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县公路工程建设

2024-04-21

宁都县公路工程建设(精选9篇)

篇1:宁都县公路工程建设

宁都县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一、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简介

宁都县城现有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96万人,预计到2015年城镇人口达20万。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排放将达到3.5万立方米/日。目前,宁都县城为自流式排水体系,排水设施十分落后,及不配套,污水基本属未处理或经简单沉淀处理就排入水体,对水体环境已造成严重污染。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县城总体规划,有利于改善县城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2008年,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拟在宁都县梅江镇兴建一个日处理污水能力为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

根据宁都县总体规划,污水处理厂规划位于宁都县梅江镇高坑村撑坝村小组。项目预计总投资6000--7000万元。近期设计日处理污水2.0万立方米,污水收集管网建设41.5公里。

二、项目完成情况:

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全面完成苏荣书记、吴新雄省长提出的两年内全省县(市)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工作目标,我县把握时间节点

要求,完成了以下工作:

1、7月22日,组建成立了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县长杨晓春担任组长,县委常委黄海印担任常务副组长、县委常委杨人瑞、副县长陈文新为副组长。小组成员由县建设局、发改委、国土局、财政局、环保局、物价局、水利局、审计局、监察局、宣传部、自来水公司等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建设局,由建设局局长丁仪平任办公室主任。

2、指定了项目法人机构。为了便于污水处理建设的顺利进行,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同意,指定县供水公司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法人代表机构。

3、8月14日,完成污水处理厂选址工作。经赣州规划建设局的专家组反复讨论,县领导亲自多次踏看,最后确定污水处理厂选址地点位于县城梅江镇高坑村撑坝小组,占地面积约88亩,没有占用基本农田。

4、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过多次耐心细致的前期宣传教育工作。在多个部门的通力协作下于9月1日与当地镇村签订了征地合同,全面完成污水处理厂的征地工作。

5、完成了环评报告与审批。选址确定后,县污建办聘请了

省环科院进行环评,经过环评程序,完成了环评报告并通过了省环保局审批。9月15日县污水处理厂项目环境影响报告经省环保局审批通过;

6、污水处理厂土地预审资料已报上报省国土厅审批;

三、下一步打算:

1、通过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建设的设计招标,选定污水处理厂和管网设计单位。

2、启动初步设计应提供的资料数据、测量资料、勘察资料、水文资料等,尽快完成工作,争取在12月1日前开工建设。

二00八年十月十五日

篇2:宁都县公路工程建设

—宁都县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县直机关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县直机关干部作风如何,直接关乎党和政府的形象,关乎到县委、县政府执政为民使命的完成。如何围绕中心,抓住关键,打造一流的机关作风,产生一流的服务创业水平?我委按照机关党建必须 “服务中心、建设队伍”总体要求和《宁都县开展创业服务年实施方案》精神,以开展争创“五型”党员干部、“五型”机关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立足“四抓”,有效推进机关作风建设。

一、抓载体,强化机关干部作风意识

通过“机关效能年”活动,县直机关干部作风实现了根本性好转,但仍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工委精心谋划,与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县纪委县监察局等责任单位组织开展了“深化机关作风建设”系列活动:一是继续组织县直、驻县单位党组织开展作风建设大讨论,总结2009年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工作经验,查摆存在问题,寻求问题对策,让人人是环境,人人是形象的思想观念深扎根于广大党员干部头脑中。二是开展“转变作风树形象”纪律作风教育月活动。邀请赣州名师专家授课,从学习、作风角度,从做人、做事等方面强化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纪律观念、职业操守;开展干部行为公开承诺制活动。组织召开了党员干部行为公开承诺大会,不同行业党员代表在大会上进行公开承诺,发出了“爱岗敬业,向我看齐;遵规守纪,对我监督”的倡议。各单位按照要求组织党员干部就岗位职责、作风纪律作出了公开承诺。三是开展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把学习作为加强机 关作风建设的首要任务,从理论水平、业务能力、苏区精神等内容,多渠道、多层次进行教育培训;积极开展读好书“四个一”活动:每季读一本好书,听一场报告,写一篇心得,组织一次讨论;开展读书会、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从而形成人人学习,时时学习的良好环境,促使机关、党员干部向学习型转变。四是开展干部服务新农村建设“三比三看”活动,组织县直、驻县单位开展下派100名党建工作辅导员、走访100名农村老党员、困难党员、转化100个后进党支部的“三个一百”城乡互助共建活动,从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与新村点结对帮扶。“七一”期间,组织县直机关千名党员干部下新村点开展“七个一”活动,过专题组织生活,锤炼党性,增强党员干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意识。五是年初对下岗职工党员进行全面调查摸底,举办了一期为期15天的下岗职工党员创业就业培训。六是开展“五型”党员、“五型”机关评选表彰活动。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工委在“七一”前夊,评选表彰了五型机关20个,五型党员100名,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干事、服务创业的工作热情。

