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解决三农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快速流入城镇,农村的空巢化、空心化日益严重,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加凸显。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根据当前我国国情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政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老有所养解决三农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有所养解决三农论文 篇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背景下农村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探析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改善民生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养老问题一直是我国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老龄化形势严峻,而农村老一代农民更是面临“劳无所能,老无所养”的双重困境,养老问题愈加严重。为实现我国老一代农民老有所养、颐养天年,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该问题解决路径,发挥多元主体的解决参与和合作解决该问题。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

党的十八大论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民生成就,并在十六大、十七大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这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中华民族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和当前五位一体的社会总布局息息相关的。社会建设是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而农村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则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背景下对农村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进行探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解决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的关系

农村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解决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是互为犄角、密切相关的:一方面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能够给解决农村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奠定充足的物质基础与社会保障,另一方面解决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

首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在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不断开拓新思路取得新进展,保证可持续性发展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由于经济迅速发展与计划生育政策负面后果等因素的逐渐显现,中国老龄化趋势严重。加之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等因素,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我国现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可以说,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作为社会民生的重点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无法回避的障碍。

其次,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与内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更是小康社会发展的关键和目的。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作为人民群众生活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农村老一定农民养老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相互促进的,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后,我国当前水平的小康,还处于较低水平。与此同时,“当前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以及人口流动常态化等因素快速变化,导致农民传统养老保障弱化,而现代养老保障制度保障水平又非常低下,农民养老保障整体上处于不断弱化趋势,当养老支持弱化到一定程度,农民养老的脆弱性特征便表现出来,最终导致养老困境的出现。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被有效化解,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的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即使是到了2020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农村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仍然存在。只是到那时,小康社会以的面建成,可以为老一代农民的养老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二)解决农村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首先,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有效解决能够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养老问题的解决,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有根植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当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一奋斗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只有当人民群众的生活真正意义上发生了提高、有了充足的物质保障,就会提高积极性,会凝聚成改变世界的洪流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其次,我国农村养老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必将能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一个稳定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老一代农民养老的解决有利于扫除农村适龄老人的后顾之忧,增强社会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当前我国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好的环境会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

二、农村老一代农民养老现状分析

(一)内涵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农村老一代农民定义内涵的界定大致统一,即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年龄大于35岁,已经步入或即将步入老年的,农村户籍人口。如此界定的根据主要是根据中国整体社会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农民开始外出务工,由“农民”成为“农民工”。这标志着中国农民的定义也随之改变。如果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在农村的人口划分为市场经济的农民,那么20世纪80年来以前出生的农村人口具有鲜明色彩——传统小农经济基本上基础上的农民。

(二)群体特征

老一代农民身上既具有着传统农业遗留的烙印,又具有当今时代的鲜明特征。他们人数多、文化程度低、老龄化严重,且趋势加快,曾长期体力劳动。体弱多病,养老需求强烈。且当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挑战,老一代农民逐渐失去劳动机会与劳动能力,大多数“老、弱、病、残”。

(三)养老现状分析

首先,养老需求传统,农耕色彩浓厚;但小农经济解体,支撑体系瓦解

依赖家庭养老,“养儿防老” 是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延续着传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养老方式,其实质是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方式。自耕农所有的土地属于自己的,他们只对皇帝缴纳赋税。当他们自己年事已老、无法继续耕作时,会将土地传给下一代的子女以换取子女对自己的赡养。子女不仅在其父母的培养下长大,甚至当自身成年甚至“另立门户”后仍然继承上一代人的产业以及土地。这种两代人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中国社会的农耕文明历史得以延续千年。在这种模式下,亲情与政治相缠绕,孝顺父母的意识不仅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也是老人所认可与希望的。

但是近代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解体,导致这种养老意愿不断失去了经济基础的支撑,如今已难以为继。马克思认为 “随着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家庭赡养功能就慢慢脱离家庭而社会化。”两千年来中国农村的生产方式一直是非货币的“衣、食”的小农经济作主导: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相对匮乏。当一个农民因为年老或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时,他要想存活就不可避免依存其他跟自己有血缘或姻亲的家庭成员。而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社会发生巨大转变,使这种非货币经济逐渐消亡,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由此逐渐失去支撑。

