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品国际发展历程

2024-04-09

良品国际发展历程(精选7篇)

篇1:良品国际发展历程

良品国际企业发展历程

香港良品国际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2月,国际事业部设立在香港。大陆区运营中心安徽良品蜂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安徽合肥。公司成立至今,由起初的十几人团队发展至今,公司目前在职人员1000余人。全国设立分公司26家,分别是合肥康禹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信诚仁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良品信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康禹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济南良品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长沙康禹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州泽芮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昌沁德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良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保定康禹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邯郸康禹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良品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莆田市康翼鑫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公司于2013年12月18日完成工商注册,公司成立之初,董事长张晓峰先生、总裁陈海军先生带领团队迅速开拓合肥、武汉、石家庄市场,短短半年内,良品国际直销店面突破100余家,2014年营业额突破5000万,市场占有率在同行业中领先,发展速度令人惊讶。2015年,公司更是迅速开拓陕西、山东、河北、河南、湖南、江西、福建市场,在省会城市及重点城市设立分公司,开设良品国际直营店,迅速占领市场,取得不俗的业绩和良好的口碑,为超过10万名客户送去企业研发生产的优质产品及真诚贴心的金牌服务。公司目前在职人员1000余人,其中店长300余名,营销主管150余人,经理70余人,分公司总经理26人。截至2016年初,良品国际全国直营店已突破300余家,营业额突破2个亿,服务客户超过20万人次,公司目前以400%的速度开发新的市场,预计在未来三年内,公司员工达到10000名,良品国际直营店面将超过5000家,巴马氧吧全国覆盖范围达到80%,五年内突破50000名员工,成为健康产业龙头企业,真正做到“巴马氧吧 爱传万家”这一服务宗旨。

公司主要以经营保健食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健康器材为核心;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健康产业集团。我们秉承:将最优质的产品和最真诚的服务奉献给广大中老年朋友的服务理念。健康路上,良品与您,携手并进!

公司直营门店“巴马氧吧”主要以健康理疗体验馆形式设立在城市社区等人流量集中区域。“免费理疗 免费体验”是我们带给客户的最直接感受,在这里,您可以了解最新最全的养生保健知识,丰富的人生哲理,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国学;您能够不去医院免费进行身体检查,测血糖、量血压更是我们店内常规的客户服务;“高电位、按摩仪、气血循环机”等高科技理疗仪器给您的身体进行保健,缓解各类慢性病,恢复身体亚健康状态。在巴马氧吧,您收获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是一份心灵的慰藉,我们的员工像您的孩子一样关心您,照顾您。将企业董事长的大爱传递给每个来到巴马氧吧的长辈们,配合企业最优质的产品,让您的身体恢复健康,疾病慢慢远离,给您一个幸福安详的晚年生活更是每一个良品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良品国际历经两年多的发展,公司成立于2013年12月18日,正式办理工商营业执照。

2014年一月组织召开“良品国际首届精英内训会”,参会人员40余人,这是良品国际核心领导层的第一次正式会议,由此拉开了公司发展的序幕。

二月在九华山召开“首届良品国际全体高管九华山祈福法会”,同月张总、陈总决议“巴马氧吧”店面营销模式正式启动,以合肥、武汉汉口为试点地区,首轮启动店面16家。

三月份开始正式启动“巴马氧吧进社区”市场运营,同步开设30余家店面;四月份开始导入“视频连线”模式,四月、五月全线亏损,单店最高销量100盒;

六月中旬,第二轮视频连线启动,七月份首次取得单店销售突破200盒销量,七月份开始,逐步开始扭转亏损,同时启动廊坊市场,开始实现盈利。

八月至十二月份,公司进入高速发展,单店销量最高突破800盒销量,巴马氧吧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响及业内口碑。至2014年底,公司实现5000万营业额收入。

2015年开始,公司逐步完善营销模式,主抓团队建设,2015年初,公司在职人员120余人,合肥开设门店26家,武汉门店52家。

一月份公司组织“良品国际首届全体员工马拉松耐力赛”,活动在滨湖新区环湖大道举办,耐力赛的举办对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月份举办“2015良品国际全体高管九华山新春祈福法会”为天下长辈祈福求平安,员工也得到精神层面的净化洗礼。

三月份公司迎来“盛世九州 星耀良品——2015良品国际新春团拜会暨周年庆典”大型活动。参会人员1000人,在庐江金孔雀温泉度假村五星级酒店举办。活动大获成功,客户对年会赞不绝口,向客户展示了企业雄厚的实力,对企业文化的践行与完善起到推动作用。

年会结束后,张总、陈总决议,全面展开“巴马氧吧进社区”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工作,合肥作为公司的人才孵化基地,派出精英50余人,分别在石家庄、廊坊、保定、西安、郑州、济南、青岛、福州、莆田、厦门、长沙、等省会城市设立分公司,开设“巴马氧吧”门店。

