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课后教学反思

2024-04-24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课后教学反思(共14篇)

篇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课后教学反思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课后练习题

一、写出近、反义词。

例: 骄傲——自满——谦虚

1.和睦——( ) ——( ) 2.长处——( )—一( )

3.忧愁——( ) ——( ) 4.温和——( )——( )

二、写出词语的比喻义。

1.碰钉子:

2.红眼病:

3.飘飘然:

三、搜集有关感悟生活哲理的格言,再写下来。

例: 山外青山楼外楼。

强中自有强中手。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1. 2.

3. 4.

结合自己的`实例,说说你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看法,再写下来。

部分答案:

二、

1.比喻遇到严重阻碍或受到拒绝,事情行不通。

2.看到别人有名有利,非常羡慕而忌妒。

3.形容很得意。

三、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滴水穿石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失败是成功之母胜败乃兵家常事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篇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课后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是本课的教学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不足,正如人们常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能够欣赏别人,改正自己自己的不足,就会进步得更快。

这篇课文是由两封信组成的,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的信,他认为同学们因嫉妒他获奖而疏远他,感到很寂寞,故写信向柯岩老师求教。一封是柯岩的回信,她在信中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国强:“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难与共,才能飞快地进步。”这篇课文的重点之一,就是理解柯岩老师的这段话,并对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因为书信中张国强遇到的事情在学生生活中较为普遍,因此,我们设计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以起到一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同时也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够有所感悟,真正理解。另一个重点就是课文的一个特殊体裁――书信格式。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一文体,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书信的格式,我让他们去发现,去归纳书信的几大要素,并通过练笔巩固复习,经检测得知,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掌握较好。

篇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由两封信组成, 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的信, 他认为同学们嫉妒他获奖, 因而疏远他, 感到很寂寞, 所以写信向柯岩老师讨教, 希望得到柯岩老师的帮助。一封是柯岩老师的回信, 她在信中通过合理的推断, 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 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张国强: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 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 患难与共, 才能飞快地进步。张国强在信中提到的问题, 是学生在生活中时常可能遇到的, 因此, 这篇课文对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有着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教师要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来展开讨论, 并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形成有效互动。同时, 根据课文后面的提示, 让学生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揭示课题

1. 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 数学中用来测量长度的单位有哪些?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用来测量长度的单位有哪些吗? (出示实物, 介绍尺和寸的相关知识。)

2. 故事激趣。

《尺和寸的故事》

在一个卖布的商店里有一把尺子。一天晚上, 尺大哥对寸小弟说:“你看你, 那么小, 每天跟在我的后面, 什么用也没有, 我真不知道人们要你干什么?”寸小弟难过地说:“其实我也有我的用处, 只是你没有发现……”

“闭嘴!没用的东西。快从我的视线里消失。”尺大哥愤怒地吼道。寸小弟伤心地从尺子上离开了。

第二天, 有客人到布店内买布, 客人要买六尺三寸红布, 七尺六寸白布, 九尺四寸花布。这下可让尺大哥犯了难, 心想:整尺的布好办, 可几寸的布怎么量呢?要是寸小弟在就好了。

3.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 听了这个小故事, 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各抒己见, 初步感知课题的寓意。)

4.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现行的数学教学内容已经删除了长度单位中尺和寸的认识和学习, 而文中蕴含的道理又和这两个长度单位息息相关, 因此, 教学中加入尺寸方面的知识介绍, 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题作铺垫。同时, 通过小故事的启发,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使学生能初步感知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自主阅读, 感知内容

1. 自读课文。

(1) 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 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事?是采用什么形式来写的? (引导学生认识第一封信是张国强同学向柯岩诉说自己的苦恼;第二封信是柯岩为张国强同学提出解决烦恼的办法和意见。)

2. 认识柯岩。

介绍柯岩: (出示图片资料) 柯岩, 满族人, 当代诗人, 作家。1929年生于河南郑州, 1949年开始文学创作, 从事多种文学形式的写作, 已出版专著50余部。最著名的诗歌有《周总理, 您在哪里》。柯岩原名冯恺, 柯岩是她的笔名。关于这个笔名, 柯岩解释道:“我们中国的古代人把绿绿的小树称之为柯;岩呢, 当然是大大的坚硬的石头。岩石上是很难长出树来的, 因此, 凡是能在岩石上成活的树, 它的根须必须透过岩石的缝隙寻找泥土, 把根深深地扎入大地, 它的生命力必须加倍地顽强……我取它做我的笔名, 因为我知道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 决心终生根扎大地, 终生奋力地攀登, 从而使我的作品能像岩石上的小树那样富有生命力。”

3. 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生词, 学生开火车读, 齐读。)

4. 理解词语。

师:课文中还有一些常用俗语和佳词, 相信细心的同学一定能结合词语的意思在课文中找到它们。 (出示词语意思, 让学生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词语。如:红眼病、碰钉子、摔跟头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旋律, 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 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阅读, 认识本课生字词, 为深入自学进行铺垫;同时通过认识柯岩, 激发学生向名人学习, 为更好地领悟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三、深入思考, 明白道理

1. 品读张国强同学的信。

(1) 自读课文, 画出张国强同学叙述“苦恼”的句子。 (2) 思考问题。“张国强同学为什么要给柯岩老师写信?信中他叙述了哪些苦恼?” (同学嫉妒张国强获奖, 因而疏远他, 这让张国强感到寂寞, 不知道怎样才好, 所以他就给柯岩老师写信, 在信中叙述了自己的苦恼。)

