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课堂读后感

2024-05-23

幸福的课堂读后感(精选6篇)

篇1:幸福的课堂读后感

《幸福的课堂》读后感

程劲松

今年暑假学校又发了一本书——《幸福的课堂》,对于这本书先前不怎么了解,放在我的桌上已一段时间了,直到上周,才想到了它。书到手后我先大致翻了翻,见书中主体内容是各类学科的课堂实录,心里也便失了几分兴趣。想着这本书怕就是把一些老师的教学实录拿来评评差不多。哪曾想一打开我很快便被它吸引了,课堂原来需要用激情来点燃。在平日的教学中,常听到同行抱怨学生不配合,抱怨学生积极性不高。现在学生越来越难教。这的确是个不争的事实。不过,如果你打开《幸福的课堂》,走进王自成老师的课堂,走进刘祥老师的课堂,直进支玉恒老师的课堂,走进王君老师的课堂,走进„„你会幡然醒悟:学生积极性不高,情绪高涨不起来,并非全是学生的问题。走进这些同行们的课堂,尽管他们各有各的风格,但在不同之中却让你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他们的课堂都是激情四射的。他们都是热情洋溢的,他们都有着童般的率真,他们都是在全身心的投入。他们用这热情和率真营造出一种特殊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其实不要说学生,不要说是在课堂现场,就是我这个成年人在读着那一个个课堂实录就被深深地感染了。这些优秀的同行们,他们正是用自己的激情点燃了学生的激情。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对于课堂,我们做老师的自身就没有热情,怎么能让学生热情洋溢呢?咱们老师自己就没投入进去,学生怎么会“入

境”?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老话说说容易,实际做起来却并非易事。世上之事大体都如此。可在李镇西老师的《冬天》一课里却让我领略了大家的风采,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授人以渔”。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学会的,是思考;从他的课堂上,学生带走的,是方法。李老师的课堂,体现的是真正的“以学生的学和思为本”的教学思想。精彩源自于“真功夫”。从刘祥老师的课堂,从王君老师的课堂,从王崧舟老师的课堂,让我读出的,是厚重,是文化。他们课堂上的妙语联珠,他们课堂上的挥洒自如,他们课堂上的游刃有余,让我深深折服。在惊叹之中,在钦佩之余,也让我不由反思:他们广博的知识从哪里来?他们丰富的课堂语言从哪里来?我也曾多次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常喊向名师学习,那么我们究竟要向名师们学什么?我们怎样才能从名师那里取到“真经”?名师们的“真经”究竟藏于何处仙山呢?那便是名师们的精神——他们对教育的执著精神,他们对知识的不倦的渴求精神。没有对教育的执著,就绝不会有课堂上的激情飞扬;没有对知识的渴求,没有课下的孜孜不倦的学习,也绝难演绎出课堂上的妙语联珠、挥洒自如;没有丰厚的知识,也断然打造不出厚重丰润的课堂来。以上,是我的几点感受。我想,对于我们这样的一线教师来讲,《幸福的课堂》这本书值得一读!

篇2:幸福的课堂读后感

我校实施幸福、高效课堂、七彩绽放教学模式已有半年多了,在这半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收获颇多。从教师的角色转变到学生的幸福学习,从关注部分学生的学习到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及个性发展。从老师督促的被动学习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等都有质的提高。其中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幸福”这一模式的改变对我的触动很大。在学校,教师的生活场所主要在课堂,主要生活是教学。“没有幸福的教师,就没有幸福的学生”“快乐的教师带给学生快乐的生活”。教师教学的幸福不仅涉及我们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那么怎样的课堂,才算是幸福的课堂呢?我认为那些充满活力、师生都感到幸福愉悦的课堂,就可以发现幸福、高效课堂的“样子”。

一、幸福课堂是高效的。

幸福的课堂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学习,掌握技能和方法,内化提升情感,在轻松快乐中达成教学目标,而不是用机械的、摧残学生身心的方法去获得所谓的成功和高分数,从而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

二、幸福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

课堂上老师不仅让学生学会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还让他们对学习内容特别是师生交往互动中生成的课程资源有充分的学习。上课是师生彼此的对话、智慧分享和共同发展,是师生共同用生命和激情去生成的,是无法重复的、精彩而又令人回味无穷的。对老师和学生来讲,教既是学、学既是教。

三、幸福课堂是美好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课堂上生生、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的种种体验:发现问题后的喜悦,解决不了问题时的困惑,老师讲解点拨和引导之后的豁然开朗,问题解决后所带来的惬意,都体现了师生的智慧、品德、情感、理想情操和创造才能,体现了人的力量。这个时候,上课就是一种艺术享受,是让人心旷神怡的幸福之旅。

幸福课堂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需要耐心细致的讲解和认真负责的精心准备,也不意味着学生无需刻苦钻研、深入思考和反复演题,更不表明师生无需面临困难的挑战。教书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劳动,学习也是一种需要付出很大心智努力的复杂心理活动。但它是师生在积极状态下的自我感受、自我超越,是师生相长的智慧融合,是对追求幸福过程中痛苦跋涉的坦然面对。

教师是幸福课堂的发动机,只有教师转变观念,具备较高的驾驭课堂的素养和教学技能,才能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而又充满生机活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才能教学相长,享受教学带来的美的享受,得到实现生命价值的满足。教育中的每一个人,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教育者抑或是被教育者,都应转变观念,充分珍惜课堂、享受课堂。幸福的课堂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意识,是一种存在,是一种渴望,是一种信念。有了这种信念,我们就能有行动的勇气,就有在现实中实践教育规律的魄力,进而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四、学校的产品是课程

