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芦中心卫生院乡村医生管理制度

2024-04-07

朱芦中心卫生院乡村医生管理制度(通用11篇)

篇1:朱芦中心卫生院乡村医生管理制度

临港区朱芦中心卫生院安全生产责任书

为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日常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干部、职工生产安全。现与相关责任人签定安全生责任书,责任条款如下:

一、责任目标

1、安全生产工作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方针,坚持生产经营服从安全需要的原则,确保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2、职工本人为安全生产责任人,全面负责自身的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和学习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3、上班时间不准无故脱岗、串岗、打盹、睡觉、闲谈、看书报上网、玩游戏等,上班前不准喝酒。

4、非专业岗位工作人员,禁止触动机电设备的开关、仪表、仪器与各种闸阀等。

5、认真学习医院下发的的安全相关文件,牢记安全生产制度,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配合并支持安全检查,落实隐患整改措施,及时向上级领导反馈安全信息。了解或参与事故的调查分析,提供事故的真实情况。

二、责任人(个人)为保证医院的安全生产必须做到

1、熟悉本职工作流程,严格遵守卫生局和医院制定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规定,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接受单位、各级主要负责人的生产指挥和领导。

2、上岗期间服装整齐,佩戴标识,精神饱满,坚决不带情绪上岗。

3、以身作则,不违章操作。

4、在生产中各科室职工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5、个人有责任向上级领导提出不安全隐患和整改意见。

6、服从上级安排,积极配合单位和部门的各种安全检查和指导,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

7、凡因私自外出、违章操作、发生交通事故等出现的问题,单位不承担任何责任。、三、本责任状一式两份,责任人(个人)一份,医院存档一份。

四、本责任书自签字之日起执行。

单位负责人签字:科室负责人签字:责任人签字:

2013年1月2013年1月2013年1月

篇2:朱芦中心卫生院乡村医生管理制度

乡村医生培训工作总结

为夯实农村卫生基层网底,全面提高乡村医生医疗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近几年来,我镇对乡村医生进行规范的业务培训,强调医德、医术的学习和树立良好医风的重要性,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培训基本情况

鉴于乡村医生是农村一线的医疗卫生工作者,群体特殊、责任重大,在培训内容上,我院精心安排,结合培训内容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有针对的对乡医进行培训。主要内容为:公共卫生基本知识及基本药物目录的学习。在培训期间,各村乡村医生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严格遵守培训班纪律,认真学习培训班的课程内容,考勤率每次都在95%以上。培训班期间,大家就不懂的知识争相提问,现场学习气氛十分活跃。

二、培训的初步成效

1、进一步增强了乡村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培训,广大学员纷纷表示认识到了做好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提高了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培训内容都是乡村医生最急需的、最实用的,参加培训的广大学员普遍感到收获很大。

3、促进了乡村医生间的相互交流。通过培训,不仅搭建了授课老师和培训对象的交流平台,也为各村的乡村医生创造了一次交流的机会。

4、为进一步做好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积累了经验。

三、加强乡村医生培训的几点建议和打算

1、建立乡村医生培训长效机制,切实搞好乡医培训。

2、要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要从农村医疗工作最急需、最实用的内容入手,创新培训形式,尊重乡村医生意愿,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内容。

3、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乡村医生不仅担负着农村基层医疗工作的重要责任,也是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培训和宣传,让其立足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在推进公共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2年,我院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要求,切实重视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合理安排培训班次,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我镇乡村医生业务技术水平,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适应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乡村医生,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及时方便的卫生服务,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疾病预防、保健、治疗需要。

蓼江中心卫生院

篇3:新型农村卫生体制下的乡村医生

乡村医生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那时农村地区因缺医少药而疾病泛滥,于是在毛泽东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下,涌现出大批不脱产的卫生员,时称“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医学世家的后代;一种是高中毕业略懂医术的农民;还有一种是上山下乡的知青。他们有病人则行医,无病人就参加农业劳动,没有工资,劳动报酬按一年所得工分来计算,提供的医疗服务除按比例收取药费外,不收任何其他费用。赤脚医生能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并充分利用中草药和土方治病,这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还使中医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发展。因此,他们医术虽然不算高,但提供的低水平、广覆盖的服务,却最符合当时农民的需求。在公共卫生方面,赤脚医生长期承担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组织群众服药和接种疫苗,在那个医疗水平落后的年代,一些比较严重的传染病和地方病如天花、疟疾和血吸虫病等基本都被消灭干净,这不能不说是发展中国家的奇迹。可以说,旧的合作医疗制度主要是通过赤脚医生来完成的。1985年,国家卫生部规定所有村级卫生人员一律进行考试,合格者授予乡村医生证书。乡村医生也继续了赤脚医生的优点,上门问诊,随叫随到,为广大村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即使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今天,大部分农民患了常见疾病还是愿意找乡村医生。因为乡村医生对患者的家庭病史和经济状况较为了解,治疗时会首先考虑病人的经济负担,同一种常见病,在疗效相同的情况下,能比城里的医生提出更经济的治疗方案,确实为农民解决了实际问题。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集体经济崩溃,原有的合作医疗制度失去了生存的经济基础,逐步解体。在制度变迁的背景下,国家忽视了对村级卫生组织的建设和投入,管理上缺乏统一的政策协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后,虽然逐步把村级医疗机构纳入了乡镇医疗机构的管理范围内,但对乡村医生管理松散,在工资待遇和养老方面没有做出任何具体明确的规定。相当一部分乡村医生离开了卫生岗位,另一部分乡村医生转为个体开业,靠看病挣钱。根据国家卫生部发布的《2008年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情况》显示,2008年年底,我国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约90万人,与2007年比较,减少了2万人。医学专业毕业生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农民看病难问题突出。

