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从友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2024-04-26

王从友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精选9篇)

篇1:王从友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盐津县普洱镇冷水小学:王从友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广泛应用于生活。学生学好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并灵活应用于生活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等。其中,数学的计算能力显得十分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培养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往往对感兴趣的事物乐于去探究,并且对探究的事物记忆犹新。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要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多么广泛,学好数学才能提高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景,把学习数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数学内容,让学生乐学,勤学,主动学。当然,教师的关爱和鼓励、授课方法与互动、教学的趣味性和新鲜感,都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教给学生灵活多样的速算方法、对学生适时给予激励或肯定性的评价、开展数学竞赛活动、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等,也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习惯是关键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特别重要。从学生计算情况来分析,大部分错误的原因并不是学生不会做,而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有的学生把数字抄错;有的学生把符号看错;有的审题习惯差,只看一半就去做;有的书写不规范,导致得数抄写错;有的没验算习惯,算完了事导致错。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这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第一,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数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特别重要。在数学的计算中,让学生看清题目里的数字和符号,根据运算法则确定先算哪步,再算哪步,最后算哪步。确定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可以笔算,能不能简便运算。比如: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同级运算,根据数字的特点,可以使用“带着符号搬家”的方法使运算简便。如:285﹢793-285这题,如果按照运算顺序来算就很麻烦,采用先减后加的方法很快得出准确的得数。在一个只有乘除法的算式里,同样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使运算简便。所以,在计算的过程中,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十分重要。

第二,培养认真演练的习惯

数学离不开练习,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认真演练的习惯。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要培养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如果是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混合运算,首先要看能不能简便,有的题目给出的相同因数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的,其实这类题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如果不能简算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就化成小数计算。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必须以分数来算。要求学生对常用的分数化小数了然于胸,对提高计算能力很有帮助。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题,要做到不急、不躁、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即使能简算的,也要小心 1

谨慎,切勿草率行事。能口算的就口算,不能口算的,在笔算时要求规范地打草稿。在打草稿时,除了细心算出每一步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重算一遍的方法,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无误。

第三,培养细心检查的习惯

学生计算错误是难免的,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习惯是必要的。不管是作业还是检测,要求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把检查验算当做做数学题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长期坚持,细心检查验算的习惯自然就形成了。这样,学生原来做错的题,在检查中就会发现,并把它改正过来,从而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第四,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

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益无害。反思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作业的认真程度,以后改进的方法等等。比如: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或练习进行合理的鼓励性的评价后,要求学生对自己作业或测试的情况进行评价,反思。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周上好一节反思交流课。让学生自我评价中说出自己的优点,在反思中找准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对自己的表现和所做的事进行评价,找出不足的地方。力求下次会做得更好,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也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改错本,把自己错的题抄在上面重做一遍,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方法,以及所思所感,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长期坚持,既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力,又让学生养成了自我反思的习惯,从而使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三、加强训练是保证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的算理及简算方法外,还要加强有针对性的计算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每次训练的题目要做到少而精,有针对性,不要出现相同题型的题目,题型要有所变化,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方法,数学逻辑和数学推理。教师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对每次训练提出适合的训练要求。在学生能正确计算的情况下,要求能灵活计算,为了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加强训练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中,如果采用先算侧面积,再算底面积的方法,要用三个分步式才能算出来。如果把它列为综合算式,在侧面面积和底面积的算式中,一定有两个相同因数,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再如:学生解比例时,都会用两个数相乘再除以一个数,按常理去算就不简便;如果把两个数相乘当做分子,另一个数做分母,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就可以约分,从而达到计算又快又准的目的。所以,简算的方法是灵活的,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到所有的数学运算当中去。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简算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当学生体会到数学应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时,也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信心和动力。

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要分析错误的原因,及时弥补,及时解决。另外,教师要发挥班集体的作用,让优生主动帮助后进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班集体的温暖与帮助,从而树立一定要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2: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讲究训练形式, 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寓教于乐, 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 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 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 听算;限时口算, 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 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 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 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注意力, 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 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 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 要求按格式书写, 字迹端正、不潦草, 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规范的书写格式可防止写错数 (如“0”写成“6”) 或抄错运算符号 (如“+”写成“x”) , 避免计算中出现的错误。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 教师还要以身作则, 作学生的表率。