我认为学校和教育的产品不是学生,也不是学生的分数,而是课程。教育要服务人的成长和发展,教育通过什么、或者说创造什么实现服务?那就是课程。学校的产品是课程,学校和教师是用课程促进学生成长,用课程帮助学生取得进步的。以学业成绩的提高为例,我们可以把一组曲线看成学生在没有接受学校教育(或者没有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的背景下的学业成绩,其学业成绩的均值在60分左右,且学生学业成绩差距很大。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以后,学生的学业成绩统计可能就成了右边的曲线,与左边的曲线比较,其变化特征一是均值增大(由60分左右变为80分左右),学生有了更好的成绩;二是学业差距变小,学生成绩整体分布趋于集中。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实现学业成绩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促进生活质量的提升,我们期望通过教育,学生的生活质量也能有这样的改变,那就是学生的生活质量水平有所提升,学生生活质量的差距有所减小。追求这种变化(水平提高、差距缩小)是教育的目标,实现了这样的变化就实现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五、课堂教学是实施幸福教育的主阵地

把课程看成“学校组织成员共同创设的有利于学生成长和进步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这里的课程建设就成了一个宽泛的实践行为,比如,学校的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制度和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学校所设计和所开展的各种旨在促进组织成员经验改造的各种活动,这些都是课程建设。在这种对象和任务中,课堂无疑处于核心和关键位置,课堂既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的场所,也是优质教育开始和结束的地方,也就是说无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乃至校长为课程建设付出过多少努力,课程的作用都是从课堂教学开始的;无论课程前期设想多么美好,课堂上没有实践,这些美好的东西都会付之东流,都会终止在教学实践的面前。课程建设必须牢牢抓好课堂教学,必须深入到课堂中去。这是我们研究理想课堂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六、对高效理想课堂的理解

(一)教学需要理想 2007年,我曾经写过一本《建设理想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的反思与改进》,这几年也在不同的地区和学校讨论理想课堂教学,大多的校长和老师接受建设理想课堂的说法,但也有校长说:“我们当前主要的任务是要研究有效教学,你就说一说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就好了。”我不太赞成这样的思考,首先,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意向性、理想性的社会实践,只要对课堂教学有追求,就意味着对课堂教学有理想,就意味着这样的实践是一种理想的追求,可以说追求有效教学本身就是在建设自己的理想课堂,理想课堂建设就是一种构筑课堂愿景、追逐和实现课堂教学梦想的行动。我们离不开自己的生活环境,不能不考虑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现实要求,这使我们不能不考虑有效教学,但人还应该有“诗意”,“诗意”使我们活得更像一个人,诗意意味着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并追逐自己的梦想,我们需要包含实施有效教学的理想课堂建设。第二,理想课堂建设需要“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一方面我们要扎根实践,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高远的立意和定位,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一个根本没有视域的人,就是一个根本不能登高望远的人,从而就是过高估计近在咫尺的东西的人。反之,‘具有视域’就意味着,不局限于近在眼前的东西,而能够超出这种东西向外去观看。”理性课堂的愿景提供一种视域,只有建立了理想课堂的背景,课堂教学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才能昭然若揭,因此,理想课堂不仅提供一种愿景,而且提供一种反思性和批判性的背景,它促使我们反思现有的教育,批判现有的教育,改造现有的教育。第三,定位于“理想”的课堂,是因为课堂教学“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理想课堂建设有方向,有愿景,我们怀揣着理想上路,在这样的旅途中,我们会看到与过去不一样的风景,收获更多的欣喜和快乐,但我们始终“在路上”,理想课堂建设是我们共同寻梦、造梦、追梦的努力和行动。我们可能说,课堂教学的面貌正在改变,正在变得理想,但我们不会狂妄地宣称“我们现在的课堂就是理想课堂”,我们需要对课堂教学怀有深深的敬意。

(二)理想课堂的愿景

愿景是愿意为之奋斗或希望达到的图景,愿景概括了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理想课堂的愿景为理想课堂建设指明方向和目标。参与理想课堂建设的学校和教师要理解理想课堂的愿景,在理解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愿景,形成愿景的过程是澄清和梳理自己核心教育价值观、核心课程观念、核心教学观念、规划未来行动的过程,也将奠定学校课程特色建设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基础。

提出理想课堂愿景体现了我们对先进课堂教学的一种自觉和自信。我们有什么样的自觉呢?我们意识到,课堂上的人、物、时、空都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存在,其彼此的作用、地位和价值只能在关系中发现和实现,作为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建构理想课堂愿景必须综合考察课堂教学的要素,整体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由此可以说,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了“教育者”“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等,从整体建构一种良好关系的角度,我们试图追求这样的理想课堂图景:

第一,理想课堂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实现当下的幸福生活。之所以提出这样的主张,一方面,是作为愿意正视现实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痛苦地承认,当前学生所承受的痛苦已非学生所愿意和所能够承受,教育工作者要讲良心,我们就不能对学生的痛苦生活熟视无睹,不能不拿出改变的决心和行动;另一方面,生活因为可爱而热爱,生命因为被珍视而珍惜,当下,学生课堂上的痛苦生活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他们对生活的期盼和向往。比如,2010年1月10日人民网出现过这样的消息标题:《某中学少年杀人事件:“杀个人,就可以不上学了”》,在很多学生眼里,上学比坐牢更难受;另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状态将极大地影响学习的效果,快乐的课堂生活、积极而热情的学习状态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更有利于学业成绩的提升。可以说,只有有了美好的课堂生活,学生的精神才会愉悦,身心才能和谐;只有有了美好的课堂生活,学习效率才能得到保证和提升;只有有了美好的课堂生活,学生才可能表现出自己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也只有有了美好的课堂生活,学生才能对自己未来美好幸福的生活进行展望和期望。