其次,追求“儿孙绕膝、四世同堂”式的中国传统家族生活,但传统家庭开始解体难以支撑

“儿孙绕膝、四世同堂”式的天伦之乐属于中国农村传统的养老必然精神需求。老人喜欢热闹,喜欢和年轻一辈共居共处。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形成的强烈的群体归属感情,是促使传统农村家庭结构形成的向心力,形成如蜘蛛网一般相互交织传统家庭关系,作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能够共同保护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人身与财产安全。每个人与家庭之间、家庭成员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依赖,一种稳定的关系。于是造就了传统农民家庭的固守性以及封闭性,以及对老人的赡养义务不得不在家族内部实现。

这种模式以家庭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以“孝道”等思想为舆论倡导。然而当今农村小农经济不断解体的,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加之目前社会城乡二元化结构问题突出,户籍制度改革困难,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导致原有的养老模式面临诸多挑战。据2011年“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已达15.4%,比全国平均水平13.26%还要高出2.14个百分点。跨度大、基数大、说明的是中国老龄化的真实写照。另据上海财大《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披露:我国我国千各村留守老人户数占村总户数比例分别为17.7%、19.63%、19.5%、21.8%,全国整体各村留守老人户数比例为19.1%。只有老人和小孩的户数占村总户数的比例为11.4%、11.9%、12.8%、14.2%,全国整体各村只有老人和小孩的户数比例为12.0%。农村留守问题严重。加之受农村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目前中国农村青壮年人口的数量已经逐渐下降。传统的农村家庭结构已经逐步被现代“4-2-1”的家庭结构代替,传统养老方式所需的养老人口支撑不足。

最后,回乡养老意愿迫切,希望“落叶归根”,但现实物质基础薄弱,难以满足期望。

几千年来,传统农村一直基于农业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而存在。这种“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是相对欠发达的,仅仅能够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且,它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一块块被分割完的“阡陌”上,封闭在一种隔离的环境中。使得农民在精神上对上天极度崇拜,对土地极度依赖,很难愿意走出自身生活的环境。一生“日落而作,日落而息”,最后“尘归尘,土归土”,终老于乡村。回乡养老的理念,在老一代农民的思维中根深蒂固。

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一直不完善、水平不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政府加快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其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内容,加大对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目前已形成了“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四大部分为支撑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无法否认的是现实情况中仍然存在农村养老形式单一,缺乏政策落实的监督机制等问题。受国家及地方政府提出的养老政策,与农村老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老一代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低退保率高 、新农保参保率高待遇低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待加快,“以地养老”等模式仍需观望研究等因素制约,我国现有农村养老水平难以完全符合老一代农民的养老意愿。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解决对策

鉴于当前我国老一代农民的养老的困境,必须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也应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加以解决。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为指导,继承中国传统社会养老保障思想、借鉴和吸收西方社会养老保障理论,发挥以政府为主导、多元社会组织参与的治理主体的作用,切实解决农村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

解决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的需要发挥作用的主体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

(一)政府

在封建社会中,政府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外在动力。几千年来的各朝各代的政府都把养老作为国家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当今政府仍是社会治理的主导,理应为老一代农民养老发挥作用。市场经济中,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愈来愈起决定作用,政府的行政权力则渐居其次,由社会的管理者向社会的服务者转变。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建设需要服务型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政府应坚持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解决农村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需要持续不断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有利于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的解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的一个目标。其次,政府应逐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加大三农支的持力度,实现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化 其次,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的现实状况,加强政策落实与监督,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的财政支持,提高新农保的待遇水准,降低投保门槛再次,加大对养老尤(其是农村养老产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招商引资,为农村养老产业搭建有效平台 最后,发展农村文化生活,丰富老一代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其感受到社会温暖,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二)企业

市场经济社会下,农村养老问题应放到市场中去解决。农村老一代农民的养老现状虽是当前我国发展无法回避的障碍,但也是市场经济下千载难逢、具有重大潜力的机遇。现代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面对老一代农民养老这一巨大的潜力市场应在养老产业中发挥特有的作用。老一代农民年轻外出务工时,所在企业没有妥善履行该方面社会责任,如为农民购买养老保险等,劳资矛盾尖锐,削弱了农民参保能力。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健全,企业在雇佣农民工工作时,应遵纪守法,切实履行《劳动法》。并且在当今国家深化体制改革之际,加入养老事业建设,在实现自身创造经济效益同时创造应有的社会效益。

