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学》案例

2024-04-29

《经济法学》案例(共6篇)

篇1:《经济法学》案例

《经济法学》案例:

1、外方A企业与中方B企业签订协议成立合资经营公司C。各出资15万元,以30元为注册资本。当年1月29日通过当地人民政府审批。3月9日C公司召开首次董事会形成关于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决议:承包单位为B公司,约定承包期是九年,平均每年上交两万美元给外资方,承包结束之后C公司的外资方的全部股本资产归中方投资者。合同经当地公证处公证。后来A企业要求B企业履行合同并请当地政府协调未果,于是提起诉讼要求C公司返还合资资产,要求B企业支付承包费,并承担违约责任。在承包期期间,B企业和C公司因在法定期限内未年检已经分别于01年和02年被吊销营业执照,C公司在A企业起诉时尚未进行清算。问:(1)本案中合营企业的发包合同是否有效?

(2)法院是否应该支持A企业的诉讼请求,为什么? 答:(1)合营企业发包合同无效。

按照法律规定,C公司成立后,应该在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的经营范围内并按合营合同的约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从C司关于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及与B企业签订的承包经营合同的内容可以认定,该承包经营合同实质上

4、某国有酒厂2003年全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销售成本4000万元,销售税金及附加40万元。此外,还有其他收入200万元,其中国库券利息收入20万元,企业债券利息收入20万元。该厂发生的其他费用如下:(1)发生业务招待费30万元;

(2)直接向某革命老区捐赠50万元,帮助老区建设;(3)支付增值税滞纳金20万元;

(4)向有意进行联营的单位赞助20万元。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并计算该酒厂2003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

答:(1)该酒厂的收入总额:6000+200:6200万元(2)现在分别计算准予扣除的项目:①销售成本4000万元,可以完全扣除;

②销售税金及附加40万元,可以完全扣除;

③国库券利息收入20万元可以扣除,但企业债券利息收入20万元不可扣除;

④业务招待费30万元不能全部扣除,应计算出扣除限额;

根据规定:全年收入在1500万元以下的,限额为0.5%;

6、刘某从百货商店购买了一台电扇,回家后高高兴兴地装好电扇,刚一打开电扇,不料电扇漏电,将刘某击倒在地,不省人事。家人立即将刘某送往医院,经过三个多月治疗,刘某才出院。为此,刘某要求商店和电扇生产厂家赔偿经济损失。但商店认为自己只负责卖货,不负责质量;电扇厂家则认为电扇出厂时有合格证明,出厂后的质量问题应由商店负责。刘某的损害赔偿问题,像个皮球被生产者和销售者踢来踢去,一拖就是一年。无奈之下,刘某诉诸法院。问:(1)本案中,生产者或销售者应承担什么责任?(2)刘某可以向谁提出损害赔偿请求?

(3)本案中,谁应当对该电扇的质量负责?

(4)生产者或销售者应当赔偿刘某的哪些损失?答:(1)产品缺陷责任。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6条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为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因产品缺陷给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或销售者应当承担产品缺陷责任。本案中,电扇明显存在危及人身的不合理是外方投资者A公司以推行承包经营的名义掩盖其在合同存续期间收回投资款的目的,承包经营合同违反了对外经济贸易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承包经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有关规定,因此,该承包经营合同应认定为无效合同,且合同自始无效。

(2)依照法律规定,合资企业C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股东仅可以在对C公司资产清算并清偿债务后,对剩余的财产方可按照合资双方的投资比例进行分配。C公司尚未进行清算,A企业作为合资企业的一方投资者没有要求C公司返还合资资产的权利。

承包合同虽约定B企业需向A企业支付承包费,但合同签订双方是合资公司C和中方投资者B,A企业并非承包经营合同的任何一方。在合同双方当事人C公司和B企业均已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情况下,A企业对承包方B企业并不享有任何实体权利;而且承包合同应认定为无效合同,因此,A企业诉请B企业支付承包费和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损失无法律依据,法院应不予支持。

2、王某和刘某为某市农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1994年9月7日,王某、刘某又与其所任职公司以外的两个陈某、李某合伙开办一个农机厂,从事小型手扶拖拉机的生产,其产品与某市农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相同。1995年1月6日,农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发现两人的这一行为,经股东大会表决,公司决定罢免王某、刘某二人的董事职务。同时公司要求二人将其与他人合伙经营农机厂所得的收入合计28万元人民币交给公司,二人拒绝。农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遂以二人为被告,向当地人民法院提出诉讼。问:(1)人民法院是否应当支持农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诉讼请示?

(2)公司的董事、经理应当承提哪些义务? 答:(1)王某、刘某二人应当将获得的28万元收入交给农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我国《公司法》第61条规定:“董事、经理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或者从事损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动。从事上述营业或者活动的,所得收入应当归公司所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竞业禁止”义务。

本案中,某市农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生产制造各种农用机械为主,包括小型手扶拖拉机的生产。而王某与刘某作为该公司董事,还与他人一起经营手扶拖拉机的生产销售,显然违反了《公司法》关于“竞业禁止”的规定,应当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2)根据我国公司的规定,公司董事和经理的法定义务主要有:①禁止获得非法利益。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②禁止越权运用公司财产。不得挪用公司资金或者借贷给他人;不得将公司资产以个人名义或者以他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不得以公司名义为本公司股东或者其他个人提供担保。③禁止从事与本公司相竞争的活动。④禁止泄漏公司秘密。

3、1994年春夏,湖南省某县19户村民在县农技站买了“威优46杂交稻种”。共插种了71.4亩大田,由于种子内掺有劣质的“威优64”种子,性能不同,成熟时间、分孽多少、栽培技术不同,到8月上旬第一次中耕时,就出现禾苗分孽多少相差悬殊,株茎高矮参差不齐,致使每亩减产150公斤,71.4亩大田共减产10710公斤。受害的19户村民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并联名到县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

问:1.种子质量问题是否可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消费者协会是否可受理此案?

答:1.种子质量问题可以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是指:(1)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2)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遵守该法;(3)对于上述具体情况该法未做规定的,应当适用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4)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也应参照该法执行。

2.因为此案中农户所购买的稻种属于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由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处理是正确的。1500万元以上的但不足5000万元的部分,限额为0.3%;5000万元以上但不足1亿元的部分,限额0.2%。所以,该酒厂业务招待费限额为:1500×0.5%+(5000-1500)×0.3%+(6200-5000)×0.2%=20.4万元。

⑤直接向受赠人捐赠的50万元不能扣除;

⑥违反税法规定而支出的滞纳金20万元不能扣除;⑺非广告性质的20万元赞助费支出不能扣除。

(3)综上所述,该酒厂应纳税所得额为:6200—4000—40—20-20.4=2119.6万元

应纳所得税=2119..6×33%=699.47万元。

5、某一实力雄厚的B企业将电话机产品投放A市。在A市电话机市场竞争激烈,有三、四家企业在市场上也推出了与该企业在性能、质量、价格相近似的产品,在市场上形成了电话机销售的鼎立分争局面。B企业为排挤竞争对手,将销售产品的价格一降再降,最后降至低于成本销售。与其竞争的一些中小企业为占领市场的一席领地,也试图降价销售,但因实力不足,低于成本销售意味着亏损,为避免亏损经营,不得不退出市场。该实力雄厚的B企业降价排挤竞争对手的策略成功,在A市市场上形成独霸局面,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绝对有利的竞争地位。随后,该B企业又以改进型号为名,将价格调高。

问:1.B企业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2.哪些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的行为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3.B企业行为是否侵犯了消费者的利益?

