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教学方案设计

2024-04-16

《示儿》教学方案设计(精选6篇)

篇1:《示儿》教学方案设计

示儿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理念:

让诗的教学充满诗意,焕发魅力;让课堂语言与思维齐飞,激情与智慧共舞,《示儿》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3.背诵并默写全诗。

重难点:

感悟作者崇高的爱国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设想:

( 一)激趣:

你最敬佩的`诗人是谁?简单说说原因,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示儿》教学设想》。

( 二)导入激疑:

1. 引出南宋诗人陆游,你们了解他吗?(交流搜集信息)

2. 小结交流情况。出示资料(陆游的生活的宋朝背景)

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把国都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南宋的朝廷向南逃到杭州定居,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陆游就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在他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亲自上战场参加抗金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他临终时的绝笔诗——《示儿》,这首诗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儿子的临终嘱咐。你想知道什么?

(三)导读达标:

1.初读感知

(1)配乐诗朗诵: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自由读

篇2:《示儿》教学方案设计

(2)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

(3)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4)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的悲悯。

(板书:之切)

这浓浓的“悲”其实源于一个深情的字眼――爱。(板书:爱)

9、他爱什么?指名反馈(板书:之深)

10、小结:陆游一直渴望王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这一年又一年的等待与盼望,让他熬干了心血!60年过去了,85岁的老人在最后一刻也未能见到“九州同”,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千年之后,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

11、让我们牢记《示儿》,怀念永远的陆游!一起读!

四、读写结合,体验情感

1、同学们,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刻你看到了你的父亲,他虽然形容枯槁,不久于人世,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缓慢而深沉的对你交代遗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句的强调,无忘啊,无忘啊……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全班交流,评价。

3、老师小结: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中原故土和北方遗民,明知“死后万事空”却还是坚信“王师北定中原”。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又是何等的悲愤!全诗字字如血句句如火!(板书:字字如血,句句如火)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人高尚的情怀!

(回到文本,把积累的感情通过朗诵再次释放。)

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陆游,那就是――忧国忧民(板书:忧国忧民,至死不渝)

五、拓展延伸,情感内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大大的“爱”字!

(投影)

就让我们在岳飞的这首千古绝唱《满江红》中结束本课吧!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板书:

示 儿

悲之切――爱之深

字字如血

句句如火

忧国忧民

篇3:过程评价教学方案设计

关键词:过程评价,综合评价,职业教育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发展, 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 还是显得落后。现实状况也不容乐观, 职教类生源数量聚减, 职业学校面临生存的危机。庆幸的是, 各个学校的领导阶层已经关注到这些, 校外办班点, 东西南北学校合作等措施的实施, 已逐渐缓解生源数量的问题, 但是生源的质量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就职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厌学、学不懂等诸类问题, 与大家一起探讨, 旨在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让职校学生能在学习上有所提高。

一、职校教学现状

1. 教材过少, 学校制订的教学计划空洞。

中职教师都知道, 现在的中职学生素质逐年下降且学生成分较复杂, 他们大多是中考成绩较差的初中学生, 这就对教材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原有的中职教材只适应一般学生的教学, 对于本校以初中为起点的学生来说显得不相适应。如此, 教师制订的教学计划就显得空洞, 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实际教学任务。

2. 理论教学“本本主义”较重。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误导, 许多职校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的都是单一的书本教学法, 上课的时候教师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就可以了。殊不知这些书本知识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不适应职校学生的学习要求, 不能够发挥他们的特长, 更没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 必然会产生学生上课情绪低落, 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

3. 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单一。

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加上我校招收的教师大多刚刚毕业或者任教不久。因此, 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教师很少, 什么样的教师适合职校教学, 还在摸索探讨之中。加上现在职业学校走的基本是以实习为主, 培养学生动手技能, 以理论文化课作为补充的新路。而由于现在的职业学生往往学习基础较差, 对文化课的学习总提不起精神, 从学不懂到厌学再到不学, 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学生成绩门门红灯, 而我们则失去了“因材教学”“因人教学”的意义。

二、过程评价方案设计

我认为, 既然职业学校不是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研究性人才, 而是培养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服务型社会劳动创造者, 那么怎样上好职业学校的课, 成了我们这些特殊的教育工作者一项艰巨的任务。我经过五年的学习研究, 设计出一个对学生过程评价的方案, 并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

