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研究方法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胜任力研究方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负责人,班主任的胜任力直接影响学校工作及学生管理质量。本文将深入研究高中班主任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并对高中班主任胜任力指标进行分析。关键词:高中;班主任;胜任力高中班主任是高中素质教育中的关键角色,承担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班级管理、各方教育力量协调的重要工作。

第一篇:胜任力研究方法论文

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保险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保险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从职业胜任力的角度出发,结合多年的保险学课程教学经验,提出了保险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举措,拓展课程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职业胜任力 保险学 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关键要素。保险业是我国金融市场主要参与者,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保险业对人才质量的标准不断提高。高校培养出的保险人才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符合保险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不断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保险人才。

一、职业胜任力及保险学的内涵

(一)职业胜任力的内涵

职业胜任力是指完满较好地完成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态度等用行为可体现出来的。这种行为是可指导的、可观察的、可衡量的,对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根据斯宾塞提出的职业胜任力的“冰山模型”,职业胜任力可分为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征和动机。其中,知识是个体在特定专业领域获取的经验信息;技能是完成特定任务的结构化知识及能力;自我概念是个人的态度;特征是指个人的生理特征和对情境一致性的反应;动机是指个人的内在行为能力。这五种要素中,知识和技能是较容易获得和改变的,就目前保险市场对保险人才需求的现状,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导向是解决高校保险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方式。

(二)保险学

保险学是研究保险基本理论、保险业务种类和保险市场运作及操作方法的学科。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也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因此保险学课程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导向,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保险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

二、保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保险学课程理论性的内容比较多,涉及风险管理、风险补偿、商业保险的分类、保险的基本原则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基本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晦涩难懂,学习方式较为枯燥,课程学习效果不良。结合目前社会对保险人才的需求、及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视角,亟需对保险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现以下目标:一是丰富保险学教学的内容,对于保险学的原则、商业保险险种、国内外保险市场的运作过程进行全面研究。二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分析,为将来学生供职保险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保险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目前保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课程教学全程以老师占据主要地位,采用“满堂灌”,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氛围消极,学生学习热情减退,较难激发学习兴趣;课程教学以教材为单一主体,课外知识拓展较少,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效率低下,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过程。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教师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要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手段,适当创新地教学方法,既能丰富保险学课程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為未来学生步入职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对一些真实的、典型的实例讲解、分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学生拿到案例后,熟悉案例内容,然后查阅各种必要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保险学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课上教学中,结合教学进度,发布最新的保险学实际案例,点出相关的知识点并设计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并收集、组织文字,回答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是将探讨研究融入课堂教学中,形成以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探索为基础的老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为基本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方法。

保险学课程中引入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内容中安排主题讨论环节。例如,在讲授保险与其他类似活动( 储蓄、赌博、救济等)的比较后,可以安排一次“保险是投资吗?”的讨论课。将参与讨论的学生分成两个对立小组,面对面进行观点陈述、自由辩论、观众提问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辩论后,由老师对讨论内容及结果进行点评。在讲解保险市场篇章内容时,也可以安排一次“中国保险市场是否要引进外资保险公司?”的讨论。通过这种讨论式教学,既有助于学生巩固保险与其他类似活动的异同点的理论知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语言表达、即兴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教师布置项目任务,学生自行分组合作,查找各种学习资源,进行主动独立探索,协同合作。

保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布任务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布置一项任务,学生自行分组,分解任务,自主收集资料、设计方案策略,最终成果展示,教师予以评价。如在讲解社会保险的类型时,教师将所要学习的内容隐含在一个任务之中,分配给班级学生,由学生自行分组并选出小组长。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课下查找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完成小组实践任务,然后上课时选出发言代表以多媒体形式进行汇报交流。这种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满堂灌教学,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学习模式。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四)“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法

该方法是依据教学内容,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人物和案例,学生扮演其中的情景角色,进行模拟演练。如在讲授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环节中的面谈时候,可让同学分别扮演保险公司业务员及保险客户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模拟面谈场景。采用这种方法,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真实地体会保险经营管理中真实的面谈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五)企业专家授课法

