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社会下的历史建筑文化与的传承

2024-04-17

浅析现代社会下的历史建筑文化与的传承(共8篇)

篇1:浅析现代社会下的历史建筑文化与的传承

现代社会孝文化的传承探讨论文

一、“孝”的内涵

孝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从古至今,敬老行孝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人人都应该遵循它。从“孝”的字源来说,是儿子搀扶老子或者是儿子背负老子的意思,它表达的是对父母尊敬与爱的情感与行为。《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孝,善待父母也,从老省,从子,子承父业。”汉代贾谊在《贾子·道术》中指出:“子爱利亲谓之孝。”综上所述,孝是子女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和爱戴,即赡养和尊敬父母就是孝。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其基本涵义包括:

首先,善事父母。孝既包括对父母的物质奉养,又包括对父母尊敬与爱戴。孔子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荀子说:“能以事亲谓之孝。”从中看出,奉养父母,尽心尽力地替父母做事都是孝。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这表明尊敬父母是孝的最高表现。为父母解决吃穿住行的问题比较容易,但体贴与爱戴父母,给予父母精神方面的奉养,是更高的一种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

其次,尊祖敬宗。自从周代开始,孝的主要内涵开始包含尊祖敬宗,而且施孝的方式主要表现为祭祀。《礼记·祭统》指出:“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孔子在《论语》中也强调:“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即其证明人将孝的伦理观念寄托在最普遍的宗庙祭祀仪式上,而祭祀的精神实质则在于尊祖敬宗。

再次,传宗接代。如果说祭祖是出自于对祖先的崇拜,那么传宗接代则是对生殖或生命的崇拜。《孟子·离娄》指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也提到:“孝有三:大孝不匾,中孝用劳,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都把传宗接代摆在首位。孝作为人口绵延的一种保障,要求人们把组织家庭和生儿育女作为最基本的、最义不容辞的义务,否则将被社会所歧视和惩罚。

最后,爱护自己。儒家认为子女传承着父母的血脉,生命是父母对自己馈赠,因此儿女一定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能轻易地毁坏和伤害。比如《孝经》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此,爱护自己,是对孝深层次的领悟。

综上所述,传统孝文化中养老、尊老、敬老和爱护自己的伦理观念对于调整家庭伦理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现代社会借鉴。然而传统孝文化中也有其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传统孝观念强调“无违即孝”,它重视父母的绝对权威,忽视了子女的独立人格与自由,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的自由平等和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不相符合。传统的孝道过分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和重男轻女的思想也与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的思想相悖。传统孝观念倡导祭祀、认同死得全尸、重视土葬等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器官捐赠、火葬、保护耕地等相矛盾。所以,在孝文化的传承问题上,我们应该吸取其合理有益的部分,对于其中不合理不符合时代精神的部分应该予以摒弃。

二、当代社会“孝”观念与行为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会历史的不断变迁,孝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被现代人所忽视,人们的孝意识逐步弱化,在“孝”观念与行为上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关系的和谐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一)当代社会中较为普遍地存在不能供养父母的现象

所谓“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向父母提供经济帮助和生活照料,是中国传统孝文化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为人子女最基本的义务。然而,当今社会出现了许多明显的孝道缺失现象。有些子女认为父母是累赘,是家庭的负担,不给父母最基本的生活保证金,甚至虐待父母,使父母晚年生活没有保障。据全国人大代表翟玉和在自费出资10万元组织三个调查组对中国农村养老现状的调查,10401名调查对象中与儿女分居的比例是45. 3% ;三餐不保的占5 % ; 93%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种养业农活85%自己干,家务活97%自己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养老问题的深思。

(二)现代社会中较为普遍地存在不能体谅、尊敬父母的现象

孝敬父母不仅仅表现在物质的奉养上,还需要在态度上体谅尊敬父母,给予父母充分的爱和情感的支持,使父母在精神层面上体会到儿女的一片孝心。首先,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和多元化加重了代际冲突,影响了两代人之间正常的感情沟通。加之当代年轻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渴望自由与独立,十分迫切地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这使得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更加尖锐。当他们在生活中与父母意见相左时,有些人不能与父母有效沟通,大声顶撞,大打出手,甚至出现弑父弑母这种骇人听闻的事情。比如南京一个13岁少年要钱上网不成持锤杀母的新闻,不能不让我们痛惜和深思。其次,有些年轻人认为自己的父母过时老套,不尊敬父母的生活和情感,面对父母的嘘寒问暖,表现出极其不耐烦和嘲笑。再次,许多子女不顾家庭经济现状,盲目攀比,讲究名牌和排场,认为花父母的钱就是天经地义,安心地“啃老”,拿父母的血汗钱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无视父母的期待,对工作和学习放松懈怠,整天吃喝玩乐,虚度时光。最后,有些人认为给予父母物质上的奉养就是在尽孝,并不关心父母的日常生活和身体情况,不经常回家看望父母,陪伴父母,忽视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没有给予父母精神上的陪伴与慰藉。

(三)现代社会中较为普遍地存在自伤、自杀等伤害自己的现象

为人子女者应该珍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不做令父母为自己伤心难过的事情。“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它告诉我们说,我们的生命是父母赋予我们的最大的财富,我们尊重自己的身体,就是敬畏生命,孝敬父母。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无形的压力,当面对生活、工作、情感等挫折时,他们没有选择积极地面对和寻找正确的解决方式,而是采取一些伤害身体的做法来进行宣泄,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对生命的亵渎,也是对父母的不负责,给父母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这是孝意识缺乏的一种表现。国内的一些学者曾经对大学生自杀的观念进行过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有自杀观念或绝望感的发生率为8. 89% -18.53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

三、传承优秀孝文化,促进现代社会和谐发展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孝文化具有很强的道德教育功能,对于调整家庭伦理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极其重要。因此,应该以传统优秀孝文化为切入点,提高整个社会对孝文化的认识,并践行孝文化,促进我们整个民族整体道德修养水平的提升。

(一)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孝道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对传播优秀孝文化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首先,父母应该努力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源于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亲密的接触,是对创造和哺育自己生命的人的爱戴。父母要理智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既不能溺爱,更不能虐待,只有形成平等、和谐、友爱的亲子关系,才能激发孩子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爱与尊重。其次,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深化对孝的理解。父母有意识地让孩子知道母亲怀孕的艰辛与生产的痛苦,使子女明白生命的`可贵,进而使他们敬畏生命,爱护自己的身体;有意识地使子女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苦和挣钱的不易,明白父母为家庭、为子女所付出的所有努力,体会父母对他们无私的爱与奉献,从而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父母的感激与敬重。再次,从具体小事入手,培养孩子行孝的行为习惯。父母有意识地指导和训练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能表达对父母爱与尊敬的事。比如打扫卫生、洗衣服等简单的家务事,给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制作生日小礼物,节省零花钱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孩子孝的行为习惯。最后,父母要言传身教,发挥表率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将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充分阐释了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所以,家长们应该从日常生活开始,关心父母的衣食住行和身体状况,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聊聊天,多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慰藉。久而久之,子女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尊敬父母、孝顺父母的言行。

