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为先进事迹

2024-04-14

老有所为先进事迹(共8篇)

篇1:老有所为先进事迹

老有所为

退休老人袁红霞同志,女,现年58岁,高中文化程度。原三五一九厂一名普通职工。

她是个闲不住的人,从原单位退休后,坚持老有所为,继续服务社会奉献余热。自2008年初被幸福社区选为老年志愿者服务队成员后,能勤勤恳恳的工作,一心一意关爱老人,积极为离退休老人服务,其突出事迹如下:

袁红霞同志与社区志愿者一起,每月固定为老年人测量血压,并把他们的血压值记录下来,建立健康档案,时刻关注身边老年人的身体情况。同时积极宣传健康养生知识,把科学的生活方式推广到老年人的生活中去。

身为老年志愿者服务队成员,袁红霞经常与身边的老年朋友聊天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为了排解老年人生活寂寞,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袁红霞时常为老年朋友组织各种活动。例如在去年10月1日国庆期间,组织老年人在绿城广场进行晨练,来纪念这个美好的时刻。当天在场的老人的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他们说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所以才有时间进行锻炼,他们经常用以前的事情来教导他们的子女,要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生活。

袁红霞同志还积极组织社区老年人开展文体活动,参与组建了社区老年文艺队,大家经常在一起唱歌跳舞其乐融融,周末假期还为附近的居民进行文艺表演,将欢乐带给大家,展现了社区离退休人员的精神风貌。

篇2:老有所为先进事迹

玉溪市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集体材料

-----新平县委老干部局

新平县委老干部局现有干部职工8名,肩负着全县140名离休、县处级退休干部和10个党支部247名党员的管理、教育、引导、服务工作。近年来,该局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老干部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带着对老干部的深厚感情,努力落实老干部的各项待遇,积极探索创新老干部工作思路,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受到了广大老干部的称赞,得到上级党委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一、突出重点抓“两项待遇”落实

按照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要求,以组织老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和老干部党支部建设为重点,抓好老干部政治待遇落实;以确保老干部“三费”不拖欠和做好老干部健康保健为重点,抓好老干部生活待遇的落实。

为了搞好老干部的时事政治理论学习,每年该局在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为每位老干部征订《云南老年报》,为每个党支部和副处级以上离退休干部征订《云南支部生活》、《老干部参考》等报刊供老干部和支部学习,同时,每年还认真选派党支部书记参加省、市举办的理论读书班学习。坚持每月5日为离退休干部学习日,20日为副处级以上离退休干部阅文日,组织老干部学xxx省、市、县的有关文件、学习时事政治理论。在学习中结合老同志的特点和要求,不断创新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让每位老干部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以及县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提高了老干部的思想理论认识和建言献策水平,使老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县委、政府保持一致,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

围绕巩固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的成果,切实加强和改进老干部党支部的建设,着力创新组织生活制度,改进组织活动方式。结合老干部党支部党员年龄大、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的实际情况,该局要求每个党支部每月集中组织老干部党员过组织生活,在过组织生活中,重在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为确保组织生活会取得实效,各支部班子在每次党员组织生活会之前,都要对组织生活会的内容、目的、重点和要求等做认真研究,力求内容集中、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得当,达到预期目的。由于准备充分,每次支部党员生活会,一般在1至2小时内就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任务,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老干部党员认为这样的组织活动方式切合实际,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思想。近年来,通过该局的积极努力,县委、政府把离休干部的离休金、医药费、专项经费(“三费”)全部纳入由县财政预算,确保了离休干部离休金按月足额发放、医药费按规定实报实销、专项经费按时按规定足额发放兑现。同时,建立了老干部特困机制,每年县财政按排5万元特困帮扶资金,帮助有困难的老干部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坚持每两年为离休干部和县处级退休干部健康体检身体一次,让老干部有病早发现、早治疗。该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为了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边学边改。一是为140名离退休老干部建立了老干部爱心卡。爱心卡上注明离退休干部的基本情况,长期居住的详细地址,家庭联系或其他联系方式和相片,离退休干部的原工作单位电话和老干部局的联系电话等等,确保老干部外出发生意外时,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二是认真开展“三走进三破解”“三学习三提高”“五送”主题实践活动,对全县所有离退休干部生活、家庭情况进行调查,深入到离退休干部和离退休干部遗孀家中,了解他们的身体、生活及家庭情况,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筹措资金8500 元,对 6 户困难离退休干部家庭送温暖,通过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加深了相互间沟通与理解,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离退休老干部的关怀和爱护,切实帮助有困难的老干部解决实际困难。

在工作中,该局还坚持重大节日走访慰问老干部。每年春节和敬老节期间,该局都要对离退休干部进行走访慰问,了解老干部们的身体和生活情况,同时,认真听取老同志对老干部工作或有关单位的意见和建议。该局坚持做到凡离退休干部生病住院必看望,家中有较大事件必访,2008年以来该局领导以及工作人员看望老干部生病住院89人次,看望在家卧床及行走不便的老干部46人次,并带去了组织的问候,通过看望,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离退老干部的关怀和爱护,加深了相互间沟通与理解。对老干部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始终做到事事有交待,件件有落实,直到老干部满意为止。

坚持离退休老领导考察视察制度。每年组织离退休老领导考察视察1至2次,如2008年,组织56位离退休老干部到戛洒镇,参观考察该镇的集镇建设和南恩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通过参观考察,老干部们纷纷表示,一定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上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积极献计献策、发挥余热,并表示对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定给予县委、县政府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为推进富裕文明生态和谐新平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发挥余热,为“三个文明”建设作贡献

近年来,该局积极认真组织老干部在全县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老干部离退休后,有积极参与各项工作、继续发挥余热的愿望和要求。该局积极为“老有所为”创造条件,在自愿和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广大老同志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发挥余热,奉献社会。去年5月15日,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后,该局党委组织全体老干部党员积极以交纳“特殊党费”形式向地震灾区人民奉献爱心,党委247名老干部党员和在职党员共自愿交纳“特殊党费”105850.00元。一支部的普朝云、张振荣、李毓兰,二支部的刘富、吴光明,三支部的鲁志宽,四支部的张丙昌、周万富、陈荣祥、缪德章,五支部的杨美惠、王立勋、周龙、李继周、史正安、白永先、鲁文武,六支部的丁光显,七支部的罗开明,八支部的白文辉,九支部的邱本发等在党支部、老体协、县关工委(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诗书画协会、老年大学等工作,深入到各乡(镇)中小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在他们的带动下,广大离退休党员都从自身实际出发,在不同领域为全县的“三个文明”建设积极发挥余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发挥“两块阵地”的作用,为全县的改革发展稳定服务。

坚持把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管理及建设作为老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寓教于乐,广泛开展有益于老干部身心健康的活动,使之成为学习先进文化的场所,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为全县的稳定作出贡献。

