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

2024-05-23

小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精选8篇)

篇1:小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需求,通过交往有利于生活和心理的健康。如果交往被剥夺,会使儿童失去安全感,产生抑郁、冷漠、敌意,从而影响儿童情绪及整个身心的发展。当儿童进入学校成为班级的一员后,便摆脱父母的“纵向”依附关系,“横向”与同学建立起黑板关系。让小学生学习社会交际,培养交往能力是班级体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学生交往的现状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中间形成交往关系的,有的是因为座位相近,有的是因为性格相同,有的是因为学习刻苦,成绩均好,而交往失败的学生则常常是欺负别人或成绩不良或性格内向等原因造成的。所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应当从交往的言行、交往的心态、交往的机会三方面去引导。

一、指导学生掌握交往的礼仪

在指导交往中要让学生先知而后行,通过学习《小学生行为规范》,礼貌用语,观看电影录相,让他们知道交往礼仪的几点要点:一要大方,二要尊重。然后进行交往言行的操练,让学生明白交往应注意场合,分长幼。

二、注意交往的心态,传播交往本领

通过对一个班的调查,发现有23%---34%的学生交往有障碍,他处于交往不利的地位,这些同学内向,沉默,情绪不稳定,在集体中表现出依赖性,没有主见,缺乏自信心,遇事畏惧,不敢大胆地与同学交往。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对这些同学加以重点指导,调整他们交往的心态。

1、为他们找个伴。

交往孤独者不善于找小伙伴玩耍。教师可助他们一臂之力。为他们挑选性格开朗,较能接受别人的同学作伙伴,下课同学习,活动同行,在不断接触中消除交往障碍。

2、教他们交友方法。

交往孤独者有了老师为他找的伴,心里特别高兴,但又害怕失去,有时又会陷入无人交往的状态,此时教师可适当授于交往方法。如对伙伴笑脸相迎,主动问候,别耍脾气,尊重别人的爱好,建立初步和谐友爱的关系。

3、组织交往活动。

在交往孤独学生获得交往初步成功之后,还要不断扩大他们交往的范围。学会与更多人交往。引导他们开放自己在试着了解别人的同时,也让别人试着了解你,敞开自己的心扉,在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友谊,逐步走出低谷,走到集体中去。

三、配合家庭教育,增强家长培养子女交往能力的意识。

学校教育一定要取得家庭教育的配合,教师要多与家长进行联系,对家长如何培养子女的交流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如要让孩子学会与长辈,家人交往。既懂关心又懂尊重,培养孩子与社会上人们交往的能力。做到大方、得体,明辨是非。作为教师要多与家长联系。主动了解学生在家交往能力的基本情况,讨论家庭中的有关问题,促进家长配合学校抓好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

其实,任何事情的运作都需要他人的配合,任何事情的成功中都包含着他人的支持。人是生活在群体的社会中,不懂得与人交往,不会与人共处,将把人推向孤独的极至。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学会交往,懂得共处。这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生存、发展的必然条件。培养小学生的交往能力将成为班集体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篇2:小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局面。被父母视为“手中宝”“小少爷”的孩子在家里起重要作用,具有特殊性,在家里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而更可笑的是有的家长把孩子关在家中;与世隔绝,造成孩子极度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

小学阶段是儿童走出家庭与人交往的第一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孩子学会适应生活、学习、学会人际交往、融合于集体生活的基础阶段。他们迫切得到交往,与外界联系,与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成长,进行情绪舒畅,得到愉快的心情和品格;是学习、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综合表现。因而小学生交往的能力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更应该有教育者的精心培养和训练。结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等各方面情况,为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转化学生内向性格,杜绝“口吃”现象

心灵内向化是关闭一个人性格和交往能力的重要因素;是表现一个人爱不爱开口说话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儿童时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不喜欢开口说话,与他人交往,就会影响到说话的能力,时间长了就会造成“口吃”的现象。儿童们的心灵是纯真而美丽的;是健康快乐的,我们应该营造一个有气氛和快乐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快乐的交往成长。不能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和给予他们压力,更不能让他们的心灵封闭内向化,要使他们快乐的成长,在成长中学会走出内向心灵,与同伴们交流玩耍。只有他们有了交流,性格不内向化,那么“口吃”的现象也就减少了,所以我们必须从他们的心灵出发,多给他们开口说话的机会。

一、从学习礼貌用语入手,让学生掌握交往的技巧

我国有礼议之邦之称。礼貌用语体现着人民的素质,礼貌用语是人类进行友好交往的重要工具和桥梁。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我们能使用“工具”来抒发情感,构建知识,有语言文明性,在交往中礼貌用语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也是自己得到他人尊重的先决条件。可以这样说“礼貌用语是我们进入社会的第一张通行证”,没有它我们的道路将是困难的,我们就得不到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尊重。例如:在招聘会上,一企业老总在走进办公室时,门口挤满了应聘人员,这位老总无法进入办公室,他在旁边叫了很久,可没有一个人给他让路。一为年轻的女士就说:“先生您好,请从这边走,这为老总看着她笑着走了进去。最后到这为女士时,老总看到她,又微微一笑说到,就用她吧!这女士就被优先聘用了。这难道不是由于一句很普通的礼貌用语而成功的吗?