在新型农村卫生体制下,乡村医生普遍遭遇诸多困境,中央至今尚未出台任何扶持政策,只有一些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了探索性尝试。本文拟从影响乡村医生生存和发展的三个最主要因素:基本待遇、养老和执业资格获取切入点,考察乡村医生目前面临的困境以及各地的应对措施,并提出一点看法。

2 乡村医生的基本待遇问题

乡村医生工作量大、收入低,国家却没有从制度和法律层面明确其待遇。尽管1997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巩固与提高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合理解决农村卫生人员待遇,村集体卫生组织的乡村医生收入不低于当地村干部的收入水平。”但直到今天,这项政策在我国多数地方仍未完全落实,乡村医生待遇差,近年来收入呈下降趋势,与同村的民办教师、村干部相比,总收入差距相当大。决定乡村医生收入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患者人数和公益性卫生服务报酬。

在现行卫生体制下,乡村医生主要从低廉的医疗服务和药品差价中获取报酬。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外出打工,村卫生室就医人数急剧下降,乡村医生收入锐减,在一些偏远山区或人口较少的乡村,乡村医生收入的绝对值极低。外出务工导致患者减少是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人口流动的结果,新型农村卫生体制内的一些制度则对乡村医生的行医收入产生了政策性冲击。当前,许多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提供的补偿主要是针对村级以上医疗机构如乡镇卫生院、县医院和省(市)医院发生的医疗费用,并没有把患者在村卫生室就医的费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范围。这种规定在无形中引导了农民向上层医疗机构就医。于是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的作用得到强化和放大,而村卫生室的患者减少,乡村医生的收入也跟着减少。同时,村卫生室的网底功能被弱化,造成农民的预防保健服务缺失,很多常见病未得到有效治疗,于是小病拖成了大病。在乡村医生的收入构成中,药品差价收入比重很大,也就是说尤为依靠卖药来获得收入以维持运转及赚取经济利益。新医改方案中药品零差价销售政策的出台,对乡村医生的收入将产生进一步的直接冲击。

公共卫生、预防保健等公益性服务的报酬没有着落,主要是政府财政补贴不到位所致。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很多乡村医生基本是靠觉悟去完成这项工作的。2003年颁布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对乡村医生开展国家规定的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补助。”目前,全国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已制定了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贴政策。如广东省财政每年给每个村卫生室补助1万元;北京市对乡村医生每人每月补助800元,其中公共卫生400元,基本医疗400元,市、区财政分别承担50%。但中西部地区财力有限,县财政的补贴经费大多难以兑现。即使强行落实了,补贴水平也很低,补助行为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激励作用。对财政经费紧张的地区,李新民[1]认为,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采取各种补贴方式:一是给予政策优惠,对承担预防保健工作的乡村医生采取减免一定比例的村提留和乡统筹等费用;对集体办医和参加乡村“一体化”的卫生室,免缴有关税费,与乡镇卫生院享有同等待遇。二是减免乡村医生的义务工,作为对预防保健工作的补助。

3 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问题

由于基本待遇无保障和收入水平低,乡村医生很难将部分收入用于储蓄养老,现实中又缺乏合适的养老保险制度。很多乡村医生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工作,几十年的行医只够维持生计,当他们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而离开乡村医生岗位后,必将面临无工资、无养老金和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的尴尬局面,大部分乡村医生对此忧虑颇多。

目前,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已在积极探索乡村医生的养老模式。北京市、上海市等地初步确定了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北京市规定,只要符合职业资质的乡村医生均可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障政策,并进一步明确了乡村医生养老保险的实施方法。包括经费的筹集与缴纳、养老待遇及特殊情况处理等。江苏省常熟市东张镇提高了乡村医生的待遇,保障集体行医;把乡村医生稳定在合作医疗体系内,让他们得到比较满意的报酬;对集体行医的乡村医生实行了固定工资加奖金的目标管理和按绩计酬的新制度,基本让乡村医生保持副村级干部的报酬水平。然而,除了北京市、上海市和江苏省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试行试点外,绝大多数地方的乡村医生还是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一些地方的试点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实践缺乏规范和指导,政策落实不畅,保障水平低,个人缴费比例过高,收效甚微。

山东大学学者于保荣[2]结合各地区乡村医生养老政策试点情况,提出了供决策者参考的五种办法:实行乡村医生考核聘任制,依托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由市政府对受聘医生统一办理养老保险;参照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人员社保文件,把乡村医生纳入社保系统;让乡村医生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险金有三种来源:业务收入、集体补助和个人缴纳;参加商业保险作为辅助养老办法;建立专为乡村医生服务的福利基金会,目前已有部分市、乡采取此方案,效果不错。但是,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差距很大,乡村医生的养老方式需要因地制宜。同时应该明确政府职责,让政府真正承担起确保农民都能享受基本卫生服务的责任。

4 乡村医生的执业资格获取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该规定出台的初衷是很好的,鼓励在职的乡村医生进行继续教育,推动乡村医生队伍向正规化、专业化发展,目的都在于促使乡村医生精进医术,提高业务素质。但该政策制定时没有考虑目标与现实情况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实施以来效果并不理想。截至2005年,全国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比例仅占11.8%[3]。执业资格难获取的主要原因是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必须具备正规中专及以上学历才能报考,但在岗的乡村医生大多数已工作了二三十年,年龄偏大,没有接受过正规中专教育,很多人的学历达不到参加考试的要求。按现在的考证进度,到2010年大多数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同时按照目前政策目标的界定,相当一部分乡村医生到2010年将成为非法行医者。对这些无证行医者进行处罚是很难执行的,因为处罚会违背农村的医疗需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还需要这些人员来提供。同时,如果很多年龄偏大且医术水平较高的乡村医生因无法获取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资格而放弃行医,不但是其家庭经济收入的损失,也会造成农村社会总体福利的减少。

