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实践

2024-05-24

浅谈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实践(共8篇)

篇1:浅谈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实践

浅谈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实践

金雪峰

21世纪,随着信息量的极大增加,传播媒体的日趋多样化,人们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必须同步提高,这必然对读、写、听、说都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应地,作为基础教育科目的初中语文,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需求,坚决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说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我认为“语文实践”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行为或过程。只有把学生的课内学习定位在“实践”的角度上,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既然是“实践者”,他们就必定要参与整个的语文学习过程,学生应该是听、说、读、写活动的主角。他坚持要把生活为语文教育的中心内容,反对脱离生活的死教育;他强调生活实践的重要性,反对注入式教学。

如何才能使语文教学走生活化的道路呢?我认为以下几条途径不可或缺。

一、语文教材逐渐走向生活化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安排自己教学任务的最重要材料。要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化,首先要实现语文教材生活化。长期以来,语文教材的以课文作为教材的全部,知识作为一个体系,按知识体系组织课文,理解知识的。要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过程,就必须改变这种单一的模式,把编写教材的着眼点放在增强学生语言能力表达上,大力加强语言实践活动,而课文知识则围绕为语言实践活动服务来编写,课文内容也应向着接近学生生活,指导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向发展,这是语文教材向生活化发展的方向。新编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就体现了这一点。如新增的课文《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文坛泰斗雨果对另一位大师伏尔泰的礼赞;《傅雷家书》,是著名的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傅聪的艺术交流;《致女儿的信》是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的爱情启蒙。这些文章或洋溢着充沛的激情,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将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

二、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最生动、最直观、最具体的呈现出来。

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重要环节是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如果安排设计得当,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语文导入教学,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以此为基点。同时还要注意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这是语文导入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我设计的《雨说》的导入:(录音机里飘出淅淅沥沥的雨声,配以春雨如丝的投影画面,营造出宁静、喜悦的气氛,让心灵接受“春雨”的洗礼。)同学们,听着温柔甜美的雨的声音,你可感受到了雨的情怀?你可愿意倾听“雨的诉说”?让我们来有感情的朗读《雨说》这首诗,让我们细细品味,一起走进雨的世界。配合着音乐,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到了诗中。

再比如,我在《致女儿的信》中设计的导入语: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你们想知道他是怎样回答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学生果然兴趣盎然,聚精会神的等待我讲下去。

第二重要的环节是问题的设计。提问是课堂教学展开阶段的主要环节。提问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面向社会,开阔学生的思维,实现提问生活化。因为生活化容易把抽象的教学问题还原为鲜活的生活情景,使问题变得亲切自然容易理解。如在学习《致女儿的信》一文时,设计的问题: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然后同文中的“我”的态度进行对比,同时也会初步体会父母亲的心态。

我还设计了这样的拓展延伸题:结合研讨与练习三,对照文章,谈一谈你对爱情的理解。这个题目可以使学生结合本文,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全面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中明确自己该如何处理此类问题。再比如,在《敬业与乐业》中设计的拓展延伸题: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这个问题也可以使学生重视观察社会,并重新认识社会各个层面的分工,认识到各个岗位的平凡中蕴含着伟大。再如《那树》中的问题设置:找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想像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些什么?体验反思题: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树?

这些问题的设置便于教师引导全体同学对课文内容、结构要点做分析,并以此基础为延伸,既对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教育,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发他们对人生、亲情、幸福和苦难等的思索。

三、阅读、写作教学的生活化

阅读是学生感知、吸收、消化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写作的准备。写作除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外,还需要对生活的感悟来作为催化剂。所以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独到观察,切身的感悟,深刻的反思,才可能激活头脑中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事物形象和语言材料,才可能文思泉涌,下笔千言,一气呵成。如在学完《那树》,布置的练笔:根据本文的内容,请你以“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为话题,写一篇练笔,体裁不限。

不是说“人情练达即文章”吗?因此,阅读写作教学一方面要扩大信息量,加大阅读力度;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思考人生,以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与自我意识的文章,避免了千人一面,思想雷同的“克隆”文章。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更好的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春》的教学,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大量的音像、摄影、美术作品中取材。让学生看到黑乎乎的湿土上嫩绿的小草芽顶开一小片泥土摇摇晃晃的站起来;干裂的黄土上春雨一滴一滴的落下;看到漫山的桃花;看到喜上眉梢的老农„„这时相信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完全集中,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其次,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在《看云识天气》一文中,有一个难点,就是文中说明云的种类特征的文字,学生容易混淆,体会起来不是很明确。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云的图片,借助这些形象生动的图片,学生就会准确地理解云的特征及与它们与天气之间的关系。

总之,我国语文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太多的教训提醒我们,语文教育一定要走近生活,语文教育一定要在历史的沉淀中新生,一定要在时代的召唤下奋进,语文教育的发展才能获得源头活水,才会变得生气勃勃。

篇2:浅谈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实践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并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初中物理是初中学生接触和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阶段,对于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和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生活化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帮助初中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将抽象的初中物理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知识,从而有效地降低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压力和苦难,帮助初中学生更容易、更高效地学习初中物理知识.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当积极利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来辅助初中物理教学,以促进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1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引入的生活化

初中物理课堂的理论教学占据了初中学生物理知识学习来源的大半部分,所以,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非常关键.课堂教学资料的引入是初中物理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想利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来辅助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首先应当从物理课堂教学引入的生活化入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资料的引入主要体现在物理教师的课前备课阶段,因此,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在进行备课内容的选择和流程设计时,有机地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进去.比如在设计物理理论知识的教学时,附加一个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以辅助理解.以苏教版初中一年级物理教科书中的《声音的传播介质》这一物理知识点的生活案例融入为例,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引进与初中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案例.如当一个学生在操场上对着另一个远处的学生呼叫名字时,被呼叫的学生会过几秒才能听到声音,这是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气体作为传播介质,呼叫的学生与被呼叫的学生并不是同一时间听到声音的.通过将这种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入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内容中的方法,初中物理教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加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知识内容的生活化.