小学生因年龄特征的影响,对这一系列问题,如:礼貌用语、交往技巧等都不太了解,不会使用,在与人交往时行为体现出霸道、自私、不礼貌、不文明等行为来,这影响着自己的成长和与他人的交际能力。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从小就教会他们懂得使用礼貌用语和交际技巧与他人平等交往。例如:“喂”“您好”“认识您很高兴”“请”“谢谢”“对不起”“早上好”“你真棒”等礼貌用语。见到师长、同学时主动打招呼问好。班主任对班上的“文明礼貌小天使”进行评选鼓励,在表扬的同时进行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这样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礼貌用语及交往技技巧的兴趣。时间长了,他们就学会了使用友好平等的语言与人交流了。在交往中慢慢的就体现出他们的理智、情感了,也就增强了学生交往的信心,提高他们交往技巧,使他们跨出了交往的第一步。

三、适时与家长构建“教育战线”促进学生正确交往

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构建统一的教育路线。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其进行教育。因为我们应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在家靠父母教育,在学校靠教师的统一教育路线,如果在家就形成了霸气,那么他又怎样与人交往相处呢?例如:小李的父母经常不过问孩子在校的一些情况,也不与教师联系,孩子每天一放学就来到网吧,学习也不积极上进了,他的学习一天天下划降。又如:王某的父母,他特别关心儿子,一周要来学校两次,找老师同学了解儿子在校情况,老师也比较关注这个小男孩,这样他的学习一天比一天好。

案例一:

飞飞和龙龙为抢玩具发生争斗,结果飞飞被推倒在地,“哇哇”大哭起来。飞飞妈见了非常生气,把飞飞拉回家,限制其与同伴来往。

案例二:

静静妈对孩子可谓关怀备至,除了上幼儿园以外,几乎不离左右。结果有次,妈妈要去买酱油,静静不敢独自在家,妈妈说一会就回来,可静静就是不肯,非要跟着去。

案例一家长的做法只会使孩子变得不合群,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慢慢形成内向、懦弱、孤僻的性格。案例二中,明明显然对家长过于依恋,家长在身边就没事,一旦离开其视野范围,孩子就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痛苦,不能独立处事。

由此可见,家长“感情用事”将引起孩子不擅社交,出现交往心理缺陷,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愈发明显,因此,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的交往能力并加以培养—。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不能太过于溺爱孩子,特别是父母。过于溺爱会形成他们的霸气。在学校孩子的交往,家长尽量不要参与和干涉,和同学争吵发生毛矛盾,家长和教师都应正确引导他们怎么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提早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更不应阻止他们的交往交流,因为孩子是在快乐中成长的,我们无法替代他们的交际。我们只需要指引他们,营造环境给予他们成长,教会他们如何处理问题,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

四、教学过程实行交际化,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做到“因材施教”,教师上课不能太死板。课堂不是教师自导自演,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学生唱主角,教师唱配角,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应避免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应真实应用教材,多给学生使用口语的机会。这样的氛未围来惯穿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在说口语时伴以手势表情,动作相结合,提高利用手势和动作来说话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实行口语交际化。

(一)打破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现代口语教学要重视课本,但也不能被课本束缚。如果我们只重视书本,而忽视了课本以外的士口语,不仅教法会凝­滞,教学受到限制,而且还会教会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样也就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增加语言材料的输入,学会利用外来资料提高自己的知识信息.词汇语法等进步.真正做到用语言表达接受传输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课堂教学是口语教学与活动的主要场合.但我们不能把学生学习口语的范围缩小,只局限于课本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上来学习,这样是不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要学好一门语言,必须从课堂中学跳出来;做到课内外相结合的训练方法.所以只有突破课本中心,才能使学生接触到新的课本.只有突破课堂中心才能是学生找到广阔生动的课堂;只有突破教师中心,才能使教育更好的开展。

(二)结合教学目标渗透交往能力教育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通过课堂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友好交往深入到小学生脑海中来。利用教学来进行小学生的情感交往,特别是有交往的童话故事书籍,对于小学生的阅读、口语能力提高有很的啊作用。对课文中好的词语摘抄,对教学问题多进行小组交流体会;老师参与进来,对其指导评价和激发他们乐于交往的情感。培养他们积极自主学习教材能力和良好的生活态度。

(三)课内多项互动加强学生的交往能力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小学生充分体会到口语交际双向互动的交际特点,对于一个问题进行多项层次的互动交流,使一个问题多元化,从教学互动中拉近师生的距离

共创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氛围。

(2)创建自由轻松的课堂心理氛围

小学生的年龄低意识不太高,他们认为自己不受任何规纪的约束,在这之上,我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自由的学习。为他们 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轻松的学习。

(3)课堂互动评价,增强口语交往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这课时,让小朋友们看着图画想一想春天有哪些景象,一年之中你喜欢哪一个季节。春天里你们喜欢做什么?这些问题进行小组交流后,请学生起来回答,让学生对同学的回答作出评价,并且说明自己的理由。这样就让他们开口说话,有利于他们说的能力和个人见解能力的发展,规范自己的语言交际,相互评价,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开展多项课外活动,创设交际情景

经过大量的,多项的活动式教育课程来创设情景对话,进行口语训练,小学生不喜欢枯燥的教学,他们喜欢玩耍。所以我们就应该把教学与活动相结合。在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你会听到童真的话语,天真的想法等。如:“唱歌”“小小辩论会”等活动来增强他们的吹、拉、弹、唱的能力。创设“一个投篮球比赛”的活动。“教学生用纸来折一些小动物、花草”等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对其作得好的进行鼓励,从而激发他们多说多动的交往能力。

五、深入社会生活实践中,提高交往能力

伟大革命家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须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尤为重要。由此而知交际能力的培养是21实际以来,最需要的人才,靠个人的孤军奋战观念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应该将小学生引入社会,作一些小实践,将知识用语、礼貌交际用语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例如:创设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在校园里利用自己的交际能力在校园或家庭社会寻找支持自己的人士或朋友,然后统计下来看哪个小朋友的交际能力强。让他们认识到交际的快乐和重要性,提高自信心,增强团体合作的精神,交际能力对个人社会的重要性。小朋友们较强的交际能力是我们通往快乐生活,寻找好朋友的一张“通行证”我们要努力拿到它,你们能做到吗?同学们以问题来向学生宣传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

