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

2024-04-23

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精选6篇)

篇1: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

质性研究方法考试重点总结第二章质性研究的抽样策略

抽样方法;极端或偏离标准的个案抽样;最大变异抽样;同质性群体抽样;典型案例抽样;关键个案抽样;标准抽样;分层目的性抽样;滚雪球抽样或链式抽样;机会抽样;方便抽样;志愿者抽样;三角交叉捡视抽样

第四章:焦点团体 焦点团体访谈定义:以描述和理解一组选定人群的观点和信念为预定目的,从小组参与者的观点中获得对特殊事件的理解。焦点团体访谈的参与者(一般为6至10个)都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或有相似的经历,或相似的关注。

焦点群体访谈具有的特征:能进行深入交流;交流重点在感兴趣的某一特定领域;互动是焦点团体访谈独特的性质;协调员在应用焦点团体方法中获得良好而准确信息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参与者通常拥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经历。

焦点团体适用的情形:焦点团体是用于研究的;研究是集中的;参与者在团体中作为团体被访谈。

为什么使用焦点团体:

1、当研究者对参与者的了解不深时

2、当研究者希望探求人们的知识和经历时

3、适合于检测“敏感”问题或研究中涉及的“敏感”人群

4、被应用于反应边缘群体的呼声。焦点团体的使用领域:  健康问题的探索性研究

 检测对新项目的接受度和相关想法  解决特别项目的问题 

评估健康方案。

焦点团体不应使用在以下情况:  不适合小组讨论的议题  参与者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很困难 

要求统计数据。

焦点团体作为方法

1、作为一种“自我包涵”的方式使用,主要用于原始资料的收集。

2、焦点团体作为资料源的“补充”方式使用。

第五章 非干预性研究方法 定义:是一种无干预和反应的研究方法。它从现存的资料,如文字记录、视听材料、自然痕迹或人们的行为中提取社会和文化意义。,它不需要其他参与者的主动参与,被研究者的社会环境不受到打扰。

包括行为踪迹研究、档案研究、伪装监视和自然实验等。为什么要运用非干预性研究法 1.由于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或政治上的种种原因,他们可能言行不一致。2.可用于其他质性研究收集资料的补充方法。

3.作为一种自控性的方法,可以凭借惊人的洞察力来获取信息

非干预性研究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

非干预性研究法比人们的报告更能精确地反映人们的行为

第八章民族志

定义:用于发现和描述个人或群体社会文化的研究方法,对团体或文化进行科学和艺术的描述,其核心是以本地人的观点来理解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3、焦点团体被用于“多种方式”研究中。

怎样招募参与者:随机电话筛选;滚雪球式;现存的清单;现场招募;推荐式 成功的焦点团体的决定因素:

 范围:成功的焦点团体应覆盖最多的相关事件  特征:焦点团体访谈尽可能提供参与者的经历和观点。

 深度:焦点团体访谈应鼓励互动,以便提高对参与者更深层次的探索。 个体背景:考虑参与者反应产生的背景。

合适的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政治环境。合适的会议场所,双方没有在胁迫冲突下进行。 充足的资源  合适的参与者  熟练的协调员 

有效的问题

焦点团体访谈优点与局限性

 可以让研究人员快速地从参与者中探求更有深度的信息  获得对敏感对象的深度了解,如卫生服务,社区健康干预  收集边缘群体资料

 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以产生信息。

局限:  焦点团体获得的信息仅代表了参与者的观点,不具有普遍性。 定性的角度,不能从焦点团体中收集统计学资料。

 受团体的互动与时间限制,不能探索个人复杂的信念与习惯。 获得的信息可能不准确。

研究者驱动,反映了研究者兴趣,存在偏倚。

 非干预性研究法是非反应性和非干预性的。 非干预性研究法具有可重复性。 非干预性研究法获得资料更简便。 非干预性研究法花钱不多。

 非干预性研究法特别适合需要长期追踪人们行为的纵向调查。

局限  非干预性研究法减少了研究双方表达个人主见的可能。 记录人员的偏见,原始的记录可能被歪曲或不全面。 非干预性研究法中的信息有可能因为干涉变量存在而被曲解 

非干预性研究法倾向于一种单纯的方法。

主要特征: 

主要集中于探索特殊社会现象的本质;

 倾向于收集原始的非结构式资料

 研究一小部分人,也许只详细地描述一个人

分析资料,包括对人类行为的意义和功能的外在解释;按优先顺序对这些事件进行描述和解释。

民族志的价值: 

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人们的行为,从而能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多元文化下的复杂社会。

 它能为发现社会科学的扎根理论提供很好的战略。

它能帮助我们发现人们的需要,从而帮助他们找到方法来满足这些需要。

对民族志学者的要求:写作;对研究的人们和文化保持开放性的观念;不仅是研究而是试图向人们学习。民族志收集资料的方式:

田野调查法:进入一个社会环境,了解人们的生活,并以系统的方法记录参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学到的事情。