2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活化

物理课堂的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流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掌握物理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对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和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想实现生活化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最大化,就必须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初中物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活化:第一,构建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对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来说,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否对整节课的教学质量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构建可以帮助初中物理教师有效地活跃课堂教学活动的氛围,让初中物理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充满乐趣,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集中其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得以充分的利用,促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第二,引导初中学生联想生活,应用生活.与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相比,生活化的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一大优点在于,它能够给予初中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

初中物理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化教学方法的理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当初中学生面临学习困难、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引导初中学生学习联想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答案,进而应用到物理学习中来,从而有效地帮助初中学生提高物理学习质量和能力.比如说,当讲授《光的色散》这一物理知识点时,仅凭书面上的理论文字,初中学生是很难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的.这时,初中物理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初中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实际体现,比如说大雨过后天空会出现彩虹,为什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大雨过后,阳光穿过空气中残余的小水珠时,产生了色散现象,进而形成了肉眼可以看到的七色彩虹.通过这样的方法,初中学生可以更好更快地理解相关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生活化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教学组成之一,它对初中学生的物理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掌握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物理理论知识是从大量的物理实验中总结归纳得来,而初中学生做物理实验又离不开理论知识的积累和支撑,二者相辅相成,初中物理教学中少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验教学中的任何一个,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质量就无法有效提高.因此,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非常重要.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初中学生学习和了解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并是为了能够让初中学生了解自然科学,并且能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创造价值.所以,实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生活化是非常具有帮助意义的.初中学生还处于学习物理的入门阶段,因此,他们对于物理实验的操作技巧和注意要点,相对而言较为生疏,不能够熟练地进行物理实验操作.

而生活化的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帮助拉近初中学生与物理实验之间的距离,降低初中学生内心的恐惧,抚平初中学生紧张的情绪,从而有效地提高物理实验操作的准确性.以苏教版初中一年级物理教科书中的《水的三态变化》这一知识点的物理实验操作教学为例,初中物理教师可以以生活化的实验内容来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比如说,初中物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冰块、矿泉水等随处可见的生活物品用于简单的小实验,从而初中学生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相关物理知识点,同时还加强了物理实验操作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很好地提高了初中学生物理实验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4初中物理课后学习的生活化

初中学生的课后物理学习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想利用初中物理教学的生活化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初中学生的课后物理教学的生活化.初中物理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初中学生课后物理学习的`生活化:第一,课后物理作业的生活化.初中学生的课后物理作业是课后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想实现初中学生课后物理学习的生活化,就必须从初中学生的课后物理作业的生活化入手.比如说,初中物理教师可以用生活化的课后物理实验作业来代替传统枯燥的物理课后作业练习题,解放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思维,锻炼初中学生的物理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质量和能力.如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将以“水蒸汽与水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的初中物理作业通过生活化的物理实验来布置给初中学生,让初中学生在家中通过生活中的烧开水的水壶来进行水与水蒸汽的转换实验,从而得出水蒸汽是水达到沸点之后经过加热蒸发而形成的,而水蒸汽同时也可以经过与冷空气的碰撞而降温凝结成肉眼可以看到的小水珠变成水.通过这样的生活化实验作业的方式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初中物理课后教学的生活化;第二,初中学生课后物理活动的生活化.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课后活动更容易激发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紧抓这一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初中学生课后物理活动的生活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和水平.

篇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尝试

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生活处处皆语文, 五彩斑斓的生活为学生亲近语文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源。人际间的言语交谈、思想交流、书信交往, 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 还有形形色色的标语、广告、题联、题诗以及小品、相声磁带、VCD等, 无不与语文息息相关。尤其是大自然的美景更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如春天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夏天去河边观察嬉戏的小鱼;秋夜看明月从天边升起;下雪了, 去和孩子们一起堆雪人, 打雪仗, 共同欣赏红妆素裹的雪里江山……学生置身于此情此景中, 情绪热烈, 思维活跃, 语文便逐渐丰富而生动。比如有的学生看到蒲公英四面展开的绿叶说:“那是二月的春风剪裁的”;看到新开河夕照, 有学生说:“河水披着金色的鳞片在为太阳公公载歌载舞”。

同时,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活动, 可以沟通课堂内外,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学习《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课后, 我就设计了一个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课后实践练习, 组织学生利用星期天开展环保考察活动。看一看周围有哪些污染源, 污染程度怎样, 还有哪些人为破坏大自然的行为, 想一想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或改善环境, 并要求学生联手写出考察报告。通过调查走访, 学生写出了真实的报告并纷纷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建议与措施:

a.开展“节能减排, 我们在行动”的综合实践活动, 从我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废旧物品重新再利用。

b.自办小报, 将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图片做成展板, 利用双休日走上街头进行“爱我家园, 保护地球、人人有责”的义务宣传。

c.建议开发冰川、淡化海水, 利用纳米技术处理污水、废气……

d.给环保部门写建议信:严肃立法, 保护水资源!

e.以童话的形式再现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如《一条小鱼的遭遇》《我是一棵草》……