(一)加强活动中心的管理,服务工作。为使老干部的活动有滋有味,该局想尽一切办法,为老干部活动创造了优篇二:老有所为先进事迹

老有所为

退休老人袁红霞同志,女,现年58岁,高中文化程度。原三五一九厂一名普通职工。

她是个闲不住的人,从原单位退休后,坚持老有所为,继续服务社会奉献余热。自2008年初被幸福社区选为老年志愿者服务队成员后,能勤勤恳恳的工作,一心一意关爱老人,积极为离退休老人服务,其突出事迹如下: 袁红霞同志与社区志愿者一起,每月固定为老年人测量血压,并把他们的血压值记录下来,建立健康档案,时刻关注身边老年人的身体情况。同时积极宣传健康养生知识,把科学的生活方式推广到老年人的生活中去。

身为老年志愿者服务队成员,袁红霞经常与身边的老年朋友聊天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为了排解老年人生活寂寞,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袁红霞时常为老年朋友组织各种活动。例如在去年10月1日国庆期间,组织老年人在绿城广场进行晨练,来纪念这个美好的时刻。当天在场的老人的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他们说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所以才有时间进行锻炼,他们经常用以前的事情来教导他们的子女,要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生活。

袁红霞同志还积极组织社区老年人开展文体活动,参与组建了社区老年文艺队,大家经常在一起唱歌跳舞其乐融融,周末假期还为附近的居民进行文艺表演,将欢乐带给大家,展现了社区离退休人员的精神风貌。篇三:老有所为 奉献爱心xx先进事迹5.20 老有所为 奉献爱心

――xx县“老有所为”先进xx推荐材料

x县x镇敬老院2009年批建的民生工程项目。敬老院占地面积18.5亩,房间130间,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入住老人104人。于2010年4月开院入住。几年来都被市县民政部门评为先进敬老院,县里多次组织乡镇有关人员在此开现场会、观摩会。敬老院内道路、花园、健身场、菜园鱼塘布局合理。环境优美,鲜花满院。老人们在此生活舒适,快乐。个个喜笑颜开,安度晚年,当问起老人们在敬老院的感受时,老人们无不高兴的说:“感谢党的政策,感谢我们的好院长xx同志。”

老有所为 热爱本职

xx同志19xx出生(xx岁),当过兵,教过书,19xx年任x庄村支部书记至20xx年。他无论干哪一行,都是干一行爱一行。在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他所在的村多年连续被上级党委评为全镇唯一的红旗支部。2009年x镇敬老院之所以选址在x庄,镇政府就是考虑x庄村的地利、人和。当时任x庄村党支部书记的xx同志在村干部任上即将离任,镇里就安排他参与敬老院建设的筹备和管理工作。他看到农村老龄化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决心在有生之年,为农村的养老事业做点工作。2010年4月,敬老院建成,开业那天,敬老院里锣鼓喧天,xx同志激动的热泪盈眶,并连连向镇领导表示说:“我一定不辜负党和群众的期望,干好工作。”xx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1年,他正式将党支部书记的位子交给了年轻同志,全身心的投入到敬老院工作,几年来,他把家也搬到了敬老院,与老人们同吃同住同乐,整天忙个不停,从没有休息过,老人们都说:“x院长是俺们的亲人,为我们真是操碎了心。”搞好管理 争创一流

面对100多名老人,如何搞好管理,达到和谐团结欢乐祥和,这是xx同志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入院老人身体状况不一样,智力状况不一样,想法各异。处事情况有差别,为了发挥他们的特长,xx成立了院管委会,经民主讨论制订了规章制度,要求大家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并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成立了生产组、伙委会、财务管理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每天按时起床作息就餐。对个别智障老人和行动不便老人,由身体好的负责搞好服务,互相照顾。院内有菜地5亩,养鱼塘2面,一边是观赏鱼,一边是食用鱼,由生产组负责种菜养鱼,每天组织有劳动能力的院民劳动二小时,对参加劳动的老人按劳计酬给予补助,资金从自产蔬菜自给剩余出售收入部分解决。更让老人们心情舒畅的是。通过轻微的劳动,不仅创造了价值,而且还锻炼了身体,活动了筋骨。为了增加敬老院收入,他们还在院外租地三亩,种上五谷杂粮和红芋蔬菜等。老人们在一齐住长了,有时也有个言差语错,磕磕碰碰的,xx只要发现不团结的苗头就及时做工作,找清原因,对症下药做好思想工作,该批评的给予批评,该解决困难的解决困难。个别闹别扭的老人都说:“x院长都是为我们好,我们不能闹不团结了,不给x院长添麻烦了。”慢慢的不团结的现象很少发生,大家生活在一起,犹如一个大家庭,每天说说笑笑,看电视,下象棋,欢欢乐乐,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真诚服务 奉献爱心

xx同志自当敬老院长以来,他把整个心思都放在了老年人身上,他一有空就琢磨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如何迎合他们的需求搞好服务。入院老人有男有女,在一起生活长了,个别丧偶男女老人慢慢产生了互爱之心,但这些人受传统思想束缚不好意思表白自己的想法,x院长是个有心之人,他揣摩透了这些人的心思,他给这些人建议摒弃封建思想,合法大胆掌握自己的生活命运,目前,有两对老人x院长正在给撮合中。xx村xxx老人自入院以来,因身体不太好,有冠心病,xx每天都要到他房间聊天送饭,有一天夜里,他突然发病,x院长不顾天黑路远,亲自骑三轮车把老人送到xx大医院,陪病人吊水一夜,直到脱离危险,xxx老人感动的说:“我虽然无儿无女,共产党和x院长就是我的亲人。”五保老人xx智障,有一天请假说去教堂礼拜,一天未归,xx同志非常着急,立即组织人员查找,联系周边可能去的地方,并带车到周围寻找,最后将这位老人找了回来。为了让老人吃的舒适,xx经常给他们调剂伙食,亲自给老人们打饭送菜,和老人们一起就餐。为解决老人们的洗澡问题,他借钱安装了太阳能,对行动不便的同志,xx亲自端水搓澡。老人们都说:“老了福又来了,这都是托共产党的福。”