2.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 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 做到不错不漏。

3.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要审数字和符号, 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 明确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做到心中有数。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 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 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 能否简算, 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 然后才动手解题。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 也是一种习惯。但是平时学生在作业中除了对规定验算的题目进行验算外, 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 这就需要教师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 同时也需培养他们的兴趣, 交给他们一些方法。例如做乘法计算时可以先看积的尾数再看积的位数, 如做简便计算验算时可按混合运算的顺序再计算一遍, 看得数是否一样。总之做完题后要养成对答案有个粗略的估计, 低级的错能将它及时改正的习惯。

5.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平时学生在作业中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 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 特别是在改错中, 很多同学都是先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再来改。我们班有位学困生王涛, 每次发下去的错题, 他都这样问他的同桌:“哎, 这道题我哪错了, 咋错了?”他做的错题反倒质问起别人来了。没有经过认真的查错、分析, 我认为即使做了改正, 下次还有可能在这个地方摔跤。这时教师就应注意引导学生, 交给他们一些分析的方法:错题发下后, 不要一拿到本子, 就动笔去改错题, 要先看看是题目抄错了, 还是运算顺序不正确, 是计算法则混淆了还是简便方法用错了?弄明白原因后, 再及时改正。良好的检查、验算习惯, 也是计算正确性的有力保证。

三、加强计算法则的教学, 掌握算理, 强化运用

计算法则中强调了各种题型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才能让学生正确地进行计算。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注重计算法则的教学, 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 以便于计算。

强化学生要记准“相同数位要对齐”的道理,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 然后对一些特殊的题目要进行专项训练。如:37+319, 543-89。“连续进位、连续退位”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 大部分学生算理掌握起来较为容易, 但在运用算理进行计算时, 却糊糊涂涂, 口头说得明白, 计算时就忘。教学中这样做收效颇佳:要求学生在十位上写上进位的数, 十位计算时先加上进位的数, 就避免学生忘掉进上的“一”了。写上进位点、退位点后要求学说默说三遍, 加深印象, 再进行计算, 学生就不容易忘记进位、退位。

在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和公式的过程中, 我认为, 应尽量引导他们动手、动脑, 通过自己实践、观察、主动探索, 这样获得知识的过程, 他们理解得才更深。例如在计算圆锥的体积时, 很多同学容易丢掉1/3, 在教学中, 我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人人参与, 亲自做倒沙实验, 他们自己得出的结论, 不仅记得牢, 而且能运用自如。

四、从口算入手提高计算能力

培养口算能力, 切实打好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很注意观察作业比较慢的学生, 是方法没掌握, 还是计算上有困难。这时, 我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20以内的加、减法, 如:7+15、13-8等, 还有简单的求积、求商的, 如:13×2、60÷2等, 他们还要列出竖式来计算。这多浪费时间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打好口算的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教学情况也表明, 一个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的高低, 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是成正比例的。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 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 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 围绕重点, 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 循序渐进, 从提高口算能力来达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1. 要注重掌握口算的方法。

2. 注意观察口算题目的特征。

3.熟记常用数据, 提高计算速度。

实践证明, 熟记这些常见的数据, 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确能很快得到提高。

4.做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大家都知道, 计算题它没有生动的情节, 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所以口算练习时只有形式多样,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练习的形式有多种:如自算 (在教材中找口算题, 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自己能算对几道) 、互算 (同学之间互相出题, 互相评判) 、口算竞赛、抢答赛、接力赛等, 这些形式活泼, 学生很是喜欢。

5.持之以恒的训练。俗话说, 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 就必须得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因此我每天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 利用中午辅导或课前3—5分钟的时间进行训练, 在我们班, 每天20道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这样每次都做到有的放矢, 才会使我们的常抓不懈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要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

我发现, 平时学生对于规定要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目一般都会做, 但是一旦将简算题和四则运算混合题放在一起, 或者将简算题放入文字题、应用题中时, 学生就不会自觉合理地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归根结底, 学生的简算意识淡薄。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可以经常以不同的形式如解方程、文字题、应用题来训练学生自觉合理地进行巧算;熟练掌握各种运算定律和性质的特征。

