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学习材料

2024-04-18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学习材料(共6篇)

篇1:《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学习材料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学习材料

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告诫()洗漱()冒昧()惬意()铿锵()()......

二、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疲力()()单()只 和()相()

年()古稀 受()()浅()难与共 年少气()三、三、给下面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怪:① 觉得奇怪;

② 物体形状怪异;

③ 很、非常。1、石林的石头奇形怪状。()

2、老师表扬李强,李强觉得怪不好意思的。()3、你总是大惊小怪的。()

博:①多,丰富

②宽广

③取得

1、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2、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3、叶圣陶老先生知识渊博。()

浓:①稠 ②颜色深 ③程度深

1、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显得虎虎有生气。()

2、爸爸下班了,我为他沏了一杯浓茶。()

3、最近,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名人名言你会连吗? 人上有人 补己之短 谦受益 水滴石穿 取人之长 满招损 吃一堑 天外有天 绳锯木断 长一智

五、句子练习

(一)改转述句

1、美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

2、一位台湾同胞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二)改病句

1、听了这段报告,使我们懂得了许多道理。

2、妈妈买了水果、桃、苹果,还有巧克力。

3、我们讨论了并且听了老红军的报告。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篇课文由 部分组成。一是张国强同学因烦恼向柯岩老师,二是柯岩老师分析张国强 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张国强同学。

2、书信的一般格式分为称呼、、结尾、、几部分。

3、收信人的称呼应该写在第 行,要 写,后面加上 号。

4、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 一行,空 写。

七、课内阅读。

我现在是多么怀念我的那位班主任和我妈妈呀。班主任温和又严肃的面容和妈妈那满含着忧愁的眼神,好像还在我的眼前。/让我们一起记住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这句名言吧 一个人()总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他不但会停止前进,还会形单影只,十分寂寞;()他能不断找出自己的短处,不断发现与学习别人的长处,他()分飞快地进步,越来越奋发乐观。你愿意试一试吗?

1、给上文空白处加上标点。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并用关联词造句。

3、用“ ”画出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4、你能举例子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吗?

课外阅读。

(一)天道酬勤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但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他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了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国藩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国藩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大源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一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只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他还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国藩之后,还要背书,最后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见经传,曾国藩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国藩有一面之交,不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后来不知所终。

1、读短文,把读音写在括号里。

藩()赋()潜()钦()

2、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打“√”。

天道酬勤:①报答()②报酬()③交际往来()勤能补拙:①笨()②谦辞,称自己(文章、见解等)()

3、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后来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二)华罗庚 那是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信的大意是:我读了您写的《堆叠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个问题的计算错了。这好比是在明珠上蒙上了一粒微尘,希望您能更正。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是太好了,他的意见完全正确,他很有才华。”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宣读了这封信,写信的青年也被邀请来参加会议。这个青年人就是陈景润,后来也成为一个有名的数学家。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1、根据下列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①、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的相符。()②、改正已发表的谈话或文章中有关内容的错误。()③、不停地称赞。()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普通()错误()

3、陈景润写信的时候,华罗庚是一位,陈景润是一位。

4、读第三自然段,“明珠上蒙上了一粒微尘”中“明珠”指 ;“一粒微尘”指。

5、用“√”标出下面正确的答案。

①、本文歌颂了华罗庚虚心接受批评,善于发现人才的精神。()②、本文赞扬了陈景润钻研学问,认真严密的精神。()③、本文赞扬了陈景润敢于向专家提意见的精神。()

我的采蜜集

我积累的好词: 我积累的好句:1、2、3、我积累的成语:1、2、3、4、5、

篇2:《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学习材料

讲师 特级教师 武宏钧

点击进入指导页面

学习旅程第二站——登上作文魔法山

我有一些问题需要弄清楚 小朋友:什么是有感触的事物呢?

武老师:所谓有感触的事物,就是你遇到了某一事,心理产生了一种感悟。

如一位作家看到了一次杂技演出,心中对那位《顶碗少年》的行为产生了感悟,于是就写出了一个故事《顶碗少年》,他运用了首尾照应的写法,通过难忘顶碗少年,难忘顶碗少年的演出,突出了他从这场演出中受到的启示。

再如一位作家看到了一种树木桃花心木,心理产生了感悟,于是就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阐明了“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人生哲理。

再如丰子恺先生看到自己的手指,产生了感悟,于是就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只要你能留心生活,你一定对生活中事物会产生感悟的。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

我该怎样开始呢

小朋友:我想写这个题目,应该怎样开始呢?

武老师:选择好了习作内容后,要做的事情就是准备一些写作素材。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些素材,有了它们,你的习作就算是基本完成了。这些素材就好比,我们准备做午饭,可如果没有米,没有菜,那就根本没法做。这午饭就是我们的习作内容,而米和菜就是写作素材,这下知道它的厉害了吧,要不怎么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

小朋友:那应该怎么准备写作素材呢?

武老师:

就“有感触的事”来说,可以准备以下一些素材:想一想你有所感触的事,哪一件事对你有所启发?事情的过程如何?启发是什么?

就“有感触的物”来说,可以准备以下一些素材:想一想你有所感触的物,哪一物对你有所启发?事物的过程如何?启发是什么?

这些都想清楚了,那我们就可以开始动笔了 方法提示:

小朋友:我的生活中,遇到许多事物,也有点儿感触,就是感触不深刻,说不出道理来。请问,如何才能感触出一点儿道理来?

武老师:要想感触出事物的道理来,首先,你必须会观察和体验。生活是一面镜子,普普通通的一个场景、一个细节都可以映照一个时代。要能捕捉住反映时代和现实生活的新鲜事物,你首先要具备的是: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灵、一份拥抱生活的激情。大千世界的各种事物,你如果不留心,很可能的确平淡无奇,但若用心审视一番,又可能变得颇不寻常。就拿人的头发来说吧,真是再普通不过了,但对于善于思考者,它却可以成为很有表现力的材料。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朋友学生要从学校生活的狭窄圈子中跳出来,通过多种媒体,如广播影视、书刊、网络等,全面了解和认识社会;通过多种活动,如写观察日记、搞热点讨论、进行时事分析、时文赏析、听报告等,对社会热点进行全面深人的思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文章才会有取之不尽的素材。“两耳不闻窗外事”,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内容充实、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来的。

现实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物和各种各样的活动等着大家去感受、去思考、去分析、去研究。大家要运用视觉、听觉、嗅觉以及其他一切感受去关注现实、关注社会,获得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大家不仅要观察社会热点,更要观察这其中的形形色色的人,尤其是那些平凡的俗人。就如不仅要观察分析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更要关注那些在改革潮流中苦苦挣扎、努力拼搏奋进的平凡人生;要通过观察人们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穿着打扮、兴趣爱好、性格情趣等,来形象地描述和展示他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来折射社会、反映现实;要学会从多角度、多元化地观察生活,关注现实,透过现实看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要会“横看成岭侧成峰”,更要会“识得庐山真面目”;要认真做好观察记录,把你的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储备丰富的材料,写作时,就会感到有写不完的事、说不完的话。

小朋友:我也经常练习观察和体验,但是就感触不出道理来。怎么办呢?

