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唤醒学生的心灵

2024-05-08

用智慧唤醒学生的心灵(精选6篇)

篇1:用智慧唤醒学生的心灵

用爱心去唤醒学生美的心灵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要教给孩子们的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们好了。”但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教育教学的任务绝不仅限于此。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构建知识的体系。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示意、一个手势,都是对学生心灵的关注,我们给学生的一次赞许、一个鼓励,这些看似“无痕的”关注,在学生的心田里却能感受到被关注的幸福。让我们用爱心去唤醒学生美的心灵,让我们在心田里种植“关注”的种子,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

“教育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句话使我更明白自己的责任,教育最大的技巧在于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天赋和才干,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取得自信。有不少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要收他到我班来,我认为学生可以选择老师,但老师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我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因为有我这样的班主任而能够快乐充实地学习;对于后进生,我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方法;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们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用喜悦的目光去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他们的每一份成功。

元朝的学者吴澄说:“学必以德性为本。”清末的康有为也提出“以德育为先”的口号。我赞成前人的观点和主张。在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把自己的言传身教与学生的自我约束结合起来。在工作中我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平时我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那么我本人在工作中首先就早来晚走,经常深入班级。有的学生自习时坐不住凳子,我就在这个时间到教室里备课、讲题,这样做既保持了自习纪律,又为那些坐不住凳子的学生作了“示范”。应该说,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二、把情感教育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面对困难,许多学生都会产生胆怯,没有自信,怕挨批评等一系列的心理负担,作为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多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真诚、关爱。教师用一种支持的、理解的、温暖的目光,一句适度夸张的赞许或鼓励的话语,一个感人的小故事,或一次充满温暖,欣慰具有安全感的交谈,都可以使学生获取心理上的支持。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前途的;要在给予支持和关心时注意科学性,不能无原则地夸奖。对于一些有较强依赖性的学生,要把握好支持原则,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发展其独立自主性。

三、把理想教育与刻苦学习结合起来。作为教师,既要用理想激发学生们去刻苦学习,又要帮助他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我经常利用小班会时间或者课余时间给学生们介绍学习方法,与他们共同探讨如何面对人生,面对现实;给他们讲南朝孙康映雪苦读的故事,讲宋朝陈正之勤能补拙的故事,讲顾炎武勤勉好学、终志不懈的故事,等等,使学生始终牢记理想,自强不息。

四、把传统美德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传统美德,很多名人、伟人他们在立德修身、治国安邦方面有着感人的故事。如果把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讲给学生们听,足以在思想上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他们走向人间正道。但是这些人物事迹却代替不了学生们的实际行动,因为我们的学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而且我们的社会即将跨进21世纪,我们的学生即将成为21世纪的青年。新的社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在等待着他们,各种不同形式的人生观、价值观摆在他们面前,如果不把传统美德教育与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们就很难培养出健康而高尚的品德。当然,在学习上他们的进取心也将受到不良的影响。

五、把严肃的纪律与活泼的班风结合起来。一个班级具有严肃的纪律是每个学生顺利学习的保证,而活泼的班风又能使每个学生以更加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严肃的纪律与活泼的班风,二者之间不仅不存在着任何对立,而且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只有严肃的纪律才能创造一个具有朝气的班集体,而在一个积极上进的班集体中,每个学生会更加遵守纪律。所以在我担任班主任时,总要与同学们制定一个切实可行,让每一名学生没有理由不执行的班规,一旦有人违背这个班规,将要受到严肃的批评。与此同时,我又千方百计地创造一个活泼的班风,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有意义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促进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所教的学生无论在学习和品德上都是优秀的,我对学生的关心和对学校的倾心付出,校领导给了我金钱买不到的荣誉。家长们都说:孩子交给张老师,不仅能学到扎实的本领,还学到了怎样做人!在这里,我冒昧的改用一下冰心先生的一段话:“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莘莘学子,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觉得幸福。”也许,我不能成为冰心笔下那个随时播种便能开花的人,但我可以做一颗流星,在孩子们孤单寂寞或是踌躇满志时,偶尔还会想起:在他们的夜空中,曾有这样一抹光亮陪他们走过一程。

以德育为首,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德育是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既需要我们用一句句实话、一件件实事去打动我们的学生,去影响我们的学生,又需要我们开动脑筋,采取积极措施去帮助教育我们的学生。

教育的实践使我感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老师。只要我们付出爱,用美好的话语和行动去感动她,就可以化解学生心中的雨雪风霜,使其逢春而绿,遇机而兴。师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要知道孩子们永远想念的是阳光的心态和慈善的心灵对待他们的老师。

篇2:用智慧唤醒学生的心灵

还记得一年级,一个双耳带助听器的男孩闯入了我的视线,说实话当时我真的不想收,全班五十多个孩子还教个过来呢,哪能再为他再分一颗心呢?可是,当我看到孩子那种乞求与渴望的目光,听到他那口齿不清的“老师好”时,一股无形的爱的温泉涌上心头,从那天起,他成了我们班名特殊的学生。我有空就同他聊天,有意识地锻炼他的语言能力,教他正确地咬字、发音,同时,我还让孩子们多关心他,多和他说话,多亲近他、陪他到操场上玩耍,锻炼身体。渐渐地,他上课也能安心听讲,教的生字也能读出来了。每当我看到他和正常的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享受着他们带来的快乐时,我的心就感到无比的甘甜。我真切地感受到我的爱并没有白白地付出,换来的是孩子可喜的进步。我们要承认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没有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我们应该尊重这种差异,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让学生得到更大的进步。

还记得20xx年5月20日晚9点半我被一阵急促而刺耳的电话铃声惊醒,电话那头传来了李欣姑姑的询问:“赵老师,李欣现在还没有回家,你知道她平时都和班级里的哪些同学在一起玩吗?”我急忙给班里的其他同学打电话,但没有一个同学知道李欣放学后的去向。我失眠了,李欣究竟到哪里去了呢?第二天的李欣奶奶焦急地来到了校长室,对校长说:“李欣一宿没有回家,怎么办啊?全家二十多人找了整整一夜,却音信全无。一个孩子自己在外面天气那么冷,能到哪里去呢?”后来她的姥爷在大千市场的网吧门口找到了她,她说和同学闹了一点矛盾,不愿意跟家里人说,心理觉得委屈所以不愿意回家,就在外面住了一宿。李欣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她的身上又有怎样的经历呢?她是三年级来到我们班的,个子比平常的孩子高一些,自从她转到实小,我从来没有见过她的父母,只有她的奶奶到学校来接送她。(班主任)李欣的身世比较特殊和可怜,父母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母亲远嫁他乡,父亲也从来不照顾孩子。奶奶年适以高又没有工作,全家靠低保金和姥爷蹬三轮车挣钱过日子,这个孩子的性格比较孤僻,不愿意和同学接触,从来都是独来独往,学习习惯不好,上课爱搞小动作,下课总是玩一些沙土之类的东西,打铃上课也不愿意回来上课,跟同学的关系比较紧张……看到孩子的种种表现,我心想这个孩子太缺少爱、缺少家庭的温暖,孩子丢了,二十几人齐上阵平时为什么没有人关心和照顾她呢?孩子的妈妈远嫁他乡,父亲对孩子又漠不关心,只有年迈的奶奶和姥爷怎能深入孩子的内心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呢?我知道教育和引导孩子的使命就落在了我的肩上,于是,我开始默默地关心和关注这个孩子:孩子中午没有吃饭,我就拿钱给孩子买盒饭;孩子头发凌乱,我就拿梳子帮她梳理整洁;孩子的生活有困难,我就帮她申请了哈市贫困生补贴,每学期有两百元的.助学补贴;学校申报“春蕾女童”,我第一个想到了她;虽然她个子高,但我还是给她放到了第一排,找了一个同她最好的女同学跟她一起学习;李欣平时很爱劳动,所以我让她当班级的劳动委员,她得到了老师的信任就更有责任感了,打扫时就连走廊的挂图也被她擦得干干净净;我发现她特别喜爱轮滑,正值学校组织轮滑比赛,她踊跃地报了名,比赛时由于用力过猛,身体失去了平衡,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当我们觉得李欣要放弃比赛的时候,她勇敢地站了起来,不顾摔在地上的疼痛发力向终点冲去,终于取得了第一名。当我们向她祝贺的时候才发现她的腰上有一大块淤青,看到她不顾自己的疼痛坚持到底的精神,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向她致敬。从此她变得积极了,她更加关心和爱护这个班集体了,学习也比原来更加努力了,和同学的关系也变得融洽了……是啊!“教育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句话使我更明白自己的责任,教育最大的技巧在于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天赋和才干,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取得自信。有不少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要收他到我班来,我认为学生可以选择老师,但老师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我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因为有我这样的班主任而能够快乐充实地学习;对于后进生,我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方法;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们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用喜悦的目光去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他们的每一份成功。