参与性观察:接近并参与他们所要学习的人们的日常活动经历和活动。田野观察笔记;记录经历。关键信息者特征:

讲本地语;提供信息时说或她自己的语言或方言;提供民族志学者模仿的范例;是信息的第九章参与行动研究方法

定义:将研究和行动联系起来的研究方式,以更好的计划,实施和检测变化,研究者在研究开始时成为参与者,并帮助被调查者进行自我研究,和被调查者共同成为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它致力于检验这种政治结构:被边缘化、受剥削和压迫的人群,并找到能改变这种结构的方法。为什么采用参与行动研究:  这有助于使被边缘化、受剥削的人获得自信。

 它允许专业群体对人们拥有的知识、洞察力和所面临问题的尊重和同情心。

它有助于避免错误,建立项目。

参与行动研究与行动研究

相同点:相似的理论基础,都集中在“解放、合作、获权”方面

异:参与行动研究的发起者可能来自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且比其他参与者有更高的文化程度和更多资源。

参与行动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  从被边缘化的群体和阶级中产生知识,重点是改变社会事实以提高这些人的生活。

PAR努力将研究、教育和行动结合为一体。

第十三章质性研究计划书的撰写 研

究计划五个重要的功能:

一、让他人了解该研究计划和目的

二、从研究基金获得资金需要研究计划书

三、是说服工具,使研究项目合法化

四、给基金的许诺,以保证研究计划定期完成和研究经费合法化

五、研究计划书是行动计划,作为项目组织和执行的指南。

研究计划书的组成 

大纲和概述

来源,换句话是民族志学者的老师。关键信息者从以下方面帮助民族志学者:  回答那些民族志学者问普通参与者时感到愚蠢的问题。 介绍民族志学者给其他关键信息者。 提供环境和民族志学者需要关注的突出问题。

帮助民族志学者对田野观察资料的意义进行解释。

民族志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  民族志要求研究者参与他们的生活中。

 它能预防其他不能深入理解人们的方式容易造成对社区研究的错误解释。 民族志研究获得的信息有助于以本地语言形成敏感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质性研究。

不仅关注于理解被研究人们的世界,还把研究结果应用于改变现状。

局限性:  可能与研究者的价值观的冲突  花费时间太长。 较难获得允许进入社区。

结果不能概括更广泛的人们

 PAR努力将理论或知与行联系起来,因此,它有潜力改变社会现实。 PAR为“被压迫”或被忽视的人们提供说出他们的问题的途径。 PAR强调参与的不同群体间权利的平衡。

 PAR活动内容广泛,丰富了调查研究,也提供了方法 

PAR可用于世界上任何地区。

局限性:  经常采用自由问答的形式收集资料,无法控制对问题的回答  资料或知识的所有权问题是重要的。

可能出现一些与PAR研究者和投资方或学术机构的意愿不同的问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 常被指责其方法不科学。

 时间和资金的限制,可能使项目达不到目标。

对研究者要求过高,超出能力所及。

 项目的意义  背景的合理性  研究的问题  假设  目的 理论或概念框架  研究设计 

研究结果的推广

   

时间框架 预算及其合理性 组织结构和资源 研究者的个人简历

撰写过程:       

确定问题

将研究计划或兴趣领域定位于某一理论或知识群体 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和记录资料 分析资料

解释结果和做出结论

提出今后应进一步研究的报告,撰写新的计划书。

一份成功研究计划的决定因素:

篇2: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

现行的教育环境下要求广大的教师做研究型教师,可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啊。据笔者调查,现如今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真正潜心做研究的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有二:一来是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偏低,平均为大专水平,对于专业的研究理论和技术基本一无所知,多数人对于“研究”态度还是敬而远之;二来,教师基本的教学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备课、上课,各种读书笔记、业务积累,每学期还要准备常规检查的材料,如此种种已经让老师们应接不暇,哪还有心思潜心研究?如此反复的工作量,只会让老师们产生职业倦怠感。

如何让老师们从繁琐又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走上幸福而又充满乐趣的研究之路呢?我认为,还是先消除老师们对于做研究的误解与迷茫,然后再让其了解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最为重要。

说起做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作为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教育研究可以看成是教育工作者对待教育的一种态度。是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了解学生,对已有的教学内容经过恰当的筛选和加工,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的一个过程。狭义的教育研究隶属于规范研究,是基于一定的观念、方法和途径对教育问题的一种探究、研讨过程。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由于直接面对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研究主要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表现为行动研究或实践研究,其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对于质的研究国外学者这样定义:西方学者伯格(Berg)指出:所谓“质”,是指一件事物是什么(what)、如何(how)、何时(when)、和何地(where)等意义,其本质是非常暧昧不清的;邓津(Denzin)与林肯(Lincoln)也指出“质的”一词,隐含着“过程”与“意义”双重意涵;斯特劳斯(Strauss)指出: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于验证或推论,而是在于探索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所以研究过程非常重视研究对象的参与及其观点之融入;同时,质的研究对于研究结果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是强调藉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

