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镇化发展

2024-05-06

浅谈城镇化发展(通用6篇)

篇1:浅谈城镇化发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房地产业发展

浅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房地产业发展

【摘 要】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内需。它与房地产业紧密相连。城镇化伴随着城市人口聚集、城市规模扩大以及城市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而过去过度倚重于“房地产战略”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新型城镇化则将重心由土地城镇化转移到人口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为主导的消费型增长点,这也许意味着房地产在城镇化中扮演的角色将有所削弱。所以,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与推进给房地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率;房地产业;房地产企业

1、新型城镇化背景

城镇化是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进程,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城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

2012 年,我国按常住人口概念的城镇化率达到 52.6%,城镇人口首超农村人口。而世界城镇化的平均水平为 59%,欧洲为 80%,美国高达93%。并且我国城镇化中超过 1.59 亿的农民工,由于没有城镇户籍,处于 “半市民化”状态,无法享受城市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去除“被城镇化”的这些农民工,我国真实城镇化率不到 40%,可以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远未结束。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为房地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而房地产业也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各项物质基础和保障[1]。作为与城镇化关系密切的产业,房地产业经过20年的发展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实际上,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与推进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房地产业的走势

2.1未来十年住房需求近160亿平米,市场规模继续扩大

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预测,预计到2020年,中国总人口将达到13.9亿人,城镇化率为61%,城镇总人口约为8.4亿,按人均35平方米住房计算,住宅总存量约为295.1亿平方米;截至2010年底我国住宅存量约为202.9亿平方米,加之现有存量住宅中约有64.8亿平方米面临折旧改造或拆迁,则2011-2020年需新建住房约157.0亿平方米。

2.2城镇化进程放缓,房地产业需求释放更为平稳

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化水平提升速度或将放缓至略高于1%,而数据显示,城市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新增2000万城镇人口[2]。新增城镇人口主要是农村人口的增加,其实际购房能力不高,所以未来房地产业需求的释放将显得更为平稳。

2.3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市场发展更为均衡

中西部城市群依靠政策倾斜优势,其中心城市潜力趋于后发。十八大报告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之近年来经国务院批准的主要区域经济规划,中部和西南地区城镇人口占比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新增城镇人口对房地产业带来的发展红利将为中西部地区带来后发的潜力优势。

2.4土地、保障房等长效机制逐渐形成,房地产行业更加健康

(1)推进农村工业化及土地改革制度,就地新增城镇居民住宅需求旺盛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随着农村建设和产业升级,农村居民当地就业趋势将更为显著,这将为包括三四线城市在内的广大小城镇地区带来更多的购房需求。

(2)城镇郊区购房负担相对较轻,利于解决新增居民住房需求。

从上图房价收入比来看,由于近年来一线城市房价涨幅较为明显,城镇居民购房负担非降反增。但随着农村工业的不断发展,农民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工将更多地向靠近农村的城镇郊区聚拢。农民收入的提高加之郊区相对较低的房价,未来城镇郊区的中低端购房需求将趋于旺盛。

3、新型城镇化进程背景下的房地产开发

3.1新城镇化中房地产开发要理性

曾经房地产市场的疯狂扩张造就了中国的城镇化局面,然而城镇化最大的动力是工业发展,并不等于单纯的高楼大厦的房地产开发建设[3]。因此,房地产的开发必须理性。在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房地产业应该从过去十多年来所扮演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充当配套产业的角色.为新型城镇化服务[4]。它的开发建设必须要与百姓的需求、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超前会导致房屋闲置、资源浪费;房价过高,对进城人口又有挤出效应。

房地产业是城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也必须要求房地产业能平稳健康发展[5]。李克强总理曾专门撰文强调,房地产市场能否健康发展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要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效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城镇化稳步向前推进”[6]。

3.2房地产企业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道路

如果说以前的房地产竞争是拼土地,10 多年后的现在,房地产企业已进入设计和品牌的竞争,未来则必须完善自我,形成综合的核心竞争力,这些竞争力应融合区域规划、综合设计,也包括了服务、管理所形成的规模化、高效化、标准化的复合优势。