四月份开始,开始全面梳理公司内部结构,各部门组织架构逐步完善,市场部与二线内勤部门各项制度的制定、实施。不断规范、完善公司发展,全面推进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等相关工作。合肥作为全国总部,张总亲自坐镇,研究企业发展方向,制定重大决议,为全国市场解决问题,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指导,并向全国输送优秀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六月份开始,良品国际董事长见面会相继在合肥、武汉、福州、长沙、石家庄、廊坊等地区召开,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增加了客户与企业的粘性,进一步扩大良品国际在健康产业的品牌影响力。

七月底,在合肥办公新区(香枫创意园B14F)召开第一次良品国际全国高管月度会,全国各分公司总经理出席本次会议,对各地区上半年工作进行汇报与总结,并对下半年工作进行规划,制定任务。张总,陈总对公司未来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对各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并找出解决方案。本次会议影响重大,它预示着良品国际不断发展不断壮大,正在由一个团队型企业朝着集团化公司不断演变。此后每个月月底,公司均召开当月月度会,各分公司经理聚集到一起,共同交流,提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大家一起集思广益找出解决办法,各分公司间越来越紧密,与总部形成统一,大家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会议取得非常良好的实际意义。

截至2年年底,裂变式的发展速度带给良品国际的是惊人的改变,全国共设立分公司23家,公司在职人员达到1000余人,全年营业额突破2亿。创造了健康产业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2016年1月16日,安徽良品蜂业科技有限公司(大陆运营总部)正式入驻香枫创意园B座14F,进行试营业,对全国各分公司进行管理,指导其工作。

2016年二月,第二次“良品国际全体高管九华山新春祈福法会”在九华山甘露寺圆满举办,本次法会参会员工160人,祈福当天,九华山天降大雪,在暴雪中我们完成了祈福法会,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是新年的祥兆,预示良品国际更加美好的一年即将开始。

2.16日,农历正月初九,美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园,迎来了良品国际600名员工,在这里,我们度过了五天的新春特训营,穿上军装,摆好军姿,我们是健康行业的领军人——良品战士。五天军事化的训练,再苦再累我们也咬牙坚持过来了,欢笑,泪水,感动,感恩„„太多想说的想表达的在结营那天化作一个微笑,一声欢呼,一个拥抱„„此次新春特训营对良品国际全体员工是一次身与心的洗礼和冲刷。震撼的是他们那颗饱含激情,满负理想的火热的心。

2.22日,2.23日在滨湖世纪金源大饭店召开公司两场盛大年会——“激情点燃梦想、携手共筑辉煌—2016良品国际全体员工新春团拜会暨表彰盛典”;“耀世良品、共襄盛举—2016良品国际新春团拜会暨两周年庆典”两场年会参会人员达到2000余人。员工年会我们对2015年进行总结,表彰,为辛苦一年的良品人送去些许欢乐与感动。客户年会我们感恩,感谢客户一如既往的信任与支持,彰显企业实力,用事实证明客户选择相信良品国际支持良品国际是正确的。在未来,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神圣的使命——致力于改变人类社会健康结构!在张总,陈总的带领下做健康产业的领头羊,为中国健康产业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汗水!

3月份,香港良品国际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大陆运营中心——安徽良品蜂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张总,陈总全面规划2016年公司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各部门制定相关决策,共同协助全国各市场做好门店销售工作。

2017年,2018年„„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还有很多未完成的任务使命在等着我们,相信良品人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出健康产业最华美炫烂的乐章!

企业秉承“天下高龄皆父母

人间晚辈尽儿孙”的态度服务每一位客户,您是客户,更是长辈,“替天下儿女尽孝 为社会养老分忧”是我们的崇高使命。董事长提出的“致力于改变人类社会健康结构”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相信通过每一个良品人坚持不懈的奋斗与坚持,良品国际终将实现这一目标,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企业,缔造健康产业不朽的神话!

篇2:良品国际发展历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战争的阴影笼罩着世界,帝国主义企图瓜分殖民地。19xx年8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17个国家的代表,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扩军备战,保卫世界和平;同时还讨论了保护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8小时工作制和妇女选举权问题。领导这次会议的著名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克拉拉·蔡特金倡议,以每年的3月8日作为全世界妇女的斗争日,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拥护。从此以后,“三八”妇女节就成为世界妇女争取权利、争取解放的节日。19,俄国妇女号召在2月23日 罢工以要求“面包和和平”,抗议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食物短缺.这天依据俄国使用的儒略历是当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折合成欧洲广泛使用的格里高历是3月8日。19xx年的3月8日为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1917年3月8日,俄国彼得格勒的女工,勇敢地举起了“三八”节的战斗红旗,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沙皇制度、反对饥饿的游行示威。

中国妇女第一次举行“三八”节纪念活动是在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州劳动妇女举行纪念会和游行。会议由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何香凝主持,会上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保护妇女儿童”的口号。这次活动显示了中国劳动妇女的觉醒和力量。

1938年3月8日,宋美龄动员妇女积极参与抗战救国。

篇3:中国会展业的国际化发展历程

会展业是指是由举办会议、展览和大型社会活动所产生的一系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形成的产业形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活动作为一种促进经济贸易,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日益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服务业的全面开放,我国会展业的国际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二、国外会展业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国际展览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其主要的展览巨头开始把亚洲市场列为自己的潜在发展对象。尤其是在2004年1月,中国颁布了《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暂行规定》后,中国会展市场的大门正式向外国投资者打开,外资纷纷进入中国会展市场。