(二)发挥学校的主导性作用

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弘扬优秀的孝文化要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孝道教育。首先,完善孝文化教育的内容。现代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很少正面接触传统文化,对《论语》《孝经》等经典知之甚少,甚至对《二十四孝》中以前那些耳熟能详的孝德故事也一无所知,缺乏最基本的孝道观念,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孝”,什么是“不孝”,进而激发学生孝的情感。其次,开辟多种孝道教育途径。学校除了利用课堂、专题讲座等形式将孝意识传递给学生,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孝道教育实践活动,使人们践行孝道,培养孝的行为习惯。学校应抓住各种机会,结合时政教育、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以孝敬父母为主题的各种教育活动,如“孝敬父母月”活动,为父母洗一次脚、帮助父母做家务等。使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表达对父母的爱与尊敬,进而培养他们的孝道意识,养成尽孝的行为习惯。学校也可以利用话剧表演、电影观赏等形式,让学生形象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使他们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也能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父母。最后,开展网络教育,搭建现代化平台。现代学生利用网络的频率非常高,几乎每天都会接触网络,由于现代的网络平台非常多,所以学校应该利用网络优势来为孝道教育提供新的平台。如开通微博,传递学生尽孝的感动瞬间;组织大家进行有关孝的微电影和话剧的制作,捕捉并感受尽孝的温暖瞬间;建立BBS论坛,让人们说出在与父母沟通时候遇到的困扰,并给予帮助;建立人人公共主页,分享世界各地孝文化的异同,深化人们对孝的认识等等。

(三)发挥大众传媒的引导性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成为文化传播、信息沟通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大众传媒技术,宣传和倡导有利于孝行的舆论,营造有利于孝行传播的媒介环境,强化人们的孝意识,使其自觉践行孝道。一方面,大众传媒要加强孝文化的正面宣传,弘扬正能量,从而感染人们,使其受到鼓舞,学习先进人物,践行优秀孝文化。通过播放《常回家看看》和《感恩的心》歌曲和“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宣传片等方式,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必须把孝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去,培养孝的行为习惯。通过《感动中国》《孝行天下》等栏目,宣传孝顺父母的感人事迹,给人们以启示和鼓舞。另一方面,大众传媒要加强对孝的监督。大众传媒要对各种孝行异化现象进行分析、批判、鞭笞,逐步地在全社会营造孝教育的良好氛围。在现实社会中,一些虐待父母、抛弃父母的恶行时有发生,通过大众传媒的监督与批判,对他们这种恶劣的行为进行批判与鞭答,引起人们的警醒与反思,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孝顺父母为荣,虐待父母为耻,激发人们自觉形成履行孝道的内心信念,选择孝敬父母的道德行为。

(四)发挥法律的规范性作用

孝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依靠道德的约束,还需要法律的规范。我国的法律,比如《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有关于养老敬老的相关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大部分侧重于物质或经济方面的赡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父母精神上的奉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与时俱进地纳入法律的范畴。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我们应该按照法律规定,严格地贯彻和实施这些法律,让父母的权利得以实现,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当然,对不孝的行为应该给予惩罚,引起人们的重视,鞭策人们自觉地履行尽孝的基本义务,用制度和法规来保证孝道的实行。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孝文化中养老、敬老、尊老和爱护自己的伦理观念对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传统孝文化的传承,深化对“孝”的领悟,自觉践行孝道,孝敬父母,从而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2:浅析现代社会下的历史建筑文化与的传承

-------------------------

编辑整理: http:///文章来源:新浪

篇3:浅析现代社会下的历史建筑文化与的传承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至2006年住院的Ⅱ型糖尿病患者62例, 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男30例, 女32例;年龄 (57.12±5.64) 岁;病程 (6.73±4.31) 年。所有病例治疗前尿微量白蛋白 (UAER) 在 (30~300) mg/24h, 血Cr125mmol/L, BUN7.1mmol/l, 无急性并发症, 心肝疾病和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均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在糖尿病饮食、口服降糖药等常规治疗相对恒定下, 治疗组给予葛根素300mg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 1次/d;对照组给予能量合剂静滴, 1次/d。两组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尿UAER、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 、血β2微球蛋白 (β2-MG) 、尿UAER、INS、C肽用放免法检测;血液流变学应用国产L100型自动电子计时粘度计测定;FBG、2hBG、TC用美国产BECKMAN CX5全自动生化仪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表示, 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变化

治疗组治疗后UAER、β2-MG明显降低, Ccr则无明显改变。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

2.3 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 (MAP) 变化

治疗组治疗前MAP为 (14.88±1.56) kPa, 治疗后为 (12.14±1.09) kPa, 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 ;对照组治疗前MAP为 (14.68±1.48) kPa, 治疗后为 (14.46±1.52) kPa, 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 5) 。

3 讨论

葛根素是从豆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干燥根中提取的单体-异黄酮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其能降低血液粘度, 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TXA2的水平, 并能使明显增高的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及肾素活性降低, 扩张微动脉, 改善微循环。糖尿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 而微循环障碍是导致糖尿病的病理学基础。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近来研究表明其与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异常、蛋白非酶糖基化、氧化应激损伤及多元醇通路激活等因素密切相关。

摘要: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62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治疗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素。两组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组前后血液流变学、尿微量白蛋白 (UAER) , 血β2微球蛋白 (β2-MG) , 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 , 平均动脉血压 (MAP) 及空腹血糖 (FBG) , 餐后2h血糖 (2hBG) , 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空腹胰岛素 (INS) 、空腹血清C肽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血液粘度明显改善 (P<0.05) , 尿UAER, 血B2-MG, MAP等明显降低 (P<0.01) , 而FBG、2hBG、TC、INS、C肽均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葛根素具有降低血粘滞度, 改善微循环, 保护肾功能作用, 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篇4:浅析文化记忆下的历史建筑保护

关键词:建筑保护 文化记忆 低碳城市

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a)-0052-01

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古代城市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及科学价值。但城市发展多元化与紧迫性使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矛盾突出,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同生共存,相互协调,保护再利用历史建筑需要政府、专业人员与公众达成统一。

1 文化的记忆

文化必须借助于符号才能保留、加工和生产。文化记忆方式就是对文字与图像关系处理的民族差异[1]。

1.1 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以文化体系作为记忆的主体是超越个人的。因为记忆不只停留在语言跟文本中,通过这些载体,民族及文化才能持续下去。

城市总是处于不断更新中,代表着社会的前进,展现时代特色,保护的街区或建筑则像碎片洒落在城市一样,在不同的地域展现出不同风貌特色的街区或建筑,留给人们的是不同的记忆,这种记忆方式丰富了城市的空间环境,也会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1.2 城市记忆

城市文化的记忆除了形象的视觉感官,还有周围空间环境的想象感觉,从古代到现代,一步步的记录着历史的变迁、环境的演变。城市文化总是依托于建筑并最终超越建筑的,所以我们保护的不是孤立的笼子,可远观而不可触摸,而是感受历史所沉淀的记忆,同时使其发挥社会功能,给城市带来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低碳城市平衡发展。

2 建筑风貌传承与延续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保护的不仅仅是文物建筑,而是一个街区、城镇的文化传统、生态环境、原始风貌以及所在城市空间的良性循环。

2.1 建筑风貌

我国古建筑纵横五千年历史,各种不同的建筑孕育着不同的文化,每一栋历史风貌建筑,都是历史的一个缩影[2]。这已经超越了建筑物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每一栋历史风貌建筑或者街区的产生都有着他的时空背景。特定的时空决定了历史风貌建筑的不可复制性。也就是说,时空背景的不同,造就的建筑各不相同,同时也有了地域的文化气息,展现了民族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文化遗产。

