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用功能

2024-05-04

认知语用功能(精选九篇)

认知语用功能 篇1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崛起, 学者们对于转喻的研究也逐渐兴盛起来。比如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 (Lakoff, 1987) 曾经所说:“转喻同隐喻一样, 也存在于人们平时的思考和行为上”。从这时期起, 专家们逐渐认为, 在语言现象中转喻不只是停留于对语词的辅助或修饰功能上, 即转喻不仅仅是增强语言效果的语言现象, 更体现了人们日常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惯性。正是在这种认知下, 学者们加紧了对转喻的语义、语用功能的探析, 并纷纷从语法层面、词汇层面以及语用层面增强对转喻的理解。转喻的认知范围持续扩延, 而对于转喻的解释力也在不断扩大。学者们逐渐认识到转喻和隐喻一样都以经验为前提, 有一定的系统规律用于对我们日常思维的组织, 也属于对世界认知的一种方式。

一、转喻释义

众所周知, 借代属于人类的思维方式之一, 也是人类对客观世界产生认识和了解的重要手段。可以说, 通过借代, 人类可以组织自己的语言活动展现对客观社会的认知。而转喻就是借代的一种。转喻这种修辞格类似于其它修辞格, 在传统修辞学解释中都是用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方式, 专家们对它进行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例句的修辞效果对比分析转喻与其它辞格的区别。

Lakoff&Johnson等较早的认知语言学家则认为利用邻近关系使转喻完成了对事物的概念化进程。继而Lakoff&Johnson又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 认为转喻在认知域中属于概念的映现, 主要表明的是其指称功能。而学者Peter Koch则认为转喻不属于语言结构的范畴, 而反映了语言同外部社会的关联。同时, Peter Koch认为目标域与转喻源域之间存在着邻近的关系, 而其邻近关系生成的基础则是框架, 在这种框架下, 各种元素之间都能使转喻发生, 不过在框架内的元素都以原型理论和格式塔理论为依据。此外, 学者Andres Blank利用框架理论阐释转喻的理论内涵, 他更多的扩大了Peter Koch的理论, 认为转喻不但能够存在于同一框架之间, 也能够存在于不同框架之间, 即转喻的使用上应该存在着框架网络, 此后学者Andres Blank更深一步的研究在框架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转喻。而学者Croft则觉得从认知语言学上来看, 转喻主要凸显了矩阵域中差异性的语境下对侧面能力的凸显, 并且比单一域或者框架在解释转喻现象时更有说服力。

针对转喻的本质问题, 学者们都认为转喻的本质是把整体或整体的一部分用容易感知、辨认并方便记忆的部分代替, 或者是把部分用具备完形感知的整体替代。当然, 这种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替代也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一方面是方便了语言表达形式;另一方面则是对于认知语言学界一致认可做法的遵循。而国内的诸多学者在研究转喻的本质时则从理想认知模式、认知域或矩阵域、概念整合角度以及认知参照点等方面阐述。

二、转喻的认知语用学功能

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看, 转喻并不单纯是一种语言现象, 它反映了人的基本认知思维形式。而专家们除了从理论的角度对转喻进行分析外, 还把转喻和认知语用功能联系, 对现实社会中的转喻现象进行分析。可以说, 转喻的认知语用学功能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转喻认知语用学的理论研究, 二是把转喻的理论在实际的英语或汉语中针对一些具体现象进行阐释。下面, 我们主要对转喻的理论在实际的英语或汉语中针对具体现象进行的阐释加以描述, 主要有三方面的具体成果。

一是词的多义性的转喻研究。

将语义学与转喻理论联系起来, 其核心在于词的多义现象。在自然语言之中, 多以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其实一种语言现象, 同时也是认知现象。转喻在此的主要作用是“连接”, “连接”词的所有意义。学者朱炜认为, 转喻在此的主要意义是一个框架内的投射。由于不同的认知角度以及认知水平的差异, 使得物体、时间、概念之间属性非常多, 而人们过多关注的只能是那些比较突出的, 在语义学之中, 我们称之为凸显属性。也正是因为转喻的缘故, 我们才可以词的多义表现出来。现在, 研究词的多义现象已经成为近年来语义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隐喻和转喻是词汇得以延伸和扩展的基础。在此,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词汇多义性形成的细致的解析。笔者对于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 发现国内研究主要呈现两个方向:一方面, 通过英汉两种语言对比的方式, 试图发现转喻/隐喻对于词汇多义性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 通过研究词汇扩张路径, 探求转喻/隐喻在词汇多义性方面的影响程度。如著名学者张建理先生就通过研究发现, 人体词汇之中面部多为隐喻, 而心的引申方式主要为转喻。

二是转喻理论与构式语法。

“形式和意义的匹配”如何, 这时构式语法中的核心所在。近些年, 认知语言学专家也试图通过转喻的方式, 来解释同一个构式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构式以及构式与词汇之间关系。应用语言学著名学者严辰松在对于双及物结构进行长期研究之后发现, 能进入表“给予”义双及物结构的动词是有一定联系的, 这也是其能够进入该结构的前提条件。从认知学的角度解释的话, 转喻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三是语篇的转喻性研究。

从当前研究状况来看,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块:概念转喻在语篇衔接中的作用和转喻理论关照下的语篇回指现象。

Abdu LG abbar Mohammed AL-Sharafi认为, 传统观点认为转喻仅仅是一种符号运作的观点并不科学, 转喻在更多意义上是一种词汇的延伸, 是语篇衔接的关键所在。魏在江则指出, 转喻可以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 是语篇组织的重要方式之一。除此之外, 学者李克则将自己的切入点放在了语篇回指现象上面, 再通过详细研究名词回指、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与转喻之间的关系之后, 其正中阐明突显原则在语篇的重要意义。

三、结论

转喻这种语言现象现在十分常见, 正如学者UIImann所认为的那样:“转喻和隐喻一样是建立在人类的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言模式, 而人类在使用语言时弱没有转喻或者隐喻则显然是不可思议的”。因此, 随着我国学者对转喻认识的增多, 尤其是语义和语用上的探究增多, 我们将会更好的认识和利用语言学的转喻功能。

参考文献

[1]、Brown, G.&Yule, G.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83.

[2]、Dirven, Rene&Marjolijn Verspoor.Cognitive Exploration of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Publishing Company, 1998.

[3]、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4]、李勇忠, 李春华.认知语境与概念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6) .

语用模糊现象的分类及认知功能观 篇2

语用模糊现象的分类及认知功能观

语用模糊是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从本质上看,又是一种认知现象.文章介绍了语用模糊现象的产生及分类,并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语用模糊在交际中的作用.

作 者:邓文超 DENG Wen-chao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310018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年,卷(期):30(z1)分类号:H08关键词:语用模糊 分类 认知 交际作用

英汉中动句语用功能的认知研究 篇3

关键词:英汉中动句,语用功能,认知研究

最早对英语中动句做出较为详细说明的是Jersperson,他承继Sweet[1](p217)的“中动句所采用的动词有被动意义,且在中动句中动词的直接宾语充当主语,原本的语法主语—施事在中动句的表层结构上并没有得到表现因为它具有不确定性”观点,并将之称(Jersperson[2],p347)为“主表被结构”。而后,Lyons、Van Oosten、Fellbaum、Keyser&Rooper,Striok,Fagan,Massam等人又分别从传统语法、句法学和词汇学等方面探讨了这一结构的生成。再后来,Goldberg,Youshiruma和Lekakou等人又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探究了这一结构。

就汉语来说,对于中动句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也有很多学者对这一结构做出了较为充分的解释。如赵元任、Sung.Kuo-ming、Ji.Xiao-ling、戴曼纯、韩景泉、徐盛桓、曹宏、何文忠,杨晓军、刘芬等分别从传统语法,生成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就中动句的成分、生成、认知动因等方面做出了说明。然而,我们也看到,尽管前贤对这一结构的解释说明已经大量存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以往的研究中却甚少有人涉及到这一结构的语用方面。而且我们认为,中动句作为语言表达中一种较为常见形式,它必定具有一定的语用功能,否则这样的形式便不可能会存在在语言中更不可能被人们所接受。因此,我们认为对英汉语中动句的进行一定的语用学研究是必要的。

1 英汉中动句语用特征的以往研究

就对英语中动句的语用研究来看,Goldberg&Ackerman[3]指出,中动句是否必须带修饰语是由中动句的语用需要而不是句法需要决定的。每一个句子中都必须有焦点成分来表达新信息,而中动句中的充当主语的名词短语正是这样的焦点成分。我们认为中动句中修饰语的存在是为了来说明或者修饰这样的名词短语的,它的存在是出于语用的需要。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虽然Goldberg&Ackerman注意到了中动句通过修饰语来满足句子本身的语用需要,但是他们并没有明确指出这样的语用需要究竟是什么。在我们看来,他们的论述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地方,如,这样的论断是否适用于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呢?这样的语用需要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满足的呢?

