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医疗改革

2024-04-24

加快农村医疗改革(精选6篇)

篇1:加快农村医疗改革

1.1 农村人均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城乡之间分布不合理。1990~2000年,占中国总人口60%70%的农村人口,只消耗了32%~33%的卫生总费用。以2000年为例,农民人均卫生总费用为188.6元,城市居民人均卫生总费用为710.2元,前者仅为后者的1/4。农村卫生事业费占全国卫生事业费的比重仅为32.72%。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极不合理。1991~2000年,政府农村卫生预算支出仅占政府卫生总预算支出的15.9%,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增加额中用于农村的卫生支出仅占12.4%。2000年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总医疗费用比重已达到60%以上,而农民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则达到90% [1]。

1.2 医疗费用上涨,个人支付力有限。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农民增收减缓,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负增长。而医疗费却急剧攀升,导致部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据统计,从1990~1999年,我国农民平均纯收入由686.3元增加到1509.8元,增长了2.2倍,而同期农民每人次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由10.9元、566.9元增加到79元和2891元,增长了6.2倍和5.1倍。“城里人都死在医院,农村人都死在家里。”是当前反映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最流行的一句话。仅就2000年5岁前儿童死亡前治疗情况为例,农村56.6%的孩子是死在家里,而城市91.3%的孩子是死在医院里。至此农村医疗出现这样一句话“小病拖,中病磨,大病来了无着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 [2]。

1.3 农村人口变动及疾病谱的变化。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家里留下老人小孩。这样一来,老年病及儿科病相对较多,而且这两类人群也是发病的高危人群。部分农村的地方病和传染病发病率还很高,以艾滋病为例,预防医学专家估算,全国1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有80%左右在农村。[2]。

1.4 农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非常薄弱 2003年暴发流行的“非典”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对卫生部门的考验和挑战最为直接。“非典”没有首先大面积地攻击农村可以说是不幸中的大幸。但是,农村防疫的压力仍然不小,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另一个主要的压力是农民预防疾病意识的淡薄和相关知识的缺乏。

现在的“禽流感”也一样,面临威胁最大的依然是农村。建立一个有效的应急体制是当务之急。

原因分析

2.1 政府投入不足。据统计,国家财政在卫生事业费中用于农村医疗保障的补助费1979年是1亿元人民币,到了1992年,下降到了3500万元,仅为卫生事业费的0.36%,农民人均不足4分钱。更严重的是,由于地方财政的原因,有些农村根本没有拿到政府财政对其医疗保障的补助费。山西有家中心卫生院提供了这样一份清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投资了3540元;九十年代,国家没有投资。现在这家卫生院年久失修,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纯属危房,设备也已经落后。

2.2 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目前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中,县级卫生机构凭借其人才、设备和中心地位的优势,具有较强的活力和生机;而直接承担9亿农民的乡村两级卫生组织却各自为阵,发展苦乐不均。现有的村卫生组织绝大多数为私人诊所,它们凭借其价廉、便捷和灵活的优势被多数农民作为治疗小病之首选。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因农民小病留村大病进城而经营很不景气,大多面临着生存的难题 [3]

2.3 农村高素质卫生人才缺乏。据调查,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1.4%,中专学历占53%,高中及以下水平占36.4%。而且现在我国农村很多地方“赤脚”医生仍是重要的医疗力量之一。据调查,在被调查农村卫生人员中40.2%文化程度在中专或中专以上;51.2%的人看病有记录和处方;81.4%的人在从医后接受过专业培训;79.8%的人实际担负着村里的卫生保健工作 [4]

。几点建议

3.1 改变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建立新型医疗救助体系。由于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乡镇卫生院。不如缩减乡镇卫生院规模,甚至去掉这一级医疗机构。把省下来的资金,人力,物力加到两头去。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地利用,不至于资金重复使用,落得个两头空。人力如果加强到农村卫生员之中,必然会缓解农村卫生员医疗素质不高的现状。

如果乡镇卫生院被精简,那么三级医疗机构将不复存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必将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以及应对突发事件上出现问题。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乡这一级应该建立一个办公室,主要负责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个机构可以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很好的结合起来,一起发挥作用。简单地说就是不直接从事医疗服务工作,而是从事疾病预防和控制,完善各种补助核实等等。

3.2 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合理的医疗布局。投入不足是农村医疗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资金到位固然重要,但是合理利用更重要。改变了三级医疗救助体系,相对于其他两级的投入固然增多,但在改变这种布局时,必须因地制宜。比如有的农村,离县城特别远,如果乡镇卫生院被精简,其实是加大了农民就医的难度,弊大于利。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建立合理的医疗布局,因地制宜,建立一些有实力的县级直属医院,对其进行合理布局。