中国在未来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大量的农业人口和农业从业资金、土地面积将会转入城镇化通道。房地产企业作为参与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追逐利润的同时更多地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争取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大而奢华的产品,是房企和相关行业在未来几年需要思考的问题,还应有低碳、节能环保等技术的应用。

4、结语

新型城镇化为未来十年房地产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房地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然而,未来的新型城镇化本质上不再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是土地城镇化,因此意味着它并不必然支持房地产业的继续高速粗放增长。对于整个房地产行业来说,建设生态城市、宜居住区、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推广运用低碳技术应当作为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抓好。

我国的城镇化仍在继续,新型城镇化之路也还刚刚开始,房地产对于整个房地产业而言,未来的博弈将更加深入、更加细化。

参考文献:

[1]邱峰.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J].上海房地,2013(05):22-24.[2]陈柳钦.新型城镇化赋予房地产业新活力[J].改革与开放,2013(02):7-9

[3]忠历.新型城镇化,房地产市场的新梦想[J].中国西部,2013(02):86-87

[4]刘维新.新型城镇化不能搞成新的房地产化[J].中国地产市场,2013(03):26-27

作者简介:

李丽(1988-),女,重庆大学 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房地产业发展。

王霞(1989-),女,重庆大学 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

------------最新【精品】范文

篇2:浅谈城镇化发展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齐伍军教授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近70%,70%的农业人口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仅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也是欠发达国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在全球排名虽然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世界排名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位居世界第108位。中国不发达主要是农业拖了后腿。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却只有10%,这一事实反映了中国农业经济十分落后,创造的价值非常低。发展农业经济,中国经济才会快速发展,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之一。究竟如何解决中国农业发展模式,如何提高农业产业价值,如何使农村走向城镇化,如何最终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中国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重视我国农业发展,几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三农问题放在首位,对三农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国家每年对农业投入很大,但效果并不明显,我国各级政府也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但是始终没有一个有效的发展模式。因此,十几年来三农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也没有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问题:

1、非市场经济体制阻碍了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首先,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无法通过对土地权的处置获得价值增值。地方政府廉价征用农民土地高价卖给开发商,农民得到的只是地上物的补偿费,并没有得到处置土地应该得到的回报。农民对土地没有所有权,就无法将土地作为资产与投资人、农业企业合作实现自己的价值增长。

其次,国家虽然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但是始终没有从体制上根本解决问题。由于没能有效地让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导致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除了税收优惠和政策补贴外,没有可以推动农业发展的有效资源。

其三,地方政府重工商轻农业,将大量农民土地征用出卖给开发商开发房地产,忽视了农民利益与农业发展;高度重视招商引资与工商业发展,不重视培育和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发展。

2、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十分传统与落后(农民家庭种植模式)。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低,还停留在一家一户小面积手工作业种植的传统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低下,创造的价值较低。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非常高,现代化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与信息化。在美国,3个农民可以种植5000亩土地,而在中国,一家人最多种植几十亩土地。美国3%的农业人口满足了100%美国人口的吃粮问题,而中国70%的农业人口还满足不了中国100%人口的粮食需求问题,每年还要靠进口大量的粮食来保证我国的粮食需求。

3、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农业产业化的障碍。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与经济技术的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种植模式,已经明显地成了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障碍。土地分户承包种植,除了土地边界、农田道路与沟渠造成土地浪费土地之外,最大的障碍是无法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化、自动化装备进行大面积耕作,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与高品质化,同时这也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的瓶颈。美国的农田全部是农业企业在种植,根本不存在农民个人种地问题,并且,美国的农业企业是从种子研发、科技创新、种植、精深加工到终端产品市场营销的全产业链经营。因此,美国农业产业效率较高。美国农业的发展也曾经历过从农庄、农场到农业企业的过程,通过农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兼并,使得美国农业产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同时,美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也不断提高,目前美国农业产业已经达到了高度集中的程度,全美国的农业控制在四家农业企业手中。此外,美国农业发展快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支持力度非常大。美国农业企业种植价值100元的粮食,美国政府就补贴100元(美元还是人民币?)来支持农业企业的发展,加上美国农业的高科技推动,高产、高附加值农作物的研发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使得农产品的价值数倍增加。与此相适应,农业产业企业利润水平的提高也吸引了资本的介入,在资本的推动下,美国的农业又得到了更快速的发展。