(三)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解决养老问题离不开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应主动激发自身活力,参与政府的服务外包,发挥自身治理作用,承担与农村老一代农民养老有关的社会公共服务和解决事项。同时,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如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其职责。村委会应发挥自身职能,弥补甚至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家庭养老,使老一代农民“老有所养”。

(四)家庭和个人

虽然因现有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制约,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但鉴于当今中国社会转型尚未完成,传统养老模式仍需发挥一定作用。如今,看望照顾老人已被纳入法律,以明文的形式规范起来。这表明老一代农民家庭中的青壮年仍然有义务和能力可以对老人进行应有的、可能的义务承担。利用自身经济、时间提高老人生活水平,使其安度晚年。老一代农民自身也要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意识与法律意识,主动参与新型农村养老模式的构建,实现自身养老。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12.

[2]新华网.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恶变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yanglao/2015-07/09/c_128002941_4.htm.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0.

[4]于长永.依赖与脆弱性:农民养老问题的一个实证分析——基于全国十个省份1000余位农民的调查数据[J].?西北人口,2013(11).

[5]上海财大.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R].中研财经.

[6]周梅.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时骋

老有所养解决三农论文 篇2:

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及化解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快速流入城镇,农村的空巢化、空心化日益严重,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加凸显。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根据当前我国国情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政策。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留守老人面临许多养老困境,诸如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协调;生存条件简陋、家庭生产难以兼顾;经济保障不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模式选择单一,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等。乡村振兴对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乡村治理和农村养老服务内生力的发展、塑造新型城乡老龄社会关系等方面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通过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统筹兼顾、创新发展;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和农村养老服务业、智慧养老;加快农村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等策略可以有效化解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和矛盾,提升农村留守老人晚年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化解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推进乡村治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具有战略指导性的新抓手。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充分认识到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重要性,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二者息息相关。如何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如何补齐农村老龄问题短板?这些问题已成为党和国家乃至全社会的重大关切。

当前,“农业边缘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导致青壮年流动,农村留守老人大量涌现。农村留守老人生活护理、经济来源、精神慰藉等靠谁?去哪里养老?谁来提供养老?老有所养与农业生产怎样协调?怎样实现留守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以说,面临的养老困境重重。这些困境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怎样应对?乡村振兴战略对留守老人养老的机遇有哪些?化解留守老人养老困境的路径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是不得不应答的社会关切。

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养老困境

随着时代的变迁,广大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也进入了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有一个幸福、有尊严的晚年生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然而,在这样的时代,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却面临一些新的困境和矛盾,这些困境和矛盾尽管是新时代发展和前进中的问题,但却是不能忽视的问题,是亟待用新时代的战略思想和理念加以化解或应对的问题[2],并且是需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以应对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成为乡村振兴新时代的重大关切

农村养老问题已成为新时代迫切需要应对的问题之一,成为党和政府的重大关切。近年来,国家围绕养老服务业、乡村振兴、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战略规划,着力满足农村留守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乡村振兴时代,农村养老服务成为民生、经济、政治、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这充分说明,农村养老问题成为乡村振兴的时代话题和关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代,要正确看待并厘清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并结合新时代国家战略布局和相关安排,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工作要有应对或化解问题的新思路。

(二)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养老困境

乡村振兴实施和推进中,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处于非常尴尬的局面。广大留守老人的老有所养与老有所乐难以协调。他们面临养老服务需求不能满足、精神关爱缺乏、代际关系紧张、科技恐惧、自杀现象时有发生等诸多困境或问题。这凸显了乡村振兴进程中面临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其面临的养老困境可以归纳如下。