二、抓制度,铁手整治不良作风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一流的作风、一流的效能源于科学的制度和规范的管理,继续完善了宁都县《关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决定》、《干部入户下访制度》、《干部作风建设预警及追究制度》、《机关干部“六要六不准”》、《干部作风建设巡查制度》、《机关干部行为承诺制》、《机关作风建设绩效考核机制》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结办制、承诺办理制、联合办理制等制度。严格执行以制度管人,凭规章办事,对违反制度的县文化局、总工会、粮食局、环保局、水利局、国税局等9个单位的13名工作人员惩戒,责令其深刻检讨,限期整改,并全县通报批评,全县上下渐渐营造出一种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三、抓典型,营造比学赶超机关氛围

对县直单位分行业、系统有代表性地选择了县审计局、农业局、教育局、国土局、房产局、检察院、供水公司7个单位为“五型”活动示范点,以点带面,稳步提升机关作风建设。县农业局围绕“三农”,实施“让党组织强起来、让党员干部红起来、让农民满意起来”为主要内容的“三让”工程,在全系统开展讲大局、讲奉献、讲团结、讲纪律,比学习、比工作、比干劲、比贡献的“四讲四比”活动,强化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县教育局以“增强纪律观念,转变工作作风”为主题,坚持把学习教育与促进工作结合起来,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效率、工作能力及服务质量的提高。县审计局把“五型”机关创建活动和贯彻《审计法实施条例》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五型审计机关,四好审计干部”创建活动,实行廉洁审计、诚信审计、文明审计。县检察院结合检察机关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学习、考勤、议事规则和廉政建设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县房产局设立机关纪律专职督查员,每周印发督查通报,提高党员干部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国土局围绕建设“效能国土、和谐国土、廉洁国土”,开展了 “一争创,三当好”主题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县供水公司通过开展“争当勤学善思的学习型供水人、真抓实干的务实型供水人、贴近用户的服务型供水人,打造优质高效的明星企业”的“三争当一打造”主题活动,产生了一流的服务。通过抓示范点建设,搭建了可 学、可比、比借鉴的平台,营造了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树立了机关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四、抓督查,作风建设求实效

一是整合资源,开展作风建设联合督查。由县效能办、县委组织部、县直机关工委组成联合督查组,采取综合巡查与专项督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主动督查与受理投诉举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查,对督查发现的问题认真梳理反馈,及时督促所在单位进行实质性整改,并将整改措施、承诺向社会作出公示,将整改结果在相应范围进行公示和通报。上半年,联合督查组集中开展了二次作风建设综合大巡查,有力地促进了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二是监督员队伍建设实现了由“三个为主”向“三个结合”转变。即由内部监督为主向内部与外部监督相结合转变;由领导监督为主,向领导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转变;由组织监督为主,向组织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转变。聘请作风监督员、行风监督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五老代表、群众评议员等组成机关作风监督队伍,延伸干部作风督查触角,将作风督查由8小时内延伸到8小时外,由督查工作纪律延伸到生活作风纪律。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监督,形成了覆盖面广、活动经常、监督有效的监督网络和长效机制。