2.2 传承-延续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只有从每个城市的历史建筑、肌理文脉和非物质文化三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实现城市的文化传承。“圈地”的行为造成了原有文化环境的遗失,这里筑的墙,没有携带此种珍贵的文化印记,而是真实地将历史遗迹从整个城市中隔绝出来,文化环境也就断裂了[3]。

经历了百年乃至更久的风雨沧桑,历史建筑有着无法比拟的历史底蕴,改造建筑的同时不仅带来新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也使得人们的回忆找到根,原有的历史文脉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宝,是凝固着城市居民对传统文化最朴质的记忆。

2.3 尊重历史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精神文明,是一个古城镇的烙印,代表的是一个地区的根基、底蕴、特色和生命力。对建筑和历史街区的社会历史价值的认识不够,保护意识也就跟不上,更谈不上合理有效的利用。因此,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浪费。

对于已经消失的历史文化,我们没有时间去痛心,保护好现有的是当务之急。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以往历史保持“温情和敬意”,应当是每一个人的基本信仰。毕竟懂得尊重历史和利用历史的民族才不会迷失方向。

2.4 低碳平衡

在低碳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把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相结合,把低碳城市理念运用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中,将历史之韵、文化之魂、低碳之城相结合,促进历史、文化、生态的有机融合。

保护旧城用“一刀切”这样的方式来对待城市中旧建筑改造问题,会将城市原拥有的肌理与具有承接性的历史文化切断。从发展的方向看,应该在不影响街区整体风貌的影响下,有计划、有指导的、逐渐针对损坏严重无法维持的个别建筑,按照原来的小规模更新重建,实行老建筑的自我更新,形成老街区有机的良性循环,以实现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城市低碳平衡发展。

3 建筑—时代的印记

具有历史的建筑或街区,往往经历过无数次的改建、翻新或装修,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感官层次上都会留下不同时代的印记。如何在保留建筑历史风貌的同时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如何把握现代元素嵌入的“度”?[4]

一般来说,一个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构成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只有完整的保留那些标志着当时的文化、铭刻着历史印痕和具有特殊人文意义的建筑物,才会使这个城市的历史绵延不绝,永远焕发魅力。历史建筑与城市环境,离开了人的活动,就意味着丧失了许多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这就如中国长城如果没有秦始皇开端和哭倒长城的孟姜女这样的传说,可能留给后人的只有那耸高的石头了。只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新、旧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精神追求才能完美地统一起来。

4 结语

保护再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传承文化与发展创新是不可停滞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球化等趋势的不断发展,在世界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文化抄袭、相同的现象,一是推动了世界文化的融合,使各地的经济发、文化进有一定的交叉发展;另一是重叠的文化地域性和民族性,破坏了文化记忆的多样性。文化的本质就是传统,不同的民族、地区,其文化传统各不相同。今天,各地所特有的传统历史文化在人们的记忆中更显得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1]Jan Assmann.文化记忆[M].慕尼黑:C.H.Beck,2007.

[2]冯军.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社会价值[J].中国房地产,2010(11):79.

[3]沈清,金胤秋,李升峰.从场景保护到文化传承-基于文化维度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观审视[C]//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

篇5:浅析现代社会下的历史建筑文化与的传承

田瑛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涌现中一批杰出的现代小说家,其中社会言情小说家张恨水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他的作品上承章回小说,下启通俗小说,雅俗共赏,在社会上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老舍称他 “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张恨水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长、中篇小说和大量散文、诗词、游记等, 他不仅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而且是作品最畅销的作家,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的《金粉世家》自1927年2月中旬至1932年5月连载于《世界日报》副刊,是张恨水小说在报刊上连载时间最长、最为轰动的作品之

一、此书情节曲折起伏,故事生动有味,语言平易晓畅,运用章回体这一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在读者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响。全书以官宦之子金燕西和平民之女冷清秋的相爱、结婚到分离的人生轨迹为主线索,为我们展现了一代豪门贵族从盛到衰的历史。

作者在《金粉世家》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女性形象。她们在新旧时代交替下表现出了矛盾的本质,一方面她们善于审视自身,有较强的女性自我意识、崇尚独立的人格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并有较强的女性独立意识,勇于冲破封建家庭的囚笼。另一方面在男权统治的社会中,小说又逐渐让她们回到传统的生活空间中,遵循男权制思想的规范,附属依赖于男权社会,沦为男人的玩物。并且对这种命运表现出麻木与妥协的落后性。尽管她们失败了,但其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救赎的精神为广大女性追求独立与自尊起到了推动和警醒作用。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金粉世家》中描写了许多具有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女性角色。这些女性都表现了自己独立的人格与自尊。数千年的封建传统伦理使女性落入男权统治下的从属地位,女性对自己的婚姻没有选择的余地。因而,无数女子都难以逃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统生硬程序,而在这部作品中却处处体现着旧式女子的新式现代意识: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生活。尤其是女主人公冷清秋更是一个兼具传统美德和现代性于一身、有着出众才华的知识女性,是《金粉世家》中现代女性的杰出代表。

冷清秋是《金粉世家》所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虽然这个人物形象是带有悲剧性 的,但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她的身上那种自强自立的精神。作为一个传统的女性,冷清秋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传统美德,不输于任何一个我们古人所标榜的优秀女子;作为一个接受过新思想的现代女性,她追求的是婚姻的自由、爱情的平等、人格的尊严和经济上的独立自主和自食其力。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现代意识,让冷清秋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新女性形象。

冷清秋虽然出身贫寒,但也是清清白白的没落的书香门第之后,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因而她对传统道德规范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深刻的。虽然衣着寒碜,但行为举止落落大方,合乎传统的礼仪规范,绝对称得上大家闺秀的典范。除了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她还在新式学校上学,接受各种新潮思想,从这一点来看,她就与古代一直标榜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女性有着很大的区别。在金家这样一个豪门,有着庞大的家庭成员,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作为一介平民的冷清秋能让这个地位显赫、等级制度鲜明的大家庭抛弃传统的门第观念,得到金老爷与金太太的首肯,成功的与金燕西走在一起,这是与她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分不开的。当然出众的才气也是她能很快融入这个家庭的重要因素,不仅四姐道之、五姐敏之、六姐润之对她的才华佩服不已,就连权倾一时、富贵一生的金老爷和金凤举对她的才情都赞誉有加。冷清秋身上除了优秀的传统美德,超人的才气,让她熠熠生辉的是她身上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在封建思想当道,民众的民主思想意识尚未得到完全开化,女人只是作为男人附属品的身份出现,没有任何话语权的社会里,冷清秋无疑是独特的。作为一个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性,受到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启蒙,她憧憬着人身的自由和人格的平等,有着强烈的现代意识,这种现代意识,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体味:

(一)、善于审视自身,有较强的女性自我意识。

清贫家庭的出身使冷清秋养成了娴静矜持的性格,她美丽大方、衣着朴素、温婉典雅,说话轻言细语,自有一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正是这种自然美深深地吸引了成天浮沉在胭脂花粉中的豪门公子哥金燕西。她的美,连金荣都说:“那样一位鲜花般似的小姐在街上走着,狗看见也要摆摆尾呢,何况我还是个人?”纵然金燕西见惯了倚红偎翠之事,但面对清秋时还是“淡淡衣衫楚楚腰,无言相对已魂销”,只因为冷清秋是“百无一有”的。金燕西为了追求冷清秋不惜花费大量金钱给冷家送礼,致使冷轻信了金对她的“真心、真情”。这里金钱成了衡量爱情的唯一标准。这些建筑在金钱基础上的爱情堡垒为日后的大厦倾塌埋下了隐患。