六、引入竞争, 提高兴趣

计算教学枯燥无味, 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培养学生的兴趣。如:练习题的形式要多样化;引入竞争, 促进学生做题的积极性, 学生在测试中, 如果做得好, 应采取一些鼓励机制, 如加分或加红花等。

篇3: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的计算基础知识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很多家长甚至是老师认为孩子不认真,粗心大意所造成。但实质上是孩子计算能力的欠缺。比如运算法则、性质、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或者不能够合理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所造成。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讲清计算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好计算做好基础工作。

二、要培养学生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之源。由于计算较为枯燥。学生对计算的热情很难调动,很难投入对计算的训练。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计算,乐于计算。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教学才能提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在做计算题时,有的学生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学习不认真、抄错题、计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不好的习惯造成错误。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

四、要灵活选择选择方法

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先观察,再选择合理的方法去计算。如,(1)两个数相乘时,可以先把一个数分解成幾个数相乘的形式,然后再运用定律、法则计算:125×32=125×8×4=1000×4=4000;2.5×3.2×1.25=(2.5×4)×(0.8×1.25)=10×1=10;(2)如果是两个数相除,且除数是5、25、125之类的数,可以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与之相对应的2、4、8的数。如:17÷2.5=(17×4)÷(2.5×4)=68÷10=6.8;61÷125=(61×8)÷(125×8)=488÷1000=0.488;(3)有时算式中没有相同的因数,但通过观察发现他们仅仅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同,然后可以根据积不变的性质进行转换成有相同因数的,再利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进行计算,220×2.5+75×22=22×25+75×22=22×(25+75)=2200。只有这样,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理解了算式特征,就可以运用性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从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也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必不可少的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口算的训练形式要以不同的形式进行,避免形式单一,这样,只要持之以恒,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提高。

篇4: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在教学中, 注意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认为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 从而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在教学“6的组合”时, 我就发6颗糖果给同桌两人, 然后让同桌合作试着分一分, 然后我就问, 你们是怎么分的呢?有的学生说:“我2颗, 我同桌4颗.”有的学生说:“我1颗, 我同桌5颗.”有的学生说:“我3颗, 我同桌3颗.”我接着问:“你和同桌合起来共有几颗糖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6颗.”我告诉学生6可以分解成:2和4, 1和5, 3和3.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魅力.平时, 我在教学中, 积极准备数学竞赛,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接力比赛、抢答、评计算小能手等, 使学生从乐中得益, 从乐中长智, 不知不觉就迷上了数学.

二、在教学中, 注意理清算理, 讲清算法

计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很简单, 就算老师不教, 大部分学生也会算.但是作为教师, 决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算, 而是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算理, 总结出法则, 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中.

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分苹果”一课时, 教学内容就是竖式除法.新课程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承载了更多元的目标, 也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开放, 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开阔.在计算过程中, 学生受到加减法的竖式影响, 竖式计算书写错误.我立刻给学生指出, 并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一节计算课其实培养了学生很多的能力, 绝不仅仅只停留于计算能力.要让学生参与到计算的过程, 不但会算, 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 这才是计算课应该达到的真正目的.

三、在教学中, 注意学生计算技能的有效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它“源自生活, 服务生活”的特点.其实, 计算在生活中的用处非常大, 平时布置作业时, 如果能很好地把计算与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不仅能学以致用, 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我在教“小数的简便计算”后, 曾经向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 让他们去菜市场买一回菜, 与卖菜人比比谁算得又准又快第二天课上交流时, 大多数学生都说:“算不过他们, 虽然很多做生意的人, 没学过什么简便计算, 可他们算起账来却得心应手.”结合学生的发现, 我说:“那是因为他们天天与计算打交道, 应了一句话‘熟能生巧’.”这项作业让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来自生活, 又能为生活提供便利的特点, 数学在他们心中变得平易近人, 而且也教育了学生在计算时要“熟能生巧”.这样新颖有趣的作业不仅巩固了学生课堂内的知识, 培养了他们对计算的兴趣, 也从侧面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能力.