综合评价分100%=试卷卷面分a%+平时综合分 (100-a) %

其中平时综合分100%=笔记分30%+作业分30%+上课表现30%+平时印象分10%

公式中的试卷卷面分为最后考试试卷的最终得分, a取决于考试最终的难易程度分别为60和70。

针对现在的职校学生上课不记笔记的现状, 我要求学生每节课都要记笔记, 并且每个月检查评分一次。评分等级为优100分、良90分、中80分、及格70分、不及格60分, 如果有学生实在不能完成, 则要求补全, 并以及格计算成绩。

为避免学生抄袭作业, 我一般会从90分钟的教学时间中留20—30分钟给学生完成作业。在学生做的作业中, 如果认真完成的则在每次上课前进行表扬, 得到表扬的则给予2分奖励。

上课表现分指学生上课时的各种表现。如回答问题, 举手并答对的加5分, 答错的加2分;点名回答正确的加4分, 答错的不加分。这种奖励的措施优点是可以激励学生回答问题, 缺点是回答问题的总是那么一些人。所以我就规定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 一次课 (两节课) 不能超过3次。

平时印象分一般是指学生上课有没有迟到、旷课、睡觉、讲话, 有没有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做其他事情, 等等。

三、过程评价方案设计优缺点分析

这种评价方案针对现在的职业学生的特点制定, 我认为其优点有:

1. 教学中的多元互动性, 可以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特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陷阱”。

2. 评价内容的多维性, 这种评价范围广, 改变了以往“一张考卷, 一张成绩单”的单一评价方式, 它对学生的心理、生理、智力、校能、情感、行为、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 以及优势、不足等都进行了记载,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 而且能够让学生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更多的认识和感悟。

3. 评价形式的综合性, 这种评价形式可以充分把职业学校教学目的表现出来, 能够让那些学习头脑不“好”, 但其他表现不差的学生也有机会进入优秀学生的行列。

但是, 这种评价设计也有缺陷, 比如加减分值的设定有时流于随意, 考试考查科及实习教学科目的考查容易主观化, 我认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这种以教学过程评价方案为雏形的评价体系的建构, 使我们能以全面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有利于教师、学生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 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况且, 从评价理念来看, 此种评价方案也已经注意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能够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也注意了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评价内容的多维及评价方式的灵活多样。从评价操作可行性来看, 也容易操作, 如综合平时分也都是教师在对学生教育教学中已经做过的, 只要做好个体的记载就可以了。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试用稿) [J].2006.

[2]石伟平, 徐国庆.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比较[J].职教论坛, 2001.

篇4:《示儿》教学方案设计

1.“你的”还是“你们的”

诗中“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中的“乃”,在《辞海》以及教材参考中都作“你,你的”解释。因此,有的学生根据这一解释,推断出陆游只有一个儿子,因为如果陆游有两个以上的儿子,那“乃”就应该解释成“你们的”。

——这倒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于是求证“陆游有几个儿子”成了学生当天的课外作业。

第二天,结果出来了,不过有三种:

答案一:陆游有一个儿子,名叫陆子聿,因为陆游有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答案二:陆游有六个儿子,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的《小学生必背古诗70篇》中,《示儿》这首诗的作者简介中有相关的资料;

答案三:陆游有七个儿子,给出该结果的学生未能说明出处,只是从网上抄了个数字。

从现有情况看,答案二似乎更有说服力。但是答案三的支持者第二天补来了有力的资料:陆游有七个儿子,分别为:子虞、子龙、子修、子坦、子约、子布、子聿,并说明这个结果出自《陆游年谱》这本书。

经过比较,大家一致认为,第三个答案可信度比较高。也有学生提出,也许陆游有七个儿子,但在陆游临终作《示儿》时说不定在场的只有一个儿子呢?不过经过分析,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因此,诗中“乃”应解释为“你们的”。

2.陆游是哪一年去世的

我在进行古诗教学时,经常指导学生根据诗作内容完成一篇探究习作,以发挥想象,加深理解。在对《示儿》做情景再现时,提出的要求是“根据事实,发挥想象”。因为情景再现,就是还原事实,这就要求学生首先确定哪些是事实,而不能盲目编造。要还原数百年前的事实,可不容易。结果,学生在习作中出现了三种争议:

争议一:陆游是哪一年去世的?

