听,提出问题多动脑。回答问题声音响,大家夸我学习好。”并严格要求孩子们这样做。这样一来,对刚入学的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了很大的帮助。

二、 儿歌是课堂导入方式之一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引入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课堂引入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也可以利用儿歌作为精彩的开场白。笔者在教学汉语拼音第一课时,就把儿歌“汉语拼音用处大,学习生字需要它。教我说好普通话,我们一定学好它。”作为课堂的引入,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和信心。如在教学《画》这课时,就引导孩子们背诵儿歌“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接着引导孩子们猜谜底,从而精彩的引入这首谜语诗的学习。

三、儿歌是记忆汉语拼音的好帮手

一年级汉语拼音的教学是一大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笔者用了大量的儿歌帮助孩子们记忆汉语拼音。如,记忆声调儿歌:“a的头上戴小帽,读音不同要记牢,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区别声母q、p、ɡ的儿歌:“小九q,反九p,小九加弯就读ɡ。”标声调的儿歌:“有a标a上,没a找o、e,i、u并列标在后,轻声音节不标调。”j、q、x与带ü韵母相拼的儿歌:“j、q、x,真淘气,从不和u在一起;小ü有礼貌,见到j、q、x,行礼又脱帽。”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既帮助孩子们很快的学习拼音,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

四、儿歌是巧记生字的方法之一

在新课标教材中,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是挺大的,识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为了让孩子们记住大量的生字,得采用多种方法巧妙记忆。运用儿歌来巧记生字就很有效。如,在区别

八、人、入三个字时,让学生编读儿歌:“我是八,人字要分家;我是人,撇在捺上住,;我是入,捺在撇上住。”在记忆生字“高”时,师生合编儿歌:“一点一横长,口字摆中央,下面开扇门,门里张着嘴。”在记忆“照”时,也编一个儿歌:“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了四点血。”„„利用这些儿歌就能帮助孩子们巧记生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儿歌可用来记忆词语

词语的理解、记忆,对增加一年级学生的词汇量十分重要。利用儿歌就可以让学生巧妙的积累词汇。如,在学生记忆电器是,就编谜语型儿歌:“老大天天演戏(电视机),老二肚里冰凉(电冰箱),老三千里传音(电话),老四送来光明(电灯)”。在记忆动物时,让学生猜歌谜:“红花头上戴,彩衣不用裁,清晨唱支歌,千门万户开(公鸡);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兔子);小老鼠,真奇怪,降落伞,随身带(松鼠);花冠头上戴,锦袍披身上,尾巴像扇子,展开很漂亮(孔雀)。”如此,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让孩子在学中乐,乐中学,并有所得。

六、儿歌亦能熏陶孩子的心灵,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质。 在孩子的学习中,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儿歌也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的手段之一。如,儿歌《爸爸妈妈》:“我爱爸爸,我爱妈妈,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我有一个温暖的家。”这首儿歌就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一家人的互相爱护,感受家的温暖,从而引导学生怎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儿歌《哪座房子最漂亮》就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农村变化很大,懂得政府关心小朋友,把学校盖得很漂亮,让他们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从而激发学生树立勤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小学低段学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大量的运用儿歌对学生进行各种训练,让孩子们与老师合作或者自编儿歌,巧妙的学习汉语拼音,生字词等,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第二篇:巧用儿歌教写话

低年级小孩子生活经验少,阅读量小,理解能力弱,老师所教的写话知识点他们不易掌握。同时,机械记忆力强。怎样利用孩子们记忆力强的优势为写话教学服务呢?我把写话知识点编成儿歌,让孩子们反复记诵,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用儿歌认识常用标点及用法

1、认识常用标点符号名称。只要写话,必用标点。如同做菜必用调料,菜肴才津津有味。有标点的句段读起来才有滋有味。一年级刚入学的时候,翻开《入学教育》单元,标点随处可见。我就教孩子们用儿歌认识标点。

