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县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4-04-29

乐都县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精选14篇)

篇1:乐都县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乐都县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本文根据乐都县畜牧业生产现状及畜牧业发展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解决问题的建议、对策和具体措施,为切实实现农区畜牧业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作 者:许新新 XU Xin-xin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810003刊 名:青海草业英文刊名:QINGHAI PRATACULTURE年,卷(期):15(3)分类号:F3关键词:畜牧业 生产现状 发展对策

篇2:乐都县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头屯河农场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通过对头屯河农场畜牧业生产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提出畜牧业生产的对策.

作 者:汪义如 Wang Yiru 作者单位:农十二师头屯河农场,新疆,乌鲁木齐,830022刊 名:新疆农垦经济英文刊名:XINJIANG STATE FARMS ECONOMY年,卷(期):“”(8)分类号:F3关键词:头屯河农场畜牧业 发展对策

篇3:乐都县蔬菜生产发展现状及对策

1 蔬菜生产发展现状

地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乐都县,地形地貌复杂,总体构造为“两山夹一川”,全县19个乡(镇),其中14个乡(镇)分布在南北两个山区,农业的区域性特征明显,对发展蔬菜产业非常有利。因此,我们提出蔬菜生产“抓川、进沟、上山”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温棚建设,想方设法增加蔬菜种植面积。截至2007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854hm2,其中单种面积5725hm2,温棚达3.7万栋。蔬菜总产量达到4.4亿kg,总产值达到2.51亿元。生产的蔬菜除本县城乡居民菜篮子外,主要远销省内外,甚至到国外,蔬菜生产在我县已形成产业化格局,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结构不合理,栽培管理粗放

首先,我县的蔬菜育苗还局限于一家一户分散育苗方式,这种育苗方式成本高,不利于壮苗的培育,延长了栽培时间,导致蔬菜上市迟,产量低。在茬口安排上主要以油菜-黄瓜(辣椒)-芹菜(番茄)的单一种植模式,造成蔬菜上市过于集中,价格低。在栽培管理中,只有30%~40%的菜农进行定植前的大棚熏蒸、土壤处理等预防工作。再加上温湿度调控、整枝打叶不科学造成病虫害严重发生,甚至绝收。

2.2 有机肥不足,生物农药效果差

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使用,导致蔬菜品质下降,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同时地下水和土壤被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形成恶性循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3 重产量,轻质量

不顾及产品质量,盲目追求产量,难以达到消费者的要求,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出现卖菜难、卖好价更难的现象,导致蔬菜效益低下,严重制约着蔬菜产业化生产的发展。

2.4 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利用率低

据调查,我县的碾伯、高庙、洪水、雨润、高店5个乡(镇)的温棚40%都老化失修,处于凑合与瘫痪状态,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生产效益相对低下,再加上80年代初,因技术水平的制药,80%新建温棚结构不合理,保湿保温性能差,严重阻碍了冬季蔬菜生产,现在推行的新型高标准节能日光温室,虽深受广大菜农的欢迎,但由于投资费用高,一次性投资较大,发展极其缓慢。

2.5 连茬、重茬栽培,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发生严重

一方面,由于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不重视有机肥的施用,造成温室内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盐碱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多年的重茬和连茬栽培,给病虫害的繁育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使蔬菜主要病虫害如黄瓜霜霉病、角斑病、灰霉病,辣椒疫病、枯萎病,蚜虫、白粉虱等危害面积逐年增加,得不到有效控制,每年发病面积达到10%~30%左右。目前,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是菜农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问题。

3 蔬菜生产发展的对策

3.1 强化栽培管理,调整种植结构

一要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二要做好土壤处理,大棚熏蒸等前期工作;三要依据各时期蔬菜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调控好温湿度,改善温棚小气候,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四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增强防治病虫害的能力,减轻农药污染。同时,加大种植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推广名、特、优、新品种,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在茬口安排上改单一种植模式为多元种植模式,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

3.2 周年生产,均衡供应

要努力解决蔬菜季节性生产和均衡供应之间的矛盾,缓解长期以来冬春淡季蔬菜品种少、价格高的局面。从实际出发,尽量压缩冬季露地面积,发展保护地生产,合理安排茬口,采用多品种多茬口的间、套、混种方法,使各种蔬菜在其淡季上市。加快老棚改造步伐,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

3.3 树立品牌意识,发展拳头产品

目前,“乐都绿萝卜”、“乐都长辣椒”、“乐都双膜洋芋”等品牌产品已初具规模,在市场上也享有一定声誉,使广大菜农尝到了品牌的甜头,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因此,在今后蔬菜生产的发展中,应加大拳头产品的开发力度,在确立主导品种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占领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向规模要发展,以求得以最低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收益。

3.4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改变分散的农户经营模式

加强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健全服务网络体系,把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有机结合起来,改分散的农户经营为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经营模式,建立健全以蔬菜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乡镇集贸市场为基地,以季节性市场为调节,以信息代办为载体,以经纪人协会为依托的流通体系,逐步引导广大菜农走向大市场。

3.5 大力发展无土栽培技术

篇4:丰都县红心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 红心柚;产业发展;现状;对策;重庆市丰都县

中图分类号:S666.3;F326.1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2

丰都县地处重庆版图中心,是举世闻名的“鬼城”,幅员面积2 900.86 km?,其中农业用地83 818 hm?,全县总人口8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万人。距重庆主城区150 km,渝利铁路、沪渝高速公路南线和长江黄金水道从东到西横贯县境,便利的交通为丰都县红心柚产业发展提供的很好交通条件。丰都县是沿江河谷丘陵地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8.5 ℃,年均降水量1 123.4 mm,无霜期318 d,日照时数1 311.8 h,土质为富钾、中氮、低磷,pH值为6~8,是柑橘生长的最适生态区,渠溪河流域尤为适合红心柚的生长。

丰都红心柚又名红心柑、红柚子柑,20个世纪80年代由丰都县农技人员从当地实生红柚群体中选育培植的地方品种,其果肉红艳、柔软多汁、细嫩化渣、酸甜爽口、风味浓郁的优良品质和独特的商品性能。果形优美,皮薄,肉质色泽粉红悦目,瓤瓣大而均匀整齐,易分离,果味酸甜适中,品质极佳,芳香味浓,倍受消费者青睐。曾荣获“重庆市十大名柚”、“全国优质柚金杯奖”“中国农业国际博览会名牌产品”“ 2008年重庆市名优柑桔万人品尝暨鉴评会柚类金奖”“中国红心柚之乡”等殊荣。无公害丰都红心柚产品和产地认证于2006年通过国家法定部门审定,同年3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正式命名为“丰都红心柚”。

1 发展现状

丰都红心柚产业历经近30 a的发展,尤其是丰都红心柚纳入特色效益农业骨干产业以来,红心柚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截止2013年底,双龙、三元、青龙、兴龙、仁沙、社坛、保合、虎威、树人、十直等基地乡镇种植面积达到6 666.7 hm?,大部分柚树已进入投产期,年总产量达2.5万t,年产值约6 000万元。