张恨水笔下的冷清秋并不是一个完人,她也有着女孩子极普遍的虚荣心,面对金燕西绸缎、珍珠项圈等物质攻势的时候,她也迷失了方向,“自然不免引起情素”,对于这一 点她对自己有很清醒的认识,“自己是个文学有根底,常识又很丰富的女子,受着物质与虚荣的引诱,就把持不定的嫁了燕西。”对于她的婚姻,她并不是以为嫁进了豪门就可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开始她就知道是门不当,户不对的,只是因为在金燕西的生活中缺少像她这样的女子,所以她有一种潜在的危机意识,婚后,金燕西纨绔子弟的做派日益暴露,更有甚者,他对冷的爱也开始了“喜新厌旧”,稍不如意,则拳脚相向。与他的旧情人白碧珠公然出双入对,,她自省“自己一片痴心,以为有了这样一个丈夫,便是终身有所寄托,什么都在所不计。到了现在,不但是说不上什么寄托,简直自己害了自己了。在家里度着穷苦的生活,虽然有时为了钱发愁,但是精神上很自然的,不用得提防哪一个,也不用得敷衍哪一个,更不会有人在背后说一句闲话。现在连说一句话走一步路,都得自己考量考量,有得罪人的地方没有?这样的富贵日子,也如同穿了浑身的锦绣,带着一面重枷,实在是得不偿失。”“只要燕西肯花钱,不受他引诱的,恐怕很少吧?女子们总要屈服在金钱势力范围之下。人家不高兴,看你是个讨厌虫,高兴呢,也不过是一个玩物罢了。无论感情好不好,一个女子作了纨绔子弟的妻妾,便是人格丧失。”冷清秋认为自己其实是被金钱虚荣给引诱了,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她对自己和自己的婚姻都做了深刻的剖析,这些思考无不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

(二)、崇尚独立的人格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对于金燕西的追求,冷清秋并不是觉得好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在与金燕西的交往过程中,她一直都是不卑不亢,不即不离,保持着自己的本真,没有刻意地去取悦、献媚,追求一种自然而纯粹的感情。和金燕西结婚以后,冷清秋不是在那坐享其成,首先想到的还是独立自主,不依靠父辈。她认为“凡是没有收入,只有花钱出去的,这种穷是没有挽救的穷”,觉得“人穷不要紧,最怕是没有收入。”因此她积极鼓励金燕西努一努力,做出一点事业来撑起他们的小家庭。结婚以后,金燕西身上那些纨绔子弟的陋习并没有的得到改变,不仅不顾家,还经常为一些小事跟冷清秋争吵。在他的潜意识中,冷清秋既然嫁入了金家,冠上了夫姓,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刻上了金家的名字,理所当然冷清秋是没有发言权的,应该对他惟命是从,不能有一点违背的意思。金燕西讥讽她从头到脚没有一样姓冷时,她指着燕西道:“你就这样量定我了吗?我今天就恢复原来的面目,不用你金家一点东西。这是你的戒指,你拿去。”就脱下订婚戒指还给金燕西。接着就对金太太说:“我为自己顾全自己的人格起见,我还只有回家去,穿我冷家的衣服,做我穷人家的女儿。”这个自尊自爱的女子刚烈性格可见一斑。在没有解决婚姻问题之前,她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坚持搬到楼上居住,并吩咐厨房“每餐只给一碗素菜,一碗汤,多送了我就不吃”,而且除了送东西的老妈子,不准任何人上楼。恐怕到了今天也没有几个女子能像她一般决 然。

在追求人格独立的同时,积极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冷清秋是非常喜爱读书的,在诗词文章上是下了苦工夫的,因而其文学功底是非常深厚的。在小说的楔子中,她不到两三分钟的工夫,就把作者的姓名和职业用十四个字表达出来:“文章直至饥臣朔,斧钺终难屈董狐”,可见她的文学才华是极高的。她时常劝金燕西努努力,做做学问,却受到了金燕西的嘲讽,认为女子生来无非就是做一些主持家事,管理柴米油盐的小事,空有一肚子的学问,能起什么作用?冷清秋驳斥了他这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点。对于冷清秋来说,女子不受人看重,是因为没有知识,不能独立地做事,只能去依靠别人。作为一个女人,冷清秋的理想并不在柴米油盐这些小事中,也不在大家族中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财产划分上,她只想多读些书,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于是她不顾豪门大户的家规,勇敢的走出家门去教书,这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却在金家引起了轩然大波,认为清秋的这种做法是败坏了金家的声誉。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里,又在这样一个等级制度鲜明的显赫人家,他们需要的并不是独立自主的意识,而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不用去做,每天穿得光鲜照人,老老实实的遵守迂腐的家规就可以了。冷清秋是过不惯这种体面的、养尊处优的少奶奶的生活,因而她就成了众人眼中“反叛”的另类。

(三)、勇于冲破婚姻的牢笼,实现女性生活的自立自强。

在以往的婚姻中没有离婚,只有休妻之说。任何一点不是都足以使女人遭到被抛弃的命运,而女人所能做的除了认命,还是认命。然而冷清秋却不是一般的女子,她是上过新式学校,接受过新式教育,有着新思想的知识女性。知识分子的孤傲使得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金燕西的爱情逝去以后,她不是像大多数女子一样痛哭流涕,或者是上演一哭二闹三上吊的闹剧,企图用各种手段把已经不爱自己的男人留在身边,她坚强的说:“夫妻是完全靠爱情维持的,既没有了爱情,夫妻结合的要素就没有了,要这个名目上的夫妻何用?反是彼此加了一层束缚。”就算不为自己争气,也当为一般女子争气,她认为凭自己的能耐,还可以找碗饭吃,她说“我想一想,象我们作女子的,第一步就是要竭力去了寄生虫这个徽号,所以我的第二步是干,不是作了丈夫的寄生虫之后,再变成一个社会或人类的寄生虫。”所以决定离开金家。在当时的社会里,别说达官贵人,可能就连平常人家对三妻四妾的现象都是习以为常的,冷清秋对金燕西的事只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也能像大多数人一样将就着过完一辈子。即使是闹翻以后,凭着她在金家受喜爱的程度和孩子的原因,也是完全没必要离开金家的,留在金家和金燕西过着名义上的夫妻的日子,虽然不说是大富大贵,但至少也可以是衣食无忧吧,总不至于沦落到街头“书春”卖 字度日,过着最简陋的生活。但她却选择了毅然地离开,冲破了“出嫁从夫”的封建婚姻伦理道德的束缚,走上了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食其力的道路,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冷清秋的结局在大多数人看来也许是悲惨的:失去丈夫,独自抚养儿子,靠“书春”艰难的度日。但在我看来作为20 世纪初的知识女性,冷清秋是以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特别是她身上那种宁折不弯的傲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我们女性树起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的典范。