标点1 逗号(,)——一只小蝌蚪,直往上游游。 标点2 句号(。)——句号划个小圆圈。 标点3 叹号(!)——用针扎烧饼,烧饼直叹气。 标点4 问号(?)——弯钩吊烧饼,这是为什么? 标点5 括号(())——左月牙,右月牙,合在一起叫括号。 标点6 书名号(《》)——左两拐,右两拐,合在一起书名号

标点7 冒号(:)——烧饼摞烧饼,名字叫冒号。 标点8 双引号(“”)——一对小蝌蚪,使劲向下游;另对儿小蝌蚪,使劲向上游。

标点9 单引号(‘’)——一只小蝌蚪,使劲向下游;另只儿小蝌蚪,使劲向上游。 标点10 省略号(„„)——六个烧饼横着排,名字叫做省略号。

标点11 顿号(、)——眼泪滴答是顿号

标点12 分号(;)——小蝌蚪,力气大,顶个烧饼不算啥

2、了解常用标点符号用法。认识了常用标点名称,怎么用呢?小儿歌依然可以来帮忙。

句内停顿小蝌蚪——逗号(,) 一句话说完,画个小圆圈——句号(。) 并列词语间,点个瓜子点——顿号(、) 上下两个点,说话写后边——冒号(:) 一句话问完,弯钩下带点——问号(?) 惊喜和感叹,一竖下带点——叹号(!) 引文或对话,成对蝌蚪游——双引号(“”) 话里套着话,单个蝌蚪游——单引号(‘’) 意思还没完,六个点儿点——省略号(„„) 解说话题转,画条短横线——破折号(——) 书名报刊名,两头尖又尖——书名号(《》) 注解文字放,可圆可以方——括号(()或[ ])

3、懂得常用标点符号使用规则。 标点符号占一格,省略破折占两格。 顶格不能写标点,前引破折可除外。 双引标点最调皮,总与别人挤一格。

二、用儿歌教应用文写话

1、二年级第一学期学写留言条,我编了下面的小儿歌帮助孩子们弄清格式。

学写留言条, 弄清我是谁, 要给谁留言。 题目写在一行中。 另起一行写称呼, 称呼一定顶格写, 称呼后面打冒号。 再起一行空两格, 开始书写正文啦。 正文一定要写清, 因为什么事, 所以要留言。 右下角,留言人, 右下角,年月日。

2、二年级第二学期,学习写贺卡和请假条,我先复习留言条的格式,让学生找出异同,形成如下儿歌。

写贺卡,无题目, 弄清我是谁, 现在祝福谁。 另起一行写称呼, 称呼一定顶格写, 称呼后面打冒号。 再起一行空两格, 开始书写正文啦。 什么节日祝什么福, 千万不能随便祝, 让人笑话你羞羞。 右下角,留言人, 右下角,年月日。

请假条的儿歌在比较之后学生都会编了。 学写请假条, 弄清我是谁, 要给谁请假。 题目写在一行中。 另起一行写称呼, 称呼一定顶格写, 称呼后面打冒号。 再起一行空两格, 开始书写正文啦。 正文一定要写清, 因为什么事, 所以要请假。 右下角,请假人, 右下角,年月日。

三、用儿歌教看图写话

1、如何观察画面 看图写话细观察, 按照提示先作答。 写话不是答问题, 答问让人笑掉牙。 语句通顺意连贯, 你离作家路不远。

2、看图写话格式 看图写话有题目, 题目写在一行中。 另起一行空两格, 开始书写正文啦。 两段不是两句话, 两句让人笑掉牙。 写完之后做检查, 这才算是完成啦! 这些小儿歌,虽然有的字数并不相等,有的句子读起来也不那么顺口,可是比着一个又一个长句子给孩子讲注意事项要凝练多了,起到了较好的写话辅助教学效果。