总之,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提高他们交往的能力和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唤起学生的交往意识,开启他们心灵的交往之门,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因素,那么就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了。作为教育者而言:我们只有时刻给孩子一个新“课堂”“新环境”进行学习交流。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以全部的爱来关爱学生,以童真的心态来接近他们和他们交谈,帮助他们学习成长,让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是国家的希望,是教育者的希望,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只要努力就能实现。

致谢词:

感谢严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指导论文,我论文的顺利完成得以您认真、细致的指导。您孜孜不倦地教诲使我铭记于心,在这里,我对您表示深深的谢意!严老师,谢谢您!

参考文献:

[1《儿童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4《小学生交往问题、交往困难的教育案例》中国教师

[5]《口语交际的技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法 组编

[6]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交往能力

致谢词:

篇3:小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

那么, 怎样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心态呢?我认为必须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交往意识、端正交往动机、保持良好的交往情绪。

一、形成正确的交往意识

健康稳定的交往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直接关系到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影响到学生交往活动的产生、开展。

这里从交往体验、交往评价、交往控制三个方面浅谈初中学生正确交往意识的培养问题。

1、交往体验。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条件和可能, 不断地让那些孤僻离群、狭隘抑郁、怯懦自卑的学生获得积极的交往体验。我们班的周艳秋同学来自农村, 与城市的学生相比, 差距较大, 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表现出少言寡语, 虽然我经常与她接触, 她总是面无表情问什么, 答什么, 决不多说一句话。后来我发现她在读文章的时候感情比较投入, 音质较好。我把她的优点记在心里, 学校要组织演讲比赛, 愿意为班级出力的人也不少, 真正适合演讲的人还没有。我想到了她, 可她从来没有参加过这么大型的比赛, 缺少勇气, 在我的再三鼓励下, 她才明确表态代表班级参赛。接下来的背台词、划节奏、打重音、控制感情均有懂得一些演讲知识的同学帮助她, 他们有了共同的话题, 相互的交往、交流多起来了, 促进了共同的进步。虽然演讲的成绩不是很好, 但是学生已经尽力了。全班同学也给了她热烈的掌声。这次经历使她产生了巨大转变。她在《那一次, 我真的很感动》作文中写到:老师给了我展示自己的机会, 同学对我的表现给予了鼓励, 我感动。谢谢你们, 是你们给了我机会, 让我融入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2、交往评价。

进入初中后的学生, 其评价能力的发展, 一方面从轻信别人的评价逐步到自己独立评价, 从评价别人逐步到正确评价自己, 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的局限和生活阅历不够丰富, 认识水平还不够, 因而初中生的交往评价仍具有不够全面和缺乏稳定性的特点。因此,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多运用形象的激励性评价, 给学生鼓励, 逐步建立其健康的交往意识。如:学生在完成交往活动后, 教师评价或引导学生评价时, 不能只指出其不足或错误, 而应先肯定其优点或潜在能力, 再指出其问题。初一上期学校组织了纪念11、27死难烈士和涂山野炊的活动, 这是初一学生的第一次大型集体活动, 我比较重视这次活动, 在活动前, 组织小组讨论活动程序, 在轻松愉快中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决定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精神文明竞赛。活动结束后, 我利用班会课进行交流, 特别突出者在全班表扬, 并在德育评定中加以体现, 收到明显效果。经过反复的训练, 学生能够在任何一种活动后主动在家长联系本上较为公正的评价学生的行为。

3、交往控制。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 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的要求, 加之学生身心发展的日趋成熟, 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比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 又因学生年龄尚小, 意志力弱, 自控力往往还不强。在交往活动中, 初中生既表现出已能调节和指导自己的交往行为, 又表现出对于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交往活动提出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还有异议甚至抵触的行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遵循学生的认识特点及规律,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交往实践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逐步发展他们的交往自我控制能力。

二、端正交往动机

一个人的交往动机反映着他的交往信念、道德面貌和价值观。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成为不少人的处事信条;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 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重视端正学生的交往动机, 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 包括集体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读书、看报及教育题材的记录片、参加传统节日的活动, 参与每周举行的《一句话论坛》等, 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能力, 培养正确价值观, 使学生在交往中能够有选择的能力, 增强自学性, 减少盲目性, 对不良影响进行有效的识别和抵制。

三、保持良好的交往情绪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情绪剥夺以及持续的情绪困扰将严重地影响他们日后的发展。因此应特别重视对青少年交往情绪的指导, 帮助他们认识、接纳和把握自己的情绪, 学会恰当地表达情绪以促进理解和交流, 并学会控制、疏导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情绪困扰, 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首先, 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并正视自己的情绪, 以及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并懂得情绪对个人的交往意识、行为的影响。第二, 帮助学生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 增强对积极情绪的体验。最后, 要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处理自己的情绪的困扰。

我是这样做的, 利用午读课和班会课每半月组织一次谈心活动, 收集学生在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一月组织一次心理讲座, 只解决一个问题就可以了, 多余的时间用于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 从中找到正确的交往方式。保持良好的交往情绪。还要创设交往活动的情景,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设定的活动中, 忘情且自然地表现自己, 流露自己的情绪、情感, 还让学生有机会观察他人的情绪反应, 并分享、分担他人的情绪、情感, 从而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这样的形式对那些由于认知偏差引起的情绪障碍特别有效, 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从而加强学生对积极情绪的体验, 增强学生对情绪的自控力和调节、平衡能力。此外, 还可以在活动课上进行心理调整专项训练活动, 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去面对和应付自己产生的不良情绪, 或排解长期压抑而造成的抑郁、孤独、寂寞等消极情绪。