4、中国的农业发展在既缺乏发展理念、发展技术,又缺乏资本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快速发展。首先,农业产业化应该以市场价值为导向,农业产业化、产业链应该如何设计,不应该让不懂市场的农业规划部门来规划,应该由懂得市场规律的商业专家、投融资专家来进行可行性研究。因为种什么作物、深加工产品的市场价值与竞争优势直接决定了对农业产业的投资成功与失败,而我国的农业项目几乎都是农业规划机构给做的规划,甚至不少农业项目完全是为了取得农业产业扶持政策而设计的,而制定农业扶持政策的人并不考虑农业产业终端产品的市场价值与投资价值。因此,中国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基本都是失败的,更不可能吸引投资人来投资。

中国的农村、农民既没有技术又没有投资能力,更没有发展思路,再加上地方政府对农业发展没有清晰思路,因此,仅仅靠农民手中的资源无法实现农业产业化。全球农业科技最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是美国,其次,是日本,第三是台湾。美国通过基因技术来解决提高农产品价值、产量、质量与抗病虫害问题。日本的基因技术也非常发达。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户县,有一个葡萄种植基地因使用日本的葡萄种植技术,实现了葡萄的高产量、高品质,一年内五熟,一年收获五茬葡萄。一位就职于香港某上市公司的美国农业专家,解决了冬虫夏草的工厂化生产问题,而且生产的冬虫夏草的品质比野生的还高,且不含重金属。因此,种什么作物价值大应该由市场决定。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的原动力。所谓农业产业化必须建立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上,否则农业产业链不完整,农产品就没有市场出路,更谈不上提高附加值。要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就必须在有资本介入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农业产业的特点是投资回报率低、投资回收周期长(有的项目投资5年内没有任何回报),我国许多的农业项目,因为事前没有做详细的投资预算与可行性分析,农业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造成资金链断裂而失败。因此,如果没有投资能力强的企业介入农业、没有资本投入农业,就无法实现农业产业化。

5、党中央、国务院虽然在前两年出台了农业用地土地流转政策,但是,因为没有详细的土地流转机制和操作规则,造成全国各地土地流转模式不统一,并且因种种障碍使得土地流转无法顺利完成。如,安徽省阜阳市某区仅因两三家钉子户不同意土地流转从而造成土地流转受阻,无法进行下去。总之,全国关于土地流转没有成功模式,造成土地流转无法进行,直接阻碍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6、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并没有对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带来有益影响。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应该建立在农业产业化和农民身份转变的基础上,但不少地方政府并不重视农业产业化模式研究与推广,为了卖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幌子让农民住进楼房,腾出土地,政府好取得配套建设用地指标来卖地。农民住楼房去种地,农业生产资料与农机具没有存放场所,破坏了农民原有居住方式,给农民生产与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农业产业化没有得到发展,农民身份没有转变,农村城镇化也根本无从谈起。

7、大多数地方政府只重视招商引资,不重视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发展地方经济。经调研发现,由于每个省都把招商引资作为考核下级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加上地方政府领导更换过于频繁,扶持农业企业发展周期太长,一个农业企业还没扶持起来,地方政府领导就又被调走了,短期看不到政绩,而招商引资来得比较快,政绩较明显,因此,很多地方政府领导只重视招商引资不重农业产业发展,这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8、农民奔小康的发展方向不正确。国家支持农民奔小康,本来应该是就地发展农业产业,就地致富,可是,不少基层地方政府不引导农民就地发展农业,就地创办农业企业,通过就地发展农业企业来致富,而是错误的单纯鼓励农民外出务工,从而造成农村有效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的人,造成许多土地荒芜无人种植,不但无法发展农业产业,仅凭无劳动力种植的土地无法提高农民收入,更无法实现农村城镇化。