篇3:老有所为先进事迹

一、努力开创“两会”工作新局面

1992年4月30日上午, 时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民同志同梁肇唐谈话时说:“省委决定你离休, 离休后到省版协工作。省委希望你一定要把版协工作搞好, 继续为山西出版业做出新的贡献。”1992年5月, 梁肇唐同志当选山西省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他从一个主管报刊、人事、党委、老干部工作的副局长, 变为全省出版工作者服务的版协主席, 要权没权, 要钱没钱, 要人没人, 只有为会员单位服好务的责任。梁肇唐没受任何影响, 他转变思想, 放下架子, 深入基层, 了解和掌握会员单位的思想和要求, 他把版协工作的主线定为:“为会员单位服务”。就在这年7月中国版协召开了地方版协主席会议, 中国版协主席宋木文在《找准位置, 起好桥梁纽带作用, 发挥好地方版协作用》讲话中说:“版协工作既不能越权, 也不能走尾巴主义, 一定要找准位置, 搞好服务, 当好助手, 闯出自己的路子。”梁肇唐同志经过三年的深入实际, 不断探索, 从实践工作中探索总结出:“找准位置, 积极主动, 搞好服务, 当好助手, 促进繁荣, 重在活动, 在活动上多作文章”搞活版协工作的经验。由于工作有了新思路, 多项工作有条有理, 版协工作搞得十分活跃, 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以及各出版社和期刊社的好评与赞扬。

对于山西版协的经验, 中国版协十分重视。于1997年在山西召开了全国地方版协年会, 推广了山西版协的经验, 与会同志一致赞扬:“山西的经验好, 核心是重在活动上下工夫, 为地方版协走出一条新路。”会后由安徽、陕西、四川、河南等七个省版协组织人来学习, 山西省版协从全国落后变成了先进。

梁肇唐同志是个善于动脑子、敢于出点子、大胆创新的人, 他在担任版协主席期间, 除了抓好正常的选题论证、评奖图书等工作外, 还创造性地开展了以下活动:一是为了促进全省出版业的发展, 亲自写方案向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建议, 每两年联合在全省开展一次评选先进、百佳出版工作者活动。如今, 评选工作已坚持了6届。二是为发挥出版、期刊社离退休下来的“老出版”的作用, 自己起草了《老出版工作委员会章程》, 成立了老出版工作者委员会, 并向64名从事出版工作30年的同志、老出版做出新贡献“夕阳红”颁发了奉献纪念牌。三是为提高广大出版工作者的理论水平, 树立精品意识, 多出精品图书, 倡议每年举办一次出版理论研讨会, 对选送的论文进行评奖, 同时对优秀论文给予奖励, 获奖作品可参加职称评定, 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出版工作者参加这一活动的积极性。四是为创办一批叫得响、高品位期刊, 在任期内五次带领省城出版专家、学者、老出版上门, 给获得山西省一级期刊的《山西老年》、《人事》、《正气》、《经济师》等杂志“会诊”审读, 评头论足, 挑毛病, 找差距, 献计献策。五是为全面提高期刊质量, 发动全省期刊界开展评选好文章的活动, 每刊可推荐2至3篇。文章要求:内容新、观点明、标题好、文字精。每年评出一、二、三等100篇好文章, 由版协召开表彰大会, 向获得好文章的作者颁奖证书、奖金, 有力地促进了期刊质量的提高。六是在工作上不落他人之后。1997年中国版协在昆明会上, 通报《中国出版年鉴》发行情况, 山西省只征订12册, 全国倒数第一。他在会上作了检查, 并表态两年之内一定迎头赶上。他首先成立了发行小组, 自己任组长亲自抓。经过两年努力, 山西的《中国出版年鉴》发行由12册一跃增加到320册, 名列全国前茅, 获得了中国版协奖牌和3000元的奖金, 他本人于2000年被选为中国版协常务理事。

梁肇唐同志对报协影响也很大, 大家都称他是“省报协的火炬”。十多年来, 他把全部精力奉献给新闻事业。在离休之前是新闻出版局分管报业的副局长, 由他负责策划成立报业协会, 会上被选为省报协第一副主席。1992年离休后, 又投入报协工作;1996年增选为省报协常务主席 (主持工作) 。他热爱报协工作, 关心群众, 团结同志, 对报业工作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工作上年年有新目标, 会会有新内容, 因而使省报协充满了生机, 在全省报界产生了极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深入基层了解情况, 及时帮助解决问题。报协成立以来, 他每年都要多次到会员单位了解情况, 看看变化。对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及时鼓励、支持;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能解决的在当地解决, 不能解决的带回协会, 设法解决, 或向宣传部、省政府反映帮助解决, 为报业改革、发展争得了宽松的环境。他针对一些报社存在技术上的问题, 让懂技术的副主席、秘书长曹秀同志, 组织技术人员到《阳泉日报》、《晋中日报》、《长治日报》等帮助解决。为帮助《太原日报》提高报纸印刷质量, 曾五次组织技术人员到《太原日报》“会诊”, 使《太原日报》的印刷质量由全省评比第四名, 提高到第一名, 到2003年获得“十一连冠”。省报协曾三次在该社召开现场会, 推广他们的经验, 全省34家报纸中, 总分达到90分以上的由4家增加到14家, 95分以上的涌现出了5家, 使山西省报纸印刷质量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他还亲自抓“龙头工程”, 以典型带动全面。梁肇唐主持报协工作, 一贯坚持集体研究决定、分工负责的原则, 经常交心通气, 互通情况, 他在报刊业年龄最大, 而工作却处处事事走在前头。《长治日报》是他的联系点之一, 经常深入那里和报刊工作人员一道研究报业改革创新, 增强市场竞争力等问题。在《中国报业自律公约》出台后, 他认为这是推动报业发展报界的“宪法”, 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他先在《长治日报》搞试点, 取得经验后, 在省城召开了全省会员单位会议, 隆重举行了签约和宣誓活动, 由《长治日报》社长王占禹介绍了他们落实《公约》采取的措施和经验, 从此实施《公约》活动在全省各报全面展开。《长治日报》在签约后一年多时间里, 不断强化自律, 报业发展日新月异, 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梁肇唐同志五下长治, 写出了《强化报业自律, 坚持五个结合》一文, 在《中国新闻出版报》刊出后, 在全国报界反响强烈, 引起中国报协高度重视, 并和山西报协联合在《长治日报》召开了现场会, 把他们的经验推向全国, 而《长治日报》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

梁肇唐抓“龙头”典型不只是《长治日报》一家, 近年来, 他先后在大同晚报推广了《打破吃大锅饭, 实行以绩计酬》、临汾日报《高举改革大旗, 三年迈出三大步》、晋中日报《强化内部管理、推进报业发展》、山西青年报《推行自办发行, 发行量突破十五万》、吕梁日报《碰硬的, 动真的, 见实的》等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9次现场会, 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报业快速发展。

梁肇唐为搞活报协, 还有一个新招, 就是注重吸取外地经验, 开阔本省改革思路。当他得知《哈尔滨日报》深入改革的成功经验后, 立即组织本省12家报社的总编或社长前往取经。取经回来之后, 为在山西开花结果, 组织省报协领导成员集体到《长治日报》听汇报、看变化, 现场办公, 在长治日报社开了学习推广“哈报”经验现场会, 系统介绍了“哈报”经验及长治日报紧密结合实际推广“哈报”经验的经验, 使“哈报”经验在山西开花结果。