鉴于执业资格规定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一些学者开始从政策角度思考开辟多种渠道引导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的可行性。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是“老人老办法”的考试政策,即对从事乡村医生工作30年以上者,直接转为执业(助理)医师。因为这些乡村医生参加工作多年,年龄偏大,考试未必能通过,但临床经验丰富,应该把他们留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肖云昌[4]还提出为防止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流进城市,可以规定他们只能在村卫生室工作。二是适当降低报考资格的门槛,让具有成教学历且工作若干年以上的乡村医生都可以参加考试。蒋甫良[5]认为,可以借鉴“教师资格证”、“会计证”的考取办法,允许医学院学生和回炉重读正规中专的乡村医生在实习期考取相应证件;同时建议国家把用于培训村级卫生人员的经费专项用作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应试培训。因为乡镇级的培训大多流于形式,而乡村医生工作量大,没有多少时间准备考试,把培训经费改为应试经费,能提高考试通过率。

5 小结与思考

分析乡村医生生存发展的困境及成因可知,他们之所以面临诸多障碍,归根结底是在制度变迁中没有获得一个合适的身份。如今的乡村医生依然既是农民,又是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具有双重身份。身份不明必然导致财政拨款和制度建设缺乏依据,从而造成收入水平低、养老保障缺失。同时,身份不明还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制度设计上忽视了这一特殊群体,没有考虑保大病原则和乡村医生利益之间的协调,从而造成到乡村医生处就诊的患者数量减少和村卫生室建设滞后等局面,这些情况又进一步导致乡村医生收入减少以及村卫生室设备落后等问题的出现。因此,身份界定是解决乡村医生困境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这个半农半医的特殊群体,究竟是把他们定位为农民,还是将其转为乡镇卫生院的职工?如果将其纳入事业编制,其养老是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还是参加正在试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另建一套专门针对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险制度?其医疗保障是继续参加目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是改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这些都是非常敏感的问题,不同的选择将带来巨大的利益落差,会直接影响受益群体的经济选择和决策。同时,也要考虑乡村医生的需求和意向,调查其偏向哪种身份选择。在明确界定了乡村医生的身份后,才能思考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比如将乡村医生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框架中,从政策上协调多方利益关系。

农村地区缺医少药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发达国家也不例外。但西方非常重视乡村医生“守门人”的作用,有一系列支持和促进乡村全科医生队伍健康发展的措施。笔者认为,我国的乡村医生与国外的全科医生工作性质很接近,可以借鉴欧美经验,将家庭医学作为农村医疗服务的主要方式,同时鼓励来自农村的医学生参加初级卫生保健培训并引导其回乡就业。对于基本待遇问题,笔者认为,国家首先应该明确村卫生室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这样才能为建设村卫生室、制止乱收费现象找到政策依据。乡村医生的养老,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在保费缴纳上中央和省级政府都应该分担比较大的比例。对于执业资格获取,笔者支持多渠道引导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的观点,应该在“老人老办法”中运用市场声誉这一甄别机制,观察村民用脚投票的结果,患者多的老村医必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可以放心地让他们直接转为执业助理医师。此外,新型农村卫生体制的研究、设计和实践,不仅要从管理者和需求者的利益出发,也要考虑到执行者乡村医生的利益诉求。正是国家和社会的长期忽视,导致乡村医生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政策制定者应该尊重历史,给予这一特殊弱势利益群体与其身份相符的待遇。

参考文献

[1]Mullan,F.The case for more U.S.medical students[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4(3):213-217.

[2]Curran V,Rourke J.The Role of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of Rural Physicians[J].Med Teach,2004(3):265-27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情况[EB/OL].(2009-02-16)[2009-05-10]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bgt/s6690/200902/39109.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2005-08-05)[2009-05-10]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yg/933900.htm.

篇4:朱芦中心卫生院乡村医生管理制度

【关键词】 全科医生 糖尿病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304-01

糖尿病属于慢性终生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也随之升高,导致个人、家庭、社会都承担着较大的经济、精神压力[1]。在我国,糖尿病所造成的死亡率、致残率以及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居世界首位。一直以来,糖尿病的预防都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重点,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工作不容小视,增强以社区为基础的防治工作,已经被列入我国十五攻关的重要项目。现阶段,随着全科医学的逐渐发展,学习先进国家的社区糖尿病风险管理方法,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团队力量,通过全科医学长期连续性照顾、生理-心理-社会的医学管理模式,建立全科医生为主体,综合医院内分泌专科为技术支撑的一种全新的糖尿病管理模式,现将其予以综述如下。

1 糖尿病管理团队的建立

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建立糖尿病管理团队,每个团队主要由2名成员构成。1名为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全科医生,负责为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及专案,同时还要负责日常诊治、调查随访、转诊以及糖尿病患者教育等工作;1名为工作经验3年以上的护理人员,主要负责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患者档案的整理及记录,给予家庭护理等工作内容。专家队伍:慢性病、内分泌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保持紧密联系,确保为糖尿病患者诊断、治疗提供技术支持。

2 无缝隙糖尿病管理体系的建立

2.1 疾病的发现及确诊

全科医生利用健康体检、全科诊室等形式,及时发现糖尿病可疑患者,明确诊断且简单的可以自己处理,疑难的经初步处理后转诊综合医院内分泌专科,给予确诊及相关的治疗方案。

2.2 患者的转回

内分泌专科门诊确诊,或是通过医院住院治疗后糖尿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全科医生给予进一步管理。全科医生对其健康体检、登记、录入健康档案以及家庭健康档案[2],合成家系图,制定糖尿病专案,给予风险评估及健康教育,并且进行定期随访。

2.3 住院管理

社区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住院治疗时,应该由全科医生负责与内分泌专科医生联系,优先安排患者住院,同时定期参与查房,增强对其的住院管理。