保险公司设有业务培训部门,拥有众多优秀的业务内训师,培训的内容包含保险行业的实战案例、保险的营销策略,具有较高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引进优秀的保险行业内训师进入课堂,为学生开展主题讲座授课,既能拓展保险学的课外知识,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又能接触最新的保险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政策导向,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眼界。

(六)社会实践教学法

社会实践法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把“实践”和“书本”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将社会实践法引入到保险学课程,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在现实中发现自身不足,不断改善,从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保险学的相关知识,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目前高校已与多家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到保险公司参观或者业务实习,了解保险公司的组织架构和业务类型。或者组织学生集中时间段在保险公司不同的业务部门进行轮岗锻炼,既能帮助学生熟悉保险公司的业务及操作流程,又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保险专业知识,查缺补漏。

四、结语

保险行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高校保险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诸多要求。为培养出合格的保险行业人才,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未来的职业胜任力。然而,在保险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师生的地位,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保险学的热情,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習的信念,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永娇,郑建明.基于职业胜任力的房地产评估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第26期:148-149.

[2]胡旭雯,邓洁.应用型高校保险学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3:205-206.

[3]王宏扬.应用型高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2019年10月:185-186.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新华学院2018年校级质量工程一般教研项目(编号:2018jy040)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新华学院

作者:王丹丹

第二篇:高中班主任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研究

摘 要: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负责人,班主任的胜任力直接影响学校工作及学生管理质量。本文将深入研究高中班主任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并对高中班主任胜任力指标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胜任力

高中班主任是高中素质教育中的关键角色,承担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班级管理、各方教育力量协调的重要工作。尤其是在面临高考的重要时期,高中班主任更应当承担起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的重任,了解学生学习及生活情况。通过构建高中班主任胜任力模型,作为高中班主任选拔、招聘及培养的依据,有利于高中班主任素质的全面提升。

1胜任力研究概况

1.1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

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Mc Clelland首次提出“胜任力”这一概念,到20世纪初,管理科学之父Taylor提出“时间——动作研究”理论,开始实现了对胜任力的科学化研究,认为普通人与高绩效人群在某些动作表现上存在区别,通过差别能力的训练,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该理论是胜任力模型研究的重要基础。随着对胜任力的进一步研究,对胜任力的定义有多种解释。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为Spencer胜任力理论,其区别工作中普通表现和优秀表现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胜任力模型即涵盖影响个体绩效的知识、技能以及行为等因素的全方位的模型,作为人才选拔、评估、绩效考评的重要工具。

1.2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

胜任力模型构建的方法主要包括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工作分析法。行为事件访谈法主要采用开放式的行为回顧法,通过详细叙述被访谈者认为过去比较成功和遗憾的事件各3件,包括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其当时的想法和采取的行动等,比较不同绩效者存在的差异,构建胜任力模型。问卷调查法包括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两种,主要利用科学的心理测验项目及问题,收集数据和相关信息得到研究结果。工作分析法主要通过职位分析问卷实现,配合观察及访谈等形式,分析并总结特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素质。

1.3班主任胜任力的相关研究

目前,我国对班主任胜任力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与西方国家还存在较大差异。例如,美国在学生管理中分别设立了训导主任、学生顾问、家访教师,负责处理较严重的学生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指导以及维持活动秩序等工作。同时,辅导教师在学生管理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在法国中学学生管理中,强调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引导,主要负责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在我国,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管理者,对学生管理和教育承担重要责任。有研究认为,高中班主任应具有包括团体合作、观察力、预见性、奉献精神、沟通力等12项能力。也有研究认为,育人能力、心理辅导能力、职业道德等是班主任胜任力的重要因素。

2高中班主任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2.1研究目的及目标选取

对比优秀高中班主任和普通班主任的特征,构建高中班主任胜任力模型。选取优秀班主任和普通班主任各10名作为访谈对象,所有班主任均任职于我市高中。且两组班主任在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学历构成、任职年限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开放式问卷调查对象为上述班主任任职学校,包括委托学校领导发放及现场发放。