梁肇唐同志认识到, 报纸广告收入是报社经济命脉, 他亲自参加主持报纸广告的评奖工作。这一活动在1997年由广告委员会组织开展以来, 到2006年共举办了九届, 年年有创新, 一届比一届搞得好。在2001年他提出了要开展“四三三五工程”建议, 即:每年收入增长40%, 评出30篇优秀论文, 评出30名先进广告作者, 评出50件广告精品, 以从理论上增强大家的广告意识, 全面提高广告作者的自身素质, 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连续九年组织了广告理论研讨会, 使山西报纸广告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出现了一大批导向正、创意新、构图美、设计精、内涵深、印刷好的广告版面, 也促进了广告经济收入从6200万元增长到8.8亿元, 增长了15倍多。2006年10月, 第九届评奖会在《阳泉日报》举行, 梁肇唐带着肺切除、骨折的疼痛主持了评奖会。在评奖总结会上他高兴地说:“通过九届广告作品评奖活动, 极大地促进了报社广告业的发展, 广告作品也由开始的粗、浅层次向艺术性、服务性、品牌化发展, 因此, 受到了客户、读者、领导的欢迎。一定要继续搞下去。”同时, 他还和刘江、赵修身等同志创办了《山西商报》, 填补了山西没有商报的空白。还组织全省各报社退下来的老报人, 两次参观了全省各报的报业新变化、新成就、新面貌。

二、“两员”虽小, 责任重大

梁肇唐做了一辈子新闻出版工作, 离休前又是省新闻出版局的副局长, 可他偏是看重一个没有头衔的报刊通讯员和报纸审读员的工作。在主持“两会”工作期间, 先后担任了多家报刊的通讯员和报纸审读员工作, 他写稿的劲头更大了。他经常跑出版社、期刊社、报社、印刷厂等单位, 和这些单位的领导交谈如何出好书、办好报刊和搞好报业改革的经验, 发现谁家有好经验、好办法、好建议、好设想、就总结成文, 发表在各种报刊上。据粗略的统计, 离休以后, 他先后给《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出版》、《出版参考》、《山西日报》、《太原日报》、《长治日报》、山西电视台、《山西老年》、《经济师》、《新闻采编》、《人事》、《支部建设》等20多家报刊, 写稿1030篇, 约50多万字。1998年他被《中国新闻出版报》聘为特约记者, 年近八旬的老人, 是全国年龄最大的一位, 这位“老新闻”全然不顾自己年逾古稀, 又身患糖尿病、脑梗塞等多种疾病, 走南闯北和年轻记者一起参加记者工作会议, 听取报社领导报告、接受任务。为了完成好任务, 他采取了当主席与做记者结合, 调查研究与采访结合, 编写“通讯”、“信息”与写稿结合的“三个结合”, 这样既做了两个协会工作, 又完成了报社的任务。他自从作了特约记者, 就没有了公休日, 经常是常夜不能寐、有时在半夜三更突然拉着灯, 把一篇报道的观点, 或一个标题记下来, 充实进稿子里, 甚至生病住院时也在病床前写稿。他写的稿子都是在街上打字铺里自己花钱打印的。为争取发稿时间, 他还自费买了一台传真机。从他的发稿登记小本子上看到, 他当特约记者5年共写稿356篇, 平均每年71篇, 其中有6篇报道获了一、二等奖, 大大提高了山西出版业和报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自从梁肇唐同志担任《山西日报》、《太原日报》、《山西工人报》、《长治日报》、《山西妇女报》等6种报纸审读员后, 每天审读这些报纸又成了这位老人的一项重要工作。“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这么多报纸怎能都看得过来?他的安排是饭前、饭后、公休日和晚上, 不仅认真地审读, 还要写成文, 他把审读中发现问题和典型报道, 写成审读报告和文章反馈回省局报刊处, 6年间写了123篇报告, 164500字。如《典型开道、言论引导》、《长治日报深化国企改革系列报道评介》;《引导·鼓劲·促进》, 《太原日报深入扎实宣传报道县级“三讲”》;《全省主要报纸深入宣传“三个代表”的综述》等, 这些报道发表后, 对这些报社鼓舞极大, 有力地促进了报纸质量提高。他高兴地说:“‘二员’虽小, 责任重大”。

梁肇唐是一个有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常说:“干部有离休制度, 共产党员不能离休” (见2005年《山西老年》第7期) 。为此, 他在多种岗位上继续为新闻出版事业做贡献。1996年5月, 参加了省委宣传部组织的赴各地市进行新闻出版执行宣传纪律检查工作, 半年时间检查了78个单位。他担任组长, 认真负责, 坚持原则, 写了7篇专题报告, 约25000字, 受到省委宣传部的表扬。

在2005年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教育活动中, 他在每个阶段都学在先, 走在前, 在老干部支部大会上带头做了对照检查, 成为支部里的带头人。他还以《做好岗位工作, 践行“三个代表”》为题, 和处级干部作了文字书面谈心, 并总结出了《要保持先进性, 一定要做到坚持“十性”》:学习上的自觉性, 信念上的坚定性, 宗旨上的牢固性, 政治上的敏锐性, 思想上的开拓性, 工作上的模范性, 廉政上的自律性, 业务上的钻研性, 联系群众上的经常性, 修养上的持久性。局保持先进性领导小组办公室, 向全系统通报表扬了梁肇唐同志, 号召全体党员向他学习。从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 他一直坚持写学习心得, 到2007年5月15日, 他共写了《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叫好》、《如何保持先进性》、《永葆先进性, 努力当模范》等84篇、约42000字的学习体会文章。

篇4:老有所为才能老有所乐

关键词:老有所乐;老龄化

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髙,人囗老龄化趋势发展较快,老年人越来越多。虽然我囯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加大了民生保障工作力度,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等问题逐步得到较好解决。但是,从精神层面上讲,由于种种内在或外在环境因素的限制,老有所乐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能享受到的。对有些老年人来讲,老有所乐可能还是一种奢侈生活。许多老年人,特别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休的老年人,只能是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

如何让我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活得越来越快乐。身心愉悦,髙髙兴兴地安度晚年?我院一批老年人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那就是给老年人一片自己的天空,为老年人多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老有所为,正所谓:老有所为才能老有所乐。

一个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过退休生活,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因此退休前要做好退休的准备,特别是思想上的准备,退休后要积极融入社会,找到自己的乐趣。

一是参加一项活动。现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老年组织,有老年文艺队、老年秧歌队、老年骑游队、老年门球队、老年书画等等,根据自己的爱好,可以报名参加到这些组织中去,寻找老年生活的乐趣,即使一时没有参加到老年组织中去,也不能在家无所事事,应该参加一项有意义的活动,或者健身锻炼,或者写字作画、修身养心。

