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

2024-04-26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精选6篇)

篇1: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所选用的教材为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与函数、三角、不等式等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是等差数列的概念的延续,又为后续研究等差数列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对于进一步探索、研究等比数列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很强的启发与示范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知方面基本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数形结合的意识和思维的深刻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多数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主动参与探究,少数学生的主动性,还需要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带动。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学情的分析,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与应用;

难点确定为: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及公式的简单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经历公式的推导,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

3.通过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展开。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本节课我采用引导发现法、问题驱动教学法,以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分析和解决问题,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学法方面,主要采用联系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自主性学习,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给出历史上有名的实例,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进入思考状态。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学习新内容做好准备。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已经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将学生带入下一个环节。)

(二)探究讨论,发现问题(本节课的重点)

首先给出探索发现1,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逐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及归纳能力。

接着给出探索发现2,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2,从而归纳整理出求和公式1。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索1的解决,已经积累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此时给出探索2,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同时顺利解决问题。

最后给出探索发现3,此时提出问题3,学生结合前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归纳出求和公式一和二。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方式,运用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降低了知识的梯度,从而突出重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带入第三个阶段。)

(三)公式应用,加深理解

本环节主要是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解决引入时候设置的问题,处理方法是引导学生从首项、末项及项数出发,使用公式

(一)求和;(2)引导学生从首项、项数及公差出发,使用公式

(二)求和。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提示学生应根据信息选择合适的公式。

设计意图:反馈体验,解决引入时候设置的问题,使得学生体会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实用性,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五)小结归纳,感知深化

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问题的处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堂结构,从而优化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布置作业,拓展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设计了A和B两种题目,作业A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作业B是对本节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这样安排版面,使得本节课内容重难点突出,层次分明。

五、教学评价:

这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理念,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学习效果最优化。

篇2: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

说课—《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自己收藏的 觉得很有用 故上传到百度 与大家一起分享!

说课-《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公式的运用

B、能力目标:

(1)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

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2)利用以退求进的思维策略 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通过对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目标:(数学文化价值)

(1)公式的发现反映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

(2)通过公式的运用 树立学生“大众教学”的思想意识

(3)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 令人着迷的数学史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 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的灵活运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引导式

教具: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师:上几节

我们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 今天要进一步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提起数列求和

我们自然会想到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速求和”的故事 小高斯上小学四年级时

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习题:“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加起来 和是多少?”年仅10岁的小高斯略一思索就得到答案5050 这使教师非常吃惊

那么高斯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如果大家也懂得那样巧妙计算

那你们就是二十世纪末的新高斯(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反映 然后将此问题缩小十倍)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我们来看这样一道一例题

例1 计算:1+2+3+4+5+6+7+8+9+10.这道题除了累加计算以外

还有没有其他有趣的解法呢?小组讨论后 让学生自行发言解答

生1:因为1+10=2+9=3+8=4+7=5+6 所以可凑成5个11 得到55

生2:可设S=1+2+3+4+5+6+7+8+9+10 根据加法交换律

又可写成S=10+9+8+7+6+5+4+3+2+1

上面两式相加得2S=11+10+......+11=10×11=110

10个

所以我们得到S=55

即1+2+3+4+5+6+7+8+9+10=55

师:高斯神速计算出1到100所有自然数的各的方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和上述两位同学的方法相类似

理由是:1+100=2+99=3+98=......=50+51=101 有50个101 所以1+2+3+......+100=50×101=5050 请同学们想一下

上面的方法用到等差数列的哪一个性质呢?

生3:数列{an}是等差数列 若m+n=p+q 则am+an=ap+aq.二、教授新课(尝试推导)

师: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 项数为n 第n项an 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

如何来导出它的前n项和Sn计算公式呢?根据上面的例子同学们自己完成推导 并请一位学生板演

生4:Sn=a1+a2+......an-1+an也可写成 Sn=an+an-1+......a2+a1

两式相加得2Sn=(a1+an)+(a2+an-1)+......(an+a1)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n个

=n(a1+an)

所以Sn=(I)

师:好!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 公差为d 项数为n 则an=a1+(n-1)d代入公式(1)得 Sn=na1+ d(II)

上面(I)、(II)两个式子称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公式(I)是基本的 我们可以发现

它可与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相类比 这里的上底是等差数列的首项a1 下底是第n项an 高是项数n 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公式中出现了几个量?(a1 d n an Sn)

它们由哪几个关系联系?[an=a1+(n-1)d Sn==na1+ d];这些量中有几个可自由变化?(三个)从而了解到:只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两个了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公式(I)和(II)的一些应用