(一)国外知名展览机构在中国设立办事处

这种进入形式是国外展览巨头进入中国会展市场的早期准备阶段。1994年,法国国际专业展促进会设立中国代表处,随后,英国蒙哥马利集团,美国克劳斯公司,德国汉诺威,意大利米兰,法国巴黎博览集团等成立中国会展办事处。这种方式投资少、风险小,组织结构精简,经营活动容易管理,但是难以承担大规模展会项目,抢占市场速度较慢。

(二)外资直接投资参与展览场馆的建设

1999年初,由德国展览集团直接投资参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场馆建设。这种投资方式,有利于外方掌握会展核心资源的主动权,控制会展市场竞争的必需资源,扩大市场占有率。国外展览机构的资金注入,给中国的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充足的资金,也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场馆管理经验,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投资金额比较大,回收周期长,具有较大的风险。

(三)国外展会品牌移植到中国市场

近些年来,国外知名的展会品牌纷纷在中国市场办展,直接将其展会的组织经验和技术移植到中国,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最早将品牌展览移植到中国的是德国汉诺威公司。外资公司利用成熟的展会品牌与运营模式抢占中国市场,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

(四)建立合资或独资展览公司

国外会展公司与中国的行业协会或有关政府部门进行合作,一方面可以获得相关的展会审批,简便审核手续。另一方面,可以运用中国较为便捷的交通和网络等资源,为展会的正常运营提供基本保障。对于中国的展览公司而言,国外展览公司在中国成立独资或合资公司,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会展行业的竞争,加快其国际化发展速度。

三、中国会展业走出去现状

中国会展企业“走出去”是中国会展业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体现。中国会展业“走出去”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我国贸促会组织国内企业参加国外品牌展

通过展会接触到的潜在客户的平均成本仅为其他方式的40%,而且达成购买意向率比较高,所以出国参展是企业开拓市场和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企业通过展会不仅可以了解该行业在国外的发展情况,而且还可以扩大企业影响、融洽客户关系的效果。每年各省份贸促会都会组织本省的企业出国参展,并给予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企业出国参加国外品牌展。

(二)与国外协会或办展机构合作办展

这一办展形式的展会主要集中在一些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走出去”办展对于主办方的办展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协调多种资源和各种部门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根据中国贸促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组展机构共完成了65个国家的1447个项目,出展净面积70.7万平方米。出国举办展会是中国会展业“走出去”的有效途径,以这种方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对加快转变外贸经济发展方式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四、中国会展业国际化发展对策

中国会展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经验不足,发展缓慢,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中国主流组展机构要想积极走出去,引进来,要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进一步推进会展业的国际化进程。

(一)与国际知名会展企业深度合作

一方面,中国会展业在引进来的同时,可以通过与国际知名展会品牌进行合作,共同办展,来学习国际展会的先进管理流程和标准。国内会展企业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式来经营,壮大企业规模,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使会展企业走出去。

(二)政府要构建有序健康的会展市场体系

政府要逐步弱化其功能,让市场在会展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引入自由竞争机制。在展馆建设,参展商的邀请,展会的组织与策划、展会物流等方面都要遵循统一、开放、有序等原则,构建健康、合理的中国会展竞争体系。同时,注意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在会展行业中的协调自律功能,优化配置会展资源。

(三)培养复合型国际会展人才

目前,我国会展行业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专业结构不全及人才分布不均匀。特别是精通国际管理,掌握会展策划与管理的人员更是甚少。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会展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不同层次会展从业人员的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的会展管理人员,提高国内会展管理的理念和水平。

篇4:武术国际化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关键词 武术 国际化 展望

一、前言

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断挖掘它的多元价值为武术事业的发展服务,是每一位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在世界文化交融,全球文化多元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正确了解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是进一步推进武术国际化的基础。

二、武术国际化的历史寻绎

(一)武术国际化的起始阶段(20世纪初——1949年)

中国主动把武术推向世界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至1949年前这一段国际传播史中,武术的国际化传播特征主要是以官方和民间组织为主,民间组织是以协会和社团为形式的组织传播行为,传播的对象主要是以侨居海外的华人和华人后裔为主,传播的内容以中国传统武术为主,传承的方式以严格的师承关系为主 。

(二)武术国际化的初步发展阶段(1949年后——1982年12月)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日益增多,武术在国外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展。然而由于武术特有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因素的影响,武术国际化的进程主要通过以“武术影视”和“武术外交”为形式的武术宣传进行传播。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又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给世界各国,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武术的声誉和影响 。

(三)武术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及逐步完善阶段(1982年12月——至今)

真正意义上武术进行大规模、广范围的国际化传播,应该说是从1982年12月开始的。原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这一方针。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今天。

1.武术馆校推动武术走向国际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国内武术学校如雨后春笋,遍及全国各地。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武术又以其健体,防身,修性,娱乐功能的突出显示和大量的中国武术师傅走出国门,使其日益被外国人所认识和接受,许多国外人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武术学校学习武术。又如少林武术国际教学中心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1998年12月可以正式招收并培养国外留学生。