2. 联系生活谈看法, 说体会。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讨论交流个人的见解。)

3. 品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1) 默读课文, 思考问题。柯岩老师如何看待张国强提出的这些问题? ( (1) 对张国强获奖表示祝贺, 并推测出他是个活泼、聪明的孩子, 是个能与人和睦相处, 平等交流的好孩子。 (2) 合理分析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 引导张国强寻找自身的不足。 (3) 以自己的经历告诫张国强: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 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 (2) 交流互动。柯岩老师在回信中还叙述了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这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进行总结。课件出示:柯岩饱含深情地讲述自己的成长历程, 潜移默化地向张国强渗透自己与人相处的方法;要学着发现别人的长处, 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不足, 交朋友要知心交心, 患难与共, 保持良好的心态。)

4. 拓展延伸, 明白道理。

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课文为什么用“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来作题目。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进一步感知课题所蕴含的道理。)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重点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交流加深对柯岩老师的回信的理解, 从中受到教育。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 帮助学生认识并掌握书信的书写格式。

四、讨论交流, 掌握方法

1. 讨论交流。

(1) 写信有哪些好处? (1) 可以用书信与外沟通; (2) 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 可以用书信表达; (3) 有时候见字如见人, 书信让人有温暖的感觉等等。 (2) 学生观察分析两封信的书写格式, 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2. 小结归纳。

课件出示信的书写格式。 (1) 称呼。把对方的称呼写在第一行, 顶格, 后面加上冒号, 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2) 正文。开头空两格, 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如果说的事多, 就应该分段写, 写完一件事情再写另一件事情。每段起行空两格, 转行顶格。 (3) 结尾。正文完了, 结尾应该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其中, “此致”“祝你”等字眼, 应该紧接正文之后, 或单独占一行, 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 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4) 署名。结尾写完后, 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5) 日期。日期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 也可以另起一行写。

3. 介绍信封。

课件出示信封格式, 学生观察后讨论交流。 (1) 在信封的第一行写收信人的地址。字迹要工整, 地址要详细。写地址要由省、市、县、一直写到区、街和门牌号码。如果是寄到农村, 还要写上乡名和村名。在信封的左上角的六个方格里填上收信人所在区域的邮政编码。 (2) 在信封的第二行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可以根据收信人的身份, 在名字后面写“同学收”或“先生 (女士) 收”等。 (3) 信封的第三行写上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在信封的右下角的六个小方格里填上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设计意图:书信作为一种从古到今的通讯方式, 曾经被人们所依赖。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 书信已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但书信依然有着无穷的魅力。因此, 教学时, 引导学生对书信优点的探究,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作兴趣, 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书信的书写格式, 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五、随文练笔, 课外延伸

1. 启发谈话。

张国强收到并阅读了柯岩老师的回信以后, 对他会有什么启发?他会打算怎么做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 随文练笔。

假如你就是张国强, 你该如何给柯岩老师写封回信汇报一下自己的想法呢? (学生写回信。)

篇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由两封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的信,他认为同学们嫉妒他获奖,因而疏远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写信向柯岩老师讨教,希望得到柯岩老师的帮助。一封是柯岩老师的回信,她在信中通过合理的推断,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张国强: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难与共,才能飞快地进步。张国强在信中提到的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时常可能遇到的,因此,这篇课文对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有着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教师要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来展开讨论,并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有效互动。同时,根据课文后面的提示,让学生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1.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数学中用来测量长度的单位有哪些?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用来测量长度的单位有哪些吗?(出示实物,介绍尺和寸的相关知识。)

2.故事激趣。

《尺和寸的故事》

在一个卖布的商店里有一把尺子。一天晚上,尺大哥对寸小弟说:“你看你,那么小,每天跟在我的后面,什么用也没有,我真不知道人们要你干什么?”寸小弟难过地说:“其实我也有我的用处,只是你没有发现……”

“闭嘴!没用的东西。快从我的视线里消失。”尺大哥愤怒地吼道。寸小弟伤心地从尺子上离开了。

第二天,有客人到布店内买布,客人要买六尺三寸红布,七尺六寸白布,九尺四寸花布。这下可让尺大哥犯了难,心想:整尺的布好办,可几寸的布怎么量呢?要是寸小弟在就好了。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小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各抒己见,初步感知课题的寓意。)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现行的数学教学内容已经删除了长度单位中尺和寸的认识和学习,而文中蕴含的道理又和这两个长度单位息息相关,因此,教学中加入尺寸方面的知识介绍,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题作铺垫。同时,通过小故事的启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能初步感知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自主阅读,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

(1)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事?是采用什么形式来写的?(引导学生认识第一封信是张国强同学向柯岩诉说自己的苦恼;第二封信是柯岩为张国强同学提出解决烦恼的办法和意见。)

2.认识柯岩。

介绍柯岩:(出示图片资料)柯岩,满族人,当代诗人,作家。1929年生于河南郑州,1949年开始文学创作,从事多种文学形式的写作,已出版专著50余部。最著名的诗歌有《周总理,您在哪里》。柯岩原名冯恺,柯岩是她的笔名。关于这个笔名,柯岩解释道:“我们中国的古代人把绿绿的小树称之为柯;岩呢,当然是大大的坚硬的石头。岩石上是很难长出树来的,因此,凡是能在岩石上成活的树,它的根须必须透过岩石的缝隙寻找泥土,把根深深地扎入大地,它的生命力必须加倍地顽强……我取它做我的笔名,因为我知道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决心终生根扎大地,终生奋力地攀登,从而使我的作品能像岩石上的小树那样富有生命力。”

