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智慧艺术

2024-04-09

唤醒智慧艺术(共8篇)

篇1:唤醒智慧艺术

唤醒·智慧·爱心——听《全国著名教育名家任小艾教育思想专题报告》有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在这金秋送爽、硕果累累的日子里,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由李主任带领陈儒老师、王霞老师和我到兰州交通大学参加“全国著名教育名家任小艾教育思想专题报告会”。会议邀请了“全国班集体建设特别有成效的优秀班主任”广东佛山南海石门中学李俊兴老师,做了《唤醒学生心理的巨人》的讲座;“全国班主任工作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大兴区德育研究室汪克良主任,做了《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智慧、魅力》的讲座;“全国著名教育名家”教育部杂志社管理室主 任任小艾,做了《教师素质和班主任工作艺术》的讲座。

两天的学习,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型班主任就是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要具有新型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渊博的文化知识、科学的管理方法、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身心健康的复合型的班级学生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现将我们聆听到的各位专家主讲的主题思想和经典教育至理名言,以及自己的所感所想梳理如下,和各位领导、同事共享。

一、唤醒每一个孩子

李俊兴老师的“唤醒”四步走,让我们记忆犹新。“踏步走”、“正步走”、“小组走”、“扶着走”,每走一步,都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每走一步,都把自己的工作放在心中。努力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成功,是他的信条。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这是李俊兴老师给我们每位教师提出的问题。追寻答案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科学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巧。”身为班主任的我们与学生接触时间更多,对学生成长所起到的作用更为重要,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方式更影响着整个班集体的成长。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都有争第一的渴望。只是,有的人争到了第一,达成了心灵的满足,故而能够满怀希望与信心地投入学习、生活;而有的人常常在竞争中失利,挫折的阴影笼罩着他们的心灵,长期不能摆脱,故而消沉,甚至堕落。那么,做为一名教育者,就必须唤醒每一个孩子。任何事情不是改变不了,而在于你是否认识到它对你真正够重要。任何习惯也不是改变不了,而在于你是否看到了改变会带给你的后果。放手不是放松,放手更不是放弃,放手是唤醒学生心中的巨人„„

二、智慧源于一双发现的眼睛

汪克良主任用:“相逢是一首歌——我们和每一名学生相逢,都是一种缘分,一种学习,一种促进,一种成长,一起奏响人生中的一篇乐章!”做开场白,从班主任智慧的十个方面展开,引用了很多案例,给我们很多启发。

之一发现:好班主任要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之二坚持:不必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贵在坚持。每天大课间坚持找两名学生聊天谈心,坚持记录学生成绩,坚持用英语和学生打电话等。之三尊重:没有尊重的爱是霸道的、自以为是的。一封情书、一个小男孩的尊严、有时爱也是一种伤害。之四反思:做事前要想想——你要做什么? 为什么

2做?怎么做? 做完事时要反思——做这件事的成效?有什么经验?有哪些问题和不足? 怎样改进不足? 之五多向、多层面思维:看问题不要有思维定势。之六“违规”:是说班主任可以反常规考虑问题。之七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全的,但惩罚是有条件的:1.集体的利益受到破坏。2.破坏行为是故意的。3.集体中大多数人同意惩罚他。

4.被惩罚者自愿接受惩罚。惩罚的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改错。之八创新:改变已有的观念、理念和方法就是创新。之九活动:主题活动是最显示教师智慧的教育行动。之十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不怕一招会,只怕一招鲜。

汪老师使我们认识到:作为一名班级学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总能将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小事例、时事、笑话等与我们平时的德育工作相结合。

三、爱心是班主任艺术的真谛

任小艾主任说:“作为教师不当班主任,人格是不健全的。”“教师师德高尚与否,要看能否包容犯错误的孩子。”这两句话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爱学生是做好班主任的关键。教师的本质就是爱,教育的艺术就是爱的艺术。而这爱的艺术又可归纳为:“一则”、“二感”、“三言”、“四通”、“五心”、“六法”。

一则,即“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的教育原则。

二感,即班级责任感、使命感。

三严,即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谨学习。

四通,即通晓班主任工作、通晓学科教学、通晓相关学科、通晓教育科研。

五心,即爱心、信心、专心、恒心、虚心。

六法,即优良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感召法,虚功实做的导行法,抓住教育时机的功倍法,捕捉兴奋点的磁性法,(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互促法,自我教育的内趋法。

魏书生有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任小艾说:“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级。”我们每位班主任都应拥有一颗“爱心”,一颗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却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感受到,继而‘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因此,师爱就是师魂,是作为一名教师最根本却是最最重要的因素。

总之,听了三位名家的讲座,让我深深感受到为人师的重要,真正领悟到了为人师应该具备的心怀和情操。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懂得了读书的妙处,反思的用处。不可否认,班主任的工作是辛苦与忙碌的,但关键的是要看心态,我们需要忙并快乐着。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努力地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点成功。我愿用我的一片爱心,去换一方桃李!

谢谢大家!