2.国际武术组织的成立加快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化

1984年10月,全国武术比赛期间,中国武协邀请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组织负责人在武汉讨论,并共同签署了《备忘录》,一致同意由中国牵头尽快筹备成立国际武术组织。至今,国际武联拥有了5个洲际会员组织,106个会员国,达到了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基本要求。2004年10月,郑州也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这些国际、洲际组织的成立,标志着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开始走向联合统一的道路,国际武术运动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武术的国际传播出现了新的局面 。

3.武术人才管理体制走向国际化

运动员、教练员的知识和才能,对于运动训练的成效有着重要的作用,裁判员更是武术比赛的执法者,对武术比赛正常、规范地开展下去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因此,培养一批有道德、有知识、公正无私、廉法奉公的高素质武术裁判员队伍,提高他们执法的自觉性,并通过比赛在赛后对裁判员进行评估,对不断提高其素质及其执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武术国际化持续完善发展的策略支持

(一)处理好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关系

竞技武术的国际化进程之所以得到飞速发展,是国家政策扶持的结果,而传统武术的发展要滞后得多,才使传统武术成了武术国际化的配角。因此,今后武术国际化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能为了武术走向奥运,就抛弃传统武术,武术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武术的国际化是维系传统和超越传统的发展历程,只有紧紧围绕着民族文化世界化的目标来进行取舍和创新,才能为武术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二)进一步推进传统武术的国际化

目前竞技武术的比赛,国际性、全国性以及地方性比赛每年都有。而传统武术竞赛活动则相形见绌,至今还没有一套完善的传统武术竞赛规则与评判标准。国际、国内还没有形成法定的竞赛制度。因此,国家应从政策上加以平衡,对传统武术的赛事,应大力提倡、协助、支持,并会同国际武术联合会为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中华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武术国际化的起始阶段到武术国际化的初步发展阶段,再到武术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及逐步完善阶段。武术这个项目正在被世界人民所接受。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国际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和弘扬中华武术,是为了把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贡献给世界人民,造福全人类。

参考文献:

[1]朱向中.1983年之前中国武术国际化寻绎[J].搏击•武术科学.2006.12.

[2]蔡宝忠.对现代武术发展的思考[M].体育文史.2001(2).

[3]邱玉相,郭玉成.武术在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体育学刊.2002(6).

[4]张玉景.论中华武术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吉林体育学院学报[J].2008.24.1.

[5]王岗.主办奥运会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3.8(2).

篇5:良品国际发展历程

自从 1850 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个展览会以来,国际会展业已经走过一个半世纪了,如今的展览会已远非昔比,不论是展会规模,还是科技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国际展览会不仅作为各国厂商的集聚地和经济贸易与科技交流的中心,更被作为重大的经济活动而令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举办一个大型国际展览会,少则几

十、多则上百个国家或地区参加,还有成千上万家参展商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万名观众,巨大的人气使许多展览会成为国际商业的亮点。2 世界会展业的发展

欧洲是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经过150 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欧洲会展经济在国际上整体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都已经成为世界级的会展业大国。欧洲人利用展会开拓市场、扩大贸易的成功经验,正在被世界各国所效仿。利用展览会促进和扩大贸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业内人士计算,商家日常推销的支出为展览会的8倍,比如:日常花8元钱推销一件产品,在展会上花1 元钱便可办到。由于展览会成本低、效益高,因此一直被商家所看好,展览业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德国是世界第一号会展强国,全国拥有23 个大型展览中心。其中,超过10 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就有8 个。另外,还有5 个展出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目前,德国展览总面积达240 多万平方米,世界最大的四个展览中心,德国就占了三个。展览面积居全球之冠的汉诺威国际展览中心,每年举办的展览会多达1500个。其中,信息展、工业博览会、机床博览会等,都数世界一流。在世界几个会展业大国中,德国会展业的实力最强,所举办的专业性的国际展会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效益也最好。德国每年要举办400多个国际展会,在全世界影响较大的210 个专业性国际贸易展会中,有130 多个是在德国举办的,几乎占了三分之二,居世界领先地位。其净展出面积达690 万平方米,参展商多达17 万家,其中有48%来自国外,参观者已逾千万。在世界会展营业额最多的十大展览公司中,其中有六个是德国的。德国贸易展协会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2000年德国贸易展的参展商增加了3%,其中外国参展商比上年增加了4.5%;2001?2002参展费用总预算约为270 亿马克,平均每个企业为43.9 万马克,比上增加了14%。2000年德国贸易展览会实际售出的展馆面积为7000万平方米,比上一年增加了3%。目前德国展览馆还在不断地扩大,可供用于展览的新增展馆面积增长了2%,大有步步为营、欲吞天下之势。