篇3:宁都县公路工程建设

1 精心组织

宁都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 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属有关部门及24个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为成员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按照省农业厅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总体要求, 以县人民政府的名义印发了《宁都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都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明确了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步骤和措施。县编委印发了《关于调整乡镇事业单位编制的通知》, 规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核定编制290个, 其中农技120个 (含水产24个) 、畜牧78个、农机56个、果茶36个。县财政既全额保证了人员工资, 还按各乡镇农业人口数量安排1元/人·年的标准预算工作经费。县农业部门把基层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紧抓实, 成立了专家组, 明确了各产业首席专家, 聘请省、市有关专家, 帮助全县搞产业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2 精“兵”简“政”

1) 整合各乡镇的农技 (含水产) 、畜牧兽医、农机、果茶方面的资源。在每个乡镇新成立1个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 综合站的人、财、物“三权”归县主管部门管理, 办公用房在原有各站站房中遴选解决。

2) 按考试、面试、录用的程序重新聘用了基层综合站工作人员, 从原有的449人中选聘了290名工作人员, 共精简159人, 被精简人员大部分都充实到村级农技推广协助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协防员队伍中, 并进社保。到目前, 基层站实有人员280人, 因退休、病故、调离减员10人, 到位率96.6%,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共260人, 取得高级职称17人 (其中正高6人) , 中级职称54人, 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89.7%, 占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数 (341人) 的76.2%。

3) 按德、能、勤、绩、廉的要求, 通过个人自荐、民主推荐、组织推荐产生站长候选人, 候选人通过竞争产生各综合站站长, 并由县农粮局、农机局、果业局三家联合任命了各站站长。

4) 健全村级服务网络。以行政村为单位, 每村选聘有一定专业知识、热心服务农民的人员, 作为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协助员、动物防疫协防员, 协助做好辖区内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 每人每年补助1 200元, 经费由县财政列支。全县共选聘了农技推广协助员299人、动物防疫协防员299人, 形成了县有主管局、乡镇有综合站、村有农技推广协助员和动物防疫协防员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做到了机构健全、人员到位、保障有力。

3 精细管理

3.1%%创新用人机制, 实行全员聘用制度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 近年来, 选拔了12名有真才实学的涉农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进入农技推广队伍。全县24个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实名制管理, 全面推行“以岗定人, 三年一聘、合同管理”的全员聘用用人机制, 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3.2%%创新推广机制

建立健全了农技推广责任制, 全县农技人员对重点龙头企业、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的结对帮扶制度, 基层站考勤考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学习制度、服务承诺制度、首问责任制度、工作日志制度等, 明确各综合站站长、农技员、果茶员、水产员、农机员及动物防疫员的岗位职责、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 并上墙公示, 接受群众的监督。全面推行以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主要模式的工作责任制度, 形成了专家联系农技员、农技人员抓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新机制。

3.3%%建立对各综合站、农技人员的三方考核评价机制

结合县里开展的民主评议基层站所暨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活动, 对基层综合服务站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由县级主管部门会同乡镇人民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进行。县级主管部门主要考评农技人员的日常工作及业务工作完成情况, 占考评分的30%, 县主管部门制定考核细则, 将各项工作任务指标化、数字化。全年考核两次, 年中、年终各一次, 技术指导员的下乡补助也视考核结果分两次发放。乡镇政府主要考评农技人员的敬业精神、协调配合、服务效率、廉洁自律等内容, 占考评分的20%。服务对象主要考评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等内容, 占考评分的50%。考核结果同下乡补助的发放挂钩、同职称评聘挂钩、同干部使用挂钩、同年终综合考评挂钩、同评先评优挂钩。对群众不满意的基层站所进行全县通报批评, 予以扣罚该站站长13个月工资, 当年不得评优、评先, 不得列为后备干部提拔重用, 对考核不达标且排名后3名的基层站站长给予免职。5年来有3位站长被免职, 全面增强了农技推广队伍的活力。

3.4%%实现农技人员教育培训常态化

每年都组织所有农技人员分批次集中培训2~3次。结合农业项目实施, 对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并组织现场观摩;组织技术骨干参加省、市举办的专业技术培训;引导帮助技术人员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学习, 通过各种途径, 每年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 000多人 (次) 。