2.2研究工具及方法

研究工具包括《高中班主任胜任特征辞典》、开放式调查问卷以及行为事件访谈结构化提纲,研究方法包括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工作分析法。

2.3研究程序

2.3.1工作分析方法

组建工作分析小组,小组成员应掌握工作分析技术,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及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掌握工作分析方法及要点。收集数据,确定其完整性及真实性,评估其是否可以作为工作分析的依据。采取360度访谈法、工作日志法等,进行数据采集,根据分析计划开展分析工作,总结分析结果。

2.3.2开放式问卷调查

设计开放式问卷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列出8项以上优秀的高中班主任必须具备的能力,发放并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学分析。

2.3.3确定优秀班主任标准

曾获得2次以上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根据任职学校的考核标准并符合优秀教师的标准。同时,应考虑其是否符合以下标准:任职班级具有较高的升学率,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

2.3.4行为事件访谈

在正事访谈前,应对行为事件访谈法进行练习,确保能够快速并准确的找到胜任力指标,提高访谈效果。正式进行行为事件访谈,要求接受访谈班主任详细描述过去发生的3 件比较成功和3件比较遗憾的事件,包括事件原因、参与人、过程、详细对话、思维过程、采取措施、结果等。根据接受访谈班主任的反应,控制访谈方向,尽量深入了解事件并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

3高中班主任胜任力模型构建的研究结果

3.1高中班主任工作分析

高中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包括思想政抬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关心学生的课外生活等教育学生工作,建立班级常规工作机制、培养学生干部、组织班会和队会等日常管理工作,参与学校教研活动、科任教师协调工作、联系本班学生家长等交流评价工作,参与学校培训、备课及执行课时计划等科研学习工作。

3.2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整理的行为事件访谈材料,发现被提及次数最多的胜任力分别为课程开发、责任心、自信心、心理辅导、认真谨慎、影响力、主动性、积极学习、换位思考及教学艺术等,对比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胜任力,发现其在班级管理、主动性、积极学习、人际交流、影响力、换位思考、心理辅导、认真谨慎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除上述胜任力外,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学生评价等指标也被多次提及,被认为是优秀班主任胜任力的重要指标。

3.3高中班主任胜任力模型建立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建立高中班主任胜任力模型,其胜任力包括: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教育知识、团队精神与写作、理解他人、时间管理、关系建立、资源分享、计划性等。鉴别性胜任力包括班级管理、课程开发、人际交流、积极学习、认真谨慎、奉献精神、心理辅导、教学艺术、换位思考、影响力、责任心、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学生评价等。

3.4高中班主任胜任力模型分析

根据高中班主任基准性及鉴别性胜任力指标,可以将其分为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监控能力、个人效能、人格特质、成就导向以及职业素养等8个方面,其中,自我监控能力、人格特质、职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是高中班主任区别于其他管理者的关键胜任力。

4结束语

建立高中班主任胜任力模型,了解优秀班主任胜任力对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突破班主任工作困境、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高中班主任胜任力模型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从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8个维度的指标构建了高中班主任胜任力模型,作为高中班主任选拔和培养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杜红箭.高中班主任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研究[J].好家长,2016(03):157.

[2]汪小凤.普通高中班主任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商洛学院学报,2014,28(04):75-78.

[3]刘爽.高中班主任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4]吕中科.高中班主任胜任力结构及其与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0.

[5]薄康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班主任胜任力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

作者:龙娟

第三篇:大学校长胜任力研究综述

[摘 要]大学校长是大学的统帅,对大学的改革与发展起着引领作用。“胜任力”为大学校长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胜任力”研究切入,从“大学校长胜任力构成要素”“大学校长胜任力特征”“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三个维度对大学校长胜任力的研究进行综述,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优点与不足,为后续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校长;胜任力;综述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7024

哈佛大学第27任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的离职,引起了人们对大学校长这一职位的思考。劳伦斯无疑是优秀的人才,但他却不能胜任哈佛大学校长的职位,即拥有知识、才能、素养并不代表他能胜任大学校长这一特殊的职位。所以,如何才能胜任大学校长,大学校长的胜任力如何衡量,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以“胜任力”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发现文献量有3 000多篇,其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經过梳理分析,发现大学校长的胜任力研究主要以管理领域中胜任力的研究为基础,同时交织着教育的“基因”。