二、课堂教学渗透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学中, 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 寻找语文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 使学生自主学习,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又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渗透生活状态的语文, 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 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我在讲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其三) 时有这样一个情节:“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两遍, 默默地读三遍, 然后回味一下, 每次的感觉一样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待学生读完后, 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发现诗中描绘的景色很美。”师:“美在哪里呢?”生:“诗中描绘的是一片田园风光。清晨, 陶渊明披着星光来到田间, 铲除杂草。到了晚上, 一轮明月升上中天, 月光如缕, 撒在田间小道上, 照在扛着锄头, 裤管挽起很高的归家的陶渊明的身上。虽然劳累一天有些疲惫, 但在这恬静的夜晚, 心里是那么的愉悦。怎能说不美呢?”师:“这真是一幅绝美的图画, 能说一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吗?”生:“月夜归耕图。”师:“其他同学有什么新的发现吗?”生:“我发现了他是一个不合格的农民。”“这个发现很新奇。你是怎么发现的呢?”生:“诗中有这样两句话:‘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大意是, 陶渊明在南山下种了一块豆地, 晨出晚归, 无论怎么勤劳, 地里总是蒿草茂盛, 豆苗稀少, 一个好的农民决不会种出这样的地来, 所以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师:“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 为什么还要来种地呢?”生1:“这位老农其实就是作者, 他不愿意做官, 就来到这里, 虽然不会种地, 但距离官场远。离开官场的尔虞我诈, 感觉很清净, 很闲适, 这是一种归隐的表现。”生2:“虽然诗人在诗中表达了那种洒脱、超俗的情感, 可我觉得诗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他没有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生3:“我认为, 诗人当时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 诗人怀才不遇, 只好隐居田园, 寻求闲适恬静的生活。”生4:“我认为那是逃避。”此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争论异常激烈。我真为学生高兴, 他们的思维多么活跃, 他们的想象多么丰富, 一个大问题牵出这么多的思维火花、这么多的想象空间, 这么多的美好境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才使得语文课堂如一渠活水, 源头不断。

三、角色体验再现生活

知识源于活动, 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认识。教师要把讲台变成舞台, 让学生充当生活的角色, 将语文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 使学生感受到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 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去。

1. 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 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 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 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新鲜有趣, 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也更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2. 设计当“小画家”。

学生喜欢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将语文还原为画画,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

3. 课堂表演。

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 从而使学生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 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篇4:浅谈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实践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是新课改提出的三大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追求对课本知识真实还原,强调教学中的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让教学和生活相贴近,理论联系实际,是新课程教学最基本的特征。初中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指的是,在立足于初中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其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语文课堂为依托,以人文关怀教学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初中课堂生活化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的误解

在传统的教学目标中,教师更多注重的是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养成。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学生情感和态度价值的目标在长期的教学中并未被重视,即便是重视,仍存在教师在教学中将情感目标置于一切教学目标之上,忽视学科的专业知识的现象[1]。

(二)教学内容和生活脱节

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喜欢将大量的生活知识进行整合。在高强度的讲解中,填输至学生的大脑中,并未对所选取的资料进行加工和融合,反而割裂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三)师生关系本末倒置

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在课程的建设中承担了主要责任,在新课改中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单一问题,采用了探究性学习的对策。为了迎合新课改的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分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对象,未能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渗透进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去。

二、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教学理念的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强调建立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在课堂中所建立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新型的关系。

例如,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应树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设计教学的理念。《囚绿记》是对自由的歌颂和向 往;《冰心诗四首》通过纸船、成功的花儿、嫩绿的芽儿等意象的塑造,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眷恋;《热爱生命》传达的是对生命的敬畏。通过全面化生活情感的注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课程的内容是教学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对于初中语文课程而言,其涵盖的范围广泛涉及人文、自然和历史现实等各个方面,教材上的有限内容,造成了课堂上的单调和枯燥。在内容选择上,遵循课外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统一的原则。在学完《范进中举》一课之后,要充实学生对《儒林外史》的人物评价和名著观念的认知。学习完《变色龙》后,提倡学生们形成学习小组,编演话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在不断的深化和实践中得到培养。

在提炼生活实例的同时,掌握实例教学中的精髓,在众多的事件中,教师应当具有主动筛选的意识,将众多的实际分清主次,去粗取精,选取最为典型的事例,将教学的内容和生活实际关联[2]。

(三)教学策略的生活化

教学策略生活化的改革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别是:“注重探究性教学,改进接受教学;在教学中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信息技术的运用应当和教学的内容相适应。”

通过创设体验生活式的教学,让学生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认知自我,解读生活。

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的学习中,《春》《三峡》《济南的冬天》《夏》等课文表现的是不同时间和地域中四季的情态。学习时,通过相关电子教学手段和设备,用图片和朗诵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四季的感知能力。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中,调动学习热情,领悟四季的生命力。学习《毛泽东诗二首》时,《沁园春·雪》是一首气势雄浑的诗歌,在教学中,若只是采用单一的诵读法,学生的情感教育目标不能很好地达成。因此,可以将文字、背景、音乐综合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化的感受。创设合理情境,在时间和历史的维度上,将生活搬进课堂,运用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主体知识的识记更加的牢固[3]。

(四)教学实践的生活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在新课改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在教材中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的实践中去。

在《紫藤萝瀑布》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布置学生观察校内紫藤萝特点课后作业,让学生使用文字介绍自身观看紫藤萝的感受;让学生理解借物抒怀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作者对生命敬畏之情的抒发,恰恰是来自于生活中不经意的事件和物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和情感,培养其语文源于生活的事实,体会到语文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的情怀。

社会生活是一个大课堂,在这个课堂中,教师应当要善于选择、组织和利用,在初中语文课的实践中,让语文课走出课堂,拥抱生活。

三、结语

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教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与时俱进地提高教学的技能,将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和日常教学相贯通。凸显语文课教学育人价值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个体的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是初中语文课堂生活化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霞.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改革的分析[J].教育指南,2011(12).