3.学习生字。(出示生字、生词,学生开火车读,齐读。)

4.理解词语。

师:课文中还有一些常用俗语和佳词,相信细心的同学一定能结合词语的意思在课文中找到它们。(出示词语意思,让学生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词语。如:红眼病、碰钉子、摔跟头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旋律,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阅读,认识本课生字词,为深入自学进行铺垫;同时通过认识柯岩,激发学生向名人学习,为更好地领悟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三、深入思考,明白道理

1.品读张国强同学的信。

(1)自读课文,画出张国强同学叙述“苦恼”的句子。(2)思考问题。“张国强同学为什么要给柯岩老师写信?信中他叙述了哪些苦恼?”(同学嫉妒张国强获奖,因而疏远他,这让张国强感到寂寞,不知道怎样才好,所以他就给柯岩老师写信,在信中叙述了自己的苦恼。)

2.联系生活谈看法,说体会。(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讨论交流个人的见解。)

3.品读柯岩老师的回信。(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柯岩老师如何看待张国强提出的这些问题?(①对张国强获奖表示祝贺,并推测出他是个活泼、聪明的孩子,是个能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好孩子。②合理分析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引导张国强寻找自身的不足。③以自己的经历告诫张国强: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2)交流互动。柯岩老师在回信中还叙述了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这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进行总结。课件出示:柯岩饱含深情地讲述自己的成长历程,潜移默化地向张国强渗透自己与人相处的方法;要学着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不足,交朋友要知心交心,患难与共,保持良好的心态。)

4.拓展延伸,明白道理。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课文为什么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来作题目。(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感知课题所蕴含的道理。)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重点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交流加深对柯岩老师的回信的理解,从中受到教育。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帮助学生认识并掌握书信的书写格式。

四、讨论交流,掌握方法

1.讨论交流。(1)写信有哪些好处?①可以用书信与外沟通;②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可以用书信表达;③有时候见字如见人,书信让人有温暖的感觉等等。(2)学生观察分析两封信的书写格式,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2.小结归纳。课件出示信的书写格式。(1)称呼。把对方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2)正文。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如果说的事多,就应该分段写,写完一件事情再写另一件事情。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3)结尾。正文完了,结尾应该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该紧接正文之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4)署名。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5)日期。日期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写。

3.介绍信封。课件出示信封格式,学生观察后讨论交流。(1)在信封的第一行写收信人的地址。字迹要工整,地址要详细。写地址要由省、市、县、一直写到区、街和门牌号码。如果是寄到农村,还要写上乡名和村名。在信封的左上角的六个方格里填上收信人所在区域的邮政编码。(2)在信封的第二行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可以根据收信人的身份,在名字后面写“同学收”或“先生(女士)收”等。(3)信封的第三行写上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在信封的右下角的六个小方格里填上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设计意图:书信作为一种从古到今的通讯方式,曾经被人们所依赖。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书信已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书信依然有着无穷的魅力。因此,教学时,引导学生对书信优点的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作兴趣,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书信的书写格式,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五、随文练笔,课外延伸

1.启发谈话。张国强收到并阅读了柯岩老师的回信以后,对他会有什么启发?他会打算怎么做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随文练笔。假如你就是张国强,你该如何给柯岩老师写封回信汇报一下自己的想法呢?(学生写回信。)

设计意图:通过给柯岩老师写回信,既能促使学生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学生掌握书信的书写格式。

篇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反思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反思1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是由两封书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写给柯岩老师的信,另一封是柯岩老师的回信。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出的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避免类似问题;二是学习用书信进行书面交流。写回信的书面训练跟这篇课文整合设计在一堂课中,其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读和写、积累和运用的真正结合;另一点就是为学生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问题提供一次真正的机会。

学习略读课文,老师要敢于放手,才有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在课前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先从自身去找长、短处,当学生知道了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自然就会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更好的理解了。

在课堂上,为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我还是提炼出了两大问题:

一、张国强为什么要写信给柯岩?

二、柯岩是如何分析这一问题的?

然后,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和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因为学生已对自己的长、短处有了充分地认识,在交流中,学生的发言很热烈,也有各自的见解。

为了让学生掌握好书信的格式,我让学生先在书上标下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的位置,课后,让学生之间互通书信,内容可以是互相沟通、消除误解,也可以是交流彼此对成长中遇到问题的一些看法,在实践中学习用书信进行书面交际。

就这样,我顺势把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还有习作教学整合在一起来进行,有例文带着的学习,学生的兴趣很高,而且本次习作也不用老师多费心,学生基本上都能抓住来信的要点,来充当知心姐姐帮助王虹解决烦恼。写信的格式也掌握得较好。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反思2

上完了这篇课文后之后,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可以有所改善:

1.在教学时,建议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柯岩在回信劝告国强时是非常真诚、耐心的,这样才可能令国强信服。然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推想: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教师要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形成互动。

教师还应根据文后的提示,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从课文中发现的书信的格式、写法。