祁生莲

2012.10.12

篇2:唤醒智慧艺术

在一所施行正确教育的学校里,它所有教职员工中的核心层是具有奉献精神和充满活力的,它就会吸引其他有着同样志向的人聚集到它这里,而那些不感兴趣的人不久就会发现自己不适合那里了。如果核心层是目标明确和警觉的,那么外围那些冷淡的人就会感到羞愧并且离开了;但如果核心层是漠不关心的态度,那么整个团队就会不稳定和缺乏生气。

核心层不能只由校长组成。依赖于某个人而存在的热情或兴趣必然会衰退和消亡。这种兴趣是表面的、轻浮的、毫无价值的,因为它可以被转移,然后屈从于另一个人的心血来潮与幻想。如果校长支配着一切,那么显然就不可能会有自由与合作的精神了。一个强势的人物也许能建立一所一流的学校,然而恐惧和奉承也会悄然进入,而通常发生的情况就是,其他员工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这样的团队无益于个体的自由和了解。员工不应该处于校长的支配下,而校长也不应该承担起所有的责任;相反,每个老师都应该感到自己需要对整个学校负责。如果感兴趣的人没几个,那么其他人的冷漠或反对就会阻碍大家的努力或者让努力白费。

我们也许会怀疑,没有一个核心权威,一所学校能否运作?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其实也不知道答案,因为我们从未尝试过它。毫无疑问,在一群真正的教育者中,权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当所有人都努力变得自由和智慧时,人与人之间各个层面上的合作就有可能了。对那些还没有深刻而持久地投身于正确的教育这项任务的人而言,缺少一个核心权威似乎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论;然而如果一个人完全献身于正确的教育,他就不需要别人来督促、指挥或控制了。智慧的老师在施展他们能力的过程中是很灵活的,因为他们在努力达到个体的自由,所以他们会遵守规则,然后去做一些有利于整个学校的必要的工作。认真的兴趣是能力的开始,兴趣和能力都会在实践中得到加强。

如果一个人不了解服从在心理上暗含的意义,那么仅仅决定不去跟从权威将只会导致混乱。这种混乱的产生并不是由于缺少权威,而是因为缺乏对正确教育深刻的、共同的兴趣。如果有了真正的兴趣,每个老师这边都会进行持续不断和深思熟虑的调整,来满足运作一所学校的种种需要和必需品。任何一种关系中都不可避免地会有摩擦和误解,然而如果没有了由共同兴趣所带来的紧密感情,这些摩擦和误解就会被放大。

在一所施行正确教育的学校里,所有老师之间必须要有不受限制的合作。全体教员应该经常碰头,详细讨论学校的各种问题,当他们就某种做法达成一致以后,很显然执行这种已经决定下来的东西就不会遇到阻碍了。如果多数人采纳的某个决定不能获得某个老师的认可,可以把它放到下次教员会议上再进行讨论。

任何老师都不应该惧怕校长,而校长也不应该对那些年纪大的老师心存畏惧。只有当感觉到所有人都是完全平等时,才可能达成愉快的共识。让一所施行正确教育的学校中充盈着这种平等感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当优越感和它的反面都不复存在时,才会有真正的合作。如果有了彼此间的信任,任何困难或误解都不会只是被束之高阁,我们将会去面对它,然后信任就会恢复。

如果教师不能确信自己的天职和兴趣,他们之间就必然会有妒忌和敌对,他们会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能量都消耗在琐碎的细节以及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争吵上;反之,如果有了那种想要带来正确教育的强烈兴趣,生气和表面的分歧就会很快过去。然后那些被过度夸大的细节就会呈现出它们正常的比重,摩擦与个人的敌意将被我们视为徒劳无益的和破坏性的,所有的对话与讨论都会帮助我们去发现“什么才是对的”,而不是“谁才是对的”。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在一起工作的人,应该时常讨论各种困难和误解,因为这可以帮助澄清也许存在于我们自身思维中的任何混乱。当有了目的一致的兴趣,老师之间同样也会有坦诚和友谊,他们之间永远不会产生敌意;可是如果没有了兴趣,那么尽管表面上他们也许会为了彼此的利益而合作,但却总是会存在着冲突和敌意。

当然了,也许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会导致团体成员间的摩擦。某个老师也许劳累过度,另一个也许有一些个人或家庭的烦恼,还有一些人或许对他们在做的事并没有很大的兴趣。显然,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教师会议上研究解决,因为共同的兴趣可以促成合作。很显然,如果少数人包揽了一切,而其他人袖手旁观,就不可能创造出充满活力的事物。

工作的平等分配可以让所有人都有空闲时间,很显然,每个人都必须要有一定的闲暇。一个劳累过度的老师,对他自己和其他人而言,都会成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的压力过重,他容易变得缺乏生气和懒惰——特别是当他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如果身体或脑子不停地工作,就不可能恢复元气;而关于空闲时间的问题,可以用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友好方式去解决。

每个人闲暇时光的`构成也是不同的。对于某些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极大兴趣的人来说,工作本身就是一种闲暇;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做研究——这本身就是一种放松。而对另一些人来说,闲暇或许是躲到与世隔绝的地方去。

如果教育者想要有一些自己的时间,他就必须只负责他能轻松应对的、适当数量的学生。当老师被一大群管不过来的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时,师生之间就几乎不可能会有直接和充满活力的关系了。

保持学校的小型化还有另一个原因。限制班级学生人数很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教育者就可以充分注意到每一个学生。当学生太多时,他就很难做到这点了,于是,惩罚和奖励就成了一种强制执行纪律的简便方法。