另外,在这部作品的其他女性角色中,也具有鲜明的现代女性意识。豪门大家庭的女主人金太太在燕西和清秋结婚时就申明:我就不主张儿女的婚姻,要论什么门第,只要孩子好,哪怕她家里穷得没饭吃呢,那也没有什么关系,我们是要人家孩子,不是娶人家的门第。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在这样一个具有鲜明等级制度的军阀大家庭,婚姻的自由平等的观念已如此普遍,实在是女性现代意识的提高。连丫鬟小怜为了爱情也决然出逃,更是体现下层女仆思想意识的提高。她与柳春江的结合完全排除了门第观念,排除了一切社会因素。她知道在那样的环境下,要靠自己去争取和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另外,大少奶奶佩芳理直气壮地提出:婚姻要绝对自由,天下女子是不可被男人随便蹂躏的,是不可被男人当玩物的。在对凤举无可救药时, 大胆地提出:离婚。一个女子要去委曲求全的去仰仗丈夫,那太没有人格了„„决裂了,我就和你离婚。我没有什么条件⋯⋯不要金家一根草。大少爷风举之妾晚香曾说到:男子汉都是这样的,爱那女子便当作天神在顶头上。有一天,不爱了,就看成了臭狗屎,把她当脚底下的泥来踩。出身青楼的晚香对女性被玩弄的地位认识如此精当,她的一切悲切和愤怒也是为“飘零金粉们”发出的不平之音。她在凤举面前也不是一味的悲悲切切,而是一股脑将自己所受的委屈全抛出来,理直气壮地指责凤举,并提出:你给我一条出路。最后,她看透了男性玩弄女性的本质,对凤举彻底失望时而洗扫一空,卷铺而逃,最起码也是对所有践踏蹂躏女性的男人的大胆反抗。这些女性都表现了自己独立的人格与自尊。这些旧式女子,生活在新旧矛盾交替的边缘,却有着强烈的现代意识。她们不屈服于被压迫的命运,采取了出走的形式来进行反抗。

《金粉世家》中另一个重要人物二少奶奶慧厂是一个自始至终坚持追求女性独立的现代女性。开篇登场的便是她组织号召为慧明女子学校募捐。她主张破除奴婢制度,和那些提倡女权的女伟人来往,到处宣传女性解放的思想,关注女性命运,切切实实为女性解放做出了不少贡献。而她的一言一行也深深地影响了清秋,唤起了清秋为自身命运做出抗争和努力的现代意识。

二、男权社会下的悲剧命运

数千年的封建传统伦理使女性落入男权统治下的从属地位。,女人们自生以来,就被看 作是男人的附属对象。她们的职责无非是供男人开心,为男人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她们自然而然地成了男人的附庸,男人的玩物,她们像主人豢养的一只只“金丝鸟”,终日盘桓在小圈子里,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摆脱被控制的命运。她们随时都有可能遭到男人的厌弃和蹂躏。

从总体上看,在这部作品中即使这些女性具有了不同以往的女性独立意识,但仍然难以逃离男权统治的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一)、附属与依赖,沦为男权社会的玩物

作品里的女性或被物化或被奴化,她们一直未能摆脱受压迫受奴役的附属地位。在作品中,不管是金太太,还是旧式女子;不管是妻,还是妾,都享受着男人给予她们锦衣玉食般的生活。在金家,一个金铨——大名鼎鼎的国务总理兼一家银行总董,便养活了家中多少“寄生虫”。直到后期,总理呜呼哀哉去世,钟鸣鼎食之家失去了可靠的经济来源,便变得惨不忍睹。在爱情婚姻方面,更是女性依赖性的集中表现。拜伦说: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是女人生命的整个存在。爱情婚姻对女人来说是筹码,是赌注。千千万万的女人希望一赌成功。在她们始终摆脱不了经济压抑和生活窘迫时,结婚便是她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正是由于骨子里的这种依赖心理,女性往往会产生许多错误的爱情婚姻观念。

作品中冷清秋的爱情婚姻悲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原因:虚荣心作怪。是燕西攻势强大的物质刺激,是金家显赫地位使她或隐或显地做起了灰姑娘的美梦。在金钱物质的驱使诱惑下,她如同一只未经世故的“金丝鸟”,带着万花筒般美丽的梦,飞向等待已久的牢笼,最后掉进了现实的万丈深渊。对于自己的婚姻及潜在危机时她也深刻认识到:只要燕西肯花钱,女子们总是愿意屈服在金钱势力之下,不受他引诱的恐怕很少。自己过去是让燕西花钱买了这颗心,自己实在可耻。人家不高兴,看你是个讨厌虫,高兴呢,也不过是个玩物罢了。无论感情好与不好,一个女子作纨绔子弟的妻妾,便是人格丧尽。从这些话中,无不道出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千千万万女子的内心:靠婚姻来改变命运,靠男人来改变命运。

而作为丫鬟小怜,更是如此,私下与富家少爷柳春江暗中交往,最后离家出逃与之成婚,落入女人在依附男人生活中寻找归属感的窠臼。翠姨决意要追求幸福时,她想到的出路:一是当姑子去,二是找职业学校。然而,过惯了寄生生活的女人是不容易真正独立的,她最可能的出路是侍机再嫁吧!她们三人的共同点是把对婚姻的期待作为自己全部的希望,而又把它定位于对于一个男人的依靠。可见决定女人命运的通常是男人,而转变女人生活的也通常是男人,可作品结尾告诉我们:男人往往是最不可靠的。“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等待她们的是随时遭到男人的厌弃和蹂躏。

(二)、麻木与妥协,终难改变自身的命运 南帆说:一个女人与其说是天然形成的,不如说是社会文化调教出来的。由于处在视女性为“物品”和“工具”的男权文化中,女性往往压抑天性的欲望,认同传统女性的角色,顺应男权文化的文化需求。

冷清秋遭遇始乱终弃的情感打击,又因燕西受到全家的歧视和排挤,内心是何等痛苦,可她只是默默哀伤,空自悲叹。她的情感内涵及其表达方式都带有古典式的不及不过的“中庸”色彩。清秋即使遭遇了再大的人生打击,也不会有什么撼天动地的情感宣泄,内心世界没有深刻复杂的情绪波动。从她的情感状态中,我们根本就寻不出她后来决绝出走的内在依据。燕西新婚不到一周,便彻夜不归,清秋就觉得形势不好,热泪越流越多;当别人热闹而唯独自己冷清时,也是“不觉垂了几滴泪”,内心极其孤苦;见燕西依旧是见一个爱一个,感情不专一,本性难改时,“伤心已极,只管哭起来”。有人说眼泪是女人对付男人的最好武器。可是对清秋来说,她的武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只能代表着她的懦弱与妥协。每次偷偷哭过之后,自己是伤心欲绝,而燕西却并不怎么放在心上,只是客套的安慰,过后依旧是我行我素。分家之后,她制作了“小家庭第一年预算表”,可燕西拒不接受,她便放弃了。当婚姻出现裂痕时,她不是积极地挽救,而是消极地对抗,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香巢”自闭小楼,焚香打坐。

