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语用预设失误

2024-04-07

如何避免语用预设失误(精选8篇)

篇1:如何避免语用预设失误

如何避免语用预设失误

语用预设也叫语用前提,是指言语交际双方都已经知道的常识,或者听到话语之后根据语境可以推理出来的信息;它并不在话语的表面显示出来,而仅仅包含在话语之中.例如:

作 者:罗国莹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广西,玉林,537000刊 名:修辞学习 PKU英文刊名:RHETORIC LEARNING年,卷(期):2006“”(5)分类号:H1关键词:

篇2:如何避免语用预设失误

【论文关键词】交际;语用预设;共知性

【论文摘要】本文从语用预设的角度,结合语言和文化的基本定义,对跨文化交际中失误现象的产生进行分析,从语言学的角度揭示了跨文化交际失误产生的原因。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社会性决定了语言系统并非像索绪尔说的是“一个封闭系统”,它不可能在真空中独立发展,自生自灭,而是和其他系统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总是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语言系统内部诸要素(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无一不与社会文化因素发生错综复杂的联系。萨丕尔(Sapir)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有一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种特征而不同于别的群的一群。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因而,研究语言只有把语言系统放到社会大系统中去考察,才能更好地揭示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系统的内部规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性活动而形成的产物,因此,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基于以上理解,从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我们认为文化具有如下特征: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语言和文化一样是社会的产物,是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世代沿袭下来的符号体系,萨丕尔说:“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它是一种文化功能,不是一种生活遗传功能。”在人类学中,文化指的是社会共同体的一个成员受全体成员制约的全部生活方式,很明显,按照文化的这种概念来看,语言就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而实际上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唯一的凭其符号作用而跟整个文化相联系的一部分。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交际一词在英语里是communication,含义比较复杂,其基本的含义是“与他人分享共同的信息”。交际活动的本质就是把单个人联络在社会的关系网络之中。人是社会的动物,单个人必须通过交际活动同他人结成某种关系,构成社会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这里我们把交际定义为: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这里指人与人之间,不指组织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文化活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交际不等于沟通。发出信息,对方懂了,这是交际,也是沟通;发出信息,对方莫名其妙,这不是沟通,只是交际——不产生效果或产生反效果的交际。在不同民族之间,这种事例屡见不鲜。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信息交流的重要形式,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者的外语知识掌握得不够,或交际者不了解异族文化的特点,或者说文化背景不同,经常会在交际中出现语言运用上的失误,造成交际的失败或交际冲突。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包括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之间和同一文化体系内部不同亚文化之间,本文指前者)的交际活动。当一种文化信息必须被另一种文化加以解释时,跨文化交际就发生了。

所谓语用预设,主要是说话人主观上的一种预设,指语言交际活动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基南(Edward L.Keenan)指出:“有许多句子的言语要得到理解则要求先满足某些文化方面的条件或情景。因此,这些条件也就自然地被称作该句子的预设。如果它们没有得到满足,那么所说的话语不是无法理解,就是不按原意来理解的。”这些条件比如:

(1)参与者的地位及其关系种类。

(2)参与者的年龄、性别及其辈分关系。

(3)参与者和句子中所提及的个体之间的地位、亲属、年龄、性别、辈分的关系。

预设也可看作是话语跟使用语境之间的关系,说出一句话就其语境来说是合适的。如法语的“你真讨厌”预设“听话人是动物、孩子、社会地位比说话人低或者跟说话人关系很密切。”

总之,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听话人和语境三个方面。因此预设关系不能单靠语义分析,必须联系说话人、听话人和语境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会话的含义。

语用预设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两个:合适性与共知性(何自然,1988:111)。

第一,合适性。所谓合适性是指预设要跟语境紧密结合,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如:

(1)请把那扇门关上。

(2)儿子,把房间打扫一下。

要实现以上请求就必然要求例(1)预设那扇门是开着的,例(2)预设房间是脏的,母亲知道儿子有打扫房间的能力等。如果说(1)时门是关着的,那么发话人就不可能发出上述言语行为。同样,如果要求打扫的房间刚刚打扫过很干净,或者儿子的年纪还小,尚无打扫的能力,那么说(2)就毫无意义。

第二,共知性。语用预设必须是交谈双方所共知的。预设是谈话双方或一般人共知的信息,它与语境紧密结合,预设明确,则说话人说出来的话,受话人可以根据语境和预设做出不同反应。

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一位中国教师给日本学生讲完“龟兔赛跑”的故事后,让学生谈谈感想,一个女学生说:“我是多么愿意做一个大乌龟呀!”让老师听后哭笑不得。产生这种交际失误的原因是共知预设不同。这位日本学生语句表达本身没有问题,这当中主要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观念、文化习俗上的差异。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日本,乌龟都是耐力、长寿的象征意义,所以日本学生会说出“愿意做一个大乌龟”(意即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儿地学习)的话。中国教师听后所以有哭笑不得的感觉,是以现代中国人的文化习俗、文化心理来理解日本学生这句话的。从语用预设的共知性的角度来看,乌龟在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另有象征意义,用来暗指妻子有情夫的男子。这就是不同民族的人员在交际中,由于语用共知预设不同所造成的交际障碍,这种语用失误在不同民族间的人员交往中随时随处可见。