3.5%%常抽查

经常电话抽查技术指导员和示范户, 督促技术指导员在推广服务工作中勤雪中送炭、不雨后打伞, 不缺位、不错位、有作为。

4 精确操作

1) 严格按照省农业厅提出“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32字方针开展体系改革与建设, 在实施过程中做到既创新, 又不打折、不走样, “软硬兼施”搞好服务体系的各项软件和硬件建设。

2) 按照项目资金的开支范围和比例, 规范足额使用资金, 不截留, 不挪用, 做到专款专用。

3) 对综合站房改扩建、物化补贴的物资采购全部在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招标, 规避了工作中的麻烦和矛盾。物化补贴须经示范户领用签名后方可报账。

4) 对示范户、示范基地的确定全部通过农户和基地老板自己申请、村推荐、乡镇公示上报、县主管部门组织领导和专家审定的程序进行, 使产生的示范户、示范基地具有良好的公信力, 较强的示范、辐射、带动力。

5 精准服务

结合县里开展的“加快宁都发展, 重塑宁都形象”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着力破拆服务工作中群众可望不可及的“玻璃门”, 推诿扯皮的“推拉门”, 踢球转圈的“旋转门”, 敞开了为民服务的大门。

1) 按照宁都县的县情及市场行情, 确定了29个主导品种和13项主推技术, 并分产业由首席专家制定技术方案。技术指导员对各自联系的示范户制定了个性化技术指导方案, 并在选种、种养、销售各环节, 即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方位服务。

2) 有站房的基层站全部设置了服务大厅, 配备了电脑、电话、照相机等服务设备。每天都安排工作人员值守、咨询, 咨询大厅里不仅各项规章制度上墙, 而且增挂了农业常见病虫害图谱及病害植物标本, 让群众更直观地了解植物病因。各站还设置了宣传栏, 根据农事季节、种养规律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宣传。

3) 上门服务。每位农技人员上门服务时间都在150天以上, 农民有需求, 都能随叫随到。

4) 强化培训。通过集中授课、田间教学、现场观摩等形式, 每年培训农民20 000多人 (次) 。

5) 利用现代媒体开展服务。建立了“农家科技网络书屋”, 每年接待农民5万多人 (次) ;开通了“12316”农业咨询热线, 每年咨询2 000多人 (次) ;建立了宁都农业信息网, 每年发布各类农业信息近1万条;利用手机短信向相关领导、农技人员、种养大户和示范户发布种养信息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信息2万多条;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和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农技推广宣传。将技术人员的信息报送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和重要工作抓落实, 并规定每在中国农业推广网发表1条信息给予补助20元, 每发表1篇文章给予补助50元。2014年, 宁都县在中国农业推广网发表各类信息近300条, 全省排名第一, 较好地服务、宣传了宁都农业。

篇4:宁都县破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题

该县强化金融机构服务意识,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力度。国有银行加大对可供商业开发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方面的信贷投入,“涉农”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尽量满足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

同时,消除障碍,吸引民间资本主动介入。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将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采取拍卖、租赁、承包和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促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步入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民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由水利部门列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规划,统一税费政策、资源利用政策、投融资政策和财政扶持政策,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为民间资本进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此外,加强监管,提高资金使用率。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均设立专用账户,防止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出现“跑、冒、滴、漏”等问题的发生,增加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管理透明度,建立群众监督和审计监督机制,确保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有效整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做到统一规划,统筹兼顾,最大限度地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使用率。

(江西省宁都县财政局罗道胜供稿)

责任编辑:欣闻

篇5:宁都县公路工程建设

乐都县天保工程建设成果及主要措施

乐都县自起,全面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两年多来,全县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地对天保工程的安排部署,积极行动,转变观念,坚持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和培育后续资源并重,实行“封、造、管”相结合,本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实现了从停采向保护发展的战略性转移,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县扎扎实实开展,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作 者:沈惠芳 马有国 作者单位:青海省乐都县林业局刊 名:中国林业企业英文刊名:CHINA FORESTRY BUSINESS年,卷(期):2003“”(4)分类号:F326关键词:

篇6:宁都县公路工程建设

摘要:于都县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旨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为总目标,以村镇规划建设为龙头,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为重点,以培植新产业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加强班子建设为保障措施,把新农村建设活动作为破解难题的新途径。其主要内容是:以村镇规划建设为重点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