为了做大做强红心柚产业,丰都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扶持红心柚产业发展。种植红心柚除由政府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外,对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种植面积大、示范带动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进行专项资金扶持和奖励。目前,丰都县共有红心柚龙头企业5家、红心柚协会1个、专业合作社25个,为果农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2 存在问题

2.1 认识不足,定位不明

部分干部群众对红心柚产业认识不到位,未作农业骨干产业和农民致致富工程来抓,加之市场因素的影响,红心柚价格波动收益不稳定的阴影在部分果农心里还依然存在。

2.2 重栽轻管,管理粗放

栽轻管是影响柚果品质、效益的主要原因。多数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经商、打工,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在家的果农多数年老体弱,文化水平低,对果园生产管理仍然依靠老经验,管理粗放,这部分人没有精力和能力学技术、管园子,大部分柚园都存在密度过大、树体过高、下部空虚、病虫害严重等问题,造成果品偏小、色泽较淡、甜度不高、品质下降;有的柚园多年失管,致使柚树不挂果、无收益(据统计全县约2 000 hm?柚园因未管理而未产生效益)。

2.3 基础滞后,影响发展

红心柚产业布局集中村社普遍缺乏道路、水系等基础设施,机动车辆进不去,抗旱浇水跟不上。靠人力搬运施肥、采果,靠天下雨抗旱保树,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较大;多数果园道路不畅,果农劳动强度加大,影响销售。

2.4 劣杂树多,品质不纯

现红心柚果园仍存在品质不纯的柚树,红心柚属自花授粉的无籽品种,其它品种的柑橘混杂其中,出现“一半红一半白”的多籽柚子,尤其是纯正的红心柚市场行情好,一些不法商贩在销售中渗杂劣质红心柚,严重影响了红心柚品牌的声誉。

2.5 园欠人管,技术欠缺

目前,成年柚园密度太大,影响了柚树生长、挂果时间及柚果品质。同时,缺少专业的技术机构、队伍服务指导,尤其是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建设告一段落后,缺乏对果农系统的必要的专业技术培训,其劣杂柚树高换嫁接和春冬松土培肥、修枝整型、防虫治病等如何开展,任由农户各行其是。除杂提纯不彻底、只栽不管或管理粗放,是导致部分果园迟迟不结果或结劣质柚果的根本原因。随着产业结构重新调整、项目发展重点转移,原本就没有“大企业”后盾的红心柚产业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6 营销不强,加工缺失

红心柚的销售大部分自产自销,没有专业销售队伍和销售渠道;商品化处理水平低,缺乏加工,产业副加值低,致使销售市场缩小。

3 主要对策

3.1 认识为先,品质为本

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把发展红心柚产业对增收致富的重要作用讲透彻,把发展红心柚产业的对比帐算明白,进一步统一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基地干部的责任性和调动果农的积极性,做好红心柚“提质增效”工作,采取除杂去劣和高换嫁接等措施,确保品质纯正。

3.2 管理为重,技术支持

创新管理模式:通过租赁、承包、托管、代管等形式,实行公司带大户、大户带农户,以标准化、规范化、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切实解决目前无序发展、分户管理的混乱局面,遏止产业继续下滑势头。抓好柚园管理:充分利用冬培春管时节,以乡镇为单位统一组织柚园专业管理技术队伍,逐一督促指导搞好柚树的修枝整型、防病治虫、松土培肥、高换嫁接等工作。搞好科技服务。根据柚树的不同季节和生长阶段,切实抓好广大果农的技术培训,指导果农搞好柚园肥水管理、防病治虫、柚果采摘鲜等工作。

3.3 大户带动,示范引领

出台红心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经营红心柚产业;鼓励机关干部职工下乡租赁、托管成林柚园;支持跨区域、跨行业的各级各类红心柚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股份公司、协会等经济组织;采取一定补贴标准实行“先建后补、多建多补、竞争拟补”的原则,吸引更多的有志丰都红心柚发展的投入红心柚产业发展,不搞一家独大,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就没有创新,没有进步,就停滞不前。丰都红心柚产业的发展,县、乡(镇)村三级必须具有技术人员从事丰都红心柚技术服务工作,其中,县级4~6人(成立专门的果品办,主抓红心柚产业发展),乡(镇)2~3人,133 hm?以上的基地村配备1人。县、乡(镇)两级实行绩效管理,村级实行量化补助。用3~5 a时间逐步解决丰都红心柚因生产管理水平不一致造成的品质差异较大的问题。

3.4 营销保证,研发长效

加强红心柚市场管理,加强本地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营销行为,要紧紧盯住京、广、上等大城市,着眼国外市场。鼓励和发展销售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培植销售大户。巩固、扩大原有的销售市场,扶持和培养5个以上销售组织和10个以上销售大户,力争年销售红心柚达1万吨以上。引进大型农业加工企业对丰都红心柚进行深加工,如将柚子皮加工成蜜饯、果脯、软糖等,小果子加工果汁、柚酒,提炼精油产品等,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丰都红心柚的商品化处理和产品附加值。同时,要抓好红心柚技术攻关,聘请国内柑橘资深专家为顾问,与科研院校合作,破解“品质差异、矮化密植、储藏保鲜”三大难题;鼓励一线的农技人员和果农寻找芽变的新品种,选育新优品种。

篇5: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2009-7-13 13:34:00

在2002年新疆自治区第二次畜牧业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明确提出了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理念,自那时起,如何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成为了全疆广大干部,特别是畜牧工作者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命题。2008年7月自治区召开第三次畜牧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以畜牧业增效、农牧民持续快速增收为核心,围绕现代畜牧业开拓创新、传统畜牧业改造提升两大方向,以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饲草饲料基地建设、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市场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畜牧业法制体系建设为重点,新疆畜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结合工作,针对新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做了一些调研,开展了一些实验试点,形成了一些理念和观点。

关于对现代畜牧业的认识现代畜牧业是指以良种业和饲草饲料业为基础,以加工业和市场营销为载体,以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为主体,以标准化和精准化生产为标志,涉及养殖、种植、加工、商业等诸多领域的产业结合,其核心和实质是畜牧业的产业化和工业化。

现代畜牧业是一种动物源性商品的经济行为,具有经济性、竞争性和社会性。

现代畜牧业与传统畜牧业有本质的区别,在生产环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进入市场的方式不同,二是生产方式不同,三是生产目标不同。

发展现代畜牧业对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农村经济战略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在自治区规划的农业四大基地中,相对于棉花、特色林果和粮食,畜牧业发展在全疆各地基本不受地域环境的影响,辐射面最广。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力措施。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来自种植业的资源,实现生物的转化增值,既可以实现农牧民直接增收,同时还可以通过带动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间接促进农牧民增收。

关于新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我国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逐步开始推进,经历了萌芽(1980—1985年)、起步(1986—1990年)和今天的快速发展(1990年以后)三个阶段。