篇4:如何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一、给学生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交往

其实小学生天生好动、爱表现、乐于与他人交流,在我所任教的小学中,我曾调查过很多学生,绝大部分学生表现得特别积极,爱交朋友,只有两名学生表示有没有朋友无所谓。

我们班就有这样一名叫徐亮亮的男同学。据了解,他们家三代单传,从小就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而一旦离开父母来到外地,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我曾经和他交流过,他竟冷淡地说:“不和别人玩,我自己也可以呀!”之后我和她的家长取得联系。上课我就有意识地经常提问他,让他多说话,特别是涉及小组活动时,我还让他总结并且时常表扬他。下课后,我找一些学生主动与他交流、玩耍。毕竟是小孩子,不久他那种闷闷不乐的情绪就有所好转了。他在日记中写道:“真没想到老师表扬了我。”“更让我没想到的是,那些同学会主动来找我玩,原来和他们一起玩耍是如此开心,如此快乐。”

二、对待人要真诚,学会与人沟通

其实做任何事都一样,如果不用心去做很难成功。相反,如果真心实意地付出了,碰到点困难、挫折也就会想办法解决、去克服了。与人交往也如此,如果能坦诚相待,用真心去与人沟通交流,相信别人也会同样捧出一颗真诚的心,当彼此有了误会遇到摩擦,相信也能想办法化解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当相互了解了对方的脾气、性格,也就自然找到了和谐相处的途径、方法。

三、学会宽容,能与人同甘共苦

在与人交往中,难免会出现矛盾。这里就要做到宽容大度,要能容忍别人的缺点过失。如果凡事都斤斤计较、小肚鸡肠,是不会交到任何知心朋友的。俗语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所以,要找到知心的朋友,要学会付出,就要适应并包容他的一切。朋友不顺心时,适当做他的出气筒,让他发泄;朋友有困难了,主动伸出手相助,要与他同甘共苦。

篇5:小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人格成熟。小学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儿童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的基础阶段,小学阶段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能使孩子们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培养乐观豁达的品格,在当前乃至今后的生活中都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应对各种问题。

然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孩子们更多的是面对电视机、电话、电脑网络等,而缺少与人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少年儿童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比学习问题还要严重。据北京市青少年服务咨询服务中心对6万多人次的调查,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占42%,而学习方面的问题占27%。在笔者近期对三到六年级学生抽样调查中发现有50%以上的学生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来自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因此,对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辅导成为我们当前心理辅导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小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表现

根据我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从事心理辅导教师多年来对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发展状况分析发现,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心理倾向。

1、怯懦心理

生性内向、腼腆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出现怯懦心理,他们不善于主动和同学交流,心中有话不敢跟父母老师说,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话都不多,是容易被集体忽视的一类人。这种孩子在小学低年级较多,随着年级的增长,若能敞开心扉纠正怯懦心理,也能顺利与人交往。

2、自卑心理

与怯懦的孩子不一样的是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性格不一定内向,但是由于家境、长相、智力、特长等外在的原因导致其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他们害怕失败、害怕尝试、害怕拒绝,也因此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如果不善加引导,自卑的孩子将逐渐丧失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3、自负心理

这种孩子也许能说会道、才华出众,深得老师的宠爱,在与同学交往时他们趾高气扬、盛气凌人,不会欣赏别人,习惯对人发号施令。在低年级也许他们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信,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同学们都不愿意和有这种心理倾向的孩子交往做朋友。

4、逆反心理

这种孩子内心非常想与人交往,希望受到别人的关注,他们喜欢与人抬杠,也许会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他们的意见总是与人相左,想借此引起别人的关注,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5、倔强心理

性格倔强的孩子在与人交往中爱钻牛角尖、与人较劲,遇到问题不善于变通,不愿与人妥协,往往造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决定了人际交往中的失败,最后朋友会越来越少。这种心理的孩子也容易造成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紧张。

6、嫉妒心理

嫉妒是伴随着竞争而来的,在小学高段尤其是毕业班中,面临着初中升学的竞争,同学之间开始出现猜疑、保密、不信任、留一手等,有些孩子在竞争中还出现了嫉妒、愤恨等不良心理,使得原本美好的友谊蒙上阴影。

7、势利心理

按理说,小学生是比较纯洁的,不应受金钱权势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但现在的社会商业气息浓厚,也或多或少影响了小学生。有的孩子就有这种“势利”心理,爱结交对自己有利的朋友,巴结那些有钱的或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而且见风使舵、过河拆桥,长此以往,对自己的人格魅力造成了损害。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策略

1、纠正不良心理树立交往信心

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倾向是孩子进行人际交往中的“绊脚石”,因此首先要帮助孩子纠正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倾向,树立与人交往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与人交往。

有怯懦、自卑心理倾向的孩子不敢主动与人交往,教师要多鼓励,多发现其闪光点,经常当众表扬他们,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自信心。我以前有一个学生小周,三年级时从四川插班过来,其方言经常引发同学的笑声,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和对自己讲不好普通话的自卑感使他一度自我封闭,不爱与人交往。于是我一方面特意安排班中比较热心的同学做他同桌,主动和他交朋友;另一方面在课外帮助他纠正发音,课堂上经常表扬他作业字迹端正、作文写得好,他的每一点进步我都不忘向同学通报。渐渐地,小周活跃起来了,四年级当上了小队长,五年级当上了中队委员,在同学中人缘很好。