第三篇: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儿歌巧用

摘要:“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对低年学生来说,数学的抽象性与他们思维具体形象之间存在矛盾,本文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重点、解决学习难点几方面来具体阐述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儿歌,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美。

关键词:儿歌

学习习惯

学习兴趣

儿歌内容浅显易懂,篇幅短小,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明快,便于唱诵和记忆,深受儿童的喜欢。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充满了数字、计算、公式和图形等抽象的东西。多数小学生不喜欢数学,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把儿歌和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儿歌来激发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一、运用儿歌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一般就不会被轻易改变,并能在学习中发挥持久的作用,小学阶段学习是人一生中最基础的学习,因此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是教育者责无旁贷的首要任务。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课前很难安静下来,注意力不集中,做题不仔细审题、检查等棘手问题。教师适时选用或自编一些数学儿歌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我们班的学生,踏着上课铃声进班时,就会在班干的带领下边准备学习用品时,边朗诵“铃声响,

1 进课堂,学习用具放放好,静等老师来上课,比一比哪个坐得好!”学生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教师很快就可以开展教学。再如,做练习题前,为了让学生养成好的审题习惯,我根据不同的题目编出不同的儿歌。在做计算题时“仔细抄,细心算,还要来验算”。在做解决问题时“题目读几遍,从中找关键,合理列算式,细心来计算,结果要检验,答题莫忘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自自然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二、运用儿歌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十分重要,它是学生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运用儿歌增添了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愿去学习数学知识。

在认识“时、分”教学中,我用一首儿歌谜语引入:

“小小骏马不停蹄, 日日夜夜不休息。 蹄声哒哒似战鼓, 提醒人们争朝夕”

短短一首儿歌,唤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如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时,我带领学生一起编儿歌:“教室是长方体,我们在它肚子里;书本长方体,学习不能近距离;魔方正方体,转转长智力,„„”在听儿歌编儿歌的热闹中,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与理解在加深,同时也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

2 的兴趣。

三、运用儿歌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重点

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何突破重点,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并运用,是衡量教师每一节课的重要标准之一。如在教学 “认识﹥、﹤”时,讲清意义后,我和学生一起编儿歌,第一步:我指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符号有什么不同,一个大口朝前,一个尖尖朝前。于是得出“大口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同时配上手上动作,每个人伸出两只手,伸直食指和中指,自然形成“﹥”、“﹤”号,第二步:我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中的“﹥”、“﹤”,得出“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学会运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 “认识方向”,这是在学生原有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学习用八个方向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学生在描述时有一定的困难,课堂上,在学生基本认识这八个方向后,师生一边做动作,一边朗诵儿歌: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左上西北、左下西南, 右上东北、右下东南”

枯燥无味的知识,在师生快乐的活动中,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

3 快乐。

四、运用儿歌

解决学习难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是学生新旧认知矛盾的焦点。其实质是学生与教材之间较为突出的矛盾。它犹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中“知难而退”,丧失信心,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运用儿歌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识记更加牢固,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退位减”时,学生往往会犯以下错误:该退位不带点,不退位带点,打点忘记减一,0带点不带点混淆。教学时先借助计数器直观操作,感知算理后,出示儿歌:“笔算减法不算难,先要看清够不够,够减你就直接减 ,不够你在前位点上点。头上有点别忘记,减时要少一,带点的0真奇怪,减时当9来对待”,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掌握德非常好,计算的正确率得到提高。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针对时间单位比较抽象,钟面比较复杂的特点,出示这样一首儿歌:“小朋友,请记住,钟面大格十二个;大格之间五小格,一圈小格60个;时针走一大格一时,分针走一小格一分;时针过几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这首儿歌既使学生掌握了钟表知识,又培养了应用能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儿歌引入低年级数学课堂,不但适合于学生的心里特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第四篇:走向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2010发表稿)

走向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

广西南宁市星湖小学

陆凤兰 (2009年获广西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发表《小学教学参考》2010-5期)