3.3 建立新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类的医疗保障运作模式。长期以来,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的主要形式。然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建立以来经历了几起几落,时至今日,大部分地区的合作医疗已走向衰落。农村经济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党中央已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2003年11月18日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 疗救助的意见已经说明这一点。因此一种新型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将出台。救助的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全面推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同时,可选择2-3个县(市)作为示范点,通过示范指导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开展。力争到2005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规范、完善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5]

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医疗救助水平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确保这项制度平稳运行。农村医疗救助从贫困农民中最困难的人员和最急需的医疗支出中开始实施,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参考文献 邹建峰.构建农村医疗安全网.中国经济信息,2003,12:4-8.张晓雯.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的思考与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9(183):566-567.蒯世安.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3,4(172):16-18.康楚云,王晓莉,李子贵.105个项目县村卫生人员状况研究.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3,2(232):46-48.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2003,11:18.一、药价虚高导致基本医疗尚未惠及农村和农民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历来是党中央、国务院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首要问题。可为什么改革开放都二十多年了,农民就医难、看不起病等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反而有越来越严重的发展趋势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异巨大,目前从全局上看已成为制约各项经济指标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减轻农民的实际负担,使农民有更多的收入。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全国有40%至60%甚至更高比例的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尤其在贫困山区,由于无力支付医药费,农民患病未就诊的比例达72%,应住院未住院的有89%。所以,高昂的医药费用成为农民最大的负担,由于药价虚高造成的农民“看病难”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

二、药品价格虚高,对农民疑难杂症的医治将是一句空话。

目前,我国的农村销售的药品大多数是一些很普通很普通的常规药品,这类药品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显得有些力不存心,但是,稍好一点的药品一盒相当于有些贫困地区农民一年的收入,国家对农民每年30元的补贴还买不来一盒药,这样的药品农民只能望而却步,只能是在家中等死,国家号召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是一句空话,我认为药品价格过高也是导致农村医疗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药品价格的虚高,对突发性疫情的监控弱、反应慢。

由于用于农村一些对传染性疾病、突发性疾病防治的药品价格虚高,导致了农村抵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非常薄弱。2003年爆发的“非典”侥幸没有在农村大面积流行。去年我国许多省份都大面积暴发禽流感,严重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农村一旦出现疫情,以目前广泛虚高的药品价格,国家全部承担明显不可能,农民自己掏钱又不现实,这样一来造成疫情扩散蔓延,受害的就不仅仅是农村和农民,后果将不堪设想。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指出:农民增收工作是今后的工作重点。目前各级政府都在下大力狠抓农民减负增收工作,成效显著。但是,由于应由社会提供给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产品严重缺位,导致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严重障碍。今年的两会,国家极力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制药企业的大力支持。

一、以公共投入为主,积极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

监控和防治传染病、提供贫困人群的基本医疗服务、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单靠市场机制是难以解决的,这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状况,只能通过政府干预、运用公共财政、地方企业参与来解决。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是整个卫生防御体系的网底,建立这个体系不仅仅是各区自身需要,也是一个全局的需要。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关键是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规范农村用药价格体系,加强对农村药品价格的监督和管理。

药检、物价部门应该联合起来确保农村用药价格的规范性、合理性,防止某些药品、某些制药企业在农村用药方面的垄断地位,两部门应该在农民就医看病相对集中的医院、药店、卫生所等场所公示药品的价格,不间断的查处一些虚高价格的制药企业、药店、医院及卫生所,同时,药检、物价等部门应不定期的印发一些农村用药的价格目录,正规的购药渠道等常识,三、适当调整政策,尝试地方低价制药企业介入农村合作医疗。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因地制宜适当调整政策,尝试让地方制药企业的闲散资源介入农村合作医疗,从农民用药的普及性、安全性出发,让一些有实力的制药企业降低药价,提供安全用药知识,同时,联合一些大的制药企业在自愿、互助、公开和服务的原则下,在农村治病和买药就像买馒头一样是每个农民都可以得到的实惠,这就是必康的“馒头论”,这一天就是农村医疗改革的春天。

第一,我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应该扩大覆盖面。现在农村大量发生的是慢性病、多见病,如何只报销大病、只报销住院费,这大大限制了农村合作医疗的作用。因此,大病也应该统筹,小病也应该统筹,急性病要统筹,慢性病也应该统筹。

