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基本研究方法

2024-04-13

课题基本研究方法(精选6篇)

篇1:课题基本研究方法

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我们给它这样定义:作为教育活动“当事人”、“实践者”的教师,自觉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些问题、话题,进行持久关注,不断反思追问,积极进行改进实践的研究性教育行为。

通俗地说,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由教师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取得结果,其研究结果直接被应用于参与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去,并取得实效的教育科学研究。它具有开口小、周期短、易实施、见效快的特点。有专家认为这类课题无须审批立项,是教师自发进行、自我负责的“常态化”研究行为。它提倡一种“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成果即成长”的理念。

确实,“小课题”从本质来说是一种个人研究行为,由教师个人承担,研究主体同时也是责任主体,也是利益主体。2.小课题研究的特性

案例1:

顾老师任教初三语文,最近为班上的学生不愿发言而大伤脑筋,的确,那样的课堂常常如入“无人之境”。经过一番思考,顾老师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课堂时间紧,发言机会少,导致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挫伤。于是,顾老师根据《中国青年报》文章的启示,尝试“站起来就说”。他对本班学生做了一个征求意见调查,54%的支持率让他颇感欣慰。然而真正实施起来,竟无一人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在征求部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顾老师感到光凭“激励”还不行,还得“强迫”,于是他又公布了一项新规定“每周每个学生语文课上主动发言不少于两次;凡少于两次的学生必须当众唱歌,必要时还得‘请家长’„„逐周累计发言次数,奖励前三名。”此举见效显著,课堂气氛随即“活跃”。然而,顾老师很快发现:少数同学是前半周看热闹,后半周胡乱找几个问题提提,答答,完全应付了事。针对这种情况,顾老师采取了“要点提问法”、“即时提问法”,对那些一堂课上一次都没主动发言以及心不在焉的学生突然提问。伴随着这样的“软硬兼施”,学生们的强迫感日渐消失,慢慢习惯了“站起来就说”的形式。

案例2:与克隆作业过过招

任教五年级语文的王老师,意外发现本班部分学生有长期抄袭作业的现象。她控制住了自己的恼怒,先是不动声色地与个别学生接触,了解具体情况。然后,她决定与“克隆作业过过招”。

王老师首先设置了专题作业评讲课。评讲课上她先表扬了所有语文作业全对的学生。然后让这些学生当小老师,为大家作解题示范,几个抄作业的学生自然就“挂黑板”了。尽管在座的学生多心知肚明,但王老师仍未解开真相,这让“抄手”们十分愧疚。接着,王老师又组织学生们自编自导中队会“诚信为金”,大家通过讲故事、演话剧、夸典型、表决心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和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和信念。更为重要的是,王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出针对性改进。首先,她在班上建了学习互助小组,引导学生们积极、正确地对学困生以学习援助;其次,她在平时的新授课上,特别留心学困生的表现,有针对地调整教学节奏;再次,她在作业批阅中增大了面批的分量,更加关注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孩子们渐渐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诚挚关心,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学习成绩稳步提高„„

分析: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归纳出小课题研究的特性:

(1)“属己”性:上例可以看出,小课题研究不是为了建构某种宏大的理论,也不是为了发现某种普遍规律,而是完全出自教师自身的需要,这种需要既包括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美好愿望,又包括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成长动机,在于提升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能够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与新课改的召唤水乳交融,这是教师应对“专业困境”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姿态,因而具有鲜明地“属己”性。

(2)真实性:上课时,学生不愿举手发言怎么办?学生抄袭作业怎么办?作文评讲课怎样更有实效?等等。也许这些问题有些小家子气,但它们恰恰又是众多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遭遇的最为真实的难题,是影响着教师顺利组织教学活动的现实问题。

(3)微观性:小课题着眼于“小”,它切入点和开口都很小,关注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某一点”,以及某个细节。并由此层层深入,不断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达到研究的深度,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内涵。

(4)即时性:一方面,小课题是生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之中,根植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具有随机性、偶发性、情景性,常常是不约而至。另一方面,小课题的研究周期显得很灵活,半年、一年或多年,时间周期不等。

从以上几个案例我们还可以看出:课题的价值有赖于有效的反思。面对转瞬即逝的问题,不仅要知晓正在发生什么,寻求何种可行的解决策略,更为重要的是要深入探究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在抄袭作业的案例中,虽然抄袭作业只是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的现象,但对于其他同学、对于班集体又具有怎样普遍的教育意蕴呢?王老师敏锐感觉到其对良好学风产生的威胁,在她的反思、追问之中,此前教学中“学生间良好互动的缺失”、“教师课堂调控的针对性不够”等等问题得以暴露和敞现,在转化学生的过程中,她又发现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教育方法的不当也是导致学生抄袭作业的又一因素,这促使她在与“克隆作业”过过招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又一个连环活动。事实上,只有对问题背后的意义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追问,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才能对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提供明确的方向,产生持久的动力。良好的行动源于充分的思量和成熟的规划。上例中王老师设计的作业评讲课、“诚信为金”中队课以及建立学习互助小组、进行作业面批等活动都是在调查之后,经过认真思考确定了预案之后实施的。3.如何选题

了解了“小课题”的特点,该怎样选题呢?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是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困难转化而来的。首先教师要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育、教学中有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学习差,有的类型的题就是不会做,有的概念就是不理解,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为什么不会做?为什么不理解?有了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作为一个课题去研究,这就形成了一个教师个人课题,这个课题的研究结果可以立即用于在教学中去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个课题不大,研究的对象就是那几个学生,通过调查会很快获得结果,再对结果进行分析就会找到差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把这些办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就会收到成效。研究的时间短,研究结果会很快在实践中应用,这就是“小课题研究”。教师要学会如何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要有问题意识,并且要能把问题转化为可以研究的课题。