二、中国三农问题解决思路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1、要解决中国农村、农民与农业等三农问题,必须从发展农业入手,必须建立在解决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问题上。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应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价值规律,不管农业产业化如何发展,最终都必须通过市场实现其价值,否则都将失败。农业种植模式必须由农户种植过度到农业企业种植,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与信息化的高效生产模式。因此,中国三农问题解决基本思路是:消除农民、消除农村,以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现代化、种植工业化和乡村工厂化、公司化来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建设。城镇化必须以产业作为经济支撑的基础,要实现农村城镇化,首先必须解决农民过上城市化生活的支付能力问题,也就是必须解决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问题。由于农产品附加值很低,必须通过科技创新种植高附加值农作物与产业链延伸,通过对农产品精深加工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真正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把农民变为城镇居民。

2、创造成功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土地流转模式。农业产业化必须有资本与企业介入,因为农民没有投资能力,也没有技术研发能力,要把农村公司化、工厂化必须由企业与资本介入才能实现。企业要投资农业,需要工厂化种植,以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生产与精深加工来经营,于是需要建工厂与各种经营设施。企业既需要大量耕地来建立现代农业种植基地,又需要企业生产研发设施所需要的建设用地,因此,农民的耕地与宅基地一起流转是最好的土地流转模式,农民耕地流转后农民不用再自己一家一户种地,宅基地流转后把农村建成了城镇,农民也变成了农业产业工人。

3、农田耕地与宅基地一起流转模式简介:农民将耕地入股给农业企业,每年农业企业每亩土地按照土地质量给农民相应价值的固定分红回报(如山东省夏津县每亩每年1500元,有的县每亩1300元等),这样保证了农民流转土地后的固定收入,如果农民到农业企业工作,再取得一份工资,这样就保证了农民收入的稳定与提高。

农民宅基地流转后,地方政府将收回的宅基地集中获得建设用地指标,好规划新型城镇建设,将部分建设用地出让给企业建工厂和经营设施,由企业用国有土地出让金加政府补贴来建设农民居住的城镇社区与配套商业综合体,以及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企业先通过新型城镇商业综合体开发获得资本积累,然后通过资本积累来投资农业种植生产、研发与精深加工。如果不先通过土地开发获得资本积累,由于农业产业链过长,投资规模过大,企业等不到生产出来终端产品就会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而使企业倒闭。企业通过新型城镇建设中的商业土地开发获得资本积累后,就有能力进行从农业科技研发、现代高效种植、终端产品精深加工到市场营销的全产业链经营。例如,山东省陵县某大豆加工企业,共有大豆深加工产品100多种,其中纳米级大豆蛋白粉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技术几十项,并在全球78个国家申请了专利保护。农产品大豆的附加值提高了数百倍。

三、中国三农问题解决思路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可行性

1、中国三农问题,必须通过解决农业产业化问题来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农业产业化问题必须建立在市场价值的基础上,即从种植作物选择、种植到深加工后变成附加值很高的终端产品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的价值。为此,农业产业化模式由经济专家与投融资专家来设计,站在投融资的角度来设计农业产业化,确保终端农业产品的市场优势、市场价值与投资回报率。

2、在农业产业价值高倍增长的基础上解决农民身份转换的问题,通过耕地与宅基地一起流转,在保证农民利益持续增长的基础上,让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从而解决农村城镇化问题。

3、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宅基地流转与产业支撑为基础,不占用农村耕地,符合国家土地政策,不存在政策障碍。

4、农业产业化在成功商业策划的基础上,在农业企业先期投入与国家政府扶持的基础上,在证明了农业产业化商业模式的价值时引入专业风险投资机构投资推动快速发展,后期实现农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综上所述,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必须从解决农业产业化入手,通过发展从现代化高效农业研发、种植、精深加工,到产品市场价值的提升,使农业由农民种植到企业化种植与精深加工,变农户种植到现代大规模种植,变农村为新型城镇,变农民为产业工人,以消除农村、农民,用企业与资本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以农民耕地与宅基地一起流转的土地流转模式来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经过实践证明目前是切实可行的。