2.对要求认读的词语,应让学生多读几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大意。

3.本文的课题富有哲理,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举例的方法说说自己的理解。

4.课后,可以建议学生之间互通书信,内容可以是互相沟通、消除误解,也可以是交流彼此对成长中遇到问题的一些看法,在实践中学习用书信进行书面交际。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反思3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是一篇略读课文,它的结构很特别,是由两封信组成的。学习这篇课文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是本课的教学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不足,正如人们常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能够欣赏别人,改正自己自己的不足,就会进步得更快。

对于学生来说,前面已经了解了自己的优点,再学习本课就顺理成章了。由于学生准确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我在教学时,根据儿童的认知归路,以学生的探究为切入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认识自己的不足,并由此找到榜样,学习他人,改正不足,完善自我,不断进步,为培养学生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同时也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够有所感悟,真正理解。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反思4

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是本课的教学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不足,正如人们常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能够欣赏别人,改正自己自己的不足,就会进步得更快。

对于学生来说,前面已经了解了自己的优点,再学习本课就顺理成章了。由于学生准确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我在教学时,根据儿童的认知归路,以学生的探究为切入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认识自己的不足,并由此找到榜样,学习他人,改正不足,完善自我,不断进步,为培养学生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同时也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够有所感悟,真正理解。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反思5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是本课的教学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不足,正如人们常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能够欣赏别人,改正自己自己的不足,就会进步得更快。

这篇课文是由两封信组成的,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的信,他认为同学们因嫉妒他获奖而疏远他,感到很寂寞,故写信向柯岩老师求教。一封是柯岩的回信,她在信中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国强:“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难与共,才能飞快地进步。”这篇课文的重点之一,就是理解柯岩老师的这段话,并对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因为书信中张国强遇到的事情在学生生活中较为普遍,因此,我们设计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以起到一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同时也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够有所感悟,真正理解。另一个重点就是课文的一个特殊体裁——书信格式。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一文体,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书信的格式,我让他们去发现,去归纳书信的几大要素,并通过练笔巩固复习,经检测得知,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掌握较好。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反思6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由两封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的信,他认为同学们嫉妒他获奖,因而疏远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写信向柯岩老师讨教,希望得到柯岩老师的帮助。一封是柯岩的回信,她在信中通过合理的推断,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国强: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难与共,才能飞快地进步。张国强在信中提到的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很有可能遇到的,因此这篇课文对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并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在教学时,我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对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理解,我请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然后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每个组汇报的侧重点不同。有的组是从字面上理解的:尺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了;寸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了。有的组理解得更深入一些:这个名言告诉我们人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还有的组能联系实际:比如我们班的班长,她虽然很优秀,但是她也优缺点;浩浩虽然缺点很多,但是他也有优点,所以我们应该取长补短。

学生们交流得很好,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没有人云亦云,这点让我很高兴。我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给学生介绍了这句话的出处。这句话出自《楚辞·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我简单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随后我给学生讲了历史上的一个典故:甘戊出使齐国,渡过一条大河。船夫说:“河水是个小的间隔,你自己都不能渡过去,还能到君主那里去游说吗?”甘戊回答说:“不对。你不了解,事物各有它的长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让他们侍奉君主,却不可以叫他们带兵打仗;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能日行千里,如果把它们放到屋子里,让它们捕老鼠,还赶不上一只小野猫;;干将可算是锋利的宝剑,天下闻名,可是木匠用它做木工活,还比不上一把普通的斧头。现在用船桨划船,让船顺着水势起伏漂流,我不如你;然而游说各个小国大国的君主,你就不如我了。”学生通过这个小故事更深刻的理解了: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也有自己的长处,每当遇见别人,我们就应该去发现并学习他的长处,而并不是发现他人的短处并去嘲笑、讽刺。

为了让学生掌握好书信的格式,我让学生先在书上标下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的位置,然后请学生到黑板上前演示,其他学生纠正。学生通过两封信的对比,知道了结尾写致敬祝福的话应根据辈份不同有所不同。

快下课时,张煦阳对写信这种交流方式提出了质疑:“现在谁还写信呀?怪麻烦的。现在都是打电话,发短信,上网发邮件,根本用不着写信。”我相信这是许多学生的想法。我告诉他们:因为写在白纸上的黑字不像电波那样转瞬即逝,也不像印刷体那样冰冷而缺乏感情。据说,当今美国人下班回家最盼望的就是能在自家邮箱里发现一封寄自亲朋好友的、信封和内容都是手写的信。美国的信息产业不可谓不发达,为什么人们还乐意收发来信呢?因为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花一张邮票的.钱,可以叙述打电话需数小时才能说完的事情。并且,没有哪种通讯方式能像写信那样,留给人一种持久的、真实可触的感觉———信件可以长久保存,反复阅读,带给人快乐和美好的回忆。为此,我让学生和父母一起互动,给彼此写封信。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反思7

【建议】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其训练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已经形成或者本单元获得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略读课文是课内检验或者巩固学生自主读书能力的重要凭借。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敢于放手。针对这篇自读课文,在实施上设计者特别建议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本单元或者近几个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什么,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阅读的方法,这样有利于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训练。二是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当然,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必要的提示和指导是不可少的。学生课内读书提倡有目标的自主性,反对无目标的自由化,无目标的“自主”不仅不能达到训练目标,还容易使学生养成漂浮的读书习惯。教师在阅读中的科学、合理的提示是阅读的方向而不是阅读的圈子。三是要进行有效的交流,有效的交流要做到四个适度:交流的内容适度,教师的指导适度,学习小组的形成适度,不同的学生目标的达成要适度。四是要注意拓展。在这个设计中,安排了读《再寄小读者》(或《寄小读者》)和《给颜黎民的信》以及帮张国强写封回信。这样安排,意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因此不要作过多、过高的要求。最后一点建议是:因为书信中张国强遇到的事情在学生生活中较为普遍,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以趋起到一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