当然在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下列要求:①课题的选择应具体、实在,研究范围宜小一些,适合教师个人(或同备课组的两到三人)开展研究。②加强选题对教育教学实践指导的针对性,选择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解决又力所能及的问题进行研究。③充分考虑选题的主客观条件,注意选择自己有较多经验积累,或自己在某些方面有一些成果而研究尚不深入的问题进行研究。④课题名称的表述准确,注意使用科学概念和规范用语,不要使用夸张等修辞手法。⑤课题选题要有创新意识,突出具体研究内容的特点,可以是将一种理论、一个观点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可以借鉴他人的成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加以改进;也可以运用新的方法、新的视角,去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4.常用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同时,选择案例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叙事研究、文献研究等适合教师开展的方法开展研究。由于所取样本小,其结果一般不用数量统计处理,只作定性的分析、比较。

这里有一个问题想提醒老师们注意一下,就是小课题研究过程中要不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教师在进行小课题研究中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种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帮助我们能在理论的高度分析研究的结果,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入,这样我们在应用研究结果时会更切合实际,收到更好的成效。同时在研究中也要学习一些教育科研方法,并在自己的研究中去应用。特别是一些调查的方式、方法,例如,怎样编制问卷,怎样与学生谈话和通过谈话达到对学生的了解,在这些方面都是有一定技巧的,弄不好了解的情况就会不真实,这样一来,研究得出的结果就不会真实,研究就没有意义了。

5.小课题的研究结果的陈述方式:

可以是报告式,也可以是叙事式。

报告式的研究结果就是研究报告。它包括以下几个内容:题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样本选取);研究过程(简述);研究结果的分析;结果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应用的情况介绍。

叙事式的研究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叙事研究,另一种是个案研究。它们都是叙述式的,其主要结构如下:

题目——题目要简洁,要点明主题;

引子——说明研究的起因;

背景——说明事情的背景;

事件——说明事件的经过或调查了解的结果;

结果的分析和反思——包括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改进和应用。6.课题研究的要求

①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发展。

②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一线熟悉学生、教材,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等优势,紧密结合工作实践,深入开展研究。

③切实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在课题研究的“精”、“实”上下功夫,同时注意研究资料的积累。

④成果的表述生动活泼,明晰流畅。

篇2:课题基本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对象和目的等因素确定的。也就是说研究方法受课题制约有什么样的课题就会有与之相应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科研中单一研究方法很不容易得出科学的研究结果因为每种方法都存在局限性。因此提倡多种方法相结合即以一种方法为主辅之以其它方法。例如研究中小学生近视问题时就需要用观察法和调查法。总之不论采用什么研究方法一定要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而定并在方案中加以说明。一般的课题研究主要采取以下几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测试法、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下面仅就教育科研常用的方法进行介绍。

一、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的目的之方法。

二、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凭借一定的手段或方法对一些教育现象或事实进行考察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事实资料的分析处理进而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在研究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形式进行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查了解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并寻找出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办法。

三、案例研究法 什么是“案例”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关于案例含义的基本观点 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教育上的案例首先表现为一个事件。但是能够作为案例的事件必须要具备这样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事件中必须要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换句话说没有问题在内的事件不能称为案例二是这个事件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带来若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如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为案例。案例讲述的肯定是一个故事并且许多情况下讲述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其中会有一些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作为案例的故事至少应该具备这样两个条件一是这个故事必须是一个真实的事例不能是编制者自己凭空想象杜撰出来的没有真实发生的故事不能作为一个案例二是这个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片段的、支离破碎的无法给人以整体感的所谓故事不能成为一个案例。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对某一个事例的描述但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成为案例。除了满足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外在案例的叙写上要具备下列条件 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冲突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体、明确不应是对事情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对事情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虽然一项练习、一个难题、一篇文章或其它近似于案例的材料也可以在课堂上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但它们并不能称为案例。既然任何案例的基础都是个人或一个单位在实际情景中所面对的事实若把虚拟的材料、没有任何问题或疑难包含在内的材料也纳入案例的阵营案例的主要特征也就几乎不存在了。教育案例的写作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但从案例所包含的内容来说一个相对完整的案例大致都会涉及到以下几方面标题、引言、背景、问题、问题的解决、反思与讨论、附录等七个方面。

四、文献法 文献法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所要研究对象的方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零次文献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一次文献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三次文献是指工具书和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又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结果。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撰写《案例》、《课例》、《研究报告》、《研究总结》和研究论文时都要参考一些文献资料为我所用。对于所参考的文献资料一定要在自己的文章中予以注明。注明的方法有三种 1.边引用边注明。如�6�7�6�7“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理论来自实践是实践的总结又是实践的指导。”《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面�6�7�6�7�6�7�6�7表示你的文章前后的内容下同。2.在引用的一句话或一段话的后面编上用中括号括上的序号如�6�7�6�7“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理论来自实践是实践的总结又是实践的指导。”〔1〕�6�7�6�7。然后在文章的最后以“注释”的形式说明。注释 〔1〕见江泽民《理论工作要面向实际》《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面。〔2〕�6�7�6�7 以上两种方法是最规范的写法。3.在引用的时候不加任何说明而是在最后以“主要参考文献”的形式予以说明。要求注明“书名、主编、出版社、哪年版”等。

篇3:课题表述与课题选题的基本方法

目前强调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问题, 这是“校本教研”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研究问题必须是真实的、自己的、有普遍意义的, 要有明确的范围和研究任务。

南昌市“十一五”期间结题的200多项课题研究中, 比较突出且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选题不恰当、随意性较大;

不会把“问题”变成“课题”;