二是确立一个目标。家庭生活要有目标,健身要有目标,家庭建设要有目标,甚至走亲访友、旅游等都要有一个目标,办任何事情都要设想一个目标,有目标比没有目标好,有目标就要有奋斗,就要动脑,就要为之努力。实现目标对人生就带来乐趣。

三是结识一些朋友。老年人退下来以后,与原单位的同事,由于年龄差距,真正成为朋友的不多,上班时又由于工作忙,社交不多,因此社会上能够有共识的、海阔天空聊天的朋友也不多。退休后要尽快在各种老年团体中或者在社区结识一些老年朋友。因为同龄人在一起又都是退了休的,容易心心相通,对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其他一系列问题、容易构成共识,说话能说到一起,心中有烦恼事说出来能互相理解,大家在一块一说一笑,烦恼也就没有了。

四是学习一点知识。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是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急剧变化的社会,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化又跟家庭密切联系。我们老年人许多知识都是上世纪六十、七十、八十年代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知识的要求。中央要求建设学习型社会,根据这个理念我们老年人也要不断学习,除关心时事、政治以外,还应学习一些新知识,跟上时代的节拍,老年人还可以根据老年生活的要求,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学一些生活类的知识,增加老年生活的乐趣。

退休近二十年的饶泽民老师,居家以读书为事,因履践中国农业出版社约稿之承诺,就“扇文化”主题广搜资料,继续深层探索,并前往苏、杭、沪地走访博物馆,扇庄,扇厂,访扇访艺,历两三年,数易稿成书,于2000年3月出书发行,约26万字,签约发行-万册。业内行家推誉为扇文化领域“填补空白”之作,当年入藏于囯家图书馆。后又在本市各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2009年起,受邀为市图书馆“汉江讲坛”专题主讲。讲题涉及“2009年大日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节俗”,“昭明太子一家人”及“迷茫昭明台”,“穿天节”,“历日趣谈”等等。

楚天快报报道的“70岁的俏阿姨乐当红娘牵红线”的周春芝,她退休后成立了一家民间艺术团-一夕阳红艺术团,团员近百人,自任团长同时也担任团里的主持。每天组织他们排练节目,-旦有文艺演出,他们的节目经常受到观众的好评。她自信快乐感染家人,她的老伴张达武是本单位的-名退休教师,在她的感染下,张达武的晚年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他爱好摄影,每次只要艺术团表演节目,他就会去现场拍照,为每名团员记录下精彩的瞬间。她乐观向上战胜病魔,2007年春天,她被査出患乳腺癌,积极配合治疗,吃了5年抵抗癌细胞的药物,在做化疗期间还去坚持主持节目,她的生活不仅没有因患病受到影响,还让她更加珍惜与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她广交朋友乐当红娘,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帮助他人,她也觉得很快乐。

还有一些退休职工,如刘宜宪:爱好户外活动,太极剑、老年门球,多次参加各类表演和比赛活动。

关爱老人,除了吃穿,还要从“心”入手,做好、做足精神赡养这一门课。如何在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等基础上,让其老有所为,从而达到老有所乐,还需要包括政府、社会、家庭在内的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只要我们调适自己的身态与心态,注重养生与保徤,践行老有所乐与老有所为,我们就可以自豪而无悔地向世人宣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参考文献:

[1]李玲.浅议开展老有所为工作[J].陕西煤炭,2008(05).

[2]洪泽民.用科学发展观实现老有所为[J].今日科苑,2006(01).

[3]刘景安.论新形势下的老有所为[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4]周济.老有所为的新奉献[J].政协天地,2005(12).

[5]任巨兰.也谈“老有所为”[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4(04).

篇5:分类激励创先进 老有所为争优秀

王大发

湖北宜都市共有离退休干部党组织54个,党员4369名,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围绕 “五好”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和“四有五好”老干部创建目标,运用“四分法”激励退休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立足岗位创先争优。

一、分团承诺,凝聚创争活力

分社区组团。全市144个村、社区的退休党支部及党小组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张贴党员承诺书、集体公开宣誓等形式,组织党员在社区进行“亮牌”承诺,把党员姓名、承诺内容和具体事项进行公示,作出共性承诺,接受群众监督。

分行业组团。老科协党员重点帮助青年提高技术水平,普及家庭科普知识方面作出承诺;体育协会等社团内的党员,重点在丰富社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作出承诺。如关工委原退休干部黄元成和25 名“五老”网吧监督员组团承诺:对全市60家网吧进行有组织、有领导、有程序的监督管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分区域组团。根据居住地的划分,同属片区的老党员老干部开展组团承诺。枝城镇老科协在河阳店村蜜柚

精品园去年开展集体承诺:争取专项资金10多万元,引进新品种2000余株,新发展蜜柚500多亩。年底如期兑现。

二、分项履职,务求创争实效

科学设立贴近本人、本地实际的争创主题和载体,让老党员创有目标、争有方向。

情牵“红领巾”行动。全市建立157个关工委组织,在社区确定“一岗二室三活动”义工服务主题,即校门前设立护学岗、青少年教育室,心理健康工作室,参与环保宣传、扶贫济困、青少年寒暑假社区活动日等集中活动;退休教师史泰川等到学校和社区举办青少年法律知识讲座,受教育师生、家长达4000余人。

“思源回报”行动。老促会指导重点老区贫困村纸坊冲村建起了千亩花椒基地,成为“宜昌市思源回报工程基地”;扶持何阳店村建起了400亩蜜柚精品园,被纳入“省市共建思源回报工程基地”项目;邀请高级农艺师到村讲授养殖技术课,邀请市一医院为老区群众义诊。截止去年年底,市老促会累计募集扶贫基金1042万元。

科技“手把手”行动。全市各科协、分会共组织了15个“三农”科技服务队,841名会员下乡村进农户,办科技服务联系点34个,科技示范基地30个。开展科

技培训74场,接受培训6594人,印发技术资料65000份。

“健身到社区”行动。全市10个乡镇组建村级老年文体组织57个,活动场所245处,老年活动中心17个,参加协会活动的老年人达到了8500余人。形成了拳剑、舞、门球等9大品牌项目,得到省体委局的充分肯定。全市有135户被评为“先进文体活动示范户”。

三、分树典型,引领创争深入

全市以开展向杨善洲、刘恨钱等先进离退休干部学习为契机,促进老干部比学赶帮超。

分层树典型。既注重离退休干部基层支部典型、又注重个人典型,使典型选树更具层次性。通过层层推介,市关工委分别荣获宜昌市“五老”网吧监督工作先进集体和关工委先进单位称号;黄元成、张昌富分别被中国关工委、宜昌市关工委表彰为先进个人。