武老师:其次,你必须学会选角度。就是从不同角度感悟出人生的哲理。《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

小朋友:大朋友,经过你这么一点拨,我还有点儿开窍了。我的头脑中闪现出许许多多新鲜事儿。越想越多,写什么好呢?

武老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注意观察、多阅读,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是不是就能写出好的作文呢?并不一定。这里还有一个选择材料的问题。如何选材呢?

首先要围绕中心选材。这是作文选材的基本原则。凡能够准确、鲜明地表现中心的题材就选,凡是与中心无关的题材就一概不选。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文,作者围绕少年周恩来有远大抱负、崇高目标这个中心选取了不少周恩来所闻所见的4件事。

第二要选真实的材料。即所选材料要符合生活的真实情况,合情合理,而不应胡编乱选,作文时虚情假意。这一点,本单元的紧扣“匆匆”二字,给我们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第三要选自己熟悉的材料。凡是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生活,往往容易有深切的感受和真实的体验,选择这种熟悉的材料,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最具感染力。

第四要选择典型的材料。即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材料,选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点、最能集中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写人要能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写事要能更鲜明地反映事物的精神面貌。如《桃花心木》所选材料即是。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最后要选择新颖的材料,即选新出现的或不为常人所使用的材料,就是与众不同的,不是人云亦云的材料。有些材料看似平淡,但在它的深处却蕴含着许多不平常,选取这样的材料深人挖掘,也会‘挖”到新材料,有些材料虽不新,但过去没有人用过,把它用在作文中仍然能给人一种新的感觉。如在“立意”中讲到的《手指》一文,就是从看似平淡的材料中写出了新意。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另外还要注意选择同一类型的材料。否则,主题就会不集中。

小朋友:有了写作的材料之后,是不是就能写好作文呢?

武老师:有了材料后,需要对材料进行剪裁。如何剪裁?就要根据文章中心需要来剪裁,果断地舍弃那些不为中心服务的材料,精心地选用为中心所需要的材料,并进行恰当的安排。为中心所需要的材料,也不能一古脑儿都放到文章里去,要从中挑选最能突出中心的典型材料。要注意两点:一是讲究详略安排;二是选择恰当的角度表达。恰当地安排材料,是写好一篇文章的重要环节。

小朋友:写有感触的事情,有什么具体方法吗?

武老师:说话、写文章都要有一定的次序,作文时按一定的顺序写,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合理、主题鲜明。这样的文章不仅容易让人读懂,还能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按一定的顺序写,有多种方法,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1.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一件事情,一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即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按顺序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组成一件事的三个阶段,而事情的经过则是一件事的重点部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了,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顶碗少年》,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先写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整篇文章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顺序,写得很清楚,特别是事情的经过交代得十分清晰,我们读了,对整个过程有了深刻的印象。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要注意两点:

(l)要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一句连一句,一层接一层地写下去,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要有序而紧密。要避免前后不分,顺序混乱,否则就会教人理不清头绪。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仍然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这样才能使读者得到的印象比较深刻。如果只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平铺直叙地写下来,一桩桩,一件件,好像记流水账似的,就会教人读了没有味儿,留不下深刻的印象。

2.时间先后的顺序。按时间先后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这是写文章常见的一种方法。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第2段,这段话就是按春天、夏天、秋天的时间顺序来写的。再如《葡萄沟》中的第2段也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写的,先写夏季葡萄茂密的枝叶,再写秋季成熟的葡萄,写出了葡萄沟的美丽富饶。

3.方位变化的顺序。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物品,常常是按方位顺序写的,或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或从近到远,或从前到后等等,按方位顺序写的文章,听起来有条理,看起来有次序。如《三味书屋》的第2段,先写它正中墙上的一幅画,然后写画前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和一把高背椅子,再写周围学生的座位。这两段话都是按方向位置的顺序来写的,显得条理清晰,中心突出。

无论是人、事,还是景、物,都有不同的特点,只有抓住特点写,才能使读者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按方位顺序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物品时,同样要写出这个地方或物品的特点,使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或是什么物品,它有哪些明显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以上三种顺序外,还有总分式、因果式、转折式、并列式等多种顺序,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要根据所反映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按怎样的顺序写。

在本次习作中,同学们遇到以下几种情况要注意:

l)题目已经规定了选材的范围,是“一件”、“有感触的事”,在写作时千万不要超出这个范围,不要写了两三件事或写成其它的事了。

2)既然是记事的记叙文,就要写得有头有尾,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千万不要漏写其中的任何一部分。

3)写事当然得写人。在写人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对人物的描写一定要真实可信,千万不要胡编乱造。

4)写事还离不开想象。在写文章时想象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既合理又丰富,离开这两样文章就会空洞、缺乏说服力。

以上的几点,同学们写作时千万要加倍留心。

小朋友:开头和结尾很重要。大朋友,你能举例告诉我几个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吗?

武老师:开头,在文章构思中占重要地位,它关系到全文的内容,直接影响着文章的表达效果。因此,文章的开头,应新颖别致,引人注目,抓住读者,能启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文章开头最好直接接触主题或与主题紧密相关的事物,另外,开头不宜过长,只要能起到开头的作用就行。

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方法有以下几种:

1.开门见山,揭示主题。在文章一开头,就交代清楚这篇文章要揭示的主题是什么。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a.介绍有关情况,如《匆匆》开头;b.用说话开头,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C.用设问开头,先把问题提出来,以吸引读者注意力;d.直抒胸臆,多用在抒情散文中;e.交代写作目的,即文章要表扬谁批评谁,或说明一个什么问题等,在开头交代清楚。

2.交代人物、事件、时间开头。如《百草园》、《珍珠鸟》等。

1. 回忆性开头,可以用诗句、歌词引人回忆对象,也可以是睹物思人,或者直接引人回忆的对象,如《梅花魂》等。

4.介绍环境式开头,描写自然景物或自然环境,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引出要介绍的事物,如《小英雄雨来》。

5.概括性开头,即对要在文中叙述的人或事,先做个概括性介绍。如《我的同桌》开头可对同桌外貌、个性作个概括性交代。

6.运用象征、比喻法开头,即运用绘画。绘景,通过画面、景物来象征人物、事件的一种精神;或把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形象生动地通过比喻表达出来。

要写好文章开头,需不断实践,反复练习。不管哪种开头,都必须服从于表达主题这一根本宗旨。

小朋友:结尾有哪些好方法呢?

武老师:叙文的结尾也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尾的好坏对突出文章主题很有关系。结尾的作用,大致有三:一是归结全文;二是照应前文;三是拓展意境。一般的结尾方法有以下几种:

l、自然结尾。即当记叙的事情结束,文章也就自然结尾。如《渔夫的故事》,渔夫战胜了魔鬼,把胆瓶重新投入海里,并告诫世人,故事结尾,文章也结束。

2.总结点题。即对所记人、事作总结来结束全文。或照应开头,或表示祝愿。照应开头的,不仅在结构上有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的效果,而且有一唱三叹的音韵美,结尾的词句不是开头部分的简单重复,而是形象的突出,情感的加强和主题的深化。如《春笋》的结尾,把眼前的放牛娃和拔地而起的春笋联系起来,展开想象,回味无穷,“我”由衷欣喜,对祖国今天和明天充满了希望。

3.议论深化。即运用议论方式、充满哲理性的语言来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如《珍珠乌》的结尾,作者运用充满哲理性的语言,点明主题。

4.抒情作结。即用抒情性语言结束全文。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结尾,是用抒情来结尾的。

小朋友:我的老师说,在行文之前,要先构思。要写好这次有感触的事,如何构思行文呢?