就汉语中中动句的语用研究来看,曹宏[4]认为,中动句的句首NP是话题,它提供了言谈的出发点,(VP+AP)是说明,它是针对这个话题做出的评论。她认为在整个中动句中,(VP+AP)主要用于表达说话人做出评论(NP具有AP这种性状)的根据和信息来源,即对话题部分的说明是根据什么样的参照标准而得出来的。从曹宏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动句具有评论话题这样的语用功能,但是是否所有的中动句都只有这样一个单一的功能呢?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来研究中动句的语用功能的主要有以下学者。杨晓军[5](p171)认为,英汉语中动句都表达说话人对主语所指对象的属性、功能、价值的主观判断。在他看来,中动句在这两种语言中都具有语篇衔接和连贯功能。他还指出,中动句的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与百科知识、语境、语用信息相关联。就我们的研究来看,英汉语中动句确实存在诸如语篇衔接及连贯这样的功能,但是我们在杨晓军的论述中很难找到有力的例证,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中动句这样的语用功能进行更为详细的力争探讨和更深入的研究。豆涛&邵志洪[6]认为,从语用方面来看,英语中动句表达的是充当语法主语的名词性词组某种静态的客观的属性、状态或者功能。而汉语中动句却不同,因为汉语中动句的句首名词性词组并不一定是语法主语而是话题,因而,中动句后面的部分也就是对前面话题的说明,那么汉语中动句表达的就是说话人从动作或状态方面去揣测、说明、评论人或事物,动词的后附成分“起来”打上了说话人认知的烙印,使得整个句子带有了主观化的意味。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稍微的总结,我们可知,在他们看来英汉语中动句都具有说明或者论述的功能。我们认为,这样的论述和曹宏的论述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至此,我们可以说,就前贤的研究来看,英汉中动句均具有说明话题/主语,语篇衔接和连贯这样的语用功能。然而,这样的功能在中动句中究竟是怎么体现的呢?除此之外,英汉中动句是否还具有其他的语用功能呢?

2 英汉中动句的语用研究及认知阐释

2.1 英汉中动句的说明功能

一般认为典型的英语中动句的表达形式为“NP+V+AP”,典型的汉语中动句的表现形式为“NP+V-起来+AP”。在这样的形式中,NP一般是整个句子动词动作的受事、工具或处所,AP在英语中是副词或副词性短语,在汉语中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但是无论是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这样的AP都是来修饰或说明NP的特征、属性或动词动作的。我们可以先看以下例句:

(1)Caro’s books also sell--for serious and lengthy books,they well.(BNC)

(2)The vegetable plate,on the other hand,sells poorly.(BNC)

(3)This pen very (BNC)

(4)熊猫窝窝头并不简单。(中国传媒大学语料库)

(5)风筝好看,却并不容易。(中国传媒大学语料库)

(6)虽然这早点天天吃,可您知道吗,这果子豆浆的,还真不容易。(中国传媒大学语料库)

我们可以看到,在以上的这些中动句中,整个句子实际上是在陈述或者说明主语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如,句子(1)告诉我们“Caro’s books”卖的很好,突出了“Caro’s books”很受欢迎这样的特征。另外,我们可以猜想,“Caro’s books”之所以会受到欢迎可能是因为它本身的内容很精彩或者说语言极具幽默色彩,很吸引人,还有可能是因为它的装帧设计等极其出色。总之,整个句子的存在是为了说明主语名词短语“Caro’s books”的这样或那样的属性或者特征的。对于句子(2)和(3),我们同样可以做出相类似的解释。我们可以说整个句子都是为了说明“the vegetable plate”和“this pen”分别具有“卖的不好”和“好写”这样的特性的。同理,在汉语中动句中亦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句子(4)中,“熊猫窝窝头”具有“制作起来不简单”这样的特征,句子是在陈述这样的一个事实,说明“熊猫窝窝头”所具有的不容易制作这样的特点。而(5)和(6)也分别在说明“风筝”和“果子豆浆”具有“不容易放”和“不容易做”这样的特点。然而,英汉语中并不只有受事主语中动句,还存在非受事主语中动句。以上我们所例举的句子都是受事主语中动句,那么对于非受事主语中动句是否也是如此呢?非受事主语中动句是否也就有这样的说明主语特征或属性的功能呢?我们不妨先看以下句子:

(7)The short-throw bail reducing user fatigue and making rapid casts a cinch.(BNC)

(8)The truck (BNC)

(9)我们所见的大烟枪比内地的来得大,大大的烟斗,才过瘾吧!(国家语委语料库)

(10)高层方便。(CCL)

在以上的句子中,做主语的名词短语要么是实施动词动作的工具,如(7)和(9),要么是动词动作发生的场所或处所,如(8)和(10)。我们先来看工具主语中动句。在(7)中,“the short-throw bail”是作为一种工具来帮助实施“open”这个动作的,我们可以说,整个中动句在表述的是这样的一个状态:“open”这样的一个动作如果由“the short-throw bail”来实施的话,具有很容易的特点。也就是说,在这一个句子中,虽然“easily”这个词并非直接说明主语名词短语的属性或特征,但是它却指向“open”这个动词的动作,而这一动词动作与主语名词短语又是紧密相关的。对于(9)我们也有类似的解释。因此我们可以说,在这样的工具主语中动句中,中动句亦有说明的功能,不过它并不如受事主语中动句那样直接的说明主语名词短语的特点的,它是通过直接指向动词动作从而间接地对充当主语的名词短语做出说明。那么处所主语中动句呢?从以上(8)和(10)中,我们看到无论是“the truck”还是“高层”都是动词动作“loads”和“住”进行的场所,这样的动作在前面所例举的处所中进行的话,具有“easily”和“方便”这样的特点。我们认为,在处所主语中动句中,句子的修饰语亦如工具主语中动句一样是修饰说明动词动作的,这样的修饰语通过对动词动作的修饰说明来阐述名词短语实施动词动作的某些特点。因而,在我们看来,处所主语中动句亦具有说明的功能虽然它所说明的是动词动作的属性。至此,我们可以说英汉非受事主语中动句也像受事主语中动句一样具有说明功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的中动句,都具有这样的说明功能,不过受事主语中动句是说明名词短语的特征或属性的而非受事主语中动句则是由修饰语通过对动词动作的某些特性的阐述来说明其主语属性的。

2.2 英汉中动句的情态功能

Massam[7]提出应该把情态语义特征作为中动句的界定标准。虽然她的这一标准后来被证实是不合适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Massam已经注意到了中动句可能含有情态功能。在此,我们认为中动句的情态功能不仅通过情态动词来表现还可以通过句子的修饰语来表现。我们不妨先看以下句子:

(11)”Wet hair can ”says Michael St.Onge,a Matrix educator.(BNC)

(12)But Bombeck doesn’t break easily.(BNC)

(13)The fruits should fare well.(BNC)

(14)现在,经过研发,悠游卡还可以作成芯片放在手机里,更方便了。(中国传媒大学语料库)

(15)(房子)不买当然舍不得,但真的挺辛苦。(中国传媒大学语料库)