答:1.该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在商业竞争中,采用的是降价排挤的不正当竞争手段。所谓降价排挤,是指同业竞争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不当地降低价格至低于成本来销售商品的行为。

2.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的行为有:

(1)销售鲜活商品;

(2)处理有效期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3)季节性降价;

(4)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3.B企业的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表面上看来似乎是针对同业竞争对手,并不损害消费者利益,在降价销售中,甚至消费者暂时还获得了实惠,但从长远看,不正当的经营者排挤竞争对手之后,垄断了市场就排斥了消费者自由选择的权利,在这种不正当竞争情况下,消费者的权益同样受到损害。

危险,且实际上已经造成刘某人身伤害,因此,属于产品缺陷责任。

(2)商店或者电扇生产厂家。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3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既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因此,本案中,刘某既可要求商店赔偿,也可要求电扇生产厂家赔偿。

(3)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我国产品质量法对生产者和销售者的产品缺陷责任承担条件作了详细规定:只要生产者不能证明免责事由存在,则必须承担责任;销售者只有在存在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责任。对于生产者的免责事由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了三种:产品未投入流通;产品投入流通时缺陷尚不存在;产品投入流通进科技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存在。具体到案中,商店如果能证明电扇的缺陷不是由自己造成,并指明生产厂家或供货方,则在向受害者赔偿损失后可向生产者或供货方追偿。对于生产厂家来说,本案中的电扇显然已投入流通,且该缺陷能被当时科技水平发现,所以只有在其能证明电扇投入流通时缺陷不存在,才可免除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商店和电扇生产厂家之间的责任追偿问题。无论刘某向谁主张赔偿,谁都不可推诿,应先行赔偿然后再来确定最终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商店和电扇生产厂家之间的责任追偿问题。无论刘某向谁主张赔偿,谁都不可推诿,应先行赔偿再来确定最终责任者。

(4)根据我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结合本案,商店或生产厂家因电扇缺陷造成刘某人身损害,需要赔偿医疗旨、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

篇2:《经济法学》案例

一、国有企业募集设立改建股份有限公司

国有企业火炬化工厂与另外一国有企业火星化工原料厂决定共同作为发起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规定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 5 千万元。火炬化工厂以厂房、机器设备和土地使用权出资,评估作价 400 万元;火星化工原料厂以原料及厂房出资,经评估作价 200 万元;另外,火炬化工厂还以本厂的商标及专利技术出资,经评估作价 1100 万元,该专利技术并非高新技术。公司将以募集方式设立,除了发起人按规定认购的股份以外,其余股份准备向社会公开募集。

试分析:

1. 发起人是否符合法定人数 ? 2. 公司注册资本是否符合法定最低限额 ? 3. 发起人的出资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 4. 股份的公开募集是否符合《公司法》的规定 ? 答题要点:

1. 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5人以上为发起人,但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可以少于 5 人。

2.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法定最低限额为人民币 1 千万元。该拟设立股份有限公司 5千万元注册资本符合规定。

3. 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金额不得超过公司出资资本的 20%, 而火炬厂的工业产权作价已超过了注册资本的 20%, 不符合法律规定。

4.《公司法》规定以募集方式设立公司的 , 发起人认购的股份不得少于公司股份

总数的

35%o两个发起人的出资所占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未达到这一要求,因此不符合《公司法》规定。

二、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的法定条件

某国有企业A与某集体企业B、某大学C达成协议,决定共同出资成立一个以生产经营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D。该公司章程规定,公司的注册资本为60万元人民币,其中,A用货币出资10万元,用机器设备作价出资25万元,B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10万元,C以货币出资10万元,以专利权作价出资5万元。在实际出资过程中,分别以实物、土地使用权和专利权出资的A、B、C,都依法办理了财产权的转移手续。并且,C已将其以货币形式出资的10万元存入D公司的临时账户,只有A用货币出资的10万元尚未到位。

试分析:

1.拟设立的D公司的股东人数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2.公司章程中是否可以对注册资本做出规定?D公司章程中有关注册资本的规定是否合法?为什么?

3.A、B、C的出资形式是否合法?其实际出资过程是否合法?为什么?

4.在认缴出资额方面,违法者应承担什么责任? 答题要点:

1.拟设立的D公司的股东人数是合法的,因为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设立非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其股东人数为2个以上50个以下。

2.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章程中应当对注册资本做出规定,D公司章程中有关注册资本的规定是合法的,因为D公司的注册资本为60万元,超过了50万元的法定最低限额。

3.A、B、C的出资形式是合法的,因为《公司法》规定股东既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工业产权、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但其实际出资过程中,B、C是合法的,A是不合法的,因为A没有足额缴纳其认缴的出资额。

4.在认缴出资额方面,A是违法者,A应当向已足额缴纳出资额的股东B、C承担违约责任。

三、公司法人财产与投资者个人财产相区分

张某,是一位个体户。他与另一位个体户共同发起成立了一家A服装贸易公司,并由该公司买下了张某全部的产业。不过,公司并没有给他现款,而只是给他股份和债权(即公司承认欠他的钱)。张某几乎拥有了公司全部股份(90%)。由于经营不善,该公司最终解散。张某声称自己是公司的债权人,有权要求公司偿还他借给公司的钱。但是,公司其他债权人主张,既然公司成立后的业务与公司成立前完全一样,而且张某拥有公司几乎全部的股份,所以,实质上A公司几乎就是张某的私人企业,张某就是公司。因此,张某与公司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债权债务关系。张某无权要求公司财产偿还所欠债务,而只能由其他债权人共同分配公司财产,以清偿债务。为此,发生纠纷,诉至法院。

试分析: 1.张某对公司的身份究竟是什么? 2.张某要求清偿债务有无法律依据? 3.法院将如何处理该债务清偿案件? 答题要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司的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法》第20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2个以上50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部门可以单独投资设立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享有独立的财产权,并以其独立的财产承担责任。公司的财产均来自股东的投资,公司一旦成立,股东就丧失了财产所有权,而取得股权。股东个人无直接处分公司财产的权利,在公司存续期间,股东也不得抽回出资。只有当公司终止时,股东才有可能对剩余财产进行分配。因此,不能将公司财产和公司股东的个人财产混为一谈,也不能要求公司股东超出其投资数额而以其他财产来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在本案中,张某具有双重身份,张某既是公司的股东又是公司的债权人,我们应加以区分。