第二,应降低起报的门槛。由于农民的承受能力很低,几百块钱他花不起。

第三,峰顶的限额要提高,对于确实要花多的大病,使他也能够有报销的办法和措施。

第三点就是必须提高、加大资金筹措的力度。

第四,必须大力推进农村医疗机构、医疗设施的配套建设。现在我们国家的医疗资源、卫生费用70%都在城市,可是农村的人口占70%,70%的农村人口只占我们国家医疗资源30%。所以农村看病难的问题如果不从医疗机构的建设上解决,以及设备非常落后,医院非常落后,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五,医疗人员的素质。要提高农村医疗人员的技术水平,人员素质,还必须配套提高医疗人员的待遇。,目前看起来好象都已经加大了力度,譬如说,目前国家补助从10块提高到20块了,而且按照今年的规划,农村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的投资也要加大,未来五年将要投资200亿,解决农村医疗机构设备建设问题。但是这200个亿,一年就40亿,但是那么多乡、那么多个县卫生院分下来够不够呢?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

第一,从目前国家领导和国家一系列的文件来看,对农村卫生都非常重视,首先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需要城乡和谐,现在农村都看不起病。根据目前我们国家的统计,48.9%的人有病不去医院,而且大部分在农村,这是卫生部一个副部长讲的,60—80%的农民不去医院看病,而在家里面病死。这样的状况怎么构建城乡和谐?

现在非常强调,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怎么反哺?我们要把“三农”摆在重中之重,实际上农村教育、农村医疗,我认为又是“三农”当中的重中之重,重中之重不去加强,不去想一个根本的办法去解决,那么,“三农”问题仍然会停留在口头上,成为“口号农业”、“口头农业”。那么我们农村医疗也为成为一个“口号医疗”。

通过对农村医疗现况的分析,找出农村医疗存在的问题,其中尤以经费不足,布局不合理,个人支付能力有限及农村医疗人才缺乏为著,同时还暴露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等问题。其关键之处还在体制,及农村医疗保险不够健全。1.1 农村人均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城乡之间分布不合理

1.2 医疗费用上涨,个人支付能力有限

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农民增收减缓,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负增长。而医疗费却急剧攀升,导致部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据统计,从1990~1999年,我国农民平均纯收入由686.30元增加到1 509.80元,增长了2.20倍,而同期农民每人次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由10.90元、566.90元增加到79元和2 891元,增长了6.20倍和5.10倍。“城里人都死在医院,农村人都死在家里”是当前反映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最流行的一句话。农村医疗出现这样一句话“小病拖,中病磨,大病来了无着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

2.1 政府投入不足

据统计,国家财政在卫生事业费中用于农村医疗保障的补助费1979年是1亿元人民币,到了1992年,下降到了3 500万元,仅为卫生事业费的0.36%,农民人均不足4分钱。更严重的是,由于地方财政的原因,有些农村根本没有拿到政府财政对其医疗保障的补助费。2.2 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

目前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中,县级卫生机构凭借其人才、设备和中心地位的优势,具有较强的活力和生机;而直接承担9亿农民的乡村两级卫生组织却各自为阵,发展苦乐不均。现有的村卫生组织绝大多数为私人诊所,它们凭借其价廉、便捷和灵活的优势被多数农民作为治疗小病之首选。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因农民小病留村大病进城而经营很不景气,大多面临着生存的难题[1]。可以说,乡镇卫生院的发展问题是目前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乡镇卫生院是保障农民健康的根本所在,是农村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投入不足,设备落后,人才缺乏,管理无方,服务错位。2.3 农村高素质卫生人才缺乏

据调查,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1.40%,中专学历占53%,高中及以下水平占36.40%。而且现在我国农村很多地方“赤脚医生”仍是重要的医疗力量之一。据调查,在被调查农村卫生人员中40.20%文化程度在中专或中专以上;51.20%的人看病有记录和处方;81.40%的人在从医后接受过专业培训;79.80%的人实际担负着村里的卫生保健工作[2]。3 几点建议

3.1 改变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建立新型医疗救助体系

由于农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乡镇卫生院。不如缩减乡镇卫生院规模,甚至去掉这一级医疗机构。把省下来的资金,人力,物力加到两头去。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地利用,不至于资金重复使用,落得个两头空。人力如果加强到农村卫生员之中,必然会缓解农村卫生员医疗素质不高的现状。

3.3 建立新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类的医疗保障运作模式。长期以来,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的主要形式。