自负、逆反、倔强的孩子往往交不到朋友,心理辅导中教师要帮助其认识自己为什么不受人欢迎的原因,从改变自身做起。比如有的孩子说话语气很冲,和同学发生冲突即使是自己的错也不愿承认错误,还有总是和别人唱对台戏等,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因素。

“嫉妒”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当一个人嫉妒另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会对那个人友善、热情,两个人的关系必然冷淡。嫉妒的对象越多,关系冷淡的对象越多,这就给人际交往带来极大的妨害。要善于引导嫉妒心强的孩子学会控制、排遣嫉妒心理,告诉他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有“势利”心理倾向的孩子因为其交朋友的动机不纯,也往往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要让他们认识到友谊的珍贵,告诉他们友谊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要克服功利心理,结交真正的朋友。

2、组织多彩活动创设交往氛围

组织活动是最好的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模式,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获得参与、获得发展。(1)班级活动。组织如郊游、登山、野炊等需要团结、合作、互助的班集体活动给学生多方交往合作的机会,增进同学间的友谊。还有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活动、学习活动、调查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调动每个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交往的热情。(2)心理辅导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针对性的解决不同时期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如低年级开展“我喜欢和大家一起玩”、“我爱我的小伙伴”——同伴关系心理辅导;“亲亲一家人”、“爸爸妈妈在爱我”——亲子关系心理辅导;“我当小老师”——师生关系心理辅导;中高年级开展“做个受欢迎的人”、“当我被误会的时候”——人际问题辅导;“不做有嘴没脑的小喇叭”、“我赞美别人我朋友多多”、“合作多快乐”交往技巧辅导„„(3)团体合作游戏。像“老鹰捉小鸡”“撒渔网”等传统小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学会合作。近年来我们学校少先队启动“历奇为本辅导训练”,即借助简单器械、设施,精心设计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如“诺亚方舟”、“同舟共济”、“穿越黑洞”、“孤岛求生”等游戏,让队员处于一个陌生新奇的环境中,面对各种不同的挑战,发掘个人潜能、促进合作交往、激活团队创造力。

3、端正交往态度学会正确交往

人际交往的关键是态度,有什么样的交往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交往行为,也就产生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小学生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发展的限制,容易产生认识上的自我中心,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障碍往往不会从自身角度分析,总是觉得别人对自己有看法,牢骚满腹,烦恼重重。我经常从学校的“知心姐姐信箱”中看到这样的心理咨询单:“为什么班中的同学都不愿和我交朋友?为什么他们都说我很凶?”“为什么父母不理解我?我不想和他们说话,他们还总是对我唠唠叨叨?”“我看见老师总是很害怕,不知道怎么和老师交往?”……如果能帮助孩子从改变自身做起,端正交往态度,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1)对待同学朋友真诚友善,团结合作。古时候用“忠肝义胆”“为朋友两肋插刀”等字眼来赞美“肝胆相照”的朋友情谊,可见“真诚”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开端,结交朋友要彼此真诚,同伴相处要坦诚相见,不弄虚作假。还要教育学生与同伴相处态度友善,热情大方,说话谦虚谨慎,注意分寸,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商量、等待和忍耐,学会退让和妥协,学会忠诚与守信,学会宽容和信任,学会倾听和接纳,这些都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

(2)对待家长教师尊重信任,理解关爱。“尊重”是孩子与父母老师相处最起码的要求,有了尊重,才能虚心听取家长教师的意见和教诲,有了尊重,才能构建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其次是要信任家长和老师,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倾诉的对象多为同学朋友甚至日记,很少想到父母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父母老师都是爱自己的都是愿意帮助自己的,他们社会经验丰富,应该信任他们有事求助他们,把他们当作朋友。

很多孩子认为父母老师对自己“理解关爱”是应该的,总是抱怨父母老师不理解自己、不关心自己,其实“理解关爱”是相互的,要教育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老师工作的辛苦,对自己的关心爱护,也学会关爱回报父母老师,即使是帮父母洗一次碗,在劳累时为父母捶捶背,为老师倒一杯茶„„还有不卑不亢、热情大方、谦虚友善等也是与家长教师交往的正确态度。

4、讲究交往技巧沟通从心开始

有的同学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想和别人友好相处,但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赢得大家的喜爱;朋友之间闹矛盾了,不知道怎样调和;遭到别人误会了,不知道怎样澄清事实„„这就牵涉到一个交往技巧的问题。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和社会阅历的丰富,人们能逐渐领悟到一些交往技巧并善加运用。但小学生没什么人际交往经验,所以在心理辅导中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

篇6:小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

1、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大致来说,人际交往是指孩子的社会能力,为人能力,沟通能力,自我情绪表现和控制能力,以及对别人情绪的感受。

具体说来有很多的方面。比方说:这个孩子在班里有没有朋友?他和不同的小朋友能不能玩到一起?他在学校是否尊重同学和老师?别人说话的时候,他是不是能先安静地听,然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全班讨论的时候,他很安静还是敢于在很多人面前发言?他能不能主动地和别人沟通?他看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会不会去帮助别人?他受到不友善的待遇时,是不是能勇敢地和对方讲道理?他和伙伴一起完成老师安排的事情时,是不是能有效地和别人一起合作?他在学校开心吗?碰到不如愿的事情,比如抽签抽到了自己不想做的事,他是否会板起脸,还是欣然地接受?

以上这些,真的很重要吗?

作为一个教书多年的老师,我认为这对于孩子的的培养,极其重要!这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更能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人生。 为什么呢?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在班里不受到尊重;考试不好就被老师贴上“拖后腿”的标签;小组合作的时候又发生矛盾,不知该怎么用言语去解决;体育课跑步摔倒了没有人来扶;他怎么会真心地爱上学校,爱上学习呢?