(16)校服全部都是通过学校统一订购,不过质料大部分都是尼龙,并不是太舒服。(中国传媒大学语料库)

我们可以看到,在英语中,中动句含有诸如“can”、“doesn’t”和“should”这样的明显的情态动词来标志句子的其他功能。虽然动词后的修饰语亦是说话人对于主语名词短语做出的主观性评价,但是加上这样的情态动词之后整个句子的情态意味更强烈了。例如,(11)句可以解读为“湿发能够很轻易的剪断”。也就是说,在说话人看来,不论外部环境如何,湿发都可以很轻易的被剪断,这是与动作的施事无关的。同理,我们也可以对(12)和(13)做出相似的解读。然而在汉语中我们很难找到明显的情态动词。但是我们仍然认为,汉语的中动句亦有情态功能。我们认为,与英语的直接通过情态动词来表达情态不同,汉语是通过将这样的情态性蕴涵在修饰语部分来表述的。在句子(14)中,我们可以看到,相比单纯的陈述“悠游卡使用起来方便”这样的事实,说话人对于“更”字的使用便透露了他所表达的这种情态。通过这样的词的复合,说话人强化了他的主观感受,从而将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听话人,表达了说话人的内心情感。(15)和(16)中“挺”和“太”的使用也有相类似的作用。因而,我们认为,汉语中动句亦和英语中动句一样具有情态功能。

2.3 英汉中动句的语篇衔接和连贯功能

无论是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都有一些特定的中动句必须依赖语境才能成立。也就是说,一个句子必须依赖于一定的与其相关的句子才能保证其合法性或保持其意义。

(17)If the record well,the impresario gets his advance back before the performers get a dime.(BNC)

(18)I knew a clay pot could but its shreds did not disintegrate,corrode,or rot,even if they were buried in the earth for thousands of years.(BNC)

(19)异形纤维有许多本领,可是不复杂。只要把各种高分子聚合物通过特别的畸形喷丝头,就可以……(CCL)

(20)早期的自行车的车轮是木制的,十分费力,于是,许多人产生给自行车安装发动机的念头,产生了摩……(CCL)

我们认为,在以上的这些句子中,中动句的存在是依赖于它们各自所存在的句法环境的。既然如此,那么中动句便避免不了要融入到相关的句法环境中去,因而,它们在这样的句法环境中必然起到衔接上下文或者连贯的作用。在我们看来,以上句子中如果没有中动句的存在,那么句子后所表述的状态等都将是毫无意义的。因而,我们说中动句在这样的语境中具有衔接和连贯的功能。

3 结束语

就英汉中动句来说,前人的研究多强调其说明功能和语篇衔接与连贯功能,我们认为,除了这两种功能外中动句还具有情态功能。本文通过对来源于语料库的例句的考察论证了英汉中动句的这三种语用功能。就我们的研究来看,英汉受事中动句主要是对主语名词短语的特征或属性的说明,非受事主语中动句则主要通过修饰语对动词动作的说明来间接的阐述主语的特征。并且,我们认为英汉中动句具有情态功能,虽然在这两种语言中这样的情态表现并不完全相同。英语直接采用情态动词来表现这样的情态性,而汉语则通过对修饰语的复合来表明句子的情态特征。此外,就英汉中动句的语篇衔接和连贯功能来看,我们认为,某些中动句依赖一定的语境而存在就是中动句此功能的最好的佐证。

参考文献

[1]Sweet H A.New English Grammar:Logical and Historical[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1.

[2]Jersperson O.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M].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1924.

[3]Goldberg A,Ackerman F.The Pragmatics of Obligatory Ad juncts[J].Language,2001,77:798-814.

[4]曹宏.中动句的语用特点及教学建议[J].汉语学习,2005(5):61-67.

[5]杨晓军.英汉语中动构式认知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6]豆涛,邵志洪.英汉中动结构对比及其认知阐释[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8):29-33.

言语交际中的语境认知与语用失误 篇4

言语交际中的语境认知与语用失误

言语交际中,对语境进行正确的认知是正确使用和理解语言的前提.由于我国外语学习者在外语习得时缺少与外语表达方式匹配的真实语境,在外语理解和使用过程中,大脑中的母语语境知识会发生负迁移,从而对语言形式的`使用语境产生认知上的错误.这是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问题,即是言语者因文化差异对语境进行错误认知的结果.

作 者:朱金华 ZHU Jin-hua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外语系,广东,梅州,514015刊 名:嘉应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YING UNIVERSITY年,卷(期):26(1)分类号:H319.9关键词:言语交际 语境认知 语用失误

认知语用下的文学解释 篇5

关键词:动态的认知与解释,受话者与读者,最佳关联,视野的最大融合

语言生成和发展的历史性和地域性差别, 决定了它不可避免的多义性, 片面性和变动性等特征。这使我们借助于语言去确认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努力不断受阻。而解释学的诞生使语言对于人及其外部世界的确认更加接近人类所理解的“真实”。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论述现代认知语用和文学解释学的关系及其对文学解释学的影响。

一、认知语用和文学解释学

Spe rbe r和Wils on在1986年提出了关联理论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一定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关联理论突破传统语境学的概念, 把语境看成是一个心理结构体。交际时只有相关程度的差别, 而不必考虑合作问题了。假如我们认定任何话语都是相关的话, 对语言所带信息超载部分的推导实际上就成了一种受话者认知语境的搜索过程。所说语境效果越强, 信息推导的努力越小。

文学解释学以及接受美学, 读者反应批评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论转向的文学版。而使一般解释学提高到本体论的理解的, 是德国的哲学大师伽达默尔。他于1960年出版了《真理与方法》, 以后所有关于解释学的争论都是围绕这本书所揭示的思想展开的。伽达默尔指出艺术作品的意义是相对观者而言的, 作品只有进入到理解活动中才真正存在, 观者对作品意义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不涉及接受者, 文学的概念就不存在。这种思想把眼界重点从作者和作品转移到读者上。读者不再使被动的接收体, 而是能动的参与创作, 作品的意义使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

二、动态的认知与解释

传统语用学把语境看成是事先确定的常项, 而关联理论认为, 认知语境是听话者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 新信息被处理后就会成为认知语境中的旧信息, 使认知语境不断扩大或充实, 以便供给下一个新信息处理使用。因此受话者的认知呈现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

根据认知语用的这一特点, 文学解释也表现出相应的特性。伽达默尔认为, 艺术本体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 因此对艺术本体的理解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 永无止境。他反对传统解释学认为作者的意义是固定不变的观点, 他认为理解过程包含着理解者的思想, 参与了本文意义的再现, 因此新的意义会不断涌现, 艺术理解也就有了无限多样性。文学作品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 其中有许多意义, 意象的空白, 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潜在性, 从而构成了召唤结构, 读者通过阅读, 将阅读获得的信息与读者个人的经验, 知识等结合起来, 才能使文学作品的意义具体化, 从而达到对本文的理解。

三、受话者与读者

在交际中防止和避免误解的责任完全在受话人, 他的责任是集中注意力, 选择当时最便利的语码和语境信息以保持交谈的继续。认知语境更强调的是受话者的认知环境。虽然在具体的语言使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情景知识, 语言上下文和背景知识语用范畴所构成的认知语境是社会中人所共享的东西, 但是除了这些共同的东西外, 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对信息的推导能力是不同的。

在认知语用的指导下, 文学解释将读者的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学的诸多关系当中, 最基本的是“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而作者, 读者间的阅读活动, 其本质是一种本文, 读者共同参与, 创作的活动。对此伽达默尔提出了“同在”这个概念。“同在”不等于“共在”。文学艺术的对话交流者不是单纯的共同在场, 而是一种相逢, 是对某一事物的共享或共同参与。它表明了交流是双方共同处于一种作为主体的积极的自由状态。传统的认识论意义观认为作品的意义即作者寄托在作品的原意。一部作品只有一个真正的原意。伽达默尔则认为文本阅读在解释者的理解前总处于未定状态, 作品的意义只能在理解中产生。但多元的解释中仍然存在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就在于解释者的对话之中。伽达默尔提出了“合法的偏见”的概念。偏见是理解的前提, 构成了审美理解的多样性和无限性。