三、公式的应用(通过实例演练 形成技能)

1、直接代公式(让学生迅速熟悉公式 即用基本量观点认识公式)例

2、计算:

(1)1+2+3+......+n

(2)1+3+5+......+(2n-1)

(3)2+4+6+......+2n

(4)1-2+3-4+5-6+......+(2n-1)-2n

请同学们先完成(1)-(3)并请一位同学回答

生5:直接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I)得

(1)1+2+3+......+n=

(2)1+3+5+......+(2n-1)=

(3)2+4+6+......+2n==n(n+1)

师:第(4)小题数列共有几项?是否为等差数列?能否直接运用Sn公式求解?若不能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那应如何解答?小组讨论后 让学生发言解答

生6:(4)中的数列共有2n项 不是等差数列 但把正项和负项分开 可看成两个等差数列 所以

原式=[1+3+5+......+(2n-1)]-(2+4+6+......+2n)

=n2-n(n+1)=-n

生7:上题虽然不是等差数列 但有一个规律 两项结合都为-1 故可得另一解法:

原式=-1-1-......-1=-n

n个

师:很好!在解题时我们应仔细观察 寻找规律

往往会寻找到好的方法 注意在运用Sn公式时 要看清等差数列的项数 否则会引起错解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1)数列{an}是公差d=-2的等差数列 如果a1+a2+a3=12 a8+a9+a10=75 求a1 d S10

生8:(1)由a1+a2+a3=12得3a1+3d=12 即a1+d=4

又∵d=-2 ∴a1=6

∴S12=12 a1+66×(-2)=-60

生9:(2)由a1+a2+a3=12 a1+d=4

a8+a9+a10=75 a1+8d=25

解得a1=1 d=3 ∴S10=10a1+=145

师:通过上面例题我们掌握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在Sn公式有5个变量 已知三个变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可利用构造方程或方程组求另外两个变量(知三求二)请同学们根据例3自己编题 作为本节的课外练习题 以便下节课交流

师:(继续引导学生 将第(2)小题改编)

①数列{an}等差数列 若a1+a2+a3=12 a8+a9+a10=75 且Sn=145 求a1 d n

②若此题不求a1 d而只求S10时 是否一定非来求得a1 d不可呢?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性质 用整体思想考虑求a1+a10的值

2、用整体观点认识Sn公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例4 在等差数列{an}(1)已知a2+a5+a12+a15=36 求S16;(2)已知a6=20 求S11(教师启发学生解)

师:来看第(1)小题

写出的计算公式S16==8(a1+a6)与已知相比较 你发现了什么?

生10: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 有a1+a16=a2+a15=a5+a12=18 所以S16=8×18=144

师:对!(简单小结)这个题目根据已知等式是不能直接求出a1 a16和d的

但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可求a1与an的和 于是这个问题就得到解决 这是整体思想在解数学问题的体现

师:由于时间关系

我们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n的运用一一剖析 引导学生观察当d≠0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Sn是n的二次函数

那么从二次(或一次)的函数的观点如何来认识Sn公式后 这留给同学们课外继续思考

最后请大家课外思考Sn公式(1)的逆命题: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 若对于所有自然数n 都有Sn= 数列{an}是否为等差数列 并说明理由

四、小结与作业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生11:

1、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用所推导的两个公式解决有关例题 熟悉对Sn公式的运用

生12:

1、运用Sn公式要注意此等差数列的项数n的值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具体用Sn公式时

要根据已知灵活选择公式(I)或(II)掌握知三求二的解题通法

3、当已知条件不足以求此项a1和公差d时 要认真观察

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有关性质 看能否用整体思想的方法求a1+an的值

师:通过以上几例 说明在解题中灵活应用所学性质

要纠正那种不明理由盲目套用公式的学习方法 同时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 去发现更多的性质 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本节所渗透的数学方法;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类比、特定系数等

数学思想:类比思想、整体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篇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

1高斯算法———千古佳话存局限

“高斯算法”的智慧在于把“不同数的求和问题”转化成了“相同数的求和问题”,策略是“首尾等距配对”.方法的局限性是当项数是奇数个时,无法实现“首尾等距配对”,这一关键问题往往被教学者忽略,事实上可能没有找到更好 的方法予 以突破,只好仁者 见仁[1].

2钢管算法———触及实质不自然

“钢管算法”的本质就是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钢管算法”是一个对学生提供感知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绝好的生活素材,体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是有用的等新课程的理念.“钢管算法”的缺点是“倒 放钢管”的 设计似乎 有些牵强[1].在生活中有谁会“倒放钢管”呢?钢管是堆放的,倒放的住吗?如何想到呢?只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恍然大悟,佩服老师高明.这样的数学学生能学到手吗?