相反,如果每个孩子都受到尊重,无论学习成绩是否领先,别人难过时总会去安慰别人;有好东西总会和他人分享;在小组活动中与别人愉快合作和玩耍,那班级的大环境就会充满友谊、尊重和关爱。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就会喜欢学校,从而也觉得更快乐。

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关心孩子在学校是否快乐。我们知道只有快乐,孩子才会真正喜欢学校,才能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从而吸收新知识也会更快。而快乐的来源,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孩子在教室的环境中与别人交往是否顺利。从成人角度来看,如果我们在工作单位中和同事相处都很好,合作顺利;自己在某一方面作了贡献,受到同事的真心赞赏;与同事讨论中发生分歧也可以友善解决等等,那我们上班的心情总是愉悦的,工作效率也会更高。 中国有句老话叫“先学做人,再学做事”。 美国学校中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视,正是我们古人对于“学做人”的重视。 国外有一些科学家在这个方面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其中一名是在20xx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海克曼教授(Dr.James Heckman)。在他的研究中发现,一个人离开学校以后,还可以继续学习、创新、从事优秀的工作,并向成功一步步迈进,他所真正依靠的是一系列的“软能力”,而非传统意义中的分数。而这些软能力则包括了我们一开始提到的人际交往。 研究指出,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教育,以后再重视起来,家长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些“软能力”越早培养越好,它会跟随孩子一辈子。这些能力可以帮助一个4岁的孩子顺利度过幼儿园的一天,它也可以帮助一个30多岁的成人在职场上得心应手,事业有成。

2、从尊重说起

我们先来分享一下美国某学校的校训:欢迎,安全,尊重。就这些吗?是的。就这六个字。 咱们国内的校训一般都包括些什么呢?“勤奋”,“拼搏”,“上进”,“求知”…… 其中可能“勤奋”出现的次数最多。

从校训中,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侧重点的不同。中国的校训要求学生注重自身的努力,要好好读书,提高考试成绩;美国的校训则强调营造一个整体大环境,以及对于人与人之间彼此交流的注重,而不鼓励学生“单打独斗”。从“欢迎”和“尊重”两个词,尤其能看出这一点。 因为,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的开始。

在教室里,美国老师是怎么培养学生尊重彼此的?就拿早会开始。

每天早上,小朋友在教室前排好队,老师站在门口,一个一个和他们握手,微笑着说:“某某,早上好!”欢迎每一个人走进教室。小朋友们进去以后,放好书包,稍作休息,就来到教室中间的地毯上坐成了一个圆形。这样大家可以看到彼此,听到每一个人说话,有一种集体的感觉,而不只是老师-学生单向的交流。然后大家开始问好。 问好的时候,对小朋友有这样的要求:

1.用3号声音 (教室声音)问好。

2.和人问好的时候,请看着他们的眼睛说话,这样表示:我们尊重他们。

3.握手请用力一点,不要甩手,也不要软绵绵地和别人握手。 问好以后,开始第二个环节:分享。每天有一个不同的问题,老师先问一个小朋友,然后他再问下一个人。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其他人都要看着他,认真听,尊重说话的人,不随便打断。讲完以后,再提出自己的问题。

由于会经常鼓励孩子每天与不同的人坐在一起,孩子们也慢慢适应与教室里的每一个人交流,而不只是自己的好朋友。通过这些,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组织表达,在公众前讲话,以及和不同的人谈话的能力。学会和人有良好的沟通,也是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基础。

3重视书本之外的能力从现在开始据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有超过30万中国学生在美求学。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还没踏入美国之前就已经吃了不少的苦。为了进入一流的学校,不但要在课业上尽力门门取得好成绩,还要在课外学托福、雅思,考GRE,一路走来,真可谓“过五关斩六将”。

来到美国之后,接下来的路是不是就会顺畅起来呢?其实不然,更多挑战才刚刚开始,其中之一就是:怎么适应新的学校和社会环境。

对于许多吃力想融入新环境的孩子来讲,语言是第一个问题。在国内长期受到“重语法,轻听说”的教学影响,自然不可能一踏上新的土地就能很快与人对答如流。

除此之外,更大的问题在于:怎么上课参加课堂讨论、在小组中如何与组员沟通协商共同完成任务、怎么交新朋友等等。 这些都需要很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而这恰恰是许多中国孩子的薄弱环节。

从一个主要看成绩的体制环境中,来到一个更注重自我表达、思想交流、团体合作的环境中,怎么才能迅速度过转型期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成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些读书之外的能力,其实是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的。

大家知道,由于我国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家中很容易把唯一的孩子当作生活中心。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呵护,要什么有什么,在家里想怎样就怎样。这样在蜜罐子里长大的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同时也失去了那些和兄弟姐妹一起成长的优势。

有兄弟姐妹,孩子在家里自然而然有更多的机会要去交流、表达、沟通、倾听、分享、协商、讨论。由于家中不会把某个孩子作为重心,孩子就更有可能意识到,要友善对人,尊重别人和关心别人。因此对于我们大批独生子女来讲,培养他们怎么与人交往就更加重要。

美国人认为培养孩子人际交往比学习更重要

有的家长朋友说:“没朋友比学习差更可怕。”由此看来,把这些能力的培养纳入课堂之中是极有必要的。可惜的是,在我们依旧严格的高考教育制度下,分数仍然是决定性因素。一个学生高考得了多少分,就基本决定了这个孩子会去上什么大学,而大学和其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个孩子将来的求职以及未来一步步的发展。