一种说法是1210年;另一种说法是1209年。教材、《辞海》等均支持第一种说法,但也有许多诗集记载为1209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进一步探究,关于陆游去世时间的第一种说法具体为1210年1月6日;第二种说法具体时间为1209年12月29日。根据两个日期相差不远分析可能前者是阳历,后者是阴历,实为同一天。但网络上所有的万年历都无法完成这么久远的阴阳历转换,不过最后终于在维基百科上得到了确认,这种分析是正确的。

争议二:有学生在习作中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来衬托陆游去世时的悲伤、压抑的气氛。陆游去世时的天气是晴还是雨,恐已无法考证,但从争议一的结果看,陆游去世时应该是在冬季,基本上不可能出现“电闪雷鸣”的景象。后来,有的学生在修改后的作文中采用了“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来衬托,就比较合理了。

争议三:陆游在哪儿去世的?

陆游去世时的地点教材等资料均未作具体说明,只介绍陆游的故乡是山阴,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但是陆游一生颠沛流离,最远曾任职四川,终老何处,却也难以断定。因此,学生在习作中多回避这一问题。后经过补充查阅资料,了解到,陆游晚年自1190年起即辞官还乡,直至去世。所以可以确定陆游是在浙江绍兴去世的。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还原陆游去世时的真实情景,但是通过学生自主调查研究,接近了这一事实。

3.陆游为什么多次“示儿”

经过上述一系列探究活动,学生接触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发现陆游曾多次“示儿”。除了学生们已经学习过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临终绝响《示儿》,还有《示儿礼》《示子聿》《示元敏》《病中示儿辈》《送子龙赴吉州掾》《家训》等,仅以《示儿》为题的诗歌就有数首。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陆游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陆游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自幼受父亲爱国思想的熏陶,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家族中的爱国传统,也将这种博大的爱国情怀毫无保留地传给了自己的下一代。他在临终之际,留给孩子们的遗产,不是祖屋田地,也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到这里,陆游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已不再仅仅是一位南宋的伟大诗人,一位有血有肉,关爱子女,爱国至死不渝的父亲形象穿越了800年的时空,真真切切地活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陆游感天动地的爱国之情真正打动了每一位学生!《示儿》的课堂教学结束了,但是学生对《示儿》及陆游的探究与学习也许会伴随他们一辈子。

通过在《示儿》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探讨,课程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课内教学与学生课外信息的搜集与处理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评价与调控,以达成教学目标。

1.在探究中感受合作的重要。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是成功者。作为教师也只能是其中平等的参与者。由于能力和条件的限制,学生个人得到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当众多的信息在课堂上汇集后,学生就会感受到原来自己只是了解了其中的一点,原来还有那么多答案。最后的结果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大家不仅共享了信息搜集与处理的成果,品尝到了合作学习的失败与成功,也从别人的学习过程中学到了经验。

2.在对信息的甄别中提高分析和理解能力。面对纷繁的信息,如何找到你需要的答案?这就要求学生去查阅更多的资料,搜集更多的信息,并自主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找出最接近事实的答案。

3.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各种结果。也许已经有那么一本书,记载了上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是对学生来说,获得结果并不是唯一目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更重要。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发现都是一次创新,教师要引导学生获取更多、更准确的知识,建立开放的架构,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在学生上述探究与合作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可以及时指导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我们经常侧重于结果评价,而这里更应该从学生的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去评价。

篇5:《示儿》教学设计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三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

课前口语训练,《满江红》导入该课。

师:1、自由朗读《示儿》把诗读顺口。

2、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再来练读。

3、教师范读,从老师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出示《示儿》视频。

5、按老师划分节奏练读。

6、找生读,齐读,(适当评价)

7、师生合作读。

师: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

师: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

师:你怎么理解“万事空”?

师:那人死有哪些都成空了?那怎样才能把这句读好呢,我们应该抓住哪个字来读? 你从中读出什么?