理想课堂建设要改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与对话(包括与书本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关系;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在课堂上的安全需要,营造平等、民主、尊重、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儿童天性的自由表达免受惩罚,特殊表现不受歧视;开展学生能充分参与、彼此接纳、享受关怀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归属感需要;创造受鼓励的、被积极预期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只要自己努力,就能改变现状的”的乐观心态,满足学生自我认可和接纳的成长和成就需要。通过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让他们能体味学习和生活快乐,使课堂具有“润泽的教室”的特征(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认为:“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柔和、舒适)。师生间有一种师生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融洽关系。

让学生经历美好的课堂生活,并不是不要规则和纪律,也不是不要惩戒,有规则有纪律的课堂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和纪律意识,帮助他们学会对自己负责任,学会在集体中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在人群中立足)。要研究建立尊重儿童天性,符合人道要求,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管理规范和规则(有一个例子,一位班主任要求学生不能迟到,学生闯马路,被汽车压伤,改变了对学生的要求)。对于学生违反学校纪律和社会规范,对学校学习生活秩序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对其他学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会影响其自身发展的课堂越轨行为,要合理运用教师的惩戒教育权,要遵循合目的性、合对象性、合程序性、侵害最小化教育效益最大化的惩戒原则。

第二,理想课堂致力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幸福生活。对于课堂和教学中的幸福生活,我们有如下想象和展望:(1)课前有期望,老师盼望进教室。(2)课中有创造,教学过程中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回应教育事件和情境,能创造性地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3)课后能审美,对课堂教学回望和审视,能获得符合期望的愉悦和温暖体验,它包括对自身能力实现和发展的审美,对教学劳动过程和劳动效果的审美。

把改善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放在理想课堂建设的优先位置,体现了理想课堂建设以人为本的课堂价值观,是建设课堂教学中的“生态文明”,而不是单纯强调“效率优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过程作为目标,我们以为更为重要的是让教学本身成为师生快乐幸福的过程,成为师生有意义生活的过程。

第三,理想课堂要在教学内容上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有所作为。对于教学内容,我们需要回答教给学生的东西和他的幸福生活有什么关系?发现和寻找这样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什么是学生”出发来尝试理解。什么是学生呢?可以说,狭义的学生是在学校里,在成人、同伴帮助和影响下,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的人。学生到学校里干什么来了?不是学“考”,而是学“生”。他们要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这是学生到学校里生活的意义,也是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而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并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以语文教师为例,我们可以说,语文老师就不是教语文的了,而是教学生学“生”的,可以说,语文学科的存在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并能帮助学生体味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的教学内容,如果语文教学中不能对此有所回应和帮助,语文教学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这样,在各科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我们就要挖掘和利用这样的课程内容,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从教学与学生生活关联的角度看课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或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这可以成为我们的一个教学追求方向,也可以成为理想课堂建设的一个方向。

第四,理想课堂是合适教学效率的课堂。有效教学是理想课堂的一个目标和愿景,它也是保障前面三个目标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基础。

有效教学首先是有效果的教学,有效果意味着教师讲的话学生愿意听,学生愿意照着教师的要求去行动。有效果的教师是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老师,教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来源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信赖。这需要师爱为前提,以师能和有价值的引导为基础,同时还要以师表做榜样,可以说有效教学的功夫在课外。我们需要把课外的功夫做足,把教师素质提升、教师改变放在突出而重要的位置。

有效果是基础,有了效果才可以谈效益。学生听你的了,你要把他们带到那里去?这是讨论教学效益时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卢梭曾经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追求有效益的教学,我们有两个观点:一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合理性追求要优先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有效性选择;二是衡量教学的效益一定要“风物长宜放眼量”,尽管我们只是一线的学校领导和普通老师,但我们办教育、搞教学要有大视野,大境界,要看远一些、看宽一些。

学生愿意参与教学活动了,方向又是正确合理的,这时就可以讨论教学效率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乐趣。”“所谓真正地拥有知识,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反复思考过”。致力于提供提高教学效率的努力方向,我想向各位提供这样一个公式:教学效率=同学们围绕教学内容的比较紧张的智力活动和有价值的情意活动时间/教学所用时间。就大多的学科而言,教学效率通过比较紧张的智力和情意活动来实现的。这个公式的核心思想是教学效率并不在某一个事先预定的结果,而在有质量的教学过程中,在于通过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引起经验改造和成长变化,教学效率来源于高品质的学习过程而不只是到达某个预定目标,我们要以高品质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理想课堂愿景是一幅完整的图画,这四个方面是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和促进的:没有学生良好的状态,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幸福生活的设想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学生状态不好,教师幸福生活的教学体验也只能画饼充饥;没有教师的幸福感,就没有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课堂生活状态就难以改善,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手段方法的变革就没有了实践主体;没有为幸福生活奠基的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师就会因为缺乏美好的前景而失去积极性,有效教学就失去了方向和意义;没有合适效率的教学,要赢得生存的空间和竞争的优势,教师和学生就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当教师和学生被繁重的负担压得抬不起头的时候,学生美好的课堂生活和教师的幸福生活就会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空想”。

(三)理想课堂与幸福

理解理想课堂建设的架构和意蕴,我们要注意到这样一个核心的关键词,那就是“幸福”。为什么把“幸福”作为理想课堂的关键词汇呢?