在这种压力之下,还有教师少学生多的现实情况,再加上很多教师仅拥有本专业学科的背景,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的培训,这些最终导致学校和老师都会把学生成绩视为最重要的目标——更关注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是否理解并具备做题能力,在考试中能有多少达标。许多学校对于教师的评鉴标准自然也就很大程度参考学生的考试成绩了。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孩子的情商和考试之外的能力就被严重忽略了。

试卷还没有时间来讲完,哪里有时间谈什么人际交往、培养情商呢?但是,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到了大学,或者有一天自己出国留学,GRE的阅读几乎达到满分,但却还学习怎么与人接触交往,沟通合作,自己蹒跚摸索锻炼社交能力,会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这一代孩子长大后所面临的社会,将与我们过去的社会大有不同。在过去,一个人掌握了一门手艺或者一门技术,便可一辈子靠其生存。而如今,在术业高度“有专攻”的全球化社会,人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在一起合作。不管是一个公司内的人与人之间,或者是公司与公司之间,以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都需要大量的交流、沟通、和合作。这些读书考试之外的能力,往往比一个学生会读书更为可贵。

篇7:小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我生有体会作为理工科学生所有的特性,大学生活已经快走到尽头了,现在细想想周围的同学朋友好像都有着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作为理工科学生共有的特性。

理工科学生的人格特征是谦虚、克己、忍耐,处事认真、严肃审慎、比较保守,尊重传统观念和行为标准,很少追求刺激去做危险的事。理工科学生虽然还未走出校门,但未来的职业、社会角色已时时影响着他们。校园文化环境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格特征也有一定的影响,就某种意义说,校园是个精神社区,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效传递性和强力渗透性,对理工科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及人格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而理工科学生就表现出谦虚、克己、忍耐,处事认真、严肃、审慎,很少追求刺激等人格特征。

理工科学生的性格弱点:

1、大部分理工科行业知识对于人际交往无用,理工科大部分知识均用于轻、重工业生产行业,即常说的第二产业。这是一个对社会民生攸关的产业,但对于人脉的建立来说却不是优势产业。

2、理工科人士在讨论时过于注重知识带来的优越感不错,理工科人有着最全面系统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框架,对问题的讨论往往能抓住本质。然而,这种能力有时表现为一种优越感,让别人感到不快,也就不可能再进一步和你分享更有价值的信息了。

3、理工科的人,往往不愿承认,利润和机会的关系,比利润和

技术的关系更紧密理工科的人,在学生生涯中,见识了这世上最炫的技术,及技术发展的最大可能性。对技术改变世界抱予了很大的厚望。有了技术——改变世界——获得报酬是根深蒂固的思想。

4、理工科的人过于喜欢折腾技术,业余时间没有用在点子上 人的业余时间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对所有事情都付出同样多。时间用在对职业生涯有利的点子上,是很多理工科人士没有做到的。

这些是作为理工科学生的通病,这一通病造就在职场上理工科学生的各种失利,作为一名理科学生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对自我进行深刻的剖析,这样才能应对未来职场的挑战。我在学习生活中渐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为自己毕业之后职场的挑战打下了基础。

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的。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我个人而言对人宽容,为人真诚。有足够的幽默风趣的言行,与人交往谦虚,待人和气,尊重他人。做到心平气不乱发牢骚。能够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诚实、不欺、信守承诺。但是有很多不足,做事和对人都不太自信,做事情总是毛毛躁躁,不爱在人多的场合表现自己,不积极的参加班级组织的课外活动。所以,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应该多多参加课外活动,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

在即将踏出校园的我来说,人际交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知识,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就在于肯定他人的存在价值,理解宽容他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必备的原则:

一、真诚待人。真

诚是打开心灵的钥匙,以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好感。

二、主动原则。主动对人友好,主动表达善意能够使人产生受重视的感觉。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好感。

三、交换原则。人与人之间的感受是相互的,以礼相待,还之以礼。

四、平等原则。人与人交往注重的是心情,平等的看待别人才是最好的友好。

为了更好地与人交流我应该完善自己的交往能力。1. 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怎样表现才能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心理学家卡耐基在其著作《怎样赢得朋友,怎样影响别人》一书中总结出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六种途径:(1)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2)微笑(3)多提别人的名字(4)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们自己(5)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6)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

2. 提高个人的外在素质。追求美、欣赏美、塑造美是人的天性。美的外貌、风度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并且在心理上构成一种精神的酬赏。所以,大学生应恰当地修饰自己的容貌,扬长避短,注意在不同场合下选择样式和色彩符合自己的服装,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风度。同时,大学生应注意追求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协调一致,即外秀内慧,因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外在美的作用会逐渐减弱,对他人的吸引会逐渐由外及内,从相貌、仪表转为道德、才能。

3. 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良好的个性特征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吸引作用,不良个性特征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阻碍作用。生活中,大家都愿意与性格良好的人交往,没有人愿意与自私、虚伪、狡猾、性情粗暴、心胸狭隘的人打交道。因此,要不断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注意克服性格上的弱点。

4. 加强交往,密切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是促进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因为人与人之间空间位置上越接近,彼此交往的频率就越高,越有助于相互了解,沟通情感、密切关系。即使两个人的人际关系比较紧张,通过交往,也有可能逐步消除猜疑、误会。反之,即使两人关系很好,但如果长期不交往,彼此了解减少,其关系也可能逐渐淡薄。大学生同住在一起,接触密切,这是建立友情的良好的客观条件,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与朋友保持适度的接触频率,才使人际关系不至于淡化甚至消失。切忌“有事有人,无事无人”。

没有沟通,世界将成为一片荒凉的沙漠。当人置身于社会环境中,每天都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交往,每天也有可能遇到社交的难题。交往给人带来幸福和欢乐。正如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所言:“一个人成功的因素85%来自社交和处世”。做为一名大学生要想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就应该真诚待人,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诚实又是成功交往的基础,知心朋友和牢固的友谊是通过真诚相处才获得的。坚持真诚坚持守信,必须做到热情关心、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对朋友的不足缺陷能诚恳批评。对人、对事实事求是,对不同的观点能直陈己见而不是口是心非,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做到肝胆相照、赤诚待人、胸怀坦白。总之,要从各方面锻炼

篇8: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交往能力

那么,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怎样培养提高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呢?