2.张某作为股东持有公司股份所表现出来的财产,在公司解散时,不能与其他债权人共同受偿,只有在公司财产满足全部债权人的债权以后,才能就剩余部分对公司股东按出资比例进行分配;张某又是公司的债权人,他对公司的债权属于他的个人财产,这一部分财产不属于公司财产的范围。在公司法中,由于公司财产与股东出资以外的个人财产是分离的,所以张某对于公司的债权,应当与公司其他债权人一起参与分配。

3.法院对本案的处理,首先就公司解散的财产对包括张某在内的债权人的债权进行清偿,然后,就剩余部分财产对公司股东按出资比例进行分配。

四、股份有限公司发行新股的条件

F股份有限公司是1999年4月成立的新企业,其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允许其上市交易。2000年9月,董事会考虑到公司近期不太景气,在2000年的前六个月处于亏损状态,公司董事会向股东大会提议发行新股50万元,每股面值10元,股票以票面金额面值出售。股东大会做出发行新股的决议后,在2000年10月,公司即在报纸上刊登发行新股的公告。

试分析:

1.公司发行新股的条件是什么?

2.F公司发行新股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3.有关部门应如何处理此案? 答题要点:

1.《公司法》第137条规定了下列新股发行应具备的条件:(1)前一次发行的股份已募足,并间隔1年以上;

(2)公司在最近3年内连续盈利,并可向股东支付股利。公司以当年利润转增股本向原有股东发行新股而不另收股款,不以新股发行前3年连续向股东分配利润为必要条件。

(3)公司在最近3年内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财务会计文件”包括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财务会计报告等。“虚假记载”指故意的隐瞒重大事实和不实陈述。

(4)公司的预期利润率可达到同期银行的存款率。只有具备了上述条件后,公司才有可能发行新股。

2.公司发行新股应由股东大会以特别决议的方式通过,股东大会在决议中应当明确新股的种类和数额,新股的发行价格、新股发行的起止日期、向原有股东发行新股的种类及数额。股东大会做出新股发行的决议后,董事会必须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属于向社会公开募集的,须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F公司不经批准擅自募集新股是违法行为。

3.《公司法》第210条规定:“未经本法规定的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擅自发行股票或者公司债券的,责令停止发行,退还所募资金及利息,处以非法所募资金金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

本案中F公司2000上半年亏损,不具备发行新股的条件,而且为规避法律没有报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违法情况严重,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应对其实行处罚,根据《公司法》第210条的规定,对F公司处以3万至30万元的罚款。此外,还应对违法行为直接负有责任的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要视其违法责任的大小,给予警告或罚款。

五、公司分立前的债务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担

某市宏发机械公司(以下简称宏发公司)于2001年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分立为东方机器设备公司(以下简称东方公司)和大河构件厂(以下简称大河厂)。宏发公司分立时,其财产做了相应的分割,编制了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东方公司与大河厂就宏发公司分立前的债务达成协议,全额由东方公司承担。公司于2001年5月5日做出分立决议后,5月15日前通知了债权人,并在5月5日至6月5日连续在报纸上就分立事宜公告了三次。

宏发公司的某甲债权人接到通知书后,于5月20日向宏发公司提出了清偿债务的要求;某乙债权人接到通知书后,于5月30日向宏发公司提出了提供相应债务担保的请求。宏发公司对某甲债务人清偿了债务,并对某乙债权人的要求做出了承诺。2001年6月1日,公司正式分立。宏发公司的在外地的债权人某丙未接到分立通知书,于2001年8月2日才知晓宏发公司已分立,于是分别向东方公司和大河厂主张债权,但东方公司和大河厂均以公司早已分立为由拒绝了某丙的要求。某丙遂诉诸法院。

试分析:

1.公司分立时,应如何通知已知的债权人及其他债权人? 2.某甲与某乙债权人的要求是否符合公司法的规定? 3.某丙的债权主张是否有法律依据? 答题要点: 1.公司分立,其财产应做相应的分割。公司分立时,应当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做出分立决议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30日内在报纸上至少公告三次。宏发公司在分立过程中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对债权人进行了通知,并进行了公告。其做法是正确的,符合《公司法》要求。

2.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30天内有权要求分立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某甲债权人要求清偿债务,某乙债权人要求分立公司提供相应的担保,都是符合公司法规定的。宏发公司清偿了债务,并提供了相应的担保,符合公司法的要求。否则,公司不得分立。

3.某丙债权人未接到分立通知书,但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未接到通知书的债权人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90天内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东方公司和大河厂拒绝其债务主张是不合法的。按照东方公司和大河厂达成的债务分担协议,宏发公司的所有债务均由东方公司承担,因此,法院将判决由东方公司清偿某丙债权人的债务。

六、公司董事同业竞争禁止的法律责任 某甲和某乙均为某市青松化工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松公司)的董事。2000年9月某甲、某乙又与其所任职公司以外的两人某丙、某丁合伙开办了一个化工原料厂,从事聚酯乙烯的生产。其产品与青松化工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相同。2001年1月,青松公司发现本公司某甲和某乙的这一行为。经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司免去了某甲、某乙公司董事的职务。同时,公司还要求某甲和某乙将其与他人合伙经营化工原料厂期间所得收入共计20万元人民币交予公司,被二人拒绝。青松公司遂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判令某甲和某乙将其经营化工原料厂所得收入交给青松公司。试分析: 1.某甲和某乙与他人合伙开办化工原料厂的行为是否合法?。2.青松公司免去某甲和某乙董事的职务的行为及要求二人将经营化工原料厂期间的收入交于公司的主张是否合法? 答题要点: 1.某甲和某乙同某丙、某丁合伙开办化工原料厂,其产品又与青松公司产品相同,该行为是违法的。《公司法》第61条第一款规定,“董事、经理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营业或者从事损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动”。这在法律上称为“同业竞争禁止” 2.《公司法》第61条第一款还规定,“从事上述营业或者活动的,所得收入应当归公司所有”; 《公司法》第215条规定,“董事、经理违反本法规定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营业的,除将其所得收入归公司所有外,并可由公司给予处分”。因此,青松公司免去某甲和某乙董事的职务的行为及要求二人将经营化工原料厂期间的收入交予公司的主张是符合《公司法》规定的。