分类树典型。各系统各单位明确典型的创争标准,进行分类评选,使典型选树更具针对性。去年,全市共评出服务先锋25个,育才先锋30个,奉献先锋30个。红花套镇老科协副会长张先楷在汶川、玉树大地震中捐赠2000余元。并将老伴病故报销的3990元医药费捐赠给镇福利院。出资8200元购买摄影机,深入农户桔园调查防治柑桔大实蝇效果,制成光碟送到农民手中。张

先楷的事迹在全市推广。

分单位树典型。各单位基层党组织注重挖掘离退休党员的先进事迹,及时总结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经验和典型。全市确立10个离退休干部基层党组织和20多名离退休党员典型,共有230多名离退休干部上了本单位本社区的创先争优光荣榜。

四、分区管理,促进创争长效

按照区域相邻,行业相近、需求相似原则,加强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形成创先争优长效机制。

支部管理。全市在行业系统内建立离退休党支部,一年来共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3个,建立支部8个,完善和落实3项管理制度。针对没有条件单独组建离退休支部的单位,继续编入原单位党组织中,和普通党员一样参与创先争优活动,并将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纳入单位综合考评。

协会管理。市老年协会支部分季度召开党员会议,制定民主管理制度,落实“三定”,即定人员、定岗位、定职责。建立“一册三薄一档案”,即老年人花名册、开展活动登记薄、调解纠纷登记薄、签订家庭赡养协议登记薄、老年人健康档案,以管理促进为老服务工作。

居住地管理。对居住相对分散的老干部,将党组织

篇6:老有所为先进事迹

今年以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所党支部在交警支队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车管所党支部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认真抓好党建工作,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明显,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在车管所党支部的带领下,全体民警团结在党支部周围,锁定“让人民满意”的崇高目标,唱响“人民公安为人民”的主旋律,与时俱进践行了“立警为公,热法为民”的重要思想,交警队伍建设呈现勃勃生机和活力,公安交通管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支队车管所多次被上级表彰。去年以来,支队车管所获得交警支队颁发的“集体嘉奖”3次;获市公安局颁发的.“集体三等功”2次;获自治区公安厅颁发的“全区公安机关抗灾救灾工作先进集体”;支队车管所荣被**市政务中心评为“市政务服务中心系统先进集体”,13人次获交警支队颁发的“个人嘉奖”;1人获市公安局颁发的“个人三等功”;1人被自治区公安厅评为“20全区公安机关抗灾救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支队车管所大厅窗台民警2人荣获“20度市政务服务中心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还有50多人次受到区、市级的表彰和奖励。

一、发挥支部堡垒作用,打造人民满意队伍

车管所党支部从加强班子建设入手,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强化“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教育,倡导和弘扬“团队精神”,使全体民警进一步增强服务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车管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1、以党建为龙头,全面加强班子建设。年来,车管所党支部强化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观念。以党建为龙头,唱响“支部是堡垒,干部是标杆,党员是旗帜”的口号,使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了先锋队、突击队、战斗队的作用,从车管所领导到各科民警,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干在前,纪律守在先,并自觉同不正之风作斗争。车管所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始终做到精诚团结,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不断提高领导艺术,领导之间工作到位不越位,始终围绕着党支部核心开展工作。同时,相互补位填空档,形成良好的工作配合关系。从而使党支部始终成为一面旗帜、一种声音、一个形象,发挥着整体优势,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支部的堡垒作用得到显现,队伍的志气不断高涨。

2、注重学习,强化教育,提高党员民警的素质。车管所党支部把政治学习作为一项制度来加以落实,做到“四个确保”,即在政治学习的对象上,确保党员、民警、工作人员人人参与接受教育;在政治学习的时间上,确保每周至少一个早上作为政治学习的时间;在政治学习的内容上,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任务、不同阶段的形势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学习重点,确保政治学习收到的良好效果;在政治学习的形式上,既有理论辅导,又有专题讲座,确保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从而在全所上下形成了“讲学习”的良好氛围,广大党员民警的政治思想觉悟得到了不断提高。同时,注重结合本所工作实际,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开展反特权思想专项教育活动,开展“为谁执法,为谁服务”大讨论,提高党员民警队伍的思想认识和服务意识。在全体民警中开展大练兵活动,按照“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和“人人参加练兵、人人受到教育、人人得到提高”的要求,本着“干中练、练中干”,“立足岗位,战练结合”的原则,从交警部门的实际出发,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活动,从而,增强了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篇7:老有所为先进事迹

清晨,漫步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林间小道上,心里不免有点惆怅,难道就这样无所事为,就这样的虚度光阴。给自己的退休生活细细琢磨了一遍,还是实现一直忙碌没有时间写作的愿望。

夜晚做了一个梦,让我想起了天堂的母亲。母亲于中秋收时离开了我,是那无情的病魔硬是把母亲从人世间夺走。母亲离开我太突然,多少次不敢相信这是事实,我是母亲唯一的女儿,母亲这样就离开了我,我心里的病好久无法愈合,多少次从梦中哭醒,说实话真的太思念我的母亲。我便提起笔写了我人生中第一篇作品《怀念我的母亲》,当这篇文章发表后,关注率直线上升。文章下面的留言和赞赏,给了我太大的鼓励和支持,我清楚的明白,这是阅读者对我的认可和鼓励,我也更有信心在文字这条路上走下去。我常常告诉我的朋友和诗友,是母亲给了我走向写作之路的力量。

从此我就走上了用文学抒发心情,用诗歌赞美幸福生活的道路。

在这条路上,我也认识好多文友,与他(她)一起学习,一起分享笔墨中的快乐。

对于写作,我没有太多的经验。只是一直喜欢大量的阅读,我多年从事的工作是和数字打交道的,与文字毫无关系。只能靠我多年大量阅读各类书籍和翻阅资料积累一点点知识,在写作这条路上边学边行。

退休以后,好多人都觉得无聊,一时还接受不了这样的生活。我可没有这样的认为,只是觉得换了一份新工作而已。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已对生活的规划,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感受生活,生活就会给你不一样的人生旅程。

我是个独处的人,喜欢坐在阳台手捧一本书,或着打理打理阳台上的花。读书能增长知识,读书能养性,读书能陶冶的性情。打理花,花能给你不一样的心情,看着花儿在小小的盆土中拼命的开着各种各样的花儿,心里满满的喜悦感。

有时约上几个老姐妹,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到新疆看看那一眼望到边的戈壁滩,到青海湖看看那碧波荡漾的湖水……到处走走。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品尝不一样风味的地方小吃。

上老年大学也是我退休生活的一部分,坐在安静的教室里,听在当地有名老中医薛振斌老师,把人体经络娓娓道来。中医养生是现今社会最流行的,也深受中老年人的喜欢。

在文字中寻找乐趣,用笔墨描写生活的点点滴滴,退休以后,我常常告诉我的朋友和家人,我觉得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篇8:老有所为先进事迹