2.4 出院管理

糖尿病患者應在出院24小时内,转给全科医生,并由全科医生在24小时内与患者通电话,或是上门访视。

3 分级管理

一级管理就是指空腹血糖小于或等于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或等于8.0mmol/L,并且没有其他临床并发症的患者,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每年最少不低于4次。二级管理就是指空腹血糖水平为6.1-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8.0-10.0mmol/L,伴有其它临床并发症但病情稳定的患者,每隔2个月进行一次随访,每年最少不低于6次。三级管理就是指空度血糖水平大于7.0mmol/L,或是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大于10.0mmol/L的患者,应每月进行一次随访。

4 随访内容及检测指标

一般随访的内容包括: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药物的应用情况,化验结果的变化,及生活饮食、睡眠质量以及运动、吸烟等情况[3]。按照随访内容给予季度、年度的管理效果评价,并综合分析其防治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完善工作方法。日常需要检测的指标:血糖需每周检测一次,血压需每周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需每月检测一次,心电图及血生化常规需每半年检测一次。

5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

全科医生应每月提供一次,以家庭健康教育、知识测评、小组讨论、专家讲课、影音资料、风险评估、医疗咨询等为主的一种或多种健康教育模式,增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主要内容为:(1)建立并培养糖尿病患者对自身健康负责的态度。(2)增强患者的依从性,例如随访管理的依从性,药物应用的依从性。(3)明确糖尿病、其它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以及存在的危险因素。(4)了解自我监测血糖、血压以及自我评估的能力,指导患者皮肤、足部等自我护理能力。(5)明确非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意义,指导患者合理搭配膳食。(6)掌握降糖药物的药效及毒副作用,了解胰岛素的注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事项。(7)掌握自身的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糖、血压以及体重等代谢指标的情况及意义[4]。(8)了解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急性临床并发症的前兆,指导其紧急救护及基本处理措施。(9)明确就医、寻求帮助的途径,增强就医意识,可以结合病情需要,适当选择医疗机构。(10)糖尿病患者在外出旅行时,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

6 糖尿病患者的家庭健康教育

诚邀糖尿病患者家属参与有关糖尿病疾病知识的学习,监督患者的遵医行为,同时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给予高度重视。

7 总结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医院之间共同参与的一种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体系。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全科医生长期连续性照顾的作用,促进患者参与度,让被动治疗逐渐转变成主动治疗,并对控制疾病的发展、临床并发症的产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人认为全科医生应该结合价廉、便捷等特点,采集并分析社区内的人口结构及生活方式,注意发现社区内存在的关键健康问题,通过全科医生贯彻家庭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实施主动服务,并与患者或其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给予系统化管理。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对其进行终生有效的综合干预管理,使更多的人受益。

参考文献

[1] 周玉芳.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管理效果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22): 43-44.

[2] 曹静, 徐崇凯, 顾芙蓉, 等. 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J]. 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17): 113-114.

[3] 李苑红. 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探讨[J]. 吉林医学, 2013, 34(25): 5216-5217.

篇5:卫生院乡村医生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推进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贯彻“以农村为重点”、“以预防保健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明确乡村医生职责,切实加强我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加快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确保我镇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国家医改政策的顺利实施,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工作纪律

1、我镇乡村医生是指经县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并在村卫生室所辖范围内向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卫生技术人员,是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絡最基层卫生机构中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是国家医疗卫生队伍的组成部分,所从事的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应受到社会的支持和尊重,并受法律保护。由卫生院统一动态管理,卫生局负责监督。

2、每月一次村医例会按时参加,不得迟到、早退,如特殊情况下、临时会议不得无故缺席,无特殊事情一列不得请假,如确实因重要事情不能参加会议的需向卫生院分管领导或公共卫生科请假并说明事由再附以请假条,经核实后给予签字同意请假,但对谎言编造理由弄虚作假借故不参加例会者一经查实从重处罚,给予扣除当月工资100元。

3、如有事外出超过10天者必须报请卫生院院办。所在村卫生室应保持室内外整洁并24小时在岗以方便人民群众求医看病就诊,及时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

4、对县卫生局、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等上级单位临时安排的各种培训,要无条件准时参加,对接到通知后无故不参加者,一次扣工资100元。

5、爱护公共财产,卫生院每年清点一次村卫生室固定资产,丢失、损坏者照价赔偿。

6、如发生突发事件,应无条件接受上级部门派遣,按时完成应急医疗工作,发生突发传染病要按要求及时做好应急接种,配合上级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如无故推诿,不听调遣者,给予通报批评,扣除当月工资或取消村医资格等处理,并上报卫生局。

二、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工作

1、自2009年起国家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在原来防疫保健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为全体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老年人保健、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内容,和防保工作一起统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共计三类九项。乡村医生必须在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领导和指导下为自己辖区范围内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至少完成目标工作任务并每月按时参加例会按时上报给类报表及数据。具体项目实施办法另行规定,年终实行绩效考核,考核标准参照“正安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办法”。考核为优秀的给予奖励。

2、具体防疫工作细节由镇卫生院防疫工作人员安排部署。

3、妇幼保健工作细节由镇卫生保健工作人员安排部署。

三、医疗工作

1、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开展医疗服务,满足村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并做到长期在卫生室执业,如夜间因患者病情需要出诊者,应随叫随到,并做好相应记录。

2、严格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禁止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省补充药品目录以外的其他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严禁私自抬高药品价格,药品差价由财政按照规定补贴,不实行零差价销售的一经发现处以所售药品金额的10至50倍罚款。村医使用药品由镇卫生院统一采购、配送,禁止私自进药,第一次发现没收药品并扣发当月该村绩效工资,第二次发现取消村卫生室负责人资格。多次不改,上报卫生局处理。按时上报当月所销售药品金额,每半年清仓盘点一次库存药品。