七、公司股东出资不实需承担法律责任 张甲、张乙兄弟二人用自家临街房屋经营汽车修理业务,随着业务的扩大,深感资金不足。该修理铺对面是某县机械厂,因经营不善,连年亏损。厂长于某一直想寻找新的投资热点。1994年5月,张氏兄弟同于厂长一拍即合,拟成立兴发汽车配件维修有限责任公司。张氏兄弟与机械厂签署协议:张甲、张乙用临街房屋及所有设备、零配件作价出资,共计70万元(张甲40万元,张乙30万元)。机械厂从银行贷款50万元作为出资。公司章程规定,汽车配件维修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为120万元。兴发汽车配件维修有限责任公司于1994年6月28日提出申请,不久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成立。公司成立后,经营有方,营业收入大幅增长。1994年8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接到举报,称张甲、张乙二人实物出资不实,直至公司成立,张氏兄弟并未将房产进行过户登记,并且对实物作价过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重新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资产进行了评估。经重新评估,张氏兄弟用以出资的房屋、设备及零部件等全部实物作价仅50万元。

机械厂知晓情况后,拟再出资20 万元暂填补公司资本空缺,但未能取得银行贷款。试分析: 1.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兴发公司将给予什么处罚? 2.对张氏兄弟将给予什么处罚?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公司的注册资本一项将做如何处理?

答题要点:1.兴发公司注册资金不实,应受到罚款的处罚。另一方面,股东应及时填补出资,否则,必须重新修订公司章程中注册资本一项。2.《公司法》第206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办理公司登记时虚报注册资本、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公司登记的,责令改正,对虚报注册资本的公司,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对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的公司,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第208条规定:“公司的发起人、股东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欺骗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责令改正,处以虚假出资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张氏兄弟出资不实,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上述规定对其做出相应处罚。3理部门将责令兴发公司修改公司章程,变更注册资本,并进行变更登记。.机械厂未能取得银行贷款,填补公司资本空缺,工商行政管

八、公司的股东出资及公司的解散、清偿

滨海市甲、乙、丙三企业协商决定,共同投资创立一家从事生产经营的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实业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10万元,其中甲出资20万元;乙出资15万元,另以实物出资折价18万元;丙出资10万元,另以土地使用权出资折价20万元及商标使用权出资折价27万元。甲受委托于1992年8月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办理报批手续,于8月22日获得批文。同年10月15日,甲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登记手续。

同年12月,实业公司董事长苏志与一港商和丁公司谈妥,拟在滨海市建立一合营企业。1993年1月10日三方正式签订合同,2月1日正式登记成立。按三方约定,港方于12月底将出资额50万元汇入实业公司账户。但直至1993年7月,实业公司和丁公司仍未将出资额缴清(只缴20%)。港方催缴未果,于8月上旬提出终止合同,同时要求赔偿损失12万元,退还投资额50万元。实业公司迟迟未能答复。港方遂诉至法院。结案后,甲乙二企业提出终止实业公司,丙不同意。8月25日在公司董事会投票表决时,7名董事中4名赞成终止,3名反对。公司遂宣布成立清算组。9月5日,苏志参加外地的订货会,以实业公司名义与A签订一份购销合同,A于9月20日将定金11万元汇入实业公司。后得知实业公司无力交货,立即提出终止合同,要求赔偿损失。

试分析:

1.港商提出赔偿其因终止合同而造成的损失12万元,应当由谁承担?

2.1993年9月5日苏志与A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 3.如实业公司最终解散,其财产应当按照什么顺序清偿? 4.实业公司各股东的出资是否违法?如有,请一一指出。5.实业公司办理工商登记时,应当提交哪些文件? 答题要点:

1.港商的损失应由实业公司和丁公司按比例承担。

2.此合同应为无效。因为实业公司已成立清算组,只有清算组才能有权依法进行民事活动,其他人无权与它签订合同。

3.应按清算费用、职工工资和劳保费用、公司所欠税款和公司债权的顺序清偿。

4.丙商标使用权作价出资比例违法。超过了公司注册资本的20%。

5.应当提交登记申请书、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文件、公司章程、验资证明等文件。

九、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的法律地位

日本某通商株式会社依法在中国武汉设立了一个商务办事处,指定中国公民张某为该办事处代理人。1988年3月,经张某联系,该株式会社与武汉某贸易公司签订一批文山产优质“三七”购销协议。该协议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某贸易公司按约交货,并办理了各项手续。该株式会社付给了部分货款,但尚有部分货款迟迟没有清偿。后来,由于该株式会社在日本国内有违法行为,被政府强制关闭,遂决定撤销办事处,并着手变卖办事处财产。某贸易公司得知这一情况,以张某为株式会社代理人向法院起诉,要求以办事处的财产偿还株式会社所欠剩余债务。张某认为,所欠贸易公司债务应向株式会社追偿,因合同是以株式会社名义签订的,办事处只是从中联系,不能以办事处财产清偿。此外,张某也反对贸易公司将其列为被告代理人,因为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作为代理人,必须有被代理人出具的授权委托书,这是法定的手续,否则不能认定为代理人。

试分析:

1.商务办事处的法律地位是什么? 2.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主要特征有哪些? 3.本案的被告应如何确定? 答题要点:

1.本案中,日本某通商株式会社在中国设立的商务办事处应该是株式会社的组成部分,不具有法人资格。它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无独立财产不能独立承担经济责任,只能以外国公司的名义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其业务活动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均由设立该分支机构的外国公司承受。在该商务办事处撤销时,如有债务,应按公司法有关清算的规定进行清算,并以该办事处机构的财产先行清偿,不足部分再向通商株式会社索赔。

我国《公司法》第199条规定:“外国公司依照本法规定可以在中国境内设置分支机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外国的分支机构,是指依照外国法律登记成立的公司依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业务活动的场所或办事机构。根据上述的分析,本案中的日本某通商株式会社在武汉设立的办事处是该公司的合法分支机构,具有分支机构的法律地位。因此,由办事处联系签订的购销合同所产生的民事法律后果,由其所属的外国公司即某通商株式会社承担。但在外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撤销时,应首先以分支机构财产予以清偿。张某拒绝以办事处财产清偿贸易公司债务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如果该办事处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贸易公司有权向设置该分支机构的外国公司即日本通商株式会社索赔。

2.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主要特征有:

(1)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是以外国公司法人的存在为前提。(2)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是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

(3)外国公司分支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业务活动,应当以营利为目的。

(4)外国公司分支机构主要是外国公司的分公司,它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5)外国公司分支机构是一种营业场所或办事机构。

3.我国《公司法》第201条规定:外国公司在中国境内设置分支机构,必须在中国境内指定负责该分支机构的代表人或代理人。代表人或代理人是该分支机构的法定代表。本案中,张某虽然为办事处的代理人,但依《公司法》的规定,又属于办事处的负责人。在民事诉讼中,虽然要求代理人的确认须以被代理人出具的授权委托书为依据,并且在委托书中注明委托权限,但由于《公司法》关于分支机构代理人的规定属于法律的特别规定,应以优先适用为妥。因此,本案中张某应确认为被告。