[2]张晓洋.论初中语文教学理念的转变[J].教研资讯,2010(12).

[3]时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生态化的语文课堂[J].语文研究,2010(4).

作者简介:周和妹,女,1977年生,江苏高邮人,本科,一级教师,江苏省高邮市经济开发区中学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

篇5:浅谈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实践

【内容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增强教学信息的表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能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客观合理地将现代教育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才能发挥它在课堂中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电教媒体;初中语文教学

在新的世纪里,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信息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今,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能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要认真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尝试,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笔者就自己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谈点粗浅体会。

一、再现课文情境,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单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语感训练这一颇为艰巨的任务尚有一定的局限。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整体优化语文学科的电化教学过程,以多媒体组合教学来达到语感训练的目标,则是一种高效的手段。我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有时采用以语感训练为主线的电教(或多媒体)基本课型,诸如听读欣赏课、速读速听课、艺术表演课、渗透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黑板+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可再现情境,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铺路搭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初中语文教学形成重点、难点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教材中某些文字内容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缺少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中间媒介。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铺路搭桥,可以让教师通过挖掘教材本身的潜在因素,以形象的画面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艺术感染力的影响下观察事物,减缓攀缘思维高峰的坡度,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鲁达三拳打死郑屠这一情节最能体现鲁达疾恶如仇的性格,这一情节也是课文的精华和重点部分,光靠读课文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在教学此课时,通过多媒体屏幕出示电视剧《水浒》中这一段音像,之后用多媒体播放主题歌《好汉歌》,通过铺路搭桥看——电视情节,对鲁达形象的感悟就更透彻了,很好地突破了重难点。

三、视听结合,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带着兴趣去感悟文本。生动可感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逼真地展现出来,能把学生的非注意力因素集中起来,能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去领略语言文字描绘“美”的情景,从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春》的五幅

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享受美好的视觉盛宴;又通过播放《春江花月夜》音乐配乐的课文朗诵,给学生优美的听觉享受。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课文情境中去,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感受朱自清的散文《春》,这样自始至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丰富表象,活跃思维,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青少年儿童的想象,涵养青少年的美感。”人们学习任何知识,都离不开想象。阅读教学更是这样,语言文字训练的深层是思维训练,必须重视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想象。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水平依赖表象的质量和数量,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阅读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跨越了时空距离,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学过程,强化学生感知,促进学生记忆、思维、想象和联想,激活思维,帮助学生仔细、全面、深刻地体验课文内容,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为学生的想象思维提供了丰富的表象。如我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的时候,就抓住了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里所涉及到的景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通过PPT一幅幅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则根据诗意自由发挥,加以比较和鉴赏。这样既引导了学生的思维,又巧妙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对作品心领神会的过程中进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活跃的的思维和创造力。

五、巧用媒体,开展活动,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

如果能把学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计算机具有玩游戏这一特点,让学生在游戏中开发智力。如为了调动学生积累词句的积极性,我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操作,开展成语接龙、漫游古诗乐园、好词句大比拼、做好医生等比赛,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语文活动逐渐养成自觉积累词汇的习惯。又如,我通过播放电视散文,投影课外读物让学生欣赏,或把学生写的优秀作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进行优秀作文发布会,这样学生的阅读和作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播放录像,重演实况,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如何使学生突破“内容关”、“语言关”、“写法关”,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师极为关心又棘手的问题。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不畏难,靠大谈作文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可视性强的现代教育技术为作文教学开辟新天地。电教媒体可以调动学生观察、联想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彻底突破习作时“言之无物”、“无从下笔”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如我在指导七年级学生的一次场面描写时,运用摄像机重演几天前活动课上拔河比赛的实况,学生兴致勃勃,看得津津有味。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把人、事、物、景等形象生动的再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解决了他们的“无米之炊”。然后,指导学生有顺序观察,叙述当时热闹的比赛场面,又不失时机地指导观察特写镜头——同学们的动作、神态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这样由说到写,水到渠成。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灵活运用,有效融入。

【参考文献】

篇6:浅谈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实践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阅读是未来教育的一块基石。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突破这一语文教学的基石呢?

(一)重视自主体验: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课堂上,教师绝对站定讲台的状况始终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多年来的语文教育,暴露得最明显的弱点还是讲风太盛,课堂上给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太少。据北京市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调查,初中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自己读书的时间,达10分钟的占11.9%,有5分钟的占35.9%,仅有2分钟的占29.71%;每周读书仅5分钟的占22.49%。课堂读书少于5分钟的学生比率,初一占84.99%,初三占90.82,读书呈递减趋势。调查结果代表了目前课堂的普遍情况,而且越是落后的地区,表现越严重。

无疑,以教师传输知识为中心的课堂里,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感知、细致品味、用心理解、深入思考、大胆质疑的机会被剥夺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的兴趣与热情,都被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消磨殆尽,养成听老师讲解、等标准答案的习惯,形成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如此教学,要实现其语文能力的真正提高,是很困难的。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文本的本身不经过阅读,对某一对象而言,就没有任何意义,也无所谓生命,只是一个多层面、未定性、未完成的开放结构,其存在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意义。阅读是一种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客体的意图语境消失了,只能在信息载体中留下一些暗示,这些暗示尤如空白,有待读者在阅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填充。文本意义的实现是读者的释义具体化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其成为“作品”的价值也只有经由读者的阅读才能体现出来。在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来换回直觉经验。由于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在同一教师指导下,阅读同一材料,不同主体阅读解文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