1.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协调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养老服务作为第三产业,在广大农村还是非常薄弱的,其他产業也相对不足,而广大留守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很现实、很迫切的。从需求方面来看,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农村留守老人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消费需求在不断提升。留守老人们很希望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需求结构能从生存转向发展,从追求物质生活有保障到精神生活丰富、高品位。老年人需求和关切在增强,家庭结构小型化,老年人既要照顾一起留守的孙辈,还要从事必要的生产,体力、精力都力不从心,闲暇时间相对较少,闲暇之余无处可去,精神慰藉不足,养老方式选择局限在传统家庭养老的框架内,没有余地使自己变得真正老有所乐,更多的是老有所为,缺少老有所养。

但是,从供给侧来看,广大农村留守老人的多方面供给严重不足。从精神生活方面来看,他们主要通过看电视、一起聊天、打牌等自娱自乐而获得。而且农村缺少集体娱乐场所,有的农村虽然有了幸福院的建设,但形同虚设,长期没有管理,使用效率低下;从服务供给主体上看,社会力量多数不愿意或不积极进入广大农村市场。在农村,有一些农村村委会成立了农村老年协会,开展了相互看望、巡视的活动,但很少有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日常照理和精神慰藉的组织。

由此可见,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需求旺盛,但是养老服务供给却严重不足,矛盾十分突出。反观城市,企业、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方面十分活跃和积极,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积极参与城市养老服务,形成较好的产业链条。例如,泰康人寿、诚和敬、椿萱茂、海航、华方经典等具有“国”字背景的企业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进入老年市场。但是,在农村,国企、民营企业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不足,很少进入农村开拓,即使有一些投入,相对城市投入也是凤毛麟角,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失调、失衡。

2.农村留守老人生存条件简陋、家庭生产难以兼顾,经济保障不足

乡村振兴要实现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但是,在现阶段多数农村老人居住条件还是相对简陋,多数住的是瓦房,而且比较陈旧,用的厕所多数是旱厕,乡村环境治理还不够。从医疗条件来看,有些较大的农村有一个简易的卫生诊所,有的农村还要到附近村卫生室就诊,还远没达到生态宜居的要求。

从老年人的收入来看,多数老人从事农业生产,以此获得一些微博的收入;再有就是,子女给予一定的资金或物质支持;还有就是靠打零工获取一部分收入,以及政府给予的基础养老金等。以上收入虽然能基本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生计,但如果生病或身体不好、甚至不能自理时,就会捉襟见肘,经济上力不从心。而且,农村老年人,特别是广大留守老人,存在着“无人照护”“养老难”“服务难”“就医难”“隔代照顾孙辈难”“农业生产难”等诸多的焦虑和担忧,远没达到生活富裕的目标。

3.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模式选择单一,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

农村留守老人不仅经济来源缺少,精神慰藉不足,家庭养老弱化,而且他们养老方式面临单一选择的困境。当前,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还没达到,选择常常局限在传统且功能弱化的家庭养老框架内。因为在广大农村,已经流出的青壮年,多数已经在城镇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或者已经在城镇安家,有的孩子也随年轻父母在城镇求学;也有的青壮年夫妇为了获得更好的收入,不仅让老人留守在家,而且把孩子变成留守儿童。这样的家庭,养老功能显得十分脆弱。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一方面,要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另一方面,青壮年外流,老年人留守,农村劳动力老化。面对乡村振兴中的现代农业,多数留守老人体力上不够,不掌握农业新技术装备,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3]。更重要的是,农业现代化要求的现代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在广大农村多数没有建立,规模经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没有充分发展。很多留守老人还再采用较原始的耕种、收割、晾晒,此后是储存、变卖。他们多数不具有农业现代化的理念,还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常常靠时间、体力进行自然生产。他们不得不艰难地承受着繁重的劳动生产,由于农村缺少村办或乡镇办的企业,他们的子女难以服务本土、就近就业,很少有时间回农村帮助他们,这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生产压力陡增。

二、乡村振兴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带来的新机遇

如上所述,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面临诸多困境,需要明确的是,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养老,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带来了一些新的、重要机遇,这些机遇也成为化解养老困境的重要契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有助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从外部来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把“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作为重点任务予以关注,由此不仅会带来大量的财政投入,而且会引起各级各类部门的高度重视,势必会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推进,相应又会引导企业、社会资金在乡村建设方面的投入,促进养老产业的布局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外力,在实施中必然会整合、改扩建或新建农村幸福院,升级改造敬老院,推进城镇与农村之间养老服务资源整合和要素流动,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加快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机构、产业链条的成长,这样十分有利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有助于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反过来,人居环境的改善又有助于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和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