关键词:建设活动 新农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新平台 于都县 科学发展观 规划建设 农民素质 农民增收 的新产业

一:新农村建设活动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为重要目标,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本村建设成为一个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工作不断加强的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基础设施投资比例不平衡,人均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缓慢。由于投入不足,缺少统筹规划,村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绝大部分村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整体落后。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落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职业技能差,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淡薄,劳动致富能力不强,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不相适应。村级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结合村情实际,规划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高点起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对山坡地带遍植速生生态林,绿化山坡,防止水土流失。

2、有计划地对村居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

3、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

4、对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节约土地。

5、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三:于都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优越性于都的历史地位:七十二年前,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集结于都,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都人民为中央红军主力出发长征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于都出征的八万多红军将士中每五个就有一个是于都人,于都捐献了占全苏区一半以上的粮款物资,承担了长征初期大部分设备、物资的运输任务,妥善安置了一万多红军伤病员和红军家属。于都河成为数万红军将士及其家属和近百万于都人民魂牵梦萦的地方 2于都近几年的发展:(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县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2%,财

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2.3%。农民人均纯收入242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38元。(2)工业化进程步伐加快。形成有色冶金、机械电子、新型建材、现代轻纺、食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5.8%,初步建立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迅速崛起一个初具规模的省十佳工业园,工业园区已成为城市新区、工业新城和县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3)城镇化快速推进。全县城镇化率提高6个百分点,重点打造以长征品牌为标志的长征广场、长征公园和长征第一渡等系列城市文化景观,塑造集防洪、休闲、商贸为一体的十里沿江景区,拉开以红军大道、雩山大道、渡江大道为骨架的城市路网框架,基本形成“一江两岸”城市发展格局,被省政府评为“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四:近年于都县新农村的变化

农村交通条件大为改观,赣龙铁路穿境而过,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为主架,县乡道为支架交通网络。完成新农村建设投入4000多万元,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明显,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扶贫工作成效显著,4200名移民搬出偏远深山区。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1万人。改水8665户,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4.3万余人。全县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五:现阶段于都发展新农村建设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观念落后,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欠佳。在农村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群众都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词,但问其涵义,知道者聊聊无几,更不用说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是什么。由于农民知识较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同时,对新农村建设不关心,积极性不高,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

(二)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有待加强。一是环境卫生的整治都是临时性的、任务性的,在遇到上级检查时,进行突击打扫,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科学管理;二是由于基层管理漏洞和群众自身原因,宅基地常常出现超高及规划不合理现象。

(三)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近几年,群众都比较重视发展经济,而忽略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导致赌博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六 :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抓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利用宣传栏、标语、宣传单及广播等有效宣传媒体,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使全体村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二是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和全体村民大会,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提高群众认识,使广大村民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增强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使村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角色、主体作用。通过这些方式,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抓村容村貌整治,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制定村庄规划方案,落实道路红线和庄基高程红线,实现村庄建设科学管理;二是成立村级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制定卫生管理办法,落实清扫人员及其工资待遇,使此项工作有章可依,事有人管、事有人干;三是经常性组织村民开展房前屋后卫生大清理、大扫除活动,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四是把好报建关,对有问题的不予报建;五是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免费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些建设项目的设计图纸,保证乡村建设的设计规范;六是把村建设管理同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家庭”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篇7:宁都县公路工程建设

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是民政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民生保障的重要方面,如何构建科学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当前民政政策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丰都县在总结和分析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的成效与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一些建议和思考,供大家在社会救助工作中参考和借鉴。

丰都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查

社会救助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建立健全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切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执政为民理念,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根本体现。为进一步贯彻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精神,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近期,丰都县民政局专门组织对全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丰都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多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以上,救助人数增长了8.67倍。三是社会救助资金日益加大。随着社会救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救助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会救助资金也得到大幅度的增加,据统计,丰都县发放的社会救助资金从1998年的不足3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8000多万元,短短10年间,其资金增量达到7700万元,增长了26.3倍。