陈向明(2000)是中国大陆质性研究的代表人物,她的定义是: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2008)认为:质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也被译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在我国人类学界通常被称为“文化人类学方法”,在社会学界通常被称为“定性研究”。质性研究的操作定义如下: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我在完成硕士论文的时候就采用了质的研究方法,查阅了不少的文献资料,对这种研究方法了解的也较为透彻了。其实,质的研究方法还包含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具体如下:

1.扎根理论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格拉斯(B.Glaser)和斯特劳斯两人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在《扎根理论的发现》(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一书中提出了“扎根理论”。其形成过程受到了美国符号互动理论、实用主义思想、科学的逻辑、工作社会学的影响。扎根理论在研究方法产生、发展和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体现如下:

1)在资料中建构理论。扎根理论认为研究者应着重资料的分析与实质理论的建构。斯特劳斯和科宾认为,扎根理论强调理论的发展,而且该理论植根于所收集的现实材料,以及资料与分析的持续互动。扎根理论的研究者在建构理论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在不断提问与发现经验材料中,直接从原始资料中提炼概念、建构理论;强调研究材料的经验性与生活性;强调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强调扎根性的发展概念与范畴。

2)不断进行比较。比较是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之一,在资料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归纳出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扎根理论是一个不断比较、思考、分析、转化资料成概念以建立理论的过程。其涵义包括:比较不同的人(比如他们的观点、情境、行动、话语和经历等);比较相同个体在不同时间的资料;事件的比较;数

据资料与类别的比较;一个类别和另一个类别的比较。

3)适度运用文献。扎根理论注重对实证材料的进行归纳、建立概念、并建构理论的特点,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即扎根理论可能不太重视文献资料。实际上,文献分析也是扎根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一定的文献分析有助于研究者对比原有理论的优缺点,从中发现可能的理论创新之处及研究方向,另外扎根理论的成果也可用来与原有理论进行对比。当然也有研究者认为过多使用原有理论会束缚研究者的思路,前人的思想可能会束缚我们的思路,使我们有意无意地将别人的理论往自己的资料上套,或者换句话说,把自己的资料往别人的理论里套,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削足适履”,而不是“量体裁衣”。但也不可否认文献分析的价值,适度而又灵活地使用文献资料能够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方向性。

4)对理论保持敏感。扎根理论特别强调研究者应对理论保持警觉。在研究的过程中,扎根理论特别注意将经验材料与理论建构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和方向,而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是当资料内容比较松散时。

5)研究过程的系统化与程序化。是指发现问题、收集资料、编码、转译、摘记和报告撰写等一系列步骤。在研究方法上,扎根理论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等。同时,在收集与分析资料过程中,不断采用归纳、演绎、提问、对比、验证等方法。

6)强调理解式研究。一方面,研究者尽量采用“当事人”立场收

集、分析资料,理解当事人行动的意义,并且在建构概念过程中也尽量考虑用当事人的原话。另一方面,扎根理论认为研究者的个人解释在研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者可以利用自身的经验性去理解资料。这样,原始资料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立场之间不断得到互动性的辨析与提炼。通过扎根法建构的理论,实际上是研究者将个人解释与理解资料本来涵义两者完美结合的产物。

2.访谈法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设计到人的理念、意义建构和语言表达,因此“访谈”便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有用的研究方法。质性研究的访谈法在执行过程中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充满情感的对话之旅,而在分析过程中却应该积极秉承价值中立的基本原则。

3.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一般运用于个案研究当中,以求对某种现象或一系列现象进行深度的描述和分析。对于问题的学术定义通常为单独的个案研究提供了逻辑合理性。参与观察法要求研究者作为所要研究领域的一员直接参与其中,参与者的角色使之能够从局内人或成员的角度接触所要探索的“小世界”的自然状态。参与是一种策略,否则研究者便无法接近所要研究和探索的某些领域,直接观察和体验是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和形式,但同时研究者可以运用访谈、查找文献和其他方法收集资料。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

篇3: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

关键词:临床护士,继续护理学教育,质性研究

我国继续护理学教育 (continuing nursing education, CNE) 是伴随着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而发展的。1997年卫生部颁发了《继续护理学教育暂行规定》, 标志着我国继续护理学教育工作向正规化、制度化发展。但目前在实际工作当中护理学继续教育一般为自己选择函授、医院集体授课, 因此继续护理学教育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其中继续护理学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与护士需要学习的内容不相适应, 临床护理工作时间限制是较为突出的问题。目前有关继续护理学教育的需求报道较多, 但是关于护理学继续教育评价的质性研究较为罕见。质性研究对人的感知高度敏感, 可真实反映生活体验[1]。本研究旨在探讨继续护理学教育良好发展的促进因素, 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其护理学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为提出解决方法奠定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立意取样的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参加继续护理学教育的有代表性的临床护士。入选标准:临床工作的护士, 工作年限5年~20年, 年龄20岁~45岁, 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样本量根据继续护理学教育的特点, 研究资料丰富性确定[2], 以接受采访者陈述的信息资料重复出现, 资料整合分析不再有新的主题呈现为标准。