从广义上来说,任何语言环境、交际背景都属于语用预设的广义范畴,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沟通时,不能忽视语用预设的共知性的要求,否则不但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还会引起交际上的失误。

【参考文献】

[1]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篇3:冷笑话中的语用预设失误

所谓冷笑话,是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被人接受的一种幽默形式。与传统的笑话不同,这种笑话也许并不会引起听者当场开怀大笑,却有可能使人在经过思考之后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并且理解了笑话的本意之后,听者才会感受到冷笑话中的幽默。

冷笑话(Gagless 或译 Anti-humor , 香港称烂Gag 台湾称烂梗),即失败笑话,是指笑话本身因为无聊、谐音字、翻译、或省去主语、不同逻辑、断语或特殊内容等问题,或由于表演者语气或表情等原因,导致一个笑话不能达到好笑的目的,较难引人发笑而成冷场,不过并不代表笑话本身沉闷,这也是幽默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听到冷笑话大多会会心微笑,有时作出双臂抱紧的动作表示:“好冷啊!”或与冷语意相关的说话与表现,如打冷颤、温度、空调或炎热天气等等。

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是两个最大的中文在线百科全书,两者都对冷笑话词条给出了解释。从这两个百科全书对冷笑话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理解冷笑话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从而造成所谓的“冷场”效果。从大众的认知角度看,笑话应该是能引发听众当场发出笑声的。而冷笑话在这个方面显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当然,如果跟传统的笑话一样,也便无所谓笑话和冷笑话了)。本文以下部分就将尝试从语用失误的角度粗略地讨论一下冷笑话能够产生这种“冷场”效果的原因。

二、 语用预设和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由于说话方式或表达习惯的不同,或者由于一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误解、障碍或冲突,影响交际效果的现象(何自然,1988)。Thomas在1983提出“二分法”的语用失误。他认为语用—语言失误是和跨文化失误相联系的,而社交—语言失误(socio-linguisticfailures)是由于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地位差异导致的,属于非文化因素。比相同文化中两个人交流时产生的语用失误属于社交语用范畴(Dash,2004)。同时Thomas认为,社交语用失误也可能是因为学习者根据社会距离,误判了自己的相对权利和义务,以及言外之力(Hondo&Goodman,2004)。

何自然指出,语用预设“笼统指那些对语境第三的、与说话人(有时还包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预设关系”(1997)。语用预设在言语的交际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然而在学术届似乎对语用预设并没有一个特别一致的定义和观点。在考察了各派的观点后,何兆熊对语用预设的概念作了如下三种归纳(2000):

(1)语用预设是指说话人对言语的语境所作的设想。这个观点把语用预设和语境联系起来,认为说话人在说话的时候,对语境事先持有某些设想,而言语交际便是在这个设想的基础上进行的。(2)语用预设是实施一个行为所需满足的恰当条件,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或者说是背景知识。也就是说说话双方都能理解交谈中涉及到的各种信息。如果说话人的语用预设不能被到受话人的理解,就会使受话人产生误解,使交际双方无法达到交流的目的。(3)语用预设的这种互知性(mutual knowledge)是交际得以成功进行的基础,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对语言的理解就会产生困难。

如:

A:I've just run out of petrol

B:Oh, there is a garage just around the corner.

这对例句中,有一个英美国家人所共知的预设,那就是人们可以在garage,也就是修理厂买到汽油,然而在中国,汽车修理厂是不卖油的。因此对于以中国读者来说,恐怕就会对这样的对话产生理解上的困难。

可以看出,语用预设的这种合适性、共知性、隐蔽性特征,是交际双方相互理解并且使谈话顺利进行下去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在语用预设的任何一个方面出现了断层,都会使交际出现困难,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停顿或中断。本文认为,这正是冷笑话中的“冷场”效果产生的原因。

在下面一个部分中,本文将结合几个典型的冷笑话进行简要的分析。

三、 冷笑话中的语用失误

在考察了部分冷笑话的语用预设之后,我把冷笑话中由于语用失误的原因简单做了一下分类,大体可以呈现以下几种类型:

1、 语音层面的语用预设失误造成的“冷场”效果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冷笑话的例子:

* 幼儿园下午上课了,老师问来到校园的小强:“小强,中午在家有没有听妈妈的话,有没有午睡啊?”小强很困惑地看着老师说:“我妈妈说,我已经6岁了。”

这个笑话第一遍读完,恐怕很少有人可以立即看出它的幽默之处在哪里。但是回过头再看一遍,就可以明白:因为中国的小孩子经常不分平卷舌音,所以小明把“午睡”错听成“5岁”了,因此也就在错误地基础上回答自己“6岁”了。对于以汉语为母语、可以讲标准普通话的人来说,很难在第一时间明白这个冷笔话的幽默之处,是因为所有人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明白了解这个笑话的预设:小孩子会不分卷翘舌不分,因而把“午睡”误听成是“5岁”。

这个笑话之所以较容易造成冷场,还在于“午睡”和“6岁”所造成的对比相比较而言,不太容易使人立即形成相关语音知识的联想,下面我们还可以再看一下另外两个笑话,它们就很难产生冷场的效果,或者产生的冷场效果比较弱。因为人们可以很容易通过笑话中提供的相关信息,第一时间推断出笑话的语用预设。例如:

* 中学第一节体育课上,教师整完队以后说:“报数”,只见全班学生毫无反应,呆呆的望着他,老师又喊了一声:“报数”,只见一个学生怯生生的走到操场边,紧紧地抱住了一棵大杨树。

这个笑话中,由于“报数”提及的次数有两次,读者不容易产生误解,但是笑话中提到学生是不明白老师的指令的,读者会对学生接下来的行为有一个期待,等到学生到场边去“抱数”的时候,读者或者听众心中的疑惑就消除了。读者或者听众心理的这样一个“期待”过程,为读者们理解笑话的预设提供的充足的思考时间,因而就不会产生较为“冷场”的效果。

2、共有知识缺乏造成的冷场效果

在上面一个部分中提到过, 语用预设概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做为共有知识的身份,如果笑话中的知识仅属于笑话的讲述者,而不能在第一时间被听众所理解,就会造成冷场的后果。例如:

*有个人长的像洋葱,走着走着就哭了…….

这个笑话应该是比较无厘头(loony)的一类,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笑话为什么“冷”。首先,这个笑话预设了人长得像洋葱,就会具有洋葱的特性--也就是切洋葱时会使人流眼泪,另外还预设了听众会明白流泪就等于“哭”。但是,没有切洋葱经历、又没有相关知识的人,在中国应该还是有一定比例的,另外,就算人们知道这个较为冷门的常识,也不见得把“流泪”等同于“哭”。因此,这个笑话存在上面这样的一推理和联系的过程,但是由于笑话本身又比较短,这样的推理和联系的过程又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因此也就造成了一定的冷场效果。

3、听众和讲述者对于笑话不同态度造成的冷场

对于有些事情,由于各种人群的立场不同、经历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对同一件事情产生共鸣。如果听众认为笑话中的情节令人反感或认为编造这样的笑话是一种错误行为,那么笑话也会产生冷场效果。如:

*有一个胖子,从高楼跳下,结果变成了……死胖子

对于很多人而言,“死胖子”确实是一个表示轻蔑的语言,本身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这个笑话中的“死胖子”一词,是把活生生的“胖子”摔死而产生的,这种拿看轻生命的笑话,是很难引起比较严肃的人的共鸣的。

英语中也存在类似的冷笑话,比如:

*Mrs:Doc,howismyhusband?

Dor:He'llbeALLRIGHT!

Mrs:What?Afterthathorribleaccident?

Dor:Yes,wecutoffhisLEFTarm andLEFTleg,so,allRIGHTnow!!

这个笑话中,同样的是拿别人的痛苦作笑料,也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四、结论

语用预设对于交际双方的交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交际是否能够顺利地进行。然而在冷笑中,由于语用预设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失误,使得冷笑话不能像普通笑话那样立即引人发笑。本文认为原因主要是三点:一是语音层面的语用预设失误,另一个是共有知识缺乏造成的语用预设失误,还有一个是听者对笑话中的语用预设与讲述者(编造者)持不同的态度。

参考文献

[1]罗国莹.如何避免语用预设失误[J].修辞学习2006年第5期(总137期).

[2]蔡平.语用预设理论对翻译方法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7年第5期(总第138期).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4:如何避免语用预设失误

之所以出现语用失误,与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与语言有关的文化背景的介绍有密切关系。语言与文化是不可能截然分割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某种生活方式、某种价值观念、某种宗教信仰等。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许多老师认为只要狠抓听说读写的训练,就能让学生学好英语,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语言的一项重要功能是交际,而交际能力的形成是以语言能力为前提的。使用外语时,如果语言能力欠缺就无法完成两种语言的转换而实现交流的目的。而另一方面,仅有语言能力而缺乏对文化背景的了解,也会造成交际失误。比如,外国人称赞我们的某一长处时,我们常常很谦虚,因为谦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嘛,这往往让称赞者无所适从,会让称赞者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再比如,动物的文化附加义,东西方也不尽相同。老鼠在中国人心中从来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可是在英语俚语中老鼠还可以指女人,或指怕羞的人,更因为米老鼠的形象,老鼠在欧美儿童心中是智慧的象征。

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文化对接,来避免学生的语用失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教师备课时要把与英语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放到与语音、词汇、语法等同样重要的地位。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考虑英语首先是一种交际工具,要考虑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做到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做到精讲多练。除有计划地介绍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如生活方式、经济发展、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以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重温地理、历史教科书中关于英语国家的介绍。我们重点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讲清其用法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介绍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学生对这些也甚感兴趣。

2.注重英语交际情境的创设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逼真的英语交际情境,把学生带入真实的语言环境,这样可以让学生摆脱背诵的束缚,避免机械模仿,在情境中让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进行交际角色的扮演,例如,初次见面、寻求帮助、生日聚会、购物、看病等情景都可以很容易使学生进入角色。这样学生可以直接体会交际的成就感,事半功倍,不至于如同中国人初次见面就乐于提出一些关于个人年龄、薪水、婚姻、家庭等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导致不必要的尴尬。我们还可以通过针对学生喜欢的西方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等,创设节日场景,让学生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3.增加有关语用知识的讲解

