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欢乐颂教学反思

2024-05-19

聆听欢乐颂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聆听欢乐颂教学反思

这首乐曲短小精炼、形象鲜明,采用了比较活泼的小快板速度演奏。加上旋律音区连续作八度提升,使人联想起一群可爱的蜜蜂在盘旋起伏,漫天飞舞。乐曲的中间段落运用了重音奏法,最后用小提琴的拨弦轻轻结束。乐曲具有“无穷动”(指自始至终保持一个重复音型的快速乐曲)的体裁特点,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蜜蜂灵巧轻盈的形象。

聆听音乐是很多孩子不喜欢的环节,主要是他们觉得没有歌词,听不懂,然而这堂课中,我主要是是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用手比划蜜蜂飞舞的路线,这就让原本没有歌词的旋律,加上了动作与想象,自然容易了很多。一班的王晨贺几个同学主动要求在黑板上画旋律,几个同学都很积极的要上来表现,他们根据聆听音乐,以及自己对蜜蜂飞行的`理解,画了至少表示音高的旋律线,有的画了八字线旋律,其他同学也是认真听,认真看。

聆听音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重在带着问题的去听,不论什么问题,只要能认真听,慢慢培养聆听的好习惯,那么音乐就是有声的语言,就会特别容易听懂。

篇2:聆听欢乐颂教学反思

活动中需要的教具只是一副图而已。这幅一开始就出示的挂图有两个用处:首先以一副完整的风景图展现在孩子面前,卡通拟人的构图以及鲜艳协调的色彩吸引了全部孩子们的眼球,并能够用很好听的话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其次,再将这幅图上的景色演唱出来,而且边唱边将挂图上的景色一张一张贴成图谱形式,清晰的展示成歌曲的四个乐句,使幼儿了解歌曲的结构之后学起来就更容易了,这种巧妙的双重利用简单、有效。

二、重点要借合适手法

活动的重点是要幼儿感受和表现歌曲活泼欢乐的情绪,唱出歌曲中的断顿与连贯乐句。活动中是借助小记号、铃鼓伴奏来突出这一点的。歌曲的结构与乐句非常分明,所以运用小记号的的形式来给歌曲固定风格是很合适的,演唱起来就会有断、连之分了。而铃鼓的加入是为了让幼儿对歌曲中断顿、连贯演唱技巧有更深入的掌握,可以明显看出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可取和有效的。

三、结束要用问题延伸

篇3:聆听欢乐颂教学反思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是一篇精读课文, 也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课文以秋雨作主线, 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相串, 描绘出一幅美丽的、丰收的、欢乐的大自然的秋天画卷。课文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有把秋雨人格化的;有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的。根据三年级学生以直觉思维和感性认识为主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时要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 以读为主线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感悟课文的语言美, 达到读中感悟, 悟中体验, 品中积累, 积中生情, 情中抒怀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走进秋雨

1.填空。“小朋友,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小诗, 请根据图片填空。”

稻谷说:“秋天是 (黄色) 的。高粱说:“秋天是 (红色) 的。”

棉花说:“秋天是 (白色) 的。”松树说:“秋天是 (绿色) 的。”

土地说:“秋天是 (橙色) 的。”小朋友说:“秋天是 (五颜六色或者五彩缤纷) 的。”

秋天的色彩真多呀!你们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出来吗?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空。)

2.导入。“请读一读这首小诗吧!有位朋友告诉我:‘秋天是五彩缤纷的。’想不想去看一看五彩缤纷的秋天呢?你看, 秋雨把五彩缤纷的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雨》, 去感受秋天的美吧!”

设计意图:采用与文本第1、2自然段内容密切相关的图文朗诵, 并结合秋天的景物创设情境, 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对文本的关注, 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文本奠定基础。

二、自主读文, 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全文, 读准字音。

2.互查互读。同桌互听互查, 互帮互助, 读通难读的句子。

3.认读扫障。 (1) 分组认读生字。 (出示生字卡:扇、枚、邮、爽、柿、仙、梨、菠、萝、粮、紧、杨。重点交流以下多音生字:扇、枚、爽。“扇”还可以读shān, “枚”的右边是反文, 不是“文”, 指导“爽”的书写。) (2) 认读短语。 (一把钥匙、趁你没留意、柿子你挤我碰、菠萝甜甜的、金色的小喇叭、衔来的树枝、油亮亮的衣裳。) (3) 指名读。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4.读文思考。自读课文, 想一想, 说一说秋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采用“总———分———总”的教学思路, 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自主识字, 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识记生字, 践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景的训练方法, 做到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品读课文, 激发情感

1.感悟色彩。 (1) 想象。自读课文, 回答问题:秋天的大门打开后, 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 朗读。指名朗读。 (3) 思考。秋天的雨都把颜色给了谁?带着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 在文中找一找描写颜色的词语, 并画下来。 (五彩缤纷、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色、淡黄、雪白) (4) 美读。美美地读句子, 体会秋天的色彩美。 (引导学生认识修辞手法, 特别是比喻句, 理解“用什么比什么”“把什么比什么”, 体会“你挤我碰”和“争”的情趣, 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5) 理解。结合课文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 (课件出示文中描写的景色, 学生说一说对“五彩缤纷”的理解。) (6) 赛读。采用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