(四)探索创新走在前列。在不断深入推进和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同时,丰都县不断努力探索,开拓进取,创新开展了一批走向全国、示范重庆的工作,扎实推进了全县的社会救助工作。其创新开展的村(居)爱心援助站建设被民政部门户网站认为是“全国首创”;在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中创新制定的“九步四公示”申请审批程序得到监察部、民政部肯定;将20所乡镇敬老院改制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五保供养体制机制改革工作被市民政局评为创新奖,全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现场会于2010年6月22-23日在丰都县成功召开;遵循“搬得出、稳得住、尽快能致富”的目标,充分整合扶贫、国土、建设、水利、农委等部门资源的灾民倒房恢复重建模式得到市民政局肯定并推广;县救助管理站积极探索开展亲情化、人性化、温馨化救助和救助管理进社区工作取得成效,被市民政局推报民政部评定“全国救助管理规范化建设单位’’。

二、丰都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丰都县的社会救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策宣传不够到位。除城镇低保对象相对集中外,由于其他社会救助对象主要集中在较为偏远的农村,交通不便,居住相对分散,加之宣传方式单一,没有充分整合利用现有宣传媒介和网络资源,造成政策宣传不到位,没有真正做到政策进村入户、家喻户晓,导致部分救助对象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二)工作人员明显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救助职能得到拓展、救助范围得到扩大、救助资金显著增大,但从事社会救助工作的人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和。如1999年前全县共有基层民政干部113人,而现有民政干部人数也仅为128人,增长12%,人均服务对象从不足133人达到了1000多人,增长了近8倍。

(三)联动机制尚未形成。社会救助工作涉及到民政、劳动、卫生、计划生育、教育等多个部门,在具体操作中虽然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但仍然还存在政出多门、重复救助、救助不均衡、重点不突出等现象,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社会救助联动机制。

(五)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建立以县委政府督查室牵头,县纪委(监察局)、财政、民政、卫生、教委、审计等部门为成员的联合监督检查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全县社会救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县级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综合目标考核。同时,建立和落实责任追究制,对在工作中出现违规违纪的,给以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篇8:宁都县公路工程建设

1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2008年, 宁都县利用养殖水面4 580.40hm2, 其中池塘2 079.27hm2, 水库1 553.60hm2, 河沟59.27hm2, 农渔两用田888.27hm2, 稻莲田养鱼3 806.93hm2, 水产品养殖产量达到2.3万t, 水产品养殖面积和产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 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比较滞后[1,2,3]。目前, 全县24个乡镇农技站中仅设有1名兼职水产员, 没有单独水产站, 导致许多水产方面的有关政策和技术难以得到落实和推广, 严重影响着水产业的发展[4]。

2建设规划

参照江西省水产局测编方案的要求, 在继续建设好县级水产站的基础上, 将在宁都县24个乡镇规划建设8个乡镇区域中心水产站, 设人员编制32个, 机构和人员隶属县农业局管理, 人员工资和其他经费由县财政统筹、全额拨款。

洛口站设在洛口镇圩镇, 计划建设1栋占地面积13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 设人员编制4个, 负责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规的宣传, 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洛口、肖田、东韶、团结水库等3个乡镇, 该区域总人口57 777人, 2008年养殖水域为1 126.07hm2, 稻莲田养殖为341.27hm2。

石上站地点设在石上镇圩镇, 计划建设1栋占地面积15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 设人员编制5个, 负责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石上、安福、东山坝等3个乡镇, 该区域总人口60 017人, 2008年养殖水域为560.13hm2, 稻莲田养殖为446.47hm2。

黄陂站地点设在黄陂镇圩镇, 计划建设1栋占地面积18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 设人员编制4个, 负责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黄陂、小布、大沽、蔡江、钓锋等5个乡镇, 该区域总人口85 829人, 2008年养殖水域面积为427.53hm2, 稻莲田养殖面积为864.67hm2。

田头站地点设在田头镇圩镇, 计划建设1栋15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 设人员编制3个, 职责是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田头、竹笮等2个乡镇, 该区域总人口62 497人, 2008年养殖水域面积为460.87hm2, 稻莲田养殖面积为226.27hm2。

长胜站地点设在长胜镇圩镇, 计划建设1栋20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 设人员编制5个, 职责是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对坊、黄石、长胜等3个乡镇, 该区域总人口115 672人, 2008年养殖水域面积为582.33hm2, 稻莲田养殖面积为587.80hm2。