英国虽举办过世界第一个博览会,但目前因国内展馆不多、规模不大,较有名的伦敦及伯明翰展场,总面积不过20 万平方米,规模、水平、影响都无法与德、意、法相比,也落后于西欧其他国家。上世纪六十年代,伦敦曾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外汇兑换额超过纽约、东京和巴黎之和,但后因经济衰退走了下坡路。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复苏又有了生气,为缩小与周边国家的差距,伦敦不断增加投资建设展馆,欲在21 世纪东山再起,重整河山。

法国每年展览会多达300个,有近一半是在“展览之都”巴黎举办的。凡尔赛虽有40多万平方米的展场,但还是经常因展馆面积不足,将展商拒之门外。为保持世界三大展览胜地的盛名,近年来,巴黎正在抓紧改造老展场,兴建新展场,其展览总面积将翻一番,达到80 万平方米,巴黎博览会即将恢复往日的辉煌。

意大利有40 多个展场,每年办展达700 多个,是欧洲办展最多的国家之一。米兰国际展览中心早已闻名世界,共有38个展馆65万平方米展场,是世界三大展场之一。为在国际会展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米兰国际展览公司对17万平方米的老馆作了大修,投资2600亿里拉兴建了20 万平方米新馆,还修建了10.4 万屋顶停车场和3 万平方米的地面停车场,欲在21 世纪和国际会展业一争高低。

美国和加拿大会展业目前仍保持着增长势头。每年举办的展览会近万个,其净展出面积达5 亿平方英尺(约4600 万平方米),参展商120 万,观众近7500万。最著名的会展城市有拉斯维加斯、芝加哥、纽约、奥兰多、亚特兰大、新奥尔良、旧金山、波士顿和多伦多等__城市。北美的会展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办展模式和风格。近年来,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经济贸易展览会也逐步发展起来。据估计,整个拉美的会展经济总量约为20 亿美元。其中,巴西位居第一,每年办展约500 个,经营收入8 亿美元;阿根廷名列第二,每年约举办300 个展览会,产值4 亿美元;第三位是墨西哥,举办的展览会近300 个,营业额2.5亿美元。其他拉美国家的会展经济规模很小,很多国家现在仍处在起步阶段。

非洲的会展业主要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南非和埃及。南非的会展业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及对周边国家的辐射能力,遥遥领先于整个非洲南部地区,每年举办的展览会约300 多个。

非洲北部的会展业以埃及为代表,埃及凭借其有利地理位置,近年来会展业突飞猛进,展会的规模和国际性大大提高,每年举办的大型展览会已达30 多个。首都开罗成了举办大型展 览会的好地方。除南非和埃及外,非洲其他地区的展会规模都很小,一个国家一年只能举办一二个展会,一时还成不了气候。

大洋洲会展经济发展水平稍次于欧美,但规模则小于亚洲。该地区的会展业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每年举办的大型展览会有300多个,参展商超过了5 万家,观众达660 多万人次。发展势头良好。

亚洲会展业的规模和水平比拉美和非洲要高,仅次于欧美。日本、中国和中国香港地区、西亚的阿联酋和东南亚的新加坡,由于基础设施发达、市场潜力巨大,并有较高的国际开放度和有利的地理优势,分别成为该地区的展览大国。新加坡会展业70 年代中期才起步,但政府对会展业十分重视,新加坡会议展览局和新加坡贸易发展局专门负责推广会展业,加上其发达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较高水准的服务业、较高的国际开放度以及较高的英语普及率等,2000 年被国际协会联合会评为世界第五大会展城市,并连续17 年成为亚洲首选会展举办地城市。每年举办的大型展览会和大型会议达3200 多个。

同新加坡相比,同处东南亚的泰国会展经济则相去甚远,每年举办的展览会只有几十个。随着东南亚经济逐步走出金融危机,泰国会展业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1998 年只有23个展览会,而2000 年展览会已上升到63个,会展经济总量约达1.5 亿美元。从香港旅协出版的《香港未来会议及展览目录》中可以看到,香港的国际会议展览已经排到了2008年,各种各样的展览和会议令人眼花缭乱。在中国香港特区,贸发局一年仅举__办 20 多个展览会,但不少展览会规模、知名度和排名都位居世界或亚太地区前列。如香港玩具展,其规模仅次于纽约和慕尼黑的玩具展,排名世界第三;香港服装节堪称亚洲之最;香港的钟表、珠宝展名列世界第一。3 世界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由于各国经济实力、经济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不同,各国会展经济的发展也不平衡。

举办展览会的数量和规模,与主办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交通、通讯、服务业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处于主导地位,并占有绝对的优势。欧美的德、法、意、英等工业发达国家一直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目前,各大会展国都在加紧建设国际展览城,以保其霸主地位。如德国的汉诺威及慕尼黑、美国的芝加哥、法国的巴黎等都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展览城”。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展览会的办展方式和办展技术,网上虚拟展览会和各种电子媒体为实物展览会插上了翅膀,给会展经济的世界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会展业向专业化、国际化和集团化发展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展览集团开始把自己举办成功的品牌展览会逐渐移植到其他国家。德国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每年春秋两季在德国本土举办的国际消费品展览会(Ambiente)是国际上最负盛名的消费品展览会。前不久,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分别在中国、日本和俄罗斯举办了以Ambiente 命名的展览会。