四、在教学中,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我从教学实践总结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 必须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严格要求学生, 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由于马虎造成的错误, 决不能姑息迁就, 决不能让学生产生“由于马虎做错的题, 没事”的念头, 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

1. 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认真书写对提高计算正确率也是大有帮助的, 例如在分数连乘、连除及乘除混合运算中, 因为书写不规范导致的错误就很多良好的书写习惯包括书写规范、卷面工整、草稿清晰几方面有些学生书写数时常常6, 0不分, 5, 8不分, 这不仅会让判卷老师判断错误, 也会让学生本人分不清.草稿的书写也很重要, 要培养学生把草稿写清楚整齐, 不仅有利于得到正确的得数, 也便于检查.

2. 审题我认为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 审题要审数字和

符号, 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还要审运算顺序, 明确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能简便就简便, 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3. 积极验算的习惯.

一些学生以为验算可有可无, 其实不然.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 而且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例如, 用估算可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在减法中, 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 等等.作为教师, 可以和学生一起编顺口溜:抄题写数立即查, 计算时反复查, 脱式时上下查, 计算完毕整体查.当然, 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 做到每题必检查, 每步必验算, 一步一回头, 及时检查验算, 及时纠正错误, 保证计算的正确.

4. 总结反思的习惯.

让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 平时作业中的一些错例, 摘录在自己的错题本上, 并写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经常这样做可以吸取平时的教训, 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或减少错误的产生.

篇5: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生计算题出错的原因有很多,学习习惯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1.培养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力是保证计算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关键。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注意的稳定性。强烈、新奇、富于运动变化的物体最能吸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把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与兴趣结合起来,将计算教学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计算教学才能体现其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在计算教学的练习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游戏和竞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书写规范。教学中我首先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同时我也做好示范和表率,如板书、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都规范、整洁。

3.培养判断推理能力。算理是运算的前提和依据,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教学中,我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原则讲解算理,使学生在弄清算理后掌握法则,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的教学目的。

4.认真审题,看清数据和运算符号。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四个认真:认真看数、认真审题、认真计算、认真检查。

二、加强算理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1.利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学具,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2.运用迁移规律,加强计算教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体验到这样的情境:骑自行车技术熟练,驾驶摩托车就会触类旁通;汉语拼音水平高,学习外语也会得心应手……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心理学上把上述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叫做迁移。

就小学数学学习而言,迁移主要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所施加的影响。如果已有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对新学习起着促进作用和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简称迁移);如果已有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对新学习产生干扰,起消极的影响,则称为负迁移(或称干扰)。由于数学知识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并总是相互作用的,所以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从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看,我们所期待并致力的当然是促进性的正迁移,同时注意避免和克服干扰性的负迁移。

三、加强口算训练

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强了,笔算的速度才会加快,计算的正确率才会提高。口算的速度快了,笔算的正确率同样会提高。因此,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十分必要:如低年级的口算可以采用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抢答等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口算。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才能切实为以后较复杂的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掌握估算方法,培养估算能力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在计算时,随时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估算,以确定解决问题的大致范围,用来估计计算的结果。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要在每一课时中适时地运用估算,使之成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

五、优化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数学学习离不开练习。但如果练习简单重复,学生就会不感兴趣,甚至抗拒,练习效果就很差了。教师就要注意优化练习设计,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趣味性和思考性比较强的题目。对学生在练习中经常出错的地方,要注意讲解,及时纠正。

六、不可忽视的“错误”

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自己的“错误”。把自己做过的作业、习题、试卷中的错题整理成册,便于找出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使得学习重点突出、学习更加有针对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

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都有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计算能力的培养同樣不例外,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摸索、共同努力,这里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希望与同仁交流。

篇6: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通过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来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计算教学中, 首先要多考虑经常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 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 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 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再就是要讲究训练形式, 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寓教于乐, 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 每天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 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 听算;限时口算, 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 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还可以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 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 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注意力, 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 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通过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来提高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 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 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 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 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 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 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 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 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来提高