对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词序语序的差异、词义褒贬的差异、用词用语的差异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比如,hadbetter的表层意思是“最好”,常被我们用于提出建议。其实,这个短语侧重于“劝告”的意思,是为听者出谋划策,或是长辈对晚辈、有经验者对无经验者讲应该做什么或是怎样去做。所以,老师可以对学生说:“You??dbetterwritethemdowninyournotebook.”如果学生对老师说:“Ican??tunderstandyou.You??dbetterwritethemontheblackboard.”就会让人哭笑不得了。再如,初中课本里表达“建议”的方法有Let??s...、Whynot...?、How/Whatabout...?、Whydon??tyou...?及suggest、advise为谓语的陈述句等,要让学生懂得这些句型在具体情况下的使用,比如,建议的内容是一般性事务还是大事;说话双方的熟悉程度;说话者对自己的建议能否被采纳的把握程度;建议者的个性如何,是含蓄还是心直口快等,都可能是我们在选择句型或动词时所需要考虑的内容,如果选择不对,就有可能造成语用失误。

4.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原版电影

电影不光为学习英语提供广泛而丰富的语言知识,它还为我们展示了该国的乡村或城市风光,民族习惯,文化教育,民俗风情以及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这就使学生对这个英语国家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能进一步增强。电影还能够使学生“结识”各种人物,有政府官员,有普通职员,有社会公民,有在校学生等,所有这些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修养,各种口音的人物,都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情境,对提高其英语交际能力很有帮助。观看英文原版电影能够使学生在了解最前沿的英语语言的同时,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激起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兴趣。英文电影为学生提供了绝对纯净的英语环境,演员们地道而优美的英语会激发学生的模仿欲望,引导他们掌握地道的英语交际方式。比如《阿甘正传》、《国王的演讲》等贴近生活而又幽默风趣的电影就很适合中学生观看。另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适时插入英文电影的场景剪辑,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等活动,也可以适时模仿,加深对一些表达方法的运用场景,避免语用失误。

不可否认,现在的初中英语教材更贴近生活,更有利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但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我们老师对学生的语用失误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贯穿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去。

篇5:教师如何避免在教学设计中的失误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如何避免在教学设计中的失误因此,及时的找出原因,并且详细的分析才是最主要的措施。在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中,有些问题可以避免,有些问题允许发生。比方说,在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中,由于工作压力大,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失误,这是允许的,因为任何一名教师都不能保证永远不出错。在教学设计上,有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例如没有关于数学的知识,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丰富,要想在课堂中增加一些数学知识,并不是难事,主要在于态度。对于可以避免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避免。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解析。

一、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缺少“关于数学”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中,数学知识是主导。数学知识指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一些现实事物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教师如果单纯的教授书本上的知识,会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而且没有办法将所学习的书本知识良好的运用到实际中。这种结果是很严重的,必须加以改正。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中缺少关于数学的知识还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本质和数学教育价值缺乏认识和思考的意识,这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在小学,学生的意识比较淡薄,基本上是教师引导着学生的意识,如果教师的意识也淡薄,必然会发生缺少关于数学的知识的情况。

2.缺少数学学习方面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中,理论和实践一样重要,没有理论的实践等于是“摸着石头过河”,最终受到影响的就是学生。缺少数学学习方面的知识意味着对数学教育理论缺乏更新,导致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有偏差。现阶段的教育界为了探索教育如何更好的发展,对于教材和教学方式都在不断的更新中,每一年实行的教材和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不同。在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中,必须及时的进行更新,和业界的步调一致,否则学生没有办法接受最新的知识。另外,教师在没有意识到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时,这样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

3.缺少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知识

对于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知识而言,教师必须有足够的知识量来进行教学设计,如果缺乏,可以进行补充。现阶段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出现了“吃老本”的现象。很多教师无视自己本身的问题,出现状况一律推给学生,这就在教学设计中埋下了相当大的隐患,影响范围也较广,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二、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1.小学数学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必须有过硬的素质。从知识方面来讲,教师必须有较广的知识量和教育方法,对于学生的不同差异,教师应该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量和不同的教育方法来教授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方面,也要有一定的创新,不能老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例如在下面的教学案例中,就有很好的借鉴: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中,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出示圆形水池,引导学生区分圆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引出课题―圆的面积。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回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导出圆的面积公式―πr2。最后又回到圆水池,计算其面积。这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案例,教师利用自己的知识量结合实际的事物来引导数学知识,同时又运用到了实际的操作中。由此可见,教师的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2.小学数学教师在职培训不系统

对于教师而言,也是“活到老学到老”。因此,对于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现阶段之所以出现上述的三个问题,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被系统的培训,往往都是在外“学习”一两天就回到学校继续教学,对于学习的内容,他们也不是很了解,也没达到精通,因此不敢轻易的应用到教学设计中,造成了上述问题的产生。

3.学校对教学设计方面的管理不够科学

学校是教师的集中地区,只有学校科学的管理教学设计才能保证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质量和实施效果。现阶段的很多学校在教学设计管理方面,都是流于表面,没有实质性的措施,这是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只有加强管理,才能提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质量,使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加深,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篇6:如何避免语用预设失误

1 公示语的概念及功能

公示语集公告、信息指南、标识语、指示语、揭示语和警示语于一体, 其语言经济、简洁、直白、清楚, 其框架和表达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标准性和沿袭性。公示语分为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和强制性公示语四种。