篇3:浅谈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和特征

(一)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本质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点的新型模式, 其本质在于不以牺牲农村农业发展、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为代价, 着眼于农民, 涵盖农村, 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摒弃了过去只片面注重扩大城市规模、无序扩张的老路子, 改变为以提升城镇居民文化、提高基础公共服务设施, 打造社会和谐、统筹城乡、大小城市城镇协调发展为核心内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人居所。

(二)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特征

1. 以增强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

人既是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也是城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和根本要求。因此, 要把人放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位置, 尽量在城镇化过程中消除由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城乡差别和社会不公的不良现象, 保证城镇化建设的公平性, 从而确保全国人民都能分享到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发展成果。

2. 不能以牺牲农村发展为代价。

当代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是以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农村的发展, 最终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关键是摒弃了以牺牲农村利益为代价的城镇化的传统方法, 而是注重城市反哺农村、以工业带动农业, 保障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打破城乡间的制度壁垒, 促进城乡间的和谐发展。

3. 走集约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新型城镇化必须把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空间聚集和绿色经济的优势, 严格控制城市发展的无序扩张, 节能降耗、避免资源的浪费, 努力建设集约化城市, 促进城镇化的科学发展。

4. 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建设。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实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按照城市的标准, 对污水、垃圾等污染物进行及时预防和有效控制, 增加绿地、林地的建设, 推动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

二、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趋势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发展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人民, 尤其是为了农民, 为了使更多的人都能享受到由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成果, 享受现代城市文明。城镇化的发展可以使得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城镇的扩大和发展又可以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充分享受城镇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和服务, 拥有良好的居住空间环境、生态环境、高洁高效的生产环境。通过“以人为本”的目的来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不仅提高了人口素质、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水平, 还培养和锻炼了农民掌握适应城市需要的生产知识和业务能力, 有利于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二) 推进城镇居民的户籍改革制度

户籍制度的改革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户籍制度的改革能稳步的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要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 政府就不应该借户籍为理由推卸自己的公共服务责任。而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根据各城镇的实际情况和综合承载能力, 制定科学详细的农民落户条件, 实行户籍制度差别化。户籍制度的改革和人口服务的不断完善能有效地保证城镇人口的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建立健全户籍制度, 不仅可以实现城乡居民的权利平等, 还可以消除城乡间二元户籍制度, 是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三)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人口吸纳能力

在城镇化建设中, 为更好地发挥城市功能, 增加城市的宜居性, 提高城镇的人口吸纳能力, 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同时, 对政府用来建设的基础设施资金的筹集和运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促进城镇建设的高效性。

(四) 实行低碳环保的城镇化道路

篇4:浅谈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现状;发展对策

近年来,随着小城镇的蓬勃发展,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深入了解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历程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剖析目前中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把握中国农村城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概述

第一种观点认为农村城镇化即农村小城镇化。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武汉大学的辜胜阻教授等。辜胜阻认为:“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的社会经济过程。”在他看来,农村城镇化表现为小城镇的成长和发育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农村城镇化不仅包扩小城镇的发展,而且还包扩农村人口向城镇,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的转移。一些人把前者称为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后者称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上述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西北农业大学的罗静博士。事实上,在我们看来,在中国当今的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同时存在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只不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中西部农村地区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迁构成了其城镇化的主要趋势,农村人口城市化是这些地区城镇化的主体,而东南沿海的小城镇发展却更显突出,农村地区的城镇化特征十分显著。

二、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上搞小城镇化建设。市的兴起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所谓“市随路旺,城随市兴”,一定发达程度的商品生产规模、供求集散规模、人口规模及通畅的交通和信息渠道是城镇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市场的规模和功能决定着城镇的规模和功能。那些不具备城镇发展条件的地方,如果人为地建设工业区、建设大市场,只会事与愿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但城镇化还基本上是由农民和基层社区自发推动起来的,政府在规划、投入和引导方面做的还不够。一些人甚至认为城镇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需要政府的规划和引导,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结果使中国目前小城镇规模过小,不但浪费了耕地,而且小城镇缺乏吸引力,发挥不了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