良好的计算习惯, 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 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 认真思索, 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 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 练习中刻苦钻研, 细心推敲, 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 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 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 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 审题在前, 分析在后。思路清晰, 层次分明;板书简明, 重点突出。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 教师要有耐心, 有恒心, 要统一办法与要求, 坚持不懈, 一抓到底。

篇7: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理解和掌握有关的计算基础知识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很多家长甚至是老师完全归于孩子不认真,粗心大意所造成。实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有关计算方面综合能力的欠缺。即使孩子在计算中他虽然很细心很认真,但由于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的欠缺而出现看似很简单的错误。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够急于求成,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查漏补缺,扫清障碍,为进一步学好计算做好基础工作。

二、培养学生计算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要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去计算。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是成功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运用一些教学手段,充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和乐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而在做计算题时,往往有的学生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不好的习惯造成错误。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也很重要。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养成计算时精力集中,认真演算,仔细抄写,自觉检查、自觉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四、加强练习

在掌握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加强练习,才能够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才能够悟出计算的诀窍,从而全面提升计算的能力。当然,应该讲究训练策略和训练方法的多样性,以免造成学生的枯燥情绪。

五、把口算运用到生活中去

我们要鼓励学生把计算知识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学有所用,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这样,会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计算,重视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知道:计算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最广泛,教师可以取得家长的配合,经常讓学生有意识的参与购物等费用的计算,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口算应用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8: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1. 创境激趣, 增强学生参与计算的兴趣

学生都喜欢新颖的东西, 对未知的充满好奇, 所以学起来有趣。但相对而言, 计算教学就显得有些单一, 并且需要大量练习巩固, 显得有些机械化, 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新的知识, 将干巴巴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树立自信心, 乐于学、乐于做。

给学生讲解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 以此激发兴趣。例如:在教学简便计算前, 我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4…+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不自觉地产生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因此, 学生审题比以往认真了, 对题目的分析仔细了, 并能灵活运用有关定律、法则, 找出解题规律, 学习兴趣提高。

2. 开放思维, 鼓励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理念之一。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 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所以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 开放学生的思维, 提倡算法多样化, 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办法, 就是好办法。学生的创造力不可估量。如:在学习“凑十法”时, 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凑成十来计算, 只要方法得当, 就要予以鼓励。又如计算“15-6”, 如果学生说用“6-5=1”, 你千万不要大惊小怪, 不要认为他弄反了, 且听他说:“因为5只比6小1, 所以只要在10里面减去一个1就可以了, 等于9。”面对如此聪明的学生, 你还能说只有某一种方法才是最好的吗?显然不能。至于方法又多又杂这一问题, 可以不急于评价, 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3. 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 对孩子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在计算教学中,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 可以每天进行20题的口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 学生既培养了坚强的意志, 又提高了计算能力。

针对小孩子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 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 平时要善于发现小孩子的思维障碍, 克服影响孩子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采用各种方法进行练习, 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 鼓励孩子一题多解等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

4. 培养孩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 直接影响孩子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 我们要严格要求孩子做到认真听课, 认真思索, 认真独立完成作业, 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 练习中刻苦钻研, 细心推敲, 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平时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孩子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 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

5. 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是计算教学的重点

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以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和法则为基础, “理解”要求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应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为突出。所以教学时, 要注意创设情境, 让学生充分感知, 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例如: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 除“凑十法”外, 还可以运用数轴上的点进行教学。这样教学比实物相加抽象, 比数与数相加形象, 有助于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又如:18+5/8=6/8, 先通过图解, 使学生直观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 实际上是若干个分数单位相加减, 再引导学生抽象出法则, 等等。创设情境,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 注意及时抽象, 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 帮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计算法则。法则得出后, 要引导学生应用法则进行计算。在应用法则的开始阶段, 要让学生详细地讲出思考和计算的过程。经过一定的练习后, 可要求学生计算时默默想计算的每一步, 边想边算。学生基本掌握法则后, 可简化中间的环节进行计算。学生学习计算法则都是从单个法则开始的, 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将这些法则联系起来, 形成法则系统。

6. 培养学生计算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学生在计算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错误:看错抄错题目;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计算时不打草稿;一位数加、减、乘、除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做完题不回头检查等。这些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 那么如何让学生细心呢?