四、最佳关联与视野的最大融合

Spe rbe r和Wils on把关联定义为“假设P同一系列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弹性概念, 依赖语境;程度有强弱之分。在交际过程中, 只有当发话者对对方的认知环境的假设和理解的期待符合受话者真实的认知环境和推理结果时, 才算理想的成功。但是交际并不都是成功的。对交际者来说, 要想取得交际成功就必须寻找一种最佳关联。相关理论提出了最佳相关原则。即如果话语既能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 又只需为此付出最小努力, 那它就具有最佳相关性, 在正常的交际行为中, 任何话语理解都必须符合这个最佳相关原则。 (刘家荣, 1797:149)

同样, 伽达默尔提出了著名的“视野融合”的概念。视野融合就是一条地平线由本文世界向外开放, 另一条由读者的解读视野向作品延伸。两者的交会之处, 生成了异于前两者的决义世界。在这个意义世界里, 文学的创作活动与接受活动融合为一。而凡是作品能够进入这个由两条地平线所开拓天地的东西, 就是读者的理解视野所能够把握的界域。在这个世界中, 作品的原意丧失了独立自在的地位, 同时本文世界又在读者的个人理解中, 是二者间的建构活动。 (金元浦, 1998:327) 同认知语用的关联理论一样, 视野融合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最大视野融合是个误解, 因为解读者的视野与他所处的特定时代有关, 与他的前理解有关, 而这些都处在变化之中。

综上所述, 20世纪西方哲学已经成为20世纪西方各种美学, 诗学及批评的全面革命。语言本体论已成为了20世纪西方各种美学, 诗学及批评理论的核心。在索绪尔现代语言革命的影响下, 语言本体论批评被引进文艺学。从此文艺批评随语言理论的变化而变化, 在认知语用学的影响下, 现代解释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金元浦.文学解释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加州大学出版社, 1976.

[4]刘家荣.话语相关与认知语境[J].外国语, 1997.

[5]熊学亮.单项语境推导模式[J].现代外语, 1996.

商务函电连贯的认知语用分析 篇6

语言的交际不是通过孤立的句子或语段来实现的, 商务函电交际是通过句子或语段构成的连贯语篇来实现的。张德禄 (2003) 认为, 连贯是一个广义的意义概念, 是语篇在各个层次上衔接和在语境中发挥适当作用的总体效应。商务函电交际的连贯应该是在意义上或功能上的连续。商务函电交际的连贯虽然有时候是通过明确的话语表示出来的, 但很多情况下, 需要阅函人运用认知语用原理才能推导出深层的连贯关系。Thornbug&Panther的以图景结构为衍推单位的认知转喻理论和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都对商务函电的连贯有一定的解释力。这两种理论的相互补充, 对商务函电的连贯解释力更强, 该文对此进行探讨。

1 衔接与连贯

Halliday和Hasan (1976) 把衔接概括为指称关系、重复、省略、替代和语句之间的连接等几方面, 在话语生成过程中, 各种衔接方式交错并存, 形成动态的话语语义过程。他们认为,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衔接是使话语有意义和连贯的重要因素。另外, 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商务函电的连贯现象。Grice (1975) 在其合作原则中认为, 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互相合作的, 双方都有这样一个共同愿望:双方的话语都能互相理解, 共同配合。说话人与听说人之间会根据会话目的或交流方向, 提供交际所需的话语或信息。作为对合作原则的“拯救”, Leech (1983) 的礼貌原则强调要对交际对象的礼貌, 交际时说话人往往都是设法多给别人一点方便或使别人多受益, 尽量让自己多吃亏或少受益, 从而使对方感到受尊重 (转引自何自然、冉永平, 2009) 。至于函电交际的深层连贯, 交际者如何能自然而迅速地识别和接合, 以上三种理论均未能作出很好的解释。Enkvist (1978) 认为话语中即使存在衔接机制也不能确保意义的连贯;Widdowson (1978) 也认为衔接对话语的连贯不起主要作用, 真正决定话语连贯的是言外之力 (转引自朱永生、严世清, 2004) 。正如席建国 (2009) 所说的, 语篇的连贯是依靠各种语篇衔接手段或关系建立起来的, 实现语篇连贯的衔接机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其中隐性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另一种主要手段, 它们往往体现于交际双方的认知活动中, 是一个语篇连贯的心理建构体。

2 认知转喻学说对函电连贯的阐释视角

Thornbug&Panther的以图景结构为衍推单位的认知转喻理论对函电的连贯有一定的解释力。

1) 激活扩散模型

Panther&Thornburg的认知转喻学说实际上是一种发展的概念信息图景论, 它与认知心理学上的激活扩散模型是一致的。激活扩散模型 (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 是认知心理学家Collins&Loftus (1975) 提出的, 他们认为:大脑在储存信息之时是由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的。概念间的联系可以通过连线的方式来表示, 连线的长短表示联系的紧密程度, 连线愈短, 联系愈紧密, 概念间的共同特征也愈多。连线的强度取决于其使用频率的高低, 使用频率愈高, 连线的强度愈大。一旦某个概念得以加工或受到刺激, 概念结点就会激活, 然后激活的动力会沿着该结点的各条连线向四周扩散, 先扩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结点, 再扩散到与其间接相连的结点。并且, 激活还会随着时间或干扰活动而减弱, 具有时间的衰竭性。当不同来源的激活在某一个结点交叉, 而该结点从不同来源得到的激活的总和在达到活动阈限时, 产生这种交叉的网络通路就受到认可。

2) 行为图景

Thornbug&Panther的以图景结构为衍推单位的认知转喻理论是对Sanford&Garrod行图景理论的发展。

Sanford&Garrod (1981) 认为语言理解是一个言语输入与知识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大脑必须具备相应的概念信息才能达到语言理解的目的。Sanford&Garrod将知识的储备称作“图景”, 包含的内容有:长时记忆是以情景为基础而储备在语构中的, 每个语构均可归纳为一个单元;假设一个适切的语构在遇到指示语前在受话者脑中已经成功地搜索到形成会话认知模式的部分内容, 那么所指的语缺最可能存在于认知模式中;所指的确认是快速而自动的, 受话者并不需要在总体知识库中搜索指称。

Panther&Thornburg (1998, 1999, 2000, 2007) 两位学者在系列文章中所构建的以图景结构为衍推单位的认知转喻学说认为每个图景都是能够承载部分-部分和部分-整体转喻关系的有机元素, 所有图景共同构成一个能够涵盖具体情景和类属事件、由某个特定语言输入激活、由长时记忆构成的信息网络。言语行为与其他非言语行为同样具有“阶段”和“发生条件”等特征。话语者可以通过提及言语行为的某个特征而执行该言语行为。言语事件和其他事件一样, 可以看作是一个有结构的行为图景, 一个行为至少包括三个阶段:1) 前段 (the BEFORE component) :行为的准备阶段, 它是行为的条件和动机;2) 核心段及其结果段 (the CORE component and the RESULT component) :行为的中心, 指行为本身包含的各种重要特征与即时结果;3) 后段 (the AFTER component) :是指与即时结果不同的行为的意图及非意图结果。表达类、承诺类和指令类言语行为都有类似的行为图景, 以指令类为例, 其图景模式概括如下 (H代表听话人, S代表说话人, A是行为) :

事前段:H有能力做A, S想要H做A;

核心段:S使得H有义务做A;

结果段:H有义务去做A;

事后段:H会去做A。

整体图景中的任意成分均可能成为替代整体的潜势转喻表述, 表征与核心成分相同的意义。概念转喻使得诸如“部分—整体”、“原因—结果”、“能力—行为”、“原因—行为”等转喻关系凭借极为容易辨认和加工的衍推图式成为可能, 使得间接言语行为及其他各类语用衍推成为自然而迅速的过程。