首先,幸福需要教育。对于幸福,人们的理解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比较而言,更容易接受的观点是,幸福是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愉悦感受。一方面幸福要以客观的自身的生存状态为对象,可以说,幸福的对象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幸福取决于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幸福的本质又是主观的。从幸福的客观性看,人的生存状态,比如,人的充足的物质带来满足感,良好的人际带来愉悦感,自身价值得到提升和实现带来自我实现感,但获得必要的物质财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性劳动都需要能力。从这种意义上,幸福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应该包括认识幸福的能力、感受幸福的能力、创造幸福的能力。

我们知道,刚出生的婴孩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人生的幸福能力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需要通过接受教育来发展。康德说:“人是惟一必须接受教育的造物,人只有受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能提升人的幸福生活能力,促进人的幸福生活。关注幸福强调要纠正当下人的幸福与教育疏离(乃至对立)的异化现象,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现实关怀。教育如果不能提升和实现人的幸福,教育的存在本身就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其次,教育需要幸福。(1)教育需要幸福作为终极的目标指引。亚里斯多德认为幸福是最高的善,是终极的目的。恩格斯指出:“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则,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幸福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是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教育的理想就应该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幸福。(2)教育需要幸福的过程。教育的可能性和积极性基于幸福生活的愿望能在教育中体现和实现,如果没有幸福的成长过程支撑,学生的学习就难以为继,他们可能采取种种方式放弃:极端的方式是对未来生活的放弃;也有的选择逃离学校,选择辍学;更多的学生则只能坐在教室里人到心不到,他们或者机械地参与,或者冷漠地旁观,或者敌对地反抗。而对教师来说,如果不能体验幸福的教育生活,教师就会失去教学的勇气和信心,就会出现疲惫、厌倦、抱怨、创新缺失的职业倦怠,影响教育生活的质量,进而影响人生的质量。(3)幸福的教育需要幸福的教师。布鲁纳曾经说:“为了儿童去牺牲成人或为了成人去牺牲儿童,其错误是相同的。”一方面,幸福是教师的应有权利;另一方面,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培养憧憬幸福生活、用心体验幸福、并能创造幸福生活的一代新人。理想课堂建设需要点燃教师追求幸福教育的热情,改变他们的生活信仰、生存状态、生活方式,通过教师的改变去影响和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追求。

第三,理想课堂的幸福应该是有所兼顾和平衡的。在时间上,理想课堂追求的幸福是当前幸福与未来幸福的兼顾和统一;在内容上,理想课堂追求的幸福应该是身与心、灵与肉的和谐发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的人,它致力于发挥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在幸福的对象上,理想课堂要兼顾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文明进步,要兼顾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幸福。从兼顾和平衡的角度,站在教室里的教师,要有关照学生一生幸福的境界,有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当下与未来思考、谋划和付诸行动的境界。

三、建设理想高效课堂建设的支持和保障体系

理想课堂建设需要用理想来指引,但理想课堂建设不能凌空蹈虚,我们需要建设和改变自己的“大地”,需要以有效的科研和教研做支持和保障。

(一)以务实的研究保障理想课堂建设

保障理想课堂建设,需要参与者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改进。促进教师参与教育科研,首先需要打破科研的神秘性,提高科研的积极性。破除科研神秘性,提高科研积极性,需要重新认识和界定教师所做的教育研究。我们可以说,教师的教育研究是运用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的力量改变教师生活、提高教师教育生活质量的过程。研究的目的在于改善教育生活、提高教育质量,改变的方法是运用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的力量,也就是运用研究的方法。人因思而变,没有思考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是没有质量的行动;仅有思考没有行动,研究的成果不能转化为改善生活的力量,教育没有由此改善,这不是教师作为实践者应该的研究方式。在理想课堂建设中,我们致力做改善教育生活的研究,致力运用自身的思想和行动的力量改善生活。

保障理想课堂建设,需要更务实、更有效的实践研究。理想课堂建设需要采取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但更需要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和叙事研究的研究方法。

理想课堂建设的行动研究,首先要以理想课堂的愿景观照日常的课堂教学行动,从中发现实践的问题;其次是要针对问题进行经验研究和文献研究寻找(或创造)改进实践的新方案;三是要运用新方案于实践行动;四是要对实践行动进行反思并发现新问题;五是针对新问题展开新一轮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过程是反思性教学的过程,是培养教师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的过程。

案例研究是对案例的研究。教育案例或者是蕴涵教育困惑问题需要讨论、或能提供教育启示的教育故事。案例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个过程:一是发现和组织这样的故事,也就是选择和组织教育案例;二是对故事中的问题、困惑、启示展开讨论,进行研究,以获得对教育的新认识和新的理解。理想课堂建设的案例研究要发现这样的故事,并深入地、多角度地认识和理解这些故事,在案例研究中帮助教师丰富教育案例知识,获得教育实践策略,培养教师的复杂性思维习惯。

叙事研究是研究成果梳理和表达的一种方式,理想课堂建设要梳理和表达改善学生课堂生存状态的故事,梳理和表达教师追求与实现幸福生活的故事,梳理和表达教学内容研究与处理的故事,梳理和表达有效教学的故事。叙事研究要记述行动的历程、挫折、反思和改进,在叙事中记载、在叙事中反省、在叙事中改造,用真实的案例来描述困惑,用真实的案例来说明思路,用真实的案例勾画教育的要素和因素的彼此关联和影响,从中揭示具有借鉴意义的课堂教学改进、学校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价值、方法,用鲜活的教育事件、教育故事刻画理想课堂实践对教师、对学生、对学校的影响,用过程说话,用行动说话,用改变说话,把研究做实。

