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与线的魅力教学设计

2024-04-29

点与线的魅力教学设计(精选4篇)

篇1:点与线的魅力教学设计

点 与 线 的 魅 力

课 题:点与线的魅力——我们身边的点、线、面 课 型:设计与应用 教学目标:

启发学生欣赏点、线构成图案的美感,了解其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形象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寻找美。教学重点:

1、点、线的基本知识与艺术魅力。

2、激发创作热情,启发设计思维,提高对美的认识。

3、灵活运用点、线的平面构成设计。教学难点:

1、点、线的排列组合成富于韵律及美感的图案的规律和方法。

2、设计出构图均衡、富有美感的点线构成。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欣赏:

播放课件,以点为主要构成元素的图片作品和以线为主要构成元素的作品各一组,请学生找出共同的造型元素。

提问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认真观察,这几幅图片中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什么感受?

(点与现构成。富有节奏美感、韵律美感。)

二、讲授新课:

点与线的构成是一切工艺美术设计的基础,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寻找,会发现许多事物是直接由点、线构成的,使我们的生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奇妙形象,有着出无穷无尽的美感与魅力。

提问2: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着漂亮的点与线?(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有点、线特征的例子。)

建筑设计、书籍封面设计、邮票设计、海报设计、服装设计等。

点: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看成是点。湖中的一艘小船、天空中的太阳、夜空的星星、草丛中的小花。小到一颗纽扣,大到一棵树,一幢楼。线:小到一根线,大到一条公路,都可以作为线的存在。

1、生活中的点与线:

(播放课件,生活中的点与线部分。)

2、绘画中点与线的概念:

(首先区别于数学中点与线的概念)

点:它是一切形态的基础,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吸引视线,多点可以创造生动感。点表示位置,没有长度宽度,只有微小的面积。是一条线的始点或终点,也可存在于两线交叉处。

进行设计时,点给予人的印象是“圆”形的,其实它有各种规则形和自由形之分。请上来两个同学,设计各种不同的“点”。

一个画出规则形(或几何形),一个画出不规则形(有机形或偶然形)。(手绘补充各种形态的“点”。)

连续的点会产生节奏、韵律和方向,密集的点可以形成线,疏密的点阵会产生空间感。

(播放课件,图片说明点的特性。)

线:有长短、粗细、曲直之分,可以理解为点运动后形成的轨迹。

线更强调外形和方向,可以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画面的工整感、速度感也是由线形来实现的。-----请一个同学上讲台来画出呈现任意形态的“线”。(手绘补充各种不同形态的“线”。)直线与曲线:

直线具有男性的特征,它有力度、相对稳定。

垂直的线刚直、有升降感;水平的线静止、安定;斜线飞跃、积极。平面设计作品中,直线的适当运用对于作品来说,有标准、现代、稳定的感觉,我们常常会运用直线来对不够标准化的设计进行纠正。适当的直线还可以分割平面。

(播放课件,图片说明直线特性。)

曲线则具有女性化的特点,具有柔软、优雅和动感的感觉。曲折线不安定;粗线稳重踏实,前进感;细线锐利、速度、柔弱感。

曲线的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流畅,让人想象到头发、羽絮、流水等,有强烈的心里暗示作用,而曲线的不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混乱、无秩以及自由。(课件播放曲线图例)

3、点与线构成规律和方法

1对比:点与线在形态、颜色、材质的不同形成视觉性的差异。○如点的圆与方,线的疏密、曲直,颜色深和浅等等,强烈的反差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般来说,对比代表了一种张力,能够挑起观看者的情绪反应,能够带来一定的视觉感受。(举例说明)

2二、统一

○为了避免画面的混乱,在对比之余,我们还要做到画面的统一。

统一有两层意思,一是通过整齐的图形,有序的排列,统一的表现技法,和谐的色彩,使画面出现一种美感,我们可以把这个叫做自身的统一(由于本课没有涉及到色彩方面的知识,暂且不谈。)