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消费品展览会(Ambiente China)即为法兰克福国际消费品展成员之一。Ambiente 品牌下的展览会,展品范围皆以其在法兰克福举行的旗舰展会相同,包括 餐桌及厨房用品、美容及化妆品、室内装饰及摆设、礼品及个人护理用品等。

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展会总经理石碧天小姐说:"选择上海举办这项展事,是因为上海乃中国国内最繁盛的大城市,GDP 每年有10%的增长,今年预计人均GDP将超过4000 元。上海拥有700多家百货公司和超级市场,其零售数字占全国总零售额的5%。同时,1400 万上海居民向来也是潮流及消费模式的先驱,影响着中国国内的其他城市。

实际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一些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展览会,但这些展览会一般都有发达国家展览公司的参与、管理,甚至直接控制。世界会展大国欲通过国际会展业来整合世界经济的苗头已经越来越明显。随着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国际会展经济的全球化整合迟早会到来。

篇6:双汇国际化历程

二是加强产业整合,进行国际化经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人均肉制品消费量也同步快速上升。但是,我国人均销量还不到60公斤,同西方发达国家人均70至120公斤的消费量相比,肉类产品的市场潜力依然巨大。立足国内大市场,开拓国际大市场是双汇“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基础。

纵观世界肉类工业的发展史,产业大整合是必然趋势。目前占据全球前四位的美国泰森公司、斯密斯菲尔等几家企业生猪屠宰量占美国生猪屠宰总量的50%、牛为79%、禽类为49%,丹麦的皇冠公司生猪屠宰量占丹麦生猪屠宰总量的80%。他们比我们提前十年进行本国产业的整合,提前进行国际化经营。因此,未来的中国必将造就出像美国斯密斯菲尔、泰森、丹麦皇冠这样的大公司,历史也赋予了我们机遇。

未来,双汇要在战略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产品由高中低档向中高档转变;二是由过去速度效益型向安全规模型转变;三是把双汇集团做成国际化大公司,努力使双汇早日进入国际肉类行业前三强,把双汇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大双汇。今后,双汇将不遗余力地推动三个转变的实现。

一个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一个是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商,双汇国际和史密斯菲尔德跨洋“双汇”,达成一份高达71亿美元的收购协议大单(见昨日本报A04、A05版),引发全球关注。那么,双汇和史密斯菲尔德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谈婚论嫁”?双方一旦最终达成交易,是不是意味着美国猪要来中国?双汇会不会把产品出口到美国„„针对这些焦点问题,大河报记者昨日进一步深入采访,独家获得了许多台前幕后的新闻和权威说法。

回溯

仅仅10年,粉丝就“逆袭”了偶像„„

“美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2002年销售收入为74亿美元,一年仅屠宰生猪就达2000万头。双汇与这样的世界级企业相比,根本算不上大企业。”2003年,双汇掌舵人万隆在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对史密斯菲尔德推崇备至。在那一年,双汇的销售收

入刚刚达到100亿元(以当时的汇率计,约合13亿美元),在万隆的眼里,史密斯菲尔德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偶像”。

10年后,“粉丝”完美地“逆袭”了偶像,昨日,双汇国际以71亿美元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新闻登上了全球财经媒体的头条。

相对于全球财经界的“震惊”,交易双方却相当平静,甚至,似乎有点理所当然。

“对于双汇国际来讲,与史密斯菲尔德合并是一个自然的进化过程。”史密斯菲尔德方面这样看待这次的合并。

这个“自然的进化过程”历时超过10年。

早在2002年之前,万隆就认识了史密斯菲尔德的时任董事长兼CEO创始人——鲁特一世的孙子鲁特三世,而从2002年开始,双汇就开始了与史密斯菲尔德在环保、技术、食品安全控制、管理体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双汇是我们肉类行业的标杆,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抬头看看双汇怎么做,就可以了。”众品食业董事长朱献福多次这样说。

国内同行看老万,老万看什么?他去看行业内全球最领先的市场、最顶尖的企业。

万隆每年都要去美国,“我们到美国,不是去旅游的,而是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高效的工业化生产以及领先的消费趋势。”双汇员工都认为陪老板出国是个“苦差事”,因为行程安排通常是“三场(厂)”——屠宰场、养殖场、加工厂。当然,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是他必去的一站。

而史密斯菲尔德CEO拉瑞·铂普也多次来到双汇的工厂参观。

在高层的互访之外,双方的管理层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史密斯菲尔德曾派管理团队来双汇参观、学习,而双汇的团队更是年年都要到访史密斯菲尔德。

双汇的很多管理人员都能说出几句他们对史密斯菲尔德的印象。

“这个企业劳资关系相当融洽,我们参观的一个场,员工使用32种语言,一个饭堂前贴的通知就有8种语言的版本。”

“美国养殖业的现代化程度非常高,一个年出栏两万头猪的养殖场,只有两个员工。”

“史密斯菲尔德有一个厂建于上世纪60年代,在中国,这就相当残旧了,但他那里运作正常,设备设施非常完善,最先进的设备那里都有,厂区挤而不乱,组织很好,你可以想见他卓越的管理水平。”

而双汇顶着重重压力引入冷鲜肉、开创中国肉类品牌、业内一流的管理水平,这里有多少是借鉴了它的西方同行?