对课题研究方法不够了解;

研究中拼凑成果材料的现象较突出;

调查研究环节欠缺或不真实。

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 最为突出且又影响课题研究效果的是, 课题表述与选题方面的问题。对于经常出现的选题不当现象可概括为:一是范围太大, 无力承担;二是主攻目标不明确, 无从下手;三是问题太小, 范围太窄, 意义不大;四是缺乏理论依据, 研究困难;五是经验感想之谈, 不是科研题目。

二、课题表述与选题基本方法

如何合理的选择课题或自拟课题往往是令教师感到困惑、迷茫的地方。下面笔者就教师怎样选择课题和表述课题,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课题的表述

研究课题的表述是十分关键的, 如果表述不对, 就直接影响到研究的实施操作。所以研究能否成功, 首先取决于研究课题表述是否正确。

一项研究必须有一个名称来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一个好的课题名称, 要符合准确、规范、简洁、完整的要求。

1.准确。课题题目不宜用肯定的语句表述, 课题表述不是论文题目的表述。课题是提出问题, 研究问题, 亟待解决问题的未知表述。而论文是研究成果的已知表述形式, 因为已经取得了研究结论, 所以论文题目可以用肯定的语句表述。课题如果用肯定语句表述, 说明研究者对教育领域的未知问题作出结论, 对科研课题的涵义、作用还不理解。

2.规范。科研课题可以用陈述句或疑问句表述。所用的词语含义明确、句型规范完整, 似是而非的词语不能用, 口号式、结论式的语句不能用。

课题应有确定的涵义和具体的问题, 研究题目不能太大, 太笼统, 否则研究就无法下手。尤其对中职教师来说, 选题要宜小不宜大, 宜易不宜难。要小题大做, 不能大题小做, 课题越大, 研究越空。

3.简洁。课题名称不能太长, 可用可不用的字尽量不要, 简洁明了, 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题意明确, 能准确地把研究的对象、研究内容概括出来。有些大课题在实际操作时都要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 子课题还可以分解成一些更小的小课题.比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研究”, 可以分解“在职高专业课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研究”。课题具体了, 范围缩小了, 研究就容易操作。

4.完整。研究题目的表述要完整, 课题的表述一般包括三个要素, 即研究的问题, 研究的对象, 研究的方法, 如“南昌市中职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研究”;研究的问题是“课外阅读”, 研究的对象是“南昌市中职学生”, 研究的方法是“调查法”。研究问题要具体, 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要表述清楚, 如“中职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就不恰当, 这样表述总体范围就成了全中国的中职学生了, 无法调查。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不仅关系到研究对象的选取, 也关系到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

(二) 选题中的问题

1.题目过大

如:“21世纪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研究”

作为校本教研的研究者教师应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 与科研院所理论研究者的工作不同, 它不是指向新理论的生成或新规律的发现, 而是立足于自己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所以中学教师的研究选题不宜过大, 要量力而行。

2.题目模糊

如:“高中新课程英语训练渗透”

“红土地的山歌唉呀嘞”

此类题目的指向不明确, 如“高中新课程英语训练渗透”是指英语向其它学科渗透, 还是将其它学科知识融入英语训练?

“红土地的山歌唉呀嘞”研究什么?如果是一首歌名还说得过去, 作为课题名称其涵义模糊, 无从下手。科研选题是件严肃、严谨的工作, 要为接下来的研究操作提供平台, 太过随意后续工作无法开展。

3.题目不当

如:“体育活动课”

“班级读书会”

上述题目应是课程名称和活动名称, 如果要对“体育活动课”或“班级读书会”进行研究, 那么题目须进一步完善, 研究对象、内容要进一步明确。一些看起来很生动, 但很不严谨, 也没有确切涵义的课题表述是不可取的。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如“面向未来的求索”等都不能用于表述课题名称。

4.论文题目

如:“农村职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多元性评价”

“高一素描教学课件的开发和应用”

“利用网络资源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提高选修课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中职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基础”

在课题研究中, 以论文题目作为课题名称的现象较为多见。显然, 老师们参与教育教学研究还比较少, 缺乏实践经验。

5.纠正范例

“农村职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研究”

“高一素描教学课件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美术创作能力的研究”

“提高美术选修课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研究”

随着“教师即研究者”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开展课题研究已成为中职教师工作中必需的一环。教师只有走“教、学、研”之路, 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研究, 才能使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因此, 校本教研应注重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统一, 注重科研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与提升。

摘要:笔者有幸参与了南昌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和结题的评审工作, 从总体上来说, 老师们的研究水平比“十五”期间提高了许多。但是, 也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针对“十一五”结项课题中的问题, 着重谈谈中职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如何表述课题与选择课题。

篇4:课题基本研究方法

如何对清水江文书进行抢救、整理和研究,必须从清水江文书自身的特点说起。清水江文书不是一般的历史文书资料,与“徽州文书”等其他一些著名的历史文书有所不同,它是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人民创造并流传至今的一宗具有活态性、民族性、区域性、系统性的民族民间文献遗产。所谓活态性,是指清水江文书还活在苗侗人民的现实生活中,至今仍具有物权法律证据的功能,在苗村侗寨的山林物权纠纷调解中具有一定的作用,而不像一些历史文献学者所说那样已成为“逝去的历史记忆”。民族性和区域性是指清水江文书不仅具有地理环境造就的超越民族边界的区域性特征,而且蕴含着浓厚的苗侗民族文化内涵,体现了苗侗民族文化系统和黔湘边区地域文化系统的耦合;所谓系统性则是指清水江文书在分布上、载体形态和内容上都自成体系,并与整个区域乃至国家的社会历史过程连为一体。因此,清水江文书的抢救、整理和研究工作切忌简单套用汉族地区历史文献抢救整理和研究上的既有模式,不仅必须达成民族性与地域性的辩证统一,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其固有的活态性和系统性等不可忽视的特征。

