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审计案例分析

2022-12-25

第一篇:经济效益审计案例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

案例1 于细微处见真功夫,一窝挖出七个“小金库” 2005年,审计机关对某局领导干部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前调查了解到该局本部下属5个单位中,除2个单位配备了合格的专职财务人员外,其余有的是聘用退休人员,有的是新接班的,还有的是业务人员兼职的,财务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审计组决定将审计重点放在审查财经法规遵守情况,以及会计核算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审计过程中,审计组依据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重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运用各种方法与策略,细查深究,攻心攻虚,巧牵细节,破解疑点,成功查处了该局及下属单位的7个“小金库”。

一、小试牛刀,初显神威

审计人员在翻阅该局技协记账凭证时,发现凭证上制单人和审核人处填制的都是出纳员的名字。很显然,这是违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不相容职务分离”的 规定。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带着疑问,审计人员找到了出纳员。出纳员很坦率地告诉审计人员,由于单位人员编制紧张,请不到有职称的适龄会计人员,且从节约行政经费出发,就聘用了退休会计。近几年,会计年纪渐大,为照顾老人身体,他承担起技协的总分类账、明细账以及货币资金日记账的登记工作。经进一步询问,得知出纳员还掌控单位的保险箱、支票和印鉴章。

这一信息加深了审计人员的疑问,真的是为了照顾老人还是另有目的,掩人耳目?审计人员不动声色,接下来几天还是按计划实施审计。在本部审计临近尾声时,审计人员要求出纳员打开保险柜,突击盘点,结果发现长款1.22万元。出纳员无法说明原因,最后以个人私存的借口企图搪塞过去。这个理由显然无法让审计人员信服。审计组调整思路,对出现状况的各种可能性进行了推断与分析。针对技协资金量大且未纳入财政预算的情况,审计组决定再次查阅技协账簿。

经过一系列的排摸审查,最后将疑点锁定在上缴区总工会技协会费上。2003年和2004年,该局共上缴区总工会技协会费16.25万元。经分析,这里存在着2个疑点:一是上缴数额过大,偏离了正常范围。一般情况下,区级机关每年上缴额约在几千元左右。二是区总工会收取大额技协会费的理由是什么?作何用途?巧的是,审计机关此时同时实施了对区总工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经区总工会审计组协助核实,答案水落石出:原来该局上缴技协会费后,区总工会以现金方式返还该局一定数额的会费,以达到所谓“双赢”的目的。在事实面前,该局出纳员不得不拿出记录着技协会费收支明细的资料。经核对,2003年至2004年,该局共收到返还的技协会费4.14万元。至此次审计,结余1.22万元。

顺藤摸瓜,审计组接二连三地查出了该局下属3个单位私设的“小金库”,合计金额8.82万元。

二、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初战告捷,大大助长了审计人员的士气。同时,审计人员也深深体会到,只有在审计过程中多留一个心眼,多问几个为什么,提高洞察事物的敏锐嗅觉和分析判断能力,才有可能在浩瀚如烟的会计资料和纷杂繁芜的会计事务中捕捉到有价值的审计线索,找到审计突破口,达到审计目的。

在对该局下属单位三产某服务部的审计中,审计人员发现该单位从2004年起,每个月都会造一张10个人的工资单,“领款人处”或盖着私人图章或由一两人代签。对照该下属单位人员名单,没有雷同。那这10人是何许人也?该服务部负责人解释,由于单位负责全区所有建设项目的竣工档案编制及保管工作,项目多,工作量大,人手少,这10个人是请来整理城建档案及归档的临时工。听起来理由很充分,可细细一琢磨,觉得相当可疑。审计人员商量后,准备随机抽取2名临时工问问情况。该负责人满口答应,谁知接下去没了动静。找该负责人却被告之生病了。问其他人都说此事由领导负责,别人不清楚。审计人员决定另辟蹊径,从档案入手,寻找突破口。通过参观档案室,查阅归档出借记录,询问区档案局的相关人员,审计人员得知该服务部归档工作只需2-3人。

等第二次与该负责人见面时,审计人员单刀直入,列举事实,提出质疑。该负责人的嘴角微微抖了一下,拿起茶杯喝水,水洒了一地。接着,审计人员发动政策攻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该服务部负责人终于承认这10人中只有2人是聘来整理档案的,其余都说编造出来套取现金的。经统计,一年间共套取现金10.2万元。

三、一鼓作气,收官告捷

还是在对该服务部的审计中,一笔“不同寻常”的支出引起了审计人员的注意。这是一笔支付给某私营经济中心的款项,金额只有1500元。翻阅后面原始凭证,发现一张该经济中心开出的发票,内容“2004年度管理费”。莫非是该服务部注册在经济中心?审计人员心头一动。联想到该服务部2003年和2004年的收入高达413.43万元,注册在经济中心,一方面,可享受代征税带来的优惠,以达到少缴税金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得到一定数额的扶持资金,说白了,就是返税,何乐而不为呢?为了印证这个猜想,审计人员立即动手查找税单。很快,一张由某税务所开出的税单摆在了审计人员面前,上面明确注明代征税率2%。看到这,审计人员心里更有了底。接下去要解决的是扶持资金的问题,一是有没有?二是如果有的话,哪儿去了?审计人员翻遍了整套帐薄,均未找到扶持资金的蛛丝马迹。于是,审计组决定前往经济中心调查核实。因为只有找到该笔资金,所有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没想到的是,该经济中心以保护客户权利为由,拒绝了审计组的要求。审计组立刻将这一情况向局领导作了汇报。在局领导的协调支持下,审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和2004年,该经济中心在服务部的授意下,将扶持资金汇到了某大酒店的账上,2年合计11.1万元。随后,审计人员追查至某大酒店,发现由经济中心汇入的11.1万元已大部分被该服务部人员消费掉。至审计之日,账面尚余2000元。

一鼓作气,审计组以同样办法把该局下属某单位将某经济城返还的3万元扶持资金转到帐外列支的违规事实查了出来。

至此,该局及下属单位的7处“小金库”全部被查清,累计总金额37.26万元。

针对该局及有关下属单位内控机制薄弱,违反财经法纪,私设小金库的问题,审计机关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作出了相应的处理处罚,并提出了健全内控制度、规范管理、依法做账的审计建议。

审计结束了,但审计人员善始善终,跟踪随访,督促该局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制定了包括会计核算、资产管理等内控管理制度。同时,督促该局组建内部审计机构,定期参加审计机关组织的业务培训,从根本上强化会计队伍建设,促进提高全局财务管理水平。 案例2 浙江省海盐县广播电视局原局长经济责任审计纪实 2003年10月,浙江省海盐县广播电视局原局长施某因犯受贿罪及玩忽职守罪、广联信息网络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李某及镇广电管理总站站长钱某因犯贪污罪被海盐县人民法院分别判处11年半、6年半及10年的有期徒刑;2004年3月,海盐县广播电视局下属广告公司经理高某因犯贪污罪被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日前,此案牵出的2名广告公司业务员又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和两年半,另有1人涉嫌犯罪正在接受法院调查。此案是如何发现的呢? 发现疑点

2003年5月,浙江省海盐县审计局根据县委组织部审计任务建议书对县广播电视局原局长施某2001年1月至2003年3月(离任)经济责任实施审计。随着审计的逐步深入,审计人员发现了多处疑点:

一、广视广告公司组稿问题。一是巨额组稿费(代理费)支出去向不明。广视广告公司2001年1月至2003年3月共列支组稿费85余万元,以现金方式支出的金额为76余万元。在支付时,以各广告客户的名义列支,由公司经理高某及有关人员代领,但无具体的收款人(单位)签字。组稿费支付对象应为广告客户单位有关人员或广告承接人,且按照该局与广告公司签订的《目标责任书》的规定,“组稿费应专款专用,不允许内部私分”。二是广告业务收入有入账不全的嫌疑。审计人员经常在电视中看到宣传某宾馆的广告,但账上却无该宾馆的广告费收入;同类业务的广告在同一时段、播出时间相同所收取的广告费收入不等,特别是几家通讯器材商店所支付的广告费从每年的2万元到8万元不等。三是业务招待费及礼品支出巨大。广视广告公司共有职工8人,2001年1月至2003年3月的招待费及会议费支出达111余万元,以礼品名义列支的款项近40万元,且单笔支出金额较大并以现金支付的较多。

二、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混乱。县广电大楼(广电技术中心)建安投资支出1113.53万元。经深入调查发现,有些工程结算上只有领导签字而无经办人员签字,且项目零散,存在肢解工程的情况;部分装璜工程未进行招投标且发包给无资质的施工单位施工;有多个项目未经决算审计直接进行款项结算。同时根据中介机构提供的广电大楼竣工决算审查结果报告表明,已审定的2个工程项目比审计结果多付2.94万元,未审计的7 个工程项目已超合同付款12.08万元。

三、设备、材料采购内控制度缺失。延伸审计广联信息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发现该公司在设备及材料采购时,存在手续不全、部分材料无验收单等严重违反财经纪律情况。 困难重重