从内部来看,乡村振兴将增强农村应对养老挑战的内生力量。农村养老市场广阔,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十分旺盛,广大农村孝爱文化浓厚,又有亲缘、地缘天然优势,很容易激发各类人员为乡村美、家乡富、乡亲乐而团结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打造美丽乡村、共同治理农村养老难题。在这一过程中,乡村振兴在盘活乡村各种社会养老资源、激发多元主体活力、打造孝老爱老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导向和撬动作用。无疑,这为建设可持续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奠定了文化、实践基础。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有助于乡村治理和农村养老服务内生力的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整合養老服务资源、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良好机遇。

乡村振兴规划中提出的“产业兴旺”将为农村康养产业和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新活力。“生活富裕”将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农村留守老人对照料服务的购买力。“乡风文明”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为孝爱的社会氛围打开了新的篇章。“治理有效”为夯实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落地并促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能。“生态宜居”为农村老年人居住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升等提供了新契机,也为留守老人晚年更有尊严注入新的可能性。总之,农业、农村的全面振兴战略将有助于农村社会治理,有助于农村产业发展,也将有效引导青壮年劳动力一定程度上的回流,这也为繁荣农村养老服务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人力保障和内生力量。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塑造新型城乡老龄社会关系提供了历史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既提出了建设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指标性要求,又提出了要“重塑城乡关系”的具体任务,并作出了一系列部署,这对新时代塑造新型城乡老龄社会关系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实践基础。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主因在于人口的老化,青壮年的流出。农村养老困境治理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城市反哺农村;二是服务发展上的城市带动农村;三是城市农村协调发展。从长远来看,前两种方式都将难以持续,而第三种是未来可期的方式。因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向就是城乡协调、产业互补,推动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接,城镇化和农村发展就会形成良性互动。而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提出建设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还要重塑城乡关系,这为发挥好城市农村协调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实践基础,为留守老人老有所养创造新的、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的化解策略

如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的化解,是新时代需要应答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供给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是打破农村养老困境的关键,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必需。在充分认识农村养老服务新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养老服務体系,厘定农村新时代的理念和思想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和科学论证,为今后30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中国农村老龄社会治理谋篇布局[4],不断提升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服务水平,是乡村振兴战略题中应有之义。

农村养老服务是个大市场,需求日益多元化、多层化,新时代农村的养老观念也悄然发生改变,但是,当前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却无法适应这种速变化,无法满足大量留守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要持续增加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主体供给数量,要持续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需要社区、机构养老协调发展,互助养老服务站点、幸福院、养老院等都要用好、用活,改善健康服务处所基础条件和服务水平。需要重点加强有综合性服务、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或服务站建设,增加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处所,增加多元化的养老服务设施,化解农村留守老人不知去哪儿养老或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养老方式的困境。

(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统筹兼顾,创新发展

化解好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统筹兼顾,创新发展。

1.统筹兼顾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可支配收入

实践证明,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除了子女、政府给予的基础养老金之外,主要的生活、生产资料来自自己经营的土地,养老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土地。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要整合、利用好现有土地资源,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坚持“让农民得到更多产权”的原则,以确保广大农村老年人,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经营土地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促进土地使用权有效、有序流转这是必须重视的问题。此外,还要通过重建农村产权制度,调整社会利益、弱势群体和农村地区的弱势产业,化解农村老龄化矛盾。总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收入和养老服务的购买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在农村留守、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各地需要提高老年农民现代农业理念、技术;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农村留守老人的长效帮扶机制。

2.创新农村留守老人帮扶关爱机制和发展理念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绝不仅仅是晚年靠金钱活着,而是需要老有所乐、其乐融融,广大农村老年人、特别是留守老年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老有所依”是其生活的重大意义所在[5]。针对农村实际,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要把高龄、特困、多病、独居的留守老人作为帮扶重点。通过促进农村自助团体,老年协会参与农村留守老人治理等方式,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加强对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和物质关爱。