首先,在抢救方面,作为一宗仍然具有一定活态性的宝贵民族文献遗产,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保护绝不能视为普通的档案文献征集收藏,而应遵照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规范来进行。整体性、原真性和多方参与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同时,清水江文书的多重价值和复杂性,档案征集模式已遭遇的困境,目前文书所处的濒危状态等客观因素决定了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保护必须有一个以文书传承社区的参与为基础的多重形态机制,在技术上必须有一整套符合国内外规范的技术措施。因此,针对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保护,本课题从理论建构、技术规范、抢救保护实践行动示范点建设三个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层面上来做出解答。在理论层面上,深入研究探讨政府与社会共谋架构下的清水江文书抢救模式与多重保护机制建构。在实践层面上,开展清水江文书分布形态的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典型村寨开展民间分布式抢救保护示范点建设的行动研究,为今后大规模的就地抢救保护树立样板。在技术层面上,根据联合国“世界记忆工程”文献遗产抢救保护规范中的信息载体和所载信息并重的整理性保护原则,本课题将针对清水江文书物质载体的理化特性开展原件抢救保护技术措施及典藏技术规范的研究,以规避抢救保护过程中因不谙技术规范而造成的对珍贵文献遗产的破坏。

其次,在整理方面,清水江文书的整理也必须充分考虑到清水江文书所具的民族性、区域性和系统性特征。整理工作必须将国内外通行的文献分类著录和整理规范与清水江文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本课题将通过对国内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徽州文书、台湾原住民文书等著名历史文书的分类著录整理规范标准的比较分析,以及与大英图书馆、法国远东研究院、俄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库等国际著名的历史文书保藏中心所持整理规范进行参比对照研究。为清水江文书的整理确立国内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一旦选择和确立了整理出版的体例和规范,我们就立即与黔东南州县各档案馆合作开展对各县馆藏契约文书的示范性精品选辑整理,为今后州县各地开展大规模的馆藏文书整理出版树立典范。同时,本课题还将对其他古碑刻和民间家谱,也开启系统的整理和辑注。在整理出版的样板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能够全面覆盖清水江文书集中分布的锦屏、天柱、黎平、剑河、三穗、岑巩、台江等县,而且也要求能够体现出清水江文书内涵中不同的文献类型。

最后,在研究方面,本课题在子课题的取向选择上的思路和策略,一方面要致力于清水江文书所含文化历史信息本体内涵的解析,另一方面也重视阐释其与更大范围、更高层面(国家和世界层面)的社会历史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清水江文书的各种价值及其实现渠道。我们认为,清水江文书中浩瀚的文字信息不是简单的历史事实堆积,而是一系列社会文化制度及其系统演化的历史轨迹的反映。譬如,苗侗民族的契約型社会管理模式、混农林经营和木商贸易的经济制度、民事法律制度等等,都在清水江文书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清水江文书中所见的这些社会文化制度的历史变迁,则又集中地反映了明清以来民族区域多样性与国家一体化之间的互动,即一个区域和多个民族如何因着林木生产和流通而与国家体系和世界体系连为一体。因此,我们的研究不仅要努力挖掘清水江文书所蕴藏的民族文化深层内涵,而且要揭示这个区域民族文化系统对于中国国家建设和世界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将不拘泥于任何一门学科或一种方法,而是博采各相关学科有效的方法,将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区域特征归纳与民族文化特质分析相结合、实地踏勘观察与访谈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分析相结合、参与观察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现将本课题最主要的一些研究方法及其具体应用范围简要介绍如下。

(一)田野调查方法。清水江文书的抢救、整理,离不开田野调查方法。清水江文书民间保藏量的摸底,地毯式普查,主要依靠田野调查方法。清水江文书研究板块的子课题研究,必须对契约文书、碑刻、家谱进行准确解读。进行田野调查,可以避免因“闭门造车”“盲人摸象”“望文生义”而造成的对清水江文书的偏见和误读。田野调查不仅针对社区乡民,而且还要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档案机构、科研机构等领导、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广泛的交流,集思广益。

(二)民族志深描法。只有深入苗族侗族村寨内部,回到清水江文书产生的历史场景,以一种局内人的视角来体会清水江文书的历史经验和现代命运,才能真正地理解清水江文书的内涵,才可能客观描述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人民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情境,同时也可以克服照搬现存西方理论范式或简单套用汉族地区的解释模式等弊端,避免随意移植现代学术话语,曲解和遮蔽历史真实。

(三)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是广泛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一是将清水江文书整理与徽州文书、敦煌吐鲁番文书及其他国内外文书整理进行比较研究,吸取文书分类著录整理方面的经验,确定规范与标准;二是将清水江文书中的民事习惯法和罗马法、日耳曼法进行比较法研究,揭示清水江文书的法治意义;三是进行现有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模式的比较,以便选择和确立合适的抢救保护模式;四是对同类清水江文书的解读,需要历时性的、纵向比较,以全面把握清水江文书的演变。

(四)文献考据方法。对清水江文书的抢救、整理和研究,离不开文献考据方法。一是清水江契约文书的精确解读,需要对正史、方志、碑刻、家谱等资料的考据,去伪存真;二是对碑刻和家谱的辑注,需要各种文献的相互参证,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考据。