女性是麻木的,而这种麻木更体现了女性最深处的悲哀。同样处于男性玩物的屈辱地位,她们不是和睦相处,不是共同联合起来挑战男权社会,而是上演着争风吃醋,自私自利,互相残杀的一幕。金太太与翠姨,这对妻妾之间充满着阴谋、嫉妒与角斗。在得知金铨与年轻漂亮的翠姨纠缠在一起时,金太太醋意大发。第二天,她便指桑骂槐,含沙射影地较量翠姨。同时用孔子的君子三戒严厉教训金铨,以免他旧事复发。金铨过世后,她便“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百般欺压翠姨,而翠姨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面对太太的专横,她携其私房财物逃之夭夭,以示反抗。面对这一切,金太太怒不可止,用大火将其所剩衣袜付之一炬,以示她的蔑视与愤怒。冷清秋遇上的对手便是白秀珠。在婚姻PK台上,白秀珠彻底地输给了清秋,但她并不因此死心。她觊觎国务总理家少奶奶的地位筹谋已久,而最后的落空无疑给了她莫大的打击。可悲的是,她不是将矛头指向燕西的喜新厌旧,感情不一,而是直指同样身处困难中的柔弱女性同胞清秋。她见不得燕西对清秋的好,见不得清秋的幸福生活。倔强好胜的她宣布“人家既在我手上夺了去,我一定要现现本领,还要在人家手上夺回来”,她说到做到,千方百计利用燕西来达到她的目的:拆散鸳鸯。经过她的苦心积虑,还真的旧情复燃了。燕西对清秋越来越冷漠,还傻乎乎地做着跟秀珠一起去欧留洋的白日梦。她们是一群麻木的女性,都是从男人的眼光里来探寻自身的价值。在被压迫被奴役的境遇下,她们是千方百计地靠击败同性对方的手段来博得男人的宠爱,这是注定要失败的。最后,燕西 被迫跟着姐姐南下,清秋携子逃离金家自食其力,秀珠也是落得爱情婚姻双落空。

《第二性—女人》说到:传统女人是一个被人也被自己哄骗的有知觉的人,她尝试去向自己伪装她的依赖性,实际上等于对它妥协。金太太便是一例。当她知道金铨和翠姨两人纠缠在一起时,她改变不了金铨那种对三妻四妾的贪欲,在大家庭穷途末路时,她用参佛来打发余生。她“不修什么来世”,“不闹什么出家”,不“谈什么大彻大悟”,“深感人生不过如是,富贵何为? 名利何为?”金太太在“禅心伤晚节,珠泪双垂”中云:住在山上,又有什么不是办法? 住在城里,办法又好在哪里? 我老实告诉你吧,我今年五十四岁了,前清和中华民国,无论哪一种繁华世界,我都经过了,如今想起来又在哪里? 佛家说这个空字,实在是不错⋯⋯她把世上的一切事情甚至生死都看破了,看空了。人生如梦,世事如戏。她用佛来结束余生,实际上是对生命做出的妥协。

综上所述,在张恨水笔下的女性角色,在新旧社会交替过程中,女性为了追求自由、平等、个人幸福、自尊自爱等做出的种种挣扎与反叛。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能搬动、能改装”。仅靠几个女子去改变几千年来男权社会制定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统治规则,那结局是可以想象的。但是,不管结局如何,她们的反抗都带有很大的自觉性,是对自己人格力量的检测,更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她们的勇气足以使那些自命强大生活着的男人汗颜。在妇女解放道路上,她们虽是跌倒了,但也宣告了中国妇女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斗争在风雨飘摇的封建社会已拉开序幕。有句话说得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时代是向前发展的,希望也是有的。鲁迅先生有另一句话说得好:“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到辉煌的曙色的。” 参考文献:

篇6: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保护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很多历史文化遗产的存在都或多或少地遭遇到了一定的威胁,如何在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就城镇化与文化遗产;南京老城历史街区的现状;夫子庙的“伪文化”;评事街的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做了阐述。关键词:城镇化;文化遗产;伪文化;老城历史街区的现状;文化遗产保护 前言: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有历史价值文化内蕴的古城镇、老街区、旧建筑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城市在大规模建设过程中,盲目改建扩建,导致有些具有文化底蕴的历史遗产被拆除,城市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统遭到破坏;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中,缺乏体制的规范与约束,往往缺乏“群言堂”而成为“一言堂”,既缺乏前期周密的调查,又缺少专家科学的论证;文化名城的历史街区、古老建筑,常常成为缺乏文化意识历史精神的城市规划建设的障碍,甚至认为这些残破的城镇、街区、建筑有碍于城市的发展规划。在城市的改建复建中,往往形成了城市建设难以恢复的败笔,甚至出现将真文物拆除建造假文物的境况;建筑设计缺少文化内涵·····诸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遭到破坏,不仅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古城古镇难以得到保护,甚至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普遍存在着历史文化名城的危机与困境。

正文: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保护城市文化遗产作为城乡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的大国,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如今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极大的改变着城市的面貌。然而,城市的建设会忽略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就显得迫在眉睫。

针对我们调查,分四个方面,主要探讨夫子庙的伪文化现象以及老城南评事街在各种利益博弈下的文化传承保护问题。

一、城镇化与文化遗产城镇化,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从经济结构变迁看,城镇化过程也就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启了中国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工业化道路,也揭开了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序幕。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都将推进城市化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予以实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我国现在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城市化率每年增长幅度约1%,2011年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1%。

我国有相当数量的文化遗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空间格局表现出明显的组团状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北京及周边、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西南地区四大板块,这些遗产分布地区多为自古以来适宜人口居住的地区,甚至是现如今的人口密集区。城市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城市遗存的建筑物,这些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的缩影,也是民

族精神的象征。这就把文化遗产与城镇化的协调问题摆上历史的舞台,文化遗产需要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占有大量的土地,且因为保护问题导致的商业和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但同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要求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商业服务能够跟上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加剧了城市人口,土地,资源,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矛盾,给文化遗产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好文化遗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南京老城历史街区的现状南京老城南是位于明城墙以内部分,北至秦淮河中支,以门东、门西、夫子庙、南捕厅地区为核心,总面积约5.56平方公里。区内有多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夫子庙等会、秦淮河八绝、花鸟虫市场等重要历史文化资源,是南京历史最为悠久、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区域之一,是南京的“城市之根”,历史上是南京商业及居住最为发达的地区。先进综合来看,由于老城能够提供更加完善搞笑的服务体系,更多的就业机会,加上市民则聚的心理惯性,老城仍然是南京目前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虽然历史给了老城区极其大的吸引力,但是老城越来越多的问题让人难以忽视。人口和密度方面,南京老城城墙范围内居住半年以上的总人口占主城人口的一半,是人口和建筑高度密集的地区。老城的各项人均用地指标不仅远远低于国家城市建设用地标准,而且也低于现今主城的平均水平。交通方面,老城人口、功能和建设的集聚,使得交通需求不断增长,老城面临日趋严重的交通压力,一是随着新区建设加快,老城、新区通道上高峰小时交通量增长幅度较大,老城与外围片区高峰期潮汐式交通逐渐加剧,二是老城内部道路和停车设施不能满足要求,而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建设,老城的主次干道已经基本形成,且大部分地区已经实施改造,地面交通设施的增长空间已经有限。传统民居的改造方面,从住区更新的角度来看,虽然南京老城的大部分主区已经经过了一轮改造,但是由于老城改造和更新并未采用整体规划建设的方式,从而使得剩下的尚未改造的主区目前基本都是十分难啃的“骨头”。同时,这些改造难度大的地区,大部分又涉及传统居民区的保护问题,如门东、门西、南捕厅地区,他们的规模虽然在老城中有限,但却是南京老城传统民居仅剩的代表。如何在改善这些地区居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的同时,保护、延续或者再现传统民居的特色是必须妥善区里的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通过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使得老城的保护与更新能够运作成功,更是面临的难题。

三、文化保护中的“伪文化”