另一层意思是,将前面讲过的对比通过一些规则,和谐的统一于画面之中,我们可以把这个叫做相对的统一。

而相对的统一,则是相对于对比而言的,对比是不同或者有差异的元素在一起,而统一就是通过一定的规则,使它们和谐的共处于一个画面中。

统一不等于没有变化,更不等于完全一样。没有变化的统一是死板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3对比与统一的和谐共处

需要强调的是,在一幅画面中,统一是基础,对比则是关键,也可以说是目的。没有对比,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灵魂,没有对比的存在,画面就了无生气。

要在存在对比的情况下使画面统一,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同样的技法与风格,或者同样的表现形式。

2.在对比中保留一个相近或者相似的因素,或者使某些要素相互渗透,或者存在着相互的过渡。

遵循的美学原理:均衡、韵律、节奏

4、图片欣赏:

点与线的应用:(图例进一步说明点与线的构成规律)

1、海报、杂志封面欣赏。借鉴点与线在设计上的灵活运用。○

2、国际绘画大师关于点与线的绘画作品欣赏: ○米罗、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等等。

3、东湖中学学生作品 ○

三、作业布置: 关于点、线的游戏:

请同学们放松心情,一边听音乐一边在纸上随意位置画出几个各种类型的“点“和”线“,音乐停止后,根据画面效果,逐步完善。

注意点形与线形的位置、方向、大小、长短、疏密、粗细的变化,要有区别又要统一和谐。注意画面的和谐与均衡。(教师巡视,并加以个别辅导。)

四、作业评价:

1、学生自评:

选出学生作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作者自己评说比较满意的地方和遗憾,再让其他同学分组讨论后请代表发言评价优点与不足。

2、教师评价:

大家能通过手中的画笔把自己美好的想法勾画出来了,有的同学画得很细致,有的同学概括得很好,有的同学画得很抽象,而有的同学的作品看起来形象很具

体。其实画面的均衡的美感才是点与线构成的根本,也就是以前我们常说起的——构图,只有处理好了画面的构图,才能使我们感受到点与线的魅力,使我们的作品更加迷人。

也希望同学们以后能经常做做这样的“游戏”,能一直保持今天这样的热情,像热爱游戏一样爱上绘画,感受绘画的魅力。

篇2:点与线的魅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撑握点、线构成的基础知识和设计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从生活出发,设计具有美观和独特创意的平面构成作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运用美术术语和文字从设计的角度进行评述表达自己某种审美情感,感悟点、线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

点、线构成的形式法则。

教学难点:

运用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表达一定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课件、相关图片,作品实例。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展示生活中点、线、面构成的图片,体会当中的美感。揭示课题:点与线的魅力。

2、从标志蕴含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到世界遗产包含了文化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同时也是保护的象征。

二、课堂发展:

1、活动一:欣赏与探索点与线的特征。请小组派代表到讲台前与大家分享探究的成果。

2、师生对小组课前的调查进行评价。

3、欣赏范例,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教材内容展开讨论,归纳平面构成的要素,加深对点与线的理解。

4、教师归纳点与线的特征。

5、活动二:欣赏与探索点与线的构成规律。设问:你能从身边的事物中感悟到点与线所构成的美吗?理解平面构成的定义。

6、展示图例作品,让学生找出构成规律,归纳、分析出几种基本的构成形式:重复、特异、渐变、发射。

7、手绘草图创作:运用所学的构成知识进行服装图案的设计,表达一定的情感。分小组确定正稿,用剪贴的方法完成一件服装图案制作。

8、评价:请学生对作品自评与互评。教师点评部分有特点的作品。请同学说说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具体的美术知识,有什么感受!