(五)统计分析方法。对清水江文书进行普查,摸清其民间分布形态,离不开统计分析方法。确立科学、有效的抢救保护模式,设计出配置优化、高效组合的多重保护机制,需要引进线性规划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以便确定具有操作性的行动方案。对清水江文书物质载体理化性状各变量之间关系、民间分布模式和濒危状态等方面的深度研究,需要运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蒙特卡罗分析法、马尔克夫链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六)定性分析方法。由于“自然流失”和诸多不合理的人为因素的干扰,清水江文书保藏状态不够理想,大多处于濒危状态,许多信息是不完整、不连续的,无法进行定量的统计分析,因此需要定性分析方法,以便全面地揭示问题的实质,把握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的动态过程和总体趋势。

(七)参与式评估。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模式的多重机制中,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就是多方参与的民间分布式抢救保护区和保护点的建设,因为民间保藏的清水江文书是我们抢救保护的重点。其实施的全过程,需要老百姓的参与体验并作出评估。必须让苗族、侗族人民对清水江文书抢救、整理工作有参与的热情,有被尊重的感受;持有契约文书的苗族、侗族农民,必须有参与评估权力,其评估意见,必须得到政府、学者和其他社会各界的尊重。

(八)利益相关方分析。清水江文书的价值日益显现,利益相关方在不断扩大范围,利益冲突不断显现,需要利益相关方分析方法。一是确立合适的抢救保护模式和多重保护机制,必须考量各方的利益预期,必须考量利益相关方的博弈;二是考察清水江流域的林木商品市场,必须运用利益相关方分析方法,对各类市场主体、地方政府的利益预期和博弈进行全面分析。

(九)符号学与认知分析法。清水江文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苗族、侗族人民在学习汉文化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无文字的苗族、侗族人民,在书写汉字文书时,不可能不把自己的民族认知模式和独特符号,带进清水江文书中去,出现了“汉字记苗音”或“汉字记侗音”等文化“混声”现象,构成了清水江文书中的诸多“谜团”,成为精确解读文书的主要障碍。因此,需要符号学与认知分析方法,为我们正确解读清水江文书提供方法论的保障。

三、本课题主要创新点

(一)整体性保护的策略选择。从地理区域上看,本课题的抢救保护方案,涵盖黔东南州的7个文书大县,几乎囊括了清水江文书民间分布保藏的核心地域,抢救保护范围具有全面性。从抢救保护的内容上看,本课题采取文书所含信息与文书物质载体并重的策略,对每份文书原件实施从内涵到外体的整体保护,与以往一些历史文献学那种注重信息而疏于载体保藏的抢救保护取向形成鲜明对比。从抢救保护的种类上看,不仅抢救保护纸质文书,而且抢救保护石质的碑刻;不仅抢救保护契约,也要抢救保护家谱等。

(二)民、官、学合作的紧密性。“民”主要是指民间的文书保藏者,“官”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档案部门),“学”则指的是学术机构与学者。本课题把村寨农户保藏清水江文書的“执着力”、凯里学院为主的学者团队的“智识力”,和州县政府的执行力,有机结合起来,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三)抢救保护措施的可操作性。本课题针对迁地集中收藏(公立博物馆/档案馆)模式,制定了典藏技术标准和规范;针对村寨生态博物馆原地典藏,制定了惠益共享、民主参与的民间保护模式,保证了村寨农户参与合作的持久积极性。黔东南州委、州政府与凯里学院联合成立了以州委书记廖少华为组长的竞标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州委发文给予该项目经费1:1匹配。还争取了分管清水江文书工作的副省长兼省“锦屏文书”抢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谢庆生同志的支持,由他担任项目总顾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抢救保护行动的空间脉络化。本课题的抢救保护策略和措施,创新运用了文化空间保护和脉络化的理念。清水江文书在黔东南州,凯里学院是黔东南州的唯一本科院校。以凯里学院为主的申报团队,占有地利优势,与抢救保护和整理研究的对象最为贴近,正好处于清水江文书的文化空间脉络之中。课题所拟建立的民间分布式抢救保护模式,实际上是将具体的文书遗产置于其形成和传承的民族区域文化脉络体系中去,使之在空间上实现文化脉络化。迁地集中收藏模式,也正是因为将依然活态的文书抽离其文化空间脉络,才遇到了难以摆脱的困境。

(五)学术与现实的紧密结合。本课题在抢救保护上强调结合文化旅游开发,将民间分布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列为重要工作内容,旨在有助于保藏文书的苗村侗寨能够将文化遗产转换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而本课题的研究类子课题则侧重于清水江文书的历史经验对于社会管理、法制建设、民族关系、林权改革等方面的现实借鉴意义。

(六)独树一帜的国际视野。本课题无论在抢救、整理还是研究上,都重视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技术规范接轨,或与国际学术界展开相应的理论对话。课题提出将清水江文书申报为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从而打造黔东南乃至贵州的世界级文化品牌,并将申报文本的编制及行动方案作为抢救保护的高端机制和子课题之一来研究,体现了独具创意的国际视野。

篇5:课题研究报告基本格式

实践体科研报告格式

标题

单位

署名 摘要 关键字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研究综述 三.主要概念界定 四.理论依据 五.实践操作 六.初步成效 七.问题与建议 八.前景与展望 结语

附主要参考文献

实验体科研报告格式

标题

单位

署名 摘要 关键字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研究综述 三.主要概念界定 四.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 2.实验时间 3.实验对象 4.实验假设

5.实验措施(自变量)6.因变量

7.控制变量(无关变量的控制)8.实验过程 9.实验类型 10. 统计方法 五.数据与分析 六.主要结论与建议 七.前景与展望 结语

附主要参考文献

调研体科研报告格式

标题

单位

署名 摘要 关键字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研究综述 三.主要概念界定 四.调研方案 1.调研目的 2.调研时间 3.调研对象 4.问卷与发放 5.统计方法 五.数据与分析 六.主要结论与建议 七.前景与展望 结语