6.1 教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

教师的板演, 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 一定要规范、整洁, 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6.2 善于总结经验, 归纳方法。

比如我教给学生计算的检查方法是:一对抄题, 二对竖式, 三对计算, 四对得数。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想。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 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想一想, 按一般方法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 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不要盲目地进行简便运算, 避免将15+5× (1-0.5) 错误地算成20× (1-0.5) 。

6.3 加强口算训练。

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个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 我们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练习, 基本上采用听算和看算训练。持之以恒, 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6.4 教育学生养成验算习惯。

篇9: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首先分析造成学生计算能力低下的原因

1、感知上的原因,他们的感知特点是粗略而不精确,有时还容易产生视错觉,所以才会把字抄错,把符号抄错。2、注意力上的原因,在计算中,由于学生不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差造成的错误较为普遍。如刚学一种计算法则时,由于高度注意法则的执行,而增加了计算的失误,刚刚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时,有些学生只注意试商而未顾及观察余数是否比除数小,这些都是由于小学生不善于注意分配而造成的。3、思维上的原因,如60-39=39,由于学生被"0加任何数都得原数"这一强化了的信息干扰,思维定势将0+9=9迁移到减法中,变成0-9=9,而十位上照样运算6-3=3。4、记忆上的原因,记忆因素所造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计算过程中的信息储存或提取出了差错,例如:计算进位或退位减法时忘了加或减1,在草稿纸上计算是正确的,可抄到作业上就错了。5、非智力因素,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原因,如学习态度不认真,书写马虎,字迹潦草,有时连自己写的6和0,5和8都分不清楚。

二、那怎样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呢?

1、加强口算训练,为其他计算打好基础。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只有基本口算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才能使学生过好计算关,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在讲解计算之前,首先了解教材这一册要用到哪些以前学过的口算,在没讲新的计算内容之前,每天利用口算的时间强化训练。比如:我们三年级上册的计算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乘除一位数,计算这些题目,不仅要运用乘法口诀,还要用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所以,我在前段时间让学生坚持背了一周的乘法口诀,每天的口算时间练习进位加法,退位减法。(20以内的)。每天晚上的时间练习口算,练习口算的内容和近期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家长也可以坚持让孩子每天做口算题。口算的内容包括本册的口算题和以前学过的基本口算内容,都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以求达到熟练的程度。

2、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我们教数学的都知道,计算是枯燥的,也是乏味的,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通过连续的、大量的练习来达到目的,而让学生反复做大量、单调的试题计算练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采用男女生对抗赛,4个小组对抗赛(每组选一人板演,全做对的小队获胜)。开火车式进行口算,抢答,夺小红旗等不同方式的训练,比如:神算小能手,课本上的口算题或者是出20道口算题,学生同时做,取前三名,全做对的就被评为神算小能手。还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的计算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的保证,计算时,要求学生一看二想三算四检。

一看:学生在计算中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把6写成0,把5写成8,把÷写成+,一个数字没看完就写成另一个数字,砍掉了"尾巴",例如:把4500变成450,把300抄成3000,抬头一看,低头写一个数字,抄这道题的前半截,下一题的后半截,头尾不符。因此,学生在做题前,先要求学生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字和符号,决不抄错题目,这是正确计算的前提。

二想:是想题的运算步骤。

三算: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就是减法忘了退位或者加减法当加法做,乘法当除法做。

四检:平时学生除了对要求验算的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每一步,所以强调学生算完一步要及时“回头看”,要做到一步一回头,检查时要耐心细致,逐一检查。一查数字符号,二查演算过程。检查数字、符号抄写是不是正确,得数是否准确等,并要求学生根据各种相应的计算法则耐心细致地计算,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保证计算的正确。

4、培养巧妙估算的习惯。一是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估计出得数的范围;二是系统计算后进行估算,可判断出得数是否正确合理。

计算是数学学科的重中之重,只要我们自己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在平时抓好学生的口算,估算以及笔算,并且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书写,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上一篇:镇班子民主生活会个人剖析材料下一篇: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