十、合伙人依照合伙协议享有权利,承担责任

某甲、某乙、某丙三人共同出资举办一个从事汽车修理的合伙企业,某甲、某丙各出资人民币5万元,而某乙以设备和修理工具出资。某甲、某丙委托某乙执行合伙企业事务,其他合伙人不再执行合伙企业事务。合伙人三人订立一份合伙协议,协议做出如下规定:

1.某甲、某丙的出资以人民币现款出资,于合伙企业成立后1月内,第1期出资2万元,6个月内全部缴付。某乙以设备和修理工具出资不经过法定评估机构评估,三方协商估价为8万元,设备和修理工具不办理过户手续,仍由某乙使用和处置。

2.某甲、某丙不参与企业的事务管理,全部委托某乙执行企业事务。某乙在执行事务中所产生的收益与另外两个合伙人4比6分成,如发生亏损则由某乙承担。

3.某甲个人对赵某负有债务1万元,合伙企业曾替赵某大修汽车1次,赵某欠合伙企业1万元的修理费。赵某提出以对某甲的债权抵销其对合伙企业的债务。

4.合伙企业起名“万利得”汽修有限责任公司。某甲和某丙以出资额对合伙企业的债务负责,某乙负无限责任。

试分析:

1.合伙协议有关出资、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的约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2.合伙协议有关合伙企业事务执行的约定以及亏损分担的约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3.合伙企业协议有关企业与合伙人个人债权人关系的约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4.企业名称及债务承担的约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答题要点:

1.有关出资期限的规定符合法律规定。合伙人可以在合伙协议中约定出资期限。以实物出资也可以不经法定机构评估,由合伙人约定,但一经出资即成为合伙企业财产,不得不办理过户手续,更不得由合伙人擅自处理。

2.合伙企业可以选择委托一名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该约定有效,但执行合伙人事务所产生的收益归全体合伙人,收益的分配比例可以约定,但如发生亏损,应由全体合伙人承担,因此,亏损由某乙一人承担的约定不符合法律规定。

3.该条款不符合法律规定。合伙企业中某一合伙人个人的债权人不得以其债权抵销其对合伙企业的债务。

4.合伙企业的责任形式是合伙人依法承担无限责任,所有合伙人均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因此,合伙企业起名为有限公司的做法不符合法律规定。某乙一人负无限责任,某甲和某丙以出资额负有限责任的规定也不符合法律规定。

十一、中外合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争议的法律适用及合营期限 甲方为我国一家旅游公司,乙方是美国一家饭店管理公司。双方拟成立一家中外合资的酒店,下面是一份待签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的部分条款:

„„

第二条

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国的其他有关法规,同意在中国境内设立中外合资经营酒店,其组织形式为合伙企业。

第二十五条

董事会由7名董事组成,其中甲方委派4名,乙方委派3名。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不拘任何一方。

第三十六条 合营公司按有关法律和条例规定缴纳各项税金。第四十三条 对本合同的修改,经董事会一致通过决议后即生效。第四十四条 本合同的订立、效力、解释、执行及争议的解决,可以适用中国法律,也可以适用外国法律。

第四十五条

合营公司的期限不做约定,由双方根据经营状况另行协议。

试分析:

上述合同条款中的哪些约定不符合法律规定?应如何修改? 答题要点:

1.所列条款中,第三十六条无错,不需修改。2.其余各条中有四处不妥,应改正:

(1)中外合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不是合营企业的法定形式。我国法律规定,只有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才可以采取合伙企业的形式。因此,第二条股份有限公司应改为有限责任公司。

(2)第二十五条改为董事长由合营一方担任的,副董事长应由他方担任。《合营企业法》规定,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由合营各方协商确定或由董事会选举产生。中外合营者的一方担任董事长的,由他方担任副董事长。

(3)第四十三条改为对合资经营合同的修改,必须经合营双方签署协议并报审批机构批准后方能生效。

(4)第四十四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应适用中国法律。我国《合同法》第126条第2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篇3:《经济法学》案例

关键词:实践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

《经济法》案例教学之案例选择要求具有典型性、能够在教学中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反映问题越是全面越有利于案例教学的开展。甚至,能够反映跨体系的综合性案例则更好。大多时候我们的案例来自于教学案例,也可能是历年考试试题,所要分析或者解决的问题很受限制。

一、传统案例在《经济法》案例教学中的弊端

(一)反复使用,答案固定,缺乏发散性

传统案例大多来自于各类资格考试或者考试题库,被教授者反复使用,并且在日常考试、教材编写、各类题库中反复引用,答案相对固定,学生很容易受到既定答案的约束,不愿意再动脑子思考,没法发散思维。

(二)反映和对应知识点单一,缺乏综合性

传统案例大多对应于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为了说明相关既定的问题。而挂职锻炼中的实践案例具有综合性,内容相对复杂和丰富,能够将整个经济法中的典型问题牵扯出来,能锻炼学生的梳理问题、归纳法律关系的能力。

(三)学生通过网络很容易查到答案,缺乏主动性

现在网络发达,传统案例大多可以通过网络找寻答案,很容易在线下完成相关作业或者项目。而挂职锻炼期间的案例都是实践未开发案例,能够在未知领域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应答。

(四)难以作为素材在项目化教学中应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传统案例内容规定,作为项目化教学应用会导致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形成各小组作业的雷同,失去项目化作业的团队协作能力、项目化多样性测评的目的。而挂职锻炼中的实践案例能将从来没有的问题由教师设置成需要分组完成的项目,团队协作和多样化很容易体现出来。

二、挂职锻炼期实践案例在《经济法》实践教学中的意义

(一)对传统案例的挑战

与传统案例相比较,挂职锻炼实践案例更加零散、知识点繁杂、法律关系错综复杂,用之于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工作去整理。从这一点上来说,挑战很大。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不再像传统案例的模式,设定固定的问题。实践案例可以多角度看问题、提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能也很多,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对学生学习的热情具有催生作用。

(三)促进案例教学创新

案例教学本身就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但是实践教学案例的设置则是创新思维的扩展,能大大提升教学方法改革的层次和高度。

三、挂职锻炼期实践案例在《经济法》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一)本笔者在律师事务所代理的民商事案卷进行整理,从中归纳案例教学的切入点和教学素材

笔者在挂职锻炼的律师事务所经办的民商事案件较多,通常案例完成一个案件,由律师助理对案卷进行整理归档。在整理案卷过程中总是会考虑案件在教学中应用的问题。首先,案件要符合《经济法》教育教学的需要,能在教学中起到对相关知识的释名作用;其次,案卷中的材料要全,前后衔接,能在教授中承前启后;最后,将案卷中属于经济法各章节的知识内容里出来。属于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合同法、证券法、票据法等内容分门别类,为以后的案例分析和项目化教学做好准备。