附主要参考文献

成果写作的反思指南

反思项目比照内容

一、形式要求

完整性

除了结题报告正文外,做到有封面、目录、摘要、关键词、参考书目

规范性

成果一式三份交科研室。文本中公章都为红印,图章不能复印

必要性

附件不要单列,如必须单列,宜将附件与主件一道装订

便利性

正文字体适合阅读(宋体/楷体/仿宋),字号大小合适(5号/小4号),行距适中(1.5行距)

二、内容要求

(一)选题 实践性

是具有实践性的选题,而非理论研究

针对性

是从本校办学实际出发的选题

时代性

符合目前本区课改研究的难点、重点和热点:

教学模式研究——好课研究——家常课研究——有效教学研究

(二)问题的提出

客观性

课题产生所依托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 普遍性

这些问题普遍存在,而不仅是一个孤例

可行性

在现有的条件下有能力通过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针对性

课题由这些问题而引出,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设计

(三)文献综述或理论基础

有效性

能够揭示文献对本研究的贡献

针对性

是有直接指导作用的文献与理论,而非宏观的普适理论

(四)概念界定

适中性

需要界定的概念三个为宜,尽量不要超过五个

排它性

与近似概念有明确的区分,不会造成混淆

操作性

每一个概念尽量是操作性定义与经典定义、属种定义的有机整合 继承性

不宜生造概念。创造新的概念一定要谨慎。

(五)研究方法

单一化

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

具体化

要具体写清楚怎样运用这种方法开展研究

中观化

研究方法属于中观层面,不要与微观的研究技术混淆

(六)研究内容

先进性

研究的内容具有操作性、科学性、集约性、艺术性、原创性

可读性

研究内容要分点,分点的标题尽量为动宾搭配的格式。

并列式的要点做到外延不重叠,切割清晰明快;

递进式的要点体现逻辑的深入

相关性

要明确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怎么做”是写作的重心,操作措施要写得具体、周密、集中,全部指向于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即研究所预设的研究效果。

与研究目标无关的措施尽量删掉。

一致性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课题名称在逻辑上、主题上显示一致性

典型性

操作措施中的举例应当具有典型性,特征明显

完整性

原则上删掉例子应当不影响文本的完整,即不能用举例代替论述

叙述性

例子中应当隐含操作措施,用叙述性语言来表现实例的内容,而非简单的原话复述

关联性

对例子的简要分析应当主要揭示例子所描述的效果与操作措施之间的因果关联

适中性

一般例子的文字量尽量不要超过“whatwhyhow”部分的文字数

借鉴性

将操作措施写具体,从而让读者直接借鉴与应用。

如方法(教法与学法指导)、策略、途径、资源、适用对象、适用时机、专有需求、意外情况控制、对教师本人的素质要求等

(七)研究成效

可读性

要分点阐述

直接性

以直接效果为主,即反映研究目标达成的效果;间接效果为辅,或者省略不写。

真实性

要有真实效果。可以穿插数据、例子以增强说服力。

证明性

可以是证明性的成果

证伪性

可以是证伪性的成果

(八)研究结论

研究性

如果阅读者从成果名称中直接推导出研究结论与文本反映的结论雷同,则可以视作写作失败。

可读性

分点的标题是反映研究者价值判断的陈述句,而非行政性的口号

论证性

活用理论,将理论转化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主要对研究措施与研究目标、问题解决的关联性,进行理论阐释。原则上,通用的论证方式都可以在结论部分写作中使用

真实性

可以穿插数据、例子以增强说服力。

(九)进一步的思考

可读性

可以简单分点,不必单列标题

延伸性

对前阶段不足的反思和修正、进一步的检验、原课题引出的新的生长性的课题选项等;

新的理论、方法、资源出现,引发的新思考、新实践等

(十)主要参考文献

针对性

要有直接指向课题关键词的文献,而非宏观的文献

规范性

按照国家学术出版标准,可参照核心期刊

适中性

数量要多

(十一)附件

必要性

附件不一定要

有效性

附件反映重要的成果或衍生成果,有助于反映和提升成果价值

真实性

成果的社会效应、媒介的报道、技术鉴定证书、使用手册等

可读性

附件题目在目录中出现

三、其他要求

(一)文风

朴实性

朴实,中性修辞,文通字顺

可读性

可以适当穿插图表、照片等以增加文本的可读性,但不要画蛇添足

准确性

要仔细校对,打印方面的错误尽量避免

发展性

对既有的改革成果不争论,肯定主流,在发展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真实性

不夸大成果的价值

规范性

文科体论文,形如

一、(一)、1等,不同层级标题间要有过渡小节;

理科体论文,形如1.2、1.2.1 等,可以省略过渡小节

专业性

英语教学研究论文,不宜写成全英文。教育性的成分要用中文写作

公正性

成果已经在其他领域获奖,不要在文本中反映,以免挑战公正原则

(二)版权与诚信

学术性

研究者要保持科研和学术诚信,权责自负。科研室不承担因诚信问题而引发的版权纠纷等任何责任。

共享性

篇6: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

教育课题实验研究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是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

开展课题实验,是“教科研育师、教科研兴校”的必由之路。课题实验是教研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课题实验,可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的理论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以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没有一支课题实验的学科带头人,没有一批高水平的课题实验,就难以形成教研教改的良好风气,难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难以大面积提高办学质量。

课题研究基本程序主要包括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课题开题、实施课题研究和课题研究总结。

一、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包括:准确表述研究问题和分解研究问题,将研究问题转换成假设,确定采用研究方法,安排研究计划及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组织和协调等。

(一)分解课题研究目标,抓准研究切入点。

1.确定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题、总体目标。研究目标可分平行目标、层次目标和综合目标等。