一、胜任力的研究概况

(一)胜任力的起源与发展

胜任力的萌发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用于说明一名好的罗马战士所具备的特征。胜任力研究则起源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发起的“管理胜任力运动”,来识别工作对能力的要求。胜任力应用研究的基础由罗伯特·怀特(Robert White)奠定,他在《再谈激励:胜任力概念》中首次提出“胜任力”一词。胜任力体系正式确立的标志是戴维·麦克莱兰(David Meclelland)于1973年发表的《测量胜任力而不是智力》。他指出可以通过改变传统选拔中智力和能力倾向的测验来测量胜任力。在麦克莱兰研究的基础上,理查德·博亚茨(Richard Boyatzis)归纳了19项有效提高和保持管理绩效的胜任力。此后,莱尔·M·斯潘塞(Lyle MSpencer)和西格尼·M·斯潘塞(Signe MSpencer)发表的《胜任工作:卓越绩效模型》总结了前期胜任力研究的成果。随后,麦克莱兰和斯潘塞等人发表了《胜任力评估方法》,回顾了胜任力的发展历程,并对胜任力进行了界定。

(二)胜任力的理论研究

1.国外的研究。胜任力的研究国外主要有三个代表。首先,戴维·麦克莱兰对胜任力进行了界定:胜任力是和工作、工作绩效以及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关联的知识、能力、技能、特质或动机的总称[1],它是工作和生活中的成功人士所具备的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与个人成功与否相关。其次,博亚茨认为,胜任力是一个人所具备的特质,它与个人在生活中的成功表现相关,这种特质是潜在的,可能是动机、特质、技能、自我形象、社会角色或者知识[2]。最后,莱尔·M·斯潘塞和西格尼·M·斯潘塞认为,胜任力即个人的潜在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征和动机五个层面,这五个层面与有效的或出色的工作绩效相关[3]。可以看出,这三种代表性的解释都强调胜任力是与个人取得成功相关联的系列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知识和能力等,是个人潜在的特质。

2.国内的研究。胜任力对应的英文为competence和competency,我国学者主要将其翻译为“胜任力”“胜任特征”“胜任力特征”等。关于胜任力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科学院的时勘、浙江大学的王重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安鸿章、中国人民大学的彭剑锋、南京大学的赵曙明、北京大学的萧鸣政等。我国学者主流观点认为:胜任特征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特征;胜任特征是能把某职位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4]。与国外学者认识所不同的是,时勘将胜任力译为胜任特征,认为胜任特征就像一把筛子,能够将普通与优秀区分开,而筛子的标准就是成功人士所具备的优秀的特征。

(三)胜任力的应用研究

1.胜任力模型的建构。在理论层面,可从特征观来识别胜任力,即找出工作绩效优秀人员的特征。在实践层面,主要是构建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作为对胜任力识别的结果。胜任力模型是指承担某一特定的职位角色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要素的总和,即将某一职位表现优异者的胜任力要素结合起来组成胜任力特征结构[5]。胜任力模型源于胜任力词典(Competency Dictionary),麦克莱兰从1989年起对全球200多项工作所涉及的胜任素质进行观察研究,提炼出了21项通用的胜任力要素,构成了胜任力词典。这21项胜任力概括了人们日常生活和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知识、技术、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等,构造了任职者的胜任力模型,它可用于工作中的招聘、选拔、绩效考核、职业培训等。

2.胜任力的研究方法。胜任力研究的方法种类较多,主要有行为事件访谈法、团队焦点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工作分析法、关键成功因素法、口语报告与汇编栅格法、情景判断测验法、结构化面试、文献研评等。胜任力模型的建构大都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它是胜任力研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由麦克莱兰在《测量优秀驻外联络官必备素质新方法评估》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行为事件访谈法最早是通过访谈来区分绩效优秀与绩效一般的管理者,通过对访谈对象的面谈,让其详细地阐述工作中发生的关键性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然后对访谈内容进行汇总、分析、编码,通过不同访谈对象的对比,找出高绩效人员的特征。通常与行为事件访谈一起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其易于量化总结和分析。