正确的教育不可能一大群人同时进行。研究每个孩子需要耐心、警觉和智慧。观察孩子的兴趣、才能、性情,了解他的困难之处,考虑到他的遗传和父母的影响,而不是仅仅把他加以归类——这一切都需要一颗敏捷和柔韧的心,不受任何体系或偏见的束缚。它需要技巧和强烈的兴趣,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关爱之情;而培养具备这些品质的教育者是我们当前的主要难题之一。

智慧以及个体自由的精神,应该始终弥漫在整个学校里。这一点绝不能疏忽,偶尔随便地提一下“自由”和“智慧”这些字眼,是没多大意义的。

学生和老师应定期碰面,然后讨论与整个团体利益相关的所有事宜,这一点尤为重要。应当成立一个学生会,老师的声音也能在其中得以呈现,学生会负责商讨解决关于纪律、卫生、食物等所有问题,它同样可以帮助去引导那些有点任性、冷漠或顽固的学生。

学生应该从他们身边选举出负责执行决策、帮助进行常规监管的同学。毕竟,学校里的自我管理是为今后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做准备的。如果孩子在学校的时候学会了在任何与他日常生活问题相关的讨论中去体谅他人、保持客观和智慧,那么当他长大以后,他就能有效而冷静地去面对生活中更大、更复杂的考验。学校应当鼓励孩子去理解彼此的困难、独特性、情绪和脾气,因为这样的话,当他们长大以后,他们就会对其他人更加体贴和耐心。

同样的自由精神和智慧也应该明确地体现在孩子的学习中。要孩子变得具有创造性,而不仅仅是一个机器人,就不应该鼓励学生接受各种公式和结论。即使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也应该和他一起去推理论证,帮助他看清问题的全貌,然后让他自己去作出判断。

篇3:教学艺术:唤醒学生体验的能力

你的解读和钻研是通透的, 但是, 如何将你的理解变成学生自己的?如何带动学生开始沿着经典文本自由航行?如何让学生被美妙表达真正攫获, 不由自主地开始自我发现和品赏, 并为这种赏析激发更多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答案很多, 最重要的一个也许是:唤醒学生的体验。没有唤醒的教学可以成功训练人才, 但绝不会唤醒潜藏的人性力量。钟情教学艺术的教师明白:“艺术是一条通向自由的道路, 是人类心智解放的过程, 而人类的心智解放则又是一切教育的真正的、终极的目标。”追求教学艺术, 就是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促动学生体验进而唤醒学生智慧的引导艺术。那么, 如何把课堂讲授变为唤醒体验的艺术呢?

首先, 避免硬讲。必须明白, 教材的美妙绝不等于授课的美妙。你对教材概念化的所谓正确评价, 绝不能取代学生获得知识的体验旅程。用“是不是”“对不对”换来学生的一句“是”或者“对”, 暗含着教师的强制:只需要学生肯定我的观点, 教学环节就算完成。而学生自己是否真的晓悟了, 则往往被忽略。

其次, 寻找能够“去蔽”的授课语言。授课语言是打通教材跟学生理解之间屏障的隧道, 是摆渡学生跨越广阔深奥知识海洋的航船。授课语言是对经典教材的“翻译”, 好的“译笔”非但不会变成丢失原著风味的漏勺, 更能变成接通智慧和意趣清泉的“坎儿井”。因此, 精读教材的教师, 拥有一桶水的丰润, 最善于把知识化成自己的智慧, 既扣住知识体系的关键, 又拨动接受未知的心弦。

再次, 用教学设计去唤醒学生。一个女教师让孩子自己读一首陌生的诗歌, 让预习过的学生替他把关, 然后再请纠正的学生指出问题, 再读课文, 让其他学生把关纠正。她的教学环节本来是讲生字词, 可是她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字词并呈现自己的盲点, 使学生体验到了这些字词的“真相”。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对学生体验方式的设计。

最后, 用丰富的课堂活动去促成体验。一个教师讲柳永的《雨霖铃》, 问:“执手相看泪眼”中, “执手”能否用握手“握手”“拉手”代替, 学生有争议, 他便让两个女生上台来, 分别表现这三个动作, 结果两个女孩子很自然地将对方的手捧在胸前, 用来表现“执手”。学生们立刻明白:执手, 是一种珍重爱惜的举动, 恰当表现出分手时爱人的依依不舍。

一个教师讲《项链》, 让学生改编小剧本, 表演马蒂尔德的丈夫拿到部长家的舞会请帖, 回家后的夫妻对话。一组学生想象改编:因为不在意那个舞会, 所以丈夫领着妻子去草地散步, 对她表达情意, 结果马蒂尔德没去参加舞会, 没丢失项链, 后来过上了美好生活。由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明白:如果丈夫也不贪慕参加上司舞会的虚荣, 他完全可以阻止悲剧的发生。

旨在促动学生体验的课堂活动也可以是辩论、采访、对读等等活动形式。还可以用写作练习来带动理解。比如, 讲述《记念刘和珍君》, 可以在读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这样的句子后, 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的脉络和语境, 具体写出这个“缘由”。学生就可以领悟前面所写执政府的残暴、无耻文人的造谣, 这种一贯的的愚弄压迫, 让中国人集体变得“默无声息”;阅读穆旦诗歌《赞美》, 遇到“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这样的句子, 就可让学生充分想象, 注释写出那些“愉快的歌声”是什么;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课上学到的知识, 回想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歌声和口号, 而这一切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让学生在注释行为中既运用已知知识, 又切实体验了中国农民在历史长河中的命运;讲完《祝福》, 布置作文, 让学生写《假如我是鲁四老爷》, 让他们做一回“有责任心和觉醒了的乡村绅士”, 反思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行为;《雷雨》赏析完毕, 让学生写《鲁侍萍没有说出的话》, 发挥台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或者“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中省略和咽下的话, 从而深入体验一个母亲的深沉而悲哀的母爱。