武老师:写你有感触的事,作文要求是让同学们在平时经历过或看到过的许多感人的事情当中,选择一件让你感动的事,写一个小文章。

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生活在一个群体之中,不论是小群体,还是大群体。而这个小群体小至家庭、你学习的班级或工作的单位,大至社会这个大群体。其实家庭、班级、工作单位都是社会这个大群体的组成部分。所以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集体当中每时每刻都会发生许多令人感动的事,来自亲人的关怀和爱护,来自于老师、同学的关心,还有来自社会上陌生人的帮助。

那么在写这个题目时,要注意把发生在那些充满人间之爱的人身上的一件事的发生、发展、结果思考清楚,还要想明白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事情中的主要人物。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让你感触的一件事”,无疑题目中的“感触”二字是文章的中心所在。能使人受感动的东西,那不是别的,那就是“情”。只有感情这种特殊的东西,才能使你为之动情。然而人又是最具感情的,所以每一件感动你的事都是那些内心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人做的。既然是这样,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周围人的身上的事情一定会不少,在这些平凡的小事当中,就会有使你感动的事,所以你要仔细筛选出那具有能打动你的典型事例作为你写作的材料。

其次,要确定好详略。记人叙事要有详有略,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学生作文时,往往是把可有可无的事写得很多,而该重点写的内容又写得不够,造成作文详略不当。

详写,就是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详尽、具体的叙述,由一两件具体事件组成的作文常用详叙,文章的主要事件或关键情节用详叙,使人读后能对事物有具体、深人。细致的了解。略叙,就是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简略、概括的叙述,由许多事件组成的作文常用略叙,文章的次要事件或时间跨度比较大的情节用略叙,使人读后对事物有简单的轮廓性的了解。一般地说,文章的主体部分需要详写,而开头、结尾和文中过渡处应该略述。如《顶碗少年》一文,开头回忆,结尾写观后的感受,都较简略。主体部分中,观众的等候与看表演过程中的反应,顶碗少年的做功则写得详细,详略安排比较好。

一篇文章中,写得最详细的地方叫文章的详写点。任何一篇记叙文,都应该有详写点。这种详写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如果没有详写点,文章就不具体形象,也不能充分表现中心。而要把中心表现得突出,也不能忽略略写部分。应该略写而没有略写,文章的中心也不会突出。假如事无巨细,不分主次,没有重点地从头至尾平均用力,或蜻蜓点水、面面俱到,那就成了一篇流水账,显得冗长沉闷。详写与略写是相对而言的,详写必须有略写来配合,需要详写的地方要不惜笔墨,该略写的地方要借墨如金c详写和略写处理得当,能起到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的作用,《顶碗少年》一文之所以能使读者对顶碗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留有深刻印象,这与详略处理得当不无关系。

怎样来确定详略呢?

(一)根据文章的中心确定详略。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详略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一篇文章中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主要材料,要重点详写;对表达中心起辅助作用的次要材料,要有选择地略写;与中心无关的,则坚决不写。

(二)根据材料在文中的作用确定详略。同一材料,在文章中的作用不同,详略也就不一样。

(三)根据读者对象确定详略。同样一件事,读者不同,详略也不同。多数读者比较了解的事就可略写,多数读者都不甚了解的事就应写得详一些。也就是说,安排详略的程度,应以读者能够正确理解内容为准。

最后,要确定好叙述的顺序。如《顶碗少年》的写作顺序是:作者从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下笔,采用回忆的方式描写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以杂技表演的顺序“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又失败──第三次成功”为线索进行描写,最后抒发内心的感叹和激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最后感悟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小朋友:在动笔之前我想列个提纲。可以我不知道列提纲的具体方法。大朋友,你能讲一讲列提纲的具体方法吗?

武老师:写一篇文章,在审题、立意之后,就该编写提纲了。审题,立意解决了“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问题,编写提纲则是解决“安排怎么写”的问题,这三个问题都解决了,文章也就不难写了。

编提纲,就是作文前把作文的材料加以系统的整理,列出作文的重点,排出这些重点在文章中的先后次序,确定出内容的主次详略,设计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编提纲,实际上是把头脑中所储存的、所想到的东西程序化、书面化,所以也是一种思维训练。编提纲还能防止小学生作文常犯的内容无重点,层次不清晰、详略不适当等毛病。

提纲的编写,一般按以下的步骤进行:

第一步,审题、立意,解决“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问题。这在前两次的指导中已经讲过。

第二步,根据立意,分析和选择自己占有的作文材料,努力回忆与立意直接或间接有关系的内容(包括接触过的景物的形状、颜色、态势、变化等方面的细节和特点,以及自己的体验、感受等),确定把哪些材料写进作文中去。这就是人们说的选材。

第三步,将选好的材料划分类别、排出叙述的先后顺序,确定将什么内容作为重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第四步,确定开头、结尾的写法。开头和结尾两部分都属于文章的显要部分。看了文章标题之后,首先读到的是开头部分;而读完全文主体之后,对文章的最后印象得自于结尾。所以,精心设计开头、结尾,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很重要的。

在上面编写提纲的4个步骤中,安排好内容的叙述顺序是关键性的一步。那么,写景作文的常用顺序是什么呢?

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顺序安排。

1.以时间推移为序。就是按景物出现时间的先后来确定段落层次。这是写景作文的常用方法。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2.以空间转换为序。就是按方位、处所的变化来确定段落层次。这也是写景作文的常用方法。如《桂林山水》先写桂林的水,再转移视点写桂林的山,最后把山和水联系起来写就是空间转换顺序来写的。

3.以时间、空间交叉安排为序。就是以时间推移为纵向安排,以空间位置转换为横向安排,纵横交错地安排段落层次。参观记一类的写景文章,绝大多数是按这种顺序来写的。

4.按景物的类别,采用并列形式安排。如写秋夜天空中的月、星、云,写植物园中的花、草、树木,就可以采用这种并列的安排形式。

5.以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为序安排段落层次。这种顺序的写景文章比较少。《可爱的草塘》可以算是按感情脉络的起伏变化来安排文章层次的。“我”初到北大荒,觉得“无聊”;看了草塘景色,听了小丽的介绍,“我”对草塘的看法(也就是对北大荒的看法)有了变化;感到草塘景色很美,产生了眷恋之情。感情的变化过程,很自然地构成了文章的层次。

小朋友:你能举个事例教教我吗?

武老师:可以。比如你要生活中的某一件事的感触,你可以这样来列提纲:

开头:交代事情的起因,或直接会议某一件事情。

中间:具体描述这一件事情。

结尾:写出你的感悟出的道理

小朋友:哦!原来是这样呀!