三、课堂练习:

手绘草图创作:运用所学的构成知识进行服装图案的设计。

四、课后延伸:

篇3:点与线的魅力教学设计

本课例选自岭南版义务教育课程美术学科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点与线的魅力》一课, 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材通过展示大量的图片来说明点、线构成的美就在我们的自然、生活中。

●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的认知、思维还不太成熟, 对美术语言理解能力较差, 但通过学习, 学生能在理解教师意图的基础上, 运用点、线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自然中总结点、线的基本构成, 学会运用点、线的形式美法则去构建自己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自然界、现代生活中的点线作品, 感受中西方绘画大师的点线作品, 品味点与线独特的艺术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参与生活中的美感体验, 培养热爱自然、生活的态度, 为学生创造艺术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艺术作品中点与线独特的艺术语言, 培养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难点:如何恰当地运用点、线的组合原理进行造型活动。

●教学资源

Moive maker音频制作软件、PPT课件、实物投影仪、电子白板等。

●教学过程

1. 经典视频,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有关点线的经典创意。

师:从这段视频中, 你看到了什么?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补充总结。

师:疏密有序的点、线组合成了不同的图像, 给人展现了异样的视觉感受。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点、线的艺术世界, 去体悟一下点与线独特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可视的创意图像变化中初识点、线的魅力。

2. 感知现实美

师:在现实中, 往往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 让我们先到自然中去寻觅一下, 看看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展示自然界和现代生活中的点线汇聚的图片 (如图1) 。

师:除了这些, 你还能从身边的事物中感悟到点与线所构成的美么?

生:教室的风扇、时钟、斑马 (条纹) 、豹子 (斑点) ……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自然和生活中看似熟悉的画面, 使他们初步感受点、线独特的艺术美感。

请学生动手用点、线来概括大漠这幅图画 (如图2) , 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和大师的作品做一个比较。从而引出不同点线的情绪传达 (如图3)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线所代表的不同情绪, 并尝试为简单的线条组合搭配相应的心情。

设计意图:在“线条”造型游戏中, 培养学生想象观察能力和提炼概括能力。

3. 感悟艺术美

视频赏析中国绘画作品以及西方绘画作品中的点线美。欣赏完成后,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最后总结。

师:中西方绘画发展到现在都更多的是对抽象的一种追求。但在西方的抽象绘画里, 线条本身已成为一种纯粹的视觉语言, 线条自身既是一种表现形式, 同时也是表现的内容;而中国的抽象更多的贯注着一种观念, 传递着画家以线寄兴达意的精神、情感。

最终得出点与线的形式美法则:不管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 点、线作为美术作品形式美的语言元素, 必然要体现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欣赏用点、线组成的经典画面, 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在经典作品中感悟中西艺术的差异, 理解把握点线的形式美法则。

4. 表现创造, 展示欣赏

要求学生巧妙运用点和线的形式美法则来装饰课件中一幅陶瓷作品。之后学生创作,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后, 再进行展示交流和评价。

设计意图:实施设计制作, 提高学生构思能力和动手能力, 给学生比较完整的创作时间, 同时结合创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辅导。评价活动不仅给学生创设了互相学习的空间, 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5. 课堂小结, 延伸拓展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和精心制作, 同学们出色地完成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并且学会了用艺术的语言去分析、评价作品, 感受到了点与线的艺术魅力。通过今天的学习, 同学们可能会有更切身的体会:自然界的万物形态构成都离不开点、线, 而作为艺术品的创作, 更离不开点、线。只要你用心去观察、去发现, 就可以创造出更美、更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反思

这节课本着掌握技能与提高审美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课堂设置上采用了环环相扣的方式, 使整节课脉络清晰、层层展开, 课件和电子白板的交互使用, 无形中使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增大, 学生参与教学时间增多。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师的我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其中, 与学生真诚互动交流,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 思维较活跃, 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在作业展评阶段, 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 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些是本节课的优势。

当然, 本课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首先, 由于时间有限, 好多学生的作业没有得到展示的机会, 课后, 我将借助教师个人博客, 把学生的作品上传上去, 以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作业的欣赏和评价中。其次, 课堂语言过于急速,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 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融踏实、平凡、聪智、创新于一体, 耐磨砺、韧柔、达优秀卓越之境, 我将以此为目标而继续努力。