本次访谈共14人, 以“N”代表访谈个案的序数, 其中男2人, 女12人;已婚9人, 未婚5人;本科2人, 大专5人, 中专7人;年龄25.0岁±1.2岁;参加护理学继续教育龄7.0年±1.6年。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采用以真情实景和隐含在交谈信息中的涵义为基础, 应用Bandurad社会认知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 多次修订, 并归纳设计了7个访谈提纲。主要有: (1) 您主要参加哪种继续护理学教育? (2) 您每年是否能完成继续护理学教育学分? (3) 目前是否参加护理专业提高学历的学习? (4) 参加过的继续护理学教育是否帮助了你临床的护理工作? (5) 参加完护理学继续教育之后有新的收获吗? (6) 您参加继续护理学教育最大动力是什么? (7) 您认为参加继续护理学教育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此提纲作为互相沟通的访谈主线, 确保资料分析整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总结提炼出互为相关的因素。

1.2.2 资料收集方法

访谈采用安静的会议室, 采用半结构、开放式提问方式交谈, 具体顺序和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随机调整, 时间控制在每人30 min, 用录音笔全程录音, 确保资料的完整性。资料收集与分析同步进行, 现场做好笔记, 注意受访者的反应。

1.2.3 资料整理与分析

采用Colaizzi的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3], 将录音资料转化为书面文字资料[4], 将共性问题以研究者的语言、思路和洞见形成有内在关联性的主题。

2 结果

2.1 参加医院集体授课时间局限性

现在临床护士完全遵照APN排班, 医院集体授课时间均为中午、下午, 白班护士只能选择性地替班听课学习, 下夜班的护士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来医院听课, 听课质量欠佳。N4:“下夜班交完班已经上午十一点了, 听说中午有学习, 只能在值班室先休息一会, 中午听完课再回家 (苦笑) 。”N7:“我上白班的那天科室很忙, 中午轮流吃饭后就继续上班了, 根本没有时间去学习, 不过有一次科室没有手术, 下午让同事顶了一小时班去学习了, 下次我帮她顶班。”N12:“我在上医科大学的本科, 每个周末上课, 经常是下夜班去, 根本什么都听不进去。”

2.2 护理学继续教育的内容不能有效应用于临床

继续教育一般为幻灯形式授课, 由于临床一线繁忙、工作量大, 一些操作若是按照理论操作, 工作根本无法完成。N2:“理论讲课中我们核对病人的姓名都可能花3min, 而实际工作中使用PDA核对信息, 3min都给3例病人打完针了, 可能有点点夸张 (笑) 。”N8:“我们教科书上讲的铺床又要折角, 又要一次性打开床单, 而实际每天铺将近20张床, 按照书本上的要求根本干不完活。”N10:“我们给血管情况很差的病人行留置针, 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哪有血管就留哪, 理论上要选粗、直、弹性好的血管。”N14:“在PPT讲课中讲解为病人膀胱冲洗, 要自己利用注射器的帽自己用剪刀剪去一半制作一个无菌帽用于膀胱冲洗, 这个过程需要8min左右, 可是平均每天有15例病人需要膀胱冲洗, 按照理论根本完成不了本班的护理工作。”

2.3 继续教育的形式单一、理论性太强且学分压力大

继续护理学教育医院安排的讲课均有学分, 听课后需要刷卡, 选择函授的护士均为周末上课。N3:“我们下夜班很瞌睡, 有时不在乎讲课的内容, 只关心听课后的学分, 一年学分不够是要罚钱的。”N5:“每次参加医院的学习讲课, 都是老师在上面按照PPT照本宣科, 听的无精打采, 只盼着快快讲完。”N13:“医院每次听课, 都只想着什么时间刷学分卡, 如果今年学分够了, 就不去参加学习了。”

2.4 科室、工作年限、初始学历等不同的护士其继续护理学教育需求不同

三级甲等医院科室分的很细, 护士定科后需要掌握专科护理知识, 把本科的专业知识学精、学细即可。N1:“我在手术室上班, 与临床相差很远, 只掌握好自己的技术就行了。”N6:“我是中专毕业, 我觉得平时的课程应该从基本讲起。”N9:“我都工作21年了, 每次为了学分还要去听课, 哎。”N11:“我毕业于本科, 我认为既然是医院讲课, 就应该讲一些前沿的、新的东西。”

3 讨论

3.1 注重护理学继续教育的实用性

护士属于一个学历偏低的群体, 因此护理学的继续教育非常重要, 但是一线临床护士日常工作繁忙、工作量大, 因此护理学继续教育应该考虑临床工作的实用性。例如:提出一些关于如何提高临床工作效率的方式、方法, 实行责任护士包干, 减少护士走路的时间, 把时间还给护士, 把护士还给病人, 提高临床护士工作质量;教会新护士与病人的沟通技巧, 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2 明确护士需求, 针对性地培训、讲课, 从而提高继续护理学教育的质量