小草,触动了我的心灵

自古以来,小草是一种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东西,但我却认为它是我人生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种东西。

小草给人生机的动力,它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梦想,充满了希望。草的作用很广:它可以制成药方,供人治病;它可以吸取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让我们每天都有新鲜的空气;它可以保护水土流失,让世界没有沙漠化„„它还有一种品质始终鼓舞着我,那就是坚忍不拔。

记得那是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在期中考时没有正常发挥,结果考砸了。我一个人走到了小河边,默默地望着这川流不息的河水,我发愣了,坐了下来。我坐在这绿油油的草地上,冷静地反思着我以前的失落。此时,我心中的光芒已消失了,我犹如陷入了一个万丈深渊,爬不起来了。想着想着,我站了起来,低头看见了小草被我压扁了,我心想:小草也跟我一样有种失落感吧!我绝望地回了家。

第二天,我又来到了昨天的那个地方来反思,没想到昨天被我压得遍体鳞伤的小草竟又长了起来,而且更有生命力。我的心一下子被触动了,我心中的光芒又重新亮了起来,我又恢复了信心,当时我的心里本是像有一块大石头压了上去,而现在我一下了把石头搬开了,心灵之结也解开了。我望着小草,情不自禁地饮起了白居易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就像一只快乐的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着。在期末考试时,我满怀信心,创造了光辉的成绩——因为我知道从哪里倒下去,就要努力地从那里爬起来,深信世界上的事情,只要你坚忍不拔,努力地去做,没有什么不成功的!

啊!小草,你触动了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变得宽敞而又明亮!

人的五官

在我看来,人的五官并无美丑贵贱之分。他们居于人的头上,享受着至尊之位,控制着四肢的正常工作,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搭配的是那样匀称 鼻子在脸上的位置确实是得天独厚,他居于中央,有眉毛、眼睛和嘴巴为他二十四小时保护安全,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换一个角度看,鼻子作为五官中的一个重要器官,也有诸多的生存风险。厕所、下水道中弥漫着的臭气,他不得不长时间忍受,杀菌药水、工厂排出的废气飘散出的令人窒息的气味也只有他独自消受。食物变质了需要他来鉴定,药水是否过期更需要他的帮助。

天灾人祸常常会殃及到他,就说最常见的感冒吧!感冒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出现鼻塞流、鼻涕等症状,遭殃的无非就是鼻子自己罢了。为了擦掉鼻涕,他常常被面巾纸抹得通红,甚至擦掉皮,但他从来都不抱怨,他的奉献精神是最令我钦佩的。嘴巴居于鼻子之下,这绝对不是一个最佳位置,而且一旦遇到一个懒主人,来自上游的大鼻涕就会毫无选择余地钻进嘴巴里。嘴巴的功劳是不言而喻的,他可以让你品尝天下的美食,也可以让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我认为,嘴巴天生就不是一个享福的命,虽然美食总是由他最先品尝,话语总是由他来表达,但是,从“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八个字里,却能体会出嘴巴的无奈。嘴巴还得承受很多的无妄之灾,比如说错了话,要掌嘴;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不适,都要由他来品尝那苦涩的药丸,表面风光的他,常常落得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下场,我实在为他感到不平。

虽然鼻子位置显赫,嘴巴尝尽美味,但是上帝创造人时却并没有将人们心目中最重要的作用赋予他们,再说鱼与熊掌怎么可能兼得呢?在人的面孔中最重要的还属眼睛,正如他人所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能通过他看到外面的美好世界,更重要的是别人可以通过他感悟我们的心灵。我想象不出他的消失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灾难,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发自肺腑地表达了自己对光明的渴望。都说心明眼亮,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的美是来自心灵的。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可见耳朵的重要性是仅次于眼睛的,甜美优雅的乐曲声通过耳朵窜入我们的生活,让人在茶余饭后得到心灵的慰藉。他能让人聆听智者的教诲,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良好的品行。同时,耳朵也是五官中唯一被爱美的女士选中佩戴饰品的场所,但是美是要付出代价的,在耳朵上穿上孔,挂上耳环,确实能让五官显得更加美丽,但是穿孔时的疼痛却会让耳朵刻骨铭心。我猜最让耳朵烦心的事情还是,两只耳朵明明是双胞胎,却永远也无法团聚。

五官中被我排在末尾的就是眉毛小弟了,他看似无用,其实用处可大着呢!天上下雨的时候,为眼睛遮风挡雨的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眉毛的身上,他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眼睛的保护伞,他的重要性就体现于此。都说上帝创造了人类,如果是真的,那我真是佩服上帝的才智。五官各施其责,却又取长补短,堪称梦幻组合。

对于五官,我绝无偏爱,因为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少他们中的任何一员,正如《手指》一文所述的那样,五官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感悟蜡烛

寒假里的一天,家里突然停电了,周围陷入一片黑暗。我不知所措地慌了神,忽然想起自己过生日时妈妈送给我的一个杯子形的小香烛,于是我拿出来,将它点着了。

盯着它那微弱的烛光,我突然发现自己似乎从来没有注意过蜡烛,只是过生日时将它拿来当做心愿的寄托。而现在,这被我忽略已久的东西又重新重要起来。这微不足道的光,也在此时此刻,将我不安的心情转为平静。蜡烛一点点减少,而在这冬日中,周围的一切似乎变得温暖起来。我意识到,这蜡烛竟也有生命所具有的特性——爱。蜡烛的爱不会像糖果一样让你甜到心底,也不会像歌儿让你忘却痛苦,更不会像蓝的天让你开心地笑出声来。

它能做的,只是在黑暗中给你一线光明,在寒冷中给你一点温暖。

其实,在没电的日子里,是蜡烛把漫长的黑夜照明,是它给我们带来了急盼的光明。虽然,现在千家万户已经用上了电,一切照明都依赖电力,也许不少人已经忽略了蜡烛的存在。可是,当我们突然停电的时候,除了用储备电器照明以外,最多就是点燃蜡烛,进行快速的照明,这种生活体验,我感同身受。曾经多少次的停电,我们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蜡烛,因为蜡烛是给我们照明最快的一种物体,只要我们手中有打火机,就可以轻易地把它点燃,然后得到光明。

篇3:《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学习材料

一、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习寓于平常中

在新闻生涯中,于友先生善于在新闻实践中学习。他说:“我的新闻业务知识和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对我来说,报社、通讯社、杂志社都是学校,都是训练班。……我经常面临新的挑战,有时是新的问题,有时是新的技术、新的知识,我只能始终以当学徒的虚心态度,去学习、去克服困难,尽力完成任务。”正因为抱着当学徒的虚心态度,他在做好新闻工作的同时,走上了翻译的道路。他回忆说:“我是个中学毕业生,英文水平不高。1942年,报社需要收录外国通讯社的英文电讯,需要翻译,我受命试译,领导给我以鼓励和具体的帮助,我终于逐步掌握了翻译技术。”当时,于友先生在衡阳《大刚报》编辑部工作,自费买了一本《英汉模范字典》,50年伴随左右,他说,这本书“帮助我逐渐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实实在在是我的一位恩师”。此后,他在翻译工作上便一发不可收,1947—1952年,他又自学俄语,并翻译了美苏书籍达十余部。这使得“于友”作为辞条,被收录进《中国翻译家辞典》。