针对以上疑点,凭着谨慎的职业判断和敏锐的洞察力,审计人员认为里面大有文章。为了进一步查明事实真相,审计人员要求相关人员作出合理的解释并提供相关的资料。

为了核查广告收入入账的全面性及组稿费的去向,审计组要求广告公司经理高某提供电视台播出节目单、广告协议及组稿费代领后支付的具体明细或业务台账。高某仅提供一部分节目单及广告协议,使审计人员无法与广告业务收入作进一步的核对;对组稿费代领后支付的具体情况,高某拒绝作出回答,不是对审计人员的多次要求置若惘闻,就是大谈自己的功绩,还多次谈到广告收入的年年增长,是因为自己“有许多小兄弟,黑道白道都通”。当询问原局长施某有关广电大楼的基建问题时,因当时分管基建的副局长已去世,施某更是一问三不知。 外围突破

被审计者及相关人员的拒不配合,更增添了审计人员心中的疑问。面对困难,审计组毫不退缩,而是立即把情况向局领导作了汇报,经过研究,局长果断拍板,“以广告公司为突破口,外松内紧,有选择地进行外围调查,只要有确凿的证据证实我们审计人员的怀疑,立即移送检察院”。局领导亲自负责对广告公司组稿费的外围调查,通过一些信任的广告业务单位领导,从侧面了解组稿费的具体支付情况。了解中发现,有些业务单位的具体经办人员没有领到或所领到金额与账上提取的金额相差很大。审计组选择了某宾馆与某国际大厦展开外围调查,原因有三:一是两家单位曾是国有企业,虽已转制,但管理比较规范,便于核查;二是均在广告公司做过广告;三是广告公司在这两家的消费较多。据此,可以在较小范围内,取得最佳效果。在某宾馆,审计组发现了广告公司与该宾馆签订的广告合同。双方商定,2001年度、2002年度每年的广告费为5万元,抵广告公司在该宾馆的消费,至2002年末,广告公司共已消费97196元。通过对消费情况的进一步核查发现,2002年1月19日高某个人搬家的宴请费用8214元也列支其中。在某国际大厦,审计组通过广告公司消费账与该国际大厦业务账及财务账核对发现,广告公司账上反映,2003年1月29日,高某经手的广告媒体座谈会会务费现金支出10300元,而国际大厦账面反映,广告公司当日消费金额仅为1030元,至审计调查日(2003年5月21日)国际大厦也从未收到广告公司10300元现金,应收款账上也未反映,高某虚报支出贪污会务费10300元的事实得以掌握。至此,审计组终于揪住了高某的狐狸尾巴。 及时移送

虽然,高某的犯罪行为已暴露无疑,但审计组所掌握的仅仅是冰山一角。鉴于审计手段的局限性,为了防止打草惊蛇,审计组根据改县审计局局长的指示,及时把所掌握的情况移送给了县检察院。县检察院根据审计提供的线索,通过进一步侦查,查实:原广电局局长施某收受高某6万元现金及基建设备业务单位贿赂的犯罪事实,广告公司经理高某等四人私分组稿费80.48万元(其中高某51.87万元)及采取虚报冒领、广告收入不入账等手段侵吞、骗取公款等犯罪事实,高某涉案总金额达100余万元;此外,还查实了广联信息网络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李某及镇广电管理总站站长钱某(原广联信息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收受业务单位贿赂的犯罪事实,上述人员均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原广电局局长施某还成为海盐县历史上被判处玩忽职守罪的第一人。 案后深思

广播电视局一案的告破,在全县引起了较大反响,县政府为此召开了专题财经纪律教育和预防职务违法犯罪专题讲座,以加强对全县党政领导干部的警示教育。而作为审计组人员也从中受益匪浅:一是审计人员要以“认真细致”四字贯穿审计工作始终,二是要善于从经济活动的蛛丝马迹中寻找疑点,三是要讲究审计方法,业务审查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账面审查与外围调查相结合。四是审计机关与有关部门要加强联系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确保审计成果的及时充分利用

案例3 挪用公款100余万元炒股,一次经济责任审计挖出单位3条“蛀虫”

2009年3月,某市经济责任审计局工作人员在对城区某单位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发现该单位收据票号有缺号现象。审计人员仔细甄别,从中发现该单位闲置房屋房租存在“鸳鸯”合同。经剥茧抽丝,最终查实该单位3名职工挪用大量公款购买基金、炒股票等事实。近日,茅箭区法院以挪用公款罪分别追究了3人的刑事责任。

核查千余份白条发现端倪

2009年3月,受市委组织部委托,市经济责任审计局对城区某单位负责人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进驻该单位后,凭着多年的审计经验,决定从该单位自购的白条收据入手,寻找突破点。审计组将该单位1000多份白条收据全部输入电脑进行核对,通过排序,发现这些收据票号有部分缺号现象,这引起了审计人员的警觉。为进一步弄清情况,审计组找来该局相关人员要求说明情况。通过仔细询问,得知这些都是该局闲置房屋的房租费用。审计组进一步要求该单位提供与租房户签订的所有合同。从租房合同看,该单位每年房租总收入为3万元,而上交会计核算中心的房租收入每年有4万元,这多交的1万元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带着这个疑问,审计组又对该单位前两年的房租收入进行核对,发现实际收入和房租合同基本吻合,这说明该局没有全部提供房租合同,有可能存在“鸳鸯”合同。

“鸳鸯”合同牵出挪用公款案

在充足的审计证据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面前,该单位相关人员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最后不得不拿出了全部的房租合同。经过仔细核对,审计组发现该局3年来共收取房租收入20多万元,但有18万元房租收入没有在账面上反映。对此问题,审计组又挨家挨户对每个租房户进行调查询问。租房户表示,房租全部按照合同交给了该单位财务科。随后,审计组又到农行某分理处调查。该分理处表示,他们将2006年至2007年房租收入存入该单位原财务科负责人何某在农行开办的个人存折上……种种迹象表明,何某有重大嫌疑,这消失的18万元肯定与他有关。

审计组通过调查发现,该单位有17.12万元的房租收入未入单位法定账册,存放在何某的个人存折上;市内另一单位两次支付的养老金代发手续费9.62万元也没有上单位账册,也是存放在何某的个人账户上。此外,何某还先后将9个单位退管费5.27万元和物业管理费2万元存入个人账户上。经过仔细核算,几年来何某通过隐瞒收入、设置账外账等手段挪用公款34万元。而这些钱大部分都交给了其妻子,用于购买基金,进行营利活动。

继续深挖查处2起挪用公款案

在延伸审计该单位物业管理费时,物业办工作人员罗某进入了审计组的视线。通过查阅物业办会计资料,审计人员发现,罗某挪用公款数额巨大。审计查明,2007年,该单位安排罗某负责收取和保管该局职工缴纳的欠缴房款和办理房屋产权费用。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期间,罗某将其保管的83万元公款多次用转账、取现的形式予以挪用炒股。在大量的审计证据和审计人员强大的心理攻势下,罗某承认挪用公款炒股的事实。一石激起千层浪。审计组将战果进一步扩大,在与罗某交谈中得知,2008年9月,该单位办公室副主任兼物业办主任佘某,从罗某保管的公款中挪用10万元,借给其哥哥用于个人承包工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个多月的苦战,审计组终于揭开了该单位3名职工挪用公款买基金、炒股等事实。经审计督办,已从何某妻子处追回被挪用的公款6.5万元,从某个体老板处追回了部分多支付的工程款。

案例4 河北农机补贴成“唐僧肉”,引发集体腐败坑害农民

2010年12月20日,河北省南和县农机局原局长尹尚文因单位受贿罪、受贿罪,数罪并罚,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尹尚文利用职务之便,伙同原副局长韩占其、王占国和会计黄建红非法收受农机经销商“农机推广费”43万元;以先缴费为购机条件,非法收取购机农户“培训、服务费”累计27万元不入账。此外,尹尚文个人还非法收受农机经销商张志强5万元现金。韩占其、王占国、黄建红犯单位受贿罪,被法院判处免予刑事处罚;张志强犯行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这是河北省邢台市检察院2010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查办农机补贴领域贪污贿赂案件专项行动的一个典型案例。

农机补贴成为“唐僧肉” 官商勾结成就发财梦

“为鼓励和支持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补贴农机购置户。没想到,这些农机补贴资金却成了不法厂商和腐败分子的„唐僧肉‟。一些农机干部与农机经销厂商相互勾结,弄虚作假,从中套取和瓜分补贴,严重损害农民利益,破坏国家惠农政策。”河北省检察院反贪局负责人介绍说,去年以来,河北衡水、邢台、保定三市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处农机补贴领域贪污贿赂犯罪39件78人,涉案金额达1080余万元。

“农机补贴领域的贪污贿赂犯罪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位负责人分析说,衡水立案查办的12件案件中,涉及7个县(市)农机部门,占全市10个县(市)农机部门的70%;邢台立案的19件案件中,共涉及14个县(市),占全市17个县(市)的82%;保定5个县立案8件18人,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发现还有4个县(市)农机部门存在类似问题,占全市22个县(市)的41%。可以说,农机补贴已成为贪污贿赂犯罪的易发多发领域。