篇4:体验数学韵味,唤醒学习智慧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兴趣 体验 活动 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数学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然后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应具有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体验中成长,在体验中转化,在体验中发展,让体验成为数学品质内化的基石。所以,必须创设体验式的学习课堂,营造体验的氛围,强化体验的感受,拥抱体验的韵味,领悟体验的真谛。

一、让兴趣成为体验的驱动器

体验是把学生的学习真正置身于学生热爱的、能充分满足自己渴求的情境、活动而激起的心理感受,是不由自主的、自然流露的。只有当学生对情境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进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入境始与亲”的体验效果,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做了重新调整,努力发掘和充分发挥适合数学学科、能激起学生强烈好奇和心理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精心创设学生喜爱的、向往的、追求的生动形象、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使学生始终保持无拘无束、精神振奋、意气高昂,愉悦的心理状态,以及积极高涨的学习热情。在设计教学形式时,努力向贴近学生真实生活、蕴涵新问题、采用新形式、追求挑战性、创造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等方面动脑筋、花力气。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上课伊始,我首先展示给学生:美丽的蝴蝶、五角星、天安门等一些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美的韵味。通过这种直接的情感体验,学生体会到图片之所以美,是因为对称性质的存在。然后老师话锋一转:你想做出这样美丽的图片吗?通过情趣的激发和感染,学生自然产生强烈的体验需要。

二、让活动成为学生体验的载体

活动是学生体验的载体,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小学数学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为主体教学模式,强调一定要把学生的情感体验蕴含于活动中。

小学的孩子喜欢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做中学、模仿中学、体验中学、兴趣中学,在自由、宽松中不受拘束地学习,他们头脑中的情景都是生活中的模型。

例如,六年级的王艳丽老师在教“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时,采用了以下几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充分把自己置身于活动之中,学得自在、轻松、愉快。

1.故事欣赏

这是一种以学生的视听觉和理性思考为主的体验式活动。王老师让学生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讲故事”的孩子能把故事转化数学情景,“听故事”的孩子能从故事中提取出解决情景的方法。总之,老师的良苦用心是为了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之中得到:(1)表面意义:对于一只庞然大物,用人力抬不动,称不出来时,可以用石头代替它的重量,石头的重量是可以分批次称出的。(2)数学思想:突出一种方法,就是对于我们达不到的、或者有困难的东西,我们可以用别的物体代替,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同学们听了故事,立即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2.小组活动

这是一种以学生“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相匹配的体验式活动。游戏是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生活的乐趣,快速掌握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上,老师准备了“一大瓶果汁720毫升,一个大杯子和六个小杯子(其中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本组喜欢的方法,求出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得到的结果:第一小组学生用小杯向大杯里倒了3杯,正好将大杯倒满,剩余的又装满了6个小杯,总共倒了9小杯,得出小杯的容量是(720÷9=80毫升),大杯的容量是(80×3)240毫升。

第二小组经过对条件的分析,很快提取出关键条件(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杯),列出了算式:6÷3=2(个)2+1=3(个)720÷3=240(毫升)240÷3=80(毫升),经过检验正好。

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全身心感受、体验的活动。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三、体验终于感悟,以感悟唤醒学习的智慧

学生的体验达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出现一种真情的流露,产生情感的升华,让价值观在情感的升华中提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期望他们将体验提升为感悟,如果达不到这种境界,就意味着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被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方法。要引发学生感悟的实在体验,除了需要兴趣的驱动、活动的支撑外,更需要情感的升华和保护,需要数学教师竭力为学生点燃思维的火花,打开呵护心灵的窗户,唤醒沉睡的思想。视学生为知心朋友,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让鼓励和鞭策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和学生友善合作,让学生自由、大胆地表现自我,所有这一切都是点燃爆发思维之火、打开心灵之窗、唤醒思想之魂的锦囊秘诀。让学生在情感中体验,不仅需要老师的全力支持,更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染和熏陶。如学习圆的面积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两只蚂蚁分别从A点出发沿外圆和三个内圆爬行,最后回A点(每段爬完但又不重复),哪只蚂蚁爬的路线长?为什么?(如图)”

篇5:唤醒内在的智慧读后感

这本书总的感觉,在阅读的时候会有很强的认同,很多东西的表达,虽说是似曾相识,但是,还是能引起强烈的认同感的。比如:

对于值得追求的目标,我们必须付出努力,愿意为它冒险牺牲。面对困难时,你必须在恐惧和疑虑中坚持;你必须靠向你的内在资源,变成比以往更坚强的人。每个新挑战都代表一个开始和启蒙;你会遇到令人沮丧、丧失意志的情况但你会克服种种困难、挫折和令人满门的事物,然后发现自己的潜力与本质。—P037

不要只是一再斟酌、犹豫或怀疑自己的想法;不要质疑你的方向,也不要依赖他人告诉你什么该做或不该做。去追随那些吸引你、激励你、启发你的方向——朝那些触及心灵的事物。问你自己,什么样的目标值得你在时间的过程中承诺、付出努力和牺牲。—P038