关爱服务之外,还要实施新的发展理念,可走农村梯次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保障农民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多方面利益。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涉老自治组织,如老年协会、农村互助社。创造各种条件,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连锁化发展,使得青壮年留得住,健康老人有舞台,高龄、特困、多病、独居的留守老人有服务供给和满足,实现留守老年人在更多关爱中有尊严地安享晚年。

3.以党建为引领,发挥党支部、党员在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中的作用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加快乡村治理体系为当务之急。根据各地实践来看,农村基层“富人治村”“老好人治村”“能人治村”都可以有针对性的选取。问题的关键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践表明,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困境化解需要借助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设,而关键点就是社区或村居有一个好的党支部的领导,有一个好的村支书的带头和示范,有大量农村党员的积极工作和无私奉献,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建立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党员先锋队,实现党群融合共创和谐美,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最大限度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幸福美。通过大力推行“党建+”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等工作融合开展,有效提升留守老人村民获得感。牢牢把握“党建引领”这条主线,抓党建,凝聚发展,着眼于党员、时间节点、矛盾重点的三个关键,有效推动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

(三)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和农村养老服务业

结合新时代国家整体战略安排,以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战略为契机,将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入乡村振兴规划是必由之路。农村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下出现的。从根本上讲,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或矛盾是缺乏相对充足的经济能力造成的。农村留守老人的低经济支持能力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而且导致市场化社会养老服务有效需求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因此,就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延伸养老服务产业链,引导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比如,发展乡村旅游、采摘等,促进就业和产业升级,使农村产业增产增收,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物质生活保障水平。再如,通过鼓励本地有识之士把大爱做到本土上,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创造条件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流、回归本土发展、就近就业,让他们在获得良好报酬的同时,能照顾长辈的生活起居,增加家庭养老功能,进而有效的应对留守老年无人照料的困境。

农村养老服务业作为未来可期的第三产业对促进当地就业、壮大当地养老服务供给意义重大。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应根据本地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指导下,通过扩大开放,深化“放管服”改革,吸引城市品牌养老服务企业或组织进军农村,并注重培育农村养老服务组织。这样,广大农村留守老人就会增强留守的信心,使得他们养老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发展养老服务业,不仅解决了当地留守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而且对于一些低龄、健康、有就业意愿的留守老人还可以实现其增收的可能,甚至还可以引发大量青壮年回乡创业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常回家看看、和老年人聚聚。实践证明,只有生产、产业发展,收入增加,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农村留守老人的困境。因此,要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统筹城乡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加强道路、医疗、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满足留守老人老有所养,化解养老困境。

(四)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大力发展智慧养老

新时代,科技创新理应为农村、农业发展增添新动力。在科技创新发展推动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适合农村老年人、特别是空巢、留守老年人养老服務需求的智慧科技产品,以科技手段减轻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压力,提高他们养老服务需求的技术产品供应,以“互联网+养老”促进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多层次的供给和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把对留守老人的关爱服务平台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中,用贴心的服务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增强留守老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信息化科技手段为引领,促进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保障持续增强。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需要着力构建智能化的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农村留守老人数据库,建立监控地位系统,提升信息化水准,降低养老成本,确保养老安全、舒适。紧紧围绕“互联网+养老”“智慧养老”等创新,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保障持续增强,是新时代各级政府应予以大力支持的任务。可借鉴安徽省农村养老“一网四系统”[6],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化解养老难题。

(五)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加快农村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这里的人才支撑不仅仅是农业科技人才、农村管理人才、农村医生或教师,也包括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也包括为老服务产业的从业者。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服务能力的提升需要靠人才队伍的培养、培育、发展和壮大。通过乡村振兴可以培养一批从事农村养老服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建立人才结对帮扶机制,推动行业间的交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用活农村富余劳动力,打造一支农村养老服务队伍,并不断使其职业化、专业化,以化解农村养老服务人员数量不足、服务能力低下等问题。围绕农村养老服务队伍建设重点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强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老年照料公益培训等,激发村民养老服务的热情;二是挖掘有意从事农村养老服务的人员,如农村妇女、低龄老人等,以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三是在县(市)级设立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着力打造一支懂业务、会经营的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等。

此外,适当提高农村老人基础养老金标准,是激发农村老人的消费、让农村老人生活更有保障、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7-48.