(1) 出示句子, 感受韵味。

金色的谷穗摇啊摇啊

南归的大雁飞呀飞呀

晶莹的露珠滚呀滚呀

……

(2) 出示句子, 感情朗读。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哪扇哪,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飘哇飘哇,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 橘子、柿子你挤我碰, 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设计意图:通过指名读、默读、比赛读等活动方式, 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读出秋雨美的色彩, 并借助课件画面的直观性, 与文中语言的描写相结合, 让学生充分感受秋雨五彩缤纷的色彩美, 在体会“摇啊摇啊”“飞呀飞呀”“滚呀滚呀”“扇哪扇哪”“飘哇飘哇”等语句的形象性、生动性中把“飘哇飘哇,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那种凉爽的感觉读出来。

2.嗅出味道。 (1) 范读。教师范读第3自然段, 学生思考:秋天的秋雨里还藏着什么? (2) 齐读。男生齐读, 共嗅气味。读后思考:文中写了哪些气味, 是什么水果的气味? (3) 交流。同桌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交流, 说一说小朋友的脚被哪些香味勾住了。 (4) 想象。角色转换, 展开想象:假如你置身于花坛里, 菜园里, 你能嗅到哪种气味? (5) 感悟。品读第3自然段, 感悟秋天的味道。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深入文本, 抓住重点字词“躲”与“勾住”亲近自然, 嗅出秋雨的气味, 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感悟、体验、交流中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强化信息。 (1) 齐读课文。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 读出秋天到来的欢快景象与积极情感, 体会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2) 交流汇报。思考:“秋天的雨, 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拟人) 它告诉大家一个什么信息? (冬天快要来了) 树林里的小动物、植物听到了这个消息, 它们都在忙什么呢? (3) 语言训练。 (出示填空题, 先交流, 再填空。)

4.抒发情感。秋雨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带来了水果成熟的香味, 带来了冬天快要来的信息, 给我们带来了丰收, 带来了欢乐, 让我们尽情地赞美秋雨吧! (配乐朗读全文, 体会秋天的美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发挥想象, 丰富学生的经验积累, 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 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反复诵读课文, 既有助于学生认知的内化, 又能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从文章中受到情感熏陶, 进一步感受秋天的色彩, 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的情感。

四、读写结合, 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摘抄课文中描写秋雨色彩、气味和信息的词语, 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 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写下来。

设计意图:课堂不是学习语文的终点, 而是语文学习的起点。通过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能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4:聆听欢乐颂教学反思

一、音乐教学课堂背景与要求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新课程标准不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体验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和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蕴欢乐与知识于其中,让学习显得更轻松活泼。自主学习相当重要,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给与其美好的童年记忆,迎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行为特征。在课件辅助下,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聆听、感受、表演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课间十分钟的快乐场面。通过器乐创编及拓展,体现新标准中的“重视音乐实践”和“鼓励音乐创造”的指导思想。

二、学情、教学课题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智力普遍良好,思想活跃,但是由于条件关系,大部分学生音乐基础不扎实。结合高一学生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特点,会对音乐课件中的课间活动非常感兴趣。

《欢乐颂》选自贝多芬著名的《第九交响曲》终曲合唱.作品以宏伟的构思,气壮山河的力量,颂扬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主题和欢乐、神圣的理想世界。《欢乐颂》是一部宏大的合唱作品,有领唱、重唱、合唱,通过多次主题的变奏来渲染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颂扬了和平、友爱的境界。

三、《欢乐颂》教学过程展示

1.导入

聆听两个音乐的片断,思考这两首作品的曲作者是谁.同学对这位音乐家生平的了解。(播放《命运》交响曲主题、《献给爱丽丝》片段)

2.作曲家、作品介绍

(1)说说这位音乐家是谁.以及对他的了解。

贝多芬,他被称为“乐圣”,他在青年时期耳朵失聪.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他是音乐史,也是整个西方文化史上最了不起的音乐家之一,他的名字跟莎士比亚、达·芬奇一样家户喻晓.贝多芬的交响音乐有着英雄史诗般的气质和不揭的动力,三、五、七、九交响曲与辉煌的第五钢琴协奏曲,如大江大河般奔腾咆哮一泻千里。他是跨两个世纪,连接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两个派流的大师。贝多芬用音乐与厄运抗争,用音乐抒发对大自然的爱,用音乐举起自由、平等、博爱的大旗,憧憬人类友爱、力量和美好的理想,他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

(2)(出示贝多芬的图片),有没有听过他的《第九交响曲》?对它有多少了解?给你印象最深的旋律又是什么呢?