由于护理学继续教育项目与临床护士需求不相适应, 现实中的护理学继续教育并没有达到更新补充知识的作用, 必须要明确在职护士缺少哪方面的理论、技术、知识, 即护士的护理学继续教育需求, 才能制定相应的护理学继续教育的内容计划。例如:对工作年限不同的护士分别进行侧重点不同的沟通技巧、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对中专毕业及大专、本科毕业的护士分别侧重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培训;对外科、内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应对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分别讲课学习。

3.3 增加学习的多样性, 减少学分的压力

在讲课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情景模拟、小品模仿、互动的形式, 使培训多样化更能穿透医学知识的魅力;可以采用网上学习、答题的形式获取学分, 减少一线临床学习的学分压力。

4 小结

护理学继续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 在临床中必须强化继续护理学教育的重要性。根据临床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继续护理学教育所遇到的难题:丰富理论授课内容, 多样化讲课方式;提出关于如何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方式、方法;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限护士分别侧重不同专业进行授课学习。由于各个方面的因素限制, 使继续护理学教育实行起来艰难, 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继续护理学教育实行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401-408.

[2]田莉, 张国栋.试述护理质性研究中的伦理要求[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8) :1705-1707.

[3]李峥.护理研究中的质性研究 (一) [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4) :78-80.

篇4: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

关键词: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研究

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研究是一项开拓性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因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中国农业管理思想演进及承继关系非常复杂,对许多问题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所以必须积极开展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研究。

一、研究对象

约一万年前中国已出现了农业,农业的出现一定会产生农业管理思想。任何历史时期总有思想家和农学家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及发展问题寻求管理办法,从而就产生了管理思想或管理理论。精确地讲,农业管理思想与农业同步产生。见于文字的中國农业管理思想产生于奴隶社会,由此算起中国传统农业管理思想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中国农业管理思想汇集丰富,是中国和全人类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研究对象是中国思想家、农学家的农业管理思想及其发展的规律。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研究既包括不同历史断面上的农业管理思想,还包括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发展演进;既包括在浩如烟海古籍中蕴涵的传统农业管理思想,还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不断出现的农业管理的新理论、新思想。因此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研究有历史跨度和知识深度的严格要求,是农业科学和管理科学百花园中的瑰丽鲜葩。

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研究对象表明,它是一门复杂的综合交叉学科。中国农业管理思想同农学、管理学都有分支隶属关系,同农学、管理学其他分支学科有密切联系。另外,中国农业管理思想同历史学、经济学也有密切联系。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考察,中国农业管理思想是丰富而成体系的,有从全局、整体出发的宏观管理思想,也有从地区、部门出发的中观管理思想,还有以农户、庄园为对象的微观管理思想。它以农本思想为基础包含农业生产管理、农业技术管理、土地管理、水利管理、农业赋税管理、农业人口管理、农产品价格管理等思想,还包含粮食管理、畜牧业管理、茶桑业管理、林业管理、农副业管理、农业环境管理思想等。中国传统农业管理思想表现为一个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营管理相结合的内容浩瀚的庞大体系。在此庞大体系中,不可避免也有一些起过消极作用或影响的东西。发掘中国传统农业管理思想要分清精华和糟粕,要从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中寻其脉络,发现其中规律性系统性的思想。

二、研究重点

研究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重点有三条:

第一,探索中国农业管理思想发展的规律性,汲取历史上农业管理的经验教训,提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管理水平。中国农业管理思想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这些思想有见诸施行的,也有未施行的。有施行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其中必然存在着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发现这些规律,能为今天提供很好的借鉴。现代化的农业管理思想建立在历史遗产的基础之上,是历史上农业管理思想的延续、发展和创新,二者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第二,认清中国传统农业管理思想的影响。对于中国传统农业管理思想在今天的影响,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其精华应认真吸收,其封建性糟粕必须批判,防止它成为我们前进的绊脚石。今天是昨天的继续,是昨天发展过来的,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是否意识到,昨天的思想总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今天。所以研究中国农业管理思想既要强调古为今用,又不能生搬硬套,食古不化。

第三,批判地继承,科学地总结。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中国传统农业管理思想产生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许多思想是剥削阶级思想家提出来的,代表剥削阶级利益,自然不适用于今天。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研究应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批判封建主义,继承珍贵历史遗产。科学梳理,认真总结。特别要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农业管理思想,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独立的、系统的科学。

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研究古以有之,李悝、《管子》、商鞅的农本思想一直是后人立论的根据;流传至今的四百多种农书反映了历史上农业管理思想的发展变化。可以说历代都有人对前人农业管理思想及其发展变化进行探涉、研究。但是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研究一直比较零碎,还不能称其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因为至今为止能代表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独立于其他学科的系统理论专著还没有出现,专门论述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论文也非常少见。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研究的升华,是摆在当代中国农学、管理学专家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与责任。探涉中国农业管理思想是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必要参考的重大工程。