[2]郑永瑞,刘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安徽省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区域差异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4):106-113.

[3]牟新渝.在乡村振兴话语下,农村留守老人的困境及对策[N].中国社会报,2018-07-09(4).

[4]杜鹏,王永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机遇、挑战及应对[J].河北学刊,2019,(4):172-178.

[5]张娟,包凤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下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2018,(22):30-32.

[6]胡久青.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安徽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科技,2018,(10):43-44.

责任编辑:邓小龙

作者:韩振秋

老有所养解决三农论文 篇3:

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摘 要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本文从研究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现状出发,分析了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难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留守老人 养老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家庭模式日趋小型化的同时,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也将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冲击。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大量农民成为失地农民,农民因征地而丧失土地提供的社会保障,并且农村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农村老人的留守现象也就更加突出。因此,必须走出一条顺应和谐社会中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养老道路。

一、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现状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农村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了5938 万人,占农村总人口(80739 万)的7.35%,这一比例已经高于老龄型国家的判断标准(65 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显示出留守老人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农村老人的留守现象,实际上是农村人口结构老龄化和农村城镇化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也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

由于农村经济水平落后和社会保障体制的缺失,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更显脆弱性和紧迫性。在社会转型、城镇化、工业化、人口老龄化等多种社会趋势的影响下,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现阶段,农村留守老人的家庭养老呈现出以下状况:

(一)留守老人生活负担重。

由于农村青年大多外出务工,家务劳动和照料孙辈的责任自然地落到了留守老人的肩上。这些孩子小到需要喂奶的婴儿,大到上初中及高中的学生,加重了老人们的生活负担。农民们外出务工,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快地增加收入,所以一般都是到离家较远的大城市务工,但由于本身的生存条件就很简陋和艰苦,自然无法携老带幼。大多数年轻夫妇也就委托其父辈们照料其子女,这使得许多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们,不得不承担抚养孙辈们的重负,重新扮演父母的角色,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三代的“隔代教育”现象。

(二)留守老人精神生活不高。

在农村,老有所养不仅仅指老年人在经济上有所保障,更强调的是老年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后能够在生活上得到照料。老人们年事已高,需人照料,许多老人已经是古稀之年,长年体弱多病,子女又经常在外,最多提供一些赡养费,平时生活无人照料。目前我国的留守老人中有很多是单身老人,有不少是经济困难者,精神生活颓废,农村老人一般不善于言辞,加之我国农村老年人文化素质较低,除了看看电视、打打麻将等外,一般无其他调节生活的雅趣,当老伴去世后,生活上无人悉心照料及问寒问暖,同时与小辈们又有代沟,所以生活倍感无味。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老人的医药费用支付能力较差,缺少及时全面的医疗救护,病中缺少关怀、照顾。多数老年人一般体弱多病,普遍患有慢性病。虽然子女外出务工增加一定的收入,但一旦生了大病,昂贵的医药费也让整个家庭难以支付,存在着“生得起病,拿不起药”的现象,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在医疗保障方面,大部分老人都无任何医疗保障。

二、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存在问题成因

从绝对数来看,中国农村60岁以上人口有0.88 亿人,城镇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0.46 亿人。 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农村留守老人在不能充分享受家庭养老的同时,现阶段农村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机制又非常不健全,这就使得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困境难以改善。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城乡政策不同,城市养老有着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而在农村养老更多的是依靠家庭。最近几十年里,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养老方式依然没有较大的改变,农村养老的保障机制仍未建立健全。此外,农村社区还未充分发挥其作用,为老服务的意识不强,而农村居民对社区缺乏信任与依赖,两者互相隔阂,还没有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互助机制。