(二)以观课议课促进理想课堂建设

理想课堂建设是一项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改革。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改革不是几场报告,读几本书,开几次会,外出参观考察几所做得好的学校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一点一点地改,一步一步地朝着目标行进。可以说,课堂教学改进是不能离开教研的,没有有效的教研也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改进,也就没有向理想课堂愿景的前进。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实践证明,它是有效教研的有效工具,也是建设教研新文化、建设教师新文化的有效途径和手段。通过观课议课,一方面要致力建设学校和教师新文化,用“让我们共同漫游,向那‘产生于上帝笑声回音的,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象的王国’前行”(小威廉姆E.多尔)的观念促进理解;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促进宽容;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促进成全;用“表达是一种实现,倾听是一种关怀”促进接纳;用“教育需要想象力,发挥教师的教学想象力”促进创造;用成长创造的幸福观促进教师享受“留下生命痕迹”的幸福„„另一方面要探索更有效的观课议课路径、方式和方法,以更好地达成改进课堂,提高教师教育能力水平的目的。

(三)以形成良好的家校关系改善理想课堂建设外部环境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党的执政理念在教育上的体现,它是对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为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拨乱反正,教育促进和实现人的发展,要为人民服务,这是教育功能的本质回归。理想课堂建设一方面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尊重家长的需要,倾听和呼应家长的教育诉求,理想课堂要向家长开放,要经得起家长的考量。另一方面,在关注家长教育诉求同时,教育又不能完全被家长的利益诉求所左右,理想课堂建设要引导家长的教育需求,使家长的教育需求更加合理。卢梭说:“人们总是愿意自己幸福,但人们并不总能看清楚幸福。”同样,人们总是渴望着高质量的教育,但对什么是高质量的教育,人们可能却并不清楚。在座诸位,大家是搞教育的,问一问我们是好的教育,我们也还需要梳理一番,而且很难有一个满意的答复。我们自己是这样,家长的情形也可能是这样。因此,对于家长的教育需要我们不仅需要理解,而且需要引导。可以说,如何与家长沟通,奠定一个良好的支持境是我们推进理想课堂建设必须努力做好的一件事情。这里有一个例子:在2012年23期的《人民教育》上,有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教育改革的故事。基于“真正的幸福建立在美德之上”的认同,学校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培养精神高贵的人。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孩子拥有正义、仁慈的精神底色,崇尚美德,修身养性,有责任,有教养,以高贵的精神赢得社会地位”,要进行这样的改革,就需要改变家长只看分数的过分的功利需求,就需要和家长沟通。锡山高级中学唐江澎校长选择了短信沟通的方式:“我在从事经营你未来幸福的神圣事业,我把你对未来的祝福都储存在你的孩子身上。让他们拥有善良的品性,你未来的日子就多了一份温暖;让他们有了诚信的品质,你未来的日子就少了一份欺诈;让他们富有责任感,你未来的日子就多了一份担当;让他们有正义感,你未来的天空就多了一番晴朗。所以,关注未来就关注孩子的美德吧。”

另外,理想课堂建设同时需要家长参与,要引导家长加入理想课堂之中,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理想课堂建设,要挖掘和利用家长、社区的课程资源,要组织家长承担部分和他们生活紧密关联的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借助家长力量提高课程质量。

(四)研究、改善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

一方面,理想课堂建设不仅要接受上级的考核和社会的评价,而且要经得起这样的考核和评价。另一方面,推进理想课堂建设的学校和教研部门又要“怀揣着理想上路“,在自己可能的空间内对教学评价有所研究、有所变革、有所作为。理想课堂建设中的教学评价要定位于“学校的产品是课程”的观念,研究对学校课程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依据理想课堂建设的整体架构,要研究理想课堂教学的评价框架和实施办法;每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实施真诚的、积极归因的鼓励性评价,在评价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变化,关注他们为成长和变化付出的努力,关注他们取得成功的态度和方法,以发挥评价改进教学、促进教学的功能。

四、研究策略

(一)典型引路的策略

推进区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可以采取一些行政推动的措施,但真正的课堂教学改革是需要教师内心真正认同的,只有教师理解了、并愿意追随的改革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认为,只有学校的每一个教师都向其他教师开放教室,学校改革才可能真正成功。促进教师理解和认同课堂教学改革,一方面需要通过研修活动和学校文化建设引领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培养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另一方面是要用成功的榜样使老师们发现改革的成功可能和意义,通过成功教学的榜样行为为他们提供愿意“摸着石头过河”的“石头”。

实施典型引路的策略,一是要建立理想课堂建设基地学校,并在基地学校建立榜样教师队伍,形成基地学校榜样教师影响其他教师,基地学校影响其他学校的有点到面的推进格局;二是要在榜样教师中培养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在其他教师中培养见贤思齐、有所改变的文化氛围;三是要研究榜样教师成功经验中的可移植因素,从中筛选和提炼相关原则、方法和技术,进行推广运用研究,区域教研部门和学校要将可以操作的先进的原则、方法和技术转化为教学常规,运用好研究成果,发挥好榜样效益,推进实践改进。

(二)研修领先的策略

理想课堂建设坚持先立后破,边立边破的推进原则。先立是先组织相关人员的研修活动,使参与骨干对理想课堂建设组织的目的、意义、路径、方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有自己初步成熟的设想和方案以后,再对现有实践不合理的旧习有所破除和改变。