赖村站地点设在赖村镇圩镇, 计划建设1栋13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 设人员编制3个, 职责是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青塘、赖村等2个乡镇, 该区域总人口84 377人, 2008年养殖水域面积为369.67hm2, 稻莲田养殖面积为329.93hm2。

固厚站地点设在固厚镇圩镇, 计划建设1栋13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 设人员编制3个, 职责是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固厚、固村、田埠等3个乡镇, 该区域总人口61 013人, 2008年养殖水域面积为366.87hm2, 稻莲田养殖面积为419.87hm2。

梅江站地点设在梅江镇, 计划建设1栋15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 设人员编制5个, 职责是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梅江、会同、湛田等3个乡镇, 该区域总人口192 854人, 2008年养殖水域面积为550.80hm2, 稻莲田养殖面积为292.93hm2。

参考文献

[1]刘锡胤, 于文松, 周金泉, 等.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对策[J].海洋与渔业, 2008 (3) :21-22.

[2]李南.完善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夯实水产技术推广基础[J].海洋与渔业, 2008 (1) :43-44.

[3]袁玉宝.关于当前全省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几点建议[J].齐鲁渔业, 2007, 24 (9) :57-58.

篇9:宁都县公路工程建设

宋梅菊

青海省乐都县能源办公室 青海 乐都 810700

【摘 要】本文介绍了乐都县目前的能源利用情况,提出了该县能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并依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乐都县;可再生能源;能源利用

1 基本情况

乐都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河中下游,县域总面积3050km2,其中耕地面积24000hm2,县辖7镇12乡,354个行政村,12个居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28.8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3.99万人,是我省东部地区农业生产大县。近几年来,共修建农村户用沼气13546座,结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发放太阳灶9300台、生物质炉14247台;建设养殖小区5处、大中型沼气1处;共建乡村服务网点143个,从业人员220人。

2 我县能源利用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2.1 现状

(1)农村沼气池建设促进了生态家园模式的推广,以“猪 —沼—粮—蔬菜”和“猪-沼-菜-果”为主要推广模式,促进了农村养猪业的发展,户年平均出栏3头收入千元以上,综合节支增收达1500元左右。随着沼气的综合利用开发,农业生产蕴藏着可观的节支与增产的潜能。截至2012年末,我縣共修建户用沼气池13546座,现有户用沼气池12735座,累计报废811座;年内中央投资200万元,自筹资金242.7万元,新建了1000座户用沼气池,年内报废270座原有沼气池;年末使用农户7225户,年产气量1092420m3,成立服务网点143处,从业人员220人;年内拥有养殖小区沼气池5处,共有容积750m3,供气250户,生产出115000m3沼气;1处中型沼气池容积480 m3,产气52100m3;年内培训各类能源技术人员24763人次。

(2)太阳灶每年每台节约燃料相当于1.0t煤炭;每台节柴灶每年可节约煤炭1.5t,节能效果明显,可基本解决项目区农户生活用能,有利于遏制了乱砍滥伐和保护植被,有效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截至2012年末,已发放太阳灶9300台,生物质炉14247台,年内发放生物质炉6548台。

(3)农村能源利用主要以煤炭和电为主,太阳能及先进生态环保新能源利用少。2013年农村生活用能源煤炭141400t、电4020000kw、成品油5962000t、天然气8504000m3、秸秆82400t、沼气1269520m3;生产用能源煤炭148400t、电力4520000kw。

2.2 主要问题和不足

(1)沼气生产原料短缺与严重浪费并存,区域发展不平衡。人畜粪便,特别是猪粪是现阶段沼气生产最基本最方便的生产原料和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没有人畜粪便,沼气就很难发展。但从粪便排放的分布区域来看,城镇郊区大中型养殖场迅速发展,畜禽粪便排放主要集中在城镇郊区;而广大农村因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家庭人口少,散养户大量减少,缺乏沼气原料,加上川水地区煤气、电灶省时省力和干净便捷,农村养猪规模小,利润受市场影响波动大,养殖成本较大,效益甚微,致使农村50%的农户不养猪,这样形成了广大农村发展户用沼气粪便资源相对不足、而在城镇郊区畜禽粪便过剩并大量排放的问题,这样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同时,受领导重视、宣传引导、技术指导、观念意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区间发展也不平衡。