在商务交际中, 函电中词语可以激活言语行为图景的一个成分, 而由于该成分与其他成分和图景整体之间存在着互为结构的关系, 其成分的互为代替的概念转喻关系可以使商务函电的连贯得到解释。

3 函电连贯的商务语用参数

Hermandez&de Mendoza (2002) 认为, 大脑中的图景实际上是交际者从日常生活中经过抽象加工后存贮起来的情景理想化认知模式 (situational ICM) 。Lakoff (1987) 认为, 人的认知模型是以命题和各种意象的方式贮存在大脑中, 认知模型在人与世界的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贮存信息, 而且还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重组。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价值在于它对我们生活的经历和行为方式高度概括, 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约的、理想化的认知框架。李勇忠 (2003) 概括了六种与转喻生成有关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事物—部分ICM、范围ICM、事件ICM、范畴—成员ICM、范畴—特性ICM、缩减ICM。商务函电交际双方只有拥有相同或相似的ICM, 交际才能顺利进行, 话语才可以在意义和功能上连贯起来。

李勇忠 (2004) 认为理想化认知模式必须考虑损益度、选择自由度和权势关系这些参数。在商务语境下, 我们认为需要考虑的语用参数应突显交际双方的商业利益、双方交易的意愿度和双方各自的市场地位等, 否则商务函电连贯的生成和理解就难以充分地解释。因此, 商务语境下, 理想化的ICM需要在Thornburg&Panther的行为图景模式的基础上加上以下两个方面的考量:

1) 卖方强势:

(i) 商业利益有利于双方, 但更有利于卖方;

(ii) 买方交易意愿高, 选择自由度低;

(iii) 卖方市场 (卖方市场权势高)

例如:

(1) Incoming mail:Your quotation seems to be on the high side.We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consider readjusting your offer.

Outgoing mail:The offer is firm and the validity is subject to your acceptance reaching us before the end of next week.

在这两个往来函件中, 由于卖方的货物好, 可能是稀缺货, 不愁卖, 所以卖方立场坚定, 不愿意降价, 并提出一个较短的发盘有效期。

2) 买方强势:

(i) 商业利益有利于双方, 但更有利于买方;

(ii) 卖方交易意愿高, 选择自由度低;

(iii) 买方市场 (买方市场权势高)

例如:

(2) Incoming mail:Usually we require T/T payment in advance for new customers.

Outgoing mail:The only concession we can make is to accept D/P at sight and it is safe for both sides.Otherwise, we may have to look for other options.

Incoming mail: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friendly relationship, we, this time, may make an exception to accept D/P at sight.

在这一轮的商谈中, 由于买方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并且卖方也不想错失客户, 买方在确定付款方式时有更大筹码。

4 关联理论就认知转喻学说对函电连贯解释的补足

用于转喻的概念存在可能性不均的情况。Panther&Thornburg (1997) 有一个关于言语行为图景中段内的预设等级关系 (presupposition scale) 的说法, 他们认为, 言语行为各个部分的地位是不同的, 用以替代事体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越接近言语行为图景的核心, 与图景整体形成转喻关系的可能性就越大;越靠近图景边缘, 与图景整体形成转喻关系的可能性就越小。也就是说, 图景内成分的转喻借代能力存在核心大、边缘小的情况。

但是, 函电的连贯并非一定是核心元素替代整体图景下的连贯, 关于这方面的解释, 关联理论在非核心元素替代整体图景下的连贯的解释上能够给予合理的补充。从关联理论角度看, 语篇的连贯性涉及听话者在交际过程中的认知推理和心理运算, 它产生于交际参与者对话语相关性的寻求 (苗兴伟, 1999) 。Sperber&Wilson (1986/1995) 的关联原则由交际原则和认知原则组成。认知原则是指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相吻合, 即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交际原则是指任何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预先设定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 即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而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语境效果包括三种情况:新信息与旧信息相结合并产生语境含意, 新信息加强旧信息, 新信息排除旧信息。同时, 关联理论也指出, 语境是一个由大脑中一系列假设构成的心理建构体, 话语的理解就是从语境中选择最相关的假设, 以便用最小的处理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从而找到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

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总是期待发话者说出具有最大关联的话语 (何自然, 冉永平1998) 。函电交际的双方因业务情况的限制, 双方并非寻求最大关联, 而是寻求最佳关联。不同业务状态下, 只能期待写函人选取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至最能促成双方达成交易表达之间的任何等级的言语来传递最佳相关的假定和期待。即使有些函电表面上看起来不连贯, 但由于在特定业务情形下获得理想的语境效果, 在功能上仍然是连贯的, 阅函人只需付出适当的努力能够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例如:

(3) Incoming mail:What did your customers say about our product?

Outgoing mail:It is not persuasive.

若把回复理解成对来函所提问题的回答, 这样对其连贯理解并不符合商务实际。这轮对话应从功能上的连贯加以理解, 即发函上并没有直接回答来函的提问, 而是提醒对方所报的盘没有竞争力, 并不能使让己方说服客户接受, 也就是说, 不能给双方带来商业机遇, 己方也没有什么商业利益, 要成交对方就得让步。在这种语境下, 提醒比回答在业务上更相关, 语境效果更强, 因此, 功能上是连贯的。

再如, 商务交际双方前面的函电往来已停顿了一段时间, 某一天突然收到一个函件:

(4) Incoming mail:Enclosed is a new model in which you might be interested.

虽然看起来与先前函件不会构成任何的连贯关系, 但对于收函人来说, 商业利益驱使其比起先前函电的任何语句都值得他们关注。也就是说, 越符合其商务利益, 其语境效果就越大, 处理起来也就更省力, 关联性就越强, 因此, 从功能上讲, 也是连贯的。

5 结束语

认知转喻学说阐明了话语理解的迅捷性和言语衍推范式的性质, 转喻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交际策略, 使商务函电的连贯得到了解释。同时, 认知转喻学说主张图景各个成分之间的地位是各不相同的, 某成分用以替代整体的能力是跟其与核心的距离成反比的。但在商务函电连贯中, 非核心成分替代整体图景的连贯现象比比皆是, 只有结合关联理论才能更好地解释商务函电的连贯交际, 尤其是深层的、功能上的连贯。该文提出在商务函电连贯的ICM认知语用分析中, 加入商业利益、交易意愿度和市场地位等商务语用参数, 商务函电的连贯可以发生在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至最能促成双方交易达成的言语传递之间的最佳相关当中。

摘要:商务函电因业务的情况呈现出断续性、行进性、互动性和简约性等特点。该文结合Panther&Thornburg的认知转喻学说和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对商务函电连贯进行认识语用分析, 并提出:商务函电的连贯生成和理解要考虑交际双方的商业利益、双方交易的意愿度和双方各自的市场地位等语用参数, 连贯可以发生在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至最能促成双方交易达成的言语传递之间的最佳相关当中。

认知语用功能 篇7

一、遵循思维基本特性, 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两位教师同教《爱迪生救妈妈》一文, 在第一课时对主要人物进行了解时, 进行了以下的训练设计———

1.A教师的设计。

师:通过课前预习, 请小朋友说一说, 你对“爱迪生”了解多少? (学生七嘴八舌地把平时对“爱迪生”的认识进行了“抢答”)

生1:我知道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

生2:他是外国人。

生3:他好像发明了很多东西。

师:你们认为爱迪生是怎样的人?

生1:他是个伟大的人。

生2:他是个爱动脑的人……

2.B教师的设计。

(教师课件中出示图片:电灯、电话、留声机、电影等)

师:谁认识它们? (学生说一个, 教师出示相应的物品名称。接着请孩子来读一读这些物品的名字)

师:根据小朋友们昨天的预习, 再看看这些图片, 你想说什么?