它带有些宗教色彩。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的作品。听过《欢乐颂》,而且会唱主旋律的部分。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到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D大调,4/4拍。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

3.欣赏《欢乐颂》

(1)聆听合唱作品《欢乐颂》,在聆听感受音乐时,思考里面含有哪几种演唱形式?(播放音乐)

领唱、独唱、重唱、合唱。

(2)这首曲子是1824年贝多芬耳聋时创作的,也是他精神和物质很困苦时所作的不朽之作。作品体现了他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欢乐颂》其实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首演时,他亲自指挥获得成功。

(3)学习《欢乐颂》的主题部分。

播放音乐,并出示歌谱

4.学唱《欢乐颂》

(1)分出两个声部的同学。给两分钟时间大家练习自己声部的歌谱。

师:好,先请高声部的同学来唱谱。

(2)在钢琴上弹奏高声部旋律

高声部的旋律是较熟悉且容易,低声部的同学唱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音5和7的音准。

(3)请低声部的同学来唱谱,注意音准和节奏。

(在钢琴上弹奏低声部旋律)

(4)一起来合唱谱子。在唱自己声部的同时,注意听另一个声部,并感受整个音乐的效果。同时,要用高位置演唱,精神饱满。(钢琴伴奏)

(5)老师指挥,学生唱

5.创作表演

(1)把四拍子看成二拍子演唱,缩短时值,使歌曲更具律动性。

(2)加上以前学过的声势作伴奏.跺脚、拍脚、捻指、拍手。一拍做一个动作,声音跟声势动作要一致.

(3)一个学生指挥,其他学生唱加上声势动作,老师弹琴

6.小结

(1)你认为在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

A:对贝多芬以及他的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

B:体会到了二声部合唱的魅力。

C:会唱《欢乐颂》的低声部。

师:在音乐课上,不仅学到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课得到一种锻炼。在学唱的同时也学到了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情趣。

四、教学反思与总结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

通过教学我感觉到教学中有一下几点体会与反思:

1、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各单元内容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2、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音乐名曲的背景、人物故事、创作意境等,作为补充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音乐主题的领会与理解。

3、课内让学生上台演唱,参与表演体验,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后还须努力。孩子们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乐课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孩子们是开心的,快乐的。

篇5:《欢乐颂》教学反思

一、重视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课伊始,我播放音乐《献给艾丽斯》,让学生在音乐中了解贝多芬,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贝多芬的认识,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从学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对贝多芬的认识是比较少的,因此我在后面的教学中,就设计了让学生观看贝多芬一生的影片。

二、重视文化熏陶,提升学生体验经历

贝多芬生平影片的观看,既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文化课的教育,又让学生对今天要学习的音乐家有进一步而且比较完整的认识,更有利于后面歌曲的教学。

三、把握音乐重点,层层深入突破

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会唱《欢乐颂》,会弹《欢乐颂》主题旋律。整堂课中,我努力把握音乐的重点:节奏、音高的教学,《欢乐颂》中的跨小节音符是学生的难点,我通过按节奏来念歌词,让学生发现有困难的地方,再听老师范念,学生练习,完整巩固朗诵,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为后面的演唱打下基础。

在歌曲学唱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先听、默唱、轻唱等方法,熟悉歌曲,并深入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辨别知道怎样的情绪才是适合本首歌曲演唱的情绪,并让学生努力做到主题旋律和后面副歌部分的对比,为后面的吹奏口风琴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提高演唱演奏能力

学生肯学,我们才能更好的教育。因此,课堂中我尽力去鼓励学生,引导他们去用心地演唱、演奏歌曲,到课即将结束时,学生还在饶有兴趣地练习着,可见学生对口风琴的喜爱,对音乐课的喜爱。

五、不足中的反思

1、整堂课中,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与我的引导有关。

2、歌唱演唱处理中,没有很好的倾听学生的演唱,以致于有几个学生在演唱“在”、“照”字的发音时有点扁,我没有很好的做引导。

3、教师的评价语还不够丰富,这也是我最需要学习的方面。

篇6:聆听民乐合奏《杨柳青》教学反思

这首乐曲是根据江苏民歌《杨柳青》改变的民乐合奏曲,《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曲调活泼风趣。全曲速度较快,情绪欢快活泼、热情风趣,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歌唱和对家乡的热爱。全曲根据主奏乐器的不同可分为六段,通过主奏乐曲的变化,旋律的转调、发展与加花等方法使这首乐曲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

这首乐曲的聆听,重点在于让学生听出每个主题由哪几件乐器演奏的,因此,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完整聆听,整体感受乐曲的风格、旋律特点,并对所有乐器的`音色有个最初的感受。再次聆听,让学生根据乐曲的旋律特点、不同主奏乐器的音色划分段落,这部分的聆听,学生基本能对所听乐器有个最初的猜测。再次聆听,很多孩子能听出主奏乐器有笙、琵琶、二胡、笛子,只是乐器中阮、柳琴因为不常见、不常听,很多听不出来,因此教学中,我还准备了中阮、柳琴的图片和乐器演奏片段,这样就对乐器的音色有了很好的了解。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不断聆听,一定能听懂音乐这个无字的语言,虽然无字,却可以比任何文字更加丰富,因为,它更加充满想象。

篇7:欢乐歌教学反思

《欢乐歌》教学反思

胡晓萍

《欢乐歌》这首牙买加民歌出现在小学三年级下册的音乐课本中,难度不高,只有4个乐句,但是它是以轮唱歌曲的要求出现的,编者的意图也就非常明了了。有人这么定义轮唱:将许多人分成两个或三个、四个声部,各声部相隔一定的拍数,先后演唱同一曲调,称为轮唱。我也赞同这样的说法。有过轮唱经验的人都知道,轮唱的难点于,同一曲调要有规律的错开,而且一不小心就会受到另一声部的干扰。通过三年级4个班级的轮唱教学,轮唱的效果还不错,总结为以下点:

1、先唱后听。歌曲《欢乐歌》第一遍为齐唱,第二遍采用轮唱的演唱方式。对于只有4乐句的歌曲,齐唱是很容易的。然而对于没有轮唱的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如果先听,他们必定会跟着大声的演唱,只能感觉歌曲的演唱很乱,对学唱没有很大的作用,而是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该先进行轮唱练习后,再让学生安静的聆听录音中的范唱,听听轮唱此起彼伏的效果,还可以边听边找找自己演唱的声部,这时的聆听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至始至终轻声唱。轮唱最怕声部抢,特别是初学时,生怕自己声部弱。教师要特别强调,两声部不比声音的响亮,而是比声音的整齐,这就需要时刻提醒用悄悄话的声音进行演唱练习。

3.先唱旋律后填词。这首歌曲的旋律前后句相同,如果单声部演唱,非常简单,但是却同时给轮唱带来了很大的音准问题。因此,先唱第一部分的旋律,再进行这一部分旋律的轮唱,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音高,很好的解决演唱的音准问题。

4.教师指挥手口并用最重要。初学轮唱时,教师千万不能用琴伴奏,因为这时,教师双手的正确指挥远比被困在琴上重要的多。双手指挥的同时,教师还要配以夸张的口形在每句的开头,给两个声部轮流提示。

5.齐唱轮唱做比较。当熟悉了歌曲的轮唱后,对歌曲进行了这样的处理:齐唱—轮唱—齐唱,简短的歌曲进行3次不间断的演唱,增强了歌曲演唱的表现力。

6.巩固练习很有趣。在快要结束教学是,我让学生挑了几首他们最熟悉最喜欢的歌曲,进行轮唱,如果每首都要完整演唱,即使时间允许,从歌曲难度上来说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当学生选好曲后,教师只要指挥他们演唱歌曲的第一、二句就可以了。这样做,只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轮唱这种演唱形式的表现力很强,它可以用在每一首歌曲的演唱,至于哪一些歌曲适合轮唱,那就以后再慢慢学习了。

本节课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进行最初级的合唱练习,令我非常高兴的是,学生和我的感觉一样:虽然整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唱这首《欢乐歌》,但是,四十分钟过得很快。这也许就是合唱的魅力了,合唱是最难的演唱,但它也被称是最美的人声。也有很多学生告诉我,这节课下课后觉得非常累,我想,这是因为,合唱是一种需要你全神贯注去做的事情,要同时看指挥、听声部、唱歌曲,一秒的不留神都会让使你的合唱集体发出不和谐的声音,甚至会影响合唱的进行。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是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合唱教学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循序渐进的编排了许多合唱作品。音乐教师都普遍认为合唱教学非常难,这是事实,但是我们要“知难而进,化难为乐”,这是我想努力做到的。篇二:欣赏《欢乐歌》_姜婷婷

欣赏《欢乐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音乐苏少版教材十一册的第四单元“丝竹流韵”。本课着重欣赏了民乐合奏《欢乐歌》,并借助《欢乐歌》使学生了解“江南丝竹”这种音乐体裁,拓展部分欣赏了轻音乐《紫竹调》,以江南水乡音乐为主线,通过听、看、唱、动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寻江南水乡音乐文化的热情。

二、教材分析:

《欢乐歌》这首乐曲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曲调明快热情,起伏多姿,旋律流畅由慢渐快,情绪逐渐高涨,常用于喜庆庙会等热闹场面,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中欢乐的情绪!

三、教学目标

本课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是:

(1)知识和能力:通过欣赏《欢乐歌》认识一些民族乐器,熟悉、了解“江南丝竹”这种器乐体裁以及丝竹乐队的组合。

(2)过程和方法:通过分段欣赏《欢乐歌》,熟悉主旋律,引导学生感受人们在喜庆节日中的欢乐情绪。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民乐合奏《欢乐歌》和轻音乐《紫竹调》加深学生对江南音乐风格特征的了解,激发他们探寻江南水乡音乐文化奥秘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聆听并分析民乐合奏《欢乐歌》,以及引导学生了解“江南丝竹”这种器乐体裁。难点则是对乐曲主旋律的熟悉及认知。

五、教学方法

运用观赏、模仿、示范、讲解、表演等方法来执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江南水乡风光图。(互联网下载图片)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图片。刚才画面上的地方好多同学可能都去过、看过,你们知道是哪里的风光吗?

生:?? 师:能描述一下吗? 生:??

二、欣赏《欢乐歌》

1、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这样赞美过江南的美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不光有如此秀美的风景还回荡着如绵绵江南雨般的丝竹音乐。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欢乐歌》,请同学们听听这首乐曲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初听《欢乐歌》)

生:??

2、师:听得真仔细!接下来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熟悉一下其中的一些乐器。(互联网下载乐器图片)

4、师:在刚才演奏的丝竹乐队中你们知道哪些乐器属于“丝”哪些乐器属于“竹”?

生:??

5、同学们说的很好!江南丝竹的乐队组合是这样的:“丝”一般指二胡、琵琶、扬琴等为代表的乐器,“竹”是指以笛子、箫、笙等为代表的乐器,还有一些如鼓、板鼓、碰铃等乐器为它伴奏。师:有没有听出乐曲的情绪变化? 生:??

6、师:不错!谁来说说“慢”表现的是怎样的情绪?是怎样的一重场景呢?“快”呢?下面让我们再来分段听一听,感受一下这首乐曲两段不同的情绪变化。

生:??

7、师:(听乐曲多媒体展示)它分为两段,第一部分为慢板和中板,旋律平

缓柔和,第二部分为快板,情绪热烈欢快。

8、师:同学们刚才听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乐曲中始终有一段主旋律在反复出现?今天,我们特意请来了梁老师用笛子来给大家了演奏一下主旋律。大家欢迎!

9、师:梁老师的演奏真棒!想不想在听一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跟着笛子哼唱!

10、师:感谢梁老师的演奏!同学们想不想也来演奏一下呢?现在我们再来完整地听一遍这首〈欢乐歌〉请同学们边听边跟着乐队的演奏模仿动作。(互联网下载视频)

三、拓展欣赏《紫竹调》

1、师:欣赏完〈欢乐歌〉同学们是不是已经喜欢上江南丝竹了?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演奏风格与江南丝竹极为相近的轻音乐〈紫竹调〉。一起来听听看!听完说一说乐曲的情绪(初听乐曲)提醒学生乐曲中的乐器变化 生:??

2、师:这首轻音乐《紫竹调》旋律优美抒情,曲调流畅!下面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轻音乐《紫竹调》和我们刚才欣赏的民乐合奏〈欢快歌〉,用这边四个词组中哪些适合概括这两首作品的风格?

生:??

3、师:你们的感受非常准确!清新幽雅,流畅柔婉正是江南音乐的风格。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紫竹调》,感受一下江南音乐的优美旋律!(互联网下载相关视屏)

四、教师小结

江南是一幅画,江南是一首诗,江南更是一首歌。让我们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中结束今天的课!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纯欣赏的课型,是尝试也是挑战,对于我而言,没有听过一节这样的课更没有上过,刚开始准备时我就一直在思索着该如何去上?怎样才能上好?在组内前辈的指导下,我开始为之收集大量的资料,因为本单元与江南有关,首先想到了江南的美景,因此通过网络下载了一些有关江南水乡的图片组合作为导入,更以白居易的名句描绘出江南之美,同时引发学生探索江南水乡文化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引出丝竹音乐,通过听赏《欢乐歌》,利用网络下载了其中一些如二胡、琵琶、笛子等民族乐器的图片、音色供学生欣赏和聆听,以及观看《欢乐歌》的现场演奏的视频,了解、熟悉并且喜欢上这种具有特色的器乐体裁——江南丝竹。在熟悉《欢乐歌》主旋律这一环节,由于考虑到比较难唱,我请了梁老师用笛子为学生进行演奏,让他们跟着哼唱,降低了学唱的难度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严格遵循了教学目的,各个环节都能做到承上启下,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各项教学内容能做到有铺垫,有高潮。在教学手段上,借助互联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是一门艺术,与其它艺术一样,每一次都有新的创造,但也会留下一些遗憾。例如:安排学生二胡演奏的时间太短,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彻的还不够到位,在模仿乐队演奏环节如果能加进学生自制的乐器进行表演就更好了!篇三:欢乐歌说课稿

初二音乐第五单元《欢乐歌》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欢乐歌》,选自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说课。

一、说教学理念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设计理念是:

1、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教学中,从聆听入手让学生感受“丝竹乐”。

2、欣赏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聆听和哼唱主旋律的音乐

实践中,分析乐曲。

二、说教材

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来说。

1、教材分析

《欢乐歌》属于中华民族器乐曲中的“丝竹乐”,旋律具有江南丝竹清新流畅、典雅细腻的风格特点。乐曲采用将“母曲”放慢加花变奏的手法发展而成,是传统民族器乐创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旋律发展手法。

2、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喜欢音乐,音乐素质比七年级有了提升,但偏爱流行音乐。本节课引导他们去欣赏中华民族音乐“丝竹乐”,希望学生通过欣赏能对民族音乐感兴趣,能主动去聆听,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3 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解民族器乐音乐发展手法中的“变奏”,知道《欢乐歌》用到

手法。

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特点,听辨出乐曲《欢乐歌》的主奏乐器。对江南丝竹音乐感兴趣,能主动去聆听江南丝竹音乐,的“美”。

4、教学重难点

课的重难点:

乐风格特点,听辨出乐曲《欢乐歌》的主奏乐器与变奏。

三、说教法和学法

取的教法和学法是

用歌曲欣赏、问题讨论、引导、及时评价等方法教学。

过音乐欣赏、合作、探究、展示等方法进行学习。

为四个环节)

(一).知识链接:

器乐形式。是一种丝弦与竹管乐器演奏的音乐。

胡、琵琶、扬琴等 竹管乐器:笛子、笙、箫等

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潮州弦诗”等。

、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材和知识目标:初步了了放慢加花的变奏能力目标:能感受情感目标:身为江南人,能并体会到丝竹音乐结合学生的实际本感受江南丝竹的音为克服重难点我采(1)教法:教师采(2)学法:学生通

四、说教学过程(分丝竹乐:中国传统(1)丝弦乐器:二(2)乐种有“江南(3)丝竹乐特点:

①小:小型重奏 ②轻:音乐轻快 ③细:风格细腻

变奏: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修饰或者围绕原旋律作一些变形,使乐曲具有更丰

富的表现形式。

(1)变奏手法有:节奏(疏、密)变化、速度(快、慢)变化、力度(强、弱)变

化、音色变化及旋律的放慢加花等。

(2)放慢加花:是将母曲的结构成倍地扩大,演奏速度放慢,并将旋律加花装饰,发展成与母曲具有一定对比的新型曲调。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课本上没有的,但与本课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音乐知识.>

(二).自习填空 1.江南丝竹流行于______ 一带。主要乐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音乐具有______ 的特点。

2.中华民族管弦乐队的乐器一般分为______ 组、______ 组、______ 组、______ 组。二胡属于______组乐器,笛子属于______组乐器,扬琴属于______组乐器,鼓属于______组乐器。

3.“放慢加花”这种变奏手法是将______结构成倍地扩大,演奏速度______,并将旋律______,发展成与母曲具有一定对比的新型曲调。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课本上和知识链接上的知识点,加强他们对本课学习内容上的认识.>

(三).合作展示

(1)初步聆听《欢乐歌》:

聆听《欢乐歌》,主奏乐器是什么?音乐中出现的乐器哪些属于“丝”哪些乐器属于“竹”?

(2)唱一唱《欢乐歌》的母曲主旋律。

(3)复听《欢乐歌》:

1、从旋律、节奏、乐器音色、放慢加花等音乐要素分析《欢乐歌》的变奏。

2、说一说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聆听和学唱旋律的音乐实践中,理解乐曲的音乐要素、音乐风格等特 征.让学生带着问题合作学习并积极展示,使被动欣赏成为主动欣赏,教师给予引导。>

(四).教师小结与评价反馈 <设计意图:及时评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好的地方得到强化,缺点和错误得到纠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 最后为校本作业

课外下载聆听一首江南丝竹音乐,感受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特点,报至课代表处登记。篇四:合唱教学《欢乐歌》教学反思

合唱教学《欢乐歌》教学反思

合唱教学《欢乐歌》教学反思 其实早就应该写下这篇反思了,总有惰性,一直没能提笔写起。今天一人坐在回家的火车上,终于决定拿出笔来记下心中的想法。从去年“六要素”教学比赛开始,才认真地研究过《欢乐歌》这一课。去年“六要素”比赛时,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也不是完全熟悉了,只是浅浅地研究了一下,为了比赛而去比赛,只是知道在这首歌的第四乐句是后半拍起,把这一点当成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在上课时反复对此乐句进行练习,结果课上轮唱效果并不好。后来听得前辈老师的授课,才明白此课最重要的难点是节奏,是整首歌曲节奏的稳定性。因为歌曲本身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要学生进行单声部演唱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要他们进行二声部轮唱,能稳定节奏才是最重要的,节奏稳定了,这节课重难点即解决了,此课才算完成了。在去年赛课后,本人又有幸任教三年级,在三年级下册中又再一次接触到了《欢乐歌》这首轮唱歌曲。这次我再次研究教材,总结上次赛课的经验,在常规课中对学生进行班级合唱基础练习,并请出“节拍器”来稳定学生节奏,通过几次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好这首歌曲。于是在今年片区“六要素”比赛中,我又再次选择了这首歌曲作为比赛内容。片区课题是由赛课老师自行决定的,我放弃选择单声部简单歌曲,而选择这首二声部轮唱歌曲,就是想检验一下自己这一年来在班级合唱教学中的效果。片区赛课地点是在兄弟学校,我提前一天询问了兄弟学校三年级任教老师这班学生的情况,是否接触过此类歌曲,答案是否定的。这班学生从未接触过此类轮唱歌曲,只是在二年级时唱过《多年以前》这首歌曲。于是上课前我又重新修改了我的教学设计,尽量把简单的东西简单化,把原来设计的节奏练习“ta ta ti i li ta ti i li ti i li ta a ”改为 “ 嘿 嘿 嘿 嘿 嘿嘿 嘿 嘿 嘿 嘿— ”,这样学生很快的掌握了节奏。此时我又请出“小指挥”来协助我指挥大家,一个“小指挥”不够,我就请出了两个“小指挥”,一个人指挥一个声部。当然“小指挥”是班级节奏感乐感都相对较好的学生。最后这节课在我“精心”的设计下,算是完成了。但在进行轮唱练习时,演唱二声部的学生总还是不大稳定,所以导致歌曲轮唱有时能完成,有时却完成不了。所以要唱好轮唱歌曲,节奏还是最重要的,同时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也是不能忽视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为了走过程而走过程,应该是确保上一个环节已完成的情况下再继续往下一个环节。班级合唱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长期的在班级进行合唱基础训练,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向前摸索、研究,才不会退步。相信在以后的班级合唱中,我们的孩子们一定能做到你唱我和,此起彼伏,真正享受合唱带来的美!篇五:课题《采茶舞曲》《欢乐歌》

课题:《采茶舞曲》《欢乐歌》

教学对象:7年级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钢琴

设计思路: 1.学唱《采茶舞曲》,细心聆听录音及范唱颇为重要。在聆听音乐时,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特点及方言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欢乐歌》的音乐情绪,辨认它都使用了哪些乐器,认识它属于哪种音乐体裁。

2.由于歌曲的旋律颇为婉转细腻,在演唱的准确性及流畅性上就会存在一定的困

难。为此,在学唱初期可适当地放慢一些速度,待有把握时再将速度还原。

3.为把握歌曲的风格,要注意旋律中连音与顿音的细致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解决这类技能问题时切勿陷入纯技能的专业训练之中。相反,要在表现音乐情感、刻画音乐形象的过程中加以解决。例如:比较“春天呀满山新茶吐芬芳”一句,有无顿音?其情感表现与艺术效果有何不同?比较后,引导学生在追求准确表达歌

曲情感及美的艺术效果的基础上去唱好连音与顿音。

4.在情感表现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引导学生讨论“歌曲的高潮在哪里?”“根据歌曲的内容及情感要求,应该怎样安排它的力度层次呢?”

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试着演唱并选择一两种大家满意的处理意见。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导入,让同学们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和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2、通过倾听和演唱,了解江南音乐的一些显著的特征。

3、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松活泼的情绪演唱《采茶舞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同学们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和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音乐文化的一些显著的特征。

教材分析:《采茶舞曲》作于1958年。音乐中揉进了越剧唱腔的音调,流畅而柔美。歌曲的前四句歌词以赞美江南的景色及茶乡西湖的新气象为主,音乐优美婉

转,细腻中带有轻巧的色彩。后六句则是表现采茶姑娘的劳动景象和愉快的心情,音乐采用跳动、明快清新的旋律来表现劳动的景象,随后将乐句拉宽、音调上扬突出地展示出采茶姑娘们的兴奋、幸福的心情。《欢乐歌》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江南风格的音乐作品。

教学过程:

1、乐曲导入及学生欣赏体验。在大屏幕上播放江南水乡的画面和苏州园林的画面,同时由教师用曲笛、萧或钢琴演奏乐曲《欢乐歌》作为对画面的一种音乐上的描述。听江南风格的乐曲,看江南美景,形成视听的统一,使学生初步了解江南音乐。

2、乐曲介绍:《欢乐歌》是江南丝竹中的八大名曲之一。乐曲的旋律流畅明快、起伏多姿,结构富有层次。这首乐曲采用将母曲放慢加花变奏的手法发展而成。

3、提问与讨论:(1)、这首乐曲为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2)、这段音乐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音乐感受?

(3)、它在音乐表现上有什么特点?圆润、细腻、婉转悠扬是江南音乐的普遍特点。

(4)、这种音乐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试着说一些北方和南方的方言,共同讨论“语言对形成音乐风格所等起到的基础性作用”。

4、引导学生唱唱《欢乐歌》的旋律片段,逐段地感受、体验其速度、旋律上的联系与变化,认识、理解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乐曲的结构。

5、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认真的聆听《采茶舞曲》并试着打一下节拍。

6、师生共同讨论《采茶舞曲》的音乐特点

(1)、歌曲的音调流畅而柔美。

(2)、歌曲的前四句歌词以赞美江南的景色及茶乡西湖的新气象为主,音乐优美婉转,细腻中带有轻巧的色彩。

(3)、后六句则是表现采茶姑娘的劳动景象和愉快的心情,音乐采用跳动、明快清新的旋律来表现劳动的景象,随后将乐句拉宽、音调上扬,突出地展示出采茶姑娘们的兴奋、幸福的心情。

7、再次认真的聆听《采茶舞曲》再次感受乐曲带来的那份流畅和柔美。初步掌

握作品的节奏和曲调。印证讨论的结果。

8、学唱《采茶舞曲》。适时地纠正学生们在演唱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如:第三小节的附点,第十五小节的切分等„„

9、讨论与演唱:请几位同学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不同的形式,演唱《采茶舞曲》。

师生评议、讨论如何更好的表现作品中的情感:

(1)以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松活泼的情绪作为这首作品的演唱基调。

(2)歌曲的前四句歌词要唱得轻巧抒情。

(3)后六句则要唱得跳跃活泼、清新明快。

10、演唱《采茶舞曲》教师分发小打击乐器 演示打击乐器的固定节奏:铃鼓:0ⅹ0ⅹ 碰钟:ⅹ— 梆子:00ⅹ0 教师演奏钢琴,学生们按照讨论的结果所设定的演唱要领来演唱《采茶舞曲》。个别同学演奏小打击乐器进行节奏练习和伴奏。

篇8:聆听欢乐颂教学反思

一、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

1过度使用情境

新课程的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时代气息浓郁。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而不是一种形式。有时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毫无价值,绕了一个大圈,还不如开门见山。

现象:教师A在上课铃响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红色A4纸,并提问:What can you do with this piece 0f paper?Look,I can make a plane with it(折纸飞机并试飞)Now,what about you?Let me give you three minutes to operate Do it,please,(三分钟后再问)Readv?Now show me your invention.

此时,令人尴尬的场面出现了:只有少数学生折成飞机模样,两个学生折了小船。学生的汇报也是单一的两个单词——plane、ship,课堂气氛单调、沉闷。而教师的本环节教学目标仅是教授plane、make a plane、fold这几个词汇。

反思: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伊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环节。成功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为后续的教学活动作好铺垫。然而,上述教师的课堂导入有些牵强附会,为情境而情景。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但要考虑是否有现实性,更要考虑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目标的达成,课堂情境要富有学科味。

2过度追求合作而走向形式主义

现象:教师B在图片展示时给出讨论话题: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Eke?Why?立即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下面是一组的对话。学生A说:“I like action movie。it is exciting,”学生B马上接着说:“No,it ts boring.”学生c用中文插话:“我喜欢看鬼片。”接下来的讨论全部以中文展开。在小组中仅有部分学生用英语讨论话题。有的学生用中文进行交流,而有的学生在谈论其他不相干的话题。

反思:新课程理念倡导任务型教学,重视发展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环节,但有些教师将“表面的合作”当作“体现课程标准精神”的衡量标准,根本不考虑实际的教学需要。教师为了向在场的同行们展示自己课堂教学的快节奏、高密度、大容量、重交际等特点,压缩文本处理时间,在讨论前没有给予充分的铺垫,结果导致除少数学生努力尝试讨论外,大部分学生都在用汉语谈论其他话题。

3过度重视任务的设置,忽略任务达成的知识结构学习

现象:教师c通过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引出新话题后,就让学生听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阅读材料,学生听完后,教师马上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但学生要么沉默,要么回答问题时结结巴巴,几乎每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在教师的多次提示下才得以完成。而后的复述、讨论环节,教师表达的流畅与学生反应的迟钝或木讷形成强烈的反差。课后,教师抱怨学生基础差。

反思:回顾授课过程,教师并没有对文本材料做具体或深层次的处理,在课堂中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让学生听录音来代替阅读的方法不可取,因为绝大部分学生听的能力不太强,还没有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在限定的时间内既听录音又阅读只会相互干扰。结果往往是学生不能静下心去理解文本内容,其语音语调也没有提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略读、寻读、细读的方法逐步推进,直到完全理解。

二、实效课堂教学的标准

那么,透过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课堂教学现象,一堂扎实、有效的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呢?

1好课重人

谈及课堂教学,人们通常多把目光投向“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教学层面上。更多关注的是教材的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和选择。其实,解决好“怎么学”“为什么教”的问题远比上述两个问题更为重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心情、态度、习惯、学习方法,关注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愉快合作、合理评价是一节好课在情感教育和态度价值教育观上的重要体现。

2好课重效

课堂教学永远要关注的两个维度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通过什么途径达成目标”。效度是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尺度。好课就应是“让学生受益”的课,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怡情广识、受益匪浅。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仅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会多少知识点,反映在学生获取知识点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也反映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广泛面。一堂课对授课班级的学生来说是否有意义,对多少学生有意义,对这些学生有多少意义,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基本依据。

3好课重真

好课尊重个体差异,学生在现有基础、学习潜能、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学生的想法有深刻的、符合逻辑的,也有肤浅的、违背常规甚至是错误的。一堂课留有些许“缺憾”、几多“瑕疵”,不是任课教师追求的结果,而是事物的必然。真实的课才是好课。真实的课堂是对教师的驾驭能力、应变能力的一种挑战,应对这样的挑战,疏漏、欠缺在所难免,而教师也正是在应对挑战、不断反思与修正失误之中才有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与教学智慧的生成。

4好课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效结合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教师的预设是有差距的,学生随时会爆发出很多出乎意料的问题和点子,这就要求教师抛开预设教案,从学生的动态变化中去动态生成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验,课堂上学生之间经常由于认识发生分歧而产生争论。作为教师该怎么办?每一节课总有课堂教学目标,此时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以目标为导向,对学习过程中不理想的、甚至错误的东西进行匡正。教师在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同时,更重要的一项任务是要始终明确预定的目标,从而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方向。即知道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及怎样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当学生认识发生偏差时怎样匡正,学习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了本次的学习任务等等,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质。

5好课是课堂教学的“零陪衬”

新英语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常见到这样的场面:公开课上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言。老师心里甚是高兴,可没看到角落里那个像被霜打过的茄子样的小男孩。这节课,他始终没能打起精神,即使是这么热闹的课堂。每一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所表现出来的兴趣、能力以及学习方法都是不同的,这些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必须达到同一个基本目标,在大多数学校,他们必须在同一个课堂上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上的任何疏忽都会使一部分学生受到忽略,成为其他学生的“陪衬”。因此,一节好课的教案应该有共同的基础内容、预备内容和扩展内容,有实践性活动和创造性活动,还应该有个体活动和交互活动。此外,听、说、读、写应该有主有次,互为支撑和发展,这样才能使每个层次的、每个类别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

上一篇:最新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_人教新课标-word文档下一篇:关于卫计委宣传方案