2.选定研究切入点:一是从基础性的、容易的、关键性的问题中选定;二是从已经成功的经验中去寻找;三是从学校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去寻找;四是从教育发展的趋势中去寻找;五是从教育科学理论中去寻找。

(二)明确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

1.理清研究思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和化归分析等方法,理清和形成研究思路。

2.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辅法。主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反思研究法和质的研究法等等;辅法有统计法、测量法和问卷法等等。

3.课题研究方法的使用与选择。不同类型(内容、条件)的研究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选择研究方法。

一是以研究过程的阶段为标准,按阶段研究任务确定方法; 二是以研究对象的性质为标准,按研究对象确定方法; 三是以课题研究的延续性为标准,按延续方向确定方法; 四是以研究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划分,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

(三)开展理论思维,提出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将研究问题中的概念转变为能通过观察来计量的变数思考时预测的研究结果(也称“半成品”)。

1.积极开展理性思维。

2.掌握研究假设的基本标准。研究假设应有4条标准:一是能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二是研究者应有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理由;三是假设应是可检验的;四是假设应尽可能简洁明了。3.明确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步骤。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步骤是:⑴提炼问题;⑵寻求理论支持、形成初步假设;⑶推演出理论性陈述,使假设结构化;⑷形成基本观点;⑸对基本观点再提炼,形成假设的核心。

4.明确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条件。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条件:⑴要以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为基础;⑵要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指导,通过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做出合乎逻辑的某种命题;⑶研究者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

5.明确研究假设表述的方式。研究假设的表述应该是有倾向性的,可以是肯定式或否定式,而且所举的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能够操作,能够观察和验证。研究假设可分为描述性假设和解释性假设。

(四)根据课题类型,搞好研究设计。1.应用性研究课题的设计。这类课题,重点是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学知识同实际教育教学衔接起来,达到某种预定的实际目标。

课题特点:应用性、时代性、效益性和灵活性。课题设计:要突出“应用”。

2.经验研究性课题的设计。

经验研究性总结分为一般性经验总结和科学性经验总结两个层次。

课题特点: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教育科研;具有预先提出的、十分明确的科研目的,工作目的与科研目的一致;有意识地运用教育科研的有关方法;依据科研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采用一定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搜集的资料全面、完整等等。

课题设计:要突出通过经验总结得出理性认识和揭示规律的主题。3.实验性课题设计。

实验性课题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或假设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变量关系揭示教育规律的活动。

课题要求:研究者必须有一个关于解决该问题的设想或初步的特征理论;用比较严密的研究程序组织研究,便于重复验证;预设实验条件,把变量明确区分,加以控制;对测量的事物规定操作定义。

课题设计:要突出“实验”的特点,充分体现实验要求。

二、课题的立项申报

1.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需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对相关学科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课题负责人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主要参加者具有初级以上(含初级)专业技术职称。

2.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该课题项目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承担课题设计,并担负实质性的研究任务。每项课题只能有一或二名负责人。

3.参加课题的主要研究成员人数要加以限制。重点课题一般在20人以内,一般课题在10人以内。课题组可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邀聘研究顾问或指导者。但顾问或指导者不参加教科研成果评奖。

4.课题立项必须填报《课题立项申请书》。立项申请书一式三份。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必须在立项的县级课题的范围内按照市基教科研规划办下达的课题申报名额择优推荐申报市级课题。5.市级课题的立项申请由市基教科研规划办受理。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市级课题立项申报二年一届,分为市级重点课题和市级一般课题二类。市基教科研规划办根据申报要求对申报的市级课题进行审核后,提交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市级课题专家评审小组评审。专家评审组在评审论证的基础上,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赞成票达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者推荐立项,报市基础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审批并确定级别。

6.凡立项的市级重点课题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实验研究时间的,经申请并征得市基教科研规划办审定批准后可滚转为下一届市级重点课题;凡经实验研究一年以上的市级一般课题,如在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案切实可行,目标明确具体,建立健全了课题研究档案和管理制度,并产生一定效益的,可申请升转为市级重点课题,申报办法与新报课题的要求相同。无故终止研究或不参与结题的市级课题组,将另行下文通知该市级课题撤消。

7.经市基础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立项后的市级课题在15天内,市基教科研规划办将市级课题《立项批准通知书》下达课题负责人或其所在单位;未同意立项的课题,申报表退回原单位,原单位根据需要可以在本单位立项实施,作为校级课题由单位负责管理。由单位立项、管理的课题仍可参加市基础教育科研成果征集评选。

三、怎样进行开题论证

开题论证是课题被批准后,研究工作开始前对课题研究进行的整体构思与设计。有人认为课题被批准立项了,就可以直接进入研究过程,不需要再进行论证。实际上许多课题研究的实践已经证明是否进行了开题论证,对课题研究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一)开题论证的目的与意义

开题论证是对研究计划的再设计,是为整个研究工作设计蓝图,制定行动路线,其功能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使课题组成员进入研究状态。

所谓开题,即意味着研究准备阶段结束,正式研究过程开始。大多数课题在申报立项时,课题组成员并未完全介入进来,对研究计划的了解和把握并不全面

因此,对于课题组来说,开题论证是一个组织研究队伍落实研究分工的重要步骤。为了进行开题论证,课题组内部必须进行若干次研讨,在原立项申报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研究计划。而这一过程,可以使课题组成员迅速地进入研究状态,明确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角色,同时,也使每个成员能够在课题研究的最初阶段,特别是在研究设计上充分发挥作用。