元朝的学者吴澄说:“学必以德性为本。”清末的康有为也提出“以德育为先”的口号。我赞成前人的观点和主张。在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把自己的言传身教与学生的自我约束结合起来。在工作中我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平时我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那么我本人在工作中首先就早来晚走,经常深入班级。有的学生自习时坐不住凳子,我就在这个时间到教室里备课、讲题,这样做既保持了自习纪律,又为那些坐不住凳子的学生作了“示范”。应该说,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二、把情感教育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面对困难,许多学生都会产生胆怯,没有自信,怕挨批评等一系列的心理负担,作为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多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真诚、关爱。教师用一种支持的、理解的、温暖的目光,一句适度夸张的赞许或鼓励的话语,一个感人的小故事,或一次充满温暖,欣慰具有安全感的交谈,都可以使学生获取心理上的支持。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前途的;要在给予支持和关心时注意科学性,不能无原则地夸奖。对于一些有较强依赖性的学生,要把握好支持原则,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发展其独立自主性。

三、把理想教育与刻苦学习结合起来。作为教师,既要用理想激发学生们去刻苦学习,又要帮助他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我经常利用小班会时间或者课余时间给学生们介绍学习方法,与他们共同探讨如何面对人生,面对现实;给他们讲南朝孙康映雪苦读的故事,讲宋朝陈正之勤能补拙的故事,讲顾炎武勤勉好学、终志不懈的故事,等等,使学生始终牢记理想,自强不息。

五、把严肃的纪律与活泼的班风结合起来。一个班级具有严肃的纪律是每个学生顺利学习的保证,而活泼的班风又能使每个学生以更加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严肃的纪律与活泼的班风,二者之间不仅不存在着任何对立,而且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只有严肃的纪律才能创造一个具有朝气的班集体,而在一个积极上进的班集体中,每个学生会更加遵守纪律。所以在我担任班主任时,总要与同学们制定一个切实可行,让每一名学生没有理由不执行的班规,一旦有人违背这个班规,将要受到严肃的批评。与此同时,我又千方百计地创造一个活泼的班风,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有意义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促进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所教的学生无论在学习和品德上都是优秀的,我对学生的关心和对学校的倾心付出,校领导给了我金钱买不到的荣誉。2007年,由于我专业素质突出,我被评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8年,我又先后被评为县级语文学科骨干和科研骨干教师;由于工作的出色表现,我被哈市教育局批准为市优秀教师……这些荣誉的背后,有我艰辛的付出,有多少个日夜批改作业的忙碌与疲倦!在教学工作中,我时刻不敢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我执教的《我们是小小科学家》、《关心父母》、《创建绿色校园我们在行动》三节课从06年到08年分获二、三等奖;我把自己的这些教法与众位老师同行进行了交流,撰写了《用爱心去唤醒学生美的心灵》一文,在黑龙江省教育学会评审中被评为叁等优秀科研成果。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作风使我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家长们都说:孩子交给赵老师,不仅能学到扎实的本领,还学到了怎样做人!在这里,我冒昧的改用一下冰心先生的一段话:“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莘莘学子,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觉得幸福。”也许,我不能成为冰心笔下那个随时播种便能开花的人,但我可以做一颗流星,在孩子们孤单寂寞或是踌躇满志时,偶尔还会想起:在他们的夜空中,曾有这样一抹光亮陪他们走过一程。

以德育为首,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德育是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既需要我们用一句句实话、一件件实事去打动我们的学生,去影响我们的学生,又需要我们开动脑筋,采取积极措施去帮助教育我们的学生。

教育的实践使我感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老师。只要我们付出爱,用美好的话语和行动去感动她,就可以化解学生心中的雨雪风霜,使其逢春而绿,遇机而兴。师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要知道孩子们永远想念的是阳光的心态和慈善的心灵对待他们的老师。

【班主任德育论文:用爱心去唤醒学生美的心灵】相关文章:

1.用爱心去义卖作文

2.用爱心去义卖作文400字

3.小学生班主任德育论文

4.用爱心温暖孩子的心灵教学随笔

5.班主任德育论文

6.有关班主任的德育论文

7.中职班主任德育论文

8.有关班主任德育论文

篇3:用如水的柔情唤醒学生的心灵

一、悉心交流

那一年,我带初三。小陈是我班新转来的学生,他患有侏儒症。为此,不少学生笑话他,在背后叫他“武大郎”。平时,小陈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从不惹事生非。突然有一天,他做出了一件令所有人震惊的事情——持刀砍人。

那天中午,班长拉着我冲进食堂,只见小陈蜷缩在墙角,脸色苍白,满眼充满委屈和愤怒。那一刻我突然涌起一阵揪心的疼痛。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怎么可能?我把小陈扶到办公室,为他擦去脸上的泪水,待他渐渐平静后,我对他说:“老师知道肯定事出有因,你或许委屈,或许受到伤害,但老师真的想帮你。”在我的开导下,他终于说出持刀砍人的原因。原来,班里有个男生多次嘲笑、侮辱小陈,他反抗过,但每次都吃亏。这天,那个男生再次嘲笑、侮辱小陈,他终于忍无可忍,正在打饭的他冲进食堂后厨拿起菜刀要砍那个男生,幸好被周围打饭的学生及时制止,所以没有酿成悲剧。可小陈还是因持刀这一严重违纪行为被学校予以记大过处分。事后,班里很多学生都有意躲着小陈,原本不爱说话的他变得更加沉默、孤独。

看到这些,我疼在心里。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唤醒,我必须帮小陈走出孤独,获得自信。于是,我利用写周记评语的机会与小陈沟通,我总是在周记评语中肯定他,鼓励他。刚开始,他不理会。慢慢地,小陈开始在我的评语下面写留言,就这样我们开始了悉心交流。后来,我特意利用一节班会课给他过生日。渐渐地,小陈走入了人群,敞开了心扉。