但是,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忽视了这些特点,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是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师生间是我说你听,我写你记的关系,是师讲授徒接受的绝对服从的关系。因此教学活动关注的是课文本身,教师习惯于自己去理解、去深入,然后将写作背景、作品主题、作者经历、写作特点,将自己的理解和教参的意见一股脑儿交给学生,这是典型的“传输”和“接受”的过程,这种做法无疑是忽视了阅读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使阅读者不能和作品这个客体达成必要的联系,而是由教师这一“中介”全面包办代替,这从根本上违背了阅读的本来意义。这样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充其量只是“书袋子”、“饱鸭子”,往往缺乏应有的灵性。

无疑,教师的一切引导、启发、讲解、点拨,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和应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缺少主体学习中的自主体验,一切灌输对于真正提高其能力都是收效甚微的。

“自主体验原则”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给他们提供自我创造的空间和可能性,教师绝不先将自己的结论交给学生,限制学生思维想象的自由,而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力让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大阅读教学设计中,有许多自觉的“放弃”,有意的“无为”。它力图改变教师越俎代庖的状况,改变过于周到繁复的指导与规范,改变授于标准答案而无视学生个性体验的状况,让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与参与行为,学习中能运用自己的脑髓,拿出眼光,打开心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质疑问难、自主发表见解,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的感知、学习、理解、提高,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能通过主观努力,实现主体对外在世界与自我的超越。

(二)改革课堂模式:

大阅读语文教学力图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减时增效出发,改革高耗付出低效收益的状况,1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把课堂时间“最大化”地优化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一,改变语文课堂繁复耗时的肢解式讲析。语文课堂的弊端之一是讲风太盛,细剖细磨。遗憾的是,颇有魅力的作品,一经详尽分解,顿失滋味了。肢解性讲析课文,打破了文章的整体美感。学生心目中,有零碎的字词,有割离的句子,有机械的段意,也有刻意总结出来的中心思想,却没有作品本身,没有对作品中理趣与语言有机结合而生成的美的切实感觉,所有摄入的语言符号,不是经过自己的感知印象、整体品悟而生成对作品的高层次理解,而是停留在语言段落本身。大阅读教学,决不抛开学生的第一体悟而分解内容,一切字词的解释、语句的揣摩、段落的讲读,都以把握文意为目标,从整体感知到细部体会,再从细部收获回到领悟文意,使学生在一篇课文学习过后,留下的不是简单机械的语言符号,而是鲜活的、灵动的、有机的篇章,不是丧失美感的知识点范例,而是美的、带有无穷意味、充满睿语哲思的精华。

课堂里,篇篇细讲,无法克服语文课本身存在的知识能力点的重复性,难于避免因重复而导致的时间、精力的无意义耗损,也容易在过于重复的分析中使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兴趣。

大阅读语文教学设计尝试“专题阅读”形式的教学。它要求执教者对大纲精神、全套教材的内容和编排体系了然于心,在此前提下,准确地确立每册课本的主要学习目标,从而系统地、有序地、各有侧重地进行教学。确立目标时,既要遵循大纲宗旨,又要有一定的灵活度,根据必修课本、课外读本、学生基础、能力状况、自身优势等客观因素做出带有个性化的设计,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专题与单元有时恰好重合,有时是几个单元只设一个专题,或一个单元就设几个专题,据各册学习目标而定。以专题阅读形式进行教学,最明显的优势就是目标更为明确,重点更为突出,教材和读本的使用更为灵活有效,也能避免知识点重复导致的时间耗损。

确立专题的同时,须得筛选各专题之中用于精读的课文。根据本专题的训练目标,选取那些有档次的、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知识点、能力点涵盖较广的、有一定难度、有可挖掘余地、耐咀嚼的文章,来作为专题重点突破的对象,每个专题可确立二到三篇精读文章,其余以各种自读形式处理。通过对重点篇章的精读,确实提升学生品读的层次。

专题阅读教学中的精讲篇目的处理,一方面要注意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一方面要注意各有侧重,并且能采用不同的方式突破教学重点。吟诵法、点批法、讨论式、对话式、串讲式等等,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灵活选定。如《我与地坛》,可采用反复品读批注式――让学生听朗读录音,整体把握,再自读、体会、勾画、批注,把自己阅读时觉得颇有意味的句子、语段标划下来,作评点,写感悟,然后全班交流,以赏析的形式深入课文,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提升性指导。而《<宽容>序言》则侧重于指导学生寻找深入课文的切入点,根据文章特点,以把握文中形象为重点,据叙写内容分析“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漫游者”、“村民”的形象特质和构设形象的意义,从而学会评赏较为厚重难懂的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是探究性阅读的典型范例。因为课文本身较为隐晦,文章的主旨及作者强烈而深沉的情感都深藏不露,要把握其思想内涵确为不易之事。这样的课文,就以质疑解疑式处理为佳。教学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读质疑,(对于学生而言,因为文章的隐晦和时代距离,文中疑点较多,如“为什么要平淡地叙写几个人并不是很生动精彩的事件?”“作者与五烈士是什么关系?五人之中有的甚至与他未曾谋面,为什么给他们写记念文章?”“回忆结束时引用彼德斐的《自由》是不是闲笔?”“文中许多矛盾之笔,用意何在?”等等)然后在教师的点拨下顺着疑窦摸出主旨。课文学习之后,学生不仅领悟了文旨,也得到了一种探究文旨的思路:第一,领会颇具匠心的遣词;第二,注意深含意味的语句和标点的挖掘;第三,注意饱含作者情绪的语段的品;第四,注意文中所写材料与作者的表达意图之间的关系。