研修活动要涵盖理想课堂建设的各类人员:对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实施有效指导和管理理想课堂建设的研修活动;对校长实施有效领导理想课堂建设的研修;对榜样教师和其他参与教师实施实践理想课堂建设的研修;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加强对家长的引导,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如果说课堂是优质教育开始和结束的地方,那教师就是开启和关闭优质教育的人。要特别关注参与教师的研修和培养。对于榜样教师,研修的内容要包括如何改善学生课堂生活状态,如何创造和实现教师幸福生活,如何研究和处理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和实施有效教学,如何有效观课议课,如何做务实的教育科研,如何形成良性互动的家校关系等。要把实践中的困难、改革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充分利用和分析实践案例,提高研修质量和效益。通过研修,提高卷入人群建设理想课堂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改善思维方式,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除集中的案例教学、参与式培训等方式,在云岩区理想课堂建设中我们还将采取以下研修方式:

现场研修的方式:(1)组建项目指导专家团队,开展专家指导下的集中研修。以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副教授为首席专家,专家团队成员以贵阳市云岩区教师进修学校部分学科教研员为主,同时聘请其他国内有影响的课程教学研究专家、教师教育专家加盟。首席专家要围绕教学指导、教育科研、组织教师研修等教研员的能力素养,组织专家团队成员进行研修活动,深入基地学校,观摩和指导榜样教师课堂教学,支持和指导基地学校项目研究和校本研修。(2)基地学校的校本研修。基地学校要根据理想课堂建设的总体需要和本校的研究专题,建立校本研修的机制,建设先进的教师文化和教研文化,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途径,借助观课议课的“从现场到问题的案例研究”和“从问题到现场的行动研究”两种研究途径,发现理想课堂建设的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改进课堂教学,提炼理想课堂建设的经验。(3)外地学校的现场研修。组织榜样教师走出去,考察先进地区、先进学校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开阔视野,反思和改进自身课堂教学,获得学校理想课堂建设的间接经验。

网络研修的方式:(1)建立基地学校和榜样教师的理想课堂建设QQ群,采取集中研讨和分散研讨不同形式研讨理想课堂建设的问题。(2)建设理想课堂建设主题网页,分享和讨论理想课堂建设的案例、经验,针对相关问题展开研讨。(3)利用网络,分享和学习理想课堂相关理论成果和实践案例,开展读书经验分享,争取专家网络指导。

组织相关论坛活动。围绕理想课堂建设的建设愿景,2013年上期开始,每期选择其中一个专题,由主研学校提供现场教学,组织专题论坛活动。

(三)整体改进与重点突出的策略

基地学校和榜样教师需要对理想课堂建设的各要素和相关支撑体系有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视野,整体理解和推进理想课堂建设。同时又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其中的一个要素和支撑方面做重点研究,有所突破和创新,为整个理想课堂建设提供经验和案例,为全区推进理想课堂建设做出贡献。基地学校和榜样教师要加强合作,共同分享,相互砥砺,提高研究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四)实践中的中庸策略

推进理想课堂建设不是写文章、作报告,而是一项踏踏实实的实践行动。写文章作报告或许可以观点尖锐、态度鲜明,但在关涉孩子、关涉千家万户家庭未来利益的教育改革中,我们不能提口号,走极端,教育实践需要“极高明而道中庸”。

“不偏之谓中”,“中”不是绝对的对等,而是把握动态的平衡。理想课堂建设要兼顾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平衡各种有价值而又难免偏颇的教育理念和主张。比如,既看到当前课堂上不重视学生主体性的主要矛盾,要下大力气在课堂上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又要避免出现教师放弃引导的一边倒现象;既要看到课堂效率低下的主要问题和矛盾,着力提高课堂效益,又要避免盲目提倡和追求高效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过分紧张,缺乏必要的闲适和舒缓,影响了学生的当下生活质量。

这里的平衡是全局的平衡、整体的平衡。把握全局的平衡首先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调平衡,学校教育要尽到自己的责任,既不去贪天功为己有,又不去承担学生生活种种不如意之无限责任;其次是学段的兼顾和取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自有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一方面不鼠目寸光,另一方面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把握自己的重点,把该自己做的事情做好;再次是学校课程体系的完整、协调和平衡,要建设丰富的、适宜的、有一定选择空间和自由的学校课程体系;第四是学科教学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方法平衡,注意课程目标的整体把握,关注年段关联,把握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式的关联和平衡。具体到每一课,每一节的课堂教学需要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在选择中兼顾平衡,也就是每一节课要在某一方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有选择,不能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评价一节课要看是否有平衡和全面发展的意识,更要看是否在某一方面让学生有明显的进步和变化,把每一节课上扎实。可以说,我们的目标是造一栋房子,这是课程的目标,课程目标要求我们有整体的观念,知道自己要造的是“一座房子”,而不只是在“砌砖”、“抹灰”。教学目标要求我们有更为具体的选择,外面要造“一座房子”。但不是每天都造一间小的房子,然后把小房子堆成大房子,这一节课主要是“砌砖”,下一节课“抹灰”,每一节课有自己的选择,这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差异,是每一节课要有侧重点、要突出重点的内在根据。观课议课和教学评价都不能以学科的课程目标强求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不易之谓庸”,庸是坚持。理想课堂建设的坚持首先是坚持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和谐与平衡,整个理想课堂建设的实践不能走极端;其次是理想课堂建设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付诸实践,在认准并付诸实践以后,要有坚持实践的勇气,至少要有“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时间视野,在审慎推进中坚定不移。基地学校和榜样教师在坚守理想课堂建设的基本理念,采取具有理想课堂建设特色的教学模式、教研模式和管理模式基础上,要发挥创造性,形成本校和本人的课堂教学特色、教研工作特色和学校管理特色,建设有质量、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篇3:生长的课堂是幸福的课堂