很多年过去了,小陈每年过春节都来看我,他变得越来越健谈,我知道那是我用心付出的收获。那一刻,我笑了。

二、真心相待

学生小王是休学后分入我班的一名插班生。他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无故旷课,和其他学生打架,不服从老师管教。起初,我满怀希望,想感化他、改变他。结果,无济于事,他依然我行我素。我觉得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可他还是那个样子。坦白说,我有些不甘心。但我坚信,只要用心,没有融化不了的冰。

就在此时,一件小事发生了。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早读课小王缺勤。我心想,他是不是又逃课了。同宿舍的学生说,小王今早不舒服,没起床。于是,我来到宿舍,只见小王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瘦小的身躯蜷缩在一起。是啊,一个13岁的孩子要学会独立,远离父母,前来求学,多么不易!那一刻,我对这个学生的怜惜油然而生。小王发烧了。于是,我从学校医务室拿了退烧药,给小王倒水、喂药,并嘱咐他好好睡一觉,中午我来看他。上午的教学工作结束后,我赶快到食堂给小王买了一碗鸡丝面,一切安排妥当后,我才去吃午饭。

可喜的是,我的真心得到了回报。小王病好后主动来找我,他说:“老师,谢谢您!”他第一次笑了,我才发现,这是一张多么可爱的笑脸。从那以后,小王变了,他开始采纳我的建议,听从我的教导,这让我感到无比欣慰和幸福。

不要总是埋怨学生麻木不仁、不可改变,身为教师,只要真心爱学生,总会滋润他沉睡的心灵。因此,我愿用圣洁的爱,真心对待每个学生。

三、诚心原谅

有一年,我带初二。班里个别学生吸烟,学生小朱就是其中一员。我真没想到他会吸烟。仔细一问才知道,小朱在小学六年级时就学会了吸烟。于是,我苦口婆心地讲了一大堆吸烟有害健康的话,希望他不要再吸烟。最后,小朱向我保证:“老师,我尽量戒烟,请给我一些时间。”此后,小朱表现不错,没人反映他有吸烟的情况。当我在为小朱的进步与诚信庆幸时,一个电话打破了一切美好。

一天中午,我正在家午休,年级主任打电话告诉我:“赶快到学生宿舍去一趟,你的学生出事了。”于是,我急忙往学校赶,来到男生宿舍,只见我班的学生小明在哭泣,其余几个学生个个低着头。原来,小明的被子不知被谁用烟头烧了一大半。那一刻,我望着小明旁边的小朱,真想发火,但理智告诉我,要冷静。我先是劝走了大声训斥学生的宿舍长,然后让几个学生到教室去,最后我到后勤部买了一床新被子,放在小明的床上。之后的两天,我若无其事地上课。其实,我的心在等待,我希望犯错的小朱能主动承认错误。

三天后的中午,我走进办公室,小朱写给我的信已经在办公桌上了。在信中,小朱这样写道:老师,对不起!谢谢您再次原谅我!我会记住您为我所做的一切。请再给我一次机会,好吗?的确,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对什么都好奇,都想尝试,这很正常;犯了错,及时改正,还是好学生。在这个事件中,我选择诚心原谅,选择用母性的柔情感染学生。

篇4:用激励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关键词】作文 评语 激励 作用

由于招生政策、学校地理位置等原因,笔者所在的学校生源质量不高。我所面对的是一群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是一些调皮捣蛋、四处闯祸的学生。他们大多数人要么家长在外打工,要么家长离异由爷爷奶奶带大。亲人的关怀、身边人的赏识对于他们来说很少。从小到大很少有人给他们以积极的正面的鼓励,他们往往是被批评的对象,所以面对批评、指责时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唤起他们沉睡的心灵就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只有知耻才能后勇。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主要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不是“传授的本领”。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把这种“教学的艺术”渗透在课堂上以及课外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的采用激励性的作文评语,就会架起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进而提高作文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往往喜欢挑出学生作文失误的地方,不停地提醒学生,总是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进步。殊不知,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辛辛苦苦写的作文被评得体无完肤,不但不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进步,反而会使其产生一种厌倦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过程中,要适当地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作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其潜在的写作动机,变被动作文为主动写作。因此,我在批改时常常留意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加以激励,激起其写作的兴趣。比如,有的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常常发现,有少数学生书写潦草、内容空洞、语无伦次等问题,可以说是一无是处。我总是将每个学生看作“大树的嫩芽”,因而也总是像沙里淘金那样,“洗尽沿华始见金”,充满希望,耐着性子,带着电子显微镜和放大镜,去发现搜寻捕捉那“一无”中的“是处”。一经发现,便即刻予以热情地肯定和褒扬,以此唤起学生自信心和求知欲。如在一次作文批改中,一位同学的一篇令人“头痛”的作文,书写潦草,语言晦涩,东拉西扯,文中却写了他同损坏公物的现象作斗争的片言只语,于是我有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那样的欣喜若狂,当即在旁批中写道“这是主人翁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人间的正气,是真善美的表现”。当学生在作文中有了绝望的情绪时,我就用“永远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绝望的人”来激励他面对人生的风雨;在面对误解时,“用轻松、理性的态度看事情”,其实一切没什么大不了的。“把你的脸转向太阳,阴影就会被甩在身后”了。渐渐地,我发现很多同学一改过去作文如临“大敌”的畏惧情绪,他们用心去编织自己美丽的梦,有了真情实感,内容渐渐充实起来,字迹也渐渐工整规范起来,用词也懂得斟酌、推敲,造句也日渐通顺起来;看待问题也变得积极向上了,做好事也更为乐意勤快,纪律性也渐渐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也日渐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所拟的批语应始终贯穿着这一精神,着力挖掘其潜能,激励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从尊重学生的愿望出发,把学生摆在平等的乃至主人翁的位置,禁忌使用命令、训斥、挖苦、讥讽的口吻,而采用商榷、征询、启发、谈心的语气。如:“这样改,你觉得如何?”或“可否从另一角度考虑?”或是“语序这么调整,是否更容易准确地表情达意?”等等,语气委婉,态度温和,从不一棒打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始终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作文的主人,自己是被老师尊重的,自己的想法被重视了,自己也有那么多可取之处,不能自暴自弃,如果自己都放弃了自己,可能就真的没有希望了。不放弃自己就是一种自我拯救。