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医疗救助水平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确保这项制度平稳运行。农村医疗救助从贫困农民中最困难的人员和最急需的医疗支出中开始实施,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新型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关键在保大病,保贫。当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还有资金来源问题,还是多方筹集,以政府,个人和社会为主。其实这种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与改革后的农村三级救助体系相一致,小病基本不保,农民在村卫生室解决就行,关键是管好这级机构。大病可以直接上县和县直属医院看病,1、在参加的原则上,由引导农民自愿参加逐步转变成强制性,从而降低收缴参合费的成本。

强制和自愿各有优劣。强制性的好处是,能够减少资金动员和收缴的成本,避免个体的逆向选择以及不负责行为对社会产生的负外部性。但是,强制性限制了个人可以选择的机会;失去了对管理者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遵守许诺的压力交易成本。鉴于过去屡次强制性实践都没有好的结果,央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原则上要求实行自愿的原则。但自愿的原则可能因为逆向选择而难以分散风险。商业医疗保险采取“自愿”投保原则,但几乎所有商业医疗保险都变相地将60岁以上老人和5岁以下儿童排斥在保险范围外,因为在“自愿”投保原则下,覆盖全年龄人群的结果将是高危人群愿意参加医疗保险,从而达不到风险共担的目的。

目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整体参保,已经体现强制性的特征。社会保险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特点就是参加的强制性,是法定的必须参加的项目。

2、改进补偿方式与补偿范围为了降低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的不合理支出,建议逐步取消新型合作医疗基金中的家庭账户和强制体检。

3、完善监管机制

应建立一种机制,有效地约束医疗机构过度提供服务和消费者过度利用服务的行为。从维护和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的角度看,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促进定点医疗机构业务技术规范的落实,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效维护农民的健康。二是规范和完善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合理诊断、合理治疗,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三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减轻合作医疗基金支出压力,最大、最好的发挥合作医疗基金的社会效益,真正使参合农民受益,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帮助农民抵御大病风险的宗旨。四是促进定点医疗机构的运行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制度协调一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农民满意、医疗机构满意、政府满意,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发展。加强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在监管主体上,应遵循基于规则、机构独立、与被监管者保持距离这些现代监管体制的核心特征,设立一个中立的监管机构。该机构的运行全部依赖于公共财政资源的支持。在监管内容方面,应该建立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监管体系,主要包括准入监管、质量监管、价格监管、公共补贴监管、不分配利润政策监管等。

(一)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以保证这项制度的可持续性首先,要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专职工作机构。其次,实行钱账分离的资金管理制度。第三,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管理杂志 2004年10月第2

篇2:加快农村医疗改革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回首10年,谋划未来,深入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研究部署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战略任务,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对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再登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农业农村的好形势,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稳”的基础、“进”的亮点,也是“三农”发展快速推进、持续向好的延续。党的十六大以来这10年,是农业发展最快、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的10年。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迎来又一个黄金期。

但是必须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自然和市场风险加大,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特别是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严峻地摆在面前。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然存在着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要补上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必须顺应时代变化,尊重经济规律,总结基层经验,在改革发展中寻求新突破。

党的十八大突出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落实党的十八大的重大决策部署,将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充分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潜能,使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新的更大的解放。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必须解放思想、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加大多予力度,巩固少取成果,做好放活文章。“守住一条底线”: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真正做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必须始终铭记,农户是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决不能限制或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创新经营体制,决不能动摇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抓住两个关键”: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产经营服务。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只要有利于激发农业经营主体活力、激励农民生产经营热情,都可以试一试、闯一闯、看一看。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刮风,不走偏,不能包办代替、强制推动,更不能下指标、定任务、搞一刀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潜力和希望也在农村。我们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做到思想不放松、政策不减弱、改革不停顿,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篇3:加快农村医疗改革

一、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近年来, 全省各地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积极开展土地改革的各项试点, 制定土地流转的扶持政策, 引导土地有序流转, 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㈠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为全面推进甘肃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各地出台引导土地流转的扶持政策, 省农牧厅推行全省统一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引导土地有序规范流转。全省有个市14个市 (州) 、76个县 (市、区) 党委政府出台了土地流转扶持政策, 有力地促进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据统计, 2014年上半年, 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到868万亩, 流转率达到18.1%, 同比增长27%。

㈡积极开展农村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在2013年试点的基础上, 2014年甘肃省确定临夏县、金川区、金塔县3个县 (区) 为省级整县推进试点县 (其中:临夏县也是国家级试点县) , 肃州区等28个县 (市、区) 为省级整乡推进试点县, 其他55个县 (市、区) 各选择一两个村开展试点。