生1:我知道第一幅图片中的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

生2:我还知道第三幅图画中的电话也是爱迪生发明的。

师:孩子们说了这么多, 对“爱迪生”的了解可真丰富!谁能来考考自己, 完成下面这句话的填空。 (这句话里有两个zuo, 你会填吗?然后打开课本第139页, 完成“我会填”的第二题)

zuo zuo

(1) 爱迪生长大以后为电灯的发明 (做) 了很多工 (作) 。

师:爱迪生还发明了什么, 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2) 爱迪生长大后为 () 的发明, 做了很多工作;

爱迪生长大后为 () 的发明, 做了很多工作;

爱迪生长大后为 () 的发明, 做了很多工作……

师:孩子们说得可真好,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并想一想爱迪生是怎样的人?

生1:他太厉害了, 发明了这么多的东西。

生2:我也要像他那样, 成为有用的人……

师:爱迪生的一生共有2000多项发明, 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 有人这样评价他———

(出示: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他从小就爱动脑筋, 常常想出一些好主意。指导朗读)

A教师的设计, 让小朋友了解“爱迪生”只是停留在抽象水平, 对于二年级学生效果不明显, 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同时也没有最大化地进行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B教师的设计, 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图片基础上了解“爱迪生”的发明, 是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同时在句子训练 (1) 的基础上开展的递进式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 既对学生们的回答作了总结式回顾, 加深了其对爱迪生的了解, 又发展了学生的语用能力。这是符合二年级学生的概括能力处于直观形象水平阶段这一特点的。童年期学生思维形式中的概括能力的发展特点是: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征的概括逐渐转为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教师A直接让二年级学生进行本质属性的的概括, 是违背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

二、借助记忆发展的特点, 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词语的生存环境就是文本, 所以要把词语放到文中去理解, 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 再次获得对词语的整体感受。这样做能恰当地认识到词语的感情色彩, 反过来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朗读更能落到实处。现实教学中的词语教学, 有的却是枯燥无味、浮于表面的, 认识、理解、运用成为互不相干的“三张皮”。再以某两位教师执教《爱迪生救妈妈》第一课时的词语教学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1.A教师的设计。

(让学生初读课文, 随后进行词语教学———“检查委屈亮堂斥责明晃晃急性阑尾炎”) (教师逐个进行字词教学, 进行到“亮堂”……)

师:亮堂是什么意思?

生1:很明亮的意思。

生2:很亮的意思。

师:斥责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3:大声地骂。

师:明晃晃呢?

生4:很亮的意思。

师:把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从课本中画出来, 读一读, 体会其中的意思。 (生读句子……)

2.B教师的设计。

(前奏基本相同;教至“亮堂”———)

师:请小朋友读一读这个词语。 (“亮堂”的“堂”是轻声, 要读准, 学生跟读)

师:这里有一个词语的意思和“亮堂”很相近, 你找到了吗?

生:是“明晃晃”。

师:真聪明。我们来读准“明晃晃”。 (请学生读词语, 特别注意“晃晃”读上声;“小教师”读, 指名读)

接着请小朋友找出课文中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 体会“亮堂”与“明晃晃”的不同。

练习一选词填空:亮堂明晃晃

() 的教室 () 的镜子 () 的房间 () 的玻璃 () 的太阳

(填完后, 并读一读, 细细体会其中的区别)

练习二 说话练习:

今天阳光明媚, 我们的教室真 () 。

中午的太阳照在校园的池塘上, 池塘像一面 () 的镜子。

A教师进行的是简单的词语教学, 没有一定的组织策略。对于小学生要学习的材料, 若教师能按内在联系, 加以归类后再进行识记, 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B教师通过让学生认识词语、理解词语, 再到运用词语, 遵循小学生的记忆规律。特别是“通过近义词的对比理解”的练习来加深识记印象, 使学生达到了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的效果, 促进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三、调动认知积极性, 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现再展示某两位教师对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燕子》第一部分 (外形) 的教学片段设计。

1.A教师的设计。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了字词, 接着我们一起走进课本, 去学习一下燕子的外形。自由读第1自然段, 想想燕子外形有什么特点?

生1:燕子的羽毛很漂亮……生

2:燕子的翅膀……

生3: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师:读了这一自然段, 你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燕子?

生4:燕子很可爱、灵敏。

生5:活动机灵的燕子。

……

2.B教师的设计。

(1) 说一说:观看录像, 说说小燕子的样子, 你喜不喜欢燕子?

(2) 写一写:用自己的话来描写一燕子的外形。

(3) 比一比:出示不同教材中燕子的外形描写片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原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课本第十册) , 让学生阅读, 并和自己的描写作对比:哪些一样, 哪些不一样。

(4) 品一品:都是描写小燕子的外形, 你更喜欢哪段描写?为什么?引导学生品味关键字词的意思。

(5) 背一背: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或是说给同桌听。

总体来说, 整堂课的模式是:观察燕子→练习说写→比较品评。

A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 浮于学生表面, 学生的认知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学生没有真正走进文本去理解语言, 更谈不上进行语用训练。原因有二:其一, 教师没有“蹲下身”来了解学生, 只是按照成人的认知和思维进行教学设计;其二, 教师不了解学生大脑中对燕子的形象感知, 认为学生大脑就像一张白纸, 牵着学生走进课本, 草草走过该教学程序, 效果低下。

对认知语用学的几点认识 篇8

认知语用学 (cognitive pragmatics) 这一术语正式出现于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很多学者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出发, 将语用学视为认知科学的一部分, 并认为语用理论是一种交际理论, 但同时又是一种认知理论。

对于认知语用学的定义, 有的学者认为认知语用学是一门超符号学, “把这种符号和交际意图之间的、在历时过程中逐渐趋向固定化的关系看成‘超符号’关系, 研究这种超符号关系的学科就是认知语用学 (熊学亮1999:p.l) ”。Blakemore, Green Grice, Kempson, Sperber&Wilson等学者认为, 认知语用学存在认知基础, 对超句子层面信息处理的经验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 在二十世纪80年代的话语分析中, 也出现了两种趋势:一种强调研究话语构建的社交因素, 比如L e e c h Stubbs等。另一种强调探讨话语构建的认知因素:比如Chafe, Prideaux等。Peirce提出了语言符号指代事物的心理表征和心智概念, 他强调符号的心理表征或心理处理。Morris提出了有关解释者的行为概念。Morris在符号学理论中指出, 语用学研究符号与解释者 (或理解者) 之间的关系, 他强调一定行为范围之内或一定语境条件下符号运用及其产生的效果。

在众多研究中两种主要趋势主宰着整个语用学领域:一是来自英美语言哲学思想的影响;另一个主要趋势是以语言、交际和认知等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对语用进行研究时, 我们应同时考虑它的哲学基础和认知基础。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理论以及Searle等人对该理论的发展、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都涉及交际中的隐含信息和语用推理, 它们促成了语用学研究的“认知转向” (cognitive turn) 。Verschueren在提出顺应论的同时指出, 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 但这种行为同认知、社会、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都对语用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 语用非模块

在心理语言学中, 存在两种有关信息处理的普通观点: (1) 模块论, 认为语言处理是由不同的独立模块完成的, 其中不同模块负责语言理解的不同方面; (2) 整体观或互动观, 认为语言处理是涉及各种不同知识的一个综合过程, 或者是不同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模块论包括以下几种主要思想: (1) 大脑如同计算机程序, 具有处理符号的能力; (2) 大脑处理的符号具有形式特征; (3) 大脑的处理机制要对这些形式进行推算; (4) 大脑中存在一些各自独立的器官, 它们分别同某一领域的命题内容相联系, 而且在推算过程中会利用这些命题内容, 这种联系是天生固有的或习得的结果; (5) 除了以上器官以外, 大脑中还包括心智机制, 比如记忆; (6) 大脑中还存在认知模块 (cognitive modules) , 这些模块具有特定的管辖范围, 它们是一些天生的基本的认知单位, 可以独自进行推算; (7) 输入系统是一个认知模块系统, 是独立的信息系统, 也就是说与各种信息不发生直接的联系; (8) 除了认知模块以外, 大脑中还存在没有特定管辖范围、与其他信息系统相联系的认知系统, 即Fodor所称为的“中枢系统”。中枢系统的作用是调节各种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与各种信息发生直接联系。