学生在作文里有时错字连篇,别字成堆,这常常是令教师头痛的棘手的事,我遇到这类现象时,总是不忍心在学生的卷面上打满红叉,认为那样做是实在是件煞风景的事,这对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无疑是一种无情的伤害,因而总是从鼓励出发,“笔下留情”,也就是只在错别字下面划一横线,以示有误,并在旁边画一待纠正的框子,启发学生自觉改正,最后在批语里写上“这么多的常用字给写错了,应该是粗心所致吧,完全相信你在下次作文时会更加细心起来,字也写得更漂亮”。这样的做法,本着既启发学生、关心学生、同时又尊重学生的精神,“心慈手软”些,总比那些“秋风扫落叶”“恨铁不成钢”式的生硬方式更奏效,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更能激发写作的积极性,同时也更能沟通师生的心灵,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阅历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在作文里难免出现一些不严谨乃至错误的说法。对于这样的作文要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精心引导,善意“开通”。对此,直接否定不如引申归谬效果好。例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她欺骗了我,从今天开始我再也不相信别人了。”我在旁边批道:“真的?一个人骗了你,难道全天下的人都对不起你吗?为什么要一棒子打死一群人呢?爸爸妈妈也不可以相信了吗?太偏激了吧?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啊!”后来这个学生说:“我一直都很信任她,可她却把我的小秘密告诉别人了,我很伤心。现在我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了。”我体会到,认真写好作文评语会令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学生感到老师是关心他们的,是认真批改的,可以帮助他们这些青春期的学生解决一些疑惑,他们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对老师的尊敬之情。老师的认真批改表现了老师对学生劳动的尊重,老师的这种爱心又会赢得学生的尊重。这样师生之间便产生一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良性感应,从而能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为此我拟批评语时,可嘉许可不嘉许时,一定要嘉许,可加“好”可加“很好”时,加“很好”更好。比如:我去年所带的班级,基础差,谈不上有什么作文“尖子”,但我却痴心于“矮子里拔将军”。所以,倘发现他们作文里一个词语用得好,我就在文旁批“用词贴切”。有一句写得生动形象,我用圈点之后写上“堪称佳句!”如果是整段文字写人叙事自然,状物抒情得体,我就索性用“很有文采,十分难得”等话语加以赞许。长时间地这样做,“矮子”里边也真有“将军”“拔”出来了。

篇5:用感人事迹唤醒他的心灵

龚莉莉 14041119 南口学校

案例背景:

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过去听父母讲的一些事,现在可以独自去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对于一些自控能力差,道德判断能力低的学生,让他们独自面对班级这个小集体,会出现故意违反纪律、不讲礼貌、撒谎、小偷小摸等行为。作为班主任,如何在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理念,如何采取学生适应接受和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案例的基本情况:

班里有学生反应:中午上学时,徐xx同学趁着班里没有人,就去翻其他学生书包,但是班里没有人丢东西。我也认真观察了几次,中午最先进班的同学都不是徐xx。有一次,学生送我一袋三角板,是粉红色的,上面印有米老鼠图案非常漂亮,我就把它放在了讲桌上方便使用。可是第二天,三角板不见了,只留下空空的袋子,当时我想会不会是徐xx拿的呢?徐xx是个个头矮小,性格内向的小女孩,下课时很少出去玩。解决过程:

我发现三角板丢了,没有说什么,在下午课时,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郑冬花是江西上饶影城的一名保洁员,从2003年开始,10年间她共捡到36万余元现金和物品,相当于她10年工资总额的4倍。虽然月薪仅千余元,面对伸手可得的钱财她却从不动心,每次捡到的钱物都如数交给失主或影城失物招领中心,价值小的有不值钱的钥匙扣,价值大的仅一个包就有12万多元。可郑冬花看来,钥匙有时比钱包还贵重,“没了钥匙可怎么回家呢?” 记者20日在上饶影城见到郑冬花,瘦小的她正拿着扫把钻进一排排座位中,娴熟地将各个角落的垃圾清扫出来,细心地检查每个座位是否有观众遗忘的物品。仅仅几分钟,一个百人影厅就被她打扫得干干净净。

10年间,郑冬花捡到最多的是手机和钱包。2011年9月,一对夫妻看完电影,忘记把背包拿走。郑冬花捡到后立即交到影城办公室,包内有现金12.8万元,这是失主准备买新房的首付款。下午6点多钟,郑冬花下班了,夜色中她骑着单车急忙往家里赶,记者跟随她穿过一条羊肠小路来到她的家,简陋的房子收拾得干净整洁。回家后,她需要照顾患有糖尿病的丈夫和正在读高三的女儿,她承担了家里的大部分重活和累活。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郑冬花对捡到的钱物从未贪图过半分。“别人的东西就是不能要。”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让人感受到她的真实和善良。

故事讲完了,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郑冬花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做好事的人。”、“他心里想着的不是自己,而是丢东西的人。”、“不贪图富贵的人。”、“善良的人”„„

“同学们的回答都非常的精彩,这种行为称为“拾金不昧”,他一颗金子般的心,诠释着诚信的真谛。如果有这样的人在你们身边,你们会喜欢他么,为什么?”

一位同学说:“我肯定会非常喜欢他的,他会在我困难时能帮助我,会给我带来快乐。”

另一位同学说:“我也会非常喜欢他的,我要向他学习,多帮助同学,多做好事。”

徐xx也抢着说:“我曾经丢过一件漂亮的衣服,被同学的妈妈捡到了,在上学时还给了我,从那以后我会经常去他家玩,阿姨经常给我们做好吃的,我非常喜欢他。”

„„

我接着又问:“如果你捡到了东西会怎么处理呢?”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还给丢东西的人,有的说找不到失主就交给警察,有的说把东西交给居委会,有的说交给老师等等。

“如果你发现别人的东西你特别喜欢,非常想拥有它,你会怎么办?”我追问道。

“让妈妈买给我”、“用自己的压岁钱去买”、“把零用钱攒起来去买” „„ “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办法,大家想想,如果你没有钱买这样东西,而且家长觉得它没有什么大用途不给买,你能不能把它悄悄地拿过来占为己有呢?”我说。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有的说拿别人的东西犯法,会进警察局的;有的说那样做就是小偷,小偷是最讨人厌的;有的说丢东西的人会很着急的;还有的说偷东西如果被人家知道了可能会挨打的。只有徐xx红着脸不说话。

通过徐xx的表情可以看出今天的教育目的达到了,于是做了最后的总结:“同学们真是长大了,能够用自己方法合理地处理一些问题。老师相信,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同学们会以郑冬花阿姨为榜样,助人为乐,拾金不昧,不偷不抢,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好学生。如果谁还有些想话想单独跟老师说,可以在课下到办公室找我,我期待你的到来。” 课下,徐xx到办公室找我,把三角板还给了我,还主动承认了错误,并向我保证今后要做个助人为乐的人。我没有责怪她,反而奖励了她,表扬她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相信她以后会做得更好。反思与对策:

回首我对这同学的教育历程,陷入了深深地思索中。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对待小学生的犯错,如果一味地居高临下的说教,反而会引起同学们的反感,收不到教育的效果。如果你一味地去训斥,效果不一定好。如果你为该同学留有空间去思考,在同学面前为他保留一点面子,让他自己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6:用智慧唤醒学生的心灵

作者:薛瑞萍

“你已经学会阅读了。” “可是,我还是喜欢听你读。”哈娜(电影《朗读者》中的女主人公,编者注。)的话让我一时泪流满面。“娑婆世界,耳根最利”。“决定人成为什么人的,是他看到的东西更是他听见的声音。”人们对于耳福的追求是多么孜孜不倦啊:买房子购音响,MP3、MP4不断升级换代,满大街都是神情恍惚,让你很为他们安全担忧的耳机一族,然而这些沉醉的人群中,有几个留心寻觅过文学的声音,有几个能够陶醉于文学的声音?是的,这样的朗读和对朗读的倾听,大多中国人已经不需要了。一个小沈阳就足以让大家笑翻天了!中国人在审美、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高级需求早就淹没在物质追求与低级趣味的滚滚洪流中了。