二、大学校长与大学校长胜任力

(一)大学校长的源起与发展

大学校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在大学发展的初期,教会的代理人是大学的校长,13世纪后,大部分主教代理人的司法权力过渡给了大学选出的负责人——校长[6]。中世纪大学的大学院长、校长或副校长基本上是一种荣誉头衔,是具有特别名称的教师“管理者”[7]。此后,随着大学的发展,大学校长逐步从荣誉职位过渡为大学行政长官,成为学校的象征并拥有管理权力。大学校长在发展进程中其称谓大致演变为三种:Rector、Chancellor、President。Rector主要是法国、德国大学校长的称谓代表,由行会会长演变而来,历史最为悠久;Chancellor是英系大学的代表,由大教堂学校校长演化而来;President是美国大学校长的特色称谓,意指会议主持人、组织首领,后来特指校长。这三种不同称谓的校长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作为大学发展的统帅,担任着大学发展的重任。作为大学的最高行政长官,大学校长对外代表学校,对内管理事务。

(二)大学校长胜任力的定义

我国学者基本借鉴管理学中的胜任力研究模式来开展大学校长的胜任力研究。学者首先是借鉴胜任力的概念来界定校长胜任力,提出校长在其职位中应具备的个人特征。戴瑜提出校长胜任力指胜任校长这一职位的人所具有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这些特征和校长取得好的工作绩效有因果关联,它不仅包括校长应具有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一般性能力要素,还包括校长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等[8]。校长所必备的个人特征是有要求的,要能使其在学校的管理中脱颖而出,显示自己优秀的胜任力。刘维良认为,校长胜任力指在学校的管理中,能将优秀校长与一般校长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特征,主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动机以及相关人格特点等个人特性[9]。

大学校长是校长中的一类,在大学这一领域中起着引领作用。大学校长的胜任力作为校长胜任力研究中的一个分支,是指在大学治理中,能够将卓越的校长和一般校长区分开的一些特质,这些特质是个人所具备的,并具有潜在性,主要包括知识、技能、价值观、动机以及人格特点等[10]。

(三)大学校长胜任力的研究方法

大学校长胜任力研究主要目的是建构大学校长的胜任力模型,它以校长胜任力词典为基础,即对校长诸多层次特征的“解释”。它是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大量优秀校长组和普通校长组对照的访谈资料进行心理活动分析工作的结晶和集合[11]。建构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主要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在访谈中让被访谈者列出工作中典型的事迹,对其进行详细的叙述。行为事件访谈法并非完美无缺,其研究样本小,耗时耗费多,重视对任职者过去关键事件的分析可能会忽视对未来需求的分析。所以,在大学校长胜任力的研究中,除了应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外,还应借助于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机构化访谈等,对大学校长胜任力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三、大学校长胜任力的研究概况

大学校长胜任力的研究主要涉及大学校长胜任力的构成要素、特征与模型三个方面。

(一)大学校长胜任力的构成要素

尹晓敏从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优秀大学高层管理者的双核胜任力概念:管理胜任力和专业胜任力。管理胜任力涉及战略、计划、决策、变革、控制、创新、用人、沟通8大能力;专业胜任力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知识运用3个方面[12]。大学校长的胜任力构成要素应该包括管理胜任力和专业胜任力。这两种胜任力侧重大学校长作为管理者所应具备的胜任力,但易忽视大学校长胜任力要素的多样性。乐传武总结出7个维度的大学校长胜任力构成要素,即教育引领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服务导向、经营意识、道德影响力、个人魅力。这7大胜任力维度又由不同的胜任力指标组成[13]。他认为,大学校长要引领学术建设、负责教学工作,一定要懂得经营管理学校。所以大学校长的胜任力应考虑对教育的引领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且应用良好的道德品质、服务学校的理念来增加个人魅力。马兰通过对中美35所研究型大学校长的学历、学科背景、出国经历、学缘背景、教育工作经历这5个方面的比较,得出了研究型大学校长的胜任力的3大要素,即管理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这3种能力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良性循环的研究型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14]。他从胜任力的影响因素出发,着重解释了中外研究型大学校长胜任力不同的5大原因,并借鉴管理学来衡量研究型大学校长的胜任力(表1)。