世上能肯定的事的确没几件。但是,人们真的很少失败——他们只是停止了尝试。—P040

享受你生命中的每个季节。耐心地准备土壤、播种,然后耕耘,辛劳的付出会有丰收的成果。接受好运与不幸、顺境与困厄,就如接受季节的转换般自然。享受冬天冰雪的美丽和夏日的燠热,因为很快地,每个季节,每一天,每一刻都将成为历史,而一摸一样的时刻不会再有。因此,与其在冬天的凛冽冷风中渴望夏天的温暖,或者在闷热的酷暑期盼凉爽的微风,何不尽情拥抱每个季节的礼物?让自己与实践的转换和循环一致,驾驭变化如同船舶乘浪而行。—P107

励志的东西有很多,但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一句:人们真的很少失败——只是他们停止了尝试。这好像老祖宗的那个“浅尝辄止”我们努力过,面对失败,会轻易放弃。然后心安理得的告诉自己,我努力,还是失败了,那么,就这样吧。我们总会这样的规劝自己,这样的放过自己。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前不久看了一篇文章,主旨是说:当你说尽力了的时候,问问你的心,你真的尽力了吗?事实上:很多时候,尽力,是我们原谅自己的托词。

《唤醒内在的智慧》梳理了12条行为法则分别是:寻找中庸之道【平衡法则】、取回我们的力量【选择法则】、按部就班【过程法则】、活在当下【现在法则】、唤醒悲悯【慈悲法则】、信任你的心【信心法则】、扩展我们的实相【期望法则】、活出真实的自我【诚实法则】、实践生命【行动法则】、随自然之歌起舞【循环法则】、拥抱更高的神圣意志【臣服法则】、记得我们与万物的联系【合一法则】。仔细读来,都是简单而浅显的道理,然而也是这样的简单和浅显的道理,是生活中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真谛。

我们都活在这个圆融的世界里,每天都在各种生活角色之中平衡着:工作、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我们喜欢的不喜欢的却都是我们必须扮演的角色里,我们我们演绎这生活,平衡着各种角色,也平衡着内心的自己和社会化的自我。我们选择,然后践行我们的选择,不可能没有遗憾和后悔,但是,我们必须带着遗憾和后悔继续前行,事实上没有哪一种选择是标准答案,我们只是在众多的选择中,找到一个我们相对更容易接受和认可的路,然后走下去,就想书中提到的:

我们无法控制所有的境遇;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面临事物时的反应。重新取回选择的力量,我们便找到了生存在世上的勇气。—P021

选择之后,就是按部就班的去完成,一步一步的走向我们的目标,不去看太远的东西,不去担忧过去,亦不忐忑未来,我们,只要做好每一个现在,享受每一个当下,满怀慈悯之心,爱他人,爱自己,用我们的信心和期待,诚实的践行我们的生命,我们应该能够看到物质自身的规律,不疾不徐的静观更替,遵循着最本源的规则,臣服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将自己与世界合一。

仔细想想,这本《唤醒内在的智慧》以及当下西方的这些心理研究,其实在几千年之前的孔孟之道中就有所体现,最古老的修身养性的书籍,应该是我们的《庄子》,最古老的励志启蒙书籍,应该是我们的《论语》每当这个时候,我都真心为叹服与我们的华夏文化,真心的,为祖国骄傲。

很多时候,读通了华夏文化,便能读透整个世界。

篇6:唤醒内在的智慧读后感

现在这个纷繁浮躁的社会,人们大多数都已经习惯了如速食面一般的快速阅读,实际上已经不能称之为阅读,只能叫浏览。电脑、手机、平板、电视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工具让人们有了可以快速获得信息的途径,但是伴随着这种快速的浏览,我们浏览了什么,百度、新闻,爆料,美女、奇闻异事诸多种种,最后得到了什么,恐怕诸多种种都如神马浮云,尘埃落定之后我们脑海里留下了什么……

这次我们采用了以往不一样的学习方式,通过每个人的朗读来大家共同学习,你可以在工作的同时倾听同事的诵读,如果工作告一段落也可以停下专心听。“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随着诗仙李白的这段清远寂寥的诗,开始了婵婵开场的分享,正在ERP条码里逡巡的我,原本以为唤醒内在的智慧是一本教条式的人生教义,随着婵婵那清脆的朗读,感觉有点像跟随着徐霞客在高山森林畔游弋。“小心你所要求的,你很可能会如愿以偿。”这句话很像魔法师的开场白,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我们自导自演的魔法。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会去做什么样的努力,做了什么样的努力,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恐惧、困惑、忧虑、困难这些时刻充斥着我们的心灵,如何才能拥有黄金般的自由、清明、宁静和喜悦。如何在现实艰困的世界,找到内心的平静。伴随着王梅磁性的声音开始了寻找中庸之道—平衡法则的学习,感觉这一章和我们每周晨读的德道经不谋而合,身处这个浮躁的社会,大多数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很难能做到独善其身、心平气和,正如书中所言,渴望和执着,牵引你向前,恐惧、抗拒和逃避,则让你后退。任何一种极端的形式,都会使你偏离平衡。失去衡量各方价值的机会。我们向来所习惯感知的情绪,不论是在身体或心理层面,即使是焦虑或极端的不平衡,对我们来说,都已经习以为常,都是“正常”的感受。因为你习惯了你习以为常的状态和行为,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要改变习惯会觉得困难。真正的了解是做和行动,而不是口中的了解。“但是没有人说你一定要让生命这么困难,如果你注意到离树的距离太远,那就走近它,“这句话提醒我们,给自己一步一步的设定可行性大的小目标,在不断的自我平衡中,可以使我们在小小的成功感里逐渐的离我们的大目标越来越近。