Fodor将大脑中的系统分成输入系统和中枢系统, 前者包括视觉、听觉、语言等系统以及其它感觉系统, 它们是模块系统, 具有范围的独特性、信息的自闭性和遗传性等特征;后者所起作用是将来自各种输入系统、记忆等信息综合起来, 并进行推理语言是其中的一个自动输入系统, 即模块, 人们的大脑就是由一些独立的、互不联系的自闭式模块组成的。中枢系统就是对输入系统 (比如语言) 所提供的概念表征进行比较、综合、储存, 并再生新的概念表征, 作为一种输出信息, 也就是说它所起的作用是一种推算或推理作用。根据这一思想, 我们就无法对信息处理中的信念或语用事实等进行限定。因此, Fodor最后指出, 大脑中枢系统是经不起研究检验的。然而, 以Sperber和Wilson等为代表的学者对Fodor的结论进行了挑战, 进行了反驳, 具体如下:

1) 语用过程是高度依赖语境的信息处理

如果话语理解是一个对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进行解码的过程, 那么也就意味着听话人可以运用该核算法规则去理解话语, 包括推导话语的隐含意义、确定施为用意 (illocutionary force) 等非字面意义。然而, 在实际交际中并不存在可以对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进行解码的某种算法规则。下面两种情况说明了这一点:

A.听话人不具备说话人所期待的某种语境假设 (即语境知识) 时, 他就无法利用某种算法规则去理解理解话语。如:

(1) A:Diana’s coming to dinner.

B:I’ll bring a bat.

听话人B必须获知有关Diana的语境知识。如果Diana是一位摇滚乐手, 那么多义词bat在这里就可以理解为一种打击乐器。

B.听话人有多种语境假设, 由此可对某一话语产生若干不同的理解, 而只有其中一种理解是说话人所期待的。那么, 他利用什么算法去决定哪一种理解才是恰当的呢?例如, 某人演讲时出现了一个口误, 此时A悄悄对旁边的B说:

(2) That was interesting.

其中的That究竟是指演讲人的口误、他所举的例子还是所提出的理论, 显然不根据某种算法进行解码, 只能依靠语境信息进行推导, 确定恰当的指称信息。

2) 语用模块说无法解决话语理解中的不确定性问题

根据代码模式, 说话人传递的思想或内容可以通过话语进行编码, 听话人在话语理解时就需要进行准确的解码。然而, 语用模块说却不能对隐含意义、修辞性话语 (如隐语、反语等) 、文体效果 (style effects) 等进行准确解码。交际只能实现说话人所传递的信息与听话人所理解的内容之间的某种相似性。交际双方的认知境假设越趋同, 说话人所传递的话语信息与听话人的理解结果之间的相似性越大, 交际成功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增大。

3) 在有的情况下, 不使用语言代码, 也能实现交际。如:

(3) A: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

B:[从桌子上拿起一个药瓶递给对方看]

此例中B没有直接回答对方的提问, 而是拿一个药瓶给他看, 仍然传递了自己感觉不舒服的信息。从中可以看出, 有时交际并不是编码和解码的问题, 而是向对方提供相关证据以帮助推导说话人交际意图的过程。

Wilson&Sperber从以上三方面对语用模块进行了反驳, 否定了语用过程是模块化过程的观点, 并提出了有关交际与认知的理论, 即关联理论。

再者, Kasher认为, 右半脑和左半脑是两个彼此之间互不相联系的独立信息单位, 在正常情况下左半脑专门负责处理语法或句法, 而右半脑一方面主管语言使用的语用问题另一方面还负责语法和认知过程的结合。如果右半脑控制某一言语行为的语用方面, 左半脑控制句法问题, 涉及句子的运用, 那么, 在一定语境条件下人们是如何恰当地生成某一言语行为的?要使左半脑生成恰当的话语 (即对句子的合适使用) , 就必须获知恰当的语境条件。然而, 如果语用受右半脑控制的话, 那么语境信息的恰当性也自然受它的控制, 这样, 左半脑要恰当使用句子或生成合适的话语, 就需要从右半脑提取信息。在正常情况下, 左右半脑中的信息应该是共享的, 如果我们将它们切分成彼此独立的信息单位, 那么对人们是如何恰当地生成言语行为, 就难以作出合理的解释。所以, 语用能力具体表现在右大脑或右大脑模块的观点是站不住脚。这正好说明是否存在语用模块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3. 语用理解

认知语用学认为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推理本身就是一个认知过程。为此, 语用学的任务就是对该过程中的推理以及引导和制约该过程的原则进行解释。Carston等学者认为认知语用学的中心问题就是探讨会话含意是如何产生的, 比如话语“今天太累啦”, 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可能隐含如下信息:

a.咱们回家吧。

b.该睡觉了。

c.你洗一下碗。

d.今天不看书了。

我们不难想象以上含意产生的不同语境条件, 可见同一个话语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可能隐含不同的信息, 都是听话人语用推理的结果, 它们显然不是语言形式直接编码的信息, 必须依赖语境条件。同时, 在话语理解时听话人是如何识别说话人所期待的语境, 或者说在对话进行加工处理时听话人是如何从认知系统中选择恰当的语境假设, 这是语用学理论的最基本任务。

要实现以上任务, 就必须获取恰当的语境信息,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以《关联》为取向的认知语用学就要对这种能力进行解释, 在他们看来, 认知语用学应该参照的两条中心原则就是认知原则和关联原则。

根据关联理论, 话语理解是一个根据话语所提供的信息或假设去寻找话语的最佳关联性的一个推理过程。而推理过程也就是根据说话人所提供的新信息或假设, 再从认知语境中选择最佳关联假设, 从而推导话语所传递的交际意图。在话语理解过程中, 听话人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语境假设去处理说话人的话语所提供的新信息或新假设, 获取该新信息或新假设所产生的语境效果, 从而推导出话语的含意, 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所以, 对话语理解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假设。交际过程实际上是双方认知语境信息或假设的趋同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说话人所传递的话语信息与听话人理解结果之间的最大相似性。

4. 结语

言语交际是说话人的明示与听话人的推理二者结合的一个过程, 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编码和解码。根据关联理论, 交际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对方的认知, 具体而言就是改变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假设, 即产生语境效果。这就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话语理解进行语用制约提供了一种理据。这也说明语用处理过程不是模块化过程。

认知语用学强调的是实现交际目的的信息处理, 即强调心理过程, 并将自己明确地限定在对语用现象的认知处理, 为此语言手段仅仅是实现交际目的的一种制约因素。在话语生成时说话人必须要对听话人的话语理解进行某些制约, 为听话人提供话语间的语用信息关系, 让听话人在话语理解这种语用过程中更加容易寻找话语的关联性, 从而选择、延伸或调整认知语信息, 这就是一种语用认知制约。

参考文献

[1].冉永平.语用过程中的认知语境及其语用制约.外语与外语教学.第8期, 28-31

[2].冉永平.认知语用学的焦点问题探索.现代外语.2000.第1期.48-60

[3].徐盛桓.常规关系与认知化—再论常规关系.外国语.2002.第1期.6-16

[4].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认知语用功能 篇9

隐喻 (metaphor) 是作为修辞学上的一个术语提出来的, 自亚里士多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 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还是一种认知现象 (Lakoff&Johnson, 1980) 。随着西方关于隐喻研究的理论和观点不断被引进我国, 我国学者也掀起了隐喻研究的狂潮, 一些专著和学术论文层出不穷, 如《隐喻学研究》 (束定芳, 2000) 、《隐喻》 (耿占春, 1993) 、“隐喻为什么可能” (徐盛桓, 2008) 、“论隐喻的关联性和顺应性” (李成华, 2007) 等。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认知语用学的发展, 部分学者致力于对隐喻进行认知语用分析, 例如, 从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对隐喻进行研究;从“关联—顺应模式”研究隐喻, 等等。由于这些研究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 本文试图从新的“关联—顺应模式”下对言语交际中的隐喻进行认知语用分析, 旨在弥补其他理论研究的不足, 为使用和理解隐喻提供借鉴。