(二)针对项目化教学需要,从案卷中找寻较好能考察学生完成项目的项目

一个案卷中按照在诉讼中的阶段可以完成的项目很多,从一开始的代理合同、授权委托书、管辖异议书等,到诉讼阶段的起诉书、答辩状、财产保全申请、代理词,再到执行阶段的和解书等。对于学生完成项目化作业来说,把这些内容都可以设置成项目化作业。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完成不同阶段的项目,达到考核的目的。

(三)从案卷综合考量并选择案例分析的出发点

一套案卷中包含的知识点很多,有些是涉及诉讼程序问题。比如管辖异议问题、审判程序和执行阶段的问题、仲裁庭和法庭合议庭组成问题等,这些问题不一定适合经管专业学生作为经济法案例分析。但是涉及实体问题则大多成为学生案例分析的热点。可以按照经济法主体法,行为法、市场秩序管理法、金融法等体系将案卷归纳和分类,从中挑选适合案例分析的点作为分析的对象。当然,也可以通过已经学过的章节对整个案卷进行分析,这样测试的角度广、分析的面宽、讨论的热情必然高涨、案例分析的效果就更加的明显。

(四)把挂职锻炼实践案例应用到《经济法》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做好保密工作,履行挂职锻炼单位的管理要求。代理的案件涉及当事人的个人或者单位的隐私或商业机密,如果通过教学案例将案情透露出去,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尤其是正在办理未结案的案件更应该注意这点;其次,案件作为案例分析或者项目化作业还需要进一步加工处理,紧紧围绕案例教学和项目化教学的目的展开,切不可将原案卷直接使用,否则实践中一些自相矛盾和与专业知识不符合的问题出现就会很尴尬;最后,要善于总结实践案例在教学中的成果,对考核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程的评估。

参考文献

[1]张靖.浅谈经济法案例在教学中的选取与运用——以经济法本科教学改革为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2012(6).

[2]程雅伽.活用经济法案例提高教学效果[J].职业技术,2011(5).

[3]刘瑛,刘慧勇.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实践[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3(2).

篇4:法学案例教学初探

【摘要】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在法学教学方法改革中,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探讨的核心内容是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案例教学法如何组织,有哪些成效,存在哪些不足便是。

【关键词】法学 案例教学 组织过程 特点 不足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2-0013-03

法学案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式教学法,主要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和启发式。1870年,朗德尔出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时,首次将案例引入法学教育、并大力推广。成了近代一百多年来,美国乃至整个英美法系国家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我国法学教育的薄弱环节。

1 我校法学案例教学的具体作法

这几年,我校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电大教学工作的新需要,不断创新机制,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探索干部培训的新路子。如在县处长班实施“情景模拟教学”,在科长班实行“依法行政案例教学”,反响良好,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我们法学案例教学的具体作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1 老师分工协作,精选典型案例

由我们教研室的法学教师集体备课,分工协作,根据教学计划和要求,上网搜寻资料,每人收集几个典型案例,并提出思考题,推荐相关参考文献;然后由我牵头初步把关,集中送教务处给分管的主任和副校长逐级审查确定;每期从中挑选八个有代表性的依法行政典型案例分发给学员,布置作业,内容涉及基层选举、计划生育、行政处罚、土地征用引发群体性上访、企业破产、行政诉讼、城市交通管制和限制摩托车挂牌等。这些案例既有本地特色又带有普遍现象,如限制外地货车进入市区和限制摩托车挂牌的《通告》,全国就有141个城市做出类似规定。为防止地方领导对号入座,案例改头换面,当事人均使用化名。选好案例材料后,由学校组教处统一打印,开学时分发给学员。

1.2 学员熟悉案情,拟写发言提纲

这是案例讨论的分析准备阶段,每个学员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课前预习,熟悉案例,解答思考题。有的学员非常认真,上网学习、搜集、打印了十多份相关资料;有的走访相关单位,请教专家学者,深入调查研究,作好案例讨论会的各项准备工作,拟写发言提纲或者演讲稿。

1.3 分组进行讨论,推荐小组代表

通过分组讨论,学员们分工协作,互相启发,相互补充,逐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把复杂案例简单化。这一阶段工作主要是由班两委布置、各小组长负责召集,学员自主完成的,一般在自习课或者课余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后,各组推选优秀学员作为本小组的代表,在综合各人的不同意见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善讲话稿,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1.4 全班案例交流,各组代表发言

全班课堂案例讨论时,我们老师要到班级主持引导,让各小组代表逐个上台发言;台上有固定话筒,台下也配有移动话筒,有不同观点的可以及时提出异议。讨论激烈时,分红方与蓝方对阵,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的哥”载孕妇闯红灯的案例争议最大,交警究竟要严格“依法行政”,还是“以人为本”?大家争着发言,甚至吵得脸红耳赤。正因为学员大都是有备而来的,讨论才会那么激烈。我们老师只是加以引导,为大家创造一个自由讨论氛围,鼓励大家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找出充足的事实和法律依据,而一般不轻易参与争论,也不急于发表意见。如果课堂案例讨论课时不够用,我们就根据实际情况要求校方适当增加。

1.5 老师总结归纳、消化提升阶段

在全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使用课件进行案件的点评和系统的总结。老师的点评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要求老师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熟练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是对学员的讨论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既充分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不足之处,如发言的热烈程度,论题的集中程度,问题分析透彻程度等。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案例讨论的质量。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要求学员写出案例分析书面报告,由老师逐份批阅、评定作业成绩。以此来锻炼和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全局观念和书面表达能力。

2 我校法学案例教学的特点和初步成效

我在校内主体班和函授班上了不少法制课,还经常受聘到校外普法宣传。如果说我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的话,那就应该归功于案例教学。但以前的不是专门的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举例教学”,只是为了吸引学员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在讲课中尽量多穿插一些生动典型案例,做到以案析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近年的案例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是有组织有领导、精心设计研究的、认真编写和选择案例的专门教学方法,有如下几个特点。

2.1 适合电大成人教育

案例教学之所以被广泛使用并深受学员欢迎,是因为它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成人学员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接受,必定要受已有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的制约,如果教师讲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超出了学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员就认为老师讲得对,讲得好;否则他就认为老师水平有限。网络时代,单凭教师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尽管他上课前又作了认真准备工作),要让所有学员都很满意是不可能的。

2.2 师生地位平等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但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就的评判者,而且其讲授内容具有“绝对权威”。不能对老师的观点进行挑战,把老师当场问得哑口无言是对老师的大不敬,难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老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案例讨论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只能以理服人,不能强迫学员接受自己的观点。