【反思】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柯岩在回信劝告国强时是非常真诚、耐心的,这样才可能令国强信服。然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推想: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教师要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形成互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反思8

本课是一篇书信体文章,讲了一个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里问题。张国强同学因为作文获了大奖而收到很多赞誉,但却因此失去了朋友。他认为是同学们出于嫉妒而疏远了他。柯岩老师一自己的成长经历深刻剖析了他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为张国强同学排忧解难。这种事,在学生当中并不少见。为此,我设计了一节心里健康活动课。

首先,我从寓言故事《骆驼和羊》开始引入本次话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第二个环节,寻找生活中的长与短。“参天大树与青青小草”、“胖子和瘦子”、“优等生与差等生”等。从这些小事中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第三个环节,走进柯岩老师的成长故事,学习与人交往的正确方法。以合作交流的方式,自主感悟柯岩老师的做人道理。有了第二个环节的体验,学生理解本文道理就水到渠成了。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的讨论为切入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认识自己的不足,并由此找到榜样,学习他人,改正不足,同时也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够有所感悟,真正理解。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反思9

篇6:《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其训练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已经形成或者本单元获得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略读课文是课内检验或者巩固学生自主读书能力的重要凭借。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敢于放手。针对这篇自读课文,在实施上设计者特别建议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本单元或者近几个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什么,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阅读的方法,这样有利于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训练。二是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当然,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必要的提示和指导是不可少的。学生课内读书提倡有目标的自主性,反对无目标的自由化,无目标的“自主”不仅不能达到训练目标,还容易使学生养成漂浮的读书习惯。教师在阅读中的科学、合理的提示是阅读的方向而不是阅读的圈子。三是要进行有效的交流,有效的交流要做到四个适度:交流的内容适度,教师的指导适度,学习小组的形成适度,不同的学生目标的达成要适度。四是要注意拓展。在这个设计中,安排了读《再寄小读者》(或《寄小读者》)和《给颜黎民的信》以及帮张国强写封回信。这样安排,意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因此不要作过多、过高的要求。最后一点建议是:因为书信中张国强遇到的事情在学生生活中较为普遍,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以趋起到一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

【反思】

篇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反思

1、在教学时,建议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柯岩在回信劝告国强时是非常真诚、耐心的,这样才可能令国强信服。然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推想: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教师要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形成互动。

教师还应根据文后的提示,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从课文中发现的书信的.格式、写法。

2、对要求认读的词语,应让学生多读几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大意。

3、本文的课题富有哲理,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举例的方法说说自己的理解。

篇8:教育教学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关键词:主体地位,主导地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平等,和谐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教学活动作出以下表述: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教学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所为”。

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动手外,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证明等活动过程, 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此过程要求“有所不为”,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教育学上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有所不为即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 连续传递知识, 把自己当成教官, 始终监督学生;有所为即教师让学生成为活跃主体, 主动学习思考, 应该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做, 自己管自己, 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展开:

一、正确理解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但不能过分强调这种主导作用, 要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 组织学生折纸实验, 这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即“有所为”。同学们折叠出不同的美丽的轴对称图案, 看着他们自己的作品, 学生们往往会产生一种快乐, 充满了成就感, 从而产生对知识的渴求, 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并与其他同伴自主交流, 激发兴趣。在学习“勾股定理”时, 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 即教师的“有所为”, 学生很容易能拼出教科书中的两个图, 学生自己去思考, 从而得出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即教师的“有所不为”。当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 组织学生利用两个圆的相对运动, 这是老师的“有所为”, 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是教师的“有所不为”, 这样学生对得到知识的过程也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创造教学的和谐氛围

学生虽然知之甚少, 尚未成熟, 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 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无原则服从自己, 只要求学生, 不习惯被要求;对学生习惯居高临下的思想教育, 不习惯平等交流;在管理上习惯发号施令和管理监督, 这些都是“有所不为”。为了学生的教育管理, “有所为”之外提倡“有所不为”迫在眉睫。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对于学生来说, 当他们取得了一些成绩, 也得到了一些进展, 也有一些不错的表现时, 老师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 当老师表扬他时, 他会更加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当学生有缺点, 有毛病, 违反了纪律时, 我们应当尊重他们, 及时采取适当的方式, 冷静指正学生的问题, 而不是大声指责、训斥学生, 这样他们会很感激, 信任老师, 并愿意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 反思之后, 类似的情况很少出现。多找学生亮点给予表扬, 少去放大学生的缺点, 让学生满意自己的教学, 让教学气氛更和谐。在教学中努力做到语言准确、生动、有趣, 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 更好地运用互动课堂, 让教学更加合理, 有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教师和学生在道德上互相促进, 言传身教

孔子曰:“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师在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时, 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要求学生如何如何, 但自己却不能做到, 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即“有所不为”。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 道德需要道德的儒化, 老师的声望在于他的人格魅力, 老师做到心到意到, 用感情去感化学生, 努力去与他们沟通思想, 交流感情, 使学生不仅知道我应该做的, 明白我自己应该怎么去做, 同时, 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相互信任, 这是教育工作者的意志被转换为受教育者自觉行为, 即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实际上是一种管理, 这是一个更高形式的管理, 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要达到的目标。