一、平等对话,在分享中创造和谐

1. 阳光下的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过程如果成为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就能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学生更容易学会新的知识。早在许多年前,不少学校就呼唤课堂内阳光教师的出现,阳光教师不仅仅只是外表形象上的阳光,更在乎教师是否具有阳光的心态,我们提倡把微笑、鼓励和智慧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创造平等而又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智慧而幸福的课堂。我们赏识每一位学生,唤起学生的快乐,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真实地表现自我,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在课堂上,这样的话语经常从我校学生口中说出:“我想提出一个小问题。”“我要给老师纠正一个小错误。”“我想请大家一起研究一下。”同样,这样的话语也经常从我校教师口中说出:“老师想加入你们的学习小组。”“你的回答让我深受启发,真佩服你。”“我可不可以也来谈谈自己的想法。”此时,师生在平等的对话中,在商量互助的联动中分享着课堂的和谐,体验着成长的快乐,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我校教师努力建立起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流为基础的情感关系,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充分发现自我,体验被尊重的幸福感,使课堂开放,充满勃勃的生机。

2. 听与说的权利

在我校的课堂中,我们希望每一位教师都把重心降得低一些,能够在课堂上听到学生们更多的心声。听出学生的闪光点,听出学生的困难点和疑惑点,这样的听与说,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展现。对教师而言,这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是一种分享和理解。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单向付出,而是开展着生命活动,进行着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在听与说中教师和学生分享人类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各自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在分享中,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幸福、交流的幸福、成长的幸福。这个时候,上课就是一种享受,是让人心旷神怡的和谐之旅、幸福之旅。

二、师生同行,实现智慧的生长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课堂应该是由师生共同经营、共同影响和帮助的课堂,为了生成精彩的课堂,为了师生的成长,我们的课堂需要预设。我们在对教材文本的整体解读和对学生资源的充分解读的前提下,努力追求一种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预设,形成开放性的教学目标。我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体验、感悟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站在学生立场读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读出教材独特的育人价值,从教材中寻求生成点,为学生搭设舞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鼓励教师敢于突破预期的目标,应对课堂突发的事件,引领学生走向生成和开放的广阔天地,演绎出课堂智慧与生长的精彩。我校强调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质疑问难、思考探究、拓展开放、各抒己见的时间与空间,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与个性发展,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

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到课堂上出现的所有情况。因此,教学中的预设应该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

这样的课堂,真正发挥着师生的创造活力,这样的课堂才是流动的,是用生命与激情去生成的。每一堂课,我们无法预料,永远无法重复,就在这无法预料和复制之中,师生同行,实现着智慧的生长。

三、创新变革,在高效中享受幸福

1. 新范式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思维碰撞的场所,教学目标必须通过师生互动的场效应才能实现。我校通过“新基础教育”研究,课堂呈现出“有向开放——问题确定一—互动生成——重组推进——拓展延伸”的新范式。这一新范式让课堂更具开放性,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思维被激活,多向对话,呈现出思维的碰撞。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多元互动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在重新组合后,又变成学生更加深刻的个性化的理解和掌握。这一新范式的实施,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课堂教学目标得到全面的落实。这样的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师生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师生在课堂上充分享受动口、动手、动脑的快乐,师生一起“协奏”,开展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激情与激情的碰撞,智慧与智慧的交锋,价值与价值的共享,充分享受生命成长的幸福与快乐。

2. 练习研究,在“减负”中快乐前行

知识点的巩固需要练习,但练习并不一定需要多做,关键在于做得精,做得巧,而这“精”和“巧”的实现同样需要研究。尤其在我校提出了课堂教学新要求之后,教师的练习意识更强,在拒绝题海战术的前提下,我校精心设计天天练,精准地把握重点与难点,设计练习时,我校教师做到有备而来。既备学生,又备习题。备学生即对以往学生易做错的一些题做到心中有数;备习题即对各类习题做梳理,研究出题思路和侧重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准备,每个教师对重点题型和难点题了然于胸,在设计练习时就能有的放矢,提高了课堂练习的针对性,真正体现精讲精练。我们努力做到练习控制量,以求精;变化题型,以求活,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能有效提高。而今我校各学科教师不断地将每日一练的内容充实与完善。有系统、有层次的每日一练,不仅使学困生巩固了基本题,也使有能力的学生拓宽了思维空间。事实证明,内容丰富的每日一练,成了有效课堂、快乐作业的金钥匙。我校学生在“减负”中快乐、幸福地前行。

篇4:追求幸福的课堂

教育,原本有更幸福的行走方式。但是,今天的教育,走得太急切、太功利,幸福之于教育,几乎成了一种奢望。

我们认为,教育即“人学”,不仅要赢得分数、赢得升学率,更要赢得学生的身体、生活和精神成长,赢得生命的独立和发展;

而这一切,需从改革课堂入手。要研究学生,研究学法,研究教学模式,创建高效课堂,回归教学本真。

综观国内高效课堂模式,不难发现,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特征:

教学理念先进。高效课堂的核心是高效益,检验教师教得好不好、学生学得好不好的标准是学生学习的高效性。高效性体现在课堂生命的律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智慧的共同成长。高效课堂的价值在于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使学生高效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效课堂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以学论教”,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评价课堂教学质量;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富有创新精神,并能持续地反思探究,不断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

教学对象凸显。课堂教学的受众是学生,主体也是学生,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主体展开。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法特别是学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等,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变“教堂”为“学堂”。

教学内容广泛。教学模式是一种载体。一堂好课,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要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找到知识与知识的联系、事物发展的规律、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久而久之,使课堂超越簿簿的书本,成为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认识社会、涵养生命的基地。