3个整县试点中, 金川区已完成了79个村民小组的试点工作, 涉及农户6636户22715人, 面积10.38万亩, 分别占总农户、总人口、总面积的44.1%、47.3%、52.7%。剩余85个村民小组的测量绘制工作已完成公开招标, 其中64个村民小组正在进行农户信息录入和绘制农户地块空间位置地籍图, 21个村民小组的试点工作2014年9月初启动, 年底将全面完成试点任务。临夏县和金塔县已组织召开了全县试点工作动员大会, 制定了工作方案, 目前正在开展地块测量、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技术招标等工作。

28个整乡推进试点县中, 共确定了43个乡镇进行整乡试点。其中嘉峪关等24个县 (市、区) 已制定下发了试点工作方案 (36个乡镇) , 组织开展了人员培训、入户调查摸底、资料准备等前期工作。徽县、凉州、古浪、靖远4个县 (区) 共7个乡镇已拟定了试点工作方案, 正由当地县政府审批中。

其他55个县 (市、区) 各选择一两个村开展试点中, 敦煌等49个县 (市、区) , 制定下发了试点工作方案 (245个村) , 组织开展了人员培训、入户调查等前期准备工作。广河、天祝、漳县、文县4个县共6个村拟定了试点工作方案, 正在当地政府审批中。

㈢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公开交易市场建设试点甘肃省农牧厅确定陇西县为试点县, 依托陇西县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建设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 建立了开展土地流转信息发布、流转交易、流转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经营权抵押、流转纠纷调处等工作, 推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公开交易市场试点工作。2014年6月中旬, 陇西县政府已经出台了《陇西县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正在进行交易平台的建设, 建立流转制度和运行的工作机制, 拟于2014年10月中旬上线运行, 开展交易工作。

㈣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试点省农牧厅选择敦煌市、山丹县、凉州区、麦积区为试点县 (市、区) , 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合作社、农业企业入股, 发展产业化经营试点。目前各试点县均完成了试点实施方案制定, 正在开展动员培训工作。

㈤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甘州区、景泰县、武都区等3县 (区) 积极探索抵押贷款试点工作。2013年, 甘州区农村合作银行, 确定两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和一户土地流转大户, 发放贷款1300万元。2014年计划突破3亿元, 并在全市逐步推广。2014年上半年, 武都区裕春茶叶专业合作社以社员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从武都区建设银行贷款120万元;景泰县36户养殖户和4家农民合作社, 以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作为抵押从农村信用社贷款490万元。

二、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

在坚持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地位的基础上, 通过创新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 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取得长足发展。

㈠促进家庭农场 (专业大户) 2013年以来, 各地积极探索家庭农场发展的模式创新, 在甘肃省农牧厅的指导下, 定西市、金昌市, 甘谷县、宁县、秦州区等市、县 (区) 出台了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认定登记办法, 在专业大户发展的基础上, 积极引导向家庭农场发展。2014年上半年, 全省各种经营类型的家庭农场共2670个, 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达92.3万亩。目前, 全省具备家庭农场雏形的专业大户共有1万多家。

㈡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全省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扶持力度, 农业部门加强服务指导, 创新合作社发展的模式, 建立合力推动发展的机制, 加强人才培训, 提升加工、销售水平, 农民合作社得到了快速发展。2014年7月, 甘肃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意见》, 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合作社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提出了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 这为全省农民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另外, 2014年上半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 由省农牧厅牵头, 组建了由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国税局、省工商局、省银监会、省供销合作社等9部门组成的省级农民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形成了合力推动发展的机制。大力开展了合作社示范创建工作, 制定了《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定及监测暂行办法》, 评定了396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建立了省级示范社名录;指导各地县也开展示范社创建工作, 全省各级示范社达到2442个 (其中省级718个) , 提升了合作社的发展水平。2014年6月底, 全省农民合作社达到37033家, 成员总数达到87万多人, 带动非成员农户220多万户。

㈢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的同时, 甘肃省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具体落实意见, 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体系, 龙头企业保持较快发展, 结构得到优化, 效益明显提升, 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 带动能力显著提高。全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化经营组织达6174个, 增长21%, 龙头企业达2426家, 其中国家级27家, 省级365家。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8.6%。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发展, 集群集聚效应不断显现。

㈣探索建立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适应全省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的新要求, 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扶持, 促进了全省各类农业服务组织蓬勃发展, 在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服务模式的基础上, 拓展和完善了服务领域, 初步形成了以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主导、多元服务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 全省各类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达5000多个, 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近2万个, 在农机作业、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各地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三资”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不断探索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㈠全面开展了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2012年6月, 全省全面开展了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 摸清了底数, 建立了台账, 为加强“三资”管理工作和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奠定了基础。