如, 要求学生遵守纪律, 不迟到, 不早退, 我就每天坚持按时上课、下课, 从不迟到半分钟, 不拖一分钟课;要求学生不吃零食, 不乱扔纸张碎片, 我从不在教室吸烟, 不乱扔粉笔头, 即“有所不为”, 每当走进教室, 发现废纸、粉笔头之类的, 亲自捡起来放进废纸篓, 这是“有所为”;要求学生不说脏话丑话, 我首先尊重学生, 文明待人, 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求学生完成作业, 我首先做到精心备课, 细致地批改, 亲自检查每一个学生的作业;要求学生积极, 一切工作创先争优, 我保证自己所授的这一科每次成绩都很突出。

我们在教育和教学中应当把握好“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只有把握好了, 师生关系才会融洽, 教学氛围才会浓郁, 我们的教学水平才会更好的发展, 教学成绩才会更加优异。

参考文献

[1]张东兴.老师有所为有所不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9

[2]蒋克品.教师也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浙江科学教育.2012-1

篇9:《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教学设计

教学类型:新课

教材选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

授课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有两封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的信他认为同学们嫉妒他获奖因而疏远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写信向柯岩老师讨教,希望得到柯岩老师的帮助,一封是柯岩的回信她在信中通过合理的推断,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国强,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多的好朋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本课7个生字,理解新词。

②熟读课文内容,懂的课题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熟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所说的意思。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课文了解书信的格式,树立正确认识自我的认知观。

教学重点:

树立正确的认识自我的认知观。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弄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书信的格式。

突破方法: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书信的写作格式。

教学准备:课件 信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课文

1.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分享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的事,就给著名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一封信吗?

2.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封书信。看看信里写了什么内容,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板书课题: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来源于《楚辞.卜居》是说由于应用的地方不同,一尺也有显著短的时候,一寸也有显著长的时候。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通读课文

2.我会读:指名读认读生字词。

mèi mò mù xī huàn fěi yú

昧 寞 睦 析 患 匪 逾

3.我会理解:

冒昧:不顾是否适宜(而打扰别人),多用做谦词。

疏远:关系、感情上有距离,不亲近。

和睦相处:相处融洽友好,不争吵。

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

受益匪浅:匪,非、不。受到利益,得到好处不少,即得到很多好处。

年逾古稀:逾,超过。古稀,一般指七十岁。年逾古稀,年龄超过七十岁了

红眼病:在课文里指看到国强取得好成绩非常羡慕而嫉妒。

碰钉子:比喻遭到拒绝或受到斥责。

摔跟头:比喻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4.听读课文(课件播放配乐朗读)交流获得的信息。

5.教师指导,学生探究课文。

(1)张国强在给柯岩的信中,说同学们是否出于嫉妒而不和他交朋友,你们有什么看法?

(2)在柯岩的回信中,我们接受了哪些信息?

①“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不能由于一点小成绩而自高自大,目空一切。

② 要发现别人的长处,改正自身的缺点,不断地吸取好的东西,这样一个人才会不断的进步。

③如果一个人能不断地像别人学习,而不是瞧不起别人,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话,那么在他的周围,朋友是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少。

④从柯岩老师的分析中判断出张国强同学朋友越来越少可能是他获奖后有些趾高气昂,所以朋友们都远离了他。

(3)教师小结:

同学们的钻研、探究很认真,也很有实效,我向你们表示祝贺。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切不可骄傲自满,目空一切!

三、通过学习这两封信,看看书信在格式和语言上有什么要求?

(学生讨论后,教师做适当归纳)

(1)书信的格式:

①称呼。把对收件人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怎么称呼,要根据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关系而定,一般说,当面怎么称呼信上就怎么称呼。有时可以在称呼前面加上“敬爱的”“亲爱的”这样的话语。

②正文。这是信的主要部分,写信要说的话都写在这部分,正文开头空两个格,通常是先问候语,如“你好!”“你身体好嗎?”如果写的是回信,可用“X月X日的来信已收到”等内容。如果说的事情多,就应该分段写,每段起行空两个格,转行顶格。

③结尾。正文完了,结尾应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如“此致敬礼”“祝你健康”结尾的写法,根据对象而定。如果给长辈写信,可以写“敬祝近安”“敬祝健康”;如果给平辈写信,可以写“祝你健康”“祝你工作顺利”;如果给晚辈写信,可以写“祝你进步”“望你努力学习”。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紧接正文之后,或是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字,“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④署名。先署名,后写日期。在信中右下角,各占一行。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拥有更多的朋友,还学会了书信的格式,大家可以尝试着写一封信。

篇1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

预设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如果你想和家人、亲戚、朋友或同学沟通想法、分享快乐、倾诉烦恼,你会用哪些方式?(面谈、通电话、发电子邮件、书信……)

2、从古至今,书信都是人们之间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书信的内容包罗万丈,除了分享快乐、倾诉烦恼,还有请求帮助的、汇报情况的等等。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8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里就有两封信,请大家看看这两封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自由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阅读课文,看两封信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简单概括书信内容。

三、深入思考,探究文中道理

1、师:对于张国强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吗?你是怎样做的?