于友先生虚心向新闻前辈们学习工作经验。他说:“我感到特别幸运的是,多年来有许多杰出的前辈和我一起工作,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当年《立报》集中了一批优秀的记者,他们的工作精神让于友先生大开眼界。尤其是主笔恽逸群坚持真理、艰苦奋斗的精神,使他至今难忘。“在我早年,是他引导我开始学习政治理论。”1938—1940年间,于友先生加入“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和“国际新闻社”。名记者范长江成为他的直接领导,手把手教他写通讯,教他写通讯必须为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服务,他受到了坚持政治方向的严格锻炼。“范长江要求我们‘要面向群众’,记者应该活动在群众中,当人民群众中间的一个活动家,了解广大群众的动态、思想感情,熟悉群众的生活和问题,知道什么是群众懂的,什么是不懂的。懂得群众的心思,在写稿的时候,哪些地方该详、哪些地方该略,该用什么材料,就有根据了。”于友先生回忆时不无自豪地表示:“您瞧,长江关照我们有多仔细!多周到!”从抗战初期开始,他先后五次随新闻界元老刘尊棋一起工作。“他悉心帮助我成长,他是我大半辈子的老师。”回忆起这段师生情谊时,他满怀深情地说:“他教我采访和写作,教我翻译,还教我搞对外报道,编英文报。”1949年4月,基于两人曾有“国新社”、南洋商报社的同事关系,胡愈之推荐于友先生到《光明日报》工作,并向他介绍了关于报纸的设想。1985年春,胡老又举荐他到民盟中央创办并主编《群言》杂志。胡愈之对刊物有求必应,帮助他将刊物办成“知识分子的群言堂”。对于胡老的教诲,于友先生撰文回忆说:“我时常怀念他,忘不了他。也就是他,多次领导我从事新闻工作,使我聆听到许多难忘的教诲。”

于友先生积极向外国新闻同行学习工作经验。在“国新社”期间,为了写好给外国读者看的通讯,他萌生了向外国记者学习的念头,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约翰·根室。学习他们在调查研究上狠下功夫、报道重在“用事实说话”、突出人物的评介等特点。此后,他学习的范围扩大到其他一些外国记者,如斯特朗、史沫特莱、索尔兹伯里、法拉奇等人。1981年年初,《中国日报》为了了解非英语国家办英文报的经验,作为副总编辑的于友率队前往泰国《曼谷邮报》取经,考察了他们的编辑部、经理部、印刷厂,同他们的负责人谈话,做了种种见闻的记录,还索取了一些有关规章制度的文件。他说:“报社以后在组织我们自己的各项工作时,确实运用了《曼谷邮报》一些对我报适用的经验。”“办好特刊确实是我们向《曼谷邮报》学来的经验之一。”

于友先生善于在新闻实践中学习,虚心向新闻前辈学习,且积极向外国新闻同行学习,使得他不仅是经验丰富的著名报人,而且翻译工作也成绩卓著,成为著名翻译家,特别在新闻工作中大放异彩。朝鲜战争期间,他作为《光明日报》国际部主任曾两次被派到朝鲜战场。第一次是1952年春,报道美国在朝鲜发动灭绝人性的细菌战。采访细菌战新闻并不是一桩轻松的工作,出发前,需要打一系列防疫针。这让于友先生有时头晕、有时想吐,膀子肿了好几天,难受的反应是生平没有经历过的。汽车过鸭绿江,在朝鲜北部山间公路上行驶,遇到敌机投下照明弹,汽车得赶紧避开。于友先生一夜间几次下车,在树林里躲避轰炸。他在朝鲜北部多方了解美军进行细菌战的情况,还旁听过志愿军军官对美军战俘的审问,并让其他记者和细菌专家作为细菌战的见证人上了新闻纪录片银屏。第二次是1953年7月27日,朝鲜作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他作为中国少数进入板门店签字会场的记者之一,坐在右边记者席的第二排,亲眼目睹了朝鲜战争中这一重大的事件,美国侵略军的司令官克拉克将军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没有打成胜仗的停战协定上签了字。于友先生为报社写了题为《人民的胜利》的通讯,报道了这个历史性的场面,新华通讯社志愿军分社也向国内各报转发了他写的通讯《新生的平壤》。1955年春,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北京举行,于友先生以《光明日报》国际部记者的身份参加了会议,其新闻报道受到了大会新闻组的表扬。1956年4月,他被报社推选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代表。同年,全国记协召开代表大会,他再次当选为代表,并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国际新闻记者会议。另外,他还被推选为北京市委委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58年,他作为中共党员带头到吉林通化三棵榆树乡去干农活,积极参加劳动锻炼,被选为锻炼的典型,再一次上了新闻纪录片的银屏。他出色的新闻业绩,被同事戏谑地说成“五福临门”。

二、不忘初心,边学边干

庐山会议后,乍起反右倾和补划漏网右派分子的风浪。1959年,于友先生在《光明日报》被“莫须有”地以“反领导”罪名被批判。1960年6月底,他被报社定为“最后的一个右派”,成为全国最后一批右派分子之一。这个突变使他和家人在北大荒度过了整整18年。他撰文回忆起这段痛苦的经历:“从农田到工厂,又到剧团、图书馆,干了各种各样的体力活,‘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挨过皮鞭,还坐过牢;被抄过家,自己的一些论著,都被没收了。”“这时我正好年富力强,从此蒙冤……能不感到心痛吗?那年月,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猖獗,是非颠倒,长夜难熬啊!”

1979年,拨乱反正后,于友先生在离开新闻岗位整整20年后,恢复了新闻工作。年逾花甲的他暗自庆幸自己虽然经过多年难挨的折腾,神经没有错乱,体力也尚存。他下决心不甘落后,不服老,要继续干熟悉的新闻工作,当新时期的促进派,并找回损失的时间。他立即投入新创办的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参与创办《百科知识》杂志。1980年,于友先生被中央组织部安排筹备、创办《中国日报》。他一方面加强学习政治理论,一方面重温新闻知识,重温英文和学习新闻编辑业务。一连干了5年,主持编时事新闻的夜班。1985年,他应召主编民盟中央的综合性刊物《群言》,除了编稿以外,还尽力学习早年《生活》周刊的主编邹韬奋,为刊物写作“小言论”。同时,他重拾翻译工作。1988年,与他人合译出版了《华盛顿丑闻》,后来又翻译出版书籍《摩托罗拉的创业者保罗·高尔文》。

三、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1989年,于友先生从《群言》杂志离休。当时,他的一只眼睛因患严重的白内障丧失了视力,另一只眼睛的视力只有0.5,右手写字时也不像以前那样听使唤了,但是他老想着“老有所为”,于是自学电脑写作。“我干了多年新闻工作,新闻界的往事还知道一些。前几年有些前辈去世,我写过一些纪念文章,也曾被编进了纪念文集。……这给我不少鼓励。新闻记者当不了,还可以学当旧闻记者。我发现我这老人写回忆文章还有点优势。”“我该为新闻界的后来人尽点力。于是……我写了些传播前辈记者先进经验的文章。先后介绍过胡愈之、范长江、刘尊棋等许多名记者的事迹,传达过我学习斯诺、斯特朗等外国名记者的心得。我还为几位前辈记者编了纪念文集,集中反映了他们工作和为人的经历。”1991年,于友先生正式出版了《名记者的脚印》,评价当代中外名记者范长江、孟秋江、胡愈之、恽逸群、刘尊棋、斯诺、斯特朗、史沫特莱等20多人的成功经验和生平事迹,并具体描写了他们采编与写作的特点,材料充实,文笔生动,是一篇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实录。在他的笔下,一代名记者的音容笑貌,历历如绘。