可以看出,在大学校长的胜任力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大学校长的管理和领导的能力,以及沟通技能和教育素质。由此可以看出,大学校长不仅要作为经营管理者对大学内外部事务进行管理,同时还担任着教育者的角色。

(二)大學校长胜任力的内核与模型

在大学校长专业化的背景下,方阳春对国外大学校长的胜任特征进行了研究。他通过搜集国外15所著名英美大学的大学章程和校长招聘启事,从大学校长职责要求和遴选要求的角度出发,运用文本分析法归纳整合了大学校长的5大胜任力内核,即个性特征、战略管理与变革能力、筹资和财务管理能力、沟通协调和建立关系能力、领导艺术和团队建设[15]。这5大胜任力内核体现出了国外大学校长多样化的特质,不仅有高效的各种管理协调能力,还包括个人独特的魅力等。国外关于校长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胜任力模型。英美两国依据不同的标准,确立了学校管理者不同的胜任力模型。美国以卓越表现为标准,将学校管理者的表现区分为出色、一般、不合格3种状态,并假设这3种状态是由于管理者的不同特质造成的。一般表现是由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决定的,而出色的表现是由某些特殊的能力和行为决定的。英国以一般有效表现为标准,胜任模型的基本假设是管理确有卓越、一般和不合格之分,但胜任不能以卓越为起点,一般情况即称职就应该算为胜任,胜任力研究就是找出称职所需的基本能力和行为表现[16]。美国所关注的是管理者出色的和卓越的表现,被称为卓越模式。英国所关注的是管理者能够被接受认可的最低的工作水准,因此被称为基准模式。美国模式的学校管理者胜任力模型涉及8个维度:日常管理、人际方面、沟通方面、个人广度、综合能力、发展意识、教育领导能力,共含有25项胜任力特质,其中每个维度都有不同的特质组成。英国模式的学校管理者胜任力模型由政策管理、学习管理、人员管理、资源管理4个维度组成,共包含10项胜任力要求[17]。

魏士强选取我国高校领导者为访谈对象,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总结出我国部分高校最高领导者的胜任力模型由领导力、思考力、影响力、事业心4大胜任特征构成。考虑到国内外文化的差异,通过对《胜任力词典》的补充可以形成新的胜任特征,即我国高校最高领导者还应具备创新性、人格魅力、魄力、前瞻性这4大胜任力特征,这些胜任力特征共同构成了我国部分高校最高领导者多维度的胜任力模型[18]。我国高校领导者包括校长和党委书记,所以大学校长作为高校领导者的一分子,也应该具备这8大胜任特征。刘晶玉提出了5个维度23项胜任特征的大学校长的胜任力模型,即人格魅力、教育理念、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发展意识,每个维度又包括不同的胜任力特征。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模型的检验后,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中的人格魅力和管理能力被凸显出来。其中人格魅力维度包括心胸开阔、心理素质、激励能力、有激情、身体素质;管理能力维度涵盖了执行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学习能力、定位能力、科学决策能力[19]。这一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我国大学校长胜任力进行研究,并对所建构的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我国,由于大学的规模和层次有所不同,大学校长胜任力研究的对象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我国行业特色性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指以行业为依托,在围绕行业需求的同时,针对行业的特点,为特定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大学或学院[20]。刘新军基于人格特质、教育思想、管理能力、发展能力、行业影响力这5个维度提出了行业特色型大学校长胜任力的21项胜任力组合模型[21](表2)。

表2 基于主流观点的大学校长胜任力特征模型归类

研究人员研究结果研究方法

方阳春从个性特征、战略管理与变革能力、筹资和财务管理能力、沟通协调和建立关系能力、领导艺术和团队建设五个维度分析国外专业化大学校长的胜任力特征文本分析法

魏士强总结出由领导力、思考力、影响力、事业心四大胜任特征族群和创新性、人格魅力、魄力、前瞻性四大胜任特征构成的多维度的高校领导者的胜任力模型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