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发展,因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呈现出非常复杂的衔接。中国古人立论的习惯是“言必称尧舜,言必称三代”。后世儒者以孔孟言论为教条,孟子的井田制思想直到近代还有人推崇倍加。这种思维方式使有些农业管理思想主张在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使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演进轨迹带有非常明显的自身特点。在这种背景下,严格按照思想理论的发展,划分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发展阶段相当困难。然而要梳理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演进脉络,探涉几千年来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演进轨迹,阐明各种农业管理思想的独特价值和相互关系,阶段的划分又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发展进程,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春秋时期以前为第一阶段,是中国见诸于文字的农业管理思想的产生时期。此阶段已出现了农业管理思想,但还比较零散,可称为中国奴隶社会的农业管理思想。第二阶段从战国时期到唐朝前期,是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中国农业管理思想在承接前期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形成了较完善得体系,可称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农业管理思想。第三阶段从唐中叶开始到鸦片战争,是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继续发展并逐渐发生变化时期。这一阶段可称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农业管理思想。第四阶段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传统的中国农业管理思想受到外来冲击并发生重大变化时期,可称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近代的农业管理思想。第五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是马克思主义在农业管理思想中逐步取得指导地位的时期。该时期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空前发展,可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农业管理思想。五个阶段紧密相连,互有交叉,构成了中国农业管理思想发展演进的主体框架。

三、研究方法

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研究,需要多种方法。不同的研究方法结果可能迥异,但它们之间并不互相排斥,也不能互相取代,而是互为补充,百花齐放。各种经验方法、理论方法、思维方法、事物属性和数学方法在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研究中都可以使用。就具体研究项目选择最佳方法,也可以同一项目应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进入近代后越来越多的外国管理学说传入中国,逐渐产生使用了一些新的概念、范畴。以此为椐,以欧美管理思想为模式来研究中国农业管理思想,仍不失为一种研究方法。但是要把西方管理学作为研究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基础,很容易将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特色抹掉,很容易忽视中国传统农业管理思想的历史理论价值。同样,排斥、拒绝使用新的概念、范畴,无视管理思想、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食古不化更加危险,将会被历史抛弃。研究中既注重传统农业管理思想的范畴概念,也要注重新的国际通用的范畴概念,这是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研究大历史跨度特性的必然要求。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研究必须依靠人类现以拥有的多种方法,排斥某一方法是错误的,盲目崇拜某一方法也是不合时宜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根本方法。对历史上农业管理思想的评价应该慎重,一般来说不要轻易全面肯定,也不要全面否定。任何思想家都要受阶级、时代的局限。即使是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历史人物也不例外。如明朝著名农业科学家徐光启撰写《农政全书》,为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保留整理和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为明朝设想的“百千万年之计”管理方略却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显然是行不通的。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法家代表人物提出的重本抑末,强调集中控制等农业管理思想也有片面之处。研究中国农业管理思想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也要反对国粹主义;要反对抹去中国历史上农业管理思想理论价值的倾向,也要反对把古人思想拔高的倾向。认为中国历史上农业管理思想内容杂乱,都是封建的東西等看法是错误的。但是如果把古人思想贴上现代人才具有的思想标签,也是不正确的。如把中国古代管理农产品价格的平籴、常平等主张等同于现代农业保护理论;把《禹贡》、《周礼》、《管子》等古书中的要求按土地位置和肥瘠不同征赋税的主张,等同于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认为孟子要求按农产品质量确定价格是已经认识到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已经有了劳动价值论的观点等。

在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研究中应用比较方法,可为学科的发展繁荣作出贡献。研究中通过古代、近代及当代不同历史断面农业管理思想的相互比较,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历史理论价值及其发展演进的轨迹。通过中外各种农业管理思想的对比可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不同国家农业管理思想理论发展的独特性。但是比较不是万能的,有严格的条件。把中国先秦重农思想与西欧重农主义相比较,很容易把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农业管理思想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农业管理思想相混淆。认为孔子已经具有了现代经济管理学的“稳定均衡”理论;孟子已经具有“平等社会福利函数”的概念;司马迁已经具有“一般均衡理论”的观点,均是比较失误的结果。

当代中国农业管理思想的研究中,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农业管理思想的研究非常重要。在中国贫困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前无古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长期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关于农业管理的思想主张,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思想财富,必须认真挖掘研究。邓小平的农业管理思想极为丰富,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学习、研究邓小平的农业管理思想,进一步深刻领会邓小平农业管理思想的深邃内涵具有深远和重大的意义。

篇5: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

摘要: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能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弥补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质性研究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特别是西方的一些不良思想侵蚀着人们的思想。虽然国家加大力度宣传,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但结果却不尽人意。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熏陶感染法、比较鉴别法、自我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还广泛借鉴国外各学科的经验和方法。质性研究方法是近年来国际上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质性研究方法概论