3、按《处方管理办法》正确书写处方,由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负责指导。

4、开展医疗服务时,应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及医疗技术操作规范,不得违法、违规和违反技术操作规范开展诊疗活动,对违法、违规及违反技术操作规范开展诊疗活动造成的后果承但相应的法律责任。

5、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和消毒隔离处理工作规范处理好医疗废弃物。如发现1次医疗废弃物未按要求处理处罚50-100元。

四、合作医疗工作

1、严格执行我县合作医疗管理的各项政策,按规定开具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处

方,并做好相关登记,健全档案按时将处方上报我镇合管办录入,发现开具虚假处方药套取国家合作医疗基金(如病人自付部分),一次罚款200元,二次以上取消乡村医生资格。情节严重者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2、积极开展合作医疗知识宣传,确保本村合作医疗知晓率达98%以上,参合率达97%以上。

3、其它未例项目参照我县合管办下发的乡村医生管理办法执行。

五:乡村一体化管理

1、乡村一体后各卫生室人员、听从村卫生室负责人统一安排部署。

2、村卫生室人员不服从安排、调离其它村卫生室。私自行医、一经查实实行一票否绝、取消乡村医生资格、三年内不得应聘村医。

六、奖励办法

1.村医年底考核与卫生院职工同等,按优秀、称职、不称职定级,工作业绩突出者,上报卫生局进行表彰和奖励,卫生院也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奖励和表彰。

2、乡村医生应积极参加国家的执业资格考试,对取得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镇卫生院给予500元的奖励,助理医师奖励300元。

3、每月由相关部门配合镇卫生院对辖区内村医进行绩效考核,完成各项指标后(见村医绩效考核方案)方可发放工资,反之则按考核标准扣除当月工资。

4、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施行。以前所发行制度与本制度有冲突者以本制度为准。

--------人民政府

篇6:朱芦中心卫生院乡村医生管理制度

基层卫生司农卫处负责人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进行了解读, 介绍了文件出台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 并就各地关心的内容如建立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制度的进展情况做了通报。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海南、青海等6省 (市) 就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介绍了经验做法, 与会代表进行了交流。

会议指出, 乡村医生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承担着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其功能定位决定了公益性质。各地要充分认识乡村医生队伍的重要作用, 认真履职, 切实做好《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 重点是结合实际制订出台具体方案, 抓好涉及乡村医生切身利益的收入、养老、培养、准入等关键环节, 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夯实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篇7:朱芦中心卫生院乡村医生管理制度

1992年7月从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库尔曼别克在乌恰县基层卫生院里一干就是22年。22年来,他走遍了乌恰最艰苦的4个边远乡的每个村落、每条小道,出诊行程累计超过10万公里,深受乡亲们的尊敬和爱戴。

5月4日,库尔曼别克接受了新疆都市报记者的采访。

从小立志当医生

库尔曼别克出生在乌恰县乌鲁克恰提乡,由于当时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导致乡村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他立志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一名医生。

1992年7月,库尔曼别克以优异的成绩从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他毅然收拾行囊,来到乌鲁克恰提乡卫生院工作,一干就是14个年头。他视病人如亲人,每次诊治患者,他都用心设计最佳治疗方案,能够通过口服药治愈的,绝不打吊针,能够在门诊治愈,绝不住院,尽可能减轻患者负担。有些患者看病一时无钱拿药时,他就自己掏钱垫付。14年的真心付出,使他同乡亲建立起浓厚的感情。乡亲们每每提到他,总是竖起大拇指说:“加克西!”

边远乡镇出诊忙

由于工作需要,2006年,库尔曼别克离开乌鲁克恰提乡,先后在托云乡卫生院、巴音库鲁提乡卫生院和吉根乡卫生院工作。20多年来,他一直在乌恰县的边远乡镇工作,而且是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共接诊病人上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出诊行程不少于10万公里,却从不收取群众一分钱的出诊费,累计给当地村民直接减少诊疗费用6万多元。

每户农牧民家的炕头,都有过库尔曼别克工作的身影,他熟悉每一户村民的身体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他都记在脑子里,装在心里。

2010年8月17日,巴音库鲁提乡巴音库鲁提村74岁的老人吐合提汗因心脏病住进了医院,她的两个女儿又患有精神病,生活非常困难。住院期间,库尔曼别克不仅为其免费治疗15天,在出院那天还塞给老人1000元生活费。

慷慨解囊伸援手

多年来,库尔曼别克先后为孤寡老人、困难户、军烈属减免医药费5000余元,家中陈旧近乎发黄的欠条达3000多元,他从没有主动催收过。

43岁的吉根乡个体经营户安玉军2012年不幸出了车祸,造成胸部以下瘫痪,高昂的治疗费用给这个原本收入微薄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没有辅助器具的他平时就只能躺在床上。得知情况后,库尔曼别克自掏腰包购置轮椅送到安玉军床前,安玉军的妻子激动地说:“谢谢,谢谢。”

坚决杜绝“吃回扣”

担任乡卫生院院长16年来,库尔曼别克从未报销过电话费。对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行为,他深恶痛绝,他大力推行药品购进公开制度,牵头成立了卫生院药品管理领导小组,规范化管理药品购进工作,从不以个人名义联系购药,坚决杜绝了“吃回扣”的不正之风。

一辈子乡里做医生

库尔曼别克的两个孩子读初中,家庭十分困难,还欠信用社3万元贷款,家庭重担全部落在贤惠的爱人身上。

篇8:朱芦中心卫生院乡村医生管理制度

本届女乡村医生培训班学员由全国有关省卫生厅负责推荐, 由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审核确定。首届培训工作分3期进行, 每期1个月;随后两期的培训工作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