新疆现代畜牧业与全国一样也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快速发展始于本世纪初,特别是2002年自治区第二次畜牧业工作会议以后,全区上下沿着“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两个方向,以“牲畜品种优良化、畜群结构合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防疫体系网络化、产品营销市场化”为目标,不断改革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机制,积极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在现代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是初步建立了育种、扩繁、推广、应用相配套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二是初步建立起了区、地、县、乡、村五级动物防疫网络体系。三是建立和完善了草原生态保护体系。四是初步建立了贯通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五是进一步强化了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六是初步建立了《畜牧法》、《动物防疫法》、《草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执法体系和地方配套法规体系。

全区畜牧业初步实现了生产格局由传统的草原畜牧业为主向农区、草原、城郊畜牧业并举的转变,经济地位由依附和从属于种植业的副业向农业和农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转变,生产模式由粗放、低效的单一化生产模式向规模、高效的产业化经营的转变,生产方式由自给自足型向商品经济型的转变,增长方式由依赖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的转变。

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要从统筹发展的角度着手,平衡畜牧业区域和产业发展。目前,我区畜牧业完全意义上实现平衡经济理论所要求的平衡发展的条件尚不具备,主要是现有经济实力还无法满足所有地区和产业同时发展的巨大资金需求。如果将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和地区,不仅优势产业和有条件地区的发展资金需求得不到保证,优势得不到发挥,全面发展也会因缺乏动力而受到影响。

必须正确处理平衡发展和不平衡发展的关系问题,要努力做到平衡,但也不能要求绝对的平衡,而要将平衡与不平衡有机的结合起来,既兼顾各地区、各产业的共同发展,又突出优势,重点突破,最终实现先发带后发,后发促先发,在各地区、各产业之间形成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在具体措施上,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现有潜力,优化配置资源,突出区域特色,实施整州推进、整县推进、整乡推进战略,做大做强畜产品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尽快形成规模优势、整体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合理区域化布局,扬长避短,摆脱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格局,减少资源浪费。要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消除部门利益障碍,统筹规划,统筹投资,形成各类资源有效流动的有机发展整体。

要加强政府对现代畜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

首先要完善现代畜牧业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使各项管理工作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少管理和决策的随意性,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创造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要摆正位置,依法行政。要减少行政干预,逐步将主要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移。充分发挥政府信息的引导作用和产业政策、行业规划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和农牧民发展生产、开拓市场。依法协调好企业和农牧民之间的关系,促进企业和农牧民共同发展。

在调控方向的把握上,一是要坚持区域化布局的原则,二是要坚持规模效益的原则,三是要坚持生态和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

在宏观指导上,要找准着力点,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当前需要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农林牧业生产联动机制,推进牧农结合、牧林结合,逐步形成围绕畜牧业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工作机制。二是促进国家《新疆牧区水资源保障规划》和《新疆牧区水利建设规划》和“人草畜三配套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等工程的实施,借着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加快实施“三个1000万亩”等畜牧业基础工程。三是积极为我区畜产品加工企业走西口通道创造条件。

自治区第三次畜牧业工作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推动全区现代畜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机遇前所未有,前景十分广阔。但在发展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对我区畜牧业发展的影响不可掉以轻心,以生

猪、牛奶为代表的新一轮畜产品市场波动的苗头已经开始显现,形势不容乐观,挑战依然严峻。这就要求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畜牧工作者,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畜牧业工作,善于发现问题,正确面对问题,科学解决问题。抓住现代畜牧业发展中机制、体制、体系等关键环节,立足实际,统筹兼顾,重点突破,不断推进全区现代畜牧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篇6:陆川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畜牧产业化是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畜牧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快发展畜牧业是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因此,把畜牧业建成陆川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加快推进畜牧业由粗放养殖向集约化养殖转变,由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最终实现陆川县畜牧业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陆川县委、政府提出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培植,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把畜产品稳定供给和农民增收作为主要奋斗目标。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迅速提升畜牧业整体水平,从而使全县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2010年1-9月份,全县生猪存栏83.50万头,同比增长1.03%;肉猪出栏68.23万头,同比增长5.70%。大牲畜存栏2.23万头,同比增长6.19%;其中肉牛出栏0.66万头,同比减少1.49%。全县家禽存栏891.90万头,同比增长1.22%;家禽出栏1572.14万头,同比增长5.56%。肉类总产量76249吨,同比增长5.57%;禽蛋产量6071吨,同比增长7.36%。全县实现畜牧业产值140330万元,同比增长5.67%,实现畜牧业产、供、销良性发展。

(一)打造品牌经济,拉动畜牧业发展。2009年我县成功举办了“中国名猪(陆川)文化节”及央视七频对“陆川猪”拍摄了专题片,并成功申报“陆川猪”地理标志登记。使“陆川猪”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得到了提高。今年以来,我县生猪养殖不断壮大,售价不断提高。新增规模猪场100多个,养殖50头以

上的场累计达1800多个。我县生猪加工产品销售1500多吨,产值达1.1亿多元;广西元安元和神龙王两大加工企业年加工出栏肉猪能力就达130万头。

(二)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养殖大户,发展养殖小区,多轮驱动加快发展。全县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养殖大户,发展养殖小区等多种形式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发展养殖业,形成了多轮驱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如温氏公司带动600户养鸡专业户。

(三)规模养猪呈强势发展。调查显示2008年存栏繁殖母猪3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共有362家,繁殖母猪存栏39203头。经新建和扩建,2009年底规模场数又增加到454家,繁殖母猪存栏达53464头,比2008年6月底前增加14261头。2009年规模场肉猪出栏614676头,占社会总出栏91.3万头比重的67.3%。

(1)新猪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新建并于2009年后投入生产的猪场有92家,建成后年出栏万头以上的有黎海在沙坡中心兴建的国强种猪场,丘勇其在良田镇陆垌兴建的陆旺生态养殖场;年出栏肉猪5000头以上的有许嗣森在大桥镇平山村兴建的鸿旺标准化养殖园区;年出栏3000-4999头规模的有李明林在珊罗长纳木圭塘、刘宁权在乌石镇双垌村、饶桂彪在良田镇陆垌村、李东彪在滩面新旺村新建的猪场。(2)部分老猪场不断扩建: 2009年后,温泉镇刘云明、米场镇黎运锋、珊罗镇朱流贵、大桥镇袁超廉、乌石镇李成新、滩面乡丘春林、良田镇黄强、古城镇江军等40多位老板扩建原有猪场规模,增养存栏能繁母猪50头以上或增养肉猪300头以上。

(四)全面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养殖户养殖积极性高涨。2007年以来,陆川县除享受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绿色通道”等共有的惠农政策外,还特别享受了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生猪良种补贴、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等特殊项目政策,给陆川县生猪生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

计,今年全县第一季度投入新建、改建规模猪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200多万元;免费发放良种猪精50.5万瓶、人工配种杂交牛0.11万头;能繁母猪保险理赔工作扎实开展,560多名返乡农民工发放创业补贴100多万元,50%以上用于发展生猪生产。