2、使研究思路更清晰。

开题论证是对课题如何进行的具体化构思。为了使研究设计更加科学治理、可行,一般地开题论证需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因此,高质量的开题论证实际上就是一次富有建设性的学术研讨会。对于幼儿园实践工作者而言,开题论证是一次与专家对话、接受专家指导的好机会。专家们对课题研究的指导意见,特别是对课题有关理论的阐述及研究设计中问题的分析,可以大大拓展研究者的视野,使研究思路更为清晰,研究目标、范围、重点更加明确。专家之间、课题组与专家之间、课题组成员之间观点的交流与碰撞,更有助于提高研究设计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有了清晰的研究思路,就可以保障课题研究的方向,使课题组成员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地开展研究。

3、使研究计划更具体。

开题论证的重要目的是对原立项论证中的研究计划进行再次设计,即进行补充、完善,同时进行具体化、操作化的处理,使其成为一个可以指导课题研究全过程的蓝图。按照这个蓝图“施工”,就可以使研究达到预期的目标。撰写开题论证报告需要经过反复讨论、修改,这个过程就是设计蓝图的过程。如此才可能使那些在课题申请时并不十分清晰的想法变成具体的思路和研究计划。这是课题研究能够得到落实的最重要的保障。

(二)开题论证的组织实施

开题论证一般以会议的形式进行,其主要过程如下。

1、撰写开题论证报告。

开题论证会召开前,课题组应经过反复研讨,写出开题论证报告,并在会议召开半个月前,将论证报告送交到专家手中,以使他们有较充足的时间对开题报告进行审阅。

2、邀请专家。

专家现场指导是开题论证的主要形式。专家组大约由3-5名专家组成。所邀请的专家一般包括三类人员:一是幼儿教育领域内具有较高理论素养或实践经验的专家,他们对幼儿教育的热点及前沿问题有比较全面的把握;二是与课题有关的某一研究领域的专家,要加强研究合作能力的培养,就应邀请在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有较深入研究的专家;三是科研管理方面的专家,他们可以在研究方法、研究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除专业水平外,是否具有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也应该是选择专家的重要参考因素。

3、开题论证会。

主要内容有:(1)由课题组汇报课题研究方案及其背景,介绍课题本身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研究步骤和条件;(2)请有关领导和专家指导、咨询、论证和评议;(3)讨论方案,统一认识,明确方向;(4)课题组落实管理任务和分工情况。

开题论证会由课题组组织或与课题管理部门共同组织。参加者主要有指导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及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人员。

课题负责人应首先就开题论证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因为报告已经事先送交专家,所以口头汇报应尽可能简略,重点是介绍研究思路和具体研究计划,以及对报告中难以表述的问题进行补充性说明。选题的意义、前人的研究成果等内容则要简述。

开题论证会的核心是专家对课题研究计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议和指导。它不同于立项评审或结题鉴定会,不需要对研究计划进行价值判断,而要尽可能地对课题研究计划中的不完善之处进行分析,提出建议。负责任的专家可能会“毫不留情”地提出许多挑剔的批评意见。这些意见,可以避免课题研究在初始阶段就走弯路。

开题论证会上,课题组成员并不是被动的“听令者”,而应该是主动的参与者。除了听取专家的意见外,也可将自己的不同观点表达出来,与专家一起研讨。这样做,并非不尊重专家,而是追求对研究问题的深刻理解。

4、修改开题论证报告。开题论证会后,课题组成员应该将专家的指导意见进行汇总,并在课题组内进行研讨,根据专家的意见及研究者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将开题论证报告再次进行修改。一般地课题管理部门允许课题组根据专家意见对原来的研究计划进行适当修改。课题组应将修改后的开题报告送交到课题管理部门,课题管理部门则以其为依据对课题进行全过程管理。同时,开题报告也是课题组对研究进展进行自我检查的依据,一般情况下,开题报告一旦形成并送交到课题管理部门,课题组不能再擅自修改研究计划(如改变研究内容或缩小研究范围等),如确有特殊原因,需要对研究计划进行变动,课题组应向课题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后再执行。

(三)开题论证报告的内容

开题论证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课题名称、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范围与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步骤、研究条件与人员分工、研究的预期成果等。

开题论证报告是指导课题研究工作的蓝图,因此,与立项论证报告相比,它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实”和“操作化”上。人们在申请课题时,往往对课题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得并不充分,因此,立项论证带有比较浓厚的“理想”色彩,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常常比较宽泛,目标定得较高,对研究方法及步骤的思考不够具体。因此,开题论证报告的主要功夫要下在对研究计划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处理上。

开题论证报告的重点是对研究范围与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人员分工等问题的再思考与再设计。对研究范围与内容的界定,主要是将原来过大的研究范围适当缩小(如,对幼儿社会性行为的研究,涉及变量较多,开题时可缩小为对几个具体行为的研究),对原来不明确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如,“幼儿园游戏的研究”,应明确是农村幼儿园还是城市幼儿园,因为这两类幼儿园的游戏条件以及由此形成的特点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此外,有些课题研究内容比较笼统,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则要将这些笼统、模糊的研究内容进行详细的分解,使之成为一个个可以着后研究的具体问题。

采用哪些研究方法,要从拟研究的问题出发进行选择,应根据每一具体问题的性质,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在报告中,要具体写清楚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并尽可能详尽地写出具体的操作过程。此外,还应该注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利用,以求获得更全面的研究结论。

研究步骤是研究思路的具体化,是指导和统一研究行为的时间表。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分解研究任务,明确规定出在什么时间内,完成什么样的研究任务,取得什么样的阶段成果。研究计划能否落实,与课题组成员的分工是否合理与明确有密切关系。因此,不应该将此作为一种形式,而要根据每个课题组成员的专长和精力,安排其承担不同的实际研究任务。

上一篇:社会问题经济学答案下一篇:淅川县规划局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