然而朗读——《朗读手册》(美国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著,编者注。)的作者说,朗读是让孩子热爱阅读的唯一而重要的方式。

朗读还是提高学力的最好途径。默读看不懂的,通过朗读却能够听懂,这很奇妙。第一,因为朗读,默默硬读的艰难和生涩得以消失或者缓解,连贯流畅的朗读,让文意和思维变得连贯流畅;第二,语调也是一种奇特的语言,富于乐感的朗读更是一种音乐化的语言,能够为你的理解提供强大而温暖的助力。第三,人有一个特殊的器官,能在听话的时候进入讲话者的思维,感应讲话者的思维。如果父母、教师所读的东西是自己深刻理解、深深感动的,这种理解和感动也可以传染给孩子。

朗读是培养高级语言能力的途径。人学会说话,是用耳朵自己听会的,而不是父母教会的。语言能力是分档次的,文学化语言、抽象语言等高级语言是儿童进行学习的精良工具。3岁之前的海听让孩子自己学会说话,拥有了基础语言

能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心愿和诉求,实现交流和沟通。要让孩子具有高级语言能力,拥有高级学习工具,就得让他们海量倾听高级语言。

而中国家庭朗读气氛单薄近乎真空,学生除了课堂,就再不朗读,再也听不到朗读,再也听不到文学的声音。所以,朗读在今天尤为重要。中国的教师,必须同时是父母。通过朗读,把性灵的种子播种到孩子心中,让神圣的声音震荡孩子的心灵,从而使得这个民族有希望,变得可爱、美好。

我是热爱朗读、诵读的。下面是班级朗读的一些实践和体验。所谓实践,是全无计划,想到哪儿做到哪儿,完全凭兴趣,完全跟着感觉走的那种。我相信,一个教师,只要专注倾听儿童需要的,努力满足儿童需要,就可以弥补工作缺乏计划的不足,甚至比有计划的人做得更好,更灵气。一年级:朗读能够帮助建立秩序

我要先从音乐说起。从《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到《五(2)班的语文故事》有很多关于音乐的记录。最初的听歌,是为了让孩子被拼音蹂躏得干燥疲惫的心得到休息,也为了辅助教学、生成秩序。一年级是恢复和培养秩序感的关键期,在一年级,借助音乐建立秩序是我的得意之举。之后,一直怀着沾沾自喜的心态关注身边同事在一年级是如何建立秩序的。我看到:教一年级的小安老师建立秩序,方法就和我不同。当学生疲倦或者要乱的时候,她就读三两分钟的小故事。而我呢,只愿意在他们表现好的时候,讲故事给他们听。一个读,一个讲,都是不定期。因为念故事,小安的班级秩序正在卓有成效地建立中。她的一年级孩子的“听读”,安静、专注胜过我们二年级孩子的“听讲”。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大约就在于我是在讲,而她是读吧。讲的过程,多多少少,教师还是要在组织语言和回忆情节上分神,所以不能把全部心思放在文章及与儿童情绪的交流上,所以呢,从教师到学生——安详和享受的程度,也多少有些差距。我同意卢安克的看法:人有一个特殊的器官,能在听话的时候进入讲话者的思维,感应讲话者的思维。如果教师所讲的东西是自己都不清楚、不相信的,那么无论他的讲话内容多么清晰明了,在声音之外,孩子感应到的也只能是混乱、茫然和虚无。一样的道理,因为朗读,教师可以专注、沉醉于文字本身,这份专注和沉醉电自然随着声音传染给了学生。声音之外的感应和互动,此之渭不言之教,不听之听。这,大概就是佛法中所说的“心悟”吧。

于是开始老老实实地读。《车的颜色是天空的颜色》(阿万纪美子著,彭懿译。)、《小小的乘客》,之前我给孩子们讲过。现在,我一字不漏地念给孩子们听。这是开头:“一辆闪闪发亮的天空颜色的出租车。停在那里。蹲在车尾巴上的那个人,就是这辆车的司机松井五郎。从刚才起,他就在那里起劲儿地查看着车的轮胎。他的圆鼻头上,滚动着一粒粒汗珠。”

叙述从容紧凑,文字清新饱满,犹如荷叶上的朝露。孩子们是可以闭着眼睛听的。作者字斟句酌,精心锤炼的文字,哪里是教师的口述可以比拟?还有:吐了一口烟,他这才往四周看去。道路这一边,是泛着淡青绿色的麦田,一直伸向天边。另一边是长得要高一些的蒲公英。浩浩荡荡,就像是一块紫颜色的地毯。对面,是层层叠叠的五座绿色的山冈。看上去像钢盔扣在大地上。唷,已经是春天了。松井想。我吃惊地发现,写景文字,儿童非常喜欢听,如果是阅读,他们大多会跳过去的。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除了语文教师,谁有可能念这样的文字给他们听呢?俄国文学中,静物描写多得让人吃惊——尤其是屠格涅夫,读者几乎可以随着他的文字,迷失在那起伏的禾田,或者那无边的旷野。干净的屠格涅夫,干净的俄罗斯文学。这份干净,何止属于作家抑或是文学?这也是一种至为珍贵的民族性。这份干净、安静、高贵,正是中国奇缺的。

“吐了一口烟,他这才往四周看去。”是不是很有韵律?好的文字就是这样富于乐感啊,擅长朗读的小安,怎敢说你的朗读和音乐没有关系?什么是音乐?音乐是声音世界里美的秩序。什么是美?美是秩序的感性表现。什么是秩序?秩序是儿童生命健康美好的必需。什么是最好的文字?最好的文字不是诉诸大脑和眼睛,而是诉诸心灵和耳朵。乐感,乃是一切言说的最高境界。呵呵,是不是有点像绕口令?一句话:当我们怀着对美好事物的虔诚,对儿童生命的虔诚,捧起好书,坚持不懈为孩子朗读起来的时候——好的秩序,好的班风,都将慢慢到来。因为泰戈尔说,“这世界乃是为美的音乐所驯服了的。狂风暴雨的世界。”

我知道,不信的人们会放声大笑,觉得看云(薛瑞萍网名“看云”,编者注。)很搞笑。要笑你就尽情地笑吧,告诉你,还有更可笑、更不可思议的,那就是《朗读手册》记载的故事。小欧尼尔校长每天用10分钟的时间进行全校朗读和默读,3年内让一所臭名昭著的烂校誉满全美,校长也因此荣登《时代》周刊封面。“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的,它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对于不信的人,3

这世界上所有随美好事物而发生的自然而然的事情,都是笑话,都是天方夜谭。然而我们是有信的!

教师为学生朗读的时候表情不要过分丰富,语调不可过分夸张。相对含蓄的朗读能够给孩子留下想象的空间,也是对儿童心智的尊重。过分丰富的表情,过分夸张的语调,一方面说明教师不信任孩子理解的能力,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心性不够沉静,对于文本的理解失于单一。对于高智商、高情商的孩子,这是一种刺激、干扰和侮辱。他们会觉得聒噪,会起反感。我们要区分激活想象和刺激情绪敏感区的差别。

二年级:朗读和学生日记、班级书库的关系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事情,好难!他们需要学习完整写一件事。学习的最好方式是复述老师读过的故事。事实证明,这也是他们喜欢的学习。二年级日记《薛老师讲的故事之第一场夏雨》,“薛老师讲的故事”——这是很多学生日记的副标题。对于我,这是巨大的鼓舞。请看:

05年11月22日 星期二睛

第一场夏雨(鲍秉轩)

今天下午,薛老师给我们讲了《小巴掌童话》里的一个故事,名字叫《第一场夏雨》。还告诉我们下个学期可以给我们买这本书。

夏天到了,天气很热。鼹鼠弟弟直叫:“热啊,热啊!什么时候能下雨呢?今年的第一场夏雨什么时候能够来到呢?”