培训班紧密结合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实际, 重点安排了农村卫生所急需的内科、外科、急救处理、母婴健康保健、妇科常见疾病防治与排查、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护与治疗、中医药常见病诊疗、公共卫生等课目, 同时还安排了临床、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等见习活动。针对学员们提出的问题, 培训班专门邀请卫生部农村卫生司规划管理处姚建红处长作了题为《医改新形势下乡村医生发展》的讲座, 使学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得到了政策解读, 对国家的农村卫生政策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学员们深知这次机会来之不易, 珍惜学习期间的每一天。她们认真听讲, 积极提问, 通过理论授课和临床示教, 学员们普遍提高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 达到了预期目的。她们感到, 本次培训安排的学习内容对农村非常实用, 对于今后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合理用药、疾病防控等会很有帮助。

篇9:朱芦中心卫生院乡村医生管理制度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原名上海市精神病防治医院,又名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其前身是普慈疗养院,始建于1935年。2006年5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正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该中心逐渐发展成一所学科专业齐全、医疗技术精湛、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劲的集预防、医疗、康复、心理咨询、教学、科研及对外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三级甲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下设有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上海市自愿戒毒中心、国家精神药物临床试验机构、WHO上海精神卫生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等临床及科研机构。近年来,该医院多次荣获“卫生部文明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等殊荣。目前,该医院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100余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专业人员260余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8人,国家及省级各专业学会的主委、副主委51人。该医院临床科室齐全,其中普通精神科、心境障碍病房、早期干预病房、急重症科、抑郁症科、儿童青少年科、干部保健科、特需科、中西医结合科、老年科、康复科、心身科、传染科、自愿戒毒科等临床科室是该医院的重点特色科室。该医院目前共开放住院床位1878张,年门诊、急诊量近百万人次,年住院人数高达数万人,位居国内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之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拥有德国Brain Products公司生产的64导EEG/ERP检测仪、脑电生理工作站、脑功能分析仪、NK1518睡眠脑电检测仪、心脏彩超、多导睡眠分析系统、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多功能麻醉机、高压电位治疗仪、高效液相色谱仪、东芝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雅培全自动免疫发光仪、雅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超低温冰箱、PCR合成仪、DNA合成仪、DNA序列测定仪、凝胶成像系统及临床心理测评及实验检验设备等国内顶尖的诊疗设备。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诊疗手段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疗技术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现将该医院的重点特色科室及著名医生介绍如下:

普通精神科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普通精神科目前共开放住院床位60张,病区设有活动室、睡眠治疗室、心理治疗室及团体心理治疗室。该科室侧重诊疗的方向及特色是:①重点开展新型药物的研发与检测。该科室在应用新型抗抑郁药(SSRIs、万拉法辛等)和新型抗精神病药(齐哌西酮、阿立哌唑等)为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与临床药理基地合作进行新型药物的临床试验评价,以明确各种新型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②每年定期对全院住院患者进行精神科用药的横断面调查。该科室每年都对各类精神药物在该院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以充分了解各类药物在医师和患者心目中的接受程度,从而间接明确它们的疗效和安全性。③特色治疗。该科室的王祖承教授先后从日本引进了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目前森田疗法已在该院推广,而内观疗法也已成为该病区的一项特色治疗。内观疗法是通过患者深刻地内省,逐渐改变其病态认知的一种疗法,对于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的社会能力、自知力的恢复及治疗依从性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④重点开展对睡眠障碍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徐一峰医生简介:徐一峰医生现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专业顾问、中华医学会上海精神科学会委员、全国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委员会委员、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卫生部精神卫生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精神疾病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委员。徐一峰院长198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90年获得上海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9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回国后一直从事普通精神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抑郁症、睡眠障碍等各类精神障碍疾病。

王祖承医生简介:王祖承医生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主委、中国残联残疾人康复协会主委、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行为医学会副主委、中国药物依赖防治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心理卫生协会会长、上海市心理康复协会副会长、卫生部麻醉品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戒毒基金会专家委员、环太平洋精神医学家学会会员、日本内观疗法医学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王祖承教授196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1985年12月至1986年12月赴日本千叶县浅井精神病院进修精神科临床医学,曾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他擅长各种精神科疑难杂症的药物及心理治疗,尤其在老年精神障碍、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神经症、心身疾病、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和电休克治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心境障碍病房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病房是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临床专科,被卫生部认定为“全国四大区域性重点精神卫生机构”之一。该科室在系统性的临床、科研及教学条线设置、人才梯队的构建和培养、与国际先进机构的合作及专科化建设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被誉为国内众多精神专科医疗机构的样板。心境障碍包括抑郁症、恶劣心境、抑郁谱系障碍、双相障碍、阈下双相谱系疾病等,具有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此病的终生患病率高达10%~20%。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以抑郁症为主的心境障碍性疾病将会是继冠心病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疾病负担源。然而,目前人们对心境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所知甚少,医疗机构对此病的治疗措施也仅仅局限于对症处理,尚有大部分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鉴于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病房立足于临床,大力开展心境障碍性疾病的相关研究,以提高此病的治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此病患者改善不良情绪、恢复其社会、职业功能。该科室下设有活动室、心理治疗室和团体心理治疗室,目前共开放住院床位40张,年门诊、急诊量近2万人次。

nlc202309061555

方贻儒医生简介:方贻儒医生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病房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双相障碍协作组”副组长、上海医学会精神医学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医学会行为医学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专家、上海市精神疾病临床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方贻儒主任1984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医疗系,后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攻读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博士学位,曾赴日本北海道大学及美国麻省总院精神科学习和交流,回国后一直从事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各类情绪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个性问题的处理,尤其在诊治各类心境障碍性疾病(抑郁症、双相障碍)、焦虑谱系障碍、强迫症、神经衰弱以及慢性疼痛等躯体化症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江开达医生简介:江开达医生现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二科主任、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主编、《上海精神医学杂志》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开达主任196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院神经精神研究所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一直从事精神医学、医学心理学、精神疾病脑电生理学和影像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等心理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在诊治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心境障碍性疾病方面颇有造诣。近年来,江开达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曾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