在我朗读“取回我们的力量—选择法则的时候,我刻意的的运用了平衡法则,平常我说话的语速过快,过于急躁,分享这章的时候我有意的放慢了语速,感觉很明显,舒缓的阅读,让人没有那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算是自身一次小小的平衡矫正了。正如我们无法控制所有的境遇;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面临事物时的反应,我们命运的大部分是由现在的选择所决定的。不论生命给了你什么,你都可以选择要如何在内心响应。你不需要做任何事,只要认知到—每一个行动或不行动,都有其影响和结果,而你愿意接受这些结果,这个意愿便给了你力量和自由去选择你是谁,你在哪里,你要做什么。你可以抗拒,可以怨叹命运;或是,选择面对和拥抱,让生命无限延展。我们无法选择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怎么丰富生命的厚度。周师按部就班—过程法则的分享,让我收获了这段醍醐灌顶的话:“面对生命,要学习一次专注于一件事,直到做对了为止;先将可以稍后再做的搁在一边,依事情的轻重缓急行事,凡事循序渐进。当你学会了整合纪律和耐心,它们便成为你不屈不挠,实践梦想的利器。热忱为你的步伐定下基调,但只有坚持和努力不懈,才能达到目标。过程、耐心和坚持,是通往任何目的地的门户。”

伴随着一章一章的朗读学习,我的心逐渐的平复下来,进入了一种神清气爽的状态,阅读真的有让人平静的力量。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只要我在身边,女儿总是让我给她读书,不管是漫画绘本还是杨红樱的童话小说,她总是喜欢让我给她读,在郑州总是失眠的我,晚上在给女儿读书的时候总是不知不觉就瞌睡了,每次都是她摇摇我说,妈妈你还没有给我读完呢,怎么又睡着了。我的朗读给了女儿喜悦,也给了我自己心灵的平静。

篇7:唤醒智慧艺术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写人的作文课,唤醒艺术十分有效,使初入作文之道的三年级学生能茅塞顿开,情趣盎然地进行习作。其教学步骤为:首先,于老师要认识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抓住特点介绍这位同学,写(画)这位同学;接着,让学生写(画)其他同学,也可以写(画)神话人物、想象人物;最后评点习作、漫画。于老师这两节作文课把写人与漫画结合起来,把写实与想象结合起来,把生活体验与阅读经验结合起来,把写实与想象结合起来,把生活体验与阅读经验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完成习作任务。这是作文教学的新突破,完全符合小学语文新课标“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精神。在众多的教学特色中,现撷取几个精彩的唤醒镜头以飨读者:

一、唤醒——引发情趣

一部交响乐要有摄人心魄的序曲,一场戏要有引人入胜的序幕,一篇文章要有好的开头。同样,一节课的起始阶段也应让学生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

师:听说我们班有个同学叫李亚,很聪明,我不想通过同学们简单地一指就认识他。谁愿意抓住他的外貌特征给我介绍一下(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来也可以),让老师在班里能够找到他。

生:李亚同学个子高高的,留着平头,大眼睛,不大不小的鼻子,大嘴巴,平时爱穿蓝背心。

师:什么样的表情?

生:我们再看两个同学的板画。漫画有一点像就行,这两位同学画得都不错。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看了漫画,如果能读读同学们的文字介绍,我一定能准确地找到李亚同学。请同学们快速把李亚的外貌写出来。

新课伊始,于老师故设找人环节,抓住儿童感情的坦白、直露以及乐于助人的特点,让学生尽其所能说出李亚外貌特征,进行语言交流,接着动笔写(画)出来。真是课伊始,趣已生,教师设谜,学生破谜,素描作文已不显得那么单调,显得那么多姿多彩。孩子们兴趣盎然的倾吐成为他们动笔写(画)的素材。于老师的这一举措,是对儿童情趣和选材的唤醒!

二、唤醒——推进教学

“研究事物的异中之同,就能使千头万绪的现象变得简明、清晰;研究事物同中之异,又能使我们看到事物间关系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张光鉴的《相似论》)引向发现,求同存异,于老师深谙此道。

师:写完了李亚同学,你可以写其他同学。如果你不愿意写其他同学,我给你们介绍几位新朋友来写——孙悟空、白骨精、猪八戒、猪九戒„„

师:朱梦迪同学你准备写谁?

朱:我准备写宗帮东。

师:你抓住他的特点介绍一下。

生:宗帮东矮矮的个子,瘦瘦的脸,白白的皮肤。

师:有好几位这样长相的同学,我找不到呀!

用心爱心专心 1

生:大耳朵。

师:还是找不到。

生: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

师:(于老师指着一位同学,高兴地说)找到了。宗帮东同学请你到前面来。(于老师围绕宗帮东转了一圈,仔细打量一番,笑呵呵地说)别看小伙长得瘦,满身都是腱子肉。这么结实的肉,你平时爱干什么?