一项调查分析数据显示:在三市查办的78人中,贿赂犯罪共60人,占76.9%。其中受贿48人,行贿12人。从犯罪形式上看,一人向多地多人行贿,一人收受多人贿赂比较普遍,单打一现象很少。如南宫市凤岗农机排灌经销处经理邢培须,自2006年至2009年,分别向邢台县农机局行贿15万元,向南宫市农机局行贿15万元,向临西县农机局行贿36.75万元。邢台县农机局副局长孟拉顺,县农技推广站站长赵二虎,2007年以来接受8家农机经销商回扣款47万元。柏乡县农机局长王胜田,在2008年、2009年两年内共收受30个厂家和60多个购机户贿赂达100余万元。有的受贿回扣定额还逐年提升,如临西县农机局局长王福信,2006年以来,将东方红牌拖拉机的回扣定额由2006年每台4440元、逐年升高为2007年每台5888元、2008年每台6666元。行贿受贿已成为推销农机获得国家补贴的重要非法手段。

集体腐败特征明显 单位受贿日益凸现

2007年,河北省农业厅、财政厅联合下文,由省财政拨款补助“节水精播”项目资金。安国市共补助50台节水精播机,补助金额10万元。因享受农机补助的节水精播机在市场销售不理想,该市原农牧局副局长霍立军和农机办管理科科长石永刚到河北农哈哈集团(以下简称农哈哈)找到集团负责人,经与负责人张某协商决定,农哈哈将用于补助50台节水精播机的10万元折合成40台玉米播种机给安国农机办。在霍立军的授意下,石永刚做出安国农机办按规定享受补助的节水精播机50台的假手续报送上级单位,从中骗取省财政拨付10万元补助款。

据办案检察官介绍,从目前查办的案件来看,一是窝案串案多,所办案件中,3人以上窝案22件,占56.4%;二是班子成员落马多,共涉及县农机(牧)局局长、副局长25人,占总人数的32%;连同15名农机站长、副站长共40人,占51.3%。如南和县农机局局长尹尚文,副局长王占国、韩占其等4人,2005年至2009年共收受经销商贿赂款43万元;深州市农牧局副局长骆奎清接受市农机公司贿赂款14.3万元。博野、临城、故城等8个县农机局正副局长均被立案侦查。主要班子成员的落马,充分反映出该领域贪污腐败的严重性。

“个人受贿与单位受贿交织,个体腐败与单位„创收‟相互依存。”检察官们在办案中发现,在农机补贴领域的贿赂犯罪中,个人受贿的背后多伴有单位受贿。由于单位从中获得很大利益,个人受贿很容易隐蔽其内不被发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掩饰。在查处的39件案件中,有11件涉嫌单位受贿犯罪。如深州市农机局受贿47万余元、枣强县农机局受贿54万余元、武邑县农机局受贿47万余元、故城县农机局受贿64万余元、武强县农机局受贿33万余元、安平县农机局受贿19万余元、南和县农机局受贿43万余元,广宗县农机公司受贿21万余元……而在单位受贿的同时,这些单位的领导均有个人贪污受贿的问题。单位受贿的共生,使一些人成了单位的“能人”,使农机补贴领域的行贿受贿成了公开的潜规则。

高抬机价巧列名目 农民未受益反受害

办案检察官对农机领域近年来贪污贿赂犯罪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中发现,厂家为扩大销售额,经销商为获得更多的销售折扣,都在成本中扣除行贿费用。他们普遍的做法是高抬农机具价格,将行贿费用转嫁到应当由购机农户享受的补贴资金上。如山东淄博桓台巨明机械有限公司业务员郑某在负责石家庄、保定、沧州等地销售大型联合收割机过程中,通过每台农机抬高价格1万元,给对方回扣1万元的手段,两年内共向三地销售79台收割机,以回扣名义向三地农机部门行贿79万元,抬价利润全部抵用行贿。

办案人员发现,由于购机申请、签订协议、指定供货、上报补贴均由农机部门掌控和运作,且少数人甚至一人决定着农机在本地市场的准入。国家补贴直接补给经销厂商。为此,县级农机局就成为各地厂商不择手段的进攻对象。一些农机部门干部经不起“推广费”、“服务费”、“宣传费”、“回扣”等贿赂的诱惑,或收受贿赂后为厂商造假谋利,或收受贿赂后指定本地质次价高厂商经销,或收受贿赂后指定亲友、关系户经销,或收受贿赂后空卖购机协议使行贿人倒卖获利,甚至有的还公开索贿,讨价还价争取高比例分成。

据办案检察官介绍:农机购置补贴是国家重要的惠农政策,其惠及对象是农民,而实践中大量的补贴资金被农机干部与不法厂商所瓜分,农民一般情况下仅能得到不足30%的补贴。有的地方,甚至分文补贴都得不到,均被不法厂商和农机部门或5:5分成、或4:6分成所瓜分。如衡水、邢台等地,农民购买一台洛阳产收割机,按政策应得国家补贴3.69万元,但是经销商借机抬高销售价格1.25万元,而农民须给经销商1.4万元好处费后才能得到这个购机指标。这样,农民实际享受到的国家补贴最多只有1.04万元,只有政策规定的28%。安国市农牧局原副局长霍立军等人与不法厂家相勾结,于2007年伪造销售手续和发票,骗取节水精播机国家补贴后与厂家5:5分成,然后厂家将50台普通玉米播种机给农牧局销售。农民不仅没有享受到国家补贴,买到的全是不节水的普通播种机。农机补贴领域的贪污贿赂犯罪,不仅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惠农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也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四大犯罪成因不容忽视 惠农补贴改革势在必行

办案检察官在对农机补贴领域贪污贿赂犯罪专项调查分析后认为,这一领域犯罪的突发多发,与农机购置补贴的制度设计和工作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

一是农机定价不合理。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补贴率不超过机具价格的30%,且单机补贴额原则上不超过5万元,同一种型号、同一种配置的机具全省执行统一补贴标准。但在实践中,农机部门往往不参照出厂价、市场价定价,人为制造价格空间,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按理想的设计推进。

二是补贴方法不合理。办案人员发现,农机补贴之所以没有用到或很少用到购机农户身上,与补贴方法不合理有着重要关系。在当前几十种农业补贴中,农机购置补贴是农民受益金额最大的补贴,但也是不直接补给农民、而是转补给厂商。这样不仅不能使农民直接享受到国家的惠民政策,也势必引起厂商间的不正当竞争。这也是厂商甘冒风险、不惜血本进行行贿的重要原因。

三是提货方式不合理。根据政策规定,农户购机的提货方式有三种:农机生产企业直接到项目县农机管理部门供货;县农机管理部门组织农民到农机生产企业提货;农机生产企业指定经销商对项目县就近供货,农民可任选一种。但在实际操作中,无一不是农机部门指定购机者到指定经销处提货。农民并无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选择。表面看,指定提货“方便”了厂商、“方便”了农民,但它为厂商争夺指定权提供了空间,也为本无多少决定权、以服务为主的县级农机管理部门提供了最终决定权的空间,并且成为农机管理部门易发多发贪污腐败的重要原因。

四是监督检查不到位。首先是群众监督不到位。目前,农民参与监督的渠道不多,利用法律、政策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较弱,又缺乏对国家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的了解,很难参与对政策执行落实情况的监督。其次是内部监督不到位。在农机管理部门内部,项目申请、审查把关等关键环节往往是少数人说了算,缺少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个别班子成员甚至同流合污,内部监督有名无实。再次,系统监督和地方政府监管不到位。上级农机管理部门的监督主要是通过书面、报表等形式进行审查把关,缺少可操作性的监督措施。由于农机补贴资金来源于中央和省级财政,地方政府主要关心获得补贴的多少,农业机械化程度的表上数据,对农机补贴的监督检查几乎没有相应措施。而一旦有人案发,又担心上级削减补贴指标,从而宽容甚于监督,包容甚于制约。

为有效遏制和预防农机补贴领域贪污贿赂犯罪的高发势头,检察官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一要实行政务公开,加大补贴宣传力度。农机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农机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一方面将补贴政策的内容、程序、要求等向社会公开,让农民了解政策;另一方面,也应将享受补贴标准、购机农户姓名、补贴机型、补贴数额等情况向社会公开,以保障农机补贴工作始终处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二要改进价格设定方式,引入招投标机制。在充分考虑产品质量,生产厂家及经销商合法利润的基础上,对列入国家产品目录的机具定价,应引入招投标机制,取消弹性价格,并在补贴产品目录价格公布后的年度内不允许向上浮动;三要改进产品名录指定方式,增加农民购机选择权。农机生产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应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市场竞争,不应以行政手段直接或变相干预市场的公平竞争。在经销活动中,要严格执行补贴产品经销商由生产企业自主推荐而不是由农机部门指定的做法,并由农民自主选择经销商和补贴产品,切实保障农民的自主选择权;四要减少中间环节,堵塞流转漏洞。农机部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不应成为农机产品流通环节中的合同主体,而应是监管主体。产品的流转也应从农户—农机局—经销商—农户的做法,改变为从农户—经销商的直通流转;补贴资金亦应从支付给经销厂商,改变为直补到购机农户。农机部门仅作为监督主体依法审查农户购机资格和补贴的发放,不得干预双方交易。 案例5 紧盯疑点,深查细究,某市劳动保障局领导违规占用车辆案被查处

2007年上半年,我们在对某市五项社保基金审计时,发现该市劳动保障局部分领导存在利用职权,无偿占用企事业单位小汽车的行为,经过认真细致地审计调查,最终使这一严重违纪案件水落石出,真相大白,有关责任人受到了党纪政纪处理。