天气预报说明天就下雨了。真是令人高兴!

第二天早上,鼹鼠弟弟很早就起来了,眼巴巴地等着今年的第一场夏雨。可是因为起得太早,鼹鼠弟弟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天闷了,真的下雨了。呼呼的风他没发现,轰隆隆的雷声他没发现,沙沙的大雨他也没发现,因为他睡得太香了,等他醒来,怎么感觉凉快多了?看见草绿了、花更红了:他“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小黑熊走过来说:“好好的你为什么要哭呀!” “我真想在雨中翻个跟头啊!”

小黑熊说:“不要紧,过几天还会下雨的” “可是,那就不是第一场夏雨啦!”鼹鼠弟弟说。

小黑熊拉着他来到一棵树下。小黑熊使出最大的力气摇着树,雨水从枝叶中沙沙地落下来。鼹鼠弟弟在树下连翻了几个跟头,又伸出舌头接住雨:“啊,雨是甜甜的。、这是今年的第一场夏雨。他躲在树叶中间呢。”

(选自《我们班的阅读目志》)

在低年级,捧着书朗读更能让孩子对书产生渴求。由一篇而一本,由一本而一套,由一套而一架,再到班级书库的建立。孩子的日记还有放学后兴致勃勃的讲述甚至可以唤起家长对于建立班级书库的热情。要知道,餐桌上的故事,是唤醒家长的重要渠道。

三年级:每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白色朗读及朗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每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

因为《朗读手册》,从三年级起,每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学生称之为一周一次的节日。朗读需要有好的情绪,早上上班,最坏情绪的就是作业不齐。为了有好的心情朗读,我痛下决心,周末不布置作业。比作业更要紧的,是授课听课的状态,是40分钟的教学质量。只要作业少而精,只要教师不以班上最懒孩子的需要为作业标准,日日清、课课清是可以做到的。做到的好处是授课状态好,教学效率高,作业于是更可以少而精。

你注意过没有,当你讲述和朗读的时候,面前的孩子最难区分强弱优劣!对于学习力弱的孩子来说,歧视心或者差别心只能强化他们对于自己差和弱的负面认同,一旦这种负面认同深入骨髓,老师作用于外部的帮扶只能使他们以更快的速度一路下滑。所以。对于班级这个有机整体来说,亲如一家、打成一片的体验,对于增强班级凝聚力,唤醒自信心都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我要多多地为他们朗读起来,所以,我要借着美好事物的滚滚热流,一周一次,让班级亲如一家、打成一片。一周一次,让集体围绕美好的事物,重新整队开拨。

二、白色朗读。

教师在黑板上写字,孩子们跟着念:“大闹”——随即欢呼:“大闹天宫!孙悟空大闹天宫!”

感谢把《西游记》改写成自读课文的老师。因为他们的劳动,才有了这样新鲜又不隔阂的文字,这样适宜儿童的富有感染力的语韵,这样激越而美好的朗读时光。

“悟空杀得性起,摇身变成三头六臂,六只手挥舞三条棒,滴溜溜地像是纺车儿转,打得众天将节节败退,吓得玉帝战战兢兢,慌忙传旨令游奕灵官和翊圣真君快上西方请佛祖来降伏。”

很多人笑出声来。因为他们看见:穿着新羽绒服的教师站在台上,热气腾腾,“呼哧、呼哧”——为什么?刚才教师一边读一边拳打脚踢,从讲台这边打到那边,复从讲台那边舞到这边,同时还要留神不要一脚踏空,摔下讲台——多不容易啊!

“大闹天宫的故事,你们早就熟悉了,几乎人人都能讲。为什么今天还听得这样入迷?”

“动画片,电视剧,只看见孙悟空打来打去,不知道他像猛虎下山,青龙出海。”李旭冉比划着说。

“哈哈,是‘猛虎下山,蛟龙出海’啊。”

“是的是的。”晏楚芸大声说,“很多很多好词语,都是电视和图画书上没有的,听着好带劲!”

“晏楚芸刚才说到了词语,有记住的吗’”

“刀枪不入,雷电难伤!”李卓然脱口而出。我知道,她正在读《杨家将演义》。

„„

“如果你们手里有《大闹天宫》,老师最希望你们做的是什么?”“朗读!像老师一样地朗读。”

知道了故事还要读,有意选择学生熟悉的故事朗读。文章也好,图画书也好,读过一遍之后,选择精彩片段再读,我称之为“白色朗读”——对人发生深刻、实在影响的朗读。在白色的朗读中,回味细节和品味文字。在白色的倾听中,学习朗读。

忘不了初中。每晚6点,我守着破旧的小半导体收音机,收听《岳飞传》的幸福时光。那时候,刘兰芳是我的偶像。人在童年、少年,人在精神发展的饥渴 6

期、旺盛期,所有真正“听进去”的——引起强烈震荡和共鸣的声音,即便从未有意识地模仿过,他的口语能力也一定和从前大不一样了。口语能力,是练出来的,更是读出来、听出来——熏出来的。

四年级:对民主意识和独立精神培养的关键期

一、讨论的意义就在讨论本身。

高陈、晏楚芸分别再读《花婆婆》的第3页和第13页:

每次爷爷说完了故事,艾莉丝就接着说:“爷爷,我长大以后,要像你一样去很远的地方旅行,当我老了,也要像你一样住在海边。”“很好,”爷爷笑着说,“但是,你一定要记得第三件事。”

“什么事?”艾莉丝问。“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好哇!”艾莉丝答应得又快又大声。

她常说一些很远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有一次,我告诉她:“等我长大后,要像你一样去很远的地方旅行。当我老了,也要像你一样住在海边。” “很好,”花婆婆摸摸我的头说,“但是小艾莉丝,你一定要记得做第三件事。” “什么事?”“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情。”“好哇!”我答应得又快又大声。

由于朗读交给了学生,教师有精力组织讨论: 1什么是第三件事?为什么这是第三件事?

一、爷爷是在孙女表达了两个心愿以后,接着叮嘱孙女的,自然是第三件;

二、花婆婆的爷爷和花婆婆年轻的时候都周游世界,饱览世界美景,结交了很多朋友,晚年都住在海边。他们度过了幸福的一生,发自内心地感激世界、热爱世界,所以他们自然想为这个世界做贡献。

2为什么是第三代人?