2. 新的“关联—顺应模式”

鉴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描述和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解释的充分性不足, 杨平博士在吸取关联理论和语言顺应论各自优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关联—顺应模式”, 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顺应关联的过程, 即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是说话人寻求关联、顺应关联语境的过程 (杨平, 2001) 。

然而, 由于该模式仅从说话人角度解释话语产生的过程, 因此韩东红副教授在“关联-顺应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新的“关联—顺应模式”, 旨在从说话人和听话人两方面探讨言语交际的全过程。该模式认为: (一) 言语交际过程不仅包括话语生成, 而且包括话语理解。交际双方必须通过顺应语境完成关联假设。 (二) 交际双方的关联—顺应是交际过程中双方各自的语境选择与语言选择相互顺应的一个动态过程。 (三) 交际双方的关联假设决定话语方式和理解方式的选择。 (四) 言语交际中的语境不仅包括顺应论中所说的交际语境 (三个世界) 和语言语境, 而且包括关联论中的认知语境假设等一切因素 (由于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故用实线隔开) 。以上语境最重要的特点是随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并非交际发生之前就给定的。也就是说, 这里的语境具有动态性。 (五) 交际的过程是策略选择的过程。在言语交际中, 语言使用者不仅对语言形式进行选择, 而且对交际策略进行选择, 例如, 交际者在会话中可采用反讽、幽默、隐喻等策略。

总之, 新的“关联—顺应模式”克服了旧模式只从说话者单方解释交际过程的不足, 从交际双方角度出发, 较完整地阐释了语言交际中话语产生与话语理解全过程, 并对语境因素和语言选择的各个层面做了较全面的说明, 解释了语言的顺应机制。该模式还指出, 交际的过程就是策略选择的过程。由于隐喻就是一种交际者间接表达自己交际意图的语言策略, 因此下面主要探讨言语交际中隐喻语言策略的使用和理解。

3. 新模式对言语交际中隐喻的认知语用分析

3.1 隐喻的辨认

隐喻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隐喻的辨认, 然后是隐喻意义的推断 (束定芳, 2000) 。在这里, 我们主要讨论隐喻是如何被识别的。

在言语交际中, 隐喻的辨认有时需要依靠一些比较明确的隐喻使用信号或标志, 如人间天堂、母亲河等;元语言信号“打个比方”等;明喻 (隐喻的一个种类) like, as, 等等。然而,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 许多隐喻的出现并没有什么明确的信号或标志。听话者需要根据话语的字面意义在逻辑或与语境形成的语义和语用冲突及其性质, 判断某一种用法是否属于隐喻。例如:

(1) (在汽车上) 被挤者挖苦道:“猪年都过了, 还一个劲拱!”对方也不示弱:“敢情是狗年到了, 汪汪叫。”

———《中外书摘》1995, 4:69

例 (1) 中, “拱”和“汪汪叫”分别是“猪”和“狗”的显著特征之一, 说话双方都省略了本体, 话语表面上好像与实际语境无关, 但隐含的主语是交际双方, 形成了语义上的矛盾性, 所以此例属于言语交际中的隐喻表达。

3.2 言语交际中隐喻的使用与理解

一般来说, 从交际角色替换与否的角度看, 言语交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交互式言语交际, 即作为说话人与听话人的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相互不断地进行角色交换的言语交际, 如日常交流、访谈节目、电影对白等。新模式能较清楚地分析交互式言语交际中隐喻策略的选择与理解, 为隐喻意义的理解提供一种新方法。例如:

(2) 主持人:这样, 我们再请出一位“虎狼班”, 法律称谓是“潜能班”的一位同学, 他叫历冰洋, 已经毕业了, 有请上场。历同学, 你好! (A1)

历冰洋:你好! (B1)

主持人:我现在看你不像虎也不像狼啊? (A2)

历冰洋:我一般都是“幕后指使”。 (B2)

主持人:还有“幕后虎”、“幕后狼”…… (A3)

——— (选自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魏老师的良心》)

首先, 主持人作为说话人, 为顺应一位嘉宾即将出场这一语境, 于是从自己关于嘉宾的语境结构和认知语境假设中寻找符合关联原则的语境要素, 形成关联假设“要出场的嘉宾是以前非常活跃的班级里的一名学生”, 正是这一假设决定了主持人的介绍方式A1。此外, 在形成该关联假设的同时, 是主持人形成交际策略的过程, 根据A1中“虎狼班”这一词语的使用, 可以看出主持人选择了隐喻的语言策略, 将“以前嘉宾所在的班级”比做“虎狼班”, 让观众付出较少的认知努力, 以取得语境效果:生动地给观众再现了一个生龙活虎的班级形象。在嘉宾上场之后, 为顺应嘉宾的外貌形体特征这一新的语境因素, 主持人重新构建并调整了自己原有的语境假设, 形成了新的关联假设“其实从外表来看嘉宾不是一个很调皮的学生”, 所以使用了A2这一反问句, 同时从“虎”和“狼”两个字眼看, 主持人继续选择了隐喻的语言策略, 这时虽然仍将“嘉宾”比做“虎”和“狼”, 但反问句的运用传达了否定的意义。话语A2不仅在无形之中拉近了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语用距离, 而且营造了一种幽默的氛围。接着, 为顺应主持人A2提供的新语境, 嘉宾产生了新的明示信息B2, 并选择了一个新的隐喻形容自己, 将“自己”比做“幕后指使”。听到这个回答后, 主持人特别巧妙地顺应这个新信息提供的语境, 形成新的关联假设, 选择了话语方式A3, 并使用了“幕后虎”和“幕后狼”两个新奇的隐喻, 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又不失幽默的语境效果。

另一种是独白式言语交际, 即交际过程中只有说话人对听话人发出话语的交际形式。在生成话语时, 说话人会尽量考虑听话人的话语处理能力, 采取各种语言策略和明示手段, 以减少听话人处理话语的努力, 适应交际需要。下面主要用新模式分析隐喻语言策略在独白式言语交际中的运用。

(3) Some books are to be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 (Franc is Bacon:Of Studies)

从第一句字面意义看, 我们可知在逻辑上具有语义冲突性, 因此可以说作者运用了隐喻的表达策略。在这个独白式言语交际中, 从说话人角度看, 为了顺应自己的认知语境假设等语境因素, 说话人 (作者) 根据关联假设做出了一系列话语选择和隐喻的语言策略选择, 说话人将“读不同的书”比做“吃饭的不同方式”, 如“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指的是“书有可浅尝者”, 也就是说, “一些书可以只读其中一部分”;“others to be swallowed”指“书有可吞食者”, 即“另一些书可以大致粗略地读一下”;“some few to be chewed”说的是“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相当于“一小部分的书必须从头到尾全神贯注地细心研读”, 以期减少听话人处理话语的认知努力, 取得最佳关联, 最终能达到交际目的:让大家对该如何正确读书产生全面认识。从听话人角度看, 一旦识别了说话人使用了隐喻的语言策略, 听话人就会根据说话人提供的明示刺激, 认为它具有最佳关联性, 再顺应说话人提供的新的语境, 形成关联假设, 通过付出较少的认知努力, 推理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得出语境效果: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 正如吃饭有不同方式一样, 同时达到交际目的:对读书有了形象具体的认识。如果说话人 (作者) 把第一句话省掉, 而只说后面解释性话语, 那么听话人 (读者) 需要付出更多认知努力, 才能取得相应的语境效果, 同时话语在表达上缺乏生动形象的效果。

4. 结语

与旧的“关联—顺应”模式相比, 新的“关联—顺应”模式能较好地从话语生成和话语理解两方面解释言语交际过程。本文在新的“关联—顺应”模式框架下, 对隐喻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的使用和理解做了认知语用分析。此研究方法虽然比较全面, 但仍存在一些缺陷, 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陈春华.顺应论和关联论——两种语用观的比较[J].四川外国语学报, 2003 (02) .

[3]韩东红.“关联—顺应模式”新诠释[J].集美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2) .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跑偏原因分析下一篇:微机事故保护处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