疑云重重 线索初现

审计人员在对某市劳动保障局进行审计时,发现该局在费用明细帐中每月都有几辆小汽车的费用支出,但核对其固定资产明细账中却发现没有几辆小汽车的购车登记。当我们询问原委时,该局有关人员均表示不了解详情,只说是领导同意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有车无账?还要支付有关费用?无独有偶,一天,我们在结束审计后,乘坐该局的一辆本田雅阁小车返回驻地(已按规定交费)时有心问到:“这么新的车啊,是不是刚买的啊?”,司机随口答到“买了一年多了”。于是,我们将车号默记后即与审计固定资产的情况进行核对,发现这辆车号为鄂F01776的广本雅阁轿车根本不在该局的固定资产账内,买了一年多的车却不入账,这是怎么回事?这里面难道隐藏着什么问题吗?而且从被审计单位的情况看,只要一涉及到车辆的问题,他们都闪烁其词,大有谈车色变的情形,这使审计人员疑问顿起,职业敏感及肩负的责任告诉我们,不能随便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线索,有责任把一切疑问通过审计查清楚。

顺藤摸瓜 深查细究

审计组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决定以此车为线索,将情况彻底查清楚。我们首先向该局有关领导和人员了解此车的情况,他们介绍,该车是局下属的基金结算中心找中国银行暂借的,因为基金结算中心与中国银行代扣代缴社保费的业务往来较多。果真如此吗?我们随后来到结算中心,要求提供该车的有关资料,出人意料的是,基金结算中心负责人矢口否认车是他们的,也没有任何资料。调查无果,使我们越发觉得可疑,决定就初步掌握的情况,立即对相关单位进一步展开调查。

我们首先来到市中行,据该行一副行长介绍:因工作需要,市中行某支行是给市劳动保障局提供过一辆工作用车。于是我们来到某支行,当我们出示了介绍信并说明情况后,该支行负责人惊讶地说:因为我们是业务往来单位,考虑到他们的车辆比较紧张,为方便工作,就提供了一辆车给他们用,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啊?这些我们都清楚,我们是想了解,中行到底提供了一辆什么样的车,是怎么提供的,经办人是谁?审计人员的态度可能使他意识到了什么?该负责人介绍说:大约在2005年

3、4月份左右,该市劳动保障局向他们提出要借一辆小车使用,但他们自己车辆也比较紧张,没有多余的,但为照顾业务关系,就将****万元资金一次性存入该市劳动保障局指定的一张在中行开户的个人银行卡中,由他们自己去购买,具体购什么车,资金怎么使用,他说不清楚。该支行仅向我们提供了银行卡号,而此卡的详细信息则需要到市分行去查询。

审计人员分析发现两家的说法却大相径庭,一家说是因工作需要,暂借了一辆车;一家说是提供了购车的资金。事实到底如何呢?审计组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顺藤摸瓜,先凭中行提供的银行卡号查找银行卡的持卡人;然后再查找该车的销售公司。我们按照卡号在市中行信息中心查到了持卡人是饶某,2005年4月18日中行某支行向该卡存入了****万元现金,其他信息不祥。饶某是谁?在什么单位工作?具体负责什么?一连串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到该市公安部门了解到在该市几十万人中,与饶某同名同姓的就有六十多人,逐一查找,工作量太大。怎么办呢?我们又到该市工商部门了解到该市注册登记销售本田雅阁小车的公司有八家,其中专营本田雅阁的有两家,于是我们决定先调查这两家专营公司。根据工商登记地址,我们找到了某雅阁汽车销售公司,出示相关证件并说明来意后,该公司负责人向我们介绍,市劳动保障局2005年4月在其公司购买了一辆本田雅阁小车,购车资金是从饶某个人银行卡中支付的,提车人是张某,并提供了购车发票存根联和其它相关资料复印件,但购车发票上的金额和中行存入卡上的金额还相差****元。当我们询问饶某的情况时,他说饶某是公司当时的销售员,购车就是由她负责联系的,但她已经辞职两年多了,只知道她住在该市某区的烟草专卖局,其它情况不太清楚。为了彻底把情况搞清楚,我们又来到某区烟草专卖局,当我们向门卫打听到饶某是局里一个退休人员的女儿,在附近的区安监局工作,但全家现搬到市里去了。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区安监局,该局领导即找来饶某,她向我们介绍了该市劳动保障局当时购车的全部经过,并说明购车金额与存入银行卡金额的差额是用作了该车的精装修,经过深入细致的审计调查,疑云被层层拨开,案情逐步浮出水面。

短兵相接 真相大白

根据对外围查实的审计情况,审计组找该市劳动保障局主要领导及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谈话,在铁证如山的事实面前,他们不得不承认,本局利用工作之便,向银行索要资金购买了一辆本田雅阁小车,供该局副局长陶某使用,考虑到不好入帐,购车发票一直由司机张某保存着。在查清上述情况后,审计人员并没有沾沾自喜,就此收兵,而是乘胜追击,一举查清了该市劳动保障局其他多名领导利用职权无偿占用其他单位多辆小汽车的全部问题,进一步扩大了审计战果。一是该市劳动局局长李某2004年12月无偿占用湖北某公司新购广本雅阁轿车一辆(车号:鄂F01593);二是该市劳动局副局长龚某2005年6月无偿占用该市某区劳动局新购兰鸟小车一辆(车号:鄂FC7262);三是该市劳动局副局长李某2006年12月无偿占用该市某区劳动局新购天籁轿车一辆(车号:鄂FBB225);四是该市劳动局养老中心彭某2000年7月无偿占用湖北某公司新购富康轿车一辆(车号:鄂F31823)。2005年11月,彭某在退居二线前,个人出资5000元将该车购买。

该市劳动保障局部分领导无偿占用其他单位小汽车的行为,违反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 实施办法》、中央纪委《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违反廉洁自律规定购买、更换小汽车行为的党纪处理办法》和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管理的意见》等有关规定。

根据审计查明的事实,我们及时将审计情况移交给省纪委。省纪委对此情况高度重视,立即组成专项调查组,对此情况进行了调查核实,并依纪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有关新闻媒体也进行了公开暴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案例6 “穷庙”审出“富和尚”——江苏如东县某局经济窝案审计纪实

2005年5月,江苏省如东县纪委根据该县审计部门移交的案件线索,对该县某局11名工作人员严重经济问题进行立案查处,收缴违法违纪所得300余万元。这是该县审计局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来,牵出的最大一桩窝案。

审计进点 阻力重重

2004年10月,受县委组织部委托,审计局对某局原局长方某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被审单位是在2001年机构改革中由三个职能部门合并组建而成,系统下属单位多,遗留问题多,群众上访不断,合并后矛盾突出,运转不顺,是全县穷得出了名的“老大难”单位。原局长方某已提前办理退休手续,离岗创业已达一年之久。可想而知,要完成这项审计任务是十分艰难的。果不其然,审计组进点时按照程序规定,要求方某写出任职期间负有主管责任的财政、财务收支等事项的书面材料,方某先以工作忙为借口推辞,之后就一直难寻其踪。审计组想方设法多次联系,方某干脆一口回绝:“没有时间写,随你们怎么审计”。审计组及时向局领导作了汇报,在组织部门多次沟通协调后方某才勉强答应撰写个人述职报告。按理,审计组可以顺利进点开展工作了,但审计组通知被审单位布置有关配合事项时,现任领导又以本县正举办“海鲜节”为由,不是当事人不空,就是机关无人接待……几经周折,审计组才艰难进驻。

初步审计 疑点显现

审计人员进点后,首先对内控制度进行调查测试,发现该单位账目多、往来多、调账多,账表不符、账证不符、账实不符。是财务人员的水平所限,还是有意浑水摸鱼?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审计组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对审计实施方案作了适当调整,决定从资金的结算、支付环节入手,加大对下属单位,重点是改制企业的延伸审计力度。随着审计的逐步深入,一些疑点浮出水面:

其一,所属物流市场支付给某房地产公司管理费20万元去向不明。该局下属的原有五大国有公司所在地,因靠近县城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为了盘活土地,并解决有关企业的改制费用问题,经县政府批准,成立了县物流市场,隶属于该局。随后该局又注册成立了房地产开发公司,从事房地产开发。2001年7月2日,房地产开发公司出具收据1张,金额为20万元;同年7月28日又出具收据1张,金额为18万元;内容均是向物流市场收取二期工程开发管理费。其中:以现金结算方式付出20万元,其余18万元通过“应付账款”往来账户转账结算。物流市场将该公司开具的管理费共38万元,记入“开发成本—间接费”。经延伸核实,房地产开发公司,只将其中一笔转账的18万元,作了营业外收入。而用现金支付的20万元,账上没有反映,资金去向不明。

其二,物流市场支付给某国有公司改制费32.5万元去向不明。2003年8月,物流市场在征用所属系统某国有公司土地时,分两次以现金方式支付给该公司改制费合计32.5万元。副局长王某审核批示:经与方局长研究,同意借款,用于彻底解决木材公司前期改制遗留问题,列改制费用。该公司在付款凭证上只盖了单位公章,却无经办人。经延伸,核实某国有公司未将此两笔改制资金入账核算,资金去向不明。

职业敏感使审计人员疑问重重:

38万元管理费,缴纳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缴给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何开二张票据入账只一张?未入账的资金现在何处?