一块小黑板上,学生一看就笑了,大声念:“小艾莉丝——小艾莉丝的母亲——小艾莉丝的姨婆(花婆婆、外祖母的姐妹)——小艾莉丝的曾外祖父——小艾莉丝的曾曾外祖父(花婆婆的爷爷)”

“从头到尾,故事涉及了几代人?”“五代人。”“从曾曾外祖父到花婆婆是第几代?”“第三代。”“从花婆婆到小艾莉丝是第几代?”“第三代。”

“为什么跨越这么久的年代?为什么都是第三代?”“一代接着一代,人慢慢长大,世界慢慢变化。” “世界变得美好,需要一代接一代人的努力,”

为什么是第三代?为什么几乎在所有经典里、故事里,讲的都是爷爷奶奶?尤其是爷爷?《蜜蜂树》、《爷爷一定有办法》、《爷爷有没有变成幽灵》、《爷爷的天使》等等,这可不是偶然的巧合。

天地洪荒,当狩猎能力增长,食物略有盈余,行动不必全体一致的时候,由食物、火堆、老人、孩子、妇女组成的基地出现了。基地的出现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基地使得老人(爷爷)对儿童的讲述成为可能。篝火温暖地燃烧,祖孙亲密地偎依——讲述便开始了。人类最初的回顾与向往,梦想与神话,皆始于此。

从此,教育获得了间接学习的高级形式:故事牵引着人类的足迹,也牵引着人类的灵魂。而这一切,全部始于祖孙相对时刻的讲述与聆听。唯有步人晚年的老人,能够将一生演绎为故事;也唯有心无挂碍的儿童,能够全身心沉浸于故事——从而萌发“我要这样”、“我想那样”的渴望。当第一批听故事的孩子长大,作为新的猎手和开拓者踏上征程,他们的未来必和父辈不一样了——因为他们心里装着故事,装着梦。

归根到底,花婆婆的故事发轫于爷爷膝上的讲述。当文学作品出现后,朗读能恢复故事的魅力。

„„

四年级是儿童精神发展的特殊阶段——崇拜教师开始变得有条件,理性思维能力开始萌芽,高级语言能力开始苏醒,几乎不约而同地开始喜欢写读后感,热爱讨论。讨论究竟有多大意义,说不清楚。也许,讨论更为本质的意义在于讨论本身——通过一次次讨论,让学生知道,不要轻易拜倒在权威面前,不要轻易被权势吓倒;一切都可以讨论,这世上没有唯一的真理。这就是润物无声的民主教育,这就是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培养。

二、文学浸润即民主启蒙和人格培养。

即便不讨论,只要我们提供给孩子的阅读、朗读文本是风格多样,个性鲜明,体现作者对于生命独特体验的,那也是一种作用于根部的民主启蒙、个性培养。

当太阳掩盖了金色的光辉,深深地沉入永恒的黑夜:当狂野毁灭的火焰在天空中升腾,当死亡在放肆地狂笑,自然濒临灭绝,人类将会独自存活于世界的遗骸中,在这个坠落的星球上,人类永存。

这种句式,教材中绝对不会出现。即便神光偶现,也会被“好心”的编者以“适应儿童接受能力”的名义删掉或者改得平庸。只读这种东西,思想会被催眠,感觉会变得麻木。通过纯正文学的朗读、浸润,让人变得敏感——从而使得思维力、感受力得到开拓和伸展;从而使得儿童因为这样的熏染,在未来的岁月里能够近乎本能地拒绝套话的催眠、思想的牢笼、情感的诱骗;从而使得他们成为独立、果敢、真诚、优雅的一代新人——这正是母语教学的任务。

语言是存在的本质。改变阅读内容,改变话语方式,就是从根部一点一滴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方式,生存状态。这就涉及到了民主宪政和人格培养。所以古往今来的专制暴君秦始皇、希特勒、斯大林等无一不是热衷予焚书、禁书——那些无关政治的书,其实最关政治。在不起眼的不毛之地,在土壤的深黑处,一些种子伸出了柔软纤弱的根须。将来,这里是否会长出一片郁郁的林莽呢?不知道。如果不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只要行动,一切皆有可能。

再说一遍:请相信儿童生命的主动性,请相信伟大作品的召唤力,让我们怀着虔诚为孩子朗读起来!

五年级:因为有了《全阅读》

五年级时,全班都有了《全阅读》(全名《亲近母语·全阅读》,作者:徐冬梅。编者注。),读得多讨论较少。相比讨论,大家一起读起来,更朴素,更实在。愿意读就读,愿意讨论就讨论——我们在倾听儿童需要的时候,也要同时兼顾和呵护自己的兴致。统计一下,一年当中,除了图画书,我们朗读了22篇《全阅读》。有时候是一节课两三篇。这里讲两个课例,说两点体验。

一、危险的过渡期。

《人与动物》,一篇值得诵读的论述文。清新,蓬勃。阅读的感觉,仿佛听见“自然之子”梭罗赤脚站在未经污染的健康原野上,向人们,也向兔子、海獭、蜜蜂、鸟儿发表亲切有力的讲演。字里行间处处弥漫的是生命感和启示力,让《谈礼貌》这样的文章显得弱智可笑。

你听说过/类似一只鸟站在枝头/为自己完成一半的小窝悲叹,并费尽心思地思考如何继续完成/这种事吗?你看过奇形怪状丑陋不堪的蜂窝吗?或是曾经留意/在这些小群体中/有任何类似人类的讨论举动,好似这些建筑师们/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句式好新鲜!这样的问题好新鲜!“有谁读过这篇《人与动物》?”沉默,面面相觑。“为什么没有读?为什么竞没有一个人读?” “它不是故事,不好玩,没意思。”

“是的,故事好玩,故事有意恩——但,这是小小孩水平的好玩和有意思。五年级了,长大了的我们,应当尝试从非故事类的文字中得到新的、高一层次的阅读乐趣、阅读满足。你们以为,人和动物有什么不同?”

“人会思考而动物不会思考。”“人有感情而动物没有感情。”“人会使用工具而动物不会。”他们来兴趣了。发言,反对,争论——教室里热闹起来。

“梭罗,一个伟大的美国人,散文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哲学家,其著作《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年,150年来风行天下,不知出版了多少个版本。”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梭罗”“《瓦尔登湖》”,“想不想知道梭罗的看法?”“想!”

逐段朗读开始了。方法是梭罗式的朴素:一人单读,然后讨论,齐读。朗读、讨论俱是兴致勃勃。通过朗读和讨论,学生知道,人与动物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有理性而后者只有本能。“和我们相比,低等动物是更高明的医生。如果生病了,许多动物都能找来特殊的草药。它们并不把这些草药作为食物,但找来的草药的确可以治愈这些病症。然而,整个人类医学界却可能花上整整一个世纪去争论某种特定药物的效能。”

联系读过的《蝉的产卵与孵化》,联想《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电视节目里看到过的种种奇迹,学生对于“动物本能”充满敬意。

然而,接下来的文字,旋即又让学生充满自豪。“鸟窝的结构的确堪称完美,但19世纪燕子筑的巢和诺亚方舟橡上的巢比较起来,几乎完全一样。但是如果比较原始人的挑战屋和古希腊、罗马的寺院宫殿,我们就能发现人类的错误,经过纠正和改进,是如何指引我们前进的。”

最后,因为心情好,教师亲自朗读结尾的诗歌:“当太阳掩盖了金色的光辉,”一句未完,他们激情澎湃地跟进,于是师生齐诵。杜威说:“如果教育没有成功地使诗歌成为生活的一个资源和闲暇生活的手段,这种教育就是有缺陷的。否则诗歌只是矫揉造作的诗歌。”云门弟子对诗歌充满着款款深情。

但这不是结束,人类是否可以,是否应当独自存活于世界的遗骸中?这是很需要讨论的。毕竟,梭罗当时面对的世界和今天已大不相同。还有,文中说“当人类停止犯错误,开始从教训中收益时,他们的生命也已消耗大半。”我问他们,“李时珍行万里、尝百草,几乎耗尽一生才写成了《本草纲目》,他的努力是否有意义?”