2.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的外延式扩张倾向。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城镇化主要是伴随着乡改镇、县改市的模式推进的,导致在城镇建设中出现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一些农村小城镇有名无实,大量的农村人口未经职业和空间的转移,只是因为所在地的行政建制发生了改变,一夜之间变成了市镇人口,既无城之规模,又无市之兴旺。还有一些小城镇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唱的是“空城计”,其结果是是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走上了一条外延扩张用地的路子,大小城镇基本上是摊煎饼式地无限向四周平面扩张,浪费了大量的耕地资源。

3. 在加快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在以往的城镇建设过程中,有的地方比较注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忽视城镇管理等“软件”环境的建设,导致城镇管理处于此水平状态,使许多城镇出现“脏、乱、查”状况,对周围农村的居民缺乏吸引力;还有一些地方注重“有形市场”的建设,忽视软环境的配套和管理,认为“有形市场”的设施一旦建成,大市场、大流通、大发展就会接踵而来。结果事与愿违,出现有场无市,或有市无序的现象。

三、中国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对策

1. 政府要加強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与指导。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而城镇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过度城镇化或城镇化滞后都会给工业化的顺利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就经济发展的阶段来说,经过近2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己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进入社会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时期。结构问题取代总量问题而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而结构调整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城乡二元结构调整即实现农村城镇化的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城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意义,要把农村城镇化作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大战略,而不仅仅是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权宜之计.

2. 重点建设好具有优势的县城或县域中心镇。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一定发达程度的商品生产规模、供求集散规模、人口规模以及通畅的交通和信息渠道是城镇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市场的规模和功能决定着城镇的规模和功能。目前中国农村地区已经逐步形成了“县城-县域中心镇-乡村集镇”等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必须采取非均衡发展的策略。首先要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好、有区位优势的县城或县域首位镇。在县城下,还可以选择一些有区位优势的中心镇适当加以发展,使区域内形成一个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3. 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克服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资金约束,关键的一点是改革投入体制,使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大对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改革和完善城镇财税体制,逐步建立城镇建设资金保障体系。深化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和经营城镇基础设施,探索特许权经营、BOT、BTL等多种方式。积极吸引外资按有关政策参与城镇建设。改革城镇供水、供气、供热、环卫、公交等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实行企事分离,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本文在分析对比城镇化的有关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农村城镇化概念的看法。本人认为,农村城镇化就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是农村人口、经济活动的非农化及集聚过程,是城镇文化向乡村文化的辐射和渗透。本文针对目前中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如何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以及如何加快小城镇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所提对策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对有关部门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顺延,周明祖,水延凯.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篇5:浅谈城镇化发展

摘要:小城镇的发展对于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大中城市因农民工流入带来的巨大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比如小城镇数量和人口都有很大的增长。但是,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伴随而来了很多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针对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镇科学规划规模投资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国外市场需求每况愈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逐步转向国内, 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专家认为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在小城镇, 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最终落脚点也在小城镇建设上。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小城镇房屋、道路等建设,能够直接拉动建筑建材等行业发展和冶金机电等产品需求,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作为一种消费行为,小城镇在启动农村市场方面发挥着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够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促进农村消费上一个新的台阶。国内外的各种城市发展经验也都表明,小城镇在推动城市化进程,拉动农村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进一步摆脱小城镇发展的束缚,加快小城镇发展速度,提升小城镇建设品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势在必行的。本文联系新晃县的实际,对小城镇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快城乡建设步伐的对策建议。

一、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东部地区借助地缘优势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 2008年全国千强镇评选,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占据绝大多数,而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能入围的镇却寥寥无几, 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明显,从而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往往是东总沿海地区的一个乡镇的人口和GDP就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县或地级市。根据调查分析,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巫待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由于政府功能不完善,加上各种自然原因导致的小城镇发展的自发性,致使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总体指导不明确,具体表现在:

缺乏合理规划,特色不够鲜明。规划是城镇建设的第一资源,由于受资金、人才及观念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普遍存在起点不高、定位不准、观念不新等问题。完成的小城镇规划往往只有总规,没有控制性详规,为随意执行规划留下了很大空间。同时,在规划编制中,往往忽视对自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的把握,建设中,道路多以棋盘式为主,广场位于场镇中心,民用建筑一般高 ,建筑布局单调呆板,“千城一 1

面”现象突出。

很多小城镇的发展存在着盲目攀比,不注重实际情况的问题。小城镇的发展不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是一味的追求政绩,照搬别人的建设经验,结果不适合的发展道路不但不能促进反而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政策还缺乏连续性,朝令夕改、反复建设、频繁改造,造成极大的浪费。很多地方都是边建设边规划,甚至是先建设后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二)、小城镇的规模过小

小城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定人口的聚集体, 其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研究表明, 2-3万人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 人口超过5万时, 经济效益的增加则更明显。小城镇人口的数量级低,就会造成小城镇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城镇功能的发挥就会受到极大影响。目前我县23个乡镇,除新晃镇等个别以外,其它镇的人口基本上都是在2万人以下。城镇人口总体偏小,镇区人口积聚不足,再加上近年来,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这更加制约着我县小城镇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小城镇发展中资金短缺

资金不足是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小城镇建设和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从总体上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比较单一,投资的最重要来源仍然主要是政府。而在我国,镇政府不是一级完整的预决算财政单位,所得税收需上缴县财政,镇政府的所需费用是县财政分发的人头费和超收部分的提成,这些费用仅够镇政府的正常运转,因此,城镇建设的资金就主要依靠预算外收入来弥补。镇政府的预算外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拍卖所得和高额的城镇建设配套费。为了增加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政府只能抬高土地价格和建设配套费用,这就形成了限制农民进城和投资开发商进入的“门槛”,增加了乡镇企业、农民和外部资金向小城镇集中的成本,抑制了乡镇企业和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减弱了招商引资的优势。

(四)、小城镇发展中政府权责不明,管理不够到位

小城镇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政策资源和资金项目分散,未能集中投向重点小城镇,未能形成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合力。在小城镇建设管理中,一方面小城镇所在政府往往集决策主体、规划主体、建设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于一身,有时为实现主观愿望而破坏规划、违规建设,城镇建设管理中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另一方面,由于主管部门间职权交叉责任不明加之人力、物力等原因对小城镇的建设管理有时放任自流,从而导致在小城镇投入上存在“平均主义”,重点不突出,在管理上,执法力度不够,违规建设、未批先建、乱搭乱建等现象突出。

二、针对小城镇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发展小城镇的条件和环境也日益的完善和成熟。扫除小城镇发展的障碍,提升小城镇发展的速度和品质,增强小城镇的功能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紧迫,针对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不失时机地

实施各种相应政策,加快小城镇的发展。

(一)、加强小城镇发展的科学规划

在建设小城镇的规划中,应当充分考虑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功能,与大中城市等的通道连接功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载体功能 , 按照优化小城镇规划布局, 保护利用好耕地, 抓紧编制好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在认真做好总体发展规划的同时, 加快编制控制性详规。编制小城镇规划时, 要采取招标、引资等多种方式, 确保规划质量要加强与其他规划间的沟通, 衔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要按照比较经济利益的原则,研究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发展产业聚集型、市场带动型、旅游提升型、资源开发型等特色小城镇要深入挖掘小城镇自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 结合地形地貌, 搞好场镇的风貌设计, 切实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新晃侗族自治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自治县,在小城镇的发展中就应当保留原来的少数民族风俗,因为这些具有很浓的地方特色。像在建筑方面可以尽可能的用吊角楼,在文化方面也要保留原有的文化,你侗话,赶集,赶坳等等。尽可能在小城镇的建设中做到“原汁原味”。这样以后才能为日后发展为生态旅游城市做下坚实的基础。