一、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习寓于平常中

在新闻生涯中,于友先生善于在新闻实践中学习。他说:“我的新闻业务知识和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对我来说,报社、通讯社、杂志社都是学校,都是训练班。……我经常面临新的挑战,有时是新的问题,有时是新的技术、新的知识,我只能始终以当学徒的虚心态度,去学习、去克服困难,尽力完成任务。”正因为抱着当学徒的虚心态度,他在做好新闻工作的同时,走上了翻译的道路。他回忆说:“我是个中学毕业生,英文水平不高。1942年,报社需要收录外国通讯社的英文电讯,需要翻译,我受命试译,领导给我以鼓励和具体的帮助,我终于逐步掌握了翻译技术。”当时,于友先生在衡阳《大刚报》编辑部工作,自费买了一本《英汉模范字典》,50年伴随左右,他说,这本书“帮助我逐渐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实实在在是我的一位恩师”。此后,他在翻译工作上便一发不可收,1947—1952年,他又自学俄语,并翻译了美苏书籍达十余部。这使得“于友”作为辞条,被收录进《中国翻译家辞典》。

于友先生虚心向新闻前辈们学习工作经验。他说:“我感到特别幸运的是,多年来有许多杰出的前辈和我一起工作,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当年《立报》集中了一批优秀的记者,他们的工作精神让于友先生大开眼界。尤其是主笔恽逸群坚持真理、艰苦奋斗的精神,使他至今难忘。“在我早年,是他引导我开始学习政治理论。”1938—1940年间,于友先生加入“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和“国际新闻社”。名记者范长江成为他的直接领导,手把手教他写通讯,教他写通讯必须为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服务,他受到了坚持政治方向的严格锻炼。“范长江要求我们‘要面向群众’,记者应该活动在群众中,当人民群众中间的一个活动家,了解广大群众的动态、思想感情,熟悉群众的生活和问题,知道什么是群众懂的,什么是不懂的。懂得群众的心思,在写稿的时候,哪些地方该详、哪些地方该略,该用什么材料,就有根据了。”于友先生回忆时不无自豪地表示:“您瞧,长江关照我们有多仔细!多周到!”从抗战初期开始,他先后五次随新闻界元老刘尊棋一起工作。“他悉心帮助我成长,他是我大半辈子的老师。”回忆起这段师生情谊时,他满怀深情地说:“他教我采访和写作,教我翻译,还教我搞对外报道,编英文报。”1949年4月,基于两人曾有“国新社”、南洋商报社的同事关系,胡愈之推荐于友先生到《光明日报》工作,并向他介绍了关于报纸的设想。1985年春,胡老又举荐他到民盟中央创办并主编《群言》杂志。胡愈之对刊物有求必应,帮助他将刊物办成“知识分子的群言堂”。对于胡老的教诲,于友先生撰文回忆说:“我时常怀念他,忘不了他。也就是他,多次领导我从事新闻工作,使我聆听到许多难忘的教诲。”

于友先生积极向外国新闻同行学习工作经验。在“国新社”期间,为了写好给外国读者看的通讯,他萌生了向外国记者学习的念头,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约翰·根室。学习他们在调查研究上狠下功夫、报道重在“用事实说话”、突出人物的评介等特点。此后,他学习的范围扩大到其他一些外国记者,如斯特朗、史沫特莱、索尔兹伯里、法拉奇等人。1981年年初,《中国日报》为了了解非英语国家办英文报的经验,作为副总编辑的于友率队前往泰国《曼谷邮报》取经,考察了他们的编辑部、经理部、印刷厂,同他们的负责人谈话,做了种种见闻的记录,还索取了一些有关规章制度的文件。他说:“报社以后在组织我们自己的各项工作时,确实运用了《曼谷邮报》一些对我报适用的经验。”“办好特刊确实是我们向《曼谷邮报》学来的经验之一。”

于友先生善于在新闻实践中学习,虚心向新闻前辈学习,且积极向外国新闻同行学习,使得他不仅是经验丰富的著名报人,而且翻译工作也成绩卓著,成为著名翻译家,特别在新闻工作中大放异彩。朝鲜战争期间,他作为《光明日报》国际部主任曾两次被派到朝鲜战场。第一次是1952年春,报道美国在朝鲜发动灭绝人性的细菌战。采访细菌战新闻并不是一桩轻松的工作,出发前,需要打一系列防疫针。这让于友先生有时头晕、有时想吐,膀子肿了好几天,难受的反应是生平没有经历过的。汽车过鸭绿江,在朝鲜北部山间公路上行驶,遇到敌机投下照明弹,汽车得赶紧避开。于友先生一夜间几次下车,在树林里躲避轰炸。他在朝鲜北部多方了解美军进行细菌战的情况,还旁听过志愿军军官对美军战俘的审问,并让其他记者和细菌专家作为细菌战的见证人上了新闻纪录片银屏。第二次是1953年7月27日,朝鲜作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他作为中国少数进入板门店签字会场的记者之一,坐在右边记者席的第二排,亲眼目睹了朝鲜战争中这一重大的事件,美国侵略军的司令官克拉克将军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没有打成胜仗的停战协定上签了字。于友先生为报社写了题为《人民的胜利》的通讯,报道了这个历史性的场面,新华通讯社志愿军分社也向国内各报转发了他写的通讯《新生的平壤》。1955年春,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北京举行,于友先生以《光明日报》国际部记者的身份参加了会议,其新闻报道受到了大会新闻组的表扬。1956年4月,他被报社推选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代表。同年,全国记协召开代表大会,他再次当选为代表,并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国际新闻记者会议。另外,他还被推选为北京市委委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58年,他作为中共党员带头到吉林通化三棵榆树乡去干农活,积极参加劳动锻炼,被选为锻炼的典型,再一次上了新闻纪录片的银屏。他出色的新闻业绩,被同事戏谑地说成“五福临门”。

二、不忘初心,边学边干

庐山会议后,乍起反右倾和补划漏网右派分子的风浪。1959年,于友先生在《光明日报》被“莫须有”地以“反领导”罪名被批判。1960年6月底,他被报社定为“最后的一个右派”,成为全国最后一批右派分子之一。这个突变使他和家人在北大荒度过了整整18年。他撰文回忆起这段痛苦的经历:“从农田到工厂,又到剧团、图书馆,干了各种各样的体力活,‘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挨过皮鞭,还坐过牢;被抄过家,自己的一些论著,都被没收了。”“这时我正好年富力强,从此蒙冤……能不感到心痛吗?那年月,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猖獗,是非颠倒,长夜难熬啊!”