3棋子算法———文章天成偶得之

以上两种方法的不足,留下了缺憾.为此笔者受古希腊人玩三角形点阵的启发,设计了一种“棋子算法”,现介绍如下:

问题情境小聪和小明坐在桌子两边,模仿古希腊人玩三角形点阵.他们用围棋子替代石子,小聪用黑子,小明用白子,分别摆出了如图1的三角形点阵.

问题1如果小聪摆上100层,共需要多少颗黑棋子?如果小明也摆上100层,共需要多少颗白棋子?

设计意图引出高斯算法,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文化性.本人教学证明学生很容易想到高斯算法,教学趣味盎然.

问题2如果小聪摆上101层,共需要多少颗黑棋子?

设计意图揭示高斯算法方法的 局限性,当项数是奇数个时,无法实现“首尾等距配对”.高斯算法失灵.本人教学中学生想出利用“1+2+3+ … +100”的结果,再加上101;或在“1+2+3+…+100+101”的前面加一个0,实现“首尾等距配对”等方法.可以引导发现“首尾等距配对”没有直接实现,留下了遗憾.能否弥补这一遗憾呢?此时如图2,已有学生自然的想到把小聪和小明的棋子放一块算,可以说是倒序相加法水到渠成了.如果学生还想不到.就给出问题3.

问题3如果小明也摆上101层,共需要多少颗白棋子?可以把小聪和小明的棋子放一块算吗?

设计意图一般来说,这一问题估计用不上.就算用的上,也是自然的,不会再有牵强之感.至此,倒序相加法就很自然的水到渠成了.

问题4求1+2+…+n=?

设计意图用倒序相加法求正整数数列的前n项和,强化对倒序相加法的理解.

问题5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记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则Sn=a1+a2+a3+… +an-1+an.正整数数列是特殊的等差数列,以上方法对求一般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也适用吗?自己研究一下,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是本节课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及时的把特殊问题中得到的方法应用到一般的问题,是提升学生能力的好时机.本问题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

教学预设1用“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由

教学预设3公式Sn=n(a1+an)/2的记忆:构造以a1为上底,以an为下底,n为高的梯形求面积.

公式Sn=na1+n(n-1)d/2的记忆:把以a1为上底,以an为下底,n为高的梯形划分成一个以a1为一边,n为一边的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以(n-1)d为一边,以n为高的等腰三角形,然后求面积和.

本人的教学效果证明以上设计确实弥补了高斯算法和钢管算法中的遗憾.

篇4: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

【关键词】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倒序相加;驾驭课堂

最近笔者有幸担任我市招聘教师评委,聆听了十七位应聘者关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讲课比赛,听后感慨颇多,特别是在许多教学环节的呈现上,怎样才能自然和谐地推进而不生搬硬套,怎样才能突出数学的逻辑美,并且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等.因此本文欲从等差数列求和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驾驭课堂,如何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景灵活应对,谈一点个人的思考与体会.

1 以高斯故事引入

大多教师在教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都用高斯求和的故事引入.高斯故事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版本较多,最值得信赖的说法有两种:一是高斯10岁时算出他的老师布特纳给学生们出的将1到100的所有整数加起来的算术题,布特纳刚叙述完题目,高斯就算出了正确答案.二是据对高斯素有研究的著名数学史家E·T·贝尔(E.T.Bell)考证,布特纳当时给孩子们出的是一道更难的加法题:81297+81495+81693+…+100899.当然,这也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公差为198,项数为100).E·T·贝尔写道,高斯晚年经常喜欢向人们谈论这件事,说当时只有他在老师刚写完题时就在小石板上写出了正确答案,而其他的孩子们都错了.可是高斯没有明确地讲过,他是用什么方法那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数学史家们推测,高斯当时用的方法可能是:首尾配对法或倒序相加法.虽然两种方法本质都是配对凑成相同的数,变多步求和为一步相乘,但在方法的应用上是有区别的.作为时间宝贵的课堂教学当然宜采用第一种说法.

2 公式推导方法探究

4 教学难点的确定

本课难点常见的说法有三种:第一种,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第二种,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从函数角度理解该公式;第三种,①对公式推导过程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理解与领会,②灵活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理解角度不同,对难点的确定和教学安排多少都会有些许差别,属于正常现象.其实结合课标要求和课程内容特点,概括地讲难点就是:获得公式的推导方法及公式的理解应用.对于理解应用公式,值得参考的题目,如:

题1 求正整数中前500个偶数的和.