早期干预病房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早期干预病房是该医院的重点特色科室之一,主要收治患有早期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的患者。作为全国精神科进修医生的培训基地,该科室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精神科专业人才,同时该科室还与多家国外精神科医院保持联系,并接收外国精神科住院医师前来学习进修,为不同国家医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早期干预病房拥有一支强大的医疗团队,该科室住院医师的学历均在大学本科以上,其中学历为研究生以上的医师占医师总人数的70%以上。该科室在医疗技术及诊疗水平等方面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曾多次被评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优秀病区”,并受到上级领导的嘉奖。此外,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也使该科室得到了住院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致好评,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的声誉。

施慎逊医生简介:施慎逊医生现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三科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精神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委兼秘书、中华医学会妇女精神医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国际神经精神协会委员、国际妇女精神卫生协会委员、上海市司法局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专家。施慎逊主任1982年12月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曾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修,回国后一直从事精神医学和医学心理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抑郁症、焦虑障碍、强迫症、睡眠障碍的心理咨询及诊断治疗,尤其在处理产后精神卫生问题(孕产妇抑郁、焦虑障碍)等方面有极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儿童青少年科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是该医院的重点特色科室之一,主要收治来自上海及全国各地的患有精神障碍性疾病的患儿。该科室的收治对象是:①有行为问题的患儿(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问题、对抗行为、电脑成瘾行为)。②学习困难的患儿(学习成绩下降、学习成绩不平衡、不会阅读、不会计算)。③有情绪障碍的患儿(离别焦虑症、学校恐怖症、抑郁症、强迫症)。④有发育性障碍的患儿(孤独症、发育迟滞)。

杜亚松医生简介:杜亚松医生现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杜亚松主任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心理问题的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评估,行为问题、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的诊断和治疗。近年来,杜亚松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曾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共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50篇,参与编写了《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儿少精神100例——父母必读》、《现代儿童精神医学》、《家庭实用医学百科》、《现代精神医学》等著作。

篇10:朱芦中心卫生院乡村医生管理制度

坚守基层无怨无悔

陈伟琳的服务态度好, 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后溪村有16个自然村, 分布分散, 但不管路途有多远, 只要村民需要, 陈伟琳总是随叫随到, 宁可自己多走路。2007年, 南山自然村唯一一座与外界联系的大桥倒塌, 村民外出必须涉水过河, 患者就医极为不便。为了不耽误村民看病, 及时解除他们的病痛, 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 陈伟琳背起药箱, 卷起裤腿、一次次在水中摸索着过河的镜头, 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家住南山村的陈田根老人, 因脑梗塞双下肢行动不便, 那段时间因不慎摔伤, 右小腿留下一处5厘米的伤口。为了让老人的伤口早日愈合, 陈伟琳每天往返数公里到老人家里为他换药。遇到下大雨时, 河面一下开阔起来且水流湍急, 不能蹚水过去, 他只好绕行十多公里路才能赶到南山村。直到2009年, 大桥重新修好, 这一状况才得以改善。

陈伟琳在村卫生所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他对自己肩上的担子有着清醒的认识, 认为这是从以医疗为重点向防治结合的社区综合卫生服务的转型;是提高全民保健知识和改善居民健康行为的重要举措;是全科医师的核心内容所在。他常常挨家挨户上门服务, 让公共卫生服务这项民心工程深入人心;做好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配合卫生院做好慢性病、重性精神病的管理和随访工作;做好妇幼保健和老年人的健康体检工作。

为了更好地为村民服务, 陈伟琳自觉要求自己提高业务水平, 认真钻研医学知识。他工作很忙, 却一直坚持参加卫生院例会和每年的乡村医生医学继续教育, 从不放弃任何一次业务学习的机会。靠着这份执着和坚持, 他先后通过了临床执业助理医师、临床执业医师的考试, 通过了全科医师岗位培训, 成为漳浦县为数不多的具有临床执业医师、全科医师资格但仍在村卫生所工作的乡村医生。在取得医师资格后, 有不少人劝陈伟琳到乡镇卫生院去工作, 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心里装着父老乡亲, 热爱着乡村医生这份事业, 为农村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无怨无悔。

用热血诠释人间大爱

2003年10月, 陈伟琳参加县卫生局举办的乡村医生医学继续教育课程学习, 其中“无偿献血知识”讲座让陈伟琳再一次领悟了无偿献血的意义。无偿献血既无损自身健康, 又可以救人危难,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 理应成为无偿鲜血的带头人。2003年11月, 陈伟琳第一次无偿献血, 从此与无偿献血结下了不解之缘。2005年, 他加入了机采血小板行列;2006年9月, 他报名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因为采集血小板要到漳州市区才能进行, 于是陈伟琳便经常往返于后溪村与漳州市区之间。120多公里、3个多小时的往返路程, 留下了他一串串的爱心轨迹。从第一次献血以来, 截至2013年2月, 陈伟琳累计献血60次。其中机采血小板55次, 累计献血总量达83200毫升, 成为漳浦献血第一人。陈伟琳还利用各种机会, 向周边的人讲解无偿献血知识和注意事项, 向自愿献血者提供血站电话和地址, 方便大家踊跃参与无偿献血。

陈伟琳的爱心之举受到了社会赞誉和上级部门的肯定, 2007年他荣获漳州市无偿献血先进个人;2 0 0 6至2 0 0 9年连续四年荣获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08~2009年度获得全省无偿献血个人促进奖;2 0 11年他入围首届“漳浦先锋人物”候选人名单, 同年获得首届漳州市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他的事迹被中国红十字会网站、中国文明网、福建文明网、福建日报、漳州电视台等中央和省、市、县新闻媒体广为传播。