(一)质性研究的概念

究竟什么是质性研究?对此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质性研究是挖掘当事人的经验,由通过对当事人经验的了解来反映当时的事件,而不是社会上已经存在的结论。前提是要放掉空洞的词汇,来发掘具体的细微的经验,由此经验来发掘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目的就是要从当事人的经验中抽丝剥茧地看出结构性的现象。研究这要从眼前所看到的,耳中所听到的词语,来反映当事人所要表达的本质话语,这一方法的难点就是研究者要不断检视和批判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1]我国学者陈向明认为“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2]这种质性研究方法与以前我们所接触的研究方法不同,我们所接受的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方法,注重数据,而质性研究注重个体经验和具体生活经验在与研究对象互动的同时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

(二)质性研究方法的特征[3]

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的研究必须在自然情境下进行,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研究。研究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离不开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因此,必须将研究对象放到自然生活情景中去考察。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识建构作“解释性理解”或“领会”,只有教育者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才能对教育对象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解释。

3.研究是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

质的研究认为,研究是一个对多重现实(或同意现实的不同呈现)的探究和建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双方都可能会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会变,建构研究结果和理论的方式也会变。因此,质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定终身”。

4.使用归纳法

从研究的基本思路看,质的研究主要采纳的是一种归纳的方法。归纳的方法决定了质的研究者和收集和分析资料时走的是自下而上路线,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

5.注重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质的研究不可能设想研究者可以脱离被研究者进行研究,正是由于双方之间的互动,研究者才可能对对方进行探究。并且,研究者要对自己的角色、个人身份、思想倾向以及二者关系对研究结果产生的影响进行反思。

二、质性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质性研究方法可看作是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并不单置于社会科学的特有领域,对其他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的。[4]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仅凭定量研究,用

一定的量表来测量,这样的结果是不全面的。因为他并没有深入被研究者的实际思想、了解被研究者的状态和当时填写量表的深层原因,造成只有果没有因的情况。而质性研究方法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方法,就能弥补定量研究的不足,了解被研究者的相关情况,使二者得到相互验证,从而得出最适当的结论,这样更好的解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既是一门应用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有着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没有绝对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的人,思想支配行动,行动是思想的反映。一些社会现象的产生总有其思想根源,但一定思想的形成也与当时的社会情境有关,二者相互作用。因此,质性研究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种有效地研究方法。

三、质性研究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重新认知教育对象,注重因材施教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不能独立存在于社会中,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因此要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就要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和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必须把教育对象放到丰富、复杂、流动的自然生活情境中去考察。加之,人都是多面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并且教育对象在某一地点某一时刻所表现出的行为并不代表就是教育对象思想的体现,有时在特定的场景下可能是相反的,因为这可能是教育对象的一种逆反心理,想要达到他们的某种目的。因此,要动态的对教育对象进行认知。只有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真正的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才能深切理解教育对象的行为,才能有针对性的给教育对象施以引导,因材施教,真正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二)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增强教育效果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所站的角度不同、所掌握的知识不同、需要也不同,所以二者之间的理解也就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出发,从教育对象的“生活世界”出发,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或知觉规则以及需要,再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个人生活经验。在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这种个人的生活经验对教育思想的接受有一个选择过程。如果教育者传授的思想与教育者的个人生活经验相一致,教育对象是乐于接受的,反之,教育对象会出现排斥。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方面要引导教育对象正确对待个人生活经验和教育思想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并与特定的时间、地点相联系,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激活教育对象个人的生活经验,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体现人文精神

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能力,还取决于师生关系状况。教学的成功首先应该是做人的成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重视其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教育者需要在自然情境下进行,对自己的“前设”或“倾见”进行反思,所谓前见,“其实并不意味着一种错误的判断。它的概念包含它可以就有肯定的和否定的价值”,[6]这样是对教育对象的一种尊重。坚持以人为本,以平等的身份走近教育对象,打开他们的心扉,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把教育对象创造性的主体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创造性的主导作用自然地融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要深入到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中去。在生活实践中为学生排忧解难,与学生建立互尊互信的和谐师生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本应具有的人文精神得以体现。

综上所述,将质性研究的方法引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而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能够相互理解,使教育者重新全面的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使教育对象更易接受教育者传授的思想政治观点,树立教育对象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质性研究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明林,吴军.质性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篇6:初级职称学习重点及方法总结

初级职称学习重点及方法总结初级职称的考试包括两门课程,《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在学习之前,先绍一下这两门课程各自的学习重点:

《初级会计实务》一共七章内容,第一章总论主要讲述会计的最基本知识,介绍了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凭证和帐本,以及几种最常用的帐务处理程序等,这章内容大家在会计证学习中都已经接触过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掌握。