师:介绍战乱是背景。指导读好“悲”和“不见”两字。

师:想象,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指导读前句,“三万里”“五千仞岳”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想象……如果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

师: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林升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师:带着不同语气指导读。(生气,伤心,愤怒)

师:诗人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

多媒体出示三四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是?(盼)你是从哪个感受到的?(无忘)

假如你就是陆游,你会怎样交待儿女呢?

师:他到死都盼望祖国能够统一,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导读《示儿》

师:读着读着,你终于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诗人陆游说些什么呢?请用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师:总结。用清末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结束。

板书设计:

示 儿

(宋)陆游

悲 盼

不见九州同 北定中原日

爱国 不变

篇6:《示儿》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把识字任务贯穿于课堂教学中,避免枯燥单调的学习。本环节重点是写字教学。积累语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材分析:

《示儿》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学情分析: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背诵并默写《示儿》。

2、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3、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树立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出示):

1、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隔着千年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

2、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吧!(板书:示儿)

通过题目我们知道,这是陆游留给谁的遗言?对,示儿就是告诉儿子!

范读

3、了解陆游,检查预习

4、(大屏幕出示)

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绝笔,溘然长逝。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设计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主要引导学生整体感受,不需要繁琐解析。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定教,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兴趣盎然、方法多样、扎实有效。

二、初读

自由朗读,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来读

1、交流,检查

指名读(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再指名读——读一读《示儿》。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了吗?

2、指导朗读:大家注意到,他在读“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时候在哪停顿了吗?

齐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自己再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

3、指名读,反馈,齐读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练读,交流识记办法,提高认字能力与质量。把诗句读准确、流利。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

1、几遍读下来,知道老诗人为什么事情而死不瞑目了吗?

同学们,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2、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首诗,读进诗的字里行间

3、示儿,就是告诉儿子!作者在生命垂危之际,到底有什么要告诉儿子的?请大家默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然后试着去理解这首诗。

4、理解“通假字”——元,、无

理解古今字义不同——但

5、请你大声地再读一读这份遗嘱,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是怀着怎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绝笔诗的吗?(板书:悲)

6、诗人在“悲”什么?让我们随着陆游一起,走进他的生活

7、出示材料:

20岁时,他激情高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何等的壮怀激烈!(《观大散关图有感》)

68岁时,他悲痛于北方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苦苦挣扎,一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道尽多少辛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英雄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眼看青丝变白发,只能将满腹凄凉化为一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

对朝廷夜夜笙歌,不想收复失地的悲愤,让他痛呼:“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

老病僵卧之时他仍在梦中亲临前线,杀敌报国,收复北方失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他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的悲伤写照!(《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读了这些诗句你明白了陆游的“悲”从何而来了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指名反馈

(1)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

(2)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

(3)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4)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的悲悯。

(板书:之切)

这浓浓的“悲”其实源于一个深情的字眼——爱。(板书:爱)

9、他爱什么?指名反馈(板书:之深)

10、小结:陆游一直渴望王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这一年又一年的等待与盼望,让他熬干了心血!60年过去了,85岁的老人在最后一刻也未能见到“九州同”,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千年之后,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

11、让我们牢记《示儿》,怀念永远的陆游!一起读!

【设计理念】意图: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四、读写结合,体验情感

1、同学们,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刻你看到了你的父亲,他虽然形容枯槁,不久于人世,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缓慢而深沉的对你交代遗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句的强调,无忘啊,无忘啊……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全班交流,评价。

3、老师小结: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中原故土和北方遗民,明知“死后万事空”却还是坚信“王师北定中原”。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又是何等的悲愤!全诗字字如血句句如火!(板书:字字如血,句句如火)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人高尚的情怀!

(回到文本,把积累的感情通过朗诵再次释放。)

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陆游,那就是——忧国忧民(板书:忧国忧民,至死不渝)

【设计理念】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母语教育起步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她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本人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力争让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人。

五、拓展延伸,情感内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大大的“爱”字!

(投影)

就让我们在岳飞的这首千古绝唱《满江红》中结束本课吧!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板书:

示 儿

悲之切——爱之深

字字如血

句句如火

忧国忧民

上一篇:质监局二年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总结下一篇:财务部会计核算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