2、柯岩老师提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觉得有道理吗?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说一说。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四、讨论交流,了解书信好处

1、猜一猜:这么多可以和柯岩老师倾诉烦恼的方式,张国强为什么选择写信而不选择打电话或其他方式呢?

2、交流:写信好友那些好处呢?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

a、有的地区还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可以用书信与外沟通。

b、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可以用书信表达。

c、有时候见字如见人,书信让人有温暖的感觉。

d、……

五、观察发现,认识书信格式

1、自由观察两封信的格式,交流自己的发现。

2、教师小结边在黑板上按信的格式板书:

(1)称呼。(把对说信任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2)正文。(正文的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如果说的事多,就应该分段些,写完一件再写一件。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

(3)结尾。(正文完了,结尾应该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该紧接正文之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4)署名。(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5)日期。(日期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写。)

六、巩固练习,紧记书信格式

1、出示练习,让学生根据内容改成书信的格式。

练习内容:今天,小明写信通知哥哥爸爸得了急病,请哥哥收到信后马上回家。

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3、指名在黑板写,全班校正。

七、作业:写信

温馨提示:

1、先确定要写给谁。

2、考虑清楚要说些什么内容。

3、注意书信的格式。

预设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预设重难点:

1、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篇1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

1、认读8个生字,以及“冒昧、疏远、采访、寂寞、分析、飘飘然、行只影单、和睦相处、患难与共、受益匪浅、年少气盛、年逾古稀”等词语。

2、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3、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三、课前准备

调查本班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根据实际问题搜集辩论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理解课题

1、教师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课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学生体会,模仿举例,理解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感知内容

1、学生轻声试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生字词:柯岩冒昧寂寞和睦分析患者告诫受益匪浅年逾古??

再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用什么形式,主要介绍了什么事。

(三)深读课文,质疑归纳

1、读读议议。

a、信中主要提出了什么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和体会。

b、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展开想象,合情推理。

2、读读悟悟。

a、朗读课文。

b、感悟柯老师信中语气的特点:真诚、耐心。

3、读读想想。

a、自己归纳书信的格式,发现去信与回信的异同。

b、合作交流,教师小结。

(四)课后延伸,拓展训练

篇1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了解柯岩其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篇1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于是,运动会开始了!比赛的项目分别是运木头、捕捉小动物、沙漠赛跑和摘树叶。只听啪的一声枪响,大家开始运木头了。蛇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木头放到了背上,又移动着细长的身子,把木头往前运。骆驼把木头驮在背上,缓缓地向前移动,生怕木头掉下来。长颈鹿用嘴叼着木头,艰难地前行着。唯独大象不费吹灰之力就用鼻子卷起木头,迅速地往前跑。最后,大象轻松地获得了胜利。

接着比的是捕猎。蛇灵活地蹿来蹿去,很快就捉到了一只小兔子。而其他动物却愁眉苦脸地坐在一旁,因为它们知道,自己没有捕猎的“武器”,是不可能捉到小动物的。这一局,蛇毫无悬念地胜利了。

沙漠赛跑开始了。因为沙子很软,大家在沙子上都跑得跌跌撞撞,只有骆驼因为有宽厚的脚掌,在沙漠上跑起来如履平地。结果果然不出大家的预料,骆驼获得了这场比赛的冠军。

最后比的是摘树叶。骆驼和大象够不着树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团团转;蛇则奋力扭动着身子往树上蹿。只有长颈鹿轻松地把脖子往上一伸,叼起一片树叶,把它摘了下来。“我赢了!”她高兴地叫了起来。

篇14:如何让阅读教学有所突破

那么,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课堂教学也应是凝聚我们情怀和智慧的作品,只有把“点”选准了、落实了,才能让课堂教学精细、精美以至精致、精彩!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确立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让学生充分领略语文味的“点”呢?

“点”的选择,当然不可千篇一律,因为各类文体在教学时各有侧重,适用性较强的文体则要确定一个“实用点”来训练,而抒情性较强的文体,则要选择一个“动情点”去点燃体味,文质兼美的文体,则要选择一个“精美点”来鉴赏。下面我就选择我们语文教师感到头疼的,欲摆脱窠臼却又不自觉地沿袭老教法的小说阅读教学,来简要谈谈。

说到小说阅读教学,固然离不开三要素的提炼和分析,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自觉地被已有经验和教参“牵着”,先让学生读文后概括情节、再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形象,体会环境作用,最后通过介绍相关背景资料,再由我们“牵着”学生去理解教参为我们准备好的不变的小说主题。久而久之,看到小说,我们提不起兴趣了,学生也渐渐生厌了,毕竟小说的篇幅相对较长,有鲜明的时代和社会烙印,主题比其他文体更晦涩深远些,再加上编者很难在选编时兼顾地域性和时效性,在理解上更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障碍。此时,精心设计一个能激发学生兴趣、引爆学生思维的、尽可能辐射式串联各个教学知识点甚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探究点”,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点”一旦在课堂生根、发芽,相信智慧之树一定能茁壮成长、开枝散叶。这样的“点”,一旦落实,就能“点实成精”,让教学有所突破,让课堂充满智慧。

那么如何寻找、落实这样的“点”呢?