“作文难教,学生怕写”。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生动性、实效性,如何将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回顾笔者的作文教学实践,不免生发出一些个人思考。

一、自主体验,让愉快的玩乐走向乐写。

小学生学习作文,大致要经历“说话写话、片段练习、谋篇布局”三个阶段。在新课标中指出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那么,是否到了三年级才开始系统地教写人、记事、写景等体裁的写法,以及怎样开头,结尾等作文知识呢?叶圣陶老先生曾提出这样一种理想境界----“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为此,作为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产生习作的欲望,大力创设习作氛围。

在一年级会写话的基础上,从二年级开始让学生尝试写一段话,甚至几段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1.图文结合写段。小学生喜欢信手涂鸦,可以让学生为课文配插图,并写上一段解说词。结合教师节、母亲节、劳动节等节日,可以让学生为亲朋好友献上一幅画,并写上一段祝福的话。可以上学生看图上色,展开想象,写上一段话。借助画画手段,能极大激发学生

1 写作的兴趣。

2.借助文本,拓展训练。充分利用课文,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读写结合点,进行习作的训练。例如,仿写儿歌《拍手歌》、《谁和谁好》,续编一节诗《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后续《坐井观天》、结合课文《我们成功了》,给一位奥运冠军写祝辞等。

3.走进生活,以玩促写。将习作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经常创造机会让孩子回归生活,以达到“创作源于生活”、“我手写我心”之目的。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当学到“走进春天”这一单元课文时,带领学生走进果园,寻找春天的足迹。孩子们嘴里吟诵着新学的诗句“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看到天上小鸟飞,地上小草绿,树上青枣大,吃着脆甜的青枣,春天也甜在了心里。活动过后,一个个孩子写下的习作充满了对春天的喜爱。每个孩子手攥着10元人民币,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菜市场买菜,要求不能超支,且种类要有肉、青菜、水果。这对于才八九岁娇生惯养的学生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在一阵兴奋、紧张、不安中购完物后,学生写下的习作充满了童真童趣。直到现在,习作中一个孩子写的“鱼头炒南瓜”菜谱已成为班级经典笑话。

二、多元训练,让扎实有效的练习走向会写

关于作文之法,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有效的作文教学亦应如此。

1.范文引路,迁移运用。借鉴课文中典型片段的写法,写一写生

2 活中的其他内容,可在模仿中习得方法、获得能力。如学完《祖父的花园》,想象,你也有祖父这样的一个园子,你会怎样玩耍?用上文中的好词好句,写具体一个玩耍情景。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写出了北京过春节的民俗特点,家乡的春节又是怎样充满地方特色呢?学习课文先总后分,打比方、语言通俗易懂的方法写一写。这样的片段仿写,虽说千“片”一律、千人一“面”,但也是小学生作文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正如小孩刚开始学习走路,都是一模一样的歪歪扭扭,但会走了,会跑了,自然又是各显个性了。

2.系列作文,练实求真。作文教学必须服务和服从于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实际、教材特点,设计一系列的主题习作。如:“和时间赛跑”系列日记①计划②行动③感受。“养蚕”系列日记①发蚕②蚕宝宝长大③蚕宝宝吐丝了。“感受和回报父母之爱”系列日记①父母的一天②护蛋行动③护蛋的一天④爸爸妈妈爱我⑤我爱爸爸妈妈。“难忘小学生活”系列作文①我·父母②我·同学③我·老师④我·未来等等。这些习作活动融入观察、动手、体验于一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