(二)、扩大城镇规模并选择一批重点镇优先发展

转变小城镇规模过小的限制,应加快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聚集,对进城的乡镇企业在驻地、建房、办照等方面提供高效、快捷、方便的服务,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特事特办,所有手续在一个地方办理,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从而调动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的积极性。此外,还需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的二、三产业,提高小城镇的就业空间和小城镇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在小城镇的人口政策方面,要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另外,小城镇的数量众多,而政府的力量有限,要想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所以小城镇建设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坚持“非均衡一均衡”的发展战略,重点扶持壮大一批发展潜力大、集聚辐射作用强、交通区位优越、特色产业突出的重点小城镇,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重点倾斜,帮助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高承载力,不断积聚吸纳周边农民,拓展城市规模。通过重点小城镇与周边小城镇和农村的联合,培育形成小城镇组团,提高城镇规模效应和综合竞争力,进而带动周边区域空间的均衡发展,达到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进一步明晰城镇功能区分,突出各自资源、区位和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例如侗乡的饮食,新晃的牛肉等等。再就是打造一批工业、商贸、旅游强镇,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 , 实现小城镇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 不断增强乡镇的经济实力。

(三)、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来源要打破单一靠政府投资的模式,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这是解决小城镇资金问题的关键。政府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处理好上级政府和镇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不能仅仅依靠镇政府财政来筹措建设资金。政府方面可以通过财政贴息、民间资本、实行股份制和利用外资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来,像当前新晃县河道沿岸改造开发的工程,就引用外来资金的。实践证明,小城镇的健康快速发展是需要政府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促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小城镇发展创

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使得小城镇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四)、加强政府管理、凝聚合力

按照综合协调、政策集成的要求,整合规划、建设、国土、农业、交通、水利、市政、卫生等各部门的资源,形成合力,主要投入重点小城镇,在重点小城镇形成政策洼地、资金洼地、项目洼地,促进重点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相关职能部门充实力量,放权放责,强化对小城镇建设管理的领导和指导,着力形成城乡一体的工作格局和推进机制要强化对小城镇发展的考核,把小城镇发展作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努力推进农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向城市型转化在实践中探索既不同于大中城市,又有别于农村的新型城镇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对小城镇发展问题的思考.前进,2001(4):27-29

[2]王满四,蹇斯勇.关于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探讨.村镇建设,1999(8):14-16

[3]王亚平.中国小城镇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参考,1999(38):2-9

[4]王志宏.城市化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关系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3):36-38

[5]吴元波.我国土地产权制度、户籍制度与小城镇发展探讨.农村经济,2004(4):70-72

[6]邓卫.关于小城镇发展问题的思考.城市规划汇刊,2000(1):67-70

[7]刘勇著.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8]傅崇兰主编.新城论.新华出版社,2005

[9]马继国等著.中国城市化道路探索——以海宁市为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0]冯海发著.中国城镇化发展探索.新华出版社,2004

[11]刘传江,郑凌云等著.城市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4

[12]姜绍华.我国小城镇的选择及其发展对策.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5-67

[13]齐芳燕,单勇兵.小城镇发展问题初探.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1,16(2):20-22

[14]张莉.关于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相关思考.山西建筑,2005,31(20):44-45

[15]张弥.城市化道路与小城镇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0):33-35

[16]郝国彩.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城市开发,2004(7):78-81

篇6: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建设会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表现在:

一、带来当地劳动力和就业需求的变化;

二、第三产业需求的变化;

三、教育需求的变化等。

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商机主要有:

一、房地产行业;

二、建材工业;

三、钢铁行业;

四、道路交通建设;

五、餐饮服务业等。

6、新型城镇化带来的财富机遇

第一、传统周期性产业的黄金期已过,能够生存下来或者继续实现增长的企业需要在区域布局方面表现出特点,包括生产区域和销售区域的有机调整;

第二,就地城镇化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将带来中低端消费的增长,特别是中档品牌消费可能会表现出比高档品牌消费更强的生命力,同时这种城镇化对农业的基础地位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关于提升农业生产率的配套投入值得重点关注;

上一篇:物流专业大学生实习总结报告下一篇:企业管理小故事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