“有意义。”“为什么?”“他写成了《本草纲目》,后人就可以在《本草纲目》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所以说,书籍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现在,你们还觉得《人与动物》不好玩,没意思吗?”“很好玩,很有意思!”„„

有位母亲告诉我,一向酷爱阅读的女儿最近不太喜欢读了。教师猜测:除了周期性的懈怠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童书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胃口,她需要更新鲜、更营养、更有嚼劲的阅读。然而,这种阅读比孩子已经习惯了的童书阅读,好比攀登之与散步,需要牵引和鼓励才能开始上升。

五年级了,长大的他们——在今天,需要尝试从非故事类文字中得到新的、高层次的阅读乐趣和满足。孩子们正处于彷徨寻觅的过渡期。“一切过渡都是危险的。”斯宾塞如是说。

既然感知过渡期的来临,那么伸出臂膀拉一把,推动孩子勇敢地迈上精神发展的新征程,这是师长的责任。否则,无力跨越障碍的心灵可能因此滑入黑暗的沟渠;否则,即将进入青春期的他们可能被“情感小说”、“青春读物”类的垃圾蛊惑、吞噬。过渡期的孩子容易厌学或变坏,这些孩子的厌学或变坏,又往往缘于教育者无视、压抑他们真实的精神渴求——因为面对以考试为名强行灌输的陈腐无聊的知识碎屑,反叛的孩子往往比乖孩子更健康,更具生命力。

感谢《全阅读》。人手一本的《全阅读》,是一根结实的绳子或者牢靠的渡船,因为它,“危险的过渡期”可能不再危险。

二、培养浩然正气,培植深固的善根。这是后来发现的效果。

当我们读到《不管怎样,总是爱着他们》,齐读,再齐读——孩子的声音里隐约有了惊奇与感动。

我对他们说,“八个段落,八句话。选择最有感觉的读。只要一句,只要朗读。不必说理由。”

“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朱翔宇读。然后自顾自地说:“有时候真是这样,你做了善事,人家却说你是自私自利,但是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

鲍秉轩读,“诚实与坦率可能使你易受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老师情不自禁发议论:“是啊,卖假货而发财的,不一定都会受到法律制裁。有时候,诚实和坦率会给你带来孤独与伤害;有时候,真相不会大白于天下。然而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因为这世上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良心!”教师用力在黑板上写,学生大声地念着。“因为这世上有比孤独和误解更可怕的感觉,那就是——良心不安!”似懂非懂的震撼中,他们再次朗读。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一切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李欣读道。老师又问:“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春天播种、夏天耕耘,到了秋天,农民是否一定能得到丰收?”“不一定!”

“可能遇上干旱。可能遇上洪涝,可能闹起虫害。可能遭遇假种子、假化肥。然而,农民能够因为这么多可怕的可能,而不去播种不去耕耘不去劳作吗?”“不能!”

“为什么?”“你付出,可能收获,可能不收获;你不付出,你将一无所有。”韩玉峥说。

“学习也一样啊。付出之后的收获,不仅是粮食,不仅是成绩,更有付出过程中的体验:满足与缺憾,期待与失落,甜蜜与苦痛,欢笑与眼泪。做事是为了活着,但活着更是为了做事,做善事。否则,你就从来没有作为自己,作为真正的人——真正地生活过,”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一切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教师语罢,学生齐读。

如是三番之后,再次诵读全篇。

“人们确实需要帮助,而你若是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受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反而会被踢掉牙齿,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这是誓言,百折不挠、百折不回;这更是倾诉,无限真挚、无比温存。“不管怎样,总是要„„”“不管怎样,总是要„„”“不管怎样,总是要„„”——不管怎样,总是要!一次又一次,当60个孩子毅然决然又充满感情地念出这种句式的时候,教室变得庄严肃穆。

这个故事还在延续。后来,孩子们放声朗读图画书《夸父追日》。最后一幅中,鸟儿翩翩飞翔,果实累累坠枝。邓林下,厚实凝重的殷红几乎涨出画页,堆到面前。“红红的,这是什么?”老师问。“血。”“太阳。”“土地。”“生命。”“是的。这是土地,是阳光照耀、生机蓬勃的土地,是夸父用生命滋润、绚烂了的土地。夸父是活活渴死、累死的。夸父的血,蒸发进阳光,又随阳光温暖、肥沃了大地,所以,这红色也是太阳、血液和生命。”

“朗读图画书之前,为什么先读《不管怎样,总是爱着他们》?”老师又问。“夸父就是这样的人,不管当时的人们怎么嘲笑和劝阻,不管以后的人们记不记得自己,他总是要追逐太阳,他甘心为大家而死。”

“他也是为了自己,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夸父热爱阳光,夸父希望大地上生机蓬勃、鲜花盛开。他宁愿死在追逐太阳的路上,也不愿苟活在黑暗和寒冷中。”孩子们说。

我朗读,固然是为了学生,更是为了自己对朗读的热爱。叶嘉莹说:“我在台湾很差的学校,给很差的学生讲诗词。每一堂课我都认真讲,不是为了学生,而是为了我讲的李白、杜甫、苏东坡。他们和他们的诗词,不容许我不认真、不虔诚。”优质的教育从来不肯迎合儿童当下的兴趣;优质的教育从来都是从适宜的高度引导学生——带领学生围绕伟大的事物起舞、成长;优质的教育要求教师的心中首先装着伟大的事物,然后才是学生。否则,爱学生就是一句空话;否则,我们拿什么去爱他们,帮助他们?

“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也许对于部分孩子来说只是口头禅,然而它的脱口而出,说明它已经形成班级的集体无意识。神圣的话反复听。简单的话反复说。久而久之,总会在一些人那里沉淀为不假思索的信念和本能。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语言素养是一切教师的第一素养。所以他还说:所有教师首先要是语文教师!在这里,朗读和诵读已经没有界限。

三年级时带着孩子们一字一句读过《三打白骨精》,我很是喜欢。玄奘西行,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凭借的什么?一瓶一钵而已!方寸之心里一点不灭的信念而已!

都说教师不自由,可我觉得,自由从来不是自上而下赐予的,它是凭借信念和意志争取到的,自由的程度从来都取决于我们坚守正道、向善向美的信念和信心!我们是教师,成年累月,我们教育孩子要有理想、有追求,要树雄心立大志,认准目标不屈不挠!如果我们所说的一切,连自己都不相信,连一点都不能做到,我们怎能担当起教师的名号?何况,每周一次为学生朗读起来,绝不是需要克服千难万险的悲壮之举。

朗读是什么?朗读是我们背离太久的太阳,是我们遗忘太久的篝火。因为在孤独与寒冷的荒漠里漂流得太久了,且让我们用心点燃心,用朗读带动朗读。捧起好书来,围拢在阳光下,聚集到篝火旁。在客厅、在书房、在教室、在办公室;为儿子、为女儿、为学生、为自己——为珍藏于心中、沉默于书中的美好世界,发声朗读起来!

上一篇:做一个从容的自己小学作文550字下一篇:送给员工的端午节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