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伪文化”的存在。所谓“伪文化”即借“弘扬文化遗产”之名,大搞假冒伪劣文物,实质反映了一种以“政绩”和“金钱”开道的虚伪文化现象。例如南京的夫子庙。之所以称南京夫子庙为“伪文化”,主要是因为从外观上看,夫子庙的建筑很有古代的江南气息,但走进去就会发现里面全是现代的东西。现在的夫子庙早已被各种广告牌、酒楼等包围,到处都泛着浓浓的商业气息。而那些例如大成殿、瞻园、江南贡院、李香君故居、王谢故居等最能反映秦淮历史文化遗存的景点早已被周围的商业气氛所淹没。故称其为“伪文化”。

在一次调查中,问及夫子庙给人的第一印象时,15人中有6人选择了“孔庙”,选择商业小吃、综合的分别是6人、3人。在年纪大些的人印象里,夫子庙是文化,它本来是以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命名的,其中又有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贡院,徜徉其间,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但是在年轻人的印象里,夫子庙就是小吃街,是卖衣服的地方。由此可见,有很多游客不知道夫子庙是“孔庙”,是历史上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庙宇,其全称是“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庙”,简称“文庙”,又因孔子被世人尊称为“孔夫子”,故俗称“夫子庙”。现在的夫子庙的文化已被商业气息所掩盖,这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贬低。

在全国十大最名副其实,十大最名不副实的经典的评选中,据说南京夫子庙成为后者中的第一名。的确南京夫子庙在外地游人中知名度很大,已成为南京的名片与代表性景点,成为外地游人必游之处。游客们对夫子庙的期望很大,但实际游过它时失望也很大,主要原因是没有达到心目中的夫子庙、秦淮河的标准,而他们心目中的夫子庙、秦淮河的美好印象又是从数目繁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得来的。之前人们从古代文学作品里感受到的夫子庙、秦淮河,是给予他们极大文化冲击与期待的景点,而游过后他们最感到失望的也是因为这里的文化并没有达到他们心目中的标准,甚至差得还很多!那又是什么造成了今日夫子庙、秦淮河的文化景观让人如此失望的呢?那就是过份的商业化!现在的夫子庙只是一条商业街,毫无特色可言。

那么夫子庙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定位呢?在南京人看来,夫子庙应该是个雅俗共赏之地。理由是自古以来,夫子庙就有“两面性”。以文德桥为界,一面是尚儒之地,一面是歌舞升平,这就是南京夫子庙的特色,所以现在也应朝着这方面发展。但是在外地游客的观念中,夫子庙应以文化为主。他们认为夫子庙作为南京有名的景点,来南京就是看夫子庙的古代文化,但是现在夫子庙的景点全淹没在衣服和吃饭之间,所以南京应把夫子庙打造成古代的风格,不管是商业还是小吃,都要融进历史的因素,走入其中,让外地游客感受到古文化氛围。

四、评事街文化遗产保护 评事街,是古城南京有着千余年历史的一条老街,曾是南京历史上最繁华的地区之一。它位于南京城南,北至笪桥市,南至升州路,狭狭长长,与其说是街不如说是巷。无论是街是巷,评事街以其深厚的底蕴,在南京文化地理历史上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评事街中多以二层老式木房为主,现在多数的一楼经过改造成了门面房,做起了小生意,门面虽小却样样俱全,卖着各式小玩艺小食品的小摊占着两侧路牙,老人与赋闲的人三三两两地在路边聊着天,来往于这样的小巷中,你很难感受得到外面都市里的繁华与喧嚣。老街两侧多是纵深的小巷,走进去,是相连着的过道与天井,交错着,将十几户人家连成了片。

在评事街靠近升州路的这头,有一条可能是南京目前最窄的巷子了:老坊巷,不足一米的通道仅容一个人通过,不知道的人是不敢进去的,怕是一条死胡同。巷内的门户,多是青石台阶上的老式木门,住户多喜欢在屋外种上一两种绿色植物,小巷极为幽静。评事街的南段万寿宫,是城南一座很有名的建筑,为祝贺西太后寿辰而兴建的。

上世纪30年代以后,评事街人气很旺,先后有几家晚报的报馆设在评事街一带,一些著名报人、学者常在此出没,抗战前有张恨水,胜利后有卢前、张慧剑等人。

综上所述,可见评事街的文化价值是很高的。然而城镇化使旧日评事街里的那种凝缩了明、清、民国时期的井市文化将不复存在;那种民族混居的和谐文化不复存在;那种寄予世外而不灭其志特殊街巷文化也不复存在了。这是对评事街文化价值的破坏。

目前对评事街的改造遇到的几个问题有如下几个应对政策:

4.1、原住民的去留

原住民的去留问题是针对历史街区与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出的。对此,专家认为:“原住民是历史街区的一种文化,若完全迁出,历史街区就少了韵味,原住民是发展旅游和商业的根本”,所以应当适当保留。老城南旧城改造中规划混合多元的功能,结合老城南独特的传统风貌,发展特色商业、居住和旅游等,保留部分原住民,提高老城南活力。

4.2、肌理尺度的重构

所谓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的特征,与其他城市的差异,包括形态、地质、功能等方面。具体而言,包含了城市的形态,质感色彩,路网形态,街区尺度,建筑尺度,组合方式等方面。从宏观尺度,是建筑的平面形态;从微观尺度,是空间环境场所。城市肌理的演化受到自然、经济、政策三方面的共同影响。

改造老城南,要让历史与现在融合,所以要重构肌理尺度。《名城保护机制保障》中明确指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应确立‘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慎用市场’的方针,采用小规模、渐进式、院落单元修缮的有机更新方式,不得大拆大建。”

老城南更新改造中对传统街巷、历史建筑、名人故居以及非物质文化实行“全面保护、应保尽保”,放弃了资金“就地平衡”的旧模式,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传统的尺度和肌理,对街巷体系进行保留、恢复,不满足需求的向地下要空间,已拆空的片区将按传统肌理恢复,以保护为主。民国建筑、五十年代的老厂房和八十年代的居民楼和谐共存,老城南的街巷尺 度和高度、院落边界不变,在置换功能过程中传承老城区的肌理和尺度,保护和展示城市格局。4.3、制度保障

为了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政府不断地健全与完善各种文化保护制度。先后制定了《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及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并 成 立 南 京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保 护专 家 委 员会。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的《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的第三章就是“老城格局和城市风貌的保护”;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及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中指出“确需在重要建筑或者风貌区保护范围内进行新建、扩建、改建活动的,应当依照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规定,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前款规定的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应当在高度、体量、立面、材料、色彩等方面与原有建筑的空间格局、景观特征、周边环境相协调,不得破坏风貌区的历史文化风貌。”等相关内容都体现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重视。此外,还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例如结合南京实际,探索制定《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施暂行办法》;制定行动计划,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阶段性目标编制保护整治计划,并组织实施;加强公众参与,历史文化保护项目实行专家领衔制度,对批准的实施方案进行公示,接受公众监督等。

五、结语

城市化的发展对旧城来说是个挑战,如若改造旧城就是采取“全部拆除,重新建设”的的方法,那么旧城所拥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就会被破坏、摧毁,使其失去自身独特的魅力。另外,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保留其文化价值,不应该让商业气息掩盖其文化氛围,成为像夫子庙那种“外穿古装,内穿洋装”的“伪文化”。老城南作为南京有名的文化遗产,需要被保护和传承,为保护历史文化,改善人居环境,我们应该汲取成功的经验,依照保护条例相关内容,科学地改造,让城市更美好。别让历史文化名城在我们的手中沦落与颓败,应该将我们祖宗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王丽丽·南京老城南旧城更新的博弈与启示