32.5万元改制费,这么大数额为何用现金结算?改制费用为何用借据?为何不入账?没有经手人而领导审批又为何这么详细……

追踪调查 显露端倪

为了进一步查明事实真相,审计组要求该局原领导及相关人员对两笔去向不明的巨款作出合理的解释并提供相关资料。

在核实某国有公司32.5万元大额现金去向时,因公司经理及有关当事人已外出,只好暂且搁置。

进而核查所属物流市场支付给某房地产公司38万元管理费的问题,审计组多次要求物流市场负责人提供有关支出依据,同时要求房地产公司提供20万元不入账的资金去向,对方均找各种理由拒绝提供。

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的敷衍了事,拒不配合,更增添了审计人员心中的疑问。审计组坚定信心,排除干扰,步步紧逼,并决定以经办人员为突破口。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经办人员吱吱唔唔表示,因物流市场运作较好,效益可观,故支付了38万元的管理费,并强调是局党委集体研究决定的。至于用现金方式支付20万元,主要用于业务招待方面的费用,其原始凭证已经销毁。

事实果真如此吗?审计组严谨细致地认真分析每一个疑点,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突然发现一个关键之处:2001年7月支付两笔大额现金,发生在机构合并之时,且均属原系统。会计所说“集体研究”是不是话中有话,会不会乘机构改革之机,集体私分国有资产呢?审计组立即把有关情况向局主要领导作了汇报,局长果断决定:以支付房地产开发公司管理费20万元和某国有公司改制借款32.5万元的资金去向为突破口,外松内紧,封存账册,追踪调查,只要有确凿证据证实审计人员的怀疑,立即移送有关部门处理。有领导的支持,有明确的思路,审计人员信心培增。审计组组长主动找有关当事人了解情况,通过“聊天式”的旁敲侧击,获知2001年机构合并时原某局发放了部分“福利”,但说法不一,多者数千,少者数百。通过进一步政策攻心,陈明利害,经办会计终于说出其中内幕:对转移到某房地产开发公司38万元,除20万元在物流市场直接套出现金外,汇入开发公司的18万元,也通过虚列支出形式套出,主要用于原某局人员集体福利,每人1.5万元,共25.5万元,余额12.5万元用于业务接待费用。至此,问题总算有了说法。

凑巧的是要找的某国有公司经理周某,也外出回来了。审计组立即通知周某来谈话。原以为要经过一番较量,谁知周某却很爽快地承认32.5万元是自己经手拿回的,并声明一直存放在家中,分文未用。审计组认为,32.5万元现金一直放在家中,原封不动长达数年之久,这对搞经营的人是不可能的事。看来周某有备而来,审计组精心谋划,将计就计,为了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先把钱拿来再说。于是责令周某回家取钱,同时指派一名审计人员随行,以防变故。周某只取来28万元现金,同时解释4.5万元用于公司其它开支了。这种说法不打自招:一是明明用了,还说原封不动;二是改制费用怎么用于日常开支呢?审计人员穷追不舍,在事实面前,周某不得不承认,此款并未真正用于改制……该局有关人员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的狐狸尾巴,终于藏不住了!

发现窝案 及时移送

虽然,该局有关人员集体私分国有资产和侵占改制款的问题已暴露无疑,但审计组认为所掌握的问题仅仅是冰山一角。审计人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进一步深挖细查,发现了更多疑点:

其一,物流市场在2001年7月和2000年10月,两次在“开发成本”中列支返还某局人员工资12万元和10.2万元,合计22.2万元,经延伸审计,该局账上没有反映,资金去向不明;

其二,2002年度,物流市场以现金方式支付县国有公司原班子成员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金等各种补贴24.1万元,支出依据不足;

其三,物流市场在“其他应付款”中将某总公司贷方余额8.99万元转出,经延伸审计,某总公司账面没有反映。

鉴于审计手段的局限性,同时为了防止打草惊蛇,审计组根据局领导的指示,及时将发现的问题移送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处理,此案目前已进入司法程序。

第二篇:对经济责任审计中离任审计的分析与研究1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离任审计

一,绪论

1,背景、目的、意义摘要:离任审计,也可以称作是离职审计或者任期终结审计,属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范畴,是指对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或者法定代表人任届期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对其整个任职期间所承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查、鉴证和总体评价活动。通过离任审计,客观评价法定代表人在任期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可以为组织人事部门正确、科学地考核和任作干部提供重要而具体的根据。

背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都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目前我国已经基本进入小康社会。但与此同时很多经济犯罪现象也开始浮出水面,而且在近几年尤为严重。这些年以来,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少数厂长或者经理通过各种手段,借着并不完善的会计系统,产生了各式各样严重的经济犯罪。我国正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审计监督工作研究探索的问题还有很多,加之人们对于经济责任的意识淡薄,会计体制不健全,各种因素更是助涨了一些厂长经理的严重经济犯罪行为,这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早已摆在我们面前,人们却不以为意。从审计部门查出的人数和金额来看,中国的违规和贪腐已经是一个普遍问题,要知道这些厂长经理的行为严重败坏了党的声誉,并对人们的生活水平造成了重大影响,同时也给我们的国家造成了相当重大的经济损失。即便是在审计不断的情况下,各类贪污腐败案件依然是接连不断,而贪污的金额资金更是令人触目惊心!比如,仅仅2005年一年,我国就查出各类违规资金两千九百亿元之多,1998年至2010年10月,审计查出全国领导干部中个人经济问题金额达到20多亿之多,就仅仅通过审计查出的,由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造成的违规问题金额和损失浪费问题金额合计684亿多元。不久前,审计查出56个中央部门报销虚假发票。在已报销的近3万张可疑发票中,有1/6为虚假发票,骗报1.42亿元。其中8个部门本级和34个所属单位在无真实经济业务背景的情况下,利用虚假发票套取资金9700万元。自1998年开始,我国各个级别对领导干部的审计一共有41万多人,其中,党政领导干部有38万多人,剩下三万多人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因此而免职、降职、降级、撤职和其他处分的共计1.81万人,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部门的基友7200人之多。

目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特定受托者)所应该履行的财务上的责任或绩效责任的一种监督手段或方法。离任审计的最主要的职能就是监督,这也是整个审计体制的本质所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旨在通过对审计客体财务责任或者绩效责任的审计监督,来判断责任履行的情况,从来确定被审计者是否有不经济、不忠于职位的行为,以此来确认其是否值得信赖。同时通过审计可确保委托者财产安全。

意义: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离任审计是一项重要的领导干部管理措施,也是会计管理学科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践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虽然已有26年的时间,但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难题未能解决。强化制度建设、优化审计环境和规范审计要义依然是十分必要的事项。通过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首先可以划清经济责任的界限,正确的评价经营绩效。其次,通过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可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再者,离任审计可以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全面评价选拔干部。使得干部监管更加透明化。最后,通过该项设计,可以加强企事业廉政建设,构建预防腐败体系。因此,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是具有制约经济权力、教育、

警示、治罪(间接)作用的。通过审计,对审计客体资产财务管理权进行有效的控制,引导其朝向着安全,高效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对领导干部的迁升、奖惩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两页以上)

2010年12月14日,我国国家审计署总审计师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并回答网民关于《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提问时透露:“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审计制度,但是唯独只有中国在搞经济责任审计。”可见经济责任审计一直是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制度存在,自1985年开始,在我国部分市县审计机关受政府委托开始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进入1986年我国已经开始意识到并且开始对里仁的厂长经理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这种审计形式当时收到了国务院领导们的充分肯定和支持。经过了27年的经济责任审计历程,曾经我国也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审计风暴”,

3,论文内容(1概论 2目录)

4,写作方法

二,基本相关理论(与离任审计相关的理论)

三,正文

1,离任审计

2,现阶段呈现的问题

3,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4,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及改进建议

四,结论

第三篇:分析发挥经济责任审计预防腐败的

分析发挥经济责任审计预防腐败的“探测器”作用

文章来源

腐败是和平时期执政党的大敌,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为了预防腐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其中,经济责任审计即为一种重要的方式。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是现代审计制度在中国的一种创新。1999年5月,我国在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中全面实施经济责任审计。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2010年12月,随着《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出台,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扩大到省部级领导干部。随着我国反腐败形势的日益严峻,认真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对腐败的预防功能,发挥其预防腐败的“探测器”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具有腐败预防功能

经济责任审计是现代审计理论和方法与中国审计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审计制度创新,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安排。它主要是对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审查,并将审计结果报告给委托人的一种审计。在审计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违法违规的行为,将视具体情况移交司法部门、纪检监察以及主管部门处理。慑于经济责任审计查处问题的后果,党政领导干部将认真履行其受托经济责任。此外,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会及时予以纠正,以避免微小的错误发展成为重大的违规违纪问题,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预防腐败的功能。

自1999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审计机关对40余万名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并对存在问题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其他人员移送司法、纪检监察部门进行了处理。具体人数如下表所示:从经济责任审计实践活动来看,通过对违规违纪的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移送司法、纪检监察部门的做法,揭露了存在的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起到了

治理腐败的功能。同时,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揭露腐败,因此能够产生一种威慑作用,使得领导干部减少腐败行为,进而达到预防腐败的功能。从全国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统计表中也可以看出,每年审计的总人数变化并不大,但是被移送司法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的领导干部人数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反映了经济责任审计具有较好的预防腐败的效果。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预防腐败的路径

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预防腐败功能,应当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状况的廉政报告为依托,通过廉政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并借助反腐败信息沟通平台交互反腐败信息。