如果由说写李亚到说写宗帮东仅仅是外貌的区别,那就属于说写的平面迁移,体现不出由浅入深的训练层次。于老师没有这样去做。他围绕宗帮东转了一圈,仔细打量一番,笑呵呵地说:“别看小伙长得瘦,满身都是腱子肉”足出看出于老师导学的艺术。看似不经意的一句幽默语言,既点出了宗帮东的鲜明特点,充实外貌描写的语言材料,又把外貌描写引向行动(爱好)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新鲜、生动,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往往能给人启迪。这是对儿童观察、语言表达和行动描写的唤醒!

这时,有一位小画家正在黑板上画白骨精。于老师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头饰、刘海、耳坠、大眼睛、小鼻子、樱桃小口„„”说者有意,听者有心。栩栩如生的白骨精在小画家笔下诞生了。于老师的唤醒用得多么高明!把小说、电视剧中的白骨精用文字表述出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非易事。于老师巧用漫画这一触媒,点拨学生画画,实际上也是在点拨学生选材和行文构思。我们整天大声疾呼:“作文教学要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要注意培养儿童的个性,要注意激发儿童的灵感。”我们在这里欣喜地发现了。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手脑并用,“画”、“话”双丰收,这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于老师对学生画画的点拨,是对儿童选材和行文构思的唤醒!

三、唤醒——深化训练

想象力是学生习作的重要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任何创造。我们再来看看于老师是如何唤醒学生写“猪九戒”的:

师:猪九戒是猪八戒的什么?

生:弟弟。

师:猪九戒长得怎么样?爱穿什么样的衣服?

„„

师:猪九戒使用什么兵器?大胆地想。

于老师指导到这里,唤醒的关键处又到了。大家知道,猪九戒尽管属于想象中的人物,但是,他的长相、穿着受猪八戒的影响,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只要看过《西游记》的同学,写出来应该不成问题。要想写出有个性的猪九戒,使用的兵器至关重要。因为使用不同的兵器,会产生不同的故事情节。于老师反复强调:“猪九戒使用什么兵器?大胆地想。”这是对儿童创造思维的唤醒,是本次习作训练的升华。后来,孩子们的习作验证了这一点,孩子们不光把古代的十八班兵器写进去了,而且连现代高科技武器也写进去了。创造的战斗故事可以编成《西游记》续集„„孩子们的创造性发端于猪九戒的“兵器”。由写(画)一个人,推广典型经验扩展到写(画)其他人,由写(画)身边人物唤醒写(画)神话人物、想象人物。这种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是对儿童生活积累、情感积累、语言积累和智慧的唤醒!

用心爱心专心

2精彩的唤醒处远不止这些。窥一斑而知其全豹。我们从于老师的唤醒艺术中会得到四点启示:

第一,应找准情感的激发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怎么能唤醒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完成。一是由动机引向目的。二是把“实际事物”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于老师故设找人环节就属于这种方法的完美结合。

第二,应找准语言的转换点。语言的转换固然靠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但在关键处,教师妙语点拨,画龙点睛,能一箭数雕。“别看小伙长得瘦,满身都是腱子肉”便是语言转换的亮点。由于儿童对语言有天然的敏感性,决定了他们对语言接受、转换的迅速。难怪有的孩子对孙悟空情有独钟,写道:“别看悟空长得瘦,敢跟玉皇老子斗”。

第三,应找准思维的展开点。课堂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这是实现创造性学习的关键,切忌让学生直接地消极接受现成的结论。于老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爱好、生活经验,借助“猪九戒使用什么兵器?大胆地想”自然把学生创造思维引向深入,避免了千人一面。

第四,应找准“物”、“文”的中介点。“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在《劝学》中的这一段精彩的论述对于我们学会唤醒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于老师让学生画同学(也可以画神话人物、想象人物)属于善假于物也。

篇8:唤醒智慧艺术

一、创造自主的写作环境

1.题目创新

学生写作难免总是“带着镣铐跳舞”, 教师在设计作文题目时会出于学生能力的考虑而对作文题目有所限制, 这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发挥。教师在写作训练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 可以尝试将经典课文与写作相结合。

例如在学习完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一课之后,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节日的作文, 由于刚学完《北京的春节》, 可以让学生借鉴名家的笔法进行自主创新。季羡林的《怀念母亲》真挚感人, 以这篇文章为基础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尝试用心灵感受日常的人和事,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写作的能力。由于学生写作的擅长点不同, 教师设定的作文题目应追求多变, 鼓励他们创新题目、发挥想象, 创作出不同类型的文章。

2.课堂气氛

小学生作文的程式化现象比较普遍, 若想要消除这个现象, 就要鼓励学生张开创作的翅膀自由写作, 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这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写作氛围。

例如六年级写作课《如果, 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 由于这个题目可写的角度很多, 教师在课前引导中无须限制角度, 笔者在教学中就直接用“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 回顾这六年的生活, 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慨, 如果你能再做一回小学生, 你将会怎样呢?”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将学生引到作文中来, 之后鼓励他们自由写作, 习作的效果也是出人意料的:学生对自己的小学生活感触颇多, 有的文章具有真情实感, 有些又充满童趣。可见, 将自主权交还学生, 让学生自由发挥, 对写作训练很有帮助。