薛伟·旧城更新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及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

仇保兴·城市化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南京老城区原住民也是文化,应适量保留·城市在线新闻网

赵立孟·游客反映南京夫子庙景区文化气息不足·江苏新闻广播网

篇7:传承文化寻根历史征文

浦东的特色文化城镇——高桥镇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千年古镇,在古镇西街上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其中高桥绒绣馆就是一个展示浦东特色手工艺的展馆。高桥绒绣因其精美的工艺闻名世界,这项技艺起源于欧洲,本是教堂里修女打发光阴、养心修身的劳作,后传入社会,成为贵族妇女消闲的女红,于19世纪末传入上海。到了中国,绒绣就不是消闲的游戏了,而是上海农村妇女补贴衣食的劳作,这就是开始最早的“来样加工”,浦东的农村妇女依样绣制坐垫、壁挂、包袋等生活用品,外国商人便将其带回国牟利。

高桥绒绣具有形象逼真、色彩丰富、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等艺术特点,绒绣艺术精品曾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有的更作为礼物赠送外国元首,享誉国内外,已作为国宝陈列在世博会联合国馆的贵宾厅里,成为了浦东一项特色艺术形式的代表,向全世界展示了浦东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技艺,也因其在传承上颇具难度,被列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列,其价值极其珍贵。

另一个能展示浦东历史底蕴和民俗文化的景点是“高桥人家陈列馆”,其是当年高桥众多大户人家的缩影,这些民国初期的创业者们抓住上海城市快速发展的机遇,成为营造、航运、米粮业的领军人物,为上海城市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给古镇留下了50多座优秀历史建筑。馆内几百件展品大多古色古香,整体布局力求身临其境,其中西合璧的特点,展现了海派文化的地域特色。

篇8:浅谈提高高职钢琴教学质量的对策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学内容的好坏关乎学生的演奏能力提升, 鉴于此,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来改善教学。

1. 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

钢琴教学主要包括钢琴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顺序以及教学评价, 这些不仅是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 也让教师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教”上, 教材只是一个平台, 教师充当的执行者的角色, 因此, 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选取教材尤为重要。

2. 加强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所谓的钢琴即兴伴奏是指钢琴弹奏者为歌曲快速并有效的伴奏, 也是音乐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在只有旋律谱而没有伴奏谱的情况下, 为歌曲或乐曲所配弹的伴奏, 简单地说就是左手部分运用和弦、和声技巧等完善右手部分演奏的歌曲旋律, 它对歌曲是起到补充和衬托的作用。即伴奏者拿到一首歌曲首先要通读曲谱, 感受歌曲的基本情感, 了解歌曲的调式和曲式, 临时发挥, 进行音乐创作, 设计音乐的伴奏音型, 要求表演者在短时间内即兴的编配, 弹奏出美妙动听的歌曲伴奏, 并与演唱者配合默契。

3. 加入钢琴作品赏析、钢琴艺术史等钢琴理论课的内容

当前, 学生所接触的曲目非常有限, 往往一个学期才会精心练习四五首曲目, 这对于教学量来说是严重的不足。而扩大学生曲目数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入钢琴鉴赏课程, 在艺术鉴赏中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讲解曲目演奏的技法与特征, 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曲目特点。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只有全面的了解音乐, 才能熟悉音乐的表现与演奏。

二、推广教师的典范作用

1. 教师的典范作用

钢琴教学中, 教师作为这样的一个角色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老师的很多习惯和举动常常会无形的被其学生继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成为了一个典范, 典范要是做好了, 会影响学生一生受益;典范不好, 则会让学生一生都蒙受阴影。在钢琴的学习和演奏中, “严谨”二字又显得尤为重要。钢琴上琴键复杂, 手指的形态难辨, 谱面上的音符千变万化, 如果没有一个严谨的态度去学习、练习、演奏, 那么势必会让曲子变得面目全非。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严把严谨教学、严谨示范、严谨要求的关口, 并以自身做起, 身体力行的为学生做到典范的作用。

2. 创造性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切忌死板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对不能千篇一律的使用模式教学法, 一种模式多重套用去教学。实践证明, 教学的方式是千变万化的, 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很多, 正如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是教学不能千篇一律对待的根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因此,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以当下教材为依据, 开拓新的教法, 不恪守教条, 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3. 技巧训练教学

在钢琴教学中, 常常有这种或那种的技巧学习与练习, 但是这些技巧的练习往往是伴随着一定的曲目基础上, 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练习的时候措手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实时把握学习进度, 在需要学习的技巧开始之前的适当时期就用自己的方式训练即将用到的技巧, 不需要讲解, 只需做到各技巧的要求即可。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 组织研讨, 对课程进行合理定位

我们到底应该把高职钢琴课上成怎样的一门课?毋庸置疑, 运用钢琴课来讲解即兴伴奏, 其实就是即兴伴奏课;运用钢琴课来讲和声, 其实就是和声课。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对钢琴课本身技能的训练, 保持基本练习、练习曲、乐曲学习的主要地位。而对于伴奏环节, 我们应根据课程的自身特点, 多引向对伴奏的分析和演奏上去, 多注重对学生伴奏意识、感性方面的培养和积累, 切不可将其扩大成如何编配伴奏, 以免造成教学的重复和钢琴教师自身压力的增大。

2. 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可以部分的缓解学生之间程度差异对教学的影响。具体的做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对新生进行钢琴程度考核, 按照程度分组 (不超过5人一组为宜) , 使同一组的学生在程度上不会相差太大。

合理运用合奏、重奏的教学方式。任何集体课教学都存在学习效果的普遍差异。

3. 集体课与个别课课结合教学

集体课与个别课结合教学, 目的是通过集体课来讲授教学中的共性问题, 通过个别课来解决学习中的个性问题。

4.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钢琴集体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别于钢琴个别课。因此, 不能完全沿用钢琴个别课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钢琴集体课的考核应在严密论证的基础上, 紧密围绕培养符合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这一目标, 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四、加强教学实践

开展专业的观摩会与钢琴演奏会, 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技术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好处, 在钢琴演奏会上, 学生们会对自己的演奏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使得学生钢琴水平整体上有突飞猛进的变化。当前, 针对弱势群体, 即演奏水平较差的同学, 需要展开特殊的教学指导, 从观摩会中吸取优秀经验, 从而达到整体进步的目的。

钢琴教学复杂万千, 作为钢琴教学的主导——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更是是需要多样性, 各种角色互换。多重角色扮演, 其目的只有一个——有效的推进教学实践, 大幅度的提高教学的成果, 全方位的促进学生成长。相信在千万钢琴教育者孜孜不倦的实践、总结、探讨与反思的基础上, 21世纪的高职钢琴教育一定会更加繁荣。

摘要:高职钢琴教学的意义在于以钢琴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为基础, 通过研究钢琴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提高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以及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高职院校提高教学水平提出相关的理论指导。所以提高高职钢琴的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钢琴,教学质量,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宋妍.关于高职钢琴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2) .

[2]蔡瑜.高职院校钢琴学习方法及教材选用刍议[J].文教资料, 2009 (12) .

上一篇:有关酒驾广告词下一篇:空虚寂寞冷的时候可以听情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