1.编制领导干部廉政报告。领导干部为了说明在任职期间的工作成果,应当提交廉政报告。该报告包括目标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履行状况说明和个人财产申报表。

第一,目标经济责任。在廉政报告中,首先应当说明领导干部的目标经济责任。目标经济责任是领导干部接受委托任职时所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或义务的目标化,受托经济责任是目标经济责任的内核,通过法律制度形式、聘任合同形式、组织部门的任命书形式或特定领导干部的就职声明等形式,把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目标化为目标经济责任。目标经济责任包括保全责任、遵纪守法责任、节约责任、效率责任、效果责任、社会责任等等。第二,经济责任履行状况说明。在明确目标经济责任的基础上,领导干部应当就其任职期间目标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提供说明,该说明的内容与目标经济责任相对应,包括财务收支情况、内部控制情况、财经法纪遵循情况、组织运营情况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第三,个人财产申报表。官员财产申报,被视为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领导干部应当对拥有的财产情况进行申报。申报的内容不仅包括获得的工资、奖金、红利所得,而且包括兼职收入、馈赠以及个人债权债务等情况。

2.采取廉政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经济责任审计以增强领导干部廉政报告的可信性作为

审计目标,以经济责任审计规范为指引,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实施廉政风险导向审计。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划分为三大步骤:一是实施廉政风险评估程序,识别廉政风险因素,即识别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领导干部错报或漏报廉政信息。在识别廉政风险因素的基础上,评估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廉政风险水平,即评价廉政风险因素是否影响到被审计的领导干部错报或者漏报廉政信息,以及评价其影响程度,并据其判断出是否存在重大廉政风险。二是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即在廉政风险评估程序的基础上,针对评估出来可能存在廉政信息错报和漏报的重点风险领域,开展细节测试,以确定领导干部不存在重大廉政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三是根据获取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判断领导干部的廉政报告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都不存在错报和漏报,并出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除了出具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以外,还应当编制廉政风险评估报告。该报告主要包括导致重大廉政风险的事项、被审计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制度、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这些薄弱环节和漏洞,有可能导致领导干部的违规违纪。

3.打造反腐败信息沟通平台。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预防腐败功能,应当构筑一个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连接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等部门,具有数据的存储、索引以及信息的发布、信息沟通功能。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等部门在信息共享平台的数据库中输入领导干部的主要情况,例如,领导干部的履历、奖惩情况、被举报情况、审计结果等信息。这些信息设定相应的密级,信息使用部门根据权限,利用共享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审计部门利用纪检部门输入共享平台的举报信息,根据了解的举报内容,在进行廉政风险评估时把举报内容作为重点审计领域。纪检监察部门根据审计部门输入的共享平台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确定是否对领导干部进行进一步调查,也可以根据廉政风险报告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确定是否对领导干部进行深入调查。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管理时,将共享系统中的审计信息和纪检监察部门的调查信息作为干部任免的参考。此外,审计部门可以利用该平台的信息发布功能发布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也可以利用该平台反馈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情况。审计部门根据反馈结果,跟踪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改进情况。

第四篇: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

为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节约工程建设资金,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作为项目的投资方必须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和项目投运后的效益评估与分析,正确评价项目的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水平。下面我就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 进行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的必要性。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就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和所占用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对于提高项目决策科学化水平,促进投资活动规范,改进项目管理和提高投资效益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1、有利于促使投资方加强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高项目的决策水平;

2、有利于控制项目投资造价,通过对批准概算审计、概算执行情况审计、投资效益评估,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对于控制工程造价起到积极的作用;

3、通过对项目投资效益的评估与分析,全面评价项目投资决策的可行性,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预测正确性。

4、总结建设管理和经验,通过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找出在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建设。有利于改进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二、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的原则。

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投资项目,其风险程度、外部环境和不确定因素也不同,应当采取相应的效益评估与分析方法。真实反映项目的投资效益是项目投资效益分析与评估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项目评估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投入与产出的观念。评价时不能只考虑项目的直接投资,还要考虑相关投资,大型项目还需考虑主体项目的配套是否同步建设,以发挥综合效益,产出必须大于投入,获取最大的投资效益是项目投资的最终目的,

2、建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不同时段其资金的时间价值是不同的,可参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及行业平均收益率来计算项目的投资净现值和投资收益率,以正确反映项目的盈利能力,评估其投资风险。

3、建立项目机会成本及边际收益的观念。机会成本就是投资本项目放弃其他项目投资的损失,边际收益就是考虑项目建设所需材料和设备及生产稀缺的主要原材料和主要产品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价格波动对投资成本和经营效益的影响,这对于选择投资项目决策时十分重要。

4、建立合理的判断标准。在进行投资审计效益分析与评估投入与产出时,应以国内现行市场价格为基础,同时还应考虑供求关系、销售运输方式、建贷利率、营销方式等因素对投资收益的影响程度。

5、要考虑投资风险。任何投资决策都有风险,一般来说项目投资风险越大,投资收益率越高,我们要通过趋势分析进行概率测算,估算项目投资实际存在的风险水平。

三、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

运用专门的投资效益评估与分析方法,对项目投资经济指标、批准根据的合理合规、概算执行情况、建设进度及综合生产能力、投资收益率及投资控制效果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以促使全面提高项目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一)、项目投资经济指标审计。

通过计算项目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及投资偿还期等经济指标,审查投资效果是否可研报告中预测的经济指标值,来判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可研报告编制的正确性。

1、复核净现值。根据已完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和实际投资额,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计算该项目实际净现值,如果净现值为正数,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现值大于现金流出量现值,表明该项目投资实际报酬率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

2、复核现值指数。根据已完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与实际投资额,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计算其现值指数,如果现值指数大于1,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现值大于现金流出量现值,表明该项目投资实际报酬率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 >

3、审核内含报酬率。内含

报酬率是指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根据已完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现值与实际投资额现值,计算其实际报酬率,判断实际报酬率是否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和同行业投资收益率。

4、审核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在不考虑现值的情况下计算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投资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实际投资额之比,投资利税率为税前利润加其他应上交税之和与实际投资额之比。

5、审核投资贷款偿还期。一般投资项目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为银行融资,项目投运后,财务现金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项目的贷款偿还能力,通过对财务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流量在考虑贷款利息的情况下如实计算项目贷款实际偿还期。

上述五项目经济指标是评价项目投资效益的重要方面,净现值和现值指数反映项目方案的可行程度,内含报酬率、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反映项目的盈利能力,贷款偿还期反映项目偿还贷款的能力。通过上述审核和计算,并与项目可研报告所预测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项目实际投资效益与预期效益的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并评价可研报告的编制水平和预测能力。

(二)、项目批准概算合理合规性审计。

批准概算是按照国家规定的定额、指标、价格指数和费用标准,根据建设内容在项目开工前计算编制的,它是确定项目投资规模,控制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对批准概算合理合规性审计可以用好管好建设资金,购置适合的设备,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同时还有利于项目建设单位改善管理,防止损失浪费,提高投资效益。概算的合理合规性审计主要内容:

1、概算合规性审查。审查批准概算是否经有权部门批准,概算的编制是否与批准的计划任务书规定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相符,有无人为压低或抬高概算的现象,概算编制所依据的定额、指标、收费标准及设备价格是否符合规定。

2、概算经济合理性审查。审查项目设计是否按生产和工艺的要求作了合理的全面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大的设计变更对投资造价和建设工期的影响,主要生产车间与辅助生产车间的生产能力是否配套,对“三废“的处理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项目建成后是否形成综合生产能力。

3、概算调整合法性审查。批准概算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由于材料设备的调价、汇率的变动等原因,需对原批准概算进行必要的调整,对调整概算的审查,重点把握调整的理由是否充足,调整概算的范围、幅度、金额是否适当。

加强概算的审计,核减高估多算部分,可以促进施工企业加强施工成本核算,同时合理的概算加上必须的考核措施能调动建设单位的积极性,批准概算合理合规性的审查,对于控制项目投资总额,提高投资效益起到直接作用。

(三)、概算执行情况审计。

批准概算是控制项目投资造价的基本依据,国家审计署关于《建设项目概算执行情况审计实施办法》规定,重点对建设成本、资金使用、设备材料的领用、其他费用的列支等对照批准概算,审查其开支的合理性和合规性。

1、审查建设资金的到位情况及使用。重点把握建设资金的来源是否合法、是否按投资计划及时到位,建设资金是否存在转移、侵占的挪用的问题。

2、审查已安装设备和不需安装设备(含辅助生产设备)。根据批准概算的设备清册,逐项核对已安装设备与设备清册和一致性,对多列支的生产设备要作调整,审查设备价格是否按中标价加合理的运杂费列入决算,有无存在乱加价的问题;对辅助生产设备按台数和金额两个方面进行控制,重点关注以套为单位进入决算设备的明细,防止夹带便携机等个人用品。

3、审查建设成本及收支的合规性。重点在建设成本的归集是否按规定执行,计算是否正确,有无将不合理费用挤入建设成本,重点审查往来款项是否真实和合法,有无存在“帐外帐”和损失浪费的问题,清点剩余物资,评价物资采购计划的正确性和物资管理水平。