3.发散思维,培养灵性。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

3 生的创新思维呢?想象作文训练不失为我国作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何元凯同学在《假如牛顿的苹果砸到我》一文中写到:“我语文考试得了68分,全班倒数第一名。这时,一个苹果‘咚’的一声砸到我的头,我顿时火冒三丈,于是捡起苹果,用尽全身力气往天上一扔,苹果马上被扔到九霄云外。我继续往前走,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刚才那个苹果居然又从天而降,再次砸到了我的头,而且比上次砸得更重,我被砸得两眼直冒金星。看着苹果,我真正理解了‘自食其果’的含义。”每年的高考作文题成为热心作文教学的老师最关注的焦点,能不能“移花接木”让小学生尝试大胆练笔呢?例如:有六包行李,里面装有“健康”、“金钱”、“美貌”、“荣誉”、“诚信”、“才学”,你要坐船逃难,因行李太重,必须丢掉其中一个行李,你会丢掉哪一个呢?没想到五年级的小学生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习作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潜移默化中渗透了价值观教育。

4.限时作文,提高效率。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教育形势下,应考仍存在,其中的作文题占分比例较大,如何在短暂而又紧张的考场中高效而又优质地保证语文考试的顺利完成?既快又好地完成作文是重要的法宝。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在六年级最后一年理应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进行限时作文训练,每2周一次,循序渐“减“,从一个小时逐渐递减到50分钟、40分钟„„40分钟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长期坚持训练,必然有成效。

5.互评互改,有效促进。《语文课程标准》对评价的方式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

4 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从三年级正式有“习作本”开始,由起初的自由观摩同学习作,给自己喜欢的习作贴星(每人手上只有5颗星,除自已外不能贴),看谁得的星最多,到高年段的“习作本”上每篇习作后附有表格:同学评、老师评、家长评、自评,每位评改者需写评语,同学和老师着重用上批改符号,写上等级,贴上吉祥物。四年坚持这样互评互改的做法,不仅有益于被评价的学生,同时对评价者而言,也是一次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

三、读说写综合,让单一的习作走向全面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作的“活水”不仅来源于生活,还来自于大量课外阅读与积累。新课标指出:六年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诗文160篇(段)。每学期可结合课文推荐相关的书目,指定必读10本书,自选书目5本,周末布置家庭作业以读课外书,写读书卡为主,每周召开读书交流会,出读书心得板报„„这一系列措施对促进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大有帮助。每学期几乎都会人人拥有一本“热门书”,如读《哈佛家训》,同学轮流在晨会上讲书中的一个故事,写一篇读后感。读《古文观止》,背诵其中精彩片段,写读后感。

每学期背诵古诗词,低年级可开展背诵比赛,高年级可开展每月一次的默写比赛,评出默写古诗最多的冠军,封为“小诗王”。

结合单元课文学习,开展小组合作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编辑、整理资料,动手写话,在活动中语文综合能力得到

5 全面发展。例如,“民风民俗”单元,编一本民俗作品集;“走进汉字王国”单元,自编自演一出“有趣的汉字”小品。

利用生活中现有教育资源,加强说写训练。学到“我爱读书”单元,让学生当一回小记者采访爱读书的语文老师,写一篇访谈录。采访去泰国支教归来的大队辅导员,了解泰国的民风民俗、泰国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写一篇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征文。其中梁闻朝同学写的《合合与赴泰国支教老师的对话》一文获广西东盟博览会征文比赛(小学组)一等奖。

在近几年的习作教学中,每学期都让学生自己整理打印编辑个人习作集,学生毕业之际不知不觉拥有了将近10本自己的个人“著作”。这些习作集就像一本本精美的书,有七彩的封面,有序言,有目录,有内容丰富多彩的几十篇作文。这本“书”记载着童年的足迹,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拥有这一本“书”,学生难道仅仅拥有“习作能力”吗?

第五篇:巧用史料教学

巧用史料教学,活化历史课堂

阅读历史材料,从史料中提取有关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新课程的基本要求。所以,在中学历史课堂中,要重视史料运用,巧用史料教学。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中能收入课本中的只是极少部分。在讲课中,如能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有计划的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如在给学生讲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内容时,介绍了左宗棠少年时就有大志,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已年近70岁,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利的后盾,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这样通过资料的补充,能象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左宗堂的理解,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上一篇:企业内控学习心得下一篇:企业改制税法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