教学方法科学。课堂上一味地讲,一味地做、一味地看,或者像开会(杂)、像演戏(乱)、像比赛一样一味地追求新、奇、异,都不会有太好的效果,更难以持久。只有适合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规律,顺应学科知识特点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会使学生满意和接受,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学模式独特。既然是高效课堂,必定要不同于普通课堂,教学模式要有个性。在理论基础、课堂建构、时间分配、教法学法运用、课堂评价上,要结合校情,有完整、科学、有效地探索与研究,并不断完善,形成体系,形成特色。

篇5:幸福的课堂读后感

玉川路学校三年级 薛安然

假期过后,我们又回到了美丽的校园,开始新学期的学习。开学后,学校开设了幸福课堂,有街舞、二胡、画画......我报的是画画,因为画画可以丰富我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我喜欢画画。

放学后,我们来到画室,首先我们要把画室装饰一番,老师给我们每个人分配了任务,有的剪花、有的折兔子......我的任务是负责把其他同学剪下来的小花、小草贴到墙上。接下来,老师又让我们做装饰相框,最开始我不知道要做什么样的相框,于是就站起来看了其他同学做的。看完之后,我心里想,我就做个小兔子的相框吧!回到座位上之后,我安安静静地做起了小兔子相框。很快,我就做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兔子相框。其他同学也都做完了,老师用固体胶把我们做的相框贴到了墙上。这时,画室立刻变成了一间有创意的画室,同学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此刻我也感受到了快乐和幸福。

我喜欢画画,更喜欢幸福课堂!

开心的幸福课堂

玉川路学校三六班 廉孟萱

我们的幸福课堂像白云一样无忧无虑,像海浪一样开开心心。每星期五下午,我们都会走进幸福课堂。幸福课堂的教学内容有儿童画、英语、轮滑、唱歌等,我报的儿童画。

又到了幸福课堂的时间,老师说:"我们今天画这幅画。”说着打开了大屏幕,哇!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美声,原来我们要画的是星空里的星球。老师让我们先用铅笔画。于是我拿起铅笔画了起来。首先,轻轻地画一个圆圈,哇!我心里想:“这个星球好成功呀!”我又用力描了一遍,这样更明显一些。

用铅笔画完了,下一个任务就是勾线了,因为勾线笔没办法修改,所以我十分小心,尽管这样,第二个星球的线条还是不太完美。最后就是涂色了,开心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正当我在想第三个星球涂什么颜色时,下课铃声想起来了,我只好把画收了起来。

每一次的幸福课堂我都非常开心,这么好的幸福课堂,我一定要好好珍惜,争取画出完美的图画来。

篇6:我的幸福课堂观

“这堂课你觉得幸福吗?”没有老师问学生,取而代之的是“这堂课你学了多少知识?”

“这堂课你觉得幸福吗?”没有老师问上课的教师,取而代之的是“这堂课你上得成功吗?

幸福,美好而温馨的字眼,只能在存在于我们的祝福声中;我们的课堂似乎不存在“幸福”的空间,我们的课堂似乎远离幸福的滋润。事实上,课堂是师生生命不可重复的体验,课堂闪现着最真实的人生活力,流淌着最精彩的生命激情,而这些价值取向应该建立在幸福之中。让课堂洋溢着幸福,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幸福是什么?它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得到统一满足时的和谐感,是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和人格充盈的完美状态,是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课堂中的幸福是师生之间完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体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因此其本身应该是师生双方体验幸福,享受幸福的过程。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的动态建构是建立在师生之间能以更幸福的生活的人生追求上。总之,师生之间应该幸福地存在课堂之中,追求幸福的课堂生活。

一、幸福的课堂是建立在“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的”理念基础上

教师能成功地落实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肯定的成功感,成为传统课堂中师生的终极追求。但是,如果把幸福看得比成功更重要,甚至只问学生是否在课堂上获得成功,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幸福感的体验,这就有了偏差。其实,成功只是幸福的其中一个来源,而不是幸福的`全部。面对成功的诱惑,教师失去应有的人文关怀,对于学困生,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显得苍白。反而,在课堂上为追求所谓的成功,用了不 科学,不人道的方法,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成功的诱惑,学生变得急功近利,失去了 耐心与宽容,失去了渐进与友谊。其实,成功只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学生的幸福,是在课堂中各种成长的正当意愿,需求得到合理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只有那些有利于实现这类实现他们满足感的课堂,才是真正成功的课堂。只要孩子们在课堂上享受学习的幸福,还有什么理由说这是不成功的课堂呢?

二、幸福的课堂应该洋溢着师生之间独特而鲜活的生命意义。

课堂应该是独特的,是一个个有着差异性的个体组成一个特定的群体,在特定场合进行生命的探索。每一个个体在体验中成长,在探索中形成积极、稳定的思想情操与价值取向。课堂的意义,就是生命的意义,每以个生命的成长离不开课堂的熏陶感染。同时在课堂中鲜活的经历又必影响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意义。师生用独特而鲜活的体验共同构成课堂生命,师生之间的活动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健康和谐人格充盈完满状态的追求。师生之间生命构建使课堂成为培养形成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的载体。因此课堂是幸福的,课堂是师生在体验生命,实现生命的场所。

三、幸福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彼此对话,彼此分享。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分享。对话是多向的,师与生,生与生,这种对话是一种网状的关系。对话还需要聆听,学生在聆听中分享教师的情感,教师在聆听中感受学生的心跳,沟通学生的体验。课堂教学中师生应该是学生式的教师与教师式的学生。对话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个

上一篇:山西洪洞县“4+X”主题党日提升基层组织力下一篇:关于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