4、审查其他费用列支的合理合规性。重点把握建设单位的费用开支、前期工程费、生产准备费的列支手续及标准是否合理合规,建贷利息的分配是否按规定分摊,动用基本预备费是否有充分的理由及相关手续等。

通过概算执行情况审计,可审减不合理和不合规的费用,达到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四)、建设进度及综合生产能力审计。

建设进度及综合生产能力会影响投资效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其结果将有利于加快资金周转,减少建贷利息支出,迅速形成生产能力,控制工程造价。而综合生产能力的形成对项目的盈利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进度的审计主要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1、建设工期的审查。应将实际建设工期与计划工期、同类型项目建设工期相比较,并分析单项工程计划进度的执行情况,分析原因,作出公正的评价。

2、未完工程的审查。

它反映项目建设进度和投资效果,应将在建项目累计投资额与已完项目累计投资额相比。

上述二个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项目建设的速度和效益,审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

综合生产能力审计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1、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水平的审查。生产是指项目投运后新增生产能力与设计生产能力相比,它反映项目建设形成的生产能力和是否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要求。

2、这到设计生产能力时间的审查。大型项目投运后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和消缺完善,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到设计生产能力水平,若在时间上提前达到设计能力,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项目盈利能力提前。

对达不到设计能力的项目,审计要查明其原因,并计算因此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

(五)、项目投资风险的审查。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大,时间长,涉及方方面面,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或建成投产后外部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需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

我们在对项目投资效益进行评估与分析时,除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投资机会成本、物价指数等因素外,还需考虑如市场供求关系、供货及运输方式、贷款利率、营销管理机制等一些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会对我们计算的一些基础数据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投资效益评估与分析时需对不确定因素进行计算。

1、盈亏平衡分析。即项目投运后,对产品产量、销售价格、变动成本、国定成本及利润进行盈亏平衡分析,确定其盈亏平衡点的产量,分析项目创利能力和抗市场波动风险能力。

2、敏感性分析。工程实施过程中和投产后,受到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销售价格和利率的变化因素影响,由此而造成对项目投资收益的影响等进行敏感性分析,计算其变动对项目投资效益的影响程度。

四、结束语。

项目投资效益审计是以项目投资活动为主线,注重建设管理和投资效益评价,促使项目反映的财务数据更为真实可靠、投资决策是否正确、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的投资效果,评价项目投资活动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并且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或建议,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项目投资效益审计是基本建设投资审计领域新的内容,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金融组织对建设项目开展评估与分析工作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世界银行对项目的评估与分析常以项目投资效益审计的方式进行,我国开展此项的时间不长,本文就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方面作一点探讨,供参考。

第五篇: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审计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审计制度的日渐完善,审计在社会发展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国家审计署发动的“审计风暴”席卷全国,将审计作为公众监督政府的有力武器,作为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公众信誉度的一种手段。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的发展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和日益突出受到了阻碍,使政府审计未能有效地在其中发挥应有的审计监督作用,导致监督难度加大。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阶段,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审计为社会公众服务,如何更好地用审计架构起公众与政府彼此信任的桥梁成为需要紧迫解决的课题。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发展的“新常态”时期,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推动着企业投入到改革的浪潮中。国有企业也不例外,国有企业的产权重组,将是大势所趋。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明晰国有企业的产权归属,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做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推近国有企业在新常态下有更佳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以国有企业审计的经济学视角,分析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审计面临的挑战,及国有企业审计的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常态 国有企业审计 经济学分析

一、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有企业迎接新挑战

党中央在新周期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新变化的重新战略判断,提出“新常态”这一概念深刻揭示了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特征。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的“新常态”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基础。这就要求企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治理机制,打造公司治理的“新状态”,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同样处在“新常态”这一环境下的国有企业,必然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

国企该如何应对这一“新常态”?国务院目前发布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给予明确要求和清晰表述,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方针和具体要求。《意见》指出国有企业审计改革要积极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固有资本配置结构要调整,国有企业审计产权归属要明晰。国有企业委托人及代理人要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其基点是要为公众服务。国有企业审计的目的在于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揭露经济风险、促进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国有企业审计不仅要重视单个企业的风险、效益,也需要关注行业整体的风险、效益。

国有企业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就需要进一步开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于在制度体制创新上下功夫,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和效果。基于改革中的重难点问题,应从实际出发,累积经验,优化政策,循序渐进推动改革。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提高企业效率为重点,努力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国担当着重要核心载体的角色,是党执政的强大经济基础,更是我们党实现经济社会管控的重要组织手段。所以,国企主动适应新常态,必须保证国企党的建设同国资国企改革同步推进,更要有新境界、新能力、新作为和新作风。

二、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审计的经济学分析

(一)国有企业审计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1.审计委托代理理论简介

委托代理理论最初是由一些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了深入研究和解决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激励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即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来激励代理人。罗斯(Ross.S,1973)提出:“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了”,这形成了现代意义的最早期委托代理理论的概念。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当委托人赋予某一个代理人一定的权利时,委托代理关系就此开始建立。但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目的和追求的利益各不相同,这必会产生两者的利益不协调问题。因为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获取的信息是有差异的,因此委托人是不可能完全有效监督代理人的,委托人难以有效判定代理人是否倾尽其最大努力去使企业利益最大化,并且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制度限制,代理人就可以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性采取机会主义的“ 搭便车”行为, 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经济人假设下,代理人利益与委托人利益之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差异,代理人极可能为追求自己利益而损害委托人利益。

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正是审计活动产生的理论基础。现代契约理论中指出,企业是由一系列的契约组成的,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正是契约理论的分支。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委托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委托人似乎在委托关系中处于劣势端,不能获得比代理人更多的信息。而代理人很可能凭借着自己的信息优势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因此委托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采取多种措施手段对代理人的工作进行监督,例如制定出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代理人的行为或者是聘请独立的第三方对代理人的工作进行评价、监督,审计就在这种发展趋势中诞生。

经济学同样提供了形成审计理论基础的条件。经济学随着社会变革而不断发展,并且与许多相关学科融会贯通,使其理论体系愈加完善。如经济学中,关于“理性人”的假设,其本质上是基于哲学中关于“人性本恶”的观点提出的。“人性本恶”理论认为由于人的自私自利本性,其自身的内在动力,不足以使其自觉地履行义务、遵守规则。由此产生的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每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自私自利的!”即每个人在有限理性的情况下都会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都分别追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各自不同的追求目标导致两者在行为上产生差异,因此委托人希望借助外部力量对代理人形成监督和制约,审计无疑就成为了一项有效地手段。

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表明了审计始终处于这样的委托代理关系之中,一方面委托人将自己的财产委托给管理者即代理人进行管理,同时又授权审计人员对代理人任务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督。代理人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获得尽可能全面而且有效地信息,对财产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收益、风险、损失等情况了如指掌,来评价自己的管理工作履行情况,但委托人由于其处境的特殊性,无法获取与代理人对应的信息,使得委托人对代理人的工作不能恰当的进行评价。这时候审计的作用即是作为公正独立的第三方使得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对称,保证代理人所提供信息的真是有效性。

2.委托代理关系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

在现代国有企业审计关系中,审计服务的对象“实际委托人”缺位,由此产生道德风险。因为审计的服务对象“实际委托人”实质上是社会公众,并且此时的审计结果具有外部性和公共性的特点以及实际委托人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较高的交易成本,这直接造成了实际承担并支付审计费用的对象就变成了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为了自身利益,并不大可能选择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同时有可能通过审计费用或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施加限制,因而审计关系的本质就变成了由被审计单位作为买方在市场中为自己选择会计事务所对自己的财务报表、经营成果等进行评价。这个市场本身就缺乏一定公正性,被审计单位会尽可能选择自己满意或能够做出对自己有利评价的会计事务所,而会计事务所很少有选择委托人的实力,尤其是当前的会计市场竞争激烈、市场规范并不完善。而在这样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对监督者——会计事务所影响最大的就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它可以有权决定会计事务所的选择。因而会计事务所为了自己本身的利益,可能会更倾向于维护管理当局的利益,违背股东、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会计中介组织就会产生扭曲正常的委托代理关系的道德风险。

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通过“收买会计原则”使得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道德风险进一步加深。被审计单位依法在规定时点披露自己的财务信息、经营成果,这些信息与市场上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密切相关,并且有可能存在利益上的冲突,因此被审计单位通常会采取“有预定偏向的做账方式”在粉饰财务报表。这时候会计事务所通常会有两种选择:一是拒绝,二是被收买。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拒绝审计又会损害会计事务所自身的利益,是不符合市场游戏规则的,剩下的只有收买。

3.委托代理关系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

阿克劳夫(1970)提出的旧车市场模型为逆向选择理论产生奠定了的理论上的基石。他指出:“在旧车市场上,逆向选择的产生是由于买方和卖方对于有关车辆质量信息了解的不对称性”。卖方了解车的真实的质量情况,而买方不知道,他只知道这类车的平均质量水平,因此他只愿意支付一个平均质量的价格。这样就会导致高于平均质量水平的车因为价格太高卖不出去退出市场,而质量较低的车就会充斥了汽车市场。这样会导致汽车市场上的质量会不断下降,买方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随着下降,最后较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留下的却是价格低廉并且质量低下的车。