一、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

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 是学会交往的思想前提,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有积极的交往态度

要认识到双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成才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校内外进行各种交往, 既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也是健康发展的基本需要。

(二) 有明确的交往目的

主要是增进友谊, 交流信息,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而不是纯功利性的互相利用。

(三) 有正确的择友标准

要注重对方是否情操高尚, 诚实可靠, 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而不能爱慕虚荣, 只看重外表、金钱、地位等外在条件。

二、培养恰当的自我意识

(一) 树立交往的自信心

有的学生由于缺乏交往的自信, 在交往时表现出被动和较强的心理防御性, 从而使交往无法展开。因此, 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与人交往的信心, 可以让学生学会运用想象的方法暗示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喜欢交往的人, 主动激发交往的行为而无须过多的在意他人的评价, 积极向别人发出友好的信号, 主动关心别人。

(二) 加强自身的修养

现在的孩子由于环境的关系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个性, 例如自我中心、心胸狭隘、对人不真诚。教师要指导他们努力克服这些不良的个性, 减少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培养学生豁达大度的心态和开朗的性格。

2. 培养学生克己忍让和热情真诚的品质。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 除了原则问题要坚持外, 要提倡忍让, 尊重别人, 要能容忍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原谅别人的非礼和失误, 不去无端议论, 指责别人, 更不要诽谤污蔑。热情是一个人在交往中发自内心的兴奋, 是情绪的激昂, 是对他人的悦纳而表现出的友好, 因而它散发着人格的魅力, 是一种强烈的人际吸引因素。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热情真诚地对人, 尊重他人, 悦纳别人, 从而达到与人和谐相处的目的。

三、创设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一) 注重师生交往,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小学阶段是孩子与人交往的起始时期, 在这里, 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其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首要关系。师生关系对孩子人际关系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所以, 我们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

孩子如果惧怕教师, “交往”就很难顺利进行。要营造交往氛围, 首先, 教师必须变居高临下、谆谆教导的亲切关怀为民主平等的亲密合作, 让儿童意识到自己和老师是平等的.其次, 强调师生之间的民主、宽容, 对儿童的发言, 教师要微笑倾听, 善于发现闪光点, 及时肯定鼓励, 让儿童感受到老师是爱我的。这样儿童才能保持积极的心态, 乐于参与到各种讨论中来。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采用言语的、动作的、情感的等多种方式, 扮演观察者、同伴、指导者和评价者等多种角色, 同孩子进行广泛、积极的交流,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坚强的意志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如:我在上《我们的学校》一课时, 首先带领孩子们观看了校园的国旗、花草、运动场后, 再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绘出我们美丽的校园。当一个小朋友画好拿给老师看时, 我用充满欣赏的表情, 惊讶地赞叹:“呀!我们的新学校好美呀!这国旗和几棵柳树画得特别漂亮。不过, 还可加上你的设想, 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在我的赞美中学生不断出现新的创意。可见, 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诚恳的赞扬、认真的表情、平等的气氛, 都显得很重要。总之, 在交往中与孩子们一起参与, 一起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懊恼, 使学生们感到老师是他们中的一员和可信赖的朋友, 形成和谐积极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小学生交往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所以, 我们必须和孩子一起走好这一步。

(二) 鼓励同伴交往,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同伴之间年龄、智力、身心发展水平等相近并且有相同或相近的兴趣, 在交往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共鸣, 表现出更平等的关系;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还可以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同伴关系不同于其他社会经验, 这是个体第一次“通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 并体验到与另一个人真正的亲密。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合作意识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适应了这个竞争社会,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总是反复强化竞争意识。而过度的竞争意识往往容易演变成自私自利的人格特征。很难想象一个只为自己考虑而忽视他人感受的人, 会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过程中应加强合作意识的培养。合作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合作意识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合作小组和开展班级的竞争活动来培养。

2. 创设机会, 增进交流

社会交往理论指出人际交往有两大原则:接近性原则和机会性原则, 也就是说空间位置接近和社会观念相近的人容易产生互动, 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交往程度取决于交往的机会。事实证明这两大原则也是适用于学生的人际交往。在问及“你关系最好的同学是谁时?”64.4%的学生回答是同桌或邻桌。他们之所以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位置的接近, 有更好的交往机会, 有利于交流沟通, 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交往机会, 增进交流与沟通。

(1) 组织全员参与的班集体活动

班集体活动, 一方面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动态表现, 有利于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相互了解;另一方面, 全员参与的集体活动, 为本来接触很少的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甚至相互合作的机会, 在活动中了解沟通、交流思想、交流感情, 为活动后的继续交往奠定基础。

(2) 座位的经常性更换

事实证明, 同桌或邻桌间空间位置接近, 交往的机会比较多, 所以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拓展人际交往的界面, 融洽整个班级的人际关系, 很多班主任选择经常性的更换学生的座位, 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同桌和邻桌, 更广泛的密切学生之间的关系。

上一篇:团市委副书记学联代表大会预备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医改办主任孙志刚在北美考察医药卫生体制 撰写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