需要重视的是,大阅读教学精讲的“示范性”,有别于过去精讲的“灌输性”。它注重把阅读、体会、思考、质疑、解疑的全过程都展示出来,为学生的自读“做样子”。它重视的是思路、2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过程的展示,而非结果、定论的传输,它并不停留于把教参的结论传给学生,而是以带领学生感悟、指导学生思考的形式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和层次,为泛读浏览、自读训练打下基础。

其二,改变乏味耗时的翻译式文言教学。新教材中文言课文比重加大,所选文章均为文化内涵丰富,体现悠久传统和文化积淀的篇章,意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传统的文言教学,基本上是翻译式串讲,重在字词的落实,句子的翻译,文言现象的学习积累。从语言出发学习古文,符合学生实际,是无可非议的,但过于侧重字词句以及文言现象的落实,甚至把语言问题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显然有背于现代语文学习的宗旨,说到底,仍然是一种为考试而学文的功利目的所致。这样的教学有三个明显的弊病:第一,学生能回答字词问题了,也能一句句翻译了,可是,对整个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全然不觉,或觉之甚浅,课文只是一种文字知识的载体,其文化的文学的魅力被另置旁侧了。第二,这样的文言教学,使课堂活力大减,教师掉到字词句的抠译之中,学生陷入字词句的抄录背记之中,文章的美处妙处精髓之处,无从领会,最后导致提起文言怕文言,背起文言恨文言的局面,极大地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倦情绪。第三,字词句落实的文言课,看起来上得实在,实际上是真正的少慢差费,时间浪费较为严重。这样,文言课文陡增的新教材,必然只能成为师生“应付”的负担,一学期下来,师生都疲惫不堪,叫苦不迭,结果却收效寥寥。

有些篇章,其语言之美诸如简洁、凝练、生动、传神、形象而富表现力,其思想之美诸如深刻、睿智、灵动、富哲思理趣之妙,是用翻译教学无法尽极其美的,甚至可以说,蹩脚的翻译反而要把原来的美给破坏了。大阅读语文教学倡导“学习古文,贵在会意”的精神,把字词句的处理作为一种手段,它服从于、服务于文意的理解。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篇章,不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而是注重诵读感悟。每正式学习一篇课文之前,给学生听朗读录音带,然后借助注释对文章作初步的理解,在反复诵读中感知体验,教师可适当提示点拨,在学生对文章有足够的感知的基础之上,进行课堂教学,重篇章美感的赏悟,重文化因素的积累,重思想内涵的挖掘。这样,学生更能在饶有趣味的学习中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在文学的殿堂与思想的美餐中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三)体现创新思想:

1、语文教学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的认知研习,一个是透过语言本身探求文本的“话语意义”,实现自我“认识”的建构。“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巧,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⑿或者可以说,真正的阅读是“获取原料,生产思想、完成构建”的过程。因此,阅读尝试,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量”的积累活动,不只是“汲取”,更为重要的在于思考、创造,在于“生产”和“输出”思想。

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尤其是高中阶段,阅读教学不能只是停留于、满足于分段划层、落实“知识点”这些简单的物质层面上,而应注重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主动创造地位。虽然体验过程中因学生自身构建能力的薄弱,最初不能排除各种干扰,多见表象,难于深入本质,甚至产生错觉,但并不应因此而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自主感悟。作品的意义不是绝对的、唯一的,读者的释读绝非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建构,能动地创造。因此,大阅读语文教学重视还学生以自我感悟的机会,重视还给学生以“发现”、“探究”的过程,重视对阅读个性的尊重,重视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重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来判断,来生发,完成由“不知”到“知之”再到生产独特的思想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把学习语文当做一个思想、智慧的训练过程,是激励学生勇于形成并表达创见的过程。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课题实践阶段,我们组织的《<宽容>序言》课本剧的编演,就是以活动形式培养语文能力、创新能力的典型例子。

一方面,课文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创新人格的好素材,剧本的重心是漫游者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编演的全过程,是培养全方位能力、激发创造性的良好契机。编剧每班二十余人,大多数 3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学生都参与出谋划策。他们发挥想象,构思剧情,斟酌对白,从一开始对剧本的全然不知,到最终深入领会文意,创造性地编出剧本,成功地演出,得到了真正的锻炼。排演过程中,学生有总策划,有导演,有服装、音乐、背景(用幻灯片形式)图片、道具等策划,各负其责,又互相协作,整个过程展示了他们的出色的智慧和才华。

2、在未来社会中,获取、选择、加工信息也将成为语文的一项基本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信息素养将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利用现代化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时代所需的学习方式。由此,积极接受新型学习方式,是大阅读语文教学的有益尝试。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研究性学习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在大量收集、查阅重要信息的过程中培养略读快读能力,培养对信息的搜集、判断、筛选、积累、加工、整理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材料,得出自己的见解。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它改变了师生间一直以来的“传递”与“接收”的关系,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由原来的单一接受途径变为多渠道吸收借鉴,让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深入研习。