由此可知,在审计市场中被审计单位将审计业务委托给聘请的会计事务所后就失去了对审计过程的实际控制权,会计事务所按照合同的约定执行审计工作并出具审计报告,并且收取相应的审计费用,这时被审计单位可能就会用审计费用对会计事务所形成制约。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第一层次需求是生理需求,即要吃饭、穿衣等,只有在第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果注册会计师追求高水平的审计质量,不仅会增加审计成本降低会计事务所的收益,还会在会计市场上因为“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则而失去市场份额。因此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会计事务所必然会放弃追求高水平质量审计,选择通过简化审计程序获得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审计市场就出现了和旧车市场一样的“逆向选择”问题。

4. 委托代理中的监管弱化问题 当前中国审计大环境下约束机制不完善、监督环节力度不够、惩罚机制不落实等问题,导致注册会计师及会计事务所的违规违法行为不易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也很能行使实质意义上的处罚,因此不能对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事务所形成有效地监督和制约。

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很难突破,前期在会计师事务所改制过程时加入资合的成分,这使得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然而与会计师事务所两权合一的形式大相径庭的公司制主要采取的是两权分立的形式,由此造成组织形式和运作过程中的冲突。在这种制度下,会计师事务所的所有者只以出资额为审计赔偿承担有限责任。当违规所得大于违规成本时,此时注册会计师违规可能性更大,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并且如果注册资本越低,注册会计师出现审计赔偿时限额也就越低,就越有可能发生违反道德风险的情形。

(二)国有企业审计特定的委托代理产权关系

国有企业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审计则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物,并且受托公共经济责任的存在则是国有企业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当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财政收入也会相应的成倍增长,国家为了加强国有企业的权力制衡和防止管理人员腐败,客观上要求强化财政监督。不但要监督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且要求监督财政收支的有效性,以便节约财政资金、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公众对于受托经济责任了解的逐渐深化,对所有者的角度来说,过去那种单纯只需要受托者对其管理的财务资源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负责是远远不够的,所有者还要求其对支出的效益性负责。否则,受托经济责任就是不完整的。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比较严重的现状是产权归属不清晰,利益分配界定难。经济新常态下,出资人及投资份额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而不断的变化,产权界定已成为收益分配的核心问题。从审计情况看,对企业不同来源资产所有权的界定、企业专项基金形成资产产权归属的界定及投资方式形成的资产产权界定等,审计并无相关政策依据做出衡量,造成利益分配界定难。

在国有企业审计中,国有企业审计存在着多重的委托-代理关系。首先,国家代表公众委托政府管理企业,然后政府委托经营者经营企业,或是说政府受托代管企业,最后经营者受托代理经营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双方是各级政府或人大与管理使用资金的部门、单位和项目执行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委托代理关系明显存在两个层次:一是政府与资金分配管理部门。政府作为委托人,部门作为代理人。二是分配管理资金的政府组成部门与具体项目负责人或项目单位。部门作为委托人,组成具体项目单位或负责人作为代理人。但由于我国存在特殊的审计体制,国有企业审计则表现特定委托代理关系,为审计机关受政府委托对政府自身行为(包含对政府组成部门、项目单位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进行监督,对社会民众负责。近年来,也出现部门单位委托审计机关对其管辖的资金进行审计的情况。

三、 新常态下深化国有企业审计的建议

(一)完善激励制度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一般情况下,在国有企业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国有企业审计对于制止和防范财务信息失真、国有财产流失具有重要作用。虽让它也存在一些漏洞和缺陷,但它对于缓解和调节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也为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新常态下,要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引导代理人去追求委托人的目标,使其行为符合委托人的利益,从而实现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兼容。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就是改变传统政府行政制度下责任划定模糊不清的状态,由过去的制度约束向明确的绩效指标考核转变,改变以往试图仅仅通过规章制度、规则等方式来约束、控制违规行为的发生,进而采用一系列的绩效考核指标来评价国有企业的绩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地激励政府组织内部的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和成本意识。政府部门为改进自己的绩效、赢得公众的信任,开始重视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着手制定绩效指标,发展和使用绩效评估技术。

(二)建立国有企业外部监督机制

新常态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过去那种查处违纪违规为主的国有企业审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所以应对国有企业审计的思路进行调整,要将国有企业审计的工作重心由合法合理性转移到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上来。

经济新常态下通过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委托人通过加强监督,获取代理人所掌握的内部信息,降低其讨价还价的能力,可以抑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动机。进一步加强社会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等专项审计中的作用,应该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间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从而能更加有效的监督国有企业。社会审计应该加强对国有企业经济决策合法性与效益进行评价,从而改善国有资源管理并保值增值。通过大量实践发现,要求社会审计部门完善制度出具的审计报告与国家审计局之间可以相互共享,这一决策不仅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审计资源也适当避免国有企业的重复审计监督现象。

国有企业外部监督机制指国家审计机关通过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很显然审计机关在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有企业非完整的市场行为,不仅模糊了政府与市场在经济发展的作用界限,而且引发了许多现实问题及理论争议和实践分歧,并影响着市场经济国家对国有企业外部监督结构的选择。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外部监督机制有助于:第一,解决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引发的矛盾。国有企业存在着多重的委托代理关系,国家代表公众委托政府管理企业,政府委托经营者经营企业,或是说政府受托代管企业,经营者受托代理经营企业。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上和目标上的不一致产生了两对矛盾:政府政治目标、社会目标与国有企业经济目标的矛盾;政府政治目标、社会目标与政府官员个人利益目标的矛盾。第二,解决委托者和代理者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问题。在国有企业代理关系中,所有者与经营者相比在掌握企业信息方面处于劣势地位,由此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代理问题应运而生:审计机关监督国有企业财务信息,既可以直接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能据以奖惩国有资产经营者,减少国有企业经营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新常态下对于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的外部监督机制,可以采取一下手段:第一,完善法律,加强政府审计对国有参股企业进行审计监管的法律保障。目前,法律没有对政府审计如何对国有参股企业进行审计监督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样不利于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审计的三项“功能”,进一步深化审计工作,审计机关要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按照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要求,高度关注中央和地方有关政策的执行效果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入分析内部管理、相关政策、体制机制等各方面原因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有效抵御金融危机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 “预警 ”功能 ,揭示企业经营风险, 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国家审计要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预警”功能,有责任更早地感知风险,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抵御风险的建议,从事后补救逐步向事前防控风险的审计理念转变。充分发挥“揭示”功能,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维护经济社会稳定有序发展。我国国有企业审计的目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以查错纠弊为出发点。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下的国有企业审计的目标思路应及时调整,即促进党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落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防范”功能,促进企业规范运行,保证经济平稳发展。国有企业审计要逐步改变局限于对国有企业实施检查的观念,切实加强服务意识,注重发挥“防范”功能。第二,健全政府审计,发挥政府审计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审计监督作用,是政府审计机关全面履行其法律职责的重要途径。明确职能,重点发挥政府审计对其他监督部门的再监督。政府审计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实现监督:首先,明确政府审计的使命是保证整个企业的安全和效率,以使所有股东的整体利益最大化,进行改制国有企业的效益审计;其次,改变政府职能,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树立“政府服务人民”的新理念,尊重非国有股股东权益。加强审计创新,研究针对国有控股企业审计的新途径、新方法,找到政府审计和非国有股股东的利益共同点,从而使政府审计在保障国有产权利益的同时,也能对非国有股股东权益产生积极的保障作用。

(三)适应新常态、积极创新求发展

作为国家经济中不可或缺力量的国有企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愿景的引领下,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下,为进一步激发市场蕴藏活力,再次掀起国企再改革的高潮。如何做好在新常态下的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是现阶段政府审计的重头戏。

一是正确认识新常态,为审计监督全覆盖打好基础。经济发展新常态,可能会长期存在。这就要求国家审计部门在制订审计规划和计划时,根据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把常规审计与主题审计相结合,项目计划与中长期计划相结合,实现项目策划全覆盖。利用目前已搭建起审计对象数据库,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轮审办法,使经济责任审计由离任审计向任中审计转变。

二是加大监督力度切实发挥审计作用,搞好审计项目统筹规划。强化各类专项资金审计,确保各项资金拨付到位、合理使用。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最大限度地防范财政投入风险。

三是积极创新审计方式方法。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广泛的运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审计手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主要特征的风险导向审计成为现代审计的主要方法。加强审计系统的硬、软件建设,促使审计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与企业会计管理现代化水平同步发展。当前审计部门应积极配备必要的电脑设施,并组织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同时应加快将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引人企业审计,努力实现审计手段的现代化和办公条件自动化。同时,坚持实行“面上收缩,点上深人,以点带面”的企业审计工作方法。坚持把企业财务审计、其他项目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运用企业内部控制评审与审计抽样技术的现代审计方法。

四是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效益审计,一方面可以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也可以落实新形势下“为企业服务”的审计思路,切实做到审计与被审计目标一致,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对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找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扭亏增盈,提高经济效益。其有效做法之一是在同行业选择条件大体相同,而绩效不同的企业进行效益对比审计。通过对企业深人进行审查、取证和评价,总结效益好的企业在改制改组和资产重组、调整产品结构、坚持技术开发和进步、提高产品质、开拓市场、加强企业管理、盘活资金等方面的成功经脸;找出亏困企业在经营管理各方面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与建议。同时应由点及面,为面上的国有企业调整结构,改进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及提高资产营运效益等,提供有益借鉴和经验。

上一篇:坚决维护党的政治纪律下一篇:纪检工作座谈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