在找准“老有所为”的方向后,他积极为前辈著名记者著书立传,陆续出版《胡愈之》《中外名记者丛书———刘尊棋》《记者生涯缤纷录:献给传媒后来人》等新闻人物传记著作。他关心传媒后来人的成长,希望这些书籍对各种传媒后来人有所帮助、有所贡献。他说:“我一直感觉到,那些先进的记者前辈们,对我的教导非常有益,我应该认真领会并宣扬他们的成功经验,帮助新闻事业的后人。人民的新闻事业是千秋万代的事业,它需要不断有所发展,继承和发扬前辈的光荣传统,肯定是后人们的一种殷切需要。”为了写好这些书,他主张干到老,学到老。他说:“我过去长时期当新闻记者,搞消息报道,好像什么都知道,实际上什么都只了解点皮毛。我自己回顾,为读者传达信息,自己的工作就好像排球比赛中的二传手,把名流学者和杰出人物原创的东西传布开来,由于应时,可能起过某些作用;可是我本人工作几十年,成了老记者,论知识不如专家,论文章不如作家;自己对历史、文学和哲学都实在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对自然科学也基本上(是)外行,不补点课,就明显落后了。”当年亲朋好友问他:“许多老朋友都外出旅游,你不想外出走一走?”他回答说:“腿脚不好,哪儿也不想去,只想读点书,补补课。”他很清楚地认识到:“补课学习还得有个重点,多读点社会科学的书,主要是历史科学。”

2006年6月,已是鲐背之年的于友先生,将自己65岁以来发表在《群言》以及《老年周报》《晚霞》《南方周末》等刊物上反映自己勉励实行“老有所学”和“老有所成”的文章整理成《不服老的报告———献给天下所有的老人》出版。他说,这是“一个老记者有关不服老心态和实践的文集”,“旨在宣扬不服老精神,是我作为本书的作者专门献给老年读者的”。他将巴金、周有光、于光远、刘尊棋、张闻天和恩格斯称赞为“不服老的典范”。他深刻体会到,老人能不服老,也就有了勇气,也就能克服各种困难,有所作为。他说:“由于我坚持学习,自己在近十年的思想可能比十年前有所长进。……老有所学能使我温故而知新,能让衰老的脑袋也逐渐清醒,保持忧患意识,保持入世精神。”2011年,他将自己学习老学者周有光先生的为人和治学的心得体会整理成书《见贤集———喜读周有光论著》出版。他说:“读周老的书,我还学到了他终身学习的经验,其中一项是写学习笔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就坚持记一些周老论著的笔记;去年连他写的文,我也仔细品味,从中学习他的启蒙精神。”他号召老人们学习周有光老人终身学习的精神,坚持学有所为,“向周有光老人看齐,勇于思考,著书立说,尽力启蒙,开创未来”。他特别欣赏周有光先生的名言,“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我从81岁开始,作为一岁,从头算起”。他在2009年12月9日写给周有光先生的信中落款写道:“你十四学生于友。”

在关心天下所有老人的同时,于友先生笔耕不辍,继续关爱传媒后来人。2008年,增订出版了32万字的人物传记《胡愈之》。2009年,著名记者范长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他将自己多年来评介名记者范长江的文章编撰成册《解读范长江———记者要坚持真理说真话》出版,他希望有利于传媒后来人成为“范长江式记者”。2013年11月,他又出版《报人往事》,叙述了范长江、胡愈之、刘尊棋、成舍我、恽逸群、萨空了等新闻前辈的突出成就和先进思想,演绎着新闻记者“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在扉页上,他特意写上“谨以此书献给传媒后来人”,他说:“我衷心希望出版这本小书,对我们新闻事业的后来人有所帮助,对以往百年记者工作的境遇以及我国的国情和世情,也能增加一些了解。”真可谓:“千年古松恋青山,百岁老人爱后人。”

2016年立春时节,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常务副部长黄坤明一行看望了已是期颐之年的于友老先生。2月18日,《人民日报》的《足音》专栏发表《于友:期颐之年不服老》一文,称赞他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外文是自学的,从事新闻工作的本领是自学的,电脑也是自学的。他恂恂谦谨,气度雍容,与人和易温粹。一百岁的于友先生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也是中国新闻史学会最年长的会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先生从美国托请现任会长陈昌凤教授转达对他的生日祝福:“于友先生是新闻业界和学界的寿星和人瑞,请代我献上一束鲜花,祝他何止于百,相期以茶,像周有光一样硬硬朗朗地活到一百一十岁、一百二十岁!”百岁老报人于友先生始终抱着终身学习的精神,仍然老当益壮,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不仅关心天下所有老年人,而且关爱传媒后来人,颇有长者风范。

篇4:《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学习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常有人勉励青年要无所畏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也有人教会青年,人生在世,当有所畏惧。人们经常说青年要大有作为,也有人指出如果青年知道有所不为,才能走向成功。

对此,你怎样看待,又有着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名师题解】

这则作文材料由两句话构成,对象都是青年。第一句话中的关键词是“无所畏惧”“有所畏惧”;第二句话中的关键词是“大有作为”“有所不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则材料其实是在探讨:青年人应该如何处理思想上的“畏”和行动上“为”的问题,才能走向成功,实现人生理想。因此,材料中包含了四个观点:青年人要无所畏惧;人生当有所畏惧;青年要大有作为;青年要有所不为。材料中提示的几种不同看法,在不同的背景与不同的人身上,都有其合理的一面。

角度一:青年要有无所畏惧、排除万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强调思想上的“无畏”,行动中的“有为”。无“畏”有时是一种气概、一种胆识、一种尊严。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动因会使人做出不同的抉择。注意对“畏”背后动机、目的、原因和本质的追问和思索。

选材小贴士:选这类素材需要在理性的主导下做一点分析,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围绕论点向广处深处拓展开掘,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不“畏”背后的深层动因是什么?对缺点、困难、挫折等我们不“畏”,畏缩退避只会成为“懦夫”,遭到唾弃,没有出息。如哥白尼、布鲁诺、诺贝尔、屈原、项羽、司马迁、文天祥、谭嗣同等等,都是我们熟悉的材料,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当然最好要注意材料的时代性。

角度二:人生在世当有所畏惧,有所不为,才能走向成功。强调思想上的“畏”和行动中的“不为”。“畏”,有时是一种策略、一种机智、一种胸怀。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一颗正直无私、宽厚谦逊、品行高尚的君子之心,那是纵有千金也不能买到的稀世珍品。注意对“畏”背后原因的深入探究,对“畏”价值的思考。一个人有所敬畏,才能行而安、安而久;才能有所立、有所成;才能尽责,才敢担责;才能保持一身正气,自律于心、律人于行,把持住做事做人的原则和底线。