如同双汇推崇史密斯菲尔德,万隆和他执掌的双汇在美国同行眼里,也有很高的地位,“双汇是一个很专注的企业,在全球的猪肉行业内享有非常好的声誉,万总在业内也很受尊重。”一位在美国从事投行业务的人士告诉记者。

彼此了解、彼此尊重、共享愿景和价值观,这桩收购案,也许在公众看来是“闪婚”,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只是一次水到渠成的“双汇”。

从什么时候,双汇和史密斯菲尔德开始“谈婚论嫁”?交易双方都对此保持缄默。

但可以肯定的是,双汇国际的成立,是双汇国际化的主要契机。

双汇国际成立于2007年,总部设在香港,其中一个使命就是要充分利用香港专业的投资平台,发掘全球优质资源,在海外投资,实现企业在全球的资源优化配置。

一位接近这次收购的人士将此次收购解析为“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双汇在全球“最多的人、最多的胃”的消费市场上,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长足的发展,实力已与史密斯菲尔德渐次接近,而此时人民币也在升值,出海收购从财务配置上讲非常划算。

地利:双汇国际位于亚洲金融中心的香港,拥有丰富的与国际顶尖投行、律所、财团打交道的经验。

人和:双方管理团队彼此拥有深厚的了解和共同的愿景。

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并不一定能排除“第三者”。根据合并协议的条款,“史密斯菲尔德可以继续与其他两个潜在投标者进行有限度的讨论,以确定是否引出一个更优越的方案。此外,在协议有关条款约束下,史密斯菲尔德可以在任何时间回应其他第三方主动提供的收购方案。如果出现另一个对史密斯菲尔德的董事会更有利的交易建议,双汇国际将有一定的权利提供相称的方案。”

双汇集团发展历程:20多年来,双汇集团依靠改革开放、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企业从一个国有小型肉联厂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经历了改造、引进、创新的过程,经历了信息化发展的过程,经历了国际化、产业化的过程:1984年,双汇的前身漯河肉联厂开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当年实现了扭亏增盈;1994年,双汇集团第一次与外资合作,实现了由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转变;1998年,双汇股票在深交所上市,完成了股份制改造;2007年,为推进国际化,双汇集团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为企业带来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促进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促进了企业快速平稳发展。

工业化 信息化改造传统企业

为改变传统屠宰业小散乱差的落后状况,双汇集团坚持高起点、上规模、高速度、高效益发展现代肉类工业,用大工业代替小作坊,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和设备的国际接轨。先后投入40多亿元,从日本、美国、丹麦、瑞士、荷兰等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4000多台套,按照欧盟和出口注册标准,在全国12个省市建立了20多家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肉制品采用引领行业的绞肉、滚揉、嫩化、自动化控制等生产设备和工艺;屠宰业采用国际先进的冷分割工艺,实行二段冷却排酸、同步检验、精细分割,实现了“西式产品的中式化改造,中式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屠宰行业的精深加工”。

双汇集团把信息化管理应用到最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实行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控制,用信息化优化业务流程,在企业的生产、采购、销售、配送、财务、管理等各环节推行信息化,实现数据的大集中,管理的大整合。猪从哪里来,肉到哪里去,质量怎么样,猪肉的等级、质量、价格以及产销量等通过信息化实现全程追溯,企业达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控制,实现与国际接轨。

科学管理 强化企业软实力

为实现企业的科学管理,双汇集团进行实施组织创新、机制创新。推行事业部管理机制,使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分离,实现分权有序、行权有效、监督有力、管理科学、运作高效的管理机制。实行新的选人用人管理文化,把国际上选拔人才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淘汰机制引入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管理与国际接轨。

技术创新 打造核心竞争力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科技,支撑企业发展源动力在创新。26年双汇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巨变,充分展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双汇集团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是国家认证的质量检测中心,技术研发队伍200多人,多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获得国家专利120余项。具备强大 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双汇集团围绕肉类产品的开发,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围绕“西式产品的中式化改造,中式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屠宰行业的精深加工”,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实现生加工与熟加工相结合、深加工与粗加工相结合、内外贸相结合,开发出200多种冷鲜肉、400多种调理产品、600多种高低温、中西式的肉类产品群,引领了市场发展,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成为中国肉类加工业技术最领先、产品最优质的代表。

双汇集团率先把冷鲜肉引入中国,实行“冷链生产、冷链销售、冷链配送、连锁经营”的“放心肉”营销新模式,改变了国内几千年来沿街串巷、设摊卖肉的旧模式。双汇,创造了双汇冷鲜肉、双汇王中王等一大批消费者喜欢的产品,开创了中国肉类品牌。