1.1 指示性公示语

旨在向公众提供某种相关的服务信息或服务内容, 常用名词或名词短语表达, 如:Transit Information转乘信息查询;Lee Auto Parts Lee氏汽车配件店;Wi-Fi here此处提供免费无线网络;Oak Park Mini Mart Oak Park小卖部;Valet Parking代客泊车处等等。

1.2 提示性公示语

仅起提示或警示的作用, 一般使用陈述句或省略句表达, 如:Detour请绕行;Caution:Wet Floor小心地滑;Danger:high voltage at track level.高压轨道危险, 请注意安全;In case of fire, elevators are out of service.如遇火灾, 电梯停用;Stand clear of door in case of emergency.请勿紧靠车门, 以免出现意外。

1.3 限制性公示语

属于指令性言语行为, 对公众行为提出限制和约束要求, 语言直截了当, 语气较弱, 不会使人感到强硬、粗暴、无理, 如:Toddlers Only仅供初学走路者使用;Parking by permit only仅供有许可证者停车;The area is for non-swimmers and children 48〞or less only.会游泳者和身高48英寸以上儿童请勿入内;For your safety, slide feet first only.为了您的安全, 请勿头朝下滑。

1.4 强制性公示语

旨在以强制性方式阻止或预防特定行为或事件的发生, 语言直白、强硬, 没有商量的余地, 其语言特点表现为祈使句, 尤其是否定祈使句的使用, 如:Curb your pets.请看管好自己的宠物 (请勿让宠物随地大小便) ;No turn on red.红灯时请勿转弯;No smoking, littering, eating and radio playing on CTA vehicles.Violators subject to fine of up to 300$.请勿在车上吸烟, 乱丢纸屑, 吃东西, 播放收音机, 违者罚款300美元;No carry in food or beverages allowed.禁止自带食物或酒水入内。

2 公示语的文化预设

翻译家尤金.奈达指出:“文化预设是指在一定社会中被人们所共识, 但以潜在的假设形式存在的信条和理念。这种潜在形式为生活在同一社会的群体所接受与共享。”[1]这段话可以理解为文化预设即拥有共同文化背景或者生活在同一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成员所具有的共同文化知识, 包括语言在孕育、产生过程中的文化背景, 某一民族文化发展所特有的审美范式、价值标准和文化取向[2]等等。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 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不同的社会背景, 不同的认知世界的方式, 不同的思维方式, 投射了不同的主体经验, 赋予了不同的言外之力。公示语的背后是特定的文化背景、文化内容, 分析公示语就是分析某一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审美范式、价值标准和文化取向。中式公示语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 是现实生活中活的语言, 折射了汉语语言特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价值观、风俗文化以及认知世界的方式。而中英礼貌原则的差异以及文化负迁移现象常常是导致中式英文公示语语用失误的原因所在。

3 中式英文公示语的语用失误分析

3.1 中英礼貌原则的差异

礼貌现象在各种文化里普遍存在, 然而礼貌现象具有文化特性, 不同文化评价礼貌的标准、认识礼貌的方式各有不同, 这是由于历史、社会、地理、人文等各因素造成的文化价值观和对礼貌概念的认识不同造成的。

西方文化重视个人价值观念, 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3]阐述了西方社会的礼貌原则, 即:每个社会成员都希望拥有个人自我形象, 即:希望获得认可、接受和尊重的积极面子以及希望拥有行动自由, 不被强制的消极面子。相比较而言, 汉语文化高度重视社会整体, 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悠久历史传统, 因此, 汉语文化中的面子往往指个体在所处社会群体中取得的良好公众形象, 具有社会取向, 依赖于社会中他人的判断[4]。

某游乐场内有一条警示语:孕妇、疾病患者、五岁以下儿童不得游玩。这样的公示语在国内比比皆是, 从汉语礼貌角度来看, 对公众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中华文化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文化, 其思想精髓是“天人合一”和“仁爱”, 即:仁爱与正义, 人与人相互友爱、帮助、同情, “孕妇、疾病患者、五岁以下儿童”在汉语文化中内涵为需要特别照顾的“老弱病残孕”弱势群体, “不得”是汉语公示语中严格规范公众行为的强制性公示语的标志之一, 而这样的强制性语言恰恰是一种提醒, 暗示了这项娱乐活动对这三类人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恰当地体现了一定程度的礼貌、关照、保护和人文关怀。

而对应的英文为:“Prohibit pregnant women, people with disease and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ld”, 除去明显语法错误, (更正为:Pregnant women, diseased people and children under 5 are prohibited) , 从英文角度来看, 该公示语采用祈使句, 语气强硬, 忽略了对人的基本尊重, 与西方主流价值观念大相径庭、格格不入。众所周知, 人权观念在西方社会深入人心, 人人相信生而平等, 无论年龄、性别、种族、国别、职业、文化程度、健康状况, 都有受到同等尊重的权利。该公示语硬生生剥夺了孕妇、病患、5岁以下儿童三个社会群体理应享有的权利, 严重伤害了他们的消极面子——各人拥有行动自由, 不受干涉[5], 成为不为西方社会所接受的不礼貌用语。试比较美国游乐场一公示语:Elderly persons, pregnant women, infants and those with health conditions requiring medical care should consult a physician before using any spa or hot tub.这句公示语与上文公示语内容相近, 但其强制性语气显然弱化许多, 留给受话人选择服从或拒绝的回旋余地较大, 虽对受话人的消极面子构成一定的威胁, 但因语气间接、婉转而显得更有礼貌, 更可接受, 体现了适当的人文关怀和礼貌, 规避了直接、强势禁止的语言带来的不尊重和歧视感。