选材小贴士:这个角度的素材可以考虑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来组织材料。注意就事论理,揭示所举例子包含的道理,要揭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自然、生命、规律等我们要“畏”,逆流而上只会成为“一介莽夫”,遭到惩罚。比如蔺相如为了“国家之急”而“畏”廉颇,甚至绕道避而不见,这就是胸怀。一个人的人品、官德之贵在乎敬畏。

角度三:在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时,应当存留一份敬畏之心。可以辩证地看待思想上“畏”和行动中“为”的两面性,也可以选择有一定倾向性的话题作文。无所畏惧,可以让人斗志顽强,树立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信心;同样,有所畏惧可以使人清醒,认真审视自己,然后奔向成功的彼岸。

选材小贴士:这类素材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所提供的材料。一味地“畏”就是一种怯懦,畏首畏尾,终将错失良机;毫不“畏”惧也是一种鲁莽,头脑简单,终将带来遗憾。如意大利一位女科学家独自背上行囊,勇敢无畏地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她走出沙漠的那一刻,双脚跪地,感谢塔克拉玛干沙漠允许她通过。这位女科学家自始至终对沙漠抱着敬畏,这是一种非常虔诚的态度,即使她凭借着自己的勇气与坚持走出了沙漠,却仍要感谢大自然给予她这个机会。

【高分素材】

历史素材:文革时期,一代文学巨匠沈从文被打成右派,饱受被践踏的痛苦,却毫不畏惧。他在黑暗肮脏的厕所里咀嚼着梦想、吟唱着梦想,硬着骨子从事中国古代服饰工作。十五年来披阅十载,删繁就简,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巨作。

素材点拨:这则素材可以用于论证思想上的“无畏”、行动中的“有为”这一观点。但在论证的过程中,要注意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沈从文没有逃避卑鄙者的嘲讽,没有害怕压迫者的盛凌,最终成就了中国古代服饰史料的巨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究其原因,是他坚持心中的信念,即使在困境中也坚持着梦想,毫不畏惧,才为中华崛起的使命树立了一座坚实、硬朗的有所作为的丰碑。

热点素材:据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湖北省教育厅政府采购了320万册《新华字典》,发放给当地中小学生。然而,该批字典中标价格却高于零售价格,更要命的居然是这个版本字典无主编,错漏百出,只是拼凑起来的盗版书。

素材点拨: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论证“人生在世当有所畏惧,有所不为”,这一观点。可以组织一些社会现象成为素材群,来分析本质原因及解决办法,写一篇见解犀利的时评文。盗版不仅侵犯了法律,也没有尊重别人的劳动、知识与创造。人要能修身修到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别人都在做,自己却硬是不做才算到了家。所以在谋划什么事该做的同时,还该有不对的事绝不做的判断与执著。由此还可以联想到我们不能做什么,以拓宽思路。如不能违背心中的信仰,不能违背国家法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正视自己的内心等等。

【素材演练】

一个无所畏惧的

社会是可怕的

佳 桐

无所畏惧,经常被用来描绘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似乎也需要有这样的风范。孔夫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面对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准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

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最典型的是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过去人们眼中的许多神秘现象,都得到了理性的解答。但现代化可去除迷信,却不应该去除敬畏;一个人可以不信神,却不能无视神圣的力量。

nlc202309080924

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相比宇宙和自然的无限,人的能力是多么有限,我们对世界的“未知”要远远大于“已知”。敬畏自然,就是承认我们自身的渺小,正视大自然的神圣。我们还应敬畏生命。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敬畏生命,就是将人的生命摆在首位,珍视人的自由选择,维护人的发展机会。对生命的敬畏还应包括和我们一样有心跳、有亲情、有痛感与悲戚的其他生灵。我们同样需要敬畏法律、敬畏规则。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

世间需要敬畏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其心存敬畏,不是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从本质上讲,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信仰之真。当今社会,敬畏已染上浓厚的功利色彩,需不需要敬畏,也要先问一声“有没有用”,对自己有用,就烧香拜佛;若不再管用,则立马丢开。因此,最被敬畏的往往是权势与金钱,但这两样东西最易变幻。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有一些人缺乏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当本该虔诚以敬的东西,都可用权换、用钱买时,这个社会即使堆砌出再多的眼前财富,也必定与真正的文明渐行渐远。

怀敬畏心,虽不排除外在约束,但主要源于内心的自律。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道底线,这是不应突破的最后屏障,是我们必须敬畏的戒尺。无可否认,这条底线现今对许多人来说已经移动,但只要良知未灭,它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仍然起作用。“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就道德层面,一个人可以不做君子,却不可以做小人;可以不忠言逆耳,却不可以奴颜婢膝;可以不襟怀坦荡,却不可以两面三刀;可以不乐善好施,却不可以为非作歹。心存敬畏,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做人底线的不懈坚守。

一个民族在走向自由、民主、开放的同时,不可以没有敬畏。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恰恰是最可畏惧的。假如一切都无禁忌,那么一切都可被毁坏、被打砸、被妖魔化,于是什么房子都敢拆,什么古墓都敢挖,什么数据都敢造假,什么决策都敢拍板,什么官司都敢乱判……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呼唤敬畏,就是呼唤理性,呼唤良如,呼唤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求,但必须有所忌、有所惧,知晓前行又懂得停步,知晓获取又懂得放弃,由这样的公民支撑起的社会才健康、良性而和谐。

【教师评点】

本文先从“无所畏惧”的内涵说起,采用了孔子和德国科学家康德的名言来引出自己对于敬畏的理解,将内涵解说得清楚透彻。接着,文章以宗教徒为例,具体指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敬畏的原因,我们不能无视神圣的力量。文章主体论证部分从正面及反面对比,再次强调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心存敬畏,否则必将与文明渐行渐远。文章最后用排比论证来指出怎样才能心怀敬畏,要做到心怀敬畏需要自律,更需要对做人底线的不懈坚守。

编辑/李跃

篇5:《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学习材料

老骥伏枥自奋蹄 桑榆为霞熠生辉

——记南北镇“老有所为之星”候选人周敢清 周敢清,男,出生于1951年4月,现年64岁,1998年6月从石门县清官渡磷矿工人岗位上退休,他虽然身退,但心未退,退休17年来,他一刻没停歇过对社会的奉献,以实际行动绽放出人生的别样光彩。

像“编外干部”,为政府分忧

他是“调解员”。自退休以来,周敢清虽不是村干部,但胜似村干部,村民们都乐叫他“治安主任”,村里只要那里有纠纷,第一个到场调解的总是他,仅2010年至今4年半来,他就共调解大小矛盾80余起,促进了村民和谐。为村里的和谐稳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2001年下半年,全国国有企业改革,清官渡磷矿解体,70多名职工纷纷下岗,下岗职工对党和国家的改革政策不理解,多次出现集体上访事件,面对这样的现状,周敢清想政府之所想,急政府之所急,充分理解党和国家政策,积极投身于劝诫安抚下岗职工的队伍中去,以老工人的身份出面开导下岗职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保证了社会大局的稳定。2015年7月,清官渡村村民张某喝酒后到该村医务室以酒发狂,无理取闹,幸得周敢清及时赶到,妥善处理了此事,对滋事者张某进行了严肃地批评教育,控制了事态发展,恢复了医务室的正常工作。现在提起此事,医务室负责人毛文清还感激不尽。

他是“联络员”。村里的农村保险收取和理赔联系工作、退休老人工资取发等工作都由他义务承担,为了村里群众的事,时常看见他骑着摩托车东奔西走,风力去雨里来,从未收过一分钱的报酬。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理解农村人的甘难辛苦,特别是老年人的难处,我把为需要帮助的人服务当作一种快乐!”