第二章资产是重点,每年都有20分-30分的题出自这一章节,在这一章内有几个重点难点需要大家特别注意,比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对大家来说都很陌生,它的理解难度上比较大,在做具体的帐务处理之前,必须要掌握好三个要点,一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概念,二是计量原则,三是做会计分录中用到的几个科目,关键是要掌握好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科目,这是这一节学习的一个重点。再一个是存货发出时的成本核算,即有实际成本核算也有计划成本核算,特别是计划成本,我们将学到一个特殊的科目“材料成本差异”,这个科目的运用将关系到整个分录的正确性,是个难点。第五节长期股权投资当中要注意两种核算方法,即成本法和权益法,掌握好它们各自帐务处理中的特点,成本法下,投资方的帐面价值一般不变化,帐务处理比较简单,而权益法的核算则是一个重点,它和成本法不一样,只要被投资方帐面上有一点儿变化,那么投资方就要做帐务处理,因此这种方法下帐务处理比较复杂,但大家一定要把这种方法的核算掌握好,因为每年考试不管是计算题还是综合题都会出自这一节,在刚刚考过的试卷当中也出现了权益法核算投资的计算题。本章当中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固定资产的核算,包括自营工程的几个处理步骤,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固定资产的清理报废等都会是考试当中的考点。

第三章负债内容不多,重点在于应付职工薪酬的范围及核算,应付职工薪酬是新会计准则下规定的一个新的科目,它包括的范围比之前要宽广了很多,不单单指的是职工的工资,还包括职工的福利费,各种保险,住房公积金,教育经费,其他职工补助等,这一点特别容易考到多选题,另外就是帐务处理,特别是确认及发放非货币性职工薪酬的核算是个重点,要掌握好。

第四章所有者权益重点不是太多,一个是股份有限公司回购股票的帐务处理容易考到小的计算题,再一个重点就是第三节留存收益,包括留存收益的范围以及利润分配的过程等需要大家掌握。

第五章收入,费用,利润又是继第二章资产之后的一个重点章节,分值达到25分左右。那么第一节收入是本章当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跟资产一样,每年实务考试中也必定会出计算收入的会计处理题,举一个例子,比如企业的一个销售商品的收入:有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收入,有先收钱后交货的收入,还有先交货后收钱的收入,还有折让折扣的收入,还有委托代销的收入,还有接受委托代销的收入等等,非常复杂。不同情况下实现的销售收入,做出来的帐务处理也是完全不同的,还有提供劳务的收入:一次性取得的收入该怎么处理,一年内完工的收入该怎么处理,跨年度的收入该怎么处理等都是掌握的重点。第三节政府补助看似很难实则很简单,经济业务变化的再多一共也就用到三个科目,理解了处理原则,就不难掌握。

第六章财务报表,讲解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及相关内容,大家要掌握好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的.编制方法,特别是资产负债表中的几个特殊科目的填列方法,如“货币资金”,“存货”是由几个总帐科目余额合计填列:“应收帐款”,“应付帐款”,“预收帐款”,“预付帐款”,这四个科目都是根据明细帐的相关余额来合并填列:“长期借款”,“长期待摊费用”,是即要看总帐也要看明细帐,然后再合并计算填列。这是几种填列方法,但考试的时候要注意,一般会先出几个帐务处理题,让大家来做会计分录,然后跟据所做的科目来编制资产负债表,如果会计分录做的不对,那么编制的方法掌握的再好再正确,算出来的金额也是错误的,关键还是前几章尤其是资产和收入的各种会计处理要掌握好才行。对于现金流量表,初级考试当中只考基础知识,一般不会考到如何编制的问题,这个难度较大,是中级考试当中的一个内容。

通过上述几章重点内容的讲述,大家可以看出来,在初级会计实务这门课程当中,如何学会做会计分录是最重要的,它即是重点,难点也是考点,但对于分录这种题不能直接去背过,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掌握,把原理搞清楚才可以,在学习听课过程当中要重点掌握。

《初级经济法》这门课程一共八章内容,一、二、八章属经济法内容,三、四、五、六、七章属税法内容,从章节上来看,虽然教材名称叫做经济法,但税法的相关知识才是整本书的重点,经济法的内容大概占到考试的40%,税法的内容要占到60%左右。每一章节相关重点如下:

跟据学员提供的一些心得和学习方法,我们也给大家总结了几条学习的经验,不一定对每一个人都适用,但只要照着做了,只要你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效果的:

经验一:有效的学习方法;

经验二: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

经验三:影响学习效率的几个要点大家要记好。

好了,根据上述几个经验,大家还需要做好复习计划和时间安排:就象我们去超市购物一样,把要买的所有东西都列个清单,估计要花多少钱,以及安排一个购物的路线,先买什么,后买什么,列好计划,不至于该买的东西没买,而不该买的东西却买了一大堆,后悔莫及。建议您的复习计划安排如下:首先粗略通读教材,同时,可以结合考试大纲,并参考辅导书,标注教材当中哪些章节会是重点章节,哪些是次重点章节,哪些是非重点章节,哪些是要掌握的内容,哪些熟悉或了解即可,每一部分大约需要花多少时间来学。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必要时,要对少部分非重点内容做战略性放弃,以保证重点章节,分数多的章节,能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复习。

上一篇:巴别塔之犬读书笔记下一篇:会议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