课题实践阶段开展了部分学生参与的网络研究性学习,本着“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进行了“问题少年情况分析与对策”、“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细菌在我们周围”、“曲靖地区水资源的保护与建议”等课题研究性学习,从课题确立、方案设计、收集资料、调查采访、网络研讨、分析研究,到整理材料、撰写报告,体现了高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发现、质疑、探究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研究性学习使语文和现实生活接壤,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在实践、调查、采访等活动中,引发对现实的思考,扩展了语文的外延,体现了“大语文”精神。

在大阅读语文教学中,鼓励、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将成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可根据每册课本的特点和总体教学目标,设计有利于培养语文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研究主题,如结合语文读本第二册中《赤壁之战》的内容,进行研究性比较阅读,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取史书(《三国志》等)、小说(《三国演义》等)、其他文献(《赤壁咏怀》等)对大战的记录和描写文章,比较异同,分析理解,加深对作品形式、内容、特色的认识。再如《阿Q正传》的学习,可以以搜寻大量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的文章,加上自己的认识,实现对作品的深刻认识和多元化解读。

总之,代表着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与实践,促进了学习观念、学习方式的变革,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有力的冲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意识。

(四)落实阅读积累:

阅读量的积累,是高中学生语文能力质的飞跃的重要前提。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达到一定高度后,会遇到难于突破的“瓶颈”,而出现平面滞留状态。

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在教学中明显地感觉到一点,许多学生刚上高一时成绩并不差,一段时期后发现其并无长进,甚至会有退步现象。这里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所汲取的语文养分单薄了。处于中学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成长需求量大,忽视阅读积累,仅是课堂上那点例子研磨,就显得容量小,范围窄,不足于促其能力的质的飞跃。要有效地预防和遏制“高原现象”,必须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有足够的“大语文”储备量。

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语文老师和语文课堂,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不满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而是自觉地 4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进行力所能及的涉猎;不满足于教师的一杯水,而是尝试到大江大河里遨游,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

大阅读语文教学改革课堂模式的结果是有力地保证了课外阅读的实现,语文教学就有时间和精力来突破另一重大课题了――向课外扩展: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进行阅读积累,形成课内课外两个支架并行的状况,有力地支撑语文教学,各不偏废,齐头并行。

在课题实践中,新学期的第一课,我就让学生参观图书城,让他们感受书籍的丰富,知识的无限,明白自己不去阅读,不会阅读,对于学习、对于成长、对于人生,将是一个怎样的缺憾。第一个专题是“筑建精品屋”,让每个学生把假期精心挑选并阅读的一本好书拿来介绍推荐给同学,并在书的扉页写上“小主人寄语”,入库到班级精品书柜里,利用课外时间借阅。整整一个周的时间,师生都沉浸在一种高昂的情绪之中,评介者的大胆表现,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也让老师大为欣慰。如果是传统的教学,一周最多讲两篇课文,甚至只是一篇长课文,与此相较,学生获取的信息,得到的激励、启发和锻炼,远不能及。为了丰富精品屋,老师对校图书馆的藏书作了调查分析,开出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目录,以便学生借阅。每周,专门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让学生到学校阅览室阅读各种报刊杂志,十几种报纸,几十种杂志,使学生丰富了视听,语文学习热情高涨。

结合课外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选择读物,如何快速浏览,如何摘读跳读,如何精略结合,如何作读书笔记等等,适时做些技巧方法上的点拨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得到了落实。

大阅读教学强调阅读内容的开放性,阅读的题材体裁均无强求和限制,有意引导学生向课外延展,力求广泛而丰富。它也强调阅读形式的多样化,除书本阅读外,辅之于声像阅读、网络阅读,使课外阅读生动活泼。

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果是让学生怕语文、怕阅读,那是语文最大的悲哀。如果我们的课堂让学生觉得必不可少,并由此热爱书籍,勤于阅读,乐于与书为伴,善于汲取源头活水,那么,就可以说是语文最大的成功了!。

篇7:浅谈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实践

摘要:在新课标改革中明确指出, 对于物理学科的教学, 要回归生活。这样才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可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与实际脱节的现象, 提出对初中物理教学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构想, 通过教学过程生活化、课后作业生活化等方式, 促进初中物理教学的水平提高。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生活化教学; 实践;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关联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将物理知识转变为学生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现象, 进而实现对物理学科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 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并且还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的实用性, 进而促使学生更加乐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有利于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一、课堂教学中导入生活化教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导入生活化教学的方式, 可以有效进行课程引入。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使得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教师在教授关于汽化方面的知识的时候, 教师可以问:“同学们, 当你们刚刚洗完澡或者刚从游泳池当中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感觉?”这时学生会说会感觉到很冷, 然后教师就可以跟学生讲解是汽化带走热量, 再跟学生进一步讲解关于汽化的原理和知识,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容易对汽化的知识进行理解。另外, 在物理教学中有时候有些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常见, 或者演示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进行演示[1]。例如, 在对“光的直线传播”这一知识进行讲解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关于日食和月食相关的内容, 并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平时只能够看到月亮的半边脸呢?然后鼓励他们根据平时在生活中的观察发表自己的意见, 之后教师再为学生引入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相关知识, 这样一来就能够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随着初中生的知识面不断的提升以及他们对知识的需求不断的增强, 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新闻、历史故事或者时事等进行新课的导入, 进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扩宽学生的视野。例如, 在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这一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以二战时期为背景, 跟学生讲述飞行员在飞行的过程中伸手抓昆虫的故事, 进而有效的帮助学生对物体的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过程生活化, 这就需要教师将传统的教学理念摒弃, 尽可能地将学生的认知回归到生活当中, 或者转换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场景当中, 进而帮助学生对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 在对力学知识进行教授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双手去击打桌面, 让学生从痛感的体验中, 来获取和理解关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识, 然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双手摩擦, 从而产生热感, 进而让学生理解摩擦生热的相关知识, 特别是在冬天, 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个方法进行取暖。另外, 学生在对于“物态变化”的学习过程中, 容易将物态的三种形式进行混淆, 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夏天刚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雪糕进行举例, 雪糕刚拿回来包装袋上会有固体的粉末, 并且在撕开包装的时候, 雪糕的周围冒出白色的气体, 在经过一点时间之后, 在雪糕的包装袋上会出现水珠等, 通过这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让学生解释物态的变化,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概念[2]。在对学生进行关于热学知识的讲解时,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在生活中怎样才能够让热水尽快降低温度, 这样才能够让水果和蔬菜更好的保鲜等问题, 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 同时也让学生更好地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课后作业生活化