他是“卫生员”。近年来,创建“文明卫生村镇”的春风吹遍了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卫生协会”应运而生。周敢清积极响应村支两委号召,于2014年上半年牵头成立了清官渡村卫生协会,主动请缨担任卫生协会会长。一年以来,先后组织出卫生知识黑板报6期,组织村民义务劳动13次,清扫道路、捡拾垃圾„„一年来,为村里节省开支近4000元,在全镇组织的环境卫生评比中,清官渡村每次都被评为第一名。

他是“辅导员”。周敢清非常关心下一代的成长,特别是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周敢清是南北镇中心学校、南北镇清官渡完小的学生营养餐膳食委员会成员。每天都要到邻近的清官渡完小走一走,看一看,附近村民善意地笑称他“周校长”。每遇恶劣天气,只要哪家的孩子没有家长按时接回家,他总是想千方百计送孩子回家,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他“周爷爷”。2011年5月,当清官渡完小时任校长陈辉模正在为六一文艺汇演没有舞台而发愁时,他主动捐出自己的工资2000元,为学校搭建了较高标准的露天舞台,同时个人出资800元聘请摄影师为汇演活动全程摄影,制成光盘免费发给留守儿童们,让儿童们将光盘邮寄给远在外地务工的父母观看。2013年暑假前夕,周敢清自发邀约南北镇退休教师覃事琼在清官渡村村部成立了“少年儿童广播站”,组织学生暑假期间撰写广播稿、播音,并在在广播站专设“我看是非我看美”栏目,通过播音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现在这一活动已经正常开展起来,不光寒暑假开展播音活动,周末也定时开展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既提高了留守儿童的能力,也为村级文化建设融进了新的内容。

是“义务电工”,为百姓解难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这是开国总理周恩来同志曾说过的一句话。周敢清虽然人已退休,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他凭借自己在磷矿上班时当机电工的技术基础,退休后积极学习水电安装技术,现在他是清官渡村乃至整个南北镇有名的水电技术人员。17年来,他无偿为清官渡村乃至周边村的百姓、单位维修水电上千余次,但他从来没收一分钱的报酬,“水电不通找老周”已成为群众们的口头禅。

2008年春季,南北镇遭遇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正月开学前夕,当清官渡完小校长尚月武正在为学校水电不通而着急时,周敢清主动到学校帮助校方解决困难,并发动村里劳动力一起行动,他拖着近60岁的身体,和年轻人一起钻刺蓬,抬水管,架电线„„脚底打起了泡,肩膀磨破了皮,但他从来没吭过一声,连续苦战一个星期,终于恢复了学校水电正常运行,保证了新学期的正常开学。当全校师生将一面满载师生感情的锦旗送到他家门时,他的老婆感动得说话有些哽咽,但老周只是淡淡地微笑。

兼“协会会长”,为老人服务

周敢清既是卫生协会会长,又是老年协会会长。“清官渡村有多少60岁以上在家的老人,有多少人能看上电视、有多少人住处好不好,„„”这是周敢清上任伊始就做的一个调查报告。为了顺利开展清官渡村的老年工作,他走村串户,对老年人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摸底。现在,村里只要有老人病了,他都要带领老年协会的人上门去看望,他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连咱们都去看望,他的儿子、儿媳还能对老人不好?”“家有老人是个宝,知冷知热少不了,莫把老人不孝敬,人人终究会变老”。这是周敢清编的顺口溜,在清官渡村乃至南北镇人民中传唱。在他的带领、带动下,全村对老人不孝的现象少了。

清官渡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留守老人较多,为了丰富老年人生活,他牵头在清官渡村村部就地建成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命名为“幸福院”,为了“幸福院”活动设备的添置,他跑上跑下,求人争取资金,先后争取资金为“幸福院”购置了麻将、扑克、象棋等娱乐工具,并把自己家里的空余电视、音响、DVD搬到“幸福院”无偿供大家一起娱乐。老年人经常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下象棋,看电视、看戏曲光盘、排节目,他所主导排练的老年人广场舞在市县级“百团大赛”中获得奖励。为了开拓老年人的视野,他每年春秋各组织老人们外出旅游1次。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乐趣和生活品味。

篇6:《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学习材料

今天,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的纪念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在过去的里,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的组织蓬勃发展,党的事业顺利推进。从战争革命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无论是中央和国家机关这一“最初一公里”,还是地方党委这一“中间段”,亦或是基层党组织这一“最后一公里”,都在不打折扣地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9000多万名党员接续奋斗、担当作为,坚定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必将保持奋斗精神,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浩然精神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努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我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也是一名光荣的基层工作人员,祝每一位党员节日快乐。

在这个属于党的节日里,对于一名有着2年党龄的年轻党员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今天,7月1日,是我从学校步入社会,从象牙塔步入职场的一周年纪念日。

来自重庆偏远山区的孩子,填写高考志愿时的第一想法:“读大学就应该去外省,走出去,去大城市见识不一样的事物。”四年时光如白骏过隙,转瞬即逝,我在武汉度过了大学的美好时光,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选择。

在一次就业分享会上,我提问学姐为什么毕业不回家乡内蒙古,而是选择留在湖北省赤壁市的茶庵岭镇。她告诉我说:“青年当有志,立志在四方,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是呀,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一批批党员干部怀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挚爱,长期扎根在条件最艰苦、环境最差、工作难度最大的偏远乡镇,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诺言,在最平凡的岗位默默奉献,他们用青春、热情、汗水书写着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回想我大一递交入党申请书写下的“初心”,此时,我也找到了我的答案。

今天,7月1日,是我从武汉来到北京,从学生转变为“公仆”的一周年纪念日。

一年的乡镇基层选调生工作经历,我适应了北京干燥的气候,学会了如何跟群众打交道,懂得了如何设身处地的考虑他们的问题和需求,我也收获了为民解难事的荣誉感。

在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中,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和信息员,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知信行合一能力得到提高,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和锤炼,增强了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参与撰写的主题教育经验做法也多次受到媒体的推广。在这个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为民情怀,让我受到鼓舞。

在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作为一名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在办公室时核对各村(社区)人员信息、安抚居家或集中隔离观察人员情绪、学习传达一则又一则的防控通知、不厌其烦地解答防控政策,参与社区门岗值守,协助做好进出人员、车辆登记测温排查。从冬天到夏天,我看到广大医务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基层干部等各地区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辞辛劳、同舟共济,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竭心尽力,守护人民健康,让我受到激励。

上一篇:诱导公式一教案下一篇:公司元旦晚会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