刘晶玉构建出由人格魅力、教育理念、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发展意识5个维度23项胜任特征构成的我国大学校长的胜任力模型半结构化访谈方法、问卷调查法、探究性因素分析

刘新军提炼出包括人格特质、教育思想、管理能力、发展能力、行业影响力5个维度下21项胜任力的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文献分析、工作分析、 半结构化行为事件访谈

李德方建构由合格胜任力要素和优秀胜任力要素两个模块构成的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格式塔”模型行为事件访谈法

谷丽构建由个性与职业素养(职业情感、个性品质)、职业知识和技能(知识、技能)、行为模式(决策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控制行为)3个维度、8个胜任特征构成的研究型大学科研校长胜任特征理论模型问卷调查法、实证分析法

(三)与大学校长胜任力相关的研究

在高等教育领域,对校长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不仅涉及到普通本科大学这一范围,还有学者对高职院校的校长胜任力进行了研究。李德方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样本区域的16名高职院校校长进行研究,建构了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格式塔”模型,这一模型是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的要素总和,由合格胜任力要素和优秀胜任力要素两个模块构成[22]。同样,在对大学校长胜任力的研究范围中,也有学者对研究型大学科研校长胜任力进行了专门研究。谷丽以教育部直属的26所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研究型大学科研校长胜任特征理论模型,即由个性与职业素养(职业情感、个性品质)、职业知识和技能(知识、技能)、行为模式(决策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控制行为)3个维度(内含8个胜任特征)所构成[23]。

四、总结

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校长胜任力的研究侧重于大学校长胜任力素质构成、大学校长胜任力特征与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这三个方面。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在宏观层面上,对校长胜任力的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大多侧重于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的研究上,且仅有的大学校长胜任力研究也显得深入不足。在微观层面上,对“大学”这一研究范围的界定存在差异。研究者选用“高校”“大学”“研究型大学”等进行研究,标准差异很大。并且,每个研究者大都采用样本区域内的校长为例,研究结果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大学校长。还有的研究者对“校长”这一职位人员的选择大有不同,研究人员在研究中使用“大学高等管理者”“高校领导者”“科研校长”“高职院校校长”等。虽然这些称谓涵盖了大学校长,但代表性不强。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大学校长胜任力的研究直接借用国外管理领域中胜任力的研究方法,在嫁接过程中免不了会出现漏洞。因此,关于大学校长胜任力的研究需要站在前人的基础上,避免已有研究的不足,借鉴其积极经验,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2]王建民,楊木春.胜任力研究的历史演进与总体走向[J].改革,2012(12):142-143

[3]Spencer LM,Spencer SM,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93:175-182

[4][5]时勘.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J].心理科学进展,2006(04):587,588

[6]贺国庆.大学校长与大学发展[J].教育研究,2013(03):135

[7]睦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

[8]戴瑜.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研究——以宁波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6

[9]刘维良,赵亚男,钟祖荣北京市中学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7(12):4

[10][15]方春阳,方邵旭辉,黄太钢国外专业化大学校长胜任特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5(4):107,111

[11]刘维良.校长胜任力研究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80

[12]尹晓敏.大学高层管理者双核胜任力模型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10):74

[13]乐传武,赵翠云.成人学校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5(1):102

[14]马兰.中美研究型大学现任校长胜任力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4):21

[16]程凤春.学校管理者胜任力研究及其成果应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4(3):60-61

[17]刘晶玉.研究型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1:45

[18]魏士强.中国高校领导者胜任特征模型研究[J].管理世界,2010(6):80

[19]刘晶玉.娄成武,任嵘嵘.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0(4):43

[20]潘懋元,车如山.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大学教育科学,2008(2):11-14

[21]刘新军,许放.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0):63

[22]李德方.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法的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7):99-100

[23]谷丽,丁堃,胡炜,罗晨阳研究型大学科研校长胜任特征理论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1):140

(责任编辑:刘爽)

作者:代赛慧

上一篇:深度学习的发展论文下一篇:中小学体育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