实施品牌化经营 抓好产品质量

中国传统的肉类工业散、小、乱、差,经营没有品牌,质量没有保证,双汇集团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用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取代“一把刀杀猪、一口锅烫毛”作坊式生产,用“冷鲜肉”取代“热鲜肉”,用“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连锁经营”的肉类经营新模式取代“沿街串巷、设摊卖肉”,实施肉类的品牌化经营,结束了中国卖肉没有品牌的历史。双汇集团通过品牌化经营,做大了产业、做优了产品、做响了品牌,双汇“高温肉制品、低温肉制品、鲜冻分割猪肉”三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品牌化发展的基础是产品,是质量。双汇集团秉承“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的质量宗旨,始终围绕产品抓质量,围绕品牌树形象,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发展现代工业。双汇集团率先在肉类行业引入ISO9001、HACCP、ISO14001、ISO22000、安全食品、化验室检测等六大管理体系,创新性地建立了企业的综合标准化管理体系;双汇质量检测中心配备了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全自动微生物检测仪等国际一流的分析仪器,具有对食品的源头、加工过程、出厂产品的最终检验的能力,分析检测能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确保产品安全;对原材料实行统一采购、合同采购、招标采购,按照合格供方评价制度,对供方资格进行定期认定和更新淘汰,确保源头控制;建立500多人的品质管理队伍分布在生产各工序、各岗位进行在线检测,生产车间建立自检、互检制度,定期对工艺、生产、安全、体系运行等进行检查,形成了从技术、检验、采购、生产、监督管理一体化的质量保证和质量防控体系。

“大粮仓”变为现代“后厨房”

河南是农业大省,有中国“大粮仓”、中国“后厨房”的美誉,如何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双汇集团敢为天下先,勇于立题破题,围绕“农”字做文章,围绕肉类加工上项目,为实现农民增收、工业发展、市场繁荣,双汇集团以肉制品和屠宰两大主业为依托,向上游与日本火腿公司合资建立了种猪繁育基地,建成了年提供600万头商品猪的种猪繁育体系;向下游

发展化工包装业、粮食加工业、商业、物流配送业,形成了主业突出、行业配套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的发展,把市场消费需求,转化为农产品种植标准、养殖标准、加工标准、配送标准,转化为农业订单标准,实现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发展养殖业、饲料业、屠宰业、肉制品加工业、化工包装、商业物流,完善产业链,做大做强做专做精肉类加工业,造出了年产量300万吨、世界级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年消化生猪3000万头、鸡肉60万吨、年转化粮食800万吨,间接提供就业岗位150万个,有力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秉承“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的质量宗旨,双汇集团实施从农场到餐桌全产业链质量控制,筑牢食品安全防线;为服务好市场,在全国30多个省市以及海外建立了100多个销售分公司和办事机构,4000多名销售人员和10000多家经销商组成了“纵横国内、辐射海外”的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双汇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香港、日本、新加坡、俄罗斯、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双汇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消费者一日三餐首选的肉类品牌。

双汇 奔向世界肉类行业前三强

篇7:良品国际发展历程

李氏大药厂凭借着国际化的理念在行业中站稳脚跟,致力于研发的新药包括了心血管及传染病、皮肤科学、肿瘤学、妇产科学等多个领域。集团在美国药理学博士李小羿先生和欧美多个先进的科研机构建立起的合作平台上,同时拥有杰出的研发团队,优秀的临床组织能力及丰富的运营经验,为集团奠定了行业中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药品市场和研发动向是李氏的另一竞争优势。拥有在国内超过十年管理经验的团队与临床医药基地以及高水平的专家组,使企业在优质管理和优良效益方面得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认可,2008年被授予“双优企业”称号。

从新药研发到企业具备盈利能力,一般都需要五到八年的时间。这期间,国际化理念下的市场推广、稳固的市场网络、良好的研发能力、规范化管理是企业立足国内市场的坚实基础。目前在国内拥有北京、上海及广州等主要城市的销售分支机构,500多个分销商的经营网络覆盖了国内98%的地区,超过5000多家大中型医院的终端客户。在专业的学术推广人员和业务发展精英推动下,以双赢为经营原则,加强与经销商合作的优势互补,使集团的国际平台在国内市场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2004年8月,李氏大药厂与意大利最大的独立药厂sigma-tau成为策略性合作伙伴,使集团在国内行业中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同时带动了国际与国内市场更广泛的联系,在国际尖端产品技术的引进及生产方面给集团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以及更先进的技术优势。

产供销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兆科药业(合肥)有限公司于1994年成立,是李氏大药厂在中国医药行业经营了十几年的全资附属生物制药企业。1998年,公司拥有《GMP》标准的3000平米的厂房全部建成。现已发展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生物技术医药产品和其他药物制品的现代制药企业。生产的粉针、水针、外用凝胶以及原料药等药品剂型均通过国家认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建厂初期兆科药业就因为《尖吻蝮蛇毒的生物化学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颁发的自然科学二等奖,为公司定位以及发展都奠定了基础。1996年,兆科药业受国家科学技术部委任进行国家级火炬计划的《降纤酶开发及商品化》。1999年,兆科被国家外经贸部确认为外商投资先进技术企业。公司目前拥有9项专利技术,并坚持每开发一个新产品必需具备自主知识产权。

上一篇:涉密人员保密管理下一篇:赴武汉挂职学习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