评注 可以用两个公式求和,也可以用公式推导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倒序相加或首尾配对等多种方法求解.此题难度不大,但接地气,能有效的回顾复习当堂所学的知识.

题2 计算:1-2+3-4+…+(2n-1)-2n.

评注:本题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和的意义,及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中基本量的理解和刻画.其次,公式推导中的配对,实质是一种并项法,宏观上也可以看作是分组求和,那么本题你是采用并项法,还是分组运用公式求和,是又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好题.题3 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a1,公差为d,项数为n,第n项为an,前n项和为Sn,请填写下表:

5 结束语

等差数列求和的两个公式,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多样性和简洁性.公式Sn=n(a1+an)2的结构呈现对称美及与项的关系,同时也方便了记忆,如类比梯形的面积公式增强记忆.公式Sn=na1+n(n-1)2d=d2n2+(a1-d2)n,当d≠0时,Sn可看作是n的二次函数式,方便了从函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特别是为求Sn的最值提供了新思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教学便是体现这一思想的良好素材,教学中应注重公式推导的来龙去脉,切莫囫囵吞枣,直接给出公式,然后布置大量习题,把学生赶进题海,将学生变成做题的机器,从而白白浪费了一次培养思维和提升数学文化价值的良机.另外,随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逐步深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发现的能力在不断加强,课堂教学情境千变万化,随机生成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教师“以本论教,经验定教”是远远不能迎接新挑战的,正如时下流行的说法那样:过去的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有一桶水,现在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是长流水.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钻研,教学相长,才能更好的活跃在课堂舞台上.作者简介

篇5: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第五节内容。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教学课时为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知识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而本节内容也为后面学习数列求和、数列极限打下基础。本节课既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教材的重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蕴涵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公示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教学难点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灵活应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公式证明思路;会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有关等比数列的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推导与灵活应用,总结数列的求和方法,并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等比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求和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应用数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勇于探索,积极进取,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刻苦求是的精神。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具备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够就接下来的内容展开思考,而且在情感上也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渴求。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和启发式教学原则,我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蕴涵的数学方法和思想,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2.学法: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着眼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以问题链形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回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以及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个过程既复习了前两节课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2)用古印度国王与国际象棋发明家的故事再让学生感受一下数学的奇妙,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并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指明了方向。2.公式推导:

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自然的会用倒序相加的方法来进行思考。结果显然是行不通的。

此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倒序相加的定势中解脱出来。抓住学生迫切想解决这个问题的心态,及时地进行启发。告诉学生,构造常数列或者部分常数列的思路是正确的。这是可以采用“错位相减”,的方法导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3.公式说明:

推导出公式之后,对公式的特征要加以说明,以便学生记忆。同时还要对公式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和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加以说明。帮助学生弄清其形式和本质,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为灵活运用公式打下基础。4.练习处理:

有了求和公式后,及时通过两个练习直接运用公式计算加强对公式认识和记忆,并解决刚开始提出的问题,学以致用。然后通过两个例题的学习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步骤,规范解题格式,提高运算能力。5.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小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公式的推导方法——错位相减法

通过师生的共同小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进一步完成认知目标和素质目标。6.布置作业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根据高二学生心理特点、教材内容、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和启发性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我采用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策略,即“案例—公式—应用”,案例为浅层次要求,使学生有概括印象。公式为中层次要求,由浅入深,重难点集中推导讲解,便于突破。应用为综合要求,多角度、多情境中消化巩固所学,反馈验证本节教学目标的落实。

在这三步教学中,以启发性强的小设问层层推导,辅之以学生的小讨论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思路,而且学生通过“案例—公式—应用”,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不仅加深了学生理解巩固与应用,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篇6: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1。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善

这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第一课时,是实践二期课改中研究型学习问题的很好材料,可以落实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的理念,教与学的重心不只是获取知识,而是转到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上,教师注意培养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去认真观察、分析数学现象,提出新的问题,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自觉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落实二期课改中的三维目标,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三维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二期课改中的具体体现,本节课是数学公式教学课,所以强调学生对认知过程的`经历和体验,重视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应用推广,强调学生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掌握,探究过程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观察、抽象、概括、类比、归纳等探究方法进行实践。

在此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是区重点学校学生,学习勤恳,平时好提问,敢于交流与表达自己想法,故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l)、通过历史典故引出等比数列求和问题,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求法。

(2)、经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推导公式所用的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二、教材的分析和反思:

上一篇:日上参观实习心得下一篇:节约型班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