笔者认为,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根本任务和成功的必要条件,那么,要找“探究点”不妨从“人物”入手。现以《安恩和奶牛》《我的叔叔于勒》《窗》三篇小说为例谈谈。

一、以人物经典语言为“点”,着手探究

言为心声,因此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阿Q的“儿子打老子”不就是经典?在《安恩和奶牛》中,第一段“以貌取人初识安恩”只是课堂的序曲,本小说教学的重心在于探究安恩的丰富微妙的内心及小说的主题。在整个顾客欲买牛的过程中,安恩的语言极少,仅两句——“它是不卖的。”和“它不卖的!”。而正是这两句,成为了安恩的经典,也成了值得我们课堂探究的一个“点”。

两句有何不同?她对谁说的?为何这样说?学生在关注了标点和多出的一个“是”字后,通过尝试、辨析不同语调、语气的朗读,通过寻找两句话产生的语境,揣摩当时的情境,通过模拟顾客的动作,不仅知道了“用手指摸摸”和“用肥硕的手匆匆摸”两动作的差异,体味了小说用语之精准,还知道了从两个顾客对奶牛、安恩对两顾客的不同态度可看出奶牛在安恩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安恩的性格特点和她似乎平静的外表下泛起微澜的内心世界,这样就更容易让学生关注并深切体味末段中很容易让人忽视的“我们”一词的深层内涵:生命平等,当尊重相爱。

两句话、三个人,刻画人物的方法、人物性格的把握,微妙的内心世界、深层的小说主题,就在这个“点”的辐射下得以突破,也使课堂环节更为“精致”。

二、以人物间关系为“点”,着手探究

人与人间的关系本就微妙,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有患难与共亲如手足的,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有志趣相投互为知音的,而构成种种关系,与人之性情、境遇,与世俗人情、社会风气等是分不开的。因此,从人物关系入手可挖掘出很多深藏于文本的人文内涵,从而实现对文本的实效性研读。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的父母对于勒从“流氓坏蛋”到“正直有良心的好心人”再到“这贼这流氓”的评价变化可推知其间关系,它如一面镜子,既照出了于勒的命运轨迹,更折射出菲利普夫妇被金钱腐蚀的灵魂及当时社会的拜金主义。而标题中“我的”一词,既是故事叙述的角度和主体,更是作品的一个亮点,那就是小说通过我的见闻、我的神态感受我的言行举止告诉读者,什么叫“我的亲叔叔”!一声“我的亲叔叔”寄托了作者的褒贬爱憎和对社会的希望,希望美好人性能回归并散发芬芳,希望社会能够多些温情,能够给像风烛残年的于勒一样的人一个温暖的拥抱。这样的切入不仅避免了小说停留于“揭露和批判”的浅层主题上,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在成长中面对人生各种境遇时能坚守美好本心。

同样的还有《故乡》中“我”与闰土的关系,《窗》中两个病人的关系。这些作品往往经过了百年时间的洗礼,面对新时代的学生,究竟我们该带着怎样的思考去叩问自己和学生的心灵,是我们小说教学中值得探究的“关键点”,当这些“点”真正得以落实探究,也就努力实现了美学大师李泽厚所说的“艺术作为永恒性的秘密,在于它的人性”,这“人性”,我想不仅指还原作品所具有的人性,更有我们教学时的观照自己的人性。

三、以人物的人性定位为“点”,着手探究

就某篇课文来说,作者总要表达某种意愿,这意愿不外乎正面肯定、提倡、歌颂和反面否定、反对、贬斥。本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其中的人物更是社会某类人的缩影,如何探究作者的立足点,如何辩证地为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人性定位,这关乎思考的角度问题,更关乎学生对社会及人性的认识问题,毕竟新时代的孩子对人性的认识已不仅仅停留在“这是好人还是坏人”的“脸谱化”的认识水准上了。

如泰戈特的《窗》,作者的意愿很明显要弘扬人性之真善美,但是否一定要用像《幽径悲剧》中的紫藤萝一样,用“美的东西被毁灭”的悲剧来呈现反面角色有多恶,从而反衬正面角色有多崇高完美呢?是否一定要用“非黑即白”的两极模式来感受学习这种美呢?

我们不妨添置一个新的角度,将“如果小说未完,你认为不靠窗的病人是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人”作为一个拓展探究的“点”,让同学们进行大胆的创作。

教学实践已证明,这样的尝试和拓展是成功的,学生们写出了“存活病人悔恨、反省、感激、醒悟”的复杂心理过程,更写出了“当又一生命垂危病人入住时,他有了“我要救赎我的过错”的信念,并用像靠窗病人一样的行为唤起病友生的欲望的自新过程,人性瞬时以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一个由新的角度延伸出的拓展“点”,不仅成就了课堂的精彩,更成就了学生内心世界的精彩,人性的精彩。弘扬真善美很重要,把真善美培植于学生心中更重要!

问题教学法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母法,因此在“点”——课堂核心问题的设计上,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因为问题是教育之源,是思想之核,是教学之资。若问题没有深度广度和一定的挑战性、覆盖性,很容易流于让人疲累的碎问。教育家迈克·富兰在《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一书中说:教师只有当你对问题采取行动时,问题才是我们的朋友。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无论什么都无法弥补在一个主要领域里荒废了的东西,这个领域就是思考。人应当首先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我想,这里所说的“思考”,不仅指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更应该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思考设计好一个好的“核心点”“探究点”,然后分步分质地去演绎和突破。只有这样的“点”落实了,学生的思维流域才可能得到拓宽,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成就精彩,最终走向智慧课堂!

上一篇:路靠自己走,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下一篇:儿童开发右脑的训练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