郭老师的教学设计既遵循教材, 又不拘泥于教材。设计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 选择了大自然与生活中点与线构成的景象以及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图案设计、绘画作品。通过对点线的大小、高低、繁简、虚实、疏密、动静等进行搭配对比, 让学生对大自然与生活中最基本的“点线构成”以及“点线构成的变化”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设计中, 从“引入部分”的音乐、视频设计, 到“拓展部分”的PPT课件使用, 再到“高潮部分”学生利用电子白板进行的习作展示和师生的交流互动, 整个教学过程很好地借助了音视频、图片等多种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编辑工具、实物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媒介手段, 使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实现了有效结合, 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和对新课改理念的准确把握, 也体现了教师较为扎实的现代教学基本功。唯一感到不足的是, 在课堂“配对练习”环节中, 将本应是“多种选择”的和“发散思维”的内容, 沿用了过去“规定的”、“唯一的”配对答案, 束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该课的教学设计层次分明, 脉络清晰, 构思精巧;通过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的编排设计, 不仅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 而且让学生体验“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 学会总结、概括点、线的特征、规律, 引导学生领悟点线的构成之美, 去观察发现美、去探究体验美和有意识地创造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情感、态度与观念的发展, 进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和创造艺术的人文情怀。虽然有些小小的遗憾, 但是瑕不掩瑜, 郭老师的《点与线的艺术》的整体设计清新、流畅, 不失为一堂体现新课改理念、勇于探索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结合应用的好课。

篇4:正三角形内点与线的奥秘

我们知道, 正三角形的中心既是垂心又是重心更兼内心, 此三心共点是它有别于非正三角形的最重要特性, 那么正三角形的中心与非心点之间、非心点与边线之间、边线与过特殊点的线段之间会隐藏何种奥秘呢? 现在就让我们对此来追踪求迹:

一、设M是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ABC内的任意一点 ( 正三角形的中心是任意点中的特殊点, 当然也包含在这任意点之中, 但边线上的点和顶点则不包含于其中) , 过M点作该三角形三边的垂线, 则存在M点到三垂足之间的距离之和等于31/2/2a的情形.

证明: 在右图的正三角形ABC中, 将AM, BM, CM进行连接. 设MM1垂直BC于M1. 设MM2垂直CA于M2. 设MM3垂直AB于M3. 于是我们知必有如下情形的等式存在:

由 ( 1) 及三角形两种面积公式, 于是我们就可得到:

将 ( 2) 进行整理, 于是我们就可得到:

二、设M是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ABC内的任意一点 ( 强调这任意点是不能处在边线或顶角上的) , 过M点作三边的平行线, 则共M点的这三条直线分别被三角形的三边所截得的线段之和等于2a.

证明: 在右图的正三角形ABC中, 过M点作N1P1∥AB, 设N1P1分别交BC于N1, 交AC于P1, 作N2P2∥BC, 设N2P2分别交AC于N2, 交AB于P2, 作N3P3∥AC, 设N3P3分别交AB于N3, 交BC于P3, 在如此操作之下, 我们知处在该正三角形ABC中的几何图形要不是正三角形的话, 就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 对此我们不另证明) , 于是从这其间我们能得到如下四个同时成立的等式:

将 ( 4) 的这四个等式同时相加, 于是我们可得:

将 ( 5) 进行简单的整理, 于是我们可得:

三、设M是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ABC内的任意一点, 则知M点与该正三角形ABC的三个顶点的连线之和小于2a而不小于31/2a.