㈡出台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及改革政策在清产核资和调研的基础上, 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意见》, 推行了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制, 充分明晰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 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体系, 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 创新农村集体“三资”经营机制, 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工作,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㈢开展村级债务监测, 深入推进农村产权改革试点在敦煌等5个县 (市、区) 开展了村级债务动态监测工作。以成员身份界定、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份合作为主要内容, 在兰州市城关、七里河、榆中3县 (区) 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改革试点, 城关区有58个村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造。

四、推进农村改革的思路及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甘肃省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省委十二届六次全委会精神, 围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任务, 重点推进“五项”试点、完善“三项”政策体系, 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加快农业经营制度改革, 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步伐, 切实维护农民财产权利, 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推进全省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㈠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014年下半年, 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 完善了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及措施。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 稳定农户承包权, 放活土地经营权。一是抓紧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部署, 按期完成试点任务, 总结经验, 做好全面推开的准备, 争取明年全面推开登记颁证工作。二是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 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加强县乡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抓好陇西县农村土地流转公开交易市场建设试点工作, 总结试点经验, 逐步在全省建立起以经管部门为依托的土地流转经营权公开交易市场, 开展土地流转信息收集、发布, 价格评估, 指导合同签订及鉴证等服务, 引导土地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 引导土地公开、公正规范流转, 为流转双方提供便利服务。三是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试点工作的指导。指导凉州区、麦积区、山丹县、敦煌市四县 (市、区) 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的制度和配套措施, 探索经验, 在全省逐步推广。四是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试点工作。指导有关县 (区) 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 完善各项配套措施, 稳步扩大贷款规模, 总结经验, 逐步扩大全省试点范围, 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五是加强土地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县级仲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健全乡村纠纷调解机构, 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流转中的矛盾纠纷, 全面提升调解仲裁能力, 为土地流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㈡加快农业经营经营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 加大投入力度,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是2014年下半年省上制定出台全省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 研究制定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和扶持办法;引导支持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创办家庭农场, 发展标准化、生态化、专业化生产。二是加快农民合作社发展。完善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 通过重点强化服务指导, 实施示范社创建行动, 加强合作社人才培训和市场营销能力建设, 创新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 引导合作社发展联合社、股份合作社及信用合作社等, 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能力。三是支持农业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 促进农业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及合作社的深度融合,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㈢加大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力度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核心, 各级各部门要多形式、多途径加强职业农民培训, 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方式, 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广泛开展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 支持经营主体承担培训任务, 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 提高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经营能力。

㈣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稳定和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的基础上, 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作为当前和今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点来抓。在加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出台扶持发展的政策措施, 采取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 引导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兴办有偿服务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及各种专业协会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 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 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

篇4:加快农村医疗改革

摘要:随着安徽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大量的人口转移到了城镇地区,使得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成为安徽省政府面临最为突出的问题。安徽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将从根本上改变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农地入市将纳入规划,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为进一步推动安徽省农地市场化流转,为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带来根本性改革,从而打破当前城乡二元体制的土地结构。

关键词:经济学;安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中图分类号: F3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6.018

1 安徽省土地流转的背景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其针对的主要是土地使用权,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农村土地流转本质上来说,其并非是新概念,对于安徽省而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省和我国很多的省市一样,将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度分产到户,乡镇企业开始崛起。

2 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对产权及生产力的影响分析

关于土地流转对产权及生产力的影响,据相关资料,由于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日前正式印发,其作为针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全国性指导文件,对各个省(市)的现阶段农村产权交易品种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实际的土地流转过程中坚持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林地经营权为主,不涉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依法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集体土地承包权。

3 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在现实环境下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土地流转在现实环境下的问题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指导方针,安徽省政府已在全省多个县(区)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制定了农村土地流转详细的操作规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行,发现即便做了详细的规定,安徽省农村在土地流转方面依然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农村在土地流转方面的进展不平衡,对此主要是随着其经济发展而变化,经济发展较快的,其本身的土地流转率相对较高,但是在一些地势比较复杂、人均耕地分布不集中的地方,土地流转率则较低。

二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土地流转信息不够通畅,部分农村少数基层干部难以及时了解政策的实质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容易出现政策把握不全面、宣传不到位等情况,使得其土地流转工作存在一定难度。