在新课标改革中, 对于物理作业的布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时期, 思维较为活跃, 因此, 对于课后作业不仅仅只局限于对习题的练习, 还需要将作业与生活相结合, 布置一些放开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作业。

首先,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调查类的作业,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通过观察生活现象去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进而得到结论。例如, 在对于电源等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在课后的时间,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去走访自己所在的小区的电池使用的情况以及对使用后电池的处理方法, 最后通过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其次, 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操作类的作业, 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普遍偏低, 所以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的配合,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例如, 在学生学习完电功和电功率等相关的知识之后,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家对家用电器所用的电功率进行抄表读数的方式进行计算, 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家的电视在观看一小时之后, 自己家的电表走了多少度电, 然后计算出电视的功率大概为多少。通过这样的方式,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也能够有效的提高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最后,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阅读类的作业, 课本上的知识有限, 为了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 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多阅读一些课外材料, 如趣味物理或者关于一些物理学家的成功小故事等等, 进而在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教材的内容进行生活化, 进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得直观化、形象化, 帮助学生对知识更好地进行理解。

参考文献

[1]刘美兰.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

[2]张莺.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b版, 2014 (2) :186.

篇8:浅谈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实践

为此,笔者尝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职业发展需求进行教学探索,以期凸显语文阅读教学的生活价值,使学生获得现实生活所需的基本阅读能力,为以后未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阅读教学中构建生活情景

每一篇文章都来自于生活,记载着特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在阅读文字的过程就是在头脑中将语言文字还原回客观事物,从作者字里行间获取独特的自我主观感受。但课文中所叙述的这些人和事与现代学生有着不可靠近的时空距离,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为此,生活化教学对解决以上教学难题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在进行适合阅读文本教学时,借助情景的创设重现课文所述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沉闷文字变成生活情景的乐趣,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在中职阅读教学营造一种宽松、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气氛更容易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笔者提倡在探究文本时,可以以课文内容为蓝本,创设与文本内容类似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课堂里体验有活动、有思考、有交流、有争论的课堂生活,探索生活的意义。如在讲授人教版中职语文阅读《雷雨》一文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做好分组、角色选择、道具制作等准备,然后学生在课堂上分演戏中角色,将当时的生活情景重现课堂。这样学生不仅将剧中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体于心上,更在活动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二、在阅读教学中突出职业特色

我们都说语文取于生活,用于生活,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也根据生活原则进行编写,使语文教材具有生活性、基础性、通用性的特点,但是学生毕竟生活阅历还少,不能全面的与语文阅读体验出现共鸣。为此,中职语文教师要特别加强能体现专业特点的语文阅读内容的开发,善于发现隐藏于教材中的专业元素,找准与中职专业知识相关的突破口,在语文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使中职语文阅读课有鲜明的特色,做到语文学科特征与职业教育特性相统一。同时,在阅读教学深入专业知识,不但能使学科具有实用性价值,更使学生提前与自己的专业接触,产生对以后所从事职业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开发专业知识元素时,要根据整体的教学目的,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侧重。如烹饪专业,增加饮食文化、菜肴典故的讲解;旅游专业增加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的学习等等。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笔者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园艺专业的学生侧重于欣赏花草树林的种植美观,园林建筑专业的对园林建设布局原理进行分析,旅游专业的侧重特色景点。根据专业的不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渗透与学生相联系的专业知识学习,使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掌握生活实用知识,引领学生关注未来职业,与未来生活做好连接,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定会显有成效。

三、在阅读教学中引入生活实践

如伽达默尔所言:“每一种体验都是由生活的延续性产生的,并且同时与自身生命的整体相联。”新课标所提倡的语文生活化教学要求关注媒体、走进生活、体察社会,要重生活体验重社会实践,突出学生的参与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从字面上去理解文章意义,学生根本无法激活自己的心灵,不能体悟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生活情景和人生意义,更不会将自己的阅读所得用于实践。为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多多与课外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以致用,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总之,“生活化”以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风向指标,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积极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渗入专业知识元素,引领学生学以致用,将语文阅读教学深深植根于生活的沃土上,才能让中职语文教学走出低谷,为专业教育服务。

摘要:培养较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社会应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语文作为中职教育中的一门最基础学科,在实现这一目标中担任着重要角色。阅读渗透着语文的各个方面,但中职语文阅读的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教师教之无味,学生也学之无味,阅读教学出现严重的瓶颈。本人试图在分析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在阅读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从构建生活化阅读情景、突出职业特色、引入课外生活实践等三方面进行阅读教学生活化实践。

上一篇:母亲节优秀演讲稿下一篇:高考数学数列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