1979年,拨乱反正后,于友先生在离开新闻岗位整整20年后,恢复了新闻工作。年逾花甲的他暗自庆幸自己虽然经过多年难挨的折腾,神经没有错乱,体力也尚存。他下决心不甘落后,不服老,要继续干熟悉的新闻工作,当新时期的促进派,并找回损失的时间。他立即投入新创办的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参与创办《百科知识》杂志。1980年,于友先生被中央组织部安排筹备、创办《中国日报》。他一方面加强学习政治理论,一方面重温新闻知识,重温英文和学习新闻编辑业务。一连干了5年,主持编时事新闻的夜班。1985年,他应召主编民盟中央的综合性刊物《群言》,除了编稿以外,还尽力学习早年《生活》周刊的主编邹韬奋,为刊物写作“小言论”。同时,他重拾翻译工作。1988年,与他人合译出版了《华盛顿丑闻》,后来又翻译出版书籍《摩托罗拉的创业者保罗·高尔文》。

三、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1989年,于友先生从《群言》杂志离休。当时,他的一只眼睛因患严重的白内障丧失了视力,另一只眼睛的视力只有0.5,右手写字时也不像以前那样听使唤了,但是他老想着“老有所为”,于是自学电脑写作。“我干了多年新闻工作,新闻界的往事还知道一些。前几年有些前辈去世,我写过一些纪念文章,也曾被编进了纪念文集。……这给我不少鼓励。新闻记者当不了,还可以学当旧闻记者。我发现我这老人写回忆文章还有点优势。”“我该为新闻界的后来人尽点力。于是……我写了些传播前辈记者先进经验的文章。先后介绍过胡愈之、范长江、刘尊棋等许多名记者的事迹,传达过我学习斯诺、斯特朗等外国名记者的心得。我还为几位前辈记者编了纪念文集,集中反映了他们工作和为人的经历。”1991年,于友先生正式出版了《名记者的脚印》,评价当代中外名记者范长江、孟秋江、胡愈之、恽逸群、刘尊棋、斯诺、斯特朗、史沫特莱等20多人的成功经验和生平事迹,并具体描写了他们采编与写作的特点,材料充实,文笔生动,是一篇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实录。在他的笔下,一代名记者的音容笑貌,历历如绘。

在找准“老有所为”的方向后,他积极为前辈著名记者著书立传,陆续出版《胡愈之》《中外名记者丛书———刘尊棋》《记者生涯缤纷录:献给传媒后来人》等新闻人物传记著作。他关心传媒后来人的成长,希望这些书籍对各种传媒后来人有所帮助、有所贡献。他说:“我一直感觉到,那些先进的记者前辈们,对我的教导非常有益,我应该认真领会并宣扬他们的成功经验,帮助新闻事业的后人。人民的新闻事业是千秋万代的事业,它需要不断有所发展,继承和发扬前辈的光荣传统,肯定是后人们的一种殷切需要。”为了写好这些书,他主张干到老,学到老。他说:“我过去长时期当新闻记者,搞消息报道,好像什么都知道,实际上什么都只了解点皮毛。我自己回顾,为读者传达信息,自己的工作就好像排球比赛中的二传手,把名流学者和杰出人物原创的东西传布开来,由于应时,可能起过某些作用;可是我本人工作几十年,成了老记者,论知识不如专家,论文章不如作家;自己对历史、文学和哲学都实在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对自然科学也基本上(是)外行,不补点课,就明显落后了。”当年亲朋好友问他:“许多老朋友都外出旅游,你不想外出走一走?”他回答说:“腿脚不好,哪儿也不想去,只想读点书,补补课。”他很清楚地认识到:“补课学习还得有个重点,多读点社会科学的书,主要是历史科学。”

2006年6月,已是鲐背之年的于友先生,将自己65岁以来发表在《群言》以及《老年周报》《晚霞》《南方周末》等刊物上反映自己勉励实行“老有所学”和“老有所成”的文章整理成《不服老的报告———献给天下所有的老人》出版。他说,这是“一个老记者有关不服老心态和实践的文集”,“旨在宣扬不服老精神,是我作为本书的作者专门献给老年读者的”。他将巴金、周有光、于光远、刘尊棋、张闻天和恩格斯称赞为“不服老的典范”。他深刻体会到,老人能不服老,也就有了勇气,也就能克服各种困难,有所作为。他说:“由于我坚持学习,自己在近十年的思想可能比十年前有所长进。……老有所学能使我温故而知新,能让衰老的脑袋也逐渐清醒,保持忧患意识,保持入世精神。”2011年,他将自己学习老学者周有光先生的为人和治学的心得体会整理成书《见贤集———喜读周有光论著》出版。他说:“读周老的书,我还学到了他终身学习的经验,其中一项是写学习笔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就坚持记一些周老论著的笔记;去年连他写的文,我也仔细品味,从中学习他的启蒙精神。”他号召老人们学习周有光老人终身学习的精神,坚持学有所为,“向周有光老人看齐,勇于思考,著书立说,尽力启蒙,开创未来”。他特别欣赏周有光先生的名言,“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我从81岁开始,作为一岁,从头算起”。他在2009年12月9日写给周有光先生的信中落款写道:“你十四学生于友。”

在关心天下所有老人的同时,于友先生笔耕不辍,继续关爱传媒后来人。2008年,增订出版了32万字的人物传记《胡愈之》。2009年,著名记者范长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他将自己多年来评介名记者范长江的文章编撰成册《解读范长江———记者要坚持真理说真话》出版,他希望有利于传媒后来人成为“范长江式记者”。2013年11月,他又出版《报人往事》,叙述了范长江、胡愈之、刘尊棋、成舍我、恽逸群、萨空了等新闻前辈的突出成就和先进思想,演绎着新闻记者“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在扉页上,他特意写上“谨以此书献给传媒后来人”,他说:“我衷心希望出版这本小书,对我们新闻事业的后来人有所帮助,对以往百年记者工作的境遇以及我国的国情和世情,也能增加一些了解。”真可谓:“千年古松恋青山,百岁老人爱后人。”

2016年立春时节,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常务副部长黄坤明一行看望了已是期颐之年的于友老先生。2月18日,《人民日报》的《足音》专栏发表《于友:期颐之年不服老》一文,称赞他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外文是自学的,从事新闻工作的本领是自学的,电脑也是自学的。他恂恂谦谨,气度雍容,与人和易温粹。一百岁的于友先生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也是中国新闻史学会最年长的会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先生从美国托请现任会长陈昌凤教授转达对他的生日祝福:“于友先生是新闻业界和学界的寿星和人瑞,请代我献上一束鲜花,祝他何止于百,相期以茶,像周有光一样硬硬朗朗地活到一百一十岁、一百二十岁!”百岁老报人于友先生始终抱着终身学习的精神,仍然老当益壮,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不仅关心天下所有老年人,而且关爱传媒后来人,颇有长者风范。

上一篇:脚板底疼痛的原因及建议有哪些下一篇:科室院感月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