2013年是他参加无偿献血的第十一个年头。陈伟琳说:“如果有一种爱叫放手, 那么我想说还有一种爱叫‘伸手’。献血时伸出你的手, 不是索取而是奉献, 是血浓于水的奉献。”

篇11:朱芦中心卫生院乡村医生管理制度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83

由于妇科门诊患者流动性强,病种复杂,就诊时间短,每个患者的健康、年龄、文化等情况不同,因而接诊者只能根据患者所存在的问题,因人施教,在就诊时治疗时进行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

通过妇科门诊接诊医生亲自指导的健康教育,把健康教育切实落到实处,使患者对自身所患的疾病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本文根据患者所存在的问题,按患者的病因、病种、心理及其他实际情况采取机动、灵活多变的策略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在就诊时治疗时进行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结果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促进了健康的发展。指导患者的健康态度和行为,使患者获得最好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使健康教育工作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妇科门诊接诊时常见的问题

紧张、急躁:多见于一些过度关注自己疾病,对医生期望值过高的患者。表现为坐立不安,语无伦次,一下子就想向医生说出自己的全部病情。

担心、忧虑:多见于工作家庭压力大而患少见病的妇女。主要是担心查出重病、医不好病。特别是中年妇女,害怕为此会给工作带来不利,从而会成为社会家庭的累赘。

猜疑、不信任:见于一些病程长,多次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表现为不合作、爱挑剔、喜欢反问或答非所问等。

无助、恐惧:多见于未婚先孕的少女,其中很大的一部分为在校生。她们不想父母、老师或同学知道,心里压抑大,自责悔恨强,心灵脆弱,孤独无助,对手术和避孕方面的知识缺乏,更害怕人流术时的疼痛和术后的并发症。

无知、无畏:①见于思想前卫健康知识缺乏的多次人流患者。认为我的身体我做主,一旦怀孕药流一服就万事无忧,无痛人流一觉睡醒烦恼消。②性病患者乱投医,认为去正规医院麻烦,就去黑诊所看病,延误了病情。③不重视自身健康患者,从不参加社区组织的妇检体检,小病也不重视,大病时己来迟。

健康咨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及生存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她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已不是有病才来求医,而是出于防范疾病和保健的目的进行健康咨询和体检[1],以获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知识。

接诊时健康教育的应对措施

在妇产门诊健康教育之中,接诊医生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素养,不断更新、拓展和深化自身的理论,结合专科特点和门诊患者的心理特征,选择最有说服力、最有教育作用的方法,采取简洁、易懂、明快的答复[2]。

紧张、急躁:对于紧张、急躁患者,接诊医生首先要给一个温和、微笑的面容迎接患者,并静静地等患者诉说完症状和体征后,再向患者宣传情绪与疾病的关系,以及不良的心理对健康的危害,让患者参与其中,并调动其积极性,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担心、忧虑:接诊医生态度和蔼可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预后以及注意事项等,消除患者患病后产生的紧张、焦虑、恐惧及猜疑心理,使患者能正确地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主动、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促使了疾病的及早康复。

猜疑、不信任:对猜疑、不信任的患者,接诊医生应主动和患者沟通,有针对性地向患者讲解任何疾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治疗治愈需要一个过程,并尊重患者的选择,使患者消除顾虑和猜疑,感觉到被尊重、被重视,并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建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无助、恐惧:对无助、恐惧的患者,接诊医生要以温和而又慈祥的面容来迎接,对她们富有同情心,关心安慰她们,建立起亲人或朋友般的关系。并注意要对她们的隐私进行保密。在手术之前,帮助她们解除对手术的各种疑虑,使其身体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手术。在手术的过程中,边手术边同她们交谈,以分散注意力从而减少痛苦。手术后,告诉她们术后的注意事项和以后应该采取的避孕措施。

无知、无畏:对无知、无畏的患者,接诊医生要以严肃的态度来迎接。对多次人流者向她们讲解多次人流的危害性,不可恢复性,让她们自觉地采取适合自己的、安全地避孕措施,尽量减少再次手术的发生。对性病患者,不歧视,不冷落,并告诉她们必须及时接受检查和接受正规治疗,切记不要讳疾忌医或乱投医,以免贻误病情。同时告诉她们性病的传播途径,避免给家人和社会带来危害。

健康咨询:来门诊健康咨询者,一般都是对健康比较重视,对生活质量有一定的要求的人。对于健康咨询者,对文化层次高,求知欲强,接受新知识快的患者,除了常规教育外,可根据患者的需要增加新的健康知识内容,对文化低的患者,教育中应重点突出,语言通俗易懂,对年龄大,认识能力差的患者,教育内容力求简单、形象,并反复讲解重点部分,以增强记忆。也根据妇科的患者特点编写一套健康教育卡、健康教育处方等书面材料,咨询完后交给她们自己阅读,并在背面上印有就诊指南,医生的联系电话等,使医患关系变为朋友关系,共同做好疾病的预防和保健。

讨论

通过上述门诊看病时医生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工作,提高了辖区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医学知识普遍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明顯增强,接受治疗的主动性也显著增加,缩短了治疗疗程,患者对医生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从而使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或产生的有益效果[3]。同时健康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效益的事业,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降低卫生保健成本;从小的方面讲,健康教育能使患者获得更多的防治疾病知识,最大限度地促进健康,提高就诊效率,降低了医疗费用,节约了医疗资源,从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让人们在和谐的社会里享受健康和幸福。

参考文献

1 黄亚莉,李琼.妇科门诊患者的健康教育[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21):1679-1680.

2 曹淑君,刘桂香,孙冬梅.健康教育在门诊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09,2(4):8.

3 李婵,苏彦芷,张惠丽.门诊健康教育的特点与社会效益的体现[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232-233.

上一篇:猪八戒童话作文下一篇: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