二、激发兴趣, 让学生自由表达

1.游戏活动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用游戏辅助教学往往是较有效的教学手段, 尽管五、六年级的学生相较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 但是由于年龄小, 仍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于课堂之中。笔者在教学中, 时常借用一些有趣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在教学以“谎言”为题的作文时, 首先和学生做了一个“谁是卧底”的游戏, 两个词语分别是大西瓜和小西瓜, 让学生陈述自己手中的词条然后找出小西瓜在谁手中,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吸引到游戏中来, 然后笔者趁热打铁引出作文题目《谎言》。随后笔者又讲述了几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小故事, 这样一来, 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 通过游戏和故事不仅让他们体验到说谎时的心理, 也让他们了解到善意的谎言背后的故事。再如, 在写作“记一次活动”的半命题作文时, 笔者先向学生讲解了观察细节的重要性, 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 让学生在户外进行了“拔河比赛”“贴鼻子”等游戏, 回教室后让他们针对这些游戏中的细节进行写作, 学生们大部分的作文都充满乐趣, 情感真实自然, 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情境

在作文教学中, 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十分重要, 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也能触动他们的写作灵感, 开拓写作思路, 使写出的文章不空泛、有灵魂。因此, 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灵感的催化剂。

例如, 在指导学生完成以“环境”为题的写作时, 笔者先播放了名为《最后一滴水》的公益广告, 让学生了解地球环境恶化的现状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辅以写作指导,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多种环境问题, 自然就产生了写作的欲望。笔者鼓励学生在创设的环境情境中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他们写出的作文也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学生善于抒情, 文章流露出对地球的珍爱;有的学生善于思考, 以“一滴水的诉说”的方式来引起大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有的学生善于想象, 以童话的方式写了关于“一棵草的独白”。在这堂课中, “环境”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 而是切实可感的, 小学生在充满想象的空间中自由翱翔, 充分开拓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提高了作文水平。

三、注重积累, 让学生有话可说

1.生活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来源, 教师应重视和鼓励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引导他们捕捉生活中的镜头, 比如一些有趣、感人的生活场景, 电视中出现的新闻等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周记, 把自己每周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物乃至感受、体会、心情都记录下来, 对周记的内容不要强加规定, 让学生可以尽情地叙事、尽情地抒情, 在自由诉说的同时也能训练表达能力。只要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 细心观察周围, 养成善于思考、勤于观察的习惯, 充分积累素材, 并将其运用于写作当中, 作文时就不会担心无话可说, 自然言之有物。

2.阅读积累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对话手段, 包括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与名著对话、与历史对话、与未来对话。因此, 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让写出的文章显得厚重扎实, 而不至于漂浮无根, 这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积累。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不同的阅读材料, 以扩宽他们的视野, 例如小说类的《草房子》《窗边的小豆豆》《鲁滨逊漂流记》, 散文类的《昆虫记》《小桔灯》, 科学类的《昆虫记》《海底两万里》, 童话类的《小王子》, 还有一些人物传记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当然,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须教给他们正确的阅读方式, 可以让学生整理阅读笔记, 即在阅读中摘录自己觉得精彩的片段, 以便在以后的写作中模仿使用。另外, 教师也可推广读书漂流活动, 设置一个“读书漂流点”让学生进行交换书目的阅读, 或是开展课前五分钟的美文欣赏活动, 让学生在课前五分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与同学一起交流阅读感受, 进一步积累阅读素材。

四、评价展示, 激励学生写作

适时的评价能对小学生起到激励作用, 因此,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评价, 特别要注意评价的方法, 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以鼓励为主,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写作优势, 从而达到激发写作兴趣的目的。评价的方式有很多, 如下所示:

第一, 讲评作文。教师在讲评作文时, 方式要有所创新, 要尽量突破以往评价作文的方式, 可以是教师讲评, 也可以是学生小组内互评。例如在写作完“最难忘的一次经历”之后, 教师可以朗读几篇较为优秀的文章, 然后请学生自己评阅, 并指出认为可以借鉴的地方, 这样既能让学生欣赏到优秀的文章, 也能通过评阅增加对作文的了解, 逐渐提高作文水平。第二, 分类评价。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或写作水平进行不同的评价, 例如给一位比较自卑的女生的评语是“文章写得很感人, 语言细腻, 老师也能体会你内疚的心情, 相信他们一定会原谅你……”而针对较活泼的学生写得充满趣味的作文, 教师则可以用“这个活动很有趣!作文写得非常生动!你当时一定很开心!希望你能保持快乐的心情!”之类的评语。当然, 评语都是弹性较大的, 教师需要仔细观察、认真评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第三, 作文评比。由于每个人的写作水平不同, 因此,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作文水平的差异, 把他们分成四到五组开展竞赛, 并根据结果予以鼓励, 设置进步奖、优秀奖, 这样一来, 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也达到了作文训练的目的。须注意的是, 无论选择何种评价方式, 都要注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消除对文章的畏惧, 树立自信。

五、总结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唤醒智慧艺术】相关文章:

用智慧唤醒学生的心灵05-08

心灵唤醒05-14

无线唤醒技术05-03

唤醒与培养05-19

唤醒范文1500字05-25

高三抒情散文唤醒07-01

唤醒生命内在活力07-03

唤醒自己小学作文05-04

唤醒潜能的励志名言05-26

雪唤醒的记忆范文06-02

上一篇:放弃是一种智慧作文800字下一篇:与留学生交流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