证明: 在右图的 正三角形ABC中, 1. 若M点非心且不在高线上, 则必近一顶点, 指定该点与A相近, 则MB, MC分别大于MA.一方面, 我们从与正三角形分成的三个全等三角形的比较中, 容易求得存在∠MBA < 30°, ∠MCA < 30° ( 这个结论显然, 具体证明过程留给同学们自行填空) ; 另一方面, 我们若以∠A为顶角, 且以MA为对角线作一个平行四边形ARMS, 则知存在着∠BRM = ∠CSM =60°的情形. 从以上几个已经确定的情形入手, 于是能求得∠BMR和∠CMS皆为钝角, 由此进一步我们可得:

RB > MB, ( 7)

SC > MC, ( 8)

AR + AS > MA. ( 9)

由 ( 7) + ( 8) + ( 9) 我们就有:

AR + AS + RB + SC > MA + MB + MC. ( 10)

由于有AR + RB = a, AS + SC = a的情形存在, 将此二式与 ( 10) 联立并整理, 于是我们就得到:

MA + MB + MC < 2a. ( 11)

2. 若M非心, 且在高线上时, 比如在AD上有M' 点, 设M'A = X, 则我们由余弦定理可得:

因∠BAM' = 30°, 将 ( 12) 整理于是我们可得:

设M'点与三顶点的连线之和为Y, 则有:

在 ( 14) 中, 对Y求导则有:

因已知MA + MB + MC < 2a此即为Y < 2a, 既然存在Y < 2a的情形, 我们则知Y必有极小值, 不妨设:

由 ( 16) 我们可解得:

因有2/3 (31/2a) >31/2/2a = AD的情形存在, 这说明此时的M'点在三角形的高线之外而不合要求 ( 将此根舍去) , 而当时, 这说明此时的M' 点处于正三角形ABC的中心, 此意即为由三个方向的最小值我们有

的情形存在. ( 既然我们是在探索平面几何图形中的奥秘, 我们就要善于考虑一些在求索过程中所能遇到的问题, 且不要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是问题的问题. 譬如: 为什么当M'点为中心时, Y就是最小值呢? 正四边形、正五边形的中心与各顶点的连线之和是不是也有这种现象存在呢? 这种现象在工程实践中会有什么作用呢? 总之, 无论探索进行得顺利与否, 我们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启迪, 从而使自己的灵感得到正向能量的加速, 如此而为之, 总有一天, 你将由此“多问的这几个为什么中”取得你想要取得的成就. )

3. 当M为非高线上的任意一点时, 过M点我们作AD的垂线, 设其交AD于K, 则有MA > KA, KM∥BC, ∠BKC >∠BMC ( 证明有趣故从略) 的情形存在, 利用这些已知条件我们可推得如下等式及不等式:

( 19) 是由同底等高而推得, 由此我们可得:

由 ( 20) 且由存在∠BKC > ∠BMC的情形, 我们可推得:

MB × MC > KB2 ( 21)

由 ( 21) 且由存在KB = KC的情形, 于是我们又可得:

MB + MC > KB + KC. ( 22)

由 ( 22) 及MA > KA, 于是我们可得:

MA + MB + MC > KA + KB + KC. ( 23)

综合 ( 11) 、 ( 18) 、 ( 23) , 且由 ( 23) 中的KA + KB + KC为极小值, 即存在有Ymin=31/2a的情形, 于是我们可得:

2a > MA + MB + MC >31/2a. ( 24)

四、设M是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ABC内的任意一点, M点与三边中点连线之和小于 ( 1 +31/2) a而不小于3/4a. ( 对于此一情形而言, 我们有各种证明之思路, 很容易就可得到其结论成立. 为了增强同学们看过此文后的印象, 特将此一证明过程留给同学们做练习, 其图形也留给同学们自己画出, 相信你在完成这一作业之后, 一定会产生更为新奇的感受, 别耽搁了立刻试证吧. )

五、设M是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ABC内的任意一点, 我们则知有如下情形存在: 从M点到三顶点的连线的平方和与从M点到三边中点的连线的平方和之差等于3/4a2.

证明: 设D, E, F三点分别是正三角形ABC的边BC, CA, AB的中点, 由中线公式于是我们可得:

将以上三式进行整理于是我们可得:

由 ( 28) + ( 29) + ( 30) 并整理, 于是我们可得:

上一篇:《经济法学》案例下一篇:h打头的形容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