2.3 师生互动、双向交流

案例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在案例讨论中,知识、思想、经验在师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员中间互相交流。案例教学突出强调对前人实践经验进行理性分析与总结,以便学员在今后的实践中予以警戒或借鉴,“踩着巨人的肩膀前进”。实践经验缺乏是年轻教师共同的弱点,在理论联系实际时往往底气不足、方法不多,既不能让学员满意,也容易使自己失去信心。而案例教学改变了教师用一个人的努力去满足所有学员的状况,而是教师指导学员调动已有知识,进行交流总结,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突出教学重点,回归教学目的。

2.4 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将教育的主要任务从知识的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从单向的灌输变为双向的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静态、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了一场师生共同探讨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易懂易记、印象深刻。案例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将注重“教学”的环境转变为培养“学习”的环境,实现从“素质教育”向“素质和能力相结合”转变,有助于增强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 当前案例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案例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启发学员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但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

3.1 教师的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案例教学对于主持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师生双方的对话中,教师的学识、水平及应变能力将暴露无遗。事先如果不做深入的探析,把握好案例的关键点,课堂上就无法做好案例的点评和总结。现在有些学员学历较高,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逐渐增多,有真才实学的领导干部也越来越多。如果老师的学识学历不相应提高,将难以应对挑战。

可见,案例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正所谓“教育着必须先接受教育”,要当好教员首先要当一个好学员。我们当教师的必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变压力为动力,认真、虚心地学习有关案例教学的理论知识,积极探索其特点、内容和规律,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执教能力。

3.2 发言的学员毕竟是少数

采用对话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只适合于部分学员,不只适合于所有学员,常常是那些思维敏捷,口才较好的学员在辩论中出尽风头,而另外一些较内向、保守的学员则常常是一言不发。涉及地方领导决策失误的,大部分学员也是不敢啃声。此外,如果老师对案例运用不当,或者学员课前不预习,毫无准备就匆匆来参加小组或全班案例讨论,只听不说,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可见,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现代案例教学虽然有其优势,但不利于学员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笔者认为,应当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以案例教学为辅助,中西结合,取长补短。当前提倡案例教学不能一哄而起,要从电大的实际出发,研究电大案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要充分考虑到开展案例教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案例的编写和选择,对教员调研以及课堂控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挑战等,这些问题都要通过研究和实践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炳香.《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中央电大网站.

2 刘炳香.《案例教学及其在中央电大的推展》.中央电大网站.

3 桑瑜.《中央电大举办了首期案例教学研讨班》.中央电大网站.

4 郭文才.《法学案例教学的研究与探析》.东部网.

5 谈建俊(江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论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国际经济法网.

篇5:经济案例2——通货膨胀教学案例

通货膨胀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加以理解说明,和生活联系起来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但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发行少了,就有可能使一部分商品因缺少流通手段而不能流通;发行多了,又会降低一定面值纸币的购买力,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含义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例如;

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100亿元 100亿元

1元 1元

如瘦猪肉1斤 10元 10元

纸币发行量 >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200亿元 100亿元

1元 0.5元

如瘦猪肉1斤 20元 10元

以上例子说明,在商品可供量不变的前提下,纸币的发行量应为100亿元,实际上也发行了100亿元时,1元纸币的购买力是名实相符的(1斤瘦猪肉10元)但若实际上发行了200亿元时,1元纸币购买力只相当于0.5元,原来10元1斤的瘦猪肉便上涨为20元1斤了。

通货膨胀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直纸币贬值,人民手中的钱不值钱了,存款所代表的实物量养活了。如果人民的收入没有变化,那么人民的生活水平会出现下降状况,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解放前,统治阶级利用通货膨胀作为剥削人民的重要手段。统治阶级通过多发纸币弥补财政赤字要比采用增加税收一类的其它方法方便得多,又更具隐蔽性。再如,资本家用通货膨胀后的纸币支付工人工资,表面上看并没有降低工人

工资,实际上已不及原来货币的购买力,实质上降低了工人的工资,这样做,既隐蔽、又方便,只需中央银行多发票子即可。

是不是只要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呢?

不能产只要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因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而使物价上涨,不叫通货膨胀。又如,政策性调价。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多次上调了粮、棉、油、肉、蛋、奶等农副产品的价格;为了加快能源、交通、原材料等战略重点的建设,上调了部分原材料(钢铁、水泥、木材等)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的客、货运费,这种结构性调价,也不叫通货膨胀。只有因多发票子而引起的物价上涨、纸币贬值才叫通货膨胀。

篇6:经济法案例

班别:

学号:

姓名:

1、为迎六一儿童节,甲商场向乙服装厂订购一批童装。合同中规定:乙服装厂应5月20日以前交货。合同签订后,乙服装厂未能按期履行其交货义务。并且一直延至6月20日才将货发来。甲商场收下这批童装进行销售,但上市销售情况不好。于是甲商场以乙厂逾期交货为由拒付货款并要求退货。双方为此引起纠纷。

问:此案应如何处理? 2、99年7月,某青年到某超市购物,边看边选,大约逗留近一个小时,最后没有合适物品,便决定离开超市。在超市门口,被超市保安人员拉住,并被告之他们怀疑他偷了东西,要求到卫科交涉。该青年坚决否认,据理力争,无奈只好随两保安到卫科,检查其携带的皮包及身穿的外衣。最后并没有发现其商店的物品,此时一位保安人员说:“算你清白,你可以走了”。该青年回家后深感不平,于是在事后的第二天向法院提起诉讼,以商店保安人员侵犯其名誉权为由,要求商店的保安人员向其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并赔偿精神损失。

请问法院应如何判决?

3、某市民生葡萄酒厂生产的葡萄酒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该厂在其使用的酒瓶瓶贴装潢是绿、白、红三色,由于酒质好,销路势头旺盛,经济效益直线一升。后有同省民国葡萄酒厂,擅自设计酒瓶瓶贴贴装潢,其制版布局及色彩、文字、图形等均与民生葡萄酒厂的酒瓶瓶贴相近似,并足以使人误认和混淆。为此民生葡萄酒厂将民国葡萄厂告向法庭。

请问:法庭将怎样判决? 4、1994年5月,某市丝制品厂采用新技术,生产了一种通爽透气的蚕丝衬衣,使用了“蚕丝牌”商标在市场上大量出售,对此有人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问:

使用此商标是否符合我国《商标法》的规定?应当如何处理? 5、2000年6月,王某(北京人)在天津某商场了一双皮鞋,价值360元,并领取了“包修、包换、包退”的“三包”质量卡,王某穿了一周后,鞋底断裂,王某找到商场要求退换,商场认可皮鞋有质量问题,同意调换,同意退货,但商品无现货,待与厂家联系后调换。王某返京。两个月后,王某再次找到该商场,商场说仍没有与厂家联系上,需再等候。王某要求退货,商场不同意。王某遂向消协投诉。

请问此案应怎样处理?

