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个性的唤醒

2022-09-11

语文教学应尊重其本来个性, 按客观规律有的放矢的开展针对性教学。回望我们曾经的和现在的语文教育, 似乎能看到一点钝化甚至愚化教育的影子:文学作品的欣赏永远贯穿政治价值这根红线, 而真正属于七情六欲的真实的人已经淹没;考试答案统一化;课堂提问程式化;学生答案公式化……以至于在不少国人尤其是从政为官者的心眼里, 屈原、陶潜、李白等文化巨星是人生不成功的悲剧角色!这是多么悲剧的教育结果啊!所以, 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死死扣住高考这条链, 学生就在分数的牢笼里苦苦挣扎!仕途经济这种单一价值取向已经毒害了一代代国人, 亦正在扭曲着我们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念, 以致我们对陶潜者流进行价值评判时一定要加上“消极”一词, 以致我们对归于自然与天真的生活理想和生命状态总是停留在“意淫”的精神层面。所以, 国人的快乐很少, 幸福指数也低。殊不知, 一个人只要在不侵害不妨害他人的前提下自由选择自己生活方式, 自由确立自己的价值目标就择定位列应得到认可和保护, 只有这样, 人的个性才得以彰显, 社会民主自由的精神才得以落实。如果一个人或一国人被某种单一甚而腐朽的观念绑架, 那么, 必然养成奴性性格, 必然集体平庸。

一、语文教育个性与人格教育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 语文是思想的艺术, 语文是个性的艺术。唯有多元的价值观的指导, 才能培育个性化的人, 才能培育具备独立人格的人, 才能孕育灿烂的文化, 人才有创造力, 民族才有希望。语文教育在一个人、一个民族成长发展壮大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我用“语文的作用就是父母的作用”来形容。基于此, 我们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个性是相对集体性而言的, 没有集体性当然无个性可言。集体性是个性的集合, 灿烂多姿丰富多彩是它的本质特征。据此,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 唯无秦诸子时期是中国文化、中国民众真正有个性的时期, 那是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汉以后中国文化独尊儒术, 标志着统治阶级从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屠杀”的开始, 年深日久, 终于呈现了统治阶级希望并乐于看到的大好局面:万马齐喑!最大的成果是产生了阿Q这个典型形象。但是覆水难收, 鲁迅等清醒者狂喊几声根本无济于事。至于后来我们提倡的文艺主张——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只不过是新郎胸前的花——点缀粉饰, 仅此而已。从汉以后, 中国文化上的大一统, 若论功绩, 恐怕就是牢牢掌控了这个庞大的华夏民族, 让这个民族在自己设置的文化一统的氛围里分分合合,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统治者的权力欲望和占有欲。整齐化一是华夏民族的文化形态, 强大的共性固然可以在某些方面予以我们强大的力量。但文化上的共性也会带来可怕的后果。那就是个性的泯灭, 创造力弱化, 集体性单一、呆滞、平庸。

回到学校语文教与学。语文教师俨然一位文化卫道士, 一位有无限话语权的建筑君主 (满堂滔滔不绝, 但是照本宣科) 。学生正襟危坐, 洗耳恭听 (一般是恹恹欲睡) 。学生作文最集中反映教学效果。学生作文, 拿学生的高考作文来说吧 (笔者参加过高考作文评改) , 千百颗脑袋, 却有着基本一致的思维模式、精神取向和趋同话语, 这是语文教育长期的个性钳制导致学生思维、思想的窒息, 精神追求、价值目标的单一, 选料取材的大一统。要根除语文教学的这一痼疾, 我们有必要重温语文教学与个性保护、个性发展的关系。

二、语文教育个性与行为策略

新大纲首次要求语文教学“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显然, 这是在强调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 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更明晰一点说就是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性和父母性。语文特有的人文品格承载着爱国主义思想、人格的价值观念、人际和谐的思想、社会的责任观念等。所以, 语文教学承载“立人”这项神圣的使命。人而能“立”, 仰赖“个性”。

个性的复苏, 首先仰赖教育者的个性。教育者的个性, 应有如下一些品质:敢于提问, 敢于怀疑, 乐于思考, 勤于学习, 慎于教导, 兼容品格, 大众情怀, 世界眼光。教育者的个性得以留存和发展, 方有受育者个性的海阔天空。而相对于我们这些个性已泯的教师而言, 要重树个性不是容易的事。但是我们要有信心, 坚信“植物人”也能被喊醒。首务, 仍要从观念的更新开始。都心知肚明, 我们的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制约, 语文这门人文学科也演变成了高度技术化的机械训练, 直到今天, 为了增强高考解题能力, 我们还在继续给学生总结何种题型用何种叙述结构, 何种情感用何种语言模式。人的心灵、情感、思想已“流水落花春去也”。作品中寓含的思想情感也“灰飞烟灭”。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人是学习的主体, 必须尊重其主体地位;为学习者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积极主动地认知, 能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和价值观念。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 尊重学生的心理水平、情感特征、认知能力以及某些出乎意料的认知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情怀。只有尊重, 才能呵护, 才能保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从而实现发展人、壮大人的目标;也才能使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转而为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这种传统意义上的主客体轮转能让教师采取“下蹲姿势”, 获得“平视视角”, 保有“欣赏眼光”, 最终实现“民主交流, 平等对话, 优劣互补, 和谐共存”。这对保护、发展学生的个性, 发展学生的思维将起到营养品和保护神的作用。

上一篇:多中心视角下的陕西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治理:模式选择与机制创新下一篇: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