(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大量青壮年人口从农村流出。

工业化、城镇化不仅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人均收入的提高,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对老年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而且也直接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促进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他们离家的半径在延伸,时间在延长,业缘关系的强化,导致家庭关系松弛和血缘关系淡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和农村经济市场化,传统的“多子多福”生育观正在改变,另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扩散也提高了农民的预期寿命。这些都使得传统的家庭结构“金字塔型”老年人少,年轻人多向现代的家庭结构“倒金字塔型”转型。 这样的家庭结构如果单纯依靠家庭养老,只能造成老年人生活贫困以及年轻人不堪重负。另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青年人为加速知识更新和提高技能,纷纷出外学习,这也影响了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目前家庭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功能的逐渐减弱,就意味着社会对老年人生活料理的功能应相应增强,但限于财力等原因,社会照料的功能受到限制,所以老年人的生活料理处于两难境地。

(三)转型期伦理价值观的转变导致留守老人的家庭地位发生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货币观念以及价值规律对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冲击,形成了人们对小家庭的偏好和对大家庭的淡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年轻一代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民主、自由、独立观念深入其心,而老年父母的心理定势无法适应这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环境,于是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产生“代沟”问题。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传统伦理道德被给予新的含义和见解,并且更加看重经济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获得不再是依靠年龄和经验,而是获取经济资源的能力。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和社会关系网络,这些都是农村老年人相对缺乏或日益减少的资源。伦理道德的弱化也不是农村惟有的现象。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核心家庭的增多,现代教育的普及从不同程度影响了老年人所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村庄舆论与道德压力日趋变弱,农村家庭中老年人的家长地位正在消失,老年人的处境有恶化趋势,在儿子外出打工而由儿媳当家的老年人家庭情形可能更糟。

三、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对策研究

(一)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步伐,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保障性分配问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办法,应该尽快建立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二是老年生活照料和救济体系;三是老年医疗保健体系。政府要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向低收入倾斜,确保低收入层的最低生活保障,突出解决失业、医疗、养老保障,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

发挥农村社区基层的作用,加强基层组织的养老服务功能,适当的组织部分社区成员开展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尤其是留守老人,因为他们缺少子女的照料,尤其是在生活和精神方面进行照料,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然后开展针对性的活动,比如精神上,留守老人有强烈的孤独感,当地社区可以针对性的开展一些与留守老人的交流活动,并促进留守老人间的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开他们的心结。

(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问题,就要加快发展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在医疗保障方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5 条规定:“国家建立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制度, 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要。有关部门制定医疗保险办法,应当对老年人给予照顾,老年人依法享有的医疗待遇必须得到保障。”但农村的老人们很难依法享有医疗待遇。留守老人们最怕生病无钱看,无处看,无人照料。老人们生小病,只能在一些医术很低、设备落后的乡村医院治疗,或凭借几十年劳动锻炼的身体抵抗。一拖再拖,很多老人也由小病拖成了大病。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把城市富余、闲置的医疗卫生资源向乡村转移,支持农村卫生室建设,同时改革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推行乡村卫生机构管理一体化,向老年人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三是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要侧重于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型人才,或招聘一些医术较为高明、医德较为高尚的医生到农村医院工作,以提高农村医院的医疗水平。

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政府开始在农村地区广泛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后医疗费用的涨价是留守老人反映最多的问题:“虽然可以报销,但是药价也提高了,看病花的钱比以前还要多。”同时,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这项制度对解决农村就医问题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考察。

(三)转变农村的养老观念。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成为核心家庭,养老在很大程度上是让子女们去完成一件他们在客观上根本无法胜任的任务,所以在积极广泛地开展对青年和子女尊老、爱老、养老教育的同时,也要对老人进行相关养老观念转变的教育。要有意识地、主动地从思想上变“依靠子女”为“依靠自己”,从主观上减少对子女的期待。在思想上、精神上树立起不依赖子女的观念;在行动上养成并形成一种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来完成老年生活中的各项任务的习惯,逐步形成一种“白养”和老伴间的“互养”的养老方式。同时,全社会要努力创造条件为提高老年人自养能力提供各种制度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社会化服务。

总之,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仅仅靠老人自己是不够的;它不仅是老人子女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全社会通力合作,积极关注留守老人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够变成和谐的农村。□

基金项目:2010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留守老人问题研究”(B12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河南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

注释: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谢慧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分析.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9月第17卷第5期.

作者:王俊飞

上一篇:农林院校就业指导论文下一篇:历史教师素质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