三是在实际的流转过程中,由于人员不足及政府对于土地流转工作落实中的经费欠缺等原因,使得其在指导、服务工作未做到与土地流转工作同步,严重制约了流转工作的推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以及设施用地审批等限制,土地流转主体融资难,在农村土地流转后,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方面难以及时跟上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在现实环境下的问题。

3.2土地流转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对策

3.2.1 政府加大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力度 一是必须在实际的土地流转过程中严格的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全面的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二是在这个过程中加快推进安徽省各个县(市、区)的土地流转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和信息发布制度,并且积极为土地流转提供中介服务、开展业务指导,确保土地流转程序合法、合同规范等。

3.2.2加强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和政策引导 对于加强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和政策引导,《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的指导要求,通过合理的方式积极的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以此来更好地打消农民对土地流转的顾虑,引导农民向农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有偿转让土地,进而在此基础上来引导农户主动参与土地流转。同时,壮大特色产业规模,提高耕种效率。

4 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简要的了解安徽省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现状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改善对策。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主要还是在土地新政的指导原则下,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模式,在保障农村稳定,农民生活质量能够提高的基础上促进农村走向城镇化的进程。因此安徽省在后续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推进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在实际的工作中要着眼大局,深刻认识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积极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切实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黄伟.我国农村承包地流转机制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庞亮.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机制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

篇5: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201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关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要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把有限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搞好粮食储备调节,调动市场主体收储粮食的积极性,有效利用社会仓储设施进行储粮。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中央承担首要责任,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高度重视节约粮食,节约粮食要从娃娃抓起,从餐桌抓起,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关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

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发生分离,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的新趋势,对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要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推动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要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民务农收入,鼓励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要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创造良好务农条件和环境,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

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遵循现代化规律,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涉农行政管理方式创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继续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处理好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尊重农民和基层首创精神;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把方向、管大局、抓重点,地方按照中央“三农”决策部署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汇报人:xiexiebang

篇6:加快农村医疗改革

省政府《关于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意见》(x政发〔xx〕20号)下发后,xx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农村信用社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全市各部门上下团结一心,支持和帮助农信社化解历史包袱,进一步增强了信用社支农实力;全市农村信用社抢抓机遇,牢固树立发展第一理念,充分发挥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4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xx万元,比年初增加xx万元,占全市7家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15%;各项贷款余额xx万元,比年初增加xx万元,增幅40%,占全市7家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xx%;存贷款比例为xx%,比全市金融机构综合存贷款比例(xx%)高xx个百分点;累计投放各项贷款xx万元,比同期增xx万元,完成全年贷款投放计划的xx%,占全市金融机构投放额的xx%。其中:投放农业贷款xx万元,占全部贷款投放的xx%,比同期多投放xx万元;投放中小企业贷款xx万元,比同期增xx万元;投放个体工商户贷款xx万元,比同期增xx万元。清收盘活不良贷款xx万元,考虑置换因素后不良贷款占比为xx%,比年初下降xx个百分点。实现收入xx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xx万元,经营亏损xx万元,比去年同期减亏xx万元,减亏率xx%。主要工作情况是: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切实加强领导

(一)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天政发〔xx〕19号),要求各乡镇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从落实中央关于支持“三农”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从增强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为出发点,帮助我市农村信用社解决了工作中存在的许多困难和问题。

(二)积极组织引导涉农资金、财政资金存入信用社,增强了我市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实力。针对我市农村信用社存款份额偏小、结算渠道不畅、存款增长速度缓慢的现实情况,市委市政府督促市直有关部门对限制自然人和法人到农村信用社开户存款的相关政策及规定进行了认真清理,同时动员和引导农、林、水等涉农部门资金,财政、社保、住房公积、行政事业性收费、预算外等专项资金,招商引资企业注册及流动基金存入信用社。如xx市华晟置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实力雄厚的回归企业,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在企业筹建之初就亲自上门动员企业与信用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该企业顺利在信用社开立基本户,经常性存款余额保持在xx万元以上。又如xx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设立后,通过市政府穿针引线,该公司与信用社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日均余额均保持在xx万元以上,高峰期余额达到xx万元。原在他行开户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也在我社开立了一般户,存款余额达到了xx万元。

(三)规范行政行为,切实减轻农村信用社经营负担。市政府明文规定,除金融监管、纪检部门和司法机关外,有关部门对信用社的检查必须经市行政服务中心同意后方可进行。并制定下发《关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银行经营成本有关事项的通知》,对落实农村信用社收费减免政策进行了明确。仅今年上半年,有关部门就减免我市农村信用社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绿化费等项目税费xx万元。如我市xx信用社整体接收建行岳口分理处存款和办公楼后,因土地出让金问题一直无法办理过户手续,分管副市长及市长得知这一情况后,相继作出批示,问题很快得到了妥善解决。