3.2 文化负迁移的影响

文化负迁移是指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 指人们下意识地用有别于目的语的母语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 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6]。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导致语用失误的表现有很多, 例如注重目的语的语言形式而忽略了语言形式使用方面的社会文化背景, 或者借助母语中的文化知识去理解和套用目的语中的文化概念, 从而将母语词汇的文化内涵迁移到外语词汇上[7]。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例子, 一家小吃店门外挂满红辣椒, 招牌上赫然写着“香辣主义”。但凡在中国文化中长大的人无人不知湖南人爱吃辣椒是出了名的, 他们的辣椒又红又辣, 而浓郁的山乡风味的、香酸辣特色的湘菜想起就让人垂涎欲滴。在中国文化中, “红辣椒”和“香辣主义”两样东西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文化意象自然就是“湖南特色菜餐馆”, 这种文化意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认知图式,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够非常轻松地理解。“香辣主义”中的“主义”指“某一 (特定) 人或物所特有之行为方式、作风”, 而“香辣主义”强调辣而香的独特饮食口味, 餐馆名简单、直白、清晰地表述了湘菜的文化内容, 是为很容易打动食客的招牌。而旁边的对应英文为:Fragrant and Hot Marxism (直译为:香辣马克思主义) , 对于目的语文化的读者, 一定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根本无从领会。“马克思主义”当中的“主义”指特定的思想、宗旨、学说体系或理论, 与表述口味的词“香辣”完全风马牛不相及。这里的“Marxism”只是注重了目的语的语言形式“主义”, 而忽略了两个“主义”在母语和目的语中的文化内涵和差别。显然, 饱含典型中华文化的“香辣主义”在西方社会是为文化空缺词汇, 而直接将母语文化的内容迁移套用进目的语, 造成了语用失误, 其母语文化中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和语义联想也丧失掉了。这就是所谓“语用迁移”, 即一种语言行为的施为之力在另一种的文化中失去了作用, 特别是语用负迁移可能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 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圆满的交际效果”[8]。

另有一耳熟能详的洗车行广告语——“洗刷刷”, 动词“洗”加迭音象声词“刷刷”, 三个字短小精干、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将洗车时发出的声音形容得立体、生动, 使消费者很容易记住, 并能轻松打动消费者, 可谓成功的广告词。而音译过来的“Washes the sound”, 盲目套用汉语母语中的文化概念, 试图将母语词汇的文化内涵迁移到外语词汇上, 语言形式看似对应, 然则意思表达词不达意, 平淡无奇, 了无生气, 效果天壤之别。

4 结束语

公示语作为无声的向导, 对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提供交通指示、饭店服务信息、购物娱乐指南、景点介绍等服务, 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许多方便, 是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一个窗口。然而, 不恰当的中式英文公示语的出现, 却能够对外国人造成理解困扰, 甚至误导, 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于我国国家形象。而文化差异是造成中式公示语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 也是需要坚持不断研究的课题之一。研究公示语的得体和规范使用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摘要:公示语是在公共场合提示公众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特殊文体。不规范的英文公示语可以产生歧义、误解, 影响一个城市的形象, 也会给外国游客带来诸多不便。其中, 文化预设是造成中式英文公示语语用失误的原因之一。从中英礼貌原则的差异以及文化负迁移现象的视角可以剖析中式英文公示语的语用失误。

关键词:中式英文公示语,文化预设,礼貌原则,文化负迁移,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Meaning Across Culture[M].New York:Orbis Books, 1981:14.

[2]张义君.跨文化交际中的话语障碍与文化预设[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3) :107-110.

[3]Penelope Brown, Stephen C.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 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61.

[4]Mao L M R.Beyond politeness[J].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4:21.

[5]Peccei Jean Stilwell.Pragmatics:Language Workbooks[M].Lon don:Routledge, 1999:64.

[6]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 2000 (2) :2-8.

[7]卢秋萍.浅析母语文化负迁移对词义的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4) :92-94.

篇7:避免初期的预算失误

问题:初创公司的所有者在制定预算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我该如何避免?