(2)后续服务水平和技术力量不足,沼气利用率不高。农村沼气村级服务网点建设中虽然配备了部分设备,确定了网点服务人员,但从硬件上看,网点建设多数没有达到农业部要求的“六个一”标准(一处固定场所、一个原料发酵贮存池、一套进出料设备、一套检测设备、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且严重缺乏正常运转经费保障;从软件上看,缺少一支技术性强、能力好的基层管护人员队伍,沼气管护人员的水平低,且无完整的档案和信息,加之用户缺乏沼气池运行管理的知识,对灶具等沼气配套设备的自查、保养、维修能力较弱,日常管理和安全使用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造成农户沼气池和灶具等设备出现问题时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无法保证正常、持续的用上并用好沼气,导致“有池无气”或者产气率低。

3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的建议

3.1 深入基层调查

走入基层,入户调查农户现在的能源使用情况,结合新农村建设农户对新能源的需求,再结合能源项目推广农村迫切需要的能源利用项目,引导农户科学的使用生态环保的新能源。

3.2 建基地,抓示范,强宣传,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发展沼气不仅可以保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料,而且可以避免掠夺式经营和滥用、浪费资源的现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针对当前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存在的模糊认识,认真做好发展农村沼气的宣传工作。要突出宣传沼气在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改善生产和居住环境中的作用,使广大农民认识到通过沼气池、猪舍、厕所、日光温室的有机组合构成的能源生态综合利用体系,在同一块土地上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的良性循环,为农业生产提供沼液、沼渣等大量优质有机肥料,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作物品质的综合效益。同时,要加强基地建设,突出示范引导。紧紧围绕我县特色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建设,抓住“生态、循环”这一关键,针对设施农业和蔬果种植,扎实开展以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试验示范点建设,切实发挥示范点标杆引导作用,提高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率,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

3.3 增投入,强扶持,转思路,合理调整农村能源建设项目

鉴于户用沼气建设积极性不高,服务网点经费不足、作用发挥不力的现状,建议转变建设方向,适当减少户用沼气规模,新建项目尽量与新农村建设项目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结合、与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及水土保持结合,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提高国家扶持比例,捆绑使用资金,把沼气建设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山、水、田、林、路、气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整合分散户用沼气项目资金,在学校、生态科技园区、养殖小区(场)等大力推广沼气工程,重点建设养殖小区(场)和养殖大户大、中型沼气工程,积极探索运行保障模式,适当发展相对集中供气项目,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同时,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结合家电下乡工程,适当配套建设农村道路太阳能照明和农户太阳能热水器项目,以达到新能源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改善环境、美化村庄、资源再利用、提高生活质量的预期目标。

3.4 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技术培训,增强后续服务功能

沼气池三分建七分管,只有管好沼气才能长期发挥应有的综合效益。针对沼气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缺乏指导、出料难、维修难等诸多问题,要切实加强以服务网点为主的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设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富民农村能源服务专业合作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必备设备,配备至少2名专业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技术水平,确保沼气池进出料、沼肥正确使用,配件坏了有地方购买,发生故障有专人维修,技术难题有专人解决,努力管好、用好沼气池,造福广大农民。同时,建立和完善沼气档案,及时详尽了解掌握沼气建设情况、使用情况,分片管理。建议实施农村沼气修复和已建沼气的巩固利用项目,加强旧池恢复、料源拓展、服务人员工资、维修资金、沼渣沼液清理利用补助等工作,积极引导群众进行沼肥在农作物、果树和养殖业的推广使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污染,促进无公害农业生产,提高沼气利用率,使其发挥更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4 结语

实施农村能源项目是可持续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措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我县2012年可再生能源建设统计汇总表统计报表分析,在今后的能源工作中,我们不但要规范发挥现有的项目资源,还要加大新型生态环保能源的示范推广力度。

上一篇:鸟岛的教学反思下一篇:三层车间厂房模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