(四)优化信用环境,为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一是积极推荐优质信用客户和项目。xx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金融机构“访百家企业”活动。对有市场、有效益、守信用、投资回报稳、风险小的优质企业和项目优先向信用社推荐。如xxx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香港独资企业,注册资本xx万美元,主要产品是化学药品和中成药等,xx年和xx年净利润分别达到xx万元,xx万元,是众多商业银行争夺的重点客户,当公司补充原料需流动资金贷款时,市政府首先向信用社推荐,信用社很快与企业建立了信贷关系,并在企业提供足额担保的前提下,发放贷款xx万元。据初步统计,仅4月间经市政府牵线搭桥与我社建立信贷关系的优良大中型企业就有6家,信用社共发放贷款xx万元,可收息xx万元。二是依法制裁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行为。为防止企业因改制不规范、村集体因税费改革逃废悬空农村信用社债务,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关于规范企业改制行为落实金融债权的通知》(天政发〔xx〕42号)和《关于制止乡镇村新增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天政办发〔xx〕124号)两个文件,要求监察、司法机关要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凡涉及农村信用社的债权的企业改制,有关单位要提高告知农村信用社,对已改制而信用社尚未落实债权的企业,要帮助信用社重新落实债权,以土地、房产等优质资产转换盘活。乡镇企业改制中以经委名义承担的债务,要由乡镇政府负责并用现有资产和相关企业承债。对农信社依法收贷的,法院要提高结案率和执行率。三是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和国家公职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我市清收国家公职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工作中对有关人员实行责任追究的意见》(天纪发〔xx〕06号),实行“一把手”还贷工程。4月2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清收盘活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工作会议,形成了政府当“指挥家”、各部门当“合唱者”、信用社当“领唱人”的全市性清收盘活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良好局面。如元至四月累计收回国家公职拖欠担保贷款xx人次本息合计xx万元,分别占拖欠人数的xx%和拖欠本息金额的xx%,“三停”xx人,起诉xx人。还依法成功收回最大100户中第一大户金田公司不良贷款xx万元。

二、我市农村信用社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不动摇,大力支持xx经济发展。

(一)根据自身特点,确立发展思路。如何加快自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我们新一届领导班子深入领会省政府《意见》精要所在,针对xx信用社资金包袱重,经营理念模糊、保守甚至摇摆的实际,提出了咬定发展不放松,狠抓发展机遇,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重点以“三农”和市域中小企业为主要支持对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社企、社农 “双赢”的发展思路,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以支农为已任,着力推进小额农贷扩面增量。一是针对部分信用社存在的“小额农贷饱和论”和 “小额农贷亏本论”,市联社重申了“信用等级评定面、持证农户授信额度内贷款需求满足率必须达到100%”的“双百”方针。全社共调查农户32万户,建立农户经济档案 17.9 万户,调查面达到100%;评定信用农户xx万户,发放农户贷款证xx万本,其中一级信用农户xx万户,农户贷款证授信总额xx万元。二是认真执行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大金融生态建设力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及“不断加大支农信贷力度,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有关要求,继续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全市评选出21个信用乡镇、85个信用村,分别占乡镇数和村级数的75%和11%。三是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着重扶持全市有规模、信誉效益俱佳、有发展潜力且以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和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字号龙头企业,目前,全社共支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3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信用社支持的xx镇健康合福油脂有限公司生产的色拉油、渔薪镇杨场酱品、xx镇“xx”牌西红柿、xx镇“xx”牌花菜等10多个产品进入了武汉等大中城市超市。xx的“xx”牌花菜畅销全国,并远销俄罗斯等国家。

(三)拓宽信贷领域,着力推进民营企业扩规上档。围绕xx市委市政府产业规划,把支持民营企业作为拓宽信贷工作领域、加快发展的切入点,重点支持了股权结构合理、法人治理完善、财务状况较好、公司管理运作规范、有发展前景的民营公司,达到了社企“双赢”。目前,明确可发放xx万元以上贷款的民营企业有5家,300—500万元贷款民营企业有10家,100—300万元的34家。如对重点支持的老客户xx、xx、xx、xx、xx等近50家民营企业,xx年一季度已累放贷款近xx万元,培植了一批生息黄金客户。

上一篇:《杯子的设计》美术教学反思下一篇:流源中心小学2012年教师心灵建设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