回答:如果说1990年代末的网络泡沫可以给我们有所启发的话,那就是如果没有合理的长期财务战略计划,浮华的业务及营销计划就毫无价值。短期内财务数字或许可以把人唬住,但是最后总会真相大白。那么当我们为真实的新经济(New Economy)做准备的时候,创业者如何才能从前辈的失误里吸取教训呢?避免以下五个失误,你的百万美元创意就不至于成为百万美元噩梦。

■夸大预测。安然并不是第一家言而无信的公司,更不幸的是,它也不会是最后一家。投资者偶尔会被短期的财务数字所欺骗,但是最后受伤害的总是那些由此获得融资的公司。虽然切实可行的预算和预测会延长你寻找投资的时间,但是当你确实得到资金时,这钱来得很踏实,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年你就可以执行你的盈利计划。

■忽视当前预算需要。另一方面,如果你的计划显示启动一个产品上市需要5万美元,那么就不要仅仅只要求3万美元。如果你的项目没有额外资金的话就会失败,那么潜在的投资人和银行家就不会给你提供融资。这是网络泡沫时期带来的沉痛教训。这些公司等不到盈利的那一天就用光了最初的种子资金,然后不得不放弃。投资者越来越精明,他们宁可在一个小服装店上投资5万美元,也不会让3万美元打水漂。

■认为有收入就能表明现金流良好。实际上在每笔交易中,达成交易和最终收回款项之间都会有时间差。这是一个商业事实,并不是问题,你应该为此做好准备。不幸的是,很多公司并没有做好准备,因为花掉了还没收回的钱而遇到了严重的现金流问题。多点智慧、判断力和远见可以让你的公司生存得更加长久。

■忽视应纳税项目的影响。每日销售报表的实际余额通常没有账面反映的那么多。你的账目里包含了基于收入的营业税和员工扣税,这些只是暂时记在你的账户上,最后都要上交政府。你的财务报表里不能把这些当作公司持有的财产。

■广告投放时间不合理。广告能带来销售额是基本的常识。但是很多预算都以当期销售额为基础算出一定的广告成本。而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广告或营销活动至少应在预测销售的前一个周期就开始。考虑到额外的非预算支出成本,需要在产生收入之前制定出合理的广告预算。

篇8:英语语用失误浅析

关键词:英语语用语用失误语用能力

收稿日期:2008—11—03

作者简介:黄惠萍(1974.04—)女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一级教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从原来的重视知识向重视能力转变,教学由依赖性教学向独立性教学转变。教学不仅要给学生能够带得走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能够运用自如的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是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英语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提出高中阶段英语教学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减少学生的语用失误,进而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在实际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常常不能正确地进行交际,会出现“语用失误”。那么什么是“语用失误”呢?所谓的“语用失误”是指会话者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说话不合时宜,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即:会话者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是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原因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语用失误的分类

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 )。

(一) 语用语言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指对语言语境把握不当导致的语用失误。常见的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不注重英、汉差异,套用汉语的表达结构。

餐厅服务员或商场售货员在接待顾客时问:What do you want?这明显地违反了英语的使用习惯。正确、得体的表达方式应是: Can I help you? 或What can I do for you?

2. 汉、英词语一一对应,忽略了两者间的差别。

在实际会话中,有时常常直译,汉英词语一一对应,没有体会英语意义的丰富性。例如:一位中国女士送给她的美国丈夫一套西服作为生日礼物。一天两人要去参加一个宴会,妻子建议说:“Why not wear your birthday suit?”这句话令她丈夫和家人很震惊。 “birthday suit”是英美特别是美国惯用的一则非常幽默的俚语,常用作complete nakedness(赤身裸体)的一种委婉说法。它本身隐喻的是一个人呱呱坠地时的一丝不挂的情景。

3. 不能分辨相同的表达在不同的语言中的不同语用意义。

有些表达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相同的语言意义,但在两种语言中的语用意义却可能是不同的。例如,一个外国朋友问你:Is the supermarket open on Sundays?你回答:Of course. 本来,你想用很肯定的语气应答。可在这种语境下,听者却很不乐意了,他会理解成:那还用问,只有傻瓜才会问这样的问题。Of course 不能滥用来表示肯定,否则它会导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认为是一种讽刺或是对其智力的怀疑。

4. 未遵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语言习惯,错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

如在应答“Thanks a lot,that's a great help.”时说:“Never mind.”本来想表达的是“不用谢”(you're welcome)之类的话,但错用了表达方式。Never mind 常用来回复对方表达的谦意。

5. 望文生义,不能根据语境判断说话者的真正用意。

如 老师问学生: can you answer the question, Mary? 学生回应 “yes”后就再没吭声。很显然,事实上老师并非是对学生是否能回答问题的能力的疑问,而是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但学生只理解为一种询问,只按提问的字面意思作答。

6. 随意用完整句,不注意完整句在特定场合下可能带来的特殊含义。

— Tom, have you read Unit One twice?

— Yes, I have read Unit One twice.

这个回答并没有任何语法错误,但它提供的信息超过了交际中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因而会产生言外之意,让人认为说话者不耐烦或是在耍脾气。在这里,用Yes.或Yes, I have.即可明确表达意思。

7. 忽视同一结构在不同场合下的正确使用。

英美人在请求别人做事情时,经常使用不同的言语来表示礼貌,对老朋友会说Open the door,对同事或同学可能会说:“Can you open the door?”对老师则会说:“Could you open the door please?”

(二)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常见的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不同价值观念引起的社交语用失误。

(如 Dr Black 刚作了一次演讲)Dr Black, you've made a wonderful lecture! 这句话很不恰当。在西方人的眼里,学术报告是实事求是的,不会是wonderful,这里有违反质的准则之嫌,使人以为说话人在吹捧,显得虚伪。恰当的说法为: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lecture, Dr Black.