6、某机械厂接受一批出口零件加工任务,因时间紧迫,便将其中一部分任务转包给某军工厂完成,但与委托方结算仍由该机械厂进行。任务完成后,该机械厂仅就其完成部分向税务局申报纳税。财税大检查时,此问题被查出。税务机关认为,由军工厂加工部分也应交税,其未交部分属于偷税。为此,除责令该机械厂立即补交税款外,并对之罚款10万元。该机械厂认为,由军工厂加工部分属于免税范围,不应税交税,即使补交,也应由军工厂去交,税务

机关的决定不当。为此,该机械厂拒绝执行税务机关决定,双方发生税务纠纷。诉至法院。

请问:法院应如何判处?

7、甲公司向乙厂订购一批货物。购销合同成立后,甲公司按照合同的规定向乙厂交付了定金18万元。乙厂按照合同的要求安排了生和这批货物的有关事宜。合同履行过程中,甲公司新更换的领导表示公司即将改变经营方向,于是甲公司向乙厂提出:公司领导已换新人,要求解除合同并退回定金。乙厂拒绝了甲公司的要求。双方为此发生了纠纷。

问甲公司与乙厂签订的购销合同是否有效?此案应如何处理? 8、1997年底,某商场从某厂购进一批灯具,收货付款后在销售中才发现这批货物式样、质量均差,卖不出去。市场欲向该厂提出退货要求,又恐遭到拒绝。于是,又于1998年2月再向该厂订购另一批新式灯具。1998年3月,商场收到这批新式灯具后,未按约向该厂支付货款并表示:只有在解决去年所供货的退货问题之后才可支付这批货物的货款。双方为此发生争执。

问:此案应如何处理?

9、某厂会计张某在处理一笔出差报销业务时,发现报销人王某(该厂办公室主任)有虚报冒领之嫌。于是张某及时向王某指明并要求其撤回不报。对此。王某极力 辨解并威胁张某按其要求进行报销。

问:张某应如何处理此事?该厂领导对些应如何处理?

10、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某认为原公司的章程已经不付合公司发展的需要,因此决定召开股东临时会议,修改公司单程。1998年6月5日,9名股东收到了仅有张某任签名的会议通知,并于6月7日参加了股东会。会上,张某宣读了公司单程的修改的草案,结果代表3/5股权的名股东投票同意修改公司单程,代表2/5股权的4名股东投了反对票。最后会议主持人张某宣布,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公司章程修改案通过。

问:上述哪些做法违反法律规?为什么?

11、甲公司与乙公司开发部订立一份购销合同。合同中规定:乙公司开发部负责供应甲公司某种货物若干,并规定了交货日期和方式;甲公司应预付定金20万元。此外,合同中还规定了双方的违约责任。合同履行期到,乙公司开发部未能按期交货。对此,甲公司要求乙公司开发部双倍返定金并承担违约责任。

经查:乙公司开发部系乙公司部职能机构,未领取营业执业且不具备法人资格。

问:此案应如何处理? 12、1999年8月,某市电信局贴出告示,称“凡需在本市安装电话的户,在缴交初装费办理安装手续时,必须同时交验其在电信局营业厅购买电话的发票,否则不予安装。”

问:该电信局的这一做法符合我国的法律规定吗?这是什么行为?

13、某商场与一饭馆相邻。98年3月,该商场曾向上门开展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业务人员口头提出保险请求,但此后一直未去办理正式投保手续。同年6月,饭馆厨房起火,大火殃及商场并使商场部分财产受到损失。事后,该商场以曾提出过保险请求为由向保险公司索赔。问:保险公司是否应对该商场蒙受的火灾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14、某商店(需方)与某公司(供方)签订购销某种货物的合同一份。合同规定了有关供货、支付货款等事宜并规定需要应向供方交付定金10万元。;合同成立后,需方如约向供方交付了定金10万元。后来,由于供方未能组织到所需的货物而无法履约,遂将定金及其利息的全部退还需方,并通知对方解除原告所签订的合同。需方表示不能同意供方的意见,双方协商不成后,需方向法院提出诉讼。

问此案应如何处理?

15、甲、乙双方签定购销合同。甲方向乙方购买十万瓶劣质酒,货价24万元,交款提货。并约定乙必须加贴名酒商标以便冒充名酒出售。合同履行时,甲方借口手头紧,只付16万元即提走全部货物。乙方事后一再向甲方催要,甲方置之不理。于是乙方诉诸法院。

问:此案应如何处理?

16、某棉区专业户甲与棉花收购单位签订了一份棉花收购合同。当收获季节到来时,天气情况十分不利,阴雨连绵。棉花被雨水浸泡发生霉烂,使产量大减。甲已无法执行原来合同规定的交售量,因而提出减少供货的要求。

问:甲是否承担不履行合同的责任?

17、个体工商户甲向乙工厂购买一批衬衫,双方订定合同约定当年11月1日交货,甲付定金1万元,到履行合同时,乙工厂违约不交货。甲诉至法院。乙辩称甲法人资格,因此所订合同无效。

问:此案如何理?

18、英国甲公司在1991年11月1日向美国乙公司发出供应一批化工原料的要约,规定在11月10日以前答复。甲公司发出要约后又不愿卖这批货,于是在11月5日发出撤回要约的通知,乙公司在11月7日收到。但乙公司已11月6日发出承诺,甲公司于11月7日收到。

甲乙两公司之间的买卖合同是否已成立?为什么?

19、甲与乙达成口头协议,由乙向甲供应红富士苹果500箱,每箱净重5公斤,由乙负责包装、装箱和发运。协议还规定了价格与交货地点等有关事项。次日,乙依约将货物发来。甲在验收货物时发现货物包装箱质量较差,且有部分苹果个头太小。于是拒绝收货付款。双方为此发生纠纷。

问:双方订立的苹果购销合同是否有效?

引起这起纠纷的原因是什么?此案应如何处理?

20、某商店去年曾从某厂购进一批皮皮鞋,收货付款后在销售中才发现这批货物质次价高,一直销不出去,该商场欲向该厂提出退货要求,又恐遭到拒绝。于是,该商场又向该厂订购了一批皮革箱包,购销合同中载明,商场应在收到货物 后一周内向对方支付货款。合同工签订之后,工厂如约定对方供货,商场在验收货物之后,却没有如约支付货款并表示:只有在解决去年所购皮鞋的退货问题之后,才可向该厂支付这批货物的货款。双方为此发生争议。

问:此案应如何处理?

21、中国一国有企业与美国一公司经商洽。决定设立一个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双方拟定的合营协议中有这样的条款:(1)企业董事长由美方担任,副董事长由中方担任;(2)如企业经营不善,双方在合营期内可以减少注册资本;(3)合营企业在发生合同争议时,适用美国的法律进行处理;等等。

请问上述三项条款能成立吗?为什么?

上一篇:整经工岗位实习报告下一篇:点与线的魅力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