(五)养殖户养猪基础扎实,信心坚定,为今后生猪生产高速增长打下基础。一是充分发挥民间组织(联合会、协会、合作社)的作用,解决了生猪产品销售难问题,提高了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如陆川县养猪联合会,已有会员360多个,会员养猪年出栏达60多万头,总产值达10.2亿元。统一收购生猪外运,形成百万陆川猪挺进粤、琼、港、澳,北上中原壮观场面。二是大多数规模养猪业主已经历过生猪价格低潮,具备如何渡过价格低潮期的经验,而且在前一轮价格高峰期内已积累了相当的经济基础。因此,尽管当前形势较为严峻,但仍然信心十足,未出现大量淘汰母猪的现象,生猪生产仍呈增长的态势。三是抓好生猪重大疫病防控,按“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原则,建立责任追究长效机制。县、乡、村和规模场层层签订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并强化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不合格的村、场、户,提出限期赶队意见;对验收不格的,追究挂点领导和人员的责任。由于措施扎实,经上级验收,猪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免疫密度分别达99%和96%以上,抗体检测全部合格。确保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保护了生猪生产健康发展。

(六)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动物防疫工作。我县按照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了防疫监督管理、产地检疫、市场准入检疫、疫情报告、免疫证明和免疫标识管理等多种动物防疫制度,使动物防疫工作基本做到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保障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七)坚持依法兴牧,加强法制建设,提升了畜牧业依法管理水平。全县畜牧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执法水平。近年来,围绕防疫工作的严峻形势和畜产品不安全因素上升等问题,依法加强了动物防检疫工作,在重点市场、重点区域、重点生产企业集中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严肃查处兽药、饲料违法案件,没收销毁非法产品,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依法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

二、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全县畜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

(一)散养农户养殖观念落后,思想认识还比较低。大多数农户只顾眼前利益,还没有真正把畜牧业作为长远的增收项目来抓,组织化程度很低,缺乏养殖能人、经纪能人及管理能人,没有意识到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抵御市场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赚钱渠道的增加,小农意识的局限,相当一部分农民也不太愿意从事周期长、耗精力、风险大的养殖业。

(二)畜牧业的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近几年来,全县对发展畜牧业的经费尽管是不断增加的,但是增加的幅度比较小,投入仍然不足,致使乡镇一级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农民对生猪和家禽的养殖愿望非常迫切,已有养殖场的还想再扩大规模,但苦于资金短缺。每年信用社发放的小额信贷期仅为1年,信贷资金少。目前,全县大多数乡镇畜牧兽医站缺乏必要的防疫、检疫、监测等设备,影响了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畜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幅射能力不强。全县在发展畜牧业上培育了一批畜牧业龙头企业,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一是畜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难以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发展养殖业和进行规模化生产,农村畜牧业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养殖方式上。二是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健全完善,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真正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

(四)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尚未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我县虽然建立防疫机构,但力量薄弱,设备不足,基层经费不足,设施简陋、防疫人员少,队伍不稳定,工作量大,村级兽医员的工资报酬偏低,甚至不能按时发放等问题也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是全县发展畜牧业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发展畜牧业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现状及问题,要彻底扭转被动落后局面,加快陆川县畜牧业的发展步伐,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调整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根据全县各地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加大规划的实施执行力度,以政府为主导,制定落实优惠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全力加以推进,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提高认识,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养殖主体和增收的主业。

(二)抓好动物防疫、动物卫生监督和畜产品安全工作。依据《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动物产地、屠宰、市场等各个流通环节的检疫工作,从源头上控制疫病传播;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

动物疫病及常规疫病的防制,做到依靠科学、群防群控、果断处置,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的防制工作方针。认人民吃上“放心肉”,确保全县畜牧业安全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发挥陆川县优质畜产品、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特色畜产品的优势,使全县的畜牧业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不断提高畜牧业科技水平。进一步建立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大力推广陆川猪改良技术,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加大养殖技术、培训力度,加强畜牧业生产各环节的技术指导,解决畜牧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不断提高科技进村入户率。

篇7:乐都县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乐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目前,乐都县县域经济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县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以体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作 者:王宏伟 作者单位:中共乐都县委党校,青海,碾伯,810700刊 名:攀登英文刊名:ASCENT年,卷(期):25(1)分类号:F127关键词:县域经济 乐都县

篇8:平川区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1 平川区畜牧业生产情况及发展成效

1.1 全区畜禽饲养量达到108.3万头 (只) , 其中牛、羊、猪、禽饲养量分别为4900头、20.5万只、16.8万头、70.5万羽。2014年底, 全区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25万t, 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5t。累计人工种草留床面积3.06万亩。草食畜牧业总产值3456万元, 同比增长8%。

1.2 我区畜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体现在以下几点: (1) 以项目带动战略,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全区建成动物卫生控制中心实验室220m2;建成标准化羊舍、牛舍、猪舍和鸡舍分别为114座、17座、2713座、23座;购置草产品加工等机械设备1200多台。 (2) 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形成, 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区已建成种羊场3个, 种猪场2个, 种鸡场1个;建成绵羊常温人工授精点5个;推广常规肉牛冻精600支, 肉牛良种率73%;奶牛良种率98%;猪良种率85%;蛋鸡良种率95%;肉羊良种率77%。 (3) 动物防疫和卫生监管体系逐渐完善, 畜产品质量安全逐步提高。 (1) 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 (2) 实行“官方兽医+村级协检员”的产地检疫工作模式, 规范定点屠宰经营行为。 (3) 强化兽药饲料监管工作, 开展“瘦肉精”等非法添加物的专项整治行动。 (4) 养殖方式逐渐转变, 集约化进程正在加快。我区加大对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扶持, 建成标准化畜禽养殖场1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个。 (5) 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全区共发展养殖合作社251个、博康养殖有限公司等产供销一体化龙头企业2个、畜产品营销大户34个。此外, 牛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草食畜牧业发展迅速。

2 畜牧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由于很多养殖场户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附近水源、种植业和养殖业不能充分结合畜禽粪尿得不到有效利用、病死畜禽尸体不能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等等原因, 给全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2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仍待提高

由于活畜和畜产品流动空间日益扩大、频度增大, 动物疫病传播几率增多;很多散养户防疫意识、肉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为谋取小利导致一些染疫畜产品通过黑市流入市场 (小餐馆、包子馆等) ;饲料产品中违禁药物的添加和药物的超范围使用, 兽药、消毒药、农药的残留, 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等现象时有发生。而动物疫情测报和兽药饲料监察体系, 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体系仍不健全。

2.3 组织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

主要表现在养殖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很多散养户还处于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 产品质量差, 数量少, 很难进入大市场。一些养殖区域过于分散造成管理不便、生产不稳定, 没有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利益联合体, 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 没有产品深加工企业, 没有大的营销企业, 产业链条短, 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弱。

2.4 草食畜牧业发展与草原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近几年我区着重把草食畜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 加之养猪业市场波动大且密度过大造成环境污染与疫病多发, 很多养猪户转产养羊, 而饲草基地建设滞后, 很多养羊户又有传统的牧羊习惯, 给实施草畜平衡和草原保护造成很大压力。

3 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对策建议

3.1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

(1) 建立健全有效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2) 加大大型沼气池建设项目争取力度;推广使用畜禽粪尿制沼气、发酵床生态养猪 (鸡) 、AM微生物制剂等技术; (3) 要求规模化养殖场户对污物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 (4) 积极发展种养殖一体化龙头企业; (5) 科学规划养殖区域, 严禁在水源区、城市周边、居民区、医疗卫生区等人口集中的区域建设养殖场。

3.2 提高动物卫生监管队伍素质, 完善动物防疫和卫生监管体系,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1) 监管部门要积极做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教育, 落实监管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建设一支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廉洁高效的监管队伍; (2) 加大产地检疫和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等各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违规用药的整治力度。 (3) 形成包片负责的畜产品安全工作网。 (4) 加大联合执法力度, 联合公安部门查处典型案件, 严厉打击和震慑违法犯罪行为。

3.3 提高组织化程度, 构建完整的畜牧业产业链条

(1) 政府要制定政策, 职能部门要为合作组织提供金融、人才、项目支持, 建设规范、科学高效的养殖合作组织, 合作组织要与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龙头企业发展、畜产品品牌相结合, 要为养殖企业提供保障, 帮助政府科学规划畜牧产业。 (2) 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发展订单养殖, 构建将生产、加工、流通、市场等环节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产业链条, 可规避养殖户生产的盲目性和直面市场的风险, 逐渐形成畜牧业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3.4 加强对草产业的政策、科技、资金支持, 大力发展草产业

篇9:乐都县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 要 分析三都县山地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现代山地绿色生态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服务保障体系、现代农业信息化工程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山地;高效农业;现状;对策;三都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46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稳步推进,对广大的山区农村而言,发展山地高效农业是山区农业改革的重要方向,更是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重要途径[1]。贵州省三都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其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使得发展山地高效现代农业非常必要。立足于三都县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三都县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现状

1.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

2016年三都县完成农业总产值28.3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农业增加值为14.8亿元,同比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550元,同比增长13.5%。从农业发展的各业来看,种植业的发展相对稳定,其中粮食作物的总产量为10.11万t,总产值为2.47亿元,均与2015年持平;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总产量为61.98万t,总产值为9.97亿,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与2015年相比略有下滑。畜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2016年全县大牲畜年末存栏13.36万头,同比增长3.5%,肉类总产量达到37900t,禽蛋产量3890t,水产品产量2350t。畜牧业总产值达11.8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1.7%。

1.2 农村工程建设稳步提升

近年来,三都县政府始终坚持农业富民的发展理念,努力培育果、菜、畜、茶等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2016年共完成“185工程”2.43万hm2,并建成“185”工程示范点109个,示范面积0.40万hm2。在开展植保工程方面,做好了3个全国系统监测对象、5个省级系统监测对象的监测工作,完成了虫草鼠害综合防治3.03万hm2,完成了红火蚁普查和稻水象甲疫情的调查,并全面展开全国植物检疫宣传活动。

1.3 农技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

在种植技术推广方面,全县完成杂交水稻推广面积1.03万hm2,杂交玉米推广0.53万hm2,作物测土配方施肥2.40万hm2,并建成各种农业示范点120个。在养殖技术推广方面,全县共建猪改点109个,完成杂交改良母猪20 500头,推广杂交猪16万头;建羊改点共3个,杂交改良配种母羊共570只;完成池塘养鱼、坑塘养鱼57hm2,稻田养鱼0.4万多hm2。在农技培训方面,全年出动技术干部4000多人次,完成了农业技术培训250多期共4万人次,培训内容主要有无公害蔬菜和水果种植技术、粮食高产栽培技术、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技术、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和农机安全使用技术等。

2 三都县山地高效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品牌效益较低

茶产业和葡萄产业是三都县农业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发展起步较晚,后劲发展缺乏活力,资金投入少,品牌效益较低。同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整体与局部效益的考量,出现脱离市场需求、分散经营、跟风发展、盲目投入等现象,各区域各类农产品没有特色和优势,缺乏市场竞争力,产品效益呈现低水平循环。

2.2 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三都县的农田、果园、茶园、大中型养殖场等基础设施整体较为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又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频发,致使当地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极大影响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严重制约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基础设施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欠债较多,并且农桥、排灌设施老化,水系紊乱,水资源浪费严重[2],农田抗御自然风险的标准不高,全面实现农业设施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2.3 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首先,三都县的山地农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产业规模尚小,难以调动种植户的积极性,管理松懈,导致经营失败;其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的支持,农村工作局各下属单位人员配置不足,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使农业科技创新难有突破,同时缺乏专项经费开展葡萄、蔬菜、畜禽等的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工作,农业产业转型受到一定影响;再次,农业在形态布局、组织化程度、资源集约利用等方面发展不平衡,使得农业零星分散的经营方式还占较大比重,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 三都县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完善现代山地绿色生态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精准农业,高效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并持续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加大农业生产集聚区建设,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现实生产力,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满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二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水果、茶、山地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三品一标”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3]。三是强化茶业、蔬菜、精品水果及生态养殖四大区域性主导产业的扶贫作用,扎实推进“生态鸽养+福猪工程+葡萄种植+茶叶种植+蔬菜种植+乡村旅游+电商扶贫+培训转移就业+生态移民”三都扶贫模式,重点发展具有优势和市场潜力的特色品种,鼓励贫困农民通过参与扶贫项目增收致富,并通过会员制模式打开高端销售渠道,提升农民收益。

3.2 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贵州省健康茶科技有限公司、三都县绿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同时加快形成以家庭承包户为基础,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并支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其次要加快水晶葡萄、茶、中药材等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設,支持各类生产经营和服务主体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和扶持企业、合作社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特色农产品就地深加工及交易,提高附加值。再次要构建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农超对接,培育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讲诚信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强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4]。

3.3 构建完整的现代农业服务保障体系

完善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县乡两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一是继续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坚持开垦与复垦并举,加快全县中低产田改造,完善基本农田区域水利、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骨干型水源工程和机耕道,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二是健全化肥、农药销售登记备案制度,加强对辖区内农产品产地周边污染源尤其是重金属污染源的监管,加大对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并加大对违禁生产、销售有毒有害农业投入品的处罚力度。三是建立农业生产环境监管体系,建成一批固定监测网点,形成县、乡、生产地三级监测网络,重点加大对土壤、水源、大气等环境质量监测,形成对重点污染源、入河排污口等环境监管常态化。四是建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加强对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加大对农业科技、农业担保、农产品市场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民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

3.4 实施现代农业信息化工程

抢抓贵州省“十三五”时期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机遇[5],以信息技术为导向,加快推进全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设施等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农业信息数据库,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抓好农产品市场供求和气象灾害信息的监测、采集、分析、预测和发布,提高信息时效性、准确性与安全性,形成覆盖广、功能强、高效稳定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增强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加强农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强化三都原产地属性,提升对溯源信息的采集、智能化处理和综合管理能力,保障食品安全。此外,还要依靠互联网+农业,适时发展订单农业,大力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把三都特色的农产品推广到全国,让三都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赵岩.安顺市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1):306-307.

[2]陆光海.贵州三都推进山地高效农业发展探索[J].新西部旬刊,2016(1):16.

[3]杨成.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5):181-185.

[4]韩贞康.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困境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6,36(6):252.

[5]杨芳锡,陆健.加快推进从江县现代山地特色高效農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6,28(4):73,75.

篇10:乐都县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呼和浩特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一)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情况 现阶段,呼和浩特市的大部分农产品实现了就地加工,既降低了运输成本,又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又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城的压力.2004年底,全市百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17.9亿元,增加值61.7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6.66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61.4亿元.全市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135个,其中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74个,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11个;交易额5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流通企业17个,年底累计交易额达到21亿元.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加工、流通企业共带动农牧户22.8万户,占全市农牧户总数64%.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005元,其中从农牧业产业化中得到的纯收入为2551元,占全市农牧民人均收入的63.7%.农村主导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作 者:苏志彪 朱树国 胡丽英  作者单位:苏志彪(呼市农牧业局)

朱树国(呼市种子管理站)

篇11:临朐县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 玉米生产;现状;对策;山东临朐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075-02

临朐县地处鲁中山区沂山北麓,为低山、丘陵、平原交错地带,山区丘陵面积占87.2%,是一个山区农业县。玉米是临朐县的主要粮食和饲用作物,临朐煎饼是著名的特色小吃,华良种业是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玉米生产在临朐县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临朐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由于受经济、社会环境、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及种植习惯的影响,玉米单产一直低而不稳,种植效益较低。因此,如何提高玉米单产、改善玉米品质、提高玉米综合利用率、加速临朐县玉米产业升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产现状

1.1 生产概况

临朐县既是农业大县又是畜牧强县,玉米是临朐县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也是畜牧养殖业的主要原料。由于玉米种植相对容易,产量较高,临朐县农户仍有较强的玉米种植意向;加之该县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全县玉米秸秆需求量大,玉米生产发展相对平稳。据统计,2015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2.71万hm2,总产14.87万t(表1)。

由表1可知,近3年来,临朐县玉米种植面积、产量均呈递减趋势。分析原因主要是现阶段,受国际粮价的冲击,玉米价格持续走低,种植玉米效益相对较低,相当一部分优质粮田改种其他经济作物或转作其他用途;同时,自2013年以来,临朐县遭遇连续干旱等极端天气,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产,导致该县玉米的种植面积减少,总产降低,单产不高。

1.2 品种不断优化

近年来,临朐县农技人员加大了优质玉米良种的引进、推广力度,主推郑单958、浚单20、隆平206、伟科702、金海5号、华良78等优质玉米品种,种植面积达到玉米种植总面积的70%以上,玉米品种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更加合理。

1.3 技术逐步推广

近年来,临朐县在实施粮食高产创建、阳光工程培训等项目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观摩会、田间学校、技术明白纸、网络等方式,重点推广“一增四改”“一防双减”、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适期晚收等关键技术。2015年,辛寨镇谷城千亩方示范田,平均产量达11 653.5 kg/hm2,五井镇万亩方示范田,平均产量达10 686 kg/hm2,这些高产典型有力地带动了周边的种植农户,促进了玉米关键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

存在的问题

2.1 种子市场杂乱,优质专用品种少

种子市场放活,种子经销商多,种子种类繁多,一个门店销售多达10余个品种,全县销售玉米品种数40余个,越区品种、套牌品种不乏存在,购种农民选种能力低,盲目用种现象严重。优质专用型玉米品种少。同时,国外种子充斥种子市场,如先玉335,我国玉米种子市场将受到严重威胁[1]。传统地方老品种被淘汰出局,不利于玉米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2.2 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土壤地力条件差

临朐县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完善,部分设施年久失修,抵御干旱等自然灾害能力弱,特别是山区丘陵旱地 “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现实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根据最近一次土壤普查,全县一级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5.93%,三级以下耕地却占到55.09%。近年来,土杂肥、农家肥等传统有机肥使用量急剧减少,地力下降明显。

2.3 土地零星分散,栽培管理粗放

临朐人均耕地仅466.67 m2左右,土地以一家一户零星分散种植,留守种田的多是文化素质偏低的妇女和老人,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市场意识淡薄,盲从心理严重。农忙季节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农田耕作方式简单粗放,一部分农田基本不投入、不管理。一些偏远山区地块甚至撂荒,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2.4 机械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水平低

临朐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2015年,全县玉米机播面积9 333.3 m2,机收面积9 333.3 m2,机械单粒精播仅2 333.33 m2,山区丘陵地块玉米播种、管理、收获、脱粒仍是人工作业。玉米产业化未能在临朐县形成规模,缺少玉米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工厂零星分布,加工技术落后,加工能力低,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附加值低,玉米产业化水平低。玉米机械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水平低,制约着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发展对策

3.1 加强监管,适度发展专用玉米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管理行为,严查假冒伪劣种子,净化种子市场,让农民买到放心玉米种子。因地制宜,积极引进、示范、推广高产、优质、高抗玉米品种,适度发展专用玉米,推广高油、高蛋白、高淀粉、饲用玉米品种,促进农民增产增收[2]。

3.2 加大投入,提高玉米生产综合能力

一是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丘陵山地以节水抗旱为重点的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改善玉米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力推广施用优质农家肥、经济绿肥和秸秆还田技术,做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二是加大科技投入,鼓励科技创新,积极完善农技推广、市场信息、专业化服务三大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把科技成果送到农民手中。三是加大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和作业环节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各项粮食生产政策的扶持力度,突出对适宜丘陵山地作业的高效、低耗、节能中小型农业机械扶持力度。四是积极发展、扶持种粮大户和种田能手,注重扶持玉米专业合作社以及玉米行业协会的发展,积极培育和扶持玉米深加工龙头企业,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玉米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3]。

3.3 强化培训和服务,实现玉米生产科技化

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培训体系,健全县、镇、村、户四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通过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三大培训工程”,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能够合理地运用农业生产新技术、及时把握市场信息的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狠抓玉米各个生产环节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做到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技术措施到田到地,技术要领到户到人,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实现玉米生产科技化,使全县玉米生产健康协调稳步发展[4]。

3.4 加快土地流转,推进玉米产业化

篇12:乐都县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本文根据濉溪县玉米的生产实际,指出影响玉米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阐述了发展玉米生产的有利条件,提出今后玉米发展的主要对策.

作 者:魏平民 祝召杰 孙言伟 丁延超 作者单位:魏平民,孙言伟,丁延超(濉溪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濉溪,235100)

祝召杰(濉溪县五沟镇农业技术服务站)

篇13:丰都县红心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丰都红心柚又名红心柑、红柚子柑, 20个世纪80年代由丰都县农技人员从当地实生红柚群体中选育培植的地方品种, 其果肉红艳、柔软多汁、细嫩化渣、酸甜爽口、风味浓郁的优良品质和独特的商品性能。果形优美, 皮薄, 肉质色泽粉红悦目, 瓤瓣大而均匀整齐, 易分离, 果味酸甜适中, 品质极佳, 芳香味浓, 倍受消费者青睐。曾荣获“重庆市十大名柚”、“全国优质柚金杯奖”“中国农业国际博览会名牌产品”“2008年重庆市名优柑桔万人品尝暨鉴评会柚类金奖”“中国红心柚之乡”等殊荣。无公害丰都红心柚产品和产地认证于2006年通过国家法定部门审定, 同年3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正式命名为“丰都红心柚”。

1 发展现状

丰都红心柚产业历经近30 a的发展, 尤其是丰都红心柚纳入特色效益农业骨干产业以来, 红心柚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截止2013年底, 双龙、三元、青龙、兴龙、仁沙、社坛、保合、虎威、树人、十直等基地乡镇种植面积达到6 666.7 hm², 大部分柚树已进入投产期, 年总产量达2.5万t, 年产值约6 000万元。

为了做大做强红心柚产业, 丰都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扶持红心柚产业发展。种植红心柚除由政府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外, 对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种植面积大、示范带动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进行专项资金扶持和奖励。目前, 丰都县共有红心柚龙头企业5家、红心柚协会1个、专业合作社25个, 为果农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2 存在问题

2.1 认识不足, 定位不明

部分干部群众对红心柚产业认识不到位, 未作农业骨干产业和农民致致富工程来抓, 加之市场因素的影响, 红心柚价格波动收益不稳定的阴影在部分果农心里还依然存在。

2.2 重栽轻管, 管理粗放

栽轻管是影响柚果品质、效益的主要原因。多数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经商、打工,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 在家的果农多数年老体弱, 文化水平低, 对果园生产管理仍然依靠老经验, 管理粗放, 这部分人没有精力和能力学技术、管园子, 大部分柚园都存在密度过大、树体过高、下部空虚、病虫害严重等问题, 造成果品偏小、色泽较淡、甜度不高、品质下降;有的柚园多年失管, 致使柚树不挂果、无收益 (据统计全县约2 000 hm²柚园因未管理而未产生效益) 。

2.3 基础滞后, 影响发展

红心柚产业布局集中村社普遍缺乏道路、水系等基础设施, 机动车辆进不去, 抗旱浇水跟不上。靠人力搬运施肥、采果, 靠天下雨抗旱保树, 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较大;多数果园道路不畅, 果农劳动强度加大, 影响销售。

2.4 劣杂树多, 品质不纯

现红心柚果园仍存在品质不纯的柚树, 红心柚属自花授粉的无籽品种, 其它品种的柑橘混杂其中, 出现“一半红一半白”的多籽柚子, 尤其是纯正的红心柚市场行情好, 一些不法商贩在销售中渗杂劣质红心柚, 严重影响了红心柚品牌的声誉。

2.5 园欠人管, 技术欠缺

目前, 成年柚园密度太大, 影响了柚树生长、挂果时间及柚果品质。同时, 缺少专业的技术机构、队伍服务指导, 尤其是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建设告一段落后, 缺乏对果农系统的必要的专业技术培训, 其劣杂柚树高换嫁接和春冬松土培肥、修枝整型、防虫治病等如何开展, 任由农户各行其是。除杂提纯不彻底、只栽不管或管理粗放, 是导致部分果园迟迟不结果或结劣质柚果的根本原因。随着产业结构重新调整、项目发展重点转移, 原本就没有“大企业”后盾的红心柚产业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6 营销不强, 加工缺失

红心柚的销售大部分自产自销, 没有专业销售队伍和销售渠道;商品化处理水平低, 缺乏加工, 产业副加值低, 致使销售市场缩小。

3 主要对策

3.1 认识为先, 品质为本

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 把发展红心柚产业对增收致富的重要作用讲透彻, 把发展红心柚产业的对比帐算明白, 进一步统一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 增强基地干部的责任性和调动果农的积极性, 做好红心柚“提质增效”工作, 采取除杂去劣和高换嫁接等措施, 确保品质纯正。

3.2 管理为重, 技术支持

创新管理模式:通过租赁、承包、托管、代管等形式, 实行公司带大户、大户带农户, 以标准化、规范化、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方式, 切实解决目前无序发展、分户管理的混乱局面, 遏止产业继续下滑势头。抓好柚园管理:充分利用冬培春管时节, 以乡镇为单位统一组织柚园专业管理技术队伍, 逐一督促指导搞好柚树的修枝整型、防病治虫、松土培肥、高换嫁接等工作。搞好科技服务。根据柚树的不同季节和生长阶段, 切实抓好广大果农的技术培训, 指导果农搞好柚园肥水管理、防病治虫、柚果采摘鲜等工作。

3.3 大户带动, 示范引领

出台红心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经营红心柚产业;鼓励机关干部职工下乡租赁、托管成林柚园;支持跨区域、跨行业的各级各类红心柚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股份公司、协会等经济组织;采取一定补贴标准实行“先建后补、多建多补、竞争拟补”的原则, 吸引更多的有志丰都红心柚发展的投入红心柚产业发展, 不搞一家独大, 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 就没有创新, 没有进步, 就停滞不前。丰都红心柚产业的发展, 县、乡 (镇) 村三级必须具有技术人员从事丰都红心柚技术服务工作, 其中, 县级4~6人 (成立专门的果品办, 主抓红心柚产业发展) , 乡 (镇) 2~3人, 133 hm²以上的基地村配备1人。县、乡 (镇) 两级实行绩效管理, 村级实行量化补助。用3~5 a时间逐步解决丰都红心柚因生产管理水平不一致造成的品质差异较大的问题。

3.4 营销保证, 研发长效

加强红心柚市场管理, 加强本地市场管理, 规范市场营销行为, 要紧紧盯住京、广、上等大城市, 着眼国外市场。鼓励和发展销售组织和经纪人队伍, 培植销售大户。巩固、扩大原有的销售市场, 扶持和培养5个以上销售组织和10个以上销售大户, 力争年销售红心柚达1万吨以上。引进大型农业加工企业对丰都红心柚进行深加工, 如将柚子皮加工成蜜饯、果脯、软糖等, 小果子加工果汁、柚酒, 提炼精油产品等, 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丰都红心柚的商品化处理和产品附加值。同时, 要抓好红心柚技术攻关, 聘请国内柑橘资深专家为顾问, 与科研院校合作, 破解“品质差异、矮化密植、储藏保鲜”三大难题;鼓励一线的农技人员和果农寻找芽变的新品种, 选育新优品种。

摘要:介绍重庆市丰都县红心柚产业发展现状, 分析丰都县红心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认识为先, 品质为本;管理为重, 技术支持;大户带动, 示范引领;营销保证, 研发长效”等对策。

篇14:乐都县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现代畜牧业;畜产品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15

1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后,吉林省畜牧业的发展有两方面特点,一是规模发展空前壮大;二是产值效益有质的提升。吉林省畜牧业经济已经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农牧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吉林省畜牧业的发展形势,预示着吉林省乃至全国畜牧业发展的趋势方向,这一阶段的每一个发展特征都代表着吉林省畜牧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

1.1 畜产品的质量提高代替数量递增

为了满足人们消费的需要,畜牧业就要在某种程度上提高畜牧产品的产量。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产品的质量标准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畜牧业作为农民收入和新兴的经济型支柱产业发展,如果一味追求数量的增长,其粗放型发展弊端则呈现出来,这与畜牧业的经济发展规律是相违背的。所以,在畜牧业发展的问题上,要同时注重畜产品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是畜牧业经济增长的必然趋势。

1.2 畜牧产品外销是畜牧业发展的另一重要趋势

吉林省在畜牧产品消费依赖外省供应的状况有所转变至结束后,吉林省畜牧产品开始出现外销,且外销量逐年增加,数据表明,2010年吉林省生猪外销量达到531万头,2012年612万头。2012年比2010年增长15.25%。此外,其他畜牧产品销量也有大幅度增长,鸡肉的外销是吉林省畜牧业发展最为有力的例证,是吉林省出口创汇的大宗畜产品,年出口量达9.8万吨。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参与国内外牧业经济发展,是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3 经营形势转变是畜牧业发展的另一特征

传统畜牧业的发展已阻碍畜牧业大发展。科学饲养、集约经营已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另一特征。截至目前,吉林省大规模牧业饲养场已达到60多万个,其比例占吉林省畜牧业饲养总量的65%以上,现代化的畜牧饲养技术推广普及率在77%以上。主动鼓励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推进畜牧业向现代化发展,己经成为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1.4 畜产品经营一体化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

畜牧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分段分解是以往畜牧业经济运行的显著特征。这种状况弊端明显,制约畜牧业的良性发展。此时,生产和供销一体化已成为新时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得到支持并迅速发展。其中以吉林皓月公司和吉林德大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些规模大、功能强的龙头产业在市场中的作用明显。着力推进产业化一体经营和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是有效促进和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2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主要存在的两方面问题

2.1 农畜产品生产监管和保障体系不健全

首先,运行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健全且正规的动物疫病防疫和治理区数量建设少。另外生产和科研经费投入相对较少,致使监管体系基础设施陈旧,技术相对落后;其次,畜牧防疫人员科研、技术和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导致在动物检验防疫、兽医疾病卫生和兽药饲料监督等环节上出现失察现象;再次,消费者关注方式正在转变,在过去的数量满足到现在的追求无公害畜产品,再到现在追求无药物残留、无污染的绿色健康的畜牧产品。所以,吉林省在残留检测工作上还需要加强,现实情况和任务更是十分艰巨。

2.2 畜牧产品经济产值转化率相对较低

畜牧产品经济产值转化率高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本特征。轻视市场发展和重视数量生产是吉林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这种发展状况直接导致畜牧产品产业转化率低。在消费者主导畜牧产品发展的当下,吉林省畜牧产品市场发育不健全且市场体系不完善,畜牧产品交易行为不规范、混乱的市场秩序以及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时有发生。这种情况既影响了畜产品转化率,又破坏了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有序流动,这些都成为制约和阻碍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另一巨大阻碍因素。

3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对策

3.1 加大畜牧业的科研水平,建立健全畜牧科技革新体系

加大畜牧业科研水平和科技生产力的投入,是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的有力保障。因此要加大产学研的紧密联合力度和重视程度,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政策上鼓励产学研结合,努力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优良品种是畜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升的显著特征,更是决定畜牧产品质量等级的重点所在。

3.2 健康的畜产品与质量监管体系并重发展

提高“畜产品贸易壁垒”的重视程度,防止贸易壁垒现象的出现。同时,要重视消费者对畜牧产品的重视程度,这是畜牧产品消费的关键点,是畜牧产品发展的着力点。畜牧业的健康及良性发展的提高应该通过完善养殖、生产、加工等各个重要环节,建立完善的质量发展标准体系,重点保证畜牧产品的质量等级,进一步使畜牧产品在出口中面临的贸易技术壁垒得以消除。

3.3 政策扶持和鼓励现代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规模化发展和标准化发展是现代畜禽养殖业的根本标志。现代畜牧业得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政府政策的扶持,做到多元投入,在发展的同时要把动物防疫区建立、动物的饲养环境以及畜牧产品质量的要求层次等级等作为重点且要充分考虑的条件。鼓励养殖户通过生产合作社等多种形式,扩大畜牧业经营规模,建立标准化殖场,形成区域集中的专业化畜牧生产厂区,实现畜牧业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4 着力发展畜牧产品的精细加工

畜牧产品精深加工程度的两个重要标志,是畜牧产品的产业环节综合竞争力和其市场占有率。在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策略上,一是畜产品加工业规模化和集团化。做到以规模型企业发展、产品质量高的龙头型企业为核心开展组建和改组;二是着力发展畜牧产品的精深加工程度。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引导行业发展,在政策上鼓励,在产学研结合上政府给予支持,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制定产品开发战略,发展精深加工,加大畜产品附加值,服务于经济发展和收益。

3.5 规范畜牧业行业发展,搭建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

畜牧业产业要健康发展,实现畜产品收益最大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做到规范畜牧业行业发展,搭建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有利于畜牧业生产者专注于畜牧业生产,有利于畜牧业规模化生产以及集约化经营管理发展,有利于畜牧业生产者了解市场信息,改进发展方式以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使畜牧业产品经济转化最大化。

总之,畜牧经济是依托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吉林省新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的有效措施。畜牧业作为吉林省农业分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吉林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柱作用。从吉林省经济发展比重来看,加大力度建设现代畜牧业产业是必然趋势,也是大势所趋。此外,在现实的畜牧业发展中,畜牧养殖生产者生活水平不高,经济增收有所限制,要想促进农民产业收入,就要全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产学研结合,大力发展畜牧经济,促进全省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立人.加快发展畜牧业,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J].畜牧与兽医,2008,(3).

[2] 唐仁勇.μ-Calpain、Calpastatin与猪肉嫩度的关系及其基因表达的营养调控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2008,(6).

[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国家统计局, 1998-2012.

[4] 闫大柱.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建设的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2011,(6).

[5] 黄明.牛肉成熟机制及食用品质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2003,(6).

[6] 德庆曲珍.大力发展畜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J].西藏科技,2009,(5).

[7] 张艳芳.不同日粮营养水平对荣昌猪肉品质和肌内脂肪代谢的影响[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7,(5).

上一篇: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下一篇:大气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