2. 不得体的回应感谢或道歉。

无论大小事,不论对朋友或家人,西方人都常把“Thank you ”挂在嘴边。回应别人的谢意,中国人习惯回答“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为“It's my duty.”的话,就会被误解成说话者并非乐意,只是出于工作或义务才帮助的。得体的表达应该是It's my pleasure.

3. 不同的思维习惯引起的社交语用失误。

— Hi, Mr. Li. Your wife is so beautiful.

— Where? Where? She looks just so so.

别人夸奖自己的妻子漂亮,这里的Mr. Li却用中国习惯和思维方式应答, 这样的回答会让操英语人士觉得难堪,似乎他们在说谎或他们没有辨别好坏的能力。得体的回应是:Thank you.

4. 不同民族的非自由话题引起的语用失误。

如中国学生会很随意地用他们很熟悉的句子问西方人士: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 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Where are you going? How much money do you earn each month?等。这些在中国人看来是客套话,可以互相谈论,但西方人则认为是个人隐私,他人无权干涉。这种提问会被看作是无礼,是冒犯。

二、语用失误的成因

造成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在于:

第一、从客观原因来说,社会文化因素造成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一方(或双方)对另一方的社会交际传统缺乏了解,交际双方各持不同的文化观点参与跨文化交际,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结果两种文化观念不能相互融合,发现与自己的预期不同,就会产生文化冲突,出现不恰当的言行。就其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交际双方由来自不同的国度,由于风俗、价值观、文化背景差异,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导致交际过程中产生交际障碍。例如:中外文化的差异,对狗也有不同的理解。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等,而在英国,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他们用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如果对对方文化不了解,难免造成语用失误。由于中国学生生活的环境不同于西方英语国家,中国学生的语言思维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学生语言思维。众所周知,西方国家较重视语言的逻辑性,采用总分总的思维。但中国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严格训练,因此,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经常出现语用失误。

第二、从主观原因来说,与教师和学生有紧密的联系。当前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造成学生英语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现有的劳动就业制度、人事制度、工资制度以及高考制度、评价制度导致学校还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教师只重视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获取,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和教科书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各种语用知识的介绍和输入,因而忽视学生实际语言的操练,造成学生学习“哑巴”英语。另外,高考还是学生走进大学校园的唯一途径的背景下,学生学习英语重视英语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实际语言的运用,而且学生没有用英语进行操练的人文环境。忙于应试教育的学生,在学校缺乏外文资料的情况下,加上没有时间来了解西方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地方俚语,这样在会话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语用失误。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减少学生语用失误,提高学生语用能力呢?下面谈谈语用能力培养的策略。

三、语用能力的培养

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培养该门语言的语用能力的过程。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根据Jenny Thomas的观点,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没能根据标准的语法编码模式去谴词造句,他顶多被认为是“说得不好”(speaking badly);但没有按照语用原则来处理话语,他就会被认为是“表现不好”(behaving badly),被认为是“不真诚的,存心欺骗的或居心不良的人”,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语用能力是不会随着谴词造句的能力的提高而自然地提高的。要培养语用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语用意识以及学生的语用意识。

多数人是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的,英语教师担负着主要的课堂教学任务,英语教师语用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成败,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语用意识尤其关键。英语教师应加强学习语用学理论,用理论指导教学,经常阅读一些时代感强且较为流行的有关反映英语国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及风土人情等内容的报刊及资料,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减少文化背景差异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自觉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偏差,把培养语用能力落到实处。

其次,在教学中,讲授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应结合语用知识。

就是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之间的关系。如,在学生读到这样的句子:“I have a clever brother.He likes reading yellow newspapers.”时,不只是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还应该向学生介绍颜色在中西方文化里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黄色书籍”往往象征着“色情、下流的书籍”,所以学生会以为yellow newspaper也是色情类的报刊。这里我们就要向学生解释清楚:在英语国家中,yellow newspapers是“儿童读物”的代指。真正色情的东西则往往用blue代指,比如“blue movies”就应当翻译成“黄色电影”。

第三,加大英美文化习俗知识的输入量,培养学生跨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了解英美文化,熟悉英美人民的习俗,才有可能运用英语进行成功的交际,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英语与汉语的文化差异。掌握日常社交往来方面的一般语用规则和正确的表达方式,如称呼、问候、询问、道歉、告别和打电话等。在跨文化的学习和交往中,多一种警觉意识,增强对跨文化差异的洞察力,不断总结归纳,做到学以致用,尽可能减少交际双方因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而造成的误会,为成功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应尽量挖掘教材中的有关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教学必须包括背景文化知识的传授。通过

显性的教学活动和隐形的潜移默化,让学生提高跨

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英语教材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英语教材选用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如:The Merchant of Venice,The Moon Stone,Sacrifice For Love。在讲解课文时,介绍故事的背景,及其作者的其它作品, 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感性的认识。

此外,大量阅读可有效提高学生信息输入量。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累知识,扩大对目的语语言

和文化知识的了解。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要想获得外语文化知识,广泛阅读,不断积累是最佳途径。教师要求学生尽可能多阅读一些英语文学原著、原文报刊、杂志等,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材料,不断扩大视野。通过大量阅读,学生才能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有效避免交际中的文化干扰,减少和避免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Thomas,J.,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上一篇